TW202237928A - 衣物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7928A
TW202237928A TW111104560A TW111104560A TW202237928A TW 202237928 A TW202237928 A TW 202237928A TW 111104560 A TW111104560 A TW 111104560A TW 111104560 A TW111104560 A TW 111104560A TW 202237928 A TW202237928 A TW 20223792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um
water
flow path
water collecting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4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7096B (zh
Inventor
尹柱翰
辛鎭赫
李萬石
金偵雄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7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7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7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709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06F58/08Driv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06F58/263Gas heating equip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2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4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58/36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 D06F58/38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of drying, e.g. to achieve the target humidity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Disintegrating Or Mil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機殼;滾筒,用於容納衣物;基座,設置在滾筒下方;馬達,用於提供動力以旋轉滾筒;以及熱交換單元,包含第一熱交換器、第二熱交換器和壓縮機。基座包括:循環流路部件,滾筒中的空氣通過該循環流路部件循環;壓縮機安裝部件,與循環流路部件間隔開,並配置以允許壓縮機安置在其上;以及集水部件,與壓縮機安裝部件間隔開,並配置以收集冷凝在循環流路部件中的水。馬達設置在滾筒的後方,以與基座分離並間隔開。集水部件沿循環流路部件延伸的方向設置平行於壓縮機安裝部件。

Description

衣物處理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衣物處理裝置,更具體而言,係關於一種包含驅動單元的衣物處理裝置,該驅動單元直接連接至配置以容納衣物的滾筒,以旋轉該滾筒。
衣物處理裝置是配置以藉由對衣物施加外力以移除衣物上的灰塵或異物的裝置,並包括洗衣機、烘衣機、衣物清淨機(或蒸氣電子衣櫥)等。
洗衣機配置以執行整套清洗過程,其中藉由供應水和洗滌劑至衣物來分離和去除衣物的異物。
烘衣機分為排氣式烘衣機和循環型烘衣機,兩種烘衣機均配置以執行整套烘衣過程,其中藉由利用加熱器產生高溫熱氣並將衣物曝露於熱氣中,來從衣物移除水分。
最近,烘衣機配置以藉由省略用於供水給衣物或排水的組件,並省略設置在機殼中用於接收水的槽,來密集地執行整套烘衣過程。因此,可以簡化烘衣機的內部結構,並可以藉由直接向容納衣物的滾筒供應熱氣來提升烘衣效率。
這類烘衣機可以包括:滾筒,配置以容納衣物;熱氣供應器,配置以供應熱氣給滾筒;以及驅動單元,配置以旋轉滾筒。烘衣機可以藉由供應熱氣至滾筒內部,來將容納在滾筒中的衣物烘乾,並可以藉由旋轉滾筒,來將衣物的表面均勻地曝露於熱氣中。因此,烘衣可以透過衣物所有表面與熱氣均勻接觸來完成。
為了旋轉滾筒,驅動單元需要固定至機殼內部。此外,當驅動單元設置以旋轉耦接至滾筒的旋轉軸時,驅動單元需要設置平行於旋轉軸。但是,烘衣機並不包括固定至機殼內部的槽,因此難以用與洗衣機相同的方式將驅動單元固定到槽上。
為了解決此缺點,市面上已有配置使得驅動單元固定至本體後表面的烘衣機(請參照日本專利公開第S55-081914A號、日本專利公開第S55-115455A號、日本專利公開第S57-063724A號、以及日本專利公開第S57-124674A號)。
圖1顯示傳統烘衣機的結構,配置成使得驅動單元耦接至機殼的後表面。
上述烘衣機包括:機殼1,形成烘衣機的外觀;滾筒2,可旋轉地設置在機殼1內部,以容納衣物;以及驅動單元3,設置以旋轉滾筒2。
驅動單元3可以設置在滾筒2的後表面上,以旋轉滾筒2,並可以固定地耦接至形成機殼1後表面的後面板11。因此,驅動單元3可以固定至機殼1,並因而可以旋轉滾筒2。
上述傳統烘衣機的驅動單元3通常可以包括:定子31,固定至後面板11;轉子32,配置以由定子31旋轉;以及旋轉軸33,耦接至轉子32以旋轉滾筒2,並可以進一步包括減速器37,設置以在降低旋轉軸33的每分鐘轉數時增加扭矩,以旋轉滾筒2。
而且,傳統烘衣機通常可以進一步包括固定單元4,用於將驅動單元3固定至後面板11。固定單元4可以包括第一固定部件41或第二固定部件42的至少其中一個,第一固定部件41用於將定子31固定至後面板11,第二固定部件42用於將旋轉軸33固定至後面板11。因此,在傳統烘衣機中,驅動單元3設置平行於耦接至滾筒2的旋轉軸33,並因而可以旋轉滾筒2。
然而,機殼1的後面板11實施為薄鋼板,並因此透過極小的外力即可輕易使其變形或振動。而且,後面板11透過旋轉軸33不僅接收驅動單元3的負載,也接收滾筒2的負載,因此很難維持後面板11的形狀。
此外,當衣物在滾筒2旋轉過程中偏置在滾筒2中或在滾筒2中重複落下時,外力會重複傳送至後面板11,因此後面板11可能會振動。
當後面板11因振動或向其傳送的外力而暫時彎曲或變形時,將驅動單元3連接至滾筒2的旋轉軸33可能會扭曲。因此,驅動單元3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振動和聲音,嚴重的話可能損及旋轉軸33。而且,後面板11的彎曲或變形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噪音。
而且,當後面板11振動時,轉子32與定子31之間的間隙會暫時改變尺寸,導致轉子32和定子31彼此碰撞,或是產生不必要的振動和噪音。
並且,當驅動單元3進一步包括減速器37時,耦接至減速器37的旋轉軸33和將減速器37連接至滾筒2的減速軸33a彼此分離地設置。在此,由於減速器37由後面板11透過定子31或旋轉軸33支撐,當後面板11即使只有稍微變形時,減速軸33a和旋轉軸33也可能彼此扭曲或錯位。
換句話說,由於滾筒2的負載,連接至滾筒2的減速軸33a的位置變化可能少於耦接至驅動單元3的旋轉軸33的位置變化。因此,當後面板11暫時彎曲或變形時,旋轉軸33和減速軸33a的定向不同,並因而旋轉軸33和減速軸33a無法彼此對齊。
因此,在上述傳統衣物處理裝置中,每當驅動單元3運行時,旋轉軸33和減速軸33a都不會彼此對齊,並因而無法確保減速器37的可靠性,且減速器37可能會受損。
據此,上述烘衣機已揭露於專利文獻中,但可能不會作為實際產品推出。
此外,這類傳統烘衣機沒有提出滾筒中的空氣所通過流至滾筒下方的基座的流動路徑,且沒有明確或隱含地揭露用於處理冷凝在流動路徑中的水的結構。因此,傳統烘衣機沒有提出在驅動單元的位置改變時如何改變基座的結構。
市面上的另一種傳統烘衣機配置使得驅動單元3固定至機殼1的底面(參照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19-0121656號)。
圖2顯示驅動單元3固定至機殼1的底面或基座的烘衣機。
該烘衣機可以包括:機殼1;以及滾筒2,並進一步包括:循環流路5,用於將滾筒2中的空氣循環至外部;以及熱幫浦6,容納在循環流路中,以冷凝和再加熱空氣。由熱幫浦6冷凝的水可以利用幫浦8收集在儲水箱9中。
即使當驅動單元3振動或是外力短暫地透過驅動單元3傳送時,可以防止機殼1的底面12不會變形或傾斜。
因此,傳統烘衣機設置為使得驅動單元3固定至機殼1的底面12或基座,該基座固定至滾筒2下方之機殼1的底面。在烘衣機中,驅動單元3不會設置平行於滾筒2的旋轉軸線,因此,滾筒2會使用額外組件來旋轉。
具體而言,驅動單元3可以包括:馬達34,固定至機殼1的底部;旋轉軸37,配置以由馬達34旋轉;滑輪35,配置以由旋轉軸37旋轉;以及帶36,設置以將滾筒2的外圓周表面連接至滑輪35的外圓周表面。
因此,當馬達34旋轉旋轉軸37時,滑輪35可以旋轉帶36,而帶36可以旋轉滾筒2。在此,由於滑輪35的直徑遠小於滾筒2的直徑,因此烘衣機可以省略減速器。
然而,在上述烘衣機中,由於滑輪35的直徑遠小於滾筒2的直徑,當馬達34快速旋轉時,帶36可以從滾筒2或滑輪35脫落。因此,烘衣機具有的問題在於,馬達34的旋轉加速須限制在指定範圍或更低,而且馬達34須慢慢加速或減速,以防止帶36在滾筒2旋轉時脫落。
因此,傳統烘衣機可能無法快速改變滾筒2的旋轉方向,因而無法控制滾筒2的旋轉,或可能無法改變滾筒2的旋轉方向。因此,烘衣機無法在整套烘衣過程中,如所想地控制滾筒2的旋轉方向和旋轉速度,從而無法最大化烘衣效率。
參照圖2的(b),傳統烘衣機的基座5包括:馬達安裝部件531,其上方安裝馬達34;循環流路部件520,滾筒中的空氣通過該循環流路部件流動;壓縮機安裝部件532,其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520的外部,並且壓縮機安裝在其上;以及集水部件534,其收集在循環流路部件520中冷凝的水。用於固定蒸發器的蒸發器固定部件524和用於固定冷凝器的冷凝器固定部件523可以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520中。在蒸發器固定部件524中冷凝的水可以透過連通孔551收集在集水部件534中。
而且,壓縮機安裝部件532需要安裝為盡可能靠近循環流路部件520,以減少冷媒的熱損失。此外,集水部件534需要安裝為盡可能靠近循環流路部件520,以接收冷凝的水。
在此,馬達34設置以具有大體積,以產生動力來轉動滾筒,且馬達34的可能安裝位置的範圍會因使用帶旋轉滾筒的需求而受限。因此,馬達安裝部件531需要在循環流路部件520的一側佔據基座5的至少一特定區域,而馬達安裝部件531的設置需要在壓縮機安裝部件532和集水部件534的設置之前確定。
因此,需要安裝壓縮機安裝部件532和集水部件534,以避開馬達安裝部件531,並需要安裝在基座5的區域中,而不是在循環流路部件520和馬達安裝部件531的區域中。
由於壓縮機61佔據相當大的體積,所以壓縮機安裝部件532和集水部件534可能無法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520延伸的方向(如前後方向)上。
在此,集水部件534需要設置緊鄰循環流路部件520,並因此集水部件534需要設置在壓縮機安裝部件532與循環流路部件520之間。
因此,不可能安裝具有特定體積或更大體積的集水部件534,並因而集水部件534不能收集足夠量的冷凝水。
本發明是針對上述問題而作成,且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中用於旋轉滾筒的驅動單元設置在與基座間隔開的位置,該基座設置在滾筒下方,從而為基座中的部件提供更大的安裝空間。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能夠有效地利用基座中除了用於循環滾筒中的空氣的循環流路部件以外的剩餘空間。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能夠確保基座中集水部件的體積,而不受熱幫浦系統或驅動單元限制,集水部件能收集從滾筒排出的冷凝水。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中集水部件和熱幫浦系統的壓縮機沿流動方向彼此平行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旁。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中熱幫浦系統的壓縮機安裝成更靠近機殼的後側,而非機殼的前側,從而減少噪音外漏。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能夠增加在整套烘衣過程中所產生之用於儲存冷凝水的空間大小,從而增加可以容納冷凝水的體積。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能夠增加在整套烘衣過程中所產生之儲存冷凝水的空間大小,從而減少使用者移除所儲存的冷凝水的頻率。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其中安裝有壓縮機的壓縮機安裝部件和儲存冷凝水的集水部件設置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前後方向上,從而增加用於容納集水部件的空間大小。
為了完成上述和其他目的,用於旋轉滾筒的驅動單元可以與基座分離並間隔開,基座設置在滾筒下方,以形成循環流路或提供用於收集冷凝水的空間。
亦即,由於驅動單元完全與基座分離,因此可以在基座中增加集水部件用於收集冷凝水的區域。
因此,集水部件可以沿循環流路延伸的方向設置平行於壓縮機,而壓縮機將用於與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冷媒供應給循環流路的內部。
集水部件可以設置在機殼與循環流路部件之間。具體而言,集水部件可以擴大為使得其一個表面面對機殼,而另一個表面面對循環流路部件。
驅動單位可以設置以面對滾筒,並可以設置在比用於收集水的集水部件、安裝有壓縮機的壓縮機安裝部件、以及循環流路部件更上方。
因此,集水部件可以在前後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重疊,並可以不在寬度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重疊,壓縮機安裝部件在基座中提供用於安裝壓縮機的空間。
基座可以確保用於將控制面板安裝於其中的空間。當控制面板安裝在基座中以面對機殼的側面板時,集水部件可以設置在控制面板與循環流路部件之間。
集水部件可以設置以在左右方向上與熱交換器的蒸發器重疊,藉以最小化殘留水量。集水部件可以設置以在左右方向上不與冷凝器重疊。
循環流路部件的寬度可以設定成大於基座的一半寬度。集水部件的寬度可以設定成大於壓縮機安裝部件的寬度或直徑。
集水部件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或集水部件在循環流路部件延伸的方向上的長度可以設定成長於壓縮機安裝部件的長度。
集水部件可以設置在基座中以便擴大為使得其一個表面面對循環流路部件的流入管,而其另一個表面面對壓縮機安裝部件。
而且,集水部件可以設置在機殼中的開口與壓縮機之間。
因此,集水部件和壓縮機安裝部件均可以設置在比驅動單元更前方。
本文將詳細闡述本發明內容的示例性實施例,其示出在附圖中,以清楚描述本發明之內容,並將本發明範圍充分傳達給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
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本文所揭露之各態樣,並可以用各種不同形式實施。在附圖中,為了清楚描述本發明內容,會省略與本發明內容無關的元件描述,且即使不同的附圖中有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也用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
在下文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描述中,將省略對相同元件的多餘描述。
當稱元件與另一元件「接合」、「連接」或「耦接」時,表示該元件可以直接接合、連接或耦接至其他元件,或者可以有其他中間元件。相反地,當稱一個元件「直接接合」、「直接連接」或「直接耦接」到另一個元件時,則可以沒有中間的元件。
本文所用術語的目的僅在於描述特定實施例,而不在於加以限制。
如本文所用術語,單數形式可以旨在包含複數形式,如非上下文另有清楚指示。
此外,在本發明實施例的以下描述中,術語「包含」、「包括」或「具有」是具包容性的,因此指定所述特徵、功能、步驟、操作、元件、組件或其組合,但不排除還有一個或多個其它特徵、功能、步驟、操作、元件、組件或其組合。
而且,如本文使用方式,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所列項目的任意或所有組合。在本發明實施例的下列描述中,「A或B」可以包括「A」、「B」或「A和B」。
圖3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的外觀。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機殼100,其形成衣物處理裝置的外觀。
機殼100可以包括:前面板110,形成衣物處理裝置的前表面;上面板150,形成衣物處理裝置的上表面;以及側面板140,形成衣物處理裝置的側表面。側面板140可以包括左側面板141,形成衣物處理裝置的左表面。前面板110可以設置有:形成在其中的開口111,用以與機殼100內部連通;以及門130,可旋轉地耦接至機殼100,以開啟和關閉開口111。
控制面板117可以安裝在前面板110上。控制面板117可以包括:輸入單元118,用於接收使用者的控制指令;以及顯示器119,用於輸出資訊,如可由使用者選取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可以包含烘衣模式,用於執行整套烘衣過程或烘衣選項。控制箱(參照圖10)可以安裝在機殼100中,該控制箱用於控制衣物處理裝置的內部元件,以執行透過輸入單元118輸入的控制指令。該控制箱可以連接至衣物處理裝置的內部元件,並因此可以控制對應元件,以便執行輸入控制指令。
輸入單元118可以包括:供電請求單元,用於要求衣物處理裝置的供電;模式輸入單元,用於允許使用者選取複數個模式中想要的一個;以及執行請求單元,用於要求開始進行由使用者選取的模式。
顯示器119可以包括顯示面板或揚聲器的至少其中一個,顯示面板用於輸出文字和圖像,揚聲器用於輸出語音訊號和聲音。
而且,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儲水箱120,用於獨立儲存在烘衣過程中所產生的水氣。儲水箱120可以包括把手,設置在前面板110的一側上,以供使用者將儲水箱120拉到外部。儲水箱120可以設置以收集整套烘衣過程中所產生的冷凝水。因此,使用者可以從機殼100拉出儲水箱120、可以移除冷凝水,然後可以將儲水箱120插回機殼100。因此,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甚至可以安裝在沒有排水管的地方。
儲水箱120可以設置在門130上方。因此,當使用者從前面板110拉出儲水箱120時,使用者可以只需要稍微俯身即可,從而改善了使用便利性。
圖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之衣物處理裝置的內部。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滾筒200,設置在機殼100中以容納衣物;驅動單元,用於旋轉滾筒200;熱交換單元900,設置以供應熱氣給滾筒200;以及基座800,設置有形成在其中的循環流路部件820。循環流路部件820設置以與滾筒200連通。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可以供應給循環流路部件820。而且,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空氣可以再次供應給滾筒200。
驅動單元可以包括馬達500,用於提供動力以旋轉滾筒200。驅動單元可以直接連接至滾筒200,以旋轉滾筒200。舉例來說,驅動單元可以設置為直接驅動單元(DD)類型。因此,驅動單元可以直接旋轉滾筒200,而不用動力傳送媒介,諸如帶或滑輪,從而控制滾筒200的旋轉方向或旋轉速度。
馬達500可以高速旋轉。舉例來說,馬達500可以以每分鐘轉數遠高於滾筒200能在滾筒200中衣物附著在滾筒200內壁的狀態下旋轉的每分鐘轉數旋轉。
然而,當滾筒200持續在滾筒200中的衣物附著在滾筒200內壁的狀態下旋轉時,部分附著於滾筒200內壁的衣物便不會接觸到熱氣,從而降低了烘衣效率。
當轉子520以低每分鐘轉數旋轉以滾落或攪動滾筒200中的衣物而不讓衣物附著在滾筒200內壁上時,不能適當使用由驅動單元產生的輸出或扭矩。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驅動單元可以進一步包括減速器600,用於在每分鐘轉數降低時增加扭矩,從而善用馬達500的最大輸出。
而且,驅動單元可以包括滾筒旋轉軸6341,連接至滾筒200以旋轉滾筒200。
滾筒200可以設置為圓筒形,以容納衣物。並且,有別於在清洗步驟中使用的滾筒,在滾筒200僅用於烘衣中的情況下,沒有必要供水至滾筒200,或將冷凝液態的水從滾筒200排放到滾筒200的外部。因此,沒有必要在滾筒200的圓周表面中形成通孔。亦即,僅用於烘衣的滾筒200可以形成以有別於用於洗衣的滾筒。
滾筒200可以形成為一體的圓柱形,或可以配置為使得具有圓周表面的滾筒本體210和形成滾筒200後表面的滾筒後表面220彼此耦接。
衣物進入或離開滾筒200時通過的入口211可以形成在滾筒本體210的前表面上。用於旋轉滾筒200的驅動單元可以連接至滾筒後表面220。滾筒本體210和滾筒後表面220可以透過諸如螺栓的固定構件彼此耦接,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滾筒本體210和滾筒後表面220可以使用各種方法彼此耦接,只要滾筒本體210和滾筒後表面220彼此耦接以可一起旋轉即可。
提升件213可以設置在滾筒本體210中,該提升件213用於將滾筒200中衣物往上移動以根據滾筒200的旋轉來攪拌衣物。當滾筒200旋轉時,容納於其中的衣物可以由提升件213重複升起及降落。因此,容納在滾筒200中的衣物可以均勻接觸熱氣,同時重複升起及降落。因此,可以增加烘衣效率,並可以縮短烘衣時間。
強化圈212可以形成在滾筒本體210的圓周表面上。強化圈212可以設置成從滾筒200的內圓周表面或外圓周表面凹陷或凸出。強化圈212可以設置複數個,且複數個強化圈212可以彼此間隔開。強化圈212可以以特定模式設置在滾筒200的內圓周表面或外圓周表面上。
強化圈212可以增加滾筒本體210的剛性。因此,即使當大量衣物容納在滾筒本體210中,或是旋轉力突然透過驅動單元傳送至滾筒本體210時,亦可以防止滾筒本體210扭曲。而且,相較於滾筒本體210的圓周表面是平坦的情況下,強化圈212可以增加滾筒本體210的內圓周表面與衣物之間的距離,藉以允許供應給滾筒200的熱氣更有效地流至衣物與滾筒200之間的縫隙。強化圈212可以增加滾筒200的耐用性,並可以增加衣物處理裝置的烘衣效率。
一般而言,在傳統DD型洗衣機中,驅動單元可以固定地耦接至容納滾筒的槽,而滾筒可以耦接至驅動單元,以由槽支撐。然而,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配置以方便密集執行整套烘衣過程,並因而省略了固定至機殼100的槽以容納滾筒200。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可以進一步包括支撐單元400,設置以將滾筒200或驅動單元支撐或固定至機殼100內部。
支撐單元400可以包括:前板410,設置在滾筒200前方;以及後板420,設置在滾筒200後方。前板410和後板420可以設置為板狀,並可以設置以面對滾筒200的前側和後側。前板410與後板420之間的距離可以設定為等於或大於滾筒200的長度。前板410和後板420可以由機殼100的底面或基座800固定地支撐。
前板410可以設置在形成機殼100前表面的前面板與滾筒200之間。而且,入口連通孔412可以形成在前板410中,以與入口211連通。由於入口連通孔412形成在前板410中,滾筒200的前表面可以受到支撐,且衣物可以放到滾筒200中,亦可以從滾筒200中拿出。
前板410可以包括管連接件416,設置在入口連通孔412下方。管連接件416可以形成前板410的下表面。
前板410可以包括管連通孔417,形成為通過管連接件416。管連通孔417可以設置為中空狀,並可以將從滾筒200的入口211排出的空氣引至滾筒200下方的區域。而且,管連通孔417可以將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引至位於滾筒200下方的循環流路部件820。
過濾器(圖未顯示)可以安裝在管連通孔417中,以過濾從衣物產生的棉絮或較大顆粒異物。過濾器可以過濾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並因此可以防止異物堆積在衣物處理裝置中以及因異物堆積而阻礙空氣循環。
由於入口211設置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前部,因此驅動單元最好能安裝在後板420上而不是在前板410上。驅動單元可以安裝在後板420上以受到支撐。因此,在驅動單元的位置被後板420穩定地固定的狀態下,驅動單元可以旋轉滾筒200。
前板410或後板420的至少其中一個可以可旋轉地支撐滾筒200。前板410或後板420的至少其中一個可以可旋轉地容納滾筒200的前端或後端。
舉例來說,滾筒200的前部可以可旋轉地由前板410支撐,且滾筒200的後部可以與後板420間隔開,以連接至安裝在後板420上的馬達500,並因而可以間接被後板420支撐。因此,可以將滾筒200與支撐單元400之間的接觸或摩擦面積減到最小,或可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噪音或振動。
當然,滾筒200可以設置以由前板410和後板420可旋轉地支撐。
用於支撐滾筒200前部的一個或多個支撐輪415可以設置在前板410的下部。支撐輪415可以可旋轉地設置在前板410的後表面上。支撐輪415可以旋轉,同時與滾筒200的下部接觸。
當驅動單元旋轉滾筒200時,滾筒200可以由連接至滾筒200後部的滾筒旋轉軸6341支撐。當衣物容納在滾筒200中時,施加至滾筒旋轉軸6341的負載可能因衣物而增加。因此,滾筒旋轉軸6341可能因負載而彎曲。
當支撐輪415支撐滾筒200前下部時,支撐輪415可以減輕施加至滾筒旋轉軸6341的負載。因此,支撐輪415可以避免滾筒旋轉軸6341彎曲,並可以防止因振動而產生噪音。
支撐輪415可以設置在相對於滾筒200的旋轉中心彼此對稱的位置,以支撐滾筒200的負載。支撐輪415最好能分別設置在滾筒200的左下部和右下部,以便支撐滾筒200。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並可以根據滾筒200的操作環境設置更多的支撐輪415。
設置在基座800上的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形成一條流動路徑,滾筒200中的空氣沿該流動路徑循環,然後回到滾筒200的內部。
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包括:流入管821,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流入其中;排出管823,用於供應空氣給滾筒200;以及轉移管822,將流入管821連接至排出管823。
在空氣從滾筒200的前部排出的情況下,流入管821可以位於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前部。而且,排出管823可以位於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後部。
排出管823可以包括吹氣部件8231,用於將空氣排出至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外部。吹氣部件8231可以設置在排出管823的後部。通過吹氣部件8231排出的空氣可以流至滾筒200。
管蓋830可以耦接至循環流路部件820的上部,以遮蔽循環流路部件820開放上表面的一部分。管蓋830可以防止空氣洩漏至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外部。換句話說,管蓋830可以形成流動路徑的一個表面,空氣沿該流動路徑循環。
而且,設置在基座800上的熱交換單元900可以包括:第一熱交換器910,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內部,以冷卻空氣;以及第二熱交換器920,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內部,以加熱被第一熱交換器910冷卻的空氣。
第一熱交換器910可以將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除濕,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加熱已除濕的空氣。加熱的空氣可以再次供應給滾筒200,以烘乾容納在滾筒200中的衣物。
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設置為冷媒在其中流動的熱交換器。當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設置為冷媒在其中流動的熱交換器時,第一熱交換器910可以設置為蒸發器,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設置為冷凝器。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設置為使得流經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冷媒與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熱交換單元900可以包括循環流路風扇950,安裝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以允許空氣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流動。另外,熱交換單元900可以進一步包括循環流路風扇馬達951,用於旋轉循環流路風扇950。循環流路風扇950可以透過從循環流路風扇馬達951供應的旋轉力來旋轉。當循環流路風扇950運行時,由第一熱交換器910除濕並由第二熱交換器920加熱的空氣可以流至滾筒200後部。
循環流路風扇950可以安裝在流入管821、轉移管822和排出管823的任一個中。循環流路風扇950設置以可旋轉的,並因而當循環流路風扇950旋轉時可能產生噪音。因此,循環流路風扇950最好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後部。
循環流路風扇950可以安裝在吹氣部件8231。而且,循環流路風扇馬達951可以位於吹氣部件8231後方。當循環流路風扇950由循環流路風扇馬達951旋轉時,循環流路部件820內部的空氣可以透過吹氣部件8231排出至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外部。
滾筒200的入口211最好設置在相對高的位置,以讓使用者能輕易從滾筒200取出衣物。因此,循環流路部件820和熱交換單元900最好設置在滾筒200下方。
用於將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空氣引至滾筒200的後板420可以設置在滾筒200後方。後板420可以與滾筒後表面220間隔開。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透過前板410接收來自滾筒200內部的空氣,並可以透過後板420供應空氣給滾筒200。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空氣可以通過後板420然後可以引至滾筒200。
基座800可以進一步包括連接件850,用於將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空氣引至後板420。連接件850可以將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空氣均勻地分散至整個後板420。
連接件850可以安裝在吹氣部件8231上。亦即,連接件850可以將從吹氣部件8231排出的空氣引至後板420。供應給後板420的熱氣可以透過滾筒後表面220流至滾筒200。
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滾筒200可以直接連接至位於滾筒200後方的驅動單元,以進行旋轉,而非耦接至帶或類似部件,以間接旋轉。因此,有別於傳統烘衣機之形成為具有開放前部和開放後部的圓筒狀的滾筒,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滾筒200可以具有封閉後部,以直接耦接至驅動單元。
如上所述,滾筒200可以包括:滾筒本體210,設置為圓筒形以容納衣物;以及滾筒後表面220,耦接至滾筒本體210的後部,以形成滾筒200的後表面。
滾筒後表面220可以提供耦接表面,用於封閉滾筒本體210的後部,以直接耦接至驅動單元。亦即,滾筒後表面220可以連接至驅動單元,並可以藉由接收驅動單元的旋轉力來旋轉整個滾筒200。因此,將衣物放入滾筒200中時所通過的入口211可以形成在滾筒本體210的前部中,而滾筒本體210的後部可以由滾筒後表面220封閉。
將驅動單元連接至滾筒後表面220的軸套300可以設置在滾筒後表面220上。設置在滾筒後表面220上的軸套300可以形成滾筒200的旋轉中心。軸套300可以與滾筒後表面220一體設置,或者可以由剛性或耐用性大於滾筒後表面220的材料組成,以牢固地耦接至用於傳送動力的旋轉軸。軸套300可以安置並耦接至滾筒後表面220上,以與滾筒後表面220的旋轉中心形成一條同心軸。
滾筒後表面220可以包括:凸緣部件221,耦接至滾筒本體210的外圓周表面;以及安裝板222,設置在凸緣部件221內部,以耦接至驅動單元。軸套300可以安置並耦接至安裝板222上。用於旋轉滾筒200的旋轉軸可以因軸套300而更牢固地耦接至安裝板222。而且,軸套300可以防止滾筒後表面220變形。
滾筒後表面220可以包括進氣孔224,形成為通過凸緣部件221與安裝板222之間,以允許滾筒後表面220的前方區域和滾筒後表面220的後方區域彼此連通。通過循環流路部件820供應的熱氣可以通過進氣孔224流至滾筒本體210中。進氣孔224可以設置為複數個孔,形成為通過滾筒後表面220,或者可以設置為篩孔型網。
用於旋轉滾筒200的驅動單元可以位於後板420後方。驅動單元可以包括:馬達500,用於產生旋轉力;以及減速器600,用於降低馬達500的旋轉力,並將已降低的旋轉力傳送給滾筒200。
馬達500可以設置在後板420後方。而且,馬達500可以透過減速器600耦接至後板420的後側。
減速器600可以固定至後板420的後表面,而馬達500可以耦接至減速器600的後表面。亦即,後板420可以提供支撐表面,用於支撐減速器600和馬達500。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並且馬達500可以耦接至後板420。
圖5是顯示衣物處理裝置的內部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滾筒200,用於容納衣物;前板410,用於支撐滾筒200的前表面;後板420,位於滾筒200後方;基座800,設置在滾筒200下方,以提供一個空間,滾筒200中的空氣在該空間中循環,或空氣中所含的水氣在該空間中冷凝;馬達500(含下述的510、520和540),位於滾筒200後方,以提供旋轉力給滾筒200;減速器600,用於降低馬達500的旋轉力,並將已降低的旋轉力傳送給滾筒200;以及後蓋430,耦接至後板420,以防止馬達500外露。
基座800可以包括循環流路部件820,其與滾筒200連通,以接收從滾筒200供應的空氣,或將空氣排至滾筒200。
前板410可以包括:形成其前表面的前面板411;以及入口連通孔412,其形成為通過前面板411,以與滾筒200連通。前板410可以進一步包括前墊片413,其設置在前面板411的後表面上,並圍繞入口連通孔412的徑向外表面,以容納滾筒本體210的一部分。
前墊片413可以可旋轉地支撐滾筒本體210,並可以設置成與入口211的外圓周表面或內圓周表面接觸。前墊片413可以防止滾筒200中的熱氣透過滾筒本體210與前板410之間的縫隙洩漏。前墊片413可以由塑膠樹脂或合成橡膠形成,而獨立的密封構件可以另外耦接至前墊片413,以防止衣物或熱氣從滾筒本體210釋出至前板410。
前板410可以包括管連通孔417,形成通過入口連通孔412的內圓周表面。而且,前板410可以包括管連接件416,其從管連通孔417下方向下延伸,以形成流動路徑,滾筒本體210和循環流路部件820通過該流動路徑彼此連通。
管連接件416可以透過管連通孔417與滾筒本體210連通,而從滾筒本體210排出的空氣可以透過管連通孔417流至管連接件416中,並可以引至循環流路部件820。從滾筒本體210排出的空氣可以由管連接件416引至循環流路部件820,因此可以避免滾筒200中的空氣外洩。
用於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中移除棉絮或異物的過濾構件(圖未顯示)可以安裝在管連接件416中,藉以防止異物進入循環流路部件820。
支撐輪415可以安裝在前板410上。支撐輪415可以可旋轉地安裝在前面板411的後表面上,以支撐滾筒200的下部。支撐輪415可以支撐滾筒200的前部,藉以防止連接至滾筒200的旋轉軸彎曲。
前板410可以具有儲水箱支撐孔414,形成為通過前面板411。儲存在整套烘衣過程中所產生的冷凝水的儲水箱120(參照圖3)可以透過儲水箱支撐孔414取出或由儲水箱支撐孔414支撐。在儲水箱支撐孔414設置在前板410上部的情況下,使用者在將儲水箱120拉出時不需要彎腰,從而可以改善便利性。
用於容納衣物的滾筒200可以包括:滾筒本體210,其具有入口211,形成為通過滾筒本體210的前表面,以允許衣物通過入口211進出滾筒200;以及滾筒後表面220,形成滾筒200的後表面。
滾筒後表面220可以包括:凸緣部件221,連接至滾筒本體210;進氣孔224,在凸緣部件221內部形成為通過滾筒後表面220;以及安裝板222,設置在滾筒後表面220的旋轉中心,以耦接至旋轉軸。空氣通過進氣孔224流至滾筒200後方的區域。
滾筒後表面220可以進一步包括強化肋225,其從凸緣部件221朝滾筒後表面220的旋轉中心延伸。強化肋225可以在避開進氣孔224的同時延伸。強化肋225可以防止因進氣孔224而降低滾筒後表面220的剛性。強化肋225可以設置以從安裝板222的外圓周表面朝凸緣部件221的內圓周表面徑向延伸。
另外,滾筒後表面220可以進一步包括圓周肋227,其在滾筒後表面220的圓周方向延伸,以將強化肋225彼此連接。進氣孔224可以設置在由強化肋225、圓周肋227和凸緣部件221界定的區域中。當馬達500的旋轉力傳送至滾筒後表面220時,強化肋225和圓周肋227可以防止滾筒後表面220變形。
流入管821可以與前板410中的管連通孔417連通,以與形成在前板410中的流動路徑連通。轉移管822可以從流入管821的一端朝滾筒200的後部延伸,而排出管823可以設置在轉移管822的一端,以將空氣引至滾筒200。
吹氣部件8231可以位於排出管823的下游,並可以提供其中安裝循環流路風扇950的空間。當循環流路風扇950運行時,引入流入管821的空氣可以從吹氣部件8231向上排出。
用於冷卻和加熱在滾筒200循環的空氣的熱交換單元900可以安裝在基座800上。熱交換單元900可以包括壓縮機930,連接至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以供應壓縮的冷媒。壓縮機930可以位於循環流路部件820外部,以避免直接與循環空氣進行熱交換。
而且,熱交換單元900可以包括循環流路風扇馬達951,由吹氣部件8231的後部支撐,以旋轉循環流路風扇950。循環流路風扇馬達951可以耦接至吹氣部件8231的後部。
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可以進一步包括連接件850,耦接至循環流路部件820,以將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熱氣引至滾筒200的後部或後板420。
連接件850可以設置在排出管823上方,以將通過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氣引至排出管823上方的區域。而且,連接件850可以耦接至形成在吹氣部件8231上部的開口。
連接件850可以設置以在其中形成流動路徑。連接件850可以作用以均勻地將由循環流路風扇950產生的氣流引至後板420。亦即,連接件850可以配置為使得形成在其中的流動路徑的面積沿遠離吹氣部件8231的方向增加。
後板420可以耦接至基座800或由基座800支撐,並可以位於滾筒200後方。後板420可以包括:後面板421,定位以面對前板410;以及管423,設置成從後面板421凹陷,以形成一條流動路徑,空氣沿該流動路徑流動,並將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空氣引至滾筒200。
後板420可以包括安裝部件425,配置為使得驅動單元耦接至後板420或由後板420支撐。安裝部件425可以設置以穿透後面板421,並可以設置在管423的內圓周表面上。安裝部件425可以設置以向內與管423的內圓周表面徑向間隔開。
在此,如上所述,驅動單元可以是減速器600和馬達500的組合。或者,驅動單元可以僅實施為馬達500。亦即,配置以產生旋轉力並將旋轉力傳送給滾筒200的元件可以表示為驅動單元。
驅動單元可以安裝在安裝部件425上。安裝部件425可以支撐驅動單元的負載。驅動單元可以在驅動單元由安裝部件425支撐的狀態下連接至滾筒200。
管423可以設置以容納滾筒後表面220的一部分。管423可以與滾筒後表面220一起形成流動路徑,空氣沿該流動路徑流動。
驅動單元可以安裝在安裝部件425中,以防止干擾管423。亦即,驅動單元可以設置以向內與管423的內圓周表面徑向間隔開。驅動單元可以安裝在安裝部件425中,使得其後部曝露於外,因而由外部空氣冷卻。
驅動單元可以包括馬達500,用於提供動力以旋轉滾筒200。馬達500可以包括:定子510,用於產生旋轉磁場;以及轉子520,配置成由定子510旋轉。
轉子520可以設置為外轉子類型,配置以容納定子510並繞著定子510的圓周旋轉。驅動軸可以耦接至轉子520,並可以穿過定子510和安裝部件425,以直接連接至滾筒200。這種情況下,轉子520可以直接將旋轉力傳送給滾筒200。
轉子520可以透過墊圈540耦接至驅動軸。墊圈540可以作用以將驅動軸連接至轉子520。轉子520與驅動軸之間的接觸面積可以由墊圈540增加,並因而轉子520的旋轉可以更有效率地傳送給滾筒200。
減速器600可以設置以將馬達500連接至滾筒200。減速器600可轉換馬達500的動力,以旋轉滾筒200。減速器600可以設置在馬達500與滾筒200之間、可以接收馬達500的動力、可以轉換動力、然後可以將轉換的動力傳送給滾筒200。減速器600可以增加轉子520的扭矩值,同時降低轉子520的每分鐘轉數,然後將增加的扭矩傳送給滾筒200。
具體而言,減速器600可以耦接至轉子520,以連接至與轉子520一起轉動的驅動軸。減速器600可以包括設置在其中的齒輪組件,以與驅動軸接合並由驅動軸旋轉,從而增加驅動軸的扭矩,同時轉換驅動軸的每分鐘轉數。齒輪組件可以耦接至滾筒200,以便連接至滾筒旋轉軸,以旋轉滾筒200。因此,當驅動軸530旋轉時,滾筒旋轉軸可以以低於驅動軸530的每分鐘轉數旋轉,但可以產生比由驅動軸530產生的扭矩較大的扭矩。
減速器600的表現可以根據驅動軸和滾筒旋轉軸是否保持同軸來決定。亦即,當驅動軸和滾筒旋轉軸彼此未對齊時,在減速器600中形成齒輪配件的組件與驅動軸或滾筒旋轉軸中的至少一個之間的耦接可能會鬆動或鬆開。因此,驅動軸的動力可能無法適當地傳送給滾筒旋轉軸,或者驅動軸可能會空轉。
而且,若驅動軸和滾筒旋轉軸即使暫時彼此未對齊,則減速器600中的齒輪可能會位於錯誤的位置,並因而可能彼此碰撞,從而導致不必要的振動或噪音。
此外,若驅動軸與滾筒旋轉軸之間即使彼此未對齊角度暫時變大,則減速器600亦可能完全從其原本的位置偏離或是可能受損。
為了防止這類問題,包含減速器的衣物處理裝置一般可以配置為使得減速器和馬達固定至維持其原本狀態的支撐件,當受到外力時也不會變形。
舉例來說,在洗衣機中,用於容納滾筒的槽可以主要固定至機殼,而馬達和減速器可以次要固定至軸承殼體,該軸承殼體製成為透過注射成型嵌入槽中之堅固的本體。因此,當槽產生較大的振動時,減速器和驅動單元可能與軸承殼體或固定鋼板一起傾斜或振動。因此,減速器和驅動單元的耦接狀態可能一直維持恆定,且驅動軸與旋轉軸之間的同軸狀態亦可能維持。
然而,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設置為烘衣機,因此省略了固定至機殼100內部的槽。而且,機殼100的後面板設置為相對薄的板,因此即使定子510固定住,當轉子520旋轉時,後面板亦可以因排斥力而輕易地振動或彎曲。若後面板僅暫時振動或彎曲,則耦接至滾筒200的減速器600和馬達500的旋轉中心彼此就不會對齊。
而且,後面板設置為薄鋼板,並因而後面板很難支撐減速器600和馬達500。舉例來說,在減速器600和馬達500彼此平行耦接至後面板的情況下,由於減速器600和馬達500的總長度和重量,可能會產生轉動慣量,因此減速器600可能會下垂。據此,耦接至滾筒的滾筒旋轉軸可能不會與減速器600對齊,因此可能無法與驅動軸維持同軸。
馬達500可以透過將定子510耦接至後板420來支撐。當大量衣物容納在滾筒200中或者滾筒200中的衣物不平衡時,滾筒旋轉軸在每當滾筒200旋轉時可能依據衣物的配置而偏離其原本的位置。在此,由於定子510與滾筒200分離且固定於後板420,所以滾筒旋轉軸可以不同於定子510的振幅振動,或者可以用與定子510不同的角度傾斜。因此,滾筒旋轉軸和驅動軸可能不會彼此維持同軸。
從另一角度來看,由前板410和後板420支撐的滾筒200的安裝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因此,耦接至滾筒200的滾筒旋轉軸的位置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因此,當滾筒200振動時,滾筒200的振動可以被前板410或後板420的至少其中一個減弱。
然而,在滾筒200的振動傳送到馬達500的情況下,即使減速器600和馬達500固定至後板420,馬達500和後板420的振動幅度可能大於滾筒旋轉軸的振動幅度。在這種情況下,驅動軸和滾筒旋轉軸彼此可能無法維持同軸。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中,馬達500可以牢固地耦接至減速器600。換句話說,減速器600可以作為整個驅動單元的參考點。亦即,減速器600可以作為確定整體驅動單元的振動和傾斜角度量的參考。
由於馬達500僅固定至減速器600而不固定至衣物處理裝置的其他元件,所以當振動或外力傳送至驅動單元時,馬達500可以一直與減速器600的傾斜或振動一起傾斜或振動。
因此,減速器600和馬達500可以形成單一振動系統,並可以維持彼此固定,而不是相對於彼此而移動。
馬達500的定子510可以直接耦接和固定至減速器600。因此,驅動軸530相對於減速器600的安裝位置可能不會改變。驅動軸530和減速器600可以設置為使得驅動軸530的中心和減速器600的中心同軸,而驅動軸530可以在其中心與減速器600的中心維持彼此同軸的情況下旋轉。
第一軸M1可以是一條沿滾筒200的旋轉中心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虛擬線。亦即,第一軸M1可以平行於X軸。
第二軸M2和第三軸M3可以是從衣物處理裝置的前部延伸至衣物處理裝置後部的上部區域的虛擬線。亦即,第二軸M2和第三軸M3可以平行於XZ平面,或可以垂直於Y軸。
第一軸M1和第二軸M2可以在減速器600彼此交叉。而且,第一軸M1和第三軸M3可以在安裝部件425彼此交叉。
當滾筒200中無負載或是當馬達500未運行時,減速器600和馬達500可以設計成沿平行於地面的第一軸M1設置。
然而,當滾筒200或馬達500振動時,振動可能傳送給減速器600,從而減速器600可能傾斜。因此,減速器600可能暫時沿第二軸M2傾斜。
在此,由於馬達500耦接至減速器600,所以馬達500可以與減速器600一起振動或傾斜。因此,馬達500可以在第二軸M2上設置以平行於減速器600。因此,驅動軸和滾筒旋轉軸可以沿第二軸M2彼此平行設置。
因此,即使當減速器600傾斜,馬達500仍可以與減速器600一起移動,而驅動軸和滾筒旋轉軸可以彼此維持同軸。
減速器600可以耦接和固定至後板420。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減速器600在耦接至後板420的狀態下傾斜或振動,可以考慮將後板420作為包含減速器600、馬達500和滾筒200的振動系統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馬達500可以固定地僅耦接至減速器600,而不是直接耦接至後板420。
在減速器600、馬達500和滾筒200沿第一軸M1彼此平行設置的情況下,減速器600可以因滾筒200或馬達500的振動平行於第三軸M3而傾斜。第三軸M3可以通過耦接至後板420的減速器600。在此,由於減速器600和馬達500彼此耦接,所以馬達500亦可以用與減速器600相同的方法平行於第三軸M3而傾斜。
因此,由於馬達500和滾筒200耦接至減速器600,所以馬達500和滾筒200可以平行於減速器600而傾斜,或可以與減速器600一起振動。
上述術語「同軸」和「重合」不代表兩個元件在物理上完美地彼此同軸或彼此重合,但其概念表示所述元件處於機械允許的誤差範圍內,或是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認為是接近同軸或重合狀態的範圍內。舉例來說,驅動軸530和滾筒旋轉軸6341的誤差在5度內的狀態可以理解為同軸狀態或重合狀態。然而,此角度值僅為一個示例,且設計偏差可能有所不同。
由於驅動軸530相對於減速器600旋轉而固定以不傾斜,且定子510也固定至減速器600,所以定子510與轉子520之間可以一直維持恆定距離。因此,可以防止定子510和轉子520之間的碰撞,並可以從根本上防止由定子510周圍的轉子520的旋轉中心的變化所引起的噪音或振動。
滾筒旋轉軸6341可以設置以在減速器600內朝滾筒200延伸,並可以與減速器600一起振動和傾斜。亦即,滾筒旋轉軸6341可以設置以在減速器600中可旋轉的,但滾筒旋轉軸6341的安裝位置可以固定。因此,滾筒旋轉軸6341和驅動軸530可以一直彼此平行設置,並可以形成同心軸。換句話說,滾筒旋轉軸6341和驅動軸530可以維持滾筒旋轉軸6341的中心與驅動軸530的中心彼此重合的狀態。
密封單元450可以設置在滾筒後表面220與後板420之間。密封單元450可以密封滾筒後表面220與後板420之間的縫隙,因而引入後板420的管423的空氣流至進氣孔224,而不會洩漏到外部。
密封單元450可以設置在管423的外表面和內表面之間的每一個上。第一密封構件451可以徑向設置在管423的外部,而第二密封構件452可以徑向設置在管423的內部。第一密封構件451可以防止滾筒後表面220與管423之間的熱氣徑向外洩漏,而第二密封構件452可以防止滾筒後表面220與管423之間的熱氣徑向往內洩漏。
換句話說,密封單元450可以徑向設置在進氣孔224的外部和內部。第一密封構件451可以徑向設置在進氣孔224的外部,而第二密封構件452可徑向設置在進氣孔224的內部。
為了防止熱氣洩漏,密封單元450可以設置以與滾筒後表面220及後板420接觸。由於滾筒200會在衣物處理裝置操作時旋轉,滾筒後表面220會持續對密封單元450施加摩擦力。因此,密封單元450最好由能夠密封滾筒後表面220與管423之間的縫隙的材料形成,而不會因旋轉產生的摩擦力或摩擦熱而降低性能。
馬達500或減速器600可以耦接至後板420的後部。後板420可以形成為薄鋼板,並因此可以由減速器600的負載或透過滾筒200傳送至減速器600的負載彎曲或變形。亦即,為了在後板420上安裝減速器600和馬達500,需要增加後板420的剛性。
因此,後板420可以進一步包括托架700,以增加後板420的剛性。托架700可以另外耦接至後板420,且減速器600和馬達500可以透過托架700耦接至後板420。
減速器600可以耦接至托架700和後板420兩者。減速器600、後板420和托架700可以使用通過這三個組件的緊固構件來彼此耦接。後板420的剛性可以透過將托架700耦接至後板420來增加。減速器600和馬達500可以耦接至已增加剛性的後板420。
減速器600可以先耦接至托架700,然後托架700可以耦接至後板420。亦即,減速器600可以透過托架700固定至後板420,而不是直接耦接至後板420。
當馬達500或減速器600耦接至後板420的後部時,馬達500或減速器600可以曝露於外部。因此,有必要防止耦接至後板420後部的馬達500曝露於外部。而且,管423可以由熱氣加熱。因此,有必要將管423的後表面熱絕緣。
後蓋430可以耦接至後板420的後部,以防止管423和馬達500或減速器600曝露於外部。後蓋430可以與管423和驅動單元間隔開。
後蓋430可以防止馬達500因與外物干擾而受損,並可以防止因管423流失熱而降低烘衣效率。
圖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減速器的外觀。
減速器600可以包括減速器殼體610和620,形成減速器600的外觀。該些減速器殼體可以包括:第一殼體610,設置以面對滾筒200;以及第二殼體620,設置以面對馬達500。
減速器600可以包括齒輪箱。齒輪箱可以接收馬達500的動力,可以增加馬達500的扭矩值,同時降低馬達500的每分鐘轉數,並可以將增加的扭矩傳送給滾筒200。齒輪箱的很大一部份可以容納在第二殼體620中,而第一殼體610可以設置以遮蔽減速器600的內部。因此,減速器600的整體厚度可能會減少。下文將詳細描述齒輪箱。
第一殼體610可以包括:第一殼體遮蔽本體611,用於遮蔽第二殼體620;以及第一殼體軸接收部612,沿遠離第二殼體620的方向從第一殼體遮蔽本體611延伸。第一殼體軸接收部612可以容納滾筒旋轉軸6341,並可以可旋轉地支撐滾筒旋轉軸6341。
第一殼體610可以包括定子耦接件613,用於支撐馬達500。定子耦接件613可以沿遠離第一殼體軸接收部612的方向從第一殼體遮蔽本體611的圓周表面延伸。
定子耦接件613可以包括定子緊固孔615,馬達500緊固至該定子緊固孔615。定子緊固孔615可以從定子耦接件613凹陷。獨立的緊固構件可以插入定子緊固孔615中。定子耦接件613和馬達500可以使用緊固構件來彼此耦接。
第一殼體610可以進一步包括耦接導件614,用於將馬達500的耦接引至第一殼體610。耦接導件614可以沿遠離第一殼體軸接收部612的方向從第一殼體遮蔽本體611的圓周表面延伸。耦接導件614可以從第一殼體遮蔽本體611延伸,以連接至定子耦接件613。當定子510耦接至定子耦接件613時,耦接導件614可以引導定子510的位置。因此,可以改善可裝配性。
參照圖6,第二殼體620可以容納齒輪配件。一般而言,耦接至減速器600的齒輪箱可以包括:太陽齒輪;行星齒輪,配置以繞著太陽齒輪旋轉;以及環形齒輪,配置以容納行星齒輪,以促使行星齒輪旋轉。第二殼體620可以包括:第二殼體耦接本體621,耦接至第一殼體610;第二殼體遮蔽本體622,沿遠離第一殼體610的方向從第二殼體耦接本體621延伸,以形成用於容納齒輪箱的空間;以及第二殼體軸接收部623,沿遠離第一殼體610的方向從第二殼體遮蔽本體622的內圓周表面延伸,以支撐驅動軸530。
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可以設計為使得第一殼體610的中心和第二殼體620的中心彼此同軸。驅動軸530和滾筒旋轉軸6341的同軸佈置有利於動力傳送。因此,最好是將用於可旋轉地支撐滾筒旋轉軸6341的第一殼體軸接收部612和用於可旋轉地支撐驅動軸530的第二殼體軸接收部623彼此同軸耦接。
驅動軸530可以插入第二殼體620中,以可旋轉地支撐在第二殼體620中。用於可旋轉地支撐轉子520的墊圈540可以耦接至驅動軸530。墊圈540可以包括:容納本體542,具有形成在其中心的軸支撐孔543,以容納驅動軸530;以及墊圈耦接本體541,在徑向上從容納本體542的外圓周表面延伸,以形成轉子520耦接到的一個表面。軸支撐孔543可以形成為凹槽的形狀,對應於形成在驅動軸530的外圓周表面上的突出件,因而將該突出件裝配於其中。
墊圈540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墊圈耦接突出件5411,其沿遠離減速器600的方向從墊圈耦接本體541突出。而且,墊圈540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墊圈耦接孔5412,形成為通過墊圈耦接本體541。
墊圈耦接突出件5411可以耦接至形成在轉子520中的接收凹槽。通過轉子520的緊固構件可以插入墊圈耦接孔5412中,並因此可以用於將轉子520和墊圈540彼此耦接。
墊圈耦接突出件5411和墊圈耦接孔5412可以設置複數個,以沿圓周方向交替地佈置在墊圈耦接本體541的表面上。
圖7是詳細顯示在圖4中簡要所示之驅動單元的放大剖面圖。
驅動單元可以包括:馬達500,用於產生旋轉力;以及減速器600,用於降低馬達500的旋轉速度,並將已降低的旋轉速度傳送給滾筒200。減速器600可以包括滾筒旋轉軸6341,用於旋轉滾筒200。
馬達500可以包括:定子510,用於產生由外力產生的旋轉磁場;以及轉子520,圍繞定子510的外圓周表面。永久磁鐵可以佈置在轉子520的內圓周表面上。
位於轉子520的內圓周表面的永久磁鐵可以透過由定子510產生的旋轉磁場沿特定方向移動。永久磁鐵可以固定至轉子520的內圓周表面。因此,轉子520可以由定子510的旋轉磁場旋轉。
驅動軸530可以耦接至轉子520的旋轉中心,該驅動軸530配置以與轉子520一起旋轉以傳送轉子520的旋轉力。驅動軸530可以設置以與轉子520一起旋轉。驅動軸530可以透過墊圈540耦接至轉子520。
驅動軸530可以直接耦接至轉子520。然而,驅動軸530可以透過墊圈540更牢固地耦接至轉子520,並因此可以更有效率地傳送轉子520的旋轉力。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防止負載集中施加在驅動軸530上,因此,可以增加驅動軸530的耐用性。
驅動軸530可以直接連接至滾筒200。然而,因為驅動軸530以與轉子520的轉速一樣的速度旋轉,因此有必要降低驅動軸530的旋轉速度。因此,驅動軸530可以連接至減速器600,而減速器600可以連接至滾筒200。亦即,減速器600可以降低驅動軸530的旋轉速度,以使滾筒200以已降低的旋轉速度旋轉。
減速器600可以包括: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形成減速器600的外觀;以及齒輪箱630,用於減少驅動軸530的動力。第二殼體620可以提供用於容納齒輪箱630的空間,而第一殼體610可以遮蔽由第二殼體620所提供的空間。
第二殼體620可以包括:第二殼體耦接本體621,耦接至第一殼體610;第二殼體遮蔽本體622,從第二殼體耦接本體621的內圓周表面向後延伸,以形成容納齒輪箱630的空間;以及第二殼體軸接收部623,從第二殼體遮蔽本體622向後延伸,以容納驅動軸530。
齒輪箱630可以包括環形齒輪633,沿第二殼體遮蔽本體622的內圓周表面安裝。與環形齒輪633接合的一個或多個行星齒輪632可以設置在環形齒輪633的內圓周表面,而與行星齒輪632接合的太陽齒輪631可以設置在環形齒輪633的內部。太陽齒輪631可以與驅動軸530一起旋轉。
太陽齒輪631可以耦接至驅動軸530以一起旋轉。太陽齒輪631可以與驅動軸530分開設置,但本發明不受此限。太陽齒輪631可以與驅動軸530一體成形。
太陽齒輪631、行星齒輪632和環形齒輪633可以設置為螺旋齒輪。當該些齒輪631、632和633設置為螺旋齒輪時,可以減少噪音並增加動力傳送效率。然而,本發明不受此限。太陽齒輪631、行星齒輪632和環形齒輪633可以設置為正齒輪。
作為齒輪箱630操作的一個示例,當驅動軸530和連接至驅動軸530的太陽齒輪631隨著轉子520旋轉而旋轉時,與太陽齒輪631的外圓周表面接合的行星齒輪632可以透過環形齒輪633與太陽齒輪631之間的接合而旋轉。
行星齒輪632中的每一個可以包括行星齒輪軸6323,其插入行星齒輪632的旋轉中心。行星齒輪軸6323可以可旋轉地支撐行星齒輪632。
減速器600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一支架6342和第二支架6343,用於支撐行星齒輪軸6323。行星齒輪軸6323的前部可以由第二支架6343支撐,而行星齒輪軸6323的後部可以由第一支架6342支撐。
滾筒旋轉軸6341可以沿遠離馬達500的方向從第二支架6343的旋轉中心延伸。滾筒旋轉軸6341可以與第二支架6343分開地設置,並可以耦接至第二支架6343,以與其一起旋轉。或者,滾筒旋轉軸6341可以與第二支架6343一體成形,以從第二支架6343延伸。
滾筒旋轉軸6341可以耦接至滾筒200,以旋轉滾筒200。如上所述,滾筒旋轉軸6341可以透過諸如軸套的連接件耦接至滾筒200,或者可以直接耦接至滾筒200,而不用獨立的連接件。
滾筒旋轉軸6341可以由第一殼體610支撐。第一殼體610可以包括:第一殼體遮蔽本體611,用於遮蔽第二殼體620的容納空間;以及第一殼體軸接收部612,沿遠離第二殼體620的方向從第一殼體遮蔽本體611延伸,以容納滾筒旋轉軸6341。第一軸承660和第二軸承670可以透過按壓裝配設置在第一殼體軸接收部612的內圓周表面上,從而可旋轉地支撐滾筒旋轉軸6341。
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可以透過減速器固定構件681彼此耦接。減速器固定構件681可以穿透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兩者,以將該些殼體610和620彼此耦接。而且,減速器固定構件681可以穿透第一殼體610、第二殼體620和後板420,以將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彼此耦接,並將減速器600固定至後板420。
後板420可以形成為厚度很薄的鋼板。因此,很難確保後板420的剛性,以支撐減速器600、耦接至減速器600的馬達500、以及連接至減速器600的滾筒200等全部。因此,為了確保後板420的剛性,當減速器600耦接至後板420時可以使用托架700。托架700可以由剛性比後板420高的材料組成,並可以耦接至後板420的前表面或後表面。
托架700可以耦接至後板420的前表面,以確保後板420的剛性,以將減速器600耦接至後板420,且減速器600可以耦接後板420和托架700兩者。為了耦接後板420、托架700和減速器600,可以使用緊固構件,如螺栓。
而且,為了將減速器600固定至後板420,可以使用用以耦接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的減速器固定構件681。亦即,減速器固定構件681可以穿透第二殼體620、第一殼體610、後板420和托架700等全部,從而得以耦接上述組件。在這種情況下,後板420的前部可以由托架700支撐,而後板420的後部可以由第一殼體610支撐。因此,後板420可以在減速器600耦接至其上時具有足夠的剛性。然而,本發明不受此限。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可以使用減速器固定構件681來耦接,然後減速器600可以使用獨立的緊固構件來耦接至後板420。
另外,馬達500耦接到的定子耦接件613可以形成在第一殼體610的徑向外部。定子耦接件613可以包括形成以在其中凹陷的耦接凹槽。
定子510可以直接耦接至後板420,或可以耦接至定子耦接件613。定子510可以包括固定肋512,設置在定子510的內圓周表面上,以支撐定子510。固定肋512可以耦接至定子耦接件613。固定肋512和定子耦接件613可以透過定子耦接銷617彼此耦接。
馬達500可以耦接至減速器600,同時與後板420間隔開,因而馬達500和減速器600可以形成一個振動器。因此,當從外部施加振動時,耦接至轉子520的驅動軸530和連接至減速器600的滾筒旋轉軸6341仍可以輕易地彼此維持同軸。
滾筒旋轉軸6341的軸向方向因滾筒200的振動而有偏離其原方向的風險。然而,由於馬達500耦接至支撐滾筒旋轉軸6341的第一殼體610,因此在滾筒旋轉軸6341的軸向偏離其原方向時,驅動軸530的軸向方向亦可能因第一殼體610,用與滾筒旋轉軸6341類似的方式偏離其原方向。亦即,馬達500可以與減速器600一體地移動,因此即使當受到外部施加的外力時,滾筒旋轉軸6341和驅動軸530可以彼此維持同軸。
上述耦接結構可以增加將馬達500產生的動力傳送至滾筒200的效率和可靠性,並可以防止因滾筒旋轉軸6341與驅動軸530之間未對齊而導致齒輪箱630磨損、動力傳送效率降低、以及耐用性和可靠性降低。
圖8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基座和後板。
參照圖8,後板420可以位於滾筒200後方。後板420可以將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熱氣引至滾筒200。亦即,後板420可以位於滾筒200後方,並可以形成流動路徑,以均勻地將熱氣引至整個滾筒200。
後板420可以包括:後面板421,面對滾筒後表面;以及管423,從後面板421向後凹陷,以形成流動路徑。管423可以藉由向後按壓後面板421來設置。管423可以設置以容納滾筒後表面220的一部分。
管423可以包括:入口部件4233,位於循環流路部件820後方;以及流動部件4231,位於滾筒200後方。流動部件4231可以設置以容納滾筒200的一部分。流動部件4231可以容納滾筒200的一部分,以形成一條在滾筒200後方的流動路徑。
流動部件4231可以設置為環狀,以面對形成在滾筒後表面220的進氣孔224。流動部件4231可以從後面板421凹陷。亦即,流動部件4231可以具有開放前表面,並可以與滾筒200的後表面一起形成流動路徑。
當流動部件4231的前表面形成開放時,移動至流動部件4231的熱氣可以不通過任何獨立元件直接移動至滾筒200。因此,可以避免當熱氣通過其他元件時導致熱流失。亦即,可以藉由降低熱氣的熱流失來增加烘衣效率。
後板420可以包括安裝部件425,徑向設置在流動部件4231內部。安裝部件425可以提供減速器600或馬達500耦接到的空間。亦即,後板420可以包括:安裝部件425,設置在後板420的內部;以及流動部件4231,以環形徑向設置在安裝部件425的外部。
具體而言,流動部件4231可以包括外圓周部4231a,其圍繞熱氣流動的內部空間的外側。而且,流動部件4231可以包括內圓周部4231b,其圍繞熱氣流動的內部空間的內側。亦即,外圓周部4231a可以形成流動部件4231的外圓周,而內圓周部4231b可以形成流動部件4231的內圓周。
而且,流動部件4231可以包含凹陷表面4232,其形成流動路徑的後表面,熱氣沿該流動路徑移動。凹陷表面4232可以設置以外圓周部4231a和內圓周部4231b彼此連接。亦即,內圓周部4231b、外圓周部4231a和凹陷表面4232可以形成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熱氣在其中流動的空間。
而且,凹陷表面4232可以防止熱氣向後洩漏,並因而可以將熱氣引向滾筒200。亦即,凹陷表面4232可以是流動部件4231的凹陷表面。
入口部件4233可以定位以面對循環流路部件820。入口部件4233可以定位以面對吹氣部件8231。入口部件4233可以從後面板421向後凹陷,以防止與吹氣部件8231干擾。入口部件4233的上部可以連接至流動部件4231。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可以包括連接件850,連接至吹氣部件8231。連接器850可以將從吹氣部件8231排出的熱氣引至流動部件4231。連接器850可以於其中形成一條流動路徑,並因此可以將從吹氣部件8231排出的熱氣引至流動部件4231。亦即,連接件850可以形成用於將吹氣部件8231連接至流動部件4231的流動路徑。連接件850可以配置為使得形成在其中的流動路徑剖面面積沿遠離吹氣部件8231的方向增加。
連接件850可以定位以面對入口部件4233。入口部件4233可以向後凹陷,以防止與連接件850干擾。而且,連接件850的上端可以將流動部件4231和入口部件4233彼此隔開。亦即,可以允許從連接件850排出的熱氣流至流動部件4231,但可以避免流至入口部件4233中。
連接件850可以設置以均勻地將熱氣供應給流動部件4231。連接件850可以配置為使得其寬度沿遠離吹氣部件8231的方向增加。連接件850的上端可以在圓周方向上沿外圓周部4231a的延伸線定位。
因此,從連接器850排出的熱氣可以均勻地供應給流動部件4231,而不是移動至入口部件4233。連接件850可以防止熱氣集中在流動部件4231的一側,從而均勻地將熱氣供應給滾筒200內部。因此,可以增加烘衣效率。
連接件850可以配置為使得其寬度沿上游方向逐漸增加,並因此,熱氣沿連接件850移動的速度可以在熱氣的流動方向上降低。亦即,連接件850可以作為擴散器,用於控制熱氣的速度。連接件850可以減少熱氣的速度,以防止熱氣集中在滾筒200的特定區域。
由於連接件850的上述形狀,設置以面對連接器850並防止與連接件850干擾的入口部件4233可以配置為使得其寬度沿遠離吹氣部件8231的方向逐漸增加。由於入口部件4233的形狀,管423當從前方觀看時一般形狀像是「9」。
由於滾筒200設置以在整套烘衣過程中旋轉,所以滾筒200可以與流動部件4231隔開一段指定距離。熱氣可以透過這樣的空間洩漏。
因此,衣物處理裝置可以進一步包括密封單元450,用於防止熱氣透過滾筒與流動部件4231之間的空間洩漏。密封單元450可以沿流動部件4231的圓周定位。
密封單元450可以包括第一密封構件451,其沿流動部件4231的外圓周設置。第一密封構件451可以設置在滾筒200與流動部件4231的外圓周之間。而且,第一密封構件451可以設置以與滾筒後表面220和後板420接觸,藉以更有效地防止熱氣洩漏。
第一密封構件451可以設置以接觸連接件850的前表面。而且,第一密封構件451可以設置以與連接器850的上端接觸。連接件850可以與流動部件4231一起形成一條流動路徑,熱氣沿該流動路徑流動。因此,第一密封構件451可以設置以與連接件850接觸,以防止熱氣透過滾筒200與連接器850之間的縫隙洩漏。
密封單元450可以包括第二密封構件452,其沿流動部件4231的內圓周設置。第二密封構件452可以設置在滾筒200與流動部件4231的內圓周之間。而且,第二密封構件452可以設置以與滾筒後表面220和後板420接觸。第二密封構件452可以防止熱氣沿流動部件4231朝安裝部件425洩漏。
由於滾筒200在衣物處理裝置操作時旋轉,滾筒後表面220會持續對密封單元450施加摩擦力。因此,密封單元450最好由能夠密封滾筒後表面220與流動部件4231之間的縫隙的材料形成,而不會因旋轉產生的摩擦力或摩擦熱而降低性能。
圖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後板、減速器和馬達之間的耦接結構。
參照圖9,減速器600可以由後板420支撐,而馬達500可以耦接至減速器600。亦即,後板420可以設置以支撐減速器600和馬達500兩者。
馬達500和減速器600可以位於後板420後方,馬達500用於提供旋轉力,而減速器600用於降低馬達500的動力,並將已降低的動力傳送給滾筒200。
減速器600可以安裝在後板420上,以位於管423內部。減速器600可以徑向位於流動部件4231內部,以防止與流動部件4231干擾。
減速器600中的齒輪組件可能被沿流動部件4231移動的熱氣的熱量損毀。因此,流動部件4231和減速器600可以設置以彼此間隔一段指定距離。
減速器600可以耦接至後板420,以穿透後板420。因此,減速器600可以連接至位於後板420前方的滾筒200。
定子510可以耦接至減速器600。定子510可以耦接至減速器600,以與後板420間隔開。在此,減速器600可以位於滾筒200與馬達500之間,並可以支撐滾筒200和馬達500,以使滾筒200和馬達500與後板420間隔開。亦即,減速器600可以作為滾筒200和馬達500的支撐中心。
定子510可以包括:主體511,設置為環形;固定肋512,從主體511的內圓周表面延伸,以耦接至減速器600的定子耦接件613;齒514,從主體511的外圓周表面延伸,並沿主體511的外圓周表面佈置,以使線圈纏繞在其上;以及極靴515,設置在齒514的自由端,以防止線圈從齒514鬆脫。
轉子520可以包括轉子本體521,設置為中空圓筒狀。轉子520可以包括安裝本體522,其在轉子本體521的後表面向前凹陷。永久磁鐵可以沿轉子本體521的內圓周表面佈置。
轉子520可以耦接至驅動軸530,以透過驅動軸530將轉子520的旋轉力傳送至外部。驅動軸530可以透過墊圈540連接至轉子520。
而且,馬達500可以包括墊圈540,用於支撐驅動軸530。墊圈540可以包括墊圈耦接本體541,耦接至轉子520。墊圈耦接本體541可以設置為碟狀。
墊圈540可以包括容納本體542,容納在轉子520中。容納本體542可以設置以從墊圈耦接本體541向後突出。墊圈540可以包括軸支撐孔543,形成為通過容納本體542的中心。驅動軸530可以插入軸支撐孔543中,以由墊圈540支撐。
而且,墊圈540可以包括墊圈耦接孔5412,形成為通過墊圈耦接本體541。而且,安裝本體522可以包括轉子耦接孔526,設置在對應於墊圈耦接孔5412的位置。亦即,墊圈540和轉子520透過穿過墊圈耦接孔5412和轉子耦接孔526的耦接構件可以彼此耦接。亦即,墊圈540和轉子520可以彼此耦接以一起旋轉。
此外,墊圈540可以包括墊圈耦接突出件5411,其從墊圈耦接本體541向後突出。並且,安裝本體522可以包括墊圈突出容納孔525,設置以對應於墊圈耦接突出件5411。墊圈耦接突出件5411可以插入墊圈突出容納孔525中,以支撐墊圈540與轉子520之間的耦接。
另外,轉子520可以包括轉子安裝孔524,形成為通過安裝本體522的中心。轉子安裝孔524可以收納容納本體542。因此,墊圈540可以透過轉子520,與驅動軸530一起旋轉,並可以牢固地支撐驅動軸530與轉子520之間的耦接。因此,可以確保馬達500整體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圖10是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在減速器與定子之間的耦接結構的後視圖。
定子510可以包括:主體511,固定至減速器600並設置為環形;固定肋512,從主體511的內圓周表面延伸,以耦接至減速器600中的定子緊固孔615;齒514,從主體511的外圓周表面延伸,並沿主體511的外圓周表面佈置,以使線圈纏繞在其上;極靴515,設置在齒514的自由端,以防止線圈從齒514鬆脫;以及端子(圖未顯示),配置以執行控制,使得電流供應給線圈。
定子510可以包括容納空間513,形成為通過主體511,並設置在主體511內部。複數個固定肋512可以設置在主體511內部,以在容納空間513中彼此間隔開一指定角度;固定肋孔5121可以設置在固定肋512中,以使固定構件安裝在固定肋孔5121中,並因此減速器600中的固定肋孔5121和定子緊固孔615可以使用諸如銷的固定構件來耦接。
當定子510直接耦接至減速器600時,減速器600的一部分可以容納在定子510中。具體而言,當減速器600容納在定子510中時,包含減速器600和馬達500的驅動單元的總厚度便可以減少,並因而可以增加滾筒200的體積。
為此,減速器600的直徑可以小於主體511的直徑。亦即,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的直徑的最大直徑可以小於主體511的直徑。因此,減速器600的至少一部份可以容納在主體511中。然而,定子耦接件613可以延伸以將固定肋512重疊於減速器600的殼體中。因此,定子耦接件613可以耦接至固定肋512,而第一殼體610和第二殼體620的一部分可以位於主體511中。
圖1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減速器與馬達之間的耦接。
定子510可以耦接至減速器600。減速器60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藉由將定子510耦接至從減速器600殼體向外突出的定子耦接件613,來容納在主體511中。因此,主體511的中心、驅動軸530和減速器600的中心可以彼此一直維持同軸。
轉子520可以設置以在轉子520與極靴515間隔一段指定距離的情況下,設置以容納定子510。由於轉子520固定至減速器600,其中驅動軸530容納在主體511中,因此轉子520與定子510之間的距離G1可以維持恆定。
因此,可以防止轉子520與定子510之間的碰撞,或者可以防止轉子520在定子510上暫時扭轉,從而可以防止產生噪音和不必要的振動。
穿過減速器600中心和驅動軸530中心之虛擬的第一直徑線K1、穿過主體511中心之虛擬的第二直徑線K2、以及穿過轉子520中心之虛擬的第三直徑線K3全部都可以設置在減速器600的旋轉中心。
因此,由於減速器600會變成驅動軸530的旋轉中心,且定子510會直接固定至減速器600,因此可以防止驅動軸530與減速器600不對齊。因此,可以確保減速器600的可靠性。
圖1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的基座800的立體圖。
參照圖12,基座800可以包括循環流路部件820,設置在基座800的一側上,以循環滾筒200中的空氣。而且,裝置安裝部件810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另一側上,該裝置安裝部件810提供操作烘衣機所需元件的空間。裝置安裝部件810可以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820外部。
在傳統烘衣機的情況下,循環流路部件820設置在基座800上,且用於驅動滾筒200的驅動單元亦安裝在基座800上。由於驅動單元佔據基座800上大部分的安裝空間,形成在基座800上而不是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上的空間中的裝置安裝部件810具有很狹窄的空間,因此,不容易將衣物處理裝置的其他元件安裝在裝置安裝部件810中。
然而,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中,用於旋轉滾筒200的馬達500可以與基座800間隔開,並可以設置在滾筒200後方,因此,在傳統上安裝驅動單元的基座800上的空間可以用於各種用途。
用於壓縮進行熱交換所需的冷媒的壓縮機930可以安裝在裝置安裝部件810中。而且,基座800可以包括集水部件860,設置以與壓縮機930間隔開,並配置以收集由循環流路部件820產生的冷凝水。配置以控制壓縮機930和馬達500的控制面板190可以安裝在裝置安裝部件810上。
控制面板190可以安裝在基座800上,以牢固地被支撐。而且,用於將控制面板190連接至由控制面板190控制的元件的連接電線亦可以牢固地由基座800支撐。
作為另一示例,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以在前後方向與壓縮機930重疊,而不是設置在壓縮機930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集水部件860可以位於傳統上設置馬達的空間中,並因此可以增加集水部件860的體積。當集水部件860的體積增加時,可以減少使用者移除所收集冷凝水的頻率,從而提高使用者便利性。
形成機殼100側表面的側面板可以耦接至基座800的側表面。該些側面板可以包括左側面板141和右側面板(圖未顯示)。控制面板190可以在靠近該些側面板中的任一個的位置安裝在裝置安裝部件810上。
控制面板190可以控制衣物處理裝置的整體操作。因此,可以經常檢查或維修控制面板190。
當將控制面板190設置靠近左側面板141時,使用者可以藉由移除左側面板141來靠近控制面板190。因此,可以增加維修的簡易性。
當移除左側面板141後,使用者可以輕易地取得各種元件,如壓縮機930和控制面板190,因此左側面板141可以稱為維修面板。
圖12是顯示裝置安裝部件810位於基座800左側的狀態,因此當左側面板141遭移除時,使用者能夠取得控制面板190。然而,本發明不受此限,並且在循環流路部件820形成在基座800左側,且裝置安裝部件810形成在基座800右側的情況下,可以藉由移除右側面板(圖未顯示)來修理或檢查控制面板190或壓縮機930。
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進一步包含管蓋830,位於循環流路部件820上方,以形成流動路徑,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在該流動路徑中流動。管蓋830可以耦接至循環流路部件820的開放上表面。
流入管821和轉移管822的上表面可以是開放的,以使空氣可以透過流入管821和轉移管822的開放上表面進出。管蓋830可以遮蔽轉移管822的開放上表面。因此,管蓋830可以允許滾筒200的空氣進入流入管821,並可以防止已進入流入管821的空氣透過轉移管822的開放上表面洩漏。亦即,管蓋830可以形成流動路徑的一個表面,該流動路徑將已進入流入管821的空氣引至排出管823。
排出管823可以包括吹氣部件8231,配置以將空氣排出至排出管823外部。吹氣部件8231可以將已通過流入管821和轉移管822的空氣排出至排出管823外部。
吹氣部件8231可以提供安裝配置以循環滾筒200中的空氣的循環流路風扇950的空間。循環流路風扇950可以強制循環空氣,以增加空氣的循環速度,從而可以增加烘衣速度並減少烘衣所需時間。
當循環流路風扇950旋轉時,空氣可以透過形成在吹氣部件8231上部中的開口排出。從吹氣部件8231排出的空氣可以再次進入滾筒200,以用於烘乾滾筒中的衣物。
各種風扇均可以適用為成循環流路風扇950。舉例來說,可以採用多翼式送風機以使空氣沿旋轉軸的方向進入,然後沿徑向排出空氣。然而,本發明不受此限,各種風扇根據設計目的都可以用於產生氣流。
管蓋830可以包括:連通蓋本體8312,耦接至流入管821的上部;以及遮罩本體8311,耦接至轉移管822的上部。遮罩本體8311可以從連通蓋本體8312延伸,且遮罩本體8311可以與連通蓋本體8312一體設置。
連通蓋本體8312可以包括流入連通孔8314,滾筒200和流入管821透過流入連通孔8314彼此連通。流入連通孔8314即使當連通蓋本體8312耦接至流入管821時亦可以將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引至流入管821。
而且,遮罩本體8311可以遮蔽轉移管822的上表面,並因此已進入流入管821的空氣可以引至排出管823,而不透過轉移管822洩漏至循環流路部件820外部。
遮罩本體8311可以包括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設置在遮罩本體8311的上表面上,使得水可以沿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流動。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可以接收水,並可以朝位於管蓋830下方的第一熱交換器910灑水。
垂直形成為通過遮罩本體8311的蓋通孔8313可以設置在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下游。沿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移動的水可以透過蓋通孔8313灑到遮罩本體8311下方的區域。
第一熱交換器910配置以將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除濕,並可以設置在蓋通孔8313下方。因此,已通過蓋通孔8313的水可以朝第一熱交換器910灑出,以清洗第一熱交換器910。
噴嘴蓋可以耦接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上部。噴嘴蓋可以遮蔽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開放上表面。噴嘴蓋可以防止沿轉移管822移動的空氣透過蓋通孔8313洩漏。而且,噴嘴蓋可以遮蔽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上表面,以防止沿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移動的水潑散至外部。
相反地,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進一步包括管過濾器(圖未顯示),配置在第一熱交換器910前方,並配置以移除已通過流入管821的空氣中的異物。管過濾器(圖未顯示)可以設置在流入管821與第一熱交換器910之間,以防止異物累積在第一熱交換器910的前表面上,並因此可以改善第一熱交換器910的烘衣效率和熱交換效率。
當異物累積在管過濾器(圖未顯示)時,可能阻礙通過流入管821和轉移管822的空氣的循環。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可以朝管過濾器(圖未顯示)灑水,以使用水壓移除累積在管過濾器(圖未顯示)上的異物。
然而,為了方便描述,下文將描述省略管過濾器(圖未顯示)的衣物處理裝置。
衣物處理裝置可以進一步包括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其耦接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以將清潔所需的水供應給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連接至水源,並因此可以選擇性地供水給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水源可以包括集水部件860。
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透過水管連接至集水部件860,並可以將收集在集水部件860中的水引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將收集在集水部件860中的水引至儲水箱120(參照圖3)。
圖13是顯示與圖12的基座分開的管蓋和集水蓋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13,配置以依序與滾筒200中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安裝在管蓋830下方,以在前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已進入流入管821之滾筒200中空氣可以透過由第一熱交換器910進行熱交換來除濕,且已除濕的空氣可以透過由第二熱交換器920進行熱交換來加熱。已加熱的空氣可以通過排出管823,並可以再次供應至滾筒200內部。
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進一步包括水蓋826,設置在第一熱交換器910與轉移管822的底面之間。水蓋826可以設置以由轉移管822支撐。
水蓋826可以位於第一熱交換器910下方,並可以設置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的下表面。水蓋826可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以使第一熱交換器910與轉移管822的底面間隔開。
第一熱交換器910可以透過冷凝從滾筒200排出的濕蒸氣來產生冷凝水。當冷凝水留在衣物處理裝置中而沒有排出至外部時,可能會產生異味或降低烘衣效率。因此,有必要將冷凝水收集起來,以與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間隔開,並將收集的冷凝水排出。
水蓋826可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以使第一熱交換器910與轉移管822的底面間隔開,並因而可以在轉移管822的底面與水蓋826之間形成空間。冷凝水可以沿由水蓋826形成的空間流至集水部件860中。
由第一熱交換器910除濕的空氣會由第二熱交換器920加熱。通過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空氣濕度較低,且隨著空氣被加熱使飽和的水蒸氣的量增加,因此難以產生冷凝水。因此,水蓋826可以位於第一熱交換器910旁轉移管822的底面上,並可以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間隔開。
圖13是顯示水蓋826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因此下文將描述由水蓋826形成的流動路徑的形狀以及水蓋826的詳細結構。
基座800可以包括集水部件860,設置以與循環流路部件820間隔開,以收集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產生的冷凝水。集水部件860可以包括集水本體862,形成用於收集冷凝水的空間。
集水部件860可以進一步包括集水蓋863,配置以遮蔽集水本體862的開放上表面。容易受潮的元件可以安裝在集水部件860周圍。因此,有必要防止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潑散到外部。集水蓋863可以耦接至集水本體862,並因此可以防止冷凝水透過集水本體862的上表面溢出。
而且,集水部件860可以包括幫浦,配置以將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移動至外部。為了使幫浦可以正常運作,應充分地密封集水本體862內部。集水蓋863可以密封集水本體862的內部,以增加幫浦的可靠性。
集水蓋863可以包括集水蓋本體8631,形成集水本體862的遮蔽表面。而且,集水蓋863可以包括至少一個支撐體8635和緊固鉤8636;支撐體8635設置以支撐集水蓋本體8631,而緊固鉤8636設置以將集水蓋本體8631耦接至集水本體862。集水蓋本體8631可以從幫浦安裝部件延伸,並可以可拆卸地設置在基座上或集水本體862上,以遮蔽或密封幫浦861的圓周與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之間的空間。
支撐體8635可以從集水蓋本體8631的圓周突出,並可以位於基座上。緊固鉤8636可以從集水蓋本體8631突出。緊固鉤8636可以牢固地將集水蓋本體8631固定至集水本體862。緊固鉤8636可以插入和固定至鉤孔中,下文將加以描述。
產生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的冷凝水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集水本體862的上表面是開放的,因此冷凝水可能會潑散到外部。然而,由於集水本體862位於控制面板190和壓縮機930旁,因此潑到集水本體862外部的冷凝水可能會使這些裝置故障。
集水蓋863可以使用集水蓋本體8631遮蔽集水本體862的開放上表面,以防止冷凝水潑出,而且支撐體8635和緊固鉤8636可以牢固地將集水蓋本體8631固定至集水本體862。因此,可以防止因潑出冷凝水而導致裝置故障。
而且,集水蓋863可以包括幫浦安裝部件8634,其設置在集水蓋本體8631中,用以將幫浦861安裝在其中。幫浦安裝部件8634可以設置為在集水蓋本體8631中凹陷的凹槽,以容納幫浦861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設置為形成通過集水蓋本體8631的孔,以固定幫浦861的外圓周表面。
而且,集水蓋863可以包括排水流動路徑8637,其從集水蓋本體8631向上突出,並設置為管狀,以使集水本體862的內部和外部通過其彼此連通。
用於將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移動至集水本體862外部的幫浦861可以安裝在幫浦安裝部件8634中。當幫浦861運行時,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可以透過排水流動路徑8637排出。
水管可以連接至排水流動路徑8637,以將從排水流動路徑8637排出的冷凝水引至集水本體862外部。水管的一端可以耦接至排水流動路徑8637,而水管的另一端可以連接至流動路徑開關閥870。然而,本發明不受此限,且水管的另一端可以位於機殼外部,以直接將冷凝水排出至機殼外部。水管的另一端可以連接至位於機殼上部的儲水箱120(參照圖3),以將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引至儲水箱120。
集水蓋863可以進一步包括返回流動路徑8638,其與排水流動路徑8637間隔開,並使集水本體862的內部和外部通過其彼此連通。返回流動路徑8638可以配置為使得集水本體862和儲水箱120透過其彼此連通。返回流動路徑8638可以再次將儲水箱120中的水引至集水本體862。
返回流動路徑8638可以透過水管連接至形成在機殼上部的儲水箱120(參照圖3)。為了防止儲水箱120的水溢出,當儲水箱120裝滿水時,儲存在儲水箱120中的水可以透過水管移動至集水本體862,該水管用於將返回流動路徑8638連接至儲水箱120。因此,使用者直接移除水的頻率可以降低,從而可以改善使用者便利性。
本發明可以進一步提供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其配置以切換收集在集水部件860中的冷凝水移動時所沿著的流動路徑。幫浦861可以透過水管連接至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儲存在集水本體862中的水可以透過幫浦861移至流動路徑開關閥870。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沿各種路徑引導所移動的水。
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連接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以將水引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引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水可以用於清洗第一熱交換器910。
而且,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透過水管連接至儲水箱120,以將從集水本體862移來的冷凝水引至儲水箱120。使用者可以藉由取出其中儲存冷凝水的儲水箱120,來直接將儲水箱120的水排出。
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由控制面板190控制,並可以根據衣物處理裝置的操作時間點進行不同操作。舉例來說,當第一熱交換器910的操作在整套烘衣過程中結束時,控制面板190可以控制流動路徑開關閥870,以將冷凝水引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而且,在第一熱交換器910的清洗結束的時間點,控制面板190可以控制流動路徑開關閥870,以將冷凝水引至儲水箱120。
如上所述,為了正常運作幫浦861,可以密封幫浦861排水的空間的內部。集水蓋863可以使用支撐體8635和緊固鉤8636牢固地耦接至集水本體862,並因此可以輕易地將儲存冷凝水的空間密封。因此,可以改善幫浦861操作的可靠性。密封構件可以另外設置在集水蓋863與集水本體862之間的接觸面上,以改善空間密封性。
設置以密封集水本體862內部的集水蓋863可以可拆卸地設置在集水本體862上。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之含在冷凝水中諸如棉絮的異物可能會進入集水本體862。當大的異物進入集水本體862時,異物可能干擾幫浦861的操作。
因此,為了根據需求清除已進入集水本體862的異物,有必要將集水蓋863從集水本體862拿起。因此,集水蓋863可以可拆卸地設置在集水本體862上。在此,可以使用緊固鉤8636輕易地將集水蓋863從集水本體862拿起。
亦即,在一般服務環境中,集水蓋863可以使用支撐體8635和緊固鉤8636牢固地遮蔽集水本體862的開放上表面,從而能夠防止冷凝水潑到外部。
另一方面,當有必要將集水蓋863從集水本體862拿起,以清除累積在集水本體862中的異物,可以使用緊固鉤8636輕易地將集水蓋863從集水本體862拿起。
管蓋830可以包括蓋安裝鉤8391,沿管蓋830的圓周形成,且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包括管突出件824,沿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圓周突出,並設置以緊固至蓋安裝鉤8391。
管蓋830可以藉由將管突出件824緊固至蓋安裝鉤8391,來耦接至循環流路部件820。亦即,管蓋830可以在管蓋830沿流入管821和轉移管822的圓周放置的狀態下,藉由將管突出件824緊固至蓋安裝鉤8391,來牢固地耦接至循環流路部件820。
密封構件可以另外設置在管蓋830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的接觸面上,以防止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的空氣洩漏至外部。
圖1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基座。
圖14的(a)是上述集水蓋和管蓋所耦接到的基座的俯視圖。圖14的(b)是上述集水蓋和管蓋從基座分離的基座的俯視圖。
傳統烘衣機包括馬達,配置以產生動力用以旋轉滾筒,且馬達設置在附圖中集水部件860所在的空間中。馬達具有一種使用滑輪或帶來旋轉滾筒的結構。而且,配置以儲存冷凝水的集水本體因實際空間的限制設置在壓縮機930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因此,容納在集水本體中的冷凝水量很少,因而可能會增加使用者移除儲存在儲水箱中的冷凝水的頻率。
而且,在傳統烘衣機中,由於上述馬達的設置,因此無法確保用於將控制面板190安裝在基座800上的空間。因此,控制面板190無法由基座800支撐,並設置在機殼的上部,因而增加了控制面板190與需要由控制面板190控制的元件之間的距離。
另外,由於用於控制面板190連接至諸如馬達的其他元件的控制電線增加,因此會增加衣物處理裝置的噪音。而且,控制電線可能會干擾滾筒200。
然而,在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中,馬達500設置在滾筒200後方,以與基座800間隔開,配置以儲存冷凝水的集水部件860可以安裝在傳統用於安裝馬達500的空間中,並且控制面板190亦可以設置在對應的空間中。
而且,安裝在基座800上的控制面板190可以穩定地連接至其他元件,並可以防止各種問題,如連接至控制面板190的控制電線因干擾而電線短路等。另外,基座800可以包括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參照圖16),其將於下文描述,因此,基座800可以更牢固地支撐控制面板190。
驅動單元設置在滾筒200後方,以與基座800間隔開。亦即,由於驅動單元設置在基座800上方,因此可以進一步確保基座800中對應於安裝驅動單元所需空間的空間。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基座800可以增加用於儲存冷凝水的集水本體862的體積,從而可以將更大量的冷凝水儲存在集水本體862。因此,可以用更大量的水來清洗第一熱交換器910,從而得以更有效率地清洗第一熱交換器910。而且,容納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量會增加,因此可能會減少使用者需要清空儲水箱120中以清除冷凝水的頻率。亦即,可以改善使用者便利性。
參照圖14的(a),集水部件860可以增加體積,並因此可以設置成在循環流路部件820延伸的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平行,但不會在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寬度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重疊。由於集水本體862的體積增加,因此集水部件860可以儲存更多的冷凝水。據此,可以減少使用者移除冷凝水的頻率。因此,可以改善使用者便利性。
集水部件860可以至少部分地在前後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重疊,但可不會在左右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重疊。集水部件860可不會在寬度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共用機殼100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的空間。
因此,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一側面對循環流路部件820,並可以擴大為使得其另一側面對機殼100的側面板。
亦即,集水部件860可以利用基座800的大部分區域,其位於機殼100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
流入管821的寬度可以形成以大於轉移管822的寬度。因此,流入管821的一端可以設置以平行於轉移管822,而流入管821的另一端可以延伸,以比轉移管822的側表面朝集水部件860、機殼100的側面板140或控制面板190更突出。
因此,集水部件86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在前後方向上與流入管821重疊。集水部件860的一部分可以在前後方向上與流入管821重疊,且集水部件860的剩餘部分可以在前後方向上不與流入管821重疊。
因此,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流入管821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之間。控制面板190可以設置在集水部件860的一側,以面對機殼100的側面板140。
可以理解的是集水部件860設置在控制面板190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一側面對循環流路部件820,而其另一側面對控制面板190。
集水部件860的面積可以形成為大於壓縮機930的面積或壓縮機安裝部件811的面積。集水部件860的面積可以增加,以大於幫浦861的面積。幫浦861的面積或直徑可以形成為小於壓縮機930的面積或壓縮機安裝部件811的面積。
集水本體862可以形成以在基座800中凹陷,其面積大於幫浦861的面積。因此,集水本體862可以沿幫浦861的圓周確保儲存水的空間或水沿其流動的流動路徑。
由於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與幫浦861間隔開,所以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的形狀和幫浦861的外圓周表面的形狀可以彼此不同。
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機殼100上的開口111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之間。
幫浦861安裝在集水部件860中,因此可以理解的是集水部件860在循環流路部件820延伸的方向上與幫浦861和壓縮機930重疊。
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寬度可以形成為大於基座800的一半寬度,因此集水部件860的寬度可以形成為大於壓縮機安裝部件811的寬度。
集水部件86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可以形成為長於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
控制面板190的面積可以形成為大於或寬於集水部件860的直徑。
因此,控制面板190可以設置以在寬度方向上與集水部件860或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中的至少一個重疊。
控制面板190可以設置在集水部件860的一端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的另一端之間。舉例來說,控制面板190可以設置在集水部件860的前側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的後側之間。
集水部件86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可以形成為短於控制面板19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
管蓋830可以耦接至循環流路部件820的上部,而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可以形成在管蓋830的上表面上。蓋通孔8313可以形成於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下游區,以將沿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流動的水灑向第一熱交換器910。
儘管圖未顯示,噴嘴蓋可以耦接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上表面,該噴嘴蓋配置以遮蔽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開放上表面,以防止水潑出。
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耦接至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上游端。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可選擇性地供水至複數個形成於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中的流動路徑。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接收從外部水源供應的水,然後可以將所接收的水供應給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
而且,在整套烘衣過程中產生的冷凝水可以用於清洗第一熱交換器910。集水蓋863可以耦接至集水本體862的上表面,以防止集水本體862中的水潑到外部。由於集水本體862形成以大於幫浦861,集水蓋863可以形成以密封幫浦861與集水本體862之間的空間。
在此,術語「密封」表示集水蓋863維持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不同,因此幫浦861可以將儲存在集水本體862中的水排出。
幫浦861可以包括:幫浦殼體;以及葉輪,設置在幫浦殼體中,以吸入和排出水。
由於集水本體862的面積形成為大於幫浦861的面積,所以集水蓋863可以耦接至集水本體862或基座800,以將幫浦861固定至集水本體862。
集水蓋863的面積可以形成以對應集水本體862的面積,並因而可以大於幫浦861的面積。
配置以將水移至流動路徑開關閥870的幫浦861可以設置以通過集水蓋863,並可以安裝在集水本體862中。儘管圖未顯示,幫浦861可以透過諸如水管的連接管連接至流動路徑開關閥870。
當有必要清洗第一熱交換器910時,幫浦861可以將儲存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移至流動路徑開關閥870,而且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將冷凝水供應給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以清洗第一熱交換器910。
圖14的(b)顯示基座800,其中集水蓋863和管蓋830從基座800分離。集水本體862可以包括蓋支撐面板8625,從基座800的上表面凹陷,以使集水蓋863的支撐體8635置於其上。而且,集水本體862可以包括鉤孔8626,設置為使得集水蓋863的緊固鉤8636插入其中。
支撐體8635可以置於蓋支撐面板8625上方,並可以使用個別的固定構件牢固地固定至蓋支撐面板8625。而且,緊固鉤8636可以插入鉤孔8626中。緊固鉤8636可以用塑膠材料製成,並可以插入鉤孔8626中,以更牢固地被支撐。
配置以控制衣物處理裝置的操作的控制面板190可以安裝在集水部件860的左側。而且,壓縮機930可以安裝在集水部件860後方,壓縮機930與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一起形成熱交換單元900,以壓縮與滾筒200中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冷媒。
集水蓋863可以牢固地耦接至集水本體862的上表面,並可以防止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潑向控制面板190、壓縮機930或其他元件上。因此,可以避免這類元件因冷凝水而故障。
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在前後方向上容納和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管蓋830從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移除。配置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的水蓋826可以設置在第一熱交換器910下方。下文將描述水蓋826的詳細安裝結構和形狀。
圖15是當從前方觀看時沿圖14的(a)中之A-A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15,配置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的水蓋826可以設在位於右側(Y軸方向)的第一熱交換器910下方。水蓋826可以在轉移管822上密封,並可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以使第一熱交換器910與轉移管822的底面間隔開。
轉移管822可以包括形成其側表面上的集水連通孔827,以與集水部件860連通。
集水連通孔827可以設置在冷凝器920與蒸發器910之間,或可以設置以與蒸發器重疊。亦即,集水連通孔827可以設置以在上游方向上與冷凝器間隔開。
因此,由蒸發器910冷凝的水可以完全排出至集水部件860,而不用接觸冷凝器920。
轉移管822的底面可以形成以朝集水連通孔827逐漸降低。轉移管822的底面可以從蒸發器910或流入管821朝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以第四斜角或主要斜角s4降低。而且,轉移管822的底面可以從面對集水連通孔827的轉移管822的另一側面朝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以第三角度或輔助斜角s3降低。因此,可以防止水殘留在轉移管822的底面上。
第三斜角s3和第四斜角s4中的每一個可以設置為小於5度,以使冷凝水在流動時掃除異物。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比集水連通孔827更低的高度,並可以設置在比轉移管822的底面更低的高度。因此,水可以收集在集水部件860中,而不會殘留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
轉移管822可以包括收集引導部件825,配置以將產生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的冷凝水引至集水部件860。水可以在滾筒200中的空氣在第一熱交換器910中冷卻時產生。收集引導部件825 可以從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底面凹陷。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位於水蓋826下方,並可以將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引至集水部件860。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形成以從轉移管822的底面向下形成階梯狀,並因而可以形成冷凝水流動所沿著的流動路徑。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將冷凝水引至集水部件860。
通過收集引導部件825流動的冷凝水可以通過集水連通孔827,並儲存在集水本體862中。
集水連通孔827可以設置以通過面對集水部件860的循環流路部件820的一個表面,且收集引導部件825和集水部件860可以透過集水連通孔827彼此連通。
在此圖中,集水連通孔827以斜線標記。集水連通孔827可以確實地位於本圖中所示的位置的後方(即X軸方向上)。集水連通孔827可以形成為通過轉移管822的側壁。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可以沿朝集水連通孔827傾斜的收集引導部件825流動,可以通過集水連通孔827,然後可以儲存在集水本體862中。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引導底面8255,形成冷凝水在其上移動的底面。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以與地面形成一指定角度,以使引導底面8255上的冷凝水可以朝集水連通孔827自然地移動。引導底面8255的左右方向與地面之間的角度可以定義為第三斜角s3。第三斜角s3可以形成為一角度,於該處在靠近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上,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距離越短。
冷凝水的流動速率可以透過調整第三斜角s3來調整。當冷凝水的流動速率等於或大於特定值時,冷凝水可能無法將位於引導底面8255上的棉絮或異物掃掉。因此,第三傾斜角s3可以設定為特定角度,於該處冷凝水能將棉絮或異物掃除掉。
集水本體862可以設置在基座800中,以具有比幫浦861更大的體積。
舉例來說,集水本體862在寬度方向和前後方向上的長度可以等於或大於幫浦861在寬度方向和前後方向上的長度。而且,集水本體862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可以長於基座800在寬度方向上的三分之一長度,但短於基座800在寬度方向上的一半長度。
因此,集水本體862可以形成一條流動路徑,沿該流動路徑從集水連通孔827引入的水會在旋轉時流入幫浦861中。
亦即,集水本體862可以促使冷凝水在旋轉時流入幫浦861中,不只是在幫浦861運行時,且在幫浦861未運行時也是。
因此,集水本體862中的棉絮或異物可以透過幫浦861完全排出至外部,而不會殘留在集水本體862。
集水本體862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可以設定為長於幫浦861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
集水本體862可以包括:集水底面8622,形成收集冷凝水的空間的底面;以及集水側面8623,形成該空間的側面。集水底面8622可以設置在比收集引導部件825更低的位置。因此,冷凝水可以透過重力收集在集水底面8622上。
集水本體862可以包括集水側面8623,形成收集冷凝水的空間的側面。集水側面8623可以將集水底面8622連接至基座800,集水底面8622從基座800凹陷。
由於集水本體862的直徑形成為大於幫浦861的直徑,集水底面8622形成為大於幫浦861的直徑。因此,水可流動的空間可以形成在幫浦861外部。
集水底面8622可以朝其面對幫浦861的部分傾斜。集水底面8622可以包括:流入表面86221,面對幫浦;以及引導表面86222,從流入表面86221朝集水側面8623延伸。
引導表面86222可以在集水本體862中形成一條旋轉流動路徑,水沿該旋轉流動路徑於旋轉時流至幫浦861中。因此,引導表面86222可以設置在比幫浦861更靠外。
引導表面86222的內圓周表面與外圓周表面之間的距離或是引導表面86222的寬度可以大於幫浦861的直徑。流入表面86221可以設置在比引導表面86222更下方。舉例來說,流入表面86221可以是平坦的,而引導表面86222可以是傾斜的。在此,平坦的特定表面可以是具有特定斜角或更小斜角的表面,此時位於該表面上的液體可以保持靜止狀態。
換句話說,流入表面86221可以在集水底面8622的中心形成平行於地面,而將流入表面86221連接至集水側面8623的引導表面86222可以設置為使得引導表面86222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在從流入表面86221到集水側面8623的方向上逐漸增加。
換句話說,流入表面86221和引導表面86222可以設置以具有指定斜角。當從前方觀看時,從流入表面86221向左延伸的引導表面86222可以從流入表面86221傾斜第一斜角s1,而從流入表面86221向右延伸的引導表面86222可以從流入表面86221傾斜第二斜角s2。
第一斜角s1和第二斜角s2的角度可以是相同的。然而,本發明不受此限,第一斜角s1和第二斜角s2可以設置為不同的特定角度,在該處可以使累積在集水本體862中的水更順暢地流動。
第三斜角s3可以等於或小於第一斜角s1和第二斜角s2。在收集引導部件825上的冷凝水因循環流路部件820上的氣流可以具有初始流動速率。因此,當第三斜角s3等於或大於一特定值時,可以大幅增加冷凝水的流動速率,因此,冷凝水不會朝集水連通孔827移動,並可以移至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側面。亦即,冷凝水不會沿收集引導部件825移動,並可以溢出到外部。因此,第三斜角s3可以小於第一斜角s1和第二斜角s2。然而,可以使用控制第三斜角s3以外的各種方法來防止冷凝水溢出。
下文將描述收集引導部件825、集水連通孔827和集水本體862之間的關係。
幫浦861可以容納在集水蓋863中,其遮蔽集水本體862的開放上表面。參照圖13,幫浦861可以容納在幫浦安裝部件8634中。當冷凝水儲存在集水本體862時,在集水本體862中靜止許久的冷凝水可能會被汙染,而受汙染的水可能會產生異味或微生物生長。為了防止這類問題,幫浦861可盡量地將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水排出,以最小化殘留水的量。
為了正常運行幫浦861,幫浦861應與集水底面8622間隔開一定距離或更遠的距離。然而,當幫浦861與集水底面8622間隔開時,可以留住累積在幫浦861與集水底面8622之間的水。因此,為了最小化收集幫浦861與集水底面8622之間殘留水的量,在將幫浦861與集水底面8622間隔開的同時,集水底面8622可以傾斜。
當集水底面8622設置成平坦而沒有任何傾斜時,藉由將集水底面8622的面積乘以集水底面8622與幫浦861之間的距離所得到的等量體積的水可以殘留在集水本體862中。另一方面,當集水底面8622包括流入表面86221和引導表面86222,並設置成斜面時,水可以集中在流入表面86221上,並因而相較於將集水底面8622設置成平面的情況,可以殘留少量的水。
亦即,當引導表面86222從集水側面8623延伸至流入表面86221並因而減少與地面的距離時,可以防止因殘留在集水本體862中的水而產生異味或微生物生長。
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耦接到從管蓋830的側面突出的引導流動路徑8331。引導流動路徑8331可以從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的上游端延伸。流動路徑開關閥870可以耦接到引導流動路徑8331,並與將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透過橡膠軟管耦接到流動路徑開關閥870相比,可以縮短過程,而且可以防止流動路徑開關閥870與清洗流動路徑部件833之間漏水。
圖16和圖17是顯示安裝在基座上的所有元件都移除的基座的立體圖和俯視圖。
參照圖16和圖17,基座800可以包括:循環流路部件820,設置在基座800的一側,以使滾筒200中的空氣循環通過;以及裝置安裝部件810,設置在基座800的另一側,以提供安裝操作衣物處理裝置所需的裝置的空間,如上所述。
基座800可以包括集水部件860,設置以與循環流路部件820連通,以收集產生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的冷凝水。集水部件860可以包括集水本體862,形成儲存水的空間。集水本體862可以從基座800往下凹陷。形成儲存水的集水本體862的集水表面的集水底面8622可以從裝置安裝部件810往下凹陷。形成集水本體862側壁的集水側面8623可以將從基座800凹陷的集水底面8622連接至基座800。
集水底面8622可以包括:流入表面86221,形成在集水底面8622面對幫浦861且平行於地面的一個表面上;以及引導表面86222,配置以從流入表面86221朝集水側面8623延伸,以向上傾斜。
沿引導表面86222進入集水本體862的冷凝水可以沿由圖式中顯示之箭頭所代表的方向來產生旋轉水流。由於使用引導表面86222產生旋轉水流,因此含在冷凝水中的棉絮等異物可能無法透過離心力移至流入表面86221,並可能會累積在集水側面8623旁邊。當異物抵達流入表面86221時,異物會進入幫浦861,並因而可能損壞幫浦861。因此,引導表面86222可以藉由產生上述冷凝水流來防止異物進入幫浦861。
配置以控制衣物處理裝置操作的控制面板190可以安裝在集水部件860遠離循環流路部件820的一側。基座800可以包括控制箱安裝部件813,配置以提供安裝控制面板190的空間。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包括形成在裝置安裝部件810中的凹槽。控制面板190可以藉由接合設置在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中的凹槽來耦接至基座800。
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指與控制面板190接觸的基座800的一個表面的整體。而且,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指裝置安裝部件810面對控制面板190的一個表面。
亦即,控制面板190突出到基座800上的平面當安裝在基座800上的控制面板190從頂部突出到基座800上時,可以界定為控制箱安裝部件813。
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控制箱安裝部件813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而且,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設置以在左右方向上與集水部件860重疊。
由於集水部件860可以與循環流路部件820分離,當集水部件860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820與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之間時,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基座800上的空間,而不是循環流路部件820所設置的空間。
當控制面板190曝露至水氣高的環境時,控制面板190可能會發生錯誤或故障。因此,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設置成與供濕蒸氣流動的循環流路部件820間隔開,因此,可以增加控制面板190的穩定性。
亦即,藉由將集水部件860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820與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之間,可以防止控制面板190受到損傷。
而且,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定位成使得其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與收集引導部件825重疊。而且,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定位成使得其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與集水連通孔827重疊。
當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定位以在左右方向上與收集引導部件825或集水連通孔827重疊時,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位於連接至集水連通孔827的集水部件860旁,以收集水。而且,當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位於集水部件860旁時,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位於幫浦861旁。
控制面板190可以透過控制電線連接至幫浦861,並因而可以控制幫浦861。因此,控制面板190可以輕易地連接至幫浦861。
亦即,控制面板190可以包括從其下端向下突出的耦接突出件,而該些耦接突出件可以牢固地插入設置在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內的凹槽中。然而,本發明不受此限,並且只要控制面板190能牢固地固定至控制箱安裝部件813,控制面板190可以透過各種方法安裝在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中。
蓋支撐面板8625和鉤孔8626可以形成在集水側面8623的圓周周圍,以將集水蓋863耦接至集水本體862。上文已參照圖13描述集水蓋與集水本體之間的耦接結構。
基座800可以包括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配置以提供安裝壓縮機930的空間。裝置安裝部件810可以包括壓縮機安裝部件811。
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以在前後方向上與集水蓋863重疊。而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位於集水蓋863後方。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從裝置安裝部件810向下凹陷。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以支撐壓縮機930的底面。
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以定位以在前後方向上與集水部件860重疊。在傳統烘衣機中,馬達安裝在基座800上,因而基座800上的空間會很狹小。因此,集水部件860應設置在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然而,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的空間很狹小,因此由集水本體862所收集的水量會不足。
然而,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中,馬達500安裝在滾筒200後方,因此可以利用在傳統上由馬達所佔據之基座800上的空間。集水部件860和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在前後方向上。
因此,可以增加集水本體862的體積,而且集水本體862可以儲存大量的冷凝水。因此,可以減少使用者移除冷凝水的頻率。因此,可以改善使用者便利性。
而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定位以在左右方向上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重疊。由壓縮機壓縮的冷媒可以供應給第二熱交換器920,並可以加熱循環流路部件820。當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定位以在左右方向上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重疊時,會減少兩個元件之間的距離,並可以防止從壓縮機移至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冷媒的熱流失的發生。因此,可以增加熱交換效率。
而且,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以在左右方向或寬度方向上與第一熱交換器910或第二熱交換器920重疊。
集水部件860可以定位以至少部分地在左右方向上與第一熱交換器910重疊。一般而言,冷凝水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因此,當集水部件860定位以在左右方向上與第一熱交換器910重疊時,可以縮短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所沿著移動的流動路徑。因此,可以防止冷凝水殘留在第一熱交換器910中,藉以防止因殘留水產生異味或微生物生長。
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以在寬度方向或左右方向上不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重疊。舉例來說,集水部件860可以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間隔開,以靠近第一熱交換器910。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比第二熱交換器920更靠前方。
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位於集水部件860後方。壓縮機930在操作過程中可能產生噪音。因此,當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後部上時,可以防止噪音傳送給使用者。亦即,當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後部上時,可以改善使用者便利性。
而且,當集水部件860設置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前部上時,可以減少集水部件860與第一熱交換器之間的距離。在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可以用於清洗第一熱交換器910,並且,當第一熱交換器910與集水部件860之間的距離縮小時,可以縮短連接兩個元件的水管的長度。
轉移管822可以包括轉移底面8221,設置以面對第二熱交換器920。轉移底面8221可以設置以支撐第二熱交換器920。
基座800還可以包括收集引導部件825,形成在循環流路部件820面對第一熱交換器910的底面上,以便將冷凝水引向集水部件860,而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位於收集引導部件825後方。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進行防止由安裝在其上的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殘留在其下部,並將冷凝水引至集水部件860的功能。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從第一熱交換器910安裝的位置向後延伸至位於第一熱交換器91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的位置。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設置在轉移底面8221前方。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傾斜引導部8251,設置以防止冷凝水向後流至流入管821。
傾斜引導部8251可以階梯狀地將流入管821連接至轉移管822的底面。傾斜引導部8251可以設置在收集引導部件825的前部。
傾斜引導部8251可以指沿流入管821延伸的底面的高度急遽降低的部分。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從傾斜引導部8251向後延伸。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延伸階部8252,配置以防止冷凝水朝第二熱交換器920溢出。延伸階部8252可以位於第一熱交換器91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延伸階部8252可以是轉移管822底面的高度逐漸增加的部分。
而且,延伸階部8252可以具有一個曲面,以在一個方向上朝集水部件860引導在其中流動的冷凝水流。
循環流路部件820和集水部件860可以透過集水連通孔827彼此連通。而且,集水連通孔827可以將沿收集引導部件825移動的冷凝水引至集水本體862。亦即,集水連通孔827可以在空間上將循環流路部件820連接至集水本體862。
集水連通孔827可以基於空氣移動的方向沿上游方向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間隔開。亦即,由於集水部件860設置較靠近於第一熱交換器910而不是較靠近於第二熱交換器920,所以集水連通孔827亦可以設置較靠近於第一熱交換器910,而不是較靠近於第二熱交換器920。
因此,循環流路部件820與集水部件860之間的距離可以進一步減少,從而防止水殘留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集水連通孔827可以位於第二熱交換器920前方。當集水連通孔827位於第二熱交換器前方時,可以防止沿收集引導部件825移動的冷凝水接觸第二熱交換器920。而且,冷凝水可以在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間隔開的同時引至集水部件860。
集水部件860可以沿下游方向或上游方向從集水連通孔827延伸。換句話說,集水部件860可以從集水連通孔827僅向前延伸,或從集水連通孔827僅向後延伸。
因此,集水本體862的切線方向可以平行於集水連通孔827通過循環流路部件820的方向。
透過集水連通孔827引入集水本體862中的水在沿集水本體862的圓周旋轉的同時可以移動,然後可以流至幫浦861。
因此,可以防止因由第二熱交換器920再次加熱冷凝水而蒸發而導致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交換效率降低。因此,可以改善烘衣效率。
驅動單元如500和600可以設置以面對滾筒200的後表面,並因此可以設置在比集水部件860、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和循環流路部件820更上方。驅動單元可以設置在比滾筒200更靠後方,且因此集水部件860、控制面板190和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在比驅動單元更靠前方。
參照圖17,延伸階部8252可以設置成傾斜,以自然地將水朝集水連通孔827沿收集引導部件825移動。而且,延伸階部8252可以具有一個曲面。
換句話說,延伸階部8252可以形成為使得延伸階部8252與傾斜引導部8251之間的距離沿靠近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逐漸增加。
延伸階部8252可以從轉移管822其中形成集水連通孔827的一個側面延伸至轉移管822的另一個側面。
延伸階部8252可以形成為使得收集引導部件825的寬度朝集水連通孔827或排出管823減少。延伸階部8252面對轉移管822另一個側面的一端可以設置為比延伸階部8252面對集水連通孔827的另一端更靠近蒸發器910。延伸階部8252可以具有預定曲度,在該處延伸階部8252向下朝流入管821凸出。延伸階部8252可以從轉移管822的另一個側面朝集水連通孔延伸,以靠近排出管823。
延伸階部8252可以防止收集引導部件825上的冷凝水接觸冷凝器920。延伸階部8252的高度可以形成為等於或大於集水連通孔827的高度。
延伸階部8252的形狀不限於圖式所示或上文所述,並可以形成為各種其他形狀。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引導底面8255,形成冷凝水在其上移動的底面。引導底面8255可以將傾斜引導部8251和延伸階部8252彼此連接。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為使得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小於流入管821底面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因此,可以防止在引導底面8255上傳送的冷凝水朝流入管821回流。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進一步包括引導分隔件8256,配置以防止冷凝水朝第二熱交換器920溢出。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從引導底面8255向上突出。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作為分隔件,其防止在引導底面8255上流動的冷凝水因循環流路部件820中循環的空氣量朝第二熱交換器920溢出。
第二熱交換器920作用以加熱循環空氣,並且當冷凝水朝第二熱交換器920溢出時第二熱交換器920也可以加熱冷凝水,從而可以蒸發冷凝水。然而,由於由第二熱交換器920加熱的空氣供應給滾筒200,以烘乾滾筒200中的衣物,因此當冷凝水蒸發並供應至滾筒200的空氣的濕度增加時,可能降低烘衣效率。而且,當配置以加熱空氣以供應至滾筒200的第二熱交換器920與冷凝水進行熱交換時,可能降低熱交換效率。
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形成平行於延伸階部8252。亦即,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作用以協助由延伸階部8252進行之冷凝水溢出防止功能。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設置以從引導底面8255突出,以與延伸階部8252間隔開一段指定距離。然而,為了有助於冷凝水溢出防止功能,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設置靠近延伸階部8252。
引導分隔件8256和延伸階部8252可以防止冷凝水溢出至收集引導部件825的外部,因此可以改善衣物處理裝置的熱交換效率和烘衣效率。儘管圖式顯示單一引導分隔件8256,但本發明不受此限,並可以設置複數個引導分隔件。
而且,引導分隔件8256和延伸階部8252可以形成一個容納表面。將於下文描述的水蓋826的蓋分隔件8267(參照圖20)可以插入該容納表面中。蓋分隔件8267可以插入引導分隔件8256與延伸階部8252之間的空間中,並因此可以將水蓋826耦接至收集引導部件825。
收集引導部件825作用以將冷凝水引至集水部件860。然而,轉移管822的側壁可以位於集水本體862與收集引導部件825之間。因此,集水連通孔827可以形成為通過轉移管822側壁的下部,而收集引導部件825和集水本體862通過集水連通孔827彼此連通。
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以具有指定斜角s3和s4(參照圖15和圖18),以允許冷凝水因其重量朝集水連通孔827流動。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以在前後方向上具有斜角,使得其與地面之間的高度沿從傾斜引導部8251到延伸階部8252的方向減少。而且,如圖式所示,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以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斜角,使得其與地面之間的高度沿靠近集水部件860的方向減少。換句話說,引導底面8255可以形成為使得引導底面8255在集水連通孔827處與地面之間的距離最小,而且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距離沿遠離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逐漸增加。
當引導底面8255設置以具有上述斜角時,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可以自然地沿由圖式中顯示的箭頭所代表的方向朝集水連通孔827流動,從而可以防止因在引導底面8255上的殘留水而產生各種問題,如異味和降低烘衣效率。
集水本體862可以包括連接流動路徑8621,將儲水的空間連接至集水連通孔827。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設置成從集水底面8622向上呈階梯狀。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將已通過集水連通孔827的水沿其圓周方向引至集水本體862。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設置在集水底面8622的圓周外部。因此,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以階梯狀將集水底面8622與集水連通孔827彼此連接。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而且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設置為將集水連通孔827連接至集水底面8622的斜面。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防止儲存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在幫浦861操作時向後流至收集引導部件825。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形成為呈階梯狀,使得連接流動路徑8621位於比幫浦861高的位置,從而防止冷凝水回流。
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位於集水連通孔827後方。由於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位於集水連通孔827後方,可以減少收集引導部件825與集水部件860之間的距離。因此,可以防止因收集引導部件825與集水部件860之間殘留的冷凝水而產生異味或微生物生長。
由於集水部件860位於流入管821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之間,因此可以減少產生冷凝水的轉移管822與集水部件860之間的距離,可以將集水部件860設置在產生冷凝水的位置旁,並因而可以防止因殘留的冷凝水而產生的問題。
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定位成在左右方向上與轉移管822間隔開,並可以沿轉移管822的延伸方向與集水部件860間隔開。
由於轉移管822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前後方向上延伸,所以當集水部件860設置成與轉移管822在寬度方向上間隔開,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成在前後方向上與集水部件860間隔開時,可以有效利用基座800上的空間。
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定位為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與排出管823重疊。由於排出管823設置在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後部,當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在左右方向上與排出管823重疊時,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亦可以位於基座800的後部。因此,集水部件860可以位於壓縮機安裝部件811的前方,由集水本體862佔據的空間可以擴大,並因而可以儲存大量的冷凝水。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可以進一步包括前板410(參照圖3),而集水部件860可以位於前板410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之間。
前板410可以位於基座800的前部,而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位於基座800的後部,因此,當集水部件860位於前板410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之間時,可以增加集水本體862的冷凝水容納體積。
機殼100可以進一步包括側面板140,形成機殼100的側面並包含左側面板141(參照圖12),並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位於左側面板141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
而且,配置以控制馬達500的控制面板190可以安裝在基座800上,介於左側面板141與集水部件860之間,而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於控制面板190後方。
在傳統衣物處理裝置中,馬達500安裝在基座800上,因而無法確保安裝控制面板190的空間。因此,控制面板190應位於機殼100的上部上。然而,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中,馬達500位於滾筒200後方,與基座800隔開,因而控制面板190可以位於基座800上。因此,用於將控制面板190連接至壓縮機930、馬達500等的電線可以固定至基座800,並因而,可以防止在衣物處理裝置操作時所發生的問題,例如因與其他元件干擾而造成電線短路。
此外,後板420(參照圖8)可以安裝在基座800上,該後板420位於滾筒200與馬達500之間以將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至滾筒200的空氣引至滾筒200。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位於集水部件860與後板420之間。
減速器600可以固定至後板420的後表面,該減速器600連接至馬達500以降低由馬達500產生的動力,從而旋轉滾筒200,並且馬達500可以固定至減速器600,以與後板420間隔開。
由於馬達500固定至後板420,所以集水部件860和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在前後方向上,如上所述,並因而可以增加容納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的量。
另外,由於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在集水部件860與後板420之間,所以可以增加容納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的量。
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定位為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重疊。而且,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設置在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前方。
當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和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疊時,可以更有效率地利用基座800上的空間。
而且,壓縮機930可以連接至控制面板190,從而受到控制。因此,可以縮短用於將控制面板190連接到壓縮機930的控制電線,可以減少噪音,從而可以改善控制可靠性。
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位於左側面板141(參照圖12)與循環流路部件820之間。並且,控制箱安裝部件813可以位於集水部件860與左側面板141之間。
控制面板190(參照圖12)可以安裝在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中,平行於左側面板141。控制面板190可以安裝在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中,以與左側面板141接觸。
當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位於循環流路部件820與左側面板141之間時,可以更有效率地利用基座800上的空間,從而可以改善空間使用效率。而且,當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位於集水本體862與左側面板141之間時,可以使用形成在集水部件860與左側面板141之間的極狹小空間。因此,可以改善空間利用效率。
而且,控制面板190可以設置為厚度薄的印刷電路板(PCB),並且當控制面板190安裝在控制箱安裝部件813中平行於左側面板141時,可以利用位於集水本體862與左側面板141之間的空間。
在控制面板190與左側面板141接觸的情況下,控制面板190可以由左側面板141支撐。因此,可以防止因振動而導致控制面板190從控制箱安裝部件813脫落。
水蓋826可以耦接至連接引導部件825的開放上表面,且水蓋826可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以使第一熱交換器910與引導底面8255間隔開。水蓋826也可以耦接至連接引導部件825的開放上表面,以與引導底面8255間隔開,而且配置以支撐水蓋826的流入支撐平面8253可以形成在收集引導部件825前部的左側和右側。流入支撐平面8253可以設置在轉移管822的側壁上並可以凹陷,以使水蓋826牢固地被流入支撐平面8253支撐。
轉移支撐表面8254可以設置在收集引導部件825後方。轉移支撐表面8254可以從引導分隔件8256的上端向後延伸,以形成支撐表面,而且考量到水蓋826的厚度,可以從安裝第二熱交換器920的轉移管822的底面向下呈現階梯狀。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從轉移管822的底面凹陷,以位於比轉移支撐表面8254更低的位置。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從轉移管822的前側、蒸發器910的下側、或是面對蒸發器910下側的區域,延伸至集水連通孔827。
因此, 在蒸發器910中冷凝的水可以收集在收集引導部件825中,然後可以引至集水連通孔827。
水蓋826的前部和後部可以由流入支撐平面8253和轉移支撐表面8254支撐,且水蓋826可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以使第一熱交換器910與引導底面8255間隔開。下文將描述耦接至流入支撐平面8253和轉移支撐表面8254的水蓋826的詳細結構。
傳統烘衣機會因為由驅動單元佔據的空間而導致轉移管的寬度少於基座寬度的一半。然而,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中,驅動單元位於滾筒200後方,而驅動單元佔據的空間可供使用,因此可以增加轉移管822的寬度W1,其中有空氣移動。因此,轉移管822可以設置為使得其寬度W1大於或等於基座800的寬度W2的一半。
轉移管822的寬度W1可以指轉移管822側壁之間的距離,該些側壁從基座800向上延伸,以形成轉移管822的側表面。轉移管822的寬度W1可以指其側壁之間的距離。
轉移管822的寬度W1可以理解為轉移管822的寬度,其包含側壁的寬度,而該些側壁設置在轉移管822的兩側。亦即,轉移管822的寬度W1可以指轉移管822右側壁的外表面與左側壁的外表面之間的最大距離。而且,基座800的寬度W2可以指基座800的左側表面與右側表面之間的距離。
轉移管822的寬度W1可以增加,因此,可以增加每單位時間通過轉移管822的空氣流動速率。因此,滾筒200中的空氣可以用更高的速度循環,並因而可以縮短烘衣時間。
而且,隨著轉移管822的寬度W1增加,亦可以增加安裝在轉移管822中的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寬度。因此,沿轉移管822轉移的空氣可以更快速地由第一熱交換器910除濕,並可以更快速地由第二熱交換器920加熱。
換句話說,轉移管822設置為使得其寬度W1大於或等於基座800的寬度W2的一半,因此,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寬度亦可以增加,並可以除濕、加熱更大量的空氣,並將更大量的空氣供應給滾筒200。因此,可以縮短乾燥時間,並可以增加烘衣效率。
轉移管822可以設置為使得其寬度W1大於或等於前板410(參照圖5)的寬度W3的一半。而且,轉移管822可以設置為使得其寬度W1大於或等於滾筒200(參照圖5)的直徑W4的一半。
如上所述,由於驅動單元位於滾筒200後方以與基座800間隔開,所以轉移管822可以設置為使得其寬度W1大於前板410的寬度W3的一半或滾筒200的直徑W4的一半。
轉移管822的寬度W1如此增加可以增加循環空氣的流動速率,並可以縮短烘衣縮需時間。
如上所述,在傳統烘衣機中,會因為驅動單元所佔據的空間,限制了轉移管寬度的增加。因此,很難設置轉移管,以在高度方向上與滾筒旋轉中心重疊。
然而,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中,馬達500設置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後部,以與基座800間隔開,因此轉移管822可以定位成在高度方向(即Z軸方向)上與第一軸M1(參照圖5)上的滾筒200的旋轉中心重疊。
轉移管822在高度方向上與滾筒200的旋轉中心重疊,因而可以增加轉移管822的寬度W1。因此,可以增加每單位時間通過轉移管822的空氣流動速率。因此,滾筒中的空氣可以用更高的速度循環,並因而可以縮短烘衣時間。
而且,轉移管822在高度方向上與滾筒200的旋轉中心重疊,且因而沿循環流路部件820轉移的空氣可以轉移到滾筒200的旋轉中心附近。因此,從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空氣可以排出至滾筒200的旋轉中心附近。因此,相較於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空氣朝遠離滾筒200的旋轉中心的方向排出的情況,從循環流路部件820排出的熱氣可以更均勻地供應給滾筒200。
並且,第一熱交換器910(參照圖13)或第二熱交換器920(參照圖14)可以定位以在高度方向上與滾筒200的旋轉中心重疊。當轉移管822定位以與第一軸M1上的滾筒200的旋轉中心重疊時,如上所述,位於轉移管822中的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設置以與第一軸M1上的滾筒200的旋轉中心重疊。
第一熱交換器910或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寬度可以增加,並因而可以增加每單位時間除濕或加熱的空氣量。因此,可以縮短烘衣時間並可以改善烘衣效率。
接下來,下文將參照圖17描述收集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的冷凝水在旋轉的同時流入集水部件860中的結構。
集水本體862的直徑可以形成以大於幫浦861,且幫浦861可以與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間隔開。
因此,集水本體862可以包括沿幫浦861的圓周形成的流動路徑或收集空間,以將水儲存於其中或水沿該路徑移動。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將水供應給集水本體862的引導表面86222。亦即,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朝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供水,而非朝集水本體862的中心供水。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朝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供水,或可以朝幫浦861的外圓周表面與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之間的空間供水。
因此,透過連接流動路徑8621引入的水可以在沿引導表面86222旋轉的同時從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朝流入表面86221移動。因此,引入集水本體862中的水可以在朝幫浦861移動的同時掃除異物。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連接至集水本體862,以朝幫浦861的外部供水。亦即,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設置以不面對幫浦861的中心。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沿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的切線方向供水。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沿遠離循環流路部件820的方向從循環流路部件820的一個表面延伸。集水本體862沿循環流路部件延伸的其中一個方向從連接流動路徑的一端延伸。
因此,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與集水本體862的最後部或最前部間隔開,從而防止水朝集水本體862內部供應。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從循環流路部件820的一個表面橫向延伸,而集水本體862可以從連接流動路徑8621的自由端朝前後方向延伸。
亦即,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連接至集水本體862的後部或前部。圖17是顯示連接流動路徑8621連接至集水本體862後部的結構。
由於集水本體862設置在比連接流動路徑8621更低的位置,連接流動路徑8621的底面可以位於比集水本體862的底面更高的位置。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朝引導表面86222的外圓周表面與流入表面86221的外圓周表面之間的空間,從集水連通孔827延伸。連接流動路徑8621的一端可以形成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的一部分。
亦即,連接流動路徑8621的底面可以形成集水本體862側面的一部分,且連接流動路徑8621連接至集水本體862的一端可以具有對應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的曲度。
因此,供應至連接流動路徑8621的水可以因其重量而流至集水本體862,然後可以在因引導表面86222的斜度沿引導表面86222的圓周旋轉的同時從集水本體862流至流入表面86221。
而且,當冷凝水沿集水本體862的內圓周表面旋轉時,水的移動可能不會受到連接流動路徑8621的阻礙,該連接流動路徑8621形成為在較高的位置呈階梯狀。
圖18是當從右方觀看時沿圖17之D-D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18,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延伸階部8252,其從支撐冷凝器的轉移管822的底面延伸以向下呈階梯狀;引導底面8255,其從延伸階部8252延伸至蒸發器下方的區域;以及傾斜引導部8251,其從引導底面8255延伸至轉移管822或流入管821的底面。
轉移管822可以包括向下凹陷的引導底面8255,以將冷凝水引至至集水部件860。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形成其前表面的傾斜引導部8251。
而且,流入管821的底面和引導底面8255可以透過傾斜引導部8251連接。
傾斜引導部8251可以形成為曲面向下凸出的形狀,或可以從轉移管822的底面呈階梯狀向下延伸。
在傾斜引導部8251形成為向下階梯狀的情況下,轉移管822向下凹陷以使冷凝水在其上移動的底面的一部分可以界定為引導底面8255。
引導底面8255可以從傾斜引導部8251向後延伸,並可以呈階梯狀連接至轉移管822面對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底面。亦即,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在比轉移底面8221更低的位置。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形成其後表面的延伸階部8252。引導底面8255可以透過延伸階部8252呈階梯狀連接至轉移底面8221。
換句話說,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在比流入管821的底面和轉移底面8221更低的位置。亦即,在引導底面8255、流入管821的底面、以及轉移底面8221之中,引導底面8255可以位於最靠近地面。
延伸階部8252和傾斜引導部8251可以形成收集引導部件825容納冷凝水的空間。
引導底面8255可以形成收集引導部件825的底面,收集引導部件825將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引至集水部件860。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集水連通孔827,形成為通過轉移管822的側壁,以允許循環流路部件820和集水部件860彼此連通。集水連通孔827可以設置在傾斜引導部8251與延伸階部8252之間。
延伸階部8252與傾斜引導部8251之間的距離或在前後方向上兩者之間的距離可能少於引導底面8255的寬度或引導底面8255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
延伸階部8252與傾斜引導部8251之間的距離可以在從其中形成集水連通孔827的轉移管822的一個側表面到轉移管822的另一個側表面的方向上逐漸減少。
因此,收集收集在引導底面8255上的水可以快速地引至集水連通孔827。
而且,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設置在傾斜引導部8251與延伸階部8252之間,引導分隔件8256配置以從引導底面8255向上突出,以防止在引導底面8255上流動的冷凝水朝安裝第二熱交換器920的位置溢出。
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與延伸階部8252間隔開一段指定距離,因此引導分隔件8256可以首先防止流經收集引導部件825的冷凝水朝第二熱交換器920溢出,然後再由延伸階部8252防止冷凝水溢出。
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為使得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在從傾斜引導部8251到延伸階部8252的方向上減少,如此圖式所示。亦即,引導底面8255可以朝集水連通孔827向下傾斜。換句話說,引導底面8255可以傾斜,以使冷凝水因其重量而朝集水連通孔827移動。形成在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斜度在前後方向上可以界定為第四斜角s4。第四斜角s4(主要斜角)可能比參考斜角更平緩,於該處水在超過參考時間段的時間段內會緩慢流動。舉例來說,主要斜角可以設定為小於5度,而參考時間段可以設定為3秒。主要斜角s4可以比輔助斜角s3更為平緩。
以階梯狀連接至轉移管822面對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底面的轉移支撐表面8254可以形成在延伸階部8252的上端。轉移支撐表面8254可以支撐耦接至收集引導部件825上部的水蓋826。
圖19是當從前方觀看時沿圖17之C-C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19,如上所述,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一側上,而配置以收集在循環流路部件820中產生的冷凝水的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另一側上。集水部件860和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透過形成為通過循環流路部件820側壁的集水連通孔827彼此連通。
基座800可以包括連接流動路徑8621,其將集水本體862連接至集水連通孔827。將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引至集水部件860的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形成在轉移管822的底面上。
集水本體862可以形成為在基座800中下陷,使得其底面位於比收集引導部件825或連接流動路徑8621更低的位置。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位於比集水本體862的集水底面8622更高的位置 。
因此,大部分收集引導部件825位於比集水連通孔827更高的位置,而集水部件860位於比集水連通孔827更低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水殘留在轉移管822中。
幫浦861的下表面可以位於比集水連通孔827更低的位置。因此,可以將殘留在集水部件860中的水量最小化。
當感測到集水部件860裝滿水時,幫浦861可以將水排出,以將水位降低到比集水本體862的外圓周表面的高度或引導表面86222的外圓周表面的高度更低的位準。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傾斜,使得其高度從集水連通孔827到集水本體862的外圓周表面逐漸減少。該斜角可以對應於第三斜角s3或第五斜角s5。
因此,收集在收集引導部件825中的水可以因其重量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
具體而言,形成收集引導部件825底面的引導底面8255可以傾斜,以使冷凝水因其重量而移至集水連通孔827。
引導底面8255可以形成為使得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距離沿接近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逐漸減少。亦即,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可以沿遠離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逐漸增加。換句話說,引導底面8255可以傾斜,使得其高度沿靠近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逐漸減少,且由於這樣的斜角,引導底面8255上的冷凝水可以自然地移至集水連通孔827,且已通過集水連通孔827的冷凝水可以儲存在集水本體862中。
形成在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斜度中,形成在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斜度在從收集引導部件825至集水本體862的方向上可以界定為第五斜角s5。亦即,形成在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斜角在寬度方向上可以界定為第五斜角s5。
第四斜角s4,即圖18中所界定的引導底面8255在前後方向上的斜角,以及引導底面8255的第五斜角s5,可以設置為在引導底面8255上流動的冷凝水可以朝集水連通孔827流動的角度,而不會讓冷凝水停留在引導底面8255的特定位置。舉例來說,第五斜角s5可以等於第四斜角s4,或者可以等於或小於第四斜角s4。
引導底面8255可以透過集水連通孔827平行地連接至連接流動路徑8621。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設置成從形成集水本體862底面的集水底面8622的圓周階梯式地往上,並可以連接至引導底面8255。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相對於地面已與引導底面8255一樣的方式傾斜。而且,連接流動路徑8621與地面之間的傾斜角度可以等於第五斜角s5。
亦即,引導底面8255和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透過集水連通孔827連接至一個表面,且集水底面8622可以從該表面向下階梯式延伸,以儲存冷凝水。集水底面8622可以設置在比引導底面8255更低的位置。
而且,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設置以與集水側面8623接觸。亦即,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位於集水側面8623與集水連通孔827之間。因此,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引導已流過集水連通孔827的冷凝水,以使冷凝水沿集水側面8623移動。
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引導已通過集水連通孔827的冷凝水,以使冷凝水在通過連接流動路徑8621的上表面的同時,不會直接落到集水底面8622上,並沿集水本體862的圓周移動。當冷凝水在通過連接流動路徑8621的同時沿集水本體862的圓周方向加速時,冷凝水在沿集水本體862的圓周旋轉的同時可以流動。
當冷凝水在沿集水本體862的圓周旋轉的同時流動時,含在冷凝水中的異物或棉絮可以自然地累積在集水本體862的側面上。異物不會移動至設置有安裝在其中的幫浦的集水本體862的中心,並會透過旋轉水流而累積在集水本體862的側面上,藉以能夠防止幫浦因異物而操作錯誤。
而且,當幫浦861運行時,儲存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可以透過離心力移至集水連通孔827,在這種情況下,連接流動路徑8621會從集水底面8622階梯式地延伸,並從而可以防止冷凝水流至集水連通孔827。
換句話說,連接流動路徑8621可以透過集水連通孔827引導進入集水本體862的冷凝水,以使冷凝水沿集水側面8623流動,並可以防止儲存在集水本體862的冷凝水向後流動通過集水連通孔827。
圖20是當從右方觀看時沿圖14的(a)之B-B線所截取的剖面圖。圖20顯示安裝在基座上的元件,如第一熱交換器、第二熱交換器、水蓋、管蓋和壓縮機等,而且當提出圖20的描述時,將參照圖14、圖15和圖18。接下來,主要將描述新增至圖20的元件。
在傳統衣物處理裝置中,水蓋位於第二熱交換器下方,該水蓋配置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以使第一熱交換器與循環流路部件的底面間隔開,並從而亦可以支撐第二熱交換器。因此,由第一熱交換器產生的冷凝水可以流至第二熱交換器,或可以與第二熱交換器接觸。因此,冷凝水可能會再次蒸發,然後可能進入滾筒內部。
然而,有必要維持供應給滾筒內部的空氣的低濕氣含量,以改善烘衣效率,而且在傳統衣物處理裝置中,以這個角度來看,會降低熱交換單元的熱交換效率,並減低衣物處理裝置整體的烘衣效率。
參照圖20,水蓋826可以安裝在第一熱交換器910下方。第一熱交換器910可以安裝成由水蓋826支撐。水蓋826可以耦接至收集引導部件825的開放上表面,以防止透過收集引導部件825轉移的冷凝水接觸第一熱交換器910。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水蓋826可以設置成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間隔開。水蓋826可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並可以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間隔開,以防止冷凝水再次於第二熱交換器920周圍蒸發。
因此,可以有效率地將冷凝水收集在集水部件860中,並可以防止第二熱交換器920與冷凝水進行熱交換,從而可以改善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交換效率。而且,隨著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交換效率增加,可以改善衣物處理裝置整體的烘衣效率。
水蓋826可以安裝成由形成在收集引導部件825的流入支撐平面8253和轉移支撐表面8254支撐,並因而可以與引導底面8255間隔開。水蓋826的遮蔽本體8263可以由形成在延伸階部8252頂端的轉移支撐表面8254支撐。
水蓋826可以包括:輸水本體8261,其與第一熱交換器910的下表面接觸,以將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引至收集引導部件825;以及遮蔽本體8263,配置以從輸水本體8261向後延伸,以遮蔽收集引導部件825的開放上表面。
輸水本體8261可以包括屏障肋8264,配置以從輸水本體8261沿遠離第一熱交換器910的方向延伸。屏障肋8264可以防止已通過流入管821的空氣進入收集引導部件825,而沒有通過第一熱交換器910。複數個屏障肋8264可以設置成在前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亦即,複數個屏障肋8264可以從前至後依序設置,以彼此間隔開。
而且,從遮蔽本體8263向下延伸的蓋分隔件8267可以設置在引導分隔件8256與延伸階部8252之間。蓋分隔件8267可以防止在收集引導部件825上轉移的冷凝水流出收集引導部件825,然後因通過轉移管822的循環空氣的量朝第二熱交換器920溢出。
蓋分隔件8267可以與位於其前方的引導分隔件8256和位於其後方的延伸階部8252一起防止冷凝水溢出。
轉移管822(參照圖17)的寬度W1可以增加為大於或等於基座800(參照圖17)的寬度W2的一半,並從而亦可以增加安裝在轉移管822中的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寬度。
隨著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寬度增加,可以大面積地除濕或加熱沿循環流路部件820流動的空氣。因此,相較於傳統熱交換器,儘管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的長度L1和L2在前後方向上稍微減短,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仍可以與相同量或更大量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隨著第二熱交換器92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L2減少,第一熱交換器91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的距離L3可以大於或等於第二熱交換器92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L2。
由於轉移管822的寬度W1可以增加,因此亦可以增加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寬度。而且,由於第二熱交換器920的寬度增加,所以可以減少第二熱交換器92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L2,並因此可以增加第一熱交換器91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的距離L3。
由於第一熱交換器91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空間增加,因此可以防止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與第二熱交換器920接觸。當冷凝水與第二熱交換器920接觸時,第二熱交換器920會與冷凝水進行熱交換,因此可能減少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交換效率。然而,由於第一熱交換器91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的空間擴大,因此可以防止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交換效率降低。
而且,第二熱交換器920設置以加熱空氣。由於消耗了大量能量來加熱空氣,因此對增加烘衣機的整體效率而言,提升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交換效率是很重要的。
然而,隨著第二熱交換器920與元件接觸的面積增加,而非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增加,可能會消耗應該用於加熱空氣的熱量。因此,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安裝以將第二熱交換器920與其他元件接觸的面積降到最低。
當第二熱交換器920安裝在轉移管822中時,第二熱交換器920的下表面可以由轉移管822支撐。因此,當第二熱交換器920的下表面面積減少時,可以防止因熱傳導而損失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量。
因此,第二熱交換器92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L2可以小於或等於第一熱交換器91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L1。因此,可以減少第二熱交換器920下表面的熱損失。而且,在第二熱交換器920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L2減少時,第一熱交換器91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的距離L3可能增加,並可以防止冷凝水與第二熱交換器920接觸。
循環流路風扇950的直徑H3可以大於或等於第二熱交換器920的高度H2。當轉移管822的寬度W1增加時,沿循環流路部件820流動的空氣量可以增加。接下來,直徑H3已增加的循環流路風扇950可以增加空氣的循環速率。
圖21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水蓋的立體俯視圖;以及圖22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水蓋的立體仰視圖。
參照圖21,水蓋826可以包括:輸水蓋,設置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並將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通過水蓋826引至收集引導部件825;遮蔽本體8263,設置在輸水蓋的後方,以遮蔽收集引導部件825的開放上表面;以及連接本體8262,將輸水蓋連接至遮蔽本體8263。
第一熱交換器910可以可以由輸水蓋的上表面支撐。輸水孔8265可以形成為通過輸水本體8261。複數個輸水孔8265只要可以輕易地傳輸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可以以多種形狀設置。輸水孔8265可以設置為連通孔,以將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通過輸水本體8261引至收集引導部件825。
支撐肋8266可以形成在輸水本體8261的側面上,支撐肋8266配置以從輸水本體8261的側面突出,以支撐與引導底面8255間隔開的輸水本體8261。支撐肋8266可以從輸水本體8261的左側面和右側面突出。參照圖16和圖17,支撐肋8266可以由設置在收集引導部件825側面的流入支撐平面8253支撐。
遮蔽本體8263的後部可以由收集引導部件825的轉移支撐表面8254支撐。支撐肋8266由流入支撐平面8253支撐,而遮蔽本體8263由轉移支撐表面8254支撐,因此水蓋826可以承受第一熱交換器910的負載,並可以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以使第一熱交換器910與收集引導部件825間隔開。參照圖22,水蓋826可以進一步包括屏障肋8264,配置以從輸水本體8261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屏障肋8264可以安裝在引導底面8255與輸水本體8261之間的空間。在整套烘衣過程中,從滾筒200向前排出的空氣由第一熱交換器910除濕、由第二熱交換器920加熱,接著再供應至滾筒200的後部。為了改善熱交換效率和烘衣效率,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可以僅通過其中安裝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空間。
然而,配置以將冷凝水引至集水本體862的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形成在轉移管822的底面上,其中安裝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如上所述。因此,從滾筒200向前排出的空氣可能會進入位於第一熱交換器910下方的收集引導部件825。當已排出的空氣進入收集引導部件825時,對應的空氣可能無法充分地與第一熱交換器910進行熱交換,因此會降低空氣的除濕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因為熱交換效率降低而降低烘衣效能。
因此,希望能防止空氣進入引導底面8255與支撐第一熱交換器910的輸水本體8261之間的空間中。從輸水本體8261向下延伸的屏障肋8264可以安裝在輸水本體8261與引導底面8255之間的上方空間中,從而可以防止空氣流太多到該空間內。在此,複數個屏障肋8264可以設置成在前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屏障肋8264可以設置成與引導底面8255間隔開,以避免干擾在引導底面8255上轉移的冷凝水的水流。也就是說,屏障肋8264可以藉由阻擋形成在輸水本體8261與引導底面8255之間的空間的指定部分,來防止循環空氣洩漏到收集引導部件825。
遮蔽本體8263可以進一步包括含蓋分隔件8267,配置以從遮蔽本體8263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蓋分隔件8267可以形成為對應於收集引導部件825的延伸階部8252的形狀的結構。在延伸階部8252設置平行於傾斜引導部8251的情況下,蓋分隔件8267可以設置平行於延伸階部8252。在延伸階部8252設置以在從左至右的方向上逐漸靠近傾斜引導部8251的情況下,蓋分隔件8267可以設置以在從左至右的方向上用與延伸階部8252一樣的方式逐漸靠近輸水本體8261。
當水蓋826安裝在收集引導部件825上方時,蓋分隔件8267可以位於延伸階部8252前方。而且,蓋分隔件8267可以位於延伸階部8252與引導分隔件8256之間。
蓋分隔件8267可以防止當空氣在滾筒200中循環時,收集引導部件825內的冷凝水因從前至後移動的空氣量朝第二熱交換器920溢出。
位於收集引導部件825中的冷凝水可以透過朝轉移管822流動的空氣向後轉移。在此,引導分隔件8256、蓋分隔件8267和延伸階部8252可以防止冷凝水流至收集引導部件825外部,並因而朝第二熱交換器920溢出。
屏障肋8264可以根據屏障肋8264的位置,從輸水本體8261向下延伸不同的長度。屏障肋8264可以在避免干擾收集引導部件825上的冷凝水的水流的同時,阻擋水蓋826與引導底面8255之間的空間。由於引導底面8255可以朝集水連通孔827傾斜,如上所述,當屏障肋8264從輸水本體8261延伸相同長度時,引導底面8255與屏障肋8264之間的距離便會沿靠近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逐漸增加。因此,空氣可以進入對應的空間,並因而可以降低熱交換效率。
因此,從輸水本體8261延伸的屏障肋8264的長度可以沿靠近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增加。如本圖所示,從輸水本體8261延伸的屏障肋8264的長度可以在從右至左方向上(在Y軸方向上)增加。而且,當複數個屏障肋8264在前後方向上(在X軸方向上)設置在對應的位置時,位於後部的屏障肋8264可以比位於前部的屏障肋8264延伸更長。亦即,屏障肋8264的長度可以設置以對應於面對屏障肋8264端部的引導底面8255的斜度。
屏障肋8264可以設置以對應於引導底面8255的斜度,如上所述,因此可以防止因滾筒200中的空氣未通過第一熱交換器910進入收集引導部件825中而減低熱交換效率。
圖2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更具體而言,是其上壓縮機設置在集水部件前方的基座的俯視圖。圖24是當從右側觀看時沿圖23之F-F線所截取的剖面圖。圖25是從前方觀看時沿圖23之E-E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23中所示之圖式將參照圖14來理解;圖24中所示之圖式將參照圖20來理解;以及圖25中所示之圖式將參照圖15來理解。除本實施例中已修改的元件以外,其它與先前壓縮機位於集水部件後方之實施例大致相同的元件即使表示於不同圖式中時,也將用相同的標記符號表示。下文將主要描述壓縮機安裝部件與集水部件之間的設置關係。
參照圖23,配置以循環滾筒200中空氣的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一側上,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和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另一側上,該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與循環流路部件820間隔開,以容納安裝在其中的壓縮機930。
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為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與集水部件860重疊。而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在集水部件860前方。
當集水部件860設置以在前後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重疊時,集水部件860容納冷凝水的體積可以增加。因此,可以降低使用者移除冷凝水的頻率,從而可以改善使用者便利性。
由於當壓縮機930過熱時壓縮機930的壓縮效率減少,所以最好能適當地冷卻壓縮機930。由於第二熱交換器920作用以加熱滾筒中的空氣,因此將壓縮機930設置相鄰於第二熱交換器920可能對冷卻壓縮機930較為不利。
相較於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在集水部件860後方的情況,在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在集水部件860前方的情況下,壓縮機93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的距離可以增加。因此,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在集水部件860前方對冷卻壓縮機930可能較有利。當壓縮機930的冷卻效率增加時,壓縮機930的壓縮效率可以增加,第二熱交換器920的熱交換效率亦可以增加,因而可以改善衣物處理裝置的烘衣效率。
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包括:流入管821,配置為使得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流入其中;排出管823,配置以將空氣朝滾筒200排出;以及轉移管822,用於將流入管821連接至排出管823。
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安裝在轉移管822中。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可以依序與從滾筒200排出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以將空氣除濕和加熱。
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為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重疊。而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為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與第一熱交換器910重疊。
當集水部件860設置以在左右方向上與第二熱交換器920重疊,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以左右方向上與第一熱交換器910重疊時,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的距離可以增加,如上所述。因此,可以改善壓縮機930的冷卻效率。
而且,當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設置以與第一熱交換器910重疊,且集水部件860設置以在前後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重疊時,集水部件860可以位於基座800的後部。
當集水部件860位於基座800的後部時,在儲存冷凝水以使使用者將儲存在集水部件860中的冷凝水移除的儲水箱(參照圖3)與集水部件860之間的距離會減少,因此連接儲水箱和集水部件860的流動路徑的長度可能會減少,並配置以將水向上移動的幫浦861可以減少耗電。
而且,一般衣物處理裝置諸如洗衣機安裝在能直接排水的地方(如鍋爐間、浴室等),而使用者無需單獨排放洗衣用水。當根據本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用與該洗衣機一樣的方法安裝在能直接排水的地方時,冷凝水可以使用幫浦861直接從集水部件860排出至機殼100外部。
在水直接從集水部件860排出至機殼100的情況下,當集水部件860位於相鄰於機殼100的後表面時,可以降低幫浦861耗電。
並且,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與排出管823重疊。另外,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為使得其至少一部分與流入管821重疊。
排出管823可以位於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後部。而且,流入管821可以位於循環流路部件820的前部。因此,當集水部件860在左右方向上與排出管823重疊,且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在左右方向上與流入管821重疊時,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前部。而且,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後部。
因此,可以增加冷卻效率,並因而可以改善烘衣效率,如上所述。而且,可以減少幫浦861的耗電。
另外,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以在左右方向上與控制箱安裝部件813重疊。當集水部件860設置以與控制箱安裝部件813重疊時,可以縮短連接至幫浦861的控制電線,並因而可以增加控制可靠性。
安裝在壓縮機安裝部件811中的壓縮機930可以產生大量的熱。當對控制箱施加過多的熱時,會產生噪音,因而可能會降低可靠性。因此,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在控制箱安裝部件813的前方。藉由將壓縮機930和控制面板190放置以彼此間隔開可以防止控制面板的可靠性降低。
而且,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與後板420(參照圖5)之間。當集水部件860設置在壓縮機安裝部件811與後板420之間時,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集水部件860和後板420可以在前後方向上依序設置。
因此,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前部,而集水部件860可以設置在基座800的後部。因此,可以增加壓縮機930的冷卻效率,並可以減少幫浦861的耗電。
參照圖24,基座800可以包括收集引導部件825,配置以將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引至集水部件860。而且,循環流路部件820可以包括集水連通孔827,配置為使得收集引導部件825和集水部件860通過集水連通孔827彼此連通。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設置以在左右方向上與壓縮機安裝部件811重疊。而且,集水連通孔827可以位於壓縮機安裝部件811後方。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引導底面8255,其從轉移管822的底面向下凹陷,以引導由第一熱交換器910產生的冷凝水。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在流入管821的底面和轉移底面8221更低的位置。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包括:傾斜引導部8251,形成收集引導部件825的前表面;以及延伸階部8252,形成收集引導部件825的後表面。傾斜引導部8251可以呈階梯狀將流入管821和引導底面8255彼此連接。延伸階部8252可以呈階梯狀將轉移管822的底面和引導底面8255彼此連接。
集水連通孔827可以位於第二熱交換器920下方。當集水連通孔827位於第二熱交換器920下方時,相較於集水連通孔827設置在第一熱交換器910與第二熱交換器920之間的情況,收集引導部件825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可以增加。
因此,可以增加冷凝水抵達集水部件860的轉移距離。因此,可容納更大量的冷凝水。使用者移除冷凝水的頻率可以降低,從而可以改善使用者便利性。
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設置成朝集水連通孔827傾斜。亦即,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為使得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距離沿接近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逐漸減少。由於該斜度,沿收集引導部件825流動的冷凝水可以因重力而朝集水連通孔827轉移。當冷凝水通過集水連通孔827轉移時,冷凝水可以通過第二熱交換器920下方的區域。
參照圖25,集水連通孔827可以允許收集引導部件825和集水部件860在第二熱交換器920下方彼此連通。引導底面8255可以朝集水連通孔827向下傾斜。
亦即,引導底面8255可以設置為使得引導底面8255與地面之間的距離沿接近集水連通孔827的方向逐漸減少。水蓋826可以耦接至收集引導部件825的開放上表面。水蓋826可以防止沿收集引導部件825轉移的冷凝水與第一熱交換器910和第二熱交換器920接觸。
而且,形成收集引導部件825後端的延伸階部8252可以位於第二熱交換器920下方。由於延伸階部8252位於第二熱交換器920下方,從傾斜引導部8251延伸到延伸階部8252的收集引導部件825的空間可以擴大,以收集更大量的冷凝水。
集水本體862可以包括:集水底面8622,形成收集冷凝水的集水本體862的底面;以及集水側面8623,形成集水本體862的側面。集水側面8623可用向下呈階梯的方式將基座的上表面連接至集水底面8622。
集水蓋863可以耦接至集水本體862的開放上表面,以防止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水潑到外部。幫浦861可以安裝以通過集水蓋863,並可以將收集在集水本體862中的冷凝水移至外部。
當集水部件860位於壓縮機930後方時,如上所述,收集引導部件825可以擴大以收集更大量的冷凝水,並可以減少使用者移除冷凝水的頻率,從而可以改善使用者便利性。
從以上描述中可以明顯看出,用於旋轉滾筒的驅動單元可以設置在與基座間隔開的位置,該基座設置在滾筒下方,從而為基座中部件的安裝提供更大的空間。
另外,可以有效地利用基座中除了用於循環滾筒中空氣的循環流路部件以外的剩餘空間。
另外,可以確保基座中的集水部件的體積,而不受熱幫浦系統或驅動單元所限制,該集水部件收集從滾筒排出的冷凝水。
另外,集水部件和熱幫浦系統的壓縮機可以在流動方向上於循環流路部件旁設置彼此平行。
另外,熱幫浦系統的壓縮機可以安裝更靠近機殼的後側,而非機殼的前側,從而減少噪音洩漏到外部。
另外,可以增加在整套烘衣過程中所產生的冷凝水的儲存空間大小,從而增加可以容納冷凝水的體積。
另外,可以增加在整套烘衣步驟過程中所產生的冷凝水的儲存空間大小,從而減少使用者移除所儲存的冷凝水的頻率。
另外,安裝壓縮機的壓縮機安裝部件以及儲存冷凝水的集水部件設置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前後方向上,從而增加用於容納集水部件的空間大小。
上述描述僅揭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清楚理解,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修改和變更,如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
本申請主張於2021年2月8日提交之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21-0017567號的優先權,該案全文併入本文中作為參考資料。
<先前技術1> 1:機殼 2:滾筒 3:驅動單元 4:固定單元 11:後面板 31:定子 32:轉子 33:旋轉軸 41:第一固定部件 42:第二固定部件 <先前技術2> 1:機殼 2:滾筒 3:驅動單元 5:基座 6:熱幫浦 8:幫浦 9:儲水箱 34:馬達 35:滑輪 36:帶 37:旋轉軸 61:壓縮機 520:循環流路部件 523:冷凝器固定部件 524:蒸發器固定部件 531:馬達安裝部件 532:壓縮機安裝部件 534:集水部件 551:連通孔 <本案> 100:機殼 110:前面板 111:開口 117:控制面板 118:輸入單元 119:顯示器 120:儲水箱 130:門 140:側面板 141:左側面板 150:上面板 190:控制面板 200:滾筒 210:滾筒本體 211:入口 212:強化圈 213:提升件 220:滾筒後表面 221:凸緣部件 222:安裝板 224:進氣孔 225:強化肋 227:圓周肋 300:軸套 410:前板 411:前面板 412:入口連通孔 413:前墊片 414:儲水箱支撐孔 415:支撐輪 416:管連接件 417:管連通孔 420:後板 421:後面板 423:管 425:安裝部件 430:後蓋 450:密封單元 451:第一密封構件 452:第二密封構件 500:馬達 510:定子 511:定子的主體 512:固定肋 513:容納空間 514:齒 515:極靴 520:轉子 521:轉子本體 522:安裝本體 524:轉子安裝孔 525:墊圈突出容納孔 526:轉子耦接孔 530:驅動軸 540:墊圈 541:墊圈耦接本體 542:容納本體 543:軸支撐孔 600:減速器 610:減速器殼體、第一殼體 611:第一殼體遮蔽本體 612:第一殼體軸接收件 613:定子耦接件 614:耦接導件 615:定子緊固孔 617:定子耦接銷 620:減速器殼體、第二殼體 621:第二殼體耦接本體 622:第二殼體遮蔽本體 623:第二殼體軸接收件 630:齒輪箱 631:太陽齒輪 632:行星齒輪 633:環形齒輪 660:第一軸承 670:第二軸承 681:減速器固定構件 700:托架 800:基座 810:裝置安裝部件 811:壓縮機安裝部件 813:控制箱安裝部件 820:循環流路部件 821:流入管 822:轉移管 823:排出管 824:管突出件 825:收集引導部件 826:水蓋 827:集水連通孔 830:管蓋 833:清洗流動路徑部件 850:連接件 860:集水部件 861:幫浦 862:集水本體 863:集水蓋 870:流動路徑開關閥 900:熱交換單元 910:第一熱交換器、蒸發器 920:第二熱交換器、冷凝器 930:壓縮機 950:循環流路風扇 951:循環流路風扇馬達 4231:流動部件 4231a:外圓周部 4231b:內圓周部 4232:凹陷表面 4233:入口部件 5121:固定肋孔 5411:墊圈耦接突出件 5412:墊圈耦接孔 6323:行星齒輪軸 6341:滾筒旋轉軸 6342:第一支架 6343:第二支架 8221:轉移底面 8231:吹氣部件 8251:傾斜引導部 8252:延伸階部 8253:流入支撐平面 8254:轉移支撐表面 8255:引導底面 8256:引導分隔件 8261:輸水本體 8262:連接本體 8263:遮蔽本體 8264:屏障肋 8265:輸水孔 8266:支撐肋 8267:蓋分隔件 8311:遮罩本體 8312:連通蓋本體 8313:蓋通孔 8314:流入連通孔 8331:引導流動路徑 8391:蓋安裝鉤 8621:連接流動路徑 8622:集水底面 8623:集水側面 8625:蓋支撐面板 8626:鉤孔 8631:集水蓋本體 8634:幫浦安裝部件 8635:支撐體 8636:緊固鉤 8637:排水流動路徑 8638:返回流動路徑 86221:流入表面 86222:引導表面 G1:距離 H2:高度 H3:直徑 K1:第一直徑線 K2:第二直徑線 K3:第三直徑線 L1,L2:長度 L3:距離 M1:第一軸 M2:第二軸 M3:第三軸 s1:第一斜角 s2:第二斜角 s3:第三斜角 s4:第四斜角 s5:第五斜角 W1,W2,W3:寬度 W4:直徑
所附圖式讓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清楚理解本發明,且併入並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並搭配圖式說明,用於解釋本發明之原理。在圖式中: 圖1是顯示一示例性傳統烘衣機的結構的視圖; 圖2是顯示另一示例性傳統烘衣機的結構的視圖; 圖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的視圖; 圖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內部的視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的減速器的視圖; 圖7是圖4中之虛線所示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圖8是顯示當從前方觀看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衣物處理裝置的後板與基座之間的耦接結構的視圖; 圖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將減速器和馬達耦接至衣物處理裝置的後板的後表面的分解立體圖; 圖1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衣物處理裝置的減速器與定子之間的耦接結構的視圖; 圖1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在衣物處理裝置的減速器與馬達之間的耦接結構的視圖; 圖1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的基座的視圖; 圖1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將集水蓋和管蓋耦接至衣物處理裝置的基座的分解立體圖; 圖14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的基座的俯視圖; 圖15是沿圖14中之A-A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1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衣物處理裝置的基座的立體圖; 圖1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基座的俯視圖; 圖18是沿圖17中之D-D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19是沿圖17中之C-C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20是沿圖14中之B-B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21是顯示當從上方觀看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水蓋的立體圖; 圖22是顯示當從下方觀看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水蓋的立體圖; 圖2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基座的俯視圖; 圖24是當從右方觀看時沿圖23中之F-F線所截取的剖面圖;以及 圖25是當從前方觀看時沿圖23中之E-E線所截取的剖面圖。
510:定子
514:齒
515:極靴
520:循環流路部件
530:驅動軸
540:墊圈
600:減速器
5411:墊圈耦接突出件
5412:墊圈耦接孔
G1:距離
K1:第一直徑線
K2:第二直徑線
K3:第三直徑線

Claims (26)

  1. 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 一機殼; 一滾筒,可旋轉地設置在該機殼中以容納衣物; 一驅動單元,配置以提供動力,用以旋轉該滾筒; 一基座,設置在該滾筒下方,以提供一空間,該空間形成為使得該滾筒中的空氣通過該空間循環、或是該空氣中所含的水氣在該空間中冷凝;以及 一熱交換單元,包括:一熱交換器,安置在該基座上,以將該空氣中所含的水氣冷凝或加熱該空氣;以及一壓縮機,配置以向該熱交換器供應與該空氣進行熱交換的一冷媒, 其中,該基座包括: 一循環流路部件,配置以循環該滾筒中的該空氣,該循環流路部件設置有設在其中的該熱交換器; 一壓縮機安裝部件,設置以與該循環流路部件間隔開,該壓縮機安裝部件配置以允許該壓縮機安置在其上;以及 一集水部件,與該循環流路部件連通,以收集由該熱交換器冷凝的水, 其中,該驅動單元設置在該滾筒的後方,以與該基座分離並間隔開,以及 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為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一前後方向上與該壓縮機安裝部件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壓縮機設置在比該集水部件更後方。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壓縮機安裝部件設置在比該集水部件更後方。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控制面板,配置以控制該驅動單元或該壓縮機,該控制面板安置在該基座上以面對該機殼, 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該控制面板與該循環流路部件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為使得其一個側面對一循環流路 ,而其另一個側面對該控制面板。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比該壓縮機安裝部件更前方。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至少部分地在一左右方向上與該熱交換器重疊。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熱交換器包括: 一蒸發器,設置在該循環流路部件中以冷卻該空氣;以及 一冷凝器,設置在比該蒸發器更後方以加熱該空氣,以及 其中,該集水部件至少部分地在該左右方向上與該蒸發器重疊。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比該冷凝器更前方。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比該壓縮機安裝部件更後方。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熱交換器包括: 一蒸發器,設置在該循環流路部件中以冷卻該空氣;以及 一冷凝器,設置在比該蒸發器更後方以加熱該空氣,以及 其中,該集水部件至少部分地在一左右方向上與該冷凝器重疊。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比該蒸發器更後方。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循環流路部件包括: 一流入管,與該滾筒連通,以接收該空氣; 一轉移管,從該流入管延伸,該轉移管設置有設在其中的該熱交換器;以及 一排出管,從該轉移管延伸,該排出管與該滾筒連通,以排出該空氣,以及 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該流入管和該壓縮機安裝部件之間。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流入管在一左右方向上的長度長於該轉移管在該左右方向上的長度,以及 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比該流入管更後方。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比從該轉移管突出的該流入管的一部分更後方。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位於比該驅動單元更前方。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形成在該機殼的一前部中的一開口與該壓縮機安裝部件之間。
  18. 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 一機殼; 一滾筒,可旋轉地設置在該機殼中以容納衣物; 一驅動單元,連接至該滾筒,並配置以提供動力,用以旋轉該滾筒; 一基座,設置在該滾筒下方,以提供一空間,該空間形成為使得該滾筒中的空氣通過該空間循環、或是該空氣中所含的水氣在該空間中冷凝;以及 一熱交換單元,包括:一熱交換器,安置在該基座上,以將該空氣中所含的水氣冷凝或加熱該空氣;以及一壓縮機,連接至該熱交換器,以向該熱交換器供應用於與該空氣進行熱交換的一冷媒, 其中,該基座包括: 一循環流路部件,配置以循環該滾筒中的空氣,該循環流路部件設置有設在其中的該熱交換器; 一壓縮機安裝部件,設置以與該循環流路部件間隔開,該壓縮機安裝部件配置以允許該壓縮機安置在其上;以及 一集水部件,與該循環流路部件連通,以收集由該熱交換器冷凝的水,以及 其中,該集水部件和該壓縮機安裝部件設置在該循環流路部件的一側,以沿該循環流路部件延伸的方向彼此重疊。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幫浦,耦接至該集水部件,以排出該水, 其中,該幫浦和該壓縮機設置以沿該循環流路部件延伸的該方向彼此重疊。
  20.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循環流路部件的寬度大於該基座的寬度的一半,以及 其中,該集水部件的寬度大於該壓縮機安裝部件的寬度。
  21.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在一前後方向的長度長於該壓縮機安裝部件在該前後方向上的長度。
  22.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控制面板,配置以控制該驅動單元或該壓縮機,該控制面板安置在該集水部件的一側上, 其中,該集水部件在一前後方向上的長度短於該控制面板在該前後方向上的長度。
  23.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驅動單元面對該滾筒,並設置在比該集水部件、該壓縮機安裝部件和該循環流路部件更上方。
  24. 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 一機殼; 一滾筒,可旋轉地設置在該機殼中以容納衣物; 一驅動單元,連接至該滾筒,並配置以提供動力,用以旋轉該滾筒; 一基座,設置在該滾筒下方,以提供一空間,該空間形成為使得該滾筒中的空氣通過該空間循環、或是該空氣中的所含水氣在該空間中冷凝;以及 一熱交換單元,包括:一熱交換器,安置在該基座上,以將該空氣中所含的水氣冷凝或加熱該空氣;以及一壓縮機,連接至該熱交換器以向該熱交換器供應用於與該空氣進行熱交換的一冷媒, 其中,該基座包括: 一循環流路部件,配置以循環該滾筒中的空氣,該循環流路部件設置有設在其中的該熱交換器; 一壓縮機安裝部件,設置以與該循環流路部件間隔開,該壓縮機安裝部件配置以允許該壓縮機安置在其上;以及 一集水部件,與該循環流路部件連通,以收集由該熱交換器冷凝的水, 其中,該驅動單元在該驅動單元設置在該滾筒後方並與該基座間隔開的狀態下,旋轉該滾筒,以及 其中,該集水部件和該壓縮機安裝部件設置在比該驅動單元更前方。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在比該壓縮機安裝部件更前方。
  26. 如請求項24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集水部件設置以不在一左右方向上與該壓縮機安裝部件重疊。
TW111104560A 2021-02-08 2022-02-08 衣物處理裝置 TWI8470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17567A KR20220114275A (ko) 2021-02-08 2021-02-08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1-0017567 2021-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7928A true TW202237928A (zh) 2022-10-01
TWI847096B TWI847096B (zh) 2024-07-0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39877A1 (en) 2022-08-10
CN114908539B (zh) 2024-06-04
US20220251765A1 (en) 2022-08-11
CN114908539A (zh) 2022-08-16
WO2022169327A1 (en) 2022-08-11
AU2022217695A1 (en) 2023-08-24
KR20220114275A (ko) 2022-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37928A (zh) 衣物處理裝置
KR20220114266A (ko) 의류처리장치
TWI830132B (zh) 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908508B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40B (zh) 衣物处理装置
US20230399790A1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14908532B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3A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8B (zh) 衣物处理装置
KR20220045540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20114283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20114282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20114277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20114276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30000173A (ko) 의류 처리장치
KR20220114270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30000174A (ko) 의류 처리장치
KR20220114267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20114271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20230111012A (ko) 의류처리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