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2205A - 觸控感應器以及觸控顯示模組 - Google Patents

觸控感應器以及觸控顯示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2205A
TW202232205A TW110104296A TW110104296A TW202232205A TW 202232205 A TW202232205 A TW 202232205A TW 110104296 A TW110104296 A TW 110104296A TW 110104296 A TW110104296 A TW 110104296A TW 202232205 A TW202232205 A TW 2022322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ne
touch
electrode
touch sensor
hole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4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5494B (zh
Inventor
林家瑞
趙韋權
劉少傑
許思強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04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549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32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2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5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549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感應器具有可視區以及設置於可視區至少一側的周邊區,且包括基板以及第一觸控電極層。基板設有對應位於可視區內的孔位區,且孔位區具有第一邊緣。第一觸控電極層設置於基板,且對應位於可視區。第一觸控電極層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電極線,第一電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靠近孔位區的第一部分及遠離孔位區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連接第一電極線的第二部分,且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順著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第一邊緣。

Description

觸控感應器以及觸控顯示模組
本揭露內容是有關於一種觸控感應器以及包括上述觸控感應器的觸控顯示模組。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各種電子裝置(例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已整合有觸控顯示功能。電子裝置的顯示面包括可視區以及周邊區,其中周邊區通常是設置於可視區的四周,並且透過佈設遮蔽層來定義其範圍,以遮擋電子裝置中對應位於周邊區的一些周邊引線與元件。
舉例而言,電子裝置的觸控面板的周邊引線會對應設置於周邊區,以避免可視而影響視覺效果。此外,電子裝置通常也會設置有光學元件,例如前置鏡頭、光感測器等,這些光學元件也是設置在周邊區,並且會佔用更多的周邊區面積。如此一來,容易導致周邊區的尺寸無法縮減,進而無法滿足電子裝置的窄邊框設計需求。進一步而言,由於光學元件的設置會有機構干涉的問題產生,因此將影響觸控面板的線路佈局。因此,提供在滿足電子裝置的窄邊框需求下還能維持觸控感測功能的觸控面板是目前的發展方向之一。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觸控感應器具有可視區以及設置於可視區至少一側的周邊區,且包括基板以及第一觸控電極層。基板設有對應位於可視區內的孔位區,且孔位區具有第一邊緣。第一觸控電極層設置於基板,且對應位於可視區。第一觸控電極層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電極線,且第一電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靠近孔位區的第一部分及遠離孔位區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連接第一電極線的第二部分,且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順著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第一邊緣。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包括基質以及分佈於基質中的金屬奈米結構。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孔位區更具有第二邊緣,並且部分的第二邊緣與部分的第一邊緣是位於孔位區的相對兩側。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更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電極線,第二電極線與第一電極線相鄰且間隔設置,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靠近孔位區的第一部分及遠離孔位區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二電極線的第一部分連接第二電極線的第二部分,且第二電極線的第一部分順著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第二邊緣。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電極線的第一部分之間的距離大於第一電極線的第二部分與第二電極線的第二部分之間的距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二電極線的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孔位區間隔隔開。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的第二部分與第二電極線的第二部分實質上平行。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相距孔位區的第一邊緣的距離介於100微米至400微米之間,且第二電極線的第一部分相距孔位區的第二邊緣的距離介於100微米至400微米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與第一電極線的第二部分的連接處具有圓角,且第二電極線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電極線的第二部分的連接處具有圓角。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包括間隔設置的複數條支線,並且支線是並聯連接。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多條支線在第一方向上若同時遭遇孔位區干涉時,多條支線是合而為一來順著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的第一邊緣。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的第一電極線更具有第三部分,第一電極線的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構成第一電極線的兩條支線,並且第三部分連接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使第一電極線的第一部分是構成多條支線合而為一的部分。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應器更包括第二觸控電極層,並且基板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觸控電極層及第二觸控電極層分別設置於基板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或者,第一觸控電極層及第二觸控電極層皆設置於基板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之側,並透過絕緣層來電性絕緣設置。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觸控電極層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五電極線,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且第五電極線在第二方向上具有靠近孔位區的第一部分以及遠離孔位區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五電極線的第一部分連接第五電極線的第二部分,且第五電極線的第一部分順著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的邊緣。
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方式,觸控顯示模組包括顯示面板以及上述觸控感應器,觸控感應器設置於顯示面板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顯示模組更包括設置於觸控感應器上的蓋板。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顯示模組更包括設置於顯示面板與觸控感應器之間或者設置於觸控感應器與蓋板之間的偏光層。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顯示面板開設有對應孔位區的孔洞。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顯示模組更包括容設於孔洞中的光學組件。
根據本揭露上述實施方式,由於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具有對應位於可視區內的孔位區,因此當將上述觸控感應器整合至具有光學功能的觸控顯示模組中時,觸控顯示模組的光學組件(例如,鏡頭)可對應於孔位區來設置。如此一來,可省去於周邊區設置光學組件的空間,進而滿足觸控顯示模組之窄邊框設計的需求。此外,由於觸控顯示模組的光學組件是對應設置於可視區內,因此觸控感應器位於周邊區的周邊線路不須避開光學組件來設置,且周邊區的彎折更可不受光學組件的限制,使得觸控感應器可實現更多樣化的彎折設計。另一方面,藉由觸控電極層中觸控電極的佈局以及電極圖案的設計,可使得觸控電極在繞開孔位區的同時,仍能良好地維持觸控功能。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揭露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地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揭露。也就是說,在本揭露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揭露。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另外,為了便於讀者觀看,圖式中各元件的尺寸並非依實際比例繪示。
應當理解,儘管術語「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於描述各種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但這些元件、部件、區域、及/或部分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與另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彼此區分。因此,下文中所述的「第一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亦可被稱為第二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而不脫離本文的教導。
應當理解,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頂部」的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用於描述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如圖式中所示。應當理解,相對術語旨在包括除了圖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裝置的不同方位。舉例而言,若一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他元件的「下」側的元件將被定向在其他元件的「上」側。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決於附圖的特定取向。類似地,若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它元件「下」或「下方」的元件將被定向為在其它元件「上方」。因此,示例性術語「下」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本揭露內容提供一種具有對應位於可視區內之孔位區的觸控感應器以及整合有上述觸控感應器的觸控顯示模組。當將上述觸控感應器整合至觸控顯示模組中時,觸控顯示模組的光學組件可對應於孔位區來設置。藉此,可省去於周邊區設置光學組件的空間,進而滿足觸控顯示模組之窄邊框設計的需求。此外,藉由觸控電極層中觸控電極的佈局以及電極圖案的設計,可使得觸控電極在繞開孔位區的同時,仍能良好地維持觸控功能。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觸控感應器100的上視示意圖。觸控感應器100包括基板110、第一觸控電極層120以及周邊線路層130。觸控感應器100具有可視區VA及周邊區PA,且周邊區PA設置於可視區VA的側邊。舉例而言,周邊區PA可以是設置於可視區VA之四周(涵蓋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的框型區域。舉另一例而言,周邊區PA亦可以是設置於可視區VA之左側及下側的L型區域。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板110配置以承載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及周邊線路層130,且可例如是硬式透明基板或可撓式透明基板。具體而言,基板110的材料可例如包括但不限於玻璃、壓克力、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環烯烴聚合物、環烯烴共聚物、無色聚醯亞胺等透明材料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板110設有對應位於可視區VA內的孔位區H。當將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100整合至具有光學功能的裝置(例如,顯示器、可攜式電話或平板電腦)中時,該裝置的光學組件可被安裝至對應於孔位區H的位置,也就是不須於該裝置對應於周邊區PA的位置預留設置光學組件的空間,進而滿足裝置之窄邊框設計的需求。相較於將光學組件對應設置於周邊區PA的傳統裝置而言,本揭露的裝置可減少約150%或更多的邊框尺寸(例如,周邊區PA的寬度)。詳細而言,當將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100整合至具有光學功能的裝置中時,該裝置之周邊區PA的寬度可設計在約1~3毫米。應瞭解到,本揭露的的基板110的孔位區H可以是對應於光學組件設置的一個實心區域,或可以是對應於光學組件設置的一個通孔。有關於孔位區H的具體細節以及特徵將於下文中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120設置於基板110上且對應位於可視區VA,且周邊線路層130設置於基板110上且對應位於周邊區PA。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120經圖案化後可包括多條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長條型電極線L,且多個長條型電極線L可沿第二方向D2間隔地排列,其中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此外,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可進一步延伸至周邊區PA,而與周邊線路層130相互接觸以形成電性連接。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可包括基質以及分佈於基質中的複數個金屬奈米線(亦可稱為金屬奈米結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質可包括聚合物或其混合物,從而賦予金屬奈米線特定的化學、機械以及光學特性。舉例而言,基質可提供金屬奈米線與基板110之間良好的黏著性。再舉另一例而言,基質可提供金屬奈米線良好的機械強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質可包括特定的聚合物,以使金屬奈米線具有額外的抗刮擦以及抗磨損的表面保護,從而提升第一觸控電極層120的表面強度。上述特定的聚合物可例如是聚丙烯酸酯、聚胺基甲酸酯、環氧樹脂、聚(矽-丙烯酸)、聚矽氧、聚矽烷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質更可包括交聯劑、聚合抑制劑、穩定劑(例如包括但不限於抗氧化劑或紫外光穩定劑)、界面活性劑或上述任意之組合,從而提升第一觸控電極層120的抗紫外線性能並延長其使用壽命。
應瞭解到,本文中所使用的「金屬奈米線」是一集合名詞,其是指包括多個金屬元素、金屬合金或金屬化合物(包括金屬氧化物)之金屬線的集合,且其中所含有之金屬奈米線的數量,並不影響本揭露所主張的保護範圍。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單一金屬奈米線的截面尺寸(例如截面的直徑)可小於500nm,較佳地可小於100nm,且更佳地可小於50nm。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具有大的縱橫比(即長度:截面的直徑)。具體而言,金屬奈米線的縱橫比可介於10至100000之間。更詳細而言,金屬奈米線的縱橫比可大於10,較佳地可大於50,且更佳地可大於100。此外,其他用語例如絲(silk)、纖維(fiber)或管(tube)等同樣具有上述的截面尺寸及縱橫比,亦為本揭露所涵蓋之範疇。
第2A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第1圖的觸控感應器100之區域R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同時參閱第1圖及第2A圖。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各電極線L可沿第一方向D1對應由可視區VA的上邊界延伸至可視區VA的下邊界,並沿第二方向D2對應於可視區VA內間隔地排列。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各電極線L的線寬可介於1微米至200微米之間,且相鄰之電極線L的距離(即線距)可介於10微米至400微米之間,以具有較低的線阻值及較高的透光率。如前所述,由於觸控感應器100的基板110具有對應位於可視區VA內的孔位區H,因此鄰近於孔位區H的電極線L可經配置以與孔位區H之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更詳細而言,鄰近於孔位區H的電極線L可經特殊配置以避免遮擋孔位區H,且亦可經特殊配置以維持設計所需的線阻值。各電極線L的具體配置方式以及此配置方式與上述功效之間的關聯性將於下文中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如第2A圖的配置,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包括相鄰於孔位區H的第一電極線L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較靠近孔位區H的第一部分L11及較遠離孔位區H的第二部分L12,且第一部分L11與第二部分L12彼此連接。更詳細而言,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直接相鄰於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並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而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未直接相鄰於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並大致呈現直線的態樣。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兩元件(或兩部分)直接相鄰」是指兩元件(或兩部分)間不具有其他元件(或其他部分)。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可具有兩個第二部分L12分別連接第一部分L1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兩末端,且兩個第二部分L12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實質上對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包括間隔設置的複數條支線,並且該些支線是並聯連接。具體而言,第一電極線L1更具有第三部分L13,且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與第三部分L13構成第一電極線L1的兩條支線,也就是說,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與第三部分L13是平行且間隔地設置,且是並聯連接(即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與第三部分L13連接至同一條周邊線路)。另一方面,當該些支線在第一方向D1上同時遭遇孔位區H干涉時,該些支線會合而為一來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具體而言,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三部分L13連接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使得當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與第三部分L13同時遭遇孔位區H干涉時,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與第三部分L13可合併為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來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也就是說,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是構成該些支線(即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與第三部分L13)合而為一的部分。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可具有兩個第三部分L13分別連接第一部分L1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兩末端,且兩個第三部分L13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實質上對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120更包括相鄰於孔位區H的第二電極線L2。第二電極線L2在第一方向D1上亦具有較靠近孔位區H的第一部分L21及較遠離孔位區H的第二部分L22,且第一部分L21與第二部分L22彼此連接。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孔位區H更具有第二邊緣S2,且部分的第二邊緣S2與部分的第一邊緣S1是位於孔位區H的相對兩側,其中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直接相鄰於孔位區H的第二邊緣S2,並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第二邊緣S2,而第二電極線L2的第二部分L22未直接相鄰於孔位區H的第二邊緣S2,並大致呈現直線的態樣。換句話說,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的至少一部分由孔位區H間隔隔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電極線L2的第二部分L22與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實質上平行(例如沿第一方向D1延伸而彼此平行)。基於上述,第二電極線L2以及第一電極線L1可繞開孔位區H來設置,以避免遮擋孔位區H及對應於孔位區H設置的光學組件。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電極線L2包括間隔設置的複數條支線,並且該些支線是並聯連接。具體而言,第二電極線L2更具有第三部分L23,其中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連接第二部分L22是構成第二電極線L2的一支線,而第三部分L23則是構成第二電極線L2另一支線,兩條支線是間隔地設置。需說明的是,由於第二電極線L2的兩條支線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時並沒有同時遭遇孔位區H的干涉,因此第二電極線L2的兩條支線並不需採用合而為一的設計。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孔位區H在第二方向D2上的最大寬度W大於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與第二電極線L2的第二部分L22之間的距離A2。因此,當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繞開孔位區H設置時,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與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間的距離A1大於第一電極線L1的第二部分L12與第二電極線L2的第二部分L22間的距離A2。在第2A圖的實施方式中,由於孔位區H具有圓形的形狀,因此孔位區H的最大寬度W即為該圓形的直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與第二邊緣S2之間更具有第三邊緣S3,且第一邊緣S1、第二邊緣S2及第三邊緣S3可彼此相連以共同圍繞出封閉形狀的孔位區H。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孔位區H的第三邊緣S3可由第一電極線L1與第二電極線L2之間的空間裸露出來。更詳細而言,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及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未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第三邊緣S3。換句話說,第一電極線L1以及第二電極線L2僅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部分邊緣。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與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可具有不同的線長。舉例而言,第一電極線L1之第一部分L11的線長X1可大於第二電極線L2之第一部分L21的線長X2,且在此情形下,第一邊緣S1的長度大於第二邊緣S2的長度(如第2A圖的實施方式)。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與第二部分L12的連接處可具有圓角,且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與第二部分L22的連接處亦可具有圓角。藉由圓角的設計,可避免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於上述連接處(即於孔位區H附近)因電流聚集而過度放熱,進而減少熱效應的發生,以維持正常的觸控感測功能。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與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之間的距離A3介於100微米至400微米之間,且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與孔位區H的第二邊緣S1之間的距離A4介於100微米至400微米之間。上述距離的設置可使觸控感應器100兼具觸控解析度、可靠度及生產良率。詳細而言,當上述距離小於100微米時,除了可能提高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及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在圖案化上的困難度,導致生產良率降低,更也可能因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及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過於靠近孔位區H而無法通過可靠度測試;當上述距離大於400微米時,可能導致孔位區H附近之電極線L的排列過於稀疏而無法提供觸控功能,降低了觸控解析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在第一電極線L1相對於第二電極線L2之側還可包括直接相鄰於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三電極線L3。第三電極線L3具有彼此相連的第一部分L31以及第二部分L32,其中第三電極線L3的第一部分L31相鄰於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且第三電極線L3的第二部分L32相鄰於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三部分L1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電極線L3的第一部分L31大致上順著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延伸,且第三電極線L3的第二部分L32可實質上平行於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三部分L13。相較於第一電極線L1,第三電極線L3相距孔位區H較遠,且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時不會遭遇孔位區H的干涉,因此第三電極線L3是在能與第一電極線L1保持觸控感測所需的距離之下來順勢延伸設計。第三電極線L3之第一部分L31的彎曲幅度較第一電極線L1之第一部分L11的彎曲幅度小(亦即較接近於直線的型態)。另一方面,第三電極線L3的第一部分L31與第二部分L32的連接處可具有圓角,以避免第三電極線L3於上述連接處因電流聚集而過度放熱,進而減少熱效應的發生。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在第二電極線L2相對於第一電極線L1之側還包括直接相鄰於第二電極線L2的第四電極線L4。由於第四電極線L4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時不會遭遇孔位區H的干涉,並且也都能與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三部分L23)保持觸控感測所需的距離,因此第四電極線L4即維持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直線的型態。
應瞭解到,除了鄰近於孔位區H的上述多條電極線L(即第一電極線L1至第四電極線L4)之外,第一觸控電層120中距離孔位區H較遠的其他多條電極線L可分別沿第二方向D2間隔地排列於第三電極線L3背對於孔位區H的一側以及第四電極線L4背對於孔位區H的一側,且每一條電極線L實質上具有直線的型態。
補充說明的是,雖然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電極線L1採用兩條支線合而為一的設計,如此將導致第一電極線L1的線阻值會高於沒有採用支線合而為一設計的其他電極線(例如,第二電極線L2)的線阻值,然而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可通過採用較低面阻值規格的金屬奈米線層之導電層,使得第一觸控電極層120的各條電極線L的線阻值能維持在靠近一控制器可感測範圍的下限,如此可讓第一電極線L1即使因兩條支線合而為一的設計而具有較高的線阻值,也仍能維持在控制器可感測的範圍內。
第2B圖及第2C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方式之第1圖的觸控感應器100之區域R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應瞭解到,第2B圖及第2C圖的觸控感應器100與第2A圖的觸控感應器100具有大致上相同的元件配置與連接關係、材料以及功效,故於此不再贅述,下文中將僅針對不同處進行詳細說明。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第2B圖及第2C圖省略部分電極線L,僅保留最靠近孔位區H的第一電極線L1及部分的第二電極線L2。
請先參閱第2B圖,其所繪示的觸控感應器100與第2A圖的觸控感應器100的至少一差異在於孔位區H的形狀。具體而言,第2B圖之觸控感應器100中的孔位區H具有矩形(正方形)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及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分別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及第二邊緣S2,以形成類似矩形的形狀。由於在本實施方式中,孔位區H具有矩形的形狀,因此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及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各自具有一個以上的彎折處B。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彎折處B可具有圓角,以避免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於上述彎折處B因電流聚集而過度地放熱,進而減少熱效應的發生,以維持正常的觸控感測功能。
請接著參閱第2C圖,其所繪示的觸控感應器100與第2A圖的觸控感應器100的至少一差異亦在於孔位區H的形狀。具體而言,第2C圖之觸控感應器100中的孔位區H具有藥丸型的形狀。更詳細而言,上述藥丸型包括一矩形及兩半圓形,且兩半圓形將矩形夾置於其間。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及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分別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第一邊緣S1及第二邊緣S2,以形成類似藥丸型的形狀。由於在本實施方式中,孔位區H具有藥丸型的形狀,因此第一電極線L1的第一部分L11及第二電極線L2的第一部分L21各自為圓滑的曲線(亦即不具有稜角)。如此一來,可避免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因電流聚集而過度放熱,進而減少熱效應的發生,以維持正常的觸控感測功能。
應瞭解到,第2A圖至第2C圖所繪示之孔位區H的形狀僅為示例性的實施方式,不應以此限制本揭露。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孔位區H亦可具有其他適當的形狀(例如橢圓形或多邊形等),且各電極線L亦可適當地搭配孔位區H的形狀來設置。在以下敘述中,將說明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方式的觸控感應器。
第3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方式之觸控感應器100a的上視示意圖。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第3圖的觸控感應器100a之區域R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同時參閱第3圖及第4圖。在第3圖及第4圖的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應器100a更包括第二觸控電極層122,且第一觸控電極層120與第二觸控電極層122是採用雙面單層電極結構的配置。更具體而言,第一觸控電極層120配置於基板110的第一表面(例如上表面),且第二觸控電極層122配置於基板110的第二表面(例如下表面),以使第一觸控電極層120與第二觸控電極層122彼此電性絕緣。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觸控電極層122亦具有由複數個電極線L排列而成的電極圖案,且前述金屬奈米線與基質皆存在於第二觸控電極層122的每一條電極線L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觸控電極層122的各電極線L可沿第二方向D2對應由可視區VA的左邊界延伸至可視區VA的右邊界,並沿第一方向D1對應於可視區VA內間隔地排列。換句話說,第一觸控電極層120的電極線L與第二觸控電極層122的電極線L延伸方向不同且彼此垂直交錯。如此一來,可藉由偵測第一觸控電極層120與第二觸控電極層122之間的訊號變化(例如電容變化)來進行觸控感測。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觸控電極層122包括相鄰於孔位區H之相對兩側的第五電極線L5及第六電極線L6,第五電極線L5及第六電極線L6在第二方向D2上各自具有較靠近孔位區H的第一部分L51、L61以及較遠離孔位區H的第二部分L52、L62。第五電極線L5的第一部分L51與第二部分L52彼此連接,且第六電極線L6的第一部分L61與第二部分L62亦彼此連接。由於第二觸控電極層122的第五電極線L5及第六電極線L6是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因此第五電極線L5及第六電極線L6各自的第一部分L51、L61是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第三邊緣S3以及部分的第一邊緣S1與第二邊緣S2。應瞭解到,第二觸控電極層122與第一觸控電極層120之間的差異僅在於延伸方向及排列方向,兩者的元件配置與連接關係、材料以及功效實質上相同,故於此便不再贅述。舉例而言,第二觸控電極層122的第五電極線L5以及第六電極線L6分別具有與第一觸控電極層120的第一電極線L1以及第二電極線L2相同的元件配置與連接關係、材料以及功效。
另一方面,為滿足電容感測的需求,第一觸控電極層120與第二觸控電極層122於垂直於基板110的延伸方向上會部分地錯開(即不完全重疊)。以第一觸控電極層120的第一電極線L1與第二電極線L2以及第二觸控電極層122的第五電極線L5與第六電極線L6來看,第一電極線L1與第二電極線L2各自的第二部分L12、L22會部分重疊第五電極線L5與第六電極線L6各自的第一部分L51、L61;而第一電極線L1與第二電極線L2各自的第一部分L11、L21則會與第五電極線L5與第六電極線L6各自的第一部分L51、L61完全地錯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五電極線L5以及第六電極線L6各自的第一部分L51、L61與孔位區H之邊緣的距離A8可大於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各自的第一部分L11、L21與孔位區H之邊緣的距離A7。
值得說明的是,雖未繪示於圖式中,但第3圖之雙面單層電極結構的觸控感應器100a亦可具有如前述第2B圖以及第2C圖所示的矩形及藥丸型孔位區H。另一方面,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100a亦可採用單面雙層的電極結構。具體而言,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及第二觸控電極層122皆設置於基板110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之側,並透過絕緣層來電性絕緣設置。應瞭解到,前文已敘述過的元件連接關係、材料與功效將不再重複贅述,合先敘明。在以下敘述中,將以第1圖及第2A圖所繪示的觸控感應器100為例,進一步說明觸控感應器100的製造方法。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應器100的製造方法包括步驟S10至步驟S14,且步驟S10至步驟S14可為依序進行。在步驟S10中,提供基板110,其中基板110具有分別對應於可視區VA及周邊區PA的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且基板110的第一區域設有一孔位區H。在步驟S12中,形成導電層於基板110的第一區域。在步驟S14中,圖案化導電層以形成第一觸控電極層120,使得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具有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且部分的第一電極線L1以及部分的第二電極線L2是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邊緣。在以下敘述中,將針對上述步驟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首先,在步驟S10中,提供基板110,其中基板110具有分別對應於可視區VA及周邊區PA的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且基板110的第一區域設有一孔位區H。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孔位區H的邊緣與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邊界的距離A9至少在100微米以上。如此一來,可確保孔位區H與該邊界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以提供空間供設置足以進行觸控感測的至少一電極線L,維持觸控解析度。詳細而言,當上述距離A9小於100微米時,可能導致位於孔位區H與該邊界之間的導電層不夠或不易進行導電層的圖案化,進而影響孔位區H附近之電極圖案的完整性,降低觸控解析度。
接著,在步驟S12中,將至少含有金屬奈米線的導電層(例如,奈米銀線層、奈米金線層、奈米銅線層或奈米鎳線層)塗佈於基板110的第一區域。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將具有金屬奈米線的分散液或漿料以塗佈的方式形成於基板110上,並加以固化/乾燥,以使金屬奈米線附著於基板110的表面,進而成型為設置於基板110之第一區域的導電層。在上述固化/乾燥步驟後,分散液或漿料中之溶劑等物質會揮發,而金屬奈米線可以隨機的方式分佈於基板110的表面;或者較佳地,金屬奈米線可固著於基板110的表面而不至脫落,進而形成導電層,且導電層中的金屬奈米線可彼此接觸以提供連續的電流路徑,進而形成一導電網路。換句話說,金屬奈米線彼此在交叉位置處相互接觸,以形成傳遞電子的路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分散液或漿料包括溶劑,進而將金屬奈米線均勻地分散於其中。具體而言,溶劑例如是水、醇類、酮類、醚類、烴類、芳香類溶劑(苯、甲苯或二甲苯等)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分散液更可包括添加劑、介面活性劑及/或黏合劑,進而提升金屬奈米線與溶劑之間的相容性以及金屬奈米線於溶劑中的穩定性。具體而言,添加劑、介面活性劑及/或黏合劑可例如是羧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丙甲纖維素、磺基琥珀酸酯磺酸酯、硫酸酯、磷酸酯、含氟界面活性劑、二磺酸鹽或其組合。含有金屬奈米線的分散液或漿料可以任何方式成型於基板110的表面,例如但不限於網版印刷、噴頭塗佈或滾輪塗佈等製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採用捲對捲(roll to roll)製程將包括有金屬奈米線分散液或漿料塗佈於連續供應之基板110的表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進一步對金屬奈米線進行後處理,以提高金屬奈米線在交叉點上的接觸特性(例如提高接觸面積),進而提升其導電度。此後處理可包括但不限於加熱、電漿、電暈放電、紫外線、臭氧或壓力等步驟。具體而言,在固化/乾燥以形成導電層後,可使用滾輪以施加壓力於其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使用一個或多個滾輪對導電層施加壓力。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施加的壓力可介於50psi至3400psi之間,較佳地可介於100psi至1000 psi之間、200psi至800 psi之間或300psi至500 psi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同時對金屬奈米線進行加熱及加壓步驟的後處理。舉例而言,可透過滾輪施加10psi至500 psi的壓力(或較佳地40psi至100psi的壓力),並同時將滾輪加熱至70℃至200℃(或較佳地100℃至175℃),以提高金屬奈米線的導電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更可將金屬奈米線暴露於還原劑中以進行後處理,例如由奈米銀線組成的金屬奈米線較佳地可暴露於銀還原劑中進行後處理。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銀還原劑可包括例如是硼氫化鈉的硼氫化物、例如是二甲基胺基硼烷的硼氮化合物或例如是氫氣的氣體還原劑。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暴露時間可介於10秒至30分鐘之間,較佳地可介於1分鐘至10分鐘之間。
隨後,在步驟S14中,進行圖案化步驟,以使導電層被定義出圖案,進而形成位於基板110之第一區域的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鄰近於孔位區H的導電層可被圖案化為延伸於孔位區H之兩側的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部分的第一電極線L1以及部分的第二電極線L2是順著孔位區H的輪廓鄰設於孔位區H的邊緣。換句話說,當導電層的圖案化遭遇孔位區H的干涉(或阻擋)時,導電層的圖案化是沿著孔位區H之邊緣的輪廓來進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與孔位區H相距較遠的導電層可被圖案化以形成前文所述的第三電極線L3、第四電極線L4及實質上具有直線型態的各電極線L。各電極線L的詳細說明可參照前文的內容,於此便不再贅述。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透過蝕刻的方式來進行導電層的圖案化。當導電層中的金屬奈米線為銀奈米線時,蝕刻液可選擇可蝕刻銀的成分,例如蝕刻液的主要成分可為H 3PO 4(比例為約55%至約70%)以及HNO 3(比例約5%至約15%),以在同一道製程中移除銀金屬材料。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蝕刻液的主要成分可為氯化鐵/硝酸或為磷酸/雙氧水等。
在進行步驟S14之後,可依照實際需求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16,以使位於基板110的孔位區H成型為一通孔。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通孔可例如是透過沖壓的方式來形成。在經上述步驟後,便可形成如第1圖所示的觸控感應器100,其中孔位區H可以是一個實心的區域或是一個通孔。
在一些變化的實施方式中,可採用不同的製程順序來製造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100,以製造出基板110之孔位區H為一通孔的觸控感應器100。詳細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應器100的製造方法包括步驟S20至步驟S26,且步驟S20至步驟S26可為依序進行。在步驟S20中,提供基板110,其中基板110具有分別對應於可視區VA及周邊區PA的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且基板110的第一區域設有一孔位區H。在步驟S22中,形成導電層於基板110的第一區域。在步驟S24中,使孔位區H成型為一通孔,並於此時一併於導電層形成對應於通孔的一孔洞。在步驟S26中,圖案化導電層以形成第一觸控電極層120,使得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具有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且部分的第一電極線L1以及部分的第二電極線L2是順著通孔的輪廓鄰設於通孔的邊緣。在以下敘述中,將僅針對調整後的步驟進行說明,其餘省略的部分可參照前述實施方式的說明。
由於在步驟S22至步驟S24中,是先將導電層形成於基板110的第一區域,再接著將通孔形成於基板110中,因此可在形成通孔時一併於導電層對應於通孔的位置形成孔洞。換句話說,基板110的通孔與導電層的孔洞是在同一道製程中形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板110的通孔與導電層的孔洞可例如是透過沖壓的方式來形成。另一方面,在步驟S26中,可於圖案化導電層時一併擴大孔洞的尺寸,以使透過圖案化而形成的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與基板110的通孔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在經上述步驟後,同樣可形成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100,具體結構如前所述,於此便不再贅述。
在另一些變化的實施方式中,還可採用不同的製程順序來製造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100。具體而言,可將前述的步驟S22與步驟S24相互對調。詳細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應器100的製造方法包括步驟S30至步驟S36,且步驟S30至步驟S36可為依序進行。在步驟S30中,提供基板110,其中基板110具有分別對應於可視區VA及周邊區PA的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且基板110的第一區域設有一孔位區H。在步驟S32中,使孔位區H成型為一通孔。在步驟S34中,形成導電層於基板110的第一區域。在步驟S36中,圖案化導電層以形成第一觸控電極層120,使得第一觸控電極層120具有第一電極線L1及第二電極線L2,且部分的第一電極線L1以及部分的第二電極線L2是順著通孔的輪廓鄰設於通孔的邊緣。在以下敘述中,將僅針對調整後的步驟進行說明,其餘省略的部分可參照前述實施方式的說明。
由於在步驟S32至步驟S34中,是先將通孔形成於基板110中,再接著將導電層形成於基板110的第一區域,因此不須額外於導電層形成孔洞。此外,在形成導電層時,可選擇性地避開通孔的位置。在經上述步驟後,同樣可形成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100。由於本揭露所提供之觸控感應器100的製造方法皆可使觸控感應器100具有一定的良率,因此可依實際需求彈性地調整製程順序,以提升製程便利性。
第5A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觸控顯示模組200的剖面示意圖。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將上述觸控感應器(以第3圖的觸控感應器100a為例)整合至例如是顯示器、可攜式電話及平板電腦等的觸控顯示模組200中,使觸控顯示模組200可具有前文所述的功效。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顯示模組200具有顯示面板210以及觸控感應器100a,且觸控感應器100a設置於顯示面板210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顯示面板210可例如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顯示面板210可具有可撓性,以與觸控感應器100a共同實現觸控顯示模組200的彎折需求。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顯示模組200還包括蓋板220。蓋板220與顯示面板210共同地將觸控感應器100a夾置於其間。在整體疊層架構上,觸控感應器100a及蓋板220依序堆疊在顯示面板210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蓋板220可包括具有可撓性的柔性材料,其是指在工業上兼具一定強度與一定可撓曲性的材料,例如包括聚醯亞胺、聚醚碸、聚酯、聚醯胺、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丁烯、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醯亞胺、聚醚醚酮、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四氟乙烯、聚氨酯、壓克力或其組合。藉此,蓋板220可與觸控感應器100a共同實現觸控顯示模組200的彎折需求。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顯示模組200還包括偏光層230,具體可例如是液晶塗佈式偏光層。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偏光層230可設置於顯示面板210與觸控感應器100a之間。舉例而言,偏光層230可直接形成於顯示面板210的表面,即以顯示面板210的一結構層(圖未示)做為基材來形成偏光層23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偏光層230可具有可撓性,以與觸控感應器100a共同實現觸控顯示模組200的彎折需求。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顯示模組200還包括保護層240。保護層240可例如整面性地覆蓋觸控感應器100a,也就是說,保護層240覆蓋於觸控感應器100a的第一觸控電極層120以及周邊線路層130上,並填充於相鄰的電極線L以及相鄰的周邊線路之間,以提供電性上的絕緣效果。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保護層240可為一硬塗層,包括絕緣材料,例如但不限於非導電的樹脂或其他有機材料。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保護層240具有可撓性,以與觸控感應器100a共同實現觸控顯示模組200的彎折需求。此外,各層別之間可選擇性地設置例如是光學透明膠的黏膠層,以利於各層之間的貼合。
對於上述各層別而言,顯示面板210、偏光層230以及保護層240可分別開設有對應於觸控感應器100a之孔位區H的孔洞O1~O3,以使光學組件可同時對應於孔位區H及孔洞O1~O3來設置。舉例而言,光學組件可設置於顯示面板210背對觸控感應器100a的表面,並對應於孔位區H及孔洞O1~O3來設置。如此一來,可形成具有對應於可視區VA之光學組件的觸控顯示模組200,進而實現觸控顯示模組200之窄邊框設計的需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學組件可依照實際需求進一步容設於孔洞O1~O3中,實際容設至孔洞O1、孔洞O2甚至是孔洞O3的容置深度可依需求來設計。
第5B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方式之觸控顯示模組200a的剖面示意圖。第5B圖的觸控顯示模組200a與第5A圖的觸控顯示模組200的至少一差異在於觸控顯示模組200a的偏光層230可設置於觸控感應器100a與蓋板220之間。舉例而言,偏光層230可以直接形成於蓋板220的表面,亦即以蓋板220做為基材來形成偏光層230。
根據本揭露上述實施方式,由於本揭露的觸控感應器具有對應位於可視區內的孔位區,因此當將上述觸控感應器整合至具有光學功能的觸控顯示模組中時,觸控顯示模組的光學組件可對應於孔位區來設置。如此一來,可省去於周邊區設置光學組件的空間,進而滿足觸控顯示模組之窄邊框設計的需求。此外,由於觸控顯示模組的光學組件是對應設置於可視區內,因此觸控感應器位於周邊區的周邊線路不須避開光學組件來設置,且周邊區的彎折更可不受光學組件的限制,使得觸控感應器可實現更多樣化的彎折設計。另一方面,藉由觸控電極層面阻值規格的調整及其中觸控電極的佈局及電極圖案的設計,可使觸控電極在繞開孔位區的同時,仍能維持設計所需的線阻值,以良好地維持觸控功能。另外,在本揭露之觸控感應器的製造過程中,可依照實際需求彈性地調整製程步驟的順序,進而提升製程便利性。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0a:觸控感應器 110:基板 120:第一觸控感應層 122:第二觸控感應層 130:周邊線路層 200,200a:觸控顯示模組 210:顯示面板 220:蓋板 230:偏光層 240:保護層 VA:可視區 PA:周邊區 R1,R2:區域 L:電極線 L1:第一電極線 L2:第二電極線 L3:第三電極線 L4:第四電極線 L5:第五電極線 L6:第六電極線 L11,L21,L31,L51,L61:第一部分 L12,L22,L32,L52,L62:第二部分 L13,L23,L53:第三部分 H:孔位區 W:寬度 S1:第一邊緣 S2:第二邊緣 S3:第三邊緣 B:彎折處 X1,X2:線長 A1~A4,A7~A9:距離 O1~O3:孔洞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為讓本揭露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觸控感應器的上視示意圖; 第2A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第1圖的觸控感應器之區域R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2B圖及第2C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方式之第1圖的觸控感應器之區域R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3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方式之觸控感應器的上視示意圖; 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第3圖的觸控感應器之區域R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5A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方式之觸控顯示模組的剖面示意圖;以及 第5B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方式之觸控顯示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R1:區域
120:第一觸控電極層
L:電極線
L1:第一電極線
L2:第二電極線
L3:第三電極線
L4:第四電極線
L11,L21,L31:第一部分
L12,L22,L32:第二部分
L13,L23:第三部分
H:孔位區
W:寬度
S1:第一邊緣
S2:第二邊緣
S3:第三邊緣
X1,X2:線長
A1~A4:距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Claims (19)

  1. 一種觸控感應器,具有一可視區及設置於該可視區至少一側的一周邊區,該觸控感應器包括: 一基板,設有對應位於該可視區內的一孔位區,其中該孔位區具有一第一邊緣;以及 一第一觸控電極層,設置於該基板,且對應位於該可視區,其中該第一觸控電極層包括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一電極線,且該第一電極線在該第一方向上具有靠近該孔位區的一第一部分以及遠離該孔位區的一第二部分,其中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連接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且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順著該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該第一邊緣。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觸控電極層包括一基質以及分佈於該基質中的複數個金屬奈米結構。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孔位區更具有一第二邊緣,並且部分的該第二邊緣與部分的該第一邊緣是位於該孔位區的相對兩側。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觸控電極層更包括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電極線,與該第一電極線相鄰且間隔設置,且在該第一方向上具有靠近該孔位區的一第一部分以及遠離該孔位區的一第二部分,其中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連接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且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順著該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該第二邊緣。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之間的距離大於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之間的距離。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與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是由該孔位區間隔隔開。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實質上平行。
  8. 如請求項4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相距該孔位區的該第一邊緣的距離介於100微米至400微米之間,且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相距該孔位區的該第二邊緣的距離介於100微米至400微米之間。
  9. 如請求項4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的一連接處具有一圓角,且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的一連接處具有一圓角。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電極線包括間隔設置的複數條支線,並且該些支線是並聯連接。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些支線在該第一方向上若同時遭遇該孔位區干涉時,該些支線是合而為一來順著該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該孔位區的該第一邊緣。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一觸控電極層的該第一電極線更具有一第三部分,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三部分構成該第一電極線的兩條該支線,並且該第三部分連接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使該第一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是構成該些支線合而為一的部分。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觸控感應器更包括一第二觸控電極層,並且該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觸控電極層及該第二觸控電極層分別設置於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或者,該第一觸控電極層及該第二觸控電極層皆設置於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或該第二表面之側,並透過一絕緣層來電性絕緣設置。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觸控感應器,其中該第二觸控電極層包括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第五電極線,該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且該第五電極線在該第二方向上具有靠近該孔位區的一第一部分以及遠離該孔位區的一第二部分,其中該第五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連接該第五電極線的該第二部分,且該第五電極線的該第一部分順著該孔位區的輪廓鄰設於該孔位區的邊緣。
  15. 一種觸控顯示模組,包括: 一顯示面板;以及 一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感應器,設置於該顯示面板上。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觸控顯示模組,更包括一蓋板,設置於該觸控感應器上。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觸控顯示模組,更包括一偏光層,設置於該顯示面板與該觸控感應器之間,或設置於該觸控感應器與該蓋板之間。
  18.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顯示面板開設有對應該孔位區的一孔洞。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觸控顯示模組,更包括一光學組件,容設於該孔洞中。
TW110104296A 2021-02-04 2021-02-04 觸控感應器以及觸控顯示模組 TWI7854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4296A TWI785494B (zh) 2021-02-04 2021-02-04 觸控感應器以及觸控顯示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4296A TWI785494B (zh) 2021-02-04 2021-02-04 觸控感應器以及觸控顯示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2205A true TW202232205A (zh) 2022-08-16
TWI785494B TWI785494B (zh) 2022-12-01

Family

ID=83782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4296A TWI785494B (zh) 2021-02-04 2021-02-04 觸控感應器以及觸控顯示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549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57156B1 (ko) * 2017-09-05 2019-03-14 (주)코텍 터치스크린 패널
CN109164945A (zh) * 2018-08-15 2019-01-08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837314A (zh) * 2019-10-11 2020-02-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5494B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3694B2 (en) Touch panel, touch display panel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105689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TW201734732A (zh) 觸碰感測器及其製備方法
KR20220013895A (ko) 플렉시블 터치 센서 및 플렉시블 터치 디스플레이 모듈
KR20190109076A (ko) 고해상도 터치 센서
TW202232205A (zh) 觸控感應器以及觸控顯示模組
KR102584055B1 (ko) 터치 센서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모듈
KR102275806B1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형성 방법
US11294518B1 (en) Touch panel and device thereof
US11340747B1 (en) Touch sensor and touch display module
TWI760092B (zh) 觸控感應器及其製造方法
KR102552530B1 (ko) 터치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751757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裝置
JP726340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デバイス
US11543902B2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evice
KR102423164B1 (ko)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디바이스
TWI760825B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US11474649B2 (en) Touch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2552535B1 (ko) 터치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1435863B1 (en) Touch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65619B (zh) 觸控感應器及其製造方法
US20220301739A1 (en) Optically consistent transparent co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20129093A1 (en) Display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light guide touch module
TW202209065A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觸控顯示裝置
TW202207006A (zh) 可撓式觸控感應器及可撓式觸控顯示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