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0505A -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0505A
TW202230505A TW110127815A TW110127815A TW202230505A TW 202230505 A TW202230505 A TW 202230505A TW 110127815 A TW110127815 A TW 110127815A TW 110127815 A TW110127815 A TW 110127815A TW 202230505 A TW202230505 A TW 2022305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tching
substrate
etching solution
compound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7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6744B (zh
Inventor
根來世
小林健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0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0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6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674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04Chemical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04Chemical etching
    • H01L21/30608Anisotropic liquid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205Deposition of non-insulating-, e.g. conductive- or resistive-, layers on insulating layers; After-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 H01L21/321After treatment
    • H01L21/3213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 H01L21/32133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by chemical means only
    • H01L21/32134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by chemical means only by liquid etching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H01L21/67063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 H01L21/67075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for wet etching
    • H01L21/6708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for wet etching using mainly spraying means, e.g. nozz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Weting (AREA)
  • Cleaning Or Drying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藉由將鹼性之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而對表示矽單晶與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之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該第2蝕刻步驟係在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前或供應後,藉由將鹼性之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而對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該第2蝕刻液係含有阻礙氫氧化物離子與蝕刻對象物接觸的化合物,且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之蝕刻速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差較第1蝕刻液小,蝕刻速度的最大值較第1蝕刻液小。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本申請案係以2020年8月31日所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20-146097號為基礎主張優先權,並援引該案之全部內容融入本案中。
本發明係關於處理基板的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基板係包括有例如:半導體晶圓、液晶顯示裝置與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等FPD(Flat Panel Display,平面顯示器)用基板、光碟用基板、磁碟用基板、光磁碟用基板、光罩用基板、陶瓷基板、太陽電池用基板等。
例如:半導體裝置、FPD等的製造步驟,係有對半導體晶圓、FPD用玻璃基板等基板,供應TMAH(Tetramethyl ammonium hydroxide,氫氧化四甲銨)、KOH(氫氧化鉀)等鹼性蝕刻液。若利用鹼性蝕刻液蝕刻矽單晶,則蝕刻速度會依矽的每個結晶面不同。專利文獻1有揭示:為緩和蝕刻速度的面方向依存性,將含有丙二醇的TMAH供應給基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20-03895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若將含有丙二醇的TMAH供應給基板,雖會降低蝕刻的非等向性,但亦會導致蝕刻速度(每單位時間的蝕刻量)降低。因而導致處理時間增加。若使用氫氟酸與硝酸的混合液等酸性蝕刻液,雖可在短時間內對蝕刻對象物施行均勻蝕刻,但依照基板狀態,會有較為偏好鹼性蝕刻液的情況。例如一邊抑制氧化矽、氮化矽等非蝕刻對象物的蝕刻,一邊對矽單晶、複晶矽等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的選擇蝕刻時,若未使用鹼性蝕刻液便無法獲得高選擇比。
緣是,本發明之目的之一係在於提供:能縮短處理時間,且可對表示矽單晶或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的蝕刻對象物,施行均勻蝕刻的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所提供的基板處理方法,係對含有表示矽單晶與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蝕刻對象物的基板施行處理的基板處理方法;包括有第1蝕刻步驟與第2蝕刻步驟;該第1蝕刻步驟係藉由將鹼性之第1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而對上述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該第2蝕刻步驟係在將上述第1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前或後,藉由將鹼性之第2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而對上述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該第2蝕刻液係含有會阻礙氫氧化物離子與上述蝕刻對象物接觸的化合物,且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之蝕刻速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差係較上述第1蝕刻液小,上述蝕刻速度的上述最大值係較上述第1蝕刻液小。
於該方法中,對露出表示矽單晶與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蝕刻對象物的基板,供應鹼性之第1蝕刻液。藉此,對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然後,在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前或供應後,將鹼性之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藉此,更進一步對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
第2蝕刻液係含有阻礙氫氧化物離子與蝕刻對象物接觸之化合物的液體。該化合物會使蝕刻的非等向性及蝕刻速度變化。具體而言,第2蝕刻液對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之蝕刻速度的最大值及最小值之差,係較第1蝕刻液小。即,第2蝕刻液係蝕刻的非等向性較第1蝕刻液小。又,第2蝕刻液係該等結晶面的蝕刻速度最大值較第1蝕刻液小。
若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雖蝕刻均勻性較第2蝕刻液差,但會依較大之速度對蝕刻對象物進行蝕刻。若將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雖蝕刻較第1蝕刻液慢,但可對蝕刻對象物均勻地蝕刻。所以,藉由將蝕刻之非等向性與蝕刻速度彼此相異的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相較於持續供應第2蝕刻液的情況下,可縮短處理時間,且能對蝕刻對象物進行均勻蝕刻。
上述實施形態中,亦可將以下特徵中之至少其中一項追加至上述基板處理方法中。
上述第2蝕刻步驟係包括有:藉由將上述第2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而利用上述第2蝕刻液置換鄰接上述基板的上述第1蝕刻液之步驟。
該方法係在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後,並非將第2蝕刻液以外的液體供應給基板,而是將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藉此,利用第2蝕刻液置換鄰接基板的第1蝕刻液。若蝕刻對象物進行氧化,蝕刻對象物的表層便會變化為氧化矽。氧化矽並不會遭鹼性蝕刻液蝕刻、或幾乎不會遭蝕刻。
若剛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後便將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便可縮短從第1蝕刻液供應起至供應第2蝕刻液為止的時間,便可抑制或防止蝕刻對象物遭氧化。藉此,相較於持續供應第2蝕刻液的情況,可縮短處理時間,且可使所蝕刻的蝕刻對象物之實際形狀接近希望形狀。
上述第1蝕刻液係含有上述化合物的鹼性蝕刻液,上述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係成分、濃度及溫度中之至少一項互異。
該方法不僅第2蝕刻液,就連第1蝕刻液液亦含有化合物。所以,第1蝕刻液亦會降低蝕刻的非等向性。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係成分、濃度及溫度中之至少一項互異。若該等中之至少一項不同,則蝕刻的非等向性與蝕刻速度會改變。藉此,相較於持續供應第2蝕刻液的情況下,可縮短處理時間,且能對蝕刻對象物均勻地蝕刻。
當含有化合物的鹼性蝕刻液係含有蝕刻物質、化合物及溶劑的溶液之情況,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係可就蝕刻物質與化合物中之至少其中一者的種類不同,亦可在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中之至少其中一者,含有蝕刻物質、化合物及溶劑以外的物質。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係可就蝕刻物質或化合物的濃度不同,亦可為蝕刻物質與化合物雙方的濃度均不同。
上述第2蝕刻步驟係至少包括有下述其中一步驟:在鄰接上述基板的上述第1蝕刻液中混入上述化合物的步驟;及在含有上述化合物的含化合物溶液接觸到上述基板的狀態下,在上述含化合物溶液中混入上述第1蝕刻液的步驟。
該方法係藉由在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後,便將化合物供應給基板。藉此,在鄰接基板的第1蝕刻液中混合化合物,再將含有化合物的第1蝕刻液當作第2蝕刻液並供應給基板。或者,將含有化合物的含化合物溶液供應給基板後,再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藉此,在鄰接基板的含化合物溶液中混入第1蝕刻液,再將含化合物溶液與第1蝕刻液的混合液當作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若持續供應第1蝕刻液,則含化合物溶液會從基板附近消失,僅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依此,因為利用第1蝕刻液製成第2蝕刻液,便可減少蝕刻液的使用量。
包括有:將包括有上述第1蝕刻步驟與第2蝕刻步驟當作1個循環,並重複施行複數次的步驟。
該方法係將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交錯複數次地供應給基板。若持續將非等向性較大的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則蝕刻速度較小的(111)面露出部分之面積會增加。於此情況,因為(111)面以外的結晶面與第1蝕刻液的接觸面積減少,因而蝕刻速度降低。若供應非等向性較小的第2蝕刻液,則(111)面會被蝕刻,該結晶面露出部分的面積減少。然後,若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便可再度依較大的蝕刻速度蝕刻基板。
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所提供的基板處理裝置,係對含有表示矽單晶與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之蝕刻對象物的基板,施行處理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有:基板保持單元、第1蝕刻單元、及第2蝕刻單元;該基板保持單元係保持上述基板;該第1蝕刻單元係藉由對由上述基板保持單元所保持的上述基板,供應鹼性之第1蝕刻液,而對上述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該第2蝕刻單元係含有阻礙氫氧化物離子與上述蝕刻對象物接觸的化合物,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之蝕刻速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較上述第1蝕刻液小,上述蝕刻速度的上述最大值較上述第1蝕刻液小,藉由在上述第1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之前或供應後,將鹼性之第2蝕刻液供應給由上述基板保持單元保持的上述基板,而對上述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根據該構成,便可達與前述基板處理方法同樣的效果。
本發明之前述或其他目的、特徵及效果,參照所附圖式並藉由下述實施形態的說明便可清楚明瞭。
圖1A所示係從上方觀看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1的示意圖。圖1B所示係從側邊觀看基板處理裝置1的示意圖。
如圖1A所示,基板處理裝置1係每次處理1片半導體晶圓等圓板狀基板W的單片式裝置。基板處理裝置1係具備有:晶圓載入口LP、複數個處理單元2、搬送機器人、以及控制裝置3。該晶圓載入口LP保持收容基板W的載具C。該等複數個處理單元2係對從晶圓載入口LP上的載具C搬送之基板W施行處理。該搬送機器人係在晶圓載入口LP上的載具C與處理單元2之間搬送基板W。該控制裝置3係對基板處理裝置1進行控制。
搬送機器人係具備有:對晶圓載入口LP上的載具C進行基板W之搬入與搬出之載入機器人IR;以及對複數個處理單元2進行基板W之搬入與搬出的中央機器人CR。載入機器人IR係在晶圓載入口LP與中央機器人CR之間搬送基板W,中央機器人CR係在載入機器人IR與處理單元2之間搬送基板W。中央機器人CR係具備有:支撐基板W的手部H1,載入機器人IR係具備有:支撐基板W的手部H2。
複數個處理單元2係形成俯視圍繞中央機器人CR而配置的複數塔TW。圖1A所示係由4個塔TW形成的例子。中央機器人CR係可對任一塔TW進行存取。如圖1B所示,各塔TW係具備有上下積層的複數個(例如3個)處理單元2。
圖2所示係水平觀看基板處理裝置1所具備之處理單元2的內部的示意圖。圖3所示係將圖2其中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圖。圖2所示係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位於下位置的狀態,圖3所示係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位於上位置的狀態。以下說明中,TMAH在無特別聲明前提下,係指TMAH的水溶液。
處理單元2係包括有: 箱型腔4、旋轉夾具10、及筒狀處理杯23。該箱型腔4係具有內部空間。該旋轉夾具10係在腔4內呈水平保持1片基板W,且圍繞通過基板W中央處的鉛直旋轉軸線A1進行旋轉。該筒狀處理杯23係圍繞旋轉軸線A1包圍旋轉夾具10。
腔4係包括有:箱型隔牆6與閘門7。該箱型隔牆6係設有供基板W通過的搬入搬出口6b。該閘門7係對搬入搬出口6b進行開閉。腔4係更進一步包括有:配置於在隔牆6頂板面呈開口的送風口6a下方之整流板8。送出潔淨空氣(經過濾器過濾過的空氣)的FFU5(風扇・過濾器・單元),係配置於送風口6a上。將腔4內的氣體排出之排氣風管9係連接於處理杯23。送風口6a係設置於腔4的上端部,排氣風管9係配置於腔4的下端部。排氣風管9之其中一部分係配置於腔4外。
整流板8係將隔牆6的內部空間區隔為整流板8上方的上空間Su與整流板8下方的下空間SL。在隔牆6之頂板面與整流板8之上表面間的上空間Su,係供潔淨空氣擴散用的擴散空間。整流板8之下表面與隔牆6之地面間的下空間SL,係供執行基板W之處理的處理空間。旋轉夾具10、處理杯23係配置於下空間SL中。隔牆6之地面距整流板8之下表面的鉛直方向距離,係較整流板8之上表面距隔牆6之頂板面的鉛直方向距離長。
FFU5係經由送風口6a朝上空間Su送出潔淨空氣。供應給上空間Su的潔淨空氣碰抵至整流板8並在上空間Su中擴散。上空間Su內的潔淨空氣係通過上下貫穿整流板8的複數貫穿孔,從整流板8全域朝下方流動。供應給下空間SL的潔淨空氣被吸入至處理杯23內,通過排氣風管9從腔4的下端部排出。藉此,在下空間SL中形成從整流板8朝下方流動的均勻潔淨空氣之降流(down flow)。基板W的處理係在形成潔淨空氣之降流的狀態下實施。
旋轉夾具10係具備有:被呈水平姿勢保持的圓板狀旋轉基座12、在旋轉基座12上方依水平姿勢保持基板W的複數夾持銷11、從旋轉基座12中央處朝下方延伸的旋轉軸13、以及藉由使旋轉軸13旋轉而使旋轉基座12與複數夾持銷11進行旋轉的旋轉馬達14。旋轉夾具10並不僅侷限使複數夾持銷11接觸到基板W外周面的挾持式夾具,亦可為藉由使非裝置形成面的基板W之背面(下表面)吸附於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而呈水平保持著基板W的真空式吸盤。
旋轉基座12係包括有:配置於基板W下方的上表面12u。旋轉基座12的上表面12u係平行於基板W的下表面。旋轉基座12的上表面12u係相對向於基板W下表面的對向面。旋轉基座12的上表面12u係呈包圍旋轉軸線A1的圓環狀。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的外徑係較基板W外徑大。夾持銷11係從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的外周部朝上方突出。夾持銷11係由旋轉基座12保持。基板W係依基板W之下表面遠離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的狀態,由複數個夾持銷11保持。
處理單元2係包括有朝基板W之下表面中央處吐出處理液的下表面噴嘴15。下表面噴嘴15係包括有:配置於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與基板W之下表面之間的噴嘴圓板部、以及從噴嘴圓板部朝下方延伸的噴嘴筒狀部。下表面噴嘴15的液吐出口15p係在噴嘴圓板部的上面中央部呈開口。若基板W為由旋轉夾具10保持之狀態,下表面噴嘴15的液吐出口15p便與基板W之下表面中央部呈上下相對向。
基板處理裝置1係包括有:將清洗液導引至下表面噴嘴15的下清洗液配管16、以及介設於下清洗液配管16中的下清洗液閥17。若開啟下清洗液閥17,則由下清洗液配管16導引的清洗液會被從下表面噴嘴15朝上方吐出,再供應給基板W的下表面中央處。供應給下表面噴嘴15的清洗液係純水(去離子水:DIW(Deionized Water))。供應給下表面噴嘴15的清洗液不僅侷限於純水,亦可為IPA(異丙醇)、碳酸水、電解離子水、氫水、臭氧水、及稀釋濃度(例如1~100ppm左右)鹽酸水中之任一種。
雖未圖示,下清洗液閥17係包括有:設有液體流動的內部流路與包圍內部流路的環狀閥座之閥體、可相對閥座進行移動的閥體、以及可使閥體在閥體接觸到閥座的閉位置與閥體遠離閥座的開位置之間進行移動的致動器。相關其他的閥亦同。致動器係可為空壓致動器或電動致動器,亦可為該等以外的致動器。控制裝置3係藉由對致動器進行控制而使下清洗液閥17開閉。
下表面噴嘴15的外周面與旋轉基座12的內周面形成朝上下延伸的下筒狀通路19。下筒狀通路19係包括有在旋轉基座12的上表面12u之中央處呈開口的下中央開口18。下中央開口18係配置於下表面噴嘴15的噴嘴圓板部下方。基板處理裝置1係具備有:導引經由下筒狀通路19供應給下中央開口18的惰性氣體之下氣體配管20、介設於下氣體配管20中的下氣體閥21、以及變更從下氣體配管20供應給下筒狀通路19之惰性氣體流量的下氣體流量調整閥22。
從下氣體配管20供應給下筒狀通路19的惰性氣體係氮氣。惰性氣體不僅侷限於氮氣,亦可為氦氣、氬氣等其他惰性氣體。該等惰性氣體係具有氧濃度較空氣中氧濃度(約21vol%)低的低氧氣體。
若打開下氣體閥21,從下氣體配管20供應給下筒狀通路19的氮氣便依對應下氣體流量調整閥22開度的流量,從下中央開口18朝上方吐出。然後,氮氣在基板W之下表面與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間之空間內的所有方向呈輻射狀流動。藉此,基板W與旋轉基座12間的空間便充滿氮氣,而降低環境中的氧濃度。基板W與旋轉基座12間的空間氧濃度係配合下氣體閥21與下氣體流量調整閥22的開度變更。下氣體閥21與下氣體流量調整閥22係包含於變更鄰接基板W的環境中氧濃度之環境氧濃度變更單元中。 處理杯23係包括有:承接從基板W朝外邊排出液體的複數個護匣25、承接利用複數個護匣25導引至下方之液體的複數個杯26、以及包圍複數個護匣25與複數個杯26的圓筒狀外壁構件24。圖2所示係設有2個護匣25與2個杯26的例子。
護匣25係包括有:包圍旋轉夾具10的圓筒狀護匣筒狀部25b、以及從護匣筒狀部25b之上端部朝旋轉軸線A1呈斜上方延伸的圓環狀護匣頂板部25a。複數個護匣頂板部25a係上下重疊,複數護匣筒狀部25b係呈同心圓狀配置。複數個杯26分別配置於複數個護匣筒狀部25b的下方。杯26形成朝上開口的環狀受液溝。
處理單元2係包括有:使複數個護匣25個別升降的護匣升降單元27。護匣升降單元27係使護匣25位於上位置至下位置間的任意位置處。上位置係護匣25之上端25u配置於較由旋轉夾具10所保持之基板W的保持位置更靠上方處之位置。下位置係護匣25之上端25u配置於較保持位置更靠下方處之位置。護匣頂板部25a的圓環狀之上端係相當於護匣25的上端25u。護匣25的上端25u係俯視呈包圍著基板W與旋轉基座12之狀態。
在以旋轉夾具10使基板W旋轉之狀態下,若將處理液供應給基板W,則供應給基板W的處理液會被從基板W上甩乾。在將處理液供應給基板W時,至少一個護匣25的上端25u被配置於較基板W更靠上方處。所以,從基板W排出的藥液、清洗液等處理液,可由某一護匣25承接,並導引至該護匣25所對應的杯26中。
如圖3所示,處理單元2係包括有:配置於旋轉夾具10上方的升降框32、從升降框32懸吊的阻隔構件33、插入至阻隔構件33中的中心噴嘴45、以及藉由使升降框32升降而使阻隔構件33與中心噴嘴45升降的阻隔構件升降單元31。升降框32、阻隔構件33、及中心噴嘴45係配置於整流板8的下方。
阻隔構件33係包括有:配置於旋轉夾具10上方的圓板部36、以及從圓板部36之外周部朝下方延伸的筒狀部37。阻隔構件33係包括有:朝上凹陷的杯狀內面。阻隔構件33之內面係包括有:圓板部36的下表面36L與筒狀部37的內周面37i。以下,圓板部36的下表面36L亦稱為「阻隔構件33的下表面36L」。
圓板部36的下表面36L係與基板W之上表面相對向的對向面。圓板部36的下表面36L係平行於基板W的上表面。筒狀部37的內周面37i係從圓板部36之下表面36L的外周緣朝下方延伸。筒狀部37的內徑係隨接近筒狀部37內周面37i的下端呈逐漸增加狀態。筒狀部37之內周面37i下端的內徑係較基板W的直徑大。筒狀部37之內周面37i下端的內徑亦可較旋轉基座12的外徑大。若阻隔構件33配置於後述之下位置(圖2所示位置),基板W便被筒狀部37的內周面37i包圍。
圓板部36的下表面36L係呈包圍旋轉軸線A1的圓環狀。圓板部36之下表面36L的內周緣係形成在圓板部36之下表面36L中央處呈開口的上中央開口38。阻隔構件33的內周面係形成從上中央開口38朝上方延伸的貫穿孔。阻隔構件33的貫穿孔係朝上下貫穿阻隔構件33。中心噴嘴45係插入於阻隔構件33的貫穿孔中。中心噴嘴45之下端外徑係較上中央開口38的直徑小。
阻隔構件33的內周面係與中心噴嘴45的外周面同軸。阻隔構件33的內周面係在徑向(旋轉軸線A1的正交方向)上隔開間隔包圍著中心噴嘴45的外周面。阻隔構件33的內周面與中心噴嘴45的外周面係形成朝上下延伸的上筒狀通路39。中心噴嘴45係從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朝上方突出。當阻隔構件33從升降框32懸吊時,中心噴嘴45的下端被配置於較圓板部36之下表面36L更靠上方處。藥液、清洗液等處理液被從中心噴嘴45的下端朝下方吐出。
阻隔構件33係包括有:從圓板部36朝上方延伸的筒狀連接部35、與從連接部35之上端部朝外邊延伸的環狀凸緣部34。凸緣部34係配置於較阻隔構件33之圓板部36與筒狀部37更靠上方處。凸緣部34係與圓板部36平行。凸緣部34的外徑係較筒狀部37的外徑小。凸緣部34係由後述升降框32的下板32L支撐。
升降框32係包括有:位於阻隔構件33之凸緣部34上方的上板32u、從上板32u朝下方延伸且包圍凸緣部34的側環32s、以及從側環32s之下端部朝內向延伸且位於阻隔構件33之凸緣部34下方的環狀之下板32L。凸緣部34的外周部係配置於上板32u與下板32L之間。凸緣部34的外周部係可在上板32u與下板32L之間上下移動。
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係包括有:在阻隔構件33由升降框32支撐的狀態下,規範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對圓周方向(圍繞旋轉軸線A1的方向)進行相對移動的定位突起41及定位孔42。圖2所示係複數個定位突起41設置於下板32L,而複數個定位孔42設置於凸緣部34的例子。亦可為定位突起41設置於凸緣部34,而定位孔42設置於下板32L。
複數個定位突起41係配置在設於旋轉軸線A1上且具中心的圓上。同樣,複數個定位孔42係配置在設於旋轉軸線A1上且具有中心的圓上。複數個定位孔42係與複數個定位突起41同樣地在圓周方向上呈規則性排列。從下板32L之上表面朝上方突出的定位突起41,係插入於從凸緣部34下表面朝上方延伸的定位孔42中。藉此,規範阻隔構件33相對於升降框32在圓周方向上的移動。
阻隔構件33係包括有:從阻隔構件33之內面朝下方突出的複數個上支撐部43。旋轉夾具10係包括有分別支撐著複數個上支撐部43的複數個下支撐部44。複數個上支撐部43係被阻隔構件33的筒狀部37包圍。上支撐部43的下端係配置於較筒狀部37之下端更靠上方處。從旋轉軸線A1至上支撐部43的徑向距離係較基板W的半徑大。同樣地,從旋轉軸線A1至下支撐部44的徑向距離係較基板W的半徑大。下支撐部44係從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朝上方突出。下支撐部44係配置為較夾持銷11更靠外側。
複數個上支撐部43係配置於設在旋轉軸線A1上且具有中心的圓上。同樣,複數個下支撐部44係配置在設於旋轉軸線A1上且具有中心的圓上。複數個下支撐部44係與複數個上支撐部43同樣地在圓周方向上呈規則性排列。複數個下支撐部44係與旋轉基座12一起圍繞旋轉軸線A1進行旋轉。旋轉基座12的旋轉角係利用旋轉馬達14變更。若旋轉基座12配置於基準旋轉角,則俯視複數個上支撐部43分別重疊於複數個下支撐部44上。
阻隔構件升降單元31係連結於升降框32。在阻隔構件33的凸緣部34被升降框32之下板32L支撐之狀態下,若阻隔構件升降單元31使升降框32下降,則阻隔構件33亦會下降。在旋轉基座12配置於俯視複數個上支撐部43分別重疊於複數個下支撐部44的基準旋轉角之狀態下,若阻隔構件升降單元31使阻隔構件33下降,則上支撐部43的下端部會接觸到下支撐部44的上端部。藉此,複數個上支撐部43分別由複數個下支撐部44支撐著。
在阻隔構件33的上支撐部43接觸到旋轉夾具10的下支撐部44後,若阻隔構件升降單元31使升降框32下降,升降框32的下板32L便相對於阻隔構件33的凸緣部34朝下方移動。藉此,下板32L離開凸緣部34,定位突起41便從定位孔42中脫出。又,因為升降框32與中心噴嘴45係相對於阻隔構件33朝下方移動,因而中心噴嘴45之下端與阻隔構件33圓板部36之下表面36L的高低差減少。此時,升降框32係配置於阻隔構件33之凸緣部34不會接觸到升降框32之上板32u的高度處(後述的下位置)。
阻隔構件升降單元31係使升降框32位於從上位置(圖3所示之位置)至下位置(圖2所示之位置)間的任意位置處。上位置係定位突起41插入至定位孔42中,阻隔構件33之凸緣部34接觸到升降框32之下板32L的位置。即,上位置係阻隔構件33從升降框32懸吊的位置。下位置係下板32L遠離凸緣部34,定位突起41從定位孔42中脫出的位置。即,下位置係解除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的連結,阻隔構件33亦不會接觸到升降框32任何部分的位置。
若使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移動至下位置,則阻隔構件33的筒狀部37下端便配置於較基板W之下表面更靠下方處,基板W之上表面與阻隔構件33之下表面36L間的空間被阻隔構件33的筒狀部37包圍著。因而,基板W之上表面與阻隔構件33之下表面36L間的空間不僅阻隔阻隔構件33的上方環境,亦阻隔圍繞阻隔構件33的環境。藉此,可提高基板W之上表面與阻隔構件33之下表面36L間的空間之密閉度。
又,若將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配置於下位置,則即使阻隔構件33相對於升降框32圍繞旋轉軸線A1進行旋轉,阻隔構件33仍不會碰撞到升降框32。若阻隔構件33的上支撐部43由旋轉夾具10的下支撐部44支撐,則上支撐部43與下支撐部44相嚙合,規範上支撐部43與下支撐部44在圓周方向的相對移動。在此狀態下,若旋轉馬達14進行旋轉,旋轉馬達14的轉矩便經由上支撐部43與下支撐部44傳動給阻隔構件33。藉此,阻隔構件33在升降框32與中心噴嘴45呈靜止之狀態下,依在與旋轉基座12相同之方向上依相同速度進行旋轉。
中心噴嘴45係包括有:吐出液體的複數個液吐出口、以及吐出氣體的氣體吐出口。複數個液吐出口係包括有:吐出藥液的藥液吐出口46、吐出蝕刻液的蝕刻液吐出口47、以及吐出清洗液的上清洗液吐出口48。氣體吐出口係吐出惰性氣體的上氣體吐出口49。藥液吐出口46、蝕刻液吐出口47、及上清洗液吐出口48係在中心噴嘴45的下端呈開口。上氣體吐出口49係在中心噴嘴45的外周面呈開口。
藥液係含有例如:硫酸、硝酸、鹽酸、氫氟酸、磷酸、醋酸、氨水、過氧化氫水、有機酸(例如:檸檬酸、草酸等)、有機鹼(例如TMAH:氫氧化四甲銨等)、界面活性劑、多元醇、及防腐蝕劑中之至少1種的液體。硫酸、硝酸、鹽酸、氫氟酸、磷酸、醋酸、氨水、過氧化氫水、檸檬酸、草酸及TMAH亦可含於蝕刻液中。
圖2等所示係藥液為DHF(稀氫氟酸)的例子。又,圖2等所示係供應給中心噴嘴45的清洗液為純水,供應給中心噴嘴45的惰性氣體為氮氣之例子。供應給中心噴嘴45的清洗液亦可為純水以外的清洗液。供應給中心噴嘴45的惰性氣體亦可為氮氣以外的惰性氣體。
基板處理裝置1係具備有:將藥液導引至中心噴嘴45的藥液配管50、介設於藥液配管50中的藥液閥51、將蝕刻液導引至中心噴嘴45的蝕刻液配管52、介設於蝕刻液配管52中的蝕刻液閥53、將清洗液導引至中心噴嘴45的上清洗液配管54、以及介設於上清洗液配管54中的上清洗液閥55。基板處理裝置1係更進一步具備有:將氣體導引至中心噴嘴45的上氣體配管56、介設於上氣體配管56中的上氣體閥57、以及變更從上氣體配管56供應給中心噴嘴45之氣體流量的上氣體流量調整閥58。
若打開藥液閥51,便將藥液供應給中心噴嘴45,再從於中心噴嘴45之下端開口的藥液吐出口46朝下方吐出。若打開蝕刻液閥53,便將蝕刻液供應給中心噴嘴45,再從於中心噴嘴45之下端開口的蝕刻液吐出口47朝下方吐出。若打開上清洗液閥55,便將清洗液供應給中心噴嘴45,再從於中心噴嘴45之下端開口的上清洗液吐出口48朝下方吐出。藉此,藥液等處理液便供應至基板W之上表面。
若打開上氣體閥57,利用上氣體配管56導引的氮氣係依對應上氣體流量調整閥58之開度的流量,供應給中心噴嘴45,再從於中心噴嘴45之外周面呈開口的上氣體吐出口49朝斜下方吐出。然後,氮氣在上筒狀通路39內朝圓周方向流動狀態下,於上筒狀通路39內朝下方流動。到達上筒狀通路39下端的氮氣再從上筒狀通路39下端朝下方流出。然後,氮氣在基板W之上表面與阻隔構件33之下表面36L間的空間中朝所有方向呈輻射狀流動。藉此,基板W與阻隔構件33間的空間中便充滿氮氣,而降低環境中的氧濃度。基板W與阻隔構件33間的空間氧濃度係配合上氣體閥57與上氣體流量調整閥58的開度變更。上氣體閥57與上氣體流量調整閥58係包含於環境氧濃度變更單元中。
圖4所示係矽的3個結晶面蝕刻速度與蝕刻液中的丙二醇濃度關係之一例圖。圖5A與圖5B所示係氫氧化物離子與複晶矽的接觸受化合物阻礙時,所假設的機制說明圖。圖4、圖5A、及圖5B中的「PG」係表示丙二醇。
基板處理裝置1係藉由將藉由腐蝕部分基板W而使該部分溶解的蝕刻液、與降低蝕刻液對矽單晶非等向性的化合物,分別(或事先)混合後再供應給基板W。
蝕刻液係在未蝕刻或幾乎未蝕刻氧化矽、氮化矽等非蝕刻對象物之情況下,對表示矽單晶與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蝕刻對象物91(參照圖5A)施行蝕刻的鹼性液體。蝕刻液的pH(氫離子指數)係例如12以上。若處理條件相同,則每單位時間的蝕刻對象物91之蝕刻量係較每單位時間的非蝕刻對象物之蝕刻量多。
蝕刻液係對矽單晶(包括複晶矽中的矽單晶)施行非等向性蝕刻的液體。即,若處理條件相同,則若利用蝕刻液蝕刻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則(110)面的蝕刻速度最大,(111)面的蝕刻速度最小。所以,蝕刻速度便依每個矽的結晶面不同。
蝕刻液係可為由鈉、鉀等鹼金屬的氫氧化物溶解之水溶液(NaOH的水溶液或KOH的水溶液),亦可由TMAH等四級銨氫氧化物溶解的水溶液。四級銨氫氧化物亦可為TMAH、TBAH(氫氧化四丁銨)、TPeAH(氫氧化四戊銨)、THAH(氫氧化四已銨)、TEAH(氫氧化四乙銨)、TPAH(氫氧化四丙銨)、及氫氧化膽
Figure 110127815-A0304-1
中之至少一種,亦可為該等以外者。該等係包含於任一有機鹼中。另外,本段落中的TMAH並非水溶液,而是表示無水物。關於TBAH等其他的四級銨氫氧化物亦與上述TMAH同樣。
若四級銨氫氧化物溶於水中,四級銨氫氧化物便會分解為陽離子(cation)與氫氧化物離子。所以,在四級銨氫氧化物的水溶液中會存在氫氧化物離子。同樣的,在鈉、鉀等鹼金屬的氫氧化物水溶液中亦會存在氫氧化物離子。供應給基板W的化合物係阻礙氫氧化物離子與蝕刻對象物91接觸的阻礙物質。阻礙物質的分子較佳係大於氫氧化物離子。又,阻礙物質較佳係溶於水中的水溶性物質。阻礙物質亦可為具有親水基與疏水基二者的界面活性劑。在能均勻分散於蝕刻液的前提下,阻礙物質亦可為不會溶於水中的不溶性物質。
蝕刻液係可以與化合物混合後或未混合之狀態供應給基板W。化合物係溶解於蝕刻液中的物質。以下,針對化合物係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的例子進行說明。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係互異的物質。第1化合物係例如二醇。第2化合物係例如醚。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亦可為甘油等二醇及醚以外的物質。
二醇亦可為乙二醇、二乙二醇及丙二醇中之任一者。二醇較佳係丙二醇。二醇係不會參予矽(Si)與氫氧化物離子(OH -)反應的物質之一例。即,二醇係不會與參予矽與氫氧化物離子反應的原子等產生反應之物質之一例。二醇係在該反應中亦不具觸媒作用的物質之一例。
將含化合物的鹼性蝕刻液(化合物、氫氧化物、及水的混合液)供應給基板W時,TMAH等氫氧化物的濃度係例如0.1~25wt%,化合物的濃度係例如0.001~40wt%。四級銨氫氧化物的濃度較佳係0.25~20wt%。化合物的濃度較佳係0.5~30wt%。
圖5A及圖5B所示係含有屬於化合物之一例之丙二醇的蝕刻液(蝕刻液與丙二醇之混合液),供應給屬於蝕刻對象物91之一例之複晶矽的例子。圖5A及圖5B中的「陽離子」及「OH -」係由蝕刻液所含之氫氧化物(鹼金屬的氫氧化物或四級銨氫氧化物)分離出。
複晶矽等蝕刻對象物91所含的矽係如式「Si+4OH -→Si(OH) 4+4e -」所示,會與氫氧化物離子產生反應。藉此,蝕刻對象物91所含的矽會溶解於蝕刻液中,進行蝕刻對象物91的蝕刻。蝕刻液所含之化合物利用氫氧化物離子成為立體性障壁。即,蝕刻液中浮游的化合物、或者是吸附或配位於複晶矽的化合物,會遮蔽蝕刻液中的氫氧化物離子朝複晶矽移動。所以,到達複晶矽的氫氧化物離子數減少,導致複晶矽的蝕刻速度降低。由此種機制可認為氫氧化物離子與複晶矽的接觸會因化合物而受阻礙。
雖蝕刻速度降低係在複晶矽所含之矽的複數個結晶面發生,但蝕刻速度係在矽的複數結晶面中,相對地大幅低於蝕刻速度較高的結晶面。藉此,複數結晶面的蝕刻速度差減少,導致蝕刻液對矽單晶的非等向性降低。即,無關在複晶矽表面所露出之矽的面方向,複晶矽可均勻地被蝕刻。由此種機制可認為不管複晶矽的任何地方均可依均勻蝕刻量進行蝕刻。
圖4所示係使用丙二醇濃度不同的3種TMAH(濃度零、第1濃度、第2濃度)蝕刻矽單晶時,(110)面、(100)面、及(111)面的蝕刻速度之測定值。獲得圖4所示測定值時的蝕刻條件,係除TMAH中的丙二醇濃度之外,其餘均相同。例如TMAH溫度係40℃,未添加丙二醇的TMAH濃度係5wt%(質量百分比濃度)。TMAH係預先降低溶存氧濃度。
如圖4所示,丙二醇濃度為零時,(110)面的蝕刻速度最大,(111)面的蝕刻速度最小。由圖4中的3個曲線得知,若將丙二醇添加於TMAH中,蝕刻速度便會減少。又,任一結晶面均係隨丙二醇濃度的增加,蝕刻速度亦會隨之減少。
然而,在丙二醇濃度從零至第1濃度的範圍內,(110)面與(100)面的蝕刻速度急遽減少,另一方面,(111)面的蝕刻速度則非常緩慢地減少。所以,在該範圍內,隨丙二醇的濃度增加,蝕刻速度最大值與蝕刻速度最小值的差會減少。
若丙二醇的濃度超過第1濃度,雖蝕刻速度減少率(蝕刻速度變化量之絶對值相對於丙二醇濃度變化量之絶對值的比例)會降低,但在第1濃度與第2濃度的中間附近值以內,(110)面與(100)面的蝕刻速度減少率較(111)面的蝕刻速度減少率大。所以,即使丙二醇濃度在第1濃度與第2濃度之中間附近值以內的範圍,隨丙二醇之濃度增加,蝕刻速度最大值與蝕刻速度最小值的差仍會減少。
依此,若在對矽單晶呈非等向性的TMAH中添加丙二醇,則面方向選擇性、即蝕刻速度最大值與蝕刻速度最小值的差會減少,TMAH對矽單晶的非等向性降低。另一方面,丙二醇濃度在第1濃度與第2濃度之中間附近值以內的範圍,隨丙二醇濃度增加,(110)面與(100)面的蝕刻速度會依較大之減少率而降低。所以,較佳為配合所要求的蝕刻均勻性與蝕刻速度來設定丙二醇濃度。
例如亦可在蝕刻液投入過剩的丙二醇等阻礙物質。由圖4所示之測定結果可確認到少量(例如5~10wt%左右)添加丙二醇時,非等向性緩和效果相對小,但當大量(例如20wt%以上)添加丙二醇時、即投入過剩之丙二醇時,可發現明顯的非等向性緩和效果。另一方面,因為蝕刻速度會降低,因而較佳為配合所要求的品質、容許的處理時間來選擇丙二醇的濃度。
圖4所示之趨勢,係即使為TMAH與丙二醇以外的組合亦可確認到。所以,蝕刻液並不僅侷限於TMAH,化合物亦不僅侷限於丙二醇。又,圖4所示之趨勢不僅侷限於將含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時,即使將化合物與蝕刻液個別分開供應給基板W,再於蝕刻對象物91上將化合物與蝕刻液進行混合的情況亦可出現同樣趨勢。所以,亦可將化合物與蝕刻液分開而個別供應給基板W。
供應給基板W的化合物可為第1化合物及第2化合物中之任一者,亦可為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二者。於前者的情況下,亦可在將蝕刻液與第1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之後或之前,將蝕刻液與第2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即,亦可僅在利用其他液體置換蝕刻對象物91上的液體期間內,使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二者存在於蝕刻對象物91上。於後者的情況下,亦可將含有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亦可將第1化合物、第2化合物及蝕刻液在蝕刻對象物91上混合。
當供應給基板W的化合物係第1化合物及第2化合物中之任一者的情況,亦可將屬於第1化合物或第2化合物的2種以上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例如將屬於第1化合物的2種以上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於此情況,亦可將含有所有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亦可將所有化合物與蝕刻液在蝕刻對象物91上混合。或者,亦可在將含有數種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之後或之前,將其餘的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
在化合物種類(供應2種以上化合物的情況,亦包括化合物之組合)以外的條件相同之前提下,若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的化合物種類不同,則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之蝕刻速度的至少一者會不同。所以,較佳為配合所要求的品質、容許的處理時間來選擇化合物的種類。
在未將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之情況下,將蝕刻液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時,若蝕刻液之溫度上升,則(110)面與(100)面的蝕刻速度會依較(111)面之蝕刻速度變化量更大的變化量而上升。又,若蝕刻液的溫度降低,則(110)面與(100)面的蝕刻速度會依較(111)面之蝕刻速度變化量更大的變化量降低。
所以,在未將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之情況下,將蝕刻液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時,若蝕刻液之溫度上升,則矽的蝕刻速度最小值與最大值之差變大。相反的,在未將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之情況下,將蝕刻液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時,若蝕刻液之溫度降低,則矽的蝕刻速度最小值與最大值差變小。該等現象係將蝕刻液與化合物供應給蝕刻對象物91時亦會發生。所以,較佳為配合所要求的品質、容許的處理時間,設定蝕刻液與化合物的溫度。
圖6所示係將蝕刻液等處理液供應給基板W的基板處理裝置1之處理液供應單元61之示意圖。圖6所示係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前便與化合物混合的例子。
基板處理裝置1係具備有:將蝕刻液等處理液供應給基板W的處理液供應單元61。前述中心噴嘴45、蝕刻液配管52、及蝕刻液閥53等係包含於處理液供應單元61中。
處理液供應單元61係除中心噴嘴45等之外,尚亦包括有:儲存蝕刻液的蝕刻液槽62、儲存含有屬於化合物之一例之第1化合物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的第1化合物槽70、以及儲存含有屬於另一化合物之例之第2化合物的含第2化合物溶液的第2化合物槽75。含第1化合物溶液係可為第1化合物液體(熔液)、亦可為第1化合物的溶液。當含第1化合物溶液係第1化合物的溶液時,溶劑係可為水、亦可為蝕刻液等水以外的液體。關於含第2化合物溶液亦相同。
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係經由混合閥80供應給中心噴嘴45。同樣地,第1化合物槽70內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係經由混合閥80供應給中心噴嘴45,第2化合物槽75內的含第2化合物溶液係經由混合閥80供應給中心噴嘴45。當將含有第1化合物及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的蝕刻液朝中心噴嘴45吐出時,便將含第1化合物溶液及含第2化合物溶液中之至少一者、與蝕刻液供應給混合閥80,再於混合閥80內進行混合。
處理液供應單元61亦可更進一步具備有:將通過混合閥80之含有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的蝕刻液,在從中心噴嘴45吐出之前便進行攪拌的管線上混合器81。圖6所示係管線上混合器81配置於蝕刻液閥53之上游的例子。管線上混合器81係包括有管81p與攪拌鰭81f的靜態混合器;該管81p係介設於上游蝕刻液配管67中;該攪拌鰭81f係配置於管81p內,且圍繞朝液體流通方向延伸的軸線進行靜態混合。
處理液供應單元61係包括有:循環配管63、循環泵64、過濾器66及溫度調節器65。該循環配管63係使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進行循環。該循環泵64係將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輸送給循環配管63。該過濾器66係從送返於蝕刻液槽62中的蝕刻液中除去微粒等異物。該溫度調節器65係利用蝕刻液的加熱或冷卻,變更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溫度。
循環泵64係經常將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輸送至循環配管63內。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係通過循環配管63之上游端流入循環配管63中,再通過循環配管63之下游端返回蝕刻液槽62。藉此,蝕刻液便在由蝕刻液槽62與循環配管63所形成的循環路中循環。
溫度調節器65係將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之溫度維持於較室溫(例如20~30℃)高或低的一定溫度。溫度調節器65亦可介設於循環配管63中,亦可配置於蝕刻液槽62內。圖6所示係前者的例子。溫度調節器65係可依高於室溫的溫度加熱液體之加熱器,亦可為依較室溫低的溫度冷卻液體的冷卻器,亦可具有加熱與冷卻雙方的機能。
處理液供應單元61係更進一步具備有:將蝕刻液從循環配管63導引至中心噴嘴45的上游蝕刻液配管67、變更在上游蝕刻液配管67內朝下游流動的蝕刻液流量之流量調整閥69、以及將流入上游蝕刻液配管67內的蝕刻液加熱之管線上加熱器68。
循環配管63內的蝕刻液係通過上游蝕刻液配管67的上游端,流入至上游蝕刻液配管67,再通過上游蝕刻液配管67之下游端供應給混合閥80。此時,蝕刻液係依對應流量調整閥69開度的流量供應給混合閥80。將溫度較蝕刻液槽62內之蝕刻液溫度高的蝕刻液供應給混合閥80時,蝕刻液係經管線上之加熱器68加熱後才供應給混合閥80。
基板處理裝置1亦可具備有:調整蝕刻液溶存氧濃度的溶存氧濃度變更單元82。溶存氧濃度變更單元82係包括有:藉由朝蝕刻液槽62內供應氣體,使氣體溶入於蝕刻液槽62內之蝕刻液中的氣體配管83。溶存氧濃度變更單元82係更進一步包括有:惰性氣體配管84、惰性氣體閥85、及流量調整閥86。該惰性氣體配管84係將惰性氣體供應給氣體配管83。該惰性氣體閥85係在從惰性氣體配管84朝氣體配管83流入惰性氣體的開狀態、與惰性氣體在惰性氣體配管84中堵住的閉狀態之間進行開閉。該流量調整閥86係變更從惰性氣體配管84供應給氣體配管83的惰性氣體流量。
氣體配管83係包括有配置於蝕刻液槽62內蝕刻液中的氣體吐出口83p之發泡配管。若打開惰性氣體閥85,即,將惰性氣體閥85從閉狀態切換為開狀態,氮氣等惰性氣體便依對應流量調整閥86之開度的流量從氣體吐出口83p吐出。藉此,在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中形成多數氣泡,惰性氣體便溶入於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中。此時,溶存氧會被從蝕刻液中排出,而降低蝕刻液的溶存氧濃度。蝕刻液槽62內的蝕刻液溶存氧濃度,係藉由變更從氣體吐出口83p所吐出之氮氣的流量而變更。
處理液供應單元61係包括有:第1化合物配管71、第1化合物泵72、過濾器73、及流量調整閥74。該第1化合物配管71係將含第1化合物溶液從第1化合物槽70導引至中心噴嘴45。該第1化合物泵72係將第1化合物槽70內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輸送給第1化合物配管71。該過濾器73係從流入中心噴嘴45中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中除去微粒等異物。該流量調整閥74係變更在第1化合物配管71內朝下游流動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之流量。
處理液供應單元61係更進一步具備有:第2化合物配管76、第2化合物泵77、過濾器78、及流量調整閥79。該第2化合物配管76係將含第2化合物溶液從第2化合物槽75導引至中心噴嘴45。該第2化合物泵77係將第2化合物槽75內的含第2化合物溶液輸送給第2化合物配管76。該過濾器78係從流入中心噴嘴45中的含第2化合物溶液中除去微粒等異物。該流量調整閥79係變更在第2化合物配管76內朝下游流動的含第2化合物溶液流量。
使第1化合物槽70內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進行循環時,只要採用與蝕刻液相同之構成便可。即只要設置含第1化合物溶液用循環配管63及循環泵64便可。當將依較室溫更高溫或更低溫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供應給混合閥80時,只要設置含第1化合物溶液用溫度調節器65及管線上加熱器68中之至少一者便可。當使含第1化合物溶液的溶存氧濃度降低時,只要設置含第1化合物溶液用之氣體配管83等便可。相關含第2化合物溶液亦同。
混合閥80係包含有:可個別開閉的複數個閥、以及連接複數個閥的複數個流路。圖6所示係混合閥80含有:3個閥(第1閥V1、第2閥V2、及第3閥V3)、3個流入接頭(第1流入接頭Pi1、第2流入接頭Pi2、及第3流入接頭Pi3)、以及1個流出接頭Po的例子。上游蝕刻液配管67係連接於第1流入接頭Pi1。第1化合物配管71係連接於第2流入接頭Pi2,第2化合物配管76係連接於第3流入接頭Pi3。蝕刻液配管52係連接於流出接頭Po。
若打開第1閥V1,上游蝕刻液配管67內的蝕刻液便通過第1流入接頭Pi1流入混合閥80的內部,再從流出接頭Po排出至蝕刻液配管52。同樣,若打開第2閥V2,第1化合物配管71內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便通過第2流入接頭Pi2流入混合閥80的內部,再從流出接頭Po排出至蝕刻液配管52。若打開第3閥V3,則第2化合物配管76內的含第2化合物溶液便通過第3流入接頭Pi3流入混合閥80內部,再從流出接頭Po排出至蝕刻液配管52。
例如打開第1閥V1與第2閥V2,蝕刻液便依對應流量調整閥69之開度的流量供應給混合閥80,而含第1化合物溶液則依對應流量調整閥74之開度的流量供應給混合閥80。藉此,含有第1化合物的蝕刻液從混合閥80供應給蝕刻液配管52,再從中心噴嘴45朝基板W吐出。從中心噴嘴45所吐出之蝕刻液中的第1化合物的濃度,係利用流量調整閥69與流量調整閥74變更。從中心噴嘴45所吐出之含第1化合物蝕刻液的溫度,係利用溫度調節器65與管線上加熱器68變更。
圖7所示係基板處理裝置1的電氣構成方塊圖。
控制裝置3係含有:電腦本體3a、以及連接電腦本體3a的周邊裝置3d之電腦。電腦本體3a係包含有:執行各種命令的CPU3b(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運算處理裝置)、以及記憶資訊的主記憶裝置3c。周邊裝置3d係包含有:記憶程式P等資訊的輔助記憶裝置3e、從可移除式媒體RM中讀取資訊的讀取裝置3f、以及與主機等其他裝置進行通訊的通訊裝置3g。
控制裝置3係連接於輸入裝置與顯示裝置。輸入裝置係由使用者或負責保養者等操作員,在將資訊輸入至基板處理裝置1時操作用。資訊會顯示於顯示裝置的畫面。輸入裝置係可為鍵盤、指向裝置、及觸控板中之任一者,亦可為該等以外的裝置。亦可在基板處理裝置1中設置兼具輸入裝置與顯示裝置的觸控板顯示器。
CPU3b係執行輔助記憶裝置3e所記憶的程式P。輔助記憶裝置3e內的程式P係可預先安裝於控制裝置3中,亦可透過讀取裝置3f從可移除式媒體RM傳送給輔助記憶裝置3e,亦可從主機等外部裝置經由通訊裝置3g傳送給輔助記憶裝置3e。
輔助記憶裝置3e及可移除式媒體RM係即使未供應電力仍可保持記憶的非揮發性記憶體。輔助記憶裝置3e係例如硬碟驅動器等磁氣記憶裝置。可移除式媒體RM係例如光碟等光碟或記憶卡等半導體記憶體。可移除式媒體RM係記錄程式P的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之一例。可移除式媒體RM係非暫時性的有形記錄媒體(non-transitory tangible media)。
輔助記憶裝置3e係記憶著複數個配方。配方係規定基板W的處理內容、處理條件及處理順序的資訊。複數個配方係於基板W的處理內容、處理條件及處理順序中之至少一項互相相異。控制裝置3係依遵循主機所指定之配方對基板W施行處理的方式控制著基板處理裝置1。控制裝置3係程式化為執行後述各項步驟之狀態。
圖8所示係由基板處理裝置1所執行之基板W之處理一例的說明步驟圖。以下,參照圖1A、圖2、圖3、圖6、及圖8。
由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基板W時,執行將基板W搬入腔4內的搬入步驟(圖8中的步驟S1)。
具體而言,在升降框32與阻隔構件33位於上位置,而所有護匣25均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由中央機器人CR一邊利用手部H1支撐著基板W,一邊使手部H1伸入腔4內。然後,中央機器人CR係在基板W之表面朝上之狀態下,將手部H1上的基板W放置於複數夾持銷11上。然後,複數夾持銷11押抵著基板W之外周面,而抓持基板W。中央機器人CR係在將基板W放置於旋轉夾具10上之後,便使手部H1從腔4之內部退出。
接著,打開上氣體閥57與下氣體閥21,阻隔構件33的上中央開口38與旋轉基座12的下中央開口18開始吐出氮氣。藉此,鄰接基板W的環境中之氧濃度降低。又,由阻隔構件升降單元31使升降框32從上位置下降至下位置,再由護匣升降單元27使其中一護匣25從下位置上升至上位置。此時,旋轉基座12係保持於俯視呈複數個上支撐部43分別重疊於複數個下支撐部44上的基準旋轉角。所以,阻隔構件33的上支撐部43由旋轉基座12的下支撐部44支撐著,阻隔構件33離開升降框32。然後,驅動旋轉馬達14,開始基板W之旋轉(圖8中的步驟S2)。
接著,施行將藥液之一例DHF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的藥液供應步驟(圖8中的步驟S3)。
具體而言,在阻隔構件33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打開藥液閥51,中心噴嘴45開始吐出DHF。從中心噴嘴45吐出的DHF在碰撞到基板W之上表面中央處之後,沿旋轉中的基板W之上表面朝外邊流動。藉此,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的DHF之液膜,而對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供應DHF。若從打開藥液閥51起經既定時間,便關閉藥液閥51,停止DHF之吐出。
其次,施行將清洗液之一例的純水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的第1清洗液供應步驟(圖8中的步驟S4)。
具體而言,在阻隔構件33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打開上清洗液閥55,由中心噴嘴45開始吐出純水。碰撞到基板W之上表面中央處的純水,沿旋轉中的基板W之上表面朝外邊流動。基板W上的DHF利用從中心噴嘴45吐出的純水沖洗。藉此,形成覆蓋基板W上表面全域的純水液膜。若從打開上清洗液閥55起經既定時間,便關閉上清洗液閥55,停止純水之吐出。
其次,施行將蝕刻液之一例的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上表面的第1蝕刻步驟(圖8中的步驟S5)。
具體而言,在阻隔構件33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打開混合閥80的第1閥V1與第2閥V2,且打開蝕刻液閥53。藉此,第1蝕刻液、即含第1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中心噴嘴45,中心噴嘴45開始吐出第1蝕刻液。在開始吐出第1蝕刻液之前,為了切換成承接從基板W排出液體的護匣25,護匣升降單元27亦可使至少一個護匣25鉛直移動。碰撞到基板W之上表面中央處的第1蝕刻液,沿旋轉中的基板W之上表面朝外邊流動。基板W上的純水被置換為從中心噴嘴45吐出的第1蝕刻液。藉此,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的第1蝕刻液液膜。
形成第1蝕刻液的液膜之後,施行將蝕刻液之另一例的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的第2蝕刻步驟(圖8中的步驟S6)。
具體而言,在打開混合閥80的第1閥V1與蝕刻液閥53之狀態下,關閉混合閥80的第2閥V2,並打開混合閥80的第3閥V3。此時,視需要亦可變更流量調整閥69(參照圖6)的開度。若關閉混合閥80的第2閥V2,並打開混合閥80的第3閥V3,便停止朝混合閥80的含第1化合物溶液之供應,並開始朝混合閥80供應含第2化合物之溶液。藉此,第2蝕刻液、即含第2化合物的蝕刻液被供應給中心噴嘴45,中心噴嘴45開始吐出第2蝕刻液。在開始吐出第2蝕刻液之前,為了切換成承接從基板W排出液體的護匣25,護匣升降單元27亦可使至少一個護匣25鉛直移動。
第2蝕刻液係在阻隔構件33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從中心噴嘴45朝基板W之上表面中央處吐出。碰撞到基板W之上表面中央處的第2蝕刻液,沿旋轉中的基板W之上表面朝外邊流動。基板W上的第1蝕刻液被置換為從中心噴嘴45吐出的第2蝕刻液。藉此,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的第2蝕刻液液膜。
形成第2蝕刻液的液膜之後,亦可再度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然後將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即,將第1蝕刻步驟(圖8中的步驟S5)至第2蝕刻步驟(圖8中的步驟S6)設為1循環並施行2次以上(圖8中的步驟S7)。圖8中的步驟S7「N」係表示0以上的整數。當N係1以上的情況,重複循環係執行2次以上。當N為0的情況,僅施行第1次的第1蝕刻步驟與第2蝕刻步驟,而第2次以後的第1蝕刻步驟與第2蝕刻步驟則未施行。
開始最後的第2蝕刻步驟,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的第2蝕刻液液膜之後,關閉混合閥80的所有閥(第1閥V1、第2閥V2、及第3閥V3),並關閉蝕刻液閥53。藉此,在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被第2蝕刻液液膜覆蓋之狀態下,停止從中心噴嘴45吐出第2蝕刻液。
其次,施行將清洗液之一例的純水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的第2清洗液供應步驟(圖8中的步驟S8)。
具體而言,在阻隔構件33位於下位置的狀態下,打開上清洗液閥55,由中心噴嘴45開始吐出純水。碰撞到基板W之上表面中央處的純水,沿旋轉中的基板W之上表面朝外邊流動。基板W上的第2蝕刻液利用從中心噴嘴45吐出的純水沖洗。藉此,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的純水液膜。若從打開上清洗液閥55起經既定時間,便關閉上清洗液閥55,停止純水之吐出。
接著,施行利用基板W之旋轉使基板W乾燥的乾燥步驟(圖8中的步驟S9)。
具體而言,在阻隔構件33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由旋轉馬達14朝旋轉方向加速基板W,在從藥液供應步驟起至第2清洗液供應步驟之期間,依較基板W旋轉速度大的高旋轉速度(例如數千rpm)使基板W旋轉。藉此,液體被從基板W上除去,而乾燥基板W。若從基板W開始高速旋轉起經既定時間,旋轉馬達14便停止旋轉。此時,旋轉馬達14在基準旋轉角停止旋轉基座12。藉此,停止基板W的旋轉(圖8中的步驟S10)。
其次,施行從腔4中搬出基板W的搬出步驟(圖8中的步驟S11)。
具體而言,阻隔構件升降單元31使升降框32上升至上位置,護匣升降單元27使所有護匣25下降至下位置。又,關閉上氣體閥57與下氣體閥21,阻隔構件33的上中央開口38與旋轉基座12的下中央開口18停止吐出氮氣。然後,中央機器人CR使手部H1深入腔4內。中央機器人CR係解除複數夾持銷11抓持基板W後,由手部H1支撐著旋轉夾具10上的基板W。然後,中央機器人CR係在利用手部H1支撐基板W之狀態下,使手部H1從腔4內部退出。藉此,處理完畢之基板W被從腔4中搬出。
表1以下所示係由基板處理裝置1所執行的基板W處理之複數例。表1中的「化合物X」係表示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其中一者,表1中的「+」係表示蝕刻液與化合物的混合液被供應至基板W的上表面。
[表1]
   第1蝕刻步驟 第2蝕刻步驟
第1處理例 蝕刻液+第1化合物 蝕刻液+第2化合物
第2處理例 蝕刻液 蝕刻液+化合物X
第3處理例 蝕刻液 化合物X
第4處理例 蝕刻液+化合物X (化合物濃度Cx%) 蝕刻液+化合物X (化合物濃度Cy%)
第5處理例 蝕刻液+化合物X (全體溫度Tx℃) 蝕刻液+化合物X (全體溫度Ty℃)
化合物X係第1化合物及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其中一者 第3處理例係需要第2次以後的第1蝕刻步驟
前述說明係針對將第1蝕刻液(含第1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然後,將第2蝕刻液(含有第2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的例子(第1處理例)進行說明。
如表1中的第2處理例,亦可在第1蝕刻步驟中將未含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在第2蝕刻步驟中將含有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其中一者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
亦可如表1中的第3處理例,在第1蝕刻步驟中將未含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在第2蝕刻步驟中將含有化合物的含化合物溶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於此情況,若將含化合物之溶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便停止、或幾乎停止蝕刻。若供應含化合物溶液後,再將未含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第2次的第1蝕刻步驟),則基板W上的含化合物溶液中所含之化合物便會溶入蝕刻液中,含化合物的蝕刻液便被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全域。因此,第2次以後的第1蝕刻步驟相較於第1次的第1蝕刻步驟之下,可降低蝕刻的非等向性。所以,第1次的第1蝕刻步驟係執行非等向性蝕刻,而第2次以後的第1蝕刻步驟則執行等向性蝕刻。
亦可如表1中的第4處理例所示,第1蝕刻步驟係將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其中一者的濃度Cx%(Cx為超過0的數值)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而第2蝕刻步驟則將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其中一者濃度Cy%(Cy為超過0的數值,且不同於Cx)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
亦可如表1中的第5處理例所示,第1蝕刻步驟係將含有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且Tx℃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而第2蝕刻步驟係將含有第1化合物與第2化合物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且Ty℃(Ty係不同於Tx)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
圖9A所示係圖8所示之基板W處理之一例中,供應第1蝕刻液後的基板W之截面示意圖。圖9B所示係圖8所示之基板W處理之一例中,供應第2蝕刻液後的基板W之截面示意圖。圖10所示係圖8所示之基板W處理之一例中,交錯複數次供應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時,處理時間與蝕刻速度的關係概要圖。圖10中的期間Pt係表示吐出第2蝕刻液的期間。
圖9A~圖9B所示之例中,基板W係形成圖案前的矽晶圓(所謂「裸晶圓」(圓板狀之矽單晶)),蝕刻對象物91係矽晶圓的上表面。矽晶圓的上表面係例如(100)面。
圖9A中的二點鏈線係表示利用供應DHF而除去矽的自然氧化膜後,在供應第1蝕刻液前的矽晶圓上表面之形狀。圖9A中的實線所示係供應第1蝕刻液後的矽晶圓上表面之形狀。圖9B中的二點鏈線所示係供應第1蝕刻液後、且供應第2蝕刻液前的矽晶圓上表面之形狀。圖9B中的實線係表示供應第2蝕刻液後的矽晶圓上表面之形狀。
以下說明中,對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供應第1蝕刻液時的蝕刻速度之最大值,較對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供應第2蝕刻液時的蝕刻速度之最大值大,供應第1蝕刻液時的蝕刻速度之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係設為較供應第2蝕刻液時的蝕刻速度之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大。即,第1蝕刻液係若與第2蝕刻液比較,雖其蝕刻的非等向性較大,但蝕刻速度較大(蝕刻速率高)。
如前述般,第1蝕刻液係含有第1化合物的蝕刻液。若利用第1蝕刻液所含的蝕刻液蝕刻矽單晶,蝕刻速度會依每個結晶面而不同。然而,在第1蝕刻液最初供應給基板W之前,基板W之上表面(圓板狀矽單晶之上表面)係(100)面,基板W之上表面內任一地方均有露出(100)面。所以,若對基板W之上表面供應第1蝕刻液,便在基板W之上表面呈平坦之狀態下,均勻地蝕刻基板W之上表面。
然而,如圖9A中的實線所示,若進行基板W之上表面的蝕刻,會有基板W之上表面變為非平坦之情況。理由係矽單晶中存有龜裂、缺陷的緣故所致。即,若存在有龜裂、缺陷,蝕刻速度相對低的(111)面會露出,而發生蝕刻不均勻之情形。所以,會有在基板W之上表面形成複數凸部92的情況。圖9A所示係在基板W之上表面形成金字塔狀複數個凸部92的例子。金字塔狀凸部92的側面係(111)面,蝕刻速度相對小。若經處理後基板W上有殘留此種凸部92,基板W便會被評為表面粗糙、蝕刻不足等品質不良。
如圖10所示,若開始供應第1蝕刻液,蝕刻速度會隨時間經過而降低。此現象係露出(111)面的凸部92會迅速變大,隨此導致(100)面與第1蝕刻液的接觸面積減少之緣故所致。從開始供應第1蝕刻液起經既定時間後,便將蝕刻非等向性較第1蝕刻液小的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所以,雖然蝕刻速度較第1蝕刻液(參照圖10中的期間Pt)小,但不僅對基板W上表面的平坦部分(露出(100)面的部分),就連凸部92的側面(露出(111)面的部分)亦進行蝕刻。藉此,如圖9B所示,凸部92迅速變小、或凸部92從基板W上表面消失。
從開始供應第2蝕刻液起經既定時間後,再度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因為藉由供應第2蝕刻液而使凸部92小型化或被除去,因而若對基板W之上表面供應第1蝕刻液,便可在基板W之上表面呈平坦、或大約平坦之狀態下,均勻地蝕刻基板W之上表面。即使因第2次的第1蝕刻液供應而再度形成凸部92、或凸部92之大型化,但凸部92仍可利用第2次的第2蝕刻液供應而小型化或被除去。所以,可提高處理後之基板W之上表面的平坦度(平面度)。
依此,因為交錯將蝕刻速度相對大的第1蝕刻液、與非等向性相對小的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因而可縮短處理時間,且能均勻地蝕刻基板W之上表面。即,若持續僅供應第2蝕刻液,雖可均勻地蝕刻基板W之上表面,但因為第2蝕刻液的蝕刻速度相對小,因而蝕刻需要長時間。相對於此,若將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交錯供應給基板W,相較於僅持續供應第2蝕刻液之情況下,便可在確保同等的基板W上表面之平坦度的情況下,縮短處理時間。
圖11所示係利用未含化合物的蝕刻液蝕刻矽鰭後,上述鰭的截面示意圖。圖12所示係圖8所示之基板W處理之一例中,於交錯供應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對矽鰭進行蝕刻後,上述鰭的截面示意圖。
圖11中的二點鏈線係供應未含化合物之蝕刻液前的鰭形狀,圖11中的實線係供應未含化合物之蝕刻液後的鰭形狀。圖12中的二點鏈線係供應第1蝕刻液前的鰭形狀,圖12中的單點鏈線係供應第1蝕刻液後,且供應第2蝕刻液前的鰭形狀。圖12中的實線係供應第2蝕刻液後的鰭形狀。
圖11及圖12所示之例,基板W係已形成圖案的矽晶圓,蝕刻對象物91係在基板W上表面所形成之鰭的表層。鰭係由矽單晶所形成。鰭之上表面係(100)面,鰭的右側面與左側面係(110)面。雖未圖示,除蝕刻對象物一例的鰭以外,在基板W之表面上亦可露出氧化矽、氮化矽等非蝕刻對象物。於此情況,一邊抑制蝕刻對象物遭蝕刻,一邊進行對蝕刻對象物91蝕刻之選擇性蝕刻。
因為鹼性蝕刻液係非等向性蝕刻液,因而若將未含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便如圖11所示般,由矽單晶所形成的鰭表層會被不均勻地蝕刻。圖11所示係隨著接近鰭之下端,蝕刻量亦會隨之減少,隨著接近鰭下端,鰭亦會隨之變粗大的例子。理由係蝕刻速度相對大的(100)面與(110)面係配置於鰭的上表面與側面,另一方面,蝕刻速度相對小的(111)面朝斜上之緣故所致。所以,朝下方及寬度方向的蝕刻相對較快,朝斜下方的蝕刻相對較慢。
如圖12中的單點鏈線所示,若將蝕刻速度相對大的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鰭之表層會被快速蝕刻。然而,相較於第2蝕刻液,因為非等向性較大,因而與將未含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的情況同樣,鰭蝕刻量會隨接近鰭之下端逐漸減少。
從開始供應第1蝕刻液起經既定時間後,便將蝕刻非等向性較第1蝕刻液小的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藉此,蝕刻速度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減少,相對的(111)面之蝕刻速度會提高。結果,供應第1蝕刻液前的鰭形狀、即圖12中之二點鏈線所示形狀可均勻地蝕刻鰭表層。藉此,可在縮短處理時間之情況下,使鰭精密地接近如設計形狀。
如上述的本實施形態,對已露出表示矽單晶與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之蝕刻對象物91的基板W,供應鹼性之第1蝕刻液(含有第1化合物的鹼性蝕刻液)。藉此,蝕刻對象物91便被蝕刻。然後,在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之前(或之後),將鹼性之第2蝕刻液(含有第2化合物的鹼性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藉此,對蝕刻對象物91更進一步進行蝕刻。
第2蝕刻液係含有阻礙氫氧化物離子與蝕刻對象物91接觸之化合物的液體。該化合物係使蝕刻的非等向性與蝕刻速度變化。具體來說,就對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之蝕刻速度之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而言,第2蝕刻液係較第1蝕刻液小。即,第2蝕刻液之蝕刻非等向性較第1蝕刻液小。又,第2蝕刻液係該等結晶面的蝕刻速度最大值較第1蝕刻液小。
若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雖蝕刻均勻性較第2蝕刻液差,但能依較大之速度對蝕刻對象物91進行蝕刻。若將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雖蝕刻較第1蝕刻液緩慢,但蝕刻對象物91可被均勻蝕刻。所以,藉由將蝕刻非等向性與蝕刻速度互異的第1蝕刻液及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相較於持續供應第2蝕刻液的情況下,可縮短處理時間,且能對蝕刻對象物91均勻地蝕刻。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後,並非將第2蝕刻液以外的液體供應給基板W,而是將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藉此,基板W上的第1蝕刻液會被第2蝕刻液置換。若蝕刻對象物91進行氧化,蝕刻對象物91表層便會變化為氧化矽。氧化矽並不會、或幾乎不會遭鹼性蝕刻液蝕刻。
若剛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後便將第2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便可縮短從供應第1蝕刻液起至供應第2蝕刻液的時間,俾能抑制或防止蝕刻對象物91遭氧化。藉此,相較於持續供應第2蝕刻液的情況下,可縮短處理時間,且可使所蝕刻的蝕刻對象物91之實際形狀接近所設計之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不僅第2蝕刻液,就連第1蝕刻液亦含有化合物。所以,第1蝕刻液亦會降低蝕刻非等向性。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係成分、濃度及溫度中之至少其中一項互異。若該等中之至少一項不同,蝕刻的非等向性與蝕刻速度會有變化。藉此,相較於持續供應第2蝕刻液的情況下,可縮短處理時間,且能對蝕刻對象物91均勻地蝕刻。
本實施形態,將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交錯複數次供應給基板W。若持續將非等向性較大的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露出蝕刻速度較小之(111)面部分的面積會增加。於此情況,因為(111)面以外的結晶面與第1蝕刻液之接觸面積會減少,因而蝕刻速度降低。若供應非等向性較小的第2蝕刻液,(111)面便被蝕刻。露出該結晶面的部分之面積減少。然後,若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基板W,便可再度依較大之蝕刻速度對基板W進行蝕刻。
其次,針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的主要差異在於:基板處理裝置101係一次便統括處理複數片基板W的批次式裝置。
圖13所示係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裝置101所具備蝕刻單元104的示意圖。圖13中,相關與前述圖1~圖12所示構成同等的構成,賦予與圖1等相同元件符號並省略說明。
基板處理裝置101係具備有:複數個處理單元、搬送單元、及控制裝置3。該複數個處理單元係一次統括處理複數片基板W。該搬送單元係執行將複數片基板W搬入處理單元的搬入動作、與將複數片基板W從處理單元中搬出的搬出動。該控制裝置3係對基板處理裝置101進行控制。複數個處理單元係包括有將蝕刻液同時供應給複數片基板W的蝕刻單元104。雖未圖示,複數個處理單元係更進一步包括有:對已被供應蝕刻液的複數片基板W同時供應清洗液的清洗液處理單元、與對已被供應清洗液的複數片基板W同時施行乾燥的乾燥處理單元。
蝕刻單元104係包括有:儲存蝕刻液且同時搬入複數片基板W的浸漬槽105。搬送單元係包括有:支撐架103與升降機102。該支撐架103係將各基板W依鉛直姿勢保持著複數片基板W。該升降機102係使支撐架103在下位置與上位置之間進行升降。下位置係由支撐架103保持的複數片基板W會浸漬於浸漬槽105內之蝕刻液中的位置。上位置係由支撐架103保持的複數片基板W位於浸漬槽105內之蝕刻液上方的位置。
蝕刻單元104係更進一步包括有:設有吐出蝕刻液之蝕刻液吐出口的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與設有吐出惰性氣體之氣體吐出口的複數個氣體噴嘴114。蝕刻液噴嘴106與氣體噴嘴114分別係在浸漬槽105中呈水平延伸的筒狀。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與複數個氣體噴嘴114係依水平姿勢相互平行而配置。鄰接2支蝕刻液噴嘴106之間配置有1個以上的氣體噴嘴114。當支撐架103配置於下位置(圖13所示之位置)時,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與複數個氣體噴嘴114係配置於由支撐架103保持的複數片基板W之下方。
蝕刻液配管107係連接於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蝕刻液配管107係包括有:對供應給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的蝕刻液進行導引的共通配管107c、以及將從共通配管107c供應的蝕刻液供應給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的複數個支流管107d。共通配管107c係連接於混合閥80。蝕刻液閥108係介設於共通配管107c中。複數個支流管107d係從共通配管107c分支出。複數個支流管107d分別連接於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圖13中,僅繪製二側2支蝕刻液噴嘴106連接於支流管107d,但其他蝕刻液噴嘴106亦連接於支流管107d。
氣體配管115係連接於複數個氣體噴嘴114。氣體配管115係包括有:對供應給複數個氣體噴嘴114的氣體進行導引的共通配管115c、以及將從共通配管115c供應的氣體供應給複數個氣體噴嘴114的複數支流管115d。共通配管115c係連接於惰性氣體供應源。氣體閥116與流量調整閥117係介設於共通配管115c中。複數個支流管115d係從共通配管115c分支出。複數個支流管115d分別連接於複數個氣體噴嘴114。圖13中,僅繪製二側之2支氣體噴嘴114連接於支流管115d,但其他氣體噴嘴114亦連接於支流管115d。
蝕刻單元104係具備有:承接從浸漬槽105外溢蝕刻液的溢流槽113。回流管112的上游端連接於溢流槽113,回流管112的下游端係在蝕刻液閥108的下游位置處連接於蝕刻液配管107的共通配管107c。從浸漬槽105外溢於溢流槽113的蝕刻液係利用泵109再度輸送給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且在到達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之前利用過濾器111進行過濾。蝕刻單元104亦可包括有:利用蝕刻液的加熱或冷卻而變更浸漬槽105內之蝕刻液溫度的溫度調節器110。
若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吐出蝕刻液,則蝕刻液供應給浸漬槽105內,且在浸漬槽105內的蝕刻液中形成蝕刻液的上升流。從浸漬槽105之上端所設置的開口外溢的蝕刻液,由溢流槽113承接,再經由回流管112送返為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中。藉此,蝕刻液便進行循環。另一方面,若打開在排液配管118中介設的排液閥119,蝕刻液等浸漬槽105內的液體便被排出至排液配管118中。
將第1蝕刻液(含有第1化合物的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含有第2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由支撐架103保持的複數片基板W時,便在關閉排液閥119狀態下,經由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將第1蝕刻液供應給浸漬槽105。從開始供應第1蝕刻液起經既定時間,便打開排液閥119,排出浸漬槽105內的第1蝕刻液。然後,在關閉排液閥119之狀態下,經由複數個蝕刻液噴嘴106將第2蝕刻液供應給浸漬槽105。
亦可取代將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依序供應給單1個浸漬槽105,改為設計儲存第1蝕刻液的浸漬槽105、與儲存第2蝕刻液的浸漬槽105,再將構成1批次的複數片基板W依序搬入2個浸漬槽105中。依此的話,可省略將浸漬槽105內的第1蝕刻液變更為第2蝕刻液的蝕刻液更換。
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亦可在浸漬槽105內混合。例如亦可從開始供應第1蝕刻液起經既定時間後便停止供應第1蝕刻液,接著開始供應第2蝕刻液。於此情況,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在浸漬槽105中混合,而變更供應給基板W的蝕刻液之溶存氧濃度。
亦可取代將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依序供應給基板W,改為最先僅將蝕刻液供應給浸漬槽105,然後在浸漬槽105內的蝕刻液混入含第1化合物溶液或含第2化合物溶液中之至少其中一者。於此情況,未含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由支撐架103保持的複數片基板W,然後,再將含有化合物的蝕刻液供應給由支撐架103保持的複數片基板W。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前述實施形態內容,亦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於第1實施形態中,蝕刻液並非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亦可供應給基板W之下表面。或,亦可對基板W之上表面與下表面雙方均供應蝕刻液。於該等情況,只要對下表面噴嘴15吐出蝕刻液便可。
於第1實施形態中,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亦可由各自的噴嘴吐出,亦可蝕刻液、含第1化合物溶液、及含第2化合物溶液分別由各自的噴嘴吐出。於後者的情況,蝕刻液、含第1化合物溶液、及含第2化合物溶液中之至少2者,在基板W之上表面進行混合、或在基板W之上表面與噴嘴間之空間內混合。
於第1實施形態中,亦可設計儲存第1蝕刻液的第1蝕刻液槽、與儲存第2蝕刻液的第2蝕刻液槽。於此情況,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係可從相同噴嘴朝基板W吐出,亦可由各自噴嘴朝基板W吐出。
於第1實施形態中,基板W上的第1蝕刻液並非由第2蝕刻液置換,亦可利用第2蝕刻液以外的液體(中間液)置換基板W上的第1蝕刻液,然後利用第2蝕刻液置換基板W上的中間液。或者,亦可在供應第1蝕刻液與供應第2蝕刻液之間,依序將2種以上液體供應給基板W。例如利用第1中間液置換基板W上的第1蝕刻液,利用第2中間液置換基板W上的第1中間液,利用第2蝕刻液置換基板W上的第2中間液。
亦可由阻隔構件33中省略筒狀部37。亦可從阻隔構件33與旋轉夾具10中省略上支撐部43與下支撐部44。
亦可從處理單元2中省略阻隔構件33。於此情況,只要在處理單元2中設置將藥液等處理液朝基板W吐出的噴嘴便可。噴嘴亦可為可在腔4內進行水平移動的掃描式噴嘴,亦可為相對於腔4的隔牆6呈固定之固定噴嘴。噴嘴亦可具備有:藉由朝基板W之徑向上分離的複數位置處同時吐出處理液,而將處理液供應給基板W之上表面或下表面的複數液吐出口。此情況,所吐出之處理液的流量、溫度及濃度中之至少一項,亦可依每個液吐出口而變化。
基板處理裝置1並不僅侷限於處理圓板狀基板W的裝置,亦可為處理多角形基板W的裝置。
亦可組合前述所有構成中之2項以上。亦可組合前述所有步驟中之2項以上。
旋轉夾具10與支撐架103係基板保持單元之一例。處理液供應單元61係第1蝕刻單元。處理液供應單元61亦係第2蝕刻單元之一例。
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惟該等僅為明瞭本發明之技術內容而採用的具體例而已,本發明不應僅限定解釋為該等具體例,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僅受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1:基板處理裝置 2:處理單元 3:控制裝置 3a:電腦本體 3b:CPU 3c:主記憶裝置 3d:周邊裝置 3e:輔助記憶裝置 3f:讀取裝置 3g:通訊裝置 4:腔 5:FFU 6:隔牆 6a:送風口 6b:搬入搬出口 7:閘門 8:整流板 9:排氣風管 10:旋轉夾具 11:夾持銷 12:旋轉基座 12u:上表面 13:旋轉軸 14:旋轉馬達 15:下表面噴嘴 15p:液吐出口 16:下清洗液配管 17:下清洗液閥 18:下中央開口 19:下筒狀通路 20:下氣體配管 21:下氣體閥 22:下氣體流量調整閥 23:處理杯 24:外壁構件 25:護匣 25a:護匣頂板部 25b:護匣筒狀部 25u:上端 26:杯 27:護匣升降單元 31:阻隔構件升降單元 32:升降框 32L:下板 32s:側環 32u:上板 33:阻隔構件 34:凸緣部 35:連接部 36:圓板部 36L:下表面 37:筒狀部 37i:內周面 38:上中央開口 39:上筒狀通路 41:定位突起 42:定位孔 43:上支撐部 44:下支撐部 45:中心噴嘴 46:藥液吐出口 47:蝕刻液吐出口 48:上清洗液吐出口 49:上氣體吐出口 50:藥液配管 51:藥液閥 52:蝕刻液配管 53:蝕刻液閥 54:上清洗液配管 55:上清洗液閥 56:上氣體配管 57:上氣體閥 58:上氣體流量調整閥 61:處理液供應單元 62:蝕刻液槽 63:循環配管 64:循環泵 65:溫度調節器 66:過濾器 67:上游蝕刻液配管 68:管線上加熱器 69:流量調整閥 70:第1化合物槽 71:第1化合物配管 72:第1化合物泵 73:過濾器 74:流量調整閥 75:第2化合物槽 76:第2化合物配管 77:第2化合物泵 78:過濾器 79:流量調整閥 80:混合閥 81:管線上混合器 81f:攪拌鰭 81p:管 82:溶存氧濃度變更單元 83:氣體配管 83p:氣體吐出口 84:惰性氣體配管 85:惰性氣體閥 86:流量調整閥 91:蝕刻對象物 92:凸部 101:基板處理裝置 102:升降機 103:支撐架 104:蝕刻單元 105:浸漬槽 106:蝕刻液噴嘴 107:蝕刻液配管 107c:共通配管 107d:支流管 108:蝕刻液閥 109:泵 110:溫度調節器 111:過濾器 112:回流管 113:溢流槽 114:氣體噴嘴 115:氣體配管 115c:共通配管 115d:支流管 116:氣體閥 117:流量調整閥 118:排液配管 119:排液閥 A1:旋轉軸線 C:載具 CR:中央機器人 H1:手部 H2:手部 IR:載入機器人 LP:晶圓載入口 P:程式 Pi1:第1流入接頭 Pi2:第2流入接頭 Pi3:第3流入接頭 Po:流出接頭 Pt:期間 RM:可移除式媒體 SL:下空間 Su:上空間 TW:塔 V1:第1閥 V2:第2閥 V3:第3閥 W:基板
圖1A係從上方觀看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1B係從側邊觀看基板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2係基板處理裝置所具備之處理單元的內部水平示意圖; 圖3係放大圖2一部分之放大圖; 圖4係矽的3個結晶面之蝕刻速度、與蝕刻液中的丙二醇濃度之關係之一例的圖; 圖5A係氫氧化物離子與複晶矽的接觸因阻礙物質而被阻礙時,所假設之機制的說明圖; 圖5B係氫氧化物離子與複晶矽的接觸因阻礙物質而被阻礙時,所假設之機制的說明圖; 圖6係將蝕刻液等處理液供應給基板的基板處理裝置之處理液供應單元示意圖; 圖7係基板處理裝置的電氣構成方塊圖; 圖8係說明利用基板處理裝置執行的基板處理之一例之步驟圖; 圖9A係圖8所示之基板處理之一例中,供應第1蝕刻液後的基板截面示意圖; 圖9B係圖8所示之基板處理之一例中,供應第2蝕刻液後的基板截面示意圖; 圖10係圖8所示之基板處理之一例中,交錯複數次地供應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時,其處理時間與蝕刻速度的關係概要圖; 圖11係利用未含化合物的蝕刻液蝕刻矽鰭(Si fin)後,鰭的截面示意圖; 圖12係圖8所示之基板處理之一例中,於交錯供應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對矽鰭施行蝕刻後,上述之鰭的截面示意圖;以及 圖13係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裝置所具備之蝕刻單元的示意圖。

Claims (6)

  1.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係對含有表示矽單晶與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之蝕刻對象物的基板,施行處理的基板處理方法;包括有: 第1蝕刻步驟,其係藉由將鹼性之第1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而對上述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以及 第2蝕刻步驟,其係在上述第1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之前或供應後,藉由將鹼性之第2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而對上述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該第2蝕刻液係含有會阻礙氫氧化物離子與上述蝕刻對象物接觸的化合物,且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之蝕刻速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差係較上述第1蝕刻液小,上述蝕刻速度的上述最大值係較上述第1蝕刻液小。
  2.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上述第2蝕刻步驟係包括有:藉由將上述第2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而利用上述第2蝕刻液置換鄰接上述基板的上述第1蝕刻液之步驟。
  3. 如請求項1或2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上述第1蝕刻液係含有上述化合物的鹼性蝕刻液; 上述第1蝕刻液與第2蝕刻液係於成分、濃度及溫度中之至少一項上互異。
  4. 如請求項1或2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上述第2蝕刻步驟係包括有下述之至少其中一步驟:在鄰接上述基板的上述第1蝕刻液中混入上述化合物的步驟;及在含有上述化合物的含化合物溶液接觸到上述基板的狀態下,在上述含化合物溶液中混入上述第1蝕刻液的步驟。
  5. 如請求項1或2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包括有:將包括有上述第1蝕刻步驟與第2蝕刻步驟當作1個循環,並重複施行複數次的步驟。
  6.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係對含有表示矽單晶與複晶矽中之至少其中一者之蝕刻對象物的基板,施行處理的基板處理裝置;具備有: 基板保持單元,其係保持上述基板; 第1蝕刻單元,其係藉由對由上述基板保持單元所保持的上述基板供應鹼性之第1蝕刻液,而對上述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以及 第2蝕刻單元,其係藉由在將上述第1蝕刻液供應給上述基板前或供應後,將鹼性之第2蝕刻液供應給由上述基板保持單元保持的上述基板,而對上述蝕刻對象物施行蝕刻;該第2蝕刻液係含有會阻礙氫氧化物離子與上述蝕刻對象物接觸的化合物,矽的(110)面、(100)面及(111)面之蝕刻速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較上述第1蝕刻液小,上述蝕刻速度的上述最大值較上述第1蝕刻液小。
TW110127815A 2020-08-31 2021-07-29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I7967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6097 2020-08-31
JP2020146097A JP2022041075A (ja) 2020-08-31 2020-08-31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0505A true TW202230505A (zh) 2022-08-01
TWI796744B TWI796744B (zh) 2023-03-21

Family

ID=80353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7815A TWI796744B (zh) 2020-08-31 2021-07-29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8895A1 (zh)
JP (1) JP2022041075A (zh)
KR (1) KR20230054467A (zh)
CN (1) CN116097406A (zh)
TW (1) TWI796744B (zh)
WO (1) WO202204459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49063A (ja) * 1999-06-07 2000-12-15 Fuji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6093453A (ja) * 2004-09-24 2006-04-06 Siltronic Japan Corp アルカリエッチング液及びアルカリエッチング方法
TW200842970A (en) * 2007-04-26 2008-11-01 Mallinckrodt Baker Inc Polysilicon planarization solution for planarizing 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 thin filim panels
US10363585B2 (en) * 2016-04-26 2019-07-30 Tokyo Ohka Kogyo Co., Ltd. Cleaning solution, method of removing a removal target and method of etching a substrate using said cleaning solution
TWI649454B (zh) * 2017-11-10 2019-02-01 關東鑫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蝕刻液組成物及使用該蝕刻液組成物之蝕刻方法
JP6995547B2 (ja) * 2017-09-22 2022-01-1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薬液生成方法、薬液生成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7064905B2 (ja) * 2018-03-05 2022-05-11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7170578B2 (ja) 2018-08-31 2022-11-1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WO2020044789A1 (ja) * 2018-08-31 2020-03-05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7406A (zh) 2023-05-09
WO2022044590A1 (ja) 2022-03-03
JP2022041075A (ja) 2022-03-11
US20230298895A1 (en) 2023-09-21
KR20230054467A (ko) 2023-04-24
TWI796744B (zh) 2023-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64905B2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KR102544412B1 (ko) 기판 처리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KR102182116B1 (ko) 기판 처리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KR101583103B1 (ko) 기판 액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액처리 방법 및 기판 액처리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JP2011029593A (ja) 液処理装置
WO2020044789A1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TWI796744B (zh)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WO2022044639A1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7176936B2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US20230307258A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