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7313A - 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7313A
TW202227313A TW110143931A TW110143931A TW202227313A TW 202227313 A TW202227313 A TW 202227313A TW 110143931 A TW110143931 A TW 110143931A TW 110143931 A TW110143931 A TW 110143931A TW 202227313 A TW202227313 A TW 2022273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operating member
pivot
base
electrical swit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3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坂憲太朗
中村毅志
諾爾艾斯金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7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731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4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 B62M6/45Control or actuating devic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2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 B62M25/04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hand actu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08Actuators other then push button
    • H01H2221/016Lever; Rock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操作裝置被設置用於人力車輛(human-powered vehicle)。操作裝置基本上包含底座、第一電開關、第二電開關、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第一操作構件可相對於底座移動,以在第一操作構件從非操作位置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一電開關,且然後在第一操作構件從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二電開關。第二操作構件可相對於底座移動,以在第二操作構件從非操作位置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二電開關,且然後在第二操作構件從第二操作構件的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一電開關。

Description

操作裝置
此處的揭示內容概括而言相關於操作裝置。更明確地說,本揭示內容相關於用來控制人力車輛(human-powered vehicle)的組件的操作裝置。
人力車輛諸如自行車、機車、全地形(all-terrain)車輛(ATV)、私人船舶(watercraft)、及雪地摩托車(snowmobile)典型上均設置有用來控制一或多個組件的一或多個操作裝置。這些控制裝置包含操作一或多個其他組件的使用者操作構件。因此,操作裝置經常被設置於方便的位置(例如,在自行車車把上)以讓使用者操作此操作裝置。近年來,一些操作裝置設置有藉著移動操作構件而被啟動的一或多個開關,而此一或多個開關則又送出控制訊號以操作組件。所述的一或多個開關可無線地或經由電線送出控制訊號。用於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的操作裝置的一個例子揭示於美國專利第9,145,183號中。
概括而言,此處的揭示針對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的各種不同特徵。此處所用的術語「人力車輛」指的是可藉著至少人的驅動力而被驅動的車輛,但是不包括只使用人力以外的其他驅動力的車輛。特別是,人力車輛不包含光是使用內燃引擎成為驅動力的車輛。人力車輛一般被假設為小型、輕型的車輛,其有時並不需要有在公共道路上駕駛的執照。人力車輛的車輪數目並不受限。人力車輛包括例如單輪自行車(monocycle)、及具有三個或更多個車輪的車輛。人力車輛包括例如各種不同類型的自行車,例如山地自行車(mountain bike)、公路自行車(road bike)、公共自行車(city bike)、貨運自行車(cargo bike)、臥式自行車(recumbent bike)、及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
鑑於已知技術的狀態且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操作裝置,此操作裝置基本上包含底座、第一電開關、第二電開關、第一操作構件、第二操作構件。第一電開關被設置於該底座。第二電開關被設置於底座。第一操作構件被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配置,以在第一操作構件從非操作位置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一電開關,且然後在第一操作構件從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二電開關。第二操作構件被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配置,以在第二操作構件從非操作位置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二電開關,且然後在第二操作構件從第二操作構件的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一電開關。
以根據第一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只使用兩個操作構件及兩個電開關輸出四種不同的控制訊號。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被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配置,以在第一操作構件從第一操作構件的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第一操作構件的附加操作位置時在第一電開關維持被啟動的情況下啟動第二電開關,且第二操作構件被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配置,以在第二操作構件從第二操作構件的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第二操作構件的附加操作位置時在第二電開關維持被啟動的情況下啟動第一電開關。
以根據第二方面的操作裝置,可使用相對地簡單的結構來產生控制訊號。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為與第二操作構件分開的構件。
以根據第三方面的操作裝置,可獨立地操作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每一者。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包含第一操作槓桿,且第二操作構件包含第二操作槓桿,並且第一操作槓桿及第二操作槓桿被可樞轉地安裝於底座。
以根據第四方面的操作裝置,使用者可容易地操作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五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被同軸地安裝於底座。
以根據第五方面的操作裝置,可藉著將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同軸地安裝於底座而提供相對地小型且簡單的操作裝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六方面,根據第四或第五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包含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的樞軸上的第一安裝部份。第二操作構件包含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的樞軸上的第二安裝部份。第一操作槓桿被可拆卸地且可重新附接地耦接於第一安裝部份。第二操作槓桿被可拆卸地且可重新附接地耦接於第二安裝部份。
以根據第六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容易地製造第一操作槓桿及第二操作槓桿且可容易地將第一操作槓桿及第二操作槓桿組裝於底座。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七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被建構成在第一操作構件從第一操作構件的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第一操作構件的附加操作位置時移動第二操作構件,使得第一操作構件藉著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啟動第二電開關。
以根據第七方面的操作裝置,可提供相對地小型且簡單的操作裝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二操作構件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從第二操作構件的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第二操作構件的附加操作位置時移動第一操作構件,使得第二操作構件藉著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啟動第一電開關。
以根據第八方面的操作裝置,可提供相對地小型且簡單的操作裝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第一偏壓構件及第二偏壓構件。第一偏壓構件被配置成將第一操作構件朝向第一操作構件的非操作位置偏壓。第二偏壓構件被配置成將第二操作構件朝向第二操作構件的非操作位置偏壓。
以根據第九方面的操作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被建構成在被操作之後會自動地返回至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各別的非操作位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九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的樞軸上。第一偏壓構件包含第一扭力彈簧,此第一扭力彈簧具有繞樞軸設置的盤繞部份。第二偏壓構件包含第二扭力彈簧,此第二扭力彈簧具有繞樞軸設置的盤繞部份。
以根據第十方面的操作裝置,可藉著使用單一樞軸安裝第一操作構件、第二操作構件、第一扭力彈簧、及第二扭力彈簧而簡化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於底座的安裝。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九或第十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包含樞軸、第一樞軸支架、及第二樞軸支架。第一樞軸支架於第一部位支撐樞軸。第二樞軸支架於沿著樞軸與第一部位在軸向上間隔開的第二部位支撐樞軸。第一操作構件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上。第二操作構件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上。
以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可使用單一樞軸將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可樞轉地支撐於底座。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包含被支撐在樞軸上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第一偏壓構件在樞軸上於軸向上位在第一操作構件的所述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之間。第二操作構件包含被支撐在樞軸上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第二偏壓構件在樞軸上於軸向上位在第二操作構件的所述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之間。
以根據第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可提供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對底座的相對地小型且簡單的樞轉配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的所述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包含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上的第一連接部份、第二連接部份、及第三連接部份。第二操作構件的所述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包含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上的第一連接部份、第二連接部份、及第三連接部份。
以根據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將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更可靠地支撐於底座。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的第一連接部份及第二連接部份在樞軸上於軸向上位在底座的第一樞軸支架與第二樞軸支架之間。第二操作構件的第一連接部份及第二連接部份在樞軸上於軸向上位在底座的第一樞軸支架與第二樞軸支架之間。
以根據第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可提供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對底座的相對地小型的樞轉配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的第三連接部份及第二操作構件的第三連接部份在樞軸上位於第一樞軸支架及第二樞軸支架中之一者背對著第一樞軸支架及第二樞軸支架中之另一者之側。
以根據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將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更可靠地支撐於底座。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五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行程調整器,此行程調整器被建構成調整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之至少一者的行程長度,以防止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之該至少一者到達附加操作位置。
以根據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裝置,可讓使用者依使用者所需要及/或所想要的為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中之至少一者選擇不同的操作模式。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行程調整器被建構成同時調整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兩者的行程長度。
以根據第十七方面的操作裝置,可讓使用者依使用者所需要及/或所想要的為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同時選擇不同的操作模式。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八方面,一種操作裝置被設置用於人力車輛。操作裝置基本上包含底座、第一操作構件、第一電開關、第二操作構件、第二電開關、及行程調整器。第一操作構件被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配置。第一電開關被設置於底座且被配置成藉著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而被啟動。第二操作構件被可相對於底座移動地配置。第二電開關被設置於底座且被配置成藉著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被啟動。行程調整器被建構成同時調整第一操作構件的行程長度及第二操作構件的行程長度。
以根據第十八方面的操作裝置,可讓使用者依使用者所需要及/或所想要的為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同時選擇不同的操作模式。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十九方面,根據第十八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包含樞軸。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上。行程調整器包含支座,此支座被可相對於底座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地安裝,其中於第一位置,從支座至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提供第一距離,且於第二位置,從支座至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提供第二距離。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不同。
以根據第十九方面的操作裝置,使用者可根據騎乘情況調整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操作行程。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十九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行程調整器包含樞軸,且行程調整器的樞軸將支座可相對於底座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地支撐。
以根據第二十方面的操作裝置,可用相對地少的額外部件調整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操作行程。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據第二十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行程調整器的樞軸包含從底座突出的使用者操作構件。
以根據第二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使用者可在不使用工具的情況下調整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操作行程。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據第十八至第二十一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第一偏壓構件及第二篇壓構件。第一偏壓構件被配置成將第一操作構件朝向第一操作構件的非操作位置偏壓。第二偏壓構件,其被配置成將該第二操作構件朝向該第二操作構件的非操作位置偏壓。
以根據第二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被建構成在被操作之後會自動地返回至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各別的非操作位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據第二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行程調整器包含分度凸輪,此分度凸輪與第一偏壓構件及第二偏壓構件中之至少一者接合,以將支座選擇性地扣持於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以根據第二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可以可靠地保持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選定的操作行程。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據第十九至第二十三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包含第一操作槓桿,且第二操作構件包含第二操作槓桿。第一操作槓桿及第二操作槓桿被可樞轉地安裝於底座。
以根據第二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使用者可容易地操作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第二十五方面,根據第二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被同軸地安裝於底座。
以根據第二十五方面的操作裝置,可藉著將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同軸地安裝於底座而提供相對地小型且簡單的操作裝置。
並且,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所揭示的操作裝置的其他目的、特徵、方面、及有利點從以下連同所附的圖式揭示操作裝置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敘述會顯明。
以下會參考所附的形成此原始揭示的一部份的圖式。
以下參考圖式說明所選擇的實施例。對於熟習人力車輛技術領域(例如,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以下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而非要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發明。
首先參考圖1,操作裝置10A根據一個舉例說明的實施例被設置用於人力車輛V。此處,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A為被設置於人力車輛V以回應使用者的輸入而操作至少兩個車輛組件的電操作裝置。此處,人力車輛V為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或者,人力車輛V可為公路自行車、公共自行車、貨運自行車、及臥式自行車,或是另一類型的越野(off-road)自行車,例如越野公路車(cyclocross bicycle)。人力車輛V的車輪數目並不受限。人力車輛V包括例如單輪自行車、及具有三個或更多個車輪的車輛。此處,人力車輛V為至少部份地使用人力成為用以行進的驅動力且包含輔助人力的電驅動單元的自行車。特別是,光是使用內燃引擎成為驅動力的車輛不包含於此處的揭示內容的人力車輛內。
如在圖1中所見的,人力車輛V包含由後車輪RW及前車輪FW支撐的車體VB。車體VB基本上包含前框體FB及後框體RB(擺臂(swing arm))。車體VB也設置有車把H及用來將前車輪FW轉向的前叉FF。後框體RB被可擺動地安裝於前框體FB的後段,使得後框體RB可相對於前框體FB樞轉。後車輪RW被安裝於後框體RB的後端。後吸震器RS被操作性地設置在前框體FB與後框體RB之間。後吸震器RS被設置在前框體FB與後框體RB之間以控制後框體RB相對於前框體FB的移動。亦即,後吸震器RS吸收傳輸自後車輪RW的陡震。後車輪RW被可旋轉地安裝於後框體RB。前車輪FW經由前叉FF而被安裝於前框體FB。亦即,前車輪FW被安裝於前叉FF的下端。高度可調整的座桿(seatpost)ASP以傳統方式被安裝於前框體FB的座管(seat tube)且以任何合適的方式支撐自行車座椅或鞍座(saddle)S。前叉FF被可樞轉地安裝於前框體FB的頭管(head tube)。車把H被安裝於前叉FF的轉向柱或轉向管的上端。前叉FF吸收傳輸自前車輪FW的陡震。較佳地,後吸震器RS及前叉FF為可電調整的懸吊裝置(suspension)。舉例而言,後吸震器RS及前叉FF的勁度(stiffness)及/或行程長度可被調整。
人力車輛V進一步包含驅動系(drivetrain) DT、及被操作性地耦接於驅動系DT的電驅動單元DU。此處,舉例而言,驅動系DT為包含曲柄C、前鏈輪FS、多個後鏈輪CS、及鏈條CN的鏈條驅動類型。曲柄C包含曲柄軸CA1及一對曲柄臂CA2。曲柄軸CA1經由電驅動單元DU而被可旋轉地支撐於前框體FB。該對曲柄臂CA2被設置在曲柄軸CA1的兩相反端部。踏板PD被可旋轉地耦接於該對曲柄臂CA2的每一者的遠端部。驅動系DT可從任何類型選取,且可為皮帶驅動類型或軸驅動類型。此處,人力車輛V進一步包含後撥鏈器RD,其附接於後框體RB以將鏈條CN在所述的多個後鏈輪CS之間移位。後撥鏈器RD為檔位改變裝置的一種類型。此處,後撥鏈器RD為電撥鏈器。
電驅動單元DU具有對前鏈輪FS提供驅動輔助力的電馬達。電驅動單元DU可被致動以用傳統方式輔助人力車輛V的推進。電驅動單元DU是例如依據施加於踏板PD的人驅動力而被致動。電驅動單元DU是藉著從被安裝在人力車輛V的下管(downtube)上的主電池組BP所供應的電力而被致動。主電池組BP可提供電力至其他車輛組件,例如後撥鏈器RD、高度可調整的座桿ASP、後吸震器RS、前叉FF、及使用電力的任何其他車輛組件。
人力車輛V進一步包含自行車碼錶(cycle computer)SC。此處,自行車碼錶SC被安裝於前框體FB。或者,自行車碼錶SC可被設置在車把H上。自行車碼錶SC通知騎乘者人力車輛V的各種不同的行進及/或操作情況。自行車碼錶SC也可包含用來自動控制一或多個車輛組件的各種不同的控制程式。舉例而言,自行車碼錶SC可設置有根據人力車輛V的一或多個行進及/或操作情況改變後撥鏈器RD的檔位的自動換檔程式。自行車碼錶SC會再稍後被更詳細地討論。
現在參考圖2,人力車輛V進一步包含操作裝置10B。操作裝置10A及10B為被安裝於人力車輛V的車把H的電操作裝置。因為操作裝置10A及10B是由騎乘者使用來操作人力車輛V的一或多個組件,所以操作裝置10A及10B的每一者也可被稱為使用者可操作的輸入裝置。基本上,如在圖2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A為由騎乘者的右手操作的右手側(右側)操作裝置,而操作裝置10B為由騎乘者的左手操作的左手側(左側)操作裝置。操作裝置10A及10B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而被安裝於人力車輛V。此處,舉例而言,操作裝置10A是經由制動操作裝置BL1而被安裝於車把H,且操作裝置10B是經由制動操作裝置BL2而被安裝於車把H。但是,操作裝置10A及10B可各自設置有專用的車把鉗夾(handlebar clamp)或其他安裝結構以安裝於車把H。操作裝置10A及10B的每一者藉著電線W而被直接地或間接地連接於電車輛組件。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A及10B在構造上相同,除了二者為彼此的鏡像。操作裝置10A及10B的基本編程(programming)相同。但是,使用者或騎乘者可將操作裝置10A及10B設定成用來控制不同的車輛組件及/或用來不同地控制相同的車輛組件。因此,操作裝置10A的敘述適用於操作裝置10B,且為簡潔起見,操作裝置10B將不會在此處被更詳細地敘述。
如在圖3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電子控制器14。此處,電子控制器14是由被安裝在電路板上的一或多個半導體晶片形成。此處所用的術語「電子控制器」指的是執行軟體程式的硬體,並且不包括人。無論如何,電子控制器14較佳地為包含至少一個處理器14A(亦即,中央處理單元)及至少一個記憶體14B(亦即,電腦儲存裝置)的微電腦。處理器14A可為具有使電路系統完成此處所述的作用的韌體(firmware)的一或多個積體電路。記憶體14B為任何電腦儲存裝置或任何非過渡性的(non-transitory)電腦可讀取媒體,而唯一的例外是過渡性的傳播訊號(propagating signal)。舉例而言,記憶體14B可包含非揮發性(nonvolatile)記憶體及揮發性(volatile)記憶體,且可包含ROM(僅讀記憶體)裝置、RAM(隨機存取記憶體)裝置、硬碟、隨身碟(flash drive)等。
此處,操作裝置10A及10B的每一者包含電子控制器。但是,電子控制器14可位於遠離操作裝置10A及10B之處,且由操作裝置10A及10B二者共用。或者,操作裝置10A及10B的每一者可以與位於遠離操作裝置10A及10B之處的其本身專用的電子控制器通訊。無論如何,一或多個電子控制器可在使用一或多個操作裝置時被設置。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A及10B的每一者包含此處所述的電子控制器14。
如在圖3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一電開關SW1。第一電開關SW1被電連接於電子控制器14,使得輸入訊號在第一電開關SW1的啟動時被送至電子控制器14。此處,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二電開關SW2。第二電開關SW2也被電連接於電子控制器14,使得輸入訊號在第二電開關SW2的啟動時被送至電子控制器14。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被例如安裝在包含電子控制器14的電路板上。此處,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為被電連接於電子控制器14的電路板的被推壓操作的電開關。較佳地,如在圖3中所見的,第一電開關SW1設置有第一電力產生元件PGE1,且第二電開關SW2設置有第二電力產生元件PGE2。第一電力產生元件PGE1及第二電力產生元件PGE2的每一者可為例如壓電(piezoelectric)元件,其在每一次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中相應的一者被操作時產生電力。第一電力產生元件PGE1及第二電力產生元件PGE2為用來提供電力至操作裝置10A的組件的電力供應源的一個例子。
如在圖3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對操作裝置10A的組件提供電力的電池16。電池16為用來對操作裝置10A的組件提供電力的電力供應源的另一個例子。較佳地,電池16包含鈕釦電池(coin battery)、可充電電池、及電力產生元件中之至少一者。此處,電池16較佳地為被設置在包含電子控制器14、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的電路板上的可充電的鈕釦電池。但是,電池16不限於可充電的鈕釦電池。並且,電池16可位於遠離操作裝置10A之處。
並且,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無線通訊器18。無線通訊器18被建構成回應使用者操作操作裝置10A而輸出無線訊號。以此方式,操作裝置10A可為不由導線連接於任何其他組件的分開的獨立(self-contained)組件。或者,操作裝置10A及10B可如圖2所示經由電線W而被連接於車輛組件。電子控制器14回應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中之一者被啟動而輸出訊號至無線通訊器18。如此,此處,電子控制器14與高度可調整的座桿ASP、後吸震器RS、前叉FF、自行車碼錶SC、及電驅動單元DU(統稱為車輛組件)中之任何一者無線通訊。但是,電子控制器14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被建構成藉著無線連接及/或藉著有線連接而與車輛組件通訊。
此處,無線通訊器18可為單向無線通訊裝置例如發送器(transmitter),或雙向無線通訊裝置例如收發器(transceiver)。在無線通訊器18為收發器的情況中,無線通訊器18與其他車輛組件無線通訊,使得來自車輛組件的輸出訊號被無線通訊器18接收且被傳輸至自行車碼錶SC。在任何情況下,無線通訊器18的無線通訊訊號可為射頻(RF(radio frequency))訊號、超寬頻帶通訊訊號、或是藍芽(Bluetooth ®)通訊、ANT ®通訊、ANT+ ®通訊、或任何其他適合於短距離(short range)無線通訊的訊號類型,如在人力車輛領域中所理解的。或者,無線通訊器18可被省略,並且操作裝置10A可藉著電線W而被連接於車輛組件及電池16。在此種情況中,車輛組件及電池16被建構成經由例如電力線通訊(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控制器區域網路(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或通用非同步接收器/發送器(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而與操作裝置10A的電子控制器14通訊。
參考圖2及4,操作裝置10A包含底座20。底座20被建構成將操作裝置10A安裝於人力車輛V。此處,舉例而言,底座20是經由制動操作裝置BL1而被安裝於車把H。但是,底座20可設置有專用的車把鉗夾或其他安裝結構以安裝於車把H。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一操作構件21。第一電開關SW1被設置於底座20且被配置成藉著第一操作構件21的移動而被啟動。第一操作構件21被建構成由使用者操作,且因此為第一使用者操作輸入的例子。第一操作構件21被可相對於底座20移動地配置。如以下會說明的,第一操作構件21被建構成選擇性地啟動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
此處,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二操作構件22。第二操作構件22被建構成由使用者操作,且因此為第二使用者操作輸入的例子。第二操作構件22被可相對於底座20移動地配置。第二電開關SW2被設置於底座20且被配置成藉著第二操作構件22的移動而被啟動。第一操作構件21為與第二操作構件22分開的構件。因此,如以下會說明的,第一操作構件21可在不移動第二操作構件22的情況下相對於底座20被至少部份地操作及移動。同樣的,第二操作構件22可在不移動第一操作構件21的情況下相對於底座20被至少部份地操作及移動。並且,如以下會說明的,第二操作構件22被建構成選擇性地啟動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底座20包含樞軸24。樞軸24界定第一樞轉軸線P1。第一操作構件21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24上。第二操作構件22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24上。換句話說,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20的樞軸24上。因此,此處,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繞樞軸24相對於底座20樞轉。基本上,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操作車輛組件,例如後撥鏈器RD或高度可調整的座桿ASP。
如在圖5及6中所見的,第一操作構件21包含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20的樞軸24上的第一安裝部份26。第一操作構件21進一步包含第一操作槓桿28。第一操作槓桿28被可拆卸地且可重新附接地耦接於第一安裝部份26。此處,第一安裝部份26與第一操作槓桿28是藉著榫槽(tongue and groove)連接而被耦接在一起,其中第一操作槓桿28的溝槽藉著滑動運動而與第一安裝部份26的榫部配合。然後,緊固件30(例如,螺釘)將第一操作槓桿28固定於第一安裝部份26。第一操作槓桿28從第一安裝部份26延伸,且被建構成供使用者操作第一操作構件21的使用者介面。
並且,第二操作構件22包含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20的樞軸24上的第二安裝部份32。第二操作構件22進一步包含第二操作槓桿34。第二操作槓桿34被可拆卸地且可重新附接地耦接於第二安裝部份32。此處,第二安裝部份32與第二操作槓桿34是藉著榫槽連接而被耦接在一起,其中第二操作槓桿34的溝槽藉著滑動運動而與第二安裝部份32的榫部配合。然後,緊固件36(例如,螺釘)將第二操作槓桿34固定於第二安裝部份32。類似於第一操作槓桿28,第二操作槓桿34從第二安裝部份32延伸,且被建構成供使用者操作第二操作構件22的使用者介面。
參考圖5,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20的樞軸24上以繞第一樞轉軸線P1樞轉。此處,第一操作槓桿28及第二操作槓桿34被可樞轉地且同軸地安裝於底座20。如以下會說明的,第一操作槓桿28及第二操作槓桿34相對於底座20被各自偏壓至靜置位置或非操作位置。此處所用的術語「靜置位置」及「非操作位置」指的是一種狀態,其中一部件(例如,第一操作槓桿28或第二操作槓桿34)在不需使用者將該部件固持於該狀態的情況下維持靜止不動。另一方面,此處所用的術語「經操作的位置」或「操作位置」指的是一種暫時狀態,其中一部件(例如,第一操作槓桿28或第二操作槓桿34)由於外力輸入於操作裝置10A而被暫時地固持於一位置。第一操作槓桿28及第二操作槓桿34可被使用者從其各別的靜置位置繞第一樞轉軸線P1於操作方向D1樞轉。
如圖5所示,第一操作構件21可從第一操作構件21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被操作第一預定距離R1至中間操作位置,以只啟動第一電開關SW1。換句話說,第一電開關SW1是由於第一操作構件21從第一操作構件21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被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而被壓下。此處,第一操作構件21可在不移動第二操作構件22的情況下從第一操作構件21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相對於底座20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並且,第一操作構件21可從第一操作構件21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被操作第二預定距離R2至附加操作位置,以依序地先啟動第一電開關SW1且然後啟動第二電開關SW2。亦即,第一操作構件21被建構成在第一操作構件21於操作方向D1相對於底座20被移動得比第一預定距離R1遠時移動第二操作構件22。特別是,第一操作構件21從第一操作構件21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相對於底座20被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使得第一電開關SW1被壓下,且然後第二電開關SW2在第一電開關SW1維持被壓下的情況下被壓下。
同樣地,如圖5所示,第二操作構件22可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被操作第三預定距離R3至中間操作位置,以只啟動第二電開關SW2。換句話說,第二電開關SW2是由於第二操作構件22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被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而被壓下。此處,第二操作構件22可在不移動第一操作構件21的情況下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相對於底座20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並且,第二操作構件22可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被操作第四預定距離R4至附加操作位置,以依序地先啟動第二電開關SW2且然後啟動第一電開關SW1。亦即,第二操作構件22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22於操作方向D1相對於底座20被移動得比第三預定距離R3遠時移動第一操作構件21。特別是,第二操作構件22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靜置位置於操作方向D1相對於底座20被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使得第二電開關SW2被壓下,且然後第一電開關SW1在第二電開關SW2維持被壓下的情況下被壓下。此處,第一預定距離R1與第三預定距離R3實質上相等。類似地,第二預定距離R2與第四預定距離R4實質上相等。
在操作裝置10A被用來操作或控制後撥鏈器RD的情況中,第一操作構件21被用來使後撥鏈器RD降檔,而第二操作構件22被用來使後撥鏈器RD升檔。為使後撥鏈器RD降檔,第一操作構件21被操作至中間操作位置或至附加操作位置。舉例而言,當第一操作構件21從第一操作構件21的靜置位置被移動第一預定距離R1至中間操作位置時,第一電開關SW1被壓下,使得電子控制器14輸出單一檔位降檔訊號至後撥鏈器RD。另一方面,舉例而言,當第一操作構件21從第一操作構件21的靜置位置被移動第二預定距離R2至附加操作位置時,第二電開關SW2在第一電開關SW1維持被壓下的情況下被壓下,使得電子控制器14輸出雙檔位降檔訊號至後撥鏈器RD。為使後撥鏈器RD升檔,第二操作構件22被操作至中間操作位置或至附加操作位置。舉例而言,當第二操作構件22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靜置位置被移動第三預定距離R3至中間操作位置時,第二電開關SW2被壓下,使得電子控制器14輸出單一檔位升檔訊號至後撥鏈器RD。另一方面,舉例而言,當第二操作構件22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靜置位置被移動第四預定距離R4至附加操作位置時,第一電開關SW1在第二電開關SW2維持被壓下的情況下被壓下,使得電子控制器14輸出雙檔位升檔訊號至後撥鏈器RD。
參考圖6,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一偏壓構件41。第一偏壓構件41被配置成將第一操作構件21朝向非操作位置偏壓。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二偏壓構件42。第二偏壓構件42被配置成將第二操作構件22朝向非操作位置偏壓。此處,第一偏壓構件41包含具有繞樞軸24設置的盤繞部份41a的第一扭力彈簧。第一偏壓構件41的第一扭力彈簧進一步包含被建構成接觸第一操作構件21的第一腿部41b、及操作性地接觸底座20的一部份(以下會討論)的第二腿部41c。類似地,第二偏壓構件42包含具有繞樞軸24設置的盤繞部份42a的第二扭力彈簧。第二偏壓構件42的第二扭力彈簧進一步包含被建構成接觸第二操作構件22的第一腿部42b、及操作性地接觸底座20的一部份(以下會討論)的第二腿部42c。
主要參考圖6及8,底座20包含殼體44及蓋體46。蓋體46藉著樞軸48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殼體44以在關閉狀態與打開狀態之間移動。蓋體46藉著一對緊固件50(例如,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的一對螺釘)而相對於殼體44被固定於關閉狀態。殼體44及蓋體46可由任何合適的剛性材料例如剛性塑膠材料及/或金屬材料建構。殼體44及蓋體46如在圖8中所見的將控制單元52支撐於底座20。控制單元52包含電子控制器14、電池(電力供應源)16、無線通訊器18、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經由殼體44曝露以可被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操作。以此方式,第一電開關SW1被設置於底座20。類似地,以此方式,第二電開關SW2被設置於底座20。此處,控制單元52被可移去地設置在殼體44與蓋體46之間。
此處,如在圖6中所見的,底座20包含第一樞軸支架44a及第二樞軸支架44b。舉例而言,第一樞軸支架44a及第二樞軸支架44b為殼體44的整體部份。第一樞軸支架44a於第一部位支撐樞軸24。第二樞軸支架44b於沿著樞軸24與第一部位在軸向上間隔開的第二部位支撐樞軸24。第一操作構件21包含被支撐在樞軸24上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同樣地,第二操作構件22包含被支撐在樞軸24上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構件21的所述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包含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24上的第一連接部份26a、第二連接部份26b、及第三連接部份28a。第一連接部份26a及第二連接部份26b為第一操作構件21的第一安裝部份26的整體部份,而第三連接部份28a為第一操作構件21的第一操作槓桿28的整體部份。第一偏壓構件41在樞軸24上於軸向上位在第一操作構件21的所述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之間。特別是,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偏壓構件41在樞軸24上於軸向上位在第一連接部份26a與第二連接部份26b之間。並且,第一操作構件21的第一連接部份26a及第二連接部份26b在樞軸24上於軸向上位在底座20的第一樞軸支架44a與第二樞軸支架44b之間。另一方面,第一操作構件21的第三連接部份28a在樞軸24上位於第一樞軸支架44a及第二樞軸支架44b中之一者背對著第一樞軸支架44a及第二樞軸支架44b中之另一者之側。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三連接部份28a在樞軸24上位於第一樞軸支架44a背對著第二樞軸支架44b之側。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構件22的所述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包含被可樞轉地支撐在樞軸24上的第一連接部份32a、第二連接部份32b、及第三連接部份34a。第一連接部份32a及第二連接部份32b為第二操作構件22的第二安裝部份32的整體部份,而第三連接部份34a為第二操作構件22的第二操作槓桿34的整體部份。第二偏壓構件42在樞軸24上於軸向上位在第二操作構件22的所述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之間。特別是,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偏壓構件42在樞軸24上於軸向上位在第一連接部份32a與第二連接部份32b之間。並且,第二操作構件22的第一連接部份32a及第二連接部份32b在樞軸24上於軸向上位在底座20的第一樞軸支架44a與第二樞軸支架44b之間。另一方面,第二操作構件22的第三連接部份34a在樞軸24上位於第一樞軸支架44a及第二樞軸支架44b中之一者背對著第一樞軸支架44a及第二樞軸支架44b中之另一者之側。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三連接部份34a在樞軸24上位於第一樞軸支架44a背對著第二樞軸支架44b之側。
此處,如在圖6中所見的,第一操作構件21的第一安裝部份26設置有一對凹部54。如在圖7及8中所見的,該對凹部54的每一者界定第一支座54a及第二支座54b。另一方面,如在圖6中所見的,第二操作構件22的第二安裝部份32設置有一對第三支座56。如在圖7及8中所見的,該對第三支座56被定位於第一操作構件21的該對凹部54內在第一支座54a與第二支座54b之間。第一支座54a被建構成接觸第二操作構件22的第三支座56,使得在第一操作構件21從中間操作位置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見圖5),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一起在樞軸24上樞轉。第二支座54b被建構成被第二操作構件22的第三支座56接觸,使得在第二操作構件22從中間操作位置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見圖5),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一起在樞軸24上樞轉。
如上所述,底座20被建構成將操作裝置10A安裝於人力車輛V的車把H。更明確地說,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如在圖4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被耦接於底座20的車把鉗夾58。車把鉗夾58被建構成可相對於底座20被拆卸及附接。舉例而言,底座20是藉著合適的緊固件例如固定螺栓59而被附接於車把鉗夾58。
此處,車把鉗夾58為制動操作裝置BL1的部件,而制動操作裝置BL1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為液壓制動操作裝置。因為制動操作裝置BL1在人力車輛領域中具有相對地傳統的功能,所以只有制動操作裝置BL1的車把鉗夾58會在此處被討論。車把鉗夾58將操作裝置10A及制動操作裝置BL1二者支撐在於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為自行車車把的車把H上。或者,車把鉗夾58可被整合於操作裝置10A的底座20。另外,不論底座20與車把鉗夾58之間的附接方式如何,制動操作裝置BL1可從車把鉗夾58被省略。
此處,如在圖6至14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行程調整器60。行程調整器60被建構成調整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中之至少一者的行程長度,以防止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中之該至少一者到達附加操作位置。此處,行程調整器60被建構成同時調整第一操作構件21的行程長度及第二操作構件22的行程長度。可替代地,行程調整器60可被建構成只調整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中之一者的行程長度。並且,可替代地,行程調整器60可被建構成只個別地調整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中之一者的行程長度。
行程調整器60包含支座62。此處,行程調整器60包含一對支座62,用來同時調整第一操作構件21的行程長度及第二操作構件22的行程長度。但是,並非必定要設置兩個支座62。相反的,該對支座62中之一者即足以同時調整第一操作構件21的行程長度及第二操作構件22的行程長度。該對支座62各自被可相對於底座20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地安裝,其中於第一位置,從該對支座62至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提供第一距離L1 (見圖13),且於第二位置,從該對支座62至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提供第二距離L2(見圖14)。第一距離L1與第二距離L2不同。特別是,如在圖11及12中所見的,該對支座62中之一者位於第一連接部份26a的第一凹部26a1及第一連接部份32a的第一凹部32a1內,而該對支座62中之另一者位於第二連接部份26b的第二凹部26b1及第二連接部份32b的第二凹部32b1內。
行程調整器60進一步包含樞軸64,此樞軸64將該對支座62可相對於底座20在第一位置(見圖13)與第二位置(見圖14)之間移動地支撐。樞軸64界定第二樞轉軸線P2。第二樞轉軸線P2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P1。行程調整器60的樞軸64包含從底座20突出的使用者操作構件66。行程調整器60包含分度凸輪(indexing cam)68,此分度凸輪68與第一偏壓構件41及第二偏壓構件42中之至少一者接合,以將該對支座62選擇性地扣持於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如在圖13及14中所見的,支座62及分度凸輪68被不可移動地設置在樞軸64上。支座62限制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的移動。使用者操作構件66被附接於樞軸64的一個端部且從底座20突出。以此方式,使用者可將使用者操作構件66相對於底座20樞轉,使得樞軸64及支座62相對於底座20一起樞轉。
更特別地,支座62是藉著使用使用者操作構件66旋轉樞軸64而被可相對於底座20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地安裝。分度凸輪68與第一偏壓構件41及第二偏壓構件42中之至少一者接合,以將支座62選擇性地扣持於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此處,分度凸輪68與第一偏壓構件41及第二偏壓構件42兩者接合。較佳地,分度凸輪68包含第一分度表面68a及第二分度表面68b。第一分度表面68a及第二分度表面68b選擇性地接觸第一偏壓構件41的第二腿部41c及第二偏壓構件42的第二腿部42c。特別是,第一分度表面68a接觸第一偏壓構件41的第二腿部41c及第二偏壓構件42的第二腿部42c,以將支座62固持於如在圖13中所見的第一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分度表面68b接觸第一偏壓構件41的第二腿部41c及第二偏壓構件42的第二腿部42c,以將支座62固持於如在圖14中所見的第二位置。
在支座62處於如在圖13中所見的第一位置的情況中,第一操作構件21在從靜置位置移動第一預定距離R1(見圖5)至中間操作位置之後接觸支座62,且第二操作構件22在從靜置位置移動第三預定距離R3(見圖5)至中間操作位置之後接觸支座62。由於支座62處於第一位置的結果,因此第一操作構件21只能啟動第一電開關SW1,且第二操作構件22只能啟動第二電開關SW2。
在支座62處於如在圖14中所見的第二位置的情況中,第一操作構件21在從靜置位置移動第二預定距離R2(見圖5)至附加操作位置之後接觸支座62,且第二操作構件22在從靜置位置移動第四預定距離R4(見圖5)至附加操作位置之後接觸支座62。由於支座62處於第二位置的結果,因此第一操作構件21可依序地先啟動第一電開關SW1且然後在第一電開關SW1維持被壓下的情況下啟動第二電開關SW2。並且,由於支座62處於第二位置的結果,因此第二操作構件22可依序地先啟動第二電開關SW2且然後在第二電開關SW2維持被壓下的情況下啟動第一電開關SW1。
現在參考圖15至20,此處,行程調整器60被設定於支座62處於第一位置的短行程模式。結果,在短行程模式中,第一操作構件21只能啟動第一電開關SW1,且第二操作構件22只能啟動第二電開關SW2。亦即,圖15及16顯示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處於其各別的非操作位置,且行程調整器60被設定於短行程模式。如上所述,在短行程模式中,支座62位於第一位置以限制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的移動。在圖17及18中,第一操作構件21已被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圖18),而第二操作構件22維持靜止不動(圖17)。在短行程模式中,如在圖18中所見的,第一操作構件21抵靠於支座62,使得第一操作構件21不能移動超過中間操作位置。在圖19及20中,第二操作構件22已被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圖19),而第一操作構件21維持靜止不動(圖20)。在短行程模式中,如在圖19中所見的,第二操作構件22抵靠於支座62,使得第二操作構件22不能移動超過中間操作位置。
現在參考圖21至30,此處,行程調整器60被設定於支座62處於第二位置的長行程模式。結果,在長行程模式中,第一操作構件21可依序地啟動第一電開關SW1及第二電開關SW2,且第二操作構件22可依序地啟動第二電開關SW2及第一電開關SW1。亦即,圖21及22顯示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處於其各別的非操作位置,且行程調整器60被設定於長行程模式。在圖23及24中,第一操作構件21已被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圖24),而第二操作構件22維持靜止不動(圖23)。在不將第一操作構件21於相反方向移動之下,如在圖25及26中所見的,第一操作構件21可在累進移動(progressive movement)中從中間操作位置被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以此方式,第一操作構件21被可相對於底座20移動地配置,以在第一操作構件21從非操作位置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一電開關SW1,且然後在第一操作構件21從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二電開關SW2。特別是,如在圖25及26中所見的,第一操作構件21被建構成在第一操作構件21從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移動第二操作構件22,使得第一操作構件21藉著第二操作構件22的移動而啟動第二電開關SW2。如此,如在圖25及26中所見的,第一操作構件21被可相對於底座20移動地配置,以在第一操作構件21從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在第一電開關SW1維持被啟動的情況下啟動第二電開關SW2。
在圖27及28中,第二操作構件22已被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圖27),而第一操作構件21維持靜止不動(圖28)。在不將第二操作構件22於相反方向移動之下,如在圖29及30中所見的,第二操作構件22可在累進移動中從中間操作位置被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以此方式,第二操作構件22被可相對於底座20移動地配置,以在第二操作構件22從非操作位置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二電開關SW2,且然後在第二操作構件22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啟動第一電開關SW1。特別是,如在圖29及30中所見的,第二操作構件22被建構成在第二操作構件22從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移動第一操作構件21,使得第二操作構件22藉著第一操作構件21的移動而啟動第一電開關SW1。如此,如在圖29及30中所見的,第二操作構件22被可相對於底座20移動地配置,以在第二操作構件22從第二操作構件22的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在第二電開關SW2維持被啟動的情況下啟動第一電開關SW1。
參考圖6、18、33、及34,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一點擊器71。第一點擊器71被可移動操作地設置在第一操作構件21與第一電開關SW1之間。如在圖18中所見的,第一點擊器71藉著第一操作構件21的移動而被移動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換句話說,當使用者將第一操作構件21從靜置位置樞轉至中間操作位置時,第一點擊器71被移動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此處,第一點擊器71被可繞樞軸74相對於底座20樞轉地安裝。樞軸74界定平行於第一樞轉軸線P1及第二樞轉軸線P2的第三樞轉軸線P3。如此,第一點擊器71藉著第一操作構件21的樞轉移動而被樞轉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並且,第一點擊器71可在第二操作構件22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藉著第二操作構件22的樞轉移動而被樞轉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
參考圖6、27、35、及36,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二點擊器72。第二點擊器72被可移動操作地設置在第二操作構件22與第二電開關SW2之間。如在圖27中所見的,第二點擊器72藉著第二操作構件22的移動而被移動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換句話說,當使用者將第二操作構件22從靜置位置樞轉至中間操作位置時,第二點擊器72被移動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此處,第二點擊器72被可繞樞軸74相對於底座20樞轉地安裝。如此,第二點擊器72藉著第二操作構件22的樞轉移動而被樞轉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並且,第二點擊器72可在第一操作構件21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藉著第一操作構件21的樞轉移動而被樞轉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
參考圖33及34,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一負荷產生器81。第一負荷產生器81被建構成產生施加於第一操作構件21的操作負荷。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負荷產生器81被設置成直到第一操作構件21被操作之後才對第一操作構件21施加偏壓力。特別是,第一負荷產生器81被操作性地設置在底座20與第一點擊器71之間,以產生施加於第一點擊器71的操作負荷。如此,當使用者樞轉第一操作構件21時,第一操作構件21接觸第一點擊器71,因而由第一負荷產生器81所產生的操作負荷施加於第一操作構件21。因此,由使用者施加於第一操作構件21的操作力必須克服由第一負荷產生器81所產生的操作負荷以樞轉第一點擊器71來啟動第一電開關SW1。並且,如上所述,第一點擊器71可在第二操作構件22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藉著第二操作構件22的樞轉移動而被樞轉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因此,由第一負荷產生器81所產生的操作負荷也在第二操作構件22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施加於第二操作構件22。
參考圖35及36,此處,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第二負荷產生器82。第二負荷產生器82被建構成產生施加於第二操作構件22的操作負荷。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負荷產生器82被設置成直到第二操作構件22被操作之後才對第二操作構件22施加偏壓力。特別是,第二負荷產生器82被操作性地設置在底座20與第二點擊器72之間,以產生施加於第二點擊器72的操作負荷。如此,當使用者樞轉第二操作構件22時,第二操作構件22接觸第二點擊器72,因而由第二負荷產生器82所產生的操作負荷施加於第二操作構件22。因此,由使用者施加於第二操作構件22的操作力必須克服由第二負荷產生器82所產生的操作負荷以樞轉第二點擊器72來啟動第二電開關SW2。並且,如上所述,第二點擊器72可在第一操作構件21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藉著第一操作構件21的樞轉移動而被樞轉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因此,由第二負荷產生器82所產生的操作負荷也在第一操作構件21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施加於第一操作構件21。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負荷產生器81包含第一扭力彈簧84。因此,第一扭力彈簧84被建構成產生施加於第一點擊器71的操作負荷。第一扭力彈簧84將第一點擊器71偏壓離開第一電開關SW1。第一扭力彈簧84的操作負荷在第一操作構件21被樞轉至中間操作位置時施加於第一操作構件21,使得第一點擊器71被樞轉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第一扭力彈簧84的操作負荷也在第二操作構件22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施加於第二操作構件22,使得第一點擊器71被樞轉以啟動第一電開關SW1。
並且,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負荷產生器82包含第二扭力彈簧86。第二扭力彈簧86將第二點擊器72偏壓離開第二電開關SW2。因此,第二扭力彈簧86被建構成產生施加於第二點擊器72的操作負荷。第二扭力彈簧86的操作負荷在第二操作構件22被樞轉至中間操作位置時施加於第二操作構件22,使得第二點擊器72被樞轉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第二扭力彈簧86的操作負荷也在第一操作構件21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施加於第一操作構件21,使得第二點擊器72被樞轉以啟動第二電開關SW2。
第一扭力彈簧84及第二扭力彈簧86的每一者具有被支撐在被耦接於底座20的樞軸74上的盤繞部份。特別是,第一扭力彈簧84具有繞樞軸74設置的盤繞部份84a、接觸操作負荷調整器90的第一腿部84b、及接觸第一點擊器71的第二腿部84c。第二扭力彈簧86具有繞樞軸74設置的盤繞部份86a、接觸操作負荷調整器90的第一腿部86b、及接觸第二點擊器72的第二腿部86c。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點擊器71包含第一凹部71a。第一扭力彈簧84的盤繞部份84a被設置於第一點擊器71的第一凹部71a內。同樣地,第二點擊器72包含第二凹部72a。第二扭力彈簧86的盤繞部份86a被設置於第二點擊器72的第二凹部72a內。第一點擊器71也包含在常態下與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間隔開的第一接觸部71b。當第一操作構件21被樞轉至中間操作位置時,第一操作構件21接觸第一接觸部71b以樞轉第一點擊器71。並且,當第二操作構件22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第二操作構件22接觸第一接觸部71b以樞轉第一點擊器71。同樣地,第二點擊器72包含在常態下與第一操作構件21及第二操作構件22間隔開的第二接觸部72b。當第二操作構件22被樞轉至中間操作位置時,第二操作構件22接觸第二接觸部72b以樞轉第二點擊器72。並且,當第一操作構件21被樞轉至附加操作位置時,第一操作構件21接觸第二接觸部72b以樞轉第二點擊器72。
參考圖31至36,操作裝置10A進一步包含操作負荷調整器90。操作負荷調整器90被可樞轉地安裝在樞軸74上。操作負荷調整器90被設置在第一扭力彈簧84與第二扭力彈簧86之間。基本上,操作負荷調整器90被建構成調整第一負荷產生器81的第一扭力彈簧84的操作負荷,且被建構成調整第二負荷產生器82的第二扭力彈簧86的操作負荷。換句話說,操作負荷調整器90被建構成調整由第一扭力彈簧84所施加於第一點擊器71的操作負荷及調整由第二扭力彈簧86所施加於第二點擊器72的操作負荷。
對於第一負荷產生器81,操作負荷調整器90被建構成將操作負荷的瞬態(transition)從第一負荷瞬態調整至與第一負荷瞬態不同的第二負荷瞬態。此處,為對於第一負荷產生器81將操作負荷的瞬態從第一負荷瞬態調整至第二負荷瞬態,操作負荷調整器90包含第一凸輪部件91。對於第二負荷產生器82,操作負荷調整器90被建構成將操作負荷的瞬態從第三負荷瞬態調整至與第三負荷瞬態不同的第四負荷瞬態。此處,為對於第二負荷產生器82將操作負荷的瞬態從第三負荷瞬態調整至第四負荷瞬態,操作負荷調整器90包含第二凸輪部件92。操作負荷調整器90進一步包含相對於第一凸輪部件91向外突出的操作部件94。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部件94相對於第一凸輪部件91及第二凸輪部件92向外突出。藉著將操作負荷調整器90在樞軸74上樞轉,由第一扭力彈簧84所施加於第一操作構件21的操作負荷藉著改變第一凸輪部件91與第一扭力彈簧84的接合而被增大或減小。並且,藉著將操作負荷調整器90在樞軸74上樞轉,由第二扭力彈簧86所施加於第二操作構件22的操作負荷藉著改變第二凸輪部件92與第二扭力彈簧86的接合而被增大或減小。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凸輪部件91接觸第一負荷產生器81。第一凸輪部件91被可繞第三樞轉軸線P3相對於底座20在第一定向與第二定向之間樞轉地配置。第一凸輪部件91的第一定向建立第一負荷瞬態,且第一凸輪部件91的第二定向建立第二負荷瞬態。換一種不同說法,第一凸輪部件91在第一凸輪部件91處於第一定向的情況下建立第一負荷瞬態,且第一凸輪部件91在第一凸輪部件91處於第二定向的情況下建立第二負荷瞬態。更明確地說,第一凸輪部件91包含第一接觸表面91a及第二接觸表面91b。第一接觸表面91a在第一凸輪部件91處於第一定向的情況下接觸第一負荷產生器81。第二接觸表面91b在第一凸輪部件91處於第二定向的情況下接觸第一負荷產生器81。如在圖33及34中所見的,第一接觸表面91a及第二接觸表面91b的每一者包含選擇性地接觸第一負荷產生器81的平坦接觸表面。第一接觸表面91a比第二接觸表面91b靠近第三樞轉軸線P3。以此方式,第一扭力彈簧84的操作負荷在第一腿部84b接觸第二接觸表面91b時與在第一腿部84b接觸第一接觸表面91a時相比被增大。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凸輪部件92接觸第二負荷產生器82。第二凸輪部件92被可繞第三樞轉軸線P3相對於底座20在第一定向與第二定向之間樞轉地配置。第二凸輪部件92的第一定向建立第三負荷瞬態,且第二凸輪部件92的第二定向建立第四負荷瞬態。換一種不同說法,第二凸輪部件92在第二凸輪部件92處於第一定向的情況下建立第三負荷瞬態,且第二凸輪部件92在第二凸輪部件92處於第二定向的情況下建立第四負荷瞬態。更明確地說,第二凸輪部件92包含第三接觸表面92a及第四接觸表面92b。第三接觸表面92a在第二凸輪部件92處於第一定向的情況下接觸第二負荷產生器82。第四接觸表面92b在第二凸輪部件92處於第二定向的情況下接觸第二負荷產生器82。如在圖35及36中所見的,第三接觸表面92a及第四接觸表面92b的每一者包含選擇性地接觸第二負荷產生器82的平坦接觸表面。第三接觸表面92a比第四接觸表面92b靠近第三樞轉軸線P3。以此方式,第二扭力彈簧86的操作負荷在第一腿部86b接觸第四接觸表面92b時與在第一腿部86b接觸第三接觸表面92a時相比被增大。
在瞭解本發明的範圍時,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此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並且,術語「部件」、「區段」、「部份」、「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除非被敘明並非如此。
此處所使用的以下方向術語「面向車架側」、「非面向車架側」、「向前」、「向後」、「前」、「後」、「上」、「下」、「上方」、「下方」、「向上」、「向下」、「頂部」、「底部」、「側部」、「直立」、「水平」、「垂直」、及「橫向」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處於豎立的騎行位置且配備有操作裝置的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的該些方向。因此,這些方向術語在被用來敘述操作裝置時應相對於處於在水平表面上的豎立騎行位置且配備有操作裝置的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被解讀。術語「左」及「右」被用來在提及從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的後方觀看時的右側時指示該「右」側及在提及從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的後方觀看時的左側時指示該「左」側。
此處的揭示中所用的詞組「至少一者或至少一個」表示「一個或多個」所想要的選項。舉一個例子而言,如果選項的數目為兩個,則此處的揭示中所用的詞組「至少一者或至少一個」表示「只有一個單一選項」或是「兩個選項二者」。舉另一個例子而言,如果選項的數目等於或大於三個,則此處的揭示中的詞組「至少一者或至少一個」表示「只有一個單一選項」或是「等於或大於兩個選項的任何組合」。
並且,應瞭解雖然此處可能使用術語「第一」及「第二」來敘述各種不同的組件,但是這些組件不應受到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只是被用來區別一個組件與另一個組件。因此,舉例而言,在不背離本發明的教示之下,以上所討論的第一組件可被稱為第二組件,反之亦然。
此處所用的術語「被附接」或「附接」涵蓋藉著將一元件直接附加於另一元件而將該元件直接固定於該另一元件的組態、藉著將該元件附加於一或多個中間構件而將該一或多個中間構件又附加於該另一元件而將該元件間接地固定於該另一元件的組態、及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成整體亦即一個元件實質上為另一個元件的部份的組態。此定義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思的字眼,例如術語「被結合」、「被連接」、「被耦接」、「被安裝」、「被黏結」、「被固定」及其衍生字。最後,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近乎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偏差量。
雖然只選擇選定的實施例來舉例說明本發明,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在不背離如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中所界定的本發明的範圍下,可實施各種不同的改變及修正。例如,除非被明確地敘述並非如此,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被改變,只要這些改變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所意欲達成的功能。除非被明確地敘述並非如此,顯示成為互相直接連接或接觸的組件可有設置在其間的中間結構,只要這些改變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所意欲達成的功能。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反之亦然,除非被明確地敘述並非如此。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作用或功能可被採用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有的有利點不必要同時呈現在一特定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獨特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也應被視為申請人的進一步發明的分開敘述,包含由此種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及/或功能概念。因此,以上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用,而非以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10A:操作裝置 10B:操作裝置 14:電子控制器 14A:處理器 14B:記憶體 16:電池(電力供應源) 18:無線通訊器 20:底座 21:第一操作構件 22:第二操作構件 24:樞軸 26:第一安裝部份 26a:第一連接部份 26a1:第一凹部 26b:第二連接部份 26b1:第二凹部 28:第一操作槓桿 28a:第三連接部份 30:緊固件 32:第二安裝部份 32a:第一連接部份 32a1:第一凹部 32b:第二連接部份 32b1:第二凹部 34:第二操作槓桿 34a:第三連接部份 36:緊固件 41:第一偏壓構件 41a:盤繞部份 41b:第一腿部 41c:第二腿部 42:第二偏壓構件 42a:盤繞部份 42b:第一腿部 42c:第二腿部 44:殼體 44a:第一樞軸支架 44b:第二樞軸支架 46:蓋體 48:樞軸 50:緊固件 52:控制單元 54:凹部 54a:第一支座 54b:第二支座 56:第三支座 58:車把鉗夾 59:固定螺栓 60:行程調整器 62:支座 64:樞軸 66:使用者操作構件 68:分度凸輪 68a:第一分度表面 68b:第二分度表面 71:第一點擊器 71a:第一凹部 71b:第一接觸部 72:第二點擊器 72a:第二凹部 72b:第二接觸部 74:樞軸 81:第一負荷產生器 82:第二負荷產生器 84:第一扭力彈簧 84a:盤繞部份 84b:第一腿部 84c:第二腿部 86:第二扭力彈簧 86a:盤繞部份 86b:第一腿部 86c:第二腿部 90:操作負荷調整器 91:第一凸輪部件 91a:第一接觸表面 91b:第二接觸表面 92:第二凸輪部件 92a:第三接觸表面 92b:第四接觸表面 94:操作部件 ASP:高度可調整的座桿 BL1:制動操作裝置 BL2:制動操作裝置 BP:主電池組 C:曲柄 CA1:曲柄軸 CA2:曲柄臂 CN:鏈條 CS:後鏈輪 D1:操作方向 DT:驅動系 DU:電驅動單元 FB:前框體 FF:前叉 FS:前鏈輪 FW:前車輪 H:車把 L1:第一距離 L2:第二距離 P1:第一樞轉軸線 P2:第二樞轉軸線 P3:第三樞轉軸線 PD:踏板 PGE1:第一電力產生元件 PGE2:第二電力產生元件 R1:第一預定距離 R2:第二預定距離 R3:第三預定距離 R4:第四預定距離 RB:後框體 RD:後撥鏈器 RS:後吸震器 RW:後車輪 S:自行車座椅或鞍座 SC:自行車碼錶 SW1:第一電開關 SW2:第二電開關 V:人力車輛 VB:車體 W:電線
[圖1]為根據一個舉例說明的實施例的包含控制系統的人力車輛的側視圖,其中控制系統具有用來操作多個車輛組件的一對操作裝置。
[圖2]為圖1所示的人力車輛的包含操作裝置的車把的部份的後視圖。
[圖3]為圖1所示的人力車輛的該對操作裝置中之一者的電方塊圖。
[圖4]為圖2所示的右側操作裝置的放大後視圖,其中操作裝置被安裝於成為液壓制動操作裝置的形式的另一操作裝置。
[圖5]為沿著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樞軸觀看的圖4所示的右側操作裝置的一部份的部份等角視圖,其中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處於其各別的非操作位置。
[圖6]為圖4及5所示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分解等角視圖。
[圖7]為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短行程模式,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只能啟動第一電開關且第二操作構件只能啟動第二電開關。
[圖8]為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的底座的一部份已被斷開移除,且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短行程模式。
[圖9]為類似於圖7的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長行程模式,使得第一操作構件可啟動第一電開關,第二操作構件可啟動第二電開關,且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每一者可同時啟動第一電開關及第二電開關兩者。
[圖10]為類似於圖8的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的底座的一部份已被斷開移除,且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長行程模式。
[圖11]為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等角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短行程模式。
[圖12]為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等角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長行程模式。
[圖13]為沿著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樞軸觀看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短行程模式。
[圖14]為沿著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的樞軸觀看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長行程模式。
[圖15及16]為圖4至8所示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等角視圖,其中底座的一部份已被斷開移除,以顯露在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短行程模式且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處於其各別的非操作位置的情況下的右側操作裝置的各種不同部件。
[圖17及18]為類似於圖15及16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的部份等角視圖,但是其中第一操作構件已在處於短行程模式的情況下被移動至第一啟動位置(中間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一電開關。
[圖19及20]為類似於圖15及16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的部份等角視圖,但是其中第二操作構件已在處於短行程模式的情況下被移動至第二啟動位置(附加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二電開關。
[圖21及22]為類似於圖15及16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的部份等角視圖,但是其中右側操作裝置被設定於長行程模式,且第一操作構件及第二操作構件處於其各別的靜置位置。
[圖23及24]為類似於圖15及16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的部份等角視圖,但是其中第一操作構件已在處於長行程模式的情況下被移動至第一啟動位置(中間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一電開關。
[圖25及26]為類似於圖15及16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的部份等角視圖,但是其中第一操作構件已在處於長行程模式的情況下被移動至第二啟動位置(附加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一電開關及第二電開關兩者。
[圖27及28]為類似於圖15及16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的部份等角視圖,但是其中第二操作構件已在處於長行程模式的情況下被移動至第一啟動位置(中間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二電開關。
[圖29及30]為類似於圖15及16的右側操作裝置的部份的部份等角視圖,但是其中第二操作構件已在處於長行程模式的情況下被移動至第二啟動位置(附加操作位置)以啟動第一電開關及第二電開關兩者。
[圖31]為圖4至30所示的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的操作負荷調整器被設定於低操作負荷模式。
[圖32]為類似於圖31的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右側操作裝置的操作負荷調整器被設定於高操作負荷模式。
[圖33]為圖4至32所示的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底座的一部份已被斷開移除,以顯露第一負荷產生器及被設定於低操作負荷模式的操作負荷調整器。
[圖34]為類似於圖33的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操作負荷調整器被設定於高操作負荷模式。
[圖35]為圖4至34所示的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底座的一部份已被斷開移除,以顯露第二負荷產生器及被設定於低操作負荷模式的操作負荷調整器。
[圖36]為類似於圖35的右側操作裝置的等角視圖,其中操作負荷調整器被設定於高操作負荷模式。
10A:操作裝置
20:底座
21:第一操作構件
22:第二操作構件
24:樞軸
26:第一安裝部份
28:第一操作槓桿
32:第二安裝部份
34:第二操作槓桿
44:殼體
48:樞軸
64:樞軸
74:樞軸
94:操作部件
D1:操作方向
P1:第一樞轉軸線
P2:第二樞轉軸線
P3:第三樞轉軸線
R1:第一預定距離
R2:第二預定距離
R3:第三預定距離
R4:第四預定距離

Claims (25)

  1. 一種操作裝置,用於人力車輛,該操作裝置包含: 底座; 第一電開關,其被設置於該底座; 第二電開關,其被設置於該底座; 第一操作構件,其被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配置,以在該第一操作構件從非操作位置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時啟動該第一電開關,且然後在該第一操作構件從該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啟動該第二電開關;及 第二操作構件,其被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配置,以在該第二操作構件從非操作位置移動至中間操作位置時啟動該第二電開關,且然後在該第二操作構件從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附加操作位置時啟動該第一電開關。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被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配置,以在該第一操作構件從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附加操作位置時在該第一電開關維持被啟動的情況下啟動該第二電開關,且 該第二操作構件被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配置,以在該第二操作構件從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附加操作位置時在該第二電開關維持被啟動的情況下啟動該第一電開關。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為與該第二操作構件分開的構件。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包含第一操作槓桿,且該第二操作構件包含第二操作槓桿,並且該第一操作槓桿及該第二操作槓桿被可樞轉地安裝於該底座。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被同軸地安裝於該底座。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包含被可樞轉地安裝在該底座的樞軸上的第一安裝部份, 該第二操作構件包含被可樞轉地安裝在該底座的該樞軸上的第二安裝部份, 該第一操作槓桿被可拆卸地且可重新附接地耦接於該第一安裝部份,且 該第二操作槓桿被可拆卸地且可重新附接地耦接於該第二安裝部份。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被建構成在該第一操作構件從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附加操作位置時移動該第二操作構件,使得該第一操作構件藉著該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啟動該第二電開關。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二操作構件被建構成在該第二操作構件從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中間操作位置移動至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附加操作位置時移動該第一操作構件,使得該第二操作構件藉著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而啟動該第一電開關。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 第一偏壓構件,其被配置成將該第一操作構件朝向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非操作位置偏壓,及 第二偏壓構件,其被配置成將該第二操作構件朝向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非操作位置偏壓。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被可樞轉地安裝在該底座的樞軸上, 該第一偏壓構件包含第一扭力彈簧,該第一扭力彈簧具有繞該樞軸設置的盤繞部份,且 該第二偏壓構件包含第二扭力彈簧,該第二扭力彈簧具有繞該樞軸設置的盤繞部份。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底座包含樞軸、於第一部位支撐該樞軸的第一樞軸支架、及於沿著該樞軸與該第一部位在軸向上間隔開的第二部位支撐該樞軸的第二樞軸支架, 該第一操作構件被可樞轉地支撐在該樞軸上,且 該第二操作構件被可樞轉地支撐在該樞軸上。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包含被支撐在該樞軸上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 該第一偏壓構件在該樞軸上於軸向上位在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至少兩個連接部份之間, 該第二操作構件包含被支撐在該樞軸上的至少兩個連接部份,且 該第二偏壓構件在該樞軸上於軸向上位在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至少兩個連接部份之間。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至少兩個連接部份包含被可樞轉地支撐在該樞軸上的第一連接部份、第二連接部份、及第三連接部份,且 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至少兩個連接部份包含被可樞轉地支撐在該樞軸上的第一連接部份、第二連接部份、及第三連接部份。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第一連接部份及該第二連接部份在該樞軸上於軸向上位在該底座的該第一樞軸支架與該第二樞軸支架之間,且 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第一連接部份及該第二連接部份在該樞軸上於軸向上位在該底座的該第一樞軸支架與該第二樞軸支架之間。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該第三連接部份及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該第三連接部份在該樞軸上位於該第一樞軸支架及該第二樞軸支架中之一者背對著該第一樞軸支架及該第二樞軸支架中之另一者之側。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 行程調整器,其被建構成調整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之至少一者的行程長度,以防止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中之該至少一者到達該附加操作位置。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行程調整器被建構成同時調整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兩者的該行程長度。
  18. 一種操作裝置,用於人力車輛,該操作裝置包含: 底座; 第一操作構件,其被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配置; 第一電開關,其被設置於該底座且被配置成藉著該第一操作構件的移動而被啟動; 第二操作構件,其被可相對於該底座移動地配置; 第二電開關,其被設置於該底座且被配置成藉著該第二操作構件的移動而被啟動;及 行程調整器,其被建構成同時調整該第一操作構件的行程長度及該第二操作構件的行程長度。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底座包含樞軸, 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被可樞轉地支撐在該樞軸上, 該行程調整器包含支座,該支座被可相對於該底座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地安裝,其中於該第一位置,從該支座至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提供第一距離,且於該第二位置,從該支座至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提供第二距離,且 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不同。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行程調整器包含樞軸,該行程調整器的該樞軸將該支座可相對於該底座在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地支撐。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行程調整器的該樞軸包含從該底座突出的使用者操作構件。
  22.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 第一偏壓構件,其被配置成將該第一操作構件朝向該第一操作構件的非操作位置偏壓,及 第二偏壓構件,其被配置成將該第二操作構件朝向該第二操作構件的非操作位置偏壓。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行程調整器包含分度凸輪,該分度凸輪與該第一偏壓構件及該第二偏壓構件中之至少一者接合,以將該支座選擇性地扣持於該第一位置及該第二位置。
  24.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包含第一操作槓桿,且該第二操作構件包含第二操作槓桿,且 該第一操作槓桿及該第二操作槓桿被可樞轉地安裝於該底座。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操作構件及該第二操作構件被同軸地安裝於該底座。
TW110143931A 2020-11-30 2021-11-25 操作裝置 TW2022273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106,547 2020-11-30
US17/106,547 US11587747B2 (en) 2020-11-30 2020-11-30 Operating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7313A true TW202227313A (zh) 2022-07-16

Family

ID=81585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3931A TW202227313A (zh) 2020-11-30 2021-11-25 操作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587747B2 (zh)
CN (1) CN114572334A (zh)
DE (1) DE102021129826A1 (zh)
TW (1) TW20222731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69338A1 (en) * 2020-11-30 2022-06-02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87747B2 (en) * 2020-11-30 2023-02-21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US20230121029A1 (en) * 2021-10-15 2023-04-20 Sram, Llc Wireless control mou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42983A (ja) * 2004-01-30 2005-09-08 Ntt Docomo Inc 入力キー及び入力装置
US7779724B2 (en) * 2004-04-19 2010-08-24 Shimano Inc. Electrical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US20060162479A1 (en) 2005-01-07 2006-07-27 Shimano Inc.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DE602005024540D1 (de) 2005-08-04 2010-12-16 Campagnolo Srl Betätigungs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das Betätigungsseil einer Fahrradgangschaltung
US9394031B2 (en) 2009-07-16 2016-07-19 Shimano Inc. Bar end electric shifter for bicycle
US9145183B2 (en) 2012-11-16 2015-09-29 Shimano Inc. Adjustable bicycle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US8955863B2 (en) 2013-01-31 2015-02-17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9157523B2 (en) * 2013-05-27 2015-10-13 Shimano Inc. Bicycle component actuation apparatus
TWI694945B (zh) * 2016-08-26 2020-06-0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JP2018052357A (ja) * 2016-09-29 2018-04-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操作装置
IT201600111274A1 (it) * 2016-11-04 2018-05-04 Freni Brembo Spa Dispositivo a leva
US10543884B2 (en) * 2017-03-06 2020-01-28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1587747B2 (en) * 2020-11-30 2023-02-21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69338A1 (en) * 2020-11-30 2022-06-02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US11577800B2 (en) * 2020-11-30 2023-02-14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72334A (zh) 2022-06-03
US20220172912A1 (en) 2022-06-02
US11587747B2 (en) 2023-02-21
DE102021129826A1 (de) 2022-06-02
US11875952B2 (en) 2024-01-16
US20230162931A1 (en) 2023-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27313A (zh) 操作裝置
EP2546130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CN111186522B (zh) 用于人动力交通工具的可变把立
US11608139B2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US6769706B2 (en) Pedal powered scooter
US20040035624A1 (en) Components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to permit leaning of the driver
TW202222639A (zh) 控制裝置
TW202214476A (zh) 騎乘者姿勢改變裝置
JP2001523189A (ja) 自転車用後部懸架装置
TW202222625A (zh) 操作裝置
JP200312796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TW202146278A (zh) 操作裝置
US20100253036A1 (en) Wheeled Vehicle that is Operated by Stepping Upward and Downward
US6880662B2 (en) Motorized cycle
US20210214040A1 (en)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for suspension of human-powered vehicle
CA2629637A1 (en) Bicycle
KR200339371Y1 (ko) 좌판이 절첩가능한 충전식 스쿠터
JP5674574B2 (ja) 鞍乗型車両
US20230202594A1 (en) Saddle sensor assembly, human-powered vehicle control system comprising saddle sensor assembly, saddle assembly comprising saddle sensor assembly, and seatpost assembly comprising saddle sensor assembly
JP7424858B2 (ja) 自転車
TW202126529A (zh) 用於人力交通工具之操作裝置
CN117203119A (zh) 跨骑式车辆
TW202325598A (zh) 座墊感測器總成、包含座墊感測器總成之人力交通工具控制系統、包含座墊感測器總成之座墊總成及包含座墊感測器總成之座管總成
JPS59149874A (ja) 前2輪後1輪の自動三輪車
TW202413200A (zh) 自行車撥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