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9829A - 取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取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9829A
TW202219829A TW110107332A TW110107332A TW202219829A TW 202219829 A TW202219829 A TW 202219829A TW 110107332 A TW110107332 A TW 110107332A TW 110107332 A TW110107332 A TW 110107332A TW 202219829 A TW202219829 A TW 2022198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rame area
bonding layer
transmitting substrate
ima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7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浩翔
巫仁杰
Original Assignee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9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982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mage Input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種取像裝置,其包括透光基板、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的光源、位於所述透光基板表面的吸光層、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的感光單元、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的貼合層以及設置於所述貼合層之下的面板模組,其中所述光源用於發射光束,且所述光束通過所述貼合層而投射至所述透光基板。

Description

取像裝置
本發明相關於一種用於獲取生物特徵影像的取像裝置,且特別是一種能夠設置於顯示面板內的光學取像裝置。
指紋辨識裝置有分電容式與光學式,電容式的指紋辨識裝置主要透過多個觸碰點的電容變化來記錄指紋特徵,而光學式的指紋辨識裝置則是直接地獲取指紋影像來記錄指紋特徵。電容式的指紋辨識裝置容易受到濕氣或其他電子雜訊影響,而有誤判問題。再者,採用電容式之指紋辨識裝置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若有貼設保護貼或鋼化玻璃之類的物品,則可能導致電容式的指紋辨識裝置無法辨識出指紋。
光學式的指紋辨識裝置雖可以解決因貼設保護貼或鋼化玻璃而無法辨識指紋的技術問題,但是現有光學式的指紋辨識裝置中的取像裝置則仍有面積太大,應用於手持裝置時影響螢幕美觀及視野。除此之外,為了電子裝置之小型化的要求與趨勢,取像裝置也必須微型化(即,體積需要更小且厚度需要更薄),然而,即使取像裝置變薄,但取像裝置與顯示裝置貼合後,仍造成厚度增加的技術問題。
基於前述目的的至少其中之一者,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包括透光基板、位於所述透光基板表面的吸光層、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的光源、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的感光單元、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的貼合層以及設置於所述貼合層之下的面板模組,其中所述光源用於發射光束,且所述光束通過所述貼合層而投射至所述透光基板。而欲辨識之手指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上,光束經反射後被所述感光單元接收。
於其中一個實施例,所述透光基板,分為顯示區域、內邊框區域及外邊框區域。所述貼合層具有第一表面以及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所述貼合層之第一表面與所述透光基板之顯示區域及內邊框區域貼合,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面板模組貼合;所述透光基板之內邊框區域覆蓋所述貼合層之邊緣,且所述光源設置所述外邊框區域下方及所述貼合層的外側。
於其中一個實施例,所述貼合層之折射率小於所述透光基板之折射率。可藉由改變貼合層的折射率而調整光束進入透光基板的入射角,可產生全反射而實現全面屏指紋辨識。
於其中一個實施例,所述透光基板厚度大於所述貼合層厚度,有較佳的機械強度保護面板模組。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配合所附圖示,做詳細說明如下。
為充分瞭解本發明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之圖式,對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說明如後。
首先,請參照圖1,為一取像裝置10的俯視示意圖,可分為顯示區域110與邊框區域120。於此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可以是手機,顯示區域110佔手機正面的面積比率越大,手機就有比較大的螢幕視野。因此,在全螢幕手機帶動下,高屏占比(Screen ratio)成為眾多廠商致力突破的螢幕顯示技術。而屏占比是手機螢幕可顯示之面積與整體手機正面之面積的比率,也就是屏占比=顯示區域110/(顯示區域110+邊框區域120)。而在屏內指紋辨識的技術中(FID, fingerprint in display),有些技術需要將光學元件置於邊框區域120的下方,加大邊框區域的寬度,造成屏占比變小,不符合窄邊框趨勢。為解決此問題,本發明提供一技術解決方案,以實現極窄邊框,接近無邊框的全螢幕手機。
請參照圖2A及圖2B,分別為一取像裝置20的俯視及剖視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取像裝置20包括:透光基板200,分為顯示區域210、內邊框區域221及外邊框區域222;第一吸光層230,位於所述透光基板200之內邊框區域221及外邊框區域222;第一光源250,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200之下;感光單元270,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200之下;貼合層240,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200之下,其具有第一表面241以及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242;面板模組260,設置於所述貼合層240之下; 其中,所述貼合層240之第一表面241與所述透光基板200之內邊框區域221及顯示區域210貼合,所述第二表面242與所述面板模組260貼合; 其中,所述透光基板200之內邊框區域221覆蓋所述貼合層240之邊緣;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光源250用於發射光束,所述光束通過所述貼合層240投射至所述透光基板200,以讓取像裝置20上的物件(例如,手指,但不以此為限制)所反射的光束被感光單元270所吸收,進而完成生物辨識(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基本上,透光基板200的顯示區域210都可以作為感測區域。而所述透光基板200之外邊框區域222係位於最外緣,而所述內邊框區域221連接所述外邊框區域222與所述顯示區域210。
在此實施例中,可藉由改變內邊框區域221及外邊框區域222的寬度以調整入射光束的角度,並遮蔽住雜散光。且內邊框區域221覆蓋所述貼合層240之邊緣以避免影響顯示。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吸光層230可以是黑色矩陣(Black Matrix)等吸光材料。因此,利用第一光源250搭配透光基板200、第一吸光層230及貼合層240的光路設計,可以形成如圖2B所示光通道,使得光束能被聚集在此特定的光通道,經過所述貼合層240投射至所述透光基板200,讓光線有效率的照在待感測物件上,經反射傳遞至感光單元270上達成生物特徵的成像。
在此實施例中,無須要另外的光學元件調整光路,節省機構空間而符合窄邊框的趨勢。而感光單元270設置於所述面板模組260之中,無須外加多層準直器(Collimator)的設計,成本較低外也不會造成顯示面板開口率下降而影響顯示品質。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透光基板200之折射率大於所述貼合層240之折射率。在貼合層240之折射率n1相對透光基板200之折射率n2的比值(n1/n2)介於0.886~0.995時,其偵測率數據可達辨識水準。而較佳的n1/n2比值範圍為0.900~0.995。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透光基板200的厚度大於所述貼合層240之厚度,可以有較佳的機械強度保護面板模組。在一實施例中,透光基板200可以是玻璃蓋板(Cover Glass)等透光表面蓋板。在一較佳實施例中,透光基板200之厚度係介於100um~10mm之間,有較佳的保護效果。在一實施例中,貼合層240可以是光學膠(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等透光材質。在另一實施例中,貼合層240之厚度係介於10um~1mm之間,有較少的光損耗。
另外,本實例的感光單元270是設置於所述面板模組260之中,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感光單元除了設置於面板模組裡,也可以設置於面板模組之外。
請參照圖3,於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30中,感光單元370設置於面板模組360之外。於一實施例中,感光單元370可以是準直器(Collimator)感光模組、光學鏡頭感光模組(Lens Module)、互補式金氧半導體(CMOS)感光模組或光感測器(Photodiode)等任何可感光成像的模組。於一實施例中,面板模組360可以是顯示面板如液晶面板(LCD)、主動矩陣有機發光面板(AMOLED)、被動矩陣有機發光面板(PMOLED)、迷你發光二極體面板(Mini LED)、微發光二極體面板(Micro LED)等顯示面板。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光源250的波長不同於面板模組360所發光的波長。
請參照圖4,於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40中,另包括第二吸光層231,位於與第一光源250同側的面板模組260側邊。利用在面板模組260側邊鍍上第二吸光層231,例如黑色矩陣(Black Matrix)等吸光材質以吸收雜散光,避免雜散光入射感光單元270影響影像辨識。
請參照圖5,於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50中,其面板模組560包括:第一透光部件561、第二透光部件562以及背光模組563(BLU ,Back Light Unit)。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透光部件561包括:偏光片(POL, Polarizer)以及彩色滤光片(CF, Color Filter)。於一實施例中,第二透光部件562包括:薄膜電晶體液晶(TFT, 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以及偏光片(POL, Polarizer)。
請參照圖6,於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60中,另包括軟性印刷電路板680。當軟性印刷電路板(FPC,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已包覆住面板模組560的第二透光部件562以及背光模組563時,可以只在第一透光部件561的側邊鍍上第二吸光層231,例如黑色矩陣(Black Matrix)等吸光材質以吸收雜散光,即可避免雜散光入射感光單元270影響影像辨識。
請參照圖7A及圖7B,於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70中,第一光源750位於貼合層240的其中一外側,而感光單元770位於所述貼合層240的相對另外一外側;而第一吸光層230,位於所述第一光源750同側之內邊框區域221及外邊框區域222表面;且第三吸光層232,位於所述感光單元770同側之內邊框區域221及外邊框區域222表面; 其中,所述內邊框區域221覆蓋所述貼合層240之邊緣;其中,所述第一光源750用於發射光束,所述光束通過所述貼合層240投射至所述透光基板200,以讓取像裝置70上的物件(例如,手指,但不以此為限制)所反射的光束被感光單元770所吸收,進而完成生物辨識(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於此感光單元770位於側邊的實施例,可使取像裝置70厚度較薄,以符合手持裝置輕薄短小的趨勢。而第三吸光層232可以只吸收和第一光源750波長相異的光線,而讓與第一光源750波長相同的光線通過。例如,第一光源750係紅外線(IR),則第三吸光層232為可通過紅外線(IR pass)的吸光材料。因此,第三吸光層232可以依據第一光源750為可見光或不可件光波長,而作相對應的設計。
附帶一提的是,於本發明實施例所示的吸光層雖係於透光基板的下表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於其他實施例中,吸光層可以位於透光基板的上表面。
請參照圖8,為一取像裝置80的俯視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外邊框區域222的下方具有第一光源850、第二光源851以及第三光源852。藉由多個光源可以增加影像寬度,能夠實現多指辨識。由於現在手機裝載越來越多的個人私密資料,於一實施例中,可以利用三根手指同時在手機顯示區域進行指紋辨識,大為增加安全性。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放置濾光層於感光單元之上;濾光層有過濾特定波長的作用,經透光基板反射的光通過所述濾光層而為感光單元吸收。
總體來說,本發明提供了多個不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所述取像裝置的結構複雜度不高,且易於實現,符合現有電子裝置輕薄短小的優勢。
本發明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僅用於描繪本發明,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前述實施例等效之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10、20、30、40、50、60、70、80:取像裝置 110、210:顯示區域 120:邊框區域 200:透光基板 221:內邊框區域 222:外邊框區域 230:第一吸光層 231:第二吸光層 232:第三吸光層 240:貼合層 241:第一表面 242:第二表面 250、750、850:第一光源 260、360、560:面板模組 270、370、770:感光單元 561:第一透光部件 562:第二透光部件 563:背光模組 680:軟性印刷電路板 851:第二光源 852:第三光源 F:手指
圖1是一取像裝置之俯視示意圖。
圖2A及圖2B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之俯視及剖視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之示意圖。
圖7A及圖7B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之俯視及剖視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之俯視示意圖。
20:取像裝置
200:透光基板
210:顯示區域
221:內邊框區域
222:外邊框區域
230:第一吸光層
240:貼合層
241:第一表面
241:第二表面
250:光源
260:面板模組
270:感光單元

Claims (16)

  1. 一種取像裝置,包括: 一透光基板,分為顯示區域、內邊框區域及外邊框區域; 一第一吸光層,位於所述透光基板之內邊框區域及外邊框區域; 一第一光源,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 一感光單元,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 一貼合層,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其具有第一表面以及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以及 一面板模組,設置於所述貼合層之下; 其中,所述外邊框區域位為所述透光基板之最外緣,所述內邊框區域連接所述顯示區域以及所述外邊框區域; 其中,所述貼合層之第一表面與所述透光基板之顯示區域及內邊框區域貼合,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面板模組貼合; 其中,所述透光基板之內邊框區域覆蓋所述貼合層之邊緣;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光束,所述光束通過所述貼合層投射至所述透光基板。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位於所述貼合層之外側以及所述外邊框區域之下方。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取像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吸光層,位於與所述第一光源相同一側的所述面板模組側邊。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感光單元位於與所述第一光源位置相對的另一側,且位於所述貼合層之外側以及所述外邊框區域之下方。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透光基板之折射率大於所述貼合層之折射率。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貼合層之折射率相對透光基板之折射率的比值係介於0.886~0.995之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透光基板厚度大於所述貼合層厚度。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透光基板之厚度係介於100um~10mm之間。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貼合層之厚度係介於10um~1mm之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面板模組包括: 一第一透光部件;以及 一第二吸光層; 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位於所述貼合層的其中一外側,且所述第二吸光層覆蓋所述第一透光部件於與所述第一光源同一側的側邊。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面板模組包括: 一第一透光部件; 一第二透光部件; 一第二吸光層;以及 一軟性印刷電路板; 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位於所述貼合層的其中一外側,所述第二吸光層覆蓋於所述第一透光部件與所述第一光源同一側的側邊,且所述軟性印刷電路板包覆所述第二透光部件與所述第一光源同一側的側邊。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所述第一光源的波長不同於所述面板模組所發出的光波長。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取像裝置,另包括一濾光層,設置於所述感光單元之上,且所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光束通過所述濾光層後,投射至所述感光單元。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另包括一第二光源,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且與所述第一光源位於所述貼合層的相同一外側。
  15. 一種取像裝置,包括: 一透光基板,分為顯示區域、內邊框區域及外邊框區域; 一第一吸光層; 一第三吸光層; 一第一光源,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 一感光單元,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 一貼合層,設置於所述透光基板之下,其具有第一表面以及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以及 一面板模組,設置於所述貼合層之下; 其中,所述外邊框區域位為所述透光基板之最外緣,所述內邊框區域連接所述顯示區域以及所述外邊框區域; 其中,所述貼合層之第一表面與所述透光基板之顯示區域及內邊框區域貼合,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面板模組貼合; 其中,所述透光基板之內邊框區域覆蓋所述貼合層之邊緣; 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位於所述貼合層的其中一外側,所述第一吸光層位於此側的所述內邊框區域及外邊框區域表面; 其中,所述感光單元位於與所述第一光源相對的所述貼合層之另外一外側,所述第三吸光層位於此側的所述內邊框區域及外邊框區域表面;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光源用於發射光束,所述光束通過所述貼合層投射至所述透光基板。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第三吸光層可讓與第一光源波長相同的光線通過。
TW110107332A 2020-11-05 2021-03-02 取像裝置 TW2022198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110224P 2020-11-05 2020-11-05
US63110224 2020-11-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9829A true TW202219829A (zh) 2022-05-16

Family

ID=785943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2229U TWM619779U (zh) 2020-11-05 2021-03-02 取像裝置
TW110107332A TW202219829A (zh) 2020-11-05 2021-03-02 取像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2229U TWM619779U (zh) 2020-11-05 2021-03-02 取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4751918U (zh)
TW (2) TWM6197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3480B (zh) * 2022-11-29 2024-02-21 大陸商業泓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光學生物辨識模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3480B (zh) * 2022-11-29 2024-02-21 大陸商業泓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光學生物辨識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9779U (zh) 2021-11-21
CN214751918U (zh) 2021-11-16
CN114529954A (zh)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1658B (zh) 顯示幕、顯示裝置及行動終端
US9620571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light sensors and displays
US8570303B2 (en) Display module
WO2019237872A1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US9830019B2 (en) Touch-sensing LCD panel
TW201810119A (zh) 指紋辨識裝置
WO2020215187A1 (zh) 指纹识别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0119289A1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373436B2 (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592604U (zh) 感光模組及取像裝置
CN214225933U (zh) 指纹识别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50728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0177032A1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308784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1012117A1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扩散膜和液晶显示屏
WO2021051710A1 (zh) 指纹感测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0811545B2 (en) Sensing module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TW202219829A (zh) 取像裝置
WO2020042394A1 (zh) 指纹模组和显示设备
TWI756779B (zh) 電子裝置
WO2021147020A1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238265B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ingerprint sensing function and fingerprint sensing module
CN211319242U (zh) 指纹检测装置、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WO2021248497A1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0206983A1 (zh) 光学指纹装置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