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4483A -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 Google Patents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4483A
TW202214483A TW110136198A TW110136198A TW202214483A TW 202214483 A TW202214483 A TW 202214483A TW 110136198 A TW110136198 A TW 110136198A TW 110136198 A TW110136198 A TW 110136198A TW 202214483 A TW202214483 A TW 20221448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annular
annular member
bearing
periphe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6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6187B (zh
Inventor
吳慶輝
謝昆儒
唐修晨
陳士端
Original Assignee
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11116304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969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4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4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187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 Control Of Multiple Motor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減速模組包含第一承載架、第二承載架、兩個環狀構件、輔助架體及外環狀構件。兩環狀構件偏心地樞接於第一承載架。第一承載架被驅動時,能以一中心軸旋轉,且第一承載架將帶動兩個環狀構件相對於外環狀構件旋轉,而穿設於兩個環狀構件的各個穿孔中的固定銷將被推動,藉此,帶動第二承載架以中心軸為中心,相對於第一承載架旋轉。本發明的減速模組具有體積小的功效。

Description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本發明涉及一種減速模組及包含減速模組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特別是一種減速模組及包含減速模組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現有常見的應用於電動腳踏車中的包含有馬達及減速機的動力裝置,存在有體積龐大的問題,此問題將會直接影響電動腳踏車的整體的美觀。
本發明公開一種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主要用以改善習知應用於電動腳踏車中的動力裝置(包含馬達及減速機)體積龐大的問題。
本發明的其中一實施例公開一種減速模組,其包含:一第一承載架、一第二承載架、多個固定銷、至少兩個環狀構件、一輔助架體及一外環狀構件。第一承載架用以與一外部驅動單元相連接,第一承載架被外部驅動單元驅動時,第一承載架是以一中心軸為中心旋轉;第二承載架與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樞接;多個固定銷設置於第二承載架的一側;兩個環狀構件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環狀構件及一第二環狀構件;第一環狀構件相對於中心軸是偏心地設置,第二環狀構件相對於中心軸是偏心地設置;第一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一外齒狀結構,第一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一穿孔;第一環狀構件的內側樞接於第一承載架的外圍,且各個第一穿孔對應穿設有一個固定銷;各個固定銷於相對應的第一穿孔中是偏心地設置;第二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二外齒狀結構,第二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二穿孔;第二環狀構件的內側樞接於第一承載架的外圍,且各個第二穿孔對應穿設有一個固定銷;各個固定銷於相對應的第二穿孔中是偏心地設置;其中,各個固定銷是穿過其中一個第一穿孔及其中一個第二穿孔;輔助架體樞接於第一承載架的外圍;外環狀構件的內側具有多個內齒狀結構,外環狀構件的外圍與輔助架體相互固定,且多個內齒狀結構與第一外齒狀結構相互咬合,多個內齒狀結構與第二外齒狀結構相互咬合;其中,外環狀構件所包含的內齒狀結構的數量與第一環狀構件所包含的第一外齒狀結構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外環狀構件所包含的內齒狀結構的數量與第二環狀構件所包含的第二外齒狀結構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其中,當驅動單元被控制,而使第一承載架以中心軸為中心旋轉時,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將被第一承載架連動而相對於外環狀構件旋轉,且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將帶動多個固定銷作動,而使第二承載架相對於第一承載架旋轉。
本發明的其中一實施例公開一種動力裝置,其包含:一減速模組、一驅動單元、一外殼體及一外端蓋。減速模組,其包含:一第一承載架、一第二承載架、多個固定銷、至少兩個環狀構件、一輔助架體、一外環狀構件及一端蓋。第一承載架用以與一外部驅動單元相連接,第一承載架被外部驅動單元驅動時,第一承載架是以一中心軸為中心旋轉;第二承載架與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樞接;多個固定銷設置於第二承載架的一側;兩個環狀構件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環狀構件及一第二環狀構件;第一環狀構件相對於中心軸是偏心地設置,第二環狀構件相對於中心軸是偏心地設置;第一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一外齒狀結構,第一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一穿孔;第一環狀構件的內環樞接於第一承載架的外圍,且各個第一穿孔對應穿設有一個固定銷;各個固定銷於各個第一穿孔中是偏心地設置;第二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二外齒狀結構,第二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二穿孔;第二環狀構件的內環樞接於第一承載架的外圍,且各個第二穿孔對應穿設有一個固定銷;各個固定銷於各個第二穿孔中是偏心地設置;其中,各個固定銷是穿過其中一個第一穿孔及其中一個第二穿孔;輔助架體樞接於第一承載架的外圍;外環狀構件的內側具有多個內齒狀結構,外環狀構件的外圍與輔助架體相互固定,且多個內齒狀結構與第一外齒狀結構相互咬合,多個內齒狀結構與第二外齒狀結構相互咬合;端蓋固定於輔助架體的一端,且端蓋與第二承載架的外圍相互樞接;其中,外環狀構件所包含的內齒狀結構的數量與第一環狀構件所包含的第一外齒狀結構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外環狀構件所包含的內齒狀結構的數量與第二環狀構件所包含的第二外齒狀結構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驅動單元與第一承載架相連接;外殼體為中空結構,減速模組及驅動單元設置於外殼體中;外端蓋固定於外殼體的一端;其中,當驅動單元被控制,而使第一承載架以中心軸為中心旋轉時,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將被帶動而相對於外環狀構件旋轉,且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將帶動多個固定銷作動,而使第二承載架相對於第一承載架旋轉。
本發明的其中一實施例公開一種移載設備,其包含本發明的動力裝置、至少一連接組件及至少一處理模組,第二承載架與連接組件相連接,處理模組電性連接驅動單元,而處理模組能控制驅動單元作動,以通過減速模組帶動與第二承載架相連接的連接組件作動。
本發明的其中一實施例公開一種動力輸出系統,其適用於安裝在一電動腳踏車的一車架組,動力輸出系統包含:本發明的動力裝置,動力輸出系統還包含:一中軸、兩曲柄、一齒盤、一第一單向離合器及一第二單向離合器。兩曲柄連接於中軸的兩端,各個曲柄的另一端用以連接一踏板;第一單向離合器與中軸相連接,且第一單向離合器與齒盤相連接;第二單向離合器與第二承載架相連接,且第二單向離合器與第一單向離合器相連接;其中,動力裝置還包含:一第一輔助端蓋及一第二輔助端蓋。第一輔助端蓋為環狀結構,第一輔助端蓋的外圍與外端蓋的一外穿孔的內側相互固定,第一輔助端蓋的內側與中軸的外圍相互樞接;第二輔助端蓋固定於外殼體的一端,第二輔助端蓋與第一單向離合器相互樞接;其中,當使用者踩踏兩個踏板,以使電動腳踏車向前進時,兩個曲柄將帶動中軸向一第一方向旋轉,且中軸將帶動第一單向離合器作動,以連動齒盤向第一方向旋轉,而齒盤則能通過一傳動件帶動電動腳踏車的一後輪旋轉;其中,當兩個曲柄被帶動而向一第二方向旋轉時,中軸將向第二方向旋轉,且中軸將連動第一單向離合器作動,而第一單向離合器將不會連動齒盤旋轉;第二方向相反於第一方向;其中,當驅動單元被控制而作動時,驅動單元將帶動第一承載架向第一方向旋轉,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將被第一承載架連動而相對於外環狀構件旋轉,且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將帶動多個固定銷作動,而使第二承載架相對於第一承載架旋轉,且第二承載架將帶動第二單向離合器作動,以連動第一單向離合器作動,從而帶動齒盤向第一方向旋轉。
本發明的其中一實施例公開一種電動腳踏車,其包含:本發明的動力輸出系統、車架組、一處理模組及一電力系統,車架組設置有一車架、一把手、一前輪、後輪、一座墊、一煞車系統及傳動件;動力輸出系統設置於車架組;處理模組電性連接驅動單元;電力系統電性連接處理模組,電力系統用以提供動力輸出系統運作所需的電力。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減速模組、動力裝置中的減速模組、自走車中的減速模組、移載設備中的減速模組、動力輸出系統中的減速模組及電動腳踏車中的減速模組,相較於傳統的減速模組、傳統的自走車中的減速模組、傳統的移載設備中的減速模組、傳統的動力輸出系統中的減速模組及傳統的電動腳踏車中的減速模組的體積小。
為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附圖僅用來說明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於以下說明中,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12,本發明的減速模組A包含一第一承載架10、兩個環狀構件(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環狀構件11及一第二環狀構件12)、一第二承載架13、一第一軸承14、八個固定銷15(如圖10所示)、一輔助架體16、一第二軸承17、一外環狀構件18、一第三軸承19及一端蓋20。
如圖2至圖6所示,第一承載架10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端10A及一第二端10B。第一承載架10是用以與一外部驅動單元(例如馬達)相連接,而外部驅動單元帶動第一承載架10旋轉時,第一承載架10將會以一中心軸CP為中心進行旋轉。
第一承載架10具有一本體101、一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一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兩個第一環狀限位結構104及兩個第二環狀限位結構105。本體101、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兩個第一環狀限位結構104及兩個第二環狀限位結構105可以是一體成型地設置。本體101可以大致呈現為圓柱狀結構。本體101可以是具有一第一中空通道1011,第一中空通道1011沿中心軸CP貫穿本體101。在不同的實施例中,本體101也可以是不具有第一中空通道1011,而第一承載架10為實心狀結構。
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形成於本體101的外圍,且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鄰近於第一端10A設置,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鄰近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設置,且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是相互錯位地設置。
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本體101能共同構成一凸輪(Cam),且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及本體101能共同構成另一凸輪(Cam),也就是說,中心軸CP沒有通過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的中心,中心軸CP也沒有通過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的中心。具體來說,如圖4至圖6所示,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的外圍的部分區段與中心軸CP的距離L1,與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的外圍的另一部分區段與中心軸CP的距離L2不相同;相同地,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的外圍的部分區段與中心軸CP的距離L3,與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的外圍的其餘區段與中心軸CP的距離L4不相同。
如圖5所示,更進一步來說,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的外圍於一截面(即平行於圖5中所示座標的X-Z平面的一平面)中,可以是呈現為正圓形,而中心軸CP是不通過此正圓形的圓心W1,亦即,此正圓形相對於中心軸CP是偏心(eccentric)設置;所述截面的法線方向是與中心軸CP相互平行。
如圖6所示,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的外圍於一截面(即平行於圖6中所示座標的X-Z平面的一平面)中,可以是呈現為正圓形,而中心軸CP是不通過此正圓形的圓心W2,亦即,此正圓形相對於中心軸CP是偏心地設置;所述截面的法線方向是與中心軸CP相互平行。
如圖4及圖7所示,兩個第一環狀限位結構104設置於本體101的外圍,且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位於兩個第一環狀限位結構104之間,而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與兩個第一環狀限位結構104共同形成一第一環狀容槽106。兩個第二環狀限位結構105設置於本體101的外圍,且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位於兩個第二環狀限位結構105之間,而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與兩個第二環狀限位結構105共同形成一第二環狀容槽107。
第一環狀容槽106及第二環狀容槽107可以是分別設置有多個滾柱P,而第一環狀構件11是通過設置於第一環狀容槽106中的多個滾柱P,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第二環狀構件12則是通過設置於第二環狀容槽107中的多個滾柱P,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在不同的實施例中,多個滾柱P也可以是依據需求更換為滾珠。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的外圍也可以是設置有一軸承(例如滾珠軸承、滾柱軸承等),而第一環狀構件11是通過所述軸承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相同地,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的外圍也可以是設置有一軸承,而第二環狀構件12是通過所述軸承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
如圖2、圖3、圖7至圖9所示,第一環狀構件11包含一第一中心通孔111,第一中心通孔111貫穿第一環狀構件11設置,且第一環狀構件11形成第一中心通孔111的內側面112與位於第一環狀容槽106中的多個滾柱P相接觸,而第一環狀構件11能通過多個滾柱P相對於第一承載架10旋轉。
第一環狀構件11的外圍具有多個第一外齒狀結構113,且第一環狀構件11還包含八個第一穿孔114,各個第一穿孔114貫穿第一環狀構件11設置,且八個第一穿孔114是環繞第一中心通孔111設置。關於第一環狀構件11所包含的第一穿孔114的數量,及第一環狀構件11所包含的第一外齒狀結構113的數量,都不以圖中所示為限。
第二環狀構件12包含一第二中心通孔121,第二中心通孔121貫穿第二環狀構件12設置,且第二環狀構件12形成第二中心通孔121的內側面122與位於第二環狀容槽107中的多個滾柱P相接觸,而第二環狀構件12能通過多個滾柱P相對於第一承載架10旋轉。
第二環狀構件12的外圍具有多個第二外齒狀結構123,且第二環狀構件12還包含八個第二穿孔124,各個第二穿孔124貫穿第二環狀構件12設置,且八個第二穿孔124是環繞第二中心通孔121設置。關於第二環狀構件12所包含的第二穿孔124的數量,及第二環狀構件12所包含的第二外齒狀結構123的數量,都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在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環狀構件11及第二環狀構件12可以是完全相同的構件,如此,將可便於生產而可降低生產成本。
如圖4、圖7至圖9所示,由於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是相互錯位地設置,因此,第一環狀構件11及第二環狀構件12通過多個滾柱P,分別與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相互樞接時,第一環狀構件11及第二環狀構件12將會是相互錯位地設置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而第一環狀構件11及第二環狀構件12樞接於第一承載架10時,各個第一穿孔114與相鄰的第二穿孔124不是相互重疊地設置,亦即,各個第一穿孔114的中心軸CP1,不與相鄰的第二穿孔124的中心軸CP2相互重疊。
如圖9所示,通過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的設計,第一環狀構件11及第二環狀構件12分別樞接於第一承載架10的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時,第一環狀構件11的第一中心通孔111的一第一中心軸CP3及第二環狀構件12的第二中心通孔121的一第二中心軸CP4,將不與中心軸CP相互重疊,亦即,第一環狀構件11相對於第一承載架10的中心軸CP是偏心地設置,第二環狀構件12相對於第一承載架10的中心軸CP也是偏心地設置。
如圖2、圖3及圖10所示,第二承載架13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軸承容槽131。第二承載架13包含八個固定孔132,八個固定孔132環繞軸承容槽131設置,各個固定孔132可以是不貫穿第二承載架13設置。形成軸承容槽131的內側面1311用以與第一軸承14的外環結構141相互固定。第一軸承14的內環結構142則用以與本體101鄰近於第一端10A的一環狀樞接部108的外圍1081相互固定,而第二承載架13能通過第一軸承14與第一承載架10相互樞接。其中,第一承載架10由第一端10A至第二端10B依序具有環狀樞接部108、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
如圖2、圖3及圖10所示,第二承載架13的各個固定孔132中固定設置有一個固定銷15。各個固定銷15可以是圓柱狀結構。第二承載架13通過第一軸承14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時,各個固定銷15是對應穿過一個第一穿孔114及一個第二穿孔124,且各個固定銷15於相應的第一穿孔114中是偏心地設置(即固定銷15的中心軸與第一穿孔114的中心軸不相互重疊),各固定銷15於相應的第二穿孔124中是偏心地設置(即固定銷15的中心軸與第二穿孔124的中心軸不相互重疊)。
於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二承載架13通過第一軸承14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但第二承載架13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的方式不以軸承為限,舉例來說,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一承載架10的環狀樞接部108可以是形成有一環狀容槽,且環狀容槽中設置有多個滾柱,而第二承載架13則可以是通過設置於所述環狀容槽中的多個滾柱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
第二承載架13所包含的固定孔132的數量、第一環狀構件11所包含的第一穿孔114的數量及第二環狀構件12所包含的第二穿孔124的數量是彼此相對應。第二承載架13所包含的固定孔132的數量可以依據需求變化,圖中所示僅為其中一示範態樣。
如圖2及圖10所示,第二承載架13還可以包含一第二中空通道133,第二中空通道133是沿中心軸CP貫穿第二承載架13,且第二承載架13與第一承載架10相互樞接時,第二中空通道133可以是與第一承載架10的第一中空通道1011相互連通。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二承載架13也可以是不具有第二中空通道133,而第二承載架13為實心狀結構。
如圖2、圖3及圖11所示,輔助架體16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槽161,輔助架體16形成容槽161的一端壁162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內軸承容槽1621,形成內軸承容槽1621的內側面16211用以與第二軸承17的外環結構171相互固定,第二軸承17的內環結構172則用以與第一承載架10的本體101的外圍相互固定,而輔助架體16能通過第二軸承17樞接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
於本實施例中,是以輔助架體16通過第二軸承17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但輔助架體16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樞接的方式不以軸承為限,舉例來說,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一承載架10用以與輔助架體16相互樞接的區段,可以是形成有一環狀容槽,且環狀容槽中可以是設置有多個滾柱,而輔助架體16則能通過多個滾柱,樞接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
如圖2、圖3及圖11所示,外環狀構件18的外圍固定設置於輔助架體16形成容槽161的內側面1611。在實際應用中,輔助架體16及外環狀構件18可以是分別製造後,再通過相關的固定方式(例如膠合、焊接、鎖固等)相互固定,但不以此為限,在不同的實施例中,輔助架體16與外環狀構件18也可以是一體成型地設置。
外環狀構件18具有多個內齒狀結構181。當輔助架體16通過第二軸承17樞接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時,外環狀構件18的多個內齒狀結構181的一部分將與第一環狀構件11的多個第一外齒狀結構113的一部分相互嚙合,且多個內齒狀結構181的一部分將與第二環狀構件12的多個第二外齒狀結構123的一部分相互嚙合。其中,外環狀構件18所包含的內齒狀結構181的數量與第一環狀構件11所包含的第一外齒狀結構113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外環狀構件18所包含的內齒狀結構181的數量與第二環狀構件12所包含的第二外齒狀結構123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
如圖2、圖3、圖11及圖12所示,輔助架體16形成有容槽161的一側,還內凹形成有一外軸承容槽163。第三軸承19的一部分設置於外軸承容槽163,且第三軸承19的外環結構191的一部分與形成外軸承容槽163的內側面1631相互固定,第三軸承19的內環結構192與第二承載架13的外圍134相互固定。
在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二承載架13還可以是具有一環狀限位部135,環狀限位部135可以是鄰近於第二承載架13的一端設置,第三軸承19的內環結構192固定於第二承載架13的外圍134時,第三軸承19的一側可以是對應抵靠於環狀限位部135。通過環狀限位部135的設計,相關組裝人員在組裝第三軸承19時,可以通過感受第三軸承19的一側是否抵靠於環狀限位部135,來確定第三軸承19是否已經設置於正確的位置。
如圖2、圖3、圖11及圖12所示,端蓋20具有一穿孔201,穿孔201貫穿端蓋20,端蓋20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軸承容槽202。端蓋20形成有軸承容槽202的一端面與輔助架體16形成有外軸承容槽163的一端面164相互固定。第三軸承19的外環結構191的另一部分與形成端蓋20的軸承容槽202的內側面203相互固定,而第二承載架13通過第三軸承19,能相對於輔助架體16及端蓋20旋轉。第三軸承19主要是用來使第二承載架13能與輔助架體16、端蓋20相互樞接,在實際應用中,第三軸承19也可以是被更換為任何可以達到相同功能的組件。
請復參圖2及圖3,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承載架10、第二承載架13、第一軸承14、輔助架體16、第二軸承17、第三軸承19及端蓋20,共同形成有一封閉空間SP,而第一環狀構件11、第二環狀構件12、固定銷15及外環狀構件18,則是對應位於封閉空間SP中,如此,將可以避免減速模組A外的灰塵、髒汙等,輕易地進入第一外齒狀結構113、第二外齒狀結構123及內齒狀結構181之間,或固定銷15與第一穿孔114、第二穿孔124之間,而可進一步延長第一環狀構件11、第二環狀構件12、固定銷15及外環狀構件18的使用壽命。
需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圖式中,第一軸承14、第二軸承17及第三軸承19都是以滾珠軸承為例,但第一軸承14、第二軸承17及第三軸承19不侷限為滾珠軸承,其形式可依據需求選擇,舉例來說,也可以是選用滾柱軸承。另外,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是於第二軸承17及第三軸承19周圍增加油封件,藉此,進一步避免外部髒汙進入封閉空間SP。
在具體的應用中,本實施例的減速模組A的第一承載架10是用以與一外部驅動單元(例如是馬達)相連接,第二承載架13則是用以與一外部輸出構件相連接,而外部驅動單元所輸出的動力,將可以通過本發明的減速模組A,傳遞至外部輸出構件。
具體來說,第一承載架10被帶動而旋轉時,第一承載架10將會是以中心軸CP為中心旋轉,而第一承載架10的第一環狀凸出結構102及設置於第一環狀容槽106中的多個滾柱P,將帶動第一環狀構件11作動,而使第一環狀構件11的多個第一外齒狀結構113的其中一部分,持續地與外環狀構件18的多個內齒狀結構181的其中一部分相互嚙合,而第一環狀構件11將持續地相對於外環狀構件18旋轉;於此同時,第一承載架10的第二環狀凸出結構103及設置於第二環狀容槽107中的多個滾柱P,將帶動第二環狀構件12作動,而使第二環狀構件12的多個第二外齒狀結構123的其中一部分,持續地與外環狀構件18的多個內齒狀結構181的其中一部分相互嚙合,而第二環狀構件12將持續地相對於外環狀構件18旋轉。
也就是說,當第一承載架10被帶動而旋轉時,第一環狀構件11及第二環狀構件12將會被第一承載架10帶動而相對於外環狀構件18旋轉,於此同時,穿設於相鄰的第一穿孔114及第二穿孔124中的各個固定銷15,將會被形成第一穿孔114的側壁及形成第二穿孔124的側壁反覆地推抵,進而帶動第二承載架13相對於輔助架體16、第一承載架10及端蓋20旋轉。
由於外環狀構件18所包含的內齒狀結構181的數量與第一環狀構件所包含的第一外齒狀結構113的數量不相同,且外環狀構件18所包含的內齒狀結構181的數量與第二環狀構件所包含的第二外齒狀結構123的數量不相同,因此,由第一承載架10輸入的高轉速動力,將會由第二承載架13以相對較低的轉速輸出。
本發明的減速模組A通過使第一承載架10及第二承載架13旋轉時,都是以相同的中心軸CP為中心進行旋轉等設計,可以使得減速模組A具有更好的動態特性及更小的震動噪音。
請一併參閱圖13至圖18,本發明的自走車B包含一本體B1、四個輪子B2、一處理模組B3及四個動力裝置C(圖中僅繪示兩個)。本體B1可以是依據需求用來載物或載人等。處理模組B3設置於本體B1中,動力裝置C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於本體B1中,各個動力裝置C與其中一個輪子B2相連接。自走車B所包含的動力裝置C的數量,可依據需求增減,舉例來說,自走車B也可以是僅包含有單一個動力裝置C。本體B1內包含有用來使自走車B正常運作的相關必要電子零組件及機械零組件。處理模組B3電性連接動力裝置C,處理模組B3用以控制動力裝置C作動,以使動力裝置C帶動輪子B2作動。處理模組B3例如可以是包含有電路板、微處理器等,用來控制動力裝置C作動的相關必要的電子零組件。
本發明的自走車B例如可以是應用為自動導引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AGV),但不以此為限,本發明的自走車B泛指任何帶有自動行走功能的載人或是載物的車。另外,本發明的自走車B所包含的輪子B2的數量,及自走車B所包含的動力裝置C的數量,都可以依據需求變化。
本發明的動力裝置C包含一驅動單元C1、一外殼體C2、一減速模組A及一外端蓋C3。外殼體C2為中空結構,減速模組A及驅動單元C1設置於外殼體C2中。外端蓋C3固定於外殼體C2的一端。
減速模組A包含:一第一承載架10、一第一環狀構件11、一第二環狀構件12、一第二承載架13、一第一軸承14、八個固定銷15、一輔助架體16、一第二軸承17、一外環狀構件18、一第三軸承19及一端蓋20,關於該些構件彼此間的連接關係及作動關係,請參閱前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驅動單元C1與第一承載架10相連接,驅動單元C1電性連接處理模組B3,處理模組B3能控制驅動單元C1作動,據以通過驅動單元C1使第一承載架10以中心軸CP為中心旋轉。具體來說,驅動單元C1例如可以是馬達,馬達包含一轉子組件C12及一定子組件C11。定子組件C11是固定於外殼體C2的內側,而轉子組件C12則是固定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在實際應用中,轉子組件C12可以是鄰近第一承載架10的第二端10B設置,而轉子組件C12可以是位於減速模組A的第一承載架10的一側。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轉子組件C12所包含的鐵心,可以是設置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或者,轉子組件C12所包含的多個磁石,可以是環狀地排列設置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通過使轉子組件C12固定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等設計,可以讓轉子組件C12與第一承載架10作動時,是以相同的中心軸CP為中心進行旋轉,如此,將可大幅地降低動力裝置C的體積。通過使轉子組件C12所包含的多個磁石,環狀地排列設置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的組裝方式,相較於使轉子組件C12套合設置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的組裝方式,可以進一步減少轉子組件C12與第一承載架10之間的裝配公差,且也可以避免第一承載架10於套合過程中發生變形的問題,還可以提升轉子組件C12與第一承載架10一次組裝成功的機率(即俗稱的直通率)。
如圖13至圖15所示,減速模組A設置於外殼體C2中,而減速模組A的第一承載架10及端蓋20,可以是直接與外殼體C2的內側相互卡合,且減速模組A的端蓋20,可以是對應鄰近於外殼體C2的一端設置。
如圖15及圖16所示,減速模組A的第二承載架13是與輪子B2相連接,而輔助架體16能帶動輪子B2旋轉。在實際應用中,第二承載架13及輪子B2可以是分別包含有相對應的多個鎖孔136、B21,而第二承載架13的多個鎖孔136及輪子B2的多個鎖孔B21,可以是與多個螺絲相互配合,據以使第二承載架13與輪子B2相互固定。
在較佳的實施例中,減速模組A與外殼體C2的組裝方式,可以是以可反覆拆裝的方式相互固定,且驅動單元C1與第一承載架10的連接方式,也可以是以可反覆拆裝的方式相互連接,如此,當動力裝置C的減速模組A發生故障時,相關人員可以通過簡單的拆裝作業,更換動力裝置C的減速模組A。
在不同的實施例中,動力裝置C也可以是包含有兩個外端蓋C3,兩個外端蓋C3對應設置於外殼體C2的兩端,而減速模組A的端蓋20基本上是位於外殼體C2中。當然,鄰近減速模組A的第二承載架13的外端蓋C3是具有貫穿孔,而第二承載架13及輪子B2則能通過外端蓋C3的貫穿孔相互連接。
如圖13至圖15所示,動力裝置C還可以包含至少一感測器,感測器用以感測第一承載架10旋轉時的扭力、速度、位置中的至少一個。舉例來說,感測器可以是扭力感測器、速度感測器等,於此不加以限制。在其中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感測器可以是為一旋轉編碼器(Rotary Encoder)C4,旋轉編碼器C4包含一讀取單元C41及一磁性環C42,讀取單元C41可以是固定設置於外端蓋C3,磁性環C42則可以是固定設置於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讀取單元C41電性連接處理模組B3,而讀取單元C41能與磁性環C42相互配合,據以產生相對應的訊號並傳遞至處理模組B3,而處理模組B3則能據以解析出第一承載架10的旋轉速度、轉動位置等資訊。
如圖15、圖17及圖18所示,在其中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外端蓋C3可以是包含有一貫穿孔C31,貫穿孔C31貫穿外端蓋C3設置,且外端蓋C3的一側可以是內凹形成有一軸承容槽C32。動力裝置C還可以是包含有一輔助軸承C5,輔助軸承C5的內環結構C51與第一承載架10的外圍相互固定,輔助軸承C5的外環結構C52與形成軸承容槽C32的內側壁C33相互固定,而第一承載架10能通過輔助軸承C5,相對於外端蓋C3旋轉。另外,第一承載架10的第一中空通道1011可以是與外端蓋C3的貫穿孔C31相互連通,而驅動單元C1及感測器所分別包含的相關電線等,則可以是穿過外端蓋C3的貫穿孔C31而設置於第一中空通道1011內。其中,輔助軸承C5、外端蓋C3、外殼體C2、輔助架體16、第二軸承17及第一承載架10共同形成一封閉空間SP2,而驅動單元C1則是對應設置於封閉空間SP2中。
依上所述,如圖13至圖15所示,當處理模組B3控制驅動單元C1作動時,驅動單元C1將會帶動第一承載架10旋轉,而使減速模組A作動,最後,輪子B2將被第二承載架13帶動而旋轉。
請一併參閱圖19及圖20,本發明的移載設備D包含一基座D1、5個動力裝置C、4個連接組件D2及5個處理模組D3。本發明的移載設備D可以應用為一機械手臂設備,但不以此為限。關於移載設備D所包含的動力裝置C的數量、連接組件D2的數量及處理模組D3的數量,都可依據需求變化,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另外,連接組件D2的尺寸、外型等皆可依據需求變化,不以圖中所示為限。
基座D1用以置放於地面,基座D1與一個動力裝置C相連接,與基座D1相連接的動力裝置C的另一端與一個連接組件D2相連接,而連接組件D2的另一端則與另一個動力裝置C相連接,依此類推。關於動力裝置C的詳細說明,請參閱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贅述。各個處理模組D3電性連接一個動力裝置C,而處理模組D3能控制其所連接的動力裝置C作動,據以使多個連接組件D2相對作動。在實際應用中,位於移載設備D的末端的動力裝置C的第二承載架13可以是依據需求,連接一夾持構件等,於此不加以限制。
如圖20所示,動力裝置C的第二承載架13可以是露出於外殼體C2的一端,並與一個連接組件D2相互連接,外殼體C2的另一端則可以是與另一個連接組件D2相連接。處理模組D3可以是對應設置於外殼體C2與連接組件D2、外端蓋C3、第一承載架10、輔助軸承C5共同構成的一封閉空間SP3中。
在其中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動力裝置C還可以是包含有一制動器C7及一引線構件C8。制動器C7的一部分固定於外端蓋C3的一側,且制動器C7與第一承載架10相連接;制動器C7與處理模組D3電性連接,而處理模組D3能控制制動器C7作動,據以使第一承載架10不再旋轉。
引線構件C8包含一引線通道C81,引線通道C81沿中心軸CP貫穿引線構件C8,引線構件C8與第二承載架13相互固定,且引線構件C8不與第一承載架10相互固定,且引線構件C8的一部分是對應設置於第一承載架10的第一中空通道1011,引線構件C8的一部分則是對應設置於第二承載架13的第二中空通道133。引線通道C81用以提供至少一電線設置,所述電線例如是用來連接處理模組D3、感測器、驅動單元C1、制動器C7等。
需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是以每一個動力裝置C內設置有一個處理模組D3為例,但處理模組D3不侷限於必須設置於動力裝置C中,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移載設備D也可以是僅包含單一個處理模組D3,而該處理模組D3可以是設置於基座D1中,且該處理模組D3是通過電線與各個動力裝置C的驅動單元C1電性連接。
請一併參閱圖21至圖33所示,本發明的電動腳踏車E包含一車架組E1、一把手E2、一前輪E31、一後輪E32、一座墊E4、一煞車系統E5、一傳動件E6、一動力輸出系統E7、一電力系統E8及一處理模組E9。所述車架組E1包含車架、前叉、後叉、座管。把手E2、前輪E31、後輪E32、座墊E4、煞車系統E5、傳動件E6、動力輸出系統E7、電力系統E8及處理模組E9皆設置於車架組E1上,具體來說,動力輸出系統E7是設置於車架組E1的車架的五通。傳動件E6用來連接動力輸出系統E7及後輪E32,傳動件E6例如可以是鍊條,但不以此為限。在實際應用中,電動腳踏車E還可以是包含有變速系統。電力系統E8例如是包含有充電電池,處理模組E9電性連接動力輸出系統E7及電力系統E8,而處理模組E9能控制動力輸出系統E7及電力系統E8作動。
如圖22至圖28所示,動力輸出系統E7包含:一動力裝置E71、一中軸E72、兩曲柄E73、一第一單向離合器E74、一齒盤E75及一第二單向離合器E76。動力裝置E71包含一外殼體E711、一減速模組E712、一驅動單元E713、一外端蓋E714、一第一輔助端蓋E715、一第一輔助軸承E716、一扭力感測器E717、一第二輔助端蓋E718及一第二輔助軸承E719。本實施例的外殼體E711、減速模組E712、驅動單元E713及外端蓋E714彼此間的連接關係及作動關係,與前述實施例的外殼體C2、減速模組A、驅動單元C1及外端蓋C3的連接關係及作動關係大致相同,於此不在贅述,以下僅針對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如圖23至圖26所示,本實施例的外端蓋E714還包含一外穿孔E7141,外穿孔E7141貫穿外端蓋E714設置。第一輔助端蓋E715為環狀結構,第一輔助端蓋E715的外圍與外端蓋E714形成外穿孔E7141的內側相互固定,第一輔助端蓋E715的內側與第一輔助軸承E716的外環結構E7162相互固定,第一輔助軸承E716的內環結構E7161與中軸E72的外圍相互固定,而中軸E72能通過第一輔助軸承E716相對於第一輔助端蓋E715旋轉。
中軸E72的一部分穿過動力裝置E71設置,而中軸E72的一部分是對應穿過第一承載架10的第一中空通道1011。中軸E72的兩端與兩個曲柄E73相連接。各個曲柄E73遠離與中軸E72相連接的一端連接一踏板E10。使用者能通過踩踏兩踏板E10,而使中軸E72旋轉。
扭力感測器E717的一端可以是與外端蓋E714相互固定,且扭力感測器E717的一部分設置於第一承載架10的第一中空通道1011中,扭力感測器E717的一部分與中軸E72的外圍相連接,而扭力感測器E717用以感測中軸E72的扭力,並對應產生一扭力訊號。扭力感測器E717電性連接處理模組E9(如圖21所示),處理模組E9能接收扭力感測器E717所傳遞的扭力訊號,並據以判斷中軸E72的扭力是否達到一預定扭力;當處理模組E9判定中軸E72的扭力到達預定扭力時,處理模組E9可以是控制動力裝置E71的驅動單元E713作動,以通過減速模組E712第二承載架13旋轉。
第二輔助端蓋E718為環狀結構,第二輔助端蓋E718固定於外殼體E711相反於設置有外端蓋E714的一端,而減速模組E712的端蓋20是對應位於外殼體E711內。第二輔助端蓋E718的內側與第二輔助軸承E719的外環結構E7192相互固定,第二輔助軸承E719的內環結構E7191與第一單向離合器E74相連接,而第一單向離合器E74能通過第二輔助軸承E719相對於第二輔助端蓋E718旋轉。齒盤E75與第一單向離合器E74相互固定,齒盤E75用來與傳動件E6(如圖21所示)相連接。第一單向離合器E74與中軸E72相連接,而中軸E72能通過第一單向離合器E74與齒盤E75相連動。
通過第一單向離合器E74的設置,當使用者踩踏踏板E10(如圖21所示),而使兩曲柄E73向電動腳踏車E的前方旋轉時(即使用者向前踩),中軸E72將通過第一單向離合器E74與齒盤E75相互連接,而齒盤E75將隨中軸E72一同旋轉,藉此,齒盤E75將通過傳動件E6,帶動後輪E32向前旋轉。
相反地,使用者踩踏踏板E10(如圖21所示),而使兩曲柄E73向電動腳踏車E的後方旋轉時(即使用者向後踩),中軸E72將帶動第一單向離合器E74作動,而第一單向離合器E74將不會使中軸E72帶動齒盤E75作動,齒盤E75則不會隨中軸E72一同旋轉。
第二單向離合器E76與減速模組E712的第二承載架13相連接,且第二單向離合器E76與第一單向離合器E74相連接。當使用者踩踏踏板E10(如圖21所示),而使曲柄E73向前旋轉時,第一單向離合器E74將帶動第二單向離合器E76作動,但第二單向離合器E76不會帶動第二承載架13旋轉。
當使用者踩踏踏板E10(如圖21所示),而使曲柄E73向後旋轉時,第一單向離合器E74將使中軸E72不會連動齒盤E75作動,而中軸E72相對於第一單向離合器E74處於空轉的狀態,因此,第一單向離合器E74也不會帶動第二單向離合器E76作動。
當使用者向前踩踏,而中軸E72帶動齒盤E75向前旋轉時,若是處理模組E9(如圖21所示)同時控制驅動單元E713作動,則第二單向離合器E76將同步帶動齒盤E75旋轉,如此,將可達到電動輔助騎乘的效果。在實際應用中,在使用者向前踩踏的同時,與中軸E72相連接的扭力感測器E717,將持續地傳遞扭力訊號至處理模組E9(如圖21所示),而處理模組E9(如圖21所示)可以是依據扭力訊號,在判定中軸E72當前的扭力超過一預定扭力時,控制驅動單元E713作動,據以使第二承載架13作動,從而通過第二單向離合器E76及第一單向離合器E74使齒盤E75旋轉,藉此,達到電動輔助騎乘的效果。舉例來說,當使用者騎乘於高坡度的地形時,中軸E72的扭力將相對較大,此時,處理模組E9(如圖21所示)將可以控制驅動單元E713作動,據以驅動齒盤E75旋轉,藉此減輕使用者踩踏的負擔。
請一併參閱圖27至圖33,在實際應用中,第一單向離合器E74可以是包含有一第一構件E741、一第一環狀壁E742及多個第一滾柱E743,第一構件E741為環狀結構,而第一構件E741包含一中心穿孔E7411,中心穿孔E7411貫穿第一構件E741設置。第一構件E741的外圍具有多個第一凸出結構E7412及多個第一凹槽E7413,多個第一凸出結構E7412彼此間隔地設置,而各個第一凹槽E7413位於相鄰的兩個第一凸出結構E7412之間,兩個相鄰的第一凹槽E7413之間具有一個第一凸出結構E7412。各個第一凹槽E7413具有兩個第一弧面E7414、E7415,兩個第一弧面E7414、E7415的弧度不相同。
第一環狀壁E742可以是形成於一輔助框體F,輔助框體F通過一第三輔助軸承F1樞接於中軸E72的外圍,第一構件E741形成中心穿孔E7411的內側壁與中軸E72的外圍相互固定,而第一環狀壁E742是面對多個第一凹槽E7413設置,各個第一滾柱E743設置於其中一個第一凹槽E7413中,而各個第一滾柱E743是位於第一構件E741與第一環狀壁E742之間。輔助框體F的一端與齒盤E75相連接。
如圖21、圖28及圖30所示,當使用者向前踩踏,而使中軸E72順時針(即第一方向)旋轉時,中軸E72將帶動第一構件E741順時針旋轉,而各個第一滾柱E743將對應位於第一凹槽E7413的其中一個第一弧面E7414與第一環狀壁E742之間,此時,各個第一滾柱E743將被第一環狀壁E742及第一構件E741夾持,而第一環狀壁E742將隨第一構件E741一同順時針旋轉,而與輔助框體F相連接的齒盤E75將隨輔助框體F一同旋轉,齒盤E75將據以通過傳動件E6帶動後輪E32向腳踏車前進的方向旋轉。
如圖21、圖28及圖31所示,當使用者向後踩踏,而使中軸E72逆時針(即第二方向)旋轉時,中軸E72將帶動第一構件E741逆時針旋轉,而各個第一滾柱E743將對應位於第一凹槽E7413的另一個第一弧面E7415與第一環狀壁E742之間,此時,各個第一凸出結構E7412將撥動相鄰的第一滾柱E743,而各個第一滾柱E743將不會被第一構件E741及第一環狀壁E742固持,因此,第一環狀壁E742將不會隨著第一構件E741一同旋轉,亦即,輔助框體F及與其相連接的齒盤E75不會隨著中軸E72一同旋轉。也就是說,使用者向後踩踏時,中軸E72將帶動第一構件E741旋轉,且各個第一滾柱E743是呈現為自轉的狀態,而第一環狀壁E742及與其相連接的齒盤E75不會隨著旋轉。
請一併參閱圖23、圖27、圖28、圖32及圖33所示,第二單向離合器E76包含一第二構件E761、一第二環狀壁E762及多個第二滾柱E763。第二構件E761為環狀結構。第二構件E761的外圍具有多個第二凸出結構E7611及多個第二凹槽E7612,多個第二凸出結構E7611彼此間隔地設置,而各個第二凹槽E7612位於相鄰的兩個第二凸出結構E7611之間,兩個相鄰的第二凹槽E7612之間具有一個第二凸出結構E7611。各個第二凹槽E7612具有兩個第二弧面E7613、E7614,兩個第二弧面E7613、E7614的弧度不相同。
第二構件E761可以是與第二承載架13一體成形地設置,而第二構件E761位於第二承載架13相反於面對第一環狀構件11(如圖24所示)的一側。第二環狀壁E762可以是形成於所述輔助框體F,且第二環狀壁E762是面對多個第二凹槽E7612設置,各個第二滾柱E763設置於其中一個第二凹槽E7612中,而各個第二滾柱E763是位於第二構件E761與第二環狀壁E762之間。
如圖21、圖28、圖32及圖33所示,當驅動單元E713帶動第一承載架10順時針旋轉時,減速模組E712將被驅動而帶動第二承載架13旋轉,第二構件E761將隨第二承載架13一同順時針旋轉,各個第二滾柱E763將對應位於第二凹槽E7612的其中一個第二弧面E7613與第二環狀壁E762之間,此時,各個第二滾柱E763將被第二環狀壁E762及第二構件E761夾持,而第二環狀壁E762將隨第二構件E761一同順時針旋轉,而與輔助框體F相連接的齒盤E75將隨輔助框體F一同旋轉,藉此,齒盤E75將通過傳動件E6帶動後輪E32向腳踏車前進的方向旋轉。
如圖28、圖32及圖33所示,當中軸E72順時針旋轉,以使腳踏車向前進時,中軸E72將帶動第一構件E741順時針旋轉,且輔助框體F的第一環狀壁E742將被多個第一滾柱E743帶動而順時針旋轉,而輔助框體F的第二環狀壁E762將相對於多個第二滾柱E763旋轉,各個第二滾柱E763將被帶動而呈現為自轉的狀態,而輔助框體F的第二環狀壁E762將不會與第二構件E761一同固持多個第二滾柱E763,亦即,中軸E72順時針旋轉時,在驅動單元E713沒有作動的情況下,中軸E72不會通過第一單向離合器E74及第二單向離合器E76帶動第二承載架13旋轉。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使第一單向離合器E74的第一環狀壁E742與第二單向離合器E76的第二環狀壁E762一體成形地設置於輔助框體F,且使第二單向離合器E76的第二構件E761與第二承載架13一體成形地設置等設計,可以大幅度縮小動力輸出系統E7的整體體積。當然,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一環狀壁E742及第二環狀壁E762也可以是通過非一體成形的方式相連接,第二構件E761及第二承載架13也可以是通過非一體成形的方式相連接。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電動腳踏車的動力輸出系統,相較於習知的電動腳踏車的相關動力輸出系統,還具組裝方便、組裝工時低等優點。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A:減速模組 10:第一承載架 10A:第一端 10B:第二端 101:本體 1011:第一中空通道 102:第一環狀凸出結構 103:第二環狀凸出結構 104:第一環狀限位結構 105:第二環狀限位結構 106:第一環狀容槽 107:第二環狀容槽 108:環狀樞接部 1081:外圍 11:第一環狀構件 111:第一中心通孔 112:內側面 113:第一外齒狀結構 114:第一穿孔 12:第二環狀構件 121:第二中心通孔 122:內側面 123:第二外齒狀結構 124:第二穿孔 13:第二承載架 131:軸承容槽 1311:內側面 132:固定孔 133:第二中空通道 134:外圍 135:環狀限位部 136:鎖孔 14:第一軸承 141:外環結構 142:內環結構 15:固定銷 16:輔助架體 161:容槽 1611:內側面 162:端壁 1621:內軸承容槽 16211:內側面 163:外軸承容槽 1631:內側面 164:端面 17:第二軸承 171:外環結構 172:內環結構 18:外環狀構件 181:內齒狀結構 19:第三軸承 191:外環結構 192:內環結構 20:端蓋 201:穿孔 202:軸承容槽 203:內側面 CP:中心軸 CP1:中心軸 CP2:中心軸 CP3:第一中心軸 CP4:第二中心軸 L1:距離 L2:距離 L3:距離 L4:距離 P:滾柱 SP:封閉空間 W1:圓心 W2:圓心 B:自走車 B1:本體 B2:輪子 B21:鎖孔 B3:處理模組 C:動力裝置 C1:驅動單元 C11:定子組件 C12:轉子組件 C2:外殼體 C3:外端蓋 C31:貫穿孔 C32:軸承容槽 C33:內側壁 C4:旋轉編碼器 C41:讀取單元 C42:磁性環 C5:輔助軸承 C51:內環結構 C52:外環結構 C7:制動器 C8:引線構件 C81:引線通道 D:移載設備 D1:基座 D2:連接組件 D3:處理模組 E:電動腳踏車 E1:車架組 E2:把手 E31:前輪 E32:後輪 E4:座墊 E5:煞車系統 E6:傳動件 E7:動力輸出系統 E71:動力裝置 E711:外殼體 E712:減速模組 E713:驅動單元 E714:外端蓋 E7141:外穿孔 E715:第一輔助端蓋 E716:第一輔助軸承 E7161:內環結構 E7162:外環結構 E717:扭力感測器 E718:第二輔助端蓋 E719:第二輔助軸承 E7191:內環結構 E7192:外環結構 E72:中軸 E73:曲柄 E74:第一單向離合器 E741:第一構件 E7411:中心穿孔 E7412:第一凸出結構 E7413:凹槽 E7414:第一弧面 E7415:第一弧面 E742:第一環狀壁 E743:第一滾柱 E75:齒盤 E76:第二單向離合器 E761:第二構件 E7611:第二凸出結構 E7612:凹槽 E7613:第二弧面 E7614:第二弧面 E762:第二環狀壁 E763:第二滾柱 E8:電力系統 E9:處理模組 E10:踏板 F:輔助框體 F1:第三輔助軸承 SP:封閉空間 SP2:封閉空間 SP3:封閉空間
圖1為本發明的減速模組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沿剖線II-II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圖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減速模組的第一承載架的示意圖。
圖5為圖4沿剖線V-V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圖4沿剖線VI-VI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減速模組的設置有多個滾柱的第一承載架、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8及圖9分別為本發明的減速模組的第一承載架、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的組合及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的減速模組的設置有第一環狀構件及第二環狀構件的第一承載架、第一軸承、第二承載架及多個固定銷的分解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的減速模組的設置有第一環狀構件、第二環狀構件及第二承載架的第一承載架、第二軸承、輔助架體及外環狀構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的減速模組的第一承載架、第三軸承及端蓋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的自走車的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的自走車的局部示意圖。
圖15為圖14沿XV-XV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的自走車的動力裝置及輪子的分解示意圖。
圖17及圖18分別為本發明自走車的動力裝置的不同視角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的移載設備的示意圖。
圖20為圖19沿XX-XX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的電動腳踏車的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的電動腳踏車的動力輸出系統的示意圖。
圖23為圖22沿XXIII-XXIII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4為圖23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5至圖27為本發明的電動腳踏車的動力輸出系統的不同構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28為本發明的電動腳踏車的動力輸出系統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29為圖22沿XXIX-XXIX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0為圖29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1為本發明的電動腳踏車的動力輸出系統的中軸、第一構件、第一環狀壁及第一滾柱的另一狀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2為圖22沿XXXII-XXXII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3為圖3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A:減速模組
10:第一承載架
10A:第一端
10B:第二端
101:本體
1011:第一中空通道
102:第一環狀凸出結構
103:第二環狀凸出結構
108:環狀樞接部
11:第一環狀構件
12:第二環狀構件
13:第二承載架
133:第二中空通道
14:第一軸承
15:固定銷
16:輔助架體
163:外軸承容槽
17:第二軸承
18:外環狀構件
181:內齒狀結構
19:第三軸承
20:端蓋
202:軸承容槽
CP:中心軸

Claims (20)

  1. 一種減速模組,其包含: 一第一承載架,其用以與一外部驅動單元相連接,所述第一承載架被所述外部驅動單元驅動時,所述第一承載架是以一中心軸為中心旋轉; 一第二承載架,其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樞接; 多個固定銷,其設置於所述第二承載架的一側; 至少兩個環狀構件,其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環狀構件及一第二環狀構件;所述第一環狀構件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是偏心地設置,所述第二環狀構件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是偏心地設置;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一外齒狀結構,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環狀構件的內側樞接於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且各個所述第一穿孔對應穿設有一個所述固定銷;各個所述固定銷於相對應的所述第一穿孔中是偏心地設置;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二外齒狀結構,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環狀構件的內側樞接於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且各個所述第二穿孔對應穿設有一個所述固定銷;各個所述固定銷於相對應的所述第二穿孔中是偏心地設置;其中,各個所述固定銷是穿過其中一個所述第一穿孔及其中一個所述第二穿孔; 一輔助架體,其樞接於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 一外環狀構件,其內側具有多個內齒狀結構,所述外環狀構件的外圍與所述輔助架體相互固定,且多個所述內齒狀結構與所述第一外齒狀結構相互咬合,多個所述內齒狀結構與所述第二外齒狀結構相互咬合; 其中,所述外環狀構件所包含的所述內齒狀結構的數量與所述第一環狀構件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外齒狀結構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所述外環狀構件所包含的所述內齒狀結構的數量與所述第二環狀構件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外齒狀結構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 其中,當所述驅動單元被控制,而使所述第一承載架以所述中心軸為中心旋轉時,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將被所述第一承載架連動而相對於所述外環狀構件旋轉,且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將帶動多個所述固定銷作動,而使所述第二承載架相對於所述第一承載架旋轉。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減速模組,其中,所述減速模組包含至少三個軸承,其分別定義為一第一軸承、一第二軸承及一第三軸承,所述第一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的內側相互固定,所述第一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二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二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輔助架體的內側相互固定;所述減速模組還包含一端蓋,所述端蓋固定於所述輔助架體的一端,所述第三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端蓋、所述輔助架體相互固定,所述第三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一承載架、所述第二承載架、所述第一軸承、所述輔助架體、所述第二軸承、所述第三軸承及所述端蓋共同形成一封閉空間,各個所述固定銷、所述第一環狀構件、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及所述外環狀構件位於所述封閉空間中。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減速模組,其中,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構件為完全相同的構件,所述第一承載架具有一本體、一第一環狀凸出結構及一第二環狀凸出結構;所述本體具有一第一中空通道,所述第一中空通道沿所述中心軸貫穿所述本體,所述第二承載架具有一第二中空通道,所述第二中空通道沿所述中心軸貫穿所述第二承載架,且所述第一中空通道與所述第二中空通道相互連通;所述第一環狀凸出結構形成於所述本體的外圍,所述第二環狀凸出結構形成於所述本體的外圍,所述第一環狀構件樞接於所述第一環狀凸出結構的外圍,所述第二環狀構件樞接於所述第二環狀凸出結構的外圍,而所述第一環狀構件的一第一中心通孔的一第一中心軸、所述第二環狀構件的一第二中心通孔的一第二中心軸與所述中心軸不相互重疊。
  4. 一種動力裝置,其包含: 一減速模組,其包含: 一第一承載架,其用以與一外部驅動單元相連接,所述第一承載架被所述外部驅動單元驅動時,所述第一承載架是以一中心軸為中心旋轉; 一第二承載架,其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樞接; 多個固定銷,其設置於所述第二承載架的一側; 至少兩個環狀構件,其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環狀構件及一第二環狀構件;所述第一環狀構件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是偏心地設置,所述第二環狀構件相對於所述中心軸是偏心地設置;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一外齒狀結構,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環狀構件的內環樞接於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且各個所述第一穿孔對應穿設有一個所述固定銷;各個所述固定銷於各個所述第一穿孔中是偏心地設置;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二外齒狀結構,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包含多個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環狀構件的內環樞接於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且各個所述第二穿孔對應穿設有一個所述固定銷;各個所述固定銷於各個所述第二穿孔中是偏心地設置;其中,各個所述固定銷是穿過其中一個所述第一穿孔及其中一個所述第二穿孔; 一輔助架體,其樞接於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 一外環狀構件,其內側具有多個內齒狀結構,所述外環狀構件的外圍與所述輔助架體相互固定,且多個所述內齒狀結構與所述第一外齒狀結構相互咬合,多個所述內齒狀結構與所述第二外齒狀結構相互咬合; 一端蓋,其固定於所述輔助架體的一端,且所述端蓋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的外圍相互樞接; 其中,所述外環狀構件所包含的所述內齒狀結構的數量與所述第一環狀構件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外齒狀結構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所述外環狀構件所包含的所述內齒狀結構的數量與所述第二環狀構件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外齒狀結構的數量的差少於5齒; 一驅動單元,其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相連接; 一外殼體,其為中空結構,所述減速模組及所述驅動單元設置於所述外殼體中; 一外端蓋,其固定於所述外殼體的一端; 其中,當所述驅動單元被控制,而使所述第一承載架以所述中心軸為中心旋轉時,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將被帶動而相對於所述外環狀構件旋轉,且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將帶動多個所述固定銷作動,而使所述第二承載架相對於所述第一承載架旋轉。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動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承載架具有一第一中空通道,所述第一中空通道沿所述中心軸貫穿所述第一承載架,所述第二承載架具有一第二中空通道,所述第二中空通道沿所述中心軸貫穿所述第二承載架,所述第一中空通道與所述第二中空通道相互連通;所述動力裝置還包含一引線構件,所述引線構件包含一引線通道,所述引線通道沿所述中心軸貫穿所述引線構件,所述引線構件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相互固定,且所述引線構件不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相互固定,所述引線通道用以提供至少一電線設置。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動力裝置,其中,所述減速模組包含至少四個軸承,其分別定義為一第一軸承、一第二軸承、一第三軸承及一輔助軸承,所述第一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的內側相互固定,所述第一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二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二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輔助架體的內側相互固定;所述減速模組還包含一端蓋,所述端蓋固定於所述輔助架體的一端,所述第三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端蓋、所述輔助架體相互固定,所述第三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一承載架、所述第二承載架、所述第一軸承、所述輔助架體、所述第二軸承、所述第三軸承及所述端蓋共同形成一封閉空間,各個所述固定銷、所述第一環狀構件、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及所述外環狀構件位於所述封閉空間中;所述輔助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輔助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外端蓋相互固定;其中,所述驅動單元位於由所述第一承載架、所述輔助軸承、所述第二軸承、所述外殼體、所述輔助架體及所述外端蓋共同形成的另一封閉空間中。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動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構件為完全相同的構件,所述第一承載架具有一本體、一第一環狀凸出結構及一第二環狀凸出結構;所述本體具有一第一中空通道,所述第一中空通道沿所述中心軸貫穿所述本體,所述第二承載架具有一第二中空通道,所述第二中空通道沿所述中心軸貫穿所述第二承載架,且所述第一中空通道與所述第二中空通道相互連通;所述第一環狀凸出結構形成於所述本體的外圍,所述第二環狀凸出結構形成於所述本體的外圍,所述第一環狀構件樞接於所述第一環狀凸出結構的外圍,所述第二環狀構件樞接於所述第二環狀凸出結構的外圍,而所述第一環狀構件的一第一中心通孔的一第一中心軸、所述第二環狀構件的一第二中心通孔的一第二中心軸與所述中心軸不相互重疊。
  8. 如請求項4所述的動力裝置,其中,所述驅動單元為一馬達,所述馬達包含一定子組件及一轉子組件,所述定子組件固定於所述外殼體的內側,所述轉子組件與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驅動單元被驅動時,所述轉子組件是以所述中心軸為中心相對於所述定子組件旋轉。
  9. 如請求項4所述的動力裝置,其中,所述動力裝置還包含至少一感測器,所述感測器用以感測所述第一承載架旋轉時的扭力、速度、位置中的至少一個;其中一個所述感測器為一旋轉編碼器,所述旋轉編碼器包含一讀取單元及一磁性環,所述讀取單元固定設置於所述外端蓋,所述磁性環固定設置於所述第一承載架的外圍。
  10. 一種自走車,其包含如請求項4至請求項9中任一項所述的動力裝置、至少兩個輪子及一處理模組,其中一個所述輪子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相連接,所述處理模組電性連接所述驅動單元,所述處理模組能控制所述驅動單元作動,以通過所述減速模組帶動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相連接的所述輪子旋轉。
  11. 一種移載設備,其包含至少一個如請求項4至請求項9中任一項所述的動力裝置、至少一連接組件及至少一處理模組,所述第二承載架與所述連接組件相連接,所述處理模組電性連接所述驅動單元,而所述處理模組能控制所述驅動單元作動,以通過所述減速模組帶動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相連接的所述連接組件作動。
  12. 一種動力輸出系統,其適用於安裝在一電動腳踏車的一車架組,所述動力輸出系統包含:如請求項4至請求項9中任一項所述的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輸出系統還包含: 一中軸; 兩曲柄,其連接於所述中軸的兩端,各個所述曲柄的另一端用以連接一踏板; 一齒盤; 一第一單向離合器,其與所述中軸相連接,且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與所述齒盤相連接; 一第二單向離合器,其與所述第二承載架相連接,且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與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相連接; 其中,所述動力裝置還包含: 一第一輔助端蓋,其為環狀結構,所述第一輔助端蓋的外圍與所述外端蓋的一外穿孔的內側相互固定,所述第一輔助端蓋的內側與所述中軸的外圍相互樞接; 一第二輔助端蓋,其固定於所述外殼體的一端,所述第二輔助端蓋與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相互樞接; 其中,當使用者踩踏兩個所述踏板,以使所述電動腳踏車向前進時,兩個所述曲柄將帶動所述中軸向一第一方向旋轉,且所述中軸將帶動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作動,以連動所述齒盤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而所述齒盤則能通過一傳動件帶動所述電動腳踏車的一後輪旋轉; 其中,當兩個所述曲柄被帶動而向一第二方向旋轉時,所述中軸將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轉,且所述中軸將連動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作動,而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將不會連動所述齒盤旋轉;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於所述第一方向; 其中,當所述驅動單元被控制而作動時,所述驅動單元將帶動所述第一承載架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將被所述第一承載架連動而相對於所述外環狀構件旋轉,且所述第一環狀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構件將帶動多個所述固定銷作動,而使所述第二承載架相對於所述第一承載架旋轉,且所述第二承載架將帶動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作動,以連動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作動,從而帶動所述齒盤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動力輸出系統,其中,所述動力輸出系統還包含一處理模組及一扭力感測器,所述處理模組電性連接所述扭力感測器及所述驅動單元,所述扭力感測器用以感測所述中軸的扭力,並對應產生一扭力訊號;當所述中軸被帶動而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且所述處理模組依據所述扭力訊號,判定所述中軸的扭力超過一預定扭力時,所述處理模組將控制所述驅動單元作動,以使所述第二承載架帶動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作動,據以通過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帶動所述齒盤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
  14.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動力輸出系統,其中,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包含一第一構件、一第一環狀壁及多個第一滾柱,所述第一構件為環狀結構,所述第一構件固定於所述中軸的外圍,所述第一構件的外圍具有多個第一凸出結構及多個第一凹槽,多個所述第一凸出結構及多個所述第一凹槽彼此間隔地設置,而各個所述第一凹槽位於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凸出結構之間;所述第一環狀壁形成於一輔助框體,所述輔助框體樞接於所述中軸的外圍,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與所述輔助框體相連接,且所述輔助框體的一端連接所述齒盤;各個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兩個第一弧面,兩個所述第一弧面的弧度不相同;所述中軸被帶動而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時,各個所述第一滾柱將位於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弧面及所述第一環狀壁之間,且各個所述第一滾柱將被所述第一構件及所述第一環狀壁固持,而所述第一環狀壁將隨所述中軸一同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據以帶動所述齒盤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所述中軸被帶動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轉時,各個所述第一滾柱將被帶動而於另一個所述第一弧面及所述第一環狀壁之間轉動,而所述第一環狀壁將不會被所述中軸連動。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動力輸出系統,其中,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包含一第二構件、一第二環狀壁及多個第二滾柱,所述第二構件為環狀結構,所述第二構件形成於所述第二承載架的一側,所述第二構件的外圍具有多個第二凸出結構及多個第二凹槽,多個所述第二凸出結構及多個所述第二凹槽彼此間隔地設置,而各個所述第二凹槽位於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凸出結構之間;所述第二環狀壁形成於所述輔助框體;各個所述第二凹槽具有兩個第二弧面,兩個所述第二弧面的弧度不相同;所述驅動單元被驅動而帶動所述第二承載架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時,各個所述第二滾柱將位於其中一個所述第二弧面及所述第二環狀壁之間,且各個所述第二滾柱將被所述第二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壁固持,而所述第二環狀壁將隨所述第二承載架一同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據以連動所述齒盤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
  16. 一種電動腳踏車,其包含:如請求項12所述的動力輸出系統、所述車架組、一處理模組及一電力系統,所述車架組設置有一車架、一把手、一前輪、所述後輪、一座墊、一煞車系統及所述傳動件;所述動力輸出系統設置於所述車架組;所述處理模組電性連接所述驅動單元;所述電力系統電性連接所述處理模組,所述電力系統用以提供所述動力輸出系統運作所需的電力。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電動腳踏車,其中,所述動力輸出系統還包含一處理模組及一扭力感測器,所述處理模組電性連接所述扭力感測器及所述驅動單元,所述扭力感測器用以感測所述中軸的扭力,並對應產生一扭力訊號;當所述中軸被帶動而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且所述處理模組依據所述扭力訊號,判定所述中軸的扭力超過一預定扭力時,所述處理模組將控制所述驅動單元作動,以使所述第二承載架帶動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作動,據以通過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帶動所述齒盤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電動腳踏車,其中,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包含一第一構件、一第一環狀壁及多個第一滾柱,所述第一構件為環狀結構,所述第一構件固定於所述中軸的外圍,所述第一構件的外圍具有多個第一凸出結構及多個第一凹槽,多個所述第一凸出結構及多個所述第一凹槽彼此間隔地設置,而各個所述第一凹槽位於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凸出結構之間;所述第一環狀壁形成於一輔助框體,所述輔助框體樞接於所述中軸的外圍,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與所述輔助框體相連接,且所述輔助框體的一端連接所述齒盤;各個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兩個第一弧面,兩個所述第一弧面的弧度不相同;所述中軸被帶動而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時,各個所述第一滾柱將位於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弧面及所述第一環狀壁之間,且各個所述第一滾柱將被所述第一構件及所述第一環狀壁固持,而所述第一環狀壁將隨所述中軸一同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據以帶動所述齒盤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所述中軸被帶動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轉時,各個所述第一滾柱將被帶動而於另一個所述第一弧面及所述第一環狀壁之間轉動,而所述第一環狀壁將不會被所述中軸連動。
  19.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電動腳踏車,其中,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包含一第二構件、一第二環狀壁及多個第二滾柱,所述第二構件為環狀結構,所述第二構件形成於所述第二承載架的一側,所述第二構件的外圍具有多個第二凸出結構及多個第二凹槽,多個所述第二凸出結構及多個所述第二凹槽彼此間隔地設置,而各個所述第二凹槽位於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凸出結構之間;所述第二環狀壁形成於所述輔助框體;各個所述第二凹槽具有兩個第二弧面,兩個所述第二弧面的弧度不相同;所述驅動單元被驅動而帶動所述第二承載架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時,各個所述第二滾柱將位於其中一個所述第二弧面及所述第二環狀壁之間,且各個所述第二滾柱將被所述第二構件及所述第二環狀壁固持,而所述第二環狀壁將隨所述第二承載架一同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據以連動所述齒盤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電動腳踏車,其中,所述動力裝置還包含一第一輔助軸承、一第二輔助軸承及一第三輔助軸承,所述第一輔助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中軸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一輔助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外端蓋形成所述外穿孔的內側壁相互固定;所述第二輔助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輔助框體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二輔助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第二輔助端蓋的內側相互固定;所述第三輔助軸承的內環結構與所述中軸的外圍相互固定,所述第三輔助軸承的外環結構與所述輔助框體的內側相互固定。
TW110136198A 2020-10-06 2021-09-29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I8161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3042.3A CN114379697B (zh) 2020-10-06 2021-09-30 动力输出系统及电动脚踏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87908P 2020-10-06 2020-10-06
US63/087,908 2020-10-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4483A true TW202214483A (zh) 2022-04-16
TWI816187B TWI816187B (zh) 2023-09-21

Family

ID=80680526

Famil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7956A TWI813287B (zh) 2020-10-06 2021-08-25 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210008U TWM621127U (zh) 2020-10-06 2021-08-25 諧波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131381A TW202214973A (zh) 2020-10-06 2021-08-25 諧波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136198A TWI816187B (zh) 2020-10-06 2021-09-29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211434U TWM625402U (zh) 2020-10-06 2021-09-29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211445U TWM625802U (zh) 2020-10-06 2021-09-29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136225A TW202214451A (zh) 2020-10-06 2021-09-29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7956A TWI813287B (zh) 2020-10-06 2021-08-25 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210008U TWM621127U (zh) 2020-10-06 2021-08-25 諧波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131381A TW202214973A (zh) 2020-10-06 2021-08-25 諧波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1434U TWM625402U (zh) 2020-10-06 2021-09-29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211445U TWM625802U (zh) 2020-10-06 2021-09-29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TW110136225A TW202214451A (zh) 2020-10-06 2021-09-29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43741U (zh)
TW (7) TWI8132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3287B (zh) * 2020-10-06 2023-08-21 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CN114789767B (zh) * 2022-03-15 2023-09-01 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助力自行车驱动装置的组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50281U (zh) * 2010-03-04 2011-02-16 宁波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轴式电动车电机
CN105932822A (zh) * 2016-07-05 2016-09-07 天津迪思科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型电动自行车轮毂电机
JP2018159444A (ja) * 2017-03-23 2018-10-11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補助車両用動力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06995034B (zh) * 2017-05-23 2022-10-18 爱克玛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轮毂电机和配置该轮毂电机的电动自行车
CN107017733B (zh) * 2017-06-07 2024-03-29 北京小悠出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微型轮毂电机
CN109424700A (zh) * 2017-08-23 2019-03-05 南京申特立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星轮减速机
CN111466068B (zh) * 2017-12-18 2022-09-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CN110094466B (zh) * 2018-01-30 2022-04-05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车轮驱动装置
TWI813287B (zh) * 2020-10-06 2023-08-21 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3287B (zh) 2023-08-21
TWM625402U (zh) 2022-04-11
CN216443741U (zh) 2022-05-06
TWM625802U (zh) 2022-04-21
TW202214451A (zh) 2022-04-16
TW202214973A (zh) 2022-04-16
TW202233976A (zh) 2022-09-01
TWI816187B (zh) 2023-09-21
TWM621127U (zh) 2021-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77021A1 (en)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vehicles adapted to be at least partially powered by a human
TW202214483A (zh)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EP3034387B1 (en) Hub motor structure
US6516908B2 (en) Transmission for an electric bicycle
CN110316309A (zh) 人力驱动车用控制装置
CN216401666U (zh) 减速模块、动力装置、自走车、移载设备、动力输出系统及电动脚踏车
CN216185790U (zh) 减速模块、动力装置、自走车、移载设备、动力输出系统及电动脚踏车
TW201838292A (zh) 電動輔助車輛用動力單元及其組裝方法
CN114379697B (zh) 动力输出系统及电动脚踏车
CN114379692B (zh) 谐波减速模块、动力装置、动力输出系统及电动脚踏车
CN114379698B (zh) 减速模块、动力装置、移载设备、动力输出系统及电动脚踏车
JPH11255177A (ja) 電動自転車
JP2020104742A (ja) ハブ
CN117048766A (zh) 用于自行车拨链器的电机单元
JP3068779B2 (ja) 後輪舵角制御装置
JP2002019684A (ja) 前輪駆動電動自転車
JP2002362467A (ja) 電動車
WO2024029381A1 (ja) 自転車の電動アシスト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JP3130942U (ja) 特に一輪車用の駆動機構
TW202313395A (zh) 電動助力自行車的動力模組
TWM619307U (zh) 具扭力傳感功能的傳動結構
TW201836911A (zh) 電動車輛用動力單元
JPH08178769A (ja) 回転式トルク検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