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4421A -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與其相關之組成物、用於組成物之製造的用途、套組以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與其相關之組成物、用於組成物之製造的用途、套組以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4421A
TW202204421A TW110113725A TW110113725A TW202204421A TW 202204421 A TW202204421 A TW 202204421A TW 110113725 A TW110113725 A TW 110113725A TW 110113725 A TW110113725 A TW 110113725A TW 202204421 A TW202204421 A TW 2022044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ctor
bleeding
binding molecule
antigen
dise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3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賀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4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442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 A61P7/04Antihaemorrhagics; Procoagulants; Haemostatic agents; Antifibrinoly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3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6Hybrid immunoglobul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4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karyotic hosts other than E. coli, e.g. Lactobacillus, Micromonospor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0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fungi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0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fungi
    • C12N15/81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fungi for yeas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10Cell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56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blood clotting factors, e.g. involving thrombin, thromboplastin, fibrinoge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yc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Diabet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提供一種在多種凝血相關因子之中辨識特定的2種因子兩者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以及包含該等的組成物及套組。在非限定一態樣中,本揭示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組成物、及套組,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又,本揭示也提供,使用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促進凝血之方法。再者,本揭示也提供,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篩選方法。

Description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與其相關之組成物、用於組成物之製造的用途、套組以及方法
本揭示關於在多種凝血相關因子之中辨識特定的2種因子兩者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以及包含該等的組成物、用於組成物之製造的用途、以及套組。又,本揭示關於使用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促進凝血之方法。再者,本揭示關於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篩選方法。
凝血是包含一連串的成分、特別是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第II凝血因子、第V凝血因子、第VII凝血因子、第VIII凝血因子、第IX凝血因子、第X凝血因子、第XI凝血因子、第XII凝血因子(分別為F.II、F.V、F.VII、F.VIII、F.IX、F.X、F.XI、F.XII)、該等的活化型(分別為F.IIa、F.Va、F.VIIa、F.VIIIa、F.IXa、F.Xa、F.XIa、F.XIIa)、以及溫韋伯氏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的連續性交互作用的複雜過程。
血友病是因為缺少此等成分、或者其功能受到阻礙而引發血液不能凝固的出血性疾病。當F.VIII為原因時,稱為A型血友病,當F.IX為原因時,稱為B型血友病。在血友病患者,在關節內、肌肉內等的深部組織觀察到出血症狀,在重症病例中也發生顱內出血。
血友病的嚴重程度,根據血液中的F.VIII活性或F.IX活性分類。具體來說,以健康者的F.VIII活性或F.IX活性為100%,活性小於1%的患者分類為重度,活性為1%以上小於5%的患者分類為中度,活性為5%以上小於40%的患者分類為輕度。重度血友病患者,比起中度及輕度患者,以顯著高的頻率呈現出血症狀。然而,經由F.VIII或F.IX的補充療法,使患者血液中的F.VIII活性或F.IX活性維持在1%以上,可急劇地減少出血頻率。補充療法主要使用來自血漿的純化或基因重組技術所製造的凝血因子製劑。
對於A型血友病患者的出血,通常投予F.VIII製劑(需要時(on-demand)投予)。又,近年來,為了預防出血事件,預防性投予F.VIII製劑(非專利文獻1、2)(預防性投予)。F.VIII製劑的血中半衰期為約12~16小時。因此,為了持續的預防,一週3次對患者投予F.VIII製劑(非專利文獻3、4)。又,在需要時(on-demand)投予,由於防止再出血,視必要在一定間隔追加投予F.VIII製劑。又,F.VIII製劑的投予在靜脈內實施。又,有時血友病患者產生對F.VIII的抗體(抑制物)。抑制物抵銷F.VIII製劑的效果。因此,強烈希望有比F.VIII製劑的投予負擔小、不受抑制物的存在左右的藥劑。
解決此等課題的手段,已揭示有代替F.VIII功能的雙特異性抗體及其用途(專利文獻1、2、3及4)。對F.IXa及F.X的雙特異性抗體,經由將兩因子設於附近位置,發揮替代F.VIII輔因子功能的活性,而可代替F.VIII的功能(非專利文獻5)。在該抗體之一、具有高替代F.VIII輔因子功能活性的ACE910(Emicizumab),在以健康人為對象的臨床試驗中,被認為有優良的藥物動態(長半衰期)及耐受性(非專利文獻6),在以不具有、具有抑制物的A型血友病患者為對象的臨床試驗中,和ACE910(Emicizumab)投予前相比,經ACE910(Emicizumab)投予被認為顯著的抑制出血次數(非專利文獻7)。
對於B型血友病患者的出血,定期投予F.IX製劑。但是,具有標準半衰期的習知F.IX製劑,必須一週2次靜脈內投予,頻繁投予造成患者、家屬的負擔。再者,在止血管理中,有F.IX抗體(抑制物)發生的事。結果,止血管理經常變得困難。在F.IX抑制物患者中,顯示未見於F.VIII抑制物的特徵性副反應的過敏性症狀,已是周知而成為問題(非專利文獻8)。因此,強烈希望有比F. IX製劑的投予負擔小、不受抑制物的存在左右的藥劑。
F.XI是F.XIa的蛋白酶前驅體,透過F.IX的活化而促進止血。近年來,已有報導透過將高濃度的F.XIa加入F.X,可切斷F.X的活化胜肽(activation peptide),透過加入於F.V而生成F.Va(非專利文獻9)。又已報導,在基因欠缺F.IX的B型血友病模式小鼠,經由靜脈內投予過剩量的F.XIa(假設血漿中濃度60nM),使出血持續時間減短(非專利文獻10)。因此,透過對B型血友病患者投予過剩量的F.XI或F.XIa,不管抑制物的有無,都有抑制出血次數的可能性。然而,有F.XI製劑投予至F.XI缺乏患者時引發血栓症的報告,無法確立作為安全的治療方法(非專利文獻11)。此有可能是因為F.XI製劑包含F.XIa的原因,F.XIa製劑的投予也不能說是安全的治療方法。因此,希望有除了過剩投予F.XI製劑或F.XIa製劑以外的方法,安全地防止血友病患者的出血之治療方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 2005/035754 專利文獻2:WO 2005/035756 專利文獻3:WO 2006/109592 專利文獻4:WO 2012/067176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Blood 58, 1-13(1981) 非專利文獻2:Nature 312, 330-337(1984) 非專利文獻3:Nature 312, 337-342(1984) 非專利文獻4:Biochim.Biophys.Acta 871, 268-278(1986) 非專利文獻5:Nat Med. 2012 Oct;18(10):1570-4. 非專利文獻6:Blood. 2016, Vol.127, 13: 1633-1641. 非專利文獻7:New Eng J Med 2016 , 374;21, 2044-2053 非專利文獻8:Semin Thromb Hemost. 2018;44(6):578-589. 非專利文獻9:J Thromb Haemost. 2013;11(12):2118-2127. 非專利文獻10:J Thromb Haemost. 2018;16(10):2044-2049. 非專利文獻11:Haemophilia. 2015;21(4):477-480.
[發明概要]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揭示中之發明係鑑於上述狀況而作成者,在非限定的一態樣,以用於出血、伴隨出血之疾病、或起因於出血之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之新穎分子的提供為目的。 [為解決課題之手段]
在非限定的一態樣中,本發明人等勤奮研究的結果,成功地製作辨識未被確認在生體內互相接近的輔因子之2種凝血相關因子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又發現,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有助於凝血的促進。
本揭示係基於如此知識者,具體為,包含以下舉例記載的實施態樣。 [A]辨識酵素、及可接受該酵素的催化反應的基質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但是,替代在生體表現的胜肽性輔因子或肝素的功能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除外。 [B]如[A]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辨識酵素、及可接受該酵素的催化反應的基質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促進經該酵素之該基質的水解。 [C]如[A]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辨識酵素、及可接受該酵素的催化反應的基質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促進經該酵素之該基質的活化。 [D]如[A]至[C]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酵素為蛋白酶。 [E]如[A]至[C]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酵素為絲胺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F]如[A]至[E]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酵素為凝血系統的酵素,接受該酵素的催化反應的基質為凝血系統的基質。 [G]如[A]至[F]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替代選自在生體表現的胜肽性輔因子之第V凝血因子、第VIII凝血因子、組織因子(TF)、凝血酶調節素(Thrombomodulin(TM))、蛋白S(PS)、蛋白Z(PZ)補體C4b、補體調節蛋白H因子(complement regulatory Factor H)、膜輔因子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補體受體1(complement receptor1(CR1))所組成的群組之至少1個輔因子或肝素的功能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除外。 [H]如[A]至[G]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雙特異性抗體。 [1]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下述(a)~(h)任一項之記載: (a)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b)辨識活化的第X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c)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d)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組織因子複合物(Tissue Factor complex)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e)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f)辨識凝血酶(thrombin)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g)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I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者 (h)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I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1a]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 [2]為如[1]或[1a]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促進經該酵素之該基質的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2a]為如[1]或[1a]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在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測量系統,添加發色基質溶液30分鐘後的吸光度顯示0.1以上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3]如[1]或[1a]、[2]或[2a]記載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雙特異性抗體。 [4]一種組成物,包括如[1]~[3]任一項記載的抗原結合分子及藥學上容許載劑。 [5]如[4]記載之組成物,為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的醫藥組成物。 [6]如[5]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7]如[6]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B型血友病。 [8]如[6]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9]如[5]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10]如[9]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A型血友病、後天性血友病、或溫韋伯氏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11]如[9]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12]如[5]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13]如[12]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C型血友病。 [14]如[12]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15]一種如[1]~[3]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用途,用於如[4]~[14]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的製造。 [16]一種套組,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1]~[3]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記載之組成物。 [17]一種套組,用於和第IX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1]~[3]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IX凝血因子。 [18]一種套組,用於和第VII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1]~[3]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VIII凝血因子。 [19]一種套組,用於和第X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1]~[3]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XI凝血因子。 [20]一種套組,包括至少如[1]~[3]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記載之組成物,且用於和繞徑製劑(bypassing agent)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 [21]一種促進凝血之方法,使用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22]一種篩選方法,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篩選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23]如[22]記載之篩選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24]一種品質試驗方法,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或組成物之品質試驗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25]如[24]記載之品質試驗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26]一種核酸,編碼如[1]~[3]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27]一種載體,被插入如[26]記載之核酸。 [28]一種細胞,包含如[26]記載之核酸或[27]記載之載體。 [29]一種製造方法,經由培養如[28]記載之細胞,製造如[1]~[3]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30]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下述(i)~(o)任一項之記載: (i)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j)辨識活化的第X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k)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l)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組織因子複合物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m)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n)辨識凝血酶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者 (o)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I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第IX凝血因子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30a]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第IX凝血因子活化。 [31]如[30]或[30a]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雙特異性抗體。 [32]一種組成物,包括如[30]、[30a]、或[31]記載的抗原結合分子及藥學上容許載劑。 [33]如[32]記載之組成物,為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的醫藥組成物。 [34]如[33]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35]如[34]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B型血友病。 [36]如[34]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37]如[33]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38]如[37]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A型血友病、後天性血友病、或溫韋伯氏病。 [39]如[37]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40]如[33]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41]如[40]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C型血友病。 [42]如[40]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43]一種如[30]或[31]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用途,用於如[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的製造。 [44]一種套組,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30]、[30a]、或[31]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記載之組成物。 [45]一種套組,用於和第IX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30]、[30a]、或[31]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IX凝血因子。 [46]一種套組,用於和第VII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30]、[30a]、或[31]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VIII凝血因子。 [47]一種套組,用於和第X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30]、[30a]、或[31]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XI凝血因子。 [48]一種套組,包括至少如[30]、[30a]、或[31]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記載之組成物,且用於和繞徑製劑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 [49]一種促進凝血之方法,使用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50]一種篩選方法,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篩選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51]如[50]記載之篩選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52]一種品質試驗方法,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或組成物之品質試驗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53]如[52]記載之品質試驗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54]一種核酸,編碼如[30]、[30a]、或[31]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55]一種載體,被插入如[54]記載之核酸。 [56]一種細胞,包含如[54]記載之核酸或[55]記載之載體。 [57]一種製造方法,經由培養如[56]記載之細胞,製造如[30]、[30a]、或[31]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58]一種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投予如[A]~[H]、[1]~[3]、及[30]~[31]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14]及[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之步驟。 [59]如[A]~[H]、[1]~[3]、及[30]~[31]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14]及[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 [60]一種如[A]~[H]、[1]~[3]、及[30]~[31]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14]及[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的用途,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劑及/或治療劑之製造。 [61]一種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劑及/或治療劑,包括如[A]~[H]、[1]~[3]、及[30]~[31]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14]及[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 [62]一種促進凝血之方法,包括投予如[A]~[H]、[1]~[3]、及[30]~[31]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14]及[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之步驟。 [63]如[A]~[H]、[1]~[3]、及[30]~[31]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14]及[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用於凝血的促進。 [64]一種如[A]~[H]、[1]~[3]、及[30]~[31]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14]及[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的用途,在於凝血促進劑的製造。 [65]一種凝血促進劑,包含如[A]~[H]、[1]~[3]、及[30]~[31]任一項記載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14]及[32]~[42]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
[1b]一種抗原結合分子,為下述(a)~(h)任一項之記載: (a)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 (b)辨識活化的第X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 (c)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 (d)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組織因子複合物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 (e)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 (f)辨識凝血酶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 (g)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I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或者 (h)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I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 [2b]為如[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為促進經該酵素之該基質的活化之抗原結合分子。 [2c]為如[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為在體外(in vitro)的酵素反應測量系統,添加發色基質溶液30分鐘後的吸光度顯示0.1以上之抗原結合分子。 [3b]如[1b]、[2b]或[2c]記載的抗原結合分子,為抗體。 [4b]一種組成物,包括如[1b]~[3b]任一項記載的抗原結合分子及藥學上容許載劑。 [5b]如[4b]記載之組成物,為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的醫藥組成物。 [6b]如[5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7b]如[6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B型血友病。 [8b]如[6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9b]如[5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10b]如[9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A型血友病、後天性血友病、或溫韋伯氏病。 [11b]如[9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12b]如[5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13b]如[12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C型血友病。 [14b]如[12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15b]一種如[1b]~[3b]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的用途,用於如[4b]~[14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的製造。 [16b]一種套組,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1b]~[3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記載之組成物。 [17b]一種套組,用於和第IX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1b]~[3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IX凝血因子。 [18b]一種套組,用於和第VII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1b]~[3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VIII凝血因子。 [19b]一種套組,用於和第X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1b]~[3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XI凝血因子。 [20b]一種套組,包括至少如[1b]~[3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記載之組成物,且用於和繞徑製劑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 [21b]一種促進凝血之方法,使用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的抗原結合分子。 [22b]一種篩選方法,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篩選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23b]如[22b]記載之篩選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24b]一種品質試驗方法,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或組成物之品質試驗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25b]如[24b]記載之品質試驗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26b]一種核酸,編碼如[1b]~[3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 [27b]一種載體,被插入如[26b]記載之核酸。 [28b]一種細胞,包含如[26b]記載之核酸或[27b]記載之載體。 [29b]一種製造方法,經由培養如[28b]記載之細胞,製造如[1b]~[3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 [30b]一種抗原結合分子,為下述(i)~(o)任一項之記載: (i)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抗原結合分子; (j)辨識活化的第X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抗原結合分子; (k)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抗原結合分子; (l)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組織因子複合物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抗原結合分子; (m)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抗原結合分子; (n)辨識凝血酶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使第X凝血因子活化之抗原結合分子;或者 (o)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IX凝血因子兩者之抗原結合分子,使第IX凝血因子活化之抗原結合分子。 [31b]如[30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為抗體。 [32b]一種組成物,包括如[30b]或[31b]記載的抗原結合分子及藥學上容許載劑。 [33b]如[32b]記載之組成物,為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的醫藥組成物。 [34b]如[33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35b]如[34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B型血友病。 [36b]如[34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37b]如[33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38b]如[37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A型血友病、後天性血友病、或溫韋伯氏病。 [39b]如[37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40b]如[33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41b]如[40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C型血友病。 [42b]如[40b]記載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43b]一種如[30b]或[31b]之抗原結合分子的用途,用於如[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的製造。 [44b]一種套組,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30b]或[3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b]記載之組成物。 [45b]一種套組,用於和第IX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30b]或[3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b]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IX凝血因子。 [46b]一種套組,用於和第VII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30b]或[3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b]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VIII凝血因子。 [47b]一種套組,用於和第X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30b]或[3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b]記載之組成物,且包含第XI凝血因子。 [48b]一種套組,包括至少如[30b]或[3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32b]記載之組成物,且用於和繞徑製劑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 [49b]一種促進凝血之方法,使用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的抗原結合分子。 [50b]一種篩選方法,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篩選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51b]如[50b]記載之篩選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52b]一種品質試驗方法,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或組成物之品質試驗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53b]如[52b]記載之品質試驗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54b]一種核酸,編碼如[30b]或[3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 [55b]一種載體,被插入如[54b]記載之核酸。 [56b]一種細胞,包含如[54b]記載之核酸或[55b]記載之載體。 [57b]一種製造方法,經由培養如[56b]記載之細胞,製造如[30b]或[31b]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 [58b]一種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投予如[1b]~[3b]、及[30b]~[31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14b]及[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之步驟。 [59b]如[1b]~[3b]、及[30b]~[31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14b]及[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 [60b]一種如[1b]~[3b]、及[30b]~[31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14b]及[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的用途,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劑及/或治療劑之製造。 [61b]一種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劑及/或治療劑,包括如[1b]~[3b]、及[30b]~[31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14b]及[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 [62b]一種促進凝血之方法,包括投予如[1b]~[3b]、及[30b]~[31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14b]及[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之步驟。 [63b]如[1b]~[3b]、及[30b]~[31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14b]及[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用於凝血的促進。 [64b]一種如[1b]~[3b]、及[30b]~[31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14b]及[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的用途,在於凝血促進劑之製造。 [65b]一種凝血促進劑,包含如[1b]~[3b]、及[30b]~[31b]任一項記載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4b]~[14b]及[32b]~[42b]任一項記載之組成物。 [發明效果]
在非限定的一態樣中,本揭示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組成物、及套組,可有助於凝血的促進,進而可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
[為實施發明之形態]
I.定義 在本說明書,用語「抗原結合分子」是指在其最廣義的定義中,和抗原決定位(epitope)特異性結合的分子。在一態樣,抗原結合分子為抗體、抗體片段、或抗體衍生物。在一態樣,抗原結合分子為非抗體蛋白、或其片段、或者其衍生物。
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含有對不同的抗原或抗原決定位具有特異性的2種抗原結合域之抗原結合分子。在一態樣,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雙特異性抗體。雙特異性抗體沒有特別限制,但以單株抗體為佳。
在本說明書,「抗原結合域」是指和抗原的一部分或全部特異性結合、且互補的區域。在本說明書,抗原結合分子包含抗原結合域而形成。在抗原的分子量大的情形時,抗原結合域可以只和抗原的特定部分結合。該特定部分稱為抗原決定位。在一態樣,抗原結合域包含和特定抗原結合的抗體片段。抗原結合域可經由一或複數個抗體的可變域所提供。在非限定的一態樣,抗原結合域包含抗體輕鏈可變區(VL)及抗體重鏈可變區(VH)。如此的抗原結合域之例,如「scFv(single chain Fv)」、「單鏈抗體(single chain antibody)」、「Fv」、「scFv2(single chain Fv 2)」、「Fab」或「Fab’」等。在其他態樣,抗原結合域包含和特定抗原結合的非抗體蛋白質或其片段。在特定態樣,抗原結合域包含樞紐(hinge)區域。
在本說明書,「特異性結合」是指,特異性結合的分子的一方的分子,對於該一或複數個的結合對象方的分子以外的分子在沒有顯示任何顯著的結合狀態下結合者。又,也用於抗原結合域對於在某抗原中所含的複數個抗原決定位之中特定的抗原決定位為特異性的情形。又,在抗原結合域結合的抗原決定位被包含於複數個不同的抗原時,具有該抗原結合域的抗原結合分子可和含有該抗原決定位的各種抗原結合。
在本說明書,用語「抗體」以最廣義的定義被使用,只要是顯示所欲的抗原結合活性,不限於此等,包括包含單株抗體、多株抗體、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抗體片段及抗體修飾物之各種的抗體結構。
「結合活性(binding activity)」是指,分子(例如,抗體)的1個或該等以上的結合部位、和分子的結合夥伴(例如,抗原)之間的非共價鍵結的交互作用之總和強度。在此,結合活性不嚴格地限定為某結合對的成員(例如,抗體和抗原)之間的1:1交互作用。例如,在結合對的成員以1價反映1:1交互作用的情形,結合活性是指固有的結合親和力(「親和力(affinity)」)。當結合對的成員可能以1價的結合及以多價的結合兩者的情形時,結合活性為此等的結合力的總合。分子X對其夥伴Y的結合活性,一般來說,可經由解離常數(KD)或「每單位配體(ligand)量的分析物(analyte)結合量」來表示。結合活性包括記載於本說明書者,可經由該技術領域已知的通常方法測量。
在本說明書,用語「單株抗體」是指,從實質上均一的抗體的集團獲得的抗體。亦即,構成該集團的各個抗體,除了可產生的突變抗體(例如,包含自然產生的突變之突變抗體、或在單株抗體調製物的製造中發生之突變抗體。如此的突變體通常存在若干量。)外,為相同的及/或和相同的抗原決定位結合。對照於典型含有對不同決定位(epitope)的不同抗體之多株抗體調製物,單株抗體調製物的各單株抗體為對抗原上的單一決定位者。因此,修飾語「單株」顯示為從實質上均一的抗體集團獲得者的抗體特徵,不應解釋為尋求以任何特定方法的抗體的製造者。例如,根據本發明,所使用的單株抗體,雖不限於此等,但可經由包含融合瘤(hybridoma)法、重組DNA法、噬菌體展示(phage display)法、利用含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全部或部分的轉殖基因動物的方法之各種手法所作成,製作單株抗體用的那樣的方法及其他舉例的方法,記載於本說明書。
「天然型抗體」是指,伴隨天然產生的各種結構之免疫球蛋白分子。例如,天然型IgG抗體為,由雙硫鍵(disulfide bond)連接的2個相同的輕鏈和2個相同的重鏈所構成的約150,000道爾頓的雜四倍體醣蛋白質。從N端向C端,各重鏈具有也可稱為可變重鏈域或重鏈可變域之可變區域(VH),在該等連接3個恆定域(CH1、CH2、及CH3)。同樣地,從N端向C端,各輕鏈具有也可稱為可變輕鏈域或輕鏈可變域之可變區域(VL),在該等連接恆定輕鏈(CL)域。抗體的輕鏈,根據其恆定域的胺基酸序列,可歸類於稱為Kappa(κ)及lamda(λ)的兩個形態之一。
用語「嵌合」抗體是指,重鏈及/或輕鏈的一部分來自特定的供給源或種,另一方面,重鏈及/或輕鏈的其餘部分來自不同的供給源或種之抗體。
抗體的「類(class)」是指抗體的重鏈所具的恆定域或恆定區域的型態。抗體的5個主要類有:IgA、IgD、IgE、IgG、及IgM。於是,其中的幾個也可進一步區分亞類(subclass)(同種型(isotype))。例如IgG1、IgG2、IgG3、IgG4、IgA1、及IgA2。對應不同類的免疫球蛋白之重鏈恆定域,分別稱為α、δ、ε、γ、及μ。
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的恆定區域,宜為抗體恆定區域,較佳為IgG1、IgG2、IgG3、IgG4型的抗體恆定區域,更佳為人IgG1、IgG2、IgG3、IgG4型的抗體恆定區域。又,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的恆定區域,宜為重鏈恆定區域,較佳為IgG1、IgG2、IgG3、IgG4型的重鏈恆定區域,更佳為人IgG1、IgG2、IgG3、IgG4型的重鏈恆定區域。人IgG1恆定區域、人IgG2恆定區域、人IgG3恆定區域、及人IgG4恆定區域的胺基酸序列為公知。人IgG1、人IgG2、人IgG3、人IgG4抗體的恆定區域,因基因多型性的複數個同種異型(allotype)序列記載於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NIH Publication No.91-3242,但在本發明也可為其任一者。又,本發明之胺基酸被改造的恆定區域,只要是包含本發明之胺基酸突變者,也可包含其他的胺基酸突變或修飾。
「樞紐區域」之用語表示,在野生型抗體重鏈使CH1域及CH2域連結的,例如根據EU編號系統從約第216位到約第230位,或者根據Kabat編號系統從約第226位到約第243位的,抗體重鏈多胜肽部分。已知在天然的IgG抗體,在樞紐區域的EU編號第220位的半胱胺酸(cysteine)殘基和在抗體輕鏈的第214位的半胱胺酸殘基形成雙硫鍵。而且,已知在2個抗體重鏈之間,在樞紐區域的EU編號第226位的半胱胺酸殘基彼此,及第229位的半胱胺酸殘基彼此,形成雙硫鍵。在本說明書之樞紐區域,除了野生型,也包含在野生型中的胺基酸殘基的取代、附加、或缺失的改造體。
在本說明書,用語「Fc區域」用於定義包含至少恆定區域的一部分的免疫球蛋白的重鏈C端區域。此用語包含天然型序列的Fc區域及突變體Fc區域。在一態樣,人IgG重鏈Fc區域從Cys226、或Pro230,延伸至重鏈的羧基端。但是,Fc區域的C端的離胺酸(Lys447)或甘胺酸-離胺酸(Gly446-Lys447)可存在也可不存在。在本說明書除非特別限定,Fc區域或恆定區域中的胺基酸殘基的編號根據Kabat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所記載的EU 編號系統(也稱為EU編號)。
用語「可變區域」或「可變域」是指,使抗體和抗原結合相關的抗體的重鏈或輕鏈的域(domain)。天然型抗體的重鏈及輕鏈的可變域(分別為VH及VL)通常具有各域包含4個保留的框架區域(FR)及3個超可變區域(HVR)之類似的結構(例如,參考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W.H. Freeman and Co., page 91(2007))。1個VH或VL域將充分提供抗原結合特異性。而且,和某特定抗原結合的抗體,也可使用來自和該抗原結合的抗體的VH或VL域而可篩選、分離出分別和VL或VH域互補的庫(library)。例如參考Portolano et al., J. Immunol. 150:880-887(1993);Clarkson et al., Nature 352:624-628(1991)。
在本說明書使用的用語「超可變區域」或「HVR」是指,在序列中為超可變(「互補性決定區域」或「CDR」(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及/或形成結構上確定的環(「超可變環」)、及/或包含抗原接觸殘基(「抗原接觸」)之抗體的可變域的各區域。通常,抗體包含6個HVR:在VH有3個(H1、H2、H3)、以及在VL有3個(L1、L2、L3)。本說明書舉例的HVR包含下列者: (a)在胺基酸殘基26-32(L1)、50-52(L2)、91-96(L3)、26-32(H1)、53-55(H2)、及96-101(H3)處產生的超可變環(Chothia and Lesk, J. Mol. Biol. 196:901-917(1987)); (b)在胺基酸殘基24-34(L1)、50-56(L2)、89-97(L3)、31-35b(H1)、50-65(H2)、及95-102(H3)處產生的CDR(Kabat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1991)); (c)在胺基酸殘基27c-36(L1)、46-55(L2)、89-96(L3)、30-35b(H1)、47-58(H2)、及93-101(H3)處產生的抗原接觸(MacCallum et al. J. Mol. Biol. 262: 732-745(1996));以及 (d)包含HVR胺基酸殘基46-56(L2)、47-56(L2)、48-56(L2)、49-56(L2)、26-35(H1)、26-35b(H1)、49-65(H2)、93-102(H3)、及94-102(H3)之(a)、(b)、及/或(c)的組合。 除非特別說明,HVR殘基及可變域中的其他殘基(例如FR殘基),在本說明書根據上述Kabat等進行編號。
「框架」或「FR」是指超可變區域(HVR)殘基以外的可變域殘基。可變域的FR通常由4個FR域:FR1、FR2、FR3、及FR4所構成。對應該等,HVR及FR的序列通常以下列順序出現於VH(或VL):FR1-H1(L1)-FR2-H2(L2)-FR3-H3(L3)-FR4。
用語「全長抗體」、「完全抗體」、及「全部抗體」,在本說明書可互相交替使用,指具有和天然型抗體結構實質上類似結構、或者具有包含本說明書所定義的Fc區域的重鏈之抗體。
用語「宿主細胞」、「宿主細胞株」、及「宿主細胞培養物」,可互相交替使用,指導入外來核酸的細胞(包含如此細胞的子代)。宿主細胞包括「轉形體」及「轉形細胞」,此等包括初代的轉形細胞及不論繼代數的來自該細胞的子代。在核酸內容上,子代可和母細胞不完全相同,也可含有突變。和被篩選或用於篩選時使用的原始轉形細胞具有相同功能或生物學活性的突變體子代,也包含於本說明書。
本說明書使用的用語「載體」是指,可增加連結該等的又1個核酸之核酸分子。此用語包含做為自身複製核酸結構的載體、及插入該等被導入的宿主細胞的基因體(genome)中的載體。某載體可造成操作性連結自身的核酸的表現。如此的載體在本說明書也稱為「表現載體」。
「人抗體」為,具有經由人或人細胞所產生的抗體或對應來自使用人抗體庫(repertory)或其他的人抗體編碼序列之非人供給源的抗體的胺基酸序列之胺基酸序列的抗體。此人抗體的定義明確排除包含非人的抗原結合殘基的人源化抗體。
「人源化」抗體是指,包含來自非人HVR的胺基酸殘基及來自人FR的胺基酸殘基之嵌合抗體。在某態樣,人源化抗體包含至少1個、典型為2個的可變域實質上的全部,在該可變區域,全部的或實質上全部的HVR(例如CDR)對應非人抗體,且全部的或實質上全部的FR對應人抗體。人源化抗體也可任意包含來自人抗體的抗體恆定區域的至少一部份。抗體(例如非人抗體)的「人源化形態」是指經過人源化的抗體。
在一態樣,抗原結合分子為使用基因重組技術所產生的重組型抗原結合分子(例如參考Borrebaeck CAK and Larrick JW,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by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0)。重組型的抗原結合分子可經由使編碼該等的DNA做成的融合瘤(hybridoma),或者從產生抗原結合分子的致敏淋巴球等的抗原結合分子產生細胞,進行選殖(cloning),插入適當的載體,將此等導入宿主而產生所獲得。
再者,抗原結合分子不限於抗體,也可為適體(aptamer)。作為當抗原結合分子為抗體片段的情形時的抗體片段,包括雙抗體(diabody;Db)、線狀抗體、VHH(重鏈抗體的重鏈可變域(variable domain of heavy chain of heavy chain antibody))、單鏈抗體(以下亦記載為scFv)分子等。此處,「Fv」片段為最小的抗體片段,包含和完全的抗原辨識部位的結合部位。「Fv」片段為1個重(H)鏈可變區域(VH )及輕(L)鏈可變區域(VL )經非共價鍵結強力連結的二聚物(VH -VL 二聚物)。各可變區域的3個互補性決定區(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交互作用,在VH -VL 二聚物的表面形成抗原結合部位。6個CDR提供抗體抗原結合部位。然而,即使是1個可變區域(或者,只包含對抗原特異性的3個CDR的Fv的一半),也較全部結合部位的親和性低,但具有辨識抗原、結合的能力。
又,Fab片段(也稱為F(ab))進一步包含L鏈的恆定區域及H鏈的恆定區域(CH1)。Fab’片段,在附加地具有來自含有從抗體的樞紐區域的1或其以上的半胱胺酸之H鏈CH1區域的羧基端之數個殘基的點,和Fab片段不同。Fab’-SH為,顯示恆定區域的1個或其以上的半胱胺酸殘基具有游離的硫醇基(thiol)的Fab’者。F(ab’)片段經由在F(ab’)2 胃蛋白酶分解物的樞紐部的半胱胺酸的雙硫鍵切斷所製造。化學性結合的其他抗體片段也為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
雙抗體(diabody)是指經基因融合所構築的二價(bivalent)的抗體片段(Holliger P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 6444-6448(1993)、EP404,097號、WO93/11161號等)。雙抗體為由2個多胜肽鏈所構成的二聚體,多胜肽鏈各別以在相同鏈中L鏈可變區域(VL )及H鏈可變區域(VH )互相不能結合的位置藉由短的,例如約5個殘基的連接子(linker)而結合。被編碼於同一多胜肽鏈上的VL 和VH ,由於其之間的連接子短,所以無法形成單鏈可變區域片段,而形成二聚體,所以雙抗體成為具有2個抗原結合部位者。
對於單鏈抗體或scFv抗體片段,包含抗體的VH 及VL 區域,此等區域存在於單一的多胜肽鏈中。一般而言,Fv多胜肽更在VH 及VL 區域之間包含多胜肽連接子,經由此等,scFv可形成為了抗原結合所必需的結構(關於scFv的概要,參照Pluckthun『The Pharmacology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Vol.113(Rosenburg and Moore ed(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pp.269-315, 1994))。本發明之連接子,如果不是阻礙連結於其兩端的抗體可變區域的表現者,則沒有特別限制。
IgG型雙特異性抗體可經由使產生IgG抗體的二種融合瘤融合,經由所產生的雜交融合瘤(hybrid hybridoma)(quadroma)而分泌(Milstein C et al. Nature 1983, 305: 537-540)。又,可經由將構成目的之二種IgG的L鏈及H鏈的基因、共計4種基因導入細胞,使共同表現而分泌者。
然而,以此等方法所產生的IgG的H鏈和L鏈的組合,理論上有10種。從10種IgG純化出由目的之組合的H鏈L鏈所構成的IgG是困難的。再者,目的之組合者的分泌量也理論上顯著下降,因此大的培養規模成為必要,製造上的成本更為增加。
此時,經由對H鏈的CH3區域進行適當的胺基酸取代,也可優先地分泌針對H鏈的雜組合的IgG(Ridgway JB et al. Protein Engineering 1996, 9: 617-621、Merchant AM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1998, 16: 677-681)。
又,關於L鏈,由於和H鏈可變區域相比,L鏈可變區域的多樣性低,所以期待得到能提供對兩H鏈的結合能力的共同L鏈。經由將此共同L鏈和兩H鏈基因導入細胞,使IgG表現,效率良好的雙特異性IgG的表現成為可能(Nature Biotechnology. 1998, 16, 677-681)。但是,在任意選擇2種抗體的情形時,則含有相同的L鏈的可能性低,要實行上述想法有困難,也有提議選擇對應任意的不同H鏈顯示高的結合能力的共同L鏈的方法(WO2004/065611)。具有上述突變(Nature Biotechnology. 1998, 16, 677-681)CH3的H鏈,在對手側的H鏈不存在的情形,幾乎不被分泌。利用此特徵,首先誘導右腕的L鏈和H鏈表現,使此等停止後,誘導左腕的L鏈和H鏈表現,可提高目的之組合的IgG的表現比率(PCT/JP2004/008585)。 也可經由化學性交聯Fab’,製作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從一方的抗體所調製的Fab’以o-PDM(ortho-phenylenedi-maleimide)使其馬來醯亞胺(maleimide)化,從此等的另一方抗體所調製的Fab’ 使其反應,可製作使來自不同抗體的Fab’彼此交聯的雙特異性F(ab’)2 (Keler T et al. Cancer Research 1997, 57: 4008-4014)。又,使Fab’-硫代硝基苯甲酸(TNB)衍生物和Fab’-硫醇(SH)等的抗體片段化學性結合的方法也是已知(Brennan M et al. Science 1985, 229: 81-83)。
代替化學交聯,也可使用來自Fos、Jun等的白胺酸拉鏈(leucine zipper)。Fos、Jun也形成同型二聚體(homodimer),但是利用優先形成雜二聚體(heterodimer)者。使添加Fos白胺酸拉鏈的Fab’和添加Jun白胺酸拉鏈的另一個Fab’表現調製。藉由在溫和的條件下還原的單體Fab’-Fos、Fab’-Jun混合、反應,可形成雙特異性F(ab’)2 (Kostelny SA et al. J of Immunology, 1992, 148: 1547-53)。此方法不限於Fab’,也可在scFv、Fv等應用。
即使在雙抗體也可製作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雙特異性雙抗體為2個交錯的scFv片段的雜二聚體。亦即,使用經由將來自二種抗體A、B的VH 和VL 以約5個殘基左右的較短連接子連結所製作的VH (A)-VL (B)、VH (B)-VL (A),可構成雜二聚體(Holliger P et al. Proc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1993, 90: 6444-6448)。
此時,也可經由將二種scFv以約15個殘基的柔軟、較長的連接子連結(單鏈的雙抗體:Kipriyanov SM et al. J of Molecular Biology. 1999, 293: 41-56)進行適當的胺基酸取代(knobs-into-holes: Zhu Z et al. Protein Science. 1997, 6: 781-788),可促進目的之構成。
經由將二種scFv以約15個殘基的柔軟、較長的連接子連結而可製作的sc(Fv)2 ,也可成為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Mallender WD et al. J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94, 269: 199-206)。
抗體修飾物,可例如和聚乙二醇(PEG)等的各種分子結合的抗體。在本發明之抗體修飾物,所結合的物質沒有特別限定。對於獲得如此的抗體修飾物,可經由在所得的抗體進行化學修飾而獲得。此等之方法在此技術領域既已確立。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為人抗體、小鼠抗體、大鼠抗體等,其來源沒有限定。又,也可為嵌合抗體或人源化抗體等的基因改造抗體。
人抗體的取得方法為已知,例如透過以目的之抗原使具有人抗體基因全部的抗體庫(repertory)的轉殖動物產生免疫,可取得目的之人抗體(參考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WO 93/12227、WO 92/03918、WO 94/02602、WO 94/25585、WO 96/34096、WO 96/33735)。
基因改造抗體可以已知方法製造。具體而言,例如嵌合抗體為由免疫動物的抗體H鏈及L鏈的可變區域、和人抗體的H鏈及L鏈的恆定區域所構成的抗體。將編碼來自免疫動物的抗體的可變區域之DNA,和編碼人抗體的恆定區域的DNA連結,將此等插入表現載體,導入宿主而產生,可獲得嵌合抗體。
人源化抗體,也稱為重塑(reshaped)人抗體之改造抗體。人源化抗體經由將來自免疫動物的抗體的CDR移植到人抗體的互補性決定區域而構築。該一般的基因重組手法也是已知。
具體地說,從製作末端部具有重疊部分的數個寡核苷酸,經PCR法合成,設計成連結小鼠抗體CDR和人抗體的框架區域(framework region;FR)的DNA序列。將所得的DNA和編碼人抗體恆定區域的DNA連結,之後插入表現載體,將該等導入宿主,使其生產而獲得(參考歐洲專利申請公開案EP 239400、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WO 96/02576)。選擇互補性決定區域形成良好的抗原結合部位的藉由CDR所連結的人抗體的FR。視必要,也可取代在抗體的可變區域的框架區域的胺基酸,以使重塑人抗體的互補性決定區域形成適當的抗原結合部位(Sato K et al, Cancer Research 1993, 53: 851-856)。又,也可在來自多種人抗體的框架區域進行取代(參考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WO 99/51743)。
在一態樣,提供辨識酵素及可接受該酵素的催化反應的基質兩者,該酵素使該基質水解,但不替代選自第V凝血因子、第VIII凝血因子、組織因子(TF)、凝血酶調節素(TM)、蛋白S(PS)、蛋白Z(PZ)補體C4b、補體調節蛋白H因子(complement regulatory Factor H)、膜輔因子蛋白(MCP)、補體受體1(CR1)所組成之群組之至少1個輔因子或肝素的功能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另一態樣,提供辨識酵素及可接受該酵素的催化反應的基質兩者,但不替代天然存在的凝血系輔因子的功能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此等之態樣,酵素只要是對生體發生的化學反應具有催化活性的分子,沒有特別限制。酵素,例如蛋白酶、澱粉酶、纖維素酶、脂肪酶。蛋白酶例如凝血系的絲胺酸蛋白酶。在特定的態樣,酵素可為凝血系酵素。凝血系酵素之絲胺酸蛋白酶,例如F.XII(a)、F.XI(a)、F.IX(a)、F.X(a)、F.VII(a)、F.IIa。又,F.XII(a)表示F.XII及/或F.XIIa,其他也是如此。
在本案所述之可接受上述酵素的催化反應的基質,是指在使強制性接近時引起酵素的催化反應之基質。引起酵素的催化反應,表示使基質水解之意。基質的水解是只要和沒有本案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情形相比,基質被水解即可。基質的水解反應,例如可使用蛋白質分析套組II(Bio-Red),經由Bradford法等,以添加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後的時序性的蛋白質質量的測量進行比較。或者,可使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添加前後的蛋白質,經SDS-PAGE分析或西方點漬法(WB)測量。或者,可進行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添加前後的蛋白質的質量分析(MALDI-TOFMS等)、或進行N端胺基酸序列分析(蛋白質定序)進行測量。基質的水解,例如第X凝血因子或第IX凝血因子的活化。基質的活化可使用包含該酵素、該基質的反應系統,以經由添加該抗原結合分子所致的該酵素活性(基質分解能力)的上升作為指標,以例如由該酵素、該基質、被活化的基質的合成基質、磷脂質、Ca2+ 所組成的測量系統(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測量系統),評估經該酵素之該基質活化促進活性。根據該結果,可選擇原則上在本測量系統,只有該酵素添加群顯示經0.1以上的該酵素之該基質活化促進活性者,作為具有該活性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又,此處所謂的經由該酵素之該基質活化促進活性,可以抗原結合分子溶液的合成基質添加30分鐘後的吸光度的值進行測量。
「促進經該酵素之該基質的活化」是指,在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測量系統的該基質活化促進活性,顯示在添加發色基質溶液30分鐘後的吸光度為0.1以上者。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測量系統以各酵素、各基質可進行測量,例如實施例2所示,作為經F.XIa的F.X活化促進活性,在添加發色基質溶液30分鐘後的吸光度值為0.1以上的情形,可評估為促進經該酵素之該基質的活化。
在酵素及基質為凝血/纖維蛋白分解相關因子之態樣,酵素(也稱為「凝血酵素」)、及基質(也稱為「凝血基質」)之具體例,可舉出如下表1之組合。
[表1]
  凝血酵素 凝血基質
A 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F.XIa) 第X凝血因子(F.X)
B 活化的第X凝血因子(F.Xa) 第X凝血因子(F.X)
C 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F.VIIa) 第X凝血因子(F.X)
D 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組織因子複合體 (F.VII-TF複合體:F.VIIa和TF所形成的複合體) 第X凝血因子(F.X)
E 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F.XIIa) 第X凝血因子(F.X)
F 凝血酶(F.IIa) 第X凝血因子(F.X)
G 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F.XIIa) 第IX凝血因子(F.IX)
H 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F.XIa) 第XI凝血因子(F.XI)
獲得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制,也可以任何方法取得。例如,在獲得對酵素A及基質B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情形,以酵素A、基質B分別使免疫動物產生免疫,取得抗酵素A抗體及抗基質B抗體。之後,製作包含抗酵素A抗體的H鏈可變區域和L鏈可變區域、以及抗基質B抗體的H鏈可變區域和L鏈可變區域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此處,希望分別獲得複數種的抗酵素A抗體及抗基質B抗體,使用此等製作儘可能多的組合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者為佳。製作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後,選擇使基質B活化的抗原結合分子。
對酵素或基質的抗原結合分子可以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公知方法獲得。例如,可經由針對免疫動物免疫抗原而調製。使動物產生免疫的抗體,例如具有免疫原性的的完全抗原、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不完全抗原(包含半抗原(hapten))。在使免疫之時,將抗原結合分子結合之酵素或基質、或表現該等的核酸,作為上述抗原(免疫原)使用。使免疫的動物,可使用例如小鼠、大鼠、倉鼠、豚鼠、兔、雞、或獼猴等。使此等動物對抗原產生免疫之事為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周知方法進行。較佳為,從已產生免疫的動物或該動物的細胞,進行抗體的L鏈及H鏈的可變區域的收集。此操作,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使用一般公知技術進行。經抗原而產生免疫的動物,特別是在脾臟細胞表現對該抗原的抗體。因此,例如可從已產生免疫的動物的脾臟細胞調製mRNA,使用對應該動物的可變區域的引子(primer),經RT-PCR進行L鏈及H鏈的可變區域的收集。
詳細地說,使動物分別對酵素、基質產生免疫。作為免疫原的酵素、基質也可為蛋白質全體、或該蛋白質的部分胜肽。又,用於使動物產生免疫的免疫原,可視情況也可將成為抗原者和其他分子結合做成可溶性抗原,又也可視情況使用該等的片段。
從已產生免疫的小鼠的脾臟分離脾細胞,和小鼠骨髓瘤(myeloma)細胞融合,製作融合瘤(hybridoma)。各別選擇和抗原結合的融合瘤,使用對應可變區域的引子等,經RT-PCR,可收集L鏈、H鏈的可變區域。也可使用對應於CDR的引子、對應於較CDR多樣性更低的框架的引子、或者對應於訊息序列和CH或L鏈恆定區域(CL )的引子。 或者,可經由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公知的方法之B細胞選殖技術(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6;93(15):7843-7848.;WO2008/045140;及WO2009/113742)而被生成,但不限於此等。
或者,從已產生免疫的動物的脾細胞萃取出mRNA,使用對應於可變區域附近的引子,經RT-PCR,收集L鏈、H鏈的可變區域的cDNA。又,也可以在體外(in vitro)使淋巴球產生免疫。使用此等,構築展示scFv或Fab的資料庫。經淘選(panning)使抗原結合抗體選殖株(clone)濃縮、選殖化,可獲得可變區域。此時,也可使用和來自人或未產生免疫的動物的周邊血單核球、脾臟、扁桃腺等的mRNA作為材料之相同的資料庫,進行篩選。
使用該可變區域製作抗原結合分子表現載體。將抗酵素抗原結合分子表現載體和抗基質抗原結合分子表現載體導入同一個細胞,使抗原結合分子表現,可獲得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的選擇,可經由例如下述方法來進行。 (1)使用包含該酵素、該基質的反應系統,經由添加該抗原結合分子之該酵素活性(基質分解能力)的上升作為指標,進行選擇。 (2)使用測量或模仿該酵素、該基質、該輔因子相關的生體機能之系統(例如,血漿凝固測量系統),在該酵素、該基質、該輔因子之至少1個不存在的條件下,經由添加該抗原結合分子之機能回復活性作為指標,進行選擇。
所得的抗原結合分子可純化至均一。抗原結合分子的分離、純化使用一般蛋白質所使用的分離、純化方法即可。如果適當選擇、組合例如親和性層析法等的層析柱、過濾、超過濾、鹽析、透析、SDS聚丙烯醯胺膠電泳、等電點電泳等,可分離、純化抗體(Antibodies : A Laboratory Manual. Ed Harlow and David Lan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1988),但不限於此等。親和性層析法所使用的柱,例如蛋白A柱、蛋白G柱等。
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例如當酵素及基質的組合為凝血/纖維蛋白分解相關因子的F.XIa及F.X的情形時,較佳為,具有包含抗F.XIa抗體的可變區域及抗F.X抗體的可變區域之結構。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以下述方法製作。例如在酵素及基質的組合為F.XIa及F.X的情形時,將市售的F.XIa及F.X分別於小鼠皮下進行免疫。從抗體價上升的免疫小鼠的脾臟分離脾細胞,和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製作融合瘤。分別選擇和抗原(F.XIa、F.X)結合的融合瘤,使用對應於可變區域的引子,經RT-PCR,收集L鏈、H鏈的可變區域。分別將L鏈可變區域插入含有CL 的L鏈表現載體,將H鏈可變區域插入含有H鏈恆定區域的H鏈表現載體。又,從此免疫小鼠的脾臟,萃取mRNA,使用對應可變區域的引子,經RT-PCR,收集L鏈、H鏈可變區域的cDNA。使用此等的可變區域,構築展示scFv的噬菌體庫(phage library)。經淘選使抗原結合抗體選殖株濃縮、選殖化,使用該可變區域製作抗原結合分子表現載體。或者,可以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公知方法,經B細胞選殖技術而生成。將抗F.XIa抗體(H鏈、L鏈)的表現載體及抗F.X抗體(H鏈、L鏈)的表現載體導入同一個細胞,使抗原結合分子表現,獲得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關於所得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由F.XIa、F.X、F.Xa的合成基質(S-2222)、磷脂質所形成的測量系統,評估經F.XIa之F.X活化促進活性。根據該結果,選擇原則上在本測量系統顯示經0.1以上的F.XIa之F.X活化促進活性者,做為所具有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又,此處所謂的經F.XIa之F.X活化促進活性,為抗原結合分子溶液的合成基質添加的30分鐘後的吸光度的值。
關於上述所選擇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其類似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使用以缺乏凝血因子的人血漿之凝固時間測量系統,測量凝固回復能力。結果,獲得和未添加抗體時相比,縮短凝固時間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此處所謂的凝固時間為,測量使用缺乏第九凝血因子的人血漿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在該等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中,最佳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具有短縮60秒以上的凝固時間能力。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沒有特別限制,例如辨識表1所記載任一組合的酵素及基質兩者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在表1記載之活化的第X凝血因子(F.Xa)和第X凝血因子(F.X)的組合、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F.XIa)和第XI凝血因子(F.XIa)的組合的情形時,也可為具有相同重鏈、輕鏈的單一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較佳為抗體。
在使用本發明所揭示之可變區域製作全長抗體時,恆定區域沒有限制,可使用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公知的恆定區域,例如可使用記載於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1991),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或An efficient route to human bispecific IgG,(1998). Nature Biotechnology vol. 16, 677-681等的恆定區域。
在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一態樣,抗原結合分子雖然不替代至少在生體表現的胜肽性輔因子或肝素的功能,但是在酵素和可接受該酵素催化反應的基質的關係中,具有類輔因子的功能,因此對於起因於某輔因子、酵素、基質的活性(功能)下降或缺少的疾病,被期待成為有效的藥劑。在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結合的酵素及基質為凝血/纖維蛋白分解相關因子的情形時,上述疾病可例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等。已知特別是F.VIII/F.VIIIa、F.IX/F.IXa、F.XI/F.XIa的功能下降或缺少,引發稱為血友病的出血異常症。
血友病之中,因為先天性的F.VIII/F.VIIIa功能下降或缺少而導致的出血異常症,稱為A型血友病,因為F.IX/F.IXa功能下降或缺少而導致的出血異常症,稱為B型血友病。在A型血友病患者出血的情形,進行F.VIII製劑的補充療法,在B型血友病患者出血的情形,進行F.IX製劑的補充療法。又,當激烈運動或遠足的當日、造成關節內頻繁出血的情形,或者當分類為重症血友病的情形,進行此等製劑的預防性投予。
F.VIII製劑的血中半衰期短,約12~16個小時。因此,為了持續預防,必須一週投予約3次F.VIII製劑。此相當於F.VIII活性維持大概1%以上。相同地,具有標準半衰期的F.IX製劑,必須一週投予約2次。又,即使在出血的補充療法,除了輕度出血的情形外,為了防止再出血、進行完全止血,所以必須在一定期間、定期地追加投予F.VIII製劑或F.IX製劑。
又,F.VIII製劑及F.IX製劑為靜脈內投予。對於靜脈內投予的實施,存在技術上的困難度。特別是在對於年輕患者的投予,用於投予的靜脈細,因此困難度更增加。
在前述之F.VIII製劑及F.IX製劑的預防投予、或出血時的緊急投予,多數情形使用家庭療法、自己注射。頻繁投予的必要性、和投予時的技術困難度,不僅在投予時帶給患者痛苦,也成為妨礙家庭療法、自己注射的普及的要因。 因此,和現存的第VIII凝血因子及第IX凝血因子相比,強烈希望有投予間隔長的藥劑、或投予簡單的藥劑。
再者,對於A型血友病患者,特別是重症A型血友病患者,有稱為抑制物(inhibitor)之對F.VIII的抗體發生的情形。同樣地,對於B型血友病患者,有稱為抑制物之對F.IX的抗體發生的情形。一旦抑制物發生,F.VIII製劑或F.IX製劑的效果因抑制物受到阻礙。結果對於患者的止血管理變得非常困難。
在如此的A型血友病抑制物患者發生出血時,通常實施使用大量的F.VIII製劑的中和療法、或使用複合體製劑(complex concentrate)或F.VIIa製劑的繞徑(bypassing)療法。但是在中和療法,大量的F.VIII製劑的投予,相反地有抑制物(抗F.VIII抗體)力價增加的情形。又,在繞徑療法,複合體製劑或F.VIIa製劑的短的血中半衰期(約2~8個小時)成為問題。而且,該等的作用機制不依賴F.VIII/F.VIIIa的功能、亦即功能上不依賴催化經F.IXa之F.X活化,因此,視情況,有止血機構不成功發揮作用而造成不反應的案例。因此,在A型血友病抑制物患者,和非抑制物A型血友病患者相比,多有無法充分的止血效果的情形。對於B型血友病抑制物患者,也是相同。
因此,強烈希望有不受抑制物的存在左右、且代替F.VIII/F.VIIIa或F.IX/F.IXa的功能的藥劑。
於是,對於(i)投予間隔長、(ii)投予簡單、(iii)不受抑制物的存在左右、(iv)非依賴性代替F.VIII/F.VIIIa或F.IX/F.IXa的功能之醫藥品的創造製作,考慮利用抗體的方法。抗體的血中半衰期通常較長,為數日至數週。又,已知抗體一般在皮下投予後移行到血中。亦即,一般而言,抗體醫藥品滿足上述(i)、(ii)。
在本發明,提供含有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作為有效成分的醫藥組成物。例如,當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為辨識表1記載之組合的酵素及基質兩者的抗原結合分子之中,在該凝血因子缺乏的血漿中促進凝血反應之抗原結合分子的情形時,期待該抗原結合分子成為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或治療用的醫藥品(醫藥組成物)或藥劑。
含有以治療或預防目的所使用的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作為有效成分的醫藥組成物,可視需要,對其混合惰性的適當藥學上容許載劑、溶劑等而製劑化。可例如,滅菌水或生理食鹽水、安定劑、賦形劑、抗氧化劑(抗壞血酸)、緩衝劑(磷酸、檸檬酸、其他的有機酸等)、防腐劑、界面活性劑(PEG、Tween等)、螯合劑(EDTA等)、結合劑等。又,也可包含其他的小分子量的多胜肽、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等的蛋白質;甘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酸、精胺酸及離胺酸等的胺基酸;多糖及單糖等的糖類或碳水化合物;甘露醇或山梨糖醇等的糖醇。在作為注射用的水溶液時,也可併用例如生理食鹽水、含有葡萄糖或其他的輔助藥的等張液,例如D-山梨糖醇、D-甘露糖、D-甘露醇、氯化鈉,適當的溶解輔助劑,例如醇類(乙醇等)、多元醇(丙二醇、PEG等)、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聚山梨糖醇酯80、HCO-50)等。
再者,視需要也可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可封入至微膠囊(羥甲基纖維素、明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微膠囊),也可做成膠體藥物遞送系統(微脂體、白蛋白微球、微乳液、奈米粒子及奈米膠囊等)(參考"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 16th edition", Oslo Ed.(1980)等)。再者,將藥劑做成緩釋性的藥劑之方法也是公知,可適用於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Langer et al., J.Biomed.Mater.Res. 15: 267-277(1981);Langer, Chemtech. 12: 98-105(1982);美國專利第3,773,919號;歐洲專利申請公開案(EP)第58,481號; Sidman et al., Biopolymers 22: 547-556(1983);EP第133,988號)。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可併用第VIII凝血因子。第VIII凝血因子也可為由人的血液所作成者,也可為經基因重組所作成者。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也可和第VIII凝血因子同時投予,或者也可錯開時間投予。又,也可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和第VIII凝血因子組合作成套組(kit)實施。再者,當併用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和第VIII凝血因子的情形時,和單獨使用任一者的情形相比,也可視需要減少各別的投予量。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可併用第IX凝血因子。第IX凝血因子也可為由人的血液所作成者,也可為經基因重組所作成者。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也可和第IX凝血因子同時投予,或者也可錯開時間投予。又,也可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和第IX凝血因子組合作成套組實施。再者,當併用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和第IX凝血因子的情形時,和單獨使用任一者的情形相比,也可視需要減少各別的投予量。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可併用第XI凝血因子。第XI凝血因子也可為由人的血液所作成者,也可為經基因重組所作成者。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也可和第XI凝血因子同時投予,或者也可錯開時間投予。又,也可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和第XI凝血因子組合作成套組實施。再者,當併用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和第XI凝血因子的情形時,和單獨使用任一者的情形相比,也可視需要減少各別的投予量。
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可併用繞徑製劑。繞徑製劑也可為由人的血液所作成者,也可為經基因重組所作成者,例如為來自血漿的活化型凝血酶原複合體製劑(APCC製劑)、基因重組型活化第VII凝血因子製劑(rF.VIIa製劑)、乾燥濃縮的人第X凝血因子加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製劑(F.VIIa/F.X製劑)。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也可和繞徑製劑同時投予,或者也可錯開時間投予。又,也可將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和繞徑製劑組合作成套組實施。再者,當併用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和繞徑製劑的情形時,和單獨使用任一者的情形相比,也可視需要減少各別的投予量。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的投予量,可考慮劑型的種類、投予方法、患者的年齡或體重、患者的症狀、疾病的種類或進行的程度等,最終根據醫師的判斷適當決定,但一般而言,成人可投予每日0.1~2000mg、分1~數次投予。較佳為1~1000mg/日,更佳為50~500mg/日,最佳為100~300mg/日。此等的投予量根據患者的體重或年齡、投予方法等變動,但如果是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適當選擇適宜的投予量。投予期間也可根據患者的治癒經過等而適當決定。
又,也考慮將編碼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的基因插入基因治療用載體,進行基因治療。投予方法,除可經由裸質體(naked plasmid)的直接投予外,包裹於微脂體等,或作成反轉錄病毒載體、腺病毒載體、牛痘病毒載體、痘病毒載體、腺病毒相關載體、HVJ載體等的各種病毒載體而形成(參考Adolph『病毒基因組法』, CRC Press, Florid(1996)),或者被覆於膠體金粒等的珠載體(WO93/17706等)而投予。又,也可直接對生體投予編碼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的核酸,或也可經由電穿孔法直接投予生體。例如,可經由對編碼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的mRNA進行提高在生體內的mRNA安定性用的化學修飾,將該mRNA直接投予人,使在生體內表現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方法,可投予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參考EP2101823B、WO2013/120629)。但是,也可經由使抗原結合分子在生體內表現、儘可能發揮其作用的方法而投予。較佳經由適當的非口路徑(藉由靜脈內、腹腔內、皮下、皮內、脂肪組織內、乳腺組織內、吸入或肌肉內的路徑,注射、注入、或氣體誘導性粒子衝擊法(經由電子槍等)、點鼻藥等的黏膜路徑之方法等),投予足夠的量。也可經由在離體(ex vivo)微脂體轉染法、粒子衝擊法(美國專利第4,945,050號)、或利用病毒感染而對血液細胞及來自骨髓的細胞等進行投予,將該細胞再導入動物,投予編碼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基因。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投予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之步驟。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的投予例如可根據上述方法實施。 在一態樣,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例如,B型血友病)。在特定的態樣,該疾病為對第IX凝血因子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在特定的態樣,對保有對第IX凝血因子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之抑制物的對象(保有抑制物的患者),投予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之方法更包含投予第IX凝血因子之步驟。 在其他態樣,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例如,A型血友病、後天性血友病、或溫韋伯氏病)。在特定的態樣,該疾病,為對第第VIII凝血因子或活化的第第VII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在特定的態樣,對保有對第第VIII凝血因子或活化的第第VII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的對象(保有抑制物的患者),投予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之方法更包含投予第VIII凝血因子之步驟。 在其他態樣,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例如,C型血友病、或後天性血友病)。在特定的態樣,該疾病,為對第XI凝血因子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在特定的態樣,對保有對第XI凝血因子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的對象(保有抑制物的患者),投予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之方法更包含投予第XI凝血因子之步驟。
又,本發明關於,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之用於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之製造之用途。
再者,本發明提供用於上述方法之套組,包括至少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該套組也可包裝其他、注射筒、注射針、藥學上容許溶劑、酒精棉片、OK繃、或記載使用方法的說明書等。在一態樣,本發明之套組為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者。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之套組,除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或組成物外,還包含第IX凝血因子或第VIII凝血因子。
在其他方面,本發明關於促進凝血之方法,使用辨識表1記載之任一組合的酵素及基質兩者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該方面的一態樣,本發明之凝血促進方法,包括投予辨識表1記載之任一組合的酵素及基質兩者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步驟。抗原結合分子的投予,例如可經由前述的投予方法實施。在上述方面的特定態樣,用於本發明之凝血促進方法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再者,又在其他方面,本發明關於,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篩選方法。在該方面的一態樣,本發明之篩選方法,包括(1)評估試驗物質、和表1記載之任一組合的酵素的結合之步驟,以及(2)評估試驗物質、和表1記載之該組合的基質的結合之步驟。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之篩選方法,包括(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之篩選方法,更包含將和表1記載之任一組合的酵素及基質兩者結合的試驗物質,作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候補進行選擇之步驟。
「試驗物質」沒有特別限定,可例如天然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核酸、蛋白質、胜肽等的單一物質,以及化合物庫、核酸庫、胜肽庫、基因庫的表現產物、細胞萃取物、細胞培養上清液、發酵微生物產生物、海洋生物萃取物、植物萃取物、原核細胞萃取物、真核單細胞萃取物、或動物細胞萃取物等。上述試驗物質可視需要進行適當標識而使用。標識,可例如放射標識、螢光標識等。又,除了上述試驗物質外,也包含此等試驗物質複數種混合的混合物。
再者,在其他方面,本發明關於,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或組成物之品質試驗方法。在該方面的一態樣,本發明之品質試驗方法,包括(1)評估試驗物質或試驗組成物、和表1記載的任一組合的酵素的結合之步驟,以及(2)評估試驗物質或試驗組成物、和表1記載的該組合的基質的結合之步驟。在特定態樣,本發明之品質試驗方法,包括(1)評估試驗物質或試驗組成物、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2)評估試驗物質或試驗組成物、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在特定態樣,本發明之品質試驗方法,更包含評估和表1記載的任一組合的酵素及基質兩者結合的試驗物質或組成物,作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或組成物之品質之步驟。
「試驗組成物」沒有特別限定,例如醫藥品、試劑等。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例如可經由使用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表面電漿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法,例如Biacore系列(GE Healthcare)的測量、使用生物感測技術(BLI法)的生體分子間交互作用分析系統,例如Octet系統(Fortebio社)進行評估。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例如可經由使用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表面電漿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法,例如Biacore系列(GE Healthcare)的測量、使用生物感測技術(BLI法)的生體分子間交互作用分析系統,例如Octet系統(Fortebio社)進行評估。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可例如在由該酵素、該基質、活化的基質的合成基質、磷脂質、Ca2+ 所形成的測量系統,評估因該酵素之該基質活化促進活性。根據該結果,可選擇原則上在本測量系統,只有該酵素添加群顯示經0.1以上的該酵素之該基質活化促進活性者,作為具有該活性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又,此所謂的經該酵素之該基質活化促進活性,可以抗原結合分子溶液的合成基質添加30分鐘後的吸光度的值進行測量。
又,在本說明書所引用的所有先前技術文獻,做為參考併入本說明書。 [實施例]
以下經由實施例更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等實施例。
[實施例1]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的調製 為了抗F.XIa抗體的調製,使用以下抗體的可變區域序列:WO2010080623A2記載的14E11(本說明書內序列識別號: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2);WO2013167669的序列識別號165、166記載的F.XIa抗體(本說明書內記載為F11B1: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1,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2);WO2018145533的序列識別號105、106記載的F.XIa抗體21F12(本說明書內記載為F11B2: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3,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4);以及WO2013167669的序列識別號29、30記載的F.XIa抗體(本說明書內記載為F11B3: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5,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6)。為了抗F.X抗體的調製,使用以下抗體的可變區域序列:來自WO2005035756A1記載的SB04的F10B1(本說明書內序列識別號: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3,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4);在WO2019065795A1記載的J327的重鏈可變區域序列及JNL095的輕鏈可變區域的序列導入2個胺基酸取代的序列所形成的F10B2(本說明書內序列識別號: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5,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6);WO2018098363的序列識別號427、615記載的F.X抗體BIIB-12-917(本說明書內記載為F10B3: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7,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8);WO2019096874的序列識別號4、5記載的F.X抗體mAb 00916(在本說明書內,去除輕鏈的第1個殘基Ala,記載為F10B4: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19,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20);以及WO2019096874的序列識別號6、7記載的F.X抗體mAb 13F62(本說明書內記載為F10B5: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21,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22)。任一個抗體的可變區域序列也和重鏈恆定區域或輕鏈恆定區域序列連結,構築包含編碼抗體序列全長的基因之表現載體。將表現載體暫時性導入Expi293細胞(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進行抗體的表現。從所得的培養上清液使用蛋白A等的親和性純化,以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公知方法純化。再者,以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公知的方法,調製由此等的抗F.XIa抗體和抗F.X抗體所構成的雙特異性抗體。各抗體的可變區域和恆定區域的序列識別號的對應如表2,各單一特異性抗體的名稱及雙特異性抗體的名稱也依表2所載命名。
[表2]
雙特異性抗體名稱 抗F.XI(a)抗體 抗F.X抗體
單一結合抗體名稱 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 重鏈恆定區域序列識別號 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 輕鏈恆定區域序列識別號 單一結合抗體名稱 重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 重鏈恆定區域序列識別號 輕鏈可變區域序列識別號 輕鏈恆定區域序列識別號
14E11//F10B1 14E11 1 7 2 9 F10B1 3 8 4 9
14E11//F10B2 14E11 1 7 2 9 F10B2 5 8 6 10
F11B1//F10B3 F11B1 11 7 12 9 F10B3 17 8 18 9
F11B2//F10B4 F11B2 13 7 14 9 F10B4 19 8 20 9
F11B3//F10B5 F11B3 15 7 16 9 F10B5 21 8 22 9
[實施例2]經由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測量系統之F.XIa、F.X雙特異性抗體的經F.XIa之F.X活化促進活性的測量 以使用合成發色基質的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測量系統,評估所製作的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之經F.XIa之F.X活化促進活性的有無。具體以下列順序進行測量,反應全部在室溫進行。將48 ng/mL的F.XIa(Enzyme Research Laboratories)5 μL和各濃度的抗體溶液5 μL的混合液,在384孔盤中,培養30分鐘。再於該混合液添加22.9 μg/mL的F.X(Enzyme Research Laboratories)5 μL,使酵素反應開始。使反應60分鐘後,加入50μM抑肽酶(Aprotinin)(Sigma Aldrich)5 μL,使酵素反應停止。接著,將因F.Xa而呈色的合成發色基質溶液5 μL加入各孔,以SpectraMax340PC(Molecular Devices)測量30分鐘後的波長405nm的吸光度。F.XIa、F.X雙特異性抗體之經F.XIa之F.X活化促進活性,為發色基質溶液添加30分鐘後的吸光度的值表示於[圖3、圖5]。又,抗體濃度為酵素反應中的溶液中濃度表示。 評估結果,在含有F.XIa及F.X的體外(in vitro)試驗系統中,添加雙特異性抗體的群,被確認以吸光度表示的F.Xa量的抗體濃度依賴性增加。另一方面,代替雙特異性抗體而添加單一特異性抗體的群,確認無吸光度的增加。由上暗示,F.XIa、F.X雙特異性抗體,在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測量系統,以對F.XIa及F.X兩者的結合依賴性地促進F.X活化。 抗體溶液的溶劑,使用含有0.1%牛血清白蛋白的Tris緩衝生理食鹽水(以下稱為TBSB)。又,F.XIa及F.X的溶劑,使用含有1.5 mM CaCl2 及4.0 μM的磷脂質(Sysmex)的TBSB(以下稱為TBCP)。發色基質溶液,使用以純水調製的1.47 mg/mL的發色基質S-2222(Chromogenix)溶液。
[實施例3]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的血漿凝固活性的測量 凝血次數為經由複數個絲胺酸蛋白酶的逐次的基質活化反應。具有F.X活化促進活性的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為了清楚在B型血友病血漿中是否也促進相同反應而修正凝固能力,使用F.IX缺乏的血漿探討相同抗體對於做為臨床的凝固功能診斷、廣泛使用的指標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的影響。APTT測量以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公知方法實施,具體以下列順序實施。使用TBSB混合調製成各濃度的抗體溶液、或調製成各濃度的F.IX(Christmassin,日本血液製劑機構)15 μL及F.IX缺乏血漿(Sysmex)135 μL,調製含抗體的血漿樣本。將血漿樣本50 μL及APTT試劑(Sysmex)50 μL的混合液在37℃加溫190秒。凝固反應經由將0.02 M氯化鈣液(Sysmex)50 μL加入相同混合液而開始。凝固時間以透光度的降低為最大降低時的50%的時間為基準,使用CS-2000i(Sysmex)進行測量,作為APTT表示於[圖4、圖6]。又,抗體濃度顯示為含抗體的血漿樣本中的濃度。 評估結果顯示,在F.IX缺乏的血漿中,和F.IX添加群相同,雙特異性抗體添加群顯示APTT縮短效果。由上述結果顯示,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在F.IX缺乏的血漿中,具有凝固促進作用,暗示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和臨床上使用作為B型血友病的治療藥的F.IX相同,有修正B型血友病患者血漿的凝固能力的可能性。
對其他凝血因子的應用可能性 經由如凝血酶或F.XIa代表的經由外結合位點(exosite)和標靶基質結合所提供酵素的基質特異性者也多(Mol Aspects Med. 2008 Aug; 29(4): 203-254., Thromb Res. 2018 Jan; 161: 94-105., J Thromb Haemost. 2005;3(1):54-67.)。因此,基於因上述F.XIa、F.X雙特異性抗體的對酵素反應促進以及凝血能力的結果,推測即使如促進經酵素A之基質B的反應之高分子多胜肽的輔因子不存在於生體的組合之酵素及基質,經由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強制使兩者接近,也可促進反應。
對於在凝血系統的其他凝血因子的適用 凝血反應經由血漿中的絲胺酸蛋白酶凝血因子前驅體的逐次活化所產生的凝血酶,將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轉換為纖維蛋白(fibrin)而結束。主要的凝血級聯(cascade)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參考Blood. 2010;115(13):2569-2577.製作)。F.XII(a)、F.XI(a)、F.IX(a)、F.X(a)、F.VII(a)、F.IIa為絲胺酸蛋白酶,如圖2記載的F.XIIa使F.XI活化、F.XIa使F.IX活化、F.IXa使F.X活化、F.VIIa使F.X活化、F.Xa使凝血酶原(prothrombin)活化,促進凝固反應。
血友病為在圖2的F.VIIIa、F.IX、F.XI因先天性、或後天性活性下降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另一方面,引起疾病狀態的凝血因子以外的凝血因子則具有正常功能。因此,透過將本概念適用於此等具有正常活性的凝血因子,可使在血友病狀態的血漿的內源途徑凝固級聯正常化,或者促進外源途徑級聯的反應而抑制出血傾向。 具體的說,透過製作結合表1記載的a~h的酵素和基質的組合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抑制在血友病的出血傾向。 [產業可利用性]
本揭示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有助於凝血的促進,尤其是有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
無。
[圖1]圖示本發明之基本概念。如胜肽性輔因子不存在於生體的關聯性的酵素A和基質B,幾乎不進行直接反應(上圖)。然而,透過添加辨識該酵素A和基質B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則可促進經酵素A之基質B的水解反應等的酵素反應(下圖)。 [圖2]顯示凝血級聯(cascade)的示意圖(內源途徑、外源途徑)。 [圖3]顯示在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系統,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之經F.XIa的F.X活化促進活性的測量結果。所製作的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顯示經F.XIa的F.X活化促進活性。 [圖4]顯示在F.IX缺乏的血漿中的凝固時間(APTT)。所製作的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顯示相同的血漿凝固促進活性。 [圖5]顯示在體外(in vitro)酵素反應系統,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之經F.XIa的F.X活化促進活性的測量結果。所製作的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顯示經F.XIa之F.X活化促進活性。 [圖6]顯示在F.IX缺乏的血漿中的凝固時間(APTT)。所製作的抗F.XIa、F.X雙特異性抗體,顯示相同的血漿凝固促進活性。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11
Figure 12_A0101_SEQ_0012
Figure 12_A0101_SEQ_0013
Figure 12_A0101_SEQ_0014
Figure 12_A0101_SEQ_0015
Figure 12_A0101_SEQ_0016
Figure 12_A0101_SEQ_0017
Figure 12_A0101_SEQ_0018
Figure 12_A0101_SEQ_0019

Claims (29)

  1. 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為下述(a)~(h)任一項之記載: (a)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b)辨識活化的第X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c)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d)辨識活化的第VII凝血因子-組織因子複合物(Tissue Factor complex)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e)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f)辨識凝血酶(thrombin)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g)辨識活化的第XII凝血因子及第IX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者 (h)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I凝血因子兩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為促進經該酵素的該基質的活化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為雙特異性抗體。
  4. 一種組成物,包括請求項1~3任一項所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及藥學上容許載劑。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組成物,其為用於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預防及/或治療的醫藥組成物。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B型血友病。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因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IX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IX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A型血友病、後天性血友病、或溫韋伯氏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因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VII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VII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12. 如請求項5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為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C型血友病。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組成物,其中,因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缺少而發病及/或進展的疾病,為對第XI凝血因子及/或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抑制物出現的疾病。
  15. 一種如請求項1~3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用途,其係用於如請求項3~13任一項所述記載之組成物的製造。
  16. 一種套組,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請求項1~3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3所述之組成物。
  17. 一種套組,用於和第IX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請求項1~3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3所述之組成物,且包含第IX凝血因子。
  18. 一種套組,用於和第VII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請求項1~3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3所述之組成物,且包含第VIII凝血因子。
  19. 一種套組,用於和第XI凝血因子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包括至少如請求項1~3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3所述之組成物,且包含第XI凝血因子。
  20. 一種套組,包括至少如請求項1~3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3所述之組成物,且用於和繞徑製劑(bypassing agent)併用而預防及/或治療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之方法。
  21. 一種促進凝血之方法,使用辨識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及第X凝血因子兩者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22. 一種篩選方法,其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之篩選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篩選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24. 一種品質試驗方法,其為對出血、伴隨出血的疾病、或起因於出血的疾病的預防及/或治療有效的物質或組成物之品質試驗方法,包括: (1)評估試驗物質或試驗組成物、和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以及 (2)評估試驗物質或試驗組成物、和第X凝血因子的結合之步驟。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品質試驗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3)使用試驗物質或試驗組成物,評估經活化的第XI凝血因子之第X凝血因子的活化反應之步驟。
  26. 一種核酸,編碼如請求項1~3所述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27. 一種載體,被插入如請求項26所述之核酸。
  28. 一種細胞,包含如請求項26所述之核酸或如請求項27所述之載體。
  29. 一種製造方法,經由培養如請求項28所述之細胞,製造如請求項1~3任一項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TW110113725A 2020-04-17 2021-04-16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與其相關之組成物、用於組成物之製造的用途、套組以及方法 TW2022044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4338 2020-04-17
JP2020074338A JP2023106635A (ja) 2020-04-17 2020-04-17 二重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ならびに、それに関連する組成物、組成物の製造のための使用、キット、および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4421A true TW202204421A (zh) 2022-02-01

Family

ID=78083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3725A TW202204421A (zh) 2020-04-17 2021-04-16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及與其相關之組成物、用於組成物之製造的用途、套組以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06635A (zh)
CN (1) CN115916836A (zh)
TW (1) TW202204421A (zh)
WO (1) WO20212106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73919A (en) 1969-10-23 1973-11-20 Du Pont Polylactide-drug mixtures
IE52535B1 (en) 1981-02-16 1987-12-09 Ici Plc Continuous release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HUT35524A (en) 1983-08-02 1985-07-29 Hoechst Ag Process for preparing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regulatory /regulative/ peptides providing for the retarded release of the active substance
US4945050A (en) 1984-11-13 1990-07-31 Cornell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substances into living cells and tissue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GB8607679D0 (en) 1986-03-27 1986-04-30 Winter G P Recombinant dna product
DE3920358A1 (de) 1989-06-22 1991-01-17 Behringwerke Ag Bispezifische und oligospezifische, mono- und oligovalente antikoerperkonstrukte, ihre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EP0546073B1 (en) 1990-08-29 1997-09-10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production and use of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AU3178993A (en) 1991-11-25 1993-06-28 Enzon, Inc. Multivalent antigen-binding proteins
AU3328493A (en) 1991-12-17 1993-07-19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JP3881689B2 (ja) 1992-03-11 2007-02-14 パウダージェクト ヴァクシン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免疫不全ウイルス用の遺伝子ワクチン
AU675661B2 (en) 1992-07-24 1997-02-13 Abgenix, Inc. Generation of xenogeneic antibodies
JPH08509612A (ja) 1993-04-26 1996-10-15 ジェンファーム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異種抗体を産生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トランスジェニック非ヒト動物
WO1996002576A1 (fr) 1994-07-13 1996-02-01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Anticorps humain reconstitue contre l'interleukine-8 humaine
EP1978033A3 (en) 1995-04-27 2008-12-24 Amgen Fremont Inc. Human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immunized xenomice
CA2219486A1 (en) 1995-04-28 1996-10-31 Abgenix, Inc. Human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immunized xenomice
US6677436B1 (en) 1998-04-03 2004-01-13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Humanized antibody against human tissue factor (TF) and process of production of the humanized antibody
GB0115841D0 (en) * 2001-06-28 2001-08-22 Medical Res Council Ligand
EP1605058B1 (en) 2003-01-21 2009-05-13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screening light chain of antibody light chains
WO2005035753A1 (ja) 2003-10-10 2005-04-21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機能蛋白質を代替する二重特異性抗体
AU2003271186A1 (en) 2003-10-14 2005-04-27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Double specific antibodies substituting for functional protein
EP2824183B1 (en) 2005-04-08 2020-07-29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Methods for producing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20070269868A1 (en) 2006-05-19 2007-11-22 Carvalho Jensen Anne E Culture method for obtaining a clonal population of antigen-specific B cells
DE102007001370A1 (de) 2007-01-09 2008-07-10 Curevac Gmbh RNA-kodierte Antikörper
JP5663834B2 (ja) 2008-03-14 2015-02-04 東ソー株式会社 遺伝子組換え抗体の製造方法
SI2373691T1 (sl) 2008-12-18 2019-05-31 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 Protitelesa proti FXI in postopki uporabe
TWI452136B (zh) 2010-11-17 2014-09-11 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A multiple specific antigen-binding molecule that replaces the function of Factor VIII in blood coagulation
WO2013120497A1 (en) 2012-02-15 2013-08-22 Curevac Gmbh Nucleic acid comprising or coding for a histone stem-loop and a poly(a) sequence or a polyadenylation signal for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an encoded therapeutic protein
EP2847228B1 (en) 2012-05-10 2018-07-25 Bayer Pharma Aktiengesellschaft Antibodies capable of binding to the coagulation factor xi and/or its activated form factor xia and uses thereof
EP3545002A2 (en) 2016-11-23 2019-10-02 Bioverativ Therapeutics Inc. Mono- and bispecific antibodies binding to coagulation factor ix and coagulation factor x
CN108409863B (zh) 2017-02-10 2023-09-26 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抗凝血因子xi抗体
EA202090641A1 (ru) 2017-09-29 2020-08-07 Чугаи Сейяку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Мультиспецифическая антиген-связывающая молекула, обладающая замещающей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активностью кофактора коагулирующего фактора крови viii, и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содержащая указанную молекулу в качестве активного ингредиента
MA50893A (fr) 2017-11-15 2020-09-23 Novo Nordisk As Liants de facteur x renforçant l'activation fx
WO2019235420A1 (ja) * 2018-06-04 2019-12-12 中外製薬株式会社 複合体を検出す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10667A1 (ja) 2021-10-21
CN115916836A (zh) 2023-04-04
JP2023106635A (ja) 2023-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13217A1 (en) Antibody substituting for func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viii
JP6823677B2 (ja) 血液凝固第viii因子の機能を代替する機能を有する多重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US20240052059A1 (en) Medicinal composition usable for preventing and/or treating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ix abnormality, comprising mult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 replacing func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viii
JP7366988B2 (ja) 抗凝固因子xi抗体
ES2370250T3 (es) Anticuerpo biespecífico que sustituye al factor viii.
EP2321356B1 (en)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US20160297892A1 (en) Novel Methods and Antibodies for Treating Coagulapathy
TWI772724B (zh) 具有共同輕鏈的FIXaxFX雙專一性抗體
PT2542257T (pt) Anticorpos monoclonais otimizados contra inibidor da via do fator tecidual (tfpi)
CA3018124A1 (en)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he active site of factor xi and uses thereof
TW201802120A (zh) 抗凝血因子xi抗體
TW202007696A (zh) 經改良的促凝血抗體
WO2021210667A1 (ja) 二重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ならびに、それに関連する組成物、組成物の製造のための使用、キット、および方法
JP6445440B2 (ja) 抗プロテインc抗体による出血性疾患の治療
WO2020114615A1 (en) Bispecific antibodies binding factor ixa and factor x
WO2020115283A1 (en) Bispecific antibodies binding factor ixa and factor x
ES2865152T3 (es) Anticuerpo biespecífico que sustituye a proteínas funcionales
TW202039583A (zh) 結合因子IXa及因子X的蛋白分子
AU2013202752B2 (en)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