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1098A - 電致變色堆疊在著色態下之色彩改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致變色堆疊在著色態下之色彩改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1098A
TW202201098A TW110106790A TW110106790A TW202201098A TW 202201098 A TW202201098 A TW 202201098A TW 110106790 A TW110106790 A TW 110106790A TW 110106790 A TW110106790 A TW 110106790A TW 202201098 A TW202201098 A TW 2022010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target
sputter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6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3156B (zh
Inventor
李文
尼可拉斯 安東尼 梅卡迪耶
珍 克里斯多夫 吉隆
漢娜 梁 雷
小光 郝
西奧 謝瓦利爾
克蘿伊 寶德
山繆 埃米爾 杜布里奈特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塞奇電致變色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塞奇電致變色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塞奇電致變色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1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1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3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315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015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zed by the colour of the lay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08Oxides
    • C23C14/083Oxides of refractory metals or yttr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14Metallic material, boron or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07Cathode assembly for sputtering apparatus, e.g. Target
    • C23C14/3414Metallurgical or chemical aspects of target preparation, e.g. 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64Sputtering using more than one targe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92Variation of parameters during sputt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54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process
    • C23C14/541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substr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54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process
    • C23C14/542Controlling the film thickness or evaporation 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54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process
    • C23C14/548Controlling the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1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 G02F1/152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 G02F1/1524Transition metal compou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1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 G02F1/152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 G02F1/152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ion transporting layer, e.g.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4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operating with cathodic sputtering
    • H01J37/3411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reactor
    • H01J37/3414Targets
    • H01J37/3426Material
    • H01J37/3429Plural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02F2001/1555Counter electro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可單獨地或組合地利用各種技術來改變電致變色堆疊在著色態下之色彩以實現預期的色靶。第一方法通常涉及透過降低濺鍍溫度來改變 WOx 電致變色 (EC) 層的著色效率以實現 EC 層中 WOx 微結構的變化。第二方法通常涉及利用摻雜劑 (例如 Mo、Nb 或 V) 以改善 WOx 之該著色態的中性程度 (著色效率變化)。第三方法通常涉及裁剪 WOx 層的厚度以微調著色堆疊的色彩。

Description

電致變色堆疊在著色態下之色彩改變方法
本申請案主張 2020 年 2 月 25 日所申請的美國臨時申請案流水號 62/981,427 的優先權利益,該申請案標題為「電致變色堆疊於著色態下之色彩改變方法 (APPROACHES TO MODIFYING A COLOR OF AN ELECTROCHROMIC STACK IN A TINTED STATE)」,其以引用方式全部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內容涉及電致變色裝置,並且更具體地涉及在著色態下改變電致變色堆疊之色彩的各種方法。
電致變色裝置有助於阻擋可見光的透射,並且使建築物的房間或車輛的乘客艙不至於太熱。電致變色玻璃的色彩通常在暗態 (dark state) 下為藍色。對於某些應用而言,電致變色堆疊在暗態下具有比藍色更中性的色彩可為有利的或所需的 (例如,出於美學目的) 特點。另外,在暗態下,典型的藍色可能會對於空間中的某人而言因色彩失真而對空間中的照明產生負面影響,這代表了更中性色的另一個潛在優勢。因與材料的基本特性有關,電致變色堆疊的色彩不易改變。進一步改進的窗戶設計是有所需求的。
本揭露內容描述了在著色態下具有更中性 (例如,更灰和更不藍) 之電致變色堆疊的各種製造方法。基本原理是將 EC 層 (WOx ) 的著色效率改變為更接近 CE 層。本發明包括實現灰色的三種不同方法。第一方法通常涉及調節基板溫度以改變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微結構。第二方法通常涉及利用 M:W 混合金屬靶材將摻雜劑引入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第三方法通常涉及藉由減少濺鍍靶材的數量以調整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
本文中所述之電致變色堆疊之電極的著色效率是指當電極的電荷變化 1 mC/cm2 時獲得的 ITO/電極堆疊之光吸收度的變化。著色效率被定義為波長的函數,本文所述的著色效率是對應於可見範圍內的加權平均值,其計算類似於國際照明委員會 (CIE) 1931 標準中的相對亮度 Y。
以下說明結合圖式,用以輔助理解本文所揭示的教示。以下討論將著重於教示的特定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其焦點係用於輔助描述實施例,並且不應將其解釋為對本申請中揭示之教示的範圍或適用性的限制。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用語「包含/包括 (comprises/comprising/ includes/including)」、「具有 (has/having)」或任何該等之其他變體,旨在涵蓋非排除性含括 (non-exclusive inclusion)。例如,包含一系列特徵之製程、方法、物件或設備不一定僅限於該些特徵,而是可包括未明確列出的或此製程、方法、物件或設備固有的其他特徵。進一步地,除非有相反的明確提及,否則「或 (or)」係指包含性的或 (inclusive-or) 而非互斥性的或 (exclusive-or)。例如,條件 A 或 B 滿足下列任一者:A 為真 (或存在) 且 B 為假 (或不存在)、A 為假 (或不存在) 且 B 為真 (或存在)、以及 A 和 B 均為真 (或存在)。
「一 (a/an)」是用以描述本文中所述之元件和組件。這僅係為方便起見且為給出本發明範圍的一般含義。除非係明確意指其他意涵,否則該描述應該被理解為包括一者或至少一者及單數也包括複數,或反之亦然。
詞語「約 (about)」、「大約 (approximately)」或「實質上 (substantially)」的使用是意指參數的數值接近所述的數值或位置。但是,細微的差異可能會導致數值或位置不完全如所述那樣。因此,數值差異達至百分之十 (10%),是與完全如所述之理想目標的合理差異。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使用的所有技術和科學術語的含意與本發明所屬領域的通常知識者理解的含義相同。該等材料、方法及實施例僅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文未描述的範圍內,關於特定材料和加工動作的許多細節是常用的,並且可在玻璃、氣相沉積、及電致變色領域內的教科書和其他來源中找到。
如圖式中所示且在下文中描述的實施例有助於理解用於實施如本文中所述之概念的特定應用。實施例是例示性的,且不意欲限制所附請求項之範圍。
圖 1 描繪根據部分實施例之使用各種方法形成電致變色 (EC) 層以在暗態下形成具有更中性色的電致變色堆疊之製程的流程。圖 1 的左側是描繪電致變色堆疊之形成中的加工階段的流程圖,而圖 1 的右側是描繪形成電致變色堆疊之製程中的每個加工階段期間形成之不同層的簡化截面圖的方塊圖。
在 102 處,該加工包括提供用於電致變色堆疊的基板。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基板以元件符號 200 標示。基板 200 可包括玻璃基板、藍寶石基板、氮氧化鋁 (AlON) 基板、尖晶石基板或透明聚合物。在一特定實施例中,基板 200 可包括超薄玻璃,其是具有在 50 微米至 300 微米範圍內的厚度之礦物玻璃。透明聚合物可包括聚丙烯酸酯、聚酯、聚碳酸酯、聚矽氧烷、聚醚、聚乙烯基化合物、其他類合適的透明聚合物或其混合物。在另一實施例中,基板 200 可為包括構成前述透明基板之材料層體的層壓體。在另一實施例中,層壓體可包括反射紫外線或低發射率材料的陽光控制層。基板 200 可為或可不為撓性。
在一實施例中,基板 200 可以是玻璃基板,其可為包括 SiO2 及一種或多種其他氧化物的礦物玻璃。其他氧化物可包括 Al2 O3 、鹼金屬的氧化物、鹼土金屬的氧化物,例如 B2 O3 、ZrO2 、P2 O5 、ZnO、SnO2 、SO3 、As2 O2 或 Sb2 O3 。基板 200 可包括著色劑,例如鐵、釩、鈦、鉻、錳、鈷、鎳、銅、鈰、釹、鐠或鉺的氧化物,或者金屬膠體,例如銅、銀或金,或其元素或離子形式者,例如硒或硫。
在基板 200 是玻璃基板的實施例中,玻璃基板是至少 50 wt% 的 SiO2 。在一實施例中,SiO2 含量在 50 wt% 至 85 wt% 的範圍內。Al2 O3 可有助於抗劃傷性,例如主表面是沿著所形成的層壓體的暴露表面時。當存在時,Al2 O3 含量可在 1 wt% 至 20 wt% 的範圍內。B2 O3 可用於降低玻璃的黏度及其熱膨脹係數。B2 O3 的含量可不大於 20 wt%,並且在特定實施例中,可小於 15 wt%。鹼土金屬包括鎂、鈣、鍶及鋇。鹼土金屬的氧化物可用於降低玻璃的黏度並促進熔融,而不會嚴重損害膨脹係數。相較於某些其他氧化物,鈣及鎂對玻璃的密度影響相對較小。鹼金屬氧化物的總含量可不大於 25 wt%、20 wt% 或 15 wt%。鹼金屬的氧化物可降低玻璃基板的黏度及其失透的傾向。鹼金屬氧化物的總含量可為至多 8 wt%、5 wt% 或 1 wt%。在部分應用中,期望玻璃基板是透明的,也因此期望著色劑的含量低。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鐵含量小於 200 ppm。
玻璃基板可包括熱強化玻璃、鋼化玻璃、部分熱強化或部分鋼化玻璃、或退火玻璃。如在本領域中所習知的,「熱強化玻璃」和「鋼化玻璃」都是已經過熱處理以引起表面壓縮並額外增強玻璃的兩種類型的玻璃。熱處理玻璃分為全鋼化或熱強化。在一實施例中,玻璃基板是鋼化玻璃,並且具有約 69 Mpa 或更高的表面壓縮及約 67 Mpa 或更高的邊緣壓縮。在另一實施例中,透明基板被熱強化,並且具有在 24 Mpa 至 69 Mpa 範圍內的表面壓縮和在 38 Mpa 至 67 Mpa 之間的邊緣壓縮。「退火玻璃」是指在沒有熱處理和隨後的快速冷卻所賦予的內部應變的情況下生產的玻璃。因此,退火玻璃僅排除熱強化玻璃或鋼化玻璃。玻璃基板可被雷射切割。
在 104 處,該加工包括在基板上形成透明導電層。透明導電層 (「TC 層 (1)」) 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以元件符號 202 標示。如圖 1 右側所示,透明導電層 202 覆蓋 (overlyies) 基板 200。透明導電層 202 可包括摻雜的金屬氧化物。摻雜的金屬氧化物可包括氧化鋅或氧化錫,其中的任何一種可摻雜有第 3 族元素,例如 Al、Ga 或 In。氧化銦錫 (ITO) 和鋁鋅氧化物 (AZO) 是可使用的示例性非限制性材料。在另一實施例中,透明導電層 202 可為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 (例如,聚(3,4-亞乙基二氧噻吩) (poly(3,4-ehylenedioxythiophene) (PDOT))、其他合適的導電有機聚合物或其組合。如果有需要或有需求,可將有機化合物磺化。
在 106 處,該加工包括形成覆蓋透明導電層的 EC 層 (具有第一著色效率)。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EC 層以元件符號 204 標示。在部分實施例中,可根據一個或多個製程參數在基板上方形成 EC 層,以在包括 EC 層的最終 EC 堆疊的暗態下達到色靶。形成 EC 層可包括使用沉積材料執行沉積加工以形成 EC 層。根據部分實施例,可形成 EC 層所依據的製程參數可指定沉積材料的成分以實現目標色彩,或者可指定一個或多個沉積製程參數以實現色靶。
如本文中進一步描述的,可根據第一方法 (在圖 1 中以元件符號 106' 標示)、第二方法 (在圖 1 中以元件符號 106'' 標示)、第三方法 (在圖 1 中以元件符號 106''' 標示)或其各種組合以形成 EC 層 204。如圖 1 所示,第一方法通常涉及調整基板溫度以改變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微結構。第二方法通常涉及利用 M:W 混合金屬靶材 (其中 M = Mo、Nb 或 V) 將一種摻雜劑 (或多種摻雜劑) 引入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中。第三方法通常涉及利用減少濺鍍靶材的數量以調整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在部分實施例中,EC 層 204 的形成可包括各個方法之所選項目的組合。作為說明性的非限制性實例,當利用 M:W 混合金屬靶材 (如第二方法中所用) 形成 EC 層 204 時調整基板溫度 (如第一方法中所用) 可導致包括此種 EC 層之電致變色堆疊具不同性能特徵。應當理解的是,基板溫度、摻雜劑濃度及層體厚度的不同組合可各自導致形成影響電致變色堆疊中的總體性能特徵的 EC 層。
圖 1 呈現,在部分實施例中,該加工可包括形成覆蓋 EC 層的鋰層 (在本文中也稱為「Li1 層」),如 108。(視情況) Li1 層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由元件符號 206 標示。在部分實施例中,Li1 層可為濺鍍沉積的金屬鋰層。沉積在 EC 層上之鋰的量是可改變的,且在部分實施例中,可調整其以在特定的電致變色堆疊設計中實現期望的性能特徵。
在 110 處,該加工包括在 EC 層上形成 (IC) 層 (包含視情況覆蓋其之 Li1 層)。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IC 層以元件符號 208 標示。圖 1 呈現,在部分實施例中,該加工可包括形成覆蓋 IC 層的鋰層 (在本文中也稱為「Li1 層」),如 112。(視情況) Li1 層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由元件符號 210 標示。在部分實施例中,Li1 層可為濺鍍沉積的金屬鋰層。沉積在 IC 層上之鋰的量是可改變的,且在部分實施例中,可調整其以在特定的電致變色堆疊設計中實現期望的性能特徵。
在 114 處,該加工包括形成覆蓋 IC 層 (包含視情況覆蓋其之 Li1 層) 的相對電極 (CE) 層 (具有第二著色效率)。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CE 層以元件符號 212 標示。如本文進一步描述的,在部分實施例中,可調節 EC 層和 CE 層的相對厚度,以在特定的電致變色堆疊設計中實現期望的性能特徵。
圖 1 呈現,在部分實施例中,該加工可包括形成覆蓋 CE 層的鋰層 (在本文中也稱為「Li2 層」),如 115。(視情況) Li2 層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由元件符號 213 標示。在部分實施例中,Li2 層可為濺鍍沉積的金屬鋰層。沉積在 CE 層上之鋰的量是可改變的,且在部分實施例中,可調整其以在特定的電致變色堆疊設計中實現期望的性能特徵。
在 116 處,該加工包括形成覆蓋 CE 層的第二透明導電層。透明導電層 (「TC 層 (2)」) 在圖 1 右側的方塊圖中以元件符號 214 標示。如同覆蓋基板 200 的透明導電層 202,覆蓋 CE 層 212 (包含視情況的 Li2 層) 的透明導電層 214 可包括摻雜的金屬氧化物。摻雜的金屬氧化物可包括氧化鋅或氧化錫,其中的任何一種都可摻雜第 3 族元素,例如 Al、Ga 或 In,其中 ITO 和 AZO 是可使用的示例性非限制性材料。在另一實施例中,透明導電層 214 可為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 (例如 PDOT),其他合適的導電有機聚合物或其組合。如果有需要或有需求,可將有機化合物磺化。
EC 層 204 可具有根據偏壓條件之可變的可見光和近紅外輻射 (例如波長在 700 nm 至 2500 nm 範圍內的電磁輻射) 透射率。例如,在不存在電場的情況下,電致變色裝置處於高透射(「漂白」)狀態,而在存在電場的情況下,諸如 Li+ 、Na+ 或 H+ 等的流動離子可從 CE 層 212 藉由 IC 層 208 遷移到 EC 層 204,並減少藉由電致變色裝置之可見光及近紅外輻射的透射率 (transmission)。較低透射率的狀態也可稱為著色態或有色態。
CE 層 212 可提供流動離子的主要來源。此外,當電致變色裝置處於其之高透射狀態時,CE 層 212 對於可見光保持實質透明。CE 層 212 可包括過渡金屬元素的氧化物。在實例性實施例中,CE 層 212 可包括鎳的氧化物。鎳可處於其二價態 (Ni2+ )、其三價態 (Ni3+ ) 或其組合。CE 層 212 可包括過渡金屬元素的氧化物,例如銥、銠、釕、鎢、錳、鈷或其類似物。CE 層 212 還可提供能穿過 IC 層 208 的流動離子。可於形成 CE 層 212 時將流動離子加入。在完成的裝置中,CE 層 212 可由以下化學式表示: Ax Ni2+ (1-y) Ni3+ y Mz Oa , 其中: A 是產生流動離子的元素,例如 Li、Na 或 H; M 是金屬;以及 0<X≦10,0≦y≦1,0≦z≦10,且 (0.5x+1+0.5y+z)≦a≦(0.5x+1+0.5y+3.5z)。
在一特定的非限制性實施例中,A 是 Li,M 是 W,且在完成的裝置中,CE 層可由以下化學式表示: Lix Ni2+ (1-y) Ni3+ y Wz O(1+0.5x+0.5y+3z) , 其中 1.5≦x≦3、0.4≦y≦0.95,且 0.15≦z≦1。
IC 層 208 包括固體電解質,當跨過電解質層的電場從高透射狀態變為低透射狀態時,固體電解質允許離子遷移藉由 IC 層 208。在一實施例中,IC 層 208 可為陶瓷電解質。在另一實施例中,IC 層 208 可包括基於矽酸鹽或基於硼酸鹽的材料。IC 層 208 可包括矽酸鹽、矽酸鋁、硼酸鋁、硼酸鹽、矽酸鋯、鈮酸鹽、硼矽酸鹽、磷矽酸鹽、氮化物、氟化鋁或其他合適的陶瓷材料。可使用其他合適的離子導電材料,例如五氧化二鉭或基於鑭系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石榴石或鈣鈦礦材料。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同所形成的,IC 層 208 可包括流動離子。因此,可使用任何前述之摻雜鋰或含鋰的化合物。或者,可進行單獨的鋰化操作,例如濺鍍鋰。IC 層 208 可包括具有替代或不同材料的複數個層,其在至少一對相鄰層之間包括反應產物。在又另一實施例中,選擇 IC 層 208 的折射率及厚度,以得到可接受的可見光透射率,同時保持非常低的電子流。在另一實施例中,IC 層 208 具有低的或不明顯的電子導電性 (例如低洩漏電流)。
因此,圖 1 繪示根據本揭露的三種方法以在暗態下實現更中性色的流程。下圖提供與圖 1 所示之形成 EC 層的三種通用方法中的每一種有關的更多詳細資訊。關於第一方法的額外細節 (在圖 1 中以元件符號 106' 標示),已進一步於本文中與圖 2 及圖 3 所描繪的實施例相關處繪示並描述,其通常涉及調整基板溫度以改變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微結構。關於第二方法的額外細節 (在圖 1 中以元件符號 106'' 標示),已進一步於本文中與圖 4 至圖 8 所描繪的實施例相關處繪示並描述,其通常涉及利用 M:W 混合金屬靶材將一種 (或多種) 摻雜劑引入濺鍍沉積的 WWOx EC 層中。關於第三方法的額外細節 (在圖 1 中以元件符號 106''' 標示),已進一步於本文中與圖 9 及圖 10 所描繪的實施例相關處繪示並描述,其通常涉及藉由減少濺鍍靶材的數量以調整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
在以下圖式中,圖 2 及圖 4 至圖 9 示出 ITO (~400nm) 和 WOx (~400 nm) 堆疊 (在本文中亦稱為「半堆疊」) 的性質。圖 3 及圖 10 示出全堆疊的性質,其中全堆疊為圖 1 中定義的 ITO/WOx + Li/IC/CE + Li/ITO 堆疊。對半堆疊而言,30 mC/cm2 的電荷代表將 30 mC/cm2 的移動鋰插入 (inserted) 電極中。
整體而言,藉由組合兩種效應可獲得灰色的全堆疊。首先,這些堆疊中之鋰化 WOx 層較「參考堆疊」中者更不藍,如圖 4 至圖 8 的 Y 軸所示。再者,相較於「參考堆疊」,每個 Li 離子對 WOx 的著色效率均較低。當一個 Li 離子從 CE 移動到 WOx 時,CE 著色為「黃色」,且 WOx 著色為「藍色」。若 WOx 的著色效率比 CE 高,則 WOx 的著色佔優勢,全堆疊最終變成藍色。若 WOx 和 CE 具有相似的著色效率,則全堆疊最終變成灰色。在常規的「參考堆疊」中,NiWOx Ce 的著色效率為 0.02 mC/cm2 。使 WOx 層的平均著色效率接近該值可使堆疊更灰。
參閱圖 2,圖表描繪根據部分實施例之與為實現色靶 (例如在暗態下具更中性色) 所依據之各種方法形成的 EC 層相關而選擇的實驗數據。
如本文進一步所述,WOx Ec 層的「冷」沉積(例如,在室溫下)將導致非晶質的 WOx 微結構及灰色色彩。此外,「暖」沉積(例如,在中間溫度下)將導致部分結晶的結構。與在這種降低的溫度下沉積相關的一優點在於,相較於在更高的溫度下沉積的 WOX ,其製造成本有機會降低。本文揭露的實作例可能產生:(1) 具有至少部分非晶質的 WOx 及灰色色彩的電致變色堆疊/裝置;以及 (2) 具有冷沉積 WOx 及灰色色彩的電致變色堆疊/裝置。
參閱圖 2,圖表描繪了與藉由指定一個或多個沉積製程參數以實現色靶的第一方法相關的實驗數據,該沉積製程參數通常涉及在電致變色堆疊的 WOx EC 層之形成期間改變基板溫度。該圖表描述了三種不同實驗溫度下的著色效率 (Y 軸) 對電荷 (X 軸) 的關係。在圖表中,正方形代表與第一基板溫度 (室溫) 相關的數據,三角形代表與第二基板溫度 (150°C) 相關的數據,菱形代表與第三基板溫度 (280°C) 相關的數據。第三基板溫度對應於標準基板溫度 (圖 2 中的“Std”),從而提供參考數據以呈現對濺鍍沉積在較低溫度基板上的 WOx EC 層之著色效率的影響。
根據 WOx EC 層的低溫濺鍍的第一方法,可指定與基板溫度相關的沉積製程參數。例如,基板溫度範圍可小於 200℃(與濺鍍溫度大於 200℃,例如約 240℃ 或約 280℃ 的「標準」加工相比)。發明人觀察到,涉及濺鍍到加熱至高於 200℃ 溫度的基板 (在本文中也稱為「高溫基板」或「熱基板」) 上的常規沉積加工將導致形成「完全結晶的」 WOx 微結構。發明人還觀察到,涉及在實質降低的溫度下濺鍍到基板(在本文中也稱為「室溫基板」或「冷基板」)上的加工將導致形成「完全非晶質」的 WOx 微結構。發明人發現,在濺鍍期間將基板加熱到中等溫度(在本文中也稱為「中溫基板」或「暖基板」)可導致 WOx 微結構的改變。
發明人發現,藉由在濺鍍期間於臨界值溫度範圍內微調基板溫度,可將 WOx 微結構從「完全非晶質」的 WOx 微結構改變為「在非晶質基質中部分結晶」的 WOx 微結構。發明人發現,WOx 微結構的這種改變可導致暗態下的色彩變化。例如,相較於與「完全結晶」的 WOx 微結構在暗態下相關的色彩,其在暗態下的色彩可能呈現更中性而更不藍。臨界值溫度範圍可對應於 100℃至 200℃ 的溫度範圍,例如 150℃至 200℃ 的範圍、155℃ 至 195℃ 的範圍或 160℃ 至 190℃ 的範圍。除了在暗態下色彩變化之外,降低的基板溫度在某些情況下還可提供其他優點,例如降低基板加熱成本的潛力及/或簡化加工設備設計的潛力。
為說明,圖 3 描繪了三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EM) 圖像,其顯示出在濺鍍期間與三種不同的基板溫度相關的三種不同的 WOx 微結構。圖 3 中最上方的圖像呈現出與大於高溫臨界值之基板溫度相關的「完全結晶的」 WOx 微結構的實例,而圖 3 中最下方的圖像呈現出與小於低溫臨界值之基板溫度相關的「完全非晶質」WOx 微結構的實例。圖 3 中中間的圖像呈現出與小於高溫臨界值且大於低溫臨界值之基板溫度相關的改變之 WOx 微結構的實例。
在第一方法中,形成具更中性色的電致變色堆疊之製程可包括:沉積透明導電層,接著在微調的溫度下濺鍍 EC 層,再 (視情況) 將 Li 濺鍍到 EC 層上以形成 Li1 層,並形成覆蓋的 IC 層 (如圖 1 的實例所示)。隨後,形成 EC 堆疊的其他層之製程可包括:(視情況) 對 IC 層進行鋰化以形成 Li1 層,接著形成覆蓋 IC 層的 CE 層,再 (視情況) 將 Li 濺鍍到 CE 層上以形成 Li2 層,並形成第二透明導電層 (如圖 1 的實例所示)。在部分情況下,相較於具有標準高溫濺鍍之完全結晶的 WOx EC 層的類似 EC 堆疊,具有這種低溫濺鍍的 WOx EC 層之 EC 堆疊的工作電壓可更高。
因此,第一方法涉及在濺鍍過程中改變基板溫度以改變 WOx EC 層的微結構並調整著色效率曲線,從而導致 EC 堆疊在暗態下產生最終色彩變化 (即變化為所需的色靶)。圖 2 描繪與涉及高溫濺鍍以形成 WOx EC 層的標準加工相比,此種低溫濺鍍對於降低濺鍍溫度的兩個實例之相關的著色效率曲線的影響。將可理解的是,圖 2 中描繪的實例溫度僅出於說明性目的,並且可藉由利用替代的基板溫度以改變濺鍍沉積之 WOx EC 層的微結構來「調整」相關的 EC 堆疊的著色效率。用於沉積 WOx EC 層的設備可包括可調節以控制基板 (參見例如圖 1 所示之包括第一 TC 層 202 的基板 200) 溫度的基板加熱器,該基板上沉積有 WOx EC 層 (例如,使用 W 濺鍍靶材)。因此,在圖 2 所示的「室溫」實例中,此種基板加熱器可不對基板施加熱量,代表「冷」濺鍍溫度。替代地,在「暖」濺鍍溫度的情況下,相較於標準的「高」濺鍍溫度,可調節基板加熱器以減少基板的加熱。為說明基板溫度對著色效率的影響,圖 2 描繪了與降低溫度的「暖」基板 (例如,約 150℃) 的一個實例相關的著色效率曲線,以與高溫「熱」基板 (例如,約 280℃) 的一個實例相關的著色效率曲線進行比較。
在圖 3 的最上方所描繪的 SEM 圖像 (標示為「基板溫度 (3)」) 對應於在圖 2 中實例的標準溫度之「熱」基板 (例如,約 280℃) 下形成的 WOx 層。在圖 3 的最上方所描繪的 SEM 圖像呈現出與大於高溫臨界值的基板溫度相關的「完全結晶的」 WOx 微結構的實例。在圖 3 的最下方所描繪的 SEM 圖像(標示為「基板溫度 (1)」)對應於在圖 2 中實例的降低溫度之「暖」基板 (例如,約 150℃) 下形成的 WOx 層。在圖 3 的最下方所描繪的 SEM 圖像呈現出與第一中等溫度之「暖」基板溫度相關的「完全非晶質」WOx 微結構的實例。因此,由於在此實例中 WOx 微結構保持非晶質,第一中等溫度之「暖」基板溫度小於用於部分結晶的低溫臨界值。在圖 3 的中間描繪的 SEM 圖像(標示為「基板溫度 (2)」)對應於在約 160℃ 至約 190℃ 的範圍內的中等「暖」溫度下形成的 WOx 層。在圖 3 的中間描繪的 SEM 圖像呈現出 WOx 微結構從「完全非晶質」之 WOx 微結構到「在非晶質基質中部分結晶」之 WOx 微結構之變化的實例。
在部分情況下,包括在WOx EC 層的濺鍍期間降低基板溫度之形成電致變色堆疊之製程可導致電致變色堆疊的透射率降低。為說明,形成包括在標準「熱」溫度下濺鍍 WOx EC 層的電致變色堆疊之製程可導致電致變色堆疊具有 1 個百分比或更小的透射率。在沒有其他加工修改的情況下,在降低的基板溫度下形成 WOx EC 層可將透射率降低到約 7 到 8 個百分比。作為說明性的非限制性示例,為補償與 WOx Ec 層的低溫濺鍍相關的此類透射率下降並達到 1 個百分比或更低的透射率,對形成電致變色堆疊之標準製程進行修改,其可包括:沉積較厚的 WOx EC 層、加厚 CE 層 (參見例如圖 1 的 CE 層 212)、調整濺鍍鋰的量 (參見例如圖 1 的 Li1 層 206 及/或 Li2 層 210)、調整堆疊中的移動 Li、或其組合及其他替代方案。為說明,在圖 1 的右側所示之形成電致變色堆疊的標準加工可包括形成厚度在約 400 nm 至約 550 nm 範圍內的 EC 層 204。在一個說明性的非限制性實施例中,對於利用降低的基板溫度的加工,EC 層 204 可為大約 520 nm (或稍小),且 CE 層 212 (例如,NiWOx ) 的厚度可為大約 360 nm (比標準 WOx EC 層熱基板濺鍍加工的 CE 層 212 的厚度厚約 40%)。作為另一實例,對於標準熱基板 WOx EC 層濺鍍加工,在圖 1 右側所示的電致變色堆疊中的移動 Li 的量可為約 30 mC。在一個說明性的非限制性實施例中,對於利用降低的基板溫度的工藝,可將堆疊中的移動Li的量從標準的 30 mC 增加至約 35 mC。作為又一個說明性的非限制性示例,與標準的熱基板 WOx EC 層濺鍍加工相比,圖 1 右側所示的電致變色堆疊 (例如,在 Li1 層 206、210 及/或 Li2 層 213 中)中的濺鍍 Li 量可增加大約 20 至 30 個百分比。
由此,圖 2 及圖 3 呈現出根據部分實施例的本揭露的第一方法。圖 2 呈現出在 WOx EC 層的濺鍍期間降低的基板溫度對著色效率的影響的實例。圖 3 描繪 SEM 圖像的實例以呈現與濺鍍期間的三種不同基板溫度相關的三種不同的 WOx 微結構。發明人發現,藉由在 WOx EC 層的濺鍍期間微調基板溫度,可改變 WOx 微結構,其導致在暗態下的色彩變化 (例如,更灰色及更不藍)。
如上所述,可根據可指定沉積材料的組成以實現色靶 (例如中性或灰色) 的一個或多個製程參數在基板上方形成 EC 層。圖 4 至圖 8 呈現出與本揭露的第二方法相關的實驗數據,該方法通常涉及利用 M:W 混合靶材以形成摻雜的 EC 層。發明人收集在各種溫度下使用各種 M:W 混合靶材形成的 EC 層的實驗數據。在標準沉積溫度下,發明人發現:Mo 摻雜增加電荷容量和最大對比度,但不會顯著中和暗態;Nb 摻雜稍微降低電荷容量,並有效中和暗態;V 摻雜強烈中和暗態,但明顯降低對比度。在降低的沉積溫度下,發明人發現:Mo 摻雜降低對比度並強烈中和暗態;Nb 摻雜降低電荷容量和對比度 (儘管仍令人滿意),並且稍微中和暗態 (與在相同溫度下沉積的 Wox 相比)。儘管不受理論的束縛,但發明人相信,在 Nb 摻雜及較低溫度沉積的情況下,WOx 的非晶質化似乎是造成暗態中和的原因。在 Mo 和 V 摻雜的情況下,發明人相信在 WOx 晶格內插入摻雜劑導致光學間隙的改變。
圖 4 至圖 8 是描繪關於本揭露的第二方法 (由圖 1 中的元件符號 106'' 標示) 的額外細節的圖表,其通常涉及利用 M:W 混合金屬靶材將摻雜劑引入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圖 4 至圖 6 是描繪與使用與第一生產線相關的第一塗佈機使用各種客製化製造的 M:W 混合靶材以形成「摻雜的」EC 層相關的實驗數據的圖表。圖 7 及圖 8 是描繪與使用第二生產線的第二塗佈機使用各種 M:W 共燒結靶材以形成「摻雜的」 EC 層相關的實驗數據的圖表。
參閱圖 4,圖表描繪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使用各種靶材形成的 EC 層在 30 mC/cm2 下的 b*T (Y 軸) 及對比度 (X 軸) 的值。在圖 4 中,該圖表描繪了 b*T 及對比度測量,其中濺鍍的 EC 層由以下項形成:Mo:W 混合靶材 (具有 10 wt% 的 Mo 摻雜劑濃度);第一 Nb:W 混合靶材 (具有 5 wt% 的 Nb 摻雜劑濃度);第二 Nb:W 混合靶材 (具有 10 wt% 的 Nb 摻雜劑濃度);以及一標準無摻雜 W 靶材 (為與 M:W 混合靶材進行比較)。
出於參考之目的,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標準無摻雜 W 靶材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4 所示):b*T = -37.7;對比度= 6.6 (TLmax\TL,其中 TLmax = 74.5 且 TL = 11.3)。濺鍍標準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作為第一比較例,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第一 Nb:W 混合靶材 (5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4 所示):b*T = -29.3;對比度= 6.4 (TLmax\TL,其中 TLmax = 79.8 且 TL = 12.5)。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作為第二比較例,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第二 Nb:W 混合靶材 (10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4 所示):b*T = -26.6;對比度= 10.4 (TLmax\TL,其中 TLmax = 78 且 TL = 10.3)。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作為第三比較例,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 Mo:W 混合靶材 (10 wt% Mo)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4 所示):b*T = -33.2;對比度= 9.0 (TLmax\TL,其中 TLmax = 72.1 且 TL = 8)。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雖然在圖 4 中未示出,還探討了由 Mo:W 混合靶材形成之 EC 層的 Li 的濺鍍替代量,包括:無濺鍍 Li;相當於約 0.2 µg/cm2 的 Li 濺鍍量;以及相當於約 1.6 µg/cm2 的 Li 濺鍍量。
在無濺鍍 Li 的情況下,在 240°C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 Mo:W 混合靶材 (10 wt% Mo)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出以下值:b*T = -32.7;對比度= 10.1 (TLmax\TL,其中 TLmax = 79.8 且 TL = 7.9)。
在 Li 濺鍍量相當於約 0.2 µg/cm2 的情況下,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 Mo:W 混合靶材 (10 wt% Mo)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b*T = -36.3;對比度= 8.2 (TLmax\TL,其中 TLmax = 80.7 且 TL = 9.8)。
在 Li 濺鍍量相當於約 1.6 µg/cm2 的情況下,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 Mo:W 混合靶材 (10 wt% Mo)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b*T = -33.1;對比度= 8.5 (TLmax\TL,其中 TLmax = 82 且 TL = 9.7)。
參閱圖 5,該圖描繪在 150℃ 的降低的濺鍍溫度下使用各種靶材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的 b*T (Y 軸) 及對比度 (X 軸)的值。在圖 5 中,該圖描繪由以下形成的 EC 層的 b*T 及對比度測量:第一 Mo:W 混合靶材 (具有 5 wt% 的 Mo 摻雜劑濃度);以及第二 Mo:W 混合靶材 (具有 10 wt% 的 Mo 摻雜劑濃度);第一 Nb:W 混合靶材 (具有 5 wt% 的 Nb 摻雜劑濃度);第二 Nb:W 混合靶材 (具有 10 wt% 的 Nb 摻雜劑濃度);以及一標準無摻雜 W 靶材 (為與 M:W 混合靶材進行比較)。
出於參考之目的,在降低的濺鍍溫度為 150°C 的情況下,評估由標準無摻雜 W 靶材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5 所示):b*T =< -14.2;對比度= 8.8 (TLmax\TL,其中 TLmax = 67 且 TL = 7.6)。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作為第一比較例,在降低的濺鍍溫度 150℃ 下評估由第一 Nb:W 混合靶材 (5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5 所示):b*T = -19.2;對比度= 8.7 (TLmax\TL,其中 TLmax = 77.2 且 TL = 8.9)。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雖然在圖 5 中未示出,對於第一 Nb:W 混合靶材 (5 wt% Nb),亦評估了相當於約 1.6 µg/cm2 的 Li 濺鍍量。該評估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b*T = -24.2;對比度= 9.1 (TLmax\TL,其中 TLmax = 80.1 且 TL = 8.8)。
作為第二比較例,在降低的濺鍍溫度 150℃ 下評估由第二 Nb:W 混合靶材 (10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5 所示):b*T = -13.5;對比度= 8.0 (TLmax\TL,其中 TLmax = 78.9 且 TL = 9.9)。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雖然在圖 5 中未示出,對於第二 Nb:W 混合靶材 (10 wt% Nb),亦評估了相當於約 1.6 µg/cm2 的 Li 濺鍍量。該評估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b*T = -20;對比度= 8.7 (TLmax\TL,其中 TLmax = 78.3 且 TL = 9)。
作為第三比較例,在降低的濺鍍溫度 150℃ 下評估由第一 Mo:W 混合靶材 (5 wt% Mo)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5 所示):b*T = -17.5;對比度= 5.6 (TLmax\TL,其中 TLmax = 74 且 TL = 13.1)。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雖然在圖 5 中未示出,對於第一 Mo:W 混合靶材 (5 wt% Mo),亦評估了相當於約 1.6 µg/cm2 的 Li 濺鍍量。該評估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b*T = -17.6;對比度= 6.0 (TLmax\TL,其中 TLmax = 74.1 且 TL = 12.3)。
作為第四比較例,在降低的濺鍍溫度 150℃ 下評估由第二 Mo:W 混合靶材 (10 wt% Mo)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5 所示):b*T = -6;對比度= 3.9 (TLmax\TL,其中 TLmax = 69.1 且 TL = 17.5)。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參閱圖 6,圖表描繪在室溫下使用各種靶材沉積的 EC 層在 30 mC/cm2 下的 b*T (Y 軸) 及對比度 (X 軸) 的值。在圖 6 中,該圖表描繪了 b*T 及對比度測量,其中濺鍍的 EC 層由以下項形成:第一 Nb:W 混合靶材 (具有 5 wt% 的 Nb 摻雜劑濃度);第二 Nb:W 混合靶材 (具有 10 wt%的 Nb 摻雜劑濃度);以及一標準無摻雜 W 靶材 (為與 M:W 混合靶材進行比較)。
出於參考之目的,在室溫下評估由標準無摻雜 W 靶材形成之 EC 層 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6 所示):b*T =< -5.9;對比度= 7.2 (TLmax\TL,其中 TLmax = 61.5 且 TL = 8.6)。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作為第一比較例,在室溫下評估由第一 Nb:W 混合靶材 (5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6 所示):b*T = -8.9;對比度= 6.6 (TLmax\TL,其中 TLmax = 77.2 且 TL = 11.7)。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作為第二比較例,在室溫下評估由第二 Nb:W 混合靶材 (10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6 所示):b*T = -11.1;對比度= 7.5 (TLmax\TL,其中 TLmax = 77.9 且 TL = 10.4)。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約 1 µg/cm2 )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雖然在圖 6 中未示出,對於第一 Mo:W 混合靶材 (10 wt% Nb),亦評估了相當於約 1.6 µg/cm2 的 Li 濺鍍量。該評估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b*T = -12.9;對比度= 6.3 (TLmax\TL,其中 TLmax = 77 且 TL = 12.2)。
參閱圖 7,該圖描繪了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使用各種靶材形成的 EC 層在 30 mC/cm2 下的 b*T (Y 軸) 及對比度 (X 軸) 的值 (在與圖 4 至圖 6 所示實例之生產線不同的生產線上)。在圖 7 中,該圖表描繪了 b*T 及對比度測量,其中濺鍍的 EC 層由以下項形成:Nb:W 共燒結靶材(具有 10 wt% 的 Nb 摻雜劑濃度);V:W 共燒結靶材(具有 10 wt% 的 V 摻雜劑濃度);以及一標準無摻雜 W 靶材(為與 M:W 混合靶材進行比較)。
出於參考之目的,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標準無摻雜 W 靶材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7 所示):b*T = -37;對比度= 6.6 (TLmax\TL,其中 TLmax = 85.3 且 TL = 13)。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 200 mm/min)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作為第一比較例,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 Nb:W 混合靶材 (10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7 所示):b*T = -37.1;對比度= 8.0 (TLmax\TL,其中 TLmax = 78.8 且 TL = 9.8)。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 264 mm/min)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雖然在圖 7 中未示出,還探討無濺鍍 Li 於 Nb:W 混合靶材形成的 EC 層。在無濺鍍 Li 的情況下,在 240°C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 Nb:W 混合靶材 (10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出以下值:b*T = -38;對比度= 11.8 (TLmax\TL,其中 TLmax => 72 且 TL = 6.1)。
作為第二比較例,在 240℃ 的濺鍍溫度下評估由 V:W 混合靶材 (10 wt% V)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7 所示):b*T = -19.2;對比度= 3.5 (TLmax\TL,其中 TLmax = 73.7 且 TL = 20.8)。濺鍍一定量的 Li (相當於 200 mm/min) 以形成覆蓋 EC 層的 Li1 層。
參閱圖 8,圖表描繪在室溫下使用各種靶材沉積的 EC 層在 30 mC/cm2 下的 b*T (Y 軸) 及對比度 (X 軸) 的值。在圖 8 中,該圖表描繪了由以下材料形成的 EC 層的 b*T 及對比度測量:Nb:W 共燒結靶材 (具有 10 wt% 的 Nb 摻雜劑濃度);V:W 共燒結靶材 (具有 10 wt% 的 V 摻雜劑濃度);以及一標準無摻雜 W 靶材 (為與 M:W 混合靶材進行比較)。
出於參考之目的,在室溫下評估由標準無摻雜 W 靶材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8 所示):b*T = -3.7;對比度= 3.6 (TLmax\TL,其中 TLmax = 61.5 且 TL = 19.5)。在這種情況下,無濺鍍 Li。
作為第一比較例,在室溫下評估由 Nb:W 混合靶材 (10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8 所示):b*T = -5.7;對比度= 4.1 (TLmax\TL,其中 TLmax = 80.8 且 TL = 19.5)。在這種情況下,無濺鍍 Li。
雖然在圖 8 未示出,還探討了由 Nb:W 混合靶材形成之 EC 層的 Li的濺鍍替代量,包括:相當於於 90 mm/min 的 Li 濺鍍量;以及相當於 61 mm/min 的 Li 濺鍍量。
在 Li 濺鍍量相當於 90 mm/min 的情況下,在室溫下評估由混合 Nb:W 靶材 (10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b*T = -3;對比度= 3.9 (TLmax\TL,其中 TLmax = 85.1 且 TL = 22.1)。
在 Li 濺鍍量相當於 61 mm/min 的情況下,在室溫下評估由混合 Nb:W 靶材 (10 wt% Nb)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b*T = -0.8;對比度= 3.6 (TLmax\TL,其中 TLmax = 82.6 且 TL = 23.2)。
作為第二比較例,在室溫下評估由 V:W 混合靶材 (10 wt% V) 形成之 EC 層在 30 mC/cm2 下得到以下值(如圖 8 所示):b*T = 6.9;對比度= 2.1 (TLmax\TL,其中 TLmax = 73.2 且 TL = 34.4)。在這種情況下,無濺鍍 Li。
由此,圖 4 至圖 8 呈現出根據部分實施例的針對本揭露的第二方法收集的實驗數據。發明人探討了用於濺鍍摻雜的 EC 層 (其中 M = Mo、Nb 或 V) 的各種摻雜的 M:W 靶材。圖 4 至圖 6 描繪出使用與第一生產線相關的第一塗佈機在不同的濺鍍溫度下針對各種客製化製造的 M:W 混合靶材收集的實驗數據。圖 7 及圖 8 描繪出使用與第二生產線相關的第二塗佈機在不同的濺鍍溫度下針對各種 M:W 共燒結靶材收集的實驗數據。發明人發現,與由無摻雜 W 靶材形成的標準 WOx EC 層相比,M:W 混合靶材中的選定摻雜劑濃度與選定濺鍍溫度相結合將導致在暗態下的色彩變化 (更中性且更不藍)。具體地,對於 Mo:W 混合靶材而言,Mo:W 混合靶材中的 Mo 的摻雜劑濃度可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例如在 5 至 1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對於 Nb:W 混合靶材而言,Nb:W 混合靶材中的 Nb 的摻雜劑濃度可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例如在 5 至 1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對於 V:W 混合靶材而言,V:W 混合靶材中的 V 的摻雜劑濃度可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例如在 5 至 1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如上所述,可根據可指定沉積製程參數以在最終 EC 堆疊的暗態下實現色靶 (例如中性色或灰色) 的一個或多個製程參數在基板上形成 EC 層。圖 9 及圖 10 是描繪與本揭露的第三方法相關的實驗數據的圖表,其通常涉及調整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第三方法在本文中亦被稱為「薄 WOx 方法」,且可包括以各種方式改變標準 EC 層沉積加工 (產生「標準」WOx EC 層厚度者) 以減少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
關於第三方法,形成電致變色裝置之製程可包括:提供基板;提供與複數個 WOx 沉積站相關的多個鎢 (W) 靶材,以及在基板上形成 EC 層。形成 EC 層包括在一個或多個 WOx 沉積站處選擇性地修改標準製程參數組,其中,改變的製程參數相對於該標準製程參數組產生減少的 WOx 厚度。在部分實施例中,選擇減少的 WOx 厚度和 CE 層厚度,在 25 mC/cm2 的移動鋰的情況下,使得沉積以形成 EC 層之 WOx 的平均著色效率小於 CE 層的平均著色效率。
在圖 9 及圖 10,圖表描繪出與「半厚度」 EC 層相關的實驗數據。將可理解的是,「半厚度」方法代表厚度減少的 EC 層 204 之說明性非限制性實例。根據堆疊的 EC 層 204 之厚度減少的特定值確定對堆疊的其他層的相應修改,可預期其他厚度的減少。
為說明,標準生產加工可包括使基板 (例如,玻璃基板,例如圖 1 右側所示的基板 200)藉由多複數個 WOx 沉積站。在部分實施例中,減少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可涉及避免在一個或多個 WOx 沉積站處的濺鍍。在替代性實施例中,減少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可涉及減少一個或多個 WOx 沉積站處的功率以降低 WOx 沉積速率。作為說明性非限制性示例,標準生產加工可包括使基板藉由四個 WOx 沉積站以形成具有「標準」厚度的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在部分實施例中,可修改此類的生產加工以避免在四個 WOx 沉積站中的一個、兩個或三個處濺鍍,以形成相較於標準厚度具有減少之厚度的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在替代性實施例中,可修改此類的生產加工以降低四個 WOx 沉積站中的一個或多個處的功率以降低 WOx 沉積速率,從而導致形成的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相較於標準厚度 WOx 沉積層是減少的。
發明人觀察到,採用第三方法,薄 WOx EC 層的著色效率可隨著 Li 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為說明,回頭參閱圖 1 的右側,Li+ 流動離子從 Li1 層 206 遷移到 EC 層 204 (具有減少的 WOx 厚度) 中可導致 EC 層 204 的 WOx 不著色太多。據此,本揭露的第三方法不僅可涉及減少濺鍍沉積的 EC 層 204 的厚度,且亦減少濺鍍到 EC 層 204 上以形成 Li1 層 206 的 Li 的量。本揭露的第三方法還可涉及改變 EC 層 204 的厚度與 CE 層 212 的厚度的比例。發明人發現,有意地改變 EC 層 204 和 CE 層 212 的厚度比例提供了在 WOx 中電荷量固定下改變平均著色效率的能力,從而導致在暗態下的色彩變化。儘管不受理論的約束,但 CE 層 212 的棕色可具有主導 EC 層 204 之 WOx 的藍色的趨勢,其可在暗態下產生更中性的著色。發明人還觀察到,與本揭露的第三方法相關的產品所作的妥協可包括:難以精確地控制在暗態下實現什麼色彩 (可為更灰綠色);以及由於與 WOx 層中的 Li 相關的洩漏電流問題,控制色彩變化可能更具挑戰性。
根據圖 1 右側所描繪的示例描述本揭露的第三方法的實例。在標準生產加工中,EC 層 204 中之 WOx 的厚度可在約 400 nm 至約 550 nm 的範圍內。在「半厚度」方法的情況下,EC 層 204 的厚度可減少到在約 200 至 275 nm 的範圍內的厚度值。如前所述,此可藉由減少用於濺鍍的 WOx 沉積站數量 (例如,用 2 個站代替 4 個站) 或藉由減少一個或多個 WOx 沉積站的功率以減半 WOx 沉積速率來實現。在標準生產加工中,CE 層 212 的厚度在鋰化以形成 Li2 層 213 之前可為約 250 nm,且在鋰化之後可為約 340 nm。為減少厚度減少的 EC 層 204 中過量的 Li 對 WOx 的著色效率的有害影響,可相應地減少濺鍍到 EC 層 204 上以形成 Li1 層 206 的 Li 的量。為說明,在標準生產加工的實例中,將一定量的 Li 濺鍍到 EC 層 204 上以形成 Li1 層 206,該 Li1 層相當於 Li1 的 12 至 16 kW 的範圍。在本揭露的第三方法中,根據部分實施例,為降低 Li1 的水平以匹配更薄的 WOx 的儲存容量,可利用 11 至 17 kW 的 Li1 梯度。此外,根據部分實施例,在標準生產加工中,堆疊中的移動 Li 的量可為約 25 mC/cm2 ,對於「半厚度」方法,其可增加至約 47 mC/cm2 。在部分實施例中,該加工可包括將增加量的 Li 濺鍍到 IC 層 208 上以形成 Li1 層 211 (在形成 CE 層 212 之前)。另外,對於「半厚度」方法,CE 層 212 (包括 Li2 層 213) 的標準厚度可從約 320 nm 增加到約 640 nm。
參閱圖 9,圖表描繪出與在暗態下獲得更中性色之第三方法相關的實驗數據,其通常涉及形成厚度減少的 WOx EC 層。在圖 9,圖表描繪出「半厚度」EC 層的著色效率 (cm2 /mC,沿 Y 軸) 相對於電荷 (mC/cm2 ,沿 X 軸) 的關係。
參閱圖 10,圖表呈現出用於厚度減少之 WOx EC 層方法的實驗數據,其描繪用於厚度減少之 WOx EC 層方法的漂白/著色曲線與用於標準全厚度 WOx EC 層方法的漂白/著色曲線的比較。圖 10 中所描繪的圖表提供用於「標準」全厚度 WOx EC 層及減少之半厚度 WOx EC 層的從透明到著色之色彩切換圖樣。色彩是在不同電壓下測量的。具體地,在漂白態 (-2V,20 分鐘) 及著色態 (+3V,30 分鐘) 下測量光學特性。圖 10 呈現出對於半厚度 WOx 方法,從透明到著色的過渡期間,b* 返回至約 0。相比之下,對於標準全厚度 WOx 方法,b* 在著色態下保持在 -8 以下。圖 10 進一步呈現,在著色態下,對於標準厚度 WOx 方法和半厚度 WOx 方法,a* 沒有顯著變化。因此,相較於標準厚度 WOx 方法,半厚度 WOx 方法在著色態下為更中性 (較不藍)。
本揭露之實施例可就下列項目來予以描述: 項目 1. 一種形成電致變色裝置之製程,該製程包含: 提供基板; 提供濺鍍靶材;以及 在基板上方形成電致變色 (EC) 層,其中,形成 EC 層包括將基板保持在與靶材濺鍍期間形成結晶的 WOx 微結構相關之高溫臨界值之下, 其中,與在靶材濺鍍期間將該基板保持在該基板溫度相關的 WOx 微結構的變化產生相較於該結晶的 WOx 微結構在暗態下的該色彩變化。 項目 2. 如項目 1 所述之製程,其中,當溫度低於低溫臨界值時,EC 層具有非晶質的 WOx 微結構,且其中,當溫度高於低溫臨界值時,EC 層在非晶質基質 WOx 微結構中有部分結晶。 項目 3. 如項目 1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溫度低於 200℃。 項目 4. 如項目 1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溫度在 100℃ 至 200℃ 的範圍內。 項目 5. 如項目 1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溫度在 150 °C 至 200℃ 的範圍內。 項目 6. 如項目 1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溫度在 160 °C 至 190 °C 的範圍內。 項目 7. 一種形成電致變色裝置之製程,該製程包含: 提供基板; 提供用於濺鍍的混合金屬靶材,該混合金屬靶材包括鎢 (W) 和摻雜劑 (M),其中,M 對應於鈮 (Nb)、鉬 (Mo) 或釩 (V);以及 在該基板上方形成摻雜的電致變色 (EC) 層,其中,形成摻雜的 EC 層包括濺鍍該混合金屬靶材, 其中,利用 M:W 混合靶材進行濺鍍產生相較於透過濺鍍 W 靶材形成的 WOx EC 層在暗態下的該色彩變化。 項目 8. 如項目 7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混合金屬靶材是 Mo:W 混合靶材,且其中形成摻雜的 EC 層包括在濺鍍該 Mo:W 混合靶材期間對該基板進行加熱,使得該基板的溫度處於與在暗態下發生色彩變化相關的溫度範圍內。 項目 9. 如項目 7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混合金屬靶材是 Mo:W 混合靶材,且其中在該 Mo:W 混合靶材中 Mo 的摻雜劑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項目 10. 如項目 7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混合金屬靶材是 Nb:W 混合靶材,且其中形成摻雜的 EC 層包括在濺鍍該 Nb:W 混合靶材期間對該基板進行加熱,以使該基板的溫度處於與在暗態下發生色彩變化相關的溫度範圍內。 項目 11. 如項目 7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混合金屬靶材是 Nb:W 混合靶材,且其中在該 Nb:W 混合靶材中 Nb 的摻雜劑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項目 12. 如項目 7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混合金屬靶材是 V:W 混合靶材,且其中形成摻雜的 EC 層包括在濺鍍該 V:W 混合靶材期間對該基板進行加熱,以使該基板的溫度處於與在暗態下發生色彩變化相關的溫度範圍內。 項目 13. 如項目 7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混合金屬靶材是 V:W 混合靶材,且其中在該 V:W 混合靶材中 V 的摻雜劑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項目 14. 一種形成電致變色裝置之製程,該製程包含: 提供基板; 提供與複數個 WOx 沉積站相關的複數個鎢 (W) 靶材;以及 在基板上方形成電致變色 (EC) 層,其中,形成 EC 層包括在一個或多個 WOx 沉積站上選擇性地修改標準製程參數組,修改的製程參數相對於該標準製程參數組產生減少的 WOx 厚度。 其中,選擇該減少的 WOx 厚度及相對電極 (CE) 層厚度,使得在 25 mC/cm2 的移動鋰的情況下,沉積以形成該 EC 層之該 WOx 的平均著色效率小於該 CE 層的平均著色效率。 項目 15. 如項目 14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修改的製程參數包括避免在一個或多個 WOx 沉積站處濺鍍一個或多個 W 靶材。 項目 16. 如項目 15 所述之製程,其中,多個 WOx 沉積站包括四個 WOx 沉積站,修改的製程參數包括避免濺鍍四個 W 靶材中的兩個,使得減少的 WOx 厚度為標準 WOx 厚度的一半。 項目 17. 如項目 14 所述之製程,其中,選擇性地修改標準製程參數組包括降低一個或多個 Wox 沉積站的功率以降低 Wox 沉積速率。 項目 18. 如項目 14 所述之製程,其進一步包含: 在該 EC 層上方形成第一鋰 (Li1) 層,其中,形成該 Li1 層包括選擇性地改變標準金屬鋰 (Li) 濺鍍製程參數組以減少濺鍍沉積的金屬 Li 的量。 項目 19. 如項目 14 所述之製程,其中,EC 層具有第一著色效率,且電致變色裝置的相對電極 (CE) 層具有第二著色效率,該加工還包括修改 EC 層和 CE 層的厚度比例以修改與第一著色效率及第二著色效率的組合相關的平均著色效率。 項目 20. 如項目 14 所述之製程,其進一步包含: 在電致變色裝置的相對電極 (CE) 層上方形成第二鋰 (Li2) 層,其中,形成 Li2 層包括選擇性地改變標準金屬鋰 (Li) 濺鍍製程參數組以增加濺鍍沉積的金屬 Li 的量。 項目 21. 一種電致變色堆疊,其包含: 基板;以及 覆蓋基板的電致變色 (EC) 層,該 EC 層具有非晶質 WOx 微結構或在非晶質基質 WOx 微結構中部分結晶, 其中,該 EC 層具有相較於結晶 WOx 微結構的 WOx EC 層在暗態下的不同色彩。 項目 22. 一種電致變色裝置,其包含: 電致變色堆疊,該電致變色堆疊包含: 基板;以及 覆蓋基板的電致變色 (EC) 層,該 EC 層具有非晶質 WOx 微結構或在非晶質基質 WOx 微結構中部分結晶, 其中,該 EC 層具有相較於結晶 WOx 微結構的 WOx EC 層在暗態下的不同色彩。 項目 23. 一種電致變色堆疊,其包含: 基板;以及 覆蓋基板的摻雜的電致變色 (EC) 層,該摻雜的 EC 層包括摻雜的氧化鎢 (MWOx ) 材料,其中,M 是對應於鈮 (Nb)、鉬 (Mo) 或釩 (V) 的摻雜劑, 其中,該摻雜劑產生相較於無摻雜 WOx EC 層在該電致變色堆疊的暗態下的不同色彩。 項目 24. 如項目 23 所述的電致變色堆疊,其中,該摻雜的 EC 層中的摻雜劑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項目 25. 一種電致變色裝置,其包含: 電致變色堆疊,該電致變色堆疊包含: 基板;以及 覆蓋基板的摻雜的電致變色 (EC) 層,該摻雜的 EC 層包括摻雜的氧化鎢 (MWOx) 材料,其中,M 是對應於鈮 (Nb)、鉬 (Mo) 或釩 (V) 的摻雜劑, 其中,該摻雜劑產生相較於無摻雜 WOx EC 層在該電致變色堆疊的暗態下的不同色彩。 項目 26. 如項目 25 所述的電致變色裝置,其中,該電致變色堆疊之摻雜的 EC 層中的摻雜劑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項目 27. 一種電致變色堆疊,其包含: 基板; 覆蓋基板的電致變色 (EC) 層,該 EC 層具有第一著色效率且具有減少的 EC 層厚度,該減少的 EC 層厚度小於至少 400 nm 的標準 EC 層厚度; 離子傳導 (IC) 層,該 IC 層覆蓋在該 EC 層上;且 覆蓋在 IC 層上的相對電極 (CE) 層,該 CE 層具有第二著色效率且具有增加的 CE 層厚度,該增加的 CE 層厚度大於至少 320 nm 的標準 CE 層厚度, 其中,選擇該減少的 EC 層厚度及該增加的 CE 層厚度,使得在 25 mC/cm2 的移動鋰的情況下,該 EC 層中 WOx 的平均著色效率小於該 CE 層的平均著色效率。 項目 28. 一種電致變色裝置,其包含: 電致變色堆疊,該電致變色堆疊包含: 基板; 覆蓋基板的電致變色 (EC) 層,該 EC 層具有第一著色效率且具有減少的 EC 層厚度,該減少的 EC 層厚度小於至少 400 nm 的標準 EC 層厚度; 離子傳導 (IC) 層,該 IC 層覆蓋在該 EC 層上;且 覆蓋在 IC 層上的相對電極 (CE) 層,該 CE 層具有第二著色效率且具有增加的 CE 層厚度,該增加的 CE 層厚度大於至少 320 nm 的標準 CE 層厚度, 其中,選擇該減少的 EC 層厚度及該增加的 CE 層厚度,使得在 25 mC/cm2 的移動鋰的情況下,該 EC 層中 WOx 的平均著色效率小於該 CE 層的平均著色效率。
儘管已相當詳細地描述上文之實施例,但是在充分理解以上揭露後,許多變化及修改的完成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可顯而易見。所意欲為下列的申請專利範圍應被解釋為涵蓋所有這些修改和變化,且因此,上述說明應被視為在說明性而非限制性。
102、104、106、106'、106''、106'''、108、110、112、114、115、116:步驟 200:基板 202、214:透明導電 (TC) 層 204、WOx :電致變色 (EC) 層 206、210:鋰 (Li1) 層 213:鋰 (Li2) 層 208:離子傳導 (IC) 層 212:相對電極 (CE) 層 Mo、Nb、V:摻雜劑 Std:標準基板溫度
圖 1 是描繪根據部分實施例之使用各種方法形成電致變色 (EC) 層以形成在暗態下具有更中性色的電致變色堆疊之製程的加工的圖。 圖 2 是描繪根據部分實施例之與形成 EC 層的第一方法相關的實驗數據的圖表,該第一方法通常涉及在電致變色堆疊的 WOx EC 層之形成期間改變基板溫度。 圖 3 是描繪根據部分實施例之三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EM) 圖像的圖表,其示出了在電致變色堆疊之 WOx EC 層的濺鍍期間與三個不同基板溫度相關的三個不同之 Woxx 微結構。 圖 4 至圖 8 是描繪根據部分實施例之與形成 EC 層的第二方法相關的實驗數據的圖表,該第二方法通常涉及利用 M:W 混合靶材 (其中 M = Nb、Mo 或 V) 將摻雜劑引入電致變色堆疊之濺鍍沉積的 EC 層中。 圖 9 及圖 10 是描繪根據部分實施例之與形成電致變色堆疊的 EC 層的第三方法相關的實驗數據的圖表,該第三方法通常涉及藉由減少濺鍍靶材的數量以調整濺鍍沉積的 WOx EC 層的厚度。 熟習技術者理解圖式中的元件是為簡化和清楚明確而呈現且不一定按比例繪製。例如,圖式中的某些元件的尺寸可能相對於其他元件被放大,以協助增進對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理解。
102、104、106、106'、106"、106'''、108、110、112、114、115、116:步驟
200:基板
202、214:透明導電(TC)層
204、WOx:電致變色(EC)層
206、210:鋰(Li1)層
213:鋰(Li2)層
208:離子傳導(IC)層
212:相對電極(CE)層

Claims (20)

  1. 一種形成一電致變色裝置之製程,該製程包含: 提供一基板; 在該基板上方形成一電致變色 (EC) 層,其依據為在包括該 EC 層的一 EC 堆疊之一暗態下實現一色靶的一個或多個製程參數,該形成包含: 提供一沉積材料; 利用該沉積材料執行一沉積製程以形成該 EC 層;以及 其中,該一個或多個製程參數指定該沉積材料的一組成以實現該色靶,或者指定一個或多個沉積製程參數以實現該色靶。
  2. 如請求項 1 所述之製程,其進一步包含: 其中,實現該色靶的一個或多個沉積製程參數包含低於在靶材濺鍍期間與一結晶 WOx 微結構之形成相關的一高溫臨界值的一基板溫度; 其中,形成該 EC 層包含將該基板保持在該基板溫度;以及 其中,與在靶材濺鍍期間將該基板保持在該基板溫度相關的一 WOx 微結構變化產生相較於該結晶的 WOx 微結構在一暗態下的該色靶。
  3. 如請求項 2 所述之製程,其中,當該基板溫度低於一低溫臨界值時,該 EC 層具有一非晶質 WOx 微結構,且其中,當該溫度高於該低溫臨界值時,該 EC 層在該非晶質基質 WOx 微結構中有一部分結晶。
  4. 如請求項 2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基板溫度低於 200℃。
  5. 如請求項 2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基板溫度在 100℃ 至 200℃ 的範圍內。
  6. 如請求項 2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基板溫度在 160°C 至 190°C 的範圍內。
  7. 如請求項 1 所述之製程,其進一步包含: 其中,實現該色靶的該沉積材料的組成包含用於濺鍍的一混合金屬靶材; 其中,形成該 EC 層包含: 提供該用於濺鍍的混合金屬靶材,其包含鎢 (W) 及一摻雜劑 (M),其中,M 對應於鈮 (Nb)、鉬 (Mo) 或釩 (V);以及 在該基板上方形成一摻雜的電致變色 (EC) 層,其中,形成摻雜的 EC 層包括濺鍍該混合金屬靶材, 其中,利用 M:W 混合靶材進行濺鍍產生相較於透過濺鍍一 W 靶材形成的 WOx EC 層在一暗態下的該色靶。
  8. 如請求項 7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混合金屬靶材為下列之一: 一 Mo:W 混合靶材,且其中,形成該摻雜的 EC 層包括在濺鍍該 Mo:W 混合靶材期間對該基板進行加熱,以使該基板的一溫度處於與在暗態下的該色靶相關的一溫度範圍內; 一 Mo:W 混合靶材,且其中,在該 Mo:W 混合靶材中 Mo 的一摻雜劑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一 Nb:W 混合靶材,且其中,形成該摻雜的 EC 層包括在濺鍍該 Nb:W 混合靶材期間對該基板進行加熱,以使該基板的一溫度處於與在暗態下的該色靶相關的一溫度範圍內; 一 Nb:W 混合靶材,且其中,在該 Nb:W 混合靶材中 Nb 的一摻雜劑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一 V:W 混合靶材,且其中,形成該摻雜的 EC 層包括在濺鍍該 V:W 混合靶材期間對該基板進行加熱,以使該基板的一溫度處於與在暗態下的該色靶相關的一溫度範圍內;或者 一 V:W 混合靶材,且其中,在該 V:W 混合靶材中 V 的一摻雜劑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9. 如請求項 1 所述之製程,其進一步包含: 提供與複數個 WOx 沉積站相關的複數個鎢 (W) 靶材; 其中,實現該色靶的一個或多個沉積製程參數包含在該 WOx 沉積站中的一個或多個沉積站處選擇性地改變一標準製程參數組; 其中,形成該 EC 層包含: 在該 WOx 沉積站中的一個或多個沉積站處選擇性地改變該標準製程參數組,改變的製程參數相對於該標準製程參數組產生減少的 WOx 厚度; 其中,選擇該減少的 WOx 厚度及一相對電極 (CE) 層厚度,使得在 25 mC/cm2 的移動鋰的情況下,沉積以形成該 EC 層之該 WOx 的一平均著色效率小於該 CE 層的平均著色效率。
  10. 如請求項 9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改變的製程參數包括避免在該 WOx 沉積站中的一個或多個沉積站處濺鍍該一個或多個 W 靶材。
  11. 如請求項 9 所述之製程,其中,選擇性地改變該標準製程參數組包括降低該 WOx 沉積站中的一個或多個沉積站處的功率以降低一 WOx 沉積速率。
  12. 如請求項 9 所述之製程,其進一步包含: 在該 EC 層上方形成一鋰 (Li1) 層,其中,在該 EC 層上方形成該 Li1 層包括選擇性地改變一標準金屬鋰 (Li) 濺鍍製程參數組以減少濺鍍沉積的金屬 Li 的量。
  13. 如請求項 9 所述之製程,其進一步包含: 在該電致變色裝置的一相對電極 (CE) 層上方形成一鋰 (Li2) 層,其中,在該 CE 層上方形成該 Li2 層包括選擇性地改變一標準金屬鋰 (Li) 濺鍍製程參數組以增加濺鍍沉積的金屬 Li 的量。
  14. 如請求項 9 所述之製程,其中,該 EC 層具有一第一著色效率,且該電致變色裝置的一相對電極 (CE) 層具有一第二著色效率,該製程進一步包含改變該 EC 層和該 CE 層的一厚度比例以改變與該第一著色效率及該第二著色效率的組合相關的一平均著色效率。
  15. 一種電致變色堆疊,其包含: 複數個層,其包含下列中的一個或多個: 覆蓋於一基板上之一電致變色 (EC) 層,該 EC 層具有一非晶質 WOx 微結構或一在非晶質基質 WOx 微結構中部分結晶,其中,該 EC 層具有相較於具有一結晶 WOx 微結構的一 WOx EC 層在一暗態下的不同色彩; 覆蓋於該基板上之一摻雜的 EC 層,該摻雜的 EC 層包括一摻雜的氧化鎢 (MWOx ) 材料,其中,M 為對應於鈮 (Nb)、鉬 (Mo) 或釩 (V) 的一摻雜劑,其中,該摻雜劑產生相較於一無摻雜 WOx EC 層在該電致變色堆疊的一暗態下的不同色彩;或者 覆蓋於該基板上的一 EC 層及一相對電極 (CE) 層,其中,該 EC 層具有小於至少 400 nm 之一標準 EC 層厚度的一減少的 EC 層厚度,其中,該 CE 層具有大於至少 320 nm 之一標準 CE 層厚度的一增加的 CE 層厚度,且其中,選擇該減少的 EC 層厚度及該增加的 CE 層厚度,使得在 25 mC/cm2 的移動鋰的情況下,該 EC 層中 WOx 的一平均著色效率小於該 CE 層的一平均著色效率。
  16. 如請求項 15 所述之電致變色堆疊,其中,該 EC 層中一摻雜劑的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17. 如請求項 15 所述之電致變色堆疊,其進一步包含: 一 離子導電 (IC) 層,其中,該 IC 層覆蓋在該 EC 層上,且其中,該 CE 層覆蓋在該 IC 層上。
  18. 一種電致變色裝置,其包含: 一電致變色堆疊,該電致變色堆疊包含: 一基板;以及 下列中的一個或多個: 覆蓋於該基板上的一電致變色 (EC) 層,該 EC 層具有一非晶質 WOx 微結構或一在非晶質基質 WOx 微結構中部分結晶,其中,該 EC 層具有相較於一結晶 WOx 微結構的一 WOx EC 層在一暗態下的不同色彩; 覆蓋於該基板上之一摻雜的 EC 層,該摻雜的 EC 層包括一摻雜的氧化鎢 (MWOx ) 材料,其中,M 為對應於鈮 (Nb)、鉬 (Mo) 或釩 (V) 的一摻雜劑,其中,該摻雜劑產生相較於一無摻雜 WOx EC 層在該電致變色堆疊的一暗態下的不同色彩;或者 覆蓋於該基板上的一 EC 層及一相對電極 (CE) 層,其中,該 EC 層具有小於至少 400 nm 之一標準 EC 層厚度的一減少的 EC 層厚度,其中,該 CE 層具有大於至少 320 nm 之一標準 CE 層厚度的一增加的 CE 層厚度,且其中,選擇該減少的 EC 層厚度及該增加的 CE 層厚度,使得在 25 mC/cm2 的移動鋰的情況下,該 EC 層中 WOx 的一平均著色效率小於該 CE 層的一平均著色效率。
  19. 如請求項 18 所述之電致變色裝置,其中,該 EC 層中一摻雜劑的濃度在約 2 至 20 重量百分比的範圍內。
  20. 如請求項 18 所述之電致變色裝置,其中,該電致變色堆疊進一步包含: 一離子導電 (IC) 層,其中,該 IC 層覆蓋在該 EC 層上,且其中,該 CE 層覆蓋在該 IC 層上。
TW110106790A 2020-02-25 2021-02-25 電致變色堆疊在著色態下之色彩改變方法 TWI773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2981427P 2020-02-25 2020-02-25
US62/981,427 2020-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1098A true TW202201098A (zh) 2022-01-01
TWI773156B TWI773156B (zh) 2022-08-01

Family

ID=77463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6790A TWI773156B (zh) 2020-02-25 2021-02-25 電致變色堆疊在著色態下之色彩改變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210271145A1 (zh)
EP (1) EP4111258A4 (zh)
JP (1) JP2023514402A (zh)
CN (1) CN115136069A (zh)
TW (1) TWI773156B (zh)
WO (1) WO20211737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68559A1 (en) * 2021-11-02 2023-06-01 Sage Electrochromics, Inc. Designing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s via Tuning of Paramet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8663A (en) * 1994-05-05 1997-09-16 Donnelly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mirrors and devices
WO1997022906A1 (en) * 1995-12-15 1997-06-26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n electrochromic element and a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uch a n element
FR2753545B1 (fr) * 1996-09-18 1998-10-16 Saint Gobain Vitrage Dispositif electrochimique
JP2004093687A (ja) * 2002-08-29 2004-03-25 Murakami Corp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US11187954B2 (en) * 2009-03-31 2021-11-30 View, Inc. Electrochromic cathode materials
CN102934009B (zh) * 2010-04-30 2016-10-19 唯景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
CN102636931A (zh) * 2011-02-15 2012-08-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层、镀膜件及该镀膜件的制备方法
CN103864314A (zh) * 2012-12-11 2014-06-18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低辐射电致变色玻璃
KR102479688B1 (ko) * 2014-11-26 2022-12-20 뷰, 인크. 전기변색 디바이스들을 위한 상대 전극
US9684219B2 (en) * 2015-08-26 2017-06-20 Heliotrope Technologies Electrochromic device containing color-tunable nanostructures
WO2017034847A1 (en) * 2015-08-26 2017-03-02 Heliotrope Technologies Electrochromic device containing color-tunable nanostructures
AU2017232748B2 (en) * 2016-03-16 2021-08-19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Near-infrared shielding material 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body, near-infrared shielding body and near-infrared shielding laminated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6033166B (zh) * 2016-08-02 2019-04-26 大昶门控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窗
CN111646705A (zh) * 2017-04-24 2020-09-11 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结构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EP3823930A4 (en) * 2018-07-18 2022-04-20 Comberry, LLC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KING IT
CN110596981B (zh) * 2019-09-16 2022-04-19 传奇视界有限公司 一种调色更中性的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11258A4 (en) 2024-03-27
WO2021173782A1 (en) 2021-09-02
EP4111258A1 (en) 2023-01-04
US20230077782A1 (en) 2023-03-16
CN115136069A (zh) 2022-09-30
US20210271145A1 (en) 2021-09-02
JP2023514402A (ja) 2023-04-05
TWI773156B (zh) 202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3032B2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including a means for preventing ion migration and a process of forming the same
JP5420818B2 (ja) 改善されたイオン伝導体層を有する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JP4866100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14040B1 (ko) 전기변색 디바이스
US10788724B2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including a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layer and a bus bar and a process of forming the same
TWI758643B (zh) 電致變色裝置,其前驅物及製造其之方法及設備
US20110051221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s, assemblies incorporat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s, and/or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15066651A (zh) 使用至多一个金属锂沉积工位形成电致变色叠堆
TWI773156B (zh) 電致變色堆疊在著色態下之色彩改變方法
CN109491171B (zh) 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KR101279397B1 (ko) 써모크로믹 유리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20121077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including a means for mechanical resistance and a process of forming the same
US20230075520A1 (en) Insulated glazing unit including an integrated electronics module
US20230072059A1 (en) Insulated glazing unit including an integrated sensor
US20170168364A1 (en) Electrochromic glaz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