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9262A - 具有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9262A
TW202139262A TW110101299A TW110101299A TW202139262A TW 202139262 A TW202139262 A TW 202139262A TW 110101299 A TW110101299 A TW 110101299A TW 110101299 A TW110101299 A TW 110101299A TW 202139262 A TW202139262 A TW 2021392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p sub
inner gap
sub
semiconductor device
spac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1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0766B (zh
Inventor
施信益
Original Assignee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9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9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0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076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64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rotection against mois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07Geometrical layout of the components, e.g. computer aided design; custom LSI, semi-custom LSI, standard cell techniqu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01L21/033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inorganic layers
    • H01L21/0334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inorganic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orientation, disposition, behaviour, shape, in horizontal or vertical plane
    • H01L21/033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inorganic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orientation, disposition, behaviour, shape, in horizontal or vertic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involved to create the mask, e.g. lift-off masks, sidewalls, or to modify the mask, e.g. pre-treatment, post-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01L21/033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inorganic layers
    • H01L21/0334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inorganic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orientation, disposition, behaviour, shape, in horizontal or vertical plane
    • H01L21/0338Process specially adapted t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of the mas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05After-treatment
    • H01L21/311Etching the insulating layer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H01L21/31144Etching the insulating layer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using mas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using mas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具有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可避免該等微圖案的塌陷的製備方法。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具有一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上。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具有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位在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第一部分的一高度與該第二部分的一高度小於該第三部分的一高度,且隨著該第一部分朝向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延伸,該第一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具有一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二部分上。

Description

具有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本申請案主張2020年2月21日申請之美國正式申請案第16/797,409號的優先權及益處,該美國正式申請案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具有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避免微圖案塌陷(collapse)的製備方法。
當半導體元件結構變得越小請更加高度整合時,係已發展出用於製造半導體元件結構之微圖案的大量的技術。尤其是,微影製程典型地被用來製造電子及光電元件在一基底上,且由微影製程所製備的光阻圖案在蝕刻或離子植入製程中被當成遮罩使用。當所需間距尺寸(pitch size)與臨界尺寸(critical dimension,CD)持續縮減時,光阻圖案的精細度(fineness)變成在決定整合程度上的一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製造半導體特徵的微影製程在曝光設備之解析度的提升中,已經出現了限制。
雖然存在的具有微圖案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已經足夠其所傾向的目的,但卻並無法全部滿足所有方面。因此,關於使用微影製程形成具有微圖案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技術,仍是有些問題需要克服。
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僅係提供背景技術,並未承認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揭示本揭露之標的,不構成本揭露之先前技術,且上文之「先前技術」之任何說明均不應作為本案之任一部分。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上。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包括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位在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第一部分的一高度與該第二部分的一高度小於該第三部分的一高度,且隨著該第一部分朝向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延伸,該第一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具有一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二部分上。
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包括一第一側、一第二側以及一外側,該第一側緊鄰該第三部分之一第一側表面的一下部設置,該第二側緊鄰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設置,該外側連接到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該外側具有一凸面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緊鄰該第三部分的一第二側壁表面設置,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與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藉由該第二部分而分開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延伸(stress-extension)膜,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壓縮(stress-compression)膜。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壓縮膜,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延伸膜。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二內間隙子零件以及一第二外間隙子零件。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上,且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包括一第四部分、一第五部分以及一第六部分,該第六部分位在該第四部份與該第五部分之間。隨著該第四部分朝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延伸,該第四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且該第四部分位在該第六部分與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之間。該第二外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五部分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四部分與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分開設置。
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目標層以及一第一目標結構,該目標層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該第一目標結構設置在該目標層上。該第一目標結構具有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連接到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的一高度與該第二部分的一高度大於該第三部分的一高度。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具有一第一間隙子零件以及一第二間隙子零件,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目標結構的該第一部分上,該第二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目標結構的該第二部分上。
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目標結構與該目標層由相同材料所製,且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間隙子零件由相同材料所製。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剖視圖中,該第一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一部分的一中心線與該第二部分的一中心線之間。在剖視圖中,該第二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一部分的該中心線與該第二部分的該中心線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具有一第二目標結構、一第三間隙子零件以及一第四間隙子零件。該第二目標結構設置在該目標層上。該第二目標結構具有一第四部分、一第五部分以及第六部分,該第六部分連接到該第四部份與該第五部分,且該第四部份、該第五部分與該第六部分形成一U形結構。該第三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目標結構的該第四部分上,且該第四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目標結構的該第五部分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間隙子零件位在該第二間隙子零件與該第四間隙子零件之間,且在剖視圖中,該第三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四部份的一中心線與該第五部分的一中心線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位在該第二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三間隙子零件之間的一第一開孔,深於位在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間隙子零件間的一第二開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具有一硬遮罩結構,形成在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一目標結構的該第一部分之間,且相對於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該硬遮罩結構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
本揭露之再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的一第一目標結構以及一第二目標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具有一第一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目標結構上,其中在剖視圖中,該第一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一目標結構的一中心線與該第二目標結構的一中心線之間。
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具有一第二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目標結構上,其中在剖視圖中,該第二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一目標結構的該中心線與該第二目標結構的該中心線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對於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該第一目標結構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目標結構與該第二目標結構由一熱可分解材料、一光可分解材料或一電子束可分解材料所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暴露在該第一目標結構與該第二目標結構之間。
依據本揭露提供一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的一些實施例。形成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方法可包括底切(undercutting)一光阻圖案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形成一內間隙子零件自該光阻圖案的一側壁表面上。該內間隙子零件具有一部分,該部分延伸進入該光阻圖案的一凹陷處(意即該底切區)以形成一基腳(footing),且隨著該部分朝該半導體基底延伸,該內間隙子零件之該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因此,在該光阻圖案移除之後,該內間隙子零件可避免崩塌(collapsing)。
或者是,形成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方法可包括形成一硬遮罩柱在一目標材料上、形成一間隙子在該硬遮罩柱的一側壁表面上,以及使用該間隙子當作一遮罩以蝕刻該目標材料與該硬遮罩柱,以形成一間隙子零件在一目標結構上。由於來自該目標結構的支撐,所以該間隙子零件可避免崩塌。
或者是,形成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方法可包括形成一能量可移除圖案在一目標材料上、形成一間隙子在該能量可移除圖案的一側壁表面上、形成一介電層以圍繞該能量可移除圖案與該間隙子,以及使用該間隙子當作一遮罩以蝕刻該能量可移除圖案、該介電層與該目標材料,已形成一間隙子零件在一目標結構上。由於在形成該間隙子零件的該蝕刻製程中的高蝕刻選擇性,所以該間隙子零件可避免崩塌。
上文已相當廣泛地概述本揭露之技術特徵及優點,俾使下文之本揭露詳細描述得以獲得較佳瞭解。構成本揭露之申請專利範圍標的之其它技術特徵及優點將描述於下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可相當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之概念與特定實施例可作為修改或設計其它結構或製程而實現與本揭露相同之目的。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瞭解,這類等效建構無法脫離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
本揭露之以下說明伴隨併入且組成說明書之一部分的圖式,說明本揭露之實施例,然而本揭露並不受限於該實施例。此外,以下的實施例可適當整合以下實施例以完成另一實施例。
「一實施例」、「實施例」、「例示實施例」、「其他實施例」、「另一實施例」等係指本揭露所描述之實施例可包含特定特徵、結構或是特性,然而並非每一實施例必須包含該特定特徵、結構或是特性。再者,重複使用「在實施例中」一語並非必須指相同實施例,然而可為相同實施例。
為了使得本揭露可被完全理解,以下說明提供詳細的步驟與結構。顯然,本揭露的實施不會限制該技藝中的技術人士已知的特定細節。此外,已知的結構與步驟不再詳述,以免不必要地限制本揭露。本揭露的較佳實施例詳述如下。然而,除了詳細說明之外,本揭露亦可廣泛實施於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的範圍不限於詳細說明的內容,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定義。
應當理解,以下揭露內容提供用於實作本發明的不同特徵的諸多不同的實施例或實例。以下闡述組件及排列形式的具體實施例或實例以簡化本揭露內容。當然,該些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進行限制。舉例而言,元件的尺寸並非僅限於所揭露範圍或值,而是可相依於製程條件及/或裝置的所期望性質。此外,以下說明中將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之上」或第二特徵「上」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被形成為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可形成有附加特徵、進而使得所述第一特徵與所述第二特徵可能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為簡潔及清晰起見,可按不同比例任意繪製各種特徵。在附圖中,為簡化起見,可省略一些層/特徵。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之下(beneath)」、「下面(below)」、「下部的(lower)」、「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等空間相對關係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元件或特徵的關係。所述空間相對關係 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的取向外亦囊括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所述裝置可具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取向)且本文中所用的空間相對關係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釋。
圖1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100的剖視示意圖。如圖1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具有位在一半導體基底101之上表面101T上的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以及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
更特別地,內間隙子零件115a具有一第一部分115a1、一第二部分115a2以及一第三部分115a3,第三部分115a3位在第一部分115a1與第二部分115a2之間。類似地,內間隙子零件115b具有一第四部份115b1、一第五部分115b2以及一第六部分115b3,第六部分115b3位在第四部份115b1與第五部分115b2之間。
沒有明顯的界面存在於第二部分115a2與第三部分115a3之間以及第三部分115a3與第一部分115a1之間。類似地,沒有明顯的界面存在於第四部分115b1與第六部分115b3之間以及第六部分115b3與第五部分115b2之間。如圖1所示的虛線係闡明本揭露。此外,為了簡單明瞭,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的子部分係僅標出在半導體元件結構100的左半部。應當理解,半導體元件結構100的右半部可具有類似於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之左半部的特徵。
在內間隙子零件115a中,第一部分115a1沿Y方向具有一高度H1,第二部分115a2沿Y方向具有一高度H2,且第三部分115a3沿Y方向具有一高度H3。在一些實施例中,高度H3大於高度H1與高度H2。再者,第一部分115a1沿X方向具有一寬度,且寬度隨著第一部分115a1朝半導體基底101之上表面101T延伸而連續增加。
應當理解,在內間隙子零件115a中,第一部分115a1具有一第一側邊S1、一第二側邊S2以及一外表面ES,外表面ES連接到第一側邊S1與第二側邊S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部分115a1的第一側邊S1緊鄰第三部分115a3之一第一側壁表面SW1的一下部,第一部分115a1的第二側邊S2緊鄰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101T,且第一部分115a1的外表面ES具有一凸面形狀。
內間隙子零件115b、115c、115d的特徵可類似於上述內間隙子零件115a的特徵,且完中不再重複詳細描述。舉例來說,依據一些實施例,第四部分115b1沿X方向的一寬度,隨著第四部分115b1朝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101T延伸而連續增加。
此外,如圖1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外間隙子零件117a設置在內間隙子零件115a之第二部分115a2上,且外間隙子零件117b設置在內間隙子零件115b之第五部分115b2上。更特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外間隙子零件117a緊鄰內間隙子零件115a之第三部分115a3的一第二側壁表面SW2,且外間隙子零件117a與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101T藉由第二部分115a2而分開設置。
第一側壁表面SW1與第二側壁表面SW2形成第三部分115a3的二相對側壁表面。外間隙子零件117b、117c、117d的特徵可類似於前述外間隙子零件117a的特徵,且文中不再重複詳細描述。再者,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相互間隔設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間隙子零件115a與內間隙子零件115b大致以內間隙子零件115a與內間隙子零件115b的中線(middle line)ML而對稱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外間隙子零件117a與外間隙子零件117b大致以中線ML而對稱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部分115a1與第二部分115b1大致以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一中線而對稱設置。
圖2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的剖視示意圖。如圖2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具有一目標層203’以及目標結構203a、203b,目標層203’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201上,目標結構203a、203b設置在目標層203’上。
沒有明顯界面存在於目標結構203a與目標層203’之間以及目標結構203b與目標層203’之間。如圖2所示的虛線係闡明本揭露。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目標結構203a、203b與目標層203’由相同材料所製,且同時從相同材料層所形成。
更特別地,目標結構203a具有一第一部分203a1、一第二部分203a2以及一第三部分203a3,第三部分203a3位在第一部分203a1與第二部分203a2之間。類似地,目標結構203b具有一第四部分203b1、一第五部分203b2以及一第六部分203b3,第六部分203b3位在第四部分203b1與第五部分203b2之間。
沒有明顯的界面存在於第一部分203a1與第三部分203a3之間以及第三部分203a3與第二部分203a2之間。類似地,沒有明顯的界面存在於第四部分203b1與第六部分203b3之間以及第六部分203b3與第五部分203b2之間。如圖2所示的虛線係闡明本揭露。
在目標結構203a中,第一部分203a1沿Y方向具有一高度H1,第二部分203a2沿Y方向具有一高度H2,且第三部分203a3沿Y方向具有一高度H3。在一些實施例中,高度H1大致相同於高度H2,且高度H3大於高度H1與H2。在本揭露的內容中,字詞「大致地(substantially)」意指較佳者為至少90%,更佳者為95%、再更佳者為98%,而最佳者為99%。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部分203a1、第二部分203a2以及第三部分203a3形成一U形結構。
目標結構203b的特徵可類似於前述目標結構203a的特徵,且文中不再重複詳細描述。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四部分203b1、第五部分203b2以及第六部分203b3形成另一個U形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亦具有硬遮罩結構205a1、205a2、205b1以及205b2,硬遮罩結構205a1設置在目標結構203a的第一部分203a1上,硬遮罩結構205a2設置在目標結構203a的第二部分203a2上,硬遮罩結構205b1設置在目標結構203b的第四部分203b1上,硬遮罩結構205b2設置在目標結構203b的第五部分203b2上。依據一些實施例,硬遮罩結構205a1、205a2、205b1、205b2由相同材料所製,且同時從相同材料層所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還具有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間隙子零件223a’設置在硬遮罩結構205a1上,間隙子零件223b’設置在硬遮罩結構205a2上,間隙子零件223c’設置在硬遮罩結構205b1上,間隙子零件223d’設置在硬遮罩結構205b2上。依據一些實施例,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由相同材料所製,且同時從相同材料層所形成。
如圖2的剖視示意圖所示,目標結構203a的第一部分203a1具有一中心線(central line)CL1,目標結構203a的第二部分203a2具有一中心線CL2,目標結構203b的第四部分203b1具有一中心線CL3,且目標結構203b的第五部分203b2具有一中心線CL4。再者,間隙子零件223a’具有一最高點TP1,間隙子零件223b’具有一最高點TP2,間隙子零件223c’具有一最高點TP3,且間隙子零件223d’具有一最高點TP4。
尤其是,在圖2的剖視示意圖中,間隙子零件223a’的最高點TP1與間隙子零件223b’的最高點TP2位在中心線CL1與中心線CL2之間,且間隙子零件223c’的最高點TP3與間隙子零件223d’的最高點TP4位在中心線CL3與中心線CL4之間。
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開孔270設置在目標結構203a與203b上,且多個開孔240形成在相鄰的目標結構之間(意即目標結構203a與203b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子零件223a’與223b’藉由其中一開孔270而分開設置,間隙子零件223c’與223d’藉由另外開孔270而分開設置,且間隙子零件223b’與223c’藉由其中一開孔240而分開設置。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該等開孔240較深於該等開孔270(意即延伸到在Y方向的一較低高度(lower level))。
圖3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的剖視示意圖。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為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的另一實施例。為了一致與明確,出現在圖2與圖3中類似的部件係標示相同元件符號。如2所示的實施例與圖3所示的實施例之間的一差異,在於硬遮罩結構205a1、205a2、205b1、205b2並未形成在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
圖4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300的剖視示意圖。如圖4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元件結構300具有目標結構303a、303b、303c、303d以及間隙子零件307a’、307b’、307c’、307d’, 目標結構303a、303b、303c、303d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301上,間隙子零件307a’、307b’、307c’、307d’設置在目標結構303a、303b、303c、303d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子零件307a’設置在目標結構303a上,間隙子零件307b’設置在目標結構303b上,間隙子零件307c’設置在目標結構303c上,且間隙子零件307d’設置在目標結構303d上。再者,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相鄰對的間隙子零件307a’、307b’、370c’、307d’藉由一開孔310而分開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相鄰對的目標結構303a、303b、303c、303d藉由其中一開孔310而分開設置,以使半導體基底301的一上表面301T暴露在開孔310中。
如圖4所示,目標結構303a具有一中心線CL1,目標結構303b具有一中心線CL2,目標結構303c具有一中心線CL3,且目標結構303d具有一中心線CL4。再者,間隙子零件307a’具有一最高點TP1,間隙子零件307b’具有一最高點TP2,間隙子零件307c’具有一最高點TP3,且間隙子零件307d’具有一最高點TP4。
尤其是,如圖4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間隙子零件307a’的最高點TP1與間隙子零件307b’的最高點TP2位在中心線CL1與中心線CL2之間,且間隙子零件307c’的最高點TP3與間隙子零件307d’的最高點TP4位在中心線CL3與中心線CL4之間。
圖5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之製備方法10的流程示意圖,其中依據一些實施例,製備方法10具有步驟S11、S13、S15、S17以及S19。依據一些實施例,圖5的步驟S11到S19係結合圖8、圖9、圖10以及圖1進行詳細說明,其係繪示在形成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中依序的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如圖8所示,提供半導體基底101。半導體基底101可為一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晶片的一部份,其係包括各式不同的被動與主動微電子元件,例如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二極體、p型場效電晶體(pFETs)、n型場效電晶體(nFET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電晶體、雙極性接面型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BJTs)、側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ly diffused MOS,LDMOS)電晶體、高電壓電晶體、高頻率電晶體、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FinFETs)、其他適合的積體電路部件或其組合。
取決於IC製造階段,半導體基底101可包括多種材料層(意即介電層、半導體層及/或導電層),經配置以形成IC特徵(意即摻雜區、絕緣特徵、閘極特徵、源極/汲極特徵、內連接特徵、其他特徵或其組合)。為了清楚起見,半導體基底101已簡化。應當理解,額外的特徵可以增加在半導體基底101中,且下列所述的一些特徵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替代、改良或去除。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哥光阻圖案103設置在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101T上。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5所示之製備方法10的步驟S11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光阻圖案103可藉由一沉積製程以及一圖案化製程所形成。
用於形成光阻圖案103的沉積製程可為一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一高密度電漿CVD(HDPCVD)製程、一旋塗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用於形成光阻圖案103的圖案化製程可包括一微影(photolithography)製程。微影製程可包括光阻塗佈(意即旋轉塗佈)、軟烘烤(soft baking)、遮罩對準(mask aligning)、曝光、曝光後烘烤(post-exposure baking)、光阻顯影、沖洗(rinsing)及乾燥(drying)(例如:硬烘烤(hard baking))。
接著,如圖9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一濕蝕刻製程執行在該等光阻圖案103上。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濕蝕刻製程底切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之上部103b,並形成底切部110在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的下部103a內。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5所示之製備方法10的步驟S13中。
如圖10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濕蝕刻製程之後,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設置在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的側壁表面上,且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設置在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上。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5所示之製備方法10的步驟S15及步驟S17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與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由介電材料所製,例如氧化矽、碳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一或多個適合的介電材料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為應力延伸膜(stress-extension films),而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為應力壓縮膜(stress-compression films)。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為應力壓縮膜,且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為應力延伸膜。
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藉由一沉積製程以及一蝕刻製程所形成。舉例來說,一內間隙子材料(圖未示)可共形地沉積在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的上表面與側壁表面上以及在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101T上,且內間隙子材料的一部分可沉積進入底切部110(請參考圖9)。接著,如圖10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一蝕刻製程以部分移除內間隙子材料,並餘留下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包括一乾蝕刻製程。
接著,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藉由一沉積製程以及一蝕刻製程所形成。舉例來說,一外間隙子材料(圖為示)可共形地沉積在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的上表面上、在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的上表面與側壁表面上,以及在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101T上。接著,如圖10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一蝕刻製程以部分移除外間隙子材料,並餘留下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包括一乾蝕刻製程。
如上所述,內間隙子零件115a具有第一部分115a1、第二部分115a2以及第三部分115a3,且內間隙子零件115b具有第四部分115b1、第五部分115b2以及第六部分115b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部分115a1與第四部分115b1被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的上部103b所覆蓋,而第二部分115a2與第五部分115b2則分別被外間隙子零件117a與117b所覆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部分115a1與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之間的界面具有一凸面輪廓,係面向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而第一部分115a1被第三部分115a3、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以及半導體基底101所包圍。類似地,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四部分115b1與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之間的界面具有一凸面輪廓,係面向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而第四部分115b1被第六部分115b3、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以及半導體基底101所包圍。應當理解,結構的右半部所具有的特徵係類似於結構的左半部的特徵。
如圖1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形成之後,移除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5所示之製備方法10的步驟S19中。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可藉由一蝕刻製程所移除,例如一乾蝕刻製程、一濕蝕刻製程或其組合。在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移除之後,獲得多個開孔150,且第一部分115a1與第四部分115b1藉由其中一開孔150而暴露。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具有一膜結構(圖未示),位在半導體基底101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形成在膜結構上,當作是多個鰭件圖案的硬遮罩使用,其係可使用在接下來的製造流程,而該接下來的製造流程係用於圖案化在膜結構中的對應鰭件圖案。
由於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具有延伸進入底切部110(請參考圖9)的部分以形成多個基腳(footings),所以每一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沿X方向的基極寬度(base width)則增加。因此,即使是移除已蝕刻的光阻圖案103’的情況下,內間隙子零件115a、115b、115c、115d可避免在接下來的製造流程期間的崩塌(collapsing),當作是用於圖案化膜結構的硬遮罩使用。再者,外間隙子零件117a、117b、117c、117d的形成可幫助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在接下來的蝕刻製程更好的抵抗有害的影響,該蝕刻製程例如一乾蝕刻製程。
圖6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意即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或200b)之製備方法20的流程示意圖,其中依據一些實施例,製備方法20具有步驟S21、S23、S25、S27以及S29。
依據一些實施例,圖6的步驟S21到S29係結合圖11、圖12、圖13以及圖2進行詳細說明,其係繪示在形成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中依序的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依據一些其他的實施例,圖6的步驟S21到S29係結合圖14、圖15、圖16以及圖3進行詳細說明,其係繪示在形成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中依序的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如圖11所示,提供半導體基底201,且一目標材料203設置在半導體基底201上。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6所示之製備方法20的步驟S21中。半導體基底201的詳細敘述可類似於或相同於半導體基底101的詳細敘述,且文中不再重複詳細描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目標材料203為一介電層。舉例來說,目標材料203由以下材料所製:氧化矽、碳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目標材料203具有一內連接結構,其係具有一或多個金屬化層(例如銅層),形成在目標材料203中,而內連接結構用於連接各式不同的電子部件,以形成功能電路。在一些實施例中,目標材料203藉由任何適合的製程所形成,例如沉積、鑲嵌(damascene)及/或雙鑲嵌(dual damascene)。
仍請參考圖11,依據一些實施例,一硬遮罩層205設置在目標材料203上,且藉由一蝕刻製程並使用光阻圖案209a與209b當作一遮罩,使硬遮罩柱207a與207b設置在硬遮罩層205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硬遮罩層205以及硬遮罩柱207a、207b由介電材料所製,例如氧化矽、碳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一或多個適合的材料或其組合。
尤其是,依據一些實施例,硬遮罩層205與硬遮罩柱207a、207b藉由一沉積製程以及一蝕刻製程所形成。舉例來說,一硬遮罩材料(圖未示)可共形地沉積在目標層203的上表面上,且光阻圖案209a與209b設置在硬遮罩材料上。用於形成光阻圖案209a與209b的一些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用於形成光阻圖案103的製程,且文中不再重複詳細描述。如圖11所示,在光阻圖案209a與209b形成之後,則藉由一乾蝕刻製程而移除硬遮罩材料藉由光阻圖案209a與209b暴露的部分,以形成多個開孔210在相鄰硬遮罩柱(例如硬遮罩柱207a與207b)之間。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6所示之製備方法20的步驟S23與步驟S25中。
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目標材料203並未藉由該等開孔210而暴露。再者,依據一些實施例,硬遮罩層205與硬遮罩柱207a、207b由相同材料所製,且同時形成。在獲得該等開孔210之後,可移除光阻圖案209a與209b。
如圖12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移除光阻圖案209a與209b之後,一間隙子材料213共形地沉積在硬遮罩柱207a、207b的上表面與側壁表面上以及在硬遮罩層205的上表面上,以便獲得多個縮減的開孔220。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子材料213由下列材料所製:氧化矽、碳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其他適合的材料或其組合,而用於形成間隙子材料213的沉積製程包括一CVD製程、一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一原子層沉積(ALD)製程、一旋轉塗佈製程或其他適合的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子材料213的材料不同於硬遮罩柱207a與207b的材料。應當理解,硬遮罩柱207a與207b的材料相對於間隙子材料213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
接著,如圖13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蝕刻間隙子材料213以形成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在硬遮罩柱207a、207b的側壁表面上。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6所示之製備方法20的步驟S27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為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其係移除間隙子材料213垂直的所有地方的相同數量,並餘留下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在硬遮罩柱207a、207b的側壁表面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為一乾蝕刻製程。
再者,如圖13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硬遮罩層205位在硬遮罩柱207a與207b之間的部分,以形成硬遮罩部205a與205b,並獲得多個開孔230在相鄰的硬遮罩部(例如硬遮罩部205a與205b)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目標材料203藉由該等開孔230而暴露。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與目標材料203藉由硬遮罩部205a與205b而分開設置。
接著,如圖2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硬遮罩柱207a與207b、硬遮罩部205a與205b以及目標材料203使用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當作一遮罩進行蝕刻。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6所示之製備方法20的步驟S29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為一乾蝕刻製程。
更特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依據一些實施例,完全移除硬遮罩柱207a與207b,硬遮罩層205a1、205a2、205b1、205b2藉由蝕刻硬遮罩部205a、205b以及目標層203’所形成,且目標結構203a、203b藉由蝕刻目標材料203而設置在目標層203’上。此外,稍微地蝕刻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以形成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應當理解,在蝕刻製程期間,硬遮罩柱207a、207b的材料相對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的材料(例如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的材料)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
硬遮罩柱207a、207b的材料相對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的材料具有一第一蝕刻選擇性;硬遮罩部205a、205b相對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的材料具有一第二蝕刻選擇性;且目標材料203的材料相對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的材料具有一第三蝕刻選擇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蝕刻選擇性、第二蝕刻選擇性以及第三蝕刻選擇性相互類似。
依據一些實施例,由於在蝕刻製程之前,硬遮罩柱207a、207b的上表面較高於目標材料203的上表面,所以在蝕刻製程之後,開孔240較深於開孔270。因此,由於藉由下層目標結構203a與203b的製程,所以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可避免崩塌,而該下層目標結構203a與203b係呈U形結構,並從目標層203’突出。
再者,在用於形成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的蝕刻製程中,硬遮罩柱207a與207b、硬遮罩部205a與205b以及目標材料203相對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具有高蝕刻選擇性,而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可避免崩塌。
圖14、圖15、圖216以及圖3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在形成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中的依序的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類似於或相同於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除了硬遮罩結構205a1、205a2、205b1、205b2並未形成在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與目標結構203a、203b之間之外。
如圖14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使用光阻圖案209a與209b當作遮罩的一蝕刻製程,使目標材料203設置在半導體基底201上,且硬遮罩柱207a與207b設置在目標材料203上。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6所示之製備方法20的步驟S21、步驟S23以及步驟S25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圖11的結構,圖14的目標材料203並未被硬遮罩層205所覆蓋。更特別地,依據一些實施例,硬遮罩層205並未形成在圖14的結構中,且目標材料203藉由該等開孔210而暴露。
接著,如圖15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移除光阻圖案209a與209b,且間隙子材料213共形地沉積在硬遮罩柱207a、207b的上表面與側壁表面上以及在目標材料203的上表面上,以便獲得縮減的開孔220。
如圖16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蝕刻間隙子材料213以形成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在硬遮罩柱207a、207b的側壁表面上。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6所示之製備方法20的步驟S27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圖13的結構,圖16的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直接接觸目標材料203。
接著,如圖3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硬遮罩柱207a、207b以及目標材料203係使用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當作一遮罩進行蝕刻,且稍微地蝕刻間隙子223a、223b、223c、223d,以形成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6所示之製備方法20的步驟S29中。
更特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依據一些實施例,完全移除硬遮罩柱207a、207b,且藉由蝕刻目標材料203以形成目標層203’以及位在目標層203’上的目標結構203a、203b。如上所述,依據一些實施例,相較於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的間隙子零件223a’、223b’、223c’、223d’直接接觸目標結構203a、203b。
圖7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300之製備方法30的流程示意圖,其中依據一些實施例,製備方法30具有步驟S31、S33、S35、S37以及S39。依據一些實施例,圖7的步驟S31到S39係結合圖17、圖18、圖19、圖20以及圖4進行詳細說明,其係繪示在形成半導體元件結構300中依序的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如圖17所示,提供半導體基底301,且一目標材料303設置在半導體基底301上。半導體基底301與目標材料303的詳細敘述類似於或相同於半導體基底201與目標材料203的詳細敘述,且文中不再重複詳細描述。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7所示之製備方法30的步驟S31中。
仍請參考圖17,依據一些實施例,多個能量可移除圖案305設置在目標材料303上。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7所示之製備方法30的步驟S33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包含一熱可分解材料。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包含一光可分解材料、一電子束可分解材料或其他可應用的能量可分解材料。尤其是,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具有一基礎材料以及一可分解成孔劑材料(decomposable porogen material),而該可分解成孔劑材料係在暴露在一能量源(意即熱源)時而被大致地移除。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礎材料包含氫倍半矽氧烷(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甲基矽酸鹽(methylsilsesquioxane,MSQ)、多孔聚芳醚(porous polyarylether,PAE)、多孔SiLK(porous SiLK)或多孔氧化矽(porous SiO2),而可分解成孔劑材料包含一成孔劑有機化合物(porogen organic compound),其係可提供孔隙率給原本被在接下來的製程之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所佔用的空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藉由一沉積製程與一圖案化製程所形成。沉積製程包括CVD、PVD、ALD、旋轉塗佈或其他適合的製程,而用於形成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的圖案化製程可包括一微影(photolithography)製程以及一蝕刻製程。微影製程可包括光阻塗佈(意即旋轉塗佈)、軟烘烤(soft baking)、遮罩對準(mask aligning)、曝光、曝光後烘烤(post-exposure baking)、光阻顯影、沖洗(rinsing)及乾燥(drying)(例如:硬烘烤(hard baking))。蝕刻製程可包括一乾蝕刻製程或一濕蝕刻製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目標材料203包含一熱可分解材料、一光可分解材料、一電子束可分解材料或其他可應用的能量可分解材料。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目標材料203與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包含相同材料或類似材料。
如圖18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形成之後,一間隙子材料307共形地沉積在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的上表面與側壁表面上以及在目標材料303的上表面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子材料307由下列材料所製:氧化矽、碳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其他適合的材料或其組合,而用於形成間隙子材料307的沉積製程包括CVD、PVD、ALD、旋轉塗佈或其他適合的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隙子材料307的材料不同於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的材料。應當理解,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的材料相對間隙子材料307的材料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
接著,如圖19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蝕刻間隙子材料307以形成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在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的側壁表面上。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7所示之製備方法30的步驟S35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為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其係移除間隙子材料307垂直的所有地方的相同數量,並餘留下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在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的側壁表面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為一乾蝕刻製程。
如圖20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形成之後,形成一介電層309以圍繞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以及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7所示之製備方法30的步驟S37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309包括下列材料:氧化矽、碳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一或多個適合的介電材料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309的材料不同於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的材料。應當理解,介電層309的材料相較於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的材料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09包含一熱可分解材料、一光可分解材料、一電子束可分解材料或其他可應用的能量可分解材料。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介電層309與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包含相同材料或類似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309藉由一沉積製程與一接續的平坦化製程所形成。沉積製程可為CVD、PVD、ALD、旋轉塗佈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而平坦化製程可為一化學機械研磨(CMP)製程。
接著,如圖4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介電層309與目標材料303使用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當作一遮罩進行蝕刻。個別的步驟闡明在如圖7所示之製備方法30的步驟S39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為一乾蝕刻製程。
更特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完全移除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且依據一些實施例,目標結構303a、303b、303c、303d藉由蝕刻並經由目標材料303所形成。此外,稍微地蝕刻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以形成間隙子零件307a’、307b’、307c’、307d’。應當理解,在蝕刻製程期間,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的材料相對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的材料(例如間隙子零件307a’、307b’、307c’、307d’的材料)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
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的材料相對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的材料具有一第一蝕刻選擇性,介電層309的材料相對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的材料具有一第二蝕刻選擇性,且目標材料303相對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的材料具有一第三蝕刻選擇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蝕刻選擇性、第二蝕刻選擇性以及第三蝕刻選擇性相互類似。
由於在用於形成間隙子零件307a’、307b’、307c’、307d’的蝕刻製程中,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305、介電層309以及目標材料303相對間隙子307a、307b、307c、307d具有高蝕刻選擇性,所以蝕刻製程可以一直進行到半導體基底301的上表面301T,同時避免間隙子零件307a’、307b’、307c’、307d’的塌陷。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上。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包括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位在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第一部分的一高度與該第二部分的一高度小於該第三部分的一高度,且隨著該第一部分朝向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延伸,該第一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具有一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二部分上。
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包括一第一側、一第二側以及一外側,該第一側緊鄰該第三部分之一第一側表面的一下部設置,該第二側緊鄰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設置,該外側連接到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該外側具有一凸面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緊鄰該第三部分的一第二側壁表面設置,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與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藉由該第二部分而分開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延伸膜,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壓縮膜。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壓縮膜,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延伸膜。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二內間隙子零件以及一第二外間隙子零件。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上,且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包括一第四部分、一第五部分以及一第六部分,該第六部分位在該第四部份與該第五部分之間。隨著該第四部分朝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延伸,該第四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且該第四部分位在該第六部分與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之間。該第二外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五部分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四部分與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分開設置。
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目標層以及一第一目標結構,該目標層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該第一目標結構設置在該目標層上。該第一目標結構具有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連接到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的一高度與該第二部分的一高度大於該第三部分的一高度。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具有一第一間隙子零件以及一第二間隙子零件,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目標結構的該第一部分上,該第二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目標結構的該第二部分上。
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目標結構與該目標層由相同材料所製,且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間隙子零件由相同材料所製。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剖視圖中,該第一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一部分的一中心線與該第二部分的一中心線之間。在剖視圖中,該第二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一部分的該中心線與該第二部分的該中心線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具有一第二目標結構、一第三間隙子零件以及一第四間隙子零件。該第二目標結構設置在該目標層上。該第二目標結構具有一第四部分、一第五部分以及第六部分,該第六部分連接到該第四部份與該第五部分,且該第四部份、該第五部分與該第六部分形成一U形結構。該第三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目標結構的該第四部分上,且該第四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目標結構的該第五部分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間隙子零件位在該第二間隙子零件與該第四間隙子零件之間,且在剖視圖中,該第三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四部份的一中心線與該第五部分的一中心線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位在該第二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三間隙子零件之間的一第一開孔,深於位在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間隙子零件間的一第二開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具有一硬遮罩結構,形成在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一目標結構的該第一部分之間,且相對於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該硬遮罩結構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
本揭露之再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的一第一目標結構以及一第二目標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具有一第一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目標結構上,其中在剖視圖中,該第一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一目標結構的一中心線與該第二目標結構的一中心線之間。
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具有一第二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目標結構上,其中在剖視圖中,該第二間隙子零件的一最高點位在該第一目標結構的該中心線與該第二目標結構的該中心線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對於該第一間隙子零件,該第一目標結構具有一高蝕刻選擇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目標結構與該第二目標結構由一熱可分解材料、一光可分解材料或一電子束可分解材料所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暴露在該第一目標結構與該第二目標結構之間。
依據本揭露提供一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的一些實施例。形成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方法可包括底切(undercutting)一光阻圖案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形成一內間隙子零件自該光阻圖案的一側壁表面上。該內間隙子零件具有一部分,該部分延伸進入該光阻圖案的一凹陷處(意即該底切區)以形成一基腳(footing),且隨著該部分朝該半導體基底延伸,該內間隙子零件之該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因此,在該光阻圖案移除之後,該內間隙子零件可避免崩塌(collapsing)。
雖然已詳述本揭露及其優點,然而應理解可進行各種變化、取代與替代而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例如,可用不同的方法實施上述的許多製程,並且以其他製程或其組合替代上述的許多製程。
再者,本申請案的範圍並不受限於說明書中所述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與步驟之特定實施例。該技藝之技術人士可自本揭露的揭示內容理解可根據本揭露而使用與本文所述之對應實施例具有相同功能或是達到實質上相同結果之現存或是未來發展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據此,此等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係包含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半導體元件結構 101:半導體基底 101T:上表面 103:光阻圖案 103’:已蝕刻的光阻圖案 103a:下部 103b:上部 110:底切部 115a:內間隙子零件 115a1:第一部分 115a2:第二部分 115a3:第三部分 115b:內間隙子零件 115b1:第四部份 115b2:第五部分 115b3:第六部分 115c:內間隙子零件 115d:內間隙子零件 117a:外間隙子零件 117b:外間隙子零件 117c:外間隙子零件 117d:外間隙子零件 150:開孔 200a:半導體元件結構 200b:半導體元件結構 201:半導體基底 203:目標材料 203’:目標層 203a:目標結構 203a1:第一部分 203a2:第二部分 203a3:第三部分 203b:目標結構 203b1:第四部分 203b2:第五部分 203b3:第六部分 205:硬遮罩層 205a:硬遮罩部 205a1:硬遮罩結構 205a2:硬遮罩結構 205b:硬遮罩部 205b1:硬遮罩結構 205b2:硬遮罩結構 207a:硬遮罩柱 207b:硬遮罩柱 209a:光阻圖案 209b:光阻圖案 210:開孔 213:間隙子材料 220:縮減的開孔 223a:間隙子 223a’:間隙子零件 223b:間隙子 223b’:間隙子零件 223c:間隙子 223c’:間隙子零件 223d:間隙子 223d’:間隙子零件 230:開孔 240:開孔 270:開孔 300:半導體元件結構 301:半導體基底 301T:上表面 303:目標材料 303a:目標結構 303b:目標結構 303c:目標結構 303d:目標結構 305:能量可移除圖案 307:間隙子材料 307a:間隙子 307a’:間隙子零件 307b:間隙子 307b’:間隙子零件 307c:間隙子 307c’:間隙子零件 307d:間隙子 307d’:間隙子零件 309:介電層 310:開孔 CL1:中心線 CL2:中心線 CL3:中心線 CL4:中心線 ES:外表面 H1:高度 H2:高度 H3:高度 ML:中線 S1:第一側邊 SW1:第一側壁表面 SW2:第二側壁表面 S2:第二側邊 TP1:最高點 TP2:最高點 TP3:最高點 TP4:最高點 X:方向 Y:方向 10:製備方法 S11:步驟 S13:步驟 S15:步驟 S17:步驟 S19:步驟 20:製備方法 S21:步驟 S23:步驟 S25:步驟 S27:步驟 S29:步驟 30:製備方法 S31:步驟 S33:步驟 S35:步驟 S37:步驟 S39:步驟
參閱實施方式與申請專利範圍合併考量圖式時,可得以更全面了解本申請案之揭示內容,圖式中相同的元件符號係指相同的元件。 圖1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2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3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6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7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8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一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多個光阻圖案。 圖9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底切該等光阻圖案。 圖10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多個內間隙子以及多個外間隙子。 圖11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多個硬遮罩柱以及多個光阻圖案在一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圖12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一共形(conformal)間隙子材料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圖13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一間隙子零件(spacer element)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圖14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多個硬遮罩柱以及多個光阻圖案在一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圖15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一共形(conformal)間隙子材料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圖16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一間隙子零件(spacer element)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圖17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一能量可移除圖案在一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圖18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一共形間隙子材料在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上。 圖19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一間隙子零件(spacer element)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圖20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該中間階段為形成圍繞該等能量可移除圖案與該等間隙子之一介電層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上。
100:半導體元件結構
101:半導體基底
101T:上表面
115a:內間隙子零件
115a1:第一部分
115a2:第二部分
115a3:第三部分
115b:內間隙子零件
115b1:第四部份
115b2:第五部分
115b3:第六部分
115c:內間隙子零件
115d:內間隙子零件
117a:外間隙子零件
117b:外間隙子零件
117c:外間隙子零件
117d:外間隙子零件
150:開孔
ES:外表面
H1:高度
H2:高度
H3:高度
ML:中線
S1:第一側邊
SW1:第一側壁表面
SW2:第二側壁表面
S2:第二側邊
X:方向
Y: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 一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上,其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包括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位在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第一部分的一高度與該第二部分的一高度小於該第三部分的一高度,且隨著該第一部分朝向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延伸,該第一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以及 一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二部分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包括一第一側、一第二側以及一外側,該第一側緊鄰該第三部分之一第一側表面的一下部設置,該第二側緊鄰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設置,該外側連接到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其中該外側具有一凸面形狀。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緊鄰該第三部分的一第二側壁表面設置,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與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藉由該第二部分而分開設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延伸膜,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壓縮膜。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壓縮膜,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為一應力延伸膜。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 一第二內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上,其中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包括一第四部分、一第五部分以及一第六部分,該第六部分位在該第四部份與該第五部分之間,隨著該第四部分朝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延伸,該第四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且該第四部分位在該第六部分與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之間;以及 一第二外間隙子零件,設置在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五部分上。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四部分與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分開設置。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大致以一中線而對稱設置,該中線位在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之間。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外間隙子零件大致以一中線而對稱設置,該中線位在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外間隙子零件之間。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大致以一中線而對稱設置, 該中線位在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之間。
  11. 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包括: 形成一光阻圖案在一半導體基底上; 執行一蝕刻製程以形成該光阻圖案的一底切部分;以及 形成一內間隙子零件在該光阻圖案的一側壁表面上,其中該內間隙子零件具有一基腳部,該基腳部延伸進入該光阻圖案的該底切部分,且隨著該基腳部朝該半導體基底延伸,則該內間隙子零件之該基腳部的一寬度連續增加。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蝕刻製程為一濕蝕刻製程以形成該底切部分在該光阻圖案的一下部內。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還包括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位在該基腳部與該第二部分之間,該基腳部的一高度與該第二部分的一高度小於該第三部分的一高度。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製備方法,還包括:形成一第一外間隙子零件在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二部分上。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大致以一中線而對稱設置,該中線位在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之間。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緊鄰該第三部分的一第二側壁表面設置,且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與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藉由該第二部分而分開設置。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製備方法,還包括: 形成一第二內間隙子零件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上,其中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包括一第四部分、一第五部分以及一第六部分,該第六部分位在該第四部份與該第五部分之間,隨著該第四部分朝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上表面延伸,該第四部分的一寬度連續增加,且該第四部分位在該第六部分與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之間;以及 形成一第二外間隙子零件在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五部分上。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四部分與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的該第一部分分開設置。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外間隙子零件大致以一中線而對稱設置,該中線位在該第一外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外間隙子零件之間。
  20.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大致以一中線而對稱設置,該中線位在該第一內間隙子零件與該第二內間隙子零件之間。
TW110101299A 2020-02-21 2021-01-13 具有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70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797,409 US11063006B1 (en) 2020-02-21 2020-02-21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fine patterns forming varied height spac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6/797,409 2020-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9262A true TW202139262A (zh) 2021-10-16
TWI770766B TWI770766B (zh) 2022-07-11

Family

ID=76764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1299A TWI770766B (zh) 2020-02-21 2021-01-13 具有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3006B1 (zh)
CN (1) CN113299639B (zh)
TW (1) TWI77076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6599B1 (en) * 2001-07-16 2003-07-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Gate stack for high performance sub-micron CMOS devices
US9070623B2 (en) * 2004-12-15 2015-06-3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Controlling gate formation for high density cell layout
US7432179B2 (en) * 2004-12-15 2008-10-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Controlling gate formation by removing dummy gate structures
US7659171B2 (en) * 2007-09-05 2010-02-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tructure for forming self-aligned borderless contacts for strain engineered logic devices
US8772874B2 (en) * 2011-08-24 2014-07-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OSFET including asymmetric source and drain regions
KR102059526B1 (ko) * 2012-11-22 2019-1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내장 스트레서를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형성 방법 및 관련된 소자
US9954165B2 (en) * 2015-01-09 2018-04-24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Sidewall spacers
US9916986B2 (en) * 2016-06-27 2018-03-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ingle or mutli block mask management for spacer height and defect reduction for BEOL
US10680084B2 (en) * 2017-11-10 2020-06-0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Epitaxial structures for fin-lik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CN115692202A (zh) * 2018-05-09 2023-02-03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0766B (zh) 2022-07-11
US11063006B1 (en) 2021-07-13
CN113299639B (zh) 2024-03-01
CN113299639A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8059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gate contact
TW201434109A (zh) FinFET元件與其形成方法
KR20130092936A (ko) 분할 게이트 장치 및 분할 게이트 장치를 제조하는 방법
TWI713147B (zh) 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
US20170365488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Fine Line Pitch and Fine End-To-End Space
US9564371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2020986A (zh) 半導體裝置
US20130119480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resistor
TW202046500A (zh) 半導體裝置
US9082830B2 (en) Metal layer end-cut flow
TWI779593B (zh) 具有氮化硼間隙子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70807B (zh) 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70766B (zh) 具有微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11114542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reduced gate height budget
TWI757085B (zh) 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16055B (zh) 具有精細圖案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85992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07972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202220166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10411A (zh) 半導體結構的製備方法
US20020068376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contact hole
KR20100078056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캐패시터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