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9361A - 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 Google Patents

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9361A
TW202129361A TW109134998A TW109134998A TW202129361A TW 202129361 A TW202129361 A TW 202129361A TW 109134998 A TW109134998 A TW 109134998A TW 109134998 A TW109134998 A TW 109134998A TW 202129361 A TW202129361 A TW 2021293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omponent
element driving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4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信宏
楊詠平
黃文彥
林育丞
林坤仕
胡朝彰
葉永縣
徐茂國
翁智偉
黃敬傑
吳致翔
廖駿嘉
張佳宇
陳弘斌
羅偉中
林文章
劉守宸
張少中
黃晨昕
林孟廷
陳彥澄
黃意媚
王雲飛
沈煒哲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9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936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了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包括一固定組件、一活動組件、一驅動組件以及一電路組件。活動組件配置以連接一光學元件,活動組件可相對固定組件運動,並且光學元件具有一光軸。驅動組件配置以驅動活動組件相對固定組件運動。電路組件包含複數個電路並且固定於該固定組件。

Description

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特別係關於一種具有用來定位電路板的定位結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今許多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皆具有照相或錄影的功能。透過設置於電子裝置上的攝像模組,使用者可以操作電子裝置來擷取各式各樣的照片。
現今的電子裝置的設計不斷地朝向微型化的趨勢發展,使得攝像模組的各種元件或其結構也必須不斷地縮小,以達成微型化的目的。一般而言,攝像模組中的驅動機構可具有一鏡頭承載件,配置以承載一鏡頭,並且驅動機構可具有自動對焦(Auto Focusing)或光學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的功能。然而,現有的驅動機構雖可達成前述照相或錄影的功能,但仍無法滿足所有需求。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可以同時執行自動對焦、光學防手震並且可達成微型化的攝像模組,便是現今值得探討與解決之課題。
有鑑於此,本揭露提出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以解決上述之問題。
本揭露提供了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包括一固定組件、一活動組件、一驅動組件以及一電路組件。活動組件配置以連接一光學元件,活動組件可相對固定組件運動,並且光學元件具有一光軸。驅動組件配置以驅動活動組件相對固定組件運動。電路組件包含複數個電路並且固定於該固定組件。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固定組件包含一底座,底座具有一第一側壁,光學元件驅動機構更包含一定位結構,設置於第一側壁上,並且電路組件藉由定位結構定位於第一側壁。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當沿著光軸觀察時,電路組件之至少一部份重疊於定位結構,並且定位結構重疊於底座之一底壁。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活動組件具有一繞線結構,沿著垂直於光軸之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側壁具有一凹口,繞線結構位於凹口內,其中當沿著垂直於光軸之一第二方向觀察時,繞線結構重疊於第一側壁之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側壁具有一第一凸部,朝向光學元件驅動機構之一光出射端凸出,電路組件包含一第二凸部,並且第一凸部支撐第二凸部。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當沿著垂直於光軸之一第一方向觀察時,第一凸部重疊於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活動組件具有一繞線結構,沿著光軸延伸,第一側壁具有一凹口,並且當沿著垂直於光軸之一第一方向觀察時,繞線結構重疊於凹口。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底座具有一底壁,連接於第一側壁,並且底座更具有一凹槽,沿著光軸由底壁形成。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當沿著光軸觀察時,繞線結構重疊於凹槽之至少一部分,其中當沿著第一方向觀察時,凹口不重疊於凹槽。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當沿著垂直於光軸之一第二方向觀察時,繞線結構不重疊於第一側壁,並且第一方向垂直於第二方向。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活動組件具有一卡槽結構,配置以卡合於光學元件之一卡扣部,卡槽結構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當沿著光軸觀察時,第一面部分重疊於第二面,並且卡扣部之尺寸小於第一面之尺寸。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當卡扣部卡合於卡槽結構時,第一面部分重疊於卡扣部,並且第二面部分重疊於卡扣部。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卡槽結構具有一第三面以及一第四面,第三面連接於第一面,第四面連接於第二面,並且卡扣部與第三面之距離不同於卡扣部與第四面之距離。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卡扣部與第三面之距離大於卡扣部與第四面之距離。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更包含一電路構件,由底座凸出並且電性連接於電路組件,其中當沿著垂直於光軸之一第一方向觀察時,電路構件與電路組件於一第二方向上之一最短距離小於電路構件與底座於第二方向上之一最短距離,其中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電路構件具有一第一側面以及一第二側面,第一側面不面朝電路組件,第二側面係面朝電路組件,並且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係面朝相反方向。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電路組件具有一電性連接件,並且電路構件具有一第三側面,面朝電性連接件。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更包括一第一彈性元件,連接於固定組件以及活動組件,第一彈性元件包括四個分離的簧片,並且當沿著光軸觀察時,這些簧片係旋轉對稱。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這些簧片之每一者包含有一固定連接部,藉由一接著元件固定地連接於活動組件,固定連接部具有一第一凹口,活動組件具有一容置槽,對應於第一凹口,其中當沿著光軸觀察時,容置槽由第一凹口露出,並且接著元件設置於容置槽以及第一凹口。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固定連接部更包含一第二凹口以及一被按壓區域,第二凹口位於第一凹口以及被按壓區域之間,並且第二凹口配置以容納接著元件的至少一部份,藉以避免接著元件進入被按壓區域。
本揭露提供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具有一底座、一電路組件以及至少一定位結構,定位結構是設置於底座的第一側壁上,並且電路組件是藉由定位結構定位於第一側壁。因此,基於本揭露之結構設計,電路組件可以準確地定位於底座上,並且也可以更穩定地固定於底座。
再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更包含四個分離的簧片。每一簧片包含有一固定連接部,藉由一接著元件固定於鏡頭承載件。固定連接部具有一第一凹口、一第二凹口以及一被按壓區域。第二凹口是位於第一凹口以及被按壓區域之間,並且第二凹口是配置以容納接著元件的至少一部份,藉以避免接著元件進入被按壓區域。
為了讓本揭露之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示做詳細說明。其中,實施例中的各元件之配置係為說明之用,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且實施例中圖式標號之部分重複,係為了簡化說明,並非意指不同實施例之間的關聯性。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揭露。
此外,實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對性的用語,例如「較低」或「底部」及「較高」或「頂部」,以描述圖示的一個元件對於另一元件的相對關係。能理解的是,如果將圖示的裝置翻轉使其上下顛倒,則所敘述在「較低」側的元件將會成為在「較高」側的元件。
在此,「約」、「大約」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20%之內,較佳是10%之內,且更佳是5%之內。在此給定的數量為大約的數量,意即在沒有特定說明的情況下,仍可隱含「約」、「大約」之含義。
第一組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第1圖。第1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觸覺反饋機構1-10的爆炸圖。如第1圖所示,觸覺反饋機構1-10主要包括一固定部1-100、一活動部1-200、一驅動組件1-300、一支撐組件1-400及一感測組件1-500。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部1-100係固定於一電子設備(圖未示),電子設備可為例如:手機、相機、遊戲機等。固定部1-100可包括一外蓋1-110及一底座1-120,活動部1-200、驅動組件1-300、支撐組件1-400及感測組件1-500皆位於外蓋1-110與底座1-120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觸覺反饋機構1-10可藉由底座1-120而連接至電子設備之其他模組(圖未示),例如:控制模組、感測模組等。
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活動部1-200可相對固定部1-100在第一方向1-D1上運動。在一些實施例中,活動部1-200可包括一承載座,用以承載一光學元件,例如:鏡頭等(圖未示)。光學元件可設置於活動部1-200之承載座的中央。上述光學元件可具有一鏡片,包括穿過鏡片中央的一光軸1-O,且光軸1-O與第一方向1-D1平行。
如第1圖所示,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支撐組件1-400可包括一上彈性元件1-410及一下彈性元件1-420。上彈性元件1-410與下彈性元件1-420可例如為簧片或其他適合的彈性材料。活動部1-200藉由支撐組件1-400而活動地連接固定部1-100,例如:活動部1-200藉由上彈性元件1-410與下彈性元件1-420之彈性變形而可相對固定部1-100運動。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感測組件1-500包括一位置感測元件1-510及一慣性感測元件1-520。位置感測元件1-510可用以感測活動部1-200相對固定部1-100之位置。位置感測元件1-510可例如為霍爾感測器(Hall Sensor)、磁敏電阻感測器(MR Sensor)、磁通量感測器(Fluxgate)、光學式位置感測器、光編碼器(Optical Encoder)等位置感應組件,以偵測活動部1-200之位移量。在一些活動部1-200包括光學元件的實施例中,位置感測元件1-510亦可被用以偵測光學元件之位移量。慣性感測元件1-520可用以感測觸覺反饋機構1-10之慣性狀況。慣性感測元件1-520可例如為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陀螺儀(Gyroscope)等慣性感測器,以偵測觸覺反饋機構1-10之慣性狀況,例如:觸覺反饋機構1-10之振動狀態等。在一些實施例中,位置感測元件1-510及慣性感測元件1-520可固定地設置於固定部1-100之底座1-120,並可藉由底座1-120而與觸覺反饋機構1-10外部的控制模組(例如:第3圖及第4圖中的控制組件1-600)電性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觸覺反饋機構1-10的電子設備本身亦有慣性感測元件的需求(例如:用於感測電子設備之定位等),在這種情況中,觸覺反饋機構1-10中的慣性感測元件1-520亦可被用以感測電子設備的慣性狀況。在如第1圖所示的實施例中,慣性感測元件1-520可設置於觸覺反饋機構1-10之固定部1-100內部。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慣性感測元件1-520可設置於觸覺反饋機構1-10外部。藉由與電子設備共用慣性感測元件1-520,節省了新增一慣性感測元件的空間及成本。
接著請一併參閱第1圖及第2圖。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驅動組件1-300可包括數個驅動單元,藉由將驅動單元設置在不同方向上,使得活動部1-200可在對應的不同方向上相對固定部1-100運動。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活動部1-200及驅動組件1-300的上視圖。在第2圖所示的實施例中,驅動組件1-300包括一第一維度驅動單元1-310、一第二維度驅動單元1-320及一第三維度驅動單元1-330。第一維度驅動單元1-310包括設置於活動部1-200相反兩側的兩個第一磁性元件1-311及對應的兩個第一線圈1-312。第二維度驅動單元1-320包括設置於活動部1-200兩相對角落的兩個第二磁性元件1-321及對應的兩個第二線圈1-322。第三維度驅動單元1-330包括設置於活動部1-200另外兩相對角落的兩個第三磁性元件1-331及對應的兩個第三線圈1-332。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維度驅動單元1-310驅動活動部1-200相對固定部1-100在一第一維度上運動,即,沿著第一方向1-D1平移運動;第二維度驅動單元1-320驅動活動部1-200相對固定部1-100在一第二維度上運動,即,以第二方向1-D2為軸心轉動;第三維度驅動單元1-330驅動活動部1-200相對固定部1-100在一第三維度上運動,即,以第三方向1-D3為軸心轉動。
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方向1-D1、第二方向1-D2、及第三方向1-D3中任意兩者皆不平行。進一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方向1-D1、第二方向1-D2、及第三方向1-D3中任意兩者皆互相垂直。因此,第一維度、第二維度、及第三維度中任意兩者皆不相同。
在第2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311、第二磁性元件1-321、及第三磁性元件1-331係與固定部1-100連接,對應的第一線圈1-312、第二線圈1-322、及第三線圈1-332係與活動部1-200連接。藉由提供電流至線圈而與磁性元件的磁場作用,產生電磁驅動力以驅動活動部1-200在第一維度、第二維度、及/或第三維度上運動。在此種情況下,由於線圈的重量較磁性元件輕,在一些活動部1-200承載光學元件的實施例中,可減少活動部1-200的重量,有利於執行自動對焦(AF)或光學防手震(OIS)。應注意的是,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311、第二磁性元件1-321、及第三磁性元件1-331可與活動部1-200連接,且對應的第一線圈1-312、第二線圈1-322、及第三線圈1-332可與固定部1-100連接。在此種情況下,活動部1-200的重量增加,有利於提升觸覺回饋的效果,且由於線圈係固定在固定部1-100,減少了線圈纏繞的複雜度。
在現今的許多電子設備中,經常需要產生不同模式的觸覺反饋(例如:震動),舉例來說,在電子設備執行不同功能時,可藉由不同的震動模式來讓使用者獲得相關的體驗或感受。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觸覺反饋機構1-10可具有一第一反饋模式、一第二反饋模式、一第三反饋模式、及一第四反饋模式。在第一反饋模式中,驅動組件1-300驅動活動部1-200在第一維度上運動,以對電子設備產生一第一回饋力。類似地,在第二反饋模式中,驅動組件1-300驅動活動部1-200在第二維度上運動,以對電子設備產生一第二回饋力;在第三反饋模式中,驅動組件1-300驅動活動部1-200在第三維度上運動,以對電子設備產生一第三回饋力。在第四反饋模式中,驅動組件1-300驅動活動部1-200在第一維度、第二維度、及第三維度中至少兩者上運動,以對電子設備產生一第四回饋力。舉例來說,在第四反饋模式中,驅動組件1-300之第二維度驅動單元1-320及第三維度驅動單元1-330可同時作用,驅動活動部1-200同時在第二維度及第三維度上運動。由於第一回饋力、第二回饋力、第三回饋力、及第四回饋力皆在不同維度上,使用者在使用電子設備時,可明顯地感受到不同的觸覺回饋,獲得良好的使用體驗。
應注意的是,如第1圖所示,固定部1-100包括一保護組件1-130,用以限定活動部1-200相對固定部1-100運動的範圍,使得活動部1-200在運動過程中(即,在第一反饋模式、第二反饋模式、第三反饋模式、及第四反饋模式中)不會碰撞固定部1-100,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及損耗。
接著請參閱第3圖及第4圖。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位置感測元件1-510操作的方塊圖。第4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慣性感測元件1-520操作的方塊圖。在一些實施例中,觸覺反饋機構1-10之驅動組件1-300可連接一控制組件1-600,且感測組件1-500之位置感測元件1-510及慣性感測元件1-520亦可連接控制組件1-600。如第3圖所示,位置感測元件1-510可感測活動部1-200之運動情形且輸出一感測訊號1-S至控制組件1-600,控制組件1-600根據感測訊號1-S而輸出一第一驅動訊號1-A1至驅動組件1-300,驅動組件1-300再根據第一驅動訊號1-A1來驅動活動部1-200相對固定部1-100運動。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位置感測元件1-510主要係用以控制自動對焦或光學防手震之功能,使得承載光學元件的觸覺反饋機構1-10可以透過移動活動部1-200而達成所需的光學效果。
如第4圖所示,慣性感測元件1-520可感測活動部1-200之慣性狀況(例如:震動的幅度等)而輸出一共振頻率資訊1-R至控制組件1-600,共振頻率資訊1-R係用以記錄活動部1-200的共振頻率,控制組件1-600可根據共振頻率資訊1-R輸出一第二驅動訊號1-A2至驅動組件1-300,驅動組件1-300再根據第二驅動訊號1-A2來驅動活動部1-200相對固定部1-100運動。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慣性感測元件1-520、控制組件1-600、及驅動組件1-300的搭配,驅動活動部1-200在第一反饋模式、第二反饋模式、第三反饋模式、或第四反饋模式中運動。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組件1-600輸出的第二驅動訊號1-A2具有週期性,例如:第二驅動訊號1-A2可為正弦波(sine wave)。
進一步地,控制組件1-600可在電子設備需要提供觸覺反饋時,根據共振頻率資訊1-R調整輸出的第二驅動訊號1-A2,當第二驅動訊號1-A2大致等於活動部1-200之共振頻率,活動部1-200即可達成共振條件而產生震動,提升觸覺回饋的效果。換句話說,當驅動組件1-300接收到來自控制組件1-600的第一驅動訊號1-A1(非為活動部1-200之共振頻率),可驅動活動部1-200進行自動對焦或光學防手震;而當驅動組件1-300接收到來自控制組件1-600的第二驅動訊號1-A2(大致等於活動部1-200之共振頻率),可驅動活動部1-200進入反饋模式而震動產生回饋力,達成觸覺回饋。詳細而言,驅動組件1-300可輸出的驅動訊號具有一定頻寬,當驅動訊號大致等於活動部1-200之共振頻率時,會使活動部1-200產生明顯震動,產生觸覺反饋效果;而當驅動訊號為頻寬中共振頻率以外的頻率時,即可被用以執行自動對焦或光學防手震。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在第一反饋模式、第二反饋模式、第三反饋模式、或第四反饋模式中,控制組件1-600輸出的第二驅動訊號1-A2皆可大致等於活動部1-200之同一共振頻率,在本揭露之實施例中,透過將同樣大小的第二驅動訊號1-A2輸入不同的線圈(例如:第一線圈1-312、第二線圈1-322、或第三線圈1-332),來達成不同模式的反饋,而不須藉由控制組件1-600對第二驅動訊號1-A2進行複雜的計算或調整。
綜上所述,根據本揭露的觸覺反饋機構1-10可藉由將大致等於活動部1-200之共振頻率輸入至設置於不同方向上的驅動組件1-300(例如:第一維度驅動單元1-310、第二維度驅動單元1-320、及第三維度驅動單元1-330),在原本即可進行自動對焦或光學防手震的機構上再加上觸覺反饋的功能,可節省電子設備內部的配置空間,亦可促進電子設備的小型化。
第二組實施例。
請參考第5圖至第7圖,第5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之立體圖,第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之爆炸圖,並且第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沿第5圖中2-A-2-A’線段之剖視圖。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可為一光學攝像模組,配置以承載並驅動一光學元件。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是可安裝於各種電子裝置或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設置於智慧型手機,以供使用者執行影像擷取之功能。於此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可為具有具備自動對焦(AF)功能的音圈馬達(VCM),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也可具備自動對焦(AF)及光學防手震(OIS)功能。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可包含一固定組件2-FA、一活動組件2-MA以及一驅動組件2-DA。活動組件2-MA是活動地連接固定組件2-FA,並且活動組件2-MA是配置以承載一光學元件(圖中未表示)。驅動組件2-DA是配置以驅動活動組件2-MA相對固定組件2-FA運動。
於此實施例中,如第6圖所示,固定組件2-FA包含一外殼2-102以及一底座2-112,活動組件2-MA包含一鏡頭承載件2-108以及前述之光學元件,並且鏡頭承載件2-108是配置以承載光學元件。固定組件2-FA可定義有一主軸2-AX,光學元件可定義有一光軸2-O,主軸2-AX例如可重疊於光軸2-O,但不限於此。
如第6圖所示,前述外殼2-102具有一中空結構,並且其上形成有一外殼開孔2-1021,底座2-112上形成有一底座開孔2-1121,外殼開孔2-1021的中心是對應於光學元件的光軸2-O,並且底座開孔2-1121是對應於設置在底座2-112下方的感光元件(圖中未表示)。外部光線可由外殼開孔2-1021進入外殼2-102且經過光學元件與底座開孔2-1121後由前述感光元件所接收,以產生一數位影像訊號。
再者,外殼2-102是設置於底座2-112上,並且可具有一容置空間2-1023,配置以容置活動組件2-MA(包含前述光學元件、鏡頭承載件2-108)、以及驅動組件2-DA。
活動組件2-MA可更包含一第一彈性元件2-106以及一第二彈性元件2-110,第一彈性元件2-106的外側部分(外環部)是固定於底座2-112,第二彈性元件2-110的外側部分(外環部)是固定於底座2-112,並且第一彈性元件2-106以及第二彈性元件2-110的內側部分(內環部)是分別連接於鏡頭承載件2-108的上下兩側,使得鏡頭承載件2-108能以懸吊的方式設置於容置空間2-1023內。
於此實施例中,驅動組件2-DA可包含一第一磁鐵2-M11、一第二磁鐵2-M12、以及一驅動線圈2-DCL。驅動線圈2-DCL是設置於鏡頭承載件2-108上,並且第一磁鐵2-M11、第二磁鐵2-M12是分別對應於驅動線圈2-DCL且設置在外殼2-102之內壁面上。
於此實施例中,驅動線圈2-DCL可為繞線線圈,設置於鏡頭承載件2-108上,並且驅動線圈2-DCL的繞線軸可平行於光軸2-O。當驅動線圈2-DCL通電時,可與第一磁鐵2-M11以及第二磁鐵2-M12產生電磁驅動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驅動鏡頭承載件2-108以及所承載的光學元件相對於底座2-112沿著光軸2-O之方向(Z軸方向)移動。
再者,本揭露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更包含一電路組件2-114以及電路構件2-180,配置以電性連接於驅動組件2-DA。電路組件2-114可為一電路板,具有複數個電路,配置以電性連接於一外部電路,例如外部電子裝置之主電路板,以使驅動組件2-DA可根據外部電子裝置之訊號作動。
再者,於此實施例中,電路構件2-180包含有複數個電路並且是固定地設置於底座2-112內部。舉例來說,底座2-112是以塑膠材料製成,並且電路構件2-180是以模塑互聯物件(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MID)之方式形成於底座2-112內。
請參考第6圖至第8圖,第8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於另一個視角的之立體圖。如第8圖所示,底座2-112具有一第一側壁2-112SW,並且於此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具有至少一定位結構2-113,設置於第一側壁2-112SW上,並且電路組件2-114是藉由定位結構2-113定位於第一側壁2-112SW。
具體而言,第一側壁2-112SW設置有二個凸出的定位結構2-113,並且電路組件2-114上對應地形成有二穿孔2-114H,套設於二定位結構2-113,以使電路組件2-114固定於固定組件2-FA之底座2-112。另外,定位結構2-113是可一體成形於第一側壁2-112SW上。
請參考第9圖,第9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之部分結構的上視圖。於此實施例中,當沿著光軸2-O觀察時,電路組件2-114之至少一部份重疊於二定位結構2-113,並且左側的定位結構2-113重疊於底座2-112之一底壁2-112BS。
基於上述結構設計,可以使電路組件2-114穩定地固定於底座2-112,並且可以達成小型化的目的。
請參考第8圖以及第10圖,並且第10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沿第5圖中2-B-2-B’線段之剖視圖。於此實施例中,如第8圖所示,活動組件2-MA之鏡頭承載件2-108具有一繞線結構2-108P,並且繞線結構2-108P是沿著垂直於光軸2-O之一第一方向(Y軸)延伸。
另外,第一側壁2-112SW具有一凹口2-112C,並且繞線結構2-108P是位於凹口2-112C內(第8圖)。如第10圖所示,當沿著垂直於光軸2-O之一第二方向(X軸)觀察時,繞線結構2-108P重疊於第一側壁2-112SW之至少一部分。基於上述結構設計,當鏡頭承載件2-108受到衝擊而沿著Y軸方向移動時,鏡頭承載件2-108不會與第一側壁2-112SW碰撞而造成損壞。
請參考第8圖與第11圖,第1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的部分結構的後視圖。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側壁2-112SW具有一第一凸部2-112P,朝向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之一光出射端凸出,其中光出射端可為第7圖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下方的一光源接收端。
電路組件2-114為一可撓式電路板並且包含一第二凸部2-114P,並且當電路組件2-114固定於第一側壁2-112SW時,第一凸部2-112P可支撐第二凸部2-114P。如第11圖所示,當沿著第一方向(Y軸)觀察時,第一凸部2-112P重疊於第二凸部2-114P的至少一部分。
請參考第12圖至第14圖,第12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之上視圖,第13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之爆炸圖,並且第14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移除外殼2-102之前視圖。此實施例中的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相似,具有活動組件2-MA、固定組件2-FA以及驅動組件2-DA,活動組件2-MA中的鏡頭承載件2-108可承載一光學元件2-OE,並且其中標號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結構與功能,故在此不再贅述。
如第14圖所示,此實施例的鏡頭承載件2-108的繞線結構2-108P是沿著光軸2-O(Z軸)延伸,第一側壁2-112SW也具有一凹口2-112C,並且當沿著第一方向(Y軸)觀察時,繞線結構2-108P是重疊於凹口2-112C。
接著請參考第14圖與第15圖,第15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移除外殼2-102後之部分結構之立體圖。如第14圖所示,底座2-112的底壁2-112BS是連接於第一側壁2-112SW,並且如第15圖所示,底座2-112可更具有一凹槽2-112G,凹槽2-112G是沿著光軸2-O由底壁2-112BS形成。
基於上述結構設計,當鏡頭承載件2-108沿著光軸2-O方向移動時,鏡頭承載件2-108的繞線結構2-108P不會與底壁2-112BS碰撞而造成損壞。
請參考第16圖,第1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沿第15圖中2-C-2-C’線段之剖視圖。如第16圖所示,當沿著第一方向(Y軸)觀察時,凹口2-112C不重疊於凹槽2-112G。基於上述結構設計,可以使底座2-112有足夠的結構強度,並且可避免繞線結構2-108P於Y軸與Z軸方向移動時與底座2-112碰撞的問題。
另外,請參考第17圖,第1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沿第12圖中2-D-2-D’線段之剖視圖。如第17圖所示,當沿著第二方向(X軸)觀察時,繞線結構2-108P是不重疊於第一側壁2-112SW,並且第一方向是垂直於第二方向。
另外,由第17圖可知,當沿著光軸2-O觀察時,繞線結構2-108P是重疊於凹槽2-112G之至少一部分。具體而言,繞線結構2-108P沿著光軸2-O的投影是完全落在凹槽2-112G上。
請參考第18圖,第18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移除外殼2-102後之後視圖。於此實施例中,電路構件2-180是由底座2-112凸出並且電性連接於電路組件2-114。當沿著第一方向(Y軸)觀察時,電路構件2-180與電路組件2-114於第二方向(X軸)上之一最短距離2-Dm1小於電路構件2-180與底座2-112於第二方向上之一最短距離2-Dm2。
如第18圖所示,電路構件2-180具有一第一側面2-S1以及一第二側面2-S2,第一側面2-S1不面朝電路組件2-114,第二側面2-S2面朝電路組件2-114,並且第一側面2-S1與第二側面2-S2是面朝相反方向。
如第18圖所示,電路組件2-114具有多個電性連接件2-1141(例如焊接墊),電路構件2-180可具有一第三側面2-S3,其面朝電性連接件2-1141。電路構件2-180可藉由一焊錫2-SD電性連接於電性連接件2-1141,並且焊錫2-SD例如是設置於第三側面2-S3與電性連接件2-1141之間。
接著,請參考第19圖,第19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移除外殼2-102之上視圖。如第19圖所示,第一彈性元件2-106包括四個分離的簧片2-106A~2-106D,並且當沿著光軸2-O觀察時,這些簧片2-106A~2-106D係旋轉對稱。
請參考第19圖與第20圖,第20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如第20圖所示,簧片2-106A包含有一固定連接部2-1061,其可藉由一接著元件2-AD固定地連接於活動組件2-MA之鏡頭承載件2-108。固定連接部2-1061具有一第一凹口2-1063,活動組件2-MA之鏡頭承載件2-108具有一容置槽2-1081,對應於第一凹口2-1063。當沿著光軸2-O觀察時,容置槽2-1081由第一凹口2-1063露出,並且接著元件2-AD是設置於容置槽2-1081以及第一凹口2-1063。
再者,固定連接部2-1061可更包含一第二凹口2-1064以及一被按壓區域2-1065,第二凹口2-1064是位於第一凹口2-1063以及被按壓區域2-1065之間,並且第二凹口2-1064是配置以容納接著元件2-AD的至少一部份,藉以避免接著元件2-AD進入被按壓區域2-1065。
具體而言,當簧片2-106A安裝於鏡頭承載件2-108上時,簧片2-106A的被按壓區域2-1065是被一按壓件(圖中未表示)按壓,接著設置接著元件2-AD於第一凹口2-1063,經過一段時間後,接著元件2-AD便可將簧片2-106A的固定連接部2-1061固定於鏡頭承載件2-108,最後按壓件便可離開被按壓區域2-1065。
請參考第12圖與第21圖,第21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沿第12圖中2-E-2-E’線段之剖面示意圖。活動組件2-MA之鏡頭承載件2-108具有一卡槽結構2-1083,配置以卡合於光學元件2-OE之一卡扣部2-OE11。卡槽結構2-1083具有一第一面2-1084以及一第二面2-1085,當沿著光軸2-O觀察時,第一面2-1084部分重疊於第二面2-1085,並且卡扣部2-OE11之尺寸是小於第一面2-1084之尺寸。
請參考第21圖與第22圖,第22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卡扣部2-OE11卡合於卡槽結構2-1083之剖面示意圖。當卡扣部2-OE11由第21圖之位置移動到第22圖之位置時,卡扣部2-OE11便可卡合於卡槽結構2-1083,此時第一面2-1084部分重疊於卡扣部2-OE11,並且第二面2-1085部分重疊於卡扣部2-OE11。
另外,卡槽結構2-1083具有一第三面2-1086以及一第四面2-1087,第三面2-1086連接於第一面2-1084,第四面2-1087連接於第二面2-1085,並且卡扣部2-OE11與第三面2-1086之距離不同於卡扣部2-OE11與第四面2-1087之距離。具體而言,如第22圖所示,卡扣部2-OE11與第三面2-1086之距離(例如大於零)大於卡扣部2-OE11與第四面2-1087之距離(例如等於零)。
本揭露提供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具有一底座2-112、一電路組件2-114以及至少一定位結構2-113,定位結構2-113是設置於底座2-112的第一側壁2-112SW上,並且電路組件2-114是藉由定位結構2-113定位於第一側壁2-112SW。因此,基於本揭露之結構設計,電路組件2-114可以準確地定位於底座2-112上,並且也可以更穩定地固定於底座2-112。
再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更包含四個分離的簧片2-106A~2-106D。每一簧片包含有一固定連接部2-1061,藉由一接著元件2-AD固定於鏡頭承載件2-108。固定連接部2-1061具有一第一凹口2-1063、一第二凹口2-1064以及一被按壓區域2-1065。第二凹口2-1064是位於第一凹口2-1063以及被按壓區域2-1065之間,並且第二凹口2-1064是配置以容納接著元件2-AD的至少一部份,藉以避免接著元件2-AD進入被按壓區域2-1065。
第三組實施例。
請參考第23圖至第25圖,第2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之立體圖,第24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之爆炸圖,並且第25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沿第23圖中3-A-3-A’線段之剖視圖。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可為一光學攝像模組,配置以承載並驅動一光學元件。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是可安裝於各種電子裝置或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設置於智慧型手機,以供使用者執行影像擷取之功能。於此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可為具有具備自動對焦(AF)功能的音圈馬達(VCM),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也可具備自動對焦(AF)及光學防手震(OIS)功能。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可包含一固定組件3-FA、一活動組件3-MA以及一驅動組件3-DA。活動組件3-MA是活動地連接固定組件3-FA,並且活動組件3-MA是配置以承載一光學元件(圖中未表示)。驅動組件3-DA是配置以驅動活動組件3-MA相對固定組件3-FA運動。
於此實施例中,如第24圖所示,固定組件3-FA包含一外殼3-102以及一底座3-112,活動組件3-MA包含一鏡頭承載件3-108以及前述之光學元件,並且鏡頭承載件3-108是配置以承載光學元件。固定組件3-FA可定義有一主軸3-AX,光學元件可定義有一光軸3-O,主軸3-AX例如可重疊於光軸3-O,但不限於此。外殼3-102與底座3-112沿著主軸3-AX排列。
如第24圖所示,前述外殼3-102具有一中空結構,並且其上形成有一外殼開孔3-1021,底座3-112上形成有一底座開孔3-1121,外殼開孔3-1021的中心是對應於光學元件的光軸3-O,並且底座開孔3-1121是對應於設置在底座3-112下方的感光元件(圖中未表示)。外部光線可由外殼開孔3-1021進入外殼3-102且經過光學元件與底座開孔3-1121後由前述感光元件所接收,以產生一數位影像訊號。
再者,外殼3-102是設置於底座3-112上,並且可具有一容置空間3-1023,配置以容置活動組件3-MA(包含前述光學元件、鏡頭承載件3-108)、以及驅動組件3-DA。
活動組件3-MA可更包含一第一彈性元件3-106以及一第二彈性元件3-110,第一彈性元件3-106的外側部分(外環部)是固定於底座3-112,第二彈性元件3-110的外側部分(外環部)是固定於底座3-112,並且第一彈性元件3-106以及第二彈性元件3-110的內側部分(內環部)是分別連接於鏡頭承載件3-108的上下兩側,使得鏡頭承載件3-108能以懸吊的方式設置於容置空間3-1023內。
於此實施例中,驅動組件3-DA可包含一第一磁鐵3-M11、一第二磁鐵3-M12、以及一驅動線圈3-DCL。驅動線圈3-DCL是設置於鏡頭承載件3-108上,並且第一磁鐵3-M11、第二磁鐵3-M12是分別對應於驅動線圈3-DCL且設置在外殼3-102之內壁面上。
於此實施例中,驅動線圈3-DCL可為繞線線圈,設置於鏡頭承載件3-108上,並且驅動線圈3-DCL的繞線軸可平行於光軸3-O。當驅動線圈3-DCL通電時,可與第一磁鐵3-M11以及第二磁鐵3-M12產生電磁驅動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驅動鏡頭承載件3-108以及所承載的光學元件相對於底座3-112沿著光軸3-O之方向(Z軸方向)移動。
再者,本揭露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更包含一電路組件3-114以及電路構件3-180,配置以電性連接於驅動組件3-DA。電路組件3-114可為一電路板,配置以電性連接於一外部電路,例如外部電子裝置之主電路板,以使驅動組件3-DA可根據外部電子裝置之訊號作動。
再者,於此實施例中,電路構件3-180是設置於底座3-112內部。舉例來說,底座3-112是以塑膠材料製成,並且電路構件3-180是以模塑互聯物件(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MID)之方式形成於底座3-112內。
請參考第24圖至第26圖,第2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之上視圖。如圖所示,外殼3-102可更具有多個定位結構3-1025A、3-1025B,這些定位結構3-1025A、3-1025B是朝向底座3-112凸出,並且驅動磁鐵(第一磁鐵3-M11與第二磁鐵3-M12)是分別固定於定位結構3-1025A、3-1025B。 這些定位結構是用以提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之組裝精度。
於此實施例中,定位結構3-1025A與定位結構3-1025B各具有一長條狀凸部3-1025P,並且當沿著主軸3-AX觀察時,如第26圖所示,這些定位結構是沿著垂直於主軸3-AX之一第一方向(例如Y軸)延伸。基於此結構設計,可以增加驅動磁鐵的接觸面積,強化整體機械結構並同時提升定位精度。
如第25圖所示,外殼3-102具有一頂壁3-102T以及一長條狀凹部3-1025C,長條狀凹部3-1025C對應於長條狀凸部3-1025P,並且長條狀凹部3-1025C與長條狀凸部3-1025P位於頂壁3-102T之相反兩側。於此實施例中,定位結構3-1025A、3-1025B是可由衝壓等金屬加工技術製成,但不限於此。
外殼3-102更具有一側壁3-102SW,頂壁3-102T與側壁3-102SW互相不平行,並且定位結構3-1025B與側壁3-102SW最短距離大於零。基於此結構設計,可以提升驅動磁鐵的定位精度。
另外,當沿著主軸3-AX觀察時,長條狀凹部3-1025C與側壁3-102SW之最短距離大於零。值得注意的是,本揭露之長條狀凹部3-1025C可以用以容納一部分接著劑,以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以及一保護片(或其他元件)藉由所述接著劑彼此連接。長條狀凹部3-1025C可以限制接著劑的流動方向並同時增加接觸面積以強化接著後之機械強度。
另外,由於外殼3-102形成有長條狀凹部3-1025C,因此可以進一步地提升所述保護片與外殼3-102之間的接著封閉性,以避免異物進入。
請參考第27圖,第2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第25圖之放大圖。當沿著第一方向(Y軸)觀察時,長條狀凹部3-1025C於一第二方向(X軸)上之一最大寬度3-W1是大於定位結構3-1025B的長條狀凸部3-1025P於第二方向上之一最大寬度3-W2,但不限於此,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最大寬度3-W1是可小於最大寬度3-W2。其中,第一方向是垂直於第二方向。當前述保護片(圖中未表示)設置於外殼3-102上時,只有頂壁3-102T的一頂面3-102TS上方與外部保護片接觸,因此長條狀凹部3-1025C可以增加接觸面積,以提升接著的強度。
頂壁3-102T具有一底面3-102BS,並且定位結構3-1025B的長條狀凸部3-1025P是由底面3-102BS凸出。基於此結構設計,驅動磁鐵可以不需接觸外殼3-102的角落,以避免設置在角落處而影響組裝精度的問題。並且驅動磁鐵(第二磁鐵3-M12)與底面3-102BS之間具有一間隙3-GP。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可更包含一接著元件3-AD,設置於間隙3-GP內,配置以接著驅動磁鐵(例如第二磁鐵3-M12)、側壁3-102SW、底面3-102BS以及長條狀凸部3-1025P,以使第二磁鐵3-M12固定於定位結構3-1025B與外殼3-102之內壁面。基於此結構設計,可以大幅提升驅動磁鐵的接著效果,並且可以強化機械強度。
再者,外殼3-102具有第一轉角3-CR1,驅動磁鐵(第二磁鐵3-M12)具有一第二轉角3-CR2,頂壁3-102T是經由第一轉角3-CR1連接側壁3-102SW,並且第二轉角3-CR2的彎折的方向與第一轉角3-CR1相同。第一轉角3-CR1之曲率不同於第二轉角3-CR2之曲率。舉例來說,第一轉角3-CR1的曲率大於第二轉角3-CR2的曲率,但不限於此。
其中,第一轉角3-CR1曲率與第二轉角3-CR2之曲率是為了不同的需求。舉例來說,為了使外殼3-102有較強的機械強度,所以第一轉角3-CR1可具有較大的曲率。相對地,為了小型化的目的,驅動磁鐵的第二轉角3-CR2具有較小的曲率,因此可以達到小型化並可同時提升機械強度。
於此實施例中,當沿著主軸3-AX觀察時,第一轉角3-CR1重疊於第二轉角3-CR2。另外,第二磁鐵3-M12更具有一接觸表面3-MS12,接觸表面3-MS12是面朝頂壁3-102T之底面3-102BS,並且接觸表面3-MS12連接於第二轉角3-CR2並且接觸定位結構3-1025B。
其中,接觸表面3-MS12未直接接觸底面3-102BS,側壁3-102SW與驅動磁鐵(第二磁鐵3-M12)之最短距離是小於驅動磁鐵(第二磁鐵3-M12)與底面3-102BS之最短距離,並且側壁3-102SW與定位結構3-1025B之最短距離是大於驅動磁鐵(第二磁鐵3-M12)與底面3-102BS之最短距離。
要說明的是,第一磁鐵3-M11與定位結構3-1025A是對稱於第二磁鐵3-M12與定位結構3-1025B,因此第一磁鐵3-M11與定位結構3-1025A的連接方式與結構便在此省略。
請參考第28圖以及第29圖,第28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A之立體示意圖,並且第29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A沿第28圖中3-B-3-B’線段之剖視圖。此實施例中設置有二定位結構3-1026A、3-1026B,並且每一定位結構可具有至少二凸部。具體而言,定位結構3-1026A包含凸部3-1026C與凸部3-1026D,而定位結構3-1026B包含凸部3-1026E與凸部3-1026F。
凸部3-1026C與凸部3-1026D是沿著垂直於光軸3-O之第一方向(Y軸)排列,並且凸部3-1026E與凸部3-1026F也沿著第一方向排列。第一磁鐵3-M11固定於凸部3-1026C與凸部3-1026D,而第二磁鐵3-M12固定於凸部3-1026E與凸部3-1026F。
當沿著主軸3-AX觀察時,每一凸部大致上可具有一矩形結構,並且凸部3-1026E與凸部3-1026F之間沿著第一方向(Y軸)上具有一距離3-DS1(第29圖),其中距離3-DS1是大於零。
另外,如第29圖所示,凸部3-1026E、凸部3-1026F、外殼3-102與第二磁鐵3-M12可形成有一容置空間3-AC1,此容置空間3-AC1可用來容置接著元件3-AD。基於此實施例之定位結構的設計,可以進一步增加接著元件3-AD接觸驅動磁鐵以及外殼3-102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驅動磁鐵與外殼3-102之間的連接強度。
請參考第30圖以及第31圖,第30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B之上視圖,並且第31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B沿第30圖中C-C’線段之剖視圖。於此實施例中設置有定位結構3-1027A、3-1027B,每一定位結構可具有複數個凸部3-1027P,沿著第一方向排列。當沿著主軸3-AX觀察時,每一凸部3-1027具有一圓形結構。
另外,如第31圖所示,當沿著第二方向(X軸)觀察時,凸部3-1027P具有半圓形結構,並且相鄰二凸部3-1027P之間形成有一間距3-DS2,其中間距3-DS2是大於或等於0。第二磁鐵3-M12的接觸表面3-MS12是抵接於多個凸部3-1027P,並且第二磁鐵3-M12與多個凸部3-1027P之間形成有多個容置空間3-AC2,用以容置接著元件3-AD。
基於此實施例之定位結構的設計,可以增加接著面積,並且以多點接觸的方式可以達到更精確的定位,因此可以進一步增加驅動磁鐵與外殼3-102之間的連接強度。
本揭露提供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外殼3-102上可設置有一或多個定位結構,使得驅動磁鐵可以直接藉由所述定位結構定位於外殼3-102的內壁面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定位結構可具有長條狀凸部、矩形結構或圓形結構,並且定位結構是沿著第一方向排列。驅動磁鐵是直接接觸相對應之定位結構,並且接著元件3-AD是設置於驅動磁鐵與定位結構之間,以使驅動磁鐵固定於外殼3-102。
基於本揭露之結構設計,驅動磁鐵可直接接觸並定位於外殼3-102,因此可以增加驅動磁鐵與外殼3-102之間的連接強度,避免因衝擊,驅動磁鐵脫離外殼3-102的問題。
第四組實施例。
請參考第32圖至第34圖,第32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立體圖,第3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爆炸圖,並且第34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沿第32圖中4-A-4-A’線段之剖視圖。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可為一光學攝像模組,配置以承載並驅動一光學元件。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是可安裝於各種電子裝置或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設置於智慧型手機,以供使用者執行影像擷取之功能。於此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可為具有具備自動對焦(AF)功能的音圈馬達(VCM),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也可具備自動對焦(AF)及光學防手震(OIS)功能。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可包含一固定組件4-FA、一活動組件4-MA以及一驅動組件4-DA。活動組件4-MA是活動地連接固定組件4-FA,並且活動組件4-MA是配置以承載一光學元件(圖中未表示)。驅動組件4-DA是用以驅動活動組件4-MA相對固定組件4-FA運動。
於此實施例中,如第33圖所示,固定組件4-FA包含一外殼4-102、一框架4-104以及一底座4-112,活動組件4-MA包含一鏡頭承載件4-108以及前述之光學元件,並且鏡頭承載件4-108是用以承載光學元件。固定組件4-FA可定義有一主軸4-AX,光學元件可定義有一光軸4-O,主軸4-AX例如可重疊於光軸4-O,但不限於此。
如第33圖所示,前述外殼4-102具有一中空結構,並且其上形成有一外殼開孔4-1021,底座4-112上形成有一底座開孔4-1121,外殼開孔4-1021的中心是對應於光學元件的光軸4-O,並且底座開孔4-1121是對應於設置在底座4-112下方的感光元件(圖中未表示)。外部光線可由外殼開孔4-1021進入外殼4-102且經過光學元件與底座開孔4-1121後由前述感光元件所接收,以產生一數位影像訊號。
再者,外殼4-102是設置於底座4-112上,並且可具有一容置空間4-1023,用以容置活動組件4-MA(包含前述光學元件、鏡頭承載件4-108)、以及驅動組件4-DA。框架4-104固定於外殼4-102並且位於容置空間4-1023內。
活動組件4-MA可更包含一第一彈性元件4-106以及一第二彈性元件4-110,第一彈性元件4-106的外側部分(外環部)是固定於框架4-104,第二彈性元件4-110的外側部分(外環部)是固定於底座4-112,並且第一彈性元件4-106以及第二彈性元件4-110的內側部分(內環部)是分別連接於鏡頭承載件4-108的上下兩側,使得鏡頭承載件4-108能以懸吊的方式設置於容置空間4-1023內。
於此實施例中,驅動組件4-DA可包含一第一磁鐵4-MG11、一第二磁鐵4-MG12、一第一線圈4-CL11以及一第二線圈4-CL12。第一線圈4-CL11以及第二線圈4-CL12是設置於鏡頭承載件4-108上,並且第一磁鐵4-MG11、第二磁鐵4-MG12是分別對應於第一線圈4-CL11以及第二線圈4-CL12且設置在外殼4-102之內壁面上。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線圈4-CL11與第二線圈4-CL12可為繞線線圈(操場形線圈),設置於鏡頭承載件4-108之相反兩側上。當第一線圈4-CL11以及第二線圈4-CL12通電時,可分別與第一磁鐵4-MG11以及第二磁鐵4-MG12產生電磁驅動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驅動鏡頭承載件4-108以及所承載的光學元件相對於底座4-112沿著光軸4-O之方向(Z軸方向)移動。
再者,本揭露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更包含一電路組件4-114以及電路構件4-180,配置以電性連接於驅動組件4-DA。電路組件4-114可為一電路板,配置以電性連接於一外部電路,例如外部電子裝置之主電路板,以使驅動組件4-DA可根據外部電子裝置之訊號作動。
再者,於此實施例中,電路構件4-180是設置於底座4-112內部。舉例來說,底座4-112是以塑膠材料製成,並且電路構件4-180是以模塑互聯物件(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MID)之方式形成於底座4-112內。
如第34圖所示,於此實施例中,第一線圈4-CL11與第二線圈4-CL12是設置於活動組件4-MA之鏡頭承載件4-108上,而第一磁鐵4-MG11(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鐵4-MG12(第二磁性元件)是設置固定組件4-FA之外殼4-102之內壁面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前述線圈與磁鐵的位置可以互換。
請參考第35圖,第35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以及第二彈性元件4-110的部分結構之立體示意圖。如第35圖所示,鏡頭承載件4-108具有一繞線柱4-108P(繞線結構),驅動線圈(例如第一線圈4-CL11)是設置在鏡頭承載件4-108上並且具有一引線4-WL1,引線4-WL1是相對於一繞線軸4-WX1纏繞於繞線柱4-108P上,並且繞線軸4-WX1是垂直於光軸4-O。
繞線柱4-108P具有一表面4-108S,並且引線4-WL1的一末端4-WLE是沿著不平行於表面4-108S之方向而由表面4-108S延伸。舉例來說,如第35圖所示,末端4-WLE是從表面4-108S延伸並且垂直於表面4-108S。
如第33圖與第35圖所示,第二彈性元件4-110是沿著垂直於光軸4-O之方向延伸,例如沿著XY平面延伸。第二彈性元件4-110是連接於鏡頭承載件4-108並且具有一開口4-1101,並且引線4-WL1的末端4-WLE是穿過開口4-1101。
再者,請同時參考第35圖與第36圖,第3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沿著繞線軸4-WX1觀察之剖面圖。如圖所示,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可更包含一電性連接件4-SD1,例如一焊錫,電性連接件4-SD1是配置以連接於末端4-WLE以及第二彈性元件4-110,以使引線4-WL1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電性連接。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彈性元件4-106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可稱為導電元件。
於此實施例中,末端4-WLE之一部分露出於電性連接件4-SD1,並且電性連接件4-SD1並未完全填滿開口4-1101,但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電性連接件4-SD1可完全覆蓋末端4-WLE及/或填滿開口4-1101,以增加末端4-WLE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之間的連接強度。
請參考第37圖以及第38圖,第37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以及第二彈性元件4-110的部分結構之立體示意圖,並且第38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沿著繞線軸4-WX1觀察之剖面圖。於此實施例中,末端4-WLE具有一第一端部4-WSG1以及一第二端部4-WSG2,並且第一端部4-WSG1與第二端部4-WSG2沿著不同方向延伸。
如第38圖所示,當沿著繞線軸4-WX1觀察時,第二彈性元件4-110(導電元件)重疊於第二端部4-WSG2之至少一部分,並且第二彈性元件4-110(導電元件)不重疊於第一端部4-WSG1。再者,於此實施例中,電性連接件4-SD1是完全包覆末端4-WLE,並且電性連接件4-SD1之至少一部分是位於第一端部4-WSG1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導電元件)之間。
具體而言,電性連接件4-SD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開口4-1101內,並且電性連接件4-SD1可部分佔據開口4-1101或完全填滿開口4-1101。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電性連接件4-SD1之一部分可設置於纏繞在繞線柱4-108P上的引線4-WL1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之間,以增加彼此的連接強度。
請參考第39圖,第39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如第39圖所示,一部分的電路構件4-180是設置於底座4-112內,第一線圈4-CL11(驅動線圈)設置在活動組件4-MA的鏡頭承載件4-108上並且具有一引線4-WL2,並且引線4-WL2是藉由一電性連接件4-SD2連接於電路構件4-180。
另外,底座4-112具有一頂面4-112S,電路構件4-180部分露出於底座4-112,並且電路構件4-180露出的部分大致上與頂面4-112S齊平(於Z軸上),但不限於此。因此,引線4-WL2可以平順地設置在頂面4-112S以及露出的電路構件4-180上,進而避免引線4-WL2斷裂的問題。
請參考第40圖,第40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部分結構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底座4-112上形成有一導引槽4-112T,導引槽4-112T是配置以導引引線4-WL2延伸至電路構件4-180,以增加組裝精確度。具體來說,導引槽4-112T是沿著垂直於光軸4-O之一方向延伸,例如沿著XY平面上之一方向。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線圈4-CL11(驅動線圈)具有一第一側4-CS1以及一第二側4-CS2,第一側4-CS1面朝外殼4-102,而第二側4-CS2面朝底座4-112,並且引線4-WL2是由第二側4-CS2伸出。
請參考第41圖,第41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部分結構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底座4-112上形成有多個凸柱4-1123以及一導引槽4-1123T,導引槽4-1123T是設置於凸柱4-1123上並配置以導引引線4-WL2。
凸柱4-1123具有一側表面4-1124,平行於光軸4-O並且面向鏡頭承載件4-108。當沿著垂直於側表面4-1124之方向觀察時,導引槽4-1123T不垂直也不平行於光軸4-O(Z軸)。另外,於此實施例中,引線4-WL2是由第一側4-CS1伸出,使得引線4-WL2可以更平順地被導引至電路構件4-180。
請參考第42圖,第42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側面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電路構件4-180至少部分是設置於底座4-112內,並且引線4-WL2是穿過電路構件4-180以及底座4-112。基於此結構設計,可以避免引線4-WL2分離於電路構件4-180之問題。
請參考第43圖與第44圖,第43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一線圈4-CL11之立體示意圖,並且第44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一線圈4-CL11之側視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如圖所示,第一線圈4-CL11包含一第一段部4-SG1、一第二段部4-SG2以及一第三段部4-SG3,分別具有直線結構。第一段部4-SG1平行於第二段部4-SG2,並且第三段部4-SG3不平行且不垂直於第一段部4-SG1。
鏡頭承載件4-108可包含一第一定位凸塊4-108B1,第一段部4-SG1與第二段部4-SG2設置於第一定位凸塊4-108B1之相反兩側,並且第一段部4-SG1與第三段部4-SG3之一連接處4-CP1抵接於第一定位凸塊4-108B1之一角落(第44圖中的左上角)。
鏡頭承載件4-108可更包含一第二定位凸塊4-108B2,並且第一線圈4-CL11更包含一第四段部4-SG4,配置以抵接於第二定位凸塊4-108B2。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定位凸塊4-108B2於光軸4-O上之最大高度是小於第一定位凸塊4-108B1於光軸4-O上之最大高度。
再者,第四段部4-SG4是連接於第三段部4-SG3,第三段部4-SG3也抵接第二定位凸塊4-108B2,並且第四段部4-SG4與第三段部4-SG3之一連接處4-CP2抵接於第二定位凸塊4-108B2之一角落(左上角)。
另外,要說明的是,鏡頭承載件4-108可包含二個第二定位凸塊4-108B2,並且如第44圖所示,第一線圈4-CL11與二個第二定位凸塊4-108B2是鏡射對稱(相對於光軸4-O)。
鏡頭承載件4-108可更包含一容置槽4-AS,形成於第一定位凸塊4-108B1與第二定位凸塊4-108B2之間,並且容置槽4-AS是配置以容置一接著元件4-AD,例如膠水。當沿著第一線圈4-CL11之一繞線軸4-WX1觀察時,如第44圖所示,第二定位凸塊4-108B2具有梯形結構。
基於上述鏡頭承載件4-108之設計,使得第一線圈4-CL11可以更穩固地纏繞於第一定位凸塊4-108B1與第二定位凸塊4-108B2而不會鬆開。
請參考第45圖,第45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一線圈4-CL11之示意圖。第一線圈4-CL11(驅動線圈)包含一第一段部4-SG1、一第二段部4-SG2、一第三段部4-SG3、一第四段部4-SG4以及一第五段部4-SG5,分別具有直線結構,並且第一段部4-SG1至第五段部4-SG5互相不平行且不垂直。具體而言,第一線圈4-CL11具有多邊形結構,例如五邊形結構,但不限於此實施例。
基於上述鏡頭承載件4-108之設計,使得第一線圈4-CL11可以更穩固地纏繞於鏡頭承載件4-108上而不會鬆開。
本揭露提供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具有鏡頭承載件4-108、設置於其上的驅動線圈(第一線圈4-CL11以及第二線圈4-CL12)以及第二彈性元件4-110。驅動線圈的引線4-WL1是纏繞於鏡頭承載件4-108的繞線柱4-108P上,引線4-WL1的末端4-WLE是穿過第二彈性元件4-110並藉由電性連接件4-SD1電性連接於第二彈性元件4-110。
基於本揭露之結構設計,可以增加驅動線圈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之間的連接強度。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鏡頭承載件4-108的定位凸塊並非矩形,使得驅動線圈纏繞於定位凸塊上時形成多邊形結構,因此可避免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受到撞擊後,驅動線圈容易鬆開的問題。
第五組實施例。
第46圖是一電子裝置5-200以及一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示意圖。電子裝置5-200可為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通常設置於電子裝置5-200的頂部區域,有助於達到高的屏佔比。
為了方便說明,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較靠近電子裝置5-200的頂部邊緣的一側定義為一第一側5-1001,並將相對於第一側5-1001的一側定義為一第二側5-1002。第二側5-1002平行於第一側5-1001。
第47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以及一光學元件5-2的示意圖。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可承載光學元件5-2並驅動光學元件5-2運動,藉以調整光學元件5-2的位置,以拍攝清晰的圖像。在本技術領域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可能被稱為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 VCM)。
光學元件5-2可為鏡頭,例如,透鏡。光學元件5-2可由塑膠或玻璃製成。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光學元件5-2的重量或者配合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等原因,光學元件5-2可包括二個形成於相反側的切削部5-2’。切削部5-2’可使用切削加工等方式形成。光學元件5-2具有一光軸5-O。光軸5-O為穿過光學元件5-2的中心的虛擬軸線。
當光學元件5-2位於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內時,光學元件5-2的中心與第一側5-1001以及第二側5-1002的距離不同。詳細而言,光學元件5-2較靠近第一側5-1001。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與光學元件5-2形成偏心結構(eccentric structure)。
在第47圖中示出了一屏幕極限分界線5-B-5-B。屏幕極限分界線5-B-5-B靠近第二側5-1002,且大致上與光學元件5-2的邊緣齊平。屏幕極限分界線5-B-5-B代表電子裝置5-200的屏幕可設置的極限。也就是說,就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而言,自屏幕極限分界線5-B-5-B至第二側5-1002的部分的上方可作為電子裝置5-200的屏幕的設置範圍。因此,電子裝置5-200可達成高的屏佔比,例如,大於80%、大於90%、甚至更高。
第48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分解圖。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包括一固定部5-I、一活動部5-M、一彈性組件5-E、一驅動組件5-D以及一感測組件5-S。活動部5-M承載光學元件5-2,且可相對於固定部5-I運動。驅動組件5-D驅動活動部5-M相對於固定部5-I運動。感測組件5-S感測活動部5-M相對於固定部5-I的運動。
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具有穿過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一中心軸(未圖示)。值得注意的是,當光學元件5-2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對準(aligned)時,光學元件5-2的光軸5-O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中心軸重合。因此,在圖式以及說明書中將透過光軸5-O來輔助說明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相關特徵。應理解的是,由於光學元件5-2是裝設於活動部5-M中,可能因為活動部5-M的運動、晃動、旋轉、傾斜,使得光學元件5-2的光軸5-O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中心軸並非完全重合。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部5-I包括一外殼5-10、一電路組件5-70以及一底座5-110。活動部5-M包括一承載座5-30。外殼5-10、承載座5-30以及底座5-110依序地沿著光軸5-O排列。彈性組件5-E包括一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一下彈性元件5-100。驅動組件5-D包括二個線圈5-40、二個磁性元件5-50以及二個導磁元件5-60。感測組件5-S包括一參考元件5-80以及一感測元件5-90。應理解的是,元件可依照使用者需求增添或刪減。以下將詳細說明固定部5-I、活動部5-M、彈性組件5-E、驅動組件5-D、感測組件5-S。
請一併參考第49圖至第52圖來了解固定部5-I。第49圖是外殼5-10的俯視圖。第50圖是外殼5-10的立體圖。第51圖是底座5-110的立體圖。第52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部分的剖面圖。外殼5-10與底座5-110連接,包括黏接、熔接等。外殼5-10與底座5-110連接之後內部形成的空間可容納電路組件5-70、活動部5-M、彈性組件5-E、驅動組件5-D、感測組件5-S等元件。
外殼5-10可由金屬或非金屬材料製成,例如:塑膠。由非金屬材料製成的外殼5-10可阻絕電磁波。如此一來,可降低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周遭的接收器(receiver)、天線(antenna)等電磁式裝置(未圖示)所產生的電磁波的干擾。
以塑膠製成的外殼5-10通常以射出成型的方式製成。依據實際需求(例如:外殼5-10的結構)設計出對應的模具。透過組合模具產生高壓(合模)、注入高溫熔融塑膠(注射)、維持壓力(保壓)、降低溫度並定型(冷卻)、打開模具(開模)、推出成品(頂出)等操作製造出外殼5-10。在射出成型的過程中,可控制材料的流動特性、材料注入量、熔融溫度等參數。
外殼5-10具有一外殼開口5-11、一頂壁5-12、至少一側壁5-13、至少一支柱5-14、一容納結構5-15、至少一容納孔5-16、一凸部5-17、至少一凹部5-18。外殼5-10的輪廓為矩形,包括相對的二長邊5-10L以及相對的二短邊5-10W。
外殼開口5-11可讓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外部的一入射光5-L進入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頂壁5-12圍繞外殼開口5-11且垂直於光軸5-O。側壁5-13由頂壁5-12的外側(遠離光軸5-O的一側)邊緣沿著光軸5-O延伸。外殼開口5-11包括形成於第一側5-1001以及第二側5-1002的二個凹口5-11A。凹口5-11A大致上位於外殼開口5-11的側邊中央。
支柱5-14設置於外殼5-10的內部的角落,且接觸頂壁5-12以及側壁5-13。支柱5-14用於設置下彈性元件5-100。將在關於彈性組件5-E的討論中描述相關內容。由於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位於第一側5-1001的體積小於位於第二側5-1002的體積,設置於靠近第一側5-1001的元件的體積也受到限制。因此,靠近第一側5-1001的支柱5-14的體積小於靠近第二側5-1002的支柱5-14的體積。
每一個支柱5-14包括一階梯狀結構5-141、一彎折部5-142以及一突起5-143。階梯狀結構5-141位於支柱5-14的邊緣。階梯狀結構5-141可固定磁性元件5-50以及導磁元件5-60。彎折部5-142位於支柱5-14的邊緣,且與階梯狀結構5-141位於支柱5-14的不同側。彎折部5-142可用於移除下彈性元件5-100的多餘部分,詳細內容將在之後描述。突起5-143位於支柱5-14的表面。突起5-143有利於加強下彈性元件5-100與支柱5-14的連接。
容納結構5-15從外殼5-10的頂壁5-12沿著光軸5-O延伸。容納結構5-15與側壁5-13之間的空間用於容納電路組件5-70。容納結構5-15包括一狹窄部5-151。狹窄部5-151與側壁5-13之間的距離小於容納結構5-15的其他部分與側壁5-13之間的距離。狹窄部5-151可與電路組件5-70達成緊密配合(close fit),以有效固定電路組件5-70。
狹窄部5-151有利於在塑膠成型時增加模具的結構強度。這是因為外殼5-10在成形時必須有特定形狀的模具來產生容納結構5-15。若容納結構5-15不具有狹窄部5-151,則容納結構5-15與側壁5-13之間的空間大致為長方體,用來形成容納結構5-15的模具亦為長方體。長方體模具經過重複使用後,較易斷裂或受損。不過,若模具並非長方體,而是具有如第50圖中所示的容納結構5-15與側壁5-13之間的形狀,這樣的模具結構則較為堅固。
容納孔5-16形成於側壁5-13與支柱5-14之間。凸部5-17以及凹部5-18設置於第一側5-1001。凸部5-17的邊緣包括二個斜面5-171。
如第51圖所示,底座5-110包括一底座開口5-111、一底板5-112、至少一止擋部5-113、至少一支撐件5-114、至少一凸柱5-116、一缺口5-117、至少一卡合部5-118。
底座開口5-111可讓入射光5-L通過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而成為一出射光5-L’。也就是說,光軸5-O通過底座開口5-111。底板5-112定義為底座5-110於光軸5-O上最遠離頂壁5-12的平面部分。底板5-112位於垂直於光軸5-O的平面。
止擋部5-113設置於底板5-112。止擋部5-113的高度高於底板5-112。止擋部5-113可限制承載座5-30的運動範圍。當承載座5-30運動到極限時,承載座5-30會接觸止擋部5-113,使得承載座5-30無法繼續朝著靠近底座5-110的方向運動。
支撐件5-114設置於第二側5-1002,且朝向遠離外殼5-10的頂壁5-12的方向延伸。在光軸5-O的方向上,支撐件5-114的寬度隨著距離外殼5-10的頂壁5-12愈遠而愈窄,但支撐件5-114的形狀不限於此。二個支撐件5-114彼此相隔一距離。支撐件5-114用於接觸並支撐電路組件5-70,可防止電路組件5-70變形。例如,電路組件5-70可能為軟性電路板而具有可撓曲的特性。可先參考第61圖,沿著垂直光軸5-O的方向觀察時,支撐件5-114與電路組件5-70至少部分重疊。支撐件5-114於光軸5-O的尺寸小於電路組件5-70於光軸5-O的尺寸,以利於根據需求裁切電路組件5-70。
凸柱5-116設置於底座5-110的角落。凸柱5-116被容納於外殼5-10的容納孔5-16。缺口5-117形成於第一側5-1001。缺口5-117用於容納外殼5-10的凸部5-17。卡合部5-118設置於第一側5-1001。卡合部5-118被容納於外殼5-10的凹部5-18。
容納孔5-16與凸柱5-116、凸部5-17與缺口5-117、凹部5-18與卡合部5-118的互相配合使得外殼5-10與底座5-110可更緊密的連接,以增加外殼5-10與底座5-110的連接強度,進而防止外殼5-10或底座5-110脫落。值得注意的是,如第52圖所示,凸柱5-116面對容納孔5-16的一表面5-116S並未接觸外殼5-10。
如前所述,電路組件5-70設置於外殼5-10的容納結構5-15與側壁5-13之間的空間,並靠近第二側5-1002。電路組件5-70可為電路板,例如: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或軟硬複合板等。電路組件5-70上可設置電容、電阻或電感等電子元件。電路組件5-70包括複數個接腳5-71。接腳5-71可供不同方向的電流流入或流出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根據承載座5-30朝向外殼5-10的頂壁5-12或朝向底座5-110運動來控制電流的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接腳5-71的數量為六個,其中四個接腳5-71電性連接於感測元件5-90,而其餘二個接腳5-71可將應修正的位移的訊號傳輸至驅動組件5-D。四個接腳5-71中的其中二個接腳5-71是輸入電源的接腳,可供應感測元件5-90作用時所需的電流,四個接腳5-71中的另外二個接腳5-71可輸出感測到的訊號。
接下來,請一併參考第53圖至第55圖來了解活動部5-M。第53圖是承載座5-30以及線圈5-40的俯視圖。第54圖是承載座5-30以及線圈5-40的立體圖。第55圖是承載座5-30、線圈5-40以及參考元件5-80的側視圖。
承載座5-30包括一穿孔5-31、至少一上突出部5-32、至少一下突出部5-33、至少一上連接部5-34、一容納部5-35、至少一線圈設置部5-36、至少一引導槽5-37。
穿孔5-31貫穿整個承載座5-30,以承載光學元件5-2。穿孔5-31與光學元件5-2之間可配置有相互對應的螺牙結構,使得光學元件5-2固定於承載座5-30。穿孔5-31包括相對的一第一直線段5-311以及一第二直線段5-312。第一直線段5-311以及第二直線段5-312平行於外殼5-10的長邊5-10L。第一直線段5-311靠近第一側5-1001,而第二直線段5-312靠近第二側5-1002。沿著光軸5-O觀察時,第一直線段5-311與鄰近第一直線段5-311的外殼5-10的側壁5-13之間的一距離小於第二直線段與5-312與鄰近第二直線段5-312的外殼5-10的側壁5-13之間的一距離。
又,沿著光軸5-O觀察時,第一直線段5-311以及第二直線段5-312可與光學元件5-2的切削部5-2’實質上齊平。在其他實施例中,穿孔5-31也有可能為圓形的。不過,相較於圓形的穿孔5-31,具有第一直線段5-311以及第二直線段5-312的穿孔5-31可減少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在外殼5-10的短邊5-10W的方向上的長度。因此,可達到降低成本、減輕重量等效果。
上突出部5-32以及下突出部5-33設置於承載座5-30的角落。上突出部5-32以及下突出部5-33可限制承載座5-30的運動範圍以及旋轉範圍。靠近第一直線段5-311的上突出部5-32的體積小於靠近第二直線段5-312的上突出部5-32的體積。靠近第一直線段5-311的下突出部5-33的體積小於靠近第二直線段5-312的下突出部5-33的體積。
沿著光軸5-O觀察時,上突出部5-32中的任一者與下突出部5-33中的任一者至少部分重疊。因為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需要分別閃避上突出部5-32以及下突出部5-33,上突出部5-32以及下突出部5-33在平行於光軸5-O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的配置有利於簡化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的設計。具體地,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可具有類似的形狀。如第56圖以及第57圖所示,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皆呈鏡射對稱。
上突出部5-32包括至少一第一止動組件5-321,以限制承載座5-30沿著光軸5-O的運動。又,上突出部5-32包括至少一第二止動組件5-322,以限制承載座5-30圍繞光軸5-O的轉動。類似地,下突出部5-33包括至少一第一止動組件5-331,以限制承載座5-30沿著光軸5-O的運動。又,下突出部5-33包括至少一第二止動組件5-332,以限制承載座5-30圍繞光軸5-O的轉動。
第一止動組件5-321位於上突出部5-32的頂面。沿著垂直光軸5-O的方向觀察時,第一止動組件5-321是整個承載座5-30最靠近外殼5-10的頂壁5-12的部分。當承載座5-30沿著光軸5-O朝著外殼5-10的頂壁5-12運動到極限時,第一止動組件5-321會接觸外殼5-10的頂壁5-12,使得承載座5-30無法繼續沿著光軸5-O朝著外殼5-10的頂壁5-12運動。第一止動組件5-331位於下突出部5-33的底面(面朝底座5-110)。第一止動組件5-331是整個承載座5-30最靠近底座5-110的部分。當承載座5-30沿著光軸5-O朝著底座5-110運動到極限時,第一止動組件5-331會接觸底座5-110,使得承載座5-30無法繼續沿著光軸5-O朝著底座5-110運動。
第二止動組件5-322位於上突出部5-32面朝外殼5-10的側壁5-13的側面。第二止動組件5-332位於下突出部5-33面朝外殼5-10的側壁5-13的側面。沿著光軸5-O觀察時,第二止動組件5-322、5-332是上突出部5-32以及下突出部5-33最靠近外殼5-10的側壁5-13的部分。當承載座5-30圍繞光軸5-O轉動到極限時,第二止動組件5-322、5-332會接觸外殼5-10的側壁5-13,使得承載座5-30無法繼續圍繞光軸5-O轉動。
因此,第一止動組件5-321、5-331以及第二止動組件5-322、5-332可有效分散撞擊力,提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整體的穩定性。而且,上突出部5-32以及下突出部5-33的數量、位置可依據實際需求再進行調整。
上連接部5-34設置於靠近穿孔5-31的第一直線段5-311以及第二直線段5-312的位置。上彈性元件5-20的部分固定地設置於承載座5-30的頂面,且上連接部5-34可加強上彈性元件5-20與承載座5-30的頂面的連接。
容納部5-35形成於承載座5-30的側面。因為承載座5-30靠近第二側5-1002的部分相較於靠近第一側5-1001的部分具有較充裕的空間,所以容納部5-35形成於靠近第二側5-1002的一側。參考元件5-80設置於容納部5-35。
線圈設置部5-36設置於承載座5-30的相對二側,用於設置並固定線圈5-40。引導槽5-37用於保護從線圈5-40的一端接出的一線圈內引線(start lead)5-42。
在本揭露中,線圈內引線5-42穿過承載座5-30的引導槽5-37後向下地(朝著底座5-110)延伸,直到直接接觸下彈性元件5-100。線圈內引線5-42透過一電性連接件5-120(僅在第55圖中示意性地示出)電性連接於下彈性元件5-100。電性連接件5-120包括任何可使得元件彼此電性連接的材料,例如,金屬。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若電性連接件5-120具有曲面形狀,則可更方便地且更確實地設置於下彈性元件5-100。例如,電性連接件5-120為一錫球(solder ball)。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習知的光學元件驅動機構中,承載座包括繞線部,以提供線圈內引線纏繞。而且,電性連接件是施加於繞線部,使得線圈內引線電性連接於下彈性元件。不過,在本揭露中,承載座5-30不需額外設置繞線部,線圈內引線也不需纏繞繞線部,故可簡化設計。
接下來,請一併參考第56圖至第58圖來了解彈性組件5-E。第56圖是上彈性元件5-20的俯視圖。第57圖是下彈性元件5-100的俯視圖。第58圖是外殼5-10、上彈性元件5-20、承載座5-30、下彈性元件5-100的仰視圖。上彈性元件5-20、承載座5-30、下彈性元件5-100依序沿著光軸5-O排列。承載座5-30透過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活動地連接外殼5-10。
沿著光軸5-O觀察時,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並不會自承載座5-30的穿孔5-31暴露,以避免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損壞。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由彈性或具有延展性的材料製成,例如,金屬。在本領域中,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可能被稱為「彈片」、「簧片」、「板簧片」等。
上彈性元件5-20直接連接活動部5-M以及外殼5-10。如第56圖所示,上彈性元件5-20包括至少一固定部連接部5-21、至少一活動部連接部5-22以及至少一變形部5-23。固定部連接部5-21固定地設置於固定部5-I,例如,固定部連接部5-21設置於外殼5-10的頂壁5-12。活動部連接部5-22固定地設置於活動部5-M,例如,活動部連接部5-22設置於承載座5-30的頂面。變形部5-23連接固定部連接部5-21以及活動部連接部5-22。沿著垂直於光軸5-O的方向觀察時,變形部5-23位於外殼5-10的頂壁5-12與承載座5-30之間。
類似地,下彈性元件5-100直接連接活動部5-M以及外殼5-10。如第57圖所示,每一個下彈性元件5-100包括至少一固定部連接部5-101、至少一活動部連接部5-102以及至少一變形部5-103。固定部連接部5-101固定地設置於固定部5-I,例如,固定部連接部5-101設置於外殼5-10的支柱5-14。因為靠近第一側5-1001的支柱5-14的體積小於靠近第二側5-1002的支柱5-14的體積,所以靠近第一側5-1001的固定部連接部5-101的體積小於靠近第二側5-1002的固定部連接部5-101的體積。活動部連接部5-102固定地設置於活動部5-M,例如,活動部連接部5-102設置於承載座5-30的底面。變形部5-103連接固定部連接部5-101以及活動部連接部5-102。沿著垂直於光軸5-O的方向觀察時,變形部5-103位於承載座5-30與底座5-110之間。
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透過變形部5-23、5-103的延長或縮短可達到彈性地夾持承載座5-30的目的。從虎克定律(Hooke's law)可得知,在彈性範圍內,彈性體的變形量與外力呈現線性關係,而外力與變形量的比值則為彈性係數,亦即彈性係數為每單位長度變形需要的外力,彈性係數愈大代表愈難變形。
變形部5-23、5-103皆具有軸向彈性係數以及側向彈性係數,分別地定義為沿著平行於光軸5-O的方向的彈性係數以及沿著垂直於光軸5-O的方向的彈性係數。其中,軸向彈性係數小於側向彈性係數,使得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在垂直於光軸5-O的方向上不易變形,而在平行於光軸5-O的方向上容易變形。這樣的設計可穩固地連接固定部5-I以及活動部5-M,並可防止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斷裂。
如前所述,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可延長或縮短,以帶動承載座5-30相對於固定部5-I運動。除此之外,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可限制承載座5-30的運動範圍,以避免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運動或受到外力衝擊時,承載座5-30由於碰撞到外殼5-10或底座5-110而造成承載座5-30以及在其內的光學元件5-2損壞。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習知的光學元件驅動機構中,上彈性元件連接到外殼,而下彈性元件通常連接到底座。不過,在本揭露中,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皆連接到外殼5-10。也就是說,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並未接觸底座5-110。
接著,請一併參考第59圖以及第60圖來了解驅動組件5-D。第59圖是承載座5-30以及驅動組件5-D的俯視圖。第60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剖面圖。如前所述,線圈5-40設置於承載座5-30的線圈設置部5-36,而磁性元件5-50以及導磁元件5-60設置於外殼5-10的支柱5-14的相鄰的階梯狀結構5-141之間。如第59圖以及第60圖所示,沿著垂直於光軸5-O的方向觀察時,導磁元件5-60、磁性元件5-50、線圈5-40、承載座5-30至少部分重疊,以降低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於光軸5-O的尺寸,達到小型化。
線圈5-40近似於橢圓形,包括穿過線圈5-40中心的一繞線軸5-41。繞線軸5-41垂直於光軸5-O。磁性元件5-50為矩形。線圈5-40的長邊對應磁性元件5-50的長邊。磁性元件5-50可為一磁鐵,例如:永久磁鐵。磁性元件5-50的一對磁極(N極、S極)的排列方向平行於光軸5-O。在此圖示的磁極僅供說明且本揭露不限於此。也就是說,線圈5-40的長邊感受到磁性元件5-50所產生的磁場大致上垂直於光軸5-O。
當電流通入線圈5-40時,磁性元件5-50與線圈5-40之間可產生平行於光軸5-O的磁力,進而驅動承載座5-30及在其內的光學元件5-2沿著平行於光軸5-O的方向運動,以達成自動對焦。
導磁元件5-60由具有磁導率(magnetic permeability)的導磁性材料製成,例如:鐵磁性材料(ferromagnetic material),包括鐵(Fe)、鎳(Ni)、鈷(Co)或前述材料的合金等。導磁元件5-60用於集中線圈5-40與磁性元件5-50之間所產生的磁力。
接下來,請一併參考第61圖來了解感測組件5-S。第61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剖面圖。參考元件5-80的位置對應感測元件5-90的位置。參考元件5-80設置於承載座5-30的側面的容納部5-35。感測元件5-90以表面黏著技術(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SMT)等方式安裝至電路組件5-70並與電性組件5-70電性連接。參考元件5-80可為一磁性元件,例如:永久磁鐵、多極磁鐵。感測元件5-90可為霍爾感測器(Hall sensor)、巨磁阻(Giant Magneto Resistance, GMR)感測器或穿隧磁阻(Tunneling Magneto Resistance, TMR)感測器等。相較於霍爾感測器,磁阻感測器具有較佳的精度以及較低的功耗。
當承載座5-30運動時,設置於承載座5-30的參考元件5-80也相對於感測元件5-90運動,使得感測元件5-90感測到具變化的磁場(包括磁力線密度變化及/或磁力線方向變化)。如前所述,感測組件5-S可感測承載座5-30的運動,並修正驅動組件5-D的驅動訊號,進一步控制驅動組件5-D,達到閉路(closed-loop)回饋,進而完成良好的位移修正、位移補償等。
接下來,將搭配第62圖至第67圖來描述如何組裝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第62圖至第67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在不同組裝階段的示意圖。首先,如第62圖所示,將上彈性元件5-20安裝至外殼5-10。然後,如第63圖所示,將磁性元件5-50以及導磁元件5-60安裝至外殼5-10的支柱5-14的相鄰的階梯狀結構5-141之間。然後,將線圈5-40設置於承載座5-30的線圈設置部5-36,並將參考元件5-80設置於承載座5-30的容納部5-35(如第55圖所示的狀態)。然後,如第64圖所示,將安裝有線圈5-40以及參考元件5-80的承載座5-30設置於外殼5-10的內部。
接下來,在外殼5-10與承載座5-30之間設置一阻尼元件(未圖示)。阻尼元件為凝膠等可吸收衝擊的材料,且具有制震效果。當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受到外力衝擊時,阻尼元件可避免活動部5-M與固定部5-I之間發生過度猛烈的撞擊。再者,阻尼元件更可協助承載座5-30於受到衝擊時能快速地回到原本的位置,也可避免承載座5-30內的光學元件5-2無法穩定。因此,阻尼元件可改善承載座5-30運動時的反應時間以及精準度。
然後,如第65圖所示,將電路組件5-70設置於外殼5-10的容納結構5-15與側壁5-13之間,且狹窄部5-151與電路組件5-70達成緊密配合。然後,如第66圖所示,將下彈性元件5-100設置於外殼5-10的支柱5-14以及承載座5-30的底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製造下彈性元件5-100時,為了避免下彈性元件5-100損壞,多個下彈性元件5-100之間通常以一多餘部分5-105(以虛線示意性的示出)互相連接。在設置下彈性元件5-100之後,可使用人工或機械等方式,向下地(朝著外殼5-10的頂壁5-12)按壓多餘部分5-105,使得下彈性元件5-100的多餘部分自支柱5-14的彎折部5-142斷折。最後,如第67圖所示,將底座5-110連接至外殼5-10。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組裝完成後,通常會進行信賴性測試、可靠性測試等,例如,翻轉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以確保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的各元件的穩定性。這些測試會使得活動部5-M相對於固定部5-I移動、旋轉等。上彈性元件5-20以及下彈性元件5-100也會產生形變。因為本揭露的下彈性元件5-100並未連接到底座5-110,當下彈性元件5-100產生形變時,下彈性元件5-100並不會接觸到底座5-110,可避免因為元件互相撞擊造成損壞,也可避免因為元件互相撞擊產生粒子或碎屑造成成像具有黑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5-1更包括一黏著元件5-130(僅在第67圖中示意性地示出)。黏著元件5-130可為黏接材料、導電材料或絕緣材料,例如:樹脂材料、光學膠等。黏著元件5-130可黏著不同的元件,強化各元件之間的連接。除此之外,黏著元件5-130通常具有良好的彈性以及包覆力,施加黏著元件5-130至元件上可保護元件,並降低粉塵、水氣等雜質進入元件的機率。若黏著元件5-130為絕緣材料時,可達到絕緣效果。施加黏著元件5-130的操作一般稱為「點膠」,可透過人工以及機械兩種方式進行。
舉例而言,為了加強外殼5-10與底座5-110的連接。可將黏著元件5-130設置於外殼5-10與底座5-110之間。例如,可將黏著元件5-130設置於外殼5-10的容納孔5-16與底座5-110的凸柱5-116的表面5-116S之間。又,可將黏著元件5-130設置於外殼5-10的凸部5-17。由於黏著元件5-130具有流動性,且斜面5-171是傾斜的,黏著元件5-130可流動至斜面5-171或進一步流動至凹部5-18。凹部5-18可容納黏著元件5-130。又,當黏著元件5-130的量過多時,可能累積在斜面5-171以及凹部5-18,而可透過人工以及機械等方式排除多餘的黏著元件5-130。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加強上彈性元件5-20與承載座5-30的連接,可透過外殼5-10的凹口5-11A施加黏著元件5-130。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加強導磁元件5-60與外殼5-10的連接,可在導磁元件5-60與外殼5-10之間施加黏著元件5-130,使得黏著元件5-130黏著外殼5-10、導磁元件5-60以及底座5-110。
綜上所述,本揭露提供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因為矩形外殼、光學元件驅動機構與光學元件形成偏心結構、活動部包括相對的直線段等,可使得電子裝置達到高的屏佔比。第一止動組件位於上突出部的頂面或下突出部的底面,可限制承載座沿著光軸的運動,而第二止動組件位於突出部朝向外殼的側壁的側面,可限制承載座圍繞光軸的轉動。上突出部以及下突出部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的配置有利於簡化上彈性元件以及下彈性元件的設計。
第六組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第68圖。第68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的爆炸圖。如第68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用於驅動一光學元件6-500,主要包括一固定部6-100、一活動部6-200、一驅動組件6-300、以及二感測元件6-400。活動部6-200包括鏡頭承載座6-210,鏡頭承載座6-210可連接光學元件6-500,並藉由驅動組件6-300而驅動活動部6-200及光學元件6-500相對固定部6-100運動。活動部6-200與光學元件6-500的運動方向係例如沿著光軸6-O在第一方向6-D1上運動,以達到自動對焦或光學防手震的功能。
固定部6-100包括一外蓋6-110、一底座6-120以及一導通構件6-130。在本揭露的實施例中,導通構件6-130係設置在底座6-120,例如:藉由嵌入成形(Insert Molding)的方式設置。導通構件6-130可由金屬或其他具有導電性質的材料製成,可透過與外部的電路組件(圖未示)連接,而供電至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以達到控制等效果。在第68圖所示的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之二感測元件6-400皆設置於底座6-120,透過與導通構件6-130連接而供電至感測元件6-400,以達到感測活動部6-200之效果。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元件6-400可用以感測活動部6-200與光學元件6-500之位置,可根據此感測結果而控制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進而達到自動對焦或光學防手震。上述感測元件6-400可例如為為霍爾感測器(Hall Sensor)、磁敏電阻感測器(MR Sensor)、磁通量感測器(Fluxgate)、光學式位置感測器、光編碼器(Optical Encoder)等位置感應組件,以偵測光學元件6-500之位移量,進行自動對焦或光學防手震之控制。
接著請參閱第69圖。第69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的底視圖。如第69圖所示,導通構件6-130包括一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一第二電性連接組件6-132以及一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及第二電性連接組件6-132可分別電性連接一感測元件6-400,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可電性連接驅動組件6-300。如第69圖所示,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之其中一端可顯露於底座6-120中央的開口,藉此與驅動組件6-300(例如:第72圖中的線圈構件6-310)電性連接。
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第二電性連接組件6-132以及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彼此之間可為電性獨立的。然而,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第二電性連接組件6-132以及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之間也可具有電性連接關係,例如: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與第二電性連接組件6-132可共同連接至一外部電路(圖未示)等。
請參閱第70圖。第70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感測元件6-400設置於底座6-120之本體6-121中,沿著第69圖中的6-A-6-A’線段切開的剖面圖。如第70圖所示,在第一方向6-D1上,感測元件6-400遠離活動部6-200的一端具有一第三表面6-S3,底座6-120之本體6-121遠離活動部6-200的一端具有一第四表面6-S4。沿第二方向6-D2觀察,第三表面6-S3與活動部6-200之間的距離及第四表面6-S4與活動部6-200之間的距離不同。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元件6-400的第三表面6-S3較本體6-121的第四表面6-S4更靠近活動部6-200。應注意的是,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兩個感測元件6-400皆以上述方式設置。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兩個感測元件6-400可以不同方式設置。
進一步地,第70圖繪示導通構件6-130之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與其中一感測元件6-400的設置關係。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可具有一連接部6-131A、一抬升部6-131B以及一延伸部6-131C。連接部6-131A位於靠近感測元件6-400之一端,且與感測元件6-400電性連接。抬升部6-131B位於連接部6-131A與延伸部6-131C之間,抬升部6-131B的兩端分別連接連接部6-131A與延伸部6-131C。延伸部6-131C可例如與一外部電路(圖未示)電性連接。如第70圖所示,沿垂直第一方向6-D1的第二方向6-D2觀察,連接部6-131A與延伸部6-131C不重疊,亦即,連接部6-131A與延伸部6-131C位於不同平面。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之連接部6-131A係配合感測元件6-400的設置而抬升至與延伸部6-131C不同的平面,如此可避免感測元件6-400與可能設置於底座6-120下方的其他模組(圖未示)接觸,而避免干擾的產生。如第70圖所示,沿第二方向6-D2觀察,感測元件6-400與抬升部6-131B至少部分重疊,感測元件6-400亦與延伸部6-131C至少部分重疊,且感測元件6-400與連接部6-131A不重疊。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另一感測元件6-400與第二電性連接組件6-132之間的設置關係和第70圖所示的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與感測元件6-400相同。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2可具有一連接部6-132A、一抬升部6-132B以及一延伸部6-132C。連接部6-132A位於靠近另一感測元件6-400之一端,且與另一感測元件6-400電性連接。抬升部6-132B位於連接部6-132A與延伸部6-132C之間,抬升部6-132B的兩端分別連接連接部6-132A與延伸部6-132C。沿垂直第一方向6-D1的第二方向6-D2觀察,連接部6-132A與延伸部6-132C不重疊,另一感測元件6-400與抬升部6-132B至少部分重疊,另一感測元件6-400亦與延伸部6-132C至少部分重疊,且另一感測元件6-400與連接部6-132A不重疊。
此外,如第69圖所示,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及第二電性連接組件6-132可各自包括四組連接部6-131A及6-132A、抬升部6-131B及6-132B以及延伸部6-131C及6-132C,且皆與感測元件6-400電性連接,提供不同軸向或不同電極的控制。
請同時參閱第69圖及第70圖。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複數個絕緣元件6-137係設置於底座6-120。其中一些絕緣元件6-137設置於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靠近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外部的端部,除了防止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接觸外部其他組件(圖未示)而造成干擾,並可提供外蓋6-110與底座6-120之間的連接。另外一些絕緣元件6-137係設置於感測元件6-400的第三表面6-S3,提供感測元件6-400與底座6-120之間的連接,並防止感測元件6-400受到其他組件的干擾。沿第二方向6-D2觀察,設置於感測元件6-400的第三表面6-S3的絕緣元件6-137與感測元件6-400重疊,且如第70圖所示,絕緣元件6-137未突出於底座6-120之外,有助於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之小型化。在此等實施例中,絕緣元件6-137可為不具導電性質的材料,例如:黏膠、膠水等。絕緣元件6-137的設置有助於防止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短路的情形。
接著請參閱第71圖。第71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底座6-120與導通構件6-130的局部示意圖。在第71圖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底座6-120包括一本體6-121及複數個突出結構6-125。底座6-120之本體6-121與突出結構6-125為一體形成,底座6-120可例如由塑膠製成。如第71圖所示,在第一方向6-D1上,底座6-120之本體6-121朝向活動部6-200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表面6-S1,突出結構6-125朝向活動部6-200的一端具有一第二表面6-S2。沿第二方向6-D2觀察,第一表面6-S1與活動部6-200之間的距離及第二表面6-S2與活動部6-200之間的距離不同。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本體6-121之第一表面6-S1較突出結構6-125之第二表面6-S2更靠近活動部6-200。在一些實施例中,底座6-120係藉由突出結構6-125連接外蓋6-110,舉例來說,如第69圖所示,可藉由接著元件6-A1(第一接著元件)黏著突出結構6-125與外蓋6-110。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接著元件6-A1可為焊錫或其他適合的材料。
導通構件6-130包括複數個延伸結構6-135,延伸結構6-135可從第一電性連接組件6-131、第二電性連接組件6-132、或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靠近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外部的位置向外延伸。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延伸結構6-135不顯露於底座6-120之突出結構6-125之外,舉例來說,延伸結構6-135可配合突出結構6-125之形狀而向下彎折,使得延伸結構6-135可被完全嵌埋在突出結構6-125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沿第一方向6-D1觀察,延伸結構6-135與突出結構6-125至少部分重疊。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透過將例如為金屬製的導通構件6-130之延伸結構6-135延伸至底座6-120的突出結構6-125中,可強化例如為塑膠製的底座6-120,使得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在遭受碰撞或衝擊時,不會從底座6-120之突出結構6-125處斷裂或損壞。
值得一提的是,如第69圖所示,除了透過接著元件6-A1在突出結構6-125與外蓋6-110之間連接,外蓋6-110與底座6-120的接縫處可填入一接著元件6-A2(第二接著元件)。接著元件6-A2與接著元件6-A1的材質不同,舉例來說,接著元件6-A2可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可填充外蓋6-110與底座6-120之間的縫隙,在接著元件6-A2固化之後,達成高密封性的防塵效果,防止來自外部的粉塵或雜質進入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而影響運作及光學效果。
接著請參閱第68圖及第72圖。如第68圖所示,驅動組件6-300包括一線圈構件6-310、一驅動磁性元件6-320、及一電路板6-330。第72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線圈構件6-310設置於底座6-120上的示意圖。如第72圖所示,線圈構件6-310可包括一線圈6-311及一線圈承載座6-313,線圈6-311係設置於線圈承載座6-313上。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線圈構件6-310係藉由線圈承載座6-313與電路板6-330連接,且線圈6-311係與電路板6-330電性連接,其中線圈承載座6-313與電路板6-330可透過膠水或類似的黏著件而連接。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線圈承載座6-313可直接設置於固定部6-100之底座6-120上(例如:透過膠水或類似的黏著件),且線圈6-311可與底座6-120上的導通構件6-130電性連接,例如:與導通構件6-130之第三電性連接組件6-133電性連接。上述線圈6-311之電性連接可藉由焊錫或導電銀膠達成,例如:線圈6-311可被焊接至電路板6-330或導通構件6-130。
在第72圖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線圈承載座6-313具有二繞線柱6-313A,應瞭解的是,繞線柱6-313A之數量非意欲為限定,在其他實施例中,線圈承載座6-313可具有一個、三個、或任意數量的繞線柱6-313A。線圈6-311之端部可纏繞於繞線柱6-313A上,例如:線圈6-311之起始端及終端可分別纏繞於二繞線柱6-313A上。線圈6-311可透過纏繞在繞線柱6-313A上的部份而被焊接至設置在底座6-120的導通構件6-130或至電路板6-330。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二繞線柱6-313A係設置於線圈承載座6-313的同一側,且二繞線柱6-313A彼此平行地設置。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繞線柱6-313A可設置於線圈承載座6-313的不同側,繞線柱6-313A之間也可不平行地設置。進一步地,在第72圖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線圈6-311在繞線柱6-313A上之纏繞方向係繞著第二方向6-D2。在其他實施例中,線圈6-311在繞線柱6-313A上之纏繞方向可繞著第一方向6-D1。並且,在包括數個繞線柱6-313A的實施例中,每個繞線柱6-313A的繞線方向可為一致。在一些其他包括數個繞線柱6-313A的實施例中,每個繞線柱6-313A的繞線方向可不一致。
在第72圖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僅具有單一個大致為矩形的線圈構件6-310,應瞭解的是,線圈構件6-310之數量及形狀非意欲為限定,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可包括一或多個線圈構件6-310,且線圈構件6-310可具有不同形狀。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二個線圈構件6-310,設置於底座6-120或電路板6-330的相對兩側或相鄰兩側;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可具有四個線圈構件6-310,設置於底座6-120或電路板6-330的四個側邊。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線圈構件6-310可呈L型,並設置於底座6-120或電路板6-330的相鄰兩側。換句話說,可透過改變線圈構件6-310之線圈承載座6-313的形狀或數量,依照實際上不同的需求提供適合的解決方案。並且,線圈承載座6-313可例如由塑膠製成,因此可相對輕易地改變設計而不需要過於複雜的製造過程。
接著請參閱第73圖。第73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線圈構件6-310沿著第72圖中的6-B-6-B’線段切開的側視剖面圖。在第73圖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線圈構件6-310之線圈承載座6-313具有一繞線結構6-313B,線圈6-311可以任意適合的方向纏繞於繞線結構6-313B上。在第一方向6-D1上,繞線結構6-313B朝向活動部6-200的一端具有一第五表面6-S5,線圈6-311朝向活動部6-200的一端具有一第六表面6-S6。沿第二方向6-D2觀察,第五表面6-S5與活動部6-200之間的距離及第六表面6-S6與活動部6-200之間的距離不同。在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繞線結構6-313B之第五表面6-S5較線圈6-311之第六表面6-S6更靠近活動部6-200。在此等實施例中,舉例來說,連接至活動部6-200的驅動磁性元件6-320跟著活動部6-200相對固定部6-100(且因此相對設置於固定部6-100之線圈構件6-310)運動時,即使驅動磁性元件6-320在最靠近線圈構件6-310的位置,驅動磁性元件6-320亦不會與線圈6-311碰撞,反而僅會接觸繞線結構6-313B突出於線圈6-311的部分。如此一來,可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及碰撞,保持線圈6-311在操作過程中的完整性,提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的穩定度及耐用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線圈6-311可由金屬線材製成,或可為其他適合的材料。
如第73圖所示,在本揭露的實施例中,繞線結構6-313B具有三個上凸結構,上凸結構之間具有間隙。接著元件6-A3可填入上述間隙中,藉此固定繞線結構6-313B與纏繞在外圍的線圈6-311。沿第二方向6-D2觀察,接著元件6-A3、繞線結構6-313B與線圈6-311至少部分重疊。應瞭解的是,雖然在第73圖中繞線結構6-313B繪示為具有三個上凸結構,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繞線結構6-313B可具有一個、兩個、或任意適合數量的上凸結構。
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將線圈6-311設置於線圈承載座6-313上可降低製造成本,例如:相較於將線圈在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上蝕刻,直接將線材纏繞於線圈承載座6-313上的成本較低。此外,由於根據本揭露的線圈6-311不需經過蝕刻製程,線圈6-311的線徑較為一致,可增加線圈纏繞的圈數,且具有電阻較低的優點。在具有低電阻的情況下,馬達的驅動力可被提升,使得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具有更佳的效能。進一步地,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在組裝過程中,線圈6-311係先被設置於線圈承載座6-313上,再將線圈承載座6-313設置於底座6-120或電路板6-330上,避免直接在底座6-120或電路板6-330上直接設置或纏繞線圈6-311的繁瑣組裝過程,提高組裝效率。並且,可透過改變線圈承載座6-313的形狀或設計,提供不同大小或形狀的線圈6-311,可依據不同的需求提供有益的解決方案。
整體而言,在根據本揭露的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中,透過將感測元件6-400設置於與底座6-120不同的表面、將導通構件6-130之延伸結構6-135延伸至底座6-120之突出結構6-125中、以及線圈構件6-310之線圈承載座6-313的設計,不僅可以防止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發生短路、強化整體結構強度,還可以因應實際上不同的需求來提供適合的解決方案,達到提升光學元件驅動機構6-10之穩定性及耐用度的目的。
雖然本揭露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揭露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揭露使用。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1-10:觸覺反饋機構 1-100:固定部 1-110:外蓋 1-120:底座 1-130:保護組件 1-200:活動部 1-300:驅動組件 1-310:第一維度驅動單元 1-311:第一磁性元件 1-312:第一線圈 1-320:第二維度驅動單元 1-321:第二磁性元件 1-322:第二線圈 1-330:第三維度驅動單元 1-331:第三磁性元件 1-332:第三線圈 1-400:支撐組件 1-410:上彈性元件 1-420:下彈性元件 1-500:感測組件 1-510:位置感測元件 1-520:慣性感測元件 1-600:控制組件 1-A1:第一驅動訊號 1-A2:第二驅動訊號 1-D1:第一方向 1-D2:第二方向 1-D3:第三方向 1-O:光軸 1-R:共振頻率資訊 1-S:感測訊號 2-100、2-100A: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2-102:外殼 2-1021:外殼開孔 2-1023:容置空間 2-106:第一彈性元件 2-1061:固定連接部 2-1063:第一凹口 2-1064:第二凹口 2-1065:被按壓區域 2-106A~2-106D:簧片 2-108:鏡頭承載件 2-1081:容置槽 2-1083:卡槽結構 2-1084:第一面 2-1085:第二面 2-1086:第三面 2-1087:第四面 2-108P:繞線結構 2-110:第二彈性元件 2-112:底座 2-1121:底座開孔 2-112BS:底壁 2-112C:凹口 2-112G:凹槽 2-112P:第一凸部 2-112SW:第一側壁 2-113:定位結構 2-114:電路組件 2-1141:電性連接件 2-114H:穿孔 2-114P:第二凸部 2-180:電路構件 2-AD:接著元件 2-AX:主軸 2-DA:驅動組件 2-DCL:驅動線圈 2-Dm1:最短距離 2-Dm2:最短距離 2-FA:固定組件 2-M11:第一磁鐵 2-M12:第二磁鐵 2-MA:活動組件 2-O:光軸 2-OE:光學元件 2-OE11:卡扣部 2-S1:第一側面 2-S2:第二側面 2-S3:第三側面 2-SD:焊錫 3-100、3-100A、3-100B: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3-102:外殼 3-1021:外殼開孔 3-1023:容置空間 3-1025A、3-1025B:定位結構 3-1025C:長條狀凹部 3-1025P:長條狀凸部 3-1026A、3-1026B:定位結構 3-1026C、3-1026D、3-1026E、3-1026F:凸部 3-1027A、3-1027B:定位結構 3-1027P:凸部 3-102BS:底面 3-102SW:側壁 3-102T:頂壁 3-102TS:頂面 3-106:第一彈性元件 3-108:鏡頭承載件 3-110:第二彈性元件 3-112:底座 3-1121:底座開孔 3-114:電路組件 3-180:電路構件 3-AC1:容置空間 3-AC2:容置空間 3-AD:接著元件 3-AX:主軸 3-CR1:第一轉角 3-CR2:第二轉角 3-DA:驅動組件 3-DCL:驅動線圈 3-DS1:距離 3-DS2:間距 3-FA:固定組件 3-GP:間隙 3-M11:第一磁鐵 3-M12:第二磁鐵 3-MA:活動組件 3-MS12:接觸表面 3-O:光軸 3-W1:最大寬度 3-W2:最大寬度 4-100: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4-102:外殼 4-1021:外殼開孔 4-1023:容置空間 4-104:框架 4-106:第一彈性元件 4-108:鏡頭承載件 4-108B1:第一定位凸塊 4-108B2:第二定位凸塊 4-108P:繞線柱 4-108S:表面 4-110:第二彈性元件 4-1101:開口 4-112:底座 4-1121:底座開孔 4-1123:凸柱 4-1123T:導引槽 4-1124:側表面 4-112S:頂面 4-112T:導引槽 4-114:電路組件 4-180:電路構件 4-AD:接著元件 4-AS:容置槽 4-AX:主軸 4-CL11:第一線圈 4-CL12:第二線圈 4-CP1:連接處 4-CP2:連接處 4-CS1:第一側 4-CS2:第二側 4-DA:驅動組件 4-FA:固定組件 4-MA:活動組件 4-MG11:第一磁鐵 4-MG12:第二磁鐵 4-O:光軸 4-SD1:電性連接件 4-SD2:電性連接件 4-SG1:第一段部 4-SG2:第二段部 4-SG3:第三段部 4-SG4:第四段部 4-SG5:第五段部 4-WL1:引線 4-WL2:引線 4-WLE:末端 4-WSG1:第一端部 4-WSG2:第二端部 4-WX1:繞線軸 5-1: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5-2:光學元件 5-2’:切削部 5-10:外殼 5-10L:長邊 5-10W:短邊 5-11:外殼開口 5-11A:凹口 5-12:頂壁 5-13:側壁 5-14:支柱 5-15:容納結構 5-16:容納孔 5-17:凸部 5-18:凹部 5-20:上彈性元件 5-21,5-101:固定部連接部 5-22,5-102:活動部連接部 5-23,5-103:變形部 5-30:承載座 5-31:穿孔 5-32:上突出部 5-33:下突出部 5-34:上連接部 5-35:容納部 5-36:線圈設置部 5-37:引導槽 5-40:線圈 5-41:繞線軸 5-42:線圈內引線 5-50:磁性元件 5-60:導磁元件 5-70:電路組件 5-71:接腳 5-80:參考元件 5-90:感測元件 5-100:下彈性元件 5-105:多餘部分 5-110:底座 5-111:底座開口 5-112:底板 5-113:止擋部 5-114:支撐件 5-116:凸柱 5-116S:表面 5-117:缺口 5-118:卡合部 5-120:電性連接件 5-130:黏著元件 5-141:階梯狀結構 5-142:彎折部 5-143:突起 5-151:狹窄部 5-171:斜面 5-200:電子裝置 5-311:第一直線段 5-312:第二直線段 5-321,5-331:第一止動組件 5-322,5-332:第二止動組件 5-1001:第一側 5-1002:第二側 5-D:驅動組件 5-E:彈性組件 5-I:固定部 5-L:入射光 5-L':出射光 5-O:光軸 5-S:感測組件 6-10: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6-100:固定部 6-110:外蓋 6-120:底座 6-121:本體 6-125:突出結構 6-130:導通構件 6-131:第一電性連接組件 6-131A:連接部 6-131B:抬升部 6-131C:延伸部 6-132:第二電性連接組件 6-132A:連接部 6-132B:抬升部 6-132C:延伸部 6-133:第三電性連接組件 6-135:延伸結構 6-137:絕緣組件 6-200:活動部 6-210:鏡頭承載座 6-300:驅動組件 6-310:線圈構件 6-311:線圈 6-313:線圈承載座 6-313A:繞線柱 6-313B:繞線結構 6-320:驅動磁性元件 6-330:電路板 6-400:感測元件 6-500:光學元件 6-A1:接著元件 6-A2:接著元件 6-A3:接著元件 6-D1:第一方向 6-D2:第二方向 6-O:光軸 6-S1:第一表面 6-S2:第二表面 6-S3:第三表面 6-S4:第四表面 6-S5:第五表面 6-S6:第六表面 X:X軸 Y:Y軸 Z:Z軸
本揭露可藉由之後的詳細說明並配合圖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強調的是,按照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沒有按比例繪製,並且僅用於說明之目的。事實上,為了能夠清楚的說明,因此各種特徵的尺寸可能會任意地放大或者縮小。 第1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觸覺反饋機構的爆炸圖。 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活動部及驅動組件的上視圖。 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位置感測元件操作的方塊圖。 第4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慣性感測元件操作的方塊圖。 第5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之立體圖。 第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之爆炸圖。 第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沿第5圖中2-A-2-A’線段之剖視圖。 第8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於另一個視角的之立體圖。 第9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之部分結構的上視圖。 第10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沿第5圖中2-B-2-B’線段之剖視圖。 第1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的部分結構的後視圖。 第12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之上視圖。 第13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之爆炸圖。 第14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移除外殼2-102之前視圖。 第15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移除外殼2-102後之部分結構之立體圖。 第1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沿第15圖中2-C-2-C’線段之剖視圖。 第1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沿第12圖中2-D-2-D’線段之剖視圖。 第18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移除外殼2-102後之後視圖。 第19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移除外殼2-102之上視圖。 第20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 第21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2-100A沿第12圖中2-E-2-E’線段之剖面示意圖。 第22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卡扣部2-OE11卡合於卡槽結構2-1083之剖面示意圖。 第2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之立體圖。 第24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之爆炸圖。 第25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沿第23圖中3-A-3-A’線段之剖視圖。 第2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之上視圖。 第27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第25圖之放大圖。 第28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A之立體示意圖。 第29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A沿第28圖中3-B-3-B’線段之剖視圖。 第30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B之上視圖。 第31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3-100B沿第30圖中C-C’線段之剖視圖。 第32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立體圖。 第3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爆炸圖。 第34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沿第32圖中4-A-4-A’線段之剖視圖。 第35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以及第二彈性元件4-110的部分結構之立體示意圖。 第36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沿著繞線軸4-WX1觀察之剖面圖。 第37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以及第二彈性元件4-110的部分結構之立體示意圖。 第38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二彈性元件4-110沿著繞線軸4-WX1觀察之剖面圖。 第39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部分結構的立體圖。 第40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部分結構示意圖。 第41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部分結構示意圖。 第42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4-100之側面示意圖。 第43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一線圈4-CL11之立體示意圖。 第44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一線圈4-CL11之側視示意圖。 第45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鏡頭承載件4-108與第一線圈4-CL11之示意圖。 第46圖是電子裝置以及光學元件驅動機構的示意圖。 第47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以及光學元件的示意圖。 第48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的分解圖。 第49圖是外殼的俯視圖。 第50圖是外殼的立體圖。 第51圖是底座的立體圖。 第52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的部分的剖面圖。 第53圖是承載座以及線圈的俯視圖。 第54圖是承載座以及線圈的立體圖。 第55圖是承載座、線圈以及參考元件的側視圖。 第56圖是上彈性元件的俯視圖。 第57圖是下彈性元件的俯視圖。 第58圖是外殼、上彈性元件、承載座、下彈性元件的仰視圖。 第59圖是承載座以及驅動組件的俯視圖。 第60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的剖面圖。 第61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另一角度的剖面圖。 第62圖至第67圖是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在不同組裝階段的示意圖。 第68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的爆炸圖。 第69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的底視圖。 第70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繪示感測元件設置於底座中,沿著第69圖中的6-A-6-A’線段切開之剖面圖。 第71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底座與導通構件的局部示意圖。 第72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線圈構件設置於底座上的示意圖。 第73圖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線圈構件沿著第72圖中的6-B-6-B’線段切開的剖面圖。
2-100: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2-102:外殼
2-1021:外殼開孔
2-1023:容置空間
2-106:第一彈性元件
2-108:鏡頭承載件
2-110:第二彈性元件
2-112:底座
2-1121:底座開孔
2-114:電路組件
2-180:電路構件
2-AX:主軸
2-DA:驅動組件
2-DCL:驅動線圈
2-FA:固定組件
2-MA:活動組件
2-M11:第一磁鐵
2-M12:第二磁鐵
2-O:光軸
X:X軸
Y:Y軸
Z:Z軸

Claims (20)

  1. 一種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包括: 一固定組件; 一活動組件,配置以連接一光學元件,其中該活動組件可相對該固定組件運動,並且該光學元件具有一光軸; 一驅動組件,配置以驅動該活動組件相對該固定組件運動;以及 一電路組件,包含複數個電路並且固定於該固定組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固定組件包含一底座,該底座具有一第一側壁,該光學元件驅動機構更包含一定位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側壁上,並且該電路組件藉由該定位結構定位於該第一側壁。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當沿著該光軸觀察時,該電路組件之至少一部份重疊於該定位結構,並且該定位結構重疊於該底座之一底壁。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活動組件具有一繞線結構,沿著垂直於該光軸之一第一方向延伸,該第一側壁具有一凹口,該繞線結構位於該凹口內,其中當沿著垂直於該光軸之一第二方向觀察時,該繞線結構重疊於該第一側壁之至少一部分。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第一側壁具有一第一凸部,朝向該光學元件驅動機構之一光出射端凸出,該電路組件包含一第二凸部,並且該第一凸部支撐該第二凸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當沿著垂直於該光軸之一第一方向觀察時,該第一凸部重疊於該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活動組件具有一繞線結構,沿著該光軸延伸,該第一側壁具有一凹口,並且當沿著垂直於該光軸之一第一方向觀察時,該繞線結構重疊於該凹口。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底座具有一底壁,連接於該第一側壁,並且該底座更具有一凹槽,沿著該光軸由該底壁形成。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當沿著該光軸觀察時,該繞線結構重疊於該凹槽之至少一部分,其中當沿著該第一方向觀察時,該凹口不重疊於該凹槽。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當沿著垂直於該光軸之一第二方向觀察時,該繞線結構不重疊於該第一側壁,並且該第一方向垂直於該第二方向。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活動組件具有一卡槽結構,配置以卡合於該光學元件之一卡扣部,該卡槽結構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當沿著該光軸觀察時,該第一面部分重疊於該第二面,並且該卡扣部之尺寸小於該第一面之尺寸。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當該卡扣部卡合於該卡槽結構時,該第一面部分重疊於該卡扣部,並且該第二面部分重疊於該卡扣部。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卡槽結構具有一第三面以及一第四面,該第三面連接於該第一面,該第四面連接於該第二面,並且該卡扣部與該第三面之距離不同於該卡扣部與該第四面之距離。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卡扣部與該第三面之距離大於該卡扣部與該第四面之距離。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光學元件驅動機構更包含一電路構件,由該底座凸出並且電性連接於該電路組件,其中當沿著垂直於該光軸之一第一方向觀察時,該電路構件與該電路組件於一第二方向上之一最短距離小於該電路構件與該底座於該第二方向上之一最短距離,其中該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電路構件具有一第一側面以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不面朝該電路組件,該第二側面係面朝該電路組件,並且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係面朝相反方向。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電路組件具有一電性連接件,並且該電路構件具有一第三側面,面朝該電性連接件。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光學元件驅動機構更包括一第一彈性元件,連接於該固定組件以及該活動組件,該第一彈性元件包括四個分離的簧片,並且當沿著該光軸觀察時,該些簧片係旋轉對稱。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些簧片之每一者包含有一固定連接部,藉由一接著元件固定地連接於該活動組件,該固定連接部具有一第一凹口,該活動組件具有一容置槽,對應於該第一凹口,其中當沿著該光軸觀察時,該容置槽由該第一凹口露出,並且該接著元件設置於該容置槽以及該第一凹口。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光學元件驅動機構,其中該固定連接部更包含一第二凹口以及一被按壓區域,該第二凹口位於該第一凹口以及該被按壓區域之間,並且該第二凹口配置以容納該接著元件的至少一部份,藉以避免該接著元件進入該被按壓區域。
TW109134998A 2019-10-09 2020-10-08 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TW2021293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12743P 2019-10-09 2019-10-09
US62/912,743 2019-10-09
US201962925958P 2019-10-25 2019-10-25
US62/925,958 2019-10-25
US201962935926P 2019-11-15 2019-11-15
US62/935,926 2019-11-15
US202063041459P 2020-06-19 2020-06-19
US63/041,459 2020-06-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9361A true TW202129361A (zh) 2021-08-01

Family

ID=72709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4998A TW202129361A (zh) 2019-10-09 2020-10-08 光學元件驅動機構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619800B2 (zh)
EP (1) EP3805831A3 (zh)
CN (4) CN117192723A (zh)
TW (1) TW20212936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7713B (zh) * 2021-07-14 2023-07-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纹理呈现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17404602U (zh) * 2022-05-30 2022-09-09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用底座、防抖驱动机构、装置及摄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60227B2 (en) * 2006-07-27 2010-07-20 Ricoh Company, Ltd. Deflector, optical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08929A (ja) * 2007-06-28 2009-01-15 Olympus Imaging Corp ブレ補正可能な撮像装置
JP2011085682A (ja) 2009-10-14 2011-04-28 Micro Uintekku Kk レンズ駆動装置
TWI514196B (zh) * 2013-08-05 2015-12-21 Ind Tech Res Inst 觸覺回饋裝置
CN105593758A (zh) * 2013-09-27 2016-05-18 夏普株式会社 摄像模块
KR102295715B1 (ko) 2014-06-11 2021-08-3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USRE48667E1 (en) 2014-03-05 2021-08-03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EP3264161A1 (en) * 2014-04-24 2018-01-03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JP6414400B2 (ja) 2014-07-04 2018-10-31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ホルダ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6549433B2 (ja) 2015-07-14 2019-07-24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8227109A (zh) * 2016-12-21 2018-06-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TWI632410B (zh) * 2017-01-25 2018-08-1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US10969561B2 (en) 2017-05-17 2021-04-06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mechanism
US11119294B2 (en) 2017-07-13 2021-09-14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system
WO2019139284A1 (ko) 2018-01-10 2019-07-18 엘지이노텍(주)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09314A1 (en) 2021-04-15
CN213182170U (zh) 2021-05-11
CN117192722A (zh) 2023-12-08
CN112711116B (zh) 2023-09-19
US11619800B2 (en) 2023-04-04
CN117192723A (zh) 2023-12-08
CN112711116A (zh) 2021-04-27
EP3805831A2 (en) 2021-04-14
EP3805831A3 (en) 2021-07-07
US20230204901A1 (en) 202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56063B2 (en) Optical component driving mechanism
CN111522118B (zh) 驱动机构
CN110471158B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4326264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模块以及光学设备
CN211698367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314038B2 (en) Optical module
CN211718601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885976B2 (en) Optical module
US20220052584A1 (en) Multi-lens camera system and driving mechanism thereof
US20230204901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112083544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693213B2 (en) Optical system
CN116990926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20220171156A1 (en) Driving mechanism
CN108693620B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US11474416B2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US20200033558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reof
US11474368B2 (en) Driving system
CN21409793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5219289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5264252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20230324765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comprising same
KR20210039841A (ko) 카메라 모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