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2118B - 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2118B
CN111522118B CN202010078407.1A CN202010078407A CN111522118B CN 111522118 B CN111522118 B CN 111522118B CN 202010078407 A CN202010078407 A CN 202010078407A CN 111522118 B CN111522118 B CN 1115221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ovable
driving mechanism
magnetic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84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22118A (zh
Inventor
何亮廷
胡朝彰
叶永县
宋欣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10263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31682A/zh
Priority to CN202311026331.8A priority patent/CN1170752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22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2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22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21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01L1/22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 G01L1/2287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strain gau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alternate energisation of two coi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机构,用以驱动一光学元件,前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驱动组件以及一可变形元件。前述活动部连接前述光学元件,前述驱动组件用以驱使前述活动部相对前述固定部运动,且前述可变形元件连接前述活动部以及前述固定部。特别地是,当前述活动部相对于前述固定部运动时,前述可变形元件产生变形,用以感知前述活动部相对于前述固定部的位置。

Description

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以驱使一光学元件运动的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像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摄像模块,使用者可以操作电子装置来提取各式各样的照片。
现今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不断地朝向微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得摄像模块的各种元件或其结构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一般而言,摄像模块中的驱动机构可具有一镜头承载件,配置以承载一镜头,并且驱动机构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的功能。然而,现有的驱动机构虽可达成前述照相或录像的功能,但仍无法满足所有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前述公知问题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机构,用以驱动一光学元件,前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驱动组件以及一可变形元件。前述活动部连接前述光学元件,并可相对于前述固定部运动。前述驱动组件用以驱使前述活动部相对前述固定部运动,且前述可变形元件连接前述活动部以及前述固定部。特别地是,当前述活动部相对于前述固定部运动时,前述可变形元件产生变形,用以感知前述活动部相对于前述固定部的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控制电路元件,前述控制电路元件电性连接前述可变形元件以及前述驱动组件,且前述控制电路元件通过测量前述可变形元件的一电气特性,以得知前述活动部相对于前述固定部的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控制电路元件具有一存储单元,且一预设信息储存于前述存储单元内,其中前述预设信息包括前述可变形元件的前述电气特性对应于前述活动部和前述固定部间相对位置的一关系曲线信息。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预设信息是通过连接前述驱动机构的一外部设备所测量取得,且当前述预设信息储存于前述存储单元后,前述外部设备自前述驱动机构移除。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电性接点,且前述可变形元件具有软性树脂材质,其中前述多个电性接点分别设置于前述可动部与前述固定部上,且前述可变形元件连接前述多个电性接点,并与前述控制电路元件电性导通。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活动部可相对前述固定部于一预设范围内运动,且当前述活动部相对前述固定部位于前述预设范围内的一极限位置时,前述可变形元件的前述电气特性被设定为一初始值。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活动部可相对前述固定部于一预设范围内运动,且当前述活动部相对于前述固定部位在前述预设范围内的不同位置时,前述可变形元件的前述电气特性不同。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可变形元件,且当前述活动部相对于前述固定部运动时,前述多个可变形元件的变形方式不同。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多个可变形元件变形方式相反。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固定部具有一底座以及一导电元件,前述导电元件的一部分嵌设于前述底座内,且前述可变形元件与前述导电元件电性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驱动组件具有一线圈,设置于前述活动部上,且前述固定部具有一底座以及一导电元件,其中前述导电元件的一部分嵌设于前述底座内,且前述可变形元件电性连接前述导电元件以及前述线圈。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可变形元件为一金属簧片,连接前述活动部以及前述固定部,且前述驱动组件具有一线圈,设置于前述活动部上且电性连接前述簧片。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弹性元件,连接前述活动部以及前述固定部,且前述可变形元件设置于前述弹性元件上,其中当前述活动部相对于前述固定部运动时,前述可变形元件与前述弹性元件产生变形。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可变形元件,设置于前述弹性元件的相反侧。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绝缘结构,设置于前述弹性元件与前述可变形元件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弹性元件具有悬吊于前述活动部与前述固定部间的一连接部,且前述可变形元件具有多个长条形的延伸部,其中前述多个延伸部设置于前述连接部上。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多个延伸部互相平行。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可变形元件具有形状记忆合金材质(Shape Memory Alloys,SMA)。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可变形元件具有导电凝胶(conductive gel)。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活动部、固定部、以及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其中光学元件具有主轴。活动部以可活动的方式来连接固定部。驱动组件设置在活动部或固定部上,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藉此,可提升驱动组件的驱动力,进而可推动重量更重的光学元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1-A-1-A’线段切开的剖面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1-B-1-B’线段切开的剖面图。
图10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1-C-1-C’线段切开的剖面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13表示图12中的驱动机构于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14表示图13中的驱动机构于移除壳体2-H及磁铁2-M后的示意图。
图15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表示图15中的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朝Z轴方向上升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于移除壳体2-H及磁铁2-M后的示意图。
图18表示图17中的弹性元件2-S1的上表面设有导电结构2-R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2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平板线圈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2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3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4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5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6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7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8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30是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1是沿图29的线段4-A-4-A’示出的剖面图。
图32是驱动机构中一些元件的俯视图。
图33是图32中区域4-R1的放大图。
图34是沿图32的线段4-B-4-B’示出的剖面图。
图35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示意图。
图36是沿图35的线段4-C-4-C’示出的剖面图。
图37是沿图32中的线段4-D-4-D’示出的剖面图。
图3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39至图41分别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剖面图。图42以及图43分别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44以及图45分别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46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剖面图。
图47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4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49是沿图47的5-A-5-A线段示出的剖面图。
图50是图49的5-R1部分的放大图。
图51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俯视图。
图52是图51 5-R2部分的放大图。
图53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俯视图。
图54是图53 5-R3部分的放大图。
图55是底座的示意图。
图56是承载座的示意图。
图57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示意图。
图58是图57中5-R4部份的放大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100:固定部
1-110:底座
1-111:底座开口
1-120:外框
1-121:外框开孔
1-122:顶面
1-123:侧壁
1-124:第一运动范围
1-124A:第一上限位面
1-124B:第一下限位面
1-200:可动部
1-210:框架
1-211:框架开口
1-212:限位部
1-213:穿槽
1-213A:上壁面
1-213B:下壁面
1-214:第二运动范围
1-214A:第二上限位面
1-214B:第二下限位面
1-300:活动部
1-310:贯穿孔
1-320:限止部
1-400:第一驱动组件
1-410:第一驱动线圈
1-500:第二驱动组件
1-510、1-510’:第二驱动线圈
1-520、1-520’:驱动磁性元件
1-600:第三驱动组件
1-610:第三驱动线圈
1-700:第一弹性组件
1-710:第一固定连接部
1-720:第一可动连接部
1-730:第一活动连接部
1-800:第二弹性组件
1-810:第二固定连接部
1-820:第二可动连接部
1-830:第二活动连接部
1-L:入射光
1-O:光轴
2-B:底座
2-B1:凸柱
2-C:线圈
2-G:缓冲材
2-H:壳体
2-LH:承载件
2-LH1:开孔
2-M:磁铁
2-O:光轴
2-P1:电性接点
2-P2:电性接点
2-R:导电结构
2-R1:延伸部
2-R2:延伸部
2-R3:延伸部
2-S1:弹性元件
2-S11:连接部
S2:弹性元件
2-T:连接端子
2-U:导线
3-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3-100:固定部
3-110:顶壳
3-110A:顶壁
3-110B:侧壁
3-112:顶壳开孔
3-120:底座
3-120A:底壁
3-122:底座开孔
3-130:框架
3-130A:框边
3-200:活动部
3-210:承载座
3-211:贯穿孔
3-212:凹槽
3-300:驱动部
3-310:磁性元件
3-320:驱动线圈,平板线圈
3-321:平面
3-322:绝缘层
3-323:线圈
3-324:电性连接部
3-330,3-330’:金属基板
3-331,3-331’:基板平面
3-332,3-332’:主体部
3-333:凸出部
3-333’:弯曲部
3-334’:第一平坦部
3-335’:第二平坦部
3-335A’:定位部
3-400:弹性元件
3-500:焊接部
3-G:间距
3-O:光轴
3-S:外壳
4-605:光学元件
4-610:外框
4-611:外框开口
4-612:顶面
4-613:外侧壁
4-614:内侧壁
4-615:凸起部
4-620:底座
4-621:底座开口
4-622:凸柱
4-630:承载座
4-632:凸起部
4-634:凹槽
4-640:驱动线圈
4-650:框架
4-660:磁性元件
4-662:第一磁性元件
4-664:第二磁性元件
4-670:第一弹性元件
4-672:第二弹性元件
4-680、4-681、4-682、4-683、4-684、4-685、4-686A、4-686B、4-686C、4-686D、4-687、4-688、4-689:缓冲元件
4-690:位置感测元件
4-701、4-702、4-703、4-704、4-705、4-706、4-707、4-708、4-709、4-710、4-711:驱动机构
4-A-4-A’、4-B-4-B’、4-C-4-C’、4-D-4-D’:线段
4-D:驱动组件
4-D1、4-D2、4-D3:距离
4-F:固定部
4-M:活动部
4-O:主轴
4-r:方向
4-R1:区域
4-S1、4-S2:止动组件
5-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5-10:顶壳
5-11:顶壳开口
5-12:顶面开口
5-14:角落开口
5-20:底座
5-21:底座开口
5-22A:第一容置元件
5-22B:第三容置元件
5-24A:第二容置元件
5-24B:第四容置元件
5-26:连接部
5-26A:连接部开口
5-30:承载座
5-30A、5-30B凹槽
5-32:凸起部
5-34A、5-34B:凸柱
5-42A:第一磁性元件
5-42B:第四磁性元件
5-44A:第二磁性元件
5-44B:第五磁性元件
5-50:框架
5-60A:第三磁性元件
5-60B:第六磁性元件
5-70:第一弹性元件
5-72:内圈部
5-74:外围部
5-76A:第一连接部
5-76B:第二连接部
5-78:第二弹性元件
5-90:连接元件
5-90A:凹陷部
5-92:连接线路
5-94:第一位置感测元件
5-96:第二位置感测元件
5-D:驱动组件
5-D1、5-D2、5-D3、5-D4:距离
5-F:固定部
5-H1、5-H2、5-H3、5-H4:高度
5-L1、5-L2、5-L3、5-L4、5-L5、5-L6:长度
5-M:活动部
5-O:主轴
5-P:位置感测组件
5-R1、5-R2、5-R3、5-R4:部分
5-S:空间
5-W1、5-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发明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发明,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第一组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图2,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图1的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爆炸图。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包括一固定部1-100、一可动部1-200、一活动部1-300、两个第一驱动组件1-400、一第二驱动组件1-500、四个第一弹性组件1-700、四个第二弹性组件1-800。
如图2所示,固定部1-100包括一底座1-110以及一外框1-120。底座1-110具有一底座开口1-111。外框1-120具有一外框开孔1-121、一顶面1-122以及由顶面1-122的边缘沿着一光轴1-O延伸的四个侧壁1-123。外框1-120与底座1-110可相互结合而构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外壳。应了解的是,外框开孔1-121中心对应于一光学元件(未图示)的光轴1-O,而底座开口1-111则对应于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之外的影像感测元件(未图示),外部光线可由外框开孔1-121进入外框1-120,接着经过光学元件与底座开口1-111后由前述影像感测元件所接收,以产生一数字影像信号。
可动部1-200可与固定部1-100相对运动,并且包括一框架1-210。前述框架1-210具有一框架开口1-211、四个限止部212、两个穿槽1-213,四个限止部212中的两个限止部212设置于框架1-210的上表面,另外两个设置于框架1-210的下表面,两个穿槽1-213彼此相对配置,并且穿槽1-213在垂直于光轴1-O的方向贯穿可动部1-200。
活动部1-300连接光学元件(未图示),并且与可动部1-200相对运动,举例来说,活动部1-300可为承载一镜头的一承载座。活动部1-300具有一贯穿孔1-310以及两个限止部1-320,两个限止部1-320彼此相对配置。限止部1-320可以铁件通过前述穿槽1-213的方式内插于活动部1-300,但限止部1-320的材料不限于铁,使用塑胶或其他合适的材料也可以。
接着请参考图3,图3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A-A’线段切开的剖面图。第一驱动组件1-400驱动可动部1-200相对于固定部1-100运动,第一驱动组件1-400包括两个第一驱动线圈1-410。第二驱动组件1-500驱动活动部1-300相对于可动部1-200运动,第二驱动组件1-500包括两个第二驱动线圈1-510以及两个驱动磁性元件1-520。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线圈1-410、第二驱动线圈1-510以及驱动磁性元件1-520沿着垂直于光轴1-O的方向设置,且驱动磁性元件1-520位于第一驱动线圈1-410与第二驱动线圈1-510之间。当沿着垂直于光轴1-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驱动组件1-400与第二驱动组件1-500部份重叠。
第一驱动线圈1-410设置于固定部1-100,第一驱动线圈1-410例如可为一印刷电路板,其内部设有驱动线圈。第一驱动线圈1-410对应于驱动磁性元件1-520的位置,且第一驱动线圈1-410可通过粘着方式固定于底座1-110上。
第二驱动线圈1-510设置于活动部1-30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线圈1-510设置在活动部1-300的一侧边,更具体而言,两个第二驱动线圈1-510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活动部1-300的两个侧边,且此两个侧边为并无设置限止部1-320的侧边。
驱动磁性元件1-520设置于可动部1-200,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磁性元件1-520设置在可动部1-200的一侧边,更具体而言,两个驱动磁性元件1-520可为两个长方形磁铁,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框架1-210的两个侧边,且此两个侧边为并无设置穿槽1-213的侧边。
然而,驱动磁性元件1-520与第一驱动线圈1-410以及第二驱动线圈1-510的形状大小以及配置关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例如参考图4,图4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1-410’设置于可动部1-200以及驱动磁性元件1-520’的外侧,而第二驱动线圈1-510’为环状,设置于活动部1-300的外周面,换句话说,第二驱动线圈1-510’卷绕于活动部1-300的外周面,而驱动磁性元件1-520’设置于可动部1-200的角落。
接着请参考图5至图7,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图7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仰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弹性组件1-70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分别为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四个第一弹性组件1-700设置于靠近活动部1-300的入射光1-L的光入射端的一侧,并且弹性地连接固定部1-100、可动部1-200以及活动部1-300,更具体而言,如图5、图6所示,第一弹性组件1-700具有一第一固定连接部1-710,连接底座1-110,第一弹性组件1-700并且具有一第一可动连接部1-720以及一第一活动连接部1-730,分别连接可动部1-200以及活动部1-300。
类似地,四个第二弹性组件1-800设置于靠近活动部1-300的入射光1-L的光出射端的一侧,并且弹性地连接固定部1-100、可动部1-200以及活动部1-300,更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二弹性组件1-800具有一第二固定连接部1-810,连接底座1-110,第二弹性组件1-800并且具有一第二可动连接部1-820以及一第二活动连接部1-830,分别连接可动部1-200以及活动部1-300。通过第一弹性组件1-70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上述连接的方式,使固定部1-100、可动部1-200以及活动部1-300彼此之间可相对运动。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固定连接部1-710与第二固定连接部1-810互不重叠。而第一可动连接部1-720与第二可动连接部1-820互相重叠,第一活动连接部1-730与第二活动连接部1-830互相重叠。换句话说,第一弹性组件1-70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大致具有相同形状,但可依需求改变形状以及长度。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组件1-70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此种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可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8所示,图8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第一弹性组件1-700’并非一体成形、而是由一个连接可动部1-200与固定部1-100的弹性组件700’A加上另一个连接可动部1-200与活动部1-300的弹性组件700’B所构成的也可以。
如上所述,通过第一弹性组件1-70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活动部1-300活动地(movably)设置于可动部1-200内,而可动部1-200活动地设置于固定部1-100内。更具体而言,活动部1-300可通过第一弹性组件1-70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悬吊于框架1-210内,并且框架1-210可通过第一弹性组件1-70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悬吊于外框1-120内。当一电流被施加至设置于固定部1-100的第一驱动线圈1-410时,可通过与设置于可动部1-200的驱动磁性元件1-520的磁场产生作用,产生一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而通过第一弹性组件1-700的第一可动连接部1-72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的第二可动连接部1-820,使得框架1-210受前述电磁驱动力驱动后,可相对于外框1-120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移动,也就是磁性元件相对于驱动线圈移动的动磁式的驱动方式。
另一方面,当一电流被施加至设置于活动部1-300的第二驱动线圈1-510时,可通过与设置于可动部1-200的驱动磁性元件1-520的磁场产生作用,产生一电磁驱动力,而通过第一弹性组件1-700的第一活动连接部1-73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的第二活动连接部1-830,使得活动部1-300受前述电磁驱动力驱动后,可相对于框架1-210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移动,也就是驱动线圈相对于磁性元件移动的动圈式的驱动方式。
公知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中,框架通常为固定不可移动,光学元件的移动仅通过一弹性组件连接于一活动部的一段式移动而控制,相较之下,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弹性组件1-700以及第二弹性组件1-800(以下简称弹性组件)控制可动部1-200相对于固定部1-100以及活动部1-300相对可动部1-200的移动,使得光学元件通过弹性组件而可具有两段式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移动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下参考图9至图10并加以说明,图9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B-B’线段切开的剖面图,图10为图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C-C’线段切开的剖面图。如图9所示,固定部1-100具有一第一上限位面1-124A以及一第一下限位面1-124B,限制可动部1-200的运动在一第一运动范围1-124,更具体而言,固定部1-100的外框1-120的内壁面以及底座1-110的上表面构成了第一上限位面1-124A以及第一下限位面1-124B,而可动部1-200的框架1-210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凸起的限位部1-212,当框架1-210受驱动而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移动时,限位部1-212碰触至第一上限位面1-124A或第一下限位面1-124B即停止,而因此使框架1-210的运动限制在第一运动范围1-124。但限位部1-212不限于此种构成,可依需求改变其形状、高度、位置,例如,也可以将限位部1-212设置于固定部1-100的底座1-110的上表面以及外框1-120的内壁面。
请参考图10,可动部1-200具有一第二上限位面1-214A以及一第二下限位面1-214B,限制活动部1-300的运动在一第二运动范围1-214,更具体而言,可动部1-200的穿槽1-213内的一上壁面1-213A以及一下壁面1-213B构成了第二上限位面1-214A以及第二下限位面1-214B,限制活动部1-300在第二运动范围1-214内运动,而活动部1-300的限止部1-320位于第二运动范围1-214内,也就是说,当活动部1-300受驱动而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移动时,限止部1-320碰触至第二上限位面1-214A或第二下限位面1-214B即停止,因而使得活动部1-300的运动限制在第二运动范围1-214。
第一上下限位面与第二上下位面的位置可依需求设置,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当沿着与光轴1-O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上限位面1-124A与第二上限位面1-214A互不重叠,或第一下限位面1-124B与第二下限位面1-214B互不重叠。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沿着垂直于光轴1-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上限位面1-124A与第二上限位面1-214A互不重叠,并且第一下限位面1-124B与第二下限位面1-214B互不重叠。
相较于公知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通过弹性组件的两段式移动以及可动部1-200、活动部1-300运动范围的设置,在驱动过程中,可以减少弹性组件因为移动行程过大而容易断裂的问题。举例来说,若要达成移动行程例如300微米,公知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仅能通过公知的弹性组件一段式拉伸,移动活动部1-300承载的光学元件300微米,而本实施例可通过弹性组件的活动连接部(第一活动连接部1-730以及第二活动连接部1-830)将活动部1-300移动150微米、可动连接部(第一可动连接部1-720以及第二可动连接部1-820)将可动部1-200移动150微米,达成移动行程300微米,通过此种两段式拉伸,弹性组件的各部所需拉伸的移动行程较短,也因此较公知的一段式拉伸更不容易断裂。
又,本实施例光学元件整体的相对移动行程也可以更大,举例来说,公知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中,活动部1-300承载的光学元件由于弹性组件拉伸极限,可能在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上仅能移动例如+300微米或-300微米,但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整体的相对移动行程除了活动部1-300可移动的"±"300微米,还可加上框架1-210可移动的例如"±"300微米,故整体的相对移动行程更大。
又,由于本实施例光学元件整体的相对移动行程更大,当应用在例如变焦镜头上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可提供更长的变焦范围,因此可达到更近或更远的对焦,且因为公知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若要达到相同变焦范围时,一段式的弹性组件往往需要设计得较长,但此种设计除了前述会有较容易断裂的问题之外,还有因为弹性组件太长,整体刚性较难控制而难以精确控制光学元件位置的问题。相较之下,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弹性组件无须与公知的弹性组件具有相同长度,也可以达到相同的变焦范围,且因为弹性组件较短,对于光学元件位置的控制也可以更为精准。
接着请参考图11,图11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为了更精确控制光学元件,可将一第三驱动组件1-600设置于固定部1-100并且靠近活动部1-300的一光出射端,此第三驱动组件1-600可驱动活动部1-300以及可动部1-200与固定部1-100相对运动,更具体而言,可将一第三驱动组件1-600设置于底座1-110,此第三驱动组件1-600包括一第三驱动线圈1-610,内埋于底座1-110。当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观察时,第三驱动线圈1-610与驱动磁性元件1-520部分重叠。
又,第三驱动组件1-600的驱动方向与第一驱动组件1-400以及第二驱动组件1-500的驱动方向不同,第三驱动组件1-600驱动活动部1-300以及可动部1-200沿垂直于光轴1-O的方向移动,举例来说,于底座1-110的不同侧边上分别安装一位置感测元件(未图示),其例如为霍尔感测器(Hall effect sensor)、磁敏电阻感测器(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等,藉此可用以感测框架1-210上的驱动磁性元件1-520,以得知框架1-210和活动部1-300相对于底座1-110在X方向及Y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接着,提供电信号至第三驱动线圈1-610,并通过第三驱动线圈1-610与框架1-210上的驱动磁性元件1-520之间所产生的电磁驱动力,以驱使框架1-210沿着垂直于光轴1-O的方向(平行于XY平面)移动来补偿前述位置偏移,除了可更精确控制光学元件之外,进而实现光学防手震(OIS)的功能。
第二组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2、13、14,其中图12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爆炸图,图13表示图12中的驱动机构于组装后的示意图,图14表示图13中的驱动机构于移除壳体2-H及磁铁2-M后的示意图。
如图12、13、14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例如为一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其可设置于移动电话内部的一相机模块中,用以驱使一光学元件(未图示)移动。应了解的是,前述驱动机构主要包括有一壳体2-H、一弹性元件2-S1、一承载件2-LH、至少一线圈2-C、至少一磁铁2-M、至少一弹性元件2-S2以及一底座2-B,前述弹性元件2-S1以及弹性元件2-S2分别设置于承载件2-LH的顶侧以及底侧,用以活动地连接底座2-B和承载件2-LH,此外一光学元件(例如光学镜头)可固定在承载件2-LH中央的开孔2-LH1内。于一实施例中,承载件2-LH作为驱动机构的一活动部,且其可相对于底座2-B沿着光学元件的光轴2-O方向(Z轴方向)运动,以达成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OIS)等功能。
请继续参阅图12、14,矩形的底座2-B含有树脂材质,且其四个角落处分别形成有凸柱2-B1,至少一金属构件通过嵌入成形(insert molding)的方式嵌设于底座2-B内,此外位在金属构件末端的连接端子2-T显露于凸柱2-B1的顶面,并可通过焊接(soldering)、焊接(welding)或导电胶以电性连接前述弹性元件2-S1。举例而言,前述弹性元件2-S1为一可变形元件(例如金属簧片),且其可用以电性连接前述金属构件以及承载件2-LH上的线圈2-C,如此一来外部电路便能够通过前述金属构件和弹性元件2-S1而施加一电流信号到承载件2-LH上的线圈2-C,以驱使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移动或旋转。
需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中可另外设置一控制电路元件(未图示),前述控制电路元件例如为一包括有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以及存储单元的集成电路(IC)元件,且其可设置于承载件2-LH或底座2-B上并电性连接弹性元件2-S1以及线圈2-C。由于本实施例的弹性元件2-S1采用金属簧片,故可作为一应变规(straingauge),其中当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运动时会导致弹性元件2-S1变形,从而使其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等电气特性产生变化,此时控制电路元件即可通过测量弹性元件2-S1的前述电气特性(例如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以得知承载件2-LH(活动部)相对于底座2-B和壳体2-H(固定部)的位置或角度变化。
于一实施例中,也可将一预设信息储存于前述控制电路元件的存储单元内,其中该预设信息包括弹性元件2-S1的前述电气特性对应于该活动部和该固定部间相对位置的一关曲线信息,且前述控制电路元件可通过比较测量到的弹性元件2-S1的电气特性与前述关曲线信息,并通过闭回路控制(closed-loop control)的方式输出一电信号到承载件2-LH上的线圈2-C,以驱使承载件2-LH及设置于其上的光学元件能够快速到达目标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预设信息是通过连接该控制电路元件的一外部设备所测量取得,且当前述预设信息被储存至控制电路元件内部的存储单元后,该外部设备即可自驱动机构移除,而不需要再与控制电路元件有任何的电性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驱动机构也可包括具有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的线材(可变形元件),其中前述线材连接底座2-B和承载件2-LH,并且与前述控制电路元件电性连接。应了解的是,当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运动时,前述线材的长度会产生变化,从而改变其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等电气特性,此时控制电路元件即可通过测量该线材的前述电气特性(例如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以得知承载件2-LH(活动部)相对于底座2-B和壳体2-H(固定部)的位置或角度变化。
另一方面,从图12、14中也可以看出,前述壳体2-H与底座2-B相互固定并共同组成驱动机构的一固定部,前述线圈2-C和磁铁2-M则可共同组成一驱动组件,其中前述线圈2-C固定于承载件2-LH的外侧表面,前述磁铁2-M则固定于壳体2-H的内侧表面,且其位置对应于前述线圈2-C。当欲使承载件2-LH和设置于承载件2-LH上的光学元件相对于底座2-B位移或旋转时,可施加适当的电流至线圈2-C,从而能可产生一电磁驱动力以驱使承载件2-LH和光学元件相对于底座2-B位移或旋转,并达到快速对焦以或光学防手震的目的。
接着请一并参阅图15、16,其中图15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表示图15中的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朝Z轴方向上升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15、16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与图12、13、14所示的驱动机构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图15、16的驱动机构内部设有至少一缓冲材2-G,前述缓冲材2-G例如为导电凝胶(conductive gel),且其可含有软性树脂材质,用以连接显露于底座2-B(固定部)内侧的一电性接点2-P1以及显露于承载件2-LH(活动部)外侧的另一电性接点2-P2。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缓冲材2-G主要作为承载件2-LH和底座2-B之间的一种可变形的阻尼元件,且其可通过电性接点2-P1、2-P2而与前述控制电路元件及弹性元件2-S1电性导通并形成一回路。从图16中可以看出,当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朝Z轴方向上升时,前述缓冲材2-G会产生变形,从而改变其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等电气特性,此时控制电路元件即可通过测量缓冲材2-G的前述电气特性(例如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以得知承载件2-LH(活动部)相对于底座2-B和壳体2-H(固定部)的位置或角度变化。
于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矩形驱动机构的四个侧边及/或四个角落处(例如承载件2-LH和底座2-B的四个凸柱2-B1之间)分别设置前述缓冲材2-G,用以连接承载件2-LH(活动部)和底座2-B(固定部),且可不需要设置前述弹性元件2-S1、2-S2。于一实施例中,亦可使前述缓冲材2-G包覆弹性元件2-S1、2-S2的至少一部分,或者使缓冲材2-G包覆前述含有形状记忆合金(SMA)的线材的至少一部分,由于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运动时,前述缓冲材2-G以及弹性元件2-S1、2-S2(或SMA线材)会产生变形,因此可通过控制电路元件测量前述缓冲材2-G的电气特性(例如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以得知承载件2-LH(活动部)相对于底座2-B和壳体2-H(固定部)的位置或角度变化。
举例而言,可将四个缓冲材2-G可通过相对于光学元件的光轴2-O旋转对称(rotational symmetrical manner)或镜射对称(mirror symmetrical manner)的方式设置于矩形驱动机构的四个侧边或四个角落处,其中当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运动时,前述缓冲材2-G的变形方式可以不同,例如当位在光轴2-O左侧的缓冲材2-G呈现拉伸变形时,位在光轴2-O右侧的另一缓冲材2-G则呈现压缩变形。此外,亦可将缓冲材2-G填充于承载件2-LH和底座2-B之间(或者承载件2-LH和壳体2-H之间),并使缓冲材2-G覆盖承载件2-LH的一侧(或者环绕于承载件2-LH周围)。
于一实施例中,承载件2-LH可相对该底座2-B于一预设范围(即一特定范围)内运动,且当承载件2-LH相对底座2-B位于该预设范围(即一特定范围)内的一极限位置时,该缓冲材2-G的电气特性(例如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被设定为一初始值。此外,当承载件2-LH相对底座2-B位于该特定范围内的不同位置时,该缓冲材2-G的前述电气特性不同。
于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驱动机构内部设置可相对于底座2-B运动或旋转的两个承载件2-LH,用以分别承载一光学元件(例如光学镜头),其中前述缓冲材2-G可连接前述两个承载件2-LH,并且电性连接前述控制电路元件;如此一来,当其中一承载件2-LH相对于另一承载件2-LH移动或旋转时,可通过前述控制电路元件测量前述缓冲材2-G的电气特性(例如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以得知两个承载件2-LH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角度变化。
再请一并参阅图17、18,其中图17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于移除壳体2-H及磁铁2-M后的示意图,图18表示图17中的弹性元件2-S1的上表面设有导电结构2-R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17、18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与图12、13、14所示的驱动机构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两个导电结构2-R分别形成于弹性元件2-S1的两个连接部2-S11的上表面,且前述导电结构2-R可通过形成于弹性元件2-S1上的导线2-U而相互电性连接,其中前述连接部2-S11悬吊于承载件2-LH(活动部)和底座2-B(固定部)之间。具体而言,前述导电结构2-R为一可变形元件,且其可通过金属油墨(metallic printing ink)或金属电路生成技术(circuit-on-metal technology)而一体形成于连接部2-S11的上表面,此外在弹性元件2-S1和导电结构2-R之间另形成有绝缘薄膜,以避免彼此间产生短路。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导电结构2-R设置于弹性元件2-S1的相反侧,且前述导电结构2-R可通过位在凸柱2-B1顶面的连接端子2-T而电性连接到前述控制电路元件并形成一回路,此时导电结构2-R即可作为应变规(strain gauge)使用。应了解的是,当承载件2-LH相对于底座2-B运动时会使弹性元件2-S1的连接部2-S11以及前述导电结构2-R产生变形,从而改变导电结构2-R的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等电气特性,如此一来控制电路元件便可通过测量前述电气特性(例如电阻值、电容值或电感值),以得知承载件2-LH(活动部)相对于底座2-B和壳体2-H(固定部)的位置或角度变化。
从图18中可以看出,前述蜿蜒的导电结构2-R具有多个长条状且相互平行的延伸部2-R1、2-R2、2-R3,其中该多个延伸部2-R1、2-R2、2-R3形成于连接部2-S11的上表面,用以感测承载件2-LH(活动部)相对于底座2-B和壳体2-H(固定部)的位置或角度变化。于一实施例中,亦可在连接部2-S11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别形成前述导电结构2-R,以提升位置及角度感测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第三组实施例
请参考图19至图20,图1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的立体图,图2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的爆炸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具有一光轴3-O,包括一固定部3-100、一活动部3-200、一驱动部3-300、一弹性元件3-400。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为具备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AF)功能的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也可以具备自动对焦以及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功能。
固定部3-100包括一顶壳3-110、一底座3-120、以及一框架3-130。前述顶壳3-110具有一中空结构,且其与底座3-120可相互结合而构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的一外壳3-S,其中顶壳3-110构成外壳3-S的顶壁3-110A与四个侧壁3-110B,且底座3-120构成外壳3-S的底壁3-120A。应了解的是,顶壳3-110及底座3-120上分别形成有一顶壳开孔3-112及一底座开孔3-122,顶壳开孔3-112的中心对应于光轴3-O,而底座开孔3-122则对应于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之外的影像感测元件(未图示),外部光线可由顶壳开孔3-112进入顶壳3-110,接着经过一光学元件(未图示)与底座开孔3-122后由前述影像感测元件(未图示)所接收,以产生一数字影像信号。前述框架3-130具有一框边3-130A,其中框边3-130A对应于顶壳3-110的侧壁3-110B。
活动部3-200可连接光学元件,并且与固定部3-100相对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活动部3-200为一承载座3-210,具有一贯穿孔3-211以及一凹槽3-212。其中,贯穿孔3-211与前述光学元件之间配置有对应锁合的螺牙结构(未图示),可使所述光学元件锁固于贯穿孔3-211内。
驱动部3-300包括一磁性元件3-310以及一驱动线圈3-320,磁性元件3-310的形状为长条形,并且磁性元件3-310可固定于前述框架3-130的框边3-130A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元件3-310可以是其他不同的形状,并且磁性元件3-310可固定于框架3-130的四个角落。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线圈3-320为使用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技术制成的一平板线圈3-320,平板线圈3-320为矩形,并且具有一平面3-321、一绝缘层3-322、一线圈3-323、以及一电子元件(未图示),平板线圈3-320以此平面3-321与光轴3-O平行的方式设置于前述承载座3-210的凹槽3-212,当沿着平行于光轴3-O的方向观察时,平板线圈3-320与承载座3-210部分重叠,也就是说平板线圈3-320部分容置于凹槽3-212中,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平板线圈3-320也可以完全容置于凹槽3-212中。
而凹槽3-212、平板线圈3-320以及磁性元件3-310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制,可视需求而决定,在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中,有些实施例是设置于承载座3-210的四个凹槽3-212中的四个平板线圈3-320,对应设置于框架3-130的四个磁性元件3-310,也有一些实施例是两个磁性元件3-310分别设置于框架3-130的相反两侧,并且两个平板线圈3-320对应前述两个磁性元件3-310,分别设置于承载座3-210相反两侧的两个凹槽3-212中。
如图21所示,图2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平板线圈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的平板线圈3-320的线圈是设计为两层,绝缘层3-322将线圈3-323包覆在内,线圈3-323的材料使用铜,绝缘层3-322则是使用聚酰亚胺(Polyimide,PI),而平板线圈3-320工艺可使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压膜(lamination),首先在整片铜箔上利用压膜机覆盖一层有机薄膜,接着经曝光显影留下所需的铜线圈。第二种是镀膜(plating),首先在不欲导通的部分加上阻挡层(例如油墨),电镀铜至所需厚度再去除阻挡层。在形成上述两层线圈时,可使用上述方式的其中一种,或是两种方式皆采用。
相较于公知的绕线型的驱动线圈裸露于外,平板线圈3-320由于线圈3-323被绝缘层3-322包覆在内部,因此当承载座3-210受磁力驱动时或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受到外力作用时,不容易受到磁性元件3-310的碰撞而断裂。除此之外,绕线型的驱动线圈在绕线时松紧程度难以精准控制,因此线距公差大,而由上述工艺得到的平板线圈3-320,线距公差小。另外,绕线型的驱动线圈由于需要在一承载座设计绕线柱使线圈缠绕并定位,还必须设计引线槽以及焊接点使线圈连接至其他元件,例如弹性元件3-400,使得承载座的设计较复杂,而平板线圈3-320因为外型以及尺寸容易控制,不但在组装定位至承载座3-210时更精准方便,且由于承载座3-210只需设计凹槽3-212容纳平板线圈3-320,相较于公知使用绕线型的驱动线圈的承载座的复杂的设计,更可以达到整体机构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400为金属簧片,而弹性元件3-400连接固定部3-100与活动部3-200,更详细地说,弹性元件3-400一端连接于承载座3-210,另一端则连接于框架3-130,通过弹性元件3-400将承载座3-210悬吊于框架3-130内。
弹性元件3-400还连接电路构件(未图示)以及平板线圈3-320,使电流施加至电路构件后,可经由弹性元件3-400而流至平板线圈3-320,由此,驱动部3-300可驱动活动部3-200相对于固定部3-100运动,更详细地说,通过上述的电性连接,电流经由弹性元件3-400流至平板线圈3-320,而平板线圈3-320通电后与磁性元件3-310的磁场产生一电磁驱动力,此电磁驱动力驱动承载座3-210沿着平行于光轴3-O的方向移动,进而达到快速对焦的效果。
接着请参考图22,图22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还包括一焊接部3-500,此焊接部3-500连接平板线圈3-320以及弹性元件3-400,利用此连接方式,平板线圈3-320不需要如同公知绕线型线圈必须拉出引线、设计引线连接路径才能连接至弹性元件3-400,只需要将线圈3-323从绝缘层3-322露出,利用焊接部3-500(在本实施例中为一锡球)焊接,便可简单地将平板线圈3-320与弹性元件3-400电性连接。
接着请参考图23至图24,图23、图24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3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包括一金属基板3-330,并且平板线圈3-320与金属基板3-330为一体成形。在平板线圈3-320的工艺中,金属基板3-330通常是作为支撑平板线圈,并在工艺最后去除此金属基板3-330,在此实施例中,工艺最终不去除金属基板3-330,而可以直接得到具有金属基板3-330的平板线圈3-320。具有金属基板3-330的平板线圈3-320不但可以使整体结构更坚固,金属基板3-330也具有导磁的效果。
在此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金属基板3-330具有一基板平面3-331、一主体部3-332以及一凸出部3-333。由于上述可知平板线圈3-320为直接在金属基板3-330上制造,因此基板平面3-331与平板线圈3-320的平面3-321平行,当沿着垂直于光轴3-O的一方向观察时,金属基板3-330与平板线圈3-320重叠。而磁性元件3-310与平板线圈3-320分别具有两个,对应并配置在相反的两侧,在将平板线圈3-320设置于承载座3-210时,金属基板3-330较平板线圈3-320更靠近承载座3-210,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平板线圈3-320较金属基板3-330更靠近承载座3-210。
金属基板3-330的主体部3-332连接平板线圈3-320,凸出部3-333连接弹性元件3-400,更详细地说,如图24所示,金属基板3-330中间具有一间距3-G,使得实质上为两片金属基板3-330对应一片平板线圈3-320,两片金属基板3-330各具有凸出部3-333,此凸出部3-333可如同图21的实施例通过锡球焊接,或是通过激光焊接而连接到弹性元件3-400。也就是说,平板线圈3-320与金属基板3-330的主体部3-332电性连接,而经由金属基板3-330的凸出部3-333可电性连接至弹性元件3-400。通过此实施例的设计,两个平板线圈3-320可电性连接至四个弹性元件3-400。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金属基板3-330上不具有间距3-G,因此一片金属基板3-330对应一片平板线圈3-320,并且四个平板线圈3-320连接至四个弹性元件3-400。
接着请参考图25至图26,图25、图26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5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还包括一金属基板3-330’,此金属基板3-330’连接平板线圈3-320以及弹性元件3-400,并且平板线圈3-320、弹性元件3-400以及金属基板3-330’为一体成形,而金属基板3-330’具有一主体部3-332’、一弯曲部3-333’、一第一平坦部3-334’、一第二平坦部3-335’。
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弯曲部3-333’沿着与光轴3-O平行的方向延伸而与主体部3-332’连接,并且弯曲部3-333’沿着与光轴3-O垂直的方向延伸而与第一平坦部3-334’连接,第二平坦部3-335’连接第一平坦部3-334’以及弹性元件3-400。第一平坦部3-334’沿着与光轴3-O垂直并且远离光轴3-O的中心的一方向延伸,当沿着平行于光轴3-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平坦部3-334’与平板线圈3-320部分重叠。第二平坦部3-335’具有一定位部3-335A’,并且通过定位部3-335A’而连接承载座3-210,并且第二平坦部3-335’沿着与光轴3-O垂直并且靠近光轴3-O的中心的一方向延伸,因此当沿着平行于光轴3-O的方向观察时,第二平坦部3-335’与承载座3-210重叠。
通过上述这样的结构,弯曲部3-333’连接第一平坦部3-334’以及主体部3-332’,使得弯曲部3-333’的应力并非集中于一点或一线,而不易断裂。而弹性元件3-400连接第二平坦部3-335’,也使得弹性元件3-400的应力并非集中于一点或一线,而不易断裂,并且由于第二平坦部3-335’连接至承载座3-210,更详细地说,第二平坦部设置于承载座之上,因此承载座3-210相对地支撑了第二平坦部3-335’,使得弹性元件3-400更不容易断裂。
除了上述的优点,在组装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时定位可快速完成,更详细地说,在平板线圈3-320、弹性元件3-400以及金属基板3-330’一体形成后,其位于同一平面,因此只需要弯折金属基板3-330’以形成弯曲部3-333’后,再将平板线圈3-320放置于凹槽3-212,便可快速定位并组装完成平板线圈3-320、弹性元件3-400以及金属基板3-330’。故可以省去许多组装步骤。
此外,在具有OIS功能的机构中,由于需要控制光学元件在垂直于光轴3-O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平板线圈3-320通常以平面3-321垂直于光轴3-O的方向设置(例如内埋于底座3-120),使得平板线圈3-320与磁性元件3-310产生电磁驱动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光轴3-O,因此在此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需弯折金属基板3-330’形成弯曲部3-333’,而直接应用于具有OIS功能的机构。
接着请参考图27以及图28,图27、图28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7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还包括一电性连接部3-324,并且平板线圈3-320、电性连接部3-324、弹性元件3-400以及金属基板3-330’为一体成形,电性连接部3-324与弹性元件3-400连接,如图28所示,当沿着平行于光轴3-O的方向观察时,电性连接部3-324与弹性元件3-400重叠。在此实施例中,可将所需的电子元件设计于平板线圈3-320中,并通过电性连接部3-324,例如信号线等,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1中的其他不同元件电性连接,也就是说,在制造平板线圈3-320的同时,也一并制造所需的电子元件以及电性连接部3-324,不但可以简化电路、减少组装步骤,更可以达成机构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通过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平板线圈直接连接弹性元件,可得到小型化并电路更加简化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第四组实施例
首先,请参考图29至图31,其中图29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驱动机构4-701的立体图,图30是驱动机构4-701的爆炸图,图31是沿图29的线段4-A-4-A’示出的剖面图。如图29至图3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驱动机构4-701主要包括有一外框4-610、一底座4-620、一承载座4-630、一驱动线圈4-640、一框架4-650、多个磁性元件4-660(包括第一磁性元件4-66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4-664)、一第一弹性元件4-670、一第二弹性元件4-672、以及多个缓冲元件4-680。驱动机构4-701可用以驱动光学元件4-605进行运动,以达成自动对焦(AF)或光学防手震(OIS)的效果。
外框4-610、以及底座4-620可合称为固定部4-F,而承载座4-630以及框架4-650可合称为活动部4-M。活动部4-M活动地连接固定部4-F,亦即活动部4-M可相对于固定部4-F进行移动。再者,驱动线圈4-640以及磁性元件4-660可合称为驱动组件4-D,其用以驱动活动部4-M相对于固定部4-F进行移动。此外,缓冲元件4-680可设置于活动部4-M与固定部4-F之间,并且与活动部4-M与固定部4-F的一者隔开一距离,并接触另外一者(例如接触活动部4-M并与固定部4-F隔开一距离,或者接触固定部4-F并与活动部4-M隔开一距离),以提供活动部4-M相对于固定部4-F进行运动时的缓冲效果。
前述外框4-610与底座4-620可相互结合而构成驱动机构4-701的外壳。举例来说,底座4-620可固定地连接外框4-610。应了解的是,外框4-610及底座4-620上分别形成有外框开口4-611及底座开口4-621,其中外框开口4-611的中心对应于光学元件4-605的主轴6-O,底座开口4-621则对应于设置在驱动机构4-701的外的影像感测元件(图未示);据此,设置于驱动机构4-701中的光学元件4-605可在主轴6-O方向与影像感测元件进行对焦。
前述承载座4-630具有一贯穿孔,光学元件4-605可固定于此贯穿孔内,而前述驱动线圈4-640则设置于承载座4-630的外侧表面。磁性元件4-660可固定于框架4-650上或可相对于框架4-650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磁性元件4-660可为多极磁铁(multipolarmagnet),其分别包括有两个磁极方向相反的第一磁性元件4-66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4-664。在这种实施例中,驱动线圈4-640可具有胶囊形的形状,并设置在承载座4-630上对应第一磁性元件4-66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4-664的一侧。应了解的是,通过磁性元件4-660与驱动线圈4-640之间的作用,可产生磁力迫使承载座4-630相对于框架4-650沿主轴6-O方向移动,进而达到快速对焦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座4-630及其内的光学元件4-605活动地(movably)设置于框架4-650内。更具体而言,承载座4-630可通过金属材质的第一弹性元件4-670及第二弹性元件4-672连接框架4-650并悬吊于框架4-650内(图31)。当前述驱动线圈4-640通电时,驱动线圈4-640会和磁性元件4-660的磁场产生作用,并产生一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force)以驱使承载座4-630和前述光学元件4-605相对于框架4-650沿主轴6-O方向移动,以达到自动对焦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4-620上可具有额外的电路,其电性连接设置于驱动机构4-701内部或外部的其他电子元件,用以执行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等功能。底座4-620上的电路亦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4-670或第二弹性元件4-672而传送电信号至驱动线圈4-640,藉此可控制承载座4-630在X、Y或Z轴方向上的移动。组装时可利用焊接(soldering)或激光熔接(laser welding)的方式,使第二弹性元件4-672和底座4-620上的导线结合,从而使得驱动线圈4-640可以电性连接到外部的电路。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4-620中可埋设数个额外的驱动线圈(未示出),用以与第一磁性元件4-662或第二磁性元件4-664产生作用,以驱使承载座4-630进行移动。驱动线圈4-640以及底座4-620中额外的驱动线圈与磁性元件4-660作用时,可分别产生不同方向的驱动力,以执行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等功能。
图32是驱动机构4-701中一些元件的俯视图,而图33是图32中区域4-R1的放大图,图34是沿图32的线段4-B-4-B’示出的剖面图。应注意的是,在图32以及图33中省略了外框4-610。在图34中,外框4-610具有顶面4-612以及由顶面4-612的边缘沿着主轴6-O方向(Z方向)延伸的外侧壁4-613以及由外框开口4-611的边缘沿着主轴6-O方向延伸的内侧壁4-614,而底座4-620具有朝向顶面4-612延伸的凸柱4-622。此外,如图32所示,本公开的4-r方向定义为从主轴6-O向外延伸的方向。
在图32至图34中,缓冲元件4-680可设置在凸柱4-622与承载座4-630(活动部4-M)之间,并且与承载座4-630的凸起部4-632隔开一距离4-D1,且缓冲元件4-680可直接接触凸柱4-622。即,缓冲元件4-680直接接触固定部4-F,并与活动部4-M隔开一距离。缓冲元件4-680例如可为凝胶等可吸收震动的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止动组件4-S1可包括凸柱4-622以及凸起部4-632,其可用以限制活动部4-M相对固定部4-F的运动范围以防止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元件4-680可具有树脂的材质,而外框4-610(例如外侧壁4-613或内侧壁4-614)可具有金属的材质。因此,缓冲元件4-680的硬度可小于外框4-610(例如外侧壁4-613或内侧壁4-614)的硬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底座4-620亦可具有金属的材质,因此缓冲元件4-680的硬度亦可小于底座4-620的硬度,以防止缓冲元件4-680损坏外框4-610或底座4-620。
在本实施例中,当承载座4-630(活动部4-M的一部份)静止时,缓冲元件4-680并未接触承载座4-630(即与承载座4-630隔开一距离)。因此,在活动部4-M相对固定部4-F进行运动时,不会由于缓冲元件4-680同时接触活动部4-M以及固定部4-F,而造成缓冲元件4-680同时被活动部4-M以及固定部4-F拉扯并承受过大的力量。因此,可防止活动部4-M相对于固定部4-F运动时缓冲元件4-680受到损坏(例如断裂)。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缓冲元件4-680设置为与承载座4-630(活动部4-M的一部份)隔开一距离,若驱动机构4-701于运作时发生共振,则缓冲元件4-680可具有能改变元件共振的频率的功效,以避免共振而降低运作时发出的噪音。再者,还可以避免影响到活动部4-M相对于固定部4-F的运动,以增加驱动机构4-701运作时的性能。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元件4-680的硬度小于底座4-620的凸柱4-622(止动组件4-S1的一部份)的硬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凸柱4-622与缓冲元件4-680的材料皆可包括树脂,且凸柱4-622的硬度与缓冲元件4-680的硬度不同。藉此,可防止活动部4-M相对固定部4-F运动时被缓冲元件4-680损坏凸柱4-622,进而可增加固定部4-F的耐用性。
图35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4-702一些元件的示意图,而图36是沿图35的线段4-C-4-C’示出的剖面图。在图35以及图36中,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驱动机构4-702的缓冲元件4-681设置在承载座4-630上(例如直接接触承载座4-630),并与底座4-620的凸柱4-622隔开一距离4-D2。换句话说,当活动部4-M静止时,缓冲元件4-681设置在活动部4-M上,并未接触固定部4-F(即与固定部4-F隔开一距离)。藉此,亦可防止活动部4-M相对于固定部4-F运动时缓冲元件4-681发生断裂,并且还可达成防止固定部4-F与活动部4-M直接碰撞的效果。
此外,如图34所示,在线段4-B-4-B’的方向(第一方向)上,缓冲元件4-680与固定部4-F以及活动部4-M部分重叠。此外,在此方向上,凸柱4-622与承载座4-630的凸起部4-632的最短距离4-D3大于缓冲元件4-680与凸起部4-632的最短距离4-D1(图34)或缓冲元件4-681与凸柱4-622的最短距离4-D2(图36)。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4-632可称为第一止动元件,而凸柱4-622可称为第二止动元件,且止动组件4-S1可包括凸起部4-632以及凸柱4-622。换句话说,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止动元件与第二止动元件的最短距离大于缓冲元件与活动部的最短距离,或大于缓冲元件与固定部的最短距离。藉此,可确保在第一止动元件与第二止动元件彼此发生碰撞前,缓冲元件4-680会先抵接到活动部4-M或固定部4-F以吸收冲击,进而增加驱动机构4-701的耐用度。
图37是沿图32中的线段4-D-4-D’示出的剖面图。在图37中,承载座4-630(活动部4-M)上的凸起部4-632可称为第一止动元件,外框4-610(固定部4-F)上可具有与凸起部4-632相对的凸起部4-615(亦可称为活动部4-M上的第二止动元件),且凸起部4-615以及凸起部4-632可为止动组件4-S2的一部份。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元件4-680的硬度可与凸起部4-615以及凸起部4-632的硬度不同。举例来说,缓冲元件4-680的硬度可小于凸起部4-615以及凸起部4-632的硬度,以使在驱动机构4-701运作时,若内部的元件发生碰撞,会先与较软的缓冲元件4-680发生碰撞,以避免损坏其他的元件。
图3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驱动机构4-703的剖面图。与前述实施例的驱动机构4-701不同的是,驱动机构4-703的缓冲元件4-682设置在外侧壁4-613以及承载座4-630(活动部4-M)之间,并且可设置在承载座4-630上。因此,亦可防止活动部4-M与固定部4-F直接发生碰撞而造成损坏。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缓冲元件4-682亦可延伸到凸起部4-615之下(在Z方向上排列),以进一步避免各元件之间发生碰撞。
图39至图41分别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4-704、4-705、4-706的剖面图,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还包括可设置在承载座4-630以及外框4-610的内侧壁4-614之间的缓冲元件。举例来说,承载座4-630可具有凹槽4-634,且外框4-610的内侧壁4-614可设置在凹槽4-634中。缓冲元件可设置在凹槽4-634上,如图39的缓冲元件4-683、图40的缓冲元件4-684、图41的缓冲元件4-685所示。具体来说,缓冲元件4-683可设置在内侧壁4-614的外侧(远离主轴6-O的一侧),而缓冲元件4-684可设置在内侧壁4-614的内侧(靠近主轴6-O的一侧)。此外,由于承载座4-630亦可能相对于固定部4-F于Z方向上移动,故图41的缓冲元件4-685可与内侧壁4-614在Z方向上排列。因此,可防止承载座4-630在各个方向上与外框4-610直接发生碰撞。
图42以及图43分别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4-707以及驱动机构4-708的剖面图,其中驱动机构4-707以及驱动机构4-708分别包括设置在凸柱4-622以及凸起部4-632间的多个缓冲元件。在图42中,驱动机构4-707包括设置在底座4-620上的缓冲元件4-686A(第一缓冲元件)以及设置在承载座4-630上的缓冲元件4-686B(第二缓冲元件),且缓冲元件4-686A以及缓冲元件4-686B两者之间隔开一距离。此外,在图43中,驱动机构4-708包括设置在底座4-620上的缓冲元件4-686C(第一缓冲元件)以及设置在承载座4-630上的缓冲元件4-686D(第二缓冲元件),且缓冲元件4-686C以及缓冲元件4-686D彼此隔开一距离。
在图42中,在垂直主轴6-O的方向上(以主轴6-O为圆心朝外的4-r方向),驱动机构4-707的缓冲元件4-686A与缓冲元件4-686B至少部分重叠。藉此,可允许当活动部4-M相对于固定部4-F在4-r方向进行运动时进一步以多个缓冲元件进行缓冲,以更加地避免其他元件在驱动机构4-707运作时彼此碰撞而发生损坏。另一方面,在图43中,在垂直主轴6-O的方向上(4-r方向),驱动机构4-708的缓冲元件4-686C与缓冲元件4-686D并不重叠。因此,可进一步预防可能会发生在不同位置处(例如Z方向上的不同高度)的碰撞,以保护驱动机构4-708中的其他元件。
图44以及图45分别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4-709以及驱动机构4-710的剖面图,其中驱动机构4-709以及驱动机构4-710还包括了位置感测元件4-690,其例如为霍尔感测器(Hall effect sensor)、磁敏电阻感测器(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等,藉此可用以感测框架4-650上的磁性元件4-660,以得知框架4-650和承载件4-630相对于底座4-620的位置偏移量。
位置感测元件4-690可设置在固定部4-F上(例如设置在外框4-610上),以感测活动部4-M的移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设置用以保护位置感测元件4-690的缓冲元件。举例来说,如图44所示,驱动机构4-709包括设置在位置感测元件4-690相对于承载座4-630的一侧的缓冲元件4-687。此外,如图45所示,驱动机构4-710包括设置在承载座4-630相对于位置感测元件4-690一侧的缓冲元件4-688。
应注意的是,当承载座4-630未进行运动时,如图44以及图45所示,缓冲元件4-687并未接触活动部4-M(承载座4-630),而缓冲元件4-688并未接触位置感测元件4-690。藉此,可防止缓冲元件4-687或缓冲元件4-688同时接触承载座4-630以及位置感测元件4-690,以增加缓冲元件4-687或缓冲元件4-688的耐用度。此外,缓冲元件4-687或缓冲元件4-688可防止承载座4-630在运动时与位置感测元件4-690直接发生碰撞,以保护位置感测元件4-690。再者,如图44所示,将缓冲元件4-687设置在位置感测元件4-690上,还可避免位置感测元件4-690于驱动机构4-709运作时发生共振,因此可避免影响感测的准确度。
图46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机构4-711的剖面图。在图46中,驱动机构4-711在第二弹性元件4-672上还包括缓冲元件4-689,并且缓冲元件4-689可与活动部4-M(例如承载座4-630)在Z方向上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元件4-689直接接触第二弹性元件4-672。藉此,可在Z方向上保护第二弹性元件4-672或活动部4-M,并且还可以避免在驱动机构4-711运作时各个元件发生共振。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以驱动光学元件的驱动机构。通过仅将缓冲元件设置在活动部或固定部的一者上,可增加缓冲元件的使用寿命,并且亦可达到防止各个元件碰撞或共振的问题,以增加驱动机构的耐用度以及性能。
虽然于前述实施例的缓冲元件4-680、4-681、4-682、4-683、4-684、4-685、4-686A、4-686B、4-686C、4-686D、4-687、4-688、4-689分别示出在不同实施例中,但应理解的是,不同实施例中的缓冲元件4-680、4-681、4-682、4-683、4-684、4-685、4-686A、4-686B、4-686C、4-686D、4-687、4-688、4-689的任两者(或以上)可一同设置在同个驱动机构中,而不超出本发明所公开的范围。
第五组实施例
请参照图47至图50,其中图47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的示意图,图4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的爆炸图,图49是沿图47 5-A-5-A线段示出的剖面图,而图50是图49 5-R1部分的放大图。如图47至图5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主要包括有一顶壳5-10、一底座5-20、一承载座5-30、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第六磁性元件5-60B、一框架5-50、一第一弹性元件5-7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5-78。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可用以驱动光学元件(未示出)进行运动,以达成自动对焦(AF)或光学防手震(OIS)的效果。
顶壳5-10以及底座5-20可合称为固定部5-F,而承载座5-30亦可称为活动部5-M。活动部5-M活动地连接固定部5-F,亦即活动部5-M可相对于固定部5-F进行移动。再者,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第六磁性元件5-60B可合称为驱动组件5-D,其用以驱动活动部5-M相对于固定部5-F进行移动。
前述顶壳5-10与底座5-20可相互结合而构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的外壳。举例来说,底座5-20可固定地连接顶壳5-10。应了解的是,顶壳5-10及底座5-20上分别形成有顶壳开口5-11及底座开口5-21,其中顶壳开口5-11的中心对应于光学元件(未示出)的主轴5-O,底座开口5-21则对应于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之外的影像感测元件(图未示);据此,设置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中的光学元件可在主轴5-O方向与影像感测元件进行对焦。此外,如图47所示,在顶壳5-10上可具有多个顶面开口5-12,可从顶面开口5-12提供粘合剂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中的其他元件上,以进行固定。举例来说,可将第一弹性元件5-70固定在承载座5-30上。
此外,在顶壳5-10的角落亦可具有多个角落开口5-14,底座5-20的角落处可具有多个连接部5-26,连接部5-26上具有连接部开口5-26A。底座5-20可例如通过锁固的方式,使用螺丝通过连接部开口5-26A而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固定在外界的其他元件上,而角落开口5-14可允许螺丝通过顶壳5-10,而不会被顶壳5-10阻挡。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角落开口5-14处可提供额外的密合材料(未示出),以防止外界的灰尘从角落开口5-14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之中。
前述承载座5-30具有一贯穿孔,光学元件可固定于此贯穿孔内,而前述第三磁性元件5-60A以及第六磁性元件5-60B则设置于承载座5-30的外侧表面。应了解的是,通过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第六磁性元件5-60B之间的作用,可产生磁力迫使承载座5-30相对于固定部5-F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AF)或光学防手震(OIS)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座5-30及其内的光学元件活动地(movably)设置于固定部5-F内。更具体而言,承载座5-30可通过金属材质的第一弹性元件5-70及第二弹性元件5-78连接固定部5-F(图49)。当前述第三磁性元件5-60A以及第六磁性元件5-60B通电时,第三磁性元件5-60A以及第六磁性元件5-60B分别可和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以及与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的磁场产生作用,并产生一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驱使承载座5-30和前述光学元件相对于固定部5-F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AF)或光学防手震(OIS)的效果。此外,承载座5-30的材料可包括非导磁性的金属,可增加耐用程度,并且还可防止与其他磁性元件发生磁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第六磁性元件5-60B可包括驱动线圈与驱动磁铁的组合,例如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可为驱动磁铁,而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六磁性元件5-60B可为驱动线圈;或者例如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可为驱动线圈,而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六磁性元件5-60B可为驱动磁铁,于此并不限制。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与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六磁性元件5-60B可分别位在固定部5-F以及活动部5-M上,或者位置亦可互换。
应了解的是,通过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第六磁性元件5-60B之间的作用,可产生磁力迫使承载座5-30相对于固定部5-F移动,可达到例如自动对焦(AF)或光学防手震(OIS)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5-D亦可包括压电元件、存储合金金属等驱动元件。
框架5-50可设置在顶壳5-10以及承载座5-30之间,并且可固定在顶壳5-10上(例如通过胶合的方法固定)。此外,在主轴5-O的方向上,第一弹性元件5-70与框架5-50彼此不重叠。藉此,可保护承载座5-30以及第一弹性元件5-70。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5-20上可具有额外的电路,其电性连接设置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内部或外部的其他电子元件,用以执行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等功能。底座5-20上的电路亦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5-70或第二弹性元件5-78而传送电信号至第三磁性元件5-60A以及第六磁性元件5-60B,藉此可控制承载座5-30在X、Y或Z轴方向上的移动。组装时可利用焊接(soldering)或激光熔接(laser welding)的方式,使第二弹性元件5-78和底座5-20上的导线结合,从而使得第三磁性元件5-60A以及第六磁性元件5-60B可以电性连接到外部的电路。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5-20中可埋设数个额外的驱动线圈(未示出),用以与驱动组件5-D产生作用,以驱使承载座5-30进行移动,例如可分别产生不同方向的驱动力,以执行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等功能。
图51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俯视图,而图52是图51 5-R2部分的放大图。如图51以及图52所示,第一弹性元件5-70可包括内圈部5-72、外围部5-74、以及连接内圈部5-72和外围部5-74的多个第一连接部5-76A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5-76B。内圈部5-72例如可设置在承载座5-30上,而外围部5-74例如可设置在底座5-20上,亦即第一弹性元件5-70可连接活动部5-M以及固定部5-F,使得活动部5-M可相对于固定部5-F进行移动。
在第一弹性元件5-70中提供多个第一连接部5-76A以及第二连接部5-76B可将第一连接部5-76A以及第二连接部5-76B所承受的应力进行分散,进而可提升第一连接部5-76A以及第二连接部5-76B的耐用度。此外,第一连接部5-76A以及第二连接部5-76B可对称于图52中的线段5-B-5-B,以平衡各方向上的应力。第一连接部5-76A以及第二连接部5-76B可具有S形的形状,以提供额外的运动范围。
此外,如图48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还包括两个第二弹性元件5-78(弹性元件),亦可连接活动部5-M以及固定部5-F,且可具有与第一连接元件70类似的结构(例如前述多个第一连接部5-76A以及第二连接部5-76B)。此外,所述两个第二弹性元件5-78可对称于主轴5-O,以平衡各方向的应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二弹性元件5-78可彼此电性绝缘,从而可提供不同的电信号到所述两个第二弹性元件5-78中,从而达到对驱动组件5-D中各个元件进行各别控制的功效。
将第一弹性元件5-70、第二弹性元件5-78的连接部(例如第一连接部5-76A以及第二连接部5-76B)设置在靠近承载座5-30的角落处,可降低前述连接部的所需长度,以降低所需的弹性系数。
图53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一些元件的俯视图,而图54是图53 5-R3部分的放大图。如图53所示,第三磁性元件5-60A设置在第一磁性元件5-42A以及该第二磁性元件5-44A之间,且第六磁性元件5-60B设置在第四磁性元件5-42B以及第五磁性元件5-44B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5-D可包括两个第一磁性元件5-42A、两个第二磁性元件5-44A、以及两个第三磁性元件5-60A,且沿主轴5-O观察,前述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以及第三磁性元件5-60A分别对称于主轴5-O。
如图54所示,第一磁性元件5-42A以及第二磁性元件5-44A分别具有长边以及短边,且在垂直主轴5-O的方向上,第一磁性元件5-42A的短边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短边之间的距离5-D3小于第一磁性元件5-42A的短边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长边之间的距离5-D4。
如图53以及图54所示,在垂直主轴5-O的第一方向(X方向)上,第一磁性元件5-42A的长度5-L1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长度5-L2彼此不同。此外,在垂直主轴5-O的第二方向(Y方向)上,第一磁性元件5-42A的宽度5-W1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宽度5-W2彼此不同,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此外,第一磁性元件5-42A的长度5-L1可与第四磁性元件5-42B的长度5-L5不同,且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长度5-L2可与第五磁性元件5-44B的长度5-L6不同。藉此,可增加设计上的弹性。此外,第三磁性元件5-60A与第六磁性元件5-60B的长度亦可对应于前述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以及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而彼此不同。举例来说,若第一磁性元件5-42A的长度5-L1大于第四磁性元件5-42B的长度5-L5,则第三磁性元件5-60A的长度亦可大于第六磁性元件5-60B的长度,反之亦然。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三磁性元件5-60A与第六磁性元件5-60B皆为驱动线圈,则可将第三磁性元件5-60A与第六磁性元件5-60B彼此串联,以降低设计难度。
应注意的是,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两个驱动磁铁(例如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来对应于设置在其间的一个驱动线圈(例如第三磁性元件5-60A),可增加驱动组件5-D所产生的电磁驱动力,而可推动较重的光学元件。此外,亦可将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设计成驱动线圈,而将第三磁性元件5-60A设计成驱动磁铁,亦可达到增强电磁驱动力的效果。
图55是底座5-20的示意图。底座5-20具有第一容置元件5-22A、第二容置元件5-24A、第三容置元件5-22B、第四容置元件5-24B,且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四磁性元件5-42B、以及第五磁性元件5-44B分别设置在第一容置元件5-22A、第二容置元件5-24A、第三容置元件5-22B、第四容置元件5-24B中(例如通过胶合的方式固定在其中)。
如图53、图54、以及图55所示,第一容置元件5-22A与第二容置元件5-24A分别具有一开口,且前述开口彼此相对。第三容置元件5-22B与第四容置元件5-24B亦分别具有一开口,且前述开口亦彼此相对。藉此,设置在第一容置元件5-22A、第二容置元件5-24A、第三容置元件5-22B、第四容置元件5-24B中的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四磁性元件5-42B、以及第五磁性元件5-44B可自前述开口露出,以降低与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六磁性元件5-60B的距离,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电磁驱动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二磁性元件5-24A以及第五磁性元件5-24B设计成彼此连接,以节省需要的空间,而达到小型化。
此外,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第四磁性元件5-42B以及第五磁性元件5-44B可具有梯形的形状。举例来说,第一磁性元件5-42A长边的长度为5-L1,短边的长度为5-L3,且长度5-L1大于长度5-L3,而第二磁性元件5-44A长边的长度为5-L2,短边的长度为5-L4,且长度5-L2大于长度5-L4。此外,第一磁性元件5-42A以及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短边可分别设置在第一容置元件5-22A与第二容置元件5-24A的开口处,从而可防止第一磁性元件5-42A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之间的磁力将第一磁性元件5-42A以及第二磁性元件5-44A从第一容置元件5-22A与第二容置元件5-24A的开口吸出。此外,第一容置元件5-22A与第二容置元件5-24A可包括导磁性的材料,从而亦可防止第一磁性元件5-42A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之间的磁力将第一磁性元件5-42A以及第二磁性元件5-44A从第一容置元件5-22A与第二容置元件5-24A的开口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一磁性元件5-42A远离主轴5-O的一侧、或第二磁性元件5-44A靠近主轴5-O的一侧设置额外的导磁元件(未示出),以降低第一磁性元件5-42A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之间彼此互相吸引的力量,从而亦可防止第一磁性元件5-42A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从第一容置元件5-22A、第二容置元件5-24A中被吸出。亦可在第四磁性元件5-42B、第五磁性元件5-44B上设置类似的导磁元件,取决于设计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4所示,在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长度方向上(X方向),第一磁性元件5-42A、第二磁性元件5-44A分别与第一容置元件5-22A、第二容置元件5-24A间具有一空间5-S,可允许将粘合剂设置在此空间5-S中,以固定第一磁性元件5-42A以及第二磁性元件5-44A。
请回头参照图50,在主轴5-O的方向上,第一容置元件5-22A的高度5-H1以及第二容置元件5-24A的高度5-H2不同,且第一磁性元件5-42A的高度5-H3与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高度5-H4彼此不同。举例来说,高度5-H1可大于高度5-H3,而高度5-H2可大于高度5-H4。此外,在Z方向上,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顶部与承载座5-30之间可具有大于零的距离5-D1,且在X方向上,第二磁性元件5-44A的侧边与承载座5-30之间可具有大于零的距离5-D2,亦即第二磁性元件5-44A未直接接触承载座5-30,以防止承载座5-30在相对于固定部5-F移动时,第二磁性元件5-44A与承载座5-30直接碰撞而损坏第二磁性元件5-44A。
图56是承载座5-30的示意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1可包括一线路(未示出),电性连接驱动组件5-D,其中承载座5-30具有两个凹槽5-30A、5-30B,且前述线路可位在凹槽5-30A以及凹槽5-30B中。此外,承载座5-30上包括凸起部5-32,在主轴5-O的方向上延伸。藉此,当承载座5-30在主轴5-O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部5-F移动时,可通过凸起部5-32与顶壳5-10接触,而限制承载座5-30的移动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凹槽5-30A以及凹槽5-30B中设置彼此电性绝缘的线路,以避免线路之间发生短路。
此外,承载座5-30上可具有多个凸柱5-34A、5-34B,用以分别将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六磁性元件5-60B设置在凸柱5-34A、5-34B上,可增加第三磁性元件5-60A、第六磁性元件5-60B的大小,以增强驱动组件5-D的电磁驱动力。此外,凸柱5-34A、5-34B还可在承载座5-30相对于固定部5-F在XY平面上活动时用来限制承载座5-30的移动范围。
图57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2一些元件的示意图,而图58是图57中5-R4部份的放大剖面图。应注意的是,为了简洁而未示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2的一些元件(例如前述顶壳、第一弹性元件等)。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5-2可进一步包括连接元件5-90、连接线路5-92以及位置感测组件5-P(包括第一位置感测元件5-94以及第二位置感测元件5-96)。位置感测组件5-P可设置在固定部5-F(例如底座5-20)或活动部5-M(例如承载座5-30)上。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感测元件5-94以及第二位置感测元件5-96可分别设置在活动部5-M以及固定部5-F上,且第一位置感测元件5-94可内埋在活动部5-M(例如承载座5-30)中,而第二位置感测元件5-96可设置在连接元件5-90上。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感测元件5-94以及第二位置感测元件5-96亦可分别设置在固定部5-F以及活动部5-M上,而第一位置感测元件5-94可设置在连接元件5-9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元件5-90可与底座5-20分开设置。
位置感测组件5-P的第一位置感测元件5-94以及第二位置感测元件5-96例如分别可为一位置感测元件以及一磁铁。当承载座5-30相对于固定部5-F移动时,位置感测元件可感测前述磁铁的磁场变化,而得到承载座5-30相对于固定部5-F的位置。
连接元件5-90可具有凹陷部5-90A,且连接线路5-92通过凹陷部5-90A电性连接位置感测组件5-P(例如第一位置感测元件5-94或第二位置感测元件5-96)以及外界的其他元件,以使位置感测组件5-P可传输信号到外界的其他元件。举例来说,如图58所示,连接线路5-92可部分内埋在连接元件5-90中。此外,在垂直主轴5-O的方向上(例如图57的Y方向),位置感测组件5-P与驱动组件5-D(例如图57的第四磁性元件5-42B)至少部分重叠,以降低所需的空间,而达成小型化。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元件5-90的材料可包括塑胶,以避免连接线路5-92与连接元件5-90发生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二位置感测元件5-96可包括霍尔效应感测器(HallSensor)、磁阻效应感测器(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MR Sensor)、巨磁阻效应感测器(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GMR Sensor)、穿隧磁阻效应感测器(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T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 Sensor)。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活动部、固定部、以及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其中光学元件具有主轴。活动部以可活动的方式来连接固定部。驱动组件设置在活动部或固定部上,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藉此,可提升驱动组件的驱动力,进而可推动重量更重的光学元件。
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从本发明揭示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发明使用。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于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用以驱动一光学元件,该驱动机构包括:
一固定部;
一活动部,连接该光学元件,并可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
一驱动组件,用以驱使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一可变形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以及该固定部,其中当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时,该可变形元件产生变形,以感知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的位置;
一阻尼元件,含有导电凝胶,并且包覆该可变形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用以连接显露于该固定部内侧的一电性接点以及显露于承载件该活动部外侧的另一电性接点,其中该阻尼元件通过该两个电性接点而形成一回路;以及
一控制电路元件,测量该阻尼元件的一电气特性,以得知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的位置或角度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可变形元件含有形状记忆合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可变形元件具有弹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阻尼元件,且当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时,该多个可变形元件的变形方式不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多个阻尼元件变形方式相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机构呈矩形且包括多个阻尼元件,该多个可变形元件通过相对于光学元件的光轴旋转对称或镜射对称的方式设置于该驱动机构的四个侧边或四个角落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可变形元件为一金属簧片,连接该活动部以及该固定部,且该驱动组件具有一线圈,设置于该活动部上且电性连接该簧片。
8.一种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用以驱动一光学元件,该驱动机构包括:
一固定部;
一活动部,连接该光学元件,并可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
一驱动组件,用以驱使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一弹性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以及该固定部,且具有悬吊于该活动部与该固定部间的一连接部;以及
一可变形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以及该固定部,且具有多个长条形的延伸部,其中该多个长条形的延伸部形成于该连接部的上表面,且当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时,该可变形元件与该弹性元件产生变形,以感知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的位置;以及
一绝缘薄膜,设置于该弹性元件与该可变形元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可变形元件,设置于该弹性元件的相反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延伸部互相平行。
CN202010078407.1A 2019-02-01 2020-02-03 驱动机构 Active CN1115221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26310.6A CN117031682A (zh) 2019-02-01 2020-02-03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202311026331.8A CN117075297A (zh) 2019-02-01 2020-02-03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799886P 2019-02-01 2019-02-01
US62/799,886 2019-02-01
US201962809891P 2019-02-25 2019-02-25
US62/809,891 2019-02-25
US201962825538P 2019-03-28 2019-03-28
US62/825,538 2019-03-28
US201962849317P 2019-05-17 2019-05-17
US62/849,317 2019-05-17
US201962879190P 2019-07-26 2019-07-26
US62/879,190 2019-07-2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26310.6A Division CN117031682A (zh) 2019-02-01 2020-02-03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202311026331.8A Division CN117075297A (zh) 2019-02-01 2020-02-03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2118A CN111522118A (zh) 2020-08-11
CN111522118B true CN111522118B (zh) 2023-08-18

Family

ID=71837623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26331.8A Pending CN117075297A (zh) 2019-02-01 2020-02-03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202010078407.1A Active CN111522118B (zh) 2019-02-01 2020-02-03 驱动机构
CN202020150581.8U Active CN211741677U (zh) 2019-02-01 2020-02-03 驱动机构
CN202311026310.6A Pending CN117031682A (zh) 2019-02-01 2020-02-03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26331.8A Pending CN117075297A (zh) 2019-02-01 2020-02-03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0581.8U Active CN211741677U (zh) 2019-02-01 2020-02-03 驱动机构
CN202311026310.6A Pending CN117031682A (zh) 2019-02-01 2020-02-03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2332B2 (zh)
CN (4) CN11707529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02526B2 (en) * 2017-12-21 2021-05-11 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osition determining system
USD908775S1 (en) * 2018-01-12 2021-01-26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US11422332B2 (en) * 2019-02-01 2022-08-23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mechanism
US11693208B2 (en) * 2019-02-01 2023-07-04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sensing system
CN211718594U (zh) 2019-06-14 2020-10-20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WO2021000160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12379629U (zh) * 2019-07-26 2021-01-1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装置
CN115190246B (zh) * 2022-08-01 2024-08-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KR20240036987A (ko) * 2022-09-14 2024-03-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장치 및 광학 기기
CN116760258B (zh) * 2023-08-21 2023-12-12 江西新菲新材料有限公司 应变感知vcm弹片、驱动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54144A (ja) * 2013-12-11 2017-03-16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光学要素の位置制御方法
CN108072957A (zh) * 2016-11-14 2018-05-2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108227109A (zh) * 2016-12-21 2018-06-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108957678A (zh) * 2017-05-19 2018-12-0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108957679A (zh) * 2017-05-17 2018-12-0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CN211741677U (zh) * 2019-02-01 2020-10-2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5204B2 (ja) * 2011-06-16 2016-03-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8941951B2 (en) * 2012-11-28 2015-01-27 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Head suspension flexure with integrated strain sensor and sputtered traces
JP5782582B1 (ja) * 2015-01-14 2015-09-24 日本メ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感圧素子、圧力センサ、および感圧素子製造方法
JP6711641B2 (ja) * 2016-02-22 2020-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8038367A1 (ko) * 2016-08-26 2018-03-01 주식회사 하이딥 스트레인 게이지가 형성된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을 포함하는 터치 입력 장치 및 스트레인 게이지가 형성된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제조 방법
JP2020515881A (ja) * 2016-12-16 2020-05-28 ハッチンソン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光学画像安定化サスペンションにおけるセンサシフト構造
US10670429B2 (en) * 2017-02-09 2020-06-02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pacitive bending sensors
JP6947968B2 (ja) * 2017-06-19 2021-10-1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54144A (ja) * 2013-12-11 2017-03-16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光学要素の位置制御方法
CN108072957A (zh) * 2016-11-14 2018-05-2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108227109A (zh) * 2016-12-21 2018-06-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108957679A (zh) * 2017-05-17 2018-12-0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CN108957678A (zh) * 2017-05-19 2018-12-0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211741677U (zh) * 2019-02-01 2020-10-2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22332B2 (en) 2022-08-23
CN111522118A (zh) 2020-08-11
CN211741677U (zh) 2020-10-23
CN117031682A (zh) 2023-11-10
CN117075297A (zh) 2023-11-17
US20200249424A1 (en) 2020-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22118B (zh) 驱动机构
CN108072959B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210136346U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211718601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169833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20240128836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US11601595B2 (en) Control method of driving mechanism
CN217606158U (zh) 驱动机构
CN112711116B (zh) 触觉反馈机构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630282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21995799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08693620B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115144995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567289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e device
CN115016086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7741995A (zh) 光学系统
CN213213591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9625774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941782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8824877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9417827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9417825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21595375U (zh) 驱动机构
CN21910524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187828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