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5067A -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5067A
TW202125067A TW108147251A TW108147251A TW202125067A TW 202125067 A TW202125067 A TW 202125067A TW 108147251 A TW108147251 A TW 108147251A TW 108147251 A TW108147251 A TW 108147251A TW 202125067 A TW202125067 A TW 2021250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emitting diode
titanium dioxide
diode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7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7113B (zh
Inventor
虞宏達
Original Assignee
瑞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472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7113B/zh
Priority to CN202010755713.4A priority patent/CN113097192A/zh
Priority to US16/984,171 priority patent/US11152549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125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5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71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711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6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 H01L25/167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compris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s, e.g. LED,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50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devices, each device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or H01L29/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2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mounted in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e.g. insert mounted components [IMC]
    • H05K1/185Components encapsulated in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incorporated in internal layers of a multilayer circuit
    • H05K1/188Components encapsulated in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incorporated in internal layers of a multilayer circuit manufactured by moun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 structure having a conductive layer, e.g. a metal foil, such that the terminals of the component are connected to or adjacent to the conductive layer before embedding, and by using the conductive layer, which is patterned after embedding, at least partially for connecting the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91Scattering means in or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483Containers
    • H01L33/486Containers adapted for surface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4Encapsulatio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6Materials, e.g. epoxy or silicone resin

Abstract

一種發光二極體裝置,包含:發光二極體晶片、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第一透鏡在發光二極體晶片上方,第一透鏡配置以增加出光效率,第一透鏡包含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第二透鏡在該第一透鏡上方,第二透鏡配置以改變光型,第二透鏡包含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其中,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多於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

Description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封裝結構。
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是一種能夠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固態的半導體裝置。發光二極體封裝是指將發光二極體晶片封裝在一定的結構裡,此封裝結構能夠透光同時具有保護晶片的效果。
請參看第1A圖,繪示習知的發光二極體裝置10的封裝結構。發光二極體裝置10的封裝結構為倒裝式的晶片級封裝。發光二極體晶片20設置在印刷電路板(PCB)40上方,並且經由正極焊墊(anodize pad)22和負極焊墊(Negative pad)24與印刷電路板40的電路電性連接。發光二極體晶片20的外部包覆封裝膠30,用以保護發光二極體晶片20。封裝膠30材料通常為矽基的樹酯,其光的折射率約在1.4至1.51左右。
習知的發光二極體裝置10的封裝膠30常採用非環氧基的樹酯,當長期受發光二極體晶片20所發出的紫外 光照射後,封裝膠30會逐漸黃化,而影響發光二極體的出光效率。
此外,請參看第1B圖和第1C圖,分別是第1A圖的發光二極體裝置10的光線追跡圖和坎德拉圖(Candela Plots)/配光曲線。高比例的發光二極體晶片20的發射光束由發光二極體裝置的正上方發出,並且在坎德拉圖中顯示的光型為一橢圓型。因此,習知的發光二極體裝置10的光場強度分佈過度集中於中央,而使得均勻度和出光角度的表現不佳。由於發光二極體裝置為點光源,因此習知的發光二極體裝置常需額外設計以將發光二極體裝置發射的光線較均勻地擴散出去,例如,在發光二極體裝置加上二次光學透鏡以得到理想的光型。
例如,發光二極體裝置可應用於顯示器中;隨著顯示器的應用日漸廣泛,顯示器目前可整合相機、通訊以及顯示等功能,而顯示器的解析度也日漸提高,由4K顯示器,更進一步提升至8K顯示器。迷你發光二極體背光源不僅能將顯示器的調光分區數(Local Dimming Zones)做得更細緻,亦達到高動態範圍(HDR)呈現高對比度效果。現有直下式顯示器(例如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背光源多採用在發光二極體裝置上方加上二次光學透鏡,通過二次光學透鏡對發光二極體發出來的光進行二次配光,重新分配能量以滿足光腔高度10毫米(mm)以上的顯示器的場型設計。
但是,對於超薄型的顯示器(光腔高度10毫米以 下)而言,直下式背光源的設計無法以此方式完成。由於傳統的二次光學透鏡需要一定的光腔高度,但是內部空間高度相對較小的超薄型顯示器無法提供二次光學透鏡改變光的場型所需要的光線折射距離與角度,因此容易造成混光不均勻等缺陷。
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發光二極體裝置,包含:發光二極體晶片、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第一透鏡在發光二極體晶片上方,第一透鏡配置以增加出光效率,第一透鏡包含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第二透鏡在該第一透鏡上方,第二透鏡配置以改變光型,第二透鏡包含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其中,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多於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的材料包含矽基環氧樹酯。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的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大於0.01重量百分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的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小於0.5重量百分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鏡的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大於0.5重量百分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鏡的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小於2重量百分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的二氧化鈦和該第二透鏡的二氧化鈦的顆粒粒徑小於發光二極體晶片的發射光的波長的1/1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的二氧化鈦和第二透鏡的二氧化鈦的顆粒粒徑小於40奈米。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晶片為藍光晶片。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裝置為晶片級封裝結構。
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發光二極體裝置,包含:發光二極體晶片、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第一透鏡在發光二極體晶片上方,且第一透鏡包含少於0.5重量百分比的二氧化鈦。第二透鏡在第二透鏡上方,且第二透鏡包含多於0.5重量百分比的二氧化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的二氧化鈦分散於第一透鏡中。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鏡的二氧化鈦分散於第二透鏡中。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鏡包含樹酯材料,第二透鏡的二氧化鈦形成一薄膜其覆蓋第二透鏡的樹酯材料。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透鏡直接接觸發光二極體晶片。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二透鏡直接接觸第 一透鏡。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配置以增加光的折射。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鏡的光的折射率小於第一透鏡的光的折射率。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鏡的光的穿透率小於第一透鏡的光的穿透率。
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顯示器,包含了以上所述的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實施方式中的任一種,並且所述顯示器具有一光腔,此光腔的高度小於10毫米。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裝置為顯示器的直下式背光源。
10‧‧‧發光二極體裝置
20‧‧‧發光二極體晶片
22‧‧‧正極焊墊
24‧‧‧負極焊墊
40‧‧‧印刷電路板
100‧‧‧發光二極體裝置
110‧‧‧基板
120‧‧‧發光二極體結構
132‧‧‧第一焊墊
134‧‧‧第二焊墊
140‧‧‧發光二極體晶片
150‧‧‧第一透鏡
160‧‧‧第二透鏡
200‧‧‧發光二極體裝置
210‧‧‧基板
220‧‧‧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232‧‧‧第一焊墊
234‧‧‧第二焊墊
240‧‧‧發光二極體晶片
242‧‧‧頂面
244‧‧‧側面
250‧‧‧第一透鏡
260‧‧‧第二透鏡
300‧‧‧發光二極體裝置
310‧‧‧基板
320‧‧‧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332‧‧‧第一焊墊
334‧‧‧第二焊墊
340‧‧‧發光二極體晶片
350‧‧‧第一透鏡
360‧‧‧第二透鏡
420‧‧‧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422‧‧‧支架
424‧‧‧導孔
426‧‧‧第一延伸焊墊
428‧‧‧第二延伸焊墊
432‧‧‧第一焊墊
434‧‧‧第二焊墊
440‧‧‧發光二極體晶片
450‧‧‧第一透鏡
460‧‧‧第二透鏡
520‧‧‧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540‧‧‧發光二極體晶片
542‧‧‧頂面
544‧‧‧側面
550‧‧‧第一透鏡
560‧‧‧第二透鏡
570‧‧‧保護層
700‧‧‧背光模組
710‧‧‧背板
720‧‧‧燈條
722‧‧‧電路板
724‧‧‧發光二極體組件
730‧‧‧背光腔
732‧‧‧開口
740‧‧‧光學膜片
D1‧‧‧第一尺寸
D2‧‧‧第二尺寸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T3‧‧‧第三厚度
T4‧‧‧第四厚度
本揭示內容的各方面,可由以下的詳細描述,並與所附圖式一起閱讀,而得到最佳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產業界的普遍慣例,各個特徵並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為了清楚地說明和討論,各個特徵的尺寸可能任意地增加或減小。
第1A圖繪示習知的晶片級封裝的發光二極體裝置的結構的截面視圖。
第1B圖繪示習知的晶片級封裝的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光 線追跡圖。
第1C圖繪示習知的晶片級封裝的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坎德拉圖(Candela Plots)/配光曲線。
第2圖繪示不同濃度的二氧化鈦與光的穿透率的關係。
第3圖繪示不同濃度的二氧化鈦與光的折射率的關係。
第4A圖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的結構的截面視圖。
第4B圖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光線追跡圖。
第4C圖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坎德拉圖/配光曲線。
第5A圖和第5B圖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截面視圖。
第6A圖和第6B圖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的截面視圖。
第7圖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分解圖。
以下的揭示內容提供了不同的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以實現所提供的標的之不同的特徵。以下描述組件和配置的具體實施例,以簡化本揭示內容。當然,這些僅是實施例,並不旨在限制本揭示內容。例如,在隨後的描述中,形成第一特徵高於第二特徵,可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徵以直接接 觸形成的實施方式,且也可包括附加的特徵設置於第一和第二特徵之間,因此第一和第二特徵不是直接接觸的實施方式。此外,本揭示內容可在各個實施例中重複標示數字和/或字母。這樣的重複,並不是意指所討論的各個實施方式之間和/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為了便於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個元件或特徵之間,如圖式中所繪示的關係,在此可能使用空間上的相對用語,諸如「之下」、「下方」、「低於」、「之上」、「上方」、「高於」、和類似用語。除了圖式中繪示的方向之外,空間上的相對用語旨在涵蓋裝置在使用中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設備可以有其他方向(旋轉90度或其他方向),並且此處所使用的空間上相對用語也可以相應地解釋。
有鑑於習知技術的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光型不理想、或混光不均勻等問題,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藉由在發光二極體晶片裝置的結構中,在發光二極體晶片的上方設置兩層透鏡,這兩層透鏡分別地含有不同含量的二氧化鈦,因此可改變發光二極體裝置的光型,並且增加出光效率。
請參看第2圖,繪示在矽基環氧樹酯中不同濃度的二氧化鈦與光的穿透率的關係,所測試的二氧化鈦顆粒的粒徑小於40奈米。在第2圖所示的試驗中,分別地測試二氧化鈦(TiO2)佔0.01重量百分比、0.1重量百分比、0.5重量百分比、和1重量百分比等不同比例,對於不同波長的光線的穿透率的影響。
第2圖的虛線為450奈米波長,這是一般發光二極體藍光晶片的應用波長。第2圖顯示在紫外光的波長範圍,例如小於400奈米的波長的光,二氧化鈦的添加會有明顯的降低穿透率的現象。因此,在發光二極體晶片上方設置具有二氧化鈦的矽基環氧樹酯層,可過濾一部分的紫外線輸出,增加發光二極體裝置輸出的藍光純度。矽基環氧樹酯層對紫外線的抗性較佳,因此不易如習知技術常用的封裝膠30一樣黃化,添加的二氧化鈦也降低了紫外線的穿透率,強化了吸收紫外線的效果。
第2圖並顯示當矽基環氧樹酯添加1重量百分比的二氧化鈦時,450奈米波長的光的穿透率在約20%。當矽基環氧樹酯添加0.5重量百分比的二氧化鈦時,450奈米波長的光的穿透率在約65%。當矽基環氧樹酯添加0.01重量百分比至0.1重量百分比的二氧化鈦時,450奈米波長的光的穿透率在約75%至約85%之間。因此,當矽基環氧樹酯添加小於0.1重量百分比的二氧化鈦時,二氧化鈦對光的穿透率的改變效應也變地較小。根據第2圖所示的試驗結果,在發光二極體晶片上設置具有二氧化鈦的矽基環氧樹酯層,可調整二氧化鈦的含量,來達到所需的光的穿透率或光型。
請參看第3圖,繪示在矽基環氧樹酯中不同濃度的二氧化鈦與445至450奈米波長藍光的折射率的關係,所測試的二氧化鈦顆粒的粒徑小於40奈米。第3圖顯示當矽基環氧樹酯沒有添加二氧化鈦時,光在矽基環氧樹酯的折射率約1.5。當二氧化鈦濃度逐漸增加至0.1重量百分比時,光在 矽基環氧樹酯的折射率為最高,約1.61至1.62;之後二氧化鈦濃度再升高,但光在矽基環氧樹酯的折射率反而會下降,例如當二氧化鈦濃度逐漸增加至0.5重量百分比時,光在矽基環氧樹酯的折射率為約1.58。
由第2圖和第3圖的試驗結果可知,使用顆粒為奈米等級的二氧化鈦粉末摻雜在矽基環氧樹酯封裝膠裡,濃度較低時(例如小於0.1重量百分比)對於450奈米以上波長的光線的穿透率表現影響較小,穿透率下降幅度不大,同時添加二氧化鈦的比例逐步增加到0.1重量百分比時,摻雜二氧化鈦的矽基環氧樹酯折射率會由1.51提升到1.61左右。摻雜超過0.5重量百分比之後,由於二氧化鈦的顆粒粉末會有聚集現象,導致二氧化鈦顆粒無法保持分散狀態,也就未能藉由粒子與粒子之間的折射增加光效率,有可能產生瑞利(Rayleigh Scattering)散射現象而造成穿透率明顯下降。
因此,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中設置了二層透鏡,分別地在矽基環氧樹酯中添加不同濃度的二氧化鈦,其中第一層透鏡配置以增加出光效率,第二層透鏡配置以改變光型。
請參看第4A圖,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100。發光二極體裝置100包含基板110和發光二極體結構120。發光二極體結構120在基板110之上。發光二極體結構120包含第一焊墊132、第二焊墊134、發光二極體晶片140、第一透鏡150、和第二透鏡16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或多個發光二極體結構120可設置在基板110上方,基板110可例如為印刷電路板。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板110上塗覆有白漆,其反射率為80%至90%,使得發光二極體晶片140發出的朝向基板110的光會被反射出去。
發光二極體晶片140設置於基板110上並且經由第一焊墊132(例如,正極焊墊)和第二焊墊134(例如,負極焊墊)與基板110的電路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晶片140還藉由黏著劑,例如環氧樹酯(Epoxy)固定在基板110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晶片110為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例如氮化鎵(GaN)或磷化鎵(GaP)晶片,發出的光波長介於430至480奈米,例如440至460奈米。
第一透鏡150設置於發光二極體晶片140上方。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150直接地接觸發光二極體晶片140。第一透鏡150的材料包含矽基環氧樹酯,並且含有0.01至0.5重量百分比之間的二氧化鈦顆粒。其中,二氧化鈦顆粒的粒徑小於發光二極體晶片140發出的光波長的1/10,例如,小於40奈米。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將二氧化鈦顆粒與矽基環氧樹酯混合,之後以模塑(molding)成型的方式,在發光二極體晶片140上形成第一透鏡150。
第一透鏡150配置以增加光的出光效率。根據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當光線由光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 其入射角大於臨界角時,光線將不再折射,停止進入另一個介質並全部反射回光密介質,此稱為全反射。若使用氮化鎵(GaN)晶片,其折射率為n=2.5為光密介質;若在晶片外的封裝膠的折射係數與晶片相差太多,根據司乃耳定律,大部分的光會再度被反射回晶片內部,因此會影響出光效率。在習知的發光二極體裝置中,與晶片接觸的封裝膠矽樹酯的折射為1.4~1.51左右之間,因此,會影響出光效率。
相對而言,在本揭示內容的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結構120中的第一透鏡150使用矽基環氧樹酯,並添加一定比例的二氧化鈦,做成多邊型幾何形狀直接接觸發光二極體晶片140。第一透鏡150因為使用模塑成型,可黏合在發光二極體晶片140上,並且由於第一透鏡150添加了約0.01至約0.5重量百分比之間的二氧化鈦,使得光在第一透鏡150的折射率可提升到約1.61,因此可較習知技術減少反射,增加發光二極體裝置100的出光效率。
請再參看第4A圖,第二透鏡160設置於第一透鏡150上方或外側。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透鏡160直接地接觸第一透鏡150。第二透鏡160的材料包含矽基環氧樹酯,並且含有0.5至2重量百分比之間的二氧化鈦顆粒密度。其中,二氧化鈦顆粒的粒徑小於發光二極體晶片140發出的光波長的1/10,例如,小於40奈米。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將二氧化鈦顆粒與矽基環氧樹酯混合,之後以模塑(molding)成型的方式,在第一透鏡150上形成第二透鏡160。換言之,第二透鏡160的形成 方式與第一透鏡150的形成方式類似,差異在於混合了較高比例的二氧化鈦顆粒。
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可先以模塑(molding)成型的方式,在第一透鏡150上形成矽基環氧樹酯層,之後再以例如真空沉降的製程,沉積一層二氧化鈦薄膜覆蓋在矽基環氧樹酯層上,而形成第二透鏡160。
第二透鏡160配置以改變光型。藉由調整矽環氧樹酯層的二氧化鈦含量在0.5至2重量百分比之間,而使得第二透鏡160的折射率較第一透鏡150的折射率低,並且降低光在矽環氧樹酯材料的穿透率,以達到改變光型的功效。
根據前述第2圖和第3圖的試驗,當二氧化鈦在矽基環氧酯中的濃度較高時,二氧化鈦顆粒因為聚集的關係,小顆粒變成大顆粒,導致大顆粒的粒徑超過藍光波長的1/10,從而產生了瑞利散射現象,導致藍光的穿透率下降。第二透鏡160設計為利用瑞利散射現象,增加光的散射效果,使得正上方的光穿透率下降,增加光反射,把部分的光線再度折射回去,達到改變光型分布的目的。
請參看第4B圖和第4C圖,分別是第4A圖的發光二極體裝置100的光線追跡圖和坎德拉圖(Candela Plots)/配光曲線。發光二極體裝置100的正上方的光穿透率下降,把部分的光線再度折射。因此發光二極體裝置100的光型分佈為第4C圖所示的蝙蝠翼形。因此發光二極體裝置100可實現更小的混光距離與模組厚度。
相對而言,習知的發光二極體裝置,例如第1A 圖所示發光二極體裝置10,須在封裝結構外再添加二次光學透鏡,才能達到如第4C圖所示的光的場型分佈。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根據光型需要來調整第二透鏡160中所添加的二氧化鈦的量。例如,當需要發光二極體裝置正上方的發出光強度較高時,第二透鏡160中的所添加的二氧化鈦的量較低;當需要發光二極體裝置正上方的發出光強度較低時,第二透鏡160中的所添加的二氧化鈦的量較高。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150和第二透鏡160為平面的層。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150和第二透鏡160可能為圓弧狀的層,例如,可為凸狀或凹狀。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結構120係形成在基板110上,亦即,將發光二極體晶片140經由第一焊墊132和第二焊墊134而與基板電性連接,並且以黏著劑黏合發光二極體晶片140和基板110,之後,在發光二極體晶片140上方形成第一透鏡150、和在第一透鏡150上方形成第二透鏡160。
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將第一透鏡150形成在發光二極體晶片140上、接著將第二透鏡160形成在第一透鏡150上。之後,將發光二極體結構120經由第一焊墊132和第二焊墊134而與基板110電性連接,並且以黏著劑黏合發光二極體晶片140和基板110。
請參看第5A圖,繪示根據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200。在發光二極體裝置200中,發光二極體封 裝結構220為全包覆式的封裝。第一透鏡250和第二透鏡260包覆發光二極體晶片240的頂面242和側面244。發光二極體晶片240設置於基板210上並且經由第一焊墊232和第二焊墊234與基板210的電路電性連接。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晶片240的寬度為第一尺寸D1,第二透鏡260的寬度為第二尺寸D2,第二尺寸D2小於或等於第一尺寸D1的1.2倍。因此,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220為一晶片級封裝結構。
請參看第5B圖,繪示根據另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300。在發光二極體裝置300中,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320為全包覆多邊形的封裝。第一透鏡350和第二透鏡360包覆發光二極體晶片340的頂面和側面。發光二極體晶片340設置於基板310上並且經由第一焊墊332和第二焊墊334與基板310的電路電性連接。
第一透鏡350在發光二極體晶片340的頂面的厚度為第一厚度T1,第一透鏡350在發光二極體晶片340的側面的厚度為第二厚度T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厚度T1不等於第二厚度T2。可根據需求,調整第一透鏡350的第一厚度T1和第二厚度T2,以達到理想的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320的頂面和側面的出光率效果。
第二透鏡360在發光二極體晶片340的頂面的厚度為第三厚度T3,第二透鏡360在發光二極體晶片340的側面的厚度為第四厚度T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厚度T3不等於第四厚度T4。在以沉積一層二氧化鈦薄膜覆蓋在矽基 環氧樹酯層上而形成第二透鏡360的實施方式中,可藉由調整矽基環氧樹酯的厚度,而達到在第二透鏡360中的所需的二氧化鈦含量。可根據需求,調整第三厚度T3和第四厚度T4,以達到理想的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320的頂面和側面的光的場型分佈。
請參看第6A圖,繪示根據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420。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420與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220和320的主要差異在於具有一支架422。支架422可例如為陶瓷材料或環氧樹酯材料。
在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420中,第一焊墊432與在支架422中的導孔424和第一延伸焊墊426電性連接。第二焊墊434與在支架422中的導孔424和第二延伸焊墊428電性連接。第一透鏡450位於支架422上方且覆蓋發光二極體晶片440。第二透鏡460位於支架上方且覆蓋第一透鏡450。
請參看第6B圖,繪示根據一些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520。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520為一單面出光式的封裝結構。保護層570位於發光二極體晶片540的側面544上,保護層570由不透明的材料所組成。第一透鏡550位於保護層570上方且覆蓋發光二極體晶片540的頂面542。第二透鏡560覆蓋第一透鏡550。
本揭示內容的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二極體裝置,係在發光二極體晶片上方設置二層微透鏡的構造,亦即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這樣的結構可應 用於例如,但不限於,迷你發光二極體或微發光二極體的封裝結構,例如晶片級封裝或晶圓級封裝。
本揭示內容的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可以應用於例如,但不限於,顯示器或照明裝置,諸如顯示器的背光源(例如直下式背光模組或側光式背光模組)、閃光燈、投影儀、強光照明燈具(例如,車燈、探照燈、手電筒、工作燈、戶外高棚燈、景觀等)、小角度照明燈具等。
以應用於顯示器的背光源來說明,下表一比較背光技術運用習知的發光二極體裝置與運用本揭示內容的發光二極體裝置所製作的背光源的差異。
表一
Figure 108147251-A0101-12-0016-1
請參看第7圖,繪示一顯示器的背光模組700的分解圖。背光模組700包含背板710、燈條720、背光腔730、以及複數個光學膜片740。
複數個燈條720係設置於背光模組上,每一燈條包含電路板722和發光二極體組件724。發光二極體組件 具有如上所述的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
背光腔730位於背板710和燈條720上方。背光腔730的底部具有複數個開口732,其分別地對應於複數個發光二極體組件72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背光模組700應用於薄型的顯式器,背光腔730的高度小於10毫米(mm)。
複數個光學膜片740設置於背光腔730上方。光學膜片可例如為擴散板、稜鏡片、擴散片、或類似者,以根據需求,調整背光模組700的光學特性。
本揭示內容的一些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顯示器,此顯示器為薄型化的裝置,具有一光腔其高度小於10毫米。顯示器的背光源包含了上述第4A圖、第5A圖、第5B圖、第6A圖、或第6B圖所討論的實施方式的發光二極體裝置或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因此,可省略二次光學透鏡的設計,並且在薄型化顯示器或其他光腔高度較小的照明裝置上達到更佳的出光效率和混光均勻的效果。
以上概述了數個實施方式的特徵,以便本領域技術人員可較佳地理解本揭示內容的各方面。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他們可能容易地使用本揭示內容,作為其他製程和結構之設計或修改的基礎,以實現與在此介紹的實施方式之相同的目的,或是達到相同的優點。本領域技術人員亦將理解,與這些均等的建構不脫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和範圍,並且他們可能在不脫離所附請求項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進行各種改變、替換、和變更。
100‧‧‧發光二極體裝置
110‧‧‧基板
120‧‧‧發光二極體結構
132‧‧‧第一焊墊
134‧‧‧第二焊墊
140‧‧‧發光二極體晶片
150‧‧‧第一透鏡
160‧‧‧第二透鏡

Claims (10)

  1. 一種發光二極體裝置,包含:
    一發光二極體晶片;
    一第一透鏡,在該發光二極體晶片上方,該第一透鏡配置以增加出光效率,該第一透鏡包含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以及
    一第二透鏡,在該第一透鏡上方,該第二透鏡配置以改變光型,該第二透鏡包含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
    其中,所述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多於所述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和該第二透鏡的材料包含矽基環氧樹酯。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的所述第一含量的二氧化鈦介於0.01至0.5重量百分比的範圍。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的所述第二含量的二氧化鈦介於0.5至2重量百分比的範圍。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的所述二氧化鈦和該第二透鏡的所述二氧化鈦的顆粒粒徑小於該發光二極體的發射光的波長的1/10。
  6. 一種發光二極體裝置,包含:
    一發光二極體晶片;
    一第一透鏡,在該發光二極體晶片上方,該第一透鏡包含少於0.5重量百分比的二氧化鈦;以及
    一第二透鏡,在該第二透鏡上方,該第二透鏡包含多於0.5重量百分比的二氧化鈦。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的光的折射率小於該第一透鏡的光的折射率。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的光的穿透率小於該第一透鏡的光的穿透率。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發光二極體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的所述二氧化鈦和該第二透鏡的所述二氧化鈦的顆粒粒徑小於40奈米。
  10. 一種顯示器,包含請求項1至請求項9中任一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裝置,並且該顯示器具有一光腔,該光腔高度小於10毫米。
TW108147251A 2019-12-23 2019-12-23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TWI7471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7251A TWI747113B (zh) 2019-12-23 2019-12-23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CN202010755713.4A CN113097192A (zh) 2019-12-23 2020-07-31 发光二极管装置和显示器
US16/984,171 US11152549B2 (en) 2019-12-23 2020-08-04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7251A TWI747113B (zh) 2019-12-23 2019-12-23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5067A true TW202125067A (zh) 2021-07-01
TWI747113B TWI747113B (zh) 2021-11-21

Family

ID=76437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7251A TWI747113B (zh) 2019-12-23 2019-12-23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52549B2 (zh)
CN (1) CN113097192A (zh)
TW (1) TWI7471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42481B2 (en) * 2020-05-26 2022-05-24 Applied Materials, Inc. Preclean and encapsulation of microLED features
WO2022164839A1 (en) * 2021-01-26 2022-08-04 Nadarajah Narendran 3d printable lens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81644B2 (en) 2004-02-06 2006-07-25 Barnes Group Inc. Overmolded lens on leadframe and method for overmolding lens on lead frame
US7456499B2 (en) 2004-06-04 2008-11-25 Cree, Inc. Power light emitting die package with reflecting lens and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5192811B2 (ja) 2004-09-10 2013-05-08 ソウル セミコンダクタ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多重モールド樹脂を有する発光ダイオードパッケージ
US7221223B2 (en) 2005-07-28 2007-05-22 Motorola,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managing a power amplifier
US7329907B2 (en) * 2005-08-12 2008-02-12 Avago Technologies, Ecbu Ip Pte Ltd Phosphor-converted LED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light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CN102113119A (zh) * 2008-05-29 2011-06-29 克利公司 具有近场混合的光源
US9255686B2 (en) 2009-05-29 2016-02-09 Cree, Inc. Multi-lens LED-array optic system
CN102437276A (zh) * 2011-11-25 2012-05-02 四川新力光源有限公司 一种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2746814A (zh) 2012-07-11 2012-10-24 上海中新裕祥化工有限公司 新型改性纳米二氧化钛掺杂脂环族环氧树脂led封装胶
TW201504679A (zh) * 2013-07-26 2015-02-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透鏡模組及應用該透鏡模組之光源模組
TWI578069B (zh) * 2016-08-25 2017-04-11 瑞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JP6952203B2 (ja) * 2018-03-13 2021-10-20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Apple Inc. 直接式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7113B (zh) 2021-11-21
CN113097192A (zh) 2021-07-09
US20210193886A1 (en) 2021-06-24
US11152549B2 (en)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01670B2 (en) Method to form primary optic with variable shapes and/or geometries without a substrate
JP6386110B2 (ja) 非対称放射パターンを有する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049486A1 (en) Led illumination module
TWI703743B (zh) 發光裝置及發光模組
US10761373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10200026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545658B1 (ko) 발광 소자용 렌즈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JP6732848B2 (ja) 非対称な形状の発光装置、当該発光装置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当該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016467B2 (ja) ビーム成形構造体を備え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47113B (zh) 發光二極體裝置和顯示器
JP2013149588A (ja) 固体照明デバイス
US10678036B2 (en) Optical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TWM609027U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10828645A (zh) 一种发光元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TWI610470B (zh) 發光二極體晶片級封裝結構、直下式背光模組及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
KR20150109590A (ko)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TWM587828U (zh) 發光元件以及光源模組
CN111384225B (zh) 发光装置
US10825971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a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DBR) film
TW202232208A (zh) 發光二極體裝置、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TW202131070A (zh) 直下式背光裝置
KR100663909B1 (ko) 측면 발광용 렌즈 및 발광 소자
US20230069298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216818374U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器
TW201427090A (zh) 發光二極體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