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1778A - 插座及工具 - Google Patents

插座及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1778A
TW202121778A TW109138064A TW109138064A TW202121778A TW 202121778 A TW202121778 A TW 202121778A TW 109138064 A TW109138064 A TW 109138064A TW 109138064 A TW109138064 A TW 109138064A TW 202121778 A TW202121778 A TW 2021217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aforementioned
needle plate
buckling
so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8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田康平
松井勇輝
白井佳憲
松井傑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友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友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友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1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177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33Sockets for IC's or transistors
    • G01R1/0441Details
    • G01R1/0466Details concerning contact pieces or mechanical details, e.g. hinges or cams;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2Hand too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33Sockets for IC's or transistors
    • G01R1/0441Details
    • G01R1/045Sockets or component fixtures for RF or HF tes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Abstract

插座(10)係具備:設置有複數個接觸探針之針塊(30)、與該針塊(30)一起保持複數個接觸探針之針板(50)、及扣合針塊(30)與針板(50)之扣合部(60)。扣合部(60)係可裝拆地扣合針塊(30)與針板(50)。

Description

插座及工具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於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封裝件的檢查之插座。
已知有用於IC封裝件的檢查之插座(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插座係具有:立設有與IC的電極端子一一對應的複數個接觸探針之針塊、及設於針塊的上方之導引構件。將檢查對象的IC封裝件以電極端子朝下的姿勢插入導引構件時,IC封裝件係以預定的姿勢被導引至接觸探針之上。從上往下適當地按壓IC封裝件,使IC封裝件的電極端子與接觸探針接觸而確保檢查用的通電路。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207511號公報
若為了使電性連接下的高頻特性提高而使接觸探針的全長縮短,也會有要將保持接觸探針之插座的厚度變薄之需求。並且,對於構成插座之針塊、針板等之保持構造,也有相對應的改變之需求。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係實現適於插座的厚度變薄之接觸探針的保持構造。
本發明的一態樣係一種插座,該插座係具備:設置有複數個接觸探針之針塊、與前述針塊一起保持前述複數個接觸探針之針板、及扣合前述針塊與前述針板之扣合部。
根據本發明的態樣,可實現適於插座的厚度變薄之接觸探針的保持構造。
5:檢查裝置
9:IC封裝件
10:插座
12:插座本體
14:蓋體
16:加壓機構
18:蓋體擺動軸
20:卡鉤
21:卡扣爪
22:卡鉤擺動軸
24:螺旋彈簧
26:導引構件
28:接觸探針陣列
30,30B,30C:針塊
31:中央凹部
32:探針插入部
32a:貫通孔
32b:段差部
33,33B:定位部
36:扣合孔
36B:扣合孔
37,37B:扣合突起部
37a:扣合爪部
37b:傾斜部
37c:段差部
38:空隙
50,50B,50C:針板
51:內區域部
52:外區域部
53:中央凹部
54:探針插入部
54a:貫通孔
54b:段差部
55:延設部
56:定位孔
57,57B:扣接部
57a:傾斜部
57b:段差部
58:可撓部
58c:彎曲部
59:定位突起
60:扣合部
80:壓入銷
81:凸緣部
82:溝部
83:突起
90:塊側壓入孔
91:定位部
91a:錐面部
92:板側壓入孔
93:段差部
95:段差部
100:工具
101:手柄
102:支點軸
103:前端部
105:鉤爪部
105a:平坦部
110L:左半體
110R:右半體
112:軸承部、支點軸
114:第一抵接面
116:第二抵接面(限制部)
120:彈推部
200:組裝治具
W2:間隔
W2’:寬度
W3:寬度
W4:寬度
W7:寬度
圖1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插座的構成例之外觀圖。
圖2係第一實施型態中之針塊的仰視圖。
圖3係圖2的III-III斷面圖。
圖4係第一實施型態中之針板的俯視圖。
圖5係圖4的V-V斷面圖。
圖6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工具的構成例之立體外觀圖(之一)。
圖7係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工具的構成例之立體外觀圖(之二)。
圖8係左半體及支點軸的立體外觀圖。
圖9係用來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中之針塊與針板的組裝之圖(之一)。
圖10係用來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中之針塊與針板的組裝之圖(之二)。
圖11係用來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中之針塊與針板的組裝之圖(之三)。
圖12係組裝途中的扣合部的放大立體圖。
圖13係組裝完成時的扣合部的放大立體圖。
圖14係第一實施型態之組裝完成時的針塊及針板的仰視圖。
圖15係圖14的XV-XV斷面圖。
圖16係顯示第二實施型態中之針塊及針板的構成例之分解圖。
圖17係第二實施型態之組裝途中的扣接部及扣合突起部周圍的放大立體斷面圖。
圖18係第二實施型態之組裝完成狀態的扣接部及扣合突起部周圍的放大立體斷面圖。
圖19係顯示第三實施型態中之針塊及針板的構成例之立體圖。
圖20係顯示壓入銷的構成例之立體外觀圖。
圖21係放大顯示塊側壓入孔與板側壓入孔的連接部位之斷面圖(之一)。
圖22係放大顯示塊側壓入孔與板側壓入孔的連接部位之斷面圖(之二)。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型態的例子,但可適用本發明之型態不限於以下的實施型態。各圖中顯示用來表示共通的方向之正交三軸。正交三軸係以Z軸正向為上方之右手定則座標系。
〔第一實施型態〕
圖1係顯示本實施型態之插座10的構成例之外觀圖。插座10係具備:插座本體12、蓋體14、及加壓機構16。
插座本體12係供檢查對象的IC封裝件9裝入而裝設到檢查裝置5。
蓋體14係由沿著X軸方向之蓋體擺動軸18支持成可擺動,將加壓機構16支持於插座本體12的上方。
加壓機構16係從上往下對於裝入插座本體12之檢查對象的IC封裝件9施加荷重。
蓋體14之設有蓋體擺動軸18之側的相反側,亦即Y軸負向側(從圖1的紙面的正面觀看時之右側),具備卡鉤20。卡鉤20係由沿著X軸方向之卡鉤擺動軸22支持成可擺動,且從X軸負向側觀看時,藉由螺旋彈簧24而以卡鉤擺動軸22為中心往順時針方向轉彈推。
卡鉤20係以卡扣爪21卡扣於插座本體12而維持蓋體14覆蓋於插座本體12上方的狀態。解除卡鉤擺動軸22的彈推狀態而將卡鉤20解扣,使蓋體14以蓋體擺動軸18為中心擺動時,插座本體12的內部露出,而可將檢查對象的IC封裝件9裝入或取出。
插座本體12係具有:導引構件26、接觸探針陣列28、針塊30、及針板50。
導引構件26係導引檢查對象的IC封裝件9,以使裝入插座本體12之檢查對象的IC封裝件9相對於接觸探針陣列28以預定的姿勢到達預定的相對位置。
接觸探針陣列28係構成為將複數個接觸探針沿著XY平面排列成與檢查對象的IC封裝件9的電極端子的配置相對應。接觸探針陣列28的各接觸探針係藉由針塊30及針板50保持成長方向沿著Z軸方向。
圖2係針塊30的仰視圖。
圖3係圖2的III-III斷面圖。
針塊30係由絶緣性的彈性樹脂作成的零件。針塊30的下表面(Z軸負向的側面)的中央部具有中央凹部31,中央凹部31的頂部具有複數個探針插入部32。各探針插入部32係與構成接觸探針陣列28之接觸探針一對一地對應之部位,發揮相對於針塊30來保持所插入的接觸探針的上端之機能。
一個探針插入部32係具有上下方向(Z軸方向)的貫通孔32a,且在該貫通孔32a的周邊具有段差部32b(參照圖3)。接觸探針的針軸係經貫通孔32a貫通過針塊30,但接觸探針的筒管(直徑大於針軸)係抵接於段差部32b,將接觸探針的上端定位而相對於針塊30被保持。
針塊30係在隔著中央凹部31之X軸正向側及X軸負向側,分別具有定位部33。定位部33係向下方(Z軸負向)突設之突起。定位部33係與設於針板50之後述的定位孔56嵌合,而發揮組裝針板50與針塊30之際之針板50相對於針塊30的定位及抑制針板50相對於針塊30的位置偏移之機能。
針塊30係在隔著中央凹部31之Y軸正向側及Y軸負向側的外側,分別具有沿著X軸方向之俯視下呈長梳形的扣合孔36。各扣合孔36之接觸探針陣列28側的內側面係設有沿著Y軸向外延伸之兩個扣合突起部37。扣合突起部37係沿著X軸方向隔著預定間隔而設置,因此俯視下扣合孔36呈梳齒狀。
扣合突起部37係在延伸出的部分的前端部具有扣合爪部37a。扣合爪部37a係下部具有傾斜部37b,上部具有段差部37c(參照圖3)。扣合突起部37係構成使針塊30與針板50可裝拆地扣合之扣合部60的一部分。
圖4係針板50的俯視圖。
圖5係圖4的V-V斷面圖。
針板50係由絶緣性的彈性樹脂作成的零件。針板50係裝接於針塊30的下表面,保持穿過針塊30的貫通孔32a且保持於針塊30之接觸探針陣列28的各接觸探針的下端。針板50係具有:內區域部51、外區域部52、及延設部55。
內區域部51係具有中央凹部53,中央凹部53係上下的厚度比外緣薄而相較於外緣凹入。中央凹部53係朝上方(Z軸正向)開口且底面平坦,中央凹部53係設有與接觸探針陣列28的各接觸探針相對應的複數個探針插入部54。
探針插入部54係與構成接觸探針陣列28之接觸探針一對一地對應。探針插入部54係藉由接觸探針的下端插入探針插入部54,而發揮相對於針板50保持所插入的接觸探針的下端之機能。
一個探針插入部54係具有上下方向的貫通孔54a,且在該貫通孔54a的周邊具有段差部54b(參照圖5)。接觸探針的針軸係經貫通孔54a貫通過針板50,但接觸探針的筒管(直徑大於針軸)係抵接於段差部54b,將接觸探針的下端定位而相對於針板50被保持。
外區域部52係設於內區域部51的Y軸正向側及Y軸負向側各者。Y軸正向側的外區域部52係具有矩形斷面之帶狀體通過從內區域部51的Y軸正向側的側面離開之位置而連接內區域部51的X軸正向側的側面與內區域部51的X軸負向側的側面。同樣地,Y軸負向側的外區域部52係具有矩形斷面之帶狀體通過從內區域部51的Y軸負向側的側面離開之位置而連接內區域部51的X軸正向側的側面與內區域部51的X軸負向側的側面。外區域部52也可稱為從內區域部51離開而形成的外緣部。外區域部52係在與內區域部51之間形成空隙之一對圈狀的耳部。
外區域部52係具有:沿著X軸之直線狀部的扣接部57、及將扣接部57的X軸方向的各端部與內區域部51連結之兩個可撓部58。外區域部52係構成使針塊30與針板50可裝拆地扣合之扣合部60的一部分。
扣接部57的縱斷面係大致呈矩形。如圖5所示,針塊30的扣合突起部37(參照圖2、圖3)的扣合爪部37a要扣合的扣接部57的被扣合部分係傾斜部57a。
可撓部58係形成為容易受到撓曲應力之形狀之部位,以在扣接部57受到使其朝向從內區域部51離開的方向位移之外力作用時,故 意地使可撓部58比其他部位容易彈性變形。可撓部58係具有往X軸正向側或X軸負向側形成為凸狀之俯視下呈半圓形之彎曲部58c。
扣接部57的Y軸方向寬度W4係設定為小於針塊30的扣合孔36(參照圖2)的Y軸方向的狹幅部的寬度W3。屬於直線狀部的扣接部57插入扣合孔36的狹幅部之際,會與扣合突起部37干渉,但如後述,在扣接部57與扣合突起部37設有減輕其干渉之構成。寬度W3係設定為能夠使扣合爪部37a確實地扣住扣接部57。扣接部57的Z軸方向的位置係設定為比內區域部51及可撓部58的位置偏向上方(Z軸正向)。
針板50係在內區域部51的X軸正向側與X軸負向側的個別的側面具有沿X軸方向延伸設置的延設部55,該延設部55係位在Y軸正向側的外區域部52與內區域部51的連接部與Y軸負向側的外區域部52與內區域部51的連接部之間。延設部55係分別具有上下方向貫通之定位孔56。定位孔56的內徑係與定位部33(參照圖2、圖3)的外形相配合。針板50的定位孔56與針塊30的定位部33嵌合而成為使針板50相對於針塊30定位且進一步抑制針板50相對於針塊30的位置偏移之嵌合關係。
圖6係顯示組裝針塊30與針板50之際使用的工具100的構成例之立體外觀圖,相當於從工具100的斜上方所見的外觀圖。圖7係該工具100的立體外觀圖,相當於從工具100的斜下方所見的外觀圖。圖6及圖7中顯示的XtYtZt之正交三軸係表示工具100的上下左右之右手定則座標系,與圖1~圖5之插座10相關的圖式中顯示的XYZ之正交三軸具有上下相反之關係。
對於針塊30之針板50的組裝及分解之作業係使用專用的工具100。工具100係具有一對前端部103的間隔以支點軸102為支點隨著作業員以兩根手指捏壓、放開一對手柄101而而擴大、縮小之構造。
工具100係具有:沿著Yt軸方向而設置的支點軸102、右半體110R、及左半體110L。
圖8係左半體110L及支點軸102的立體外觀圖。
如圖7及圖8所示,左半體110L係具有一邊的手柄101、一邊的前端部103、及具有供支點軸102插穿的插通孔之軸承部112。
前端部103係具有三個鉤爪部105,該等鉤爪部105係以爪突起朝向左右之外側的方向(與支點軸102的軸方向正交之Xt軸方向)之姿勢,突設於下方。
鉤爪部105係分別具有平坦部105a。平坦部105a係存在於爪突起的上方(Zt軸方向),且沿著爪突起所面向的Xt軸方向的方向擴展開。
三個鉤爪部105的設置間隔係設定為配合針塊30的扣合孔36的扣合突起部37的設置間隔。各鉤爪部105的Yt軸方向的寬度W7(參照圖7)係設定為小於針塊30的扣合孔36的兩個扣合突起部37的間隔W2及隔著扣合突起部37而設於間隔W2的相反側之間隙的寬度W2’(參照圖2)。
軸承部112係具有第一抵接面114及第二抵接面116。
圖8所示之第一抵接面114係在工具100閉合的狀態(一對手柄101最分開的狀態)下,與右半體110R的內側面平行之面,且在平行的狀態下抵接於內側面。另一方面,第一抵接面114係在工具100開啟的狀態(一對手柄101最接近的狀態)下,以支點軸112為中心轉動而與右半體110R的內 側面成為預定角度(大於0°的角度)之面,且在成為預定角度的狀態下與內側面之間形成間隙(未抵接於內側面)。
圖8所示之第二抵接面116係在工具100閉合的狀態(一對手柄101最分開的狀態)下,與右半體110R的內側面成為預定角度(大於0°的角度)之面,且在成為預定角度的狀態下與內側面之間會形成間隙。另一方面,第二抵接面116係在工具100開啟的狀態(一對手柄101最接近的狀態)下,以支點軸112為中心轉動而與右半體110R的內側面抵接之面。第二抵接面116係抵接於右半體110R的內側面而發揮限制一對手柄的接近間隔之限制部的機能。
藉由上述的預定角度的設定,可限制一對手柄101最分開的距離,因而,可限制後述的扣接部57擴開的距離。
圖8係針對左半體110L的第一抵接面114及第二抵接面116進行說明,但右半體110R也具有與第一抵接面114及第二抵接面116相當之兩個抵接面而具有同樣的機能。
支點軸102係安裝有彈推部120。圖8之例中,彈推部120係具有在支點軸102的大致中央的扭轉部及從該扭轉部往上方延伸之兩個彈推棒。工具100組裝之後,彈推部120的兩個彈推棒係朝向使一對手柄101的間隔擴展的方向(使一對前端部103接近之方向)彈推左半體110L及右半體110R。圖8之例中揭示彈推部120為藉由扭轉部及兩個彈推棒所構成的扭力彈簧之例,但不限於此,亦可為例如板簧。
右半體110R除了軸承部112的配置位置與左半體110L不同之外,具有另一邊的手柄101及另一邊的前端部103,在該另一邊的前 端部103具有三個鉤爪部105。該等構件除了軸承部112的配置位置與左半體110L不同之外,具有相同的形狀。
圖9係用來說明針塊30與針板50的組裝之圖,相當於從工具100的斜下方觀看該工具所見之立體圖。XtYtZt之正交三軸係根據工具100的上下左右方向而定之座標系,XYZ之正交三軸係根據針塊30及針板50的上下左右方向(插座10的上下左右方向)而定之座標系。以下的圖亦相同。
作業員首先如圖9所示,將針板50安裝至工具100的前端部103。具體而言,作業員係將針板50的下表面朝向工具100,而將工具100的前端部103插入針板50的內區域部51與外區域部52間的間隙。並且,藉由鉤爪部105的平坦部105a,將針板50的下表面向Zt軸方向的相反方向按壓,藉此,使前端部103的鉤爪部105(爪突起)扣合於扣接部57。作業員係以捏開曬衣夾的要領,用兩根手指捏夾,使一對手柄101接近(使一對手柄101依圖9中的空白箭頭所示的方向移動)。
使一對手柄101的間隔縮短之力(沿圖9中的空白箭頭所示的方向作用之力)係以支點軸102為支點而作用成為使一對前端部103的間隔擴大之力(沿圖9中的黑色粗箭頭所示的方向作用之力)。藉此,扣合於扣接部57之鉤爪部105係使針板50的內區域部51與外區域部52的間隙變寬。
使一對前端部103的間隔擴大之力係經由三個鉤爪部105作用成為使扣接部57離開內區域部51之外力。
在此,由於使鉤爪部105的平坦部105a按壓針板50而使鉤爪部105(爪突起)扣合於扣接部57,故可確實地使針板50保持於工具100。
圖10係從工具100的前端側觀看安裝於工具100之針板50之圖。關於外區域部52,實線係表示使工具100的前端部103的間隔擴大前的狀態,虛線係表示使工具100的前端部103的間隔擴大後的狀態。惟,為了容易理解而誇大顯示了撓曲及位移。前端部103(鉤爪部105)係為了容易識別而附加網點表示。
對於鉤爪部105抵接於扣接部57的內區域部51側的側面而扣合之針板50的預定部位(扣接部57的內區域部51側)施力,使針板50之具有彈性的部分(可撓部58)彈性變形。工具100係以扣接部57到達虛線的狀態,保持針板50。
經由鉤爪部105而作用於扣接部57之外力(沿圖10中的黑色粗箭頭方向作用之力)係使針板50撓曲。然而,因外區域部52設有可撓部58,故可撓部58撓曲而吸收外力。具體而言,俯視下呈半圓形彎曲之彎曲部58c的曲率減低,而撓曲成該彎曲的弧形伸長的樣子。因此,該外力對於內區域部51撓曲之影響係成為小到可忽視的程度。
因內區域部51不撓曲,故探針插入部54的形狀及相隣的探針插入部54的位置關係亦無變化。因此,可使接觸探針陣列28的接觸探針正確地插通針板50,亦不會有XY平面方向之意外的力作用於接觸探針。
接著,如圖11所示,作業員在使一對手柄101的間隔縮小而擴大前端部103的間隔的狀態下,將針板50組裝到針塊30。
具體而言,針塊30係以上下顛倒的狀態暫時固定於預定的組裝治具200,並將對應的接觸探針組裝至各探針插入部32。暫時固定於組裝治具200之針塊30係將定位部33朝上(參照圖2),作業員係使定位部33嵌入針板50的定位孔56(參照圖4)而將針板50覆蓋組裝至針塊30。
由於定位孔56與定位部33嵌合,針塊30與針板50係成為正確的相對位置關係,針塊30的探針插入部32的貫通孔32a與針板50的探針插入部54的貫通孔54a成為正確的位置關係。在使針板50覆蓋至針塊30的組裝過程中,接觸探針陣列28的各接觸探針係順利地插入針板50的探針插入部54。
圖12係組裝途中的針塊30與針板50的扣合部60(扣接部57及扣合突起部37)的放大立體圖,且為放大顯示將針板50覆蓋至針塊30的組裝過程中之工具100的鉤爪部105的周圍之放大圖。為了容易識別,將針板50附加網點表示。
如前所述,使一對手柄101的間隔縮小之力係以支點軸102為支點而作用成為使一對前端部103的間隔擴大之外力。因此,相較於沒有外力作用的自由狀態,組裝過程中的針板50係處於扣接部57從內區域部51離開的狀態。扣接部57的Z軸方向的位置係比扣合孔36(參照圖2、圖3)偏向上方(Z軸正向)。
將針板50覆蓋至針塊30的組裝過程中,扣接部57係位於扣合孔36之與扣合突起部37之相向間隔(Y軸方向的寬度)最窄的空隙部分(圖2、3所示的寬度W3之空隙)的上方(大致正上方)。同時,扣合於扣 接部57之工具100的鉤爪部105係位於扣合孔36之中未突設有扣合突起部37之處之空隙(圖2所示的寬度W2’之空隙)的上方。
此狀態下,作業員連同工具100將針板50向針塊30按壓,扣接部57的傾斜部57a(參照圖5)係與扣合突起部37的傾斜部37b(參照圖3)抵接,兩者係接觸滑動且同時彈性地撓曲。扣接部57因可撓部58撓曲而向外側位移,扣合突起部37則是前端撓曲而略為下垂。藉由雙方的位移,將扣接部57順利地導引到扣合孔36之Y軸方向的寬度最窄的空隙內。
然後,扣接部57及工具100的前端部103(鉤爪部105)通過扣合孔36,到達針塊30的表面側(以固定於組裝治具200的狀態來觀看時為工具100的相反側)。與此同時(或先後),針板50的內區域部51的中央凹部53(參照圖5)嵌入針塊30的中央凹部31(參照圖2、圖3)。此狀態為圖12所示的狀態。
作業員接著解除使一對手柄101的間隔縮小之力。在彈推部120(參照圖8)的作用下,工具100的前端部103的間隔自然地縮小,左半體110L的第一抵接面114抵接於右半體110R的內側面,右半體110R的第一抵接面114抵接於左半體110L的內側面。因此,解除鉤爪部105與扣接部57之扣合。工具100係解除作用於針板50的預定部位(扣接部57)之力而解除鉤爪部105與扣接部57的扣合,因而解除對於針板50之保持。然後,作業員將工具100提高而使工具100離開針板50。在此,由於將針塊30暫時地固定於組裝治具200,再將針板50組裝至針塊30,故可提高作業性。
圖13係組裝完成時的扣合部的放大立體圖,且為放大顯示工具100離開針板50後的狀態之圖。為了容易識別,將針板50附加網點表示。
圖14係組裝完成時的針塊30及針板50的仰視圖,且為從工具100的前端部103側觀看將工具100提高而離開針板50後的狀態之圖。
圖15係圖14的XV-XV斷面圖。惟,省略了接觸探針的圖示。
作業員使工具100離開針板50後,針板50中,因鉤爪部105與扣接部57的扣合解除而消除作用於扣接部57之外力,外區域部52在可撓部58的彈性的作用下回到撓曲之前的原來的自由狀態(圖4、圖5所示的狀態)。
外區域部52回到自由狀態後,扣接部57的傾斜部57a的反面的角部係扣在扣合突起部37的段差部37c(參照圖3)。藉此,扣接部57與扣合突起部37相扣合,而使針板50安裝固定在針塊30。亦即,扣接部57及扣合突起部37係發揮作為將針塊30與針板50扣合之扣合部60的機能。
要將針板50從針塊30拆除時,使用工具100反向地進行上述步驟即可。另外,要將針板50從針塊30拆除時,作業員也是將工具100的前端部103插入已扣合於針塊30之針板50的內區域部51與外區域部52間的間隙,藉由前端部103的鉤爪部105的平坦部105a,將針板50的下表面向Zt軸方向的相反方向按壓。然後,使前端部103的鉤爪部 105(爪突起)扣合於扣接部57,而可確實地使針板50保持於工具100。藉此,可提高作業性。
〔第二實施型態〕
接著,說明適用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型態。與第一實施型態同樣的構成元件係標示與第一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圖16係顯示第二實施型態中之針塊30B及針板50B的構成例之分解圖。圖16中,針塊30B係以下表面朝紙面上方之姿勢表示,針板50B係以上表面朝紙面上方之姿勢表示。圖16中的座標系係表示與針塊30B的上下左右方向配合之方向。
第二實施型態中之插座10係具備針塊30B來取代第一實施型態之針塊30,且具備針板50B來取代第一實施型態之針板50。
針塊30B係由絶緣性的彈性樹脂作成之零件。
針塊30B係在中央凹部31的頂部具有複數個探針插入部32,在中央凹部31的外周部具有定位部33B。
定位部33B係設在與針板50B所設之定位突起59相向的位置之上下方向貫通之貫通孔。定位部33B的內徑係設定成為對應於定位突起59的外徑,發揮使針板50B相對於針塊30B定位,且進一步抑制相對於針塊30B的位置偏移的機能之充分的嵌合關係。
針塊30B係在中央凹部31的外周部之X軸正向側及X軸負向側具有扣合孔36B。扣合孔36B係俯視下呈矩形之上下方向(Z軸方向)貫通之孔。在扣合孔36B的X軸方向的外側(中央凹部31的相反側), 設有扣合突起部37。在扣合突起部37的X軸方向的更外側(中央凹部31的相反側),設有空隙38。
針板50B係由絶緣性的彈性樹脂作成之零件。
針板50B係在中央凹部53的底部具有複數個探針插入部54,且在中央凹部53的外周部具有與定位部33B嵌合之定位突起59。
針板50B係在中央凹部53的外周部之X軸正向側及X軸負向側形成有舌片狀的延設部55,且在延設部55的前端部設有爪狀的扣接部57B。
藉由使定位突起59嵌入定位部33B而將針板50B按壓至針塊30B來實現針板50B對於針塊30B之組裝。
具體而言,作業員係使針塊30B與針板50B的相對位置對合以使定位突起59嵌入定位部33B。如此,扣接部57B係抵接於扣合孔36B的扣合突起部37B。
圖17係顯示開始將針板50B按壓至針塊30B時的狀態之圖,且為扣接部57B及扣合突起部37B的周圍的放大立體斷面圖。作業員係從上往下(圖17中的黑色粗箭頭F所示的方向)施加按壓荷重,所以圖17中的上下係如座標軸所示,與插座10的上下相反。為了容易識別而對於針板50B附加網點。
在扣接部57B的前端部,設有法線朝外側上方傾斜(按壓作業時係朝外側下方傾斜)的傾斜部57a、及段差部57b。將針塊30B與針板50B的相對位置對合時,扣接部57B的傾斜部57a係與扣合突起部37B的 傾斜部37b的面相向而抵接。作業員將針板50B按壓至針塊30B時,扣接部57B的根部因彈性而開始撓曲,成為圖17所示的狀態。
圖18係顯示針板50B組裝至針塊30B完成後的狀態之扣接部57B及扣合突起部37B的周圍的放大立體斷面圖。上下方向、附加在針板50B的網點係與圖17相同。
接續於圖17所示狀態,作業員將針板50B按壓至針塊30B時,扣合突起部37B因本身的彈性而往設於扣合孔36B的更外側之空隙38撓曲。如此,傾斜部57a與傾斜部37b的抵接處滑動,至扣接部57B的撓曲解除的同時,傾斜部57a將跨於扣合突起部37B的段差部37c之上。以圖18的狀態來說明時,傾斜部57a係潛到扣合突起部37B的段差部37c之下。
另一方面,由於此傾斜部57a跨於扣合突起部37B的段差部37c之上,不再有力作用於傾斜部57a,所以扣合突起部37B的撓曲也解除而回到原來的自由狀態。
結果,扣接部57B的段差部57b扣在扣合突起部37B的段差部37c。藉此,扣合突起部37B與扣接部57B發揮作為使針塊30B與針板50B扣合之扣合部60的機能。
要將針板50B從針塊30B拆下時,作業員係將扣合突起部37B往空隙38的方向扳來解除與扣接部57B的扣合狀態,然後將扣接部57B拉離即可。
〔第三實施型態〕
接著,說明適用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型態。與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同樣的構成元件係標示與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圖19係顯示第三實施型態中之針塊30C及針板50C的構成例之立體圖。圖19係將針塊30C及針板50C以下表面朝上之姿勢表示。
第三實施型態中之插座10係具備針塊30C來取代第一實施型態之針塊30,且具備針板50C來取代第一實施型態之針板50。
針塊30C與針板50C係經由壓入銷80而連結,圖19所示的狀態係將針板50C安裝至針塊30C但尚未將壓入銷80裝上。
圖20係顯示壓入銷80的構成例之立體外觀圖。壓入銷80係由絶緣性的彈性樹脂作成的零件。壓入銷80係在軸的一端具備凸緣部81,在相當於銷的前端之另一端具備沿著徑向之溝部82。壓入銷80之靠近銷的前端之外周形成有沿著周方向之環狀的突起83。
回到圖19,針塊30C係與第一實施型態之針塊30及第二實施型態之針塊30B同樣地,在中央凹部31的底部具有複數個探針插入部32(圖19中被針板50C擋住而看不見)。針塊30C係在中央凹部31的外緣部之X軸正向側及X軸負向側的個別的位置,具有用以供壓入銷80壓入嵌合之塊側壓入孔90。
針板50C係與第一實施型態之針板50及第二實施型態之針板50B同樣地,在中央凹部53的頂部具有複數個探針插入部54。圖19中,中央凹部53因在反面被擋住而看不見。針板50C也在中央凹部53的外緣部之X軸正向側及X軸負向側的個別的位置,具有用以供壓入銷80壓入嵌合之板側壓入孔92。
圖21係放大顯示塊側壓入孔90與板側壓入孔92的連接部位之斷面圖。在塊側壓入孔90的針板50C側設有定位部91。定位部91係例如使塊側壓入孔90的開口部周邊呈環狀突出而成的凸部。
在定位部91的內面,形成有內徑往開口端(針板50C側的端部)擴大之錐面部91a。錐面部91a的開口端的內徑係設定為大於自由狀態下的壓入銷80的突起83的外徑。
塊側壓入孔90係在孔的中間位置具有段差部93,段差部93係具有比壓入銷80的突起83的外徑略大之內徑。
板側壓入孔92係具有段差部95。段差部95的開口徑及大徑部的內徑係與壓入銷80的凸緣部81的外徑相配合。段差部95的小徑部的內徑係設定為能夠對於定位部91的外徑實現發揮定位機能之嵌合。
圖22係放大顯示塊側壓入孔90與板側壓入孔92的連接部位之斷面圖,且顯示將壓入銷80壓入經定位的針塊30C與針板50C而扣合固定的狀態。
作業員係將板側壓入孔92嵌合於定位部91而將針板50C組裝至針塊30C。藉此,塊側壓入孔90與板側壓入孔92係定位於適切的相對位置,且形成沿著上下方向之連續孔。
接著,作業員係將壓入銷80之具有溝部82的前端從板側壓入孔92插入並壓入。當壓入銷80的突起83抵觸到錐面部91a時,溝部82的側部彈性變形,隨著壓入而相靠近。當壓入銷80的凸緣部81抵觸到板側壓入孔92的段差部95時,突起83係到達塊側壓入孔90的段差部93。如此,溝部82的側部的相靠近變形緩解,解除該端部發生的彈性變形 的一部分。並且,突起83扣合於段差部93,壓入銷80係壓接於塊側壓入孔90的內面。至此,完成對於針塊30C之針板50C的組裝。
要將針板50C從針塊30C拆下時,作業員係從塊側壓入孔90之側推壓壓入銷80的前端部而拔除。
〔概括整理〕
本說明書之揭示可概括整理如下。
本揭示之一態樣係一種插座,該插座係具備:針塊,係設置複數個接觸探針;針板,係與前述針塊一起保持前述複數個接觸探針;以及扣合部,係扣合前述針塊與前述針板。
根據本態樣,可實現適於插座的厚度變薄之接觸探針的保持構造。
前述扣合部係將前述針塊與前述針板可裝拆地扣合。
藉此,針塊、針板、接觸探針等零件的換裝及修理變容易。
前述針塊係具有將前述針板定位之定位部,前述扣合部係將利用前述定位部而定位的前述針板扣合至前述針塊。
藉此,可提高將針板組裝至針塊的作業性及組裝精度。
前述扣合部係包含:形成於前述針板之扣接部、及形成於前述針塊之扣合突起,藉由前述扣接部與前述扣合突起之扣合,將前述針板安裝至前述針塊。
藉此,不僅構成簡單,而且可確實地扣合。
前述針板係至少一部分具有彈性。
前述針板係至少一部分具有彈性,前述扣接部與前述扣合突起係利用前述彈性而扣合。
藉此,可利用彈性所致之撓曲來維持扣合。而且,因組裝之際發生撓曲時有抵抗感、撓曲解除時發出聲音,所以可使作業感明確而提高作業性。
前述針板係具有:內區域部,係設有供前述複數個接觸探針貫通的貫通孔、及具有前述彈性之外區域部,係包含前述扣接部。
藉此,使扣合之際的撓曲發生在外區域部,而抑制要插通接觸探針的內區域部撓曲,可防止組裝時接觸探針與針板接觸而有意外的力作用之情事,可提高組裝精度。
前述外區域部係具有連接於前述內區域部之圈狀的耳部。
藉此,內區域部更不易發生撓曲。
前述耳部係具有:作為前述扣接部之直線狀部、及產生前述彈性的作用之可撓部,且前述耳部係經由前述可撓部而連接於前述內區域部。
藉此,可使撓曲僅在可撓部發生,而抑制扣接部發生撓曲。因無須考慮扣接部的撓曲,所以可縮減扣接部及扣合突起部的尺寸,而可促進插座的小型化。
前述外區域部係具有中間隔著前述內區域部之一對前述耳部。
藉此,可有效地抑制在內區域部發生撓曲。
前述針塊係在前述扣合突起的前端部具有扣合爪部,前述扣接部係在抵接於前述扣合爪部的狀態下受按壓從而扣合於前述扣合爪部。
藉此,可簡單地組裝針塊與針板。
前述扣合爪部係具有傾斜部,前述扣接部係在抵接於前述傾斜部的狀態受按壓,從而沿著前述傾斜部移動而扣合於前述扣合爪部。
藉此,可簡單地組裝針塊與針板。
前述針板係具有壓入孔,前述扣合部係具有:設於前述壓入孔之段差部、及形成於壓入銷之突起,被壓入前述壓入孔之前述壓入銷的突起係扣合於前述段差部,藉此將前述針板安裝至前述針塊。
藉此,可用壓入銷使針板與針塊扣合固定。
使用於本態樣之插座的組裝時之工具係藉由施加荷重於前述針板的預定部位而使前述針板之具有前述彈性之部分彈性變形而保持前述針板,且藉由解除前述荷重而解除前述針板的保持。
因使用此工具而可提高組裝精度。
前述工具係具備:抵接於前述一對耳部之一對前端部、一對手柄、將使前述一對手柄的間隔縮小的力,作用成為使前述一對前端部的間隔擴大的力之支點、及朝向使得前述一對手柄的間隔擴大的方向彈推之彈推部。
因利用此工具而能夠以簡單的動作進行組裝作業。
前述工具更具備限制前述一對手柄的接近間隔之限制部。
藉此,可防止對於針板施加過度的荷重。
28:接觸探針陣列
30:針塊
33:定位部
36:扣合孔
37:扣合突起部
50:針板
52:外區域部
56:定位孔
57:扣接部
58:可撓部
60:扣合部

Claims (16)

  1. 一種插座,係具備:
    針塊,係設置有複數個接觸探針;
    針板,係與前述針塊一起保持前述複數個接觸探針;以及
    扣合部,係扣合前述針塊與前述針板。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扣合部係將前述針塊與前述針板可裝拆地扣合。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針塊係具有將前述針板定位之定位部;
    前述扣合部係將利用前述定位部而定位的前述針板扣合至前述針塊。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扣合部係包含:形成於前述針板之扣接部、及形成於前述針塊之扣合突起;
    藉由前述扣接部與前述扣合突起之扣合,將前述針板安裝至前述針塊。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針板係至少一部分具有彈性。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針板係至少一部分具有彈性;
    前述扣接部與前述扣合突起係利用前述彈性而扣合。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針板係具有:內區域部,係設有供前述複數個接觸探針貫通的貫通孔、及具有前述彈性之外區域部,係包含前述扣接部。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外區域部係具有連接於前述內區域部之圈狀的耳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耳部係具有:
    作為前述扣接部之直線狀部、及
    產生前述彈性的作用之可撓部;且
    前述耳部係經由前述可撓部而連接於前述內區域部。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外區域部係具有中間隔著前述內區域部之一對前述耳部。
  11. 如請求項4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針塊係在前述扣合突起的前端部具有扣合爪部;
    前述扣接部係在抵接於前述扣合爪部的狀態下受按壓從而扣合於前述扣合爪部。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扣合爪部係具有傾斜部;
    前述扣接部係在抵接於前述傾斜部的狀態受按壓,從而沿著前述傾斜部移動而扣合於前述扣合爪部。
  1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插座,其中,
    前述針板係具有壓入孔;
    前述扣合部係具有:設於前述壓入孔之段差部、及形成於壓入銷之突起;
    被壓入前述壓入孔之前述壓入銷的突起係扣合於前述段差部,藉此將前述針板安裝至前述針塊。
  14. 一種工具,係使用於請求項5所述之插座的組裝時,
    此工具係藉由施加荷重於前述針板的預定部位而使前述針板之具有前述彈性之部分彈性變形而保持前述針板,且藉由解除前述荷重而解除前述針板的保持。
  15. 一種工具,其係使用於請求項10所述之插座的組裝時,該工具係具備:
    一對前端部,係抵接於前述一對耳部;
    一對手柄;
    支點,將使前述一對手柄的間隔縮小的力,作用成為使前述一對前端部的間隔擴大的力;以及
    彈推部,係朝向使得前述一對手柄的間隔擴大的方向彈推。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工具,更具備:
    限制前述一對手柄的接近間隔之限制部。
TW109138064A 2019-11-21 2020-11-02 插座及工具 TW2021217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0244 2019-11-21
JP2019-210244 2019-1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1778A true TW202121778A (zh) 2021-06-01

Family

ID=75980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8064A TW202121778A (zh) 2019-11-21 2020-11-02 插座及工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8510A1 (zh)
JP (1) JPWO2021100449A1 (zh)
CN (1) CN114731019A (zh)
TW (1) TW202121778A (zh)
WO (1) WO20211004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6167B (zh) * 2022-03-16 2023-03-11 四方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可精確定位的測試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1100449A1 (zh) * 2019-11-21 2021-05-27
JP2023017269A (ja) * 2021-07-26 2023-02-07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ソケット、治具、ソケットメンテナンスセット及び分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0223A (en) * 1981-12-30 1984-07-17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Cover for chip carrier socket
US5247250A (en) * 1992-03-27 1993-09-2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ed circuit test socket
US5469074A (en) * 1994-02-08 1995-11-21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Chip socket testing apparatus with adjustable contact force
KR100402448B1 (ko) * 1994-04-07 2003-10-22 가부시끼가이샤 엠푸라스 소켓 조립체
US20020004320A1 (en) * 1995-05-26 2002-01-10 David V. Pedersen Attaratus for socketably receiving interconnection elements of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H09180846A (ja) * 1995-12-14 1997-07-11 Minnesota Mining & Mfg Co <3M> 集積回路試験用ソケット
US5647756A (en) * 1995-12-19 1997-07-15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circuit test socket having toggle clamp lid
US5788526A (en) * 1996-07-17 1998-08-0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ed circuit test socket having compliant lid and mechanical advantage latch
JP3256175B2 (ja) * 1997-12-22 2002-02-12 株式会社ヨコオ Icパッケージ測定用ソケット
KR100470627B1 (ko) * 1997-12-29 2005-04-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Dc 테스트 장치의 dc 접촉 베이스 및 dc 테스트부
AU4503000A (en) * 1999-05-04 2000-11-17 Wells-Cti, Inc. Chip carrier socket
US6297654B1 (en) * 1999-07-14 2001-10-02 Cerprobe Corporation Test socket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 IC device in a dead bug orientation
US6353329B1 (en) * 2000-03-14 2002-03-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ntegrated circuit test socket lid assembly
WO2004011952A1 (ja) * 2002-07-30 2004-02-05 Advantest Corporation 電子部品試験装置
JP4471941B2 (ja) * 2005-03-10 2010-06-02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用ソケット
JP4598614B2 (ja) * 2005-06-30 2010-1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US20070103179A1 (en) * 2005-11-10 2007-05-10 Silicon Integrated Systems Corp. Socket base adaptable to a load board for testing ic
JP2011214591A (ja) * 2010-03-31 2011-10-27 Inaba Denki Sangyo Co Ltd 重合部材の締結構造
US8979564B2 (en) * 2013-03-15 2015-03-17 Data I/O Corporation Socket having a pin plate with a port aligned with a dimple in a pocket of a base plate
JP6480798B2 (ja) * 2015-04-23 2019-03-13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ソケット
CN108738355B (zh) * 2015-11-25 2020-11-06 佛姆法克特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插座的浮动嵌套
KR101780935B1 (ko) * 2016-03-30 2017-09-27 리노공업주식회사 검사소켓유니트
KR101887071B1 (ko) * 2016-09-01 2018-09-10 리노공업주식회사 검사장치의 슬라이더 조작기구
US10473713B2 (en) * 2017-10-26 2019-11-12 Xilinx, Inc. Interposer block with retractable spring pin top cover plate
JP7091294B2 (ja) * 2019-08-30 2022-06-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テストソケ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21100449A1 (zh) * 2019-11-21 2021-05-27
US20220244291A1 (en) * 2022-04-25 2022-08-04 Ismael Franco Shielded fine-pitch high-performance impedance tunable interconnect
CN115459025A (zh) * 2022-10-26 2022-12-09 中船九江精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感应同步器引出线接线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6167B (zh) * 2022-03-16 2023-03-11 四方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可精確定位的測試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18510A1 (en) 2023-01-19
WO2021100449A1 (ja) 2021-05-27
JPWO2021100449A1 (zh) 2021-05-27
CN114731019A (zh) 2022-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21778A (zh) 插座及工具
KR102366487B1 (ko) 개선된 체결 장치를 가지는 전기 연결기 조립체
CN111916922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5131766B2 (ja) 誤挿入防止型ケルビン検査用治具
US20070173114A1 (en) Fixing member and mounting structure
JP2015005504A (ja) コネクタ
US7635277B2 (en) Socket for electrical part
JP2019021389A (ja) コネクタ
KR20200002214U (ko) 플로팅 커넥터
JP3759258B2 (ja) コネクタ
JP4763838B2 (ja) コネクタ
US20210075135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method
US20210384663A1 (en)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nnector
JP5085427B2 (ja) クリップ
JP3821964B2 (ja) Icソケット
JP624483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7008242B2 (en) Conductive clip
TW202037013A (zh) 浮動連接器
US20230378682A1 (en) Terminal unit
EP1158615B1 (en) Connector for a circuit board
WO2004055944A1 (ja) コネクタ
JP6792221B2 (ja) 取付具
JP4780754B2 (ja) コネクタ結合構造
US20230140195A1 (en) Connector
JP3090634B2 (ja) 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