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3415A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3415A
TW202113415A TW108133413A TW108133413A TW202113415A TW 202113415 A TW202113415 A TW 202113415A TW 108133413 A TW108133413 A TW 108133413A TW 108133413 A TW108133413 A TW 108133413A TW 202113415 A TW202113415 A TW 2021134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ring
optical axis
groove structure
fu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6010B (zh
Inventor
張明順
蘇恆毅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34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6010B/zh
Priority to US16/686,125 priority patent/US11573400B2/en
Priority to CN201922213356.4U priority patent/CN210954387U/zh
Priority to CN201911269217.1A priority patent/CN112526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6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601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3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3415A/zh
Priority to US18/089,198 priority patent/US12066682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54Conical shutters; Rotating plate with axis of rotation inclined to optical axis of shu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具有光軸,並且包含塑膠透鏡。塑膠透鏡包含光學有效部以及外周部。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包含環形凹槽結構、圓錐面、平直承靠部以及全環狀連接部。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並且從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像側往物側漸縮。圓錐面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光學有效部。平直承靠部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光學有效部,並且與鄰近的光學元件實體接觸。全環狀連接部連接環形凹槽結構,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光學有效部,並且定義環形凹槽結構的深度。環形凹槽結構具有環狀底部面,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
習知的光學鏡頭通常包含射出成型的塑膠透鏡,除了可減少生產成本,還可以增加透鏡表面的設計自由度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然而塑膠透鏡在射出成型的過程中,除了容易在其組裝面結構上存在有真平度不足的問題,還容易在其幾何結構表面上產生對芯組裝同軸度不足的問題。因此,如何改良射出成型之塑膠透鏡的結構,已成為目前光學領域的重要議題。
鑒於以上提到的問題,本發明揭露一種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有助於改善塑膠透鏡之真平度及對芯組裝同軸度,以得到更耐用、更堅固以及具有穩定且不易劣化之光學規格的光學鏡頭。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並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所述至少一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外周部。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至少一圓錐面、至少一平直承靠部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一環狀底部面。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一圓錐面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光學有效部。所述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光學有效部,並且平直承靠部與鄰近的一光學元件實體接觸。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環形凹槽結構,全環狀連接部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光學有效部,並且全環狀連接部定義出環形凹槽結構的深度。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 [公釐] ≦ d > 0.2 [公釐]。
本發明提供另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並且包含至少一光學元件。所述至少一光學元件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中央部以及一外周部。光軸通過中央部。外周部環繞中央部,並且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至少一圓錐面、至少一平直承靠部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一環狀底部面、一第一環狀側壁以及一第二環狀側壁。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第一環狀側壁連接環狀底部面以及全環狀連接部,並且第一環狀側壁往遠離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連接環狀底部面,第二環狀側壁較環狀底部面靠近中央部,並且第二環狀側壁往遠離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一圓錐面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中央部。所述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中央部,並且平直承靠部與鄰近的另一光學元件實體接觸。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環形凹槽結構,並且全環狀連接部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中央部。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環狀底部面在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 [公釐] ≦ (ΦA1-ΦA2)/2 > 0.2 [公釐]。
本發明提供再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並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所述至少一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外周部。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至少一環狀底部面以及至少一環狀頂部面。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環狀頂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環形凹槽結構,並且全環狀連接部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光學有效部。所述至少一塑膠透鏡的外周部具有一注料痕。注料痕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光學有效部,且較全環狀連接部遠離光學有效部。
本發明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上述成像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上述相機模組。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裝置、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當d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環形凹槽結構的深度設計值範圍,以提升塑膠透鏡的承靠面真平度;當(ΦA1-ΦA2)/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環形凹槽結構的長度設計值範圍,以提升光學元件的承靠面真平度。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並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
所述至少一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外周部。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至少一圓錐面、至少一平直承靠部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
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Full-Circle Form),並且從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所謂的全環狀係指環形凹槽結構無斷開地環繞著光學有效部;所謂的漸縮係指環形凹槽結構可具有錐度(Taper),一般而言,若塑膠透鏡有離型需求時,此錐度大約介於0度至5度之間並且可視為環形凹槽結構的離型角。藉此,可於塑膠透鏡射出成型後脫離模具時減少脫模阻力,以增加塑膠透鏡於生產過程的品質穩定性,進而改善塑膠透鏡在射出成型過程中承靠面真平度不佳的問題;此外,環形凹槽結構具有漸縮形式可使得塑膠透鏡與模具之間較不容易干涉。
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一環狀底部面。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謂的實質上垂直係指環狀底部面與光軸之間的夾角可為90度偏斜10度以內的角度;較佳地,可為90度偏斜5度以內的角度,但不以此為限。此夾角可視為環形凹槽結構的另一個離型角,並且可配合製造工序中的離型需求來調整偏斜的程度,其中0度至5度為一般使用頻率較高的角度範圍。
所述至少一圓錐面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光學有效部。所述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光學有效部,並且平直承靠部與鄰近的一光學元件實體接觸,其中,所述光學元件可為塑膠透鏡、遮光板或固定環。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環形凹槽結構,其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光學有效部,並且全環狀連接部定義出環形凹槽結構的深度。
所述至少一塑膠透鏡可藉由圓錐面與相鄰的光學元件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光軸。具體來說,光學元件可具有一圓錐面,光學元件的圓錐面對應到塑膠透鏡的圓錐面,使塑膠透鏡與光學元件得以互相嵌合組裝而藉此對芯;此外,塑膠透鏡的圓錐面與平直承靠部可互相連接形成一軸向連接結構,用以組裝相鄰的光學元件並對正光軸。藉此,可提高成像鏡頭的解析度與組裝良率。
本發明所揭露的一種成像鏡頭中,可更包含至少一遮光板。所述至少一遮光板可設置於塑膠透鏡以及與遮光板像側相鄰的另一塑膠透鏡之間,且遮光板的開孔與光軸同軸;藉此,可遮蔽非成像路徑上的雜散光,以提高鏡頭的成像品質。與遮光板物側相鄰的塑膠透鏡可具有一第一圓錐面,而與遮光板像側相鄰的另一塑膠透鏡可具有一第二圓錐面。第一圓錐面與第二圓錐面互相對應組裝並在塑膠透鏡與另一塑膠透鏡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且遮光板可設置於容置空間中;藉此,可固定遮光板與塑膠透鏡的相對位置,以減少組裝公差,進而提高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
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 [公釐] ≦ d > 0.2 [公釐]。所述第一距離即為所述環形凹槽結構的深度。藉此,可調整環形凹槽結構的深度設計值範圍,以提升塑膠透鏡的承靠面真平度。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01 [公釐] ≦ d > 0.13 [公釐]。請參照圖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30之第一距離d的示意圖。
所述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至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公釐] > D > 0.4 [公釐]。藉此,可調整環形凹槽結構的高度差設計值範圍,以提升塑膠透鏡的承靠面真平度。請參照圖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30之第二距離D的示意圖。
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所述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至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 > d/D > 1.0;藉此,可使得塑膠透鏡的外周部存在一個組裝逃氣通道,以提高組裝良率。其中,第二距離在光軸上的投影可有至少一部份不與第一距離在光軸上的投影相重疊,平直承靠部至全環狀連接部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三距離為D-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d > 0.39 [公釐];藉此,可進一步定義塑膠透鏡的組裝逃氣通道大小,以確保逃氣通道開口朝向鏡筒的方向。
所述至少一遮光板的最大外徑為ΦS,第一圓錐面的最小直徑為Φ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ΦS ≦ ΦC'。藉此,可提高遮光板與塑膠透鏡的組裝良率,使遮光板的晃動程度獲得理想控制。請參照圖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遮光板100c之最大外徑ΦS以及第一圓錐面130a之最小直徑ΦC'的示意圖。
所述至少一塑膠透鏡的外周部可更具有一注料痕(Gate Trace)。注料痕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光學有效部,且較全環狀連接部遠離光學有效部。藉此,可確保刀剪不至於破壞到環形凹槽結構,使得環形凹槽結構保持全環狀,其中全環狀構型相較於非全環狀構型更能提升塑膠透鏡的成型品質。請參照圖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30之外周部132之注料痕1325的示意圖,其中箭頭R1表示塑料成型時的流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塑膠透鏡具有成型的注料口痕跡為習知技術,故在本說明書中僅簡單用文字說明,不再過多贅述。
本發明提供另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並且包含至少一光學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光學元件可為塑膠透鏡或固定環。
所述至少一光學元件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中央部以及一外周部。光軸通過中央部。外周部環繞中央部,並且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至少一圓錐面、至少一平直承靠部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
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藉此,可增加光學元件於射出成型過程的尺寸精度並且改善光學元件在射出成型過程中承靠面真平度不佳的問題;此外,環形凹槽結構具有漸縮形式可使得光學元件與模具之間較不容易干涉。
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一環狀底部面、一第一環狀側壁以及一第二環狀側壁。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環狀底部面與光軸之間的夾角可視為環形凹槽結構的離型角,並且可配合製造工序中的離型需求來調整夾角的偏斜程度,其中偏斜0度至5度為一般使用頻率較高的角度範圍。第一環狀側壁連接環狀底部面以及全環狀連接部,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連接環狀底部面,其較環狀底部面靠近中央部,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一圓錐面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中央部,並且也可以被視為上述的第二環狀側壁。所述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較環形凹槽結構靠近中央部,並且與鄰近的另一光學元件實體接觸,其中,所述另一光學元件可為塑膠透鏡、遮光板或固定環。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環形凹槽結構,且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中央部。
所述至少一光學元件可藉由圓錐面與相鄰的塑膠透鏡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光軸。藉此,可提高成像鏡頭的解析度與組裝良率。
中央部可進一步包含一中心開孔結構。中心開孔結構具有環繞中央部的一第一漸縮面以及一第二漸縮面。第一漸縮面朝向物側並且往像側方向漸縮,而第二漸縮面朝向像側並且往物側方向漸縮。第一漸縮面與第二漸縮面相交而形成一中心開孔。藉此,可減少因中心開孔反射而產生出的非成像光線。
本發明所揭露的另一種成像鏡頭中,可更包含至少一遮光板。所述至少一遮光板設置於光學元件與所述的塑膠透鏡之間,且遮光板的開孔與光軸同軸。藉此,可遮蔽非成像路徑上的雜散光,以提高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
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環狀底部面在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 [公釐] ≦ (ΦA1-ΦA2)/2 > 0.2 [公釐]。藉此,可調整環形凹槽結構的長度設計值範圍,以提升光學元件的承靠面真平度。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01 [公釐] ≦ (ΦA1-ΦA2)/2 > 0.17 [公釐]。請參照圖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一環狀側壁1421b之最小直徑ΦA1以及第二環狀側壁1421c之最大直徑ΦA2的示意圖。
所述至少一光學元件的最大外徑為ΦL,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所述至少一圓錐面的最大直徑為Φ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ΦL > ΦA1 > ΦA2 ≧ ΦC。藉此,可定義出外周部的結構相對位置,以減少圓錐面的尺寸變異。請參照圖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四透鏡140之最大外徑ΦL、第一環狀側壁1421b之最小直徑ΦA1、第二環狀側壁1421c之最大直徑ΦA2以及第二圓錐面140a之最大直徑ΦC的示意圖。
所述至少一光學元件的最大外徑為ΦL,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 > [ΦL/(ΦA1-ΦA2)]/π2 > 50。藉此,可將光學元件外徑與環形凹槽結構長度的比例調整至較合適的設計範圍,以達到理想的注料速度控制。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3 > [ΦL/(ΦA1-ΦA2)]/π2 > 15。
所述至少一光學元件的外周部可更具有一注料痕。注料痕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中央部,且較全環狀連接部遠離中央部。注料痕不與環形凹槽結構接觸,而與全環狀連接部接觸。藉此,可確保刀剪不至於破壞到環形凹槽結構,使得環形凹槽結構保持全環狀,其中全環狀構型相較於非全環狀構型更能提升光學元件的成型品質。請參照圖1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中固定環301a之外周部303之注料痕3035的示意圖,其中箭頭R2表示塑料成型時的流動方向。
本發明提供再一種成像鏡頭,其具有一光軸並且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
所述至少一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外周部。光軸通過光學有效部。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
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藉此,在塑膠透鏡射出成型的過程中,因模具開模而帶動固定側及可動側相互拉扯塑膠透鏡所導致塑膠透鏡承靠面真平度不佳的問題便得以改善;此外,環形凹槽結構具有漸縮形式可使得塑膠透鏡與模具之間較不容易干涉。
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至少一環狀底部面以及至少一環狀頂部面。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環狀頂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延伸。環狀底部面與光軸之間的夾角可視為環形凹槽結構的離型角,並且可配合製造工序中的離型需求來調整偏斜的程度,其中0度至5度為一般使用頻率較高的角度範圍。
所述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可進一步具有一第一環狀側壁以及一第二環狀側壁。第一環狀側壁連接環狀底部面以及全環狀連接部,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連接環狀底部面,其較環狀底部面靠近光學有效部,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環形凹槽結構,其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光學有效部。
所述至少一塑膠透鏡的外周部具有一注料痕。注料痕較環形凹槽結構遠離光學有效部,且較全環狀連接部遠離光學有效部。藉此,可確保刀剪不至於破壞到環形凹槽結構,使得環形凹槽結構保持全環狀,其中全環狀構型相較於非全環狀構型更能提升塑膠透鏡的成型品質。
所述至少一環狀底部面的數量為Nb,所述至少一環狀頂部面的數量為N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Nb = Nt + 1。藉此,可定義出環形凹槽結構合適的數量範圍,以配合製造工序中的塑膠透鏡品質需求來做調整。
所述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一第一距離為d,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環狀底部面在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 > 2d/(ΦA1-ΦA2) > 5.0。藉此,可避免過深的環形凹槽結構阻礙塑膠流體灌注的均勻性,並可避免過長過淺的環形凹槽結構失去調整塑膠灌流的功能。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3 > 2d/(ΦA1-ΦA2) > 3.33。藉由此較佳的數值範圍,可提高模具生產的製程參數的調整裕度,使生產過程更具有彈性調整的空間。
本發明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上述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上述相機模組。
上述本發明成像鏡頭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8,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繪示圖1之相機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3繪示圖1之相機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4繪示圖1之相機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5繪示圖4之相機模組之AA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繪示圖2之第三透鏡、遮光板及第四透鏡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圖7繪示圖6之第三透鏡之BB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8繪示圖4之第三透鏡、遮光板及第四透鏡的分解側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1包含成像鏡頭10與電子感光元件19。成像鏡頭10具有光軸11,並且包含鏡筒12、多個光學元件13以及成像面14。光學元件13設置於鏡筒12內,並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遮光板100a、第二透鏡120、遮光板100b、第三透鏡130、遮光板100c、第四透鏡140、遮光板100d、固定環101a、遮光板100e、第五透鏡150以及固定環101b。其中,第三透鏡130為塑膠透鏡,且第四透鏡140為塑膠透鏡。成像面14設置於鏡筒12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19設置於成像面14上。
遮光板100a、100b、100c、100d、100e的開孔與光軸11同軸,並且分別設置於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之間。
遮光板100c的最大外徑為ΦS,其滿足下列條件:ΦS = 3.1 [公釐]。
第三透鏡130具有第一圓錐面130a,第四透鏡140具有第二圓錐面140a。第一圓錐面130a與第二圓錐面140a互相對應組裝並在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形成容置空間S,且遮光板100c設置於容置空間S中。
第三透鏡130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131以及外周部132。光軸11通過光學有效部131。外周部132環繞光學有效部131。外周部132在物側包含環形凹槽結構1321、圓錐面1322、平直承靠部1323以及全環狀連接部1324。
環形凹槽結構1321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132的物側往像側漸縮。環形凹槽結構1321具有環狀底部面1321a、第一環狀側壁1321b以及第二環狀側壁1321c。環狀底部面1321a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11的方向延伸。第一環狀側壁1321b連接環狀底部面1321a以及全環狀連接部1324,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1321a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1321c連接環狀底部面1321a,其較環狀底部面1321a靠近光學有效部131,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1321a的方向延伸。
圓錐面1322較環形凹槽結構1321靠近光學有效部131。第三透鏡130藉由圓錐面1322與相鄰的第二透鏡120互相對應地組裝以對準光軸11。
平直承靠部1323較環形凹槽結構1321靠近光學有效部131,並且與鄰近的第二透鏡120實體接觸。
全環狀連接部1324連接環形凹槽結構1321,其較環形凹槽結構1321遠離光學有效部131,並且定義出環形凹槽結構1321的深度。
第三透鏡130的外周部132具有注料痕1325。注料痕1325較環形凹槽結構1321遠離光學有效部131,且較全環狀連接部1324遠離光學有效部131。
第三透鏡130的最大外徑為ΦL,其滿足下列條件:ΦL = 3.8 [公釐]。
第一圓錐面130a的最小直徑為ΦC',其滿足下列條件:ΦC' = 3.1 [公釐]。
第一圓錐面130a的最大直徑為ΦC,其滿足下列條件:ΦC = 3.24 [公釐]。
第一環狀側壁13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 = 3.48 [公釐]。
第二環狀側壁13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2 = 3.4 [公釐]。
環狀底部面1321a在垂直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ΦA2)/2 = 0.04 [公釐]。
第三透鏡130的最大外徑為ΦL,第一環狀側壁13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13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L/(ΦA1-ΦA2)]/π2 = 4.81。
全環狀連接部1324至環狀底部面13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04 [公釐]。
平直承靠部1323至環狀底部面13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09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1324至環狀底部面13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且平直承靠部1323至環狀底部面13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44。
第二距離D在光軸11上的投影有至少一部份不與第一距離d在光軸11上的投影相重疊。也就是說,平直承靠部1323至全環狀連接部1324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三距離為D-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05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1324至環狀底部面13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第一環狀側壁13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13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環狀底部面1321a在垂直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2d/(ΦA1-ΦA2) = 1.0。
第四透鏡140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141以及外周部142。光軸11通過光學有效部141。外周部142環繞光學有效部141。外周部142在物側包含環形凹槽結構1421、圓錐面1422、平直承靠部1423以及全環狀連接部1424。
環形凹槽結構1421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142的物側往像側漸縮。環形凹槽結構1421具有環狀底部面1421a、第一環狀側壁1421b以及第二環狀側壁1421c。環狀底部面1421a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11的方向延伸。第一環狀側壁1421b連接環狀底部面1421a以及全環狀連接部1424,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1421a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1421c連接環狀底部面1421a,其較環狀底部面1421a靠近光學有效部141,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1421a的方向延伸。
圓錐面1422較環形凹槽結構1421靠近光學有效部141。第四透鏡140藉由圓錐面1422與相鄰的第三透鏡130互相對應地組裝以對準光軸11。在本實施例中,圓錐面1422與第二圓錐面140a為同一延伸平面,因此可將圓錐面1422視為第二圓錐面140a。
平直承靠部1423較環形凹槽結構1421靠近光學有效部141,並且與鄰近的第三透鏡130實體接觸。
全環狀連接部1424連接環形凹槽結構1421,其較環形凹槽結構1421遠離光學有效部141,並且定義出環形凹槽結構1421的深度。
第四透鏡140的外周部142具有注料痕1425。注料痕1425較環形凹槽結構1421遠離光學有效部141,且較全環狀連接部1424遠離光學有效部141。
第四透鏡140的最大外徑為ΦL,其滿足下列條件:ΦL = 3.9 [公釐]。
第二圓錐面140a的最大直徑為ΦC,其滿足下列條件:ΦC = 3.24 [公釐]。
第一環狀側壁14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 = 3.62 [公釐]。
第二環狀側壁14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2 = 3.54 [公釐]。
環狀底部面1421a在垂直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ΦA2)/2 = 0.04 [公釐]。
第四透鏡140的最大外徑為ΦL,第一環狀側壁14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14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L/(ΦA1-ΦA2)]/π2 = 4.94。
全環狀連接部1424至環狀底部面14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05 [公釐]。
平直承靠部1423至環狀底部面14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08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1424至環狀底部面14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且平直承靠部1423至環狀底部面14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625。
第二距離D在光軸11上的投影有至少一部份不與第一距離d在光軸11上的投影相重疊。也就是說,平直承靠部1423至全環狀連接部1424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三距離為D-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03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1424至環狀底部面1421a在平行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第一環狀側壁14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14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環狀底部面1421a在垂直於光軸1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2d/(ΦA1-ΦA2) = 1.25。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9至14,其中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10繪示圖9之相機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11繪示圖9之相機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圖12繪示圖9之相機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13繪示圖12之相機模組之CC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4繪示圖12之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的分解側視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2包含成像鏡頭20與電子感光元件29。成像鏡頭20具有光軸21,並且包含鏡筒22、多個光學元件23以及成像面24。光學元件23設置於鏡筒22內,並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遮光板200a、第三透鏡230、遮光板200b、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以及固定環201a。其中,第三透鏡230為塑膠透鏡,且第四透鏡240為塑膠透鏡。成像面24設置於鏡筒22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29設置於成像面24上。
遮光板200a、200b的開孔與光軸21同軸,並且分別設置於第二透鏡220與第三透鏡230之間、第三透鏡230與第四透鏡240之間。
第三透鏡230具有第一圓錐面230a,第四透鏡240具有第二圓錐面240a。第一圓錐面230a與第二圓錐面240a互相對應組裝並在第三透鏡230與第四透鏡240之間形成容置空間S,且遮光板200b設置於容置空間S中。
第三透鏡230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231以及外周部232。光軸21通過光學有效部231。外周部232環繞光學有效部231。外周部232在物側包含環形凹槽結構2321、圓錐面2322、平直承靠部2323以及全環狀連接部2324。
環形凹槽結構2321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232的物側往像側漸縮。環形凹槽結構2321具有環狀底部面2321a、第一環狀側壁2321b以及第二環狀側壁2321c。環狀底部面2321a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21的方向延伸。第一環狀側壁2321b連接環狀底部面2321a以及全環狀連接部2324,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2321a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2321c連接環狀底部面2321a,其較環狀底部面2321a靠近光學有效部231,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2321a的方向延伸。
圓錐面2322較環形凹槽結構2321靠近光學有效部231。第三透鏡230藉由圓錐面2322與相鄰的第二透鏡220互相對應地組裝以對準光軸21。
平直承靠部2323較環形凹槽結構2321靠近光學有效部231,並且與鄰近的遮光板200a實體接觸。
全環狀連接部2324連接環形凹槽結構2321,其較環形凹槽結構2321遠離光學有效部231,並且定義出環形凹槽結構2321的深度。
第三透鏡230的外周部232具有注料痕2325。注料痕2325較環形凹槽結構2321遠離光學有效部231,且較全環狀連接部2324遠離光學有效部231。
第三透鏡230的最大外徑為ΦL,其滿足下列條件:ΦL = 6 [公釐]。
第一環狀側壁23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 = 5.59 [公釐]。
第二環狀側壁23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2 = 5.43 [公釐]。
環狀底部面2321a在垂直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ΦA2)/2 = 0.08 [公釐]。
第三透鏡230的最大外徑為ΦL,第一環狀側壁23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23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L/(ΦA1-ΦA2)]/π2 = 3.80。
全環狀連接部2324至環狀底部面23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05 [公釐]。
平直承靠部2323至環狀底部面23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13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2324至環狀底部面23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且平直承靠部2323至環狀底部面23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38。
第二距離D在光軸21上的投影有至少一部份不與第一距離d在光軸21上的投影相重疊。也就是說,平直承靠部2323至全環狀連接部2324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三距離為D-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08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2324至環狀底部面23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第一環狀側壁23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23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環狀底部面2321a在垂直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2d/(ΦA1-ΦA2) = 0.625。
第四透鏡240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241以及外周部242。光軸21通過光學有效部241。外周部242環繞光學有效部241。外周部242在物側包含環形凹槽結構2421、圓錐面2422、平直承靠部2423以及全環狀連接部2424。
環形凹槽結構2421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242的物側往像側漸縮。環形凹槽結構2421具有環狀底部面2421a、第一環狀側壁2421b以及第二環狀側壁2421c。環狀底部面2421a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21的方向延伸。第一環狀側壁2421b連接環狀底部面2421a以及全環狀連接部2424,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2421a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2421c連接環狀底部面2421a,其較環狀底部面2421a靠近光學有效部241,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2421a的方向延伸。
圓錐面2422較環形凹槽結構2421靠近光學有效部241。第四透鏡240藉由圓錐面2422與相鄰的第三透鏡130互相對應地組裝以對準光軸21。在本實施例中,圓錐面2422與第二圓錐面240a為同一延伸平面,因此可將圓錐面2422視為第二圓錐面240a。
平直承靠部2423較環形凹槽結構2421靠近光學有效部241,並且與遮光板200b實體接觸。
全環狀連接部2424連接環形凹槽結構2421,其較環形凹槽結構2421遠離光學有效部241,並且定義出環形凹槽結構2421的深度。
第四透鏡240的外周部242具有注料痕2425。注料痕2425較環形凹槽結構2421遠離光學有效部241,且較全環狀連接部2424遠離光學有效部241。
第四透鏡240的最大外徑為ΦL,其滿足下列條件:ΦL = 6.6 [公釐]。
第二圓錐面240a的最大直徑為ΦC,其滿足下列條件:ΦC = 5.65 [公釐]。
第一環狀側壁24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 = 5.9 [公釐]。
第二環狀側壁24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2 = 5.8 [公釐]。
環狀底部面2421a在垂直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ΦA2)/2 = 0.05 [公釐]。
第四透鏡240的最大外徑為ΦL,第一環狀側壁24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24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L/(ΦA1-ΦA2)]/π2 = 6.69。
全環狀連接部2424至環狀底部面24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04 [公釐]。
平直承靠部2423至環狀底部面24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2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2424至環狀底部面24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且平直承靠部2423至環狀底部面24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2。
第二距離D在光軸21上的投影有至少一部份不與第一距離d在光軸21上的投影相重疊。也就是說,平直承靠部2423至全環狀連接部2424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三距離為D-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16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2424至環狀底部面2421a在平行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第一環狀側壁242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2421c的最大直徑為ΦA2,環狀底部面2421a在垂直於光軸2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2d/(ΦA1-ΦA2) = 0.8。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15至19,其中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16繪示圖15之相機模組之DD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7繪示圖15之固定環的立體示意圖,圖18繪示圖17之固定環之EE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9繪示圖15之固定環的側視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3包含成像鏡頭30與電子感光元件39。成像鏡頭30具有光軸31,並且包含鏡筒32、多個光學元件33以及成像面34。光學元件33設置於鏡筒32內,並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遮光板300a、第二透鏡320、遮光板300b、第三透鏡330、遮光板300c、第四透鏡340、遮光板300d、第五透鏡350、遮光板300e、第六透鏡360、固定環301a、遮光板300f、第七透鏡370以及固定環301b。成像面34設置於鏡筒32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39設置於成像面34上。
遮光板300a、300b、300c、300d、300e、300f的開孔與光軸31同軸,並且分別設置於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之間、第二透鏡320與第三透鏡330之間、第三透鏡330與第四透鏡340之間、第四透鏡340與第五透鏡350之間、第五透鏡350與第六透鏡360之間、第六透鏡360與第七透鏡370之間。
固定環301a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中央部302以及外周部303。光軸31通過中央部302。外周部303環繞中央部302。
中央部302包含中心開孔結構3021。中心開孔結構3021具有環繞中央部302的第一漸縮面3021a以及第二漸縮面3021b。第一漸縮面3021a朝向物側並且往像側的方向漸縮。第二漸縮面3021b朝向像側並且往物側的方向漸縮。第一漸縮面3021a與第二漸縮面3021b相交而形成中心開孔O。
外周部303在像側包含環形凹槽結構3031、圓錐面3032、平直承靠部3033以及全環狀連接部3034。
環形凹槽結構3031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303的像側往物側漸縮。環形凹槽結構3031具有環狀底部面3031a、第一環狀側壁3031b以及第二環狀側壁3031c。環狀底部面3031a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31的方向延伸。第一環狀側壁3031b連接環狀底部面3031a以及全環狀連接部3034,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3031a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3031c連接環狀底部面3031a,其較環狀底部面3031a靠近中央部302,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3031a的方向延伸。
圓錐面3032較環形凹槽結構3031靠近中央部302。固定環301a藉由圓錐面3032與相鄰的第七透鏡370互相對應地組裝以對準光軸31。在本實施例中,圓錐面3032與第二環狀側壁3031c為同一延伸平面,因此可將圓錐面3032視為第二環狀側壁3031c。
平直承靠部3033較環形凹槽結構3031靠近中央部302,並且與鄰近的遮光板300f實體接觸。
全環狀連接部3034連接環形凹槽結構3031,其較環形凹槽結構3031遠離中央部302。
固定環301a的外周部303具有注料痕3035。注料痕3035較環形凹槽結構3031遠離中央部302,且較全環狀連接部3034遠離中央部302。
固定環301a的最大外徑為ΦL,其滿足下列條件:ΦL = 7.7 [公釐]。
圓錐面3032的最大直徑為ΦC,其滿足下列條件:ΦC = 7.22 [公釐]。
第一環狀側壁3031b的最小直徑為ΦA1,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 = 7.32 [公釐]。
第二環狀側壁303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2 = 7.22 [公釐]。
環狀底部面3031a在垂直於光軸3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ΦA1-ΦA2)/2 = 0.05 [公釐]。
固定環301a的最大外徑為ΦL,第一環狀側壁303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3031c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ΦL/(ΦA1-ΦA2)]/π2 = 7.80。
全環狀連接部3034至環狀底部面3031a在平行於光軸3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05 [公釐]。
平直承靠部3033至環狀底部面3031a在平行於光軸3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17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3034至環狀底部面3031a在平行於光軸3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且平直承靠部3033至環狀底部面3031a在平行於光軸3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29。
第二距離D在光軸31上的投影有至少一部份不與第一距離d在光軸31上的投影相重疊。也就是說,平直承靠部3033至全環狀連接部3031a在平行於光軸31的方向上的第三距離為D-d,其滿足下列條件:D-d = 0.12 [公釐]。
全環狀連接部3031a至環狀底部面3031a在平行於光軸31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為d,第一環狀側壁3031b的最小直徑為ΦA1,第二環狀側壁3031c的最大直徑為ΦA2,環狀底部面3031a在垂直於光軸3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2d/(ΦA1-ΦA2) = 1.0。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20至圖22,其中圖2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21繪示圖20之相機模組之FF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22繪示圖20之第四透鏡的側視示意圖。以下僅針對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中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其餘相同之處將被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4包含成像鏡頭40與電子感光元件49。成像鏡頭40具有光軸41,並且包含鏡筒42、多個光學元件43以及成像面44。光學元件43設置於鏡筒42內,並且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遮光板400a、第三透鏡430、遮光板400b、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以及固定環401a。其中,第四透鏡440為塑膠透鏡。成像面44設置於鏡筒42的像側。電子感光元件49設置於成像面44上。
遮光板400a、400b的開孔與光軸41同軸,並且分別設置於第二透鏡420與第三透鏡430之間、第三透鏡430與第四透鏡440之間。
第四透鏡440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光學有效部441以及外周部442。光軸41通過光學有效部441。外周部442環繞光學有效部441。外周部442在物側包含環形凹槽結構4420、環形凹槽結構4421、圓錐面4422、平直承靠部4423以及全環狀連接部4424。
環形凹槽結構4420、4421呈全環狀,並且從外周部442的物側往像側漸縮。環形凹槽結構4420具有環狀底部面4420a、第一環狀側壁4420b、第二環狀側壁4420c以及環狀頂部面4420d。環狀底部面4420a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41的方向延伸。第一環狀側壁4420b連接環狀底部面4420a以及全環狀連接部4424,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4420a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4420c連接環狀底部面4420a以及環狀頂部面4420d,其較環狀底部面4420a靠近光學有效部441,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4420a的方向延伸。環狀頂部面4420d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41的方向延伸。
環形凹槽結構4421具有環狀底部面4421a、第一環狀側壁4421b以及第二環狀側壁4421c。環狀底部面4421a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光軸41的方向延伸。第一環狀側壁4421b連接環狀底部面4421a以及環狀頂部面4420d,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4421a的方向延伸。第二環狀側壁4421c連接環狀底部面4421a,其較環狀底部面4421a靠近光學有效部441,並且往遠離環狀底部面4421a的方向延伸。
圓錐面4422較環形凹槽結構4421靠近光學有效部441。第四透鏡440藉由圓錐面4422與相鄰的第三透鏡430互相對應地組裝以對準光軸41。
平直承靠部4423較環形凹槽結構4421靠近光學有效部441,並且與鄰近的遮光板400b實體接觸。
全環狀連接部4424連接環形凹槽結構4420,其較環形凹槽結構4420遠離光學有效部441。
第四透鏡440的外周部442具有注料痕4425。注料痕4425較環形凹槽結構4420遠離光學有效部441,且較全環狀連接部4424遠離光學有效部441。
環狀底部面4420a的數量為Nb,其滿足下列條件:Nb = 2。
環狀頂部面4420d的數量為Nt,其滿足下列條件:Nt = 1。
平直承靠部4423至環狀底部面4420a在平行於光軸4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1,其滿足下列條件:D1 = 0.25 [公釐]。
平直承靠部4423至環狀底部面4421a在平行於光軸41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為D2,其滿足下列條件:D2 = 0.2 [公釐]。
平直承靠部4423至環狀頂部面4420d在平行於光軸41的方向上的第四距離為D0,其滿足下列條件:D0 = 0.15 [公釐]。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23,其中圖2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相機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5包含成像鏡頭50、驅動裝置51、電子感光元件52以及影像穩定模組53。成像鏡頭50例如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相同,並且包含用於承載光學元件的鏡筒(未另標號)以及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未另標號)。相機模組5利用成像鏡頭50聚光產生影像,並配合驅動裝置51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52並且能作為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51可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功能,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壓電系統(Piezoelectric)、以及記憶金屬(Shape Memory Alloy)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51可讓成像鏡頭50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此外,相機模組5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52(如CMOS、CCD)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光學成像系統的良好成像品質。
影像穩定模組53例如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驅動裝置51可搭配影像穩定模組53而共同作為一光學防手震裝置(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藉由調整成像鏡頭50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軟體中的影像補償技術,來提供電子防手震功能(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24至圖26,其中圖2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5繪示圖24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圖26繪示圖24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6包含第五實施例之相機模組5、相機模組5a、相機模組5b、相機模組5c、閃光燈模組61、對焦輔助模組62、影像訊號處理器63(Image Signal Processor)、使用者介面6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65。其中,相機模組5c與使用者介面64位於同一側,相機模組5、相機模組5a及相機模組5b位於使用者介面64的相對側。相機模組5、相機模組5a及相機模組5b面向同一方向且皆為單焦點。並且,相機模組5a、相機模組5b及相機模組5c皆具有與相機模組5類似的結構配置。詳細來說,相機模組5a、相機模組5b及相機模組5c各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驅動裝置、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其中,相機模組5a、相機模組5b及相機模組5c的成像鏡頭各包含一透鏡組、用於承載透鏡組的一鏡筒以及一支持裝置。
本實施例之相機模組5、相機模組5a與相機模組5b具有相異的視角(其中,相機模組5為一般取像裝置,相機模組5a為望遠取像裝置,相機模組5b為廣角取像裝置),使電子裝置6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達到光學變焦的拍攝效果。上述電子裝置6以包含多個相機模組5、5a、5b、5c為例,但相機模組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當使用者拍攝被攝物66時,電子裝置6利用相機模組5、相機模組5a或相機模組5b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6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62提供的被攝物66之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63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對焦輔助模組6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此外,電子裝置6亦可利用相機模組5c進行拍攝。使用者介面6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軟體處理器65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經由影像軟體處理器65處理後的影像可顯示於使用者介面64。
本發明的相機模組1~5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為限。相機模組1~5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相機模組1~5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相機模組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這些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2、3、4、5、5a、5b、5c:相機模組 6:電子裝置 10、20、30、40、50:成像鏡頭 11、21、31、41:光軸 12、22、32、42:鏡筒 13、23、33、43、44:光學元件 14、24、34:成像面 19、29、39、49、52:電子感光元件 51:驅動裝置 53:影像穩定模組 61:閃光燈模組 62:對焦輔助模組 63:影像訊號處理器 64:使用者介面 65:影像軟體處理器 66:被攝物 100a、100b、100c、100d、100e、200a、200b、300a、300b、300c、300d、300e、300f、400a、400b:遮光板 101a、101b、201a、301a、301b、401a:固定環 110、210、310、4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第五透鏡 360:第六透鏡 370:第七透鏡 130a、230a:第一圓錐面 140a、240a:第二圓錐面 131、141、231、241、441:光學有效部 132、142、232、242、303、442:外周部 1321、1421、2321、2421、3031、4420、4421:環形凹槽結構 1322、1422、2322、2422、3032、4422:圓錐面 1323、1423、2323、2423、3033、4423:平直承靠部 1324、1424、2324、2424、3034、4424:全環狀連接部 1325、1425、2325、2425、3035、4425:注料痕 1321a、1421a、2321a、2421a、3031a、4420a、4421a:環狀底部面 1321b、1421b、2321b、2421b、3031b、4420b、4421b:第一環狀側壁 1321c、1421c、2321c、2421c、3031c、4420c、4421c:第二環狀側壁 4420d:環狀頂部面 302:中央部 3021:中心開孔結構 3021a:第一漸縮面 3021b:第二漸縮面 S:容置空間 d:第一距離 D:第二距離 O:中心開孔 ΦA1: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 ΦA2: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 (ΦA1-ΦA2)/2:環狀底部面在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 ΦC':圓錐面的最小直徑 ΦC:圓錐面的最大直徑 ΦL:光學元件的最大外徑 ΦS:遮光板的最大外徑 d:全環狀連接部至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一距離 D:平直承靠部至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二距離 D-d:平直承靠部至全環狀連接部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三距離 D0:平直承靠部至環狀頂部面在平行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第四距離 Nb:環狀底部面的數量 Nt:環狀頂部面的數量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繪示圖1之相機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3繪示圖1之相機模組之成像鏡頭的剖面示意圖。 圖4繪示圖1之相機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5繪示圖4之相機模組之AA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繪示圖2之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7繪示圖6之第三透鏡之BB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8繪示圖4之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的分解側視示意圖。 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10繪示圖9之相機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11繪示圖9之相機模組之成像鏡頭的剖面示意圖。 圖12繪示圖9之相機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13繪示圖12之相機模組之CC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4繪示圖12之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的分解側視示意圖。 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16繪示圖15之相機模組之DD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7繪示圖15之固定環的立體示意圖。 圖18繪示圖17之固定環之EE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9繪示圖15之固定環的側視示意圖。 圖2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1繪示圖20之相機模組之FF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2繪示圖20之第四透鏡的側視示意圖。 圖2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相機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5繪示圖24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6繪示圖24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1:相機模組
11:光軸
12:鏡筒
14:成像面
19:電子感光元件
100a、100b、100c、100d、100e:遮光板
101a、101b:固定環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31、141:光學有效部
132、142:外周部

Claims (24)

  1. 一種成像鏡頭,具有一光軸,該成像鏡頭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該光軸通過該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該外周部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從該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該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至少一圓錐面,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靠近該光學有效部;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靠近該光學有效部,並且該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與鄰近的該成像鏡頭的一光學元件實體接觸;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遠離該光學有效部,並且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定義出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的深度;其中,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一環狀底部面,該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延伸,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該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一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 [公釐] ≦ d > 0.2 [公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該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該第一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1 [公釐] ≦ d > 0.13 [公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塑膠透鏡藉由該至少一圓錐面與相鄰的該光學元件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該光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至該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一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5 [公釐] > D > 0.4 [公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該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該第一距離為d,該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至該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一第二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2 > d/D > 1.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至少一遮光板,其中該至少一遮光板設置於該至少一塑膠透鏡以及與該至少一遮光板像側相鄰的另一塑膠透鏡之間,且該至少一遮光板的開孔與該光軸同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與該至少一遮光板物側相鄰的該至少一塑膠透鏡具有一第一圓錐面,與該至少一遮光板像側相鄰的該另一塑膠透鏡具有一第二圓錐面,該第一圓錐面與該第二圓錐面互相對應組裝並在該至少一塑膠透鏡與該另一塑膠透鏡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且該至少一遮光板設置於該容置空間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遮光板的最大外徑為ΦS,該第一圓錐面的最小直徑為ΦC',其滿足下列條件:ΦS ≦ ΦC'。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距離在該光軸上的投影有至少一部份不與該第一距離在該光軸上的投影相重疊,該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至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一第三距離為D-d,其滿足下列條件:0 [公釐] > D-d > 0.39 [公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該外周部具有一注料痕,該注料痕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遠離該光學有效部,且該注料痕較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遠離該光學有效部。
  11.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上。
  1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1所述之相機模組。
  13. 一種成像鏡頭,具有一光軸,該成像鏡頭包含:至少一光學元件,該至少一光學元件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中央部,該光軸通過該中央部;以及一外周部,環繞該中央部,該外周部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從該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該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至少一圓錐面,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靠近該中央部;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靠近該中央部,並且該至少一平直承靠部與鄰近的該成像鏡頭的另一光學元件實體接觸;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並且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遠離該中央部;其中,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一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一第一環狀側壁,連接該環狀底部面以及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並且該第一環狀側壁往遠離該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環狀側壁,連接該環狀底部面,該第二環狀側壁較該環狀底部面靠近該中央部,並且該第二環狀側壁往遠離該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該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該環狀底部面在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 [公釐] ≦ (ΦA1-ΦA2)/2 > 0.2 [公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環狀底部面在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0.01 [公釐] ≦ (ΦA1-ΦA2)/2 > 0.17 [公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光學元件藉由該至少一圓錐面與相鄰的一塑膠透鏡互相對應組裝以對準該光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中央部進一步包含一中心開孔結構,該中心開孔結構具有環繞該中央部的一第一漸縮面以及一第二漸縮面,該第一漸縮面朝向物側並且往像側方向漸縮,該第二漸縮面朝向像側並且往物側方向漸縮,且該第一漸縮面與該第二漸縮面相交而形成一中心開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更包含至少一遮光板,其中該至少一遮光板設置於該至少一光學元件與一塑膠透鏡之間,且該至少一遮光板的開孔與該光軸同軸。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光學元件的最大外徑為ΦL,該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該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該至少一圓錐面的最大直徑為ΦC,其滿足下列條件:ΦL > ΦA1 > ΦA2 ≧ ΦC。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光學元件的最大外徑為ΦL,該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該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其滿足下列條件:1 > [ΦL/(ΦA1-ΦA2)]/π2 > 50。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光學元件的該外周部具有一注料痕,該注料痕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遠離該中央部,且該注料痕較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遠離該中央部。
  21. 一種成像鏡頭,具有一光軸,該成像鏡頭包含:至少一塑膠透鏡,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由中心至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該光軸通過該光學有效部;以及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該外周部在其物側和像側之至少其中一側包含: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呈全環狀,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從該外周部的物側往像側漸縮或從該外周部的像側往物側漸縮;以及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連接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並且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遠離該光學有效部;其中,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具有:至少一環狀底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以及至少一環狀頂部面,沿著實質上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延伸;其中,該至少一塑膠透鏡的該外周部具有一注料痕,該注料痕較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遠離該光學有效部,且該注料痕較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遠離該光學有效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的數量為Nb,該至少一環狀頂部面的數量為Nt,其滿足下列條件:Nb = Nt + 1。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環形凹槽結構進一步具有:一第一環狀側壁,連接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以及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並且該第一環狀側壁往遠離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環狀側壁,連接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該第二環狀側壁較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靠近該光學有效部,並且該第二環狀側壁往遠離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的方向延伸;其中,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一第一距離為d,該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該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在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0.2 > 2d/(ΦA1-ΦA2) > 5.0。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全環狀連接部至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在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一第一距離為d,該第一環狀側壁的最小直徑為ΦA1,該第二環狀側壁的最大直徑為ΦA2,該至少一環狀底部面在垂直於該光軸的方向上的長度為(ΦA1-ΦA2)/2,其滿足下列條件:0.3 > 2d/(ΦA1-ΦA2) > 3.33。
TW108133413A 2019-09-17 2019-09-17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960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413A TWI696010B (zh) 2019-09-17 2019-09-17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6/686,125 US11573400B2 (en) 2019-09-17 2019-11-16 Imaging lens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1922213356.4U CN210954387U (zh) 2019-09-17 2019-12-11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1911269217.1A CN112526651A (zh) 2019-09-17 2019-12-11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8/089,198 US12066682B2 (en) 2019-09-17 2022-12-27 Imaging lens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413A TWI696010B (zh) 2019-09-17 2019-09-17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6010B TWI696010B (zh) 2020-06-11
TW202113415A true TW202113415A (zh) 2021-04-01

Family

ID=71378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413A TWI696010B (zh) 2019-09-17 2019-09-17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573400B2 (zh)
CN (2) CN112526651A (zh)
TW (1) TWI6960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010B (zh) 2019-09-17 2020-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4077024B (zh) * 2020-08-10 2024-06-1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325893A (zh) * 2020-09-30 2022-04-1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透镜
CN114355539A (zh) * 2020-10-13 2022-04-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813011B (zh) * 2021-08-09 2023-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JP2023091223A (ja) * 2021-12-20 2023-06-30 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レンズ及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2407B2 (ja) 2005-03-18 2011-04-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製造装置
EP1965230A4 (en) 2005-12-13 2010-04-07 Panasonic Corp LENS, LENS UNIT, AN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349161B1 (en) 2006-10-20 2008-03-25 E-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Molding lens with indentation for measuring eccentricity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eccentricity thereof
CN101685185A (zh) * 2008-09-26 2010-03-3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具有该透镜的镜头组件及相机模块
CN102231001A (zh) 2009-10-22 2011-11-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KR101364893B1 (ko) * 2009-11-04 2014-02-19 코니카 미놀타 어드밴스드 레이어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촬상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조정 지그
JP2012118403A (ja) 2010-12-02 2012-06-21 Tamron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CN103370182B (zh) 2011-02-16 2015-10-1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和光学元件
JP5429412B2 (ja) * 2011-02-17 2014-02-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対物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TWI476453B (zh) 2012-05-18 2015-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塑膠透鏡
US9507117B2 (en) * 2014-02-26 2016-11-2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CN106104314B (zh) 2014-03-18 2017-09-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透镜、透镜单元、摄像模块、电子设备、注射成型模具及注射成型方法
US20170003746A1 (en) 2015-06-30 2017-01-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and-gesture input
CN106888343A (zh) * 2015-12-15 2017-06-23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TWM527093U (zh) * 2016-02-05 2016-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JP6435301B2 (ja) 2016-07-15 2018-12-05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6479282B2 (ja) * 2016-09-23 2019-03-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614536B (zh) 2016-11-08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33380B (zh) * 2017-01-12 2018-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7460B (zh) * 2017-07-19 2018-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57B (zh) 2017-08-28 2019-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透鏡、塑膠環形光學元件、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2019056786A (ja) * 2017-09-21 2019-04-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7107786B2 (ja) * 2018-08-29 2022-07-2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接合レンズ
CN110109226B (zh) * 2019-04-12 2021-11-12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镜头结构、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WO2021000168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000299A1 (zh) * 2019-07-03 2021-01-07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696010B (zh) 2019-09-17 2020-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80697A1 (en) 2021-03-18
TWI696010B (zh) 2020-06-11
US12066682B2 (en) 2024-08-20
US11573400B2 (en) 2023-02-07
CN210954387U (zh) 2020-07-07
US20230126553A1 (en) 2023-04-27
CN112526651A (zh) 2021-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601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204998A (zh) 可達成影像穩定的反射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04404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42967B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26766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1856693B (zh)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0983336B2 (en) Dome cover,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TWI594039B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1899273B2 (en)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48624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US12007619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47501B (zh)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1825999A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0398814B (zh) 环形光学元件与成像镜头模块
TWI731822B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30781B (zh)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13011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72185B (zh)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431002A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M606316U (zh)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行動電子裝置
TW202328792A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