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7976A - 可調式光投射器 - Google Patents

可調式光投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7976A
TW202037976A TW109111125A TW109111125A TW202037976A TW 202037976 A TW202037976 A TW 202037976A TW 109111125 A TW109111125 A TW 109111125A TW 109111125 A TW109111125 A TW 109111125A TW 202037976 A TW202037976 A TW 2020379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adjustable
light
crystal panel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1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7224B (zh
Inventor
陳燕晟
陳宏山
Original Assignee
源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6/371,12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126060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源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源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7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7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7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722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7/08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01S17/10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interrupted, pulse-modulated wa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42Diffraction optics, i.e. systems including a diffractive element being designed for providing a diffractive effect
    • G02B27/4205Diffraction optics, i.e. systems including a diffractive element being designed for providing a diffractive effect having a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DOE] contributing to image formation, e.g. whereby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 or optical aberrations are releva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2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種可調式光投射器,包括一光源、一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及一可調式液晶面板。光源用以發出一光束。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調制光束的相位。可調式液晶面板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在多個狀態之間切換,其中這些狀態包括一透鏡陣列狀態,且在透鏡陣列狀態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包括一透鏡陣列。

Description

可調式光投射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感測裝置及光投射器,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感測裝置、結構光投射器及可調式光投射器。
目前三維感測(3D sensing)的主流技術分為飛行時間法(time of flight;TOF)以及結構光技術(structured illumination)。TOF技術是利用脈衝雷射(pulsed laser)以及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感測器來測量光反射時間換算成距離。因成本以及構造,一般較適合長距離的物體解析。在結構光技術,利用紅外光源(IR source)投影到繞射元件(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DOE)以產生二維的繞射圖案,再利用感測器來收集反射光。物體的三維距離可利用三角法來換算出來。結構光技術受限於具有固定焦距的投影鏡頭,因此繞射圖型清楚成像的距離也是有限制的,最終導致可被解析物體的距離侷限於一小範圍內。
為解決上述結構光技術的問題,有人提出在鏡組中加入變跡透鏡(apodized lens)以產生多個焦距的系統。然而,此做法會犧牲掉光效率以及二維繞射圖案的點數以及解析度。
此外,在行動裝置的三維臉部辨識中,泛光系統與結構光系統皆被採用以達到三維臉部辨識。泛光系統先被用來判斷接近的物體是否為人臉,如果接近的物體是人臉,結構光系統便隨後被啟動且用以判斷所偵測到的人臉是否為此行動裝置的使用者的臉。然而,在一個行動裝置中同時採用兩個系統(即泛光系統與結構光系統)會佔用許多空間,且較為昂貴。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液晶來控制結構光的對焦的光學感測裝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液晶來控制結構光的對焦的結構光投射器。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調式光投射器,其利用可調式液晶面板來使光束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學感測裝置,適用於偵測物體或物體的特徵。光學感測裝置包括結構光投射器以及感測器。結構光投射器用以將一結構光投射至該物體。結構光投射器包括光源、繞射光學元件以及液晶透鏡模組。光源用以發出一光束。繞射光學元件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產生繞射圖案以形成結構光。液晶透鏡模組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以及結構光的路徑的至少一者上,且能夠控制至少兩個對焦態之間的對焦。感測器與結構光投射器相鄰,用以感測一反射光。反射光為結構光自物體的反射。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結構光投射器。結構光投射器包括光源、繞射光學元件以及液晶透鏡模組。光源用以發出一光束。繞射光學元件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產生繞射圖案以形成結構光。液晶透鏡模組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以及結構光的路徑的至少一者上,且能夠控制至少兩個對焦態之間的對焦。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可調式光投射器,其包括一光源、一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一可調式液晶面板及一驅動器。光源用以發出一光束。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調制光束的相位。可調式液晶面板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使光束在一結構光與一泛光之間切換。可調式液晶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液晶層、一第一電極層及一第二電極層。液晶層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第一電極層與第二電極層的至少其中之一為一圖案化層。第一電極層與第二電極層皆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的其中之一上,或分別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上。驅動器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層與第二電極層,且用以改變第一電極層與第二電極層之間的電壓差,進而使光束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可調式光投射器,其包括一光源、一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及一可調式液晶面板。光源用以發出一光束。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調制光束的相位。可調式液晶面板配置於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在多個狀態之間切換,其中這些狀態包括一透鏡陣列狀態,且在透鏡陣列狀態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包括一透鏡陣列。
基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光投射器包括至少一具有可調變焦距的液晶透鏡模組。在結構光投射器內提供具有可調變焦距的液晶透鏡模組增加了結構光可聚焦的範圍。此外,可以獲得利用上述結構光投射器的小型光學感測器。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中,利用可調式液晶面板來使光束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因此本發明的實施例將泛光系統與結構光系統整合成單一系統,其減少了具有結構光與泛光功能的電子裝置的成本與體積。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將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例示性實施例,關連圖式中的相同元件或等同元件,則盡可能的援用相同的參考標號以及陳述。
另外,為了易於描述,本文中可使用諸如「之下(underlying)」、「下方(below)」、「下(lower)」、「上覆(overlying)」、「上(upper)」、「頂(top)」、「底(bottom)」、「左(left)」、「右(right)」及類似者的空間相對術語,來描述如圖中所繪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的關係。除了諸圖中所描繪的定向以外,空間相對術語亦意欲涵蓋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裝置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譯。
圖1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光學感測裝置10的示意圖。圖1中示出的光學感測裝置10是一種利用結構光來偵測物體的感測裝置。具體而言,光學感測裝置10包括結構光投射器100以及與結構光投射器100相鄰的感測器104。結構光投射器100是用以向物體12產生結構光SL,而感測器104是用以感測自物體12反射的結構光SL。結構光SL可包括但不限於將光圖案投影到物體12的多重光束,例如:一系列的線、圈、點或類似者。其中線、圈、點或類似者可有序排列或無序排列。物體12可為例如手掌、人臉或任何具有三維特徵的物體。當結構光SL投射到物體12時,結構光SL的光圖案會因物體12的凹凸表面而變形。該變形的結構光SL隨後自物體12反射,該反射的光穿過開口106到達感測器104。舉例而言,開口106可包括透鏡、孔、透明罩等。感測器104感測在物體12上的光圖案的變形以計算出物體12表面的深度,亦即,物體12表面上的點至感測器104之間的距離。感測器104可連接到用以計算物體12的三維特徵的處理器(圖中未示出)。
圖2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光投射器100的剖面示意圖。結構光投射器100包括光源110、液晶透鏡模組120以及繞射光學元件(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DOE)130。配置於結構光投射器100一端的光源110是用以發出光束LB。光源110可為發光二極體(LED)、雷射二極體、邊射型雷射(edge emitting laser)、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或任何其他能發出可見或不可見(例如:紅外光(IR)或紫外光(UV))光束LB。在一些實施例,光源110可為單一IR雷射二極體,在其他一些實施例光源110可為IR雷射二極體陣列,形成光源110的光源的數量不限於此。
結構光投射器100更包括配置於光束LB路徑上的液晶透鏡模組120。液晶透鏡模組120能夠控制光束LB的對焦狀態以為結構光投射器100提供至少兩個對焦狀態。可選擇性的將偏振片(圖中未示出)放置在光束LB上液晶透鏡模組120前以為液晶透鏡模組120提供偏振光束LB。
如圖2所示,繞射光學元件130配置於光束LB的路徑上且在液晶透鏡模組120之後。然而,繞射光學元件130與液晶透鏡模組120的配置順序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繞射光學元件130可配置於光束LB的路徑上且在液晶透鏡模組120之前。在一些實施例,甚至可以置於光束LB的路徑上且於液晶透鏡模組120的多個元件之間。繞射光學元件130是一種用以產生繞射圖案的光學元件,用以產生如上述參考圖1所述的結構光SL。舉例而言,繞射光學元件130可包含將光束LB分光至多個點的圖案,或者是將光束LB塑造至網格線的圖案,但不限於此。為簡易起見,以下將通過繞射光學元件130的光束LB稱為結構光SL。此外,為了易於描述,提供互相垂直的x-方向以及z-方向。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將z-方向定為垂直於光源110發光的表面的方向。
圖3A至圖3C示出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的各種不同的結構光投射器200a至200c的剖面示意圖。結構光投射器200a至200c與圖2示出的結構光投射器100類似。結構光投射器200a至200c與結構光投射器100之間的差別在於結構光投射器200a至200c包括液晶透鏡單元122以及固態透鏡124而不包括液晶透鏡模組120。在一些實施例中,液晶透鏡單元122與固態透鏡124的組合可做為圖2的液晶透鏡模組120。
參考圖3A,固態透鏡124配置於光束LB的路徑上且位於繞射光學元件130以及光源110之間,而液晶透鏡單元122配置於光束LB的路徑上且位於固態透鏡124與繞射光學元件130之間。在圖3B中,固態透鏡124配置於光束LB的路徑上且位於繞射光學元件130以及光源110之間,而液晶透鏡單元122配置於繞射光學元件130上遠離光源110的一側。換句話說,液晶透鏡單元122配置於結構光SL的路徑上。在圖3C中,固態透鏡124配置於光束LB的路徑上且位於繞射光學元件130以及光源110之間,而液晶透鏡單元122配置於光束LB的路徑上且位於固態透鏡124與光源110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之中,固態透鏡124可為單一透鏡或一具有多透鏡的組合,其限定了結構光投射器200a的主要焦距。在一些實施例中,固態透鏡124在光束LB進入液晶透鏡單元122或繞射光學元件130前使光束準直。在一些實施例中,液晶透鏡單元122具有可調變焦距且包含至少一液晶包層(liquid crystal cell layer)。可藉由施加電壓來控制液晶透鏡單元122內的液晶分子(圖中未示出)的定向來控制液晶透鏡單元122的焦距。
圖4A至圖8揭露可作為圖2中液晶透鏡模組120的液晶透鏡模組的一些實施例。在一些實施例中,圖4A至圖8所揭露的液晶透鏡模組可作為圖3A至圖3C的液晶透鏡單元122,且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4A及圖4B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液晶透鏡模組220的剖面示意圖。液晶透鏡模組220包括第一基板224a、第二基板224b以及液晶層222。液晶層222在垂直方向(z-方向)包夾於第一基板224a與第二基板224b之間。液晶層222每個部位的有效折射率與施加於第一電極230a以及第二電極230b的電壓有關,其中第一電極230a配置於第一基板224a之上介於液晶層222與第一基板224a之間,第二電極230b配置於第二基板224b之上介於液晶層222與第二基板224b之間,且電壓由電源228提供。液晶透鏡模組220進一步包括分別配置於第一電極230a以及第二電極230b上且與液晶層222相對兩側接觸的配向膜232。配向膜232a及配向膜232b具有表面紋理,用以藉由控制液晶分子226的預傾角以及極角來將液晶分子226提供初始定向。所述預傾角是指液晶分子226的長軸與垂直於z-方向的面之間的角度;所述極角是指液晶分子226的長軸在垂直於z-方向的面上與一固定軸(例如:沿x-方向)之間的角度。用於本實施例配向膜232的材料可為聚合物(例如:聚酰亞胺),但不限於此。
參考圖4A,液晶透鏡模組220的液晶層222具有非均勻厚度。如圖4A所示,液晶層222具有一曲面以及一平面,且在中間部位為最厚。液晶層222的曲面對應到第一基板224a的曲面、彎曲的第一電極230a以及彎曲的上方配向膜232a。此外,在本實施例,當電極230a及230b與電源228斷開時,液晶層222內所有的液晶分子226實質上以相同定向排列。也就是說,所有液晶分子226的長軸沿水平x-方向,其中x-方向與z-方向正交。當電極230a與230b與電源228導通時,如圖4B所示,液晶分子226的定向經旋轉以至長軸與z-方向排列。
在本實施例,圖4A至4B的液晶透鏡模組220可做為折射透鏡(refractive lens)。具體而言,當液晶透鏡模組220未與電源228連接時,液晶層222具有第一有效折射率使得當與液晶透鏡模組220的凸型結合時,沿z-方向進入的光會聚焦到第一焦距F1。在圖4B中,當液晶透鏡模組220與電源228連接,液晶分子226沿z-軸的排列會將液晶層222的有效折射率改變為第二有效折射率,使得當與液晶層222的凸型結合時,沿z-方向進入的光會聚焦到第二焦距F2。因此,液晶透鏡模組220的焦距可藉由打開或關閉電源228來控制。
圖5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液晶透鏡模組320的剖面示意圖。液晶透鏡模組320包括第一基板224a、第二基板224b、液晶層222、第一電極230a、第二電極230b以及配向膜232a及232b,其佈置類似於液晶透鏡模組220。參照圖5,液晶透鏡模組320與液晶透鏡模組220之間的差別在於第一基板224a、第一電極230a、第二電極230b以及第一配向膜232a的形狀。具體而言,在圖5中,第一基板224a是一在z-方向上具有均勻厚度的基板,第一電極230a以及第一配向膜232a是平的,且第二電極230b以及第二配向膜232b是階梯狀的。基於第二電極230b以及第二配向膜232b為階梯狀,液晶層222具有非均勻厚度的液晶層,具有繞射透鏡的光學特性。舉例而言,第二電極230b以及第二配向膜232b的階梯狀可經設計使得跟隨所述階梯狀的液晶層222可為一種菲涅耳透鏡(Fresnel lens),但本發明不限於此。類似於液晶透鏡模組220,可以通過在第一電極230a和第二電極230b之間施加電壓來控制液晶透鏡模組320的焦距。
圖6A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液晶透鏡模組420a的剖面示意圖。
在圖6A中,液晶透鏡模組420a包括第一基板224a、第二基板224b、液晶層222、第二電極230b以及配向膜232a及232b,其佈置類似於液晶透鏡模組220。參照圖6A,液晶透鏡模組420a與液晶透鏡模組220之間的差別在於第一基板224a、第一電極230a以及第一配向膜232a。具體而言,在圖6A中,第一基板224a是在z-方向上具有均勻厚度的基板,第一電極230a是在其間具有間隙或開口的圖案化電極並且設置在第一基板224a的與液晶層222相對的一側上,且第一配向膜232a是平的。因此,本實施例的液晶層222具有均勻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230a也可以設置在第一基板224a和第一配向膜232a之間,但不限於此。
基於第一電極230a的圖案,液晶層222中的電壓不均勻分佈,導致當第一電極230a連接到電源時,液晶分子226具有不一樣的定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230a的圖案可以是圖6A中所示的圖案以外的任何其他圖案。液晶取向的不均勻分佈產生分佈式折射率。取決於折射率的分佈,液晶透鏡模組420a可以是折射透鏡或繞射透鏡。
圖6B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液晶透鏡模組420b的剖面示意圖。液晶透鏡模組420b類似於液晶透鏡模組420a,不同之處在於液晶透鏡模組420b進一步包括第三電極230c。第三電極230c與第一電極230a相鄰且遠離液晶層22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230a和第二電極230b可以連接到第一電源428a以提供電壓V1,而第三電極230c和第二電極230b可以連接第二電源428b以提供電壓V2。第三電極230c的附加使得可進一步控制液晶層222中的電壓分佈,以提供光學性質的進一步微調。取決於折射率的分佈,液晶透鏡模組420b可以是折射透鏡或繞射透鏡。
圖7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液晶透鏡模組520的剖面示意圖。液晶透鏡模組520是具有均勻厚度的液晶層222的液晶透鏡模組。具體而言,液晶透鏡模組520包括第一基板224a和第二基板224b、液晶層222、第二電極230b以及配向膜232a和232b,其佈置類似於液晶透鏡模組420a。液晶透鏡模組520和液晶透鏡模組420a之間的差異在於第一電極230a的位置和第二電極230b的結構。具體而言,在圖7中,第一電極230a設置在第一基板224a和第一配向膜232a之間,且第二電極230b是像素化電極。第二電極230b包括連接到電源228的至少一個電極530a和與電極530a相鄰設置的至少一個浮動電極530b,以形成像素化結構。浮動電極530b藉由配置於其之間的絕緣體來分開,例如由第一配向膜232b的一部分來分開,如圖7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浮動電極530b也可以設置在第一基板224a,第二基板224b或第一基板224a和第二基板224b兩者上。第二電極230b的浮動電極530b上的電壓與相鄰電極530a相關。浮動電極530b提供更多的電壓變化間距,以更好地控制液晶層222中的液晶分子的定向。或者,浮動電極530b中的一些或全部也可以單獨連接到其他電源,以進一步控制液晶分子。取決於折射率的分佈,液晶透鏡模組520可以是折射透鏡或繞射透鏡。
圖8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液晶透鏡模組620的剖面示意圖。液晶透鏡模組620類似於液晶透鏡模組520,差別在於液晶透鏡模組620具有像素化的第一電極230a,並且進一步包括設置在像素化的第一電極230a和第一配向膜232a之間的高阻抗材料層640。高阻抗材料層640在電極之間提供連續變化的電壓,因此改善了所形成圖像的質量。高阻抗材料層640的片電阻範圍介於109 至1014 歐姆每平方(Ω/ sq)。舉例而言,高阻抗材料層640由半導體材料(包括III-V族半導體化合物或II-VI半導體化合物的)或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二氧乙基噻吩(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製成。當然,高阻抗材料層640可以在上述任何液晶透鏡模組中實現,並且可以具有任何其他圖案。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9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液晶層222的俯視(即,沿z-方向)示意圖。具體而言,圖9是液晶層222內的液晶分子因配向膜的控制的而在x-y平面上的示例性佈置圖案。圖9中提供的y-方向垂直於x和z方向。如圖9所示,液晶分子的極角由配向膜控制,以形成貝里相位(Pancharatnam-Berry phase)液晶透鏡。可以通過具有不同表面圖案的配向膜來形成其他液晶透鏡,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10A及圖10B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液晶透鏡模組720的剖面示意圖。在圖10A及圖10B中,液晶透鏡模組720包括液晶單元722和異向性透鏡(anisotropic lens)724,其中液晶單元722連接到電源228。在液晶透鏡模組720中,液晶單元722設置在沿垂直於x和z方向偏振的光的路徑上(如圖10A所示的偏振光LP)。液晶單元722被配置為控制入射光的偏振。
參照圖10A和10B,當液晶單元722處於關閉狀態(未施加電壓)時,入射光的偏振不受影響,當液晶單元722處於導通狀態(施加電壓)時,入射光的偏振旋轉90度至x方向。換句話說,當液晶單元722打開時,液晶單元做為半波片以改變入射光的偏振。異向性透鏡724設置在穿過液晶單元722的光路上。異向性透鏡724的折射率(亦即焦距)取決於光的偏振,例如當光在異向性透鏡的光軸A1方向上偏振時,折射率最大,當光的偏振方向與光軸A1正交時,折射率最小。因為液晶單元722的打開和關閉會改變光的偏振,所以異向性透鏡的焦距也改變。液晶透鏡模組720也被稱為被動式液晶透鏡,因為液晶單元不主動聚焦或發散光。
如上所述施加到液晶透鏡模組、液晶透鏡單元和液晶單元的電極的電壓分佈可以由耦合到電極的控制器控制。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器例如是中央處理單元(CPU)、微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可程式化控制器、可程式化邏輯元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類似元件,或者所述元件的組合,不受本發明的特別限制。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器的每個功能可以多個程式碼實現。這些程式碼將儲存在儲存器或非暫時性儲存介質中,以便這些程式碼可以由控制器執行。或者,在一實施例中,控制器的每個功能可以一個或多個電路實現。本發明不旨在限制控制器的每個功能是通過軟件還是硬件實現。
藉由在結構光投射器中提供具有可調變焦距的液晶透鏡,結構光投射器的聚焦範圍變得可調並且能夠涵蓋更寬的範圍,使得能夠測量3D物體上不同距離處的特徵。此外,與聚焦鏡頭中的傳統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相比,使用液晶透鏡的光學投射器具有更小型和低功耗的優點。因此,本發明的光學投射器可以容易地安裝在移動電子裝置中,為移動電子裝置提供3D感測的特徵。
圖11A與圖11B分別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在結構光模式與泛光模式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1A與圖11B,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包括至少一光源810(圖11A與圖11B中是以多個光源810為例)、一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一可調式液晶面板900及一驅動器830。這些光源810用以發出多個光束811(在圖11A與圖11B中示意性地繪示一個光源810發出一個光束811為例)。在本實施例中,這些光源810分別為一個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的多個發光區(或發光點),或分別為多個邊射型雷射(edge-emitting laser, EEL),或分別為多個其他適當的雷射發射器或雷射二極體。
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配置於光束811的路徑上,且用以調制光束811的相位。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例如為繞射光學元件或透鏡陣列,其將光束811調制成一結構光。
可調式液晶面板900配置於光束811的路徑上,且用以使光束811在一結構光(如圖11A所繪示)與一泛光(如圖11B所繪示)之間切換。在本實施例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配置於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光束811的路徑上。可調式液晶面板900包括一第一基板910、一第二基板920、一液晶層930、一第一電極層940及一第二電極層950。液晶層930配置於第一基板210與第二基板920之間。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的至少其中之一為圖案化層。圖11A與圖11B繪示第一電極層940為圖案化層。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電極層950可以是圖案化層,或者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兩者皆為圖案化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910與第二基板920為透明基板,例如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板。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可以是由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 ITO)、其他導電金屬氧化物或其他透明導電材料所製成。
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皆配置於第一基板910與第二基板920的其中之一上,或分別配置於第一基板910與第二基板920上。驅動器830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且用以改變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電壓差,進而使光束811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具體而言,液晶層930的光學空間相位分佈會隨著此電壓差的改變而改變,進而使光束811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
舉例而言,在圖11A中,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電壓差約為零,且液晶層930的折射率分佈是均勻的,因此液晶層930類似一透明層。所以,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結構光會穿透此透明層而仍然為一結構光,且可調式光投射器800是處於一結構光模式中。在圖11B中,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電壓差不等於零,且液晶層930的折射率分佈為不均勻,因此液晶層930類似一透鏡陣列。所以,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結構光被此透鏡陣列轉換為一泛光,且可調式光投射器800處於一泛光模式。此結構光可以照射在物體上而在物體上形成具有多個點、具有條紋或具有其他適當圖案的光圖案。此泛光可均勻地照射物體。
在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被用來使光束811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因此本實施例將泛光系統與結構光系統整合成單一系統,其減少了具有結構光與泛光功能的電子裝置的成本與體積。
在另一實施例中,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用以將光束811調制成一泛光。此外,當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電壓差約為零時,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泛光穿透液晶層930(此時其為一透明層)且仍然為一泛光。當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電壓差不為零時,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泛光被液晶層930(此時其為類似透鏡陣列的一光學層)轉換成一結構光。
在又一實施例中,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用以將光束調制成一準直光,且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兩種電壓差分別將液晶層930切換至兩種折射率分佈,進而分別將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準直光切換成一結構光與一泛光。
圖12A、圖12B及圖12C分別為圖11A與圖11B中的第一電極層之根據本發明的三個實施例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2A、圖12B與圖12C,圖案化層(如第一電極層940或第二電極層950,且圖中是繪示第一電極層940為例)具有多個微開孔942,其具有小於1毫米的一最大直徑D。微開孔942的形狀包括圓形(如圖12A所繪示)、矩形(如圖12B所繪示)、正方形、六邊形(如圖12C所繪示)、其他幾何形狀、其他不規則形狀或其組合。
圖13A、圖13B及圖13C為圖12A的第一電極層的其他三種變化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2A、圖13A、圖13B及圖13C,微開孔942的尺寸與位置可以是規律的或不規律的。舉例而言,在圖12A中,微開孔942的尺寸彼此相等,且微開孔942的位置是規律的。在圖13A中,微開孔942的尺寸彼此相等,且微開孔942的位置是不規律的。在圖13B中,微開孔942具有不同的尺寸,且微開孔942的位置是規律的。在圖13C中,微開孔942具有不同尺寸,且微開孔942的位置是不規律的。
圖14A為圖11A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且圖14B與圖14C繪示圖14A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其他兩種變化。請參照圖14A,可調式液晶面板900具有液晶層930,其包括聚合物網絡液晶(polymer network liquid crystal, PNLC),其包括液晶分子932與聚合物網絡(polymer network)934。請參照圖14B,可調式液晶面板900a可具有液晶層930a,其包括向列型液晶(nematic liquid crystal)。請參照圖14C,可調式液晶面板900b可具有液晶層930b,其包括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PDLC),其包括液晶分子932b與聚合物934b。
圖15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5A,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c類似於圖14B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a,且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c更包括一第一配向層960與一第二配向層970。第一配向層960配置於第一基板910與液晶層930a之間,且第二配向層970配置於第二基板920與液晶層930a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配向層960配置於第一電極層940與液晶層930a之間,且第二配向層970配置於第二電極層950與液晶層930a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配向層960與第二配向層970為水平配向層(parallel alignment layer)。
圖15B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5B,本實施例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d類似於可調式液晶面板900c,且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d中,第一配向層960d與第二配向層970d為垂直配向層(vertical alignment layer)。
圖15C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5C,本實施例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e類似於可調式液晶面板900c,而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e中,第一配向層960與第二配向層970d為一垂直配向層與一水平配向層的組合。舉例而言,第一配向層960為水平配向層,而第二配向層970d為垂直配向層。
圖16A繪示圖15A或圖15C中的第一配向層或第二配向層之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配向(alignment direction)。請參照圖16A,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配向層960與第二配向層970的配向L1具有均勻的空間分佈。換言之,在第一配向層960或第二配向層970的不同區域中的配向的方位角(azimuthal angle)彼此相同。
圖16B繪示圖15A或圖15C中的第一配向層或第二配向層之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另一種變化的配向。請參照圖16B,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配向層960a與第二配向層970a的配向L1具有不規則的空間分佈。換言之,在第一配向層960a或第二配向層970a的不同區域中的配向的方位角彼此不同。不同的配向與不同的方位角可折射或繞射來自光源810的不同偏振方向的光束811。
圖17A為採用圖16B的配向層的一可調式光投射器的剖面示意圖。圖17B為圖17A中的光斑區域與配向層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7A與圖17B,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c類似於圖11A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且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c中,第一配向層960a與第二配向層970a的配向之不規則的空間分佈之局部相同配向區域R1小於可調式液晶面板900c上之被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光束811照射的一光斑區域R2。因此,具有各種偏振方向的光束811皆可被液晶層900c折射或繞射。
圖18A、圖18B及圖18C繪示一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及在三種不同的模式下施加至液晶層的電壓差。請參照圖18A、圖18B及圖18C,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f類似於圖14C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b,且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f更包括一高阻抗層980(相同於圖8之高阻抗材料層640),其鄰接圖案化層(如第一電極層940)。在圖18A中,當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電壓差為零,施加於液晶層930b的電壓差ΔV為零,且液晶層930b處於一散射模式,且用以散射來自固定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光束811。
在18B中,當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電壓差為高頻的交流電壓時(此「高頻」例如是大於1 kHz且小於等於60 kHz的頻率),施加於液晶層930的電壓差ΔV由於高阻抗層980的作用而隨著位置逐漸變化,且液晶層930b處於一散射且聚光模式,且用以些微散射且會聚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光束811。
在18C中,當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的電壓差為低頻的交流電壓時(此「低頻」例如是大於等於60 Hz且小於等於1 kHz的頻率),施加於液晶層930的電壓差ΔV在不同的位置上大約保持恆定,液晶層930b處於一透明模式且類似一透明層,且光束811穿透液晶層930b。此外,上述「高頻」大於上述「低頻」。
圖19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且圖19B為圖19A中的第一基板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9A與圖19B,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g類似於圖15A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c,且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g中,第一電極層940g與第二電極層950g兩者皆配置於同一基板(例如第一基板910),且皆為圖案化層。第一電極層940g與第二電極層950g具有橫向電場切換(in-plane switch, IPS)的電極設計。具體而言,第一電極層940g包括多個導電微圖案942g,且第二電極層950g包括多個導電微圖案952g。導電微圖案942g與導電微圖案952g沿著一方向(例如圖19A與圖19B中的右方向)交替配置。導電微圖案942g與導電微圖案952g可具有直線形狀。舉例而言,導電微圖案942g與導電微圖案952g的每一者可沿著垂直於圖19A的圖面的一方向延伸。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導電微圖案942g與導電微圖案952g可具有如圖19B所繪示的之字形狀(zigzag shape)。
圖20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且圖20B為圖20A中的第一基板的上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h類似於圖19A中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g,且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h中,第一電極層940g與第二電極層950h具有邊緣場切換(fringe-field switch, FFS)的電極設計。第二電極層950h為一平坦連續層,其介於第一電極層940g與第一基板910之間,且第一電極層940g與第二電極層950被配置其間的絕緣層990將彼此絕緣。圖20A與圖20B中的第一電極層940g相同於圖19A與圖19B中的第一電極層940g的描述。
圖21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1A,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j類似於圖14B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a,且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可調式液晶面板900j中,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j為分別配置於第一基板910上與第二基板920上的二個圖案化層,且此二個圖案化層的圖案彼此相同。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此二個圖案化層的圖案可以彼此不同。
圖21B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1B,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i類似於圖19A或圖20A中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g或900h,且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i包括配置於第一基板910上之如圖19A所繪示者的第一電極層940g與第二電極層950g,且包括配置於第二基板920上之如圖20A所繪示者的第一電極層940g與第二電極層950。也就是說,第一基板910側具有橫向電場切換的電極設計,且第二基板920側具有邊緣場切換的電極設計。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基板910側與第二基板920側可皆具有橫向電場切換的電極設計,或是第一基板210側與第二基板920側可皆具有邊緣場切換的電極設計。
圖22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k與圖11A及圖11B之可調式光投射器8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在於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與可調式液晶面板900的排列順序。在圖11A與圖11B中,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配置於光源810與可調式液晶面板900之間。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配置於光源810與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之間,也就是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配置於來自可調式液晶面板900的光束的路徑上,如此當可調式液晶面板900在如前述實施例的不同模式間切換時,仍可以使後來通過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光束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
圖23A與圖23B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分別於結構光模式與泛光模式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3A與圖23B,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l類似於可調式光投射器800,而兩者的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l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用以在多個狀態(圖23A與圖23B分別示意性地展示兩個狀態)之間切換,且這些狀態包括一透鏡陣列狀態(如圖23B所繪示),在透鏡陣列狀態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包括一透鏡陣列,其包括多個排成陣列的透鏡905。在本實施例中,這些透鏡905為多個排成陣列的貝里相位(Pancharatnam-Berry phase)液晶透鏡,每一透鏡905的液晶層930l的液晶分子的配向如同圖9所繪示,其可藉由配向層960l與970l來達成。
在結構光模式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的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沒有被施加電壓差,且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如同一透明板,因此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結構光被維持且穿透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此外,在泛光模式下,驅動器830在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之間施加一電壓差,且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如同一透鏡陣列,且將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結構光轉換為泛光。
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也可被用來取代圖3A、圖3B及圖3C的液晶透鏡單元122,以改變焦距。
請再參照圖23A與圖23B,在本實施例中,透鏡陣列佈滿整個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透鏡陣列可位於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的一感興趣區域(region of interest)內,其可藉由第一電極層940與第二電極層950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圖案設計及施加於其間的適當電壓差分布來達成。
在一實施例中,驅動器830用以改變透鏡陣列的這些透鏡905的每一者的焦距。在一實施例中,驅動器830用以改變透鏡陣列的這些透鏡905的每一者的位置。在一實施例中,驅動器830用以改變透鏡陣列的這些透鏡905的每一者的尺寸。在一實施例中,驅動器830用以改變透鏡陣列的這些透鏡905的每一者的焦距、位置及尺寸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本實施例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為一穿透式液晶面板,且配置於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光束811的路徑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可以配置於來自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的光束811的路徑上(如同圖22所繪示者)。
圖24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4,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m類似於圖23A與圖23B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l,而兩者的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800m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m為反射式液晶面板,其將來自光源810的光束811反射至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m可以將來自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820的光束811反射至物體12(如圖1所繪示)。
在本實施例中,可調式液晶面板900m可包括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及一配置於其上的反射器906,因此光束811可以通過可調式液晶面板900m的液晶層兩次。反射器906可以是塗佈於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的基板上的反射膜,或可以是配置於可調式液晶面板900l的基板上的反射片,且反射器906可以是在此基板的內側或外側上。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光束811通過可調式液晶面板900m的液晶層兩次,光束811在液晶層中的光學路徑長度(optical path length)變為兩倍。因此,可調式液晶面板900m的液晶層的厚度可以被縮減。一般而言,液晶的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平方反比於液晶層的厚度,因此可調式液晶面板900m的反應時間可以被有效地縮短。
在本實施例中,固態透鏡124配置於光束811的路徑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不採用固態透鏡124。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中,利用可調式液晶面板來使光束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因此本發明的實施例將泛光系統與結構光系統整合成單一系統,其減少了具有結構光與泛光功能的電子裝置的成本與體積。上述多種可調式光投射器的每一者可取代光學感測裝置中的前述多種結構光投射器的任一者,以形成一個兼具泛光辨識功能與結構光辨識功能的光學感測裝置。在泛光辨識功能中,感測器可感測物體,並判斷物體是否為人臉。在結構光辨識功能中,感測器可感測物體上的光圖案,並判斷所偵測到的人臉是否為一電子裝置的使用者的臉。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光學感測裝置 12:物體 100、200a、200b、200c:結構光投射器 104:感測器 106:開口 110:光源 120、220、320、420a、420b、520、620、720:液晶透鏡模組 122:液晶透鏡單元 124:固態透鏡 130:繞射光學元件 222:液晶層 224a:第一基板 224b:第二基板 226:液晶分子 228、428a、428b:電源 230a:第一電極/電極 230b:第二電極/電極 230c:第三電極/電極 232a:配向膜/第一配向膜 232b:配向膜/第二配向膜 530a:電極 530b:浮動電極 640:高阻抗材料層 722:液晶單元 724:異向性透鏡 800、800c、800k、800l、800m:可調式光投射器 810:光源 811:光束 820: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 830:驅動器 900、900a、900b、900c、900d、900e、900f、900g、900h、900i、900j、900l、900m:可調式液晶面板 905:透鏡 906:反射器 910:第一基板 920:第二基板 930、930a、930b、930l:液晶層 932、932b:液晶分子 934:聚合物網絡 934b:聚合物 940、940g:第一電極層 942:微開孔 942g、952g:導電微圖案 950、950g、950h、950j:第二電極層 960、960a、960d:第一配向層 960l、970l:配向層 970、970a、970d:第二配向層 980:高阻抗層 990:絕緣層 A1:光軸 D:最大直徑 F1、F2:焦距 L1:配向 LB:光束 LP:偏振光 R1:局部相同配向區域 R2:光斑區域 SL:結構光 ΔV:電壓差
圖1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光學感測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結構光投射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3A至3C是依照本發明至少一實施例的另一結構光投射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4A以及圖4B是依照本發明至少一實施例的圖2的不同液晶透鏡模組於兩個不同狀態下的剖面示意圖。 圖5至8是依照本發明至少一實施例的圖2的不同液晶透鏡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9是依照本發明至少一實施例的液晶層的俯視示意圖。 圖10A至10B是依照本發明至少一實施例的另一液晶透鏡模組於兩個不同狀態下的剖面示意圖。 圖11A與圖11B分別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在結構光模式與泛光模式的剖面示意圖。 圖12A、圖12B及圖12C分別為圖11A與圖11B中的第一電極層之根據本發明的三個實施例的上視示意圖。 圖13A、圖13B及圖13C為圖12A的第一電極層的其他三種變化的上視示意圖。 圖14A為圖11A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4B與圖14C繪示圖14A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其他兩種變化。 圖15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5B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5C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6A繪示圖15A或圖15C中的第一配向層或第二配向層之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配向。 圖16B繪示圖15A或圖15C中的第一配向層或第二配向層之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另一種變化的配向。 圖17A為採用圖16B的配向層的一可調式光投射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17B為圖17A中的光斑區域與配向層的上視示意圖。 圖18A、圖18B及圖18C繪示一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及在三種不同的模式下施加至液晶層的電壓差。 圖19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9B為圖19A中的第一基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20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0B為圖20A中的第一基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21A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1B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23A與圖23B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分別於結構光模式與泛光模式下的剖面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可調式光投射器的剖面示意圖。
800l:可調式光投射器
810:光源
811:光束
820: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
830:驅動器
900l:可調式液晶面板
905:透鏡
910:第一基板
920:第二基板
930l:液晶層
940:第一電極層
950:第二電極層
960l、970l:配向層
980:高阻抗層

Claims (14)

  1. 一種可調式光投射器,包括: 一光源,用以發出一光束; 一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配置於該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調制該光束的相位;以及 一可調式液晶面板,配置於該光束的路徑上,且用以在多個狀態之間切換,其中該些狀態包括一透鏡陣列狀態,且在該透鏡陣列狀態下的該可調式液晶面板包括一透鏡陣列。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透鏡陣列位於該可調式液晶面板的一感興趣區域內。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更包括一驅動器,電性連接至該可調式液晶面板,且用以改變該透鏡陣列的多個透鏡的每一者的焦距。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更包括一驅動器,電性連接至該可調式液晶面板,且用以改變該透鏡陣列的多個透鏡的每一者的位置。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更包括一驅動器,電性連接至該可調式液晶面板,且用以改變該透鏡陣列的多個透鏡的每一者的尺寸。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更包括一驅動器,電性連接至該可調式液晶面板,且用以改變該透鏡陣列的多個透鏡的每一者的焦距、位置及尺寸的至少其中之一。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用以將該光束調制成結構光或泛光。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用以將該光束調制成一準直光。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可調式液晶面板的液晶層的光學空間相位分布隨著該可調式液晶面板的多個電極層之間的電壓差的改變而改變,以使該光束在結構光與泛光之間切換。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透鏡陣列包括多個排成陣列的貝里相位液晶透鏡。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可調式液晶面板為穿透式液晶面板。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可調式液晶面板為反射式液晶面板。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配置於來自該可調式液晶面板的該光束的該路徑上。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調式光投射器,其中該可調式液晶面板配置於來自該固定式光學相位調制器的該光束的該路徑上。
TW109111125A 2019-04-01 2020-04-01 可調式光投射器 TWI747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371,127 2019-04-01
US16/371,127 US11126060B2 (en) 2017-10-02 2019-04-01 Tunable light proje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7976A true TW202037976A (zh) 2020-10-16
TWI747224B TWI747224B (zh) 2021-11-21

Family

ID=72985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1125A TWI747224B (zh) 2019-04-01 2020-04-01 可調式光投射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56483A (zh)
TW (1) TWI74722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6264B (zh) * 2021-02-09 2023-09-2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投射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5279A (zh) * 2021-03-18 2021-06-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调焦光学系统
CN115236904B (zh) * 2022-08-02 2024-03-19 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透镜单元、液晶透镜装置及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6668A (zh) * 2006-08-31 2007-02-2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电控调维微透镜阵列制作方法
JP5127419B2 (ja) * 2007-11-28 2013-01-2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ウェ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658793B1 (ko) * 2008-10-09 2016-09-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2d와 3d의 영상전환이 가능한 영상표시장치 및 그 방법
TWI499805B (zh) * 2014-03-19 2015-09-11 Innolux Corp 顯示裝置
TWI569040B (zh) * 2015-05-07 2017-02-01 尚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調焦頭戴式顯示裝置
US9946070B2 (en) * 2016-03-08 2018-04-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utomotive head up display
US10705214B2 (en) * 2017-07-14 2020-07-0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ptical projector having switchable light emission patterns
US10274719B2 (en) * 2017-08-21 2019-04-30 Liqxtal Technology Inc. Optical system
US10574973B2 (en) * 2017-09-06 2020-02-25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Non-mechanical beam steering for depth sensing
CN108332082B (zh) * 2018-01-15 2020-06-30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模组
CN108490670B (zh) * 2018-05-17 2021-10-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28786A (zh) * 2018-06-21 2018-11-16 深圳市光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3d摄像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6264B (zh) * 2021-02-09 2023-09-2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投射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7224B (zh) 2021-11-21
CN111856483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28764A1 (en) Tunable light projector
US11126060B2 (en) Tunable light projector
TW201915563A (zh) 光學感測裝置及結構光投射器
TWI778262B (zh) 可調式光投射器
TWI747224B (zh) 可調式光投射器
TWI683156B (zh) 光學感測裝置及結構光投射器
TW202020401A (zh) 用於主動深度感測系統之可調式光分佈
WO2019015668A1 (zh) 触摸显示面板、指纹识别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0546427B (zh) 灯单元和车辆用灯具系统
US11287712B2 (en) Pattern generation device
US1045914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089348A (zh) 结构光投射器、结构光系统以及深度计算方法
JP2013073715A (ja)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の駆動方法
WO2022244736A1 (ja) 照明装置、車両用灯具システム
TWI787708B (zh) 可調式照明器
US11256011B2 (en) Pattern generation device
US11543696B2 (en) Optical surface mapping system
US11733598B2 (en) Tunable light projector
US20120120665A1 (en) Lighting system
WO2023120128A1 (ja) 照明装置、車両用灯具システム
JP2022183786A (ja) 液晶素子、照明装置
JP2015011295A (ja) 偏光変換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