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6971A - 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 Google Patents

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6971A
TW202036971A TW109102884A TW109102884A TW202036971A TW 202036971 A TW202036971 A TW 202036971A TW 109102884 A TW109102884 A TW 109102884A TW 109102884 A TW109102884 A TW 109102884A TW 202036971 A TW202036971 A TW 2020369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flow path
electrolyte
edg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2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桑原雅裕
寒野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6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697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characterised by grooves, e.g. their pitch or dep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3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having meandering or serpentine pat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8Regenerative fuel cells, e.g. redox flow batteries or secondary 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一種電池單元,其具有供給電解液之供給緣與排出電解液之排出緣,且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上述複數個蜿蜒流路具有與供給緣連通之導入口、及與排出緣連通之排出口,自導入口至排出口為止形成為一串,且於寬度方向上並列地配置,蜿蜒流路具有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且於寬度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並列區間,複數個並列區間中,配置於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並列區間中之供給緣側之端部與導入口連接,並且配置於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並列區間中之排出緣側之端部與上述排出口連接,且相鄰之並列區間中之排出緣側之端部彼此及供給緣側之端部彼此交替地連接。

Description

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本案主張基於2019年1月30日之日本專利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9-014460號之優先權,引用上述日本專利申請中記載之所有記載內容。
作為大容量之蓄電池之一種,已知有氧化還原電池(參照專利文獻1、2)。以下,有時將氧化還原電池稱為「RF(Radio Frequency,射頻)電池」。RF電池將具備正極電極、負極電極及介置於兩電極間之隔膜之電池單元設為主要之構成要素。一般地,於RF電池中,利用具備稱為單元堆之複數個電池單元之積層體。單元堆成為將單元框、正極電極、隔膜、負極電極依次反覆地積層而成之構造。單元框具有配置於正極電極與負極電極之間之雙極板、及設置於雙極板之外周之框體。在單元堆,正負之電極隔著隔膜對向地配置於相鄰之單元框之雙極板之間,構成1個電池單元。對電池單元供給電解液,利用電極進行電池反應,反應後之電解液自電池單元排出。
專利文獻1、2揭示有於雙極板中之電極側之面具備供電解液流通之流路之雙極板。雙極板中之電極側之面係與電極對向之面。於專利文獻1、2中記載有蜿蜒形狀之流路作為供電解液流通之流路(參照專利文獻1之段落0041、0042及圖5、專利文獻2之段落0061及圖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2223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5-138771號公報
本發明之電池單元係 具備電極、及與上述電極對向地配置之雙極板, 於自上述電極與上述雙極板重疊之方向觀察之俯視下,具有供給電解液之供給緣與排出上述電解液之排出緣, 當將自上述供給緣朝向上述排出緣之方向設為長度方向,並將沿著上述供給緣及上述排出緣之方向設為寬度方向時, 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上述複數個蜿蜒流路具有與上述供給緣連通之導入口、及與上述排出緣連通之排出口,自上述導入口至上述排出口為止形成為一串,且於上述寬度方向上並列地配置, 上述蜿蜒流路係 具有於上述長度方向上延伸且於上述寬度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並列區間, 複數個上述並列區間中,配置於上述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供給緣側之端部與上述導入口連接,並且配置於上述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排出緣側之端部與上述排出口連接,且 相鄰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排出緣側之端部彼此及上述供給緣側之端部彼此交替地連接。
本發明之單元堆係 具備本發明之電池單元。
本發明之氧化還原電池係 具備本發明之單元堆。
本發明之另一氧化還原電池係 具備本發明之電池單元。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期望RF電池之電池性能進一步提高,要求提高能量效率。尤其是,要求能夠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並且能夠使電解液流通至電極之較大範圍。
專利文獻1、2揭示有形成有蜿蜒形狀之流路之雙極板。專利文獻1、2中記載之蜿蜒形狀之流路遍及雙極板之整個區域形成為一串。藉由該流路,能夠使電解液均勻地遍佈雙極板之整個區域。另一方面,流路之全長變長,相應地,電解液之流通阻力增加,因此,有使電解液流通時之壓力損失增大之虞。若電解液之壓力損失較大,則必須增大輸送電解液之泵之動力,因此,有RF電池之能量效率降低之情形。因此,不一定能認為先前針對降低RF電池之泵動力已進行了充分之研究。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降低氧化還原電池之泵動力之電池單元。又,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使氧化還原電池之電池性能提高之單元堆。進而,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池性能優異之氧化還原電池。
[本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電池單元能夠降低氧化還原電池之泵動力。又,本發明之單元堆能夠使氧化還原電池之電池性能提高。本發明之氧化還原電池之電池性能優異。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 首先,列舉本發明之實施態樣進行說明。
(1)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池單元係 具備電極、及與上述電極對向地配置之雙極板, 於自上述電極與上述雙極板重疊之方向觀察之俯視下,具有供給電解液之供給緣與排出上述電解液之排出緣, 當將自上述供給緣朝向上述排出緣之方向設為長度方向,並將沿著上述供給緣及上述排出緣之方向設為寬度方向時, 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上述複數個蜿蜒流路具有與上述供給緣連通之導入口、及與上述排出緣連通之排出口,自上述導入口至上述排出口為止形成為一串,且於上述寬度方向上並列地配置, 上述蜿蜒流路係 具有於上述長度方向上延伸且於上述寬度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並列區間, 複數個上述並列區間中,配置於上述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供給緣側之端部與上述導入口連接,並且配置於上述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排出緣側之端部與上述排出口連接,且 相鄰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排出緣側之端部彼此及上述供給緣側之端部彼此交替地連接。
本發明之電池單元藉由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可使電解液沿著各蜿蜒流路流通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又,本發明之電池單元藉由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而並非如先前般具備1個蜿蜒流路,與具備1個蜿蜒流路之情形相比,各蜿蜒流路之全長變短。因此,本發明之電池單元可降低使電解液流通時之壓力損失。因此,本發明之電池單元可降低RF電池之泵動力。
(2)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相互相鄰之上述並列區間之間之上述寬度方向之距離為1 mm以上40 mm以下。
藉由相鄰之並列區間之間之距離為上述範圍內,可改善電解液向電極之擴散性。因此,上述形態可高效率地進行電池反應。
(3)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上述並列區間之數量為3以上35以下。
藉由並列區間之數量為3以上,容易使電解液遍佈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上述形態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藉由並列區間之數量為35以下,可避免蜿蜒流路之全長過度變長。因此,上述形態可降低蜿蜒流路中之電解液之流通阻力,故而容易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因此,上述形態更容易降低泵動力。
(4)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上述蜿蜒流路之截面面積遍及自上述導入口至上述排出口為止之全長一致。
藉由蜿蜒流路之截面面積遍及全長一致,容易遍及蜿蜒流路之全長將電解液之流量保持為固定。
(5)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上述蜿蜒流路之截面面積為0.25 mm2 以上25 mm2 以下。
藉由蜿蜒流路之截面面積為上述範圍內,容易充分確保流經蜿蜒流路之電解液之流量,從而容易使電解液遍佈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上述形態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又,若蜿蜒流路之截面面積為上述範圍內,則可降低蜿蜒流路中之電解液之流通阻力,因此,容易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因此,上述形態更容易降低泵動力。
(6)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上述並列區間於寬度方向上排列之區域之上述長度方向之長度相對於上述電極之上述長度方向之長度之比率為50%以上。
藉由並列區間於寬度方向上排列之區域之長度相對於電極之長度之比率為50%以上,容易使電解液擴散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上述形態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
(7)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上述蜿蜒流路之全長為150 mm以上10000 mm以下。
藉由蜿蜒流路之全長為150 mm以上,容易使電解液擴散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上述形態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藉由蜿蜒流路之全長為10000 mm以下,可充分降低蜿蜒流路中之電解液之流通阻力,因此,容易充分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因此,上述形態容易充分降低泵動力。
(8)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上述蜿蜒流路設置於上述雙極板。
蜿蜒流路較佳為設置於雙極板及電極之至少一者。容易於雙極板設置流路。因此,上述形態容易形成蜿蜒流路。蜿蜒流路亦可設置於電極。
(9)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上述蜿蜒流路包含槽。
藉由蜿蜒流路包含槽,電解液更容易沿蜿蜒流路流動。因此,上述形態更容易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因此,上述形態更容易降低泵動力。於電極設置蜿蜒流路之情形時,蜿蜒流路由槽構成,除此以外,亦可由構成電極之多孔體本身之孔隙率局部較大之稀疏之部分構成。槽或多孔體中之孔隙率較大之稀疏之部分與不存在槽之部位或孔隙率較小之稠密之部分相比電解液更容易流動,而作為流路發揮功能。
(10)作為上述之電池單元之一形態, 可列舉上述電極之透過率為1×10-13 m2 以上1×10-10 m2 以下。
電極之透過率係表示電極中之電解液之流通容易度之指標。透過率越高,表示電解液越容易流動至電極。藉由透過率為上述範圍內,可進一步降低流經電極之電解液之壓力損失。又,若透過率為上述範圍內,則電解液容易擴散至電極,從而容易使電解液遍佈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上述形態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
(11)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單元堆係 具備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電池單元。
本發明之單元堆可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並且可使電解液流通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本發明之單元堆可降低RF電池之泵動力。其原因在於本發明之單元堆具備上述之本發明之電池單元。因此,本發明之單元堆可使RF電池之電池性能提高。
(12)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氧化還原電池係 具備如上述(11)之單元堆。
(13)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氧化還原電池係 具備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電池單元。
本發明之RF電池由於具備上述之本發明之電池單元或上述之本發明之單元堆,故可降低泵動力。因此,本發明之RF電池之電池性能優異。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情]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RF電池)之具體例進行說明。圖中之相同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部分。再者,本案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例示,而由申請專利範圍表示,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義及範圍內之所有變更。
[實施形態] 參照圖1~圖6,對實施形態之RF電池1、以及RF電池1中具備之電池單元10及單元堆2之一例進行說明。
《RF電池》 圖1、圖2所示之RF電池1使用含有藉由氧化還原而價數變化之金屬離子作為活性物質之電解液作為正極電解液及負極電解液。RF電池1係利用正極電解液中包含之離子之氧化還原電位與負極電解液中包含之離子之氧化還原電位之差進行充放電。此處,作為RF電池1之一例,表示對正極電解液及負極電解液使用含有釩(V)離子之釩電解液之釩系RF電池。圖1中之電池單元10內之實線箭頭表示充電反應,虛線箭頭表示放電反應。RF電池1經由交流/直流轉換器80連接於電力系統90。RF電池1例如利用於負載平準化用途、驟降補償、緊急用電源等用途、太陽光發電、風力發電等自然能量發電之輸出平滑化用途。RF電池1亦可為於正極電解液中包含錳離子且於負極電解液中包含鈦離子之錳-鈦系RF電池等。電解液可利用公知之組成者。
RF電池1具備進行充放電之電池單元10、貯存電解液之貯箱106、107、及使電解液於貯箱106、107與電池單元10之間循環之循環流路100P、100N。
《電池單元》 如圖1所示,電池單元10具備正極電極14、負極電極15、及介置於兩電極間之隔膜11。電池單元10之構造係隔著隔膜11分離為正極單元12與負極單元13,且於正極單元12內置有正極電極14,於負極單元13內置有負極電極15。如圖2所示,電池單元10以正極電極14與負極電極15介隔隔膜11對向之方式配置於雙極板31之間而構成(亦參照圖3)。
本實施形態之電池單元10之特徵之一在於,如圖5所示,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4作為供電解液流通之流路。蜿蜒流路4例如設置於正極電極14、負極電極15等電極與雙極板31之至少一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雙極板31設置有複數個蜿蜒流路4。如圖6所示,蜿蜒流路4具有複數個並列區間40。以下,先說明電池單元10之基本構成,然後,參照圖5、圖6,對電池單元10中具備之蜿蜒流路4之構成進行說明。
(電極) 對RF電池1之正極電極14及負極電極15之各電極供給正極電解液及負極電解液等電解液。各電極作為供電解液進行電池反應之反應場發揮功能。正極電極14及負極電極15由具有導電性之多孔體形成。由多孔體形成之電極由於具有空孔,故能夠使電解液流通至電極內。正極電極14及負極電極15例如可較佳地利用碳氈、碳布、碳紙等。隔膜11例如由使氫離子透過之離子交換膜形成。
〈電極之透過率〉 正極電極14及負極電極15之各電極之透過率例如可列舉1×10-13 m2 以上1×10-10 m2 以下。透過率係表示電解液之流通容易度之指標。透過率越高,表示電解液越容易流動至電極。藉由透過率為1×10-13 m2 以上,而電極中之電解液之流通阻力變小,可進一步降低流經電極之電解液之壓力損失。又,若透過率為1×10-13 m2 以上,則電解液容易擴散至電極,容易使電解液遍佈至電極之較大範圍。若透過率過高,則不進行電池反應而保持未反應之狀態通過電極內之電解液之比率變多。因此,難以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藉由透過率為1×10-10 m2 以下,可減少保持未反應之狀態通過電極內之電解液。因此,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更佳之電極之透過率係2×10-13 m2 以上、進而5×10-13 m2 以上5×10-11 m2 以下。
透過率係電極之透過阻力之倒數,根據下式所示之達西-威斯巴哈公式求出。 ΔP=(h/K)μ(Q/wd) K為透過率(m2 )。ΔP表示壓力損失(Pa),Q表示供給至電極之流體之流量(m3 /s),μ表示流體之黏度(Pa・s),h表示電極之長度(m),w表示電極之寬度(m),d表示電極之厚度(m)。電極之厚度設為將電極組入至電池單元10時之壓縮狀態下之電極之厚度。透過率無關於流體之種類而為電極固有之值。透過率係能夠使用黏度已知之水等流體測定之常數。電極之透過率可使用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測定方法求出。
對於構成電池單元10之正極單元12及負極單元13,如圖1、圖2所示,正極電解液及負極電解液等電解液通過循環流路100P、100N循環。於正極單元12,經由正極循環流路100P連接有貯存正極電解液之正極電解液貯箱106。同樣地,於負極單元13,經由負極循環流路100N連接有貯存負極電解液之負極電解液貯箱107。各循環流路100P、100N具有自各貯箱106、107向電池單元10輸送電解液之去路配管108、109、及使電解液自電池單元10返回至各貯箱106、107之返路配管110、111。於各去路配管108、109設置有壓送各貯箱106、107中貯存之電解液之泵112、113。電解液藉由泵112、113而於電池單元10中循環。
《單元堆》 RF電池1可為具備一個電池單元10之單一單元電池,亦可為具備複數個電池單元10之多單元電池。RF電池1通常利用如圖2所示之複數個電池單元10積層而成之單元堆2。單元堆2如圖3所示係藉由將複數個子堆200自其兩側利用2片端板220夾入,並將兩側之端板220利用緊固機構230緊固而構成。圖3表示具備複數個子堆200之單元堆2。子堆200係如下構造,即,按照單元框3、正極電極14、隔膜11、負極電極15之順序反覆積層,且於其積層體之兩端配置有供排板210。於供排板210連接各循環流路100P、100N(參照圖1、圖2)之去路配管108、109及返路配管110、111。
《單元框》 如圖3所示,單元框3具有配置於正極電極14與負極電極15之間之雙極板31、及設置於雙極板31之周圍之框體32(亦參照圖4)。於雙極板31之一面側,以對向之方式配置正極電極14。於雙極板31之另一面側,以對向之方式配置負極電極15。於框體32之內側設置雙極板31,藉由雙極板31與框體32而形成凹部32o。凹部32o分別形成於雙極板31之兩側,於各凹部32o內隔著雙極板31收納正極電極14及負極電極15。
雙極板31例如由導電性塑膠形成,代表而言,由塑膠碳等形成。塑膠碳係導電性碳與樹脂之複合材料。框體32例如由氯乙烯樹脂(PVC)、聚丙烯、聚乙烯、氟樹脂、環氧樹脂等塑膠形成。單元框3可列舉藉由以射出成型等使框體32與雙極板31之周圍一體化而製造。此外,單元框3亦可藉由在雙極板31之外周部與框體32之內周部之間配置密封構件並使雙極板31之外周部與框體32之內周部重合而製造。
構成單元堆2之子堆200係相鄰之各單元框3之框體32之一面側與另一面側相互對向地對接,於相鄰之各單元框3之雙極板31之間分別形成1個電池單元10(參照圖3)。換言之,雙極板31介置於相鄰之電池單元10之間。正極電極14及負極電極15之各電極係於構成電池單元10時收納於框體32之各凹部32o內。於各單元框3之框體32之間配置有O型環或平墊圈等環狀之密封構件37(參照圖2、圖3),以抑制電解液之洩漏。
對電池單元10之電解液之供給及排出係經由貫通形成於框體32之供液歧管33、34及排液歧管35、36、以及形成於框體32之供液狹縫33s、34s及排液狹縫35s、36s而進行。於圖3所示之單元框3之情形時,正極電解液係自形成於框體32之下部之供液歧管33經由形成於框體32之一面側之供液狹縫33s而供給至雙極板31之一面側。所供給之正極電解液經由形成於框體32之上部之排液狹縫35s而排出至排液歧管35。同樣地,負極電解液係自形成於框體32之下部之供液歧管34經由形成於框體32之另一面側之供液狹縫34s而供給至雙極板31之另一面側。所供給之負極電解液經由形成於框體32之上部之排液狹縫36s而排出至排液歧管36。供液歧管33、34及排液歧管35、36係經由供排板210(參照圖3)而與各循環流路100P、100N(參照圖1、圖2)之去路配管108、109及返路配管110、111分別連接。
本例之電池單元10係以電解液自下緣側供給並自上緣側排出之方式構成。即,電池單元10中之整體之電解液之流動方向成為紙面上方向。
如圖4所示,單元框3具有供給側整流部330與排出側整流部350。供給側整流部330係形成於框體32之一面側,且沿著框體32之內周之下緣延伸之槽。於供給側整流部330連接有供液狹縫33s。供給側整流部330具有使自供液狹縫33s供給之正極電解液沿著雙極板31之下緣部擴散之功能。排出側整流部350係形成於框體32之一面側,且沿著框體32之內周之上緣延伸之槽。於排出側整流部350連接有排液狹縫35s。排出側整流部350具有將自雙極板31之上緣部排出之正極電解液彙集至排液狹縫35s之功能。
於該例中,將供給側整流部330及排出側整流部350設置於框體32,但供給側整流部330及排出側整流部350亦可設置於雙極板31。於將供給側整流部330設置於雙極板31之情形時,沿著雙極板31之下緣部形成槽即可。又,於將排出側整流部350設置於雙極板31之情形時,沿著雙極板31之上緣部形成槽即可。
於圖4中,僅圖示形成於配置正極電極14(參照圖3)之單元框3之正極側即一面側之正極電解液用之供給側整流部330及排出側整流部350。於配置負極電極15(參照圖3)之單元框3之負極側即另一面側,亦與一面側同樣地,形成有負極電解液用之供給側整流部及排出側整流部。形成於單元框3之另一面側之負極電解液用之供給側整流部及排出側整流部之構成由於與圖4所示之供給側整流部330及排出側整流部350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雙極板) 如圖4、圖5所示,雙極板31於自正極電極14(參照圖3)及負極電極15(參照圖3)之各電極與雙極板31重疊之方向觀察之俯視下,具有供給電解液之供給緣311與排出電解液之排出緣312。於本例之情形時,雙極板31中之周緣之下緣為供給緣311。雙極板31中之周緣之上緣為排出緣312。
本例之雙極板31之平面形狀呈矩形狀。圖4、圖5中之自紙面正側觀察之雙極板31之一面側係與正極電極14(參照圖3)對向之面。圖4、圖5中之自紙面背側觀察之雙極板31之另一面側係與負極電極15(參照圖3)對向之面。
(蜿蜒流路) 如圖5所示,本例之電池單元10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4。蜿蜒流路4代表性地設置於雙極板31。蜿蜒流路4亦可設置於正極電極14及負極電極15之至少一個電極。
蜿蜒流路4例如由槽形成。亦可於上述槽收納多孔體。又,於電極設置蜿蜒流路4之情形時,蜿蜒流路4亦可由構成電極之多孔體本身之孔隙率局部較大之稀疏之部分形成。上述槽或多孔體中之孔隙率較大之稀疏之部分與不存在槽之部位或孔隙率較小之稠密之部分相比,電解液更容易流動。
於本例中,例示如圖5所示般於雙極板31設置複數個蜿蜒流路4並且各蜿蜒流路4由槽形成之情形。於雙極板31形成槽相對容易。因此,容易於雙極板31形成包括槽之蜿蜒流路4。又,若設為蜿蜒流路4包含槽之構成,則電解液更容易沿蜿蜒流路4流動,因此,容易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
以下,對圖5所示之雙極板31中設置之蜿蜒流路4之構成進行說明。於以下之說明中,將自供給緣311朝向排出緣312之方向設為長度方向。將沿著供給緣311及排出緣312之方向設為寬度方向。即,圖4、圖5中之紙面上下方向係上述長度方向。圖4、圖5中之紙面左右方向係上述寬度方向。於圖4、圖5中,僅圖示設置於雙極板31之一面側即正極電極14側之供正極電解液流通之複數個蜿蜒流路4。於雙極板31之另一面側即負極電極15側,亦與一面側同樣地,設置有供負極電解液流通之複數個蜿蜒流路。再者,於圖4、圖5中,僅圖示複數個蜿蜒流路4中之2個蜿蜒流路4,其他蜿蜒流路以「…(點)」省略表示。
如圖5所示,蜿蜒流路4於寬度方向上並列地配置有複數個。於本例之情形時,遍及雙極板31之大致整個區域排列設置有蜿蜒流路4。蜿蜒流路4之數量較佳為根據雙極板31之尺寸、代表而言雙極板31之寬度方向之長度適當選擇,以使電解液均勻地遍佈至雙極板31之整個區域。各蜿蜒流路4具有與供給緣311連通之導入口4i、及與排出緣312連通之排出口4o。各蜿蜒流路4自導入口4i至排出口4o為止形成為一串。
利用圖6,對蜿蜒流路4之構成詳細地進行說明。如圖6所示,蜿蜒流路4具有複數個並列區間40。各並列區間40係以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且於寬度方向上排列之方式設置。各並列區間40於供給緣311側及排出緣312側分別具有端部401、402。本例之構成蜿蜒流路4之並列區間40由槽形成。於以下之說明中,當指定複數個並列區間40中配置於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且經由導入口4i與供給緣311直接連通之並列區間40時,稱為「導入側區間41」。又,當指定配置於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且經由排出口4o與排出緣312直接連通之並列區間40時,稱為「排出側區間42」。即,於圖5、圖6所示之蜿蜒流路4中,位於紙面左側之並列區間40為導入側區間41,位於紙面右側之並列區間40為排出側區間42。進而,當指定除導入側區間41及排出側區間42以外之配置於導入側區間41與排出側區間42之間之其餘並列區間40時,稱為「中間區間45」。
於蜿蜒流路4中,導入側區間41中之供給緣311側之端部401與導入口4i連接。又,排出側區間42中之排出緣312側之端部402與排出口4o連接。中間區間45係以於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之方式配置於導入側區間41與排出側區間42之間。並且,藉由相鄰之並列區間40中之排出緣312側之端部402彼此及供給緣311側之端部401彼此交替地連接,而構成蜿蜒流路4。蜿蜒流路4具有並列區間40於寬度方向上排列之區域。以下,將並列區間40於寬度方向上排列之區域稱為「並列區域4A」。並列區域4A係於寬度方向上觀察並列區間40時所有並列區間40相互重合之區域。並列區域4A具有排出緣312側之下述之橫向區間55與供給緣311側之下述之橫向區間55之間之長度方向之長度,且具有自位於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並列區間40至位於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並列區間40為止之寬度方向之長度。
導入側區間41自導入口4i朝向排出緣312側延伸。導入側區間41中之排出緣312側之端部402未到達至排出緣312,不與排出緣312連通。排出側區間42自排出口4o朝向供給緣311側延伸。排出側區間42中之供給緣311側之端部401未到達至供給緣311,不與供給緣311連通。導入側區間41中之排出緣312側之端部402與中間區間45連通,進而,中間區間45與排出側區間42中之供給緣311側之端部401連通。中間區間45中之排出緣312側之端部402及供給緣311側之端部401未到達至排出緣312及供給緣311,不與排出緣312及供給緣311連通。
於圖6所示之蜿蜒流路4之情形時,導入側區間41及排出側區間42沿著長度方向平行地形成。又,中間區間45亦以沿著長度方向之方式形成。即,各並列區間40係沿著長度方向形成,且相互於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地平行設置。相鄰之並列區間40中之排出緣312側之端部402彼此及供給緣311側之端部401彼此係經由沿著寬度方向之橫向區間55交替地連接。
(蜿蜒流路之作用) 對具備蜿蜒流路4之情形時之電解液之流動進行說明。自供給緣311供給之正極電解液等電解液自導入口4i導入至蜿蜒流路4。導入至蜿蜒流路4之電解液沿著蜿蜒流路4流動,並自排出口4o沿排出緣312排出。
流動至蜿蜒流路4之電解液自蜿蜒流路4滲透至面向蜿蜒流路4之正極電極14等電極,並自電極之表面向電極內部擴散。藉由電解液向該電極擴散,可於電極內部產生電解液之流通。藉由電解液沿電極流通,而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
(蜿蜒流路之截面面積) 圖6所示之蜿蜒流路4係遍及自導入口4i至排出口4o為止之全長而截面面積一致。「蜿蜒流路4之截面面積」係指蜿蜒流路4中之與電解液之流通方向正交之橫截面之截面面積。「截面面積一致」係指以下內容。沿著蜿蜒流路4選擇複數個部位,測定蜿蜒流路4中之複數個部位之截面面積。具體而言,測定各並列區間40、即導入側區間41、中間區間45及排出側區間42之各區間中之複數個部位之截面面積。測定之部位例如宜於各並列區間40中設為10處以上且等間隔地設定。然後,求出測定出之截面面積之平均值,當各部位之截面面積為平均值之±30%以內時,視為截面面積一致。更佳為各部位之截面面積為平均值之±20%以內、進而±10%以內。
構成蜿蜒流路4之並列區間40之截面面積例如可列舉為0.25 mm2 以上25 mm2 以下、進而1 mm2 以上15 mm2 以下。藉由蜿蜒流路4之截面面積為上述範圍內,容易充分確保流經蜿蜒流路4之電解液之流量。因此,於蜿蜒流路4之截面面積為上述範圍內之情形時,容易使電解液遍佈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又,若蜿蜒流路4之截面面積為上述範圍內,則可降低蜿蜒流路4中之電解液之流通阻力,因此,容易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
於該例中,蜿蜒流路4之剖面形狀呈矩形狀。「蜿蜒流路4之剖面形狀」係上述橫截面處之形狀。蜿蜒流路4之剖面形狀並不限定於矩形狀,例如亦可為三角形、梯形、半圓形、半橢圓形狀等。蜿蜒流路4之寬度及深度遍及自導入口4i至排出口4o為止之全長一致。「蜿蜒流路4之寬度」係指上述橫截面處之寬度。蜿蜒流路4之深度係指上述橫截面處之深度。蜿蜒流路4之寬度例如可列舉為0.5 mm以上10 mm以下、進而1 mm以上5 mm以下。蜿蜒流路4之深度例如可列舉為0.5 mm以上10 mm以下、進而1 mm以上5 mm以下。
(蜿蜒流路之全長) 蜿蜒流路4之全長例如可列舉為150 mm以上10000 mm以下、進而500 mm以上5000 mm以下。「蜿蜒流路4之全長」係指自導入口4i至排出口4o為止之沿著中心線之長度。若蜿蜒流路4之全長過短,則電解液難以自蜿蜒流路4向電極擴散。其結果,有電解液不充分流通至電極而電解液保持未反應之狀態通過蜿蜒流路4之虞。藉由蜿蜒流路4之全長為150 mm以上,自蜿蜒流路4向電極之電解液之擴散容易充分產生。因此,容易於電極內部產生電解液之流通。因此,於蜿蜒流路4之全長為150 mm以上之情形時,容易使電解液擴散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藉由蜿蜒流路之全長為10000 mm以下,可避免蜿蜒流路4中之電解液之流通阻力過度變大。因此,於蜿蜒流路4之全長為10000 mm以下之情形時,可充分降低蜿蜒流路4中之電解液之流通阻力,因此,容易充分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
(並列區域之長度) 構成電池單元10(參照圖3)時,蜿蜒流路4中之並列區域4A之長度相對於正極電極14及負極電極15之至少一個電極之長度之比率例如較佳為50%以上、進而60%以上、70%以上、80%以上。電極之長度係長度方向上之長度。上述並列區域4A之長度係圖6中由L4A 表示之長度方向之尺寸。並列區域4A之長度係複數個並列區間40中將配置於寬度方向之兩端之並列區間40除外之並列區間40之長度方向之長度。換言之,可認為並列區域4A之長度相當於中間區間45之長度方向之長度。中間區間45之上述長度係指中間區間45中最靠近排出緣312之部分與最靠近供給緣311之部分之間之長度方向之距離。於本例之情形時,並列區域4A之長度與中間區間45中之排出緣312側之端部402和供給緣311側之端部401之間之長度方向之距離相等。上述比率越高,越容易使電解液擴散至電極之較大範圍,因此,容易於電極產生電池反應。並列區域4A之長度相對於雙極板31之長度之比率例如可列舉為50%以上、進而60%以上、70%以上、80%以上。雙極板31之長度係自供給緣311至排出緣312為止之長度方向之距離。
將排出側區間42除外之並列區間40中之排出緣312側之端部402與排出緣312之距離例如可列舉為1 mm以上150 mm以下、進而2 mm以上100 mm以下、4 mm以上80 mm以下。又,將導入側區間41除外之並列區間40中之供給緣311側之端部401與供給緣311之距離例如可列舉為1 mm以上150 mm以下、進而2 mm以上100 mm以下、4 mm以上80 mm以下。
(並列區間之數量) 構成蜿蜒流路4之並列區間40之總數成為2n+1個(n為自然數)。即,並列區間40之數量為3以上之奇數。並列區間40之數量例如可列舉為3以上35以下。藉由並列區間40之數量為3以上,容易使電解液遍佈至電極之較大範圍。藉由並列區間40之數量為35以下、進而15以下,可避免蜿蜒流路4之全長過度變長。因此,上述形態可降低蜿蜒流路中之電解液之流通阻力,因此,容易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於圖5所示之複數個蜿蜒流路4中,各蜿蜒流路4中之並列區間40之數量可相同,亦可不同。於該例中,各蜿蜒流路4中之並列區間40之數量相同且為5個。
(並列區間之間之距離) 相鄰之並列區間40之間之寬度方向之距離例如可列舉為1 mm以上40 mm以下、進而2 mm以上25 mm以下。藉此,可改善電解液向電極之擴散性。「並列區間40之間之距離」係指相鄰之一並列區間40之中心線與另一並列區間40之中心線之間隔。並列區間40之間之距離係圖6中由P1 表示之尺寸。「並列區間40之中心線」係通過並列區間40之寬度之中心之線。圖6中,以單點鏈線表示並列區間40之中心線。
藉由並列區間40之間之距離P1 為1 mm以上,而位於各並列區間40之間之部分(所謂隆起部)之面積增加。因此,容易確保電極與雙極板31之接觸面積。因此,於上述距離P1 為1 mm以上之情形時,可高效率地進行電池反應。又,藉由上述距離P1 為40 mm以下,自各並列區間40向電極之電解液之擴散變得充分,容易遍及電極之所有面積充分地產生電池反應。因此,於上述距離P1 為40 mm以下之情形時,可高效率地進行電池反應。
[實施形態之效果] 實施形態之電池單元10中之雙極板31藉由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4,可使電解液沿著各蜿蜒流路4流通至電極之較大範圍。電池單元10藉由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4,可降低電解液之壓力損失。因此,電池單元10可減少RF電池1之泵動力。
實施形態之單元堆2由於具備上述電池單元10,故可減少RF電池1之泵動力。因此,單元堆2可使RF電池1之電池性能提高。
實施形態之RF電池1由於具備上述之電池單元10或單元堆2,故泵動力較低,電池性能優異。
1:氧化還原電池(RF電池) 2:單元堆 3:單元框 4:蜿蜒流路 4A:並列區域 4i:導入口 4o:排出口 10:電池單元 11:隔膜 12:正極單元 13:負極單元 14:正極電極 15:負極電極 31:雙極板 32:框體 32o:凹部 33,34:供液歧管 33s,34s:供液狹縫 35,36:排液歧管 35s,36s:排液狹縫 37:密封構件 40:並列區間 41:導入側區間 42:排出側區間 45:中間區間 55:橫向區間 80:交流/直流轉換器 90:電力系統 100P:正極循環流路 100N:負極循環流路 106:正極電解液貯箱 107:負極電解液貯箱 108,109:去路配管 110,111:返路配管 112,113:泵 200:子堆 210:供排板 220:端板 230:緊固機構 311:供給緣 312:排出緣 330:供給側整流部 350:排出側整流部 401,402:端部 L4A:長度 P1:距離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之氧化還原電池之動作原理之說明圖。 圖2係表示實施形態之氧化還原電池之一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3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單元堆之一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4係自一面側觀察實施形態之單元堆中具備之單元框所得之概略俯視圖。 圖5係自一面側觀察實施形態之電池單元中具備之雙極板所得之概略俯視圖。 圖6係表示實施形態之電池單元中之蜿蜒流路之概略放大俯視圖。
4:蜿蜒流路
4A:並列區域
4i:導入口
4o:排出口
40:並列區間
41:導入側區間
42:排出側區間
45:中間區間
55:橫向區間
311:供給緣
312:排出緣
401,402:端部
L4A:長度
P1:距離

Claims (13)

  1. 一種電池單元,其具備電極、及與上述電極對向地配置之雙極板, 於自上述電極與上述雙極板重疊之方向觀察之俯視下,具有供給電解液之供給緣與排出上述電解液之排出緣, 當將自上述供給緣朝向上述排出緣之方向設為長度方向,並將沿著上述供給緣及上述排出緣之方向設為寬度方向時, 具備複數個蜿蜒流路,上述複數個蜿蜒流路具有與上述供給緣連通之導入口、及與上述排出緣連通之排出口,自上述導入口至上述排出口為止形成為一串,且於上述寬度方向上並列地配置, 上述蜿蜒流路係 具有於上述長度方向上延伸且於上述寬度方向上排列之複數個並列區間, 複數個上述並列區間中,配置於上述寬度方向之一端側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供給緣側之端部與上述導入口連接,並且配置於上述寬度方向之另一端側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排出緣側之端部與上述排出口連接,且 相鄰之上述並列區間中之上述排出緣側之端部彼此及上述供給緣側之端部彼此交替地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電池單元,其中相互相鄰之上述並列區間之間之上述寬度方向之距離為1 mm以上40 mm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池單元,其中上述並列區間之數量為3以上35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池單元,其中上述蜿蜒流路之截面面積於遍及自上述導入口至上述排出口為止之全長一致。
  5.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池單元,其中上述蜿蜒流路之截面面積為0.25 mm2 以上25 mm2 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池單元,其中上述並列區間於上述寬度方向上排列之區域之上述長度方向之長度相對於上述電極之上述長度方向之長度的比率為50%以上。
  7.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池單元,其中上述蜿蜒流路之全長為150 mm以上10000 mm以下。
  8.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池單元,其中上述蜿蜒流路設置於上述雙極板。
  9.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池單元,其中上述蜿蜒流路包含槽。
  10.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池單元,其中上述電極之透過率為1×10-13 m2 以上1×10-10 m2 以下。
  11. 一種單元堆,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電池單元。
  12. 一種氧化還原電池,其具備如請求項11之單元堆。
  13. 一種氧化還原電池,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電池單元。
TW109102884A 2019-01-30 2020-01-30 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TW2020369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4460 2019-01-30
JP2019014460 2019-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6971A true TW202036971A (zh) 2020-10-01

Family

ID=71842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2884A TW202036971A (zh) 2019-01-30 2020-01-30 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036971A (zh)
WO (1) WO20201586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1687B (zh) * 2021-05-12 2022-11-25 氢星(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离子半透膜组件、电解装置及消毒剂制造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22231A (ja) * 2013-12-24 2015-07-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WO2018069996A1 (ja) * 2016-10-12 2018-04-1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双極板、セルフレーム、セルスタック、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CN206163611U (zh) * 2016-11-09 2017-05-1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结构优化的全钒液流电池导流装置
CN206758557U (zh) * 2017-05-10 2017-12-15 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型碳毡流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58623A1 (ja) 2020-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72748B1 (ko) 쌍극판, 셀 프레임, 셀 스택, 및 레독스 플로우 전지
CN107710487B (zh) 双极板、电池框架、电池堆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JP6099005B2 (ja) 電池セル、およ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6730693B2 (ja) 双極板、セルフレーム、セルスタック、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6836723B2 (ja) セルフレーム、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2017041418A (ja) 双極板、セルフレーム及びセルスタック、並びに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6970388B2 (ja)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用電極、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セル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TW202036971A (zh) 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KR101807378B1 (ko) 부식을 제어하기 위한 전기화학 장치 및 방법
TW202036970A (zh) 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JP6536867B1 (ja) 双極板、セルフレーム、セルスタック、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7068613B2 (ja)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セル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WO2018134928A1 (ja) 双極板、セルフレーム、セルスタック、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AU2017425044A1 (en) Cell frame, cell stack, and redox flow battery
TW202046546A (zh) 電池單元、單元堆及氧化還原電池
JP7101771B2 (ja) 双極板、セルフレーム、セルスタック、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2020129502A (ja) 電池セル、セルスタック、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2020129501A (ja) 双極板、セルフレーム、セルスタック、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WO2020166418A1 (ja) 双極板、セルフレーム、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JP2020173892A (ja) 双極板、電池セル、セルスタック、およ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