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6545A -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記憶體系統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記憶體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6545A
TW202036545A TW109106495A TW109106495A TW202036545A TW 202036545 A TW202036545 A TW 202036545A TW 109106495 A TW109106495 A TW 109106495A TW 109106495 A TW109106495 A TW 109106495A TW 202036545 A TW202036545 A TW 2020365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miconductor memory
controller
memory device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6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4392B (zh
Inventor
藤本曜久
近藤敦志
須田肇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6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6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4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439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25Power saving in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15Monitoring of peripheral devices
    • G06F1/3225Monitoring of peripheral devices of memory devic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7/00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 G11C7/04Arrangements for writing information into, or reading information out from, a digital store with means for avoiding disturbances due to temperature eff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06F1/1658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internal components, e.g. disc drive or any other functional modu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6Cooling means comprising thermal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28Supervision thereof, e.g. detecting power-supply failure by out of limits supervis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5Power saving in peripheral device
    • G06F1/3275Power saving in memory, e.g. RAM, cach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58Monitoring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perties or parameters of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of the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e.g. monitoring of power, currents, temperature, humidity, position, vib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55Vertical data movement, i.e. input-output transfer; data movement between one or more hosts and one or more storage devices
    • G06F3/0658Controller construct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G06F3/0679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e.g. flash memory, one time programmable memory [OT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16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 sensor or an interface to a sensor
    • G06K19/071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 sensor or an interface to a sensor the sensor being capable of sens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history or pressu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Reliability Of Stora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可將與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表面溫度相關之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的半導體記憶裝置。 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第1面及位於第1面之相反側之第2面。半導體記憶裝置包含非揮發性記憶體、控制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控制器、及於上述第1面露出之複數個端子。複數個端子包含用於信號之傳送之複數個信號端子。控制器將表示由溫度感測器偵測之上述控制器之溫度的第1資料、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1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第2資料、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2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第3資料傳送至主機設備。

Description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記憶體系統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
近年來,隨著如NAND(Not And,與非)型快閃記憶體之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技術改良,而非揮發性記憶體之記憶容量增大。隨之,要求如固態驅動器(SSD)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小型化、薄型化、高速化。
然而,高速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發熱量較大。因此,供高速之半導體記憶裝置搭載之主機設備必須安裝用以散發高速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熱的散熱機構。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將與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表面溫度相關之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的半導體記憶裝置。
根據實施形態,能夠裝設於主機設備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第1面及位於上述第1面之相反側之第2面。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具備非揮發性記憶體、控制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控制器、及於上述第1面露出之複數個端子。上述複數個端子包含用於信號之傳送之複數個信號端子。上述控制器構成為將表示由溫度感測器偵測之上述控制器之溫度的第1資料、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1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第2資料、及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2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第3資料,使用上述複數個信號端子之至少一個端子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觀及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複數個端子之配置之例的例示性的俯視圖。圖2係半導體記憶裝置之例示性的俯視圖。
該半導體記憶裝置包含非揮發性記憶體及控制該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控制器。該半導體記憶裝置係以對非揮發性記憶體寫入資料、且自非揮發性記憶體讀出資料之方式構成之儲存裝置。
該半導體記憶裝置例如亦可作為固態驅動器(SSD)實現。於該情形時,該SSD用作作為主機設備作為發揮功能之個人電腦、行動裝置等各種資訊處理裝置之資料儲存器。
該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卡片形狀,且可作為能夠裝設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亦稱為卡連接器)之可移SSD發揮功能。以下,該半導體記憶裝置作為儲存裝置(或卡型儲存裝置)10參照。
如各圖所示,於本說明書中,定義X軸、Y軸及Z軸。X軸、Y軸與Z軸相互正交。X軸沿著儲存裝置10之寬度。Y軸沿著儲存裝置10之長度。Z軸沿著儲存裝置10之厚度。
儲存裝置10具有殼體11、印刷電路基板12、NAND型快閃記憶體13、控制器14、保護片材15。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係非揮發性記憶體之一例。
儲存裝置10及殼體11例如形成為於Y軸方向延伸之大致矩形之板狀。Y軸方向係儲存裝置10及殼體11之長邊方向。
如圖2所示,殼體11係板狀,且具有第1面21、第2面22、及外緣23。第1面21及第2面22形成為於Y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四邊形(矩形)狀。即,Y軸方向亦係第1面21及第2面22之長邊方向。
第1面21係朝向Z軸之正方向之大致平坦之面。如圖2所示,第2面22位於第1面21之相反側,係朝向Z軸之負方向之大致平坦之面。
外緣23設置於第1面21與第2面22之間,且連接於第1面21之緣與第2面22之緣。如圖1所示,外緣23具有第1緣31、第2緣32、第3緣33、第4緣34、第1角部35、第2角部36、第3角部37、及第4角部38。
第1緣31於X軸方向延伸,且朝向Y軸之正方向。X軸方向係儲存裝置10、殼體11、第1面21、及第2面22之短邊方向,包含X軸之正方向及X軸之負方向。
第2緣32於Y軸方向延伸,且朝向X軸之負方向。第3緣33位於第2緣32之相反側且於Y軸方向延伸,且朝向X軸之正方向。第4緣34位於第1緣31之相反側且於X軸方向延伸,且朝向Y軸之負方向。
第2緣32及第3緣33之各自之長度較第1緣31及第4緣34之各自之長度更長。第1緣31及第4緣34形成大致矩形之儲存裝置10之短邊,第2緣32及第3緣33形成大致矩形之儲存裝置10之長邊。
第1角部35係第1緣31與第2緣32之間之角部分,且將第1緣31之X軸之負方向上之端與第2緣32之Y軸之正方向上之端連接。
第1角部35於第1緣31之X軸之負方向上之端與第2緣32之Y軸之正方向上之端之間直線狀地延伸。藉由將第1緣31與第2緣32之角設定為所謂C1.1之角倒角,而設置第1角部35。根據其他表達,第1角部35係形成於第1緣31與第2緣32之間之角倒角部C。
第2角部36係第1緣31與第3緣33之間之角部分,且將第1緣31之X軸之正方向上之端與第3緣33之Y軸之正方向上之端連接。第2角部36於第1緣31之X軸之正方向上之端與第3緣33之Y軸之正方向上之端之間圓弧狀地延伸。藉由將第1緣31與第3緣33之角設定為所謂R0.2之圓倒角,而設置第2角部36。如此,第1角部35之形狀與第2角部36之形狀互不相同。
第3角部37將第2緣32之Y軸之負方向上之端與第4緣34之X軸之負方向上之端連接。第4角部38將第3緣33之Y軸之負方向上之端與第4緣34之X軸之正方向上之端連接。第3角部37及第4角部38分別與第2角部36相同地圓弧狀地延伸。
儲存裝置10、殼體11、第1面21、及第2面22將Y軸方向上之長度設定為約18±0.1 mm,將X軸方向上之長度設定為約14±0.1 mm。即,將Y軸方向上之第1緣31與第4緣34之間之距離設定為約18±0.1 mm,將X軸方向上之第2緣32與第3緣33之間之距離設定為約14±0.1 mm。再者,儲存裝置10、殼體11、第1面21、及第2面22之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長度並不限於該例。
如圖2所示,殼體11進而具有傾斜部39。傾斜部39係第1面21與第1緣31之間之角部分,且於第1面21之Y軸之正方向上之端與第1緣31之Z軸之正方向上之端之間直線狀地延伸。
如圖1所示,印刷電路基板12、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及控制器14設置於殼體11之內部。印刷電路基板12、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及控制器14亦可收容於箱型之殼體11,亦可填埋至殼體11。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及控制器14安裝於印刷電路基板12之表面上。
再者,亦可以印刷電路基板12之背面露出之方式使印刷電路基板12構成殼體11之一部分。於該情形時,印刷電路基板12之背面可作為第1面21發揮功能。
控制器14控制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及包含該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儲存裝置10之整體。例如,控制器14可進行對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讀取/寫入控制及與外部之通信控制。該通信控制包含與PCI Express(註冊商標)(PCIe)對應之協定控制。
保護片材15貼附於第1面21。保護片材15例如將露出於第1面21之測試用之端子等密封。
儲存裝置10進而具有複數個端子P。存在端子P亦稱為接腳或焊墊之情形。於第1實施形態中,儲存裝置10具有26個或39個端子P。再者,端子P之數量只不過為一例,並不限定於該例。即,端子P之數量亦可少於26個,亦可多於39個。複數個端子P例如設置於印刷電路基板12之背面。複數個端子P構成於印刷電路基板12上,且於第1面21露出。於第1實施形態中,第2面22未設置端子P,例如可利用於印刷面或散熱面。R11及R12採用可於一行安裝PCIe 2通道之焊墊數13根。
複數個端子P排列為三行,形成行R11、R12及行R21。屬於行R11、R12之端子群用作依據PCIe標準之用以傳遞4通道量之差動信號對之信號端子。屬於行R21之端子群主要用作電源端子及其他信號端子。再者,於儲存裝置10支持之通道數為2之情形時,如圖3所示,儲存裝置10亦可具有排列為兩行且形成行R11及行R21之26個端子P。屬於行R11之端子群用作用以傳遞2通道量之差動信號對之信號端子。
如圖1所示,行R11包含於較第4緣34更接近第1緣31之位置相互隔著間隔而排列於X軸方向之13個端子P101~P113。端子P101~P113於第1緣31之附近,沿著該第1緣31排列於X軸方向。
行R12包含於較第4緣34更接近第1緣31之位置相互隔著間隔而排列於X軸方向之13個端子P114~P126。形成行R12之端子P114~P126於較行R11更遠離第1緣31之位置排列。因此,行R12較行R11更遠離第1緣31。行R11與行R12隔著規定之較短之間隔而排列於Y軸方向。
行R21包含於較第1緣31更接近第4緣34之位置相互隔著間隔而排列於X軸方向之13個端子P127~P139。形成行R21之端子P127~P139處於較第1緣31更接近第4緣34之位置。根據其他表達,形成行R21之端子P127~P139配置於Y軸方向上之儲存裝置10及殼體11之中心線(由一點鏈線所示)與第4緣34之間。因此,行R12與行R21之間之間隔變寬。於第1實施形態中,形成行R21之複數個端子P自中心線離開。
X軸方向上之相鄰之端子P之間之距離於第2緣32與第3緣33之間之長度固定之情形時,例如,根據端子P之數量來決定。進而,根據X軸方向上之相鄰之端子P之間之最小的距離,來決定排列於X軸方向之端子P之最大數。X軸方向上之複數個端子P之間之距離既可均等,亦可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中,行R11、R12及行R21之各自之端子P之數量相同。因此,所有端子P之間之距離固定。
於行R11、R12及行R21之各自中,端子P以該端子P之Y軸之負方向上之端對齊之方式排列。
於行R11及行R12之信號端子P中,端子P之Y軸方向上之長度設定為相同。藉此,可使行R11與行R12之資料傳輸用之端子P之電性特性類似。
進而,亦可將一個端子P突出至較另一端子P之Y軸之正方向上之端靠Y軸之正方向。例如,於藉由電源用之端子P及GND用之端子P較信號端子P更突出,而將儲存裝置10插入至Y軸正方向之橫插連接器之情形時,電源用及GND用之端子P較信號端子P先接觸於連接器之引線框架。藉此,主機設備之GND位準與儲存裝置10之GND位準等價,可使控制器14之電性位準穩定。
橫刺類型之連接器由於難以使多數個信號突出,故而為R12不用於資料傳輸之設想。因此,僅R11及R21與GND電源端子變長。
圖4係表示相對於複數個端子P之信號分配之一例。如圖4所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對行R11及行R12之複數個端子P,分配用於PCIe之高速串列資料傳輸之信號。於PCIe中,資料傳輸可使用差動信號對。
於行R11中,對端子P101、P104、P107、P110、P113分配接地(GND),對端子P102、P103、P108、P109分配接收差動信號PERp0、PERn0、PERp1、PERn1,對端子P105、P106、P111、P112分配發送差動信號PETp0、PETn0、PETp1、PETn1。
於行R12中,對端子P114、P117、P120、P123、P126分配接地(GND),對端子P115、P116、P121、P122分配接收差動信號PERp2、PERn2、PERp3、PERn3,對端子P118、P119、P124、P125分配發送差動信號PETp2、PETn2、PETp3、PETn3。
分配有接收差動信號PERp0、PERn0之一對端子P102、P103位於分配有接地之兩個端子P101、P104之間,且由該等兩個端子P101、P104夾持。分配有發送差動信號PETp0、PETn0之一對端子P105、P106位於分配有接地之兩個端子P104、P107之間,且由該等兩個端子P104、P107夾持。
分配有接收差動信號PERp1、PERn1之一對端子P108、P109位於分配有接地之兩個端子P107、P110之間,且由該等兩個端子P107、P110夾持。分配有發送差動信號PETp1、PETn1之一對端子P111、P112位於分配有接地之兩個端子P110、P113之間,且由該等兩個端子P110、P113夾持。
分配有接收差動信號PERp2、PERn2之一對端子P115、P116位於分配有接地之兩個端子P114、P117之間,且由該等兩個端子P114、P117夾持。分配有發送差動信號PETp2、PETn2之一對端子P118、P119位於分配有接地之兩個端子P117、P120之間,且由該等兩個端子P117、P120夾持。
分配有接收差動信號PERp3、PERn3之一對端子P121、P122位於分配有接地之兩個端子P120、P123之間,且由該等兩個端子P120、P123包圍。分配有發送差動信號PETp3、PETn3之一對端子P124、P125位於分配有接地之兩個端子P123、P126之間,且由該等兩個端子P123、P126夾持。
於PCIe中,由一組發送差動信號PETp0、PETn0及接收差動信號PERp0、PERn0構成1通道。又,於PCIe中,可由一組發送差動信號PETp1、PETn1及接收差動信號PERp1、PERn1進而構成1通道。相同地,可由一組發送差動信號PETp2、PETn2及接收差動信號PERp2、PERn2進而構成1通道,可由一組發送差動信號PETp3、PETn3及接收差動信號PERp3、PERn3進而構成1通道。
於第1實施形態中,對形成行R11之複數個端子P分配2通道,對形成行R12之複數個端子P分配2通道。
PCIe之差動信號以外之控制信號分配至行R21之複數個端子P。於行R21中,對端子P127、P130分配GND,對端子P128、P129分配參考差動時脈信號REFCLKp、REFCLKn,對端子P131、P132分配第2電源(電源軌道)PWR2,對端子P133分配重設信號PERST#,對端子P134分配第1電源(電源軌道)PWR1,對端子P135分配時脈控制信號CLKREQ#,對端子P136、P139分配控制信號CNTA、CNTB,對端子P137、P138分配第3電源(電源軌道)PWR3。
藉由設置複數個端子P作為電源端子,而電流分散,每一個端子中流通之電流變小,可減小由自主機設備之電源電路至電源端子位準之間所存在之電阻成分所致之下降電壓。
PCIe參考差動時脈信號REFCLKp/n構成差動時脈信號。藉由自主機設備對端子P128、P129傳送頻率為MHz頻帶之時脈信號,而儲存裝置10不需要安裝高精度之時脈振盪器,可使與裝設有該儲存裝置10之主機設備之同步容易化。又,藉由使端子P128、P129用於傳送之時脈信號之頻率變低而為接近正弦波之波形可降低EMI之產生。亦可採用被稱為SSC(Spread Spectrum Clocking,擴頻時脈)之對時脈賦予揺動使光譜分散而降低EMI之方法。儲存裝置10藉由使所接收到之時脈利用PLL電路倍增,而產生端子P102、P103、P105、P106、P108、P109、P111、P112、P115、P116、P118、P119、P121、P122、P124、P125用於傳送之差動信號之較高之頻率。
重設信號PERST#係為了主機設備將依據PCIe標準進行通信之儲存裝置10啟動及重設而使用。時脈控制信號CLKREQ#係對主機設備請求供給參考差動時脈之控制信號。該信號於對儲存裝置10接通電源之後暫時設定為高位準(為了開路汲極而提昇為高),但於儲存裝置10之內部之電源電壓穩定且儲存裝置10能夠接收時脈之階段驅動為低位準。主機設備若檢測CLKREQ#成為低位準則開始供給參考時脈。又,主機設備可將該信號用作控制儲存裝置10向節電模式轉變與自節電模式恢復之信號。儲存裝置10於處於不進行向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由控制器14進行之存取即記憶體存取之閒置狀態時,藉由進入至節電模式可降低PHY之消耗電力。於節電模式下,主機設備可使PCIe參考差動時脈信號REFCLKp/n停止,又儲存裝置10亦具有可將PHY之共用電源切斷之模式,可大幅度降低消耗電力。
重設信號PERST#及時脈控制信號CLKREQ#係單端信號,定義為PCIe之旁帶信號。
主機設備可對端子P134供給作為第1電源之電源電壓PWR1。電源電壓PWR1於第1實施形態中設定為3.3 V。主機設備可對端子P131、P132供給作為第2電源之電源電壓PWR2。電源電壓PWR2於第1實施形態中設定為1.8 V。主機設備可對端子P137、P138供給作為第3電源之電源電壓PWR3。電源電壓PWR3於第1實施形態中設定為1.2 V。
儲存裝置10裝設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該連接器係用以將卡片形狀之儲存裝置10連接於主機設備之系統基板之卡連接器,例如,該連接器既可係按壓/彈出類型之連接器,亦可係推挽類型之連接器,亦可係鉸鏈類型之連接器。
若將儲存裝置10插入至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則如圖2所示,連接器之引線框架101、102、103分別接觸於形成行R11、R12及行R21之複數個端子P。
若引線框架101、102、103接觸於端子P,則配置於主機設備之系統基板上之控制器(以下,稱為主機控制器)與儲存裝置10之控制器14電性地連接。作為用以將主機設備與儲存裝置10相互連接之介面可使用NVM Express(NVMe)(註冊商標)。於該情形時,儲存裝置10與主機設備依據NVMe標準而連接。
圖5係表示儲存裝置10之構成例。
於儲存裝置10中,於印刷電路基板12上,配置NAND型快閃記憶體13與控制器14。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亦可包含所積層之複數個NAND型快閃記憶體晶片。通常,該等NAND型快閃記憶體晶片藉由交錯動作而交替地動作。控制器14係如System-on-a-chip(晶片上系統,SoC)之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型積體電路)。
儲存裝置10作為具有卡片形狀之封裝(記憶體封裝)實現,NAND型快閃記憶體13與控制器14由以形成儲存裝置10之主體(殼體11)之方式成形之塑模樹脂40覆蓋且密封。
控制器14包含溫度感測器111。溫度感測器111例如亦可包括內置於控制器14之熱敏電阻與A/D(analog/digital,類比數位)轉換器。溫度感測器111可偵測控制器14之溫度(亦被稱為接面溫度)。
相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晶片藉由交錯動作而交替地動作,控制器14始終持續動作。因此,存在控制器14之溫度高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溫度之傾向。
由於溫度感測器111設置於控制器14內,故而溫度感測器111可偵測最高溫之控制器14內之溫度。
儲存裝置10能以自消耗電力及性能互不相同之複數個電源狀態選擇之任意之電源狀態動作。例如,儲存裝置10亦可具有電源狀態0、電源狀態1、電源狀態2。電源狀態0較電源狀態1而言消耗電力更大。又,電源狀態1較電源狀態2而言消耗電力更大。消耗電力越大則儲存裝置10之性能越高。
由於第1實施形態之儲存裝置10為卡片形狀之高速元件,故而其發熱量相對較大。於使用發熱量較大之儲存裝置10之情形時,為了散發該儲存裝置10之熱而主機設備需要安裝散熱機構。
於儲存裝置10以最大性能動作時,儲存裝置10之發熱量最大,故而儲存裝置10之殼體11之表面溫度亦最大。
一般而言,於主機設備中,必須將主機設備之殼體之表面溫度抑制為某閾值溫度以下。因此,於儲存裝置10以最大性能動作時,必須以使主機設備之殼體之表面溫度不超過閾值溫度之方式設計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
若於連接器(卡連接器)設置溫度感測器,則能夠測定儲存裝置10之表面溫度。然而,於連接器安裝溫度感測器並不容易,又製品之成本亦增加。
因此,於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中,主機設備亦可以裝設於該主機設備之儲存裝置10以最大性能動作之方式一面對儲存裝置10連續地讀取/寫入存取,一面自儲存裝置10定期地取得表示其溫度之資訊而觀測儲存裝置10之溫度之變化。於該情形時,通常自儲存裝置10報告給主機設備之溫度為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控制器14之溫度。
然而,控制器14之溫度作為用以使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最佳化之資訊並不充分。又,於主機設備側,難以根據控制器14之溫度來推定儲存裝置10之表面溫度。
儲存裝置10為了防止由自身之高溫所致之破壞或壽命之降低,安裝藉由降低被稱為「熱節流(thermal throttling)」之記憶體存取頻度而防止溫度上升之功能。該溫度係儲存裝置10之最大表面溫度,作為儲存裝置10固有之規格提供。若儲存裝置10發熱而接近該最大表面溫度,則藉由使記憶體存取性能降低而減少發熱量,來以使儲存裝置10本身不超過最大表面溫度之方式進行控制。於將儲存裝置10以最大性能使用之情形時,必須以主機不超過最大表面溫度之方式將儲存裝置10之熱散發至外部。
又,相對於此,較多之主機設備可使用被稱為NVM Express Version1.3之「host controlled thermal manegement(主控熱管理)」之功能。即,主機設備可對儲存裝置10指定儲存裝置10開始用以將相對於儲存裝置10之性能之影響維持為最小限且使儲存裝置10之溫度降低之輕節流(light throttling)時之熱管理溫度TMT1、與儲存裝置10開始無論相對於儲存裝置10之性能之影響如何均用以使儲存裝置10之溫度降低之重節流(heavy throttling)時之熱管理溫度TMT2之2個溫度閾值。藉由分2個階段逐漸降低儲存裝置10之性能可防止突然之大幅之性能降低,可容易製做熱平衡狀態而穩定地動作。一般而言,由於自開始溫度控制延遲而儲存裝置10之溫度開始變化,故而難以利用動態控制使儲存裝置10之溫度穩定化。TMT1與TMT2係由儲存裝置10之內部溫度(接面溫度)指定。又,TMT1與TMT2設定為低於用以防止由儲存裝置10自身之高溫所致之破壞或壽命之降低之熱節流開始之溫度的溫度。為了決定該溫度閾值,而主機設備將用以取得溫度之請求傳送至收容於主機設備之儲存裝置10,藉此取得儲存裝置10之內部溫度。於儲存裝置10之溫度超過熱管理溫度TMT1或TMT2之情形時,儲存裝置10可採取轉變至消耗電力較少之電源狀態等之應對。
儲存裝置10亦可根據來自主機設備之請求,將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控制器14之溫度本身報告給主機設備。
然而,對主機設備之殼體之表面溫度帶來影響的係儲存裝置10之殼體11之表面溫度,尤其殼體11之上表面(第2面22)上之表面溫度(亦稱為盒體表面溫度、或盒體溫度)與殼體11之下表面(第1面21)下之表面溫度(亦稱為盒體表面溫度、或盒體溫度)。
通常,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控制器14之溫度高於第2面22上之表面溫度。其原因在於,儲存裝置10之控制器14之熱散逸至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側。藉由熱自內向外流動而產生內部為高溫且外部為低溫之溫度梯度。溫度梯度之大小依賴於殼體等之材料之熱之傳遞容易度。
因此,於使用將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控制器14之溫度本身報告給主機設備之構成之情形時,例如,存在雖然第2面22上之表面溫度較熱管理溫度實際上更低,但是由主機設備開始使儲存裝置10轉變至低電力之電源狀態之熱管理(熱節流)之情形。於該情形時,存在引起儲存裝置10之性能之降低,甚至包含儲存裝置10及主機設備之系統整體之性能之降低的可能性。
如此,控制器14之溫度作為用以使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最佳化之資訊並不充分,又使用控制器14之溫度之熱管理亦成為使儲存裝置10之性能過度降低之因素。
亦考慮使用將溫度感測器配置於第2面22附近之構成。然而,該構成除了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及控制器14以外,必須將與該等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及控制器14分開之零件即溫度感測器搭載於儲存裝置10內。因此,該構成不要適合對作為卡片形狀之記憶體封裝實現之儲存裝置10之應用。
因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於自主機設備接收用以取得溫度之請求之情形時,控制器14基於與自該控制器14散逸至殼體11之外側之熱相關之熱電阻模型,根據控制器14之溫度(即,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溫度)算出第2面22上之表面溫度。而且,控制器14將第2面22上之表面溫度傳送至主機設備。
於該情形時,作為第2面22上之表面溫度,可取得位於控制器14之上部之第2面22上之位置之表面溫度(圖5之Tc)。如上所述,存在控制器14之溫度高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溫度之傾向。因此,存在位於控制器14之上部(例如正上方)之第2面22上之位置之表面溫度高於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上部(例如正上方)之第2面22上之位置之表面溫度的傾向。
因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控制器14根據該控制器14之溫度,算出位於控制器14之上部之第2面22上之位置之表面溫度(圖5之Tc),並將該Tc報告給主機設備。藉此,能夠將第2面22上之最高之溫度報告給主機設備。
圖6表示將儲存裝置10裝設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之狀態之例。
如上所述,連接器之類型並不限定,此處,以鉸鏈類型之連接器200作為一例進行說明。該連接器200係為了將儲存裝置10連接於主機設備內之系統基板而使用。雖然並不限定,但連接器200亦可包含基座部201、配線基板202、及連接器蓋203。
連接器蓋203例如亦可以於配線基板202上露出之開放位置與配線基板202由連接器蓋203覆蓋之封閉位置之間以作為鉸鏈部發揮功能之軸A為支點旋動的方式安裝於基座部201。於連接器蓋203立起於開放位置之狀態下,將儲存裝置10插入至連接器蓋203。而且,若連接器蓋203被關閉於封閉位置,則如圖6所示,成為儲存裝置10由配線基板202與連接器蓋203夾持之狀態。配置於儲存裝置10之第1面21之複數個端子P與配線基板202上之引線框架101、102、103分別連接。
亦可於連接器蓋203之內面配置導熱材料(thermal interface matelial:TIM)301。於該情形時,成為儲存裝置10之第2面22密接於TIM301之狀態。
再者,如圖7所示,亦存在使用未設置TIM301之連接器200'之情形。
又,此處,例示鉸鏈類型之連接器200、連接器200'進行了說明,但亦可使用按壓/彈出類型之連接器或推挽類型之連接器。
圖8係表示為了算出儲存裝置10之第2面22上之表面溫度而使用之熱電阻模型。
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Tc可基於包含與自控制器14(圖8之發熱源300)散逸至第1面21側之熱相關之熱電阻θjb'、及與自控制器14散逸至第2面22側之熱相關之熱電阻θjc'之2個熱電阻模型算出。
於第1實施形態中,溫度Tc1例如係位於控制器14之上方之第2面22上之位置之溫度。溫度Tc2例如係位於控制器14之下方之第1面21上之位置之溫度。於該情形時,熱電阻θjb'、熱電阻θjc'可藉由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之比(功率比)之一次函數而分別表示。此處,功率比係表示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相對於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之和(Pc+Pn)的比率。因此,控制器14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功率比r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r=Pc/(Pc+Pn)
熱電阻θjb'可藉由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亦稱為第1一次函數)而近似。因此,熱電阻θjb'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θjb'=(a×r+b)[℃/W]
此處,a、b係基於儲存裝置10之構造、材料,尤其第1面21側附近之構造、材料等而求出之常數。
熱電阻θjc'亦可藉由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亦稱為第2一次函數)而近似。因此,熱電阻θjc'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θjc'=(c×r+d)[℃/W]
此處,c、d係基於儲存裝置10之構造、材料,尤其第2面22側附近之構造、材料等而求出之常數。
本來應分別考慮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向外部流動之路徑,但若如此則存在熱計算複雜化之問題。為了簡化計算,如圖8所示,設為合併為上下一個熱電阻θjb'、熱電阻θjc'之模型。因此,於該熱電阻中流動之電力成為將Pc與Pn合併之元件之總電力。熱電阻θjb'、熱電阻θjc'並非固定值,係藉由功率比r而可變之熱電阻模型。
又,藉由定義功率比r而不需要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溫度感測器。控制器14之內部溫度Tj係能夠測定之溫度,但由於Tj與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存在相關關係,故而藉由考慮Tj與此時之電源狀態或記憶體存取狀況能夠預測Pc,使用此時之功率比r亦能夠預測Pn。因此,可利用一個溫度感測器預測總消耗電力Pt。功率比r亦可根據記憶體存取狀況或卡之動作狀態預測。
如圖6與圖7所示,設想自上表面及下表面之兩者散熱之情形時。
來自控制器14(發熱源300)之熱不僅經由第1面21散逸至連接器200之配線基板202,而且亦經由第2面22散逸至連接器蓋203。圖6與圖7之差異為TIM301之有無,若有TIM則導熱率得到改善,故而自上側散熱之比率係圖6高於圖7。即,自卡(儲存裝置10)產生之總消耗電力Pt係上側散熱之比率與下側散熱之比率存在差異。其係由主機安裝之散熱機構決定之參數,將上側散熱之電力之比率稱為散熱分配比h。分配至上側之電力P1與分配至下側之電力P2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P1=h×Pt
P2=(1-h)×Pt
於圖8中,上表面表面溫度Tc1與下表面表面溫度Tc2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Tc1=Tj-Tc'
Tc2=Tj-Tb'
Tj係控制器14之溫度(接面溫度),Tb'係藉由於熱電阻θjb'流動之電力成分P2而產生於熱電阻θjb'之兩端之溫度差,Tc'係藉由於熱電阻θjc'流動之電力成分P1而產生於熱電阻θjc'之兩端之溫度差。
Tb'、Tc'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Tb'=θjb'×Pt
Tc'=θjc'×Pt
此處,Pt係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即,Tb'表示總消耗電力全部向下側流動之情形時之溫度差,Tc'表示總消耗電力全部向上側流動之情形時之溫度差。表示兩極端之情形時之溫度差。
實際上,由於藉由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而上側與下側之平衡不同,故而利用某配分將電力分配至上側。上述散熱分配比h與Pt、P1、P2存在如下之關係。
h=P1/(P1+P2)=P1/Pt
主機設備藉由自儲存裝置10取得Tj、Tb'及Tc',可利用如下之計算式來計算上側表面溫度TC1與下側表面溫度TC2。
Tc1=Tj-h×Tc'
Tc2=Tj-(1-h)×Tb'
如此,主機設備計算藉由自Tj減去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分配至下表面(第1面)21之第1分配比(=1-h)與Tb'之積所得的第1面21之溫度、與藉由自Tj減去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分配至上表面(第2面)22之第2分配比(=h)與Tc'之積所得的第2面22之溫度。
於儲存裝置10具有複數個電源狀態,針對每個電源狀態而預先測定總消耗電力之值並知曉之情形時,亦可將與儲存裝置10之目前之電源狀態對應之總消耗電力用作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Pt。總消耗電力Pt亦簡稱為「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又,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及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亦可針對每個電源狀態預先測定。於該情形時,基本上,亦可將藉由與儲存裝置10之目前之電源狀態對應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而決定的功率比用作功率比r。再者,功率比r本身亦可預先算出。
如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基於藉由表示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相對於控制器14之溫度Tj、與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之和的比率之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而表示之熱電阻θ(熱電阻θ為僅熱電阻θjb',或熱電阻θjb'與熱電阻θjc'之兩者)、與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Pt,算出溫度差Tc'與Tb'。主機可根據溫度Tj、溫度差Tc'、Tb'、及散熱分配比h來計算上側表面溫度Tc1與下側表面溫度Tc2。
儲存裝置10具有讀出溫度Tj、溫度差Tc'與Tb'之值之功能,可使用主機設備。
如上所述,溫度差Tb'由(1)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Pt與(2)自控制器14散逸至第1面21側之電力之熱電阻θjb'之積表示,熱電阻θjb'(=a×r+b)由功率比r之第1一次函數表示。相同地,溫度差Tc'由(3)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Pt與(4)自控制器14散逸至第2面22側之電力之熱電阻θjc'之積表示,熱電阻θjc'(=c×r+d)由功率比r之第2一次函數表示。
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者由於知曉在搭載於主機設備之連接器蓋203是否貼附有如TIM301之散熱材,故而可使用適合於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構造之分配為上側散熱之散熱分配比h來計算表面溫度Tc1與Tc2。
因此,藉由將Tj、Tc'及Tb'報告給主機設備,無論主機設備採用帶TIM之連接器或是無TIM之連接器,皆能夠將對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有用之表面溫度之資訊提供給主機設備。藉由算出由主機之散熱機構決定之散熱分配比h,主機可相對於任意之散熱分配比h求出上側表面溫度與下側表面溫度。
圖9係表示溫度資訊輸出處理之順序。
儲存裝置10具有報告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我監視分析報告技術系統)資訊之功能。於NVM Express(NVMe)(註冊商標)規格中,規定有「智慧/健康資訊」。Tc'及Tb'係作為「智慧/健康資訊」中所包含之各種狀態之一部分報告給主機設備。
(1)主機設備將用以取得「智慧/健康資訊」之指令(取得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儲存裝置10。
(2)控制器14執行用以取得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溫度之命令(取得溫度)。
(3)控制器14將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出之溫度作為控制器14之溫度Tj(接面溫度)取得。
(4)控制器14基於上述2個熱電阻模型,算出Tc'、Tb'。
(5)智慧/健康資訊包含預留(reserve)區域。控制器14將Tc'、Tb'設定於智慧/健康資訊之預留區域,並將於預留區域設定有Tc'、Tb'之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
再者,控制器14亦可始終藉由輪詢監視該控制器14之溫度Tj(接面溫度),於接收到指令(取得智慧/健康資訊)之情形時,亦可根據目前之總消耗電力Pt算出Tc'、Tb'。
由主機控制熱管理(host conrolled thermal manegement)設定之2個溫度閾值可自下欄中讀出。
227:224熱管理溫度總時間1(TMT1)
231:228熱管理溫度總時間2(TMT2)
又,儲存裝置10於動作中超過上述溫度之次數顯示於下欄。
219:216熱管理溫度1變遷計數
223:220熱管理溫度2變遷計數
主機藉由該次數值而可知曉控制器14之內部溫度Tj超過閾值溫度TMT2之次數,故而可根據該次數變化而判定是否應將儲存裝置10更加冷卻。
圖10係概略性地表示儲存裝置10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控制器14包含介面電路(I/F)51、物理層及記憶體控制器52、兩個調節器53、54、電源檢查電路55、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56、及溫度感測器111。
介面電路(I/F)51可收發如PERST#、CLKREQ#、CNTA、CNTB之單端信號。物理層及記憶體控制器52包含接收器及傳輸器。接收器包含對接收差動信號PERp0、PERn0、PERp1、PERn1、PERp2、PERn2、PERp3、PERn3進行接收之電路。傳輸器包含將資料作為發送差動信號PETp0、PETn0、PETp1、PETn1、PETp2、PETn2、PETp3、PETn3發送之電路等。物理層及記憶體控制器52又可進行串列/並行轉換、並行/串列轉換、及資料之編碼等。該編碼係於資料之0或1連續時,藉由自8b10b或128b/130b等之碼之中置換為0或1不連續之符號,而將相同之值之連續次數抑制為規定值以下的處理。藉由該編碼,可抑制資料傳送時之電壓位準之偏向。又,若重複傳輸同一符號圖案,則特定之頻率之高頻變大,但藉由以不成為重複圖案之方式切換為圖案不同之複數個符號,可使特定之頻率之高次諧波不變大。即,可抑制產生EMI。
於PCIe之處理層中,可將資料封包化後收發,或者收發訊息。於PCIe之資料鏈接層中,可對自處理層接收之封包附加序列編號,或者附加CRC編碼。序列編號可用於封包之送達確認等。
PCIe能夠由複數通道構成,但將主機設備與儲存裝置10連接之各通道獨立地初始化。初始化完成且僅使用能夠通信之通道。於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使用最大4通道,但亦可僅使用1通道或2通道。 1通道:PERp0、PERn0、PETp0、PETn0、 或 PERp1、PERn1、PETp1、PETn1 2通道:PERp0、PERn0、PETp0、PETn0、 PERp1、PERn1、PETp1、PETn1 4通道:PERp0、PERn0、PETp0、PETn0、 PERp1、PERn1、PETp1、PETn1、 PERp2、PERn2、PETp2、PETn2、 PERp3、PERn3、PETp3、PETn3
電源電壓PWR1(3.3 V)供給至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及控制器14。於第1實施形態中,電源電壓PWR1主要用於如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讀取/寫入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動作。藉由使電源電壓PWR1升壓,而產生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寫入電壓。又,電源電壓PWR1亦可用於其他用途。
於主機設備與儲存裝置10利用3.3 V信號電壓連接之情形時,I/O電源使用電源電壓PWR1。於主機設備與儲存裝置10利用1.8 V信號電壓連接之情形時,電源電壓PWR1亦可用作I/O電源。藉此,將儲存裝置10高耐壓化,保護輸入電路。儲存裝置10例如若將電源電壓PWR1設定為2.5 V則可耐壓2.5 V,若將電源電壓PWR1設定為3.3 V則可耐壓3.3 V。
電源電壓PWR2(1.8 V)供給至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及控制器14。於第1實施形態中,電源電壓PWR2用作邏輯電路之電源。又,電源電壓PWR2亦用作NAND型快閃記憶體13與控制器14之間之介面電壓。
於主機設備與儲存裝置10利用1.8 V信號電壓連接之情形時,I/O電源亦可使用電源電壓PWR2。於該情形時,儲存裝置10可耐壓1.8 V。
電源電壓PWR3(1.2 V)供給至控制器14。於第1實施形態中,電源電壓PWR3用作差動信號電路之物理層(PHY)或類比電路之電源。
一般而言,類比動作之差動信號電路使用雜訊較少之電源,與數位電源分離。於第1實施形態中,自主機設備供給之電源電壓PWR3係十分穩定化且雜訊較少之電源。
如以上所述,於儲存裝置10中,例如,三個電源電壓PWR1、PWR2、PWR3分離後供給。即,三個電源電壓PWR1、PWR1、PWR3根據用途區別使用。於該情形時,元件10之電源電路簡單,但取而代之主機側之電源電路需要3個電路。再者,電源電壓PWR1、PWR2、PWR3並不限定於上述例,亦可以其他態樣使用。
例如,存在僅供給電源電壓PWR1之1電源方式,供給PWR1與PWR2之2電源方式等。於該情形時,可使用降頻器型之電壓調節器作為儲存裝置10內部之電源電路,低於輸入電壓之電源電壓以高效率產生。儲存裝置10內部需要電源電路,但有可利用雜訊較少之穩定化之電源,主機設備之電源電路簡單之優點。
例如,於圖10中,電源電壓PWR1或PWR2亦可供給至調節器53、54。藉此,可自PWR1產生低於PWR1之電壓,可自PWR2產生低於PWR2之電壓。
對電源檢查電路55輸入電源電壓PWR1、PWR2、PWR3。電源檢查電路55於藉由電源電壓PWR1、PWR2、PWR3而儲存裝置10能夠動作之情形時,將CLKREQ#設為低位準。另一方面,電源檢查電路55於藉由電源電壓PWR1、PWR2而儲存裝置10無法動作之情形時(無調節器之構成),將CLKREQ#設為=高位準。
CPU56係對控制器14之各要素進行控制之處理器,可藉由執行未圖示之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或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中儲存之程式(韌體)而執行各種處理。例如,於自主機設備接收到指令(取得智慧/健康資訊)之情形時,CPU56執行自溫度感測器111取得溫度(接面溫度)之處理、根據總消耗電力Pt算出Tc'、Tb'之處理,將包含Tc'、Tb'之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且將儲存裝置10之各種狀態報告給主機設備之處理等。
圖11係表示藉由儲存裝置10而報告給主機設備之智慧/健康資訊之例。
智慧/健康資訊具有512位元組之尺寸。於與智慧/健康資訊之[2:1]之位元組位置對應之欄中,將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出之控制器14之溫度(接面溫度)作為複合溫度之值以凱爾文記錄。
智慧/健康資訊之末尾之280位元組[511:232]係預留區域。因此,Tc'、Tb'設定於該預留區域。
例如,亦可於[373:372]設定Tc',於[375:374]設定Tb'。於該情形時,於[373:372]之欄中Tc'以凱爾文記錄,於[375:374]之欄中Tb'以凱爾文記錄。
一般而言,該複合溫度係為了主控熱管理而使用,但於第1實施形態中,由於將Tj、Tc'、Tb'報告給主機設備,故而主機設備可用於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散熱機構之性能評價等。
如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將於預留區域設定有Tc'、Tb'之智慧/健康資訊自儲存裝置10傳送至主機設備,而主機設備可為了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計算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而並非控制器14之溫度(接面溫度)。因此,儲存裝置10之最大動作溫度能夠由表面溫度規定,故而能夠實現與儲存裝置10之最大動作溫度之定義相關之標準化。其原因在於,由於根據儲存裝置10之安裝之做法而其內部溫度變化,故而無法以內部溫度定義最大動作溫度。因此,於主機設備執行熱管理時,藉由使用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而並非使用控制器14之溫度(接面溫度),能夠實現溫度控制之標準化。
於該情形時,主機設備藉由算出由主機之散熱機構決定之散熱分配比h,而主機可相對於任意之散熱分配比h求出上側表面溫度Tc1與下側表面溫度Tc2。
儲存裝置10藉由以最大消耗電力動作而獲得最大性能,故而於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中,必須確認於最大消耗電力之情形時儲存裝置10之表面溫度不超過最大動作表面溫度Tc(max.)。例如,主機設備為了使儲存裝置10以最大消耗電力動作,使表面溫度為平衡狀態,可一面執行相對於儲存裝置10之讀取/寫入存取,一面觀察適合於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構造之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Tc1與下表面(第1面21)之表面溫度Tc2。
進而,於第1實施形態中,如圖11中所說明,於智慧/健康資訊中,亦將控制器14之溫度(接面溫度)作為複合溫度之值設定。
因此,例如,主機設備亦可一面執行相對於儲存裝置10之讀取/寫入存取,一面觀察接面溫度之推移與適合於該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構造之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溫度差Tc'與下表面溫度差Tb'之推移之兩者,藉由計算上表面表面溫度Tc1與下表面表面溫度Tc2可容易地評價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性能。
圖12係表示通道數、堆疊數、讀取動作中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之關係、寫入動作中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之關係。總消耗電力Pt或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之功率比r由該等參數(即,通道數、堆疊數、讀取動作中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之關係、寫入動作中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之關係)來決定,藉由考慮該等參數,能夠實現更正確之表面溫度計算。由於該等參數動態地變化,故而總消耗電力Pt與功率比r藉由儲存裝置10之動作狀態而即時地變化。然而,主機設備藉由形成某常規性的動作狀態,可使儲存裝置10之發熱與主機設備之散熱平衡且使表面溫度固定。由於自動作狀態固定至表面溫度固定為止產生某程度之時間差,故而必須亦考慮該時間差。
基本上,功率比可基於資料傳輸所使用之PCIe之通道數、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堆疊數、儲存裝置10之電源狀態來計算。
根據儲存裝置10中所包含之通道之數量之增加,而主機設備與儲存裝置10之間之資料傳輸率增加。因此,成為根據儲存裝置10中所包含之通道之數量之增加,而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mW]及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mW]均增加之傾向。其結果,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Pt[mW]亦增加。
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堆疊數表示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中所包含之積層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晶片之數量。成為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中所包含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晶片之數量越增加,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越增加之傾向。
於相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讀取動作與寫入動作中,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不同。相同地,於相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讀取動作與寫入動作中,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亦不同。存在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大於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的傾向。作為該理由之一,可列舉於讀取動作中,必須於控制器14內執行用以將自NAND型快閃記憶體13讀出之資料之錯誤訂正之解碼處理。
另一方面,存在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大於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的傾向。
因此,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功率比與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功率比不同。
如此,由於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功率比與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功率比互不相同,故而於第1實施形態中,基於執行規定期間,例如最接近1秒鐘之讀取動作之次數與寫入動作之次數、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功率比、及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功率比,算出應使用於Tc'、Tb'之算出之功率比r。
以下,表示讀取與寫入混合存在之情形時之計算例。若將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功率比設為rr,將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功率比設為rw,將執行最接近1秒鐘之讀取動作之次數設為cr,將執行最接近1秒鐘之寫入動作之次數設為cw,則功率比r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r=rr×cr/(cr+cw)+rw×cw/(cr+cw)
又,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Pt係基於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及於規定期間內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及寫入動作之次數來算出。
若設為rcp:n次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
rnp:n次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
wcp:n次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
wnp:n次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
則總消耗電力Pt成為以下。
Pt=(rcp+rnp)×cr/n+(wcp+wnp)×cw/n
次數n可考慮為能夠連續地讀取/寫入之上限次數,亦存在讀取次數之上限值與寫入次數之上限值不同之情形,但此處為了簡化而於讀取與寫入中設為相同之上限次數。因此,存在cr<=n、cw<=n、cr+cw<=n之關係。
可藉由cr與cw而控制儲存裝置10之電源狀態之轉變。即,於cr與cw接近最大次數之情形時,儲存裝置10以最大性能之電源狀態動作,於成為最小次數之情形時,儲存裝置10以最低之消耗電力之電源狀態動作。再者,亦存在不進行讀取/寫入動作之暫停中之電源狀態。再者,作為rcp、rnp、wcp、wnp之值,可使用針對每個電源狀態而預先測定之值。
圖13之流程圖表示基於讀取次數及寫入次數算出功率比與總消耗電力之處理之順序之例。
控制器14之CPU56判定應該對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執行之讀取/寫入存取為讀取動作或寫入動作之哪一者(步驟S101)。於步驟S101中,例如,CPU56每當對NAND型快閃記憶體13發行讀取指示(NAND讀取指令)或寫入指示(NAND編程指令)時,亦可判定該NAND指令為NAND讀取指令或NAND編程指令之哪一者。
於應執行之讀取/寫入存取為讀取動作之情形時,CPU56將cr之值遞增1(步驟S102)。另一方面,於應執行之讀取/寫入存取為寫入動作之情形時,CPU56將cw之值遞增1(步驟S103)。藉由重複步驟S101~S103之處理,而計數每個規定期間(例如1秒)之讀取動作之次數及寫入動作之次數。
於自主機設備接收取得智慧/健康資訊之情形時(步驟S104之是),CPU56基於最接近1秒鐘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cr與寫入動作之次數cw算出功率比r(步驟S105)。CPU56基於最接近1秒鐘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cr與寫入動作之次數cw算出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Pt(步驟S106)。CPU56基於控制器14之溫度Tj、由功率比r之第1一次函數表示之熱電阻θjb'、由功率比r之第2一次函數表示之熱電阻θjc'、及總消耗電力Pt,算出Tc'、Tb'(步驟S107)。
然後,CPU56將控制器14之溫度Tj設定為複合溫度之值,將於預留區域設定有Tc'、Tb'之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步驟S108)。
主機設備使用由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決定之散熱分配比h、自儲存裝置10讀出之Tj、Tc'、Tb'來計算表面溫度Tc1與Tc2。於該情形時,主機設備將設定於自儲存裝置10傳送之智慧/健康資訊之複合溫度之Tj與設定於智慧/健康資訊之Tc'、Tb'讀出,計算藉由自Tj減去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分配至下表面(第1面)21之第1分配比(=1-h)與Tb'之積所得的第1面21之溫度、及藉由自Tj減去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分配至上表面(第2面)22之第2分配比(=h)與Tc'之積所得的第2面22之溫度。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第1實施形態,並不將儲存裝置10之控制器14之發熱之溫度本身報告給主機設備,而是基於熱電阻模型,將表示考慮到控制器14之溫度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溫度之上表面(第2面22)與控制器14之間之溫度差、及下表面(第1面21)與控制器14之間之溫度差的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換言之,控制器14針對取得自主機設備接收之溫度之請求,將表示由控制器14內之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溫度Tj之溫度資料、表示溫度Tj與第1面21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Tb'的溫度資料、及表示溫度Tj與第2面22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Tc'的溫度資料,使用複數個信號端子p之至少一個信號端子傳送至主機設備。於該情形時,控制器14基於與自控制器14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熱相關之熱電阻模型(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相關之熱電阻模型),算出表示溫度差Tb'之溫度資料、及表示溫度差Tc'之溫度資料。表示溫度差Tb'之溫度資料由控制器14與下表面(第1面21)之間之熱電阻θjb'和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Pt之積,即θjb'×Pt表示,表示溫度差Tc'之溫度資料由控制器14與上表面(第2面22)之間之熱電阻θjc'和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Pt之積,即θjc'×Pt表示。因此,主機設備可使用溫度Tj、溫度差Tb'、溫度差Tc'正確地評價主機設備之散熱性能。
藉此,無需於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附近設置溫度感測器,能夠使用偵測控制器14之溫度之溫度感測器將供主機設備計算出對於使其散熱機構最佳化而言有用之儲存裝置10之上下表面之表面溫度的資訊報告給主機設備。進而,主機設備無需於連接器設置溫度感測器,即可知曉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之表面溫度。此外,主機設備亦可基於儲存裝置10之接面溫度與表面溫度之關係進行變更儲存裝置10之電源狀態之熱管理(主控熱管理)。
所算出之表面溫度錶示位於控制器14之上部之第2面22上之位置之表面溫度與第1面21上之位置的表面溫度。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表示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相對於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之和之比率的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來表示熱電阻。藉此,可根據控制器14之動作狀況與內部溫度來算出位於控制器14之上部之第2面22上之位置的表面溫度。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控制器14根據內部溫度Tj、功率比r、總消耗電力Pt算出上側溫度差Tc'與下側溫度差Tb',並傳送至主機設備。主機藉由根據自控制器14讀出之內部溫度Tj、上側溫度差Tc'與下側溫度差Tb',使用由主機之散熱機構決定之散熱分配比h來計算上側表面溫度Tc1與下側表面溫度Tc2,能夠獲得針對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最佳化而言有用的溫度之資訊。
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中,作為非揮發性記憶體例示了NAND型快閃記憶體。然而,第1實施形態之功能例如亦可應用於如MRAM(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磁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PRAM(Phase change Random Access Memory,相變隨機存取記憶體)、ReRAM(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電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或FeRAM(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鐵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之其他各種非揮發性記憶體。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如上所述,Tc'、Tb'能夠作為智慧/健康資訊中所包含之各種狀態之一部分報告給主機設備。
圖14表示於預留區域以外之智慧/健康資訊內之欄分別設定有Tc'及Tb'之智慧/健康資訊之例。智慧/健康資訊之[201:200]之欄、[203:202]之欄、[205:204]之欄、[207:206]之欄、[209:208]之欄、[211:210]之欄、[213:212]之欄、[215:214]之欄用作「溫度感測器1」欄、「溫度感測器2」欄、「溫度感測器3」欄、「溫度感測器4」欄、「溫度感測器5」欄、「溫度感測器6」欄、「溫度感測器7」欄、「溫度感測器8」欄。該等8個欄分別用於將NVMe元件之溫度報告給主機設備。所報告之溫度之測定方法自由。因此,Tc'及Tb'亦可分別設定於該等8個溫度感測器欄中之2個欄。
於圖14中,例示了Tc'及Tb'分別設定於8個溫度感測器欄中之開頭之2個欄,即[201:200]欄及[203:202]欄之情形時。控制器14可將控制器14之溫度Tj設定為複合溫度之值,將於8個溫度感測器欄中之開頭之2個欄分別設定有Tc'及Tb'之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使將儲存裝置10內之熱主要經由下表面(第1面21)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的溫度Tc2、與不僅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下表面(第1面21)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進而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上表面(第2面22)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的溫度Tc1作為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之溫度Tc報告給主機設備的構成作為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該等溫度Tc1,Tc2係基於與自控制器14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熱相關之熱電阻模型(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相關之熱電阻模型)算出。
第2實施形態之儲存裝置10之硬體構成(形狀、接腳配置、電路構成等)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以下,主要對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15,對第2實施形態中設想之熱模型進行說明。圖15表示了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200''裝設有儲存裝置10之狀態。
連接器200''亦可包含配線基板202'及連接器蓋203'。連接器蓋203'例如亦可以於配線基板202'上露出之開放位置與配線基板202'由連接器蓋203覆蓋之封閉位置之間以作為鉸鏈部發揮功能之軸A'為支點旋動的方式安裝於主機設備之系統基板(印刷電路基板PCB)201'。於將連接器蓋203'立起於開放位置之狀態下,將儲存裝置10插入至連接器蓋203'。然後,若將連接器蓋203'於封閉位置關閉,則如圖15所示,成為儲存裝置10裝設於連接器200''之狀態。
作為儲存裝置10內之發熱源,有控制器14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2個。由於藉由儲存裝置10之動作模式,而控制器14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間之發熱比率變化,故而使用稱為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之比(功率比r)的參數。該功率比r如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表示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相對於儲存裝置10之總消耗電力Pt(Pt=Pc+Pn)之比率(Pc/(Pc+Pn))。
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控制器14包含可測定控制器14之內部溫度Tj之溫度感測器111,主機設備可將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出之溫度Tj自儲存裝置10讀出。控制器14基於與自控制器14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熱相關之熱電阻模型,計算出熱主要自控制器14散逸至下表面(第1面21)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的溫度Tc2、與熱自控制器14散逸至下表面(第1面21)之外側及上表面(第2面22)之外側之兩者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的溫度Tc1作為上表面(第2面22)之溫度Tc。此處,溫度Tc係位於控制器14之上部(例如正上方)之第2面22上之位置的表面溫度。
於具有較薄之卡片形狀之儲存裝置10中,設想產生其中心附近之溫度最高,朝向外周溫度降低之溫度梯度。於圖15中,儲存裝置10內之溫度梯度由影線之密度之差異表示。由交叉影線表示之部分之溫度最高,由包圍由交叉影線所示之部分之高密度之單影線表示之部分之溫度第2高,由包圍由高密度之單影線所示之部分之中密度之單影線表示之部分之溫度第3高,由包圍由中密度之單影線所示之部分之低密度之單影線表示之部分之溫度最低。再者,此處,藉由與4位準之影線對應之4位準之溫度而簡略地表示儲存裝置10內之溫度梯度,但實際上儲存裝置10內之溫度連續地變化。
儲存裝置10經由連接器200''而連接於主機設備之PCB201'。於儲存裝置10之第1面21配置有多數個端子P。該等端子P經由連接器200''之觸點(引線框架)而電性地連接於PCB201'。由觸點之導熱所致之散熱效果充分高。
存在於連接器蓋203'與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之間存在間隙之情形。於該情形時,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之一部分與連接器蓋203'相接,但是上表面(第2面22)之大部分與導熱較差之空氣層相接。如此,下表面(第1面21)經由導熱較高之觸點(引線框架)而電性地連接於PCB201',另一方面,上表面(第2面22)與導熱較差之空氣層相接,故而設想較多之熱自儲存裝置10之下表面(第1面21)散熱。即,較多之熱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下表面(第1面21)之外側。
因此,如圖15所示,於在連接器200''上配置有TIM301'之情形時,來自下表面之散熱亦係支配性的,由TIM301'所致之散熱作為輔助性的效果考慮。
圖16係用以說明與無TIM之連接器對應之散熱模型之圖。於圖16中,簡單地描繪了省略了連接器200''之散熱模型。
於如在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與連接器蓋203'之間存在較大之間隙之情形時之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之上側為空氣的情形時,主要控制器14(圖16之發熱源300)之熱經由儲存裝置10之下表面(第1面21)而散發至PCB201',但藉此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Tc亦降低。於第2實施形態中,將無TIM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Tc,即熱主要自下表面(第1面21)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Tc定義為Tc2。
Tc2可由以下之式表示。
Tc2=Tj-Pt×θb
Tj:由控制器14內之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接面溫度
Pt: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
θb:θb係於由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所致之發熱主要經由儲存裝置10之下表面(第1面21)而散逸至外側之情形時,藉由向外側流出之消耗電力Pt而使控制器14與上表面(第2面22)之間產生溫度差之熱電阻成分。
藉由自控制器14向儲存裝置10之下表面(第1面21)之外側散發之熱(相當於向下表面流動之電力Pt)而將儲存裝置10整體冷卻,以Pt×θb表示Tj與上表面(第2面22)之溫度Tc2之間之溫度差,而並非控制器14(發熱源300)之溫度Tj與下表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方式,θb藉由儲存裝置10之廠商預先算出。
散發至下表面之熱與散發至上表面之熱之比率由連接器200''之構造所致之可能性較大,該比率可藉由連接器200''之構造解析或實驗而預測。
熱電阻θb基本上可以如下之方式,由作為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之第1一次函數表示。
θb=(a×r+b)[℃/W]
此處,a、b係基於儲存裝置10之構造、材料、連接器200''之構造等求出之固定性的參數。功率比r係基於儲存裝置10之動作模式等動態地變化之參數。
若使Pt最大之動作繼續而儲存裝置10內部之溫度梯度成為該溫度梯度不產生變化之平衡狀態,則Tc2之值亦穩定。
圖17係用以說明與有TIM之連接器對應之散熱模型之圖。於圖17中將連接器200''省略而簡單地描繪了散熱模型。
於在上表面(第2面22)上安裝有導熱率較高之TIM301'之情形時,藉由來自上表面(第2面22)之散熱效果,而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Tc進而降低。例如,亦可於如於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與連接器蓋203'之間幾乎不存在間隙般與上表面(第2面22)接觸之連接器蓋203'上,配置有導熱率較高之TIM301'。該TIM301'將連接器200''之熱傳遞至PCB201'。該TIM301'亦可藉由遍及連接器蓋203'與PCB201'之兩者貼附之導熱片材而實現。或者,與第1實施形態之圖6相同地,亦能夠利用於連接器蓋203'之內面配置導熱率較高之TIM301'之連接器構造。
第2實施形態中,有TIM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Tc,即,控制器14(發熱源300)之熱不僅自下表面(第1面21)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而且控制器14(發熱源300)之熱亦自上表面(第2面22)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表面溫度Tc被定義為Tc1。
Tc1可由以下之式表示。
Tc1=Tj-Pt×θb-Pt×θc
Tj:由控制器14內之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接面溫度
Pt: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
θb:θb係於由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所致之發熱主要經由儲存裝置10之下表面(第1面21)而散逸至外側之情形時,藉由向外側流動之消耗電力Pt而使控制器14與上表面(第2面22)之間產生溫度差之熱電阻成分。
θc:θc係藉由TIM之追加而由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所致之發熱之一部分經由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第2面22)散逸至外側,藉此使第2面22之表面溫度較Tc2更降低之熱電阻成分。
該式之前半部分(Tj-Pt×θb)表示無TIM之情形時之Tc(=Tc2)。由TIM之情形時之Tc(=Tc1)係Tc1=Tc2-Pt×θc。
Tc較無TIM之情形時之表面溫度Tc2藉由導熱率較高之TIM之追加而降低僅某溫度差。以Pt×θc表示該溫度差之方式,熱電阻θc藉由儲存裝置10之廠商而預先算出。因此,為Tc1<Tc2之關係。
熱電阻θc基本上可以如下之方式由作為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之第2一次函數表示。
θc=(c×r+d)[℃/W]
此處,c、d係基於儲存裝置10之構造、材料、連接器200''之構造等求出之固定性的參數。功率比r係基於儲存裝置10之動作模式等動態地變化之參數。
若使Pt最大之動作繼續而儲存裝置10內部之溫度梯度成為其溫度梯度不產生變化之平衡狀態,則Tc1之值亦穩定。
明確為Tc1<Tc2<Tj。若設想將裝設於主機設備之狀態之儲存裝置10之實際之表面溫度Tc藉由溫度計而測定之情形,則應理解藉由該測定所得之實際之表面溫度Tc處於Tc1=<Tc=<Tc2之範圍(亦稱為溫度不均範圍)。控制器14藉由將2個溫度Tc1、Tc2作為上表面之表面溫度(盒體溫度)Tc報告給主機設備,可將實際之Tc處於溫度Tc1與溫度Tc2之間(溫度不均範圍)通知給主機設備。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者由於知曉實際之Tc處於溫度Tc1與溫度Tc2之間(溫度不均範圍),故而亦可使用藉由自儲存裝置10報告之2個值(Tc1、Tc2)而規定之該溫度不均範圍來評價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性能。或者,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者由於知曉是否於上表面(第2面22)上安裝有導熱率較高之TIM301',故而亦可選擇適合於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構造之表面溫度(Tc1或Tc2之一者),並使用已選擇之表面溫度(Tc1或Tc2之一者)來評價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性能。或者,亦可藉由考慮散發至下表面之熱與散發至上表面之熱之比率,而主機設備推定實際之表面溫度Tc係根據上述比率求出之Tc1與Tc2之中間值。
再者,亦能夠僅將一個表面溫度Tc1報告給主機設備(設為Tc2=0)。於該情形時,亦可指定實際之Tc之值係自Tc1至Tc1+α%為止之範圍內之值。α%係表示實際之Tc之值之不均的參數,例如,α%亦可為20%。又,亦能夠僅將一個表面溫度Tc2報告給主機設備(設為Tc1=0)。
圖18表示藉由儲存裝置10而報告給主機設備之智慧/健康資訊之例。
於第2實施形態中,控制器14產生包含Tj、Tc1、Tc2之智慧/健康資訊,並將該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
於與智慧/健康資訊之[2:1]之位元組位置對應之欄中,將Tj(卡內部溫度)作為複合溫度之值以凱爾文記錄。
卡盒體溫度(Tc1)係於8個溫度感測器欄中之開頭之[201:200]之欄以凱爾文記錄。卡盒體溫度(Tc2)係於8個溫度感測器欄中之第2個[203:202]之欄以凱爾文記錄。
一般而言,係Tc1<Tj,Tc2<Tj,第2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進而存在Tc1<Tc2<Tj之關係。
因此,藉由將除了表示Tj之溫度資料以外還將2個溫度預測值,即表示Tc1之溫度資料與表示Tc2之溫度資料傳送至主機設備,可將實際之Tc之值為Tc1~Tc2之範圍通知給主機設備。主機設備亦可根據該主機設備之連接器200''之構造(有TIM,或無TIM),選擇Tc1或Tc2之一者作為上表面之表面溫度。再者,亦可僅將一個表面溫度Tc1報告給主機設備。於不報告Tc2之情形時,於[203:202]之欄設定0h。
圖19係表示於儲存裝置10中執行之溫度資訊輸出處理之順序之序列圖。
(1)主機設備將用以取得「智慧/健康資訊」之指令(取得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儲存裝置10。
(2)控制器14執行用以取得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出之溫度之命令(取得溫度)。
(3)控制器14取得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出之溫度作為控制器14之溫度Tj(接面溫度)。
(4)控制器14基於使用上述熱電阻θb、熱電阻θc之2個熱電阻模型,根據Tj與目前之總消耗電力Pt,算出Tc1、Tc2。Tc2係儲存裝置10內之熱主要自第1面21散熱之情形時之第2面22的溫度,例如,藉由計算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存在相關之第2面22之表面溫度與Tj之間的溫度差Tj-Tc2,可根據控制器14之內部溫度Tj計算Tc2。Tc1係儲存裝置10內之熱自第1面21與第2面22之兩者散熱之情形時之第2面22的溫度,例如,藉由計算自Tc2進而降低之溫度,可計算Tc1。
Tc2係藉由自Tj減去控制器14與第2面22之間之熱電阻θb與主要自第1面21散熱之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的積(θb×Pt)而算出。Tc1係藉由自Tc2減去因自第2面22散熱而降低之表面溫度θc×Pt(熱電阻θc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之積)而算出。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總消耗電力)依賴於儲存裝置10之動作狀態,由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c與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Pn之和表示,θb由作為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之第1一次函數表示。θc由作為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之第2一次函數表示。
(5)控制器14將使Tj設定為複合溫度(卡內部溫度),進而使Tc1、Tc2設定為儲存裝置10之卡盒體溫度之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此外,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測定)之控制器14之溫度係作為複合溫度而報告給主機設備之儲存裝置10之內部溫度之一例,儲存裝置10內之其他部分之溫度亦可作為複合溫度報告給主機設備。
再者,控制器14可始終藉由輪詢而監視該控制器14之溫度Tj(接面溫度),亦可於接收到指令(取得智慧/健康資訊)之情形時,根據Tj與目前之總消耗電力Pt算出Tc1、Tc2。
圖20之流程圖表示求出表示於規定期間內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之cr與表示於規定期間內執行的寫入動作之次數之cw之處理的順序。
此處,設想將讀取計數器與寫入計數器設置於控制器14內之情形。該等讀取計數器及寫入計數器分別計數讀取次數(讀取動作之次數)及寫入次數(寫入動作之次數)。控制器14之CPU56例如每1秒執行圖20之流程圖所示之中斷處理。於中斷處理中,CPU56首先自讀取計數器及寫入計數器分別取得目前之讀取計數器值及目前之寫入計數器值(步驟S111)。CPU56藉由求出上次之讀取計數器值與目前之讀取計數器值之差量而算出cr,並將已算出之cr保存於控制器14內之記憶體區域(步驟S112)。於步驟S112中,進而,CPU56藉由求出上次之寫入計數器值與目前之寫入計數器值之差量而算出cw,並將已算出之cw保存於記憶體區域。
然後,CPU56將步驟S111中取得之目前之讀取計數器值及目前之寫入計數器值保存於記憶體區域(步驟S113)。該等已保存之目前之讀取計數器值及已保存之目前之寫入計數器值於下次之中斷處理中作為上次之讀取計數器值及上次之寫入計數器值分別使用。
圖21之流程圖表示基於讀取次數及寫入次數算出功率比與總消耗電力之處理之順序的例。
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功率比係基於自NAND型快閃記憶體13讀出資料之讀取動作中之功率比(讀取動作中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相對於讀取動作中之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的比率)、對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寫入資料之寫入動作中之功率比(寫入動作中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相對於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之比率)、以及於規定期間內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及寫入動作之次數而算出。因此,功率比r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r=rr×cr/(cr+cw)+rw×cw/(cr+cw)
此處,rr表示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功率比,即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相對於讀取動作之情形時的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與讀取動作之情形時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之和(=讀取動作中之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的比率。
rw表示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功率比,即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相對於寫入動作之情形時的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與寫入動作之情形時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之和(=寫入動作中之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的比率。
cr表示於最接近1秒鐘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cw表示於最接近1秒鐘執行之寫入動作之次數。
又,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總消耗電力Pt以如下之方式表示。
Pt=(rcp+rnp)×cr/n+(wcp+wnp)×cw/n
rcp:進行n次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
rnp:進行n次讀取動作之情形時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
wcp:進行n次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
wnp:進行n次寫入動作之情形時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
次數n可考慮為能夠連續地讀取/寫入之上限次數,亦存在讀取次數之上限值與寫入次數之上限值不同之情形,但此處為了簡化而於讀取與寫入中設為相同之上限次數。因此,存在cr<=n、cw<=n、cr+cw<=n之關係。
可藉由cr與cw而控制儲存裝置10之電源狀態之轉變。即,於cr與cw接近最大次數之情形時,儲存裝置10以最大性能之電源狀態動作,於成為最小次數之情形時,儲存裝置10以最低之消耗電力之電源狀態動作。再者,亦存在不進行讀取/寫入動作之暫停中之電源狀態。
於自主機設備接收到取得智慧/健康資訊之情形時(步驟S121之是),CPU56首先自記憶體區域取得於最接近1秒鐘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cr與寫入動作之次數cw,基於cr與cw算出功率比r(步驟S122)。CPU56基於在最接近1秒鐘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cr與寫入動作之次數cw算出儲存裝置10整體之總消耗電力Pt(步驟S123)。CPU56基於控制器14之溫度Tj、由作為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之第1一次函數表示之熱電阻θb、由作為功率比r之一次函數之第2一次函數表示之熱電阻θc、及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算出Tc1、Tc2(步驟S124)。
然後,CPU56將控制器14之溫度Tj設定為複合溫度之值,將Tc1、Tc2設定為第2面22之溫度(盒體溫度)之值,並將設定有溫度Tj、Tc1及Tc2之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主機設備(步驟S125)。
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中,亦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地,亦可使用圖20所示之中斷處理取得cr及cw。
其次,對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分別執行之熱節流及熱管理之結構進行說明。 <熱節流>
通常,控制器14及NAND型快閃記憶體13各自之內部溫度(接面溫度)不同。又,一般而言,較之控制器14之最大動作溫度Tj(max.1),而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最大動作溫度Tj(max.2)更低。因此,即便儲存裝置10為最大之動作模式(最大消耗電力)亦以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內部溫度(接面溫度)不超過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最大動作溫度Tj(max.2)之方式,將Tc(max.)藉由儲存裝置10之廠商而預先算出。
若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內部溫度(接面溫度)超過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最大動作溫度Tj(max.2),則存在對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資料保存能力帶來影響之可能性。
通常,控制器14難以即時地取得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接面溫度。因此,控制器14使用功率比與控制器14之接面溫度Tj,計算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接面溫度,以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接面溫度不超過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最大動作溫度Tj(max.2)之方式,控制減少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讀取/寫入次數之動作(節流)。
此處,對算出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接面溫度之方法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功率比r可以如下之式表示。
r=Pc/(Pc+Pn)
此處,Pc表示控制器14之消耗電力,Pn表示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消耗電力表示。
因此,Pn可以如下之式表示。
Pn=Pc×(1-r)/r
由於消耗電力與溫度相關,故而作為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接面溫度之Tj(m)可使用控制器14之接面溫度Tj,以如下之式表示。
Tj(m)=Tj×(1-r)/r
若根據功率比與控制器14之接面溫度Tj計算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接面溫度Tj(m)接近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最大動作溫度Tj(max.),則控制器14執行減少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讀取/寫入次數之節流,使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Pt降低。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最大動作溫度Tj(max.)係藉由儲存裝置10之廠商而預先決定之固定值。
又,控制器14於已算出之Tc2接近Tc(max.)之情形時,亦可開始減少對於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讀取/寫入次數之節流。Tc(max.)係藉由儲存裝置10之廠商而預先決定之固定值
自節流之開始至Tj、Tc降低為止花費某時間。考慮該延時(latency),控制器14以規定期間內之讀取/寫入次數(cr、cw)固定之方式控制讀取/寫入次數。節流是否為執行中例如可藉由CPU56(1)於連續讀取中取得cr,將cr與cr之最大值n進行比較,或者藉由(2)於連續寫入中取得cw,將cw與cw之最大值n進行比較來判定。cr之最大值n於不執行節流之情形時,表示能夠於規定時間內執行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讀取動作之最大次數。cw之最大值n於不執行節流之情形時,表示能夠於規定時間內執行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13之寫入動作之最大次數。通常,cr之最大值n與cw之最大值n為互不相同之值。 <熱管理>
圖22表示於儲存裝置10中執行之熱管理。
主機設備可將TMT1、TMT2之溫度以凱爾文相對於控制器14設定。直至控制器14之接面溫度Tj超過TMT1為止,控制器14不執行節流。
若控制器14之接面溫度Tj超過TMT1,則控制器14為了將對於儲存裝置10之性能之影響維持為最小限且使儲存裝置10之溫度降低,而開始輕節流(light throttling)。
若控制器14之接面溫度Tj超過TMT2,則控制器14為了無論對於儲存裝置10之性能之影響如何均使儲存裝置10之溫度降低,而開始重節流(heavy throttling)。
於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由於存在TMT1<TMT2<Tc(max.)之關係,故而可防止儲存裝置10之急遽之性能降低。接面溫度Tj超過TM1之次數與時間、接面溫度Tj超過TM2之次數與時間設定於智慧/健康資訊。因此,主機設備藉由取得智慧/健康資訊,可知曉接面溫度Tj超過TM1之次數與時間、接面溫度Tj超過TM2之次數與時間。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第2實施形態,控制器14針對取得自主機設備接收之溫度之請求,將表示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溫度Tj之資料、表示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下表面(第1面21)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溫度Tc2的資料、表示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下表面(第1面21)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進而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上表面(第2面22)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溫度Tc1的資料,使用複數個信號端子p之至少一個信號端子傳送至主機設備。表示Tj之資料、表示Tc1之資料、表示Tc2之資料可藉由智慧/健康資訊而報告給主機設備。該等資料之值滿足以下之條件。表示Tc1之資料與表示Tc2之資料小於表示Tj之資料(Tc1<Tj,Tc2<Tj)。表示Tc1之資料小於表示Tc2之資料(Tc1<Tc2)。表示Tc1之資料與表示Tc2之資料大於表示儲存裝置10之周圍溫度(Ta)之資料(Tc1>Ta,Tc2>Ta)。Tc1>Ta、Tc2>Ta係為了將儲存裝置10內之熱向外部散熱而必要之條件。由於儲存裝置10以裝設於主機設備之狀態進行動作,故而儲存裝置10之周圍溫度(Ta)係主機設備內之儲存裝置10之周圍環境之溫度。例如,於將儲存裝置10裝設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之狀態下,包圍裝設於連接器之儲存裝置10之空氣之溫度、或包圍連接器之空氣之溫度等可成為儲存裝置10之周圍溫度(Ta)。
根據表示Tj之資料、表示Tc1之資料、表示Tc2之資料是否滿足該等條件(Tc1<Tj、Tc1<Tj、Tc1<Tc2、Tc1>Ta、Tc2>Ta),亦可驗證藉由智慧/健康資訊而報告給主機設備之該等溫度(Tc1、Tc2、Tj)之資料之有效性。例如,主機設備亦可一面執行對於裝設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之儲存裝置10之讀取/寫入存取,一面自儲存裝置10取得智慧/健康資訊,進而,使用設置於主機設備之溫度感測器,取得表示儲存裝置10之周圍溫度之資料。藉此,主機設備可判定藉由智慧/健康資訊而報告之表示Tj之資料、表示Tc1之資料、表示Tc2之資料是否滿足條件(Tc1<Tj、Tc1<Tj、Tc1<Tc2、Tc1>Ta、Tc2>Ta)。
控制器14基於表示溫度Tj之資料、及與自控制器14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熱相關之熱電阻模型(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Pt相關之熱電阻模型),算出表示溫度Tc1之資料與表示溫度Tc2之資料。表示溫度Tc2之資料係藉由自溫度Tj減去於上表面無TIM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控制器14之間之熱電阻θb與儲存裝置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Pt的積,即θb×Pt而算出。換言之,表示溫度Tc2之資料係藉由自溫度Tj減去於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第1面21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情形時於控制器14與第2面22之間產生溫度差之熱電阻θb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Pt的積,即θb×Pt而算出。表示溫度Tc1之資料係藉由自溫度Tc2減去於上表面(第2面22)追加有TIM之情形時降低上表面(第2面22)之溫度之熱電阻成分θc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總消耗電力)Pt的積,即θc×Pt而算出。換言之,表示溫度Tc1之資料係藉由自溫度Tc2減去於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第1面21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進而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第2面22散逸至儲存裝置10之外側之情形時使第2面22之溫度較溫度Tc2更降低之熱電阻θc與儲存裝置10之消耗電力的積而算出。
藉此,例如,主機設備藉由使用由Tc1與Tc2規定之溫度不均範圍(Tc1及Tc2之兩者),或者藉由自Tc1、Tc2選擇適合於該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構造之一個溫度使用,可容易地觀測對散熱機構之設計有用之儲存裝置10內之第2面22之溫度。例如,主機設備亦可一面執行對於儲存裝置10之讀取/寫入存取,一面觀察接面溫度Tj之推移、與適合於該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構造之儲存裝置10之上表面之溫度的推移(例如,Tc1及Tc2之兩者之推移,或Tc1或Tc2之一者之推移)之兩者,可高效率地評價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性能。
如以上所說明,控制器14將(1)表示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控制器14之溫度Tj之資料、表示溫度差Tb'之資料、及表示溫度差Tc'之資料,或(2)表示由溫度感測器111偵測之控制器14之溫度Tj之資料、表示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下表面(第1面21)散逸至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溫度Tc2的資料、表示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下表面(第1面21)散逸至外側、進而儲存裝置10內之熱經由上表面(第2面22)散逸至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表面(第2面22)之溫度Tc1的資料,使用複數個信號端子之至少一個端子傳送至主機設備。因此,控制器14能夠將與對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之設計有用之儲存裝置10之表面溫度相關的資訊提供給主機設備。
對本發明之幾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示例而提出者,並不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新穎之實施形態能夠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化包含在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中,並且包含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發明與其均等之範圍中。
本申請案以日本專利申請案2019-053326(申請日:2019年3月20日)及日本專利申請案2019-103485(申請日:2019年6月3日)為基礎,且自該等申請案享有優先之利益。本申請案藉由參照該等申請案,而包含該等申請案之內容之全部。
10:儲存裝置 11:殼體 12:印刷電路基板 13:NAND型快閃記憶體 14:控制器 15:保護片材 21:第1面 22:第2面 23:外緣 31:第1緣 32:第2緣 33:第3緣 34:第4緣 35:第1角部 36:第2角部 37:第3角部 38:第4角部 40:塑模樹脂 51:介面電路(I/F) 52:物理層及記憶體控制器 53、54:調節器 55:電源檢查電路 56:CPU 101、102、103:引線框架 111:溫度感測器 200:連接器 200':連接器 200'':連接器 201:基座部 201':系統基板(印刷電路基板PCB) 202:配線基板 202':配線基板 203:連接器蓋 203':連接器蓋 300:發熱源 301:導熱材料(TIM) C:角倒角部 P:端子 P101~P113:端子 P114~P126:端子 P127~P139:端子 Pt:總消耗電力 Pt×θb:積 PWR1:第1電源 PWR2:第2電源 PWR3:第3電源 R11:行 R12:行 R21:行 Tb':溫度差 Tc1:溫度 Tc2:溫度 Tc':溫度差 Tj:內部溫度 θb:熱電阻成分 θc:熱電阻成分 θjb':熱電阻 θjc':熱電阻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觀與複數個端子之配置的例示性的俯視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例示性的側視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複數個端子之配置之另一例的俯視圖。 圖4係表示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複數個端子之信號分配之一例的圖。 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6係表示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裝設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之狀態之例的圖。 圖7係表示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裝設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之狀態之另一例的圖。 圖8係表示為了算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表面溫度而使用之熱電阻模型的圖。 圖9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中執行之溫度資訊輸出處理之順序的序列圖。 圖1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1係表示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報告給主機設備之智慧/健康資訊(SMART/Health Information)之例的圖。 圖12係表示通道數、堆疊數、讀取動作、寫入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控制器及非揮發性記憶體各自之消耗電力之關係的圖。 圖13係表示基於相對於非揮發性記憶體之讀取次數及寫入次數,算出控制器與非揮發性記憶體之功率比、及半導體記憶裝置整體之總消耗電力之處理之順序之例的流程圖。 圖14係表示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報告給主機設備之智慧/健康資訊之例的圖。 圖15係表示將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裝設於主機設備內之連接器之狀態之例的圖。 圖16係用以說明與無TIM之連接器對應之散熱模型之圖。 圖17係用以說明與有TIM之連接器對應之散熱模型之圖。 圖18係表示藉由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報告給主機設備之智慧/健康資訊之例的圖。 圖19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中執行之溫度資訊輸出處理之順序的序列圖。 圖20係表示求出於規定期間內執行之讀取動作之次數與於規定期間內執行之寫入動作之次數之處理之順序的流程圖。 圖21係表示基於相對於非揮發性記憶體之讀取次數及寫入次數,算出控制器與非揮發性記憶體之功率比、及半導體記憶裝置整體之總消耗電力之處理之順序之例的流程圖。 圖22係表示熱管理之圖。
10:儲存裝置
14:控制器
111:溫度感測器

Claims (23)

  1.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係能夠裝設於主機設備者, 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第1面及位於上述第1面之相反側之第2面,且具備: 非揮發性記憶體; 控制器,其控制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及 複數個端子,其等在上述第1面露出; 上述複數個端子包含用於信號之傳送之複數個信號端子,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將表示由溫度感測器偵測之上述控制器之溫度的第1資料、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1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第2資料、及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2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第3資料,使用上述複數個信號端子之至少一個端子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器基於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相關之熱電阻模型,算出上述第2資料與上述第3資料。
  3.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2資料係藉由上述控制器與上述第1面之間之第1熱電阻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積而算出,上述第3資料係藉由上述控制器與上述第2面之間之第2熱電阻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積而算出。
  4. 如請求項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藉由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與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消耗電力的和而計算, 上述第1熱電阻係由作為功率比之一次函數的第1一次函數來表示,該功率比係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相對於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比率, 上述第2熱電阻係由作為上述功率比之一次函數的第2一次函數來表示。
  5.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功率比係基於自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讀出資料之讀取動作中之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相對於上述讀取動作中之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比率、對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寫入資料之寫入動作中之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相對於上述寫入動作中之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比率、以及於特定期間內執行之上述讀取動作之次數及上述寫入動作之次數而算出者。
  6.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上述消耗電力係基於自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讀出資料之讀取動作中之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上述讀取動作中之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消耗電力、對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寫入資料之寫入動作中之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上述寫入動作中之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消耗電力、以及於特定期間內執行之上述讀取動作之次數及上述寫入動作之次數而算出者。
  7.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可與上述主機設備依據NVMe標準而連接,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針對取得自上述主機設備接收之智慧/健康資訊(SMART/Health Information)之請求,將包含上述第1資料、上述第2資料、及上述第3資料之上述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
  8.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可與上述主機設備依據NVMe標準而連接,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針對取得自上述主機設備接收之智慧/健康資訊之請求,將包含上述第1資料、上述第2資料、及上述第3資料之上述智慧/健康資訊送出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於上述智慧/健康資訊中上述第1資料設定為複合溫度之值。
  9.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器藉由使用於資料傳輸之PCIe之通道數、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堆疊數、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電源狀態,而算出上述功率比。
  10.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係以卡片形狀之封裝實現。
  11.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係能夠裝設於主機設備者, 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第1面及位於上述第1面之相反側之第2面,且具備: 非揮發性記憶體; 控制器,其控制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及 複數個端子,其等在上述第1面露出; 上述複數個端子包含用於信號之傳送之複數個信號端子,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將表示由溫度感測器偵測之上述控制器之內部溫度的第1資料、表示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1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述第2面之溫度的第2資料、表示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1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進而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2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述第2面之溫度的第3資料,使用上述複數個信號端子之至少一個端子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
  12. 如請求項11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器基於上述第1資料、及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相關之熱電阻模型,算出上述第2資料與上述第3資料。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2資料係藉由自上述控制器之溫度減去於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1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之情形時使上述控制器與上述第2面之間產生溫度差之第1熱電阻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積而算出, 上述第3資料係藉由自上述第2資料減去於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1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進而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2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之情形時使上述第2面之溫度較上述第2資料更降低之第2熱電阻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積而算出。
  14. 如請求項1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係藉由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與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消耗電力之和而計算, 上述第1熱電阻係由作為功率比之一次函數的第1一次函數來表示,該功率係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相對於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比率, 上述第2熱電阻係由作為上述功率比之一次函數的第2一次函數來表示。
  15. 如請求項1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功率比係基於自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讀出資料之讀取動作中之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相對於上述讀取動作中之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比率、對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寫入資料之寫入動作中之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相對於上述寫入動作中之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的比率、以及於特定期間內執行之上述讀取動作之次數及上述寫入動作之次數而算出者。
  16. 如請求項14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上述消耗電力係基於自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讀出資料之讀取動作中之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上述讀取動作中之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消耗電力、對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寫入資料之寫入動作中之上述控制器之消耗電力、上述寫入動作中之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消耗電力、以及於特定期間內執行之上述讀取動作之次數及上述寫入動作之次數而算出者。
  17. 如請求項11或1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可與上述主機設備依據NVMe標準而連接,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針對取得自上述主機設備接收之智慧/健康資訊之請求,將包含上述第1資料、上述第2資料、及上述第3資料之上述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
  18. 如請求項11或1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可與上述主機設備依據NVMe標準而連接,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針對取得自上述主機設備接收之智慧/健康資訊之請求,將包含上述第1資料、上述第2資料、及上述第3資料之上述智慧/健康資訊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且於上述智慧/健康資訊中上述第1資料設定為複合溫度之值。
  19. 如請求項1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熱電阻以上述第1熱電阻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之積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2面之溫度之間的溫度差之方式算出。
  20. 如請求項11或1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係以卡片形狀之封裝實現。
  21. 一種記憶體系統,其包含主機設備與半導體記憶裝置, 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第1面及位於上述第1面之相反側之第2面,且具備: 非揮發性記憶體; 控制器,其控制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及 複數個端子,其等在上述第1面露出; 上述複數個端子包含用於信號之傳送之複數個信號端子,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將表示由溫度感測器偵測之上述控制器之內部溫度的第1資料、表示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1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述第2面之溫度的第2資料、表示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1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進而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內之熱經由上述第2面散逸至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外側之情形時之上述第2面之溫度的第3資料,使用上述複數個信號端子之至少一個端子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且 上述第2資料與上述第3資料小於上述第1資料,上述第3資料小於上述第2資料,上述第2資料與上述第3資料大於表示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周圍溫度之資料。
  22. 一種記憶體系統,其包含主機設備、及可與上述主機設備依據NVMe標準而連接之半導體記憶裝置, 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係能夠裝設於上述主機設備者, 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第1面及位於上述第1面之相反側之第2面,且具備: 非揮發性記憶體; 控制器,其控制上述非揮發性記憶體;及 複數個端子,其等在上述第1面露出; 上述複數個端子包含用於信號之傳送之複數個信號端子,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將表示由溫度感測器偵測之上述控制器之溫度的第1資料、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1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第2資料、及表示上述控制器之溫度與上述第2面之溫度之間之溫度差的第3資料,使用上述複數個信號端子之至少一個端子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可與上述主機設備依據NVMe標準而連接, 上述控制器構成為針對取得自上述主機設備接收之智慧/健康資訊之請求,將包含上述第1資料、上述第2資料、及上述第3資料之上述智慧/健康資訊送出傳送至上述主機設備,於上述智慧/健康資訊中上述第1資料設定為複合溫度之值;且 上述主機設備構成為讀出上述第1資料、上述第2資料及上述第3資料,並計算上述第1面之溫度以及上述第2面之溫度者,上述第1資料係設定於自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傳送之上述智慧/健康資訊之複合溫度者,上述第2資料及上述第3資料係設定於上述智慧/健康資訊者,上述第1面之溫度係藉由自上述讀出之第1資料減去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分配至上述第1面之第1分配比與上述讀出之第2資料的積而得者,上述第2面之溫度係藉由自上述讀出之第1資料減去將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消耗電力分配至上述第2面之第2分配比與上述讀出之第3資料的積而得者。
  23. 如請求項22之記憶體系統,其中上述第1分配比與上述第2分配比藉由上述主機設備之散熱機構而決定。
TW109106495A 2019-03-20 2020-02-27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記憶體系統 TWI7343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3326 2019-03-20
JP2019053326 2019-03-20
JP2019103485A JP2020161098A (ja) 2019-03-20 2019-06-03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9-103485 2019-06-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6545A true TW202036545A (zh) 2020-10-01
TWI734392B TWI734392B (zh) 2021-07-21

Family

ID=72643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6495A TWI734392B (zh) 2019-03-20 2020-02-27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記憶體系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401326A1 (zh)
JP (1) JP2020161098A (zh)
KR (1) KR20200118130A (zh)
CN (1) CN111971690A (zh)
TW (1) TWI73439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0194A (zh) * 2021-09-09 2021-12-07 合肥兆芯电子有限公司 存储器温度控制方法及存储器温度控制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81163B2 (en) 2019-04-12 2021-08-03 Kioxia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JP7500263B2 (ja) 2020-04-27 2024-06-17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メモリデバイス、および温度センサ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EP3984747B1 (en) * 2020-10-16 2023-03-29 B&R Industrial Automation GmbH Hot foil stamping machine
JP2023031558A (ja) * 2021-08-25 2023-03-09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WO2024070466A1 (ja) * 2022-09-28 2024-04-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およびホスト機器
US11989109B2 (en) * 2022-10-12 2024-05-21 Dell Products L.P. Managing power consumption for a computing clus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77760B1 (ko) * 2014-10-28 2022-03-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의 동작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전자 장치
JP2016167167A (ja) * 2015-03-09 2016-09-1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及びメモリシステム
KR102316441B1 (ko) * 2015-04-14 2021-10-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토리지 장치 및 스토리지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JP6381480B2 (ja) * 2015-05-12 2018-08-29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10115471B1 (en) * 2017-05-01 2018-10-30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overheating of the storage system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0194A (zh) * 2021-09-09 2021-12-07 合肥兆芯电子有限公司 存储器温度控制方法及存储器温度控制系统
TWI785811B (zh) * 2021-09-09 2022-12-01 大陸商合肥兆芯電子有限公司 記憶體溫度控制方法及記憶體溫度控制系統
US11635460B2 (en) 2021-09-09 2023-04-25 Hefei Core Storage Electronic Limited Memory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method and memory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system
CN113760194B (zh) * 2021-09-09 2024-03-12 合肥兆芯电子有限公司 存储器温度控制方法及存储器温度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401326A1 (en) 2020-12-24
CN111971690A (zh) 2020-11-20
KR20200118130A (ko) 2020-10-14
JP2020161098A (ja) 2020-10-01
TWI734392B (zh) 202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4392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記憶體系統
TWI798697B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US5483102A (en) Employing on die temperature sensors and fan-heatsink failure signals to control power dissipation
US20110077796A1 (en) Fa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computer system
TW202137200A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控制方法及記憶體系統之控制方法
US20150094875A1 (en) Temperature-Controlled Storage Module that Cools Memory Prior to a Data Burst
US20140240913A1 (en) Thermal regulation for solid state memory
US8560141B2 (en) Management of a 3D package and cooling system
US20230070920A1 (en) Smart cooling fan system
US7313500B2 (en) Method to increase the maximum allowable ambient temperature rating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US8626355B2 (en) Cooling provisioning management in a three dimensional package
US8309888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power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heat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power control device
US9357592B2 (en) Light source temperature monitor and control
CN102536765A (zh) 一种无线基站设备风机转速的控制方法
CN218299382U (zh) 固态硬盘
TWI855979B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CN218676624U (zh) 一种高适应性复合型热敏电阻
TW202230083A (zh) 可移除記憶體裝置
TWI828605B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WO2024153003A1 (zh) 一种温控组件、电子设备及性能监测方法
TW202431142A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