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6252A -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6252A
TW202036252A TW108125664A TW108125664A TW202036252A TW 202036252 A TW202036252 A TW 202036252A TW 108125664 A TW108125664 A TW 108125664A TW 108125664 A TW108125664 A TW 108125664A TW 202036252 A TW202036252 A TW 2020362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hotosensitive
metal nanowire
area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5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6306B (zh
Inventor
余建賢
方芳
甘藝鵬
曹威娜
黃振潘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祥達光學(廈門)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202036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6252A/zh
Publication of TWI706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630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包括:將感光導電層與感光層經曝光後定義出去除區,其中,在顯示區中,位於去除區之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被顯影液移除而定義出位於顯示區的觸控感應電極;在周邊區中,位於去除區之感光導電層、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被顯影液移除而定義出一位於周邊區的周邊線路。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由於透明導體可同時具有光穿透性與適當的導電性,因而常應用於許多顯示或觸控相關的裝置中。傳統技術中,透明導體可以由金屬氧化物的薄膜所製成,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鎘錫(Cadmium Tin Oxide,CTO)或摻鋁氧化鋅(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在部份情況下,經圖案化的金屬氧化物薄膜有容易被觀察到的問題;此外,金屬氧化物薄膜不具有可撓性。因此,現今發展出了多種透明導體,例如利用奈米線等材料所製作的透明導體。
然而利用奈米線製作觸控電極,奈米線與周邊區的金屬引線在製程上及結構上都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傳統製程將奈米線塗佈在顯示區及周邊區,並覆蓋周邊區的金屬引線,之後利用蝕刻液將奈米線進行圖案化,以在顯示區製作出觸控感應電極。上述製程所採用的蝕刻液大多為強酸性,故會導致金屬引線受到蝕刻液的作用,使產品可靠度下降;另外,蝕刻液的殘留問題也需要額外的清潔過程方能克服。此外,由於奈米線層與金屬引線需要兩道的黃光微影、蝕刻製程才能進行圖案化,故整體製程複雜,且觸控感應電極與金屬引線需要對位,對位製程需考慮到印刷設備的對位公差及基板的尺寸脹縮,故需預留對位誤差空間,使得觸控面板的邊框無法縮減,因此無法滿足窄邊框的需求。
再一方面,奈米線層與金屬引線之間的接觸阻抗過高也會影響觸控面板的性能。
因此在利用奈米線製作觸控感應電極的製程上、電極結構上必須依照材料特性重新設計,使產品達到較佳的表現。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可提高觸控面板的製程效率/良率,且觸控面板具有低阻抗的特性。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提出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包括:提供基板,其具有顯示區與周邊區;製作感光導電層於周邊區;製作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之金屬奈米線層於顯示區與周邊區,其中金屬奈米線層的一部分覆蓋於感光導電層;製作感光層於金屬奈米線層上;進行圖案化步驟,包括:將感光層與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以定義出第一去除區與第二去除區;以及使用顯影液將位於第一去除區之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顯示區上之觸控感應電極;同時使用顯影液將位於第二去除區之感光導電層、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周邊區上之周邊線路,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於周邊線路,其中觸控感應電極至少包括金屬奈米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感光導電層包含負感光性的銀漿。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更包含預固化/固化銀漿的步驟。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為具有相同光波段吸收特性的材料,將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包括利用一曝光源同時對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更包括在圖案化步驟後採用黏膠法完全移除位於第一去除區或第二去除區的金屬奈米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感光層的厚度至少能包覆金屬奈米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設置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之金屬奈米線層於顯示區與周邊區以及所述設置感光層於金屬奈米線層上包括:將至少具有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的複合膜材貼附於該基板。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提出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包括:提供基板,其具有顯示區與周邊區,其中第一軸向電極設置於顯示區;製作感光層、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之金屬奈米線層與感光導電層於基板上;進行圖案化步驟,包括:將感光層與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以定義出第一去除區與第二去除區;以及使用顯影液將位於第一去除區的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顯示區上之第二軸向電極;同時使用顯影液將位於第二去除區的感光導電層、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周邊區上之周邊線路,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相互絕緣,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電性連接於周邊線路,其中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至少包括金屬奈米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製作感光層、金屬奈米線層與感光導電層於基板上包括:製作感光層於基板上;製作金屬奈米線層於感光層上,其中金屬奈米線層的第一部分位於顯示區,金屬奈米線層的第二部分位於周邊區;以及製作感光導電層於周邊區,其中感光導電層覆蓋於第二部分。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感光導電層包含負感光性的銀漿。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更包含預固化/固化銀漿的步驟。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感光層與感光導電層為具有相同光波段吸收特性的材料。將感光層與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包括利用一曝光源同時對感光層與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更包括在圖案化步驟之後採用黏膠法移除位於第一去除區或第二去除區的金屬奈米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感光層的厚度至少能包覆金屬奈米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周邊線路與另一周邊線路之間具有非導電區,非導電區中的金屬奈米線之濃度為零。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製作感光層、金屬奈米線層與感光導電層於基板上包括:將至少具有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的複合膜材貼附於基板;以及製作感光導電層於周邊區。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提出一種觸控面板,包含:基板,其中基板具有顯示區與周邊區;第一軸向電極,其設置於顯示區;第一軸向電極包括設置於基板上之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及設置於周邊區上之感光導電層,其中感光導電層與感光層經曝光後定義出第一去除區與第二去除區,其中,位於第一去除區之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被顯影液移除而定義出一位於顯示區的第二軸向電極;位於第二去除區之感光導電層、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被顯影液移除而定義出一位於周邊區的周邊線路,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電性連接於周邊線路,其中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至少包括金屬奈米線。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層包括金屬奈米線,金屬奈米線係嵌設於感光層中形成導電網路,而位於顯示區的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該第二軸向電極。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軸向電極具有連接電極,第二軸向電極具有橋接電極,感光層形成位於連接電極與橋接電極之間的絕緣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周邊線路與另一周邊線路之間具有非導電區,非導電區中的金屬奈米線之濃度小於滲透臨限值,使非導電區中的金屬奈米線形成非導電網路。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感應電極具有一曝光側面。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周邊線路設置在感光層與金屬奈米線層所組成的複合結構上,周邊線路具有一第一曝光側面,複合結構具有第二曝光側面,第一曝光側面與第二曝光側面相對齊以形成一共平面。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為之。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約」、「大約」或「大致」,一般是指數值之誤差或範圍於百分之二十以內,較好地是於百分之十以內,更佳地是於百分之五以內。文中若無明確說明,所提及的數值皆視為近似值,即具有如「約」、「大約」或「大致」所表示的誤差或範圍。另外,本文所使用的「圖案」、「圖樣」、「圖形」所指的均為相同或相似的概念,為了方便說明,下文中可能會交互使用;同樣的,「金屬奈米線」與「金屬奈米線層」也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下文中也會交互使用,特此說明。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本實施方式的製作方法之具體製程為:首先,參考圖2與圖2A,提供一基板110,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110理想上為透明基板,詳細而言,可以為一硬式透明基板或一可撓式透明基板,其材料可以選自玻璃、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等透明材料。
接著,參考圖3,如步驟S1,在基板110上製作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至少由金屬奈米線140所組成;在本實施例的具體作法為:將具有金屬奈米線140之分散液或漿料(ink)以塗佈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上,並加以乾燥使金屬奈米線140覆著於基板110的表面;換言之,金屬奈米線140會因上述的乾燥固化步驟而成型為一設置於基板110上的金屬奈米線層140A。而基板110上可定義有顯示區VA與周邊區PA,周邊區PA設置於顯示區VA的側邊,例如圖3所示,周邊區PA設置於顯示區VA之左側及右側的區域,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周邊區PA則可為設置於顯示區VA之四周(即涵蓋右側、左側、上側及下側)的框型區域,或者為設置於顯示區VA之相鄰兩側的L型區域;而所述的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包括成型於顯示區VA的第一部分與成型於周邊區PA的第二部分,更詳細的說,在顯示區VA中,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第一部分可直接成形於基板110的表面上;相似的,在周邊區PA中,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第二部分可成形於基板110的表面上。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上述分散液可為水、醇、酮、醚、烴或芳族溶劑(苯、甲苯、二甲苯等等);上述分散液亦可包含添加劑、介面活性劑或黏合劑,例如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2-羥乙基纖維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HEC)、羥基丙基甲基纖維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磺酸酯、硫酸酯、二磺酸鹽、磺基琥珀酸酯、磷酸酯或含氟界面活性劑等等。而所述的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層,例如可為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層、奈米金線(gold nanowires)層或奈米銅線(copper nanowires)層所構成;更詳細的說,本文所用之「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係為一集合名詞,其指包含多個元素金屬、金屬合金或金屬化合物(包括金屬氧化物)之金屬線的集合,其中所含金屬奈米線之數量,並不影響本發明所主張的保護範圍;且單一金屬奈米線之至少一個截面尺寸(即截面的直徑)小於500 nm,較佳小於100 nm,且更佳小於50 nm;而本發明所稱之為”線(wire)”的金屬奈米結構,主要具有高的縱橫比,例如介於10至100,000之間,更詳細的說,金屬奈米線之縱橫比(長度:截面之直徑)可大於10,較佳大於50,且更佳大於100;金屬奈米線可以為任何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銀、金、銅、鎳及鍍金之銀。而其他用語,諸如絲(silk)、纖維(fiber)、管(tube)等若同樣具有上述的尺寸及高縱橫比,亦為本發明所涵蓋之範疇。
而所述的含有金屬奈米線140之分散液或漿料可以用任何方式成型於基板110之表面,例如但不限於:網版印刷、噴頭塗佈、滾輪塗佈等製程;在一種實施例中,可採用捲對捲(roll to roll)製程將含有金屬奈米線140之分散液或漿料塗佈於連續供應的基板110之表面。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40可以是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或奈米銀纖維(Silver nanofibers),其可以具有平均約20至100奈米的直徑,平均約20至100微米的長度,較佳為平均約20至70奈米的直徑,平均約20至70微米的長度(即縱橫比為100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40的直徑可介於70奈米至80奈米,而長度約8微米。
接著,參考圖4,如步驟S2,設置感光層130於金屬奈米線層140A上。具體做法可為但不限於:將合適的聚合物或其混合物以塗佈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上,並施以固化步驟(或稱乾燥步驟)以形成感光層130於金屬奈米線層140A上,更詳細的說,感光層130包括在顯示區VA中的第一部分與在周邊區PA中的第二部分,感光層130的第一部分可對應並成形於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第一部分上,而感光層130的第二部分可對應並成形於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第二部分上。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將合適的聚合物或其混合物以塗佈方法成型於基板110上,所述之聚合物會滲入金屬奈米線140之間而形成填充物,並施以固化步驟以形成感光層130,換言之,金屬奈米線140可視為嵌入感光層130之中。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前述固化步驟可為:利用加熱烘烤的方式(溫度在約60℃到約150℃)將上述聚合物或其混合物形成感光層130於金屬奈米線層140A上。本發明並不限定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之間的實體結構,例如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為兩層結構的堆疊,或者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相互組合而形成一複合層。優選的,金屬奈米線140為嵌入感光層130之中而在後續的製程中形成複合型態的電極層(即後文所述的複合結構);但為了方便說明,圖4並未繪製出感光層130滲入金屬奈米線140之間隙的複合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感光層130是由感光樹脂所形成,其可以曝光顯影的方式將感光層130進行圖案化;具體而言,感光層130為負感光性的光阻材料;在另一實施例中,感光層130可為正感光性的光阻材料。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構成感光層130的聚合物實例可包括,但不限於:聚丙烯酸系樹脂,諸如聚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酯及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酯萘二甲酸酯及聚碳酸酯);具有高芳香度之聚合物,諸如酚醛樹脂或甲酚-甲醛、聚苯乙烯、聚乙烯基甲苯、聚乙烯基二甲苯、聚醯亞胺、聚醯胺、聚醯胺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硫化物、聚碸、聚伸苯基及聚苯基醚;聚胺基甲酸酯(polyurethane;PU);環氧樹脂;聚烯烴(例如聚丙烯、聚甲基戊烯及環烯烴);纖維素;聚矽氧及其他含矽聚合物(例如聚倍半氧矽烷及聚矽烷);聚氯乙烯(PVC);聚乙酸酯;聚降冰片烯;合成橡膠(例如,乙丙橡膠(ethylene-propylene rubber;EPR)、丁苯橡膠(styrene-Butadiene Rubber;SBR)、三元乙丙橡膠(e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EPDM);及含氟聚合物(例如,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TFE)或聚六氟丙烯);氟-烯烴與烴烯烴之共聚物等非導電聚合物,上述聚合物可另行添加感光材料,以滿足以曝光顯影製程圖案化感光層130之需求。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使用以二氧化矽、富鋁紅柱石、氧化鋁、SiC、碳纖維、MgO-Al2 O3 -SiO2 、Al2 O3 -SiO2 或MgO-Al2 O3 -SiO2 -Li2 O等無機材料混於感光材料中用以作為感光層130。
此外,上述的聚合物較佳的可賦予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所組成之複合結構某些特定的化學、機械及光學特性,例如提供複合結構與基板110之黏著性,或是較佳的實體機械強度,故感光層130又可被稱作基質(matrix)。又一方面,使用某些特定的聚合物製作感光層130,使複合結構具有額外的抗刮擦及磨損之表面保護,在此情形下,感光層130又可被稱作外塗層(overcoat,OC),採用諸如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聚胺基甲酸酯、聚矽烷、聚矽氧、聚(矽-丙烯酸)等可使複合結構具有較高的表面強度以提高耐刮能力。再者,感光層130或聚合物中可添加交聯劑、聚合抑制劑、穩定劑(例如但不限於抗氧化劑、紫外光穩定劑(UV stabilizers))、界面活性劑或上述之類似物或混合物以提高複合結構的抗紫外線能力或達成較長保存期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感光層130可進一步包含腐蝕抑制劑。然而,上述僅是說明感光層130的添加物組成、附加功能/名稱的可能性,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值得說明的是,由於上述具感光性的聚合物中可能添加紫外光穩定劑,此一添加物有可能影響感光層130在進行曝光、顯影等製程的精度,而本發明則藉由調整曝光的參數,例如曝光強度,以降低紫外光穩定劑對曝光精度的影響。本發明並不限定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之間的實體結構,例如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為兩層結構的堆疊,或者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相互組合而形成一複合層(亦即可形成一種複合型態的導電結構層)。而為了清楚說明,本發明將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繪製為兩層結構的堆疊。
接著,參考圖5,如步驟S3,設置感光導電層150於周邊區PA。如圖所示,感光導電層150設置於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所組成之複合結構上,感光導電層150大致位於周邊區PA,但也可視需求突出周邊區PA而延伸至顯示區VA。
在一實施例中,感光導電層150是由感光性的導電材料所形成,其可應用光固化製程以曝光顯影的方式將感光導電層150進行圖案化;具體而言,感光導電層150為負感光性的銀漿(Ag paste)材料或感光性銀/銅複合金屬漿料,但不以此為限。
在一實施例中,設置感光導電層150於周邊區PA的具體方式可為但不限於:將銀漿材料塗佈於周邊區PA,接著將銀漿材料預固化/固化形成感光導電層150。在一具體實施例中,銀漿材料預固化/固化步驟之溫度為約90℃~110℃,固化時間為約10~20分鐘。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感光層130之光阻材料與感光導電層150之銀漿材料可在同一步驟中進行預固化。或者,感光層130之光阻材料可先進行預固化,例如在步驟S2之後進行軟烤步驟,以使感光層130之光阻材料形成預固化狀態;而在上述的固化步驟中使銀漿材料與預固化之感光層130同時一併進行完全固化。
接著,如步驟S4,進行圖案化步驟。在一實施例中,可利用黃光微影進行圖案化步驟,本發明即是利用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的感光性,將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進行曝光、顯影等製程(或概稱為黃光微影製程),以進行感光導電層150以及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所組成之複合結構的圖案化,圖6即顯示圖案化步驟之後的結構。具體可包括以下步驟:將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進行曝光定義出保留區130A與去除區130B(可配合參考圖7A、圖7B);接著,將位於去除區130B之材料(包含金屬奈米線140、光阻材料或銀漿材料)移除,以形成複合結構與感光導電層150的圖案化。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使用光罩覆蓋於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並利用曝光能量為約200mj/cm2 至約1500mj/cm2 的曝光源(如UV光)將光罩之圖樣轉移至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上;較佳為600mj/cm2 至約800mj/cm2 的UV光定義出所述的去除區130B與保留區130A,並形成上述去除區130B與保留區130A之間的介面;接著使用顯影液(或稱脫膜劑)將位於顯示區VA上的去除區130B(即第一去除區)的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顯示區VA的觸控感應電極TE;同時,顯影液將位於周邊區PA上的去除區130B(即第二去除區)的感光導電層150、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周邊區PA的周邊線路120。另外,位於顯示區VA而保留下來的感光層130或複合結構具有曝光側面(exposed sidewall),且位於周邊區PA而保留下來的感光導電層150、感光層130、金屬奈米線層140A或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所組成的複合結構同樣具有曝光側面(exposed sidewall)。本發明所指的周邊線路120主要對應在周邊區PA進行訊號傳輸的電極,故可為感光導電層150圖案化後的單層結構,亦可為感光導電層150、感光層130、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多層結構;為了方便說明,本文內容會交替使用。
更具體的說,在此實施例中,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可為具有相同光波段吸收特性的材料,例如均為對G-line或均為對I-line的UV光源感光的光阻,故可利用一曝光源對兩者進行同時曝光;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可具有相同的感光特性,例如均為負感光性,但不以此為限。在負感光性的實施例中,前述的去除區130B為未曝光區域,保留區130A則為曝光區域。因此在顯示區VA中,顯影液可將位於去除區130B之感光層130去除(即顯影),而因此裸露在外之金屬奈米線層140A也會連帶被顯影液所浸泡去除,以製作出觸控感應電極TE;相似的,在周邊區PA中,顯影液可將位於去除區130B之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進行顯影,並在此步驟中同時移除位於去除區130B之金屬奈米線層140A,藉以製作周邊線路120。本文所稱顯影的步驟,乃為本領域所熟知的技術,簡言之,感光層130或感光導電層150中的感光物質,接收到光源的部份產生化學反應,使得化學鍵結變強而使結構體難以被顯影液去除,反之,未照光的部份即可被上述的顯影液所去除(上述以負型感光性為例)。
具體可採用氫氧化四甲基銨(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TMAH)、氫氧化鉀(KOH)、二甲苯(xylene,C6 H4 (CH3 )2 )、乙酸丁酯、Na2 CO3 (濃度:0.1%~1%)或芳族烴溶劑等等去除上述位於去除區130B之感光層130或/及感光導電層150。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使用顯影液搭配其他溶劑進行將位於去除區130B之感光導電層150、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去除之步驟。在一實施例中,感光導電層150經過前述的曝光顯影步驟,其線寬可縮減至10um,相較於傳統製程約可縮減1/3的線寬,故更利於滿足窄邊寬的需求。
藉此,即可留下位於保留區130A之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以製作出觸控感應電極TE,即觸控感應電極TE由位於顯示區VA的複合結構經上述圖案化過程所製成(可配合參考圖7A、圖7B);並同時留下位於保留區130A之感光導電層150以製作出周邊線路120,即周邊線路120由位於周邊區PA的感光導電層150經圖案化過程所製成,且感光導電層150之下的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同樣被圖案化,而周邊線路120藉由其下的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觸控感應電極TE形成電性連接以傳輸訊號。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感光層130之光阻材料與感光導電層150之銀漿材料可在同一步驟中進行固化。例如在步驟S4之後進行硬烤步驟,使銀漿材料與預固化之感光層130同時一併進行完全固化。硬烤步驟可使圖案化後的感光層130、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在一實施例中,可形成保護層160(如圖6’)覆蓋前述圖案化的結構。
請參閱圖7,其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完成之觸控面板,圖7A、圖7B分別為圖7中的A-A、B-B剖面的態樣,A-A剖面可看出位於周邊區PA之保留區130A與去除區130B的態樣,而B-B剖面則可看出位於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之保留區130A與去除區130B的態樣。如圖7A、圖7B所示,位於周邊區PA的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經過曝光、顯影之後可定義出(第二)去除區130B與保留區130A,位於去除區130B之感光導電層150、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會被移除而形成空隙(即下文所述之非導電區域136),位於保留區130A之感光導電層150則被圖樣化而形成周邊線路120,周邊線路120下具有同樣被圖案化的複合結構CS,相鄰周邊線路120具有非導電區域136;再者,周邊線路120的第一曝光側面122、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第二曝光側面142與感光層130的第三曝光側面132可相互對齊。由於周邊區PA的結構層是在同一步驟中進行圖案化,故可省略傳統的對位步驟,進而達到減少或避免在製程中設置對位誤差區域的需求,藉以降低周邊區PA的寬度,進而達到觸控面板/觸控顯示器的窄邊框需求。
而如圖7B所示,在位於顯示區VA中,保留區130A中之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會共同形成透明導電層,並且在上述顯影製程中被圖案化而形成觸控感應電極TE。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一)去除區130B之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會被移除而形成空隙,以形成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的非導電區域136。再者,觸控感應電極TE可透過延伸至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周邊線路120形成電性連接。
在一實施例中,以顯示區VA為例,位於保留區130A之複合結構(即觸控感應電極TE)會具有一曝光側面(exposed sidewall),其可視為光化學反應在去除區130B與保留區130A之間的介面;相較之下,傳統的蝕刻製程,強酸性蝕刻液僅能將金屬奈米線予以移除,但無法移除外塗層(overcoat),因此本發明將不需要的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一併去除,以解決殘留的外塗層(overcoat)對後續製程的影響。在一實施例中,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金屬奈米線會突出於曝光側面。
本實施例之步驟可整合為一個顯影步驟而使用顯影液同時去除顯示區VA中位於(第一)去除區130B之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以製作出觸控感應電極TE,並同時去除周邊區PA中位於(第二)去除區130B之感光導電層150、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以製作出周邊線路120。值得說明的是,本發明不以上述為限,只要是不需使用蝕刻液,而僅以顯影技術剝除感光層130/感光導電層150的同時達到圖案化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製程,就屬本發明所涵蓋的範圍。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7A所示,相鄰周邊線路120之間的金屬奈米線140(可包含金屬奈米線層140A所涵括的其他材料)及感光層130會被完全去除,換言之,相鄰周邊線路120之間的金屬奈米線140及感光層130均被上述的曝光、顯影步驟完全去除而不復存在,因此可形成絕緣區(即下文所述之非導電區域136),非導電區域136並不存在有金屬奈米線140及感光層130;換言之,本實施例的非導電區域136為空隙結構,且金屬奈米線140分布於空隙結構的濃度為零,故相鄰周邊線路120之間形成電性隔絕,進而達到觸控面板的電路配置。在一實施例中,可利用一輔助移除步驟將非導電區域136中的金屬奈米線140完全移除,例如在上述顯影步驟之後採用黏膠法完全移除位於第一去除區或第一去除區中的金屬奈米線140。
相似的,如圖7B所示,位於顯示區VA之去除區130B的位置會對應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的絕緣區(即非導電區域136),以定義出用於感測不同觸控位置的觸控感應電極TE,換言之,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的非導電區域136並不存在有金屬奈米線140及感光層130;換言之,本實施例的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的非導電區域136為空隙結構,且金屬奈米線140分布於空隙結構的濃度為零。
較佳地,金屬奈米線140在感光層130中形成導電網路(conductive network),也就形成所謂的透明導電層,而此透明導電層在上述圖案化之後可在顯示區VA中做為觸控感應電極TE,為達較佳的顯示效果,金屬奈米線140與感光層130所形成的複合結構的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可大於約80%,且表面電阻率(surface resistance)在約10至1000歐姆/平方(ohm/square)之間;較佳地,金屬奈米線140與感光層130所形成的複合結構的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大於約85%,且表面電阻率(surface resistance)在約50至500歐姆/平方(ohm/square)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可控制感光層130的厚度薄到足以使金屬奈米線140能夠外露突出於感光層130,例如小於90奈米,故金屬奈米線140能夠突出於感光層130的上表面,而在周邊區PA中,周邊線路120可與外露的金屬奈米線140形成較佳的接觸,使觸控感應電極TE與周邊線路120所形成的訊號傳遞路徑具有較低的阻抗。在一實施例中,感光層130的厚度介於約10nm至約2um之間。
較佳地,所形成之金屬奈米線140可進一步進行後處理以提高其導電度,此後處理可為包括如加熱、電漿、電暈放電、UV臭氧或壓力之過程步驟。例如,在固化形成金屬奈米線層140A之步驟後,可利用滾輪施加壓力於其上,在一實施例中,可藉由一或多個滾輪向金屬奈米線層140A施加50至3400 psi之壓力,較佳為可施加100至1000 psi、200至800 psi或300至500 psi之壓力。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可同時進行加熱與壓力之後處理;詳言之,所形成之金屬奈米線140可經由如上文所述之一或多個滾輪施加壓力,並同時加熱,例如由滾輪施加之壓力為10至500 psi,較佳為40至100 psi;同時將滾輪加熱至約70℃與200℃之間,較佳至約100℃與175℃之間,其可提高金屬奈米線層140A之導電度。於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140較佳可暴露於還原劑中進行後處理,例如由奈米銀線組成之金屬奈米線140較佳可暴露於銀還原劑中進行後處理,銀還原劑包括硼氫化物,如硼氫化鈉;硼氮化合物,如二甲基胺基硼烷(DMAB);或氣體還原劑,諸如氫氣(H2 )。而所述的暴露時間約10秒至約30分鐘,較佳約1分鐘至約10分鐘。而上述施加壓力之步驟可依實際的需求實施在塗佈感光層130的步驟之前或之後。
綜合上述,本發明實施例之可用於感應觸控的觸控面板,其可包括在基板110之顯示區VA所形成的觸控感應電極TE(即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所形成的複合結構)及在基板110的周邊區PA所形成的周邊線路120,觸控感應電極TE與周邊線路120會彼此電性連接以傳遞訊號,周邊線路120是由感光導電層150經過圖樣化所製成。在本實施例中,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所形成的複合結構會延伸至周邊區PA,並與感光導電層150在同一個顯影步驟中被圖樣化。詳細的說,在周邊區PA中,周邊線路120會形成在上述複合結構上,且兩者具有相對應的圖樣;更具體的說,位於周邊區PA的周邊線路120與上述複合結構在經過上述的黃光微影製程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圖樣,且周邊區PA中的周邊線路120與複合結構均具有曝光側面(exposed sidewall),而周邊線路120的第一曝光側面122會與複合結構的第二、第三曝光側面132、142相對齊以形成一共平面。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為一種單面非跨接式(non-cross)的觸控面板,觸控感應電極TE的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更詳細的說,顯示區VA中具有多個朝同一方向(如第一方向D1)延伸的觸控感應電極TE,而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為上述製程中的(第一)去除區130B所定義出的非導電區域136;同樣的,周邊區PA中也具有(第二)去除區130B所定義出的非導電區域136,以電性阻絕相鄰的周邊線路120。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可不經由蝕刻液就直接進行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的圖案化,以及感光導電層150的圖案化。其中,位於顯示區VA之觸控感應電極TE可用於感測使用者的觸碰位置或手勢,位於周邊區PA的周邊線路120則電性連接於觸控感應電極TE,以將觸控感應電極TE測得的感測訊號傳送至一外部控制器(圖未示)。
在另一實施例中,上述黃光微影製程並不會完全移除非導電區域136的金屬奈米線140,換言之,去除區130B中殘留有金屬奈米線140,但所殘留之金屬奈米線140的濃度低於一滲透臨限值(percolation threshold),而去除區130B中的感光層130會被上述的曝光、顯影步驟完全去除。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140之複合結構的導電度主要由以下因素控制:a)單一金屬奈米線140之導電度、b)金屬奈米線140之數目、及c)該等金屬奈米線140之間的連通性(又稱接觸性);若金屬奈米線140之濃度低於滲透臨限值(percolation threshold),由於金屬奈米線140之間的間隔太遠,因此去除區130B整體導電度甚低,或是為零(或者具有高電阻),意即金屬奈米線140在去除區130B中並未提供連續電流路徑,而無法形成一導電網路(conductive network),也就是說金屬奈米線140在非導電區域136中所形成的是非導電網路(non-conductive network)。在一實施例中,一個區域或一個結構的片電阻在以下範圍中即可被認定為非導電:片電阻高於108 歐姆/平方 (ohm/square),或高於104 歐姆/平方(ohm/square),或高於3000歐姆/平方(ohm/square),或高於1000歐姆/平方(ohm/square),或高於350歐姆/平方(ohm/square),或高於100歐姆/平方(ohm/square)。換言之,本實施例中相鄰周邊線路120間的空隙填有濃度低於滲透臨限值的金屬奈米線140,其形成非導電網路,以達成相鄰周邊線路120之間的絕緣;相似的,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間的空隙填有濃度低於滲透臨限值的金屬奈米線140,其形成非導電網路,以達成相鄰觸控感應電極TE之間的絕緣。
圖8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相較於圖1,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至少在於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的製作順序不同,亦即先製作金屬奈米線層140A,接著製作感光導電層150於周邊區PA,再製作感光層130覆蓋金屬奈米線層140A;而感光層130可成型於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以覆蓋於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亦可僅成型於顯示區VA以覆蓋於金屬奈米線層140A。在圖案化步驟中,位於顯示區VA上的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藉由感光層130的曝光顯影而達成圖案化;位於周邊區PA上的感光導電層15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藉由感光導電層150或/及感光層130的曝光顯影而達成圖案化。圖9為根據圖8的製作方法所製作的觸控面板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具體內容可參考前文,在此不再贅述。在一實施例中,由於前述銀漿材料具流動性,故會滲入金屬奈米線層140A中,換言之,當銀漿材料固化後,感光導電層150會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形成複合形式的導電層,其可作為前述的周邊線路120。
在另一實施例中,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先製作成為複合膜材20,例如先將金屬奈米線140塗佈於載板(圖未示)上,再將複合膜材20貼附於前述的基板110,例如使用額外的黏貼層或複合膜材20本身可具有適當的黏著性。較佳的,複合膜材20可具有前述的感光性,例如可利用感光性樹脂材料製成所述載板,或者在具有金屬奈米線140的分散液或漿料(ink)中添加感光性添加物,感光性添加物可包括自由基型不飽和寡聚物,例如聚酯壓克力樹脂、環氧壓克力樹脂等。在一實施例中,複合膜材20可以由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層130所整合形成。具體作法如圖10(A)-(C)所示,如圖10(A)所示,先將複合膜材20貼附於基板110,再根據前述的方法製作感光導電層150(如圖10(B)),藉著利用前述曝光顯影方法製作圖案化(如圖10(C)),即可製作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在一實施例中,可進一步包含移除載板的步驟,例如利用整面曝光將載板移除,又例如採用具可離型特性的載板,即可利用離型或脫膜步驟移除載板;另外複合膜材20與感光導電層150可分次進行曝光,並於同一個顯影步驟中移除複合膜材20與感光導電層150的曝光區域(以負型光阻為例)。
圖11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相較於圖1,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至少在於製作順序不同:在本實施例中,先製作感光導電層150,再依序製作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層130,而後再根據前述的方法進行圖案化步驟。具體做法可舉例如下:先製作感光導電層150於周邊區PA,再製作金屬奈米線層140A於周邊區PA與顯示區VA,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第一部分覆蓋於感光導電層150;接著再製作感光層130覆蓋金屬奈米線層140A。而在圖案化步驟中,位於顯示區VA上的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藉由感光層130的曝光顯影而達成圖案化;位於周邊區PA上的感光導電層15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藉由感光導電層150或/及感光層130的曝光顯影而達成圖案化。本實施例的具體內容可參考前文,在此不再贅述。
圖12即為根據圖11的製作方法所製作的觸控面板示意圖。如圖12所示,位於周邊區PA的感光層130並不設置於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之間,故位於周邊區PA的金屬奈米線層140A直接與感光導電層150接觸,也就是說由金屬奈米線140所製成的觸控感應電極TE與周邊線路120是直接接觸的,因此兩者之間具有較低的接觸阻抗,進而可以提高傳遞觸控訊號的損耗及失真。另外,由於感光層130位於結構的最外層,故其可以提供保護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的作用,例如感光層130的厚度至少能包覆金屬奈米線140,而不讓金屬奈米線140突出或曝露於外。在一實施例中,感光導電層150的厚度約在1um至2um。
圖13(A)-13(C)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至少在於本實施例利用兩層奈米線層在基板110上製作雙軸向的電極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兩層奈米線層的至少其中之一會與感光導電層150在同一曝光顯影製程中被圖案化,進而形成觸控感應電極與周邊線路120。
首先,如圖13(A)所示,在基板110上製作圖案化後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具體作法例如但不限於:製作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於基板110上;接著利用黃光製程配合蝕刻製程即可進行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圖案化。在此實施例中,圖案化後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形成具有沿第一方向D1間隔排列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相鄰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之間具有連接電極CE。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連接電極CE可組成第一軸向電極,其大致位於顯示區VA;但考慮第一軸向電極與後續製程所使用的銀漿材料的接觸,第一軸向電極可由顯示區VA延伸至周邊區PA。
或者,根據前述實施方式僅以曝光顯影的製程進行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圖案化,具體做法為先製作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再製作第一感光層(圖未示)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上,接著採用前述的曝光顯影製程進行圖案化以製作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連接電極CE,換言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連接電極CE均具有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第一感光層的疊層結構。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先製作第一感光層(圖未示),再製作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於第一感光層(圖未示)上,接著採用前述的曝光顯影製程進行圖案化以製作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連接電極CE。
又或者,利用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第一感光層的複合膜材20配合曝光顯影的製程進行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圖案化,具體做法為先將複合膜材20貼附於基板110上,接著採用前述的曝光顯影製程進行圖案化以製作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連接電極CE,換言之,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與連接電極CE均由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第一感光層的複合膜材20所製成。
接著,在基板110上製作感光層130(或稱第二感光層)、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藉著進行感光層130、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的圖案化。在上述步驟中,感光層130、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的製作順序與製程均可參考前文,以下僅簡單說明。
具體而言,先在基板110上製作感光層130,再於感光層130上製作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感光層130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主要設置於圖案化後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上,以形成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相對應的電極結構。接著,在周邊區PA上形成感光導電層150。圖13(B)顯示前述感光層130、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的結構示意圖,其中感光導電層150可形成於顯示區VA左方與下方的周邊區PA,以製作對應不同軸向感應電極的訊號傳輸的周邊線路120,例如第一與第二軸向周邊線路;而由於感光層130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塗佈區域大致相同,故以同層結構繪示。另外,值得說明的是,感光導電層150與圖案化後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即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及/或連接電極CE)具有搭接或重疊結構,以使後續製作的周邊線路120與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及/或連接電極CE形成電性連接而傳遞訊號;同理,感光導電層150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也具有搭接或重疊結構,也就是說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具有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位於顯示區VA,其主要用於被圖案化而形成第二軸向電極,而第二部分位於周邊區PA,其被感光導電層150所覆蓋,以在圖案化之後形成相互導通的結構。
接著,進行感光層130、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的圖案化,此步驟可參考前述的曝光顯影製程,於此不再贅述。圖13(C)顯示圖案化之後的感光層130、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導電層150,其中感光層130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圖案化之後可在顯示區VA中形成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及橋接電極BR,橋接電極BR可跨設於對應的連接電極CE上並連接相鄰的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以形成第二軸向電極。另外,感光導電層150可形成周邊線路120,例如位於顯示區VA下方與左方的第一、第二周邊線路,其分別電性連接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而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及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在結構上相互交錯,兩者可組成觸控感應電極TE,以用感應觸碰或控制手勢等。
在一實施例中,不同軸向的周邊線路120(如第一、第二周邊線路)可與第二軸向電極在同一圖案化製程中製作。或者,可先製作第一感光導電層,使其在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曝光顯影步驟中同時圖案化,進而製作上述的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一周邊線路;再於後續的製程中製作第二感光導電層,使其在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曝光顯影步驟中同時圖案化,而製作上述的第二軸向電極與第二周邊線路。
在一實施例中,為避免前述的第一、第二感光層在曝光製程的相互影響,第一、第二感光層可具有不同感光性,換言之,第一、第二感光層為對不同波長光源具有感光性的材質所製成。而如前文實施例所述,在同一曝光顯影製程中被圖樣化的材料會選用對相同波長光源具有感光性的材質所製成。
圖14顯示圖13(C)的A-A剖面示意圖。橋接電極BR為感光層130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疊層結構,且由於感光層130的絕緣特性而形成絕緣層,使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形成電性隔絕,故此結構中以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製作的雙軸向電極的訊號可以不相互影響,例如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可用於傳遞外部控制訊號,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可用於傳遞觸控感應訊號。在另一實施例中,連接電極CE也可為另一感光層130(例如前述的第一感光層)與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疊層結構,因此上述的絕緣層會由兩層感光層130所構成。在上述實施例中,感光層130在厚度方向上會有一部分材料是沒有金屬奈米線140摻入其中,使感光層130在厚度方向提供絕緣性,以使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可形成電性隔絕。
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5所示,可以將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層130所整合形成的複合膜材20貼附於基板110,再根據前述的方法製作感光導電層150,並利用前述曝光顯影方法製作圖案化,即可形成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橋接電極BR及周邊線路120,具體做法可參考前文所述內容。
為了保護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不被後續的製程所影響,可在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中添加底塗層(圖未示)或外塗層(overcoat,圖未示),例如將聚合物材料塗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固化後使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40A’具有較佳的機械特性。
除了上述單面式的觸控面板,本發明之製程亦可適用於雙面式的觸控面板,例如,先分別在基板110的相對兩面上製作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層130,再依照上述的做法在基板110的相對兩面上形成感光導電層150;接著配合雙面曝光、顯影等製程,以在基板110的相對兩面上形成具圖案化的觸控感應電極TE與周邊線路120。同於前述實施例,本實施例之步驟可整合為一個顯影步驟而使用顯影液同時去除在基板110雙面的顯示區VA中位於去除區130B之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以製作出觸控感應電極TE,並同時去除周邊區PA中位於去除區130B之感光導電層150、感光層130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以製作出周邊線路120。在一實施例中,基板110的上下表面分別成形第一觸控感應電極TE1及第二觸控感應電極TE2,兩者在結構上相互交錯,故可組成觸控感應電極TE,以用感應觸碰或控制手勢等。
在一實施例中,為避免基板110的相對兩面上的感光層130與感光導電層150在進行曝光時的相互干擾,可採用不同時序的光源進行曝光製程。
上述實施例可視實際情況相互參照引用。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不須使用蝕刻液而利用感光層130或感光導電層150進行圖案化(即曝光顯影)製程的同時,一併將金屬奈米線層140A與感光層130組成的透明導電層圖案化以形成位於顯示區之觸控感應電極TE,可省去傳統需要蝕刻液進行金屬奈米線層140A之蝕刻步驟,因此可以解決蝕刻液的殘留所造成的問題,並達到提高生產良率之效果。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不須使用蝕刻液來蝕刻金屬奈米線層140A,故可排除蝕刻液對元件(例如金屬材料所製成的周邊線路120)造成的影響。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利用感光層130及/或感光導電層150的感光性,進行光化學反應之後以顯影液去除的方式進行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圖案化,故可省略傳統的蝕刻金屬奈米線層140A之步驟,故可簡化整體製程,以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透過將感光導電層150直接與金屬奈米線層140A中的金屬奈米線140接觸,故可形成一低阻抗之導電線路,進而減少傳遞觸控訊號的損耗及失真。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感光層130可提供金屬奈米線層140A所需保護作用,使產品得以通過較嚴格的耐環測試。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藉由感光層130所提供的保護層之作用,可提高顯示區之觸控感應電極的耐用性。
本發明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透過設計周邊引線與其下的金屬奈米線層在同一步驟中進行圖案化,可以省去對位步驟,以避免對位的過程中所預留的誤差空間,故可有效降低周邊區的寬度。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的製程可同時大量批次進行單面或雙面的觸控面板之製作。
雖然本發明已以多種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0:基板 120:周邊線路 122:第一曝光側面 130:感光層 136:非導電區域 140:金屬奈米線 142:第二曝光側面 S1~S4:步驟 VA:顯示區 PA:周邊區 20:複合膜材 BR:橋接電極 150:感光導電層 TE、TE1、TE2:觸控感應電極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140A:金屬奈米線層 140A’:第一金屬奈米線層 140A’’:第二金屬奈米線層 130A:保留區 130B:去除區 CS:複合結構 132:第三曝光側面 160:保護層 CE:連接電極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基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2A為沿圖2的線2A-2A之剖面示意圖。 圖3為圖1的製作方法中的步驟S1之示意圖。 圖4為圖1的製作方法中的步驟S2之示意圖。 圖5為圖1的製作方法中的步驟S3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 圖6’為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 圖7為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上視圖。 圖7A為沿圖7的線A-A之剖面示意圖。 圖7B為沿圖7的線B-B之剖面示意圖。 圖8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圖9為根據圖8的製作方法所製作的觸控面板示意圖。 圖10(A)-10(C)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1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圖12為根據圖11的製作方法所製作的觸控面板示意圖。 圖13(A)-13(C)為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4顯示圖13(C)的A-A剖面示意圖。 圖15顯示另一實施例的圖13(C)中A-A剖面示意圖。
S1~S4:步驟

Claims (25)

  1. 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板,該基板具有一顯示區與一周邊區; 製作一感光導電層於該周邊區; 製作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之一金屬奈米線層於該顯示區與該周邊區,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層的一部分覆蓋於該感光導電層; 製作一感光層於該金屬奈米線層上; 進行一圖案化步驟,包括: 將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以定義出一第一去除區與一第二去除區;以及 使用顯影液將位於該第一去除區之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該顯示區上之一觸控感應電極;同時使用該顯影液將位於該第二去除區之該感光導電層、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該周邊區上之一周邊線路,該觸控感應電極電性連接於該周邊線路,其中該觸控感應電極至少包括該金屬奈米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感光導電層包含負感光性的銀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更包含一預固化/固化該銀漿的步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為具有相同光波段吸收特性的材料,將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包括利用一曝光源同時對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更包括在該圖案化步驟後採用黏膠法完全移除位於該第一去除區或該第二去除區的該金屬奈米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感光層的厚度至少能包覆該金屬奈米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所述設置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之該金屬奈米線層於該顯示區與該周邊區以及所述設置該感光層於該金屬奈米線層上包括: 將至少具有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的一複合膜材貼附於該基板。
  8. 一種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板,該基板具有一顯示區與一周邊區,其中一第一軸向電極設置於該顯示區; 製作一感光層、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之一金屬奈米線層與一感光導電層於該基板上; 進行一圖案化步驟,包括: 將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以定義出一第一去除區與一第二去除區;以及 使用顯影液將位於該第一去除區的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該顯示區上之一第二軸向電極;同時使用該顯影液將位於該第二去除區的該感光導電層、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去除,以製作出設置於該周邊區上之一周邊線路,該第一軸向電極與該第二軸向電極相互絕緣,該第一軸向電極與該第二軸向電極電性連接於該周邊線路,其中該第一軸向電極與該第二軸向電極至少包括金屬奈米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所述製作該感光層、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之該金屬奈米線層與該感光導電層於該基板上包括: 製作該感光層於該基板上; 製作該金屬奈米線層於該感光層上,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層的一第一部分位於該顯示區,該金屬奈米線層的一第二部分位於該周邊區;以及 製作該感光導電層於該周邊區,其中該感光導電層覆蓋於該第二部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感光導電層包含負感光性的銀漿。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更包含一預固化/固化該銀漿的步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為具有相同光波段吸收特性的材料,將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包括利用一曝光源同時對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更包括在該圖案化步驟之後採用黏膠法移除位於該第一去除區或該第二去除區的該金屬奈米線。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感光層的厚度至少能包覆該金屬奈米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其中所述製作該感光層、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之該金屬奈米線層與該感光導電層於該基板上包括: 將至少具有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的一複合膜材貼附於該基板;以及 製作該感光導電層於該周邊區。
  16. 一種觸控面板,包含: 一基板,其中該基板具有一顯示區與一周邊區; 一第一軸向電極,其設置於該顯示區;該第一軸向電極包括設置於該基板上之一感光層與一金屬奈米線層;及 一設置於該周邊區上之感光導電層,其中該感光導電層與該感光層經曝光後定義出一第一去除區與一第二去除區,其中,位於該第一去除區之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被顯影液移除而定義出一位於該顯示區的第二軸向電極;位於該第二去除區之該感光導電層、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被顯影液移除而定義出一位於該周邊區的周邊線路,該第一軸向電極與該第二軸向電極相互絕緣,該第一軸向電極與該第二軸向電極電性連接於該周邊線路,其中該第一軸向電極與該第二軸向電極至少包括金屬奈米線。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層包括金屬奈米線,該金屬奈米線係嵌設於該感光層中形成導電網路,而位於該顯示區的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共同形成該第二軸向電極。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嵌入該感光層之中而形成複合結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光層的厚度至少能包覆該金屬奈米線。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金屬奈米線外露突出於該感光層,該周邊線路與外露的該金屬奈米線接觸。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光層與該金屬奈米線層整合形成一複合膜材。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光層形成一位於該第一軸向電極與該第二軸向電極之間的絕緣層。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軸向電極具有一連接電極,該第二軸向電極具有一橋接電極,該感光層形成一位於該連接電極與該橋接電極之間的絕緣層。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光導電層包含負感光性的銀漿。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為具有相同光波段吸收特性的材料,藉以利用一曝光源同時對該感光層與該感光導電層進行曝光。
TW108125664A 2019-03-22 2019-07-19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7063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22664.5 2019-03-22
CN201910222664.5A CN111722763A (zh) 2019-03-22 2019-03-22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6252A true TW202036252A (zh) 2020-10-01
TWI706306B TWI706306B (zh) 2020-10-01

Family

ID=6958518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664A TWI706306B (zh) 2019-03-22 2019-07-19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108209472U TWM588281U (zh) 2019-03-22 2019-07-19 觸控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9472U TWM588281U (zh) 2019-03-22 2019-07-19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6321B2 (zh)
CN (1) CN111722763A (zh)
TW (2) TWI70630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5005B (zh) * 2021-09-30 2023-03-0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2763A (zh) * 2019-03-22 2020-09-29 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2860091A (zh) * 2019-11-26 2021-05-28 英属维尔京群岛商天材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2860130A (zh) * 2019-11-26 2021-05-28 英属维尔京群岛商天材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1029390B (zh) * 2019-12-23 2022-05-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3031798B (zh) * 2019-12-24 2022-04-08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126829B (zh) * 2019-12-31 2023-10-20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747376B (zh) * 2020-07-13 2021-11-2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薄膜感測器及觸控顯示器
TWI751756B (zh) * 2020-10-23 2022-01-0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及觸控裝置
WO2023245624A1 (zh) * 2022-06-24 2023-12-28 深圳市邦得凌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纳米银线光阻剂、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53107A1 (en) * 2004-01-12 2005-07-14 Tdk Corporation Substrate having functional layer pattern formed thereon and method of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pattern
US8715907B2 (en) * 2011-08-10 2014-05-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velopable bottom antireflective coating compositions for negative resists
KR102057666B1 (ko) * 2013-02-19 2019-1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309510B (zh) * 2013-06-08 2016-06-08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电极制造方法
CN103309541A (zh) * 2013-06-27 2013-09-18 袁博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导电线路制作方法
KR102277379B1 (ko) * 2015-02-25 2021-07-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642391B2 (en) * 2015-06-19 2020-05-05 Lg Electronics Inc.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722763A (zh) * 2019-03-22 2020-09-29 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5005B (zh) * 2021-09-30 2023-03-01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06321B2 (en) 2021-08-31
CN111722763A (zh) 2020-09-29
US20200319751A1 (en) 2020-10-08
TWI706306B (zh) 2020-10-01
TWM588281U (zh) 2019-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6306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706302B (zh) 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觸控面板
TWI705305B (zh) 觸控面板的直接圖案化方法及其觸控面板
TWI672620B (zh) 觸控面板的直接圖案化方法及其觸控面板
TWI692801B (zh) 雙面電極及其圖案化方法
TWI732161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202022584A (zh) 觸控面板、其製作方法與觸控感測器卷帶
CN208077142U (zh) 触控面板
US11630541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07258B (zh) 觸控蓋板及其製作方法
CN210181578U (zh) 触控面板
CN208077138U (zh) 触控面板
US20210200383A1 (en) Etching solutio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