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2120A - 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 - Google Patents

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2120A
TW202032120A TW108106489A TW108106489A TW202032120A TW 202032120 A TW202032120 A TW 202032120A TW 108106489 A TW108106489 A TW 108106489A TW 108106489 A TW108106489 A TW 108106489A TW 202032120 A TW202032120 A TW 20203212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ultrasonic
positioning portion
scanning
elastic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6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3324B (zh
Inventor
詹壹翔
陳志宏
Original Assignee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064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332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202032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2120A/zh
Publication of TWI7033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332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種超音波掃描組合,包含一超音波探頭以及一超音波傳導模組。超音波探頭具有一掃描端。超音波傳導模組包含一夾持件以及一彈性體。夾持件夾持彈性體。夾持件具有一容置空間。掃描端容置於容置空間中,使得超音波傳導模組設置於超音波探頭上。

Description

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
本發明關於一種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尤指一種適於裝設於超音波探頭上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及其超音波掃描組合。
由於超音波探頭(ultrasound probe)具有不破壞材料結構以及人體細胞的特性,因而普遍地被應用於材料領域以及臨床醫學檢測。由於超音波會受到空氣的阻隔而影響準確度,在以超音波探頭進行超音波掃描時,一般會先在受檢部位上塗抹凝膠,以促進超音波之傳導。然而,在對一些特定部位(例如,喉部、臉部等)進行掃描時,受限於特定部位的輪廓,超音波探頭難以貼緊皮膚表面,使得超音波無法有效傳導,進而降低掃描準確度與檢查效率。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適於裝設於超音波探頭上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及其超音波掃描組合,以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包含一超音波探頭以及一超音波傳導模組。超音波探頭具有一掃描端。超音波傳導模組包含一夾持件以及一彈性體。夾持件夾持彈性體。夾持件具有一容置空間。掃描端容置於容置空間中,使得超音波傳導模組設置於超音波探頭上。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超音波傳導模組適於設置於一超音波探頭上。超音波探頭具有一掃描端。超音波傳導模組包含一夾持件以及一彈性體。夾持件具有一容置空間。掃描端容置於容置空間中。夾持件夾持彈性體。
綜上所述,本發明係將超音波傳導模組設置於超音波探頭上,以利用彈性體與受檢部位接觸來進行超音波掃描。由於彈性體可隨著受檢部位的輪廓產生彈性變形,因此,彈性體可於掃描過程中隨時與受檢部位保持緊密接觸,使得超音波可有效傳導,進而增進掃描準確度與檢查效率。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第1圖至第8圖,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超音波掃描組合1的立體圖,第2圖為第1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1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第3圖為第1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1的爆炸圖,第4圖為第3圖中的超音波探頭10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第5圖為第3圖中的超音波傳導模組12的爆炸圖,第6圖為第3圖中的超音波傳導模組12於另一視角的爆炸圖,第7圖為第3圖中的超音波傳導模組12於另一視角的爆炸圖,第8圖為第1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1沿A-A線的剖面圖。
如第1圖至第8圖所示,超音波掃描組合1包含一超音波探頭10以及一超音波傳導模組12,其中超音波傳導模組12適於設置於超音波探頭10上。超音波探頭10具有一掃描端100,用以對受檢部位進行超音波掃描。需說明的是,超音波探頭10之作用原理與結構設計係為習知技藝之人所熟知,在此不再贅述。
超音波傳導模組12包含一夾持件120以及一彈性體122,其中夾持件120夾持彈性體122。夾持件120具有一容置空間1200,如第6圖與第7圖所示。使用者可將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容置於夾持件120之容置空間1200中,使得超音波傳導模組1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10上。
於此實施例中,夾持件120可包含一第一夾持單元120a以及一第二夾持單元120b。第一夾持單元120a具有一容置槽1202,如第5圖所示。容置空間1200與容置槽1202係位於第一夾持單元120a之相對二側,如第5圖與第6圖所示。彈性體122設置於第一夾持單元120a上且封閉容置槽1202。第二夾持單元120b套設於第一夾持單元120a上,使得彈性體122夾持於第一夾持單元120a與第二夾持單元120b之間。於此實施例中,彈性體122可為一彈性薄膜,例如矽膜(silicon film)、聚胺酯膜(PU film)等,且第一夾持單元120a與第二夾持單元120b可由塑膠、金屬或橡膠製成。
如第5圖至第7圖所示,第一夾持單元120a可具有至少一環形凹槽1204,且第二夾持單元120b可具有至少一環形突出部1206。因此,當第二夾持單元120b套設於第一夾持單元120a上時,環形突出部1206會與環形凹槽1204嵌合,使得彈性體122穩固地夾持於第一夾持單元120a與第二夾持單元120b之間。此外,超音波傳導模組12另包含一超音波傳導媒介124,填充於第一夾持單元120a之容置槽1202中,如第8圖所示。當容置槽1202中填充有超音波傳導媒介124時,藉由環形突出部1206會與環形凹槽1204的相互嵌合,可確保超音波傳導媒介124不會自第一夾持單元120a與第二夾持單元120b之間的間隙洩漏。於實際應用中,超音波傳導媒介124可為水或軟組織(例如,透明凝膠),以促進超音波之傳導。需說明的是,環形凹槽1204與環形突出部1206之數量可根據實際應用而決定,不以圖中所繪示之實施例為限。
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夾持單元120a可具有上述之環形突出部1206,且第二夾持單元120b可具有上述之環形凹槽1204。換言之,第一夾持單元120a與第二夾持單元120b的其中之一可具有至少一環形突出部1206,且第一夾持單元120a與第二夾持單元120b的其中另一可具有至少一環形凹槽1204,視實際應用而定。
如第6圖與第7圖所示,第一夾持單元120a可另具有一第一接口1208以及一第二接口1210。第一接口1208與第二接口1210分別連通容置槽1202。超音波傳導媒介124可經由第一接口1208注入容置槽1202,且容置槽1202中之空氣可經由第二接口1210排出。當然,容置槽1202中之超音波傳導媒介124亦可經由第二接口1210排出。於此實施例中,夾持件120可另包含二單向閥1212、1214,外接於第一接口1208與第二接口1210。
在超音波傳導模組12組裝完成後,使用者可將單向閥1212、1214打開,再將超音波傳導媒介124經由單向閥1212與第一接口1208注入容置槽1202。此時,容置槽1202中之空氣即會經由第二接口1210與單向閥1214排出。在超音波傳導媒介124充滿容置槽1202後,使用者可將單向閥1212、1214關閉,使得超音波傳導媒介124容置於容置槽1202中。於此實施例中,使用者可將針筒或其它器具連接於單向閥1212或單向閥1214,以增加或減少容置槽1202的內部壓力,進而根據受檢部位的輪廓調整彈性體122之曲張程度。
如第7圖所示,夾持件120之第一夾持單元120a可具有一第一定位部1216,其中第一定位部1216位於容置空間1200中。如第6圖所示,夾持件120之第一夾持單元120a可另具有一第三定位部1218,其中第三定位部1218亦位於容置空間1200中。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216與第三定位部1218可位於容置空間1200之相對二側。
如第3圖所示,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之周圍可具有一第二定位部1000。如第4圖所示,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之周圍可另具有一第四定位部1002。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部1000與第四定位部1002可位於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之相對二側,使得第二定位部1000對應上述之第一定位部1216,且第四定位部1002對應上述之第三定位部1218。
如第8圖所示,當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容置於夾持件120之容置空間1200中時,第一定位部1216會與第二定位部1000卡合,且第三定位部1218會與第四定位部1002卡合,使得超音波傳導模組1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10上。藉此,使用者即可操作本發明之超音波掃描組合1對受檢部位進行超音波掃描。由於彈性體122可隨著受檢部位的輪廓產生彈性變形,因此,彈性體122可於掃描過程中隨時與受檢部位保持緊密接觸,使得超音波可有效傳導,進而增進掃描準確度與檢查效率。在將超音波傳導模組1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10上前,可先於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上塗抹上述之超音波傳導媒介124。因此,在將超音波傳導模組1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10上後,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與第一夾持單元120a之間的間隙會被超音波傳導媒介124填滿,以排除空氣。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216可為一定位珠,第二定位部1000可為一定位槽,第三定位部1218可為一卡勾,且第四定位部1002可為一卡槽。如第8圖所示,可將彈簧1220設置於第一夾持單元120a之凹槽1222中,且將第一定位部1216抵接於彈簧1220。因此,在將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插入夾持件120之容置空間1200中時,第一定位部1216會被推擠而壓縮彈簧1220。當第一定位部1216與第二定位部1000對齊時,彈簧1220所產生之彈性力即會將第一定位部1216推入第二定位部1000,使得第一定位部1216與第二定位部1000卡合。此時,第三定位部1218亦會與第四定位部1002卡合。藉此,使用者即可輕易地將超音波傳導模組1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10上。此外,當使用者將超音波探頭10之掃描端100自夾持件120之容置空間1200抽出時,第一定位部1216亦會被推擠而壓縮彈簧1220,使得第一定位部1216脫離第二定位部1000。此時,第三定位部1218亦會脫離第四定位部1002。藉此,使用者即可輕易地將超音波探頭10與超音波傳導模組12分離。
請參閱第9圖至第12圖,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超音波傳導模組12'的立體圖,第10圖為第9圖中的超音波傳導模組12'的局部爆炸圖,第11圖為第10圖中的單向閥1224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第12圖為第11圖中的單向閥1224沿B-B線的剖面圖。
超音波傳導模組12'與上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12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超音波傳導模組12'將二單向閥1224分別內接於第一接口1208與第二接口1210,如第9圖與第10圖所示。如第11圖與第12圖所示,單向閥1224具有一入口1226、一出口1228、一球體1230以及一彈性件1232。球體1230與彈性件1232位於入口1226與出口1228之間,球體1230抵接於入口1226,且彈性件1232連接於球體1230。使用者可將上述之超音波傳導媒介124自單向閥1224之入口1226注入。此時,超音波傳導媒介124會推擠球體1230,使得球體1230朝彈性件1232的方向移動且壓縮彈性件1232。藉此,超音波傳導媒介124即可通過單向閥1224之出口1228注入上述之容置槽1202。同理,使用者可將球體1230朝彈性件1232的方向推動且壓縮彈性件1232,使得容置槽1202中的空氣或超音波傳導媒介124經由單向閥1224之出口1228與入口1226排出。當施加於球體1230之外力移除時,彈性件1232所產生之彈性力即會推動球體1230,使得球體1230抵接於入口1226,以防止容置槽1202中的超音波傳導媒介124洩漏。
請參閱第13圖至第19圖,第13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超音波掃描組合3的立體圖,第14圖為第13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3的爆炸圖,第15圖為第14圖中的超音波探頭30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第16圖為第13圖中的彈性體322移除後的立體圖,第17圖為第16圖中的夾持件320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第18圖為第16圖中的夾持件320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第19圖為第13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3沿C-C線的剖面圖。
如第13圖至第19圖所示,超音波掃描組合3包含一超音波探頭30以及一超音波傳導模組32,其中超音波傳導模組32適於設置於超音波探頭30上。超音波探頭30具有一掃描端300,用以對受檢部位進行超音波掃描。需說明的是,超音波探頭30之作用原理與結構設計係為習知技藝之人所熟知,在此不再贅述。
超音波傳導模組32包含一夾持件320以及一彈性體322,其中夾持件320夾持彈性體322。夾持件320具有一容置空間3200以及一開口3202,其中開口3202連通容置空間3200,如第17圖與第18圖所示。使用者可將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容置於夾持件320之容置空間3200中,使得超音波傳導模組3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30上。此時,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係通過開口3202(如第16圖所示)而接觸彈性體322。
於此實施例中,夾持件320可包含一第一夾持部320a、一第二夾持部320b、一第三夾持部320c以及一第四夾持部320d。如第16圖所示,第一夾持部320a與第二夾持部320b相對,且第三夾持部320c與第四夾持部320d相對。當彈性體322設置於夾持件320上時,彈性體322係夾持於第一夾持部320a與第二夾持部320b之間,且彈性體322同時夾持於第三夾持部320c與第四夾持部320d之間。換言之,第一夾持部320a、第二夾持部320b、第三夾持部320c與第四夾持部320d圍繞彈性體322之周圍,使得彈性體322不易自夾持件320脫落。
此外,第一夾持部320a可具有至少一第一突出部3204,且第二夾持部320b可具有至少一第二突出部3206。彈性體322可夾持於第一突出部3204與第二突出部3206之間,以使彈性體322更穩定地夾持於夾持件320上。較佳地,當彈性體322夾持於夾持件320上時,可使彈性體322之中心低於第一突出部3204與第二突出部3206,使得彈性體322不易自夾持件320脫落。於此實施例中,彈性體322可由一半固態超音波傳導媒介(例如,洋菜、特殊黏膠等)製成。需說明的是,第一突出部3204與第二突出部3206之數量可根據實際應用而決定,不以圖中所繪示之實施例為限。
如第18圖所示,夾持件320可具有一第一定位部3208,其中第一定位部3208位於容置空間3200中。如第17圖所示,夾持件320可另具有一第三定位部3210,其中第三定位部3210亦位於容置空間3200中。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208與第三定位部3210可位於容置空間3200之相對二側。
如第14圖所示,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之周圍可具有一第二定位部3000。如第15圖所示,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之周圍可另具有一第四定位部3002。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部3000與第四定位部3002可位於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之相對二側,使得第二定位部3000對應上述之第一定位部3208,且第四定位部3002對應上述之第三定位部3210。
如第19圖所示,當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容置於夾持件320之容置空間3200中時,第一定位部3208會與第二定位部3000卡合,且第三定位部3210會與第四定位部3002卡合,使得超音波傳導模組3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30上。藉此,使用者即可操作本發明之超音波掃描組合3對受檢部位進行超音波掃描。由於彈性體322可隨著受檢部位的輪廓產生彈性變形,因此,彈性體322可於掃描過程中隨時與受檢部位保持緊密接觸,使得超音波可有效傳導,進而增進掃描準確度與檢查效率。在將超音波傳導模組3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30上前,可先於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上塗抹超音波傳導媒介(例如,水或軟組織)。因此,在將超音波傳導模組3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30上後,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與彈性體322之間的間隙會被超音波傳導媒介填滿,以排除空氣。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3208可為一定位珠,第二定位部3000可為一定位槽,第三定位部3210可為一卡勾,且第四定位部3002可為一卡槽。如第19圖所示,可將彈簧3212設置於夾持件320之凹槽3214中,且將第一定位部3208抵接於彈簧3212。因此,在將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插入夾持件320之容置空間3200中時,第一定位部3208會被推擠而壓縮彈簧3212。當第一定位部3208與第二定位部3000對齊時,彈簧3212所產生之彈性力即會將第一定位部3208推入第二定位部3000,使得第一定位部3208與第二定位部3000卡合。此時,第三定位部3210亦會與第四定位部3002卡合。藉此,使用者即可輕易地將超音波傳導模組32設置於超音波探頭30上。此外,當使用者將超音波探頭30之掃描端300自夾持件320之容置空間3200抽出時,第一定位部3208亦會被推擠而壓縮彈簧3212,使得第一定位部3208脫離第二定位部3000。此時,第三定位部3210亦會脫離第四定位部3002。藉此,使用者即可輕易地將超音波探頭30與超音波傳導模組32分離。
請參閱第20圖,第20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彈性體322'的剖面圖。彈性體322'與上述之彈性體322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彈性體322'包含一彈性外套3220以及一超音波傳導媒介3222,如第20圖所示。超音波傳導媒介3222係填充於彈性外套3220中。於此實施例中,彈性外套3220可為氣球或其它類似元件,且超音波傳導媒介3222可為水或軟組織(例如,透明凝膠)。因此,上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3之彈性體322可以彈性體322'替換,以促進超音波之傳導。
綜上所述,本發明係將超音波傳導模組設置於超音波探頭上,以利用彈性體與受檢部位接觸來進行超音波掃描。由於彈性體可隨著受檢部位的輪廓產生彈性變形,因此,彈性體可於掃描過程中隨時與受檢部位保持緊密接觸,使得超音波可有效傳導,進而增進掃描準確度與檢查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3:超音波掃描組合 10、30:超音波探頭 12、12'、32:超音波傳導模組 100、300:掃描端 120、320:夾持件 120a:第一夾持單元 120b:第二夾持單元 122、322、322':彈性體 124、3222:超音波傳導媒介 320a:第一夾持部 320b:第二夾持部 320c:第三夾持部 320d:第四夾持部 1000、3000:第二定位部 1002、3002:第四定位部 1200、3200:容置空間 1202:容置槽 1204:環形凹槽 1206:環形突出部 1208:第一接口 1210:第二接口 1212、1214、1224:單向閥 1216、3208:第一定位部 1218、3210:第三定位部 1220、3212:彈簧 1222、3214:凹槽 1226:入口 1228:出口 1230:球體 1232:彈性件 3202:開口 3204:第一突出部 3206:第二突出部 3220:彈性外套 A-A、B-B、C-C:剖面線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超音波掃描組合的立體圖。 第2圖為第1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第3圖為第1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的爆炸圖。 第4圖為第3圖中的超音波探頭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第5圖為第3圖中的超音波傳導模組的爆炸圖。 第6圖為第3圖中的超音波傳導模組於另一視角的爆炸圖。 第7圖為第3圖中的超音波傳導模組於另一視角的爆炸圖。 第8圖為第1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沿A-A線的剖面圖。 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超音波傳導模組的立體圖。 第10圖為第9圖中的超音波傳導模組的局部爆炸圖。 第11圖為第10圖中的單向閥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第12圖為第11圖中的單向閥沿B-B線的剖面圖。 第13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超音波掃描組合的立體圖。 第14圖為第13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的爆炸圖。 第15圖為第14圖中的超音波探頭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第16圖為第13圖中的彈性體移除後的立體圖。 第17圖為第16圖中的夾持件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第18圖為第16圖中的夾持件於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第19圖為第13圖中的超音波掃描組合沿C-C線的剖面圖。 第20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彈性體的剖面圖。
1:超音波掃描組合
10:超音波探頭
12:超音波傳導模組
120:夾持件
120a:第一夾持單元
120b:第二夾持單元
122:彈性體
A-A:剖面線

Claims (30)

  1. 一種超音波掃描組合,包含: 一超音波探頭,具有一掃描端;以及 一超音波傳導模組,包含一夾持件以及一彈性體,該夾持件夾持該彈性體,該夾持件具有一容置空間,該掃描端容置於該容置空間中,使得該超音波傳導模組設置於該超音波探頭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夾持件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該第一定位部位於該容置空間中,該掃描端之周圍具有一第二定位部,當該掃描端容置於該容置空間中時,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二定位部卡合。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夾持件另具有一第三定位部,該第三定位部位於該容置空間中,該掃描端之周圍另具有一第四定位部,當該掃描端容置於該容置空間中時,該第三定位部與該第四定位部卡合。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三定位部位於該容置空間之相對二側,且該第二定位部與該第四定位部位於該掃描端之相對二側。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夾持件包含一第一夾持單元以及一第二夾持單元,該第一夾持單元具有一容置槽,該容置空間與該容置槽位於該第一夾持單元之相對二側,該彈性體設置於該第一夾持單元上且封閉該容置槽,該第二夾持單元套設於該第一夾持單元上,使得該彈性體夾持於該第一夾持單元與該第二夾持單元之間。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彈性體為一彈性薄膜。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第一夾持單元與該第二夾持單元的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環形突出部,該第一夾持單元與該第二夾持單元的其中另一具有至少一環形凹槽,當該第二夾持單元套設於該第一夾持單元上時,該至少一環形突出部與該至少一環形凹槽嵌合。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第一夾持單元另具有一第一接口以及一第二接口,該第一接口與該第二接口分別連通該容置槽,該超音波傳導模組另包含一超音波傳導媒介,該超音波傳導媒介經由該第一接口注入該容置槽,該容置槽中之空氣經由該第二接口排出。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夾持件另包含二單向閥,選擇性地內接或外接於該第一接口與該第二接口。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夾持件包含一第一夾持部以及一第二夾持部,該第一夾持部與該第二夾持部相對,該彈性體夾持於該第一夾持部與該第二夾持部之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第一夾持部具有至少一第一突出部,該第二夾持部具有至少一第二突出部,該彈性體夾持於該至少一第一突出部與該至少一第二突出部之間。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夾持件包含一第三夾持部以及一第四夾持部,該第三夾持部與該第四夾持部相對,該彈性體夾持於該第三夾持部與該第四夾持部之間,該第一夾持部、該第二夾持部、該第三夾持部與該第四夾持部圍繞該彈性體之周圍。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夾持件另具有一開口,該開口連通該容置空間,該掃描端通過該開口而接觸該彈性體。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彈性體包含一彈性外套以及一超音波傳導媒介,該超音波傳導媒介填充於該彈性外套中。
  15.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超音波掃描組合,其中該彈性體由一半固態超音波傳導媒介製成。
  16. 一種超音波傳導模組,適於設置於一超音波探頭上,該超音波探頭具有一掃描端,該超音波傳導模組包含: 一夾持件,具有一容置空間,該掃描端容置於該容置空間中;以及 一彈性體,該夾持件夾持該彈性體。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夾持件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該第一定位部位於該容置空間中,該掃描端之周圍具有一第二定位部,當該掃描端容置於該容置空間中時,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二定位部卡合。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夾持件另具有一第三定位部,該第三定位部位於該容置空間中,該掃描端之周圍另具有一第四定位部,當該掃描端容置於該容置空間中時,該第三定位部與該第四定位部卡合。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三定位部位於該容置空間之相對二側,且該第二定位部與該第四定位部位於該掃描端之相對二側。
  20.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夾持件包含一第一夾持單元以及一第二夾持單元,該第一夾持單元具有一容置槽,該容置空間與該容置槽位於該第一夾持單元之相對二側,該彈性體設置於該第一夾持單元上且封閉該容置槽,該第二夾持單元套設於該第一夾持單元上,使得該彈性體夾持於該第一夾持單元與該第二夾持單元之間。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彈性體為一彈性薄膜。
  22.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第一夾持單元與該第二夾持單元的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環形突出部,該第一夾持單元與該第二夾持單元的其中另一具有至少一環形凹槽,當該第二夾持單元套設於該第一夾持單元上時,該至少一環形突出部與該至少一環形凹槽嵌合。
  23.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第一夾持單元另具有一第一接口以及一第二接口,該第一接口與該第二接口分別連通該容置槽,該超音波傳導模組另包含一超音波傳導媒介,該超音波傳導媒介經由該第一接口注入該容置槽,該容置槽中之空氣經由該第二接口排出。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夾持件另包含二單向閥,選擇性地內接或外接於該第一接口與該第二接口。
  25.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夾持件包含一第一夾持部以及一第二夾持部,該第一夾持部與該第二夾持部相對,該彈性體夾持於該第一夾持部與該第二夾持部之間。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第一夾持部具有至少一第一突出部,該第二夾持部具有至少一第二突出部,該彈性體夾持於該至少一第一突出部與該至少一第二突出部之間。
  27. 如請求項25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夾持件包含一第三夾持部以及一第四夾持部,該第三夾持部與該第四夾持部相對,該彈性體夾持於該第三夾持部與該第四夾持部之間,該第一夾持部、該第二夾持部、該第三夾持部與該第四夾持部圍繞該彈性體之周圍。
  28. 如請求項25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夾持件另具有一開口,該開口連通該容置空間,該掃描端通過該開口而接觸該彈性體。
  29. 如請求項25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彈性體包含一彈性外套以及一超音波傳導媒介,該超音波傳導媒介填充於該彈性外套中。
  30. 如請求項25所述之超音波傳導模組,其中該彈性體由一半固態超音波傳導媒介製成。
TW108106489A 2019-02-26 2019-02-26 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 TWI7033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6489A TWI703324B (zh) 2019-02-26 2019-02-26 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6489A TWI703324B (zh) 2019-02-26 2019-02-26 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2120A true TW202032120A (zh) 2020-09-01
TWI703324B TWI703324B (zh) 2020-09-01

Family

ID=73643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6489A TWI703324B (zh) 2019-02-26 2019-02-26 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33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2181B (zh) * 2022-07-14 2023-11-11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轉接件及應用其之超音波探測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96267A1 (en) * 2004-04-02 2005-10-1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tracavity probe with continuous shielding of acoustic window
FR2886534A1 (fr) * 2005-06-03 2006-12-08 Theraclion Soc Par Actions Sim Tete d'imagerie et de traitement d'organes d'etres vivants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KR20150101699A (ko) * 2014-02-27 2015-09-04 알피니언메디칼시스템 주식회사 개선된 방열 특성을 갖는 트랜스듀서
JP6130333B2 (ja) * 2014-07-11 2017-05-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超音波プロー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3324B (zh) 2020-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4201B2 (ja) 生理信号モニタリング装置
US9560954B2 (en) Connector for use with endoscope
KR100965966B1 (ko) 비침습성 유동 센서를 갖춘 수술 시스템
TWI703324B (zh) 超音波掃描組合及超音波傳導模組
JP3064014B2 (ja) 流体案内セグメント
JP7440570B2 (ja) 生理信号モニタリング装置
JP4598608B2 (ja) 注射器の圧縮空気用接続具
JP2002035140A (ja) コネクタ
JP2015526176A (ja) 医療用注入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血圧モニタ
CN109745076B (zh) 超音波扫描组合及超音波传导模组
KR100919530B1 (ko) 음파 공기 반사기를 구비한 카세트를 갖는 수술 시스템
US20210030360A1 (en) Physiological signal monitoring device
KR20070084231A (ko) 멤브레인 유닛, 압력측정 유닛의 하우징 및 압력측정 유닛
JP4728271B2 (ja) 音響カップリング付カセットを有する外科手術用装置
KR101371541B1 (ko) 비침습성 유동 측정 장치
US20140227111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ir for Ventricular Assist System
US11399747B2 (en) Physiological signal monitoring device
AU2018297263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acing sensors with fluid materials
US9427515B1 (en) Monitoring low pressures in high pressure environments
KR20190007753A (ko) 개량형 초음파 프로브용 겔 패드 결합장치
CA3104721C (en) Physiological signal monitoring device
CN216603797U (zh) 一种防水治疗头和治疗仪
CN113520464A (zh) 通用性超声波传导界面装置
CN116920251A (zh) 灌注装置
CN117815585A (zh) 超声治疗头及超声治疗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