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5818A - 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終端設備及儲存媒介 - Google Patents

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終端設備及儲存媒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5818A
TW202025818A TW108135386A TW108135386A TW202025818A TW 202025818 A TW202025818 A TW 202025818A TW 108135386 A TW108135386 A TW 108135386A TW 108135386 A TW108135386 A TW 108135386A TW 202025818 A TW202025818 A TW 20202581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harq
terminal device
semi
paten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5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婧
林亞男
石聰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5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581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包括:在計時器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接收到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ARQ)標識(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終端設備及儲存媒介。

Description

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終端設備及儲存媒介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處理方法、終端設備及儲存媒介。
在新空中介面(New Radio,NR)Rel-15系統的預配置傳輸技術中,針對HARQ,終端設備在特定的HARQ進程上發送資料,並啟動預配置傳輸計時器(Configured Grant Timer);當Configured Grant Timer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收到回饋消息或調度消息時,終端設備確認資料傳輸正確,釋放HARQ進程。但是,針對HARQ缺少明確的HARQ確認(ACK)回饋,存在可靠性差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資料包處理方法、實體及儲存媒介,實現了SCell上支持PRACH的場景下功率的分配。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計時器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接收到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HARQ 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
具體地,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資料為新傳資料。
具體地,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資料為重傳資料。
具體地,所述終端設備還包括:發送單元,配置為發送所述第二HARQ IN的資訊。
第二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終端設備,所述終端設備包括:處理單元,配置為在計時器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接收到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HARQ 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
具體地,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資料為新傳資料。
具體地,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資料為重傳資料。
具體地,所述終端設備還包括:發送單元,配置為發送所述第二HARQ IN的資訊。
第三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終端設備,包括:處理器和用於儲存能夠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的記憶體,其中,所述處理器用於運行所述電腦程式時,執行上述方法的步驟。
第四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儲存媒介,儲存有可執行程式,所述可執行程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上述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在計時器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接收到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HARQ 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如此,在資料傳輸過程中引入了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並結合計時器進行資料重傳,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並且,當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HARQ 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不同時,能夠減少重傳資料時等待與初始傳輸相同的第一HARQ ID進程產生的延時。
為了能夠更加詳盡地瞭解本發明實施例的特點和技術內容,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實現進行詳細闡述,所附附圖僅供參考說明之用,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例。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HARQ處理方法,在相關技術中HARQ處理方法的基礎上,引入HARQ-ACK。一種方式為:終端設備在特定的HARQ進程上發送資料,並啟動configured Grant Timer;若在configured Grant Timer超時之前接收到回饋資訊或調度資訊,終端設備基於接收到的回饋資訊或調度資訊的指示進行資料處理;若在configured Grant Timer超時、且沒有收到回饋資訊或調度資訊時,即終端設備確認資料沒有被正確接收時,終端設備如何進行資料重傳尚無解決方案。
基於此,本發明還提供一種HARQ處理方法,針對在configured Grant Timer超時時,終端設備沒有收到回饋資訊或調度資訊的情景,提供終端設備如何重新傳輸資料的解決方案。本申請實施例的HARQ處理方法可以應用於各種通訊系統,例如:全球行動通訊(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統、分碼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統、寬頻分碼多重存取(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統、通用封包無線服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LTE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統、LTE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微波連接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訊系統或5G系統等。
示例性的,本申請實施例應用的通訊系統100如圖1所示。該通訊系統100可以包括網路設備110,網路設備110可以是與終端設備120(或稱為通訊終端、終端)通訊的設備。網路設備110可以為特定的地理區域提供通訊覆蓋,並且可以與位於該覆蓋區域內的終端設備進行通訊。可選地,該網路設備110可以是GSM系統或CDMA系統中的基地收發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統中的節點(NodeB,NB),還可以是LTE系統中的演進型節點(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雲端無線存取網路(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無線控制器,或者該網路設備可以為行動交換中心、中繼站、存取點、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集線器、交換機、橋接器、路由器、5G網路中的網路側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公眾行動電話網路(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網路設備等。
該通訊系統100還包括位於網路設備110覆蓋範圍內的至少一個終端設備120。作為在此使用的“終端設備”包括但不限於經由有線線路連接,如經由公共交換電話網絡(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PSTN)、數位用戶線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數位電纜、直接電纜連線;和/或另一資料連接/網路;和/或經由無線介面,如,針對行動網路、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諸如DVB-H 網路的數位電視網路、衛星網路、AM-FM廣播發送器;和/或另一終端設備的被設置成接收/發送通訊信號的裝置;和/或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設備。被設置成通過無線介面通訊的終端設備可以被稱為“無線通訊終端”、“無線終端”或“行動終端”。行動終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於衛星或行動電話;可以組合行動無線電電話與資料處理、傳真以及資料通訊能力的個人通訊系統(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終端;可以包括無線電電話、尋呼機、網際網路/內聯網存取、Web流覽器、記事簿、日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規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無線電電話收發器的其它電子裝置。終端設備可以指存取終端、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使用者單元、使用者站、行動站、行動台、遠方站、遠端終端機、行動設備、使用者終端、終端、無線通訊設備、使用者代理或使用者裝置。存取終端可以是行動電話、無線電話、會話啟動協定(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電話、無線本地迴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數據機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5G網路中的終端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PLMN中的終端設備等。
可選地,終端設備120之間可以進行終端直連(Device to Device,D2D)通訊。
可選地,5G系統或5G網路還可以稱為新空中介面(New Radio,NR)系統或NR網路。
圖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個網路設備和兩個終端設備,可選地,該通訊系統100可以包括多個網路設備並且每個網路設備的覆蓋範圍內可以包括其它數量的終端設備,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可選地,該通訊系統100還可以包括網路控制器、行動管理實體等其他網路實體,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作限定。
應理解,本申請實施例中網路/系統中具有通訊功能的設備可稱為通訊設備。以圖1示出的通訊系統100為例,通訊設備可包括具有通訊功能的網路設備110和終端設備120,網路設備110和終端設備120可以為上文所述的具體設備,此處不再贅述;通訊設備還可包括通訊系統100中的其他設備,例如網路控制器、行動管理實體等其他網路實體,本申請實施例中對此不做限定。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的可選處理流程,如圖2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201,在計時器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接收到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資料時,啟動計時器;可選地,所述計時器為預配置傳輸計時器(configured Grant Timer);並且預設configured Grant Timer的時長。終端設備在configured Grant Timer超時前接收到網路設備發送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終端設備按照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的指示進行資料處理。終端設備在configured Grant Timer超時時未接收到網路設備發送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終端設備確認資料沒有沒網路設備正確接收,需要重傳所述資料。其中,預配置傳輸是指由高層信令配置的半靜態傳輸、或者有高層信令配置以及實體層信令動態觸發相結合的傳輸。
這裡,沒有被網路設備正確接收的資料為初始傳輸的資料,回饋資訊為網路設備發送的HARQ-ACK消息。所述初始傳輸,不限於資料的第一次傳輸,也可以是對所述資料進行重傳之前的任意一次傳輸。
在具體實施時,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的實現方式至少包括下述中的一種:
1)所述終端設備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最近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
以圖3為例進行說明,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重傳資料的可用資源示意圖。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1的可用資源上傳輸資料,並啟動計時器;計時器超時時,終端設備重傳數據。基於圖3可知,距離計時器超時時刻最近的可用的資源的HARQ ID為4,則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4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1的可用資源上進行的資料傳輸為初始傳輸。此時,相比於終端設備等待與初始傳輸資料的HARQ ID相同的下一個HARQ ID為1的進程,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4的可用資源上可以快速地發起資料重傳,能夠減少系統延時;通過重新使用半靜態/半持續已有的資源,能夠避免額外的資源預留。
2)所述終端設備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第一閾值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
仍以圖3為例進行說明,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1的可用資源上傳輸資料,並啟動計時器;計時器超時時,終端設備重傳數據。基於圖3可知,計時器超時時刻的可用的資源的HARQ ID為3,以第一閾值為1個資源單元為例,所述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4的可用資源之後的可用資源上重傳資料;如所述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5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資料。此時,相比於終端設備在下一個HARQ ID為1的可用資源上發起資料重傳,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5的可用資源上可以快速地發起資料重傳,不僅能夠減少系統延時,而且能夠避免額外的資源預留。
3)所述終端設備隨機選擇可用的資源,重傳所述資料。
仍以圖3為例進行說明,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1的可用資源上傳輸資料,並啟動計時器;計時器超時時,終端設備重傳數據。基於圖3可知,計時器超時的可用的資源的HARQ ID為3,所述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3的可用的資源之後的可用的資源上隨機選擇一個資源,例如在HARQ ID為6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資料。隨機選擇可以基於一個隨機函數計算得到,但不限於此。此時,相比於終端設備在下一個HARQ ID為1的可用資源上發起資料重傳,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6的可用資源上可以快速地發起資料重傳,不僅能夠減少系統延時,而且能夠避免額外的資源預留。由於終端採用了隨機選擇可用資源的方式,避免與初傳衝突終端設備的再次衝突。
4)所述終端設備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第一閾值的可用的資源上,隨機選擇可用的資源重傳所述資料。
仍以圖3為例進行說明,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1的可用資源上傳輸資料,並啟動計時器;計時器超時時,終端設備重傳數據。基於圖3可知,計時器超時時刻對應的可用的資源的HARQ ID為3,以第一閾值為1個資源單元為例,所述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4的可用的資源之後隨機選擇一個可用的資源,例如在HARQ ID為6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資料。其中,隨機選擇可以基於一個隨機函數計算得到,但不限於此。此時,相比於終端設備在下一個HARQ ID為1的可用資源上發起資料重傳,終端設備在HARQ ID為6的可用資源上可以快速地發起資料重傳,不僅能夠減少系統延時,而且能夠避免額外的資源預留。由於終端採用了隨機選擇可用資源的方式,避免與初傳衝突終端設備的再次衝突。
本發明實施例中,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HARQ 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即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舉例來說,基於上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的實現方式,終端設備隨機選擇在第一HARQ ID為4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資料,由於資料在第二HARQ ID為1的可用的資源上進行初始傳輸;因此,用於重傳資料的可用的資源的第一HARQ ID可以採用已有的標識號4,也可以更改為初始傳輸資料對應的HARQ ID號1,即將用於重傳資料的可用的資源的第一HARQ ID號由4更改為1;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僅對重傳資料的可用資源的第一HARQ ID號進行了更改,重傳資料的可用的資源還是距離計時器超時時刻最近的可用的資源。
本發明實施例中,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HARQ 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即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舉例來說,基於上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的實現方式1),終端設備在第一HARQ ID為4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資料,由於資料在第二HARQ ID為1的可用的資源上進行初始傳輸;因此,用於重傳資料的可用的資源的第一HARQ ID可以採用已有的標識號4,也可以更改為初始傳輸資料對應的HARQ ID號1,即將用於重傳資料的可用的資源的第一HARQ ID號由4更改為1;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僅對重傳資料的可用資源的第一HARQ ID號進行了更改,重傳資料的可用的資源還是距離計時器超時時刻最近的可用的資源。
本發明實施例所涉及的可用的資源,包括可用的半靜態資源、或可用的半持續資源;相應的,資料的傳輸為半靜態傳輸、或半持續傳輸。
這裡,第一HARQ ID與下述中的至少一種相關:所述資料傳輸的時域位置、所述資料在自動重傳資料塊中的第一次傳輸機會、半靜態/半持續傳輸的週期、可用進程資料、半靜態資源/半持續資源配置專屬的HARQ偏移。其中,所述自動重傳資料塊包括自動重傳的所有資料,所述資料在自動重傳資料塊中的第一次傳輸機會,是指所述資料有多次傳輸時的第一次傳輸機會。舉例來說,所述資料在自動重傳資料塊中有四次發送機會,那麼第一HARQ ID與四次發送機會中的第一個傳輸機會相關。
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資料為新傳資料,可選地,在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HARQ資訊中標識資料為新傳資料。或者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資料為重傳資料,可選地,在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HARQ資訊中標識資料為重傳資料。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終端設備重傳資料時,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將所述資料從所述第二HARQ ID對應的第二快取,遷移至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第一快取。以圖4為例進行說明,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快取遷移示意圖。初始傳輸資料時,將在第一HARQ ID為1的可用的資源上傳輸的資料,快取在快取標識為1的第一快取;重傳資料時,在第二HARQ ID為4的可用的資源上傳輸資料,並且將在標識號為1的第一HARQ ID對應的第一快取內的資料,遷移至標識號為4的第二HARQ ID對應的快取。
在又一些實施例中,在執行步驟S201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第二HARQ ID的資訊。
在具體實施時,終端設備通過顯性指示的方式向網路設備發送第二HARQ ID的資訊;如重傳所述資料時,直接指示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以使網路設備在接收到重傳資料之後,基於第二HARQ ID的資訊進行資料的合併處理。
或者終端設備通過隱性指示的方式向網路設備發送第二HARQ ID的資訊;如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解調參考信號(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所述DMRS中指示HARQ ID,以使網路設備在接收到重傳資料之後,基於第二HARQ ID的資訊進行資料的合併處理。
基於上述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終端設備,終端設備300的組成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包括:
處理單元301,配置為在計時器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接收到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
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HARQ 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處理單元301,配置為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最近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處理單元301,配置為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第一閾值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處理單元301,配置為隨機選擇可用的資源,重傳所述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處理單元301,配置為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第一閾值的可用的資源上,隨機選擇可用的資源重傳所述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包括:
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相同,或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不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處理單元301,配置為將所述資料從所述第二HARQ ID對應的第二快取,遷移至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第一快取。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可用的資源包括:可用的半靜態資源,或可用的半持續資源。
相應的,資料的傳輸為半靜態傳輸,或半持續傳輸。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HARQ ID與下述中的至少一種相關:
所述資料傳輸的時域位置;
所述資料在自動重傳資料塊中的第一次傳輸機會;
半靜態/半持續傳輸的週期;
可用進程資料;
半靜態資源/半持續資源配置專屬的HARQ偏移。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資料為新傳資料,或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資料為重傳資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終端設備還包括:發送單元302,配置為發送所述第二HARQ ID的資訊。
在具體實施時,所述發送單元302可通過顯性指示的方式向網路設備發送第二HARQ ID的資訊;如重傳所述資料時,直接指示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以使網路設備在接收到重傳資料之後,基於第二HARQ ID的資訊進行資料的合併處理。
或者所述發送單元302通過隱性指示的方式向網路設備發送第二HARQ ID的資訊;如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DMRS,所述DMRS中指示HARQ ID,以使網路設備在接收到重傳資料之後,基於第二HARQ ID的資訊進行資料的合併處理。
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終端設備,包括處理器和用於儲存能夠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的記憶體,其中,所述處理器用於運行所述電腦程式時,執行上述終端設備執行的功率分配方法的步驟。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終端設備)的硬體組成結構示意圖,電子設備700包括:至少一個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和至少一個網路介面704。電子設備700中的各個元件通過匯流排系統705耦合在一起。可理解,匯流排系統705用於實現這些元件之間的連接通訊。匯流排系統705除包括資料匯流排之外,還包括電源匯流排、控制匯流排和狀態信號匯流排。但是為了清楚說明起見,在圖6中將各種匯流排都標為匯流排系統705。
可以理解,記憶體702可以是揮發性記憶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也可包括揮發性和非揮發性記憶體兩者。其中,非揮發性記憶體可以是ROM、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電可擦除可程式設計唯讀記憶體(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磁表面記憶體、光碟、或唯讀光碟(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記憶體可以是磁碟記憶體或磁帶記憶體。揮發性記憶體可以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快取記憶體。通過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說明,許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雙倍數據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強型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連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記憶體匯流排隨機存取記憶體(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發明實施例描述的記憶體702旨在包括但不限於這些和任意其它適合類型的記憶體。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記憶體702用於儲存各種類型的資料以支援電子設備700的操作。這些資料的示例包括:用於在電子設備700上操作的任何電腦程式,如應用程式7022。實現本發明實施例方法的程式可以包含在應用程式7022中。
上述本發明實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應用於處理器701中,或者由處理器701實現。處理器701可能是一種積體電路晶片,具有信號的處理能力。在實現過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驟可以通過處理器701中的硬體的集成邏輯電路或者軟體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處理器701可以是通用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離散閘或者電晶體邏輯器件、離散硬體元件等。處理器701可以實現或者執行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公開的各方法、步驟及邏輯框圖。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結合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方法的步驟,可以直接體現為硬體解碼處理器執行完成,或者用解碼處理器中的硬體及軟體模組組合執行完成。軟體模組可以位於儲存媒介中,該儲存媒介位於記憶體702,處理器701讀取記憶體702中的資訊,結合其硬體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驟。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電子設備700可以被一個或多個應用專用積體電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複雜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通用處理器、控制器、MCU、MPU、或其他電子元件實現,用於執行前述方法。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腦可讀儲存媒介,用於儲存電腦程式。
可選地,該電腦可讀儲存媒介可應用於本申請實施例中的終端設備,並且該電腦程式使得電腦執行本申請實施例的各個方法中由終端設備實現的相應流程,為了簡潔,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是參照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設備(系統)、和電腦程式產品的流程圖和/或方塊圖來描述的。應理解可由電腦程式指令實現流程圖和/或方塊圖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塊、以及流程圖和/或方塊圖中的流程和/或方塊的結合。可提供這些電腦程式指令到通用電腦、專用電腦、嵌入式處理機或其他可程式設計資料處理設備的處理器以產生一個機器,使得通過電腦或其他可程式設計資料處理設備的處理器執行的指令產生用於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塊圖一個方塊或多個方塊中指定的功能的裝置。
這些電腦程式指令也可儲存在能引導電腦或其他可程式設計資料處理設備以特定方式工作的電腦可讀記憶體中,使得儲存在該電腦可讀記憶體中的指令產生包括指令裝置的製造品,該指令裝置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塊圖一個方塊或多個方塊中指定的功能。
這些電腦程式指令也可裝載到電腦或其他可程式設計資料處理設備上,使得在電腦或其他可程式設計設備上執行一系列操作步驟以產生電腦實現的處理,從而在電腦或其他可程式設計設備上執行的指令提供用於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塊圖一個方塊或多個方塊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驟。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100:通訊系統 110:網路設備 120:終端設備 S201:步驟 300:終端設備 301:處理單元 302:發送單元 700:電子設備 701:處理器 702:記憶體 7022:應用程式 704:網路介面 705:匯流排系統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通訊系統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的可選處理流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重傳資料的可用資源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快取遷移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終端設備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電子設備的硬體組成結構示意圖。
S201: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計時器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接收到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 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ARQ標識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最近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第一閾值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隨機選擇可用的資源,重傳所述資料。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第一閾值的可用的資源上,隨機選擇可用的資源重傳所述資料。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包括: 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相同,或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不同。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將所述資料從所述第二HARQ ID對應的第二快取,遷移至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第一快取。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可用的資源包括: 可用的半靜態資源,或可用的半持續資源。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資料的傳輸為: 半靜態傳輸,或半持續傳輸。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HARQ ID與下述中的至少一種相關: 所述資料傳輸的時域位置; 所述資料在自動重傳資料塊中的第一次傳輸機會; 半靜態/半持續傳輸的週期; 可用進程資料; 半靜態資源/半持續資源配置專屬的HARQ偏移。
  11. 一種終端設備,所述終端設備包括: 處理單元,配置為在計時器超時、且終端設備未接收到基於資料的回饋資訊和/或調度資訊時,所述終端設備重傳所述資料; 重傳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ARQ標識ID與初始傳輸所述資料對應的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處理單元,配置為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最近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處理單元,配置為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第一閾值的可用的資源上,重傳所述資料。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處理單元,配置為隨機選擇可用的資源,重傳所述資料。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處理單元,配置為在距離所述計時器超時時刻第一閾值的可用的資源上,隨機選擇可用的資源重傳所述資料。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18項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相互獨立,包括: 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相同,或所述第一HARQ ID與所述第二HARQ ID不同。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19項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處理單元,還配置為將所述資料從所述第二HARQ ID對應的第二快取,遷移至所述第一HARQ ID對應的第一快取。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至18項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可用的資源包括: 可用的半靜態資源,或可用的半持續資源。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21項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資料的傳輸為: 半靜態傳輸,或半持續傳輸。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22項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第一HARQ ID與下述中的至少一種相關: 所述資料傳輸的時域位置; 所述資料在自動重傳資料塊中的第一次傳輸機會; 半靜態/半持續傳輸的週期; 可用進程資料; 半靜態資源/半持續資源配置專屬的HARQ偏移。
TW108135386A 2018-09-30 2019-09-30 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終端設備及儲存媒介 TW2020258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8/109211 2018-09-30
PCT/CN2018/109211 WO2020062302A1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5818A true TW202025818A (zh) 2020-07-01

Family

ID=69949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5386A TW202025818A (zh) 2018-09-30 2019-09-30 一種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處理方法、終端設備及儲存媒介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18512A1 (zh)
EP (1) EP3855654A4 (zh)
KR (1) KR20210065997A (zh)
CN (1) CN112703690A (zh)
AU (1) AU2018443267A1 (zh)
TW (1) TW202025818A (zh)
WO (1) WO20200623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6604A (zh) * 2020-05-29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20095341A1 (en) * 2020-09-21 2022-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ck based feedback for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transmiss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2510A (zh) * 2008-04-14 2009-10-21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进程的启动方法
CN103078721B (zh) * 2011-10-25 2016-03-30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及终端
CN103384192A (zh) * 2012-05-02 2013-11-06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动态tdd系统中保持上行harq进程的传输连续性的方法
CN104518856B (zh) * 2013-09-30 2018-04-2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基站和lte系统中处理下行harq反馈的方法、装置
US10530539B2 (en) * 2016-05-13 2020-01-07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variable RTT in HARQ operations
EP3818650A1 (en) * 2018-08-09 2021-05-12 Convida Wireless, Llc Autonomous uplink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new radio spectr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62302A1 (zh) 2020-04-02
EP3855654A4 (en) 2021-10-06
US20210218512A1 (en) 2021-07-15
KR20210065997A (ko) 2021-06-04
AU2018443267A1 (en) 2021-05-20
EP3855654A1 (en) 2021-07-28
CN112703690A (zh) 2021-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67573B1 (ko) 빔 구성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368467A1 (en) Harq process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WO2019091233A1 (zh) 一种带宽切换方法及装置
US8867468B2 (en) Joint uplink data processing by plural base stations
WO2017127974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
WO2019201249A1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19024938A1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
WO2018171378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系统
TW202008834A (zh) 一種訊號傳輸方法及適用該方法的裝置、終端設備及網路設備
JP6987143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装置
WO2020132869A1 (zh) 资源分配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20210218512A1 (en) Methods for processing harq,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JP2019527953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を伝送する方法、端末機器、および基地局
WO2020087424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TW202017404A (zh) 一種訊息傳輸方法、設備及存儲媒介
TW202008808A (zh)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終端設備、網路設備及存儲媒介
TW202019208A (zh) 一種回饋資源的複用方法、終端設備及網路設備
JP6585275B6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及び基地局
JP6571213B2 (ja) データ記憶方法、端末装置及び基地局
WO2021035541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9237259A1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077645A1 (zh) 一种参数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6143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081829A1 (zh) 一种重复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00329A1 (zh) 载波切换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