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8682A -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8682A
TW202018682A TW107138638A TW107138638A TW202018682A TW 202018682 A TW202018682 A TW 202018682A TW 107138638 A TW107138638 A TW 107138638A TW 107138638 A TW107138638 A TW 107138638A TW 202018682 A TW202018682 A TW 2020186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d surface
light
lens structure
transparent body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8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賴忠正
陳盈同
Original Assignee
詠巨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詠巨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詠巨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8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018682A/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8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8682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一種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透鏡結構包括一第一透光體以及一第二透光體。第一透光體包括一第一曲面。第二透光體設置於第一透光體上,第二透光體包括一第二曲面。第一曲面與第二曲面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第一曲面與第二曲面之間的開槽。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本發明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針對具有多個顯示器的顯示裝置的多個顯示器之間的接合部的範圍,進行視覺補償的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首先,在現有技術中,為了能夠盡可能地達到大螢幕的效果,都是利用多個顯示器相互拼接排列的方式,而形成一大尺寸的螢幕或電視牆。然而,由於顯示器都會具有一顯示區域以及一圍繞在顯示區域外側的邊框區域。因此,多個顯示器之間的邊框區域將會造成視覺感受上的不連貫性。
接著,如CN102460281A號專利案所揭露之“顯示裝置”中,主要是利用透光性罩20的透鏡部22,使從顯示區域10A出射的光的一部分向邊框區域10F的一側折射。藉此,以使得顯示面板的邊框區域10F難以被看到。然而,由於透光性罩20的透鏡部22的出光表面呈曲面設置,因此,當多個透光性罩20相互拼接排列時,兩個透光性罩20之間仍然會因為透鏡部22的出光表面呈曲面設置的因素,而使得兩個透光性罩20之間產生一凹槽,仍然會造成視覺感受上的不連貫性。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以使得多個顯示器之間產生無接縫(無邊框)的效果。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 是,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至少一顯示器以及至少一透鏡結構。至少一所述顯示器包括一顯示區域以及一設置於所述顯示區域外側的邊框區域。至少一所述透鏡結構對應於至少一所述顯示器設置,且至少一所述透鏡結構設置於至少一所述顯示器的一觀看者的一側。至少一所述透鏡結構包括:一第一透光體以及一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一透光體包括一第一曲面。所述第二透光體設置於所述第一透光體上,所述第二透光體包括一第二曲面。其中,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之間的開槽。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以及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所形成的所述開槽在至少一所述顯示器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遮蓋部分的所述顯示區域以及所述邊框區域。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透鏡結構,其包括:一第一透光體以及一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一透光體包括一第一曲面。所述第二透光體設置於所述第一透光體上,所述第二透光體包括一第二曲面。其中,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之間的開槽。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再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透鏡結構,其包括:一第一透光體以及一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二透光體設置於所述第一透光體上。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的開槽。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以及所述第二透光體為凸透鏡。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其能利用“位於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的開槽”的技術方案,而能增加光學折射角度,避免觀看者看到顯示器的邊框區域。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 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P‧‧‧顯示裝置
U、U’‧‧‧透鏡結構
1‧‧‧第一透光體
101‧‧‧第一曲面
1011‧‧‧第一起始表面
1012‧‧‧第一終止表面
1013‧‧‧第一連接表面
102‧‧‧第一側表面
103‧‧‧底表面
104‧‧‧銜接面
11‧‧‧第一透光部
12‧‧‧第二透光部
2‧‧‧第二透光體
201‧‧‧第二曲面
2011‧‧‧第二起始表面
2012‧‧‧第二終止表面
2013‧‧‧第二連接表面
202‧‧‧第二側表面
203‧‧‧頂表面
21‧‧‧第三透光部
22‧‧‧第四透光部
3‧‧‧透光本體
31‧‧‧第一表面
32‧‧‧第二表面
4‧‧‧第三透光體
401‧‧‧連接面
5‧‧‧介質
B‧‧‧間隔結構
S‧‧‧開槽
T1‧‧‧第一預定厚度
T2‧‧‧第二預定厚度
T3‧‧‧第三預定厚度
T4‧‧‧第四預定厚度
K1、K2‧‧‧延伸長度
D‧‧‧預定深度
W‧‧‧邊框寬度
M、M’‧‧‧顯示器
M1、M1’‧‧‧顯示區域
M2、M2’‧‧‧邊框區域
E‧‧‧觀看者
L1‧‧‧第一視線
L2‧‧‧第二視線
L3‧‧‧第三視線
L4‧‧‧第四視線
θ1‧‧‧第一切線角度
θ2‧‧‧第二切線角度
α‧‧‧預定切線角度
β‧‧‧最大觀賞角度
X、Y、Z‧‧‧方向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部分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的III-III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圖3的IV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沿著圖1的III-III剖面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其中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另外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再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又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另外再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另外又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又再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又更再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4A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另外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14B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再一實施方式的示意 圖。
圖14C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14D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另外再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第二透光體的角度設計的示意圖。
圖16A至圖16B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成型方式示意圖。
圖17A至圖17D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光線投射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所公開有關“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部分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1的III-III剖面的剖面示意圖。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P及其透鏡結構U,顯示裝置P可包括至少一顯示器M以及至少一透鏡結構U。至少一透鏡結構U可對應於至少一顯示器M設置,且至少一透鏡結構U可設置於至少一顯示器M的一觀看者E(請參閱圖17A至圖17C所示)的一側,使得至少一透鏡結構U位於觀看者E與至少一顯示器M之間。
接著,請復參閱圖1至圖3所示,顯示器M可包括一顯示區域M1以及一設置於顯示區域M1外側的邊框區域M2。透鏡結構U可包括一第一透光體1以及一第二透光體2。第一透光體1與第二透光體2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第一透光體1與第二透光體2之間的開槽S。更進一步來說,透鏡結構U還可包括一透光本體3,透光本體3可具有多個側邊(圖中未標號),且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可同時設置在透光本體3的多個側邊中的至少一個側邊上,也就是說,第一透光體1及第二透光體2連接於透光本體3的其中一個側邊。須說明的是,雖然圖式中的第一透光體1及第二透光體2是設置在透光本體3的每一個側邊上,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換句話說,第一透光體1及第二透光體2可以只設置在兩個彼此相鄰的顯示器(M、M’)之間的邊框區域(M2、M2’)上。藉此,以利用第一透光體1及第二透光體2的設置而避免觀看者E看到邊框區域(M2、M2’)。此外,雖然本發明實施例中是將透鏡結構U依部位分別區分為透光本體3、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然而,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透光本體3、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可為一體成型,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舉例來說,透鏡結構U的材質可以為一透明玻璃、透明壓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透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者是透明聚氨基甲酸酯 (Polyurethane,PU)材質,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透鏡結構U的材質可具有透光性質,其透光率可達85%以上,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3所示,並請一併參閱圖4所示,圖4為圖3的IV部分的放大示意圖。以下將進一步以兩個彼此相鄰的顯示器(M、M’)以及兩個彼此相鄰的透鏡結構(U、U’)作為一示例性說明。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其中一顯示器M可以與另外一顯示器M’相鄰設置,且另外一顯示器M’的結構可以與其中一顯示器M相仿,同樣地具有顯示區域M1’以及邊框區域M2’。其中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與另外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可以彼此相鄰或者彼此抵靠地設置。另外,其中一透鏡結構U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也可以彼此相鄰或者彼此抵靠地設置。值得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其中一透鏡結構U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之間也可以設置一間隔結構B(請參閱圖14B及圖14C所示)。此外,雖然圖式中的其中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與另外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之間為彼此抵靠,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其中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與另外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也可以設置一間隔結構(圖中未示出),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3及圖4所示,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之間的開槽S沿著一投影方向(例如負Y方向)的投影面積,可大於邊框區域M2沿著投影方向(例如負Y方向)的投影面積。換句話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透鏡結構U的尺寸可大於或等於顯示器M的尺寸,且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之間的開槽S在顯示器M上的垂直投影可至少遮蓋部分的顯示區域M1以及邊框區域M2。
承上述,請參閱圖5所示,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沿著圖1的III-III剖面的局部剖面示意圖,以下將以設置在透光本體3的其中一側的第一透光體1及第二透光體2作為示例性地 說明。詳細來說,第一透光體1可包括一第一曲面101,第二透光體2可設置於第一透光體1上,且第二透光體2可包括一第二曲面201。第一透光體1的第一曲面101與第二透光體2的第二曲面201可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第一曲面101與第二曲面201之間的開槽S。另外,第一曲面101可連接於第二曲面201,然本發明不以第一曲面101與第二曲面201為直接連接或間接連接為限制。值得說明的是,由於第一透光體1及第二透光體2分別包括第一曲面101以及第二曲面201,所以,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可分別為一凸透鏡的結構。也就是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透光本體3的其中一個側邊上至少具有兩個凸透鏡。請復參閱圖5所示,舉例來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曲面101的曲率可大於第二曲面201的曲率。另外,第一曲面101的切線斜率與第二曲面201的切線斜率的乘積為負值。
承上述,進一步來說,請復參閱圖4及圖5所示,第一透光體1可具有一第一預定厚度T1,第二透光體2具有一第二預定厚度T2,且第一預定厚度T1的尺寸可大於第二預定厚度T2的尺寸。更進一步來說,開槽S可具有一預定深度D,且開槽S的預定深度D可大於或等於第一預定厚度T1與第二預定厚度T2的總和的1.5倍,即D
Figure 107138638-A0101-12-0007-27
1.5(T1+T2)。另外,開槽S的預定深度D也可大於邊框區域M2的一邊框寬度W的1.5倍。再進一步來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透光體1可包括一第一透光部11以及一連接於第一透光部11的第二透光部12,第二透光部12可具有一第三預定厚度T3,第一透光部11可具有一第四預定厚度T4。優選地,第三預定厚度T3的尺寸可大於第二預定厚度T2的尺寸。更進一步地,舉例來說,開槽S可具有一預定深度D,預定深度D可至少大於或等於1.5倍的邊框寬度W。藉此,可以避免觀看者E在最大觀賞角度β(請參閱圖15所示)的視角內看到邊框區域M2。然而,須說明的是,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 也能進一步考慮其他參數,例如考慮面板的黑邊及取幾個子像素(RGB)作為放大效果等。
接著,請參閱圖6所示,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其中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第一透光體1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直接或間接連接於第一曲面101的底表面103,第二透光體2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直接或間接連接於第二曲面201的頂表面203,第一曲面101、第二曲面201以及第一曲面101與第二曲面201之間的開槽S都位於頂表面203與底表面103之間。另外,透光本體3可具有一第一表面31以及一相對於第一表面31的第二表面32。第一表面31可連接於底表面103,第二表面32可連接於頂表面203。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表面31及底表面103可為透鏡結構U的入光面,第二表面32及頂表面203可為透鏡結構U的出光面,且入光面及出光面分別位於透鏡結構U的相反兩側。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6所示,舉例來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二透光體2的頂表面203可為一平坦表面,且頂表面203可以與第二表面32平行且呈齊平設置。優選地,第二透光體2的頂表面203與第二表面32為共平面。更優選地,第二透光體2的頂表面203可與顯示區域M1的表面呈平行設置。另外,第一透光體1的底表面103也可為一平坦表面,且底表面103可以與第一表面31平行且呈齊平設置。優選地,第一透光體1的底表面103與第一表面31為共平面。更優選地,第一透光體1的底表面103可與顯示區域M1的表面呈平行設置。然而,須說明的是,本發明不以上述所舉例子為限制。另外,請復參閱圖4及圖6所示,值得說明的是,當兩個透鏡結構(U、U’)相鄰設置時,兩個透鏡結構U的頂表面203優選可為呈大致齊平設置,以使得相鄰的兩個透鏡結構(U、U’)的出光面形成一平坦表面。另外,值得說明的是,雖然上述是以頂表面203以及底表面103為一平坦表面作為舉例 說明,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頂表面203以及底表面103上也可以進一步具有表面微結構,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請復參閱圖6所示,第一曲面101可包括一第一起始表面1011、一第一終止表面1012以及一連接於第一起始表面1011與第一終止表面1012之間的第一連接表面1013。第二曲面201可包括一第二起始表面2011、一第二終止表面2012以及一連接於第二起始表面2011與第二終止表面2012之間的第二連接表面2013。另外,值得說明的是,優選地,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起始表面1011可平行於頂表面203,第二起始表面2011可平行於頂表面203,且第一起始表面1011以及第二起始表面2011可位於第一連接表面1013以及第二連接表面2013之間。換句話說,第一起始表面1011的斜率可與頂表面203的斜率相同,第二起始表面2011的斜率可與頂表面203的斜率相同。藉此,當觀看者在觀看顯示裝置P所投射出來的畫面時,能使得相鄰的兩個顯示器(M、M’)之間靠近邊框區域(M2、M2’)的顯示區域(M1、M1’)所投射出的畫面產生平順相接的效果。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6所示,以圖6的實施方式來說,第一透光部11可包括一第一側表面102,第二透光部12可包括第一曲面101。第一側表面102可連接於第一曲面101,第一側表面102的曲率可與第一曲面101的曲率相異,且第一曲面101連接於第一側表面102與第二曲面201之間。此外,第一側表面102可與頂表面203呈垂直設置。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7所示,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另外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由圖7與圖5的比較可知,在圖5的實施方式中,開槽S可位於一大氣環境中,因此,設置在開槽S中的一介質(圖中未標號)可以是大氣環境下的空氣。然而,在圖7的實施方式中,一介質5可設置於開槽S中。舉例來說,圖7中的介質5可為一膠體,例如聚二甲基矽氧烷 (Polydimethylsiloxane,PDMS)或者是矽膠(Polymerized Siloxanes),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須特別說明的是,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設置在開槽S中的介質5不論是空氣或是其他填充物,介質5的折射率都是大於或等於1,第二透光體2的折射率都是大於開槽S中的介質5的折射率,且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也是大於介質5的折射率。換句話說,當開槽S位於一大氣環境下時,第二透光體2及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可大於位於大氣環境下的開槽S中的折射率。此外,當開槽S中的介質5為一填充物時,第二透光體2及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也是大於介質5(填充物)的折射率。藉此,當觀看者的視線由第二透光體2看入時,可通過第二透光體2的折射率大於開槽S中的介質5的折射率使得視線產生折射,進而達到不會看到兩個相鄰的顯示器M之間的邊框區域(M2、M2’)的效果。另外,還可以進一步利用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也是大於介質5的折射率,而進一步地讓光線地折射角度擴大,而使得透鏡結構U的整體厚度能夠減少。值得說明的是,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與第二透光體2的折射率可以相同或相異,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舉例來說,介質5的折射率可為1.4,第二透光體2及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可為1.5,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8所示,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再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由圖8與圖6的比較可知,在圖8的實施方式中,透鏡結構U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透光體4。進一步來說,第三透光體4可設置於第一透光體1與第二透光體2之間。第三透光體4可包括一連接面401,連接面401可連接於第一曲面101與第二曲面201之間,且第一曲面101、第二曲面201以及連接面401之間能形成開槽S。另外,值得說明的是,第三透光體4也可以與透光本體3、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一體成型地設置,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更進一步來說,請復參閱圖8所示,舉例來說,第一曲面101可如同前述實施方式所說明地包括一第一起始表面1011、一第一終止表面1012以及一第一連接表面1013,第二曲面201可包括一第二起始表面2011、一第二終止表面2012以及一第二連接表面2013。藉此,連接面401可位於第一起始表面1011以及第二起始表面2011之間。此外,第一起始表面1011及第二起始表面2011優選也可平行於頂表面203,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9所示,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又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由圖9與圖6的比較可知,在圖9的實施方式中,第二透光體2可包括一第三透光部21以及一連接於第三透光部21的第四透光部22。詳細來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四透光部22可位於第三透光部21與第二透光部12之間。另外,第三透光部21可包括一第二側表面202,第四透光部22可包括第二曲面201,第二側表面202可連接於第二曲面201,第二側表面202的曲率與第二曲面201的曲率相異,且第二曲面201可連接於第二側表面202與第一曲面101之間。更進一步來說,第三透光部21還可包括頂表面203,且第二側表面202可連接於頂表面203與第二曲面201之間。此外,優選地,第二側表面202可與頂表面203呈垂直設置。另外,值得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圖9的實施方式也可以進一步具有圖8所示的第三透光體4,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10所示,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另外再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由圖10與圖6的比較可知,在圖10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透光體1的第一側表面102可為斜面。然而,須說明的是,雖然圖10中的第一側表面102以斜面呈現,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側表面102也可以為曲面,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曲面101的切線斜率與第一側表面102的切線斜率的乘積優選可為負值。
接著,請參閱圖11所示,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另外又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由圖11與圖6的比較可知,在圖11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透光部11還可進一步包括一銜接面104。詳細來說,銜接面104可連接於第一側表面102與第一曲面101之間,且銜接面104的曲率與第一曲面101的曲率相異。舉例來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銜接面104可垂直於第一側表面102,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12所示,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又再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由圖12與圖6的比較可知,在圖12的實施方式中,第一起始表面1011可傾斜於頂表面203,且第二起始表面2011可傾斜於頂表面203。換句話說,第一起始表面1011與一平行於頂表面203的基準面(圖中未標號)之間可具有一第一切線角度θ1,且第一切線角度θ1大於0度。另外,第二起始表面2011與一平行於頂表面203的基準面(圖中未標號)之間可具有一第二切線角度θ2,且第二切線角度θ2大於0度。
接著,請復參閱圖5所示,並請一併參閱圖13所示,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又更再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由圖13與圖5的比較可知,在圖13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透光體1及第二透光體2可朝向一預定方向(正Z方向,請配合圖4所示)延伸。第一透光體1的延伸長度K1的尺寸可小於第二透光體2的延伸長度K2的尺寸。藉此,可增加視覺上的流暢度。
承上述,請參閱圖14A所示,圖14A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另外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由圖14A與圖4的比較可知,在圖14A的實施方式中,其中一透鏡結構U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可以彼此相鄰且彼此分離地設置。藉此,使得其中一透鏡結構U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之間具有一空隙,而使得其中一透鏡結構U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具有形變之空間。另外,須說明的是,雖然圖14A的實施方式中的其中一顯示器M與另外一顯示器M’的邊 框區域(M2、M2’)是彼此抵靠的,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其中一顯示器M與另外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M2’)也可以分別對應於其中一透鏡結構U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而使得其中一顯示器M與另外一顯示器M’彼此相鄰且彼此分離地設置。
承上述,請參閱圖14B所示,圖14B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再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由圖14B與圖14A的比較可知,在圖14B的實施方式中,顯示裝置P還可以進一步包括一間隔結構B。舉例來說,間隔結構B可為膠體或撓性體以承受拉力或壓力。間隔結構B例如為聚二甲基矽氧烷或者是矽膠,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進一步來說,第二透光體2的折射率可都是大於間隔結構B的折射率。舉例來說,間隔結構B的折射率可為1.4,第二透光體2及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可為1.5,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4B所示,更進一步來說,間隔結構B可設置在其中一透鏡結構U的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之間。藉此,通過間隔結構B的設置,也可以達到防塵之效果。此外,當使用者在觀看時,間隔結構B也能對顯示區域M1的光線的提供反射的效果(請參閱圖17D所示)。值得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其中一顯示器M與另外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M2’)也可以分別對應於其中一透鏡結構U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而使得其中一顯示器M與另外一顯示器M’彼此相鄰且彼此分離地設置,同時,間隔結構B也可以設置在其中一顯示器M與另外一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M2’)之間。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9所示,並請參閱圖14C所示,圖14C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由圖14C與圖14B的比較可知,在圖14C的實施方式中,間隔結構B可以僅設置在其中一透鏡結構U的第二透光體2與另外一透鏡結構U’的第二透光體(圖中未標號)之間,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復參閱圖13所示,並請參閱圖14D所示,圖14D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另外再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在圖14D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圖13所示的透鏡結構U。另外,在圖14D中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進一步設置間隔結構B,且透鏡結構U也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三透光部21及第四透光部22,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15所示,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第二透光體的角度設計的示意圖。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第二透光體2的第二終止表面2012的一預定切線角度α設計。通過第二終止表面2012的角度設計也可以調整觀看者E所能看到的最大觀賞角度β,以避免看到邊框區域M2。詳細來說,可利用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以及位在開槽S中的介質5的折射率配合正弦定理,並考慮到避免全反射而得到第二終止表面2012的預定切線角度α符合下列關係式:
Figure 107138638-A0101-12-0014-1
其中,α為預定切線角度,為β最大觀賞角度,N1為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率,N2為介質5的折射率。藉此,配合上述關係式,可避免觀看者E在最大觀賞角度β觀看邊框區域M2時因全反射的關係而無法看到顯示區域M1的畫面。
接著,請參閱圖16A及圖16B所示,圖16A至圖16B分別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成型方式示意圖。以下將進一步說明透鏡結構U的成型方式。詳細來說,如圖16A所示,透鏡結構U可以以一體成型的方式進行製作。另外,在圖16B的實施方式中,則可以將透鏡結構U分成多個部分,且透鏡結構U的多個部分分別成型,最後在進行結合,以形成前述實施方式所說明的透鏡結構U。另外,舉例來說,透鏡結構U的多個部分之間可利用依光學膠將透鏡結構U的多個部分黏合,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17A至圖17C所示,圖17A至圖17C分別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的光線投射示意圖。另外,值得說明的是圖17A至圖17C中的網點部分,所代表的是觀看者E的視線,通過第二透光體2及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所行經的範圍。
承上述,如圖17A所示,舉例來說,一第一視線L1與顯示裝置P的出光面的法線方向(圖中未標號)呈0度角,當觀看者E沿著第一視線L1朝向顯示裝置P觀看時,可通過第二透光體2及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而避免看到邊框區域(M2、M2’)。另外,如圖17B所示,舉例來說,一第二視線L2與顯示裝置P的出光面的法線方向之間的夾角為10度,當觀看者E沿著第二視線L2朝向顯示裝置P觀看時,也可通過第二透光體2及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而避免看到邊框區域(M2、M2’)。另外,如圖17C所示,舉例來說,一第三視線L3與顯示裝置P的出光面的法線方向之間的夾角為20度,當觀看者E沿著第三視線L3朝向顯示裝置P觀看時,也可通過第二透光體2及第一透光體1的折射,而避免看到邊框區域(M2、M2’)。須說明的是,當視線(例如第三視線)與顯示裝置P的出光面的法線方向之間的夾角越大時,觀看者可以由另外一透鏡結構U’看到其中一顯示區域M1的畫面。也就是說,如圖17C所示,在不大於最大觀賞角度β的情況下,可利用折射的效果而使得畫面能夠左右互相補償,即,左側的顯示區域M1的畫面可投射到右側的透鏡結構U’上,或者是右側的顯示區域M1’的畫面可投射到左側的透鏡結構U上。藉此,可以避免觀看者E看到邊框區域(M2、M2’)。
承上述,進一步來說,第二透光體2主要可以用來將局部畫面的光線折射並放大,以避免觀看者E看到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M2’)。此外,第一透光體1主要可以用來進一步增加光線的折射角度,以減少透鏡結構U的厚度。
接著,請參閱圖17D所示,圖17D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透鏡結 構的光線投射示意圖。圖17D的實施方式為顯示裝置P還進一步包括一間隔結構B的光線投射示意圖。舉例來說,當觀看者E沿著第四視線L4朝向顯示裝置P觀看時,一部分的光線也可以利用間隔結構B的穿透折射或反射,而使得畫面能夠左右互相補償。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顯示裝置P及其透鏡結構U,其能利用“位於第一透光體1與第二透光體2之間的開槽S”的技術方案,而能避免觀看者E看到顯示器M的邊框區域M2。進一步來說,通過第一透光體1、第二透光體2以及開槽S的設置,也可以增加光線折射的次數,進而減少透鏡結構U的整體厚度(第一預定厚度T1及第二預定厚度T2的加總)。
此外,當觀看者E觀看顯示裝置P的視線角度較大時,也能通過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的設置,而使得相鄰的兩個顯示器M之間的光線能通過第一透光體1以及第二透光體2的折射,而達到畫面相互補償的效果。藉此,顯示裝置P所投射出的畫面能產生平順相接的效果。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U‧‧‧透鏡結構
1‧‧‧第一透光體
101‧‧‧第一曲面
11‧‧‧第一透光部
12‧‧‧第二透光部
2‧‧‧第二透光體
201‧‧‧第二曲面
3‧‧‧透光本體
S‧‧‧開槽
T1‧‧‧第一預定厚度
T2‧‧‧第二預定厚度
T3‧‧‧第三預定厚度
T4‧‧‧第四預定厚度
D‧‧‧預定深度

Claims (23)

  1.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至少一顯示器,至少一所述顯示器包括一顯示區域以及一設置於所述顯示區域外側的邊框區域;以及至少一透鏡結構,至少一所述透鏡結構對應於至少一所述顯示器設置,且至少一所述透鏡結構設置於至少一所述顯示器的一觀看者的一側,至少一所述透鏡結構包括:一第一透光體,所述第一透光體包括一第一曲面;以及一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二透光體設置於所述第一透光體上,所述第二透光體包括一第二曲面;其中,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之間的開槽;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以及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所形成的所述開槽在至少一所述顯示器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遮蓋部分的所述顯示區域以及所述邊框區域。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大於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曲面的切線斜率與所述第二曲面的切線斜率的乘積為負值。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具有一第一預定厚度,所述第二透光體具有一第二預定厚度,所述第一預定厚度的尺寸大於所述第二預定厚度的尺寸。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還進一步包括:至少另外一顯示器、至少另外一透鏡結構以及至少一間隔結構,至少另外一所述透鏡結構對應於至少另外一所述顯示器設置,且至少另外一所述透鏡結構設置於至少另外一所述顯示器的一觀看者的一側,其中,至少另外一所述顯示器與至少一所述顯示器彼此相 鄰設置,且至少另外一所述透鏡結構與至少一所述透鏡結構彼此相鄰設置;其中,至少另外一所述透鏡結構包括一第一透光體以及一設置於所述第一透光體上的第二透光體;其中,至少一所述間隔結構設置在至少一所述透鏡結構的所述第二透光體與至少另外一所述透鏡結構的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
  6. 一種透鏡結構,其包括:一第一透光體,所述第一透光體包括一第一曲面;以及一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二透光體設置於所述第一透光體上,所述第二透光體包括一第二曲面;其中,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之間的開槽。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大於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曲面的切線斜率與所述第二曲面的切線斜率的乘積為負值。
  9.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具有一第一預定厚度,所述第二透光體具有一第二預定厚度,所述第一預定厚度的尺寸大於所述第二預定厚度的尺寸。
  10.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開槽具有一預定深度,所述第一透光體具有一第一預定厚度,所述第二透光體具有一第二預定厚度,所述預定深度小於或等於所述第一預定厚度與所述第二預定厚度的總和的1.5倍。
  11.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為一體成型。
  12.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開槽位於一大氣環境,所述第二透光體的折射率大於位於所述大氣環境下的開槽中的折射率。
  13.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還進一步包括:一介質,所述介 質設置於所述開槽中,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的折射率大於所述介質的折射率,所述第二透光體的折射率大於所述介質的折射率,且所述介質的折射率大於或等於1。
  14.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還進一步包括一連接於所述第一曲面的底表面,所述第二透光體還進一步包括一連接於所述第二曲面的頂表面,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以及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之間的所述開槽都位於所述頂表面與所述底表面之間,且所述頂表面為一平坦表面。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曲面包括一第一起始表面、一第一終止表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起始表面與所述第一終止表面之間的第一連接表面,所述第二曲面包括一第二起始表面、一第二終止表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二起始表面與所述第二終止表面之間的第二連接表面,所述第一起始表面平行於所述頂表面,所述第二起始表面平行於所述頂表面,且所述第一起始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起始表面位於所述第一連接表面以及所述第二連接表面之間。
  16.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包括一第一透光部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透光部的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一第一側表面,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一側表面連接於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一側表面的曲率與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相異,且所述第一曲面連接於所述第一側表面與所述第二曲面之間。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二透光體具有一第二預定厚度,所述第二透光部具有一第三預定厚度,所述第三預定厚度的尺寸大於所述第二預定厚度的尺寸。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側表面為斜面或曲面。
  19.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二透光體包括一第三透光部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三透光部的第四透光部,所述第三透光部包括一第二側表面,所述第四透光部包括所述第二曲面,所述第二側表面連接於所述第二曲面,所述第二側表面的曲率與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相異,且所述第二曲面連接於所述第二側表面與所述第一曲面之間。
  20.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包括一第一透光部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透光部的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一第一側表面,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一側表面連接於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一側表面的曲率與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相異,且所述第一曲面連接於所述第一側表面與所述第二曲面之間;其中,所述第二透光體包括一第三透光部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三透光部的第四透光部,所述第三透光部包括一第二側表面,所述第四透光部包括所述第二曲面,所述第二側表面連接於所述第二曲面,所述第二側表面的曲率與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相異,且所述第二曲面連接於所述第二側表面與所述第一曲面之間。
  21.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透光體,所述第三透光體設置於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其中,所述第三透光體包括一連接面,所述連接面連接於所述第一曲面與所述第二曲面之間,且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以及所述連接面之間能形成所述開槽。
  22.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透鏡結構,還進一步包括:一透光本體,所述第一透光體及所述第二透光體連接於所述透光本體,且所述第一透光體及所述第二透光體朝向一預定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的延伸長度的尺寸小於所述第二透光體的延伸長度的尺寸。
  23. 一種透鏡結構,其包括: 一第一透光體;以及一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二透光體設置於所述第一透光體上;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彼此相對,以形成一位於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的開槽;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體以及所述第二透光體為凸透鏡。
TW107138638A 2018-10-31 2018-10-31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TW2020186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8638A TW202018682A (zh) 2018-10-31 2018-10-31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8638A TW202018682A (zh) 2018-10-31 2018-10-31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8682A true TW202018682A (zh) 2020-05-16

Family

ID=71895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8638A TW202018682A (zh) 2018-10-31 2018-10-31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0186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47244B1 (ko) 광섬유를 포함하는 판상 광학부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EP3316024B1 (en) Video wall display device
US9588264B2 (en) Bezel-concealing display covers and display devices
CN102349293B (zh) 显示装置
JP5872206B2 (ja)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
US9851480B2 (en) Prism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7164117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KR20150064618A (ko) 멀티 스크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8205414A (ja) 光学構造体、表示装置
US10394513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6183413B2 (ja) 表示装置
US10725238B2 (en) Display assembly including at least two display devices
US9885826B2 (en) Optical seam reduction
TW202018682A (zh) 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
TWI422871B (zh) 光學元件及顯示模組
KR102344296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판상 광학 부재
US20220004059A1 (en)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327510A (zh) 消隐边框显示器
CN115413355A (zh) 一种拼接显示单元和显示屏
JP2009042407A (ja) 表示装置
JPH02134677A (ja) マルチスクリーン型表示装置
JP2018189742A (ja) 表示装置
CN111128009A (zh) 显示装置及其透镜结构
CN215068963U (zh) 消隐边框显示器
JP2013200495A (ja) 配列型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