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7595A - 使用pcsk9抑制劑之給藥療程 - Google Patents

使用pcsk9抑制劑之給藥療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7595A
TW202017595A TW108121533A TW108121533A TW202017595A TW 202017595 A TW202017595 A TW 202017595A TW 108121533 A TW108121533 A TW 108121533A TW 108121533 A TW108121533 A TW 108121533A TW 202017595 A TW202017595 A TW 2020175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ibody
patient
artificial sequence
pcsk9
alirocuma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1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瑪莉 巴卡拉丹奈特
勞倫斯 貝薩克
科林 哈諾亭
羅伯特 波狄
威廉 薩西耶拉
賈奎斯 瑞
Original Assignee
法商賽諾菲生物技術公司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法商賽諾菲生物技術公司,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法商賽諾菲生物技術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7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759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enzy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6Antihyperlipidem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4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ose, timing or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from primates, e.g. ma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Diabet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Obesity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治療PCSK9-媒介的疾病或PCSK9-媒介的症狀之方法。特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包括在無史塔丁(statin)下,將一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投予有此需要之患者的方法。

Description

使用PCSK9抑制劑之給藥療程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係關於2013年11月12日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902,857號,2014年3月19日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955,337號,及2014年7月31日申請的歐洲專利申請案第14306222.2號,其各別的內容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係關於供PCSK9-媒介的疾病或PCSK9-媒介的症狀之治療處置領域。特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包括在無史塔丁(statin)下,將一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拮抗劑,例如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投予有此需要之患者的方法。本發明亦關於包括將高劑量、低頻率的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給劑療法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的方法。
高膽固醇血症,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量增加,造成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和冠心病(CHD)之主要風險,為西方國家死亡和失能之主要原因。許多研究已驗證,降低LDL-C量,主要係以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CoA還原酶(HMG CoA)抑制劑(通常被稱為史塔丁類),降低CHD之風險,其中LDL-C量和CHD事件間的強力直接關係;就每降低1mmol/L(~40mg/dL)的LDL-C,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和罹患率係減少22%。LDL-C下降越多則使得事件減少越多,且密集的對照標準史塔丁治療之比較數據顯示,越低的LDL-C量,對於處於高心血管風險的病患越有利。
長期升高的LDL-C導致冠狀動脈粥狀硬化逐步累積,需要長期的管理,其包括生活型態措施作為主要干預。然而,因為生活型態措施鮮少降低血漿LDL-C達>15%,所以使用藥物治療為適當治療血脂異常病患所需。目前的降LDL-C藥物包括史塔丁類、依澤替米貝(ezetimibe)(EZE)、纖維酸類(fibrates)、菸鹼酸(niacin)和膽酸螯合劑,其中史塔丁類為最常開的處方,因為其已顯現良好的降LDL-C和減少CHD事件之能力。因為高膽固醇血症大多為無症狀的,因此用於其管理之藥劑的副作用可能削弱病患的服從性。在數個世代研究中,所提出的1年史塔丁治療遵從率範圍係從26%至85%,其中在最初的數個月內典型地觀察到服藥遵從率快速下降。
儘管脂質調節治療,例如史塔丁的廣泛利用,於1999至2006年間在美國大約30%進行高膽固醇血症治療的成人病患無法達到其建議的LDL-C目標。其理由包括治療的遵從性差、藥物抗性/耐受性,以及不良事件率和增加劑量之間的正相關性。再者,因為最有效的脂質調節治療可能僅降低LDL-C量至高55%,需要實質上降低LDL-C之病患,例如該等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病患的目標達成率,常常明顯地低於所預期的。更有效的脂質調節治療和治療療法因此係需要改善這些病患的目標達成率。
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為一種前蛋白轉化酶,係屬於分泌性枯草桿菌酶家族之蛋白酶K亞家族。證據顯示,PCSK9藉由促進在肝臟中媒介LDL內吞作用(循環之LDL清除的主要路徑)之LDL受體的降解,而增加血漿LDL膽固醇。
使用PCSK9抑制劑(抗-PCSK9抗體)降低血清總膽固醇、LDL膽固醇和血清三酸甘油酯已描述於美國專利第8,062,640號和第8,357,371號,以及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3/0064834號中。然而,在本項技術中對於改良的治療方法仍有需求。
本發明係藉由在無史塔丁下建立以較低的頻率將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投予一病患之有利效用,提出本項技術中對於改良的治療方法之需求。本發明係提供在無史塔丁下藉由投予高劑量、低頻率之抗-PCSK9抗 體的給劑療法來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及/或降低LDL-膽固醇之方法。
一實施例係提供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之方法,其係藉由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降低患者中之LDL-C。
另外的實施例係提供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治療高膽固醇血症之方法,其係藉由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治療患者中之高膽固醇血症。
一實施例係提供於一患者中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之方法,其係藉由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本發明亦提供藉由在無史塔丁下投予一患者PCSK9拮抗劑,增加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拮抗劑於該患者中之作用效期的方法。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在其他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nonFH)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
本發明亦包括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治療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的方法,其係藉由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該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治療該患者中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
在某些實施中,該患者係在投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在某些實施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係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依澤替米貝、纖維酸類、芬諾菲布特(fenofibrat)、菸鹼酸、ω-3脂肪酸及膽酸樹脂。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為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在其他的實施例中,該患者在投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並無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
在某些實施中,PCSK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的重鏈可變區/輕鏈可變區(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重鏈和輕鏈互補決定區(CDR):SEQ ID NO:1/6和11/15。在某些方面,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某些方面,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1胺基酸序列之HCVR和具有SEQ ID NO:15胺基酸序列之LCVR。在某些方面,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某些方面,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胺基酸序列之HCVR及具有SEQ ID NO:6胺基酸序列之LCVR。
在本發明特定的方面,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PCSK9上的相同表位結合,為一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
在本發明特定的方面,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競爭與PCSK9結合。
本發明之方法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將一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投予一患者。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係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來給藥,且若患者的LDL-C值係低於目標的LDL-C量,則該劑量仍保持在每4週約150mg。在某些實施中,係在患者接受第一劑的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後,測量該患者的LDL-C計12週。在某些實施中,目標LDL-C量係低於每公合70毫克(mg/dL)。在替代的實施例中,目標LDL-C量係低於每公合70毫克(mg/dL)及30%的LDL-C降低量。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目標LDL-C量係低於每公合100毫克(mg/dL)。在替代的實施例中,目標LDL-C量係低於每公合100毫克(mg/dL)及30%的LDL-C降低量。
本發明之方法包括藉由注射,包括以皮下注射,來投予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
在某些實施中,此方法降低了患者中一或多項之脂蛋白元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HDL-C)、總膽固醇(T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酸甘油酯(TG)或脂蛋白元A-1(ApoA-1)的量。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顯現一或多項高膽固醇血症的癥狀或指標或經診斷患有高膽固醇血症,或能因總膽固醇、LDL、三酸甘油酯、VLDL、脂蛋白(a)降低而得利,或能因HDL增加而得利。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PCSK9-媒介的疾病或PCSK9-媒介的症狀係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升高的總膽固醇量、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量、高脂血症、血脂異常、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血症、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史塔丁無法控制之高膽固醇血症。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屬於一或多個下列患者族群:(i)具有至少100mg/dL之血清LDL膽固醇(LDL-C)量之患者;(ii)具有低於40mg/dL之血清HDL-C量之患者;(iii)具有至少200mg/dL之血清膽固醇量的患者;(iv)具有至少150mg/dL之血清三酸甘油酯量的患者,其中該三酸甘油酯量係在禁食至少8小時之後所測。
本發明亦提供包括供治療患有PCSK9-媒介疾病或PCSK9-媒介症狀之患者的PCSK9抑制劑,以及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之醫藥組成物。此PCSK9抑制劑為一抗體,在特定的實施例中係包括,包含一含有SEQ ID NO:2、3和4中所述的CDR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及含有SEQ ID NO:7、8和10中所述的CDR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的抗體。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抗體係包括一包含SEQ ID NO:12、13和14中所述的CDR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及一包含SEQ ID NO:16、17和18中所述的CDR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抗體係包括分別為SEQ ID NO:1和6或SEQ ID NO:11和15中所述的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和輕鏈可變區。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醫藥組成物係包括一醫藥上可接受的賦形劑,而該賦形劑為一組胺酸,pH 6.0、聚山梨醇酯20和蔗糖之組合物。
一實施例係提供於一人類患者中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之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的給劑療法,其在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 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抗-PCSK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蛋白後,具有一或多項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之性質:(a)使用梯形法所計算的血漿濃度對時間的曲線下的面積,從計時起點至實時(AUClast)係從約250mg.天/L至約650mg.天/L;(b)所觀察到的最大血漿濃度(Cmax)係從約15mg/L至約33mg/L;(c)第一次達到最大血漿濃度(tmax)約7天;及(d)達到最終半衰期的時間(t1/2 Z)係從約5.5天至約12天。
另外的實施例係提供於一人類患者中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之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的給劑療法,其在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抗-PCSK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蛋白後,具有一或多項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之性質:(a)使用梯形法所計算的血漿濃度對時間的曲線下的面積,從計時起點至實時(AUClast)係從約150mg.天/L至約450mg.天/L;(b)所觀察到的最大血漿濃度(Cmax)係從約10.5mg/L至約24mg/L;(c)第一次達到最大血漿濃度(tmax)約7天;及(d)達到最終半衰期的時間(t1/2 Z)係從約5天至約9天。
詳細說明
在描述本發明之前,應了解,本發明不限於所述的特定方法和實驗條件,因為這些方法和條件可改變。亦應了解,文中所用的術語僅供描述特定的實施例之目的,且不希望限制本發明之範圍,因為本發明之範圍將僅受限於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
定義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所有文中所用的技術和科學術語係具有如本項技術之一般技術者所正常理解之相同意義。
請注意,除非內容中明確地指出,否則如本說明書和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用,單數形式「一」、「此」亦包括複數參照物。
術語「約」或「大約」當用於指特定所述之數值時,係指在該數值可從所述的數值以不超過1%變化。例如,如文中所用,「大約100」一詞係包括99和101及介於之間的值(例如99.1、99.2、99.3、99.4等)。
術語「投予」或「給藥」係指注射或其他實體遞送存在體外之物質(例如抗體)至一病患,例如藉由黏膜、皮內、靜脈內、皮下、肌肉內遞送,及/或任何其他如文中所述之實體遞送或本項技術中已知的方法。當欲治療一疾病或其癥狀時,物質之投予典型地係在疾病或其癥狀發生後進行。當欲預防一疾病或其癥狀時,物質之投予典型地係在疾病或其癥狀發生之前進行。
術語「組成物」和「調配物」希望係涵蓋含有特定成份(例如抗-PCSK9抗體),視需要特定量之產品,以及任何直接或間接由特定成份,視需要特定量組合所產生的產品。
術語「賦形劑」係指通常用於藥物作為稀釋劑、媒劑、防腐劑、結著劑、安定劑等之惰性物質,並包括(但不限於)蛋白(例如,血清白蛋白等),胺基酸(例如,天門冬胺酸、麩胺酸、離胺酸、精胺酸、甘胺酸、組胺酸等)、脂肪酸和磷脂質(例如,烷基磺酸酯、辛酸酯等)、界面活性劑(例如,SDS、聚山梨醇酯、非離子界面活性劑等)、糖類(例如,蔗糖、麥芽糖、海藻糖等)及多醇類(例如,甘露醇、山梨醇等)。亦參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1990)Mack Publishing Co.,Easton,Pa.,其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在胜肽或多肽之情況,術語「片段」係指包括少於全長胺基酸序列之胜肽或多肽。此一片段可能係由,例如截去胺基端、截去羧基端,及/或刪除胺基酸序列中間的殘基所產生。片段可,例如由替代的RNA剪接或由活體內蛋白酶活性所產生。在特定的實施例中,PCSK9片段係包括包含PCSK9多肽之至少50個胺基酸殘基、至少100個胺基酸殘及,至少125個相鄰胺基酸殘基,至少150個相鄰的胺基酸殘基,至少175個相鄰胺基酸殘基,至少200個相鄰胺基酸殘基,或至少250個相鄰胺基酸殘基的多肽。在一特定的實施例中,專一與PCSK9抗原結合之PCSK9多肽或抗體的片段係保留至少1種,至少2種,或至少3種全長多肽或抗體之功能。
術語「醫藥上可接受」係指經聯邦或州政府管理當局核准,或列於美國藥典、歐洲藥典或其他一般所知道之藥典中供用於動物,更特言之用於人類。
術語「防止」係指因給予文中所提供的治療或治療組合(例如,預防藥劑或治療劑之組合)所導致之完全或部份抑制PCSK9-媒介的疾病及/或其相關癥狀的發展、再發生、發作或擴散。
術語「PCSK9抗原」係指與抗體專一結合之PCSK9多肽部份。PCSK9抗原亦指與抗體專一結合之PCSK9多肽的類似物或衍生物或其片段。在某些實施例中,PCSK9抗原為單體PCSK9抗原或三聚體PCSK9抗原。形成表位之PCSK9多肽的區域可為多肽之相鄰的胺基酸,或此表位可由多肽之二或多個非相鄰區域聚集一起。表位可或不可為抗原之三維表面特徵。能引發免疫反應之PCSK9抗原表面上的局部化區域,為一PCSK9表位。此表位可或不可為抗原之三維表面特徵。
術語「人類PCSK9」、「hPCSK9」或「hPCSK9多肽」及類似術語係指(「多肽」、「胜肽」和「蛋白」在文中係交換使用)包括SEQ ID NO:198胺基酸序列之多肽及相關多肽,包括其SNP變體。相關多肽包括等位基因變體(例如,SNP變體);剪接變體;片段;衍生物;取代、刪除和插入變體;融合多肽;及種間同源物,較佳地,其係保留PCSK9活性及/或足以產生抗PCSK9免疫反應。亦涵蓋足以產生抗-PCSK9免疫反應之PCSK9的可溶性形式。如熟習本項技術者應了解,抗-PCSK9抗體可與PCSK9多肽、多肽片段、抗原或表位結合,因表位為較大抗原之部份,其為較大多肽片段之部份,其轉而為較大多肽之部份。hPCSK9可以三聚體(天然)或單體(變性)的形式存在。
術語「PCSK9-媒介的疾病」、「PCSK9-媒介的病症」和「PCSK9-媒介的病症」係交換使用並係指完全或部份由PCSK9,例如hPCSK9所導致之任何疾病。在特定的實施例中,PCSK9係異常(例如高度地)表現。在某些實施例中,PCSK9可能異常上調。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正常、異常或過度的細胞訊號傳遞係由PCSK9與PCSK9配體之結合所造成。在特定的實施例中,PCSK9配體為一PCSK9受體。在特定的實施例中,PCSK9-媒介的 疾病或症狀係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升高的總膽固醇量;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量;高脂血症;血脂異常;高膽固醇血症,特別是史塔丁無法控制之高膽固醇血症,例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或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以及史塔丁無法控制之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術語「患者(subject)」和「病患(patient)」係交換使用。如中所述,一患者較佳地為一哺乳動物,例如非靈長類(例如,牛、豬、馬、貓、狗、大鼠等)或靈長類(例如,猴子和人類),最佳地為人類。在一實施例中,此患者為患有PCSK9-媒介疾病之哺乳動物,較佳地人類。在另外的實施例中,此患者為處於發生PCSK9-媒介疾病風險之哺乳動物,較佳地人類。
術語「治療劑」係指可用於治療、管理或改善PCSK9-媒介疾病及/或其相關癥狀之任何藥劑。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術語「治療劑」係指本發明PCSK9抗體。在特定的其他實施例中,術語「治療劑」係指本發明PCSK9抗體以外的藥劑。較佳地,治療劑為一已知可用於,或已用於或目前正用於治療管理或改善PCSK9-媒介疾病或一或多種其相關癥狀之藥劑。
術語「治療(therapy)」係指任何可用於預防、管理、治療及/或改善PCSK9-媒介疾病(例如動脈粥狀硬化或高膽固醇血症)之方案、方法及/或藥劑。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術語「治療」係指可用預防、管理、治療及/或改善熟習本項技術者(例如醫療人員)已知的PCSK9-媒介疾病之生物性治療、支持性治療及/或其他治療。
術語「治療(treat)」係指由給予一或多種治療(包括,但不限於給予一或多種預防性或治療性藥劑)所產生之減低或改善PCSK9-媒介疾病(例如動脈粥狀硬化)的進程、嚴重性及/或期間。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等術語係指減低或抑制PCSK9與PCSK9配體之結合。
雖然任何類似或等同文中所述之任何方法和物質皆可用於施行本發明,但較佳的方法和物質為目前所述。所有文中所提及之刊物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病患族群
本發明之方法係包括選擇具有,或處於發生PCSK9-媒介疾病或症狀,例如高膽固醇血症或相關病症(例如動脈粥狀硬化)風險之患者,並在無史塔丁下,投予這些患者一包括PCSK9抑制劑之醫藥組成物。
例如,本發明之方法係包括,於無史塔丁下,投予有此需要的患者一包括抗-PCSK9抗體之治療組成物。治療組成物可包括任何如文中所述的抗-PCSK9抗體,或其片段。
如文中所用,「有此需要之患者」一詞係指顯現一或多項高膽固醇血症的癥狀或指標或經診斷患有高膽固醇血症,或其他能因總血清膽固醇、LDL、三酸甘油酯、VLDL、脂蛋白(a)[Lp(a)]降低而得利,或能因HDL增加而得利之人類或非人類動物。能藉由本發明方法治療之特定的示例性族群包括,適用於LDL血漿析離術之病患、具PCSK9-活化性突變(GOF)之患者、具異型接合子或同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或HoFH)之病患;具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其為史塔丁不耐受或史塔丁無法控制之患者;及處於發生高膽固醇血症風險,其可經預防性治療之患者。
當改變生活方式和習用的藥物治療通常可成功的降低膽固醇量的同時,並非所有的病患能以此等方法達到建議的目標膽固醇量。各種症狀,例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H),儘管積極的使用習用的治療,但似乎對降低LDL-C量具阻抗性。同型接合子和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FH、heFH)為與早熟性動脈硬化血管疾病有關之症狀。然而,診斷出hoFH之病患大多對習用的藥物治療無反應且治療選擇有限。特別是,藉由抑制膽固醇合成及上調肝LDL受體降低LDL-C之史塔丁治療,對於不存有或缺乏LDL受體之病患可能具極小的效用。最近在以最大劑量治療基因型確定的hoFH病患之報告中提出僅具低於約20%之平均LDL-C下降。於此療法中添加依澤替米貝(ezetimibe)10mg/天,產生27%之LDL-C總下降量,其離理想狀況仍很遙遠。同樣地,許多的病患對史塔丁無反應、以史塔丁治療控制差或無法耐受史塔丁治療;一般而言,這些病患不能以替代的治療達到膽固醇控制。對於可應付目前治療選擇不足之處的新穎治療有很大未滿足之需求。
因此,本發明係包括其中係在無史塔丁下將本發明之PCSK9抑制劑投予病患用以治療或預防高膽固醇血症。如文中所用,「在無史塔丁下」使用PCSK9抑制劑係指該患者在以本發明PCSK9抑制劑治療的同時,無合併服用史塔丁,或在以本發明PCSK9抑制劑治療之前,最近並未服用史塔丁。術語「在無史塔丁下」及「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係指該患者在血液中應無可偵測的史塔丁量,但是,由於之前的治療,該患者可能具有低於0.1mg/mL之任何史塔丁的血清濃度。如文中所用,「降脂劑」係指任何以調節患者之血脂為目的所投予之PCSK9抑制劑以外的醫藥劑。降脂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包括史塔丁類(阿伐他汀(atorvastatin)、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洛伐他汀(lovastatin)、美伐他汀(mevastatin)、匹伐他汀(pita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等)、菸鹼酸、纖維酸、膽酸螯合劑(例如考來烯胺(cholestyramine))、考來維侖(colesevelam)、考來替泊(colestipol)和依澤替米貝。因此「非史塔丁降脂劑」係指任何PCSK9抑制劑和史塔丁以外的醫藥劑。非史塔丁降脂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菸鹼酸、纖維酸、芬諾菲布特(fenofibrat)、膽酸螯合劑(例如考來烯胺(cholestyramine))、考來維侖、考來替泊、ω-3脂肪酸、膽酸樹脂及依澤替米貝。
在某些情況下,以本發明治療調配物治療之病患,除了顯現升高量之膽固醇、脂質、三酸甘油酯或脂蛋白之外,為健康的。例如,該病患在治療期間可能未顯現任何其他心血管、血栓或其他疾病或病症之風險因子。然而,在其他的情況下,該病患係以診斷、處於發生由升高的血清膽固醇、脂質、三酸甘油酯或脂蛋白所造成、與其相關或伴隨之疾病或病症的風險為基礎來做選擇。例如,在投予本發明醫藥組成物之時或之前,該病患可能經診斷或鑑定係處於發生心血管疾病或病症,例如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無症狀頸動脈粥狀硬化、中風、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等之風險中。心血管疾病或病症,在某些情況下,為高膽固醇血症。例如,若一病患經診斷或鑑定係處於發生高膽固醇血症症狀,例如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同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FH)以及不同於家族性高 膽固醇血症之高膽固醇血症(nonFH)發病率的風險,則可選擇該病患以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進行治療。
在其他的情況下,在投予本發明醫藥組成物之時或之前,該病患可能經診斷或鑑定係處於發生血栓阻塞疾病或病症,例如肺栓塞或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等之風險中。在特定的實施例中,病患係以診斷或處於發生二或多種上述疾病或病症之組合風險為基礎來選擇。例如,在投予本發明醫藥組成物之時或之前,該病患可能經診斷或鑑定係處於發生冠狀動脈疾病和肺栓塞之風險中。其他的診斷組合(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和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heFH和中風等)亦包括在能以本發明醫藥組成物治療之病患族群的定義中。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亦可用於治療由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腎病症候群、腎衰竭、庫辛氏症、膽汁性肝硬化、肝醣儲積症、肝腫瘤、膽汁鬱積、生長激素缺乏症組成之群中選出的潛在疾病或病症所造成或與其相關的高膽固醇血症或血脂異常。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亦可用於治療因先前治療療法,例如雌激素治療、黃體素治療、β阻斷劑或利尿劑所造成或與其相關的高膽固醇血症或血脂異常。
又在其他的些情況下,以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治療之病患係以由一或多個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之因子為基礎來選擇:年齡(例如,大於40、45、50、55、60、65、70、75或80歲)、種族、性別(男性或女性)、運動習慣(例如,規律運動者,不運動者)、其他先前存在的醫療狀況(例如,第II型糖尿病,高血壓等)及目前的用藥狀況(例如,目前正服用史塔丁[例如西立伐他汀、阿伐他汀、辛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β阻斷劑、菸鹼酸等)。在以本發明方法治療之前,可以一或多個這些因子為基準來選擇/篩選可能的病患(例如,藉由問卷、診斷評估等)。
本發明亦包括藉由將PCSK9抑制劑投予一患者,於該患者中增加越過腸道的膽固醇排泄(TICE)之方法。例如,本發明係提供藉由將帶有pH-依賴結合特性之PCSK9抗體投予一患者,於該患者中增加TICE之方法。根據特定的實施例,本發明係包括包含鑑定一患者其就增進TICE可能為有利的, 或鑑定一患者其具有TICE障礙,並將PCSK9抑制劑投予該患者之方法。
高膽固醇血症為動脈粥狀硬化的先驅。因此,本發明亦包括其中係在無史塔丁下將本發明之PCSK9抑制劑投予一病患,用以治療或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已為本項技術所熟知並包括,但不限於高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量、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量、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男性、抽菸及高血清膽固醇。就特定患者評估這些危險因子的方法亦為本項技術所熟知。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所選擇的患者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患者為高膽固醇血症及/或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之患者。「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為符合目前就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所建立的標準之患者。「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患者為符合目前就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患者所建立的標準之患者(參見,例如Harrison's Principles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第13版,McGraw-Hill,Inc.,N.Y)。例如,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典型地係具有>160mg/dL之LDL量,或>130mg/dL及至少二個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的危險因子:男性、早發性冠心病之家族史、抽菸(每天大於10支)、高血壓、低HDL(<35mg/dL)、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症、腹部肥胖、高脂蛋白(a)及個人腦血管病史或阻塞性週邊血管疾病。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患者典型地係具有>250mg/dL之三酸甘油酯(TG)量。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所選擇的患者為高脂血症者但未接受高脂血症之治療。
PCSK9抑制劑
本發明之方法係包括投予病患一包括PCSK9抑制劑之治療組成物。如文中所用,「PCSK9抑制劑」為在活體外或活體內與人類PCSK9結合或相互作用並抑制PCSK9之正常生物功能之藥劑。PCSK9抑制劑範疇之非限定實例包括小分子PCSK9拮抗劑、胜肽-為基底的PCSK9拮抗劑(例如,「肽體」分子)及專一與人類PCSK9結合之抗體或抗體脂抗於結合片段。
術語「人類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或「人類PCSK9」或「hPCSK9」係指具有如SEQ ID NO:197中所示之核苷酸序列及SEQ ID NO:198之胺基酸序列的PCSK9或其生物活性片段。
術語「抗原結合蛋白」係指與抗原結合之蛋白。例如,抗原結合蛋白係包括,但不限於抗體、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DVD-Ig及雙可變區之免疫球蛋白。
術語「抗體」希望係指包括藉由雙硫鍵相互連接的四條多肽鏈,二條重(H)鏈及二條輕(L)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以及其多聚體(例如IgM)。各重鏈係包括重鏈可變區(文中縮寫為HCVR或VH)及重鏈恆定區。重鏈恆定區係包括三個區,CH1、CH2和CH3。各輕鏈係包括輕鏈可變區(文中縮寫為LCVR或VL)及輕鏈恆定區。輕鏈恆定區係包括一個區,CL1。VH和VL區可進一步分為高變區,稱為互補決定區(CDR),穿插更保守的、稱為架構區(FR)之區域。各VH和VL係由三個CDR和四個FR所組成,以下列順序由胺基端排列至羧基端:FR1、CDR1、FR2、CDR2、FR3、CDR3、FR4。在本發明不同的實施例中,抗-PCSK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蛋白)之FR可與人類胚原序列相同或經天然或人工修飾。胺基酸序列可以二或多個CDR之比鄰分析(side-by-side analysis)為基礎來定義。
術語「抗體」亦包括全長抗體分子之抗原結合片段。術語抗體之「抗原結合部份」及其類似物,包括專一與抗原結合,形成一複合物之天然生成、酵素性取得、合成地或基因工程多肽或糖蛋白。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使用任何適合的標準技術,例如蛋白分解消化或涉及編碼抗體可變區及視需要恆定區之DNA處理和表現的重組基因工程技術衍生自,例如全長抗體分子。此等DNA為已知的及/或可容易地從市面來源、DNA庫(包括,例如嗜菌體-抗體庫)取得,或可經合成。DNA可經化學性或藉由使用分子生物技術來排序或處理例如將一或多個可變區及/或恆定區排列成適合的組態,或導入密碼子,建立半胱胺酸殘基、修飾、添加或刪除胺基酸等。
抗原結合片段之非限定實例包括:(i)Fab片段;(ii)F(ab')2片段;(iii)Fd片段;(iv)Fv片段;(v)單鏈Fv(scFv)分子;(vi)dAb片段;及(vii)由模擬抗體之高變區的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最小辨識單位(例如分離的互補決定區(CDR)例如CDR3胜肽),或有序結構FR3-CDR3-FR4胜肽。其他的工程分子,例如區域-專一性抗體、單區域抗體-區域-刪除抗體、嵌合抗體、CDR-嫁接抗體、雙抗體、三抗體、四抗體、微抗體、奈米抗體(例如單價奈米抗 體、雙價奈米抗體等)、小模組免疫醫藥(SMIP)及鯊可變IgNAR區亦含蓋在「抗原結合片段」詞語中。
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典型地將包括至少一個可變區。可變區可為任何大小之胺基酸組成且一般將包括至少一個CDR其係與一或多個架構序列相鄰或在框架內。在具有VH與VL區相連接的抗原結合片段中,VH和VL區可以任何適當的排列位於彼此相對的位置。例如可變區可為二聚性且含有VH-VH、VH-VL或VL-VL二聚體。另一種選擇,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含有單體性VH或VL區。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含有至少一個可變區共價連接至少一個恆定區。可載本發明之抗體的抗原結合片段內發現的可變區和恆定區之非限定、示例性組態包括:(i)VH-CH1;(ii)VH-CH2;(iii)VH-CH3;(iv)VH-CH1-CH2;(v)VH-CH1-CH2-CH3;(vi)VH-CH2-CH3;(vii)VH-CL;(viii)VL-CH1;(ix)VL-CH2;(x)VL-CH3;(xi)VL-CH1-CH2;(xii)VL-CH1-CH2-CH3;(xiii)VL-CH2-CH3;和(xiv)VL-CL。在任何可變區和恆定區之組態中,包括任何上列的示例性組態,可變區和恆定區可直接彼此連接或可藉由全長或部分絞鏈或連接子區相連接。絞鏈區可由至少2個(例如5、10、15、20、40、60或更多個)胺基酸所組成,其在單一多肽分子中的相鄰可變區及/或恆定區之間產生一柔性或半柔性連結。再者,本發明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包括以非共價彼此相連接及/或與一或多個單體VH或VL區(例如以雙硫鍵)相連接之任何上列可變區和恆定區組態的同型二聚體或異型二聚體(或其他多聚體)。
因含有全長抗體分子,抗原結合片段可為單專一性或多專一性(例如,雙專一性)。多專一性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典型地將包括至少二個不同的可變區,其中各可變區能專一與個別的抗原結合或與相同抗原上的不同表位結合。任何多專一性抗體模式,包括文中所揭示的示例性雙專一性抗體模式,可使用本項技術中可取得的習用技術經調整,供用於本發明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之情況。
抗體的可變區在抗體固定補體及媒介細胞-依賴的細胞毒性之能力上為重要的。因此,抗體的同型可就其是否為抗體媒介細胞毒性所需為基礎來做選擇。
術語「人類抗體」希望係包括具有衍生自人類胚原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可變和恆定區的抗體。然而本發明之人類抗體可包括並非由人類胚原免疫球蛋白序列所編碼之胺基酸殘基(例如活體外隨機導入或位點專一性誘變之突變或活體內體細胞突變),例如於CDR,及特別是CDR3中。然而,術語「人類抗體」並不希望包括其中衍生自另外哺乳動物物種(例如小鼠)胚原的CDR序列已稼接在人類架構序列上之抗體。
術語「重組的人類抗體」希望係包括藉由重組方法所製備、表現、創造或分離之所有人類抗體,例如使用重組表現載體轉染至宿主細胞所表現的抗體(進一步描述於下),或由重組的、組合的人類抗體庫所分離的抗體(進一步描述於下),由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之基因轉殖及/或轉染色體的動物(例如小鼠)所分離的抗體(參見,例如,Taylor等人(1992)Nucl.Acids Res.20:6287-6295)或藉由任何涉及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與其他DNA序列剪接之其他方法所製備、表現、創造或分離之抗體。此等重組的人類抗體可具有衍生自人類胚原免疫球蛋白序列的可變區和恆定區。在特定的實施例中,然而,此等重組的人類抗體係於活體外進行突變(或當使用人類Ig序列之動物基因轉殖時,為活體內體細胞突變)且因此當係由人類胚原VH和VL序列所衍生或與其相關時,重組抗體之VH和VL區的胺基酸序列可能為非天然存在於活體內人類胚原儲庫之序列。
人類抗體可以二種與絞鏈異質性相關之形式存在。第一型,免疫球蛋白分子係包括一大約150-160kDa之安定的四鏈結構,其中二聚體係以重鏈鏈內的雙硫鍵連接一起。第二型,二聚體不經由鏈間雙硫鍵相連,且係形成約75-80kDa之分子,其係由共價偶合的輕鏈和重鏈(半-抗體)所組成。這些形式極難分離,即使在親和性純化後。
第二型在各種完整的IgG同型物中出現的頻率係由於(但不限於)與抗體之絞鏈區同型物相關之結構差異所致。在人類IgG4絞鏈之絞鏈區中單一胺基酸取代可顯著地降低第二型出現(Angal等人(1993)Molecular Immunology 30:105)至典型使用人類IgG1絞鏈所觀察到的程度。本發明係涵蓋在絞鏈、CH2或CH3區具有一或多個突變之抗體,該突變例如在生產上可能為所欲的,用以增進所欲的抗體形式之產率。
「分離的抗體」係指經鑑定及由至少一種其天然環境之組成中分離及/或回收的抗體。例如,就本發明之目的,從至少一種有機體之組成份,或從其中抗體係自然存在或自然產生之組織或細胞分離或移出之抗體,係為一「分離的抗體」。分離的抗體亦包括重組細胞內原位的抗體。分離的抗體為已進行至少一次純化或分離步驟之抗體。根據特定的實施例,一分離的抗體可能實質上無其他細胞物質及/或化學物。
術語「專一結合」或其類似術語,係指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與抗原形成一複合物其在生理條件下為相當穩定。測定抗體是否與抗原專一結合之方法已為本項技術所熟知並包括,例如平衡透析、表面電漿子共振等等。例如,與PCSK9「專一結合」之抗體,如本發明內文中所用,係包括,如以表面電漿子共振所測定,以低於約1000nM,低於約500nM,低於約300nM,低於約200nM,低於約100nM,低於約90nM,低於約80nM,低於約70nM,低於約60nM,低於約50nM,低於約40nM,低於約30nM,低於約20nM,低於約10nM,低於約5nM,低於約4nM,低於約3nM,低於約2nM,低於約1nM或低於約0.5nM之KD與PCSK9或其部分結合之抗體。然而,與hPCSK9專一結合之分離的抗體可能對其他抗體例如其他(非-人類)物種的PCSK9分子,具有交叉反應性。
相較於可從其衍生抗體之對應的胚原序列,可用於本發明方法之抗-PCSK9可在重鏈和輕鏈可變區之架構及/或CDR區中包括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插入及/或刪除。此等突變可藉由將文中所揭示之胺基酸序列與得自,例如公開的抗體序列資料庫之胚原序列相比較,加以容易地確定。本發明包括涉及使用由任何文中所揭示的胺基酸序列所衍生的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方法,其中在一或多個架構區及/或CDR區中的一或多個胺基酸係突變成從其衍生抗體之胚原序列的對應殘基,或另外的人類胚原序列的對應殘基,或對應胚原序列之保守性胺基酸取代(此等序列改變在文中係統稱為「胚原突變」)。本項技術之一般技術者,由文中所揭示之重鏈和輕鏈可變 區序列開始,可容易地製造許多包括一或多個個別的胚原突變或其組合之抗體和抗原結合片段。在特定的實施例中,VH及/或VL區內的所有架構及/或CDR殘基係突變回到衍生此抗體之原始胚原序列中所發現的殘基。在其他實施例中,僅特定的殘基突變回到原始的胚原序列,例如僅在FR1的前8個胺基酸中或FR4的後8個胺基酸中發現突變的殘基,或僅在CDR1、CDR2或CDR3內發現突變的殘基。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一或多個架構及/或CDR殘基係突變成不同胚原序列之對應殘基(亦即與最初衍生抗體之胚原序列不同的胚原序列)。再者,本發明之抗體在架構及/或CDR區內可含有任何二或多個胚原突變之組合,例如,其中特定的個別殘基係突變成特定胚原序列之對應殘基,而與原始胚原序列不同的其他殘基係維持原樣或突變成不同胚原序列之對應殘基。一旦得到後,含有一或多個胚原突變之抗體和抗原結合片段可容易地檢測其一或多種所欲的性質,例如結合專一性改善、結合親和力增加、拮抗或促效性生物性質改善或增進(視情況而定)、致免疫力降低等。以此通用方法所得的抗體和抗原結合片段係涵蓋在本發明中。
本發明亦包括涉及使用抗-PCSK9抗體之方法,該抗體係包含任何具有一或多個保守取代之文中所揭示的HCVR、LCVR及/或CDR胺基酸序列的變體。例如,本發明包括抗-PCSK9抗體之用途,該抗體相對於文中所揭示之任何HCVR、LCVR及/或CDR胺基酸序列,係具有含例如10個或更少、8個或更少、6個或更少、4個或更少之保守性胺基酸取代的HCVR、LCVR及/或CDR胺基酸序列。
術語「表面電漿子共振」係指得以藉由偵測生物感測器基質內蛋白濃度改變,進行即時生物特定作用分析之光學現象,例如使用BIACORETM系統(Biacore Life Sciences division of GE Healthcare,Piscataway,NJ)。
術語「KD」希望係指特定的抗體-抗原交互作用之平衡解離常數。
術語「表位」係指與抗體分子可變區中稱為補位(paratope)的特定抗原結合位置相互作用之抗原決定位。單一抗原可具有一個以上的表位。因此,不同的抗體可與抗原的不同區域結合並可具有不同的生物效應。表位可為構型或線性。構型表位係由直鏈多肽鏈不同線段之空間上並列的胺基酸所 產生。線性表位係由多肽鏈中相鄰的胺基酸殘基所產生。在特定的情況下,表位可包括抗原上的醣類基團、磷醯基或磺醯基。
根據特定的實施例,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抗-PCSK9抗體為帶有pH-依賴結合特性之抗體。如文中所用,「帶有pH-依賴結合」一詞係指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相較於中性pH,在酸性pH時與PCSK9結合下降」(就本揭示文之目的,二個詞語可交互使用)。例如,「帶有pH-依賴結合特性」係包括在中性pH比在酸性pH時以較大親和力與PCSK9結合的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在中性pH時比在酸性pH時至少以高出3、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或更多倍的親和力與PCSK9結合。
根據本發明此方面,相對於母源抗-PCSK9抗體,帶有pH-依賴結合特性之抗-PCSK9抗體可具有一或多個胺基酸變異。例如,帶有pH-依賴結合特性之抗-PCSK9抗體可含有一或多個組胺酸取代或插入,例如在一或多個母源抗-PCSK9抗體的CDR中。因此,根據本發明特定的實施例,此等方法係提供,包括投予一抗-PCSK9抗體,其包括與母源抗-PCSK9抗體的CDR胺基酸序列相同之CDR胺基酸序列(例如重鏈和輕鏈CDR),但母源抗體的一或多個CDR之一或多個胺基酸係經組胺酸殘基取代。帶有pH-依賴結合之抗-PCSK9抗體,在母源抗體之單一CDR中或母源抗-PCSK9抗體分布的整個多數個(例如2、3、4、5或6個)CDR中,可具有例如1、2、3、4、5、6、7、8、9或更多個組胺酸取代。例如,本發明係包括帶有pH-依賴結合之抗-PCSK9抗體的用途,其包括母源抗-PCSK9抗體的HCDR1中之一或多個組胺酸取代,HCDR2中之一或多個組胺酸取代,或HCDR3中之一或多個組胺酸取代,LCDR1中之一或多個組胺酸取代,LCDR2中之一或多個組胺酸取代,LCDR3中之一或多個組胺酸取代。
如文中所用,「酸性pH」一詞係指6.0或更低的pH(例如低於約6.0,低於約5.5,低於約5.0等)。「酸性pH」一詞包括約6.0、5.95、5.90、5.85、5.8、5.75、5.7、5.65、5.6、5.55、5.5、5.45、5.4、5.35、5.3、5.25、5.2、5.15、5.1、5.05、5.0或更低的pH值。如文中所用,「中性pH」一詞係指 約7.0至約7.4的pH。「中性pH」一詞包括約7.0、7.05、7.1、7.15、7.2、7.25、7.3、7.35及7.4之pH值。
製備人類抗體
於轉殖基因小鼠中產生人類抗體之方法已為本項技術所知。任何此等已知的方法可用於本發明內文中用以製造與人類PCSK9專一結合之人類抗體。
使用VELOCIMMUNETM技術(參見,例如US 6,596,541,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或任何其他已知的產生單株抗體之方法,最初先分離出對PCSK9具高親和力之具有人類可變區和小鼠恆定區的嵌合抗體。VELOCIMMUNETM技術包括:產生基因轉殖小鼠,該小鼠具有包含操作上連接內生性小鼠恆定區基因座之人類重鏈和輕鏈可變區的基因體,使小鼠在回應抗原性刺激時得以產生一包括人類可變區和小鼠恆定區之抗體。將編碼抗體重鏈和輕鏈之可變區的DNA分離並以操作上連接編碼人類重鏈和輕鏈恆定區之DNA。然後將DNA表現在能表現全人類抗體之細胞中。
一般而言,係將VELOCIMMUNETM小鼠施以相關抗體,並從表現抗體之小鼠中回收淋巴細胞(例如B-細胞)。淋巴細胞可與骨髓瘤細胞株融合,製備無限增殖化的雜交瘤細胞株,並篩選及選擇此雜交瘤細胞株,鑑別出產生對相關抗原專一性之抗體的雜交瘤細胞株。可將編碼重鏈和輕鏈可變區之DNA分離出,並與所欲的重鏈和輕鏈之同型恆定區相連接。此抗體蛋白可在細胞中產生,例如CHO細胞。另一種選擇,編碼抗原-專一性嵌合抗體或重鏈和輕鏈之可變區的DNA可直接從抗原專一性的淋巴細胞分離出。
起初,將具有人類可變區和小鼠恆定區之高親和性嵌合抗體分離出。使用熟習本項技術者已知的標準程序,將抗體定性及就所欲的特性選擇,包括親和性、選擇性、表位等。將小鼠的恆定區以所欲的人類恆定區置換,產生本發明之全人類抗體,例如野生型或修飾型IgG1或IgG4。當所選的恆定區可根據特定用途而變時,高親和性抗原-結合及目標專一性特性仍保留在可變區中。
一般而言,可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抗體,當藉由與固定於固相上或溶液相中的抗原結合來測量時,係如上述具有高親和力。小鼠恆定區係以所欲的人類恆定區置換,產生本發明之全長人類抗體。當所選的恆定區可根據特定用途而變時,高親和性抗原-結合及目標專一性特性仍保留在可變區中。
可用於本發明方法內容中之專一與PCSK9結合的人類抗體或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的特定實例包括任何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其係包括包含在具有由SEQ ID NO:1和11組成之群中選出的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HCVR)內的三個重鏈CDR(HCDR1、HCDR2和HCDR3),或實質上具有至少90%,至少95%,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之其類似序列。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可包括包含在具有由SEQ ID NO:6和15組成之群中選出的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LCVR)內的三個輕鏈CDR(LCDR1、LCDR2和LCDR3),或實質上具有至少90%,至少95%,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之其類似序列。
在本發明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來自由SEQ ID NO:1/6和11/15組成之群中選出的重鏈和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對(HCVR/LCVR)的6個CDR(HCDR1、HCDR2、HCDR3、LCDR1、LCDR2和LCDR3)。
在本發明特定的實施例中,可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抗-PCSK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具有選自SEQ ID NO:2/3/4/7/8/10(mAb316P)和SEQ ID NO:12/13/14/16/17/18(mAb300N)(參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0/0166768號)之HCDR1/HCDR2/HCDR3/LCDR1/LCDR2/LCDR3胺基酸序列。
在本發明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由SEQ ID NO:1/6和11/15組成之群中選出的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
醫藥組成物及給藥方法
本發明係包括,包含在無史塔丁下將PCSK9抑制劑投予一患者之方法,其中該PCSK9抑制劑係包含在醫藥組成物中。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係與適合的載劑、賦形劑和其他提供適合的轉移、運送、耐受性及類似性質 之藥劑所調配。許多適合的調配物可參見所有醫藥化學家已知的處方集:賓州伊斯頓馬克出版公司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這些調配物包括,例如散劑、糊膏、軟膏、軟凍、蠟、油、脂質、含脂質(陽離子或陰離子)之囊泡(例如LIPOFECTINTM)、DNA接合物、無水吸收糊膏、水包油和油包水乳劑、乳劑碳蠟(各種分子量之聚乙二醇)、半固體凝膠及含碳蠟(carbowax)之半固體混合物。亦參見Powell等人"Compendium of excipients for parenteral formulations" PDA(1998)J Pharm Sci Technol 52:238-311。
已知有各種的遞送系統並可用於投予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例如包膠之微脂體、微粒、微膠囊、能表現突變病毒之重組細胞、受體媒介的內吞作用(參見,例如Wu等人(1987)J.Biol.Chem.262:4429-4432)。投予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皮內、肌肉內、腹膜內、靜脈內、皮下、鼻內、硬膜外和口服路徑。組成物可以任何方便的路徑,例如以輸注或團注、以經由上皮或黏膜層(例如口腔黏膜、直腸和腸黏膜等)吸收來給藥,並可與其他生物活性劑共同給藥。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可以標準針或注射器由皮下或靜脈內來遞送。此外,就皮下遞送而言,筆型遞送裝置可容易地用於遞送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此筆型遞送裝置可為重複使用型或拋棄型。可重複使用的筆型遞送裝置一般係利用含有醫藥組成物之可更換補充匣。一旦匣內的所有醫藥組成物投予後而補充匣變空,則此空匣可容易丟棄並更換新的含醫藥組成物之補充匣。然後此筆型遞送裝置便可再使用。在拋棄型筆型遞送裝置中無可置換的補充匣。取而代之的,拋棄型筆型遞送裝置係預先填充醫藥組成物收藏在裝置內的儲槽中。一旦醫藥組成物的儲槽變空,整個裝置便可丟棄。
許多可重複使用的筆型和自動注射器遞送裝置已應用於皮下遞送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實例包括(但不限於)AUTOPENTM(Owen Mumford,Inc.,Woodstock,UK)、DISETRONICTM筆(Disetronic Medical Systems,Bergdorf,Switzerland)、HUMALOG MIX 75/251m筆、HUMALOGTM筆、HUMALIN 70/30TM筆(Eli Lilly and Co.,Indianapolis,IN)、NOVOPENTM I,II及III(Novo Nordisk,Copenhagen,Denmark)、NOVOPEN JUNIORTM(Novo Nordisk,Copenhagen,Denmark)、BDTM筆(Becton Dickinson,Franklin Lakes, NJ)、OPTIPENTM、OPTIPEN PROTM、OPTIPEN STARLETTM及OPTICLIKTM(sanofi-aventis,Frankfurt,Germany),僅提出一些。用於皮下遞送本發明醫藥組成物之拋棄型筆型遞送裝置包括(但不限於)SOLOSTARTM筆(sanofi-aventis)、FLEXPENTM(Novo Nordisk)及KWIKPENTM(Eli Lilly)、SURECLICKTM自動注射器(Amgen,ThousandOaks,CA)、PENLETTM(Haselmeier,Stuttgart,Germany)、EPIPEN(Dey,L.P.)及HUMIRATM筆(Abbott Labs,Abbott Park IL),僅提出一些。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醫藥組成物可以控制釋放系統來遞送。在特定的實施例中,可使用幫浦(參見Langer,supra;Sefton,1987,CRC Crit.Ref.Biomed.Eng.14:201)。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可使用聚合物質;參見Medical Applications of Controlled Release,Langer and Wise(eds.),1974,CRC Pres.,Boca Raton,Florida。又在另外的實施例中,控制釋放系統可放置在靠近組成物的目標處,因此僅需要全身劑量的一部分(參見,例如Goodson,1984,in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Controlled Release,supra,vol.2,pp.115-138)。其他的控制釋放系統係論述於Langer,1990,Science 249:1527-1533之評論中。
可注射的製備物可包括用於靜脈內、皮下、皮內及肌肉內注射、點滴輸注等之劑型。這些可注射製備物可藉由公開已知的方法來製備。例如,可注射製備物可,例如藉由將上述抗體或其鹽溶解、懸浮或乳化於注射上習用的無菌水性媒劑或油性媒劑中來製備。注射用之水性媒劑有,例如生理食鹽水、含葡萄糖之等張溶液和其他佐劑等,其可與適合的增溶劑例如醇(例如乙醇)、多醇(例如丙二醇、聚乙二醇)、非離子介面活性劑[例如聚山梨醇酯80、HCO-50(氫化蓖麻油之聚環氧乙烷(50莫耳)加合物)]等組合使用。油性媒劑,可使用芝麻油、大豆油等,其可與增溶劑例如苯甲酸苯甲基酯、苯甲醇等組合使用。在特定的實施例中,因此所製備的注射液係填充於適當的安瓶中。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醫藥上可接受的賦形劑為一組胺酸pH 6.0、聚山梨醇酯20和蔗糖之組合物。
有利地,上述之口服或非經腸用途之醫藥組成物係製備成適合活性成份劑量之單位劑型。此等單位劑量之劑型包括,例如錠劑、片劑、膠囊、注射劑(安瓶)、栓劑等。
劑量及給藥療法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和組成物,投予一患者之PCSK9抑制劑(例如,抗-PCSK9抗體)的量一般為一治療上有效量。「治療上有效量」一詞係指產生可察覺的降低一種以上之高膽固醇血症或相關病症的癥狀(例如,脂質的量及/或動脈硬化病灶)。
包含在個別劑量中的抗-PCSK9抗體之量可藉由每公斤病患體重之抗體毫克數來表示(亦即mg/kg)。例如,抗-PCSK9抗體可以約0.0001至約10mg/kg之病患體重的劑量來投予病患。抗體的示例性治療上有效量可從約75mg,約80mg,約90mg,約100mg,約110mg,約120mg,約130mg,約140mg,約150mg,約160mg,約170mg,約180mg,約190mg,約200mg,約210mg,約220mg,約230mg,約240mg,約250mg,約260mg,約270mg,約280mg,約290mg,約300mg,約310mg,約320mg,約330mg,約340mg,約350mg,約360mg,約370mg,約380mg,約390mg,約400mg,約410mg,約420mg,約430mg,約440mg,約450mg,約460mg,約470mg,約480mg,約490mg,約500mg,約510mg,約520mg,約530mg,約540mg,約550mg,約560mg,約570mg,約580mg,約590mg或約600mg之抗-PCSK9抗體。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抗-PCSK9抗體係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投予患者進行至少3個劑量。
在某些實施中,該抗體係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投予患者12週,若在第8週該患者的LDL-C值係低於100mg/dl及30%之LDL-C降低量,則將劑量保持在每4週150mg另再進行12週。
在其他的實施例中,若在第8週該患者的LDL-C值係大於或等於100mg/dl,則將劑量提高至每2週約150mg另再進行12週。
在某些實施中,抗體係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投予患者12週,若在第8週該患者的LDL-C值係低於70mg/dl及30%之LDL-C降低量,則將劑量保持在每4週150mg另再進行12週。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抗體係以每4週約300mg之劑量投予患者48週。
在另一的實施例中,抗體係以每4週約300mg之劑量投予患者進行總計3個劑量,且若在第8週該患者並未達到預定的治療目標或該患者與基線值相比不具有至少30%之LDL-C降低量,則將劑量改為每2週150mg另再進行36週。
額外的治療
在某些實施中,本發明係關於增加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拮抗劑於一患者中之作用效期的方法,其係包括在無史塔丁下投予該患者一抗-PCSK9拮抗劑。在某些實施中,拮抗劑為一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例如,實例中顯示在無史塔丁下投予患者一抗-PCSK9抗體增加了抗-PCSK9抗體之作用效期。
在某些實施中,本發明係關於於一患者中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之方法,其係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如圖1所示,先前技術治療在治療期間顯現「鋸齒狀」的LDL-C。相反的,Q4W給劑療法在無接受史塔丁的病患中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LDL-C降低。
在某些實施中,本發明係關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之方法,其係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降低該患者中之LDL-C。
在某些實施中,本發明係關於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治療高膽固醇血症之方法,其係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治療該患者中之高膽固醇血症。
在某些實施中,本發明係關於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治療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的方法,其係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該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治療該患者中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
因此,本發明之方法,根據特定的實施例,係包括在無史塔丁下將一包括抗-PCSK9抗體之醫藥組成物投予一患者。
因此,本發明之方法,根據特定的實施例,亦包括將一包括抗-PCSK9抑制劑之醫藥組成物與另外的非-史塔丁降脂劑組合,投予一患者。
降脂劑係包括,例如,抑制膽固醇吸收及/或膽酸再吸收之藥劑(例如依澤替米貝);增加脂蛋白分解代謝(例如菸鹼酸)之藥劑;及/或參與膽固醇消除之LXR轉錄作用的活化劑,例如22-羥基膽固醇。
在某些實施中,在給予本發明醫藥藥組成物之前,該患者先前已就高膽固醇血症處理進行治療療程。例如,在給予包括抗-PCSK9抗體之醫藥組成物之前,先前經診斷患有高膽固醇血症之病患可能已獲處方或正進行另外藥物之穩定治療療程。
在某些實施中,在以文中所述的PCSK9抑制劑治療前,該病患先前已用史塔丁或其他降脂劑治療。在其他的實施例中,該病患先前並未經史塔丁或其他降脂劑治療。
特定的具體實施例
在一方面本揭示文係提供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降低該患者中之LDL-C。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的重鏈可變區/輕鏈可變區(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重鏈和輕鏈互補決定區(CDR):SEQ ID NO:1/6和11/15。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 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1胺基酸序列之HCVR和具有SEQ ID NO:15胺基酸序列之LCVR。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胺基酸序列之HCVR及具有SEQ ID NO:6胺基酸序列之LCVR。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PCSK9上的相同表位結合,為一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競爭與PCSK9結合。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nonFH)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在特定的實施例中,heFH之診斷係藉由基因分型或臨床標準來進行。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臨床標準為用於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Simon Broome註冊診斷標準,或WHO/Dutch Lipid Network標準之得分>8。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病患在給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係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係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依澤替米貝、纖維酸類、芬諾菲布特、菸鹼酸、ω-3脂肪酸及膽酸樹脂。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為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在投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並無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係以皮下給藥。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若在4或更多個劑量後,所測的患者LDL-C係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27-264
70mg/dL,則維持每4週約150mg之劑量。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若在4或更 多個劑量後,所測的患者LDL-C係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28-265
70mg/dL,則中斷此每4週約150mg之劑量,並將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後續以每2週約150mg之劑量投予該患者。
在另外的方面本揭示文係提供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治療高膽固醇血症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治療該患者中之高膽固醇血症。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的重鏈可變區/輕鏈可變區(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重鏈和輕鏈互補決定區(CDR):SEQ ID NO:1/6和11/15。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1胺基酸序列之HCVR和具有SEQ ID NO:15胺基酸序列之LCVR。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胺基酸序列之HCVR及具有SEQ ID NO:6胺基酸序列之LCVR。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PCSK9上的相同表位結合,為一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競爭與PCSK9結合。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nonFH)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在特定的實施例中,heFH之診斷係藉由基因分型或臨床標準來進行。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臨床標準為用於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Simon Broome註冊診斷標準,或WHO/Dutch Lipid Network 標準之得分>8。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病患在給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係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係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依澤替米貝、纖維酸類、芬諾菲布特、菸鹼酸、ω-3脂肪酸及膽酸樹脂。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為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在投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並無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係以皮下給藥。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若在4或更多個劑量後,所測的患者LDL-C係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29-266
70mg/dL,則維持每4週約150mg之劑量。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若在4或更多個劑量後,所測的患者LDL-C係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29-267
70mg/dL,則中斷此每4週約150mg之劑量,並將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後續以每2週約150mg之劑量投予該患者。
在另外的方面本揭示文係提供於有此需要之患者中治療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的方法,該方法係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該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藉此治療該患者中為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的重鏈可變區/輕鏈可變區(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重鏈和輕鏈互補決定區(CDR):SEQ ID NO:1/6和11/15。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1胺基酸序列之HCVR和具有SEQ ID NO:15胺基酸序列之LCVR。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胺基酸序列之HCVR及具有SEQ ID NO:6胺基酸序列之LCVR。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PCSK9上的相同表位結合,為一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競爭與PCSK9結合。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nonFH)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在特定的實施例中,heFH之診斷係藉由基因分型或臨床標準來進行。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臨床標準為用於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Simon Broome註冊診斷標準,或WHO/Dutch Lipid Network標準之得分>8。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病患在給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係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係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依澤替米貝、纖維酸類、芬諾菲布特、菸鹼酸、ω-3脂肪酸及膽酸樹脂。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為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在投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並無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係以皮下給藥。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若在4或更多個劑量後,所測的患者LDL-C係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30-268
70mg/dL,則維持每4週約150mg之劑量。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若在4或更多個劑量後,所測的患者LDL-C係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30-269
70mg/dL,則中斷此每4週約150mg之劑量,並將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後續以每2週約150mg之劑量投予該患者。
在另一方面本揭示文係提供於一人類患者中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之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的給劑療法,其在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抗-PCSK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蛋白後,具 有一或多個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之性質:(a)使用梯形法所計算的血漿濃度對時間的曲線下的面積,從計時起點至實時(AUClast)係從約250mg.天/L至約650mg.天/L;(b)所觀察到的最大血漿濃度(Cmax)係從約15mg/L至約33mg/L;(c)第一次達到最大血漿濃度(tmax)約7天;及(d)達到最終半衰期的時間(t1/2 Z)係從約5.5天至約12天。
在另一方面本揭示文係提供於一人類患者中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之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的給劑療法,其在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抗-PCSK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蛋白後,具有一或多個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之性質:(a)使用梯形法所計算的血漿濃度對時間的曲線下的面積,從計時起點至實時(AUClast)係從約150mg.天/L至約450mg.天/L;(b)所觀察到的最大血漿濃度(Cmax)係從約10.5mg/L至約24mg/L;(c)第一次達到最大血漿濃度(tmax)約7天;及(d)達到最終半衰期的時間(t1/2 Z)係從約5天至約9天。
在另外的方面本揭示文係提供於一患者中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以每4週約150mg之劑量進行至少3個劑量,投予無合併服用史塔丁之患者一包括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抗-PCSK9)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醫藥組成物。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的重鏈可變區/輕鏈可變區(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之重鏈和輕鏈互補決定區(CDR):SEQ ID NO:1/6和11/15。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1胺基酸序列之HCVR和具有SEQ ID NO:15胺基酸序列之LCVR。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胺基酸序列之HCVR及具有SEQ ID NO:6胺基酸序列之LCVR。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PCSK9上的相同表位結合,為一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與包括具有SEQ ID NO:12、13、14、16、17和18;或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的抗體競爭與PCSK9結合。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nonFH)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係具有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在特定的實施例中,heFH之診斷係藉由基因分型或臨床標準來進行。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臨床標準為用於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Simon Broome註冊診斷標準,或WHO/Dutch Lipid Network標準之得分>8。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病患在給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係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係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依澤替米貝、纖維酸類、芬諾菲布特、菸鹼酸、ω-3脂肪酸及膽酸樹脂。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為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該患者在投予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並無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此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係以皮下給藥。
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若在4或更多個劑量後,所測的患者LDL-C係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32-270
70mg/dL,則維持每4週約150mg之劑量。在特定的實施例中,若在4或更多個劑量後,所測的患者LDL-C係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32-271
70mg/dL,則中斷此每4週約150mg之劑量,並將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後續以每2週約150mg之劑量投予該患者。
圖1為一先前技術之圖式,其係顯示就給予alirocumab之患有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患(其係在有或無依澤替米貝治療下服用穩定 的史塔丁給劑),在治療期間和追蹤期期間,基線LDL-C對週數的平均百分比變化。特言之,此「鋸齒」狀的血漿LDL-C濃度很明顯,因先前技術治療無法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LDL-C降低。
圖2為顯示下列三組從第-29天至第120天與基線相比之LDL-C的百分比變化圖:alirocumab+安慰劑,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以及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
圖3為顯示下列三組從第-1天至第120天與基線相比之LDL-C的百分比變化圖:alirocumab+安慰劑,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以及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
圖4為顯示兩兩相比的平均依澤替米貝作圖,相較於基線之LDL-C的百分比變化圖:alirocumab 150mg SC Q4W+依澤替米貝對alirocumab 150mg SC Q4W;及alirocumab 150mg SC Q4W+芬諾菲布特對alirocumab 150mg SC Q4W。
圖5A-D為一組四個圖式,其係顯示3個治療組共同比較之平均游離PCSK9量(A),以及各治療組與從第-29天基線之LDL-C百分比變化相比較(B-D)(每組N=24)。圖5A係顯示全部比較的三組之結果。圖5B係顯示alirocumab+安慰劑組之結果。圖5C係顯示alirocumab+EZE組之結果。圖5D係顯示alirocumab+FENO組之結果。
圖6A-C為一組三個圖式,其係顯示從第-29天基線之LDL-C百分比變化(圖6A),以及從第57天(第3劑alirocumab注射的時間)至第85天(第3劑alirocumab注射後28天)之游離的PCSK9量(圖6B)和總alirocumab(圖6C)。
圖7(上方)為2個圖,其係顯示在第1次alirocumab給藥後第1天,以直線(左上)和半對數標度(右上)表示之平均alirocumab血清濃度-時間圖,三組為:alirocumab+安慰劑,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以及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圖7(下方)為2個圖,其係顯示在第3次alirocumab給藥後第57天,以直線(左下)和半對數標度(右下)表示之平均alirocumab血清濃度-時間圖,三組為:alirocumab+安慰劑,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以及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
實例
下列實例係提出用於提供本項技術之一般技術者如何製作和使用本發明方法和組成物之完整的揭示文和說明,而不希望限制發明者所認為之發明內容。
實例1:產生人類PCSK9之人類抗體
人類抗-PCSK9抗體係如美國專利第8,062,640號中所述來產生。用於下列實例中之PCSK9抑制劑為名稱「alirocumab」之人類抗-PCSK9抗體。Alirocumab具有下列胺基酸序列特徵:包括SEQ ID NO:1之重鏈可變區(HCVR);包括SEQ ID NO:6之輕鏈可變區(LCVR);包括SEQ ID NO:2之重鏈互補決定區1(HCDR1);包括SEQ ID NO:3之HCDR2;包括SEQ ID NO:4之HCDR3;包括SEQ ID NO:7之輕鏈互補決定區1(LCDR1);包括SEQ ID NO:8之LCDR2;及包括SEQ ID NO:10之LCDR3。
Alirocumab為與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結合之全長人類單株抗體。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係屬於絲胺酸蛋白酶之枯草桿菌蛋白酶家族並高度地表現在肝臟中。PCSK9係涉及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蛋白之量的調節。在動物和人類中,alirocumab降低了血液循環中LDL-C量。Alirocumab對於降低LDL-C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為一有效的治療。
實例2:於健康的患者中,單獨或緊接著多個口服劑量的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以多個150mg皮下劑量投予之alirocumab藥理學性質的隨機,部份盲化,3個平行組研究 導論
進行第1階段臨床試驗用以評估抗-PCSK9抗體alirocumab在健康患者中之藥效學和安全性。本研究主要的目標為評估,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為基準,單獨或緊接著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投予alirocumab之藥效動力學性質。本研究的第二個目標為:1)以其他脂質參 數為基準,評估單獨或緊接著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投予alirocumab之藥效動力學樣貌,2)評估單獨或緊接著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投予的alirocumab之藥物動力學性質,3)文件證明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暴露,4)評估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對PCSK9量之效應,及5)評估合併投予alirocumab及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之安全性。
此第1階段研究為一以3個平行組進行的隨機、部份盲化、對照之研究,其中以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或安慰劑依澤替米貝之4週的導入期,接著17週的治療期(亦即A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安慰劑,B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C組: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本研究係探討150mg Q4W與依澤替米貝(EZE)和芬諾菲布特(FENO)組合對降低LDL-C效應及對游離PCSK9及總alirocumab之循環量的影響。
患者
本研究係評估72位健康的患者。納入標準為:健康男性或女性患者,年齡18至65歲,帶有血清LDL-C量>130mg/dL,在篩選時未接受降脂治療(第29天),及在第1天基線對照時,血清LDL-C量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35-272
100mg/dL(alirocumab開始之前)。(注意:就實用的理由,用於測量基線LDL-C之血液樣本係在第1天採集,以驗證該患者在以alirocumab開始治療前仍具有LDL-C量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35-273
100mg/dL)。將72位患者隨機分成3組,其中每組24位患者。患者之基礎特徵係如表1所示。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35-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36-2
研究治療
Alirocumab係調配成150mg/ml溶液供注射用。Alirocumab係以皮下投予腹部。Alirocumab係以每4週150mg劑量,1次注射,進行總共三次注射。
依澤替米貝係調配成10mg包膠錠劑(與安慰劑依澤替米貝膠囊一致)。依澤替米貝係以口服給藥。依澤替米貝係以10mg之劑量,每日一次給藥,進行總共21週的期間(在最初的alirocumab給藥後,4週的導入期接著17週的治療期)。
芬諾菲布特係調配成160mg膜衣錠。芬諾菲布特係在餐中以口服給藥。芬諾菲布特係以160mg的劑量,每日一次給藥,進行總共21週的期間(在最初的alirocumab給藥後,4週的導入期接著17週的治療期)。
治療期間係如下。在導入期期間(第-28至-1天)及整個治療期(第1至120天),患者係接受重覆的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或安慰劑依澤替米貝,以及緊接著持續的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或安慰劑依澤替米貝之重覆劑量的alirocumab(在第1、29和57天)。
觀察期限至高最多每位患者25週(從篩選至研究結束[EOS]回診)其包括3週的篩選期,4週的導入期,17週的治療期及一次EOS回診(在最後給 劑的依澤替米貝、安慰劑或芬諾菲布特之後,最少4天)。
評估標準
藥效學標準係如下。主要的療效指標(endpoint)為與基線相比之計算的血清LDL-C百分比變化(D-29)。次要的療效指標為以百分比分析與基線相比所計算的LDL-C、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非-HDL-C、三酸甘油酯(TG)、脂蛋白元B(ApoB)、脂蛋白元A1(ApoA1)及脂蛋白a(Lp[a])之絕對變化,及相較於基線的絕對變化。
就alirocumab使用非隔室法計算下列藥物動力學(PK)參數:觀察的最大血清濃度(Cmax)、重覆給劑期間治療給藥前一刻之血清濃度(Ctrough),在第29天所觀察的血清濃度(CD29),從計時起點至實時使用梯形法所計算的血清濃度對時間曲線下的面積(AUClast),推斷至無限大之血清濃度對時間曲線下的面積(AUC),達到Cmax之時間(tmax),使用梯形法所計算從計時起點至研究第29天的血清濃度對時間曲線下的面積(AUC0-D28),與終端斜率有關的最終半衰期(t1/2z),對應量性限制以上之最後濃度的時間(tlast),血清之藥物表觀身體總清除率(CL/F),穩定狀態之分布量(Vss/F),分子留在體內的平均時間(MRT),及終端期之分布量(Vz/F)。測量總血清alirocumab濃度,總量和游離的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濃度,以及抗-alirocumab抗體。
經由患者自動通報或由研究人員觀察、臨床實驗室評估(生化、血液學、凝血和尿分析)、生命徵象評估(心率、血液收縮壓及舒張壓)、體重、身體檢查、12-導程心電圖(ECG)自動就地記錄、尿液藥物篩選;酒精氣味或血漿檢驗;女性中β-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量;及致免疫性(抗-alirocumab抗體效價)評估之有害事件(AE;包括局部耐受力)監測對患者之安全性。
藥效學取樣時間
就脂質參數(亦即,LDL-C、TC,HDL-C、非-HDL-C、TG、ApoB、ApoA1、Lp[a])之血液取樣係在早晨,禁食的狀況下(至少10-小時禁食並避免吸菸),在攝取任何藥物之前進行。
在篩選時;導入期的第1天;及治療期的第8、15、22、29±1、57±1、64±1、71±1、78±1、85±1、99±2和120±3天,收集血液樣本。
藥物動力學取樣時間及生物分析法
就alirocumab和總PCSK9及游離PCSK9分析之藥物動力學血液樣本係在導入期的第28天和第-15±2天(僅總PCSK9及游離PCSK9分析);治療期的第1、8、15、22、29、57、64、71、78、85、99、120天;及EOS回診時收集。
就總依澤替米貝和未結合的依澤替米貝以及芬諾菲布酸分析之藥物動力學血液樣本係在導入期的第28天、第-15天和第1天;以及治療期的第1、29、57和64天收集。
用於測定血清中抗-藥物抗體(ADA)量之樣本係在導入期的第28天;治療期的第29、57、85和120天;及EOS回診時收集。
alirocumab的血清濃度係使用有效的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以0.078μg/mL之定量下限(LLOQ)來測定。
總依澤替米貝和未結合的依澤替米貝以及芬諾菲布酸之血漿濃度係使用帶有串聯式質譜之有效的液相層析(LC-MS/MS)法,分別以00.2ng/mL、0.04ng/mL和49.9ng/mL之定量下限來測定。
抗-alirocumab抗體樣本係使用有效的電化學發光分析來分析,供測定經酸處理的人類血漿中之抗-alirocumab抗體效價。以最小的樣本稀釋度為基準,就任何抗-alirocumab抗體陽性樣本,最小效價為30。在純的血清樣本中,有效的偵測下限為約1.5ng/mL。
概述 族群特徵
研究族群係包括72位患者(各治療組24位);有32位男性和40位女性患者年齡介於21至65歲
藥效學結果
在導入期期間(第-29天至第-1天)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LDL-C同樣地下降,在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於第-1天分別達到-19.8(2.1)%和-25.9(3.2)%,而在安慰劑組中係保持穩定(在第-1天+1.6(3.0)%)(圖2)。在導入期之後,從第1天投予alirocumab治療,產生進一步的下降,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較大。直到第15天,3組治療組中LDL-C的相對變化為平行的,然後從第15天起,在芬諾菲布特組中開始緩慢的再增加,而在依澤替米貝組中直到第22天為較穩定的,此後亦可看到些許的再增加。在單獨的alirocumab組中並未觀察到此趨勢,其中LDL-C的下降仍持續。在所有的治療組中(p<0.0001),相較於第1次給劑後所觀察到的下降,第3次alirocumab給藥產生LDL-C進一步的下降,且第3次alirocumab給藥後在第71天(給藥後14天),達到最大效用,無論所認為的基線為何(第-29天或第-1天),在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第1次給藥後21天看到與此類似的表現(圖2 & 3;表2)。在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最大的下降分別為-47.59%、-65.34%和-66.75%(與第-29天基線相比的變化)。使用與第-1天基線相比的變化,在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最大的下降分別為-47.39%、-56.56%和-54.34%。在第3次alirocumab給藥後第28天(亦即第85天),就單獨投予alirocumab,或分別與依澤替米貝或與芬諾菲布特共同投予,下降量分別-47.03%、-49.57%和-43.17%(與第-1天基線相比的變化)。參見圖2和3
整個的治療效用為顯著的(p<0.0001)。兩兩比較顯示,單獨的alirocumab和alirocumab與依澤替米貝共投予間的差異在所有的時間點仍為顯著的(圖2)。除了在第99天,單獨的alirocumab和alirocumab與芬諾菲布特共投予間的差異在所有的時間點亦為顯著的(CI:-13.8174至0.1219%)。
圖4所示,alirocumab與依澤替米貝共投予對單獨的alirocumab和alirocumab與芬諾菲布特共投予對單獨的alirocumab之平均估算值間的差異分析,在研究的時程內,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之間並未顯示任何差異。TC的相對變化係與LDL-C的變化平行。就TG和HDL-C二者,治療效用為顯著的。相較於單獨的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使HDL-C增加及使TG下降,在大部份的時間點為持續和顯著的,然而,相較於單獨的 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組之變化一般而言並非顯著的。
對於其他脂質參數之效應係彙整於表2中。表2係顯示:1)從第-29天基線至第71天的平均百分比(SEM)降低量就單獨的alirocumab為-48.2(2.3)%,及就alirocumab+EZE和+FENO分別為-65.3(2.0)%和-66.8(2.7)%;及2)從第-1天基線至第71天的平均百分比(SEM)LDL-C降低量就單獨的alirocumab為-47.4(3.2)%,及就alirocumab+EZE和+FENO分別-56.6(2.5)%和-54.3(3.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40-3
圖5為一組四個圖式,其係顯示3個治療組共同比較之平均游離PCSK9量,以及比較各治療組從第-29天基線之LDL-C百分比變化。
圖6為一組三個圖式,其係顯示從第-29天基線之LDL-C百分比變化,以及從第57天(第3劑alirocumab注射的時間)至第85天(第3劑alirocumab注射後28天)的游離PCSK9量和總alirocumab。
在安慰劑導入期期間(亦即alirocumab治療之前),FENO使游離的PCSK9量從152增加至217ng/mL。在安慰劑組中對應的游離PCSK9量之變化為147至119ng/mL,而在EZE組中為151至142ng/mL(圖5A)。
在第1和第3次alirocumab注射後完全抑制游離的PCSK9(第2次注射後並未測量)(圖5A)。
於alirocumab注射後7至15天,相較於單獨的alirocumab組,在FENO組中游離的PCSK9量再次增加,而在EZE組中,較小程度(圖5A)。這些增加量相當於在EZE和FENO組中所觀察到的效用緩慢降低(圖5B-D;及圖6A+B中特寫圖).
對應游離的PCSK9之變化,在FENO存在下(幾何平均比[95%信賴區間]對單獨的alirocumab:0.64[0.53to 0.77])以及在EZE的存在下(0.85[0.70比1.03]對單獨的alirocumab),alirocumab暴露降低了(圖6C)。
安全性結果
在研究期間並無死亡或SAE。TEAE的發生率在3個治療組中相類似(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分別為50.0%、58.3%和50.0%)。在芬諾菲布特組記錄中,僅有1位患者具有嚴重度的TEAE(腎絞痛,持續約11小時,在最後的alirocumab給藥後64天發生,且不認為係於治療有關)。最頻繁的TEAE(亦即在任何療組中記錄為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41-274
2位患者)為頭痛(在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分別為3/24、5/24和2/24患者),鼻咽炎(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分別為3/24、4/24和4/24),流感(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分別為2/24、0/24和1/24患者),病毒性胃腸炎(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 布特組分別為0/24、0/24和2/24患者),類流感病症(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分別為1/24、3/24和1/24患者),及腹部疼痛(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分別為2/24、1/24和1/24患者)。在3組中所有其他的TEAE為偶發性。
在生命徵象有少許的PCSA,3個治療組發生率低。在ECG參數有少許的PCSA,然而無QTc>450ms(男性)或QTc>470ms(女性)之記錄且並無偵測到延長的QTc(定義為與基線相比增加>60ms)。並無任何這些生命徵象或ECG參數的異常被視為是臨床上顯著的。
在血液學和生化參數中有少許的PCSA,3個治療組中具有低發生率。除了單獨的alirocumab組中1位患者肌酸酐蛋白激酶(CPK)增加>10正常上限(ULN)之外,並無任何這些異常狀況被視為是臨床上顯著的。EOS回診時此記錄的CPK增加被認為與身體運動有關,並申報為一AE。在肝功能檢驗中並無PCSA。
並無嚴重的有害事件(AE)或因AE而中斷。治療-引發的有害事件(TEAE)係彙整於表3中。
在alirocumab+FENO組中有1位患者具有嚴重程度的TEAE(腎絞痛),研究人員並不認為其係與研究治療有關。
在此研究中並無觀察到生命徵象、心電圖、血液學或生化參數之臨床上顯著變化。在alirocumab+安慰劑組中有1位患者顯現肌酸酐磷酸激酶>10倍正常的上限,其被研究人員視為係與身體運動有關(表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42-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43-5
致免疫性結果
在單獨的alirocumab組之24位患者中有4位(16.7%),在依澤替米貝組中6/24患者(25%)及在芬諾菲布特組中7/24(29.2%)患者經檢驗為ADA陽性,其中效價範圍係介於30(最小可偵測效價)至240之間。在依澤替米貝組中於第29天在1位患者中偵測到240的單一效價,在第58天效價降為30。在第120天,在此患者中未偵測到ADA。就所有其他ADA陽性的患者,所有其他測量的ADA效價為低的且係介於30至120之間。
在所有組中,4位患者在預給劑樣本中顯現ADA陽性。此項係顯示這些患者在此分析中具有預治療免疫反應性,且並不一定是對投予研究藥物之治療-引發的ADA反應。僅有1位預治療陽性患者(芬諾菲布特組)在基線後期間具有增加的效價,其中在第29天和第120天最大效價為120。
藥物動力學(PK)結果
在150mg alirocumab之Q4W重覆的SC劑量後,alirocumab之PK參數的敘述統計係提供於下表中(表4-6)及圖7中。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44-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45-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46-8
在第1次注射後,當以0.97的點估算值(90%CI=0.82至1.14)比較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與單獨的alirocumab組時,Cmax值為相類似。然而 可看到0.88點估算值(90% CI=0.76至1.03)下降的AUC0-D28趨勢。當以Cmax和AUC0-D28分別的點估算值0.78(90% CI=0.66至0.92)和0.74(90% CI=0.64至0.86)比較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與單獨的alirocumab組時,Alirocumab血清暴露減少。
在第3次注射後,當以0.92的點估算值(90%CI=0.78至1.09)比較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與單獨的alirocumab組時,Cmax值為相類似。然而以0.85點估算值(90% CI=0.70至1.03),AUC0-D28似乎為下降的。在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與單獨的alirocumab組中以0.80點估算值(90%CI=0.72至0.90),可看到較短的半衰期趨勢(6.72±1.56對8.76±3.12天)。
當以Cmax和AUC0-D28分別的點估算值0.71(90% CI=0.60至0.84)和0.64(90%CI=0.53至0.77)比較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與單獨的alirocumab時,Alirocumab血清暴露仍為下降的。當比較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與單獨的alirocumab組時,平均半衰期下降,點估算值0.83(90% CI=0.74至0.93)。就alirocumab+芬諾菲布特與單獨的alirocumab,所計算的半衰期分別為7.07±1.68天和8.76±3.12天。
結論
如預期在導如期期觀察到LDL-C隨單獨的EZE和FENO治療下降。
Alirocumab 150mg Q4W單一治療使LDL-C下降約~48%(與基線無關),其持續28-天給劑區間。alirocumab與EZE或FENO之組合比單獨的alirocumab產生更大的LDL-C下降:1)從主要基線的最大下降,其包括安慰劑、EZE或FENO之28-天導入期,與EZE或FENO一起為~65%;2)使用另外的基線(由第1次alirocumab注射),對應的下降,與EZE或FENO一起為~55%。
相較於安慰劑,以單獨的FENO治療,及在較小程度內EZE,導致游離的PCSK9適度增加。
在FENO組合組中以alirocumab給劑後14至28天觀察到的些微效用下降可能係由於FENO給藥所觀察到的游離PCSK9量增加而降低alirocumab暴露之結果。此項似乎是必然的,在較小程度上,以EZE組合。
先前的研究顯示,伴隨史塔丁治療經由增加目標媒介的清除降低了alirocumab之效期,需要每2週給藥以克服此點。本研究顯示,其他的LLT(EZE、FENO)對於alirocumab效期可能具有較小的衝擊,且因此可使用較低/較少頻率的alirocumab給劑。
對其他脂質參數之效用如預期係以先前的實驗為基礎,且在所有組中所提出的TEAE發生率係相類似。
本研究結果顯示,EZE和FENO治療結果使游離的PCSK9量適度增加其可解釋隨alirocumab給藥LDL-C稍大的下降以及此最大效期適度下降。然而,這些數據指出,不同於結合史塔丁之給藥,alirocumab 150mg可在單一治療及與非史塔丁LLT組合的設定下以Q4W給劑。
在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最大的下降分別為-47.59%、-65.34%和-66.75%(與第-29天基線相較的變化)。相較於alirocumab之前的基線值,單獨或緊接著依澤替米貝(10mg/天)或芬諾菲布特(160mg/天)之alirocumab 150mg Q4W給藥,於第3劑alirocumab給藥後14天,在健康的患者中造成LDL-C下降於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分別達到-47.39%、-56.56%和-54.34%。於第3劑alirocumab給藥後28天,仍在單獨的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和芬諾菲布特組中分別觀察到-47.03%、-49.57%和-43.17%之下降。此項顯示,當單獨投予alirocumab時,係維持效用,而在二個組合臂中給劑後2至4週間最大效用有小量變化。alirocumab與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之共投予產生類似的LDL-C下降。
當比較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對單獨的alirocumab時,Cmax值相類似,在alirocumab+依澤替米貝治療組中具有朝向較低AUC0-D28之非顯著性趨勢,且因此在此組中較快消除。
藉由芬諾菲布特之共投予,Alirocumab PK參數明顯下降。60mg芬諾菲布特之每日劑量,如上述,減低了alirocumab於血清中的暴露。治療中tmax中間數差異之分析顯示並無差異。
3個治療組之ADA發生率和效價相類似。在ADA陽性和陰性患者中的alirocumab血清濃度在3組治療組中為相當的。
於整個研究期間已確認,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在血漿中持續的暴露。
於健康患者中以50mg Q4W之劑量進行3次給藥,單獨或緊接著依澤替米貝(10mg/天)或芬諾菲布特(160mg/天)之alirocumab 150mg Q4W給藥為完全耐受的。
實例3:評估Alirocumab於患有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未以史塔丁治療之病患中的效用和安全性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組研究 劑量選擇
以史塔丁作為背景治療所進行的研究結果為基礎,在史塔丁治療的病患中,Q2W給劑療法適用於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恆定的LDL-C降低,其中最大效力係以150mg Q2W給劑在12週時所提供。然而,對於許多病患,以150mg Q2W給劑所觀察到的效用大小對於達到目標LDL-C標的可能並非必要,且開始可從較小的劑量著手。
在本研究將評估的alirocumab之150mg Q4W給劑療法,係以未接受合併史塔丁之病患中所觀察的長期效期為基準。史塔丁-刺激的PCSK9產生增加可能造成較大的抗體之目標-媒介清除率。與史塔丁相比,依澤替米貝和纖維酸類似乎對PCSK9量具有少許效應或無效應,且在無接受史塔丁但接受這些降脂治療的病患中,Q4W給劑療法預期可維持整個給劑間區間足夠的LDL-C降低。
力案設計之基本原理
本研究之目標係在未用史塔丁治療的病患中評估alirocumab 150mg Q4W作為可能的開始劑量之效力和安全性。本研究將提供對於4週給劑療法之效力、安全性和耐受性上,以及接受依澤替米貝或依澤替米貝或單獨飲食之被背景治療病患的資訊。
本研究中所有選擇的病患將不會接受史塔丁。本研究族群的成員為史塔丁無耐受性病患。
總言之,2/3病患之目標應接受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之背景治療。
在本研究中保持其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或單獨飲食的背景治療之病患,其並無/不能接受史塔丁,於雙盲治療期間選擇安慰劑作為對照,顯示對於本研究目標為適當的,因為其將提供150mg Q4W之效力和安全性最有力的評估。alirocumab 75mg Q2W之校正臂將提供作為起始劑量之基準。
為了幫助調整病患需要之alirocumab給劑療法,在第3階段的計畫中,alirocumab在大部分的研究中最初係以預期在穩定期提供50%之LDL-C下降(75mg Q2W計畫)。在全部以75mg Q2W作為開始劑量的研究中,係以第8週所達到的LDL-C量為基準,於第12週劑量增加至150mg Q2W。在本研究於非史塔丁治療病患中評估150mg Q4W作為可能的開始劑量,若需要,增加劑量亦在12週時進行,如所有其他的計畫研究。在整個計畫中,主要效力係在劑量調整發生後,若需要,進行評估。在本研究中,主要效力參數將在24週進行評估。考慮12-週效力評估(亦即增加劑量前)應為重要的,且因此將進行分析作為關鍵的次要療效指標。
24週的持續時間對於雙盲期被認為適合提供包括150mg Q4W作為開始劑量之給劑療法安全性資訊,因為暴露於alirocumab(Cmax和AUC)將居於75mg Q2W和150mg Q2W所觀察之間,就此於較長的期間內將可取得較大的資料量。在劑量調整後之期間,未達到LDL-C目標之病患,如在其餘的計畫中,將接受150mg Q2W。為了得到此Q4W給劑之另外的安全性資料,病患可參與從24週至2016年6月之可選擇的開放性治療期。
進行此特定的研究係用以驗證以包括alirocumab 150mg Q4W作為開始劑量之療法的安全性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作為於未用史塔丁治療之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之病患中,就非史塔丁脂質調節背景治療(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或單獨飲食與安慰劑相比較之附加資料。進行適化的LMT(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或單獨飲食調整未達LDL-C目標之無史塔丁耐受性族群,係代表一群經鑑別未滿足醫療需求,其可藉由於其降LDL-C治療中添加alirocumab來解決之群族。在24-週雙盲治療期結束時,就選擇進入可選擇開放性治療期之病患,背景治療可視需要調整。
研究目標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為驗證,在患有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未用史塔丁治療之病患中,以包括150mg Q4W之alirocumab開始劑量的療法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作為非史塔丁脂質調節背景治療之附加或作為與安慰劑相比較之單一治療。
次要目標為:以150mg Q4W作為開始劑量,以其他脂質參數為基準(例如,脂蛋白元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HDL-C)、總膽固醇(T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酸甘油酯(TG)及脂蛋白元A-1(ApoA-1)量,評估alirocumab之效用;評估alirocumab 150mg Q4W之安全性和耐受性;評估產生的抗-alirocumab抗體;及評估alirocumab 150mg Q4W之藥物動力學(PK)。
其他的目標為評估75mg alirocumab之Q2W給劑療法的效力和安全性。
研究設計
此研究為一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組、多中心第3階段的研究。隨機化係根據史塔丁耐受狀況及非史塔丁脂質調節背景治療來分層。僅未接受史塔丁的病患才可納入。如下列人口部份所定義,處於中度、高度或極高度CV風險之無史塔丁耐受性的病患,將代表大約50%之研究群族的目標。無史塔丁耐受性就本試驗係定義為無法奈受至少2種史塔丁:一為最低每日開始劑量之史塔丁(定義為瑞舒伐他汀5mg、阿伐他汀10mg,辛伐他汀10mg,洛伐他汀20mg,普伐他汀40mg,氟伐他汀40mg或匹伐他汀2mg,或國家特別標定之最低核准每日劑量),及另一為任何開始劑量,由於骨骼肌相關的症候群(該等並非由於過勞或創傷),例如疼痛、痛、虛弱或抽筋,其係在史塔丁治療期間開始或增加,或且當中斷史塔丁治療則停止。處於中度CV風險之病患,未滿足SI定義,將包括其餘的研究群族。
就背景治療,大約2/3病患之目標將接受背景治療(芬諾菲布特或依澤替米貝)及高達1/3病患以單獨飲食調節來治療。
本研究包括四個時期:
1)高達3週的篩選期,
2)24週的雙盲、平行組治療期,於此期間病患將接受如下之雙盲研究治療:每4週皮下Alirocumab 150mg *
每2週皮下Alirocumab之安慰劑
每2週皮下Alirocumab 75mg。
*以每4週alirocumab 150mg與安慰劑SC Q4W交替保持雙盲
在第12週回診時,以其第8週的LDL-C和基線CV風險為基礎,病患,以盲化的方式,將持續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或75mg Q2W或如下提高其劑量:
i)具有極高CV風險之病患,以盲化的方式,將:
若其第8週的LDL-C為<70mg/dL(1.81mmol/L)且其在第8週時與基線相比具有至少30%之LDL-C下降,則從第12週起直到第22週最後的注射,係持續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或75mg Q2W;或
若其第8週的LDL-C為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2-275
70mg/dL(1.81mmol/L)且在第8週時與基線相比不具有至少30%之LDL-C下降,則從第12週起直到第22週最後的注射,係接受提高至alirocumab 150mg Q2W的劑量。
ii)具有中度或高度CV風險之病患,以盲化的方式,將:
若其第8週的LDL-C為<100mg/dL(2.59mmol/L)且其在第8週時與基線相比具有至少30%之LDL-C下降,則從第12週起直到第22週最後的注射,係持續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或75mg Q2W;或
若其第8週的LDL-C為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2-276
100mg/dL(2.59mmol/L)且其在第8週時與基線相比不具有至少30%之LDL-C下降,則從第12週起直到第22週最後的注射,係接受提高至alirocumab 150mg Q2W的劑量。
3)雙盲治療期結束後8週的追蹤期。
在雙盲治療期結束後若其不選擇或不符合參加開放性治療期,不符合開放性治療期之病患將追蹤8週的時間。8-週的追蹤期將不適用於符合並選 擇登錄開放性治療期之病患。
4)可選擇的開放性治療期。
成功完成雙盲治療期的病患將符合進入可選擇的開放性治療期之資格(限制條件為其並未經歷任何治療相關的AE,或具有明顯的協議偏差)。
在開放性治療期開始時,病患將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開放性治療期期間第1次注射降在第24週回診時(開放性治療期之第1次回診)就地給藥。
從第36週回診,以第32週的LDL-C值為基礎,研究人員將基於其自我的判斷,管理alirocumab劑量之調整。在第36週,病患將持續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或將接受調高至alirocumab 150mg Q2W的劑量。後續調降劑量至150mg Q4W為允許的。
雖然背景治療,若可能,應保持穩定,但其可基於研究人員的判斷作調整,特別是就耐受性議題之情況。
就以LDL-C值為基礎之調整,研究人員可視需要調整背景治療。然而,應避免同時調整alirocumab劑量及任何LMT。
從雙盲治療期期間的最後一劑研究藥物(第22週)至24週(開放性治療期的第1劑),直到2016年6月,這些病患的治療將持續不中斷。
參與研究的期限
此研究期限包括高達3-週的篩選期、供效力和安全性評估之24-週的雙盲治療期,以及最後的DBTP回診後,對於不符合開方性治療期病患之8-週的治療後追蹤期。因此每位病患的研究期為約35週+可選擇的開放性治療期。8-週的追蹤期將不適用於符合並選擇登錄開放性治療期之病患。成功完成雙盲治療期的病患將符合進入可選擇的開放性治療期之資格(限制條件為其並未經歷任何治療相關的AE,或具有明顯的協議偏差)。
選擇病患
符合所有下列標準之病患將可考慮加入本研究。患有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或non-FH),接受芬諾菲布特或依澤替米貝或單獨飲食調節之病 患。僅無接受史塔丁之病患可納入本研究,其相當於:對史塔丁無耐受性*如下列定義具有中度、高度或極高度CV風險;或未滿足SI定義之病患。只有處於中度CV風險之病患才會納入此層級。
*無史塔丁耐受性係定義為無法耐受至少2種史塔丁:一為最低每日開始劑量之史塔丁(定義為瑞舒伐他汀5mg、阿伐他汀10mg,辛伐他汀10mg,洛伐他汀20mg,普伐他汀40mg,氟伐他汀40mg或匹伐他汀2mg,或國家特別標定之最低核准每日劑量),及另一為任何劑量之史塔丁,由於骨骼肌相關的症候群(並非由於過勞或創傷之症候群),例如疼痛、痛、虛弱或抽筋,其係在史塔丁治療期間開始或增加,且當中斷史塔丁治療則停止。
中度CV風險係定義為經計算的10-年致命CVD風險得分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4-277
1及<5%(ESC/EAS 2012)。
高CV風險係定義為所計算的10-年致命CVD風險得分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4-278
5%(ESC/EAS 2012),或中度慢性腎疾病(CKD),或無目標器官損傷之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或heFH(NCEP-ATP III,ESC/EAS 2012)。
極高CV風險係定義為文件證明CHD、缺血性中風、週邊動脈疾病(PAD)、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腹主動脈瘤、無癥狀頸動脈阻塞>50%、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支架置入術、腎動脈狹窄、腎動脈支架置入術、無目標器官損傷之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NCEP-ATP III,ESC/EAS 2012)的病史。
文件證明的CHD病史(包括下列1或多項):急性MI、沉默型MI、不穩定心絞痛、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例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及經侵入或非侵入檢驗診斷為臨床顯著的CHD(例如冠狀動脈血管攝影,使用跑步機之壓力檢測,負荷應激心臟超音波或核造影)。
已符合上述納入標準之病患將會就排除標準來篩選。雙盲期的排除標準為:定義為無史塔丁耐受性和極高度CV風險,在篩選會診時具有LDL-C<70mg/dL(1.81mmol/L)(第-3週,V1)之病患;定義為無史塔丁耐受性和高度CV風險,在篩選會診時具有LDL-C<100mg/dL(<2.59mmol/L)(第-3週,V1)之病患;未滿足無史塔丁耐受性定義且處於中度CV風險,在篩選會 診時具有LDL-C<100mg/dL(<2.59mmol/L)(第-3週,V1)之病患;當僅接受飲食調整,在篩選會診時具有LDL-C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5-279
160mg/dL(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5-280
4.1mmol/L)(第-3週,V1),無論是無史塔丁耐受性或若未滿足無史塔丁耐受性定義處於中度CV風險並以相關的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治療之病患;在篩選會診時具有10-年致命CVD風險得分<1%(ESC/EAS 2011)(第-3週,V1);新近診斷出(在隨機化會診前的3個月內[第0週])或控制差的(HbA1c>9%)糖尿病;在篩選會診(第-3週)4週內或在篩選和隨機化會診之間使用史塔丁、紅麴產品、菸鹼酸或膽酸螯合劑;在篩選會診前(第-3週,V1)或在篩選和隨機化會診之間,非服用穩定劑量之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至少4週;在篩選會診(第-3週)4週內或在篩選和隨機化會診之間使用纖維酸類,芬諾菲布特以外;在篩選會診(第-3週,V1)之前或在篩選和隨機化會診之間,使用已知影響脂質之營養醫藥或非處方治療,劑量/用量不穩定至少4週;於研究期間計畫進行時程已定的PCI、CABG、頸動脈或週邊血管再形成術;在篩選(第-3週,V1)或隨機化(第0週)會診時收縮壓(BP)>160mmHg或舒張壓BP>100mmHg;在過去的12個月內紐約心臟協會第III或IV類心衰竭之病史;在篩選(第-3週,V1)會診之前3個月內,MI之病史、不穩定型心絞痛導致住院、CABG、PCI、未控制心率不整、頸動脈手術或支架置入、短暫性缺血發作、頸動脈血管再形成、週邊血管疾病血管腔內術或手術介入;在篩選(第-3週,V1)或隨機化(第0週)會診時已知的出血性中風之病史;在篩選(第-3週,V1)會診時年齡<18歲或小於法定成人年齡(無論是否大於18歲);在篩選(第-3週,V1)會診之前,先前未按指示進行降膽固醇飲食;已知影響血清脂質或脂蛋白之任何明顯的未控制內分泌疾病;在篩選會診(第-3週,V1)之前減重手術之病史;在篩選會診(第-3週,V1)之前2個月內變化>5kg所定義的體重不穩定;已知的同型接合子FH之病史;已知的PCSK9功能喪失之病史(亦即基因突變或序列變異);使用全身性皮質類固醇,除非在隨機化之前以穩定療法用作腦下垂體/腎上腺疾病之替代治療進行至少6週;過去5年內癌症病史,但經適當治療之基底細胞皮膚癌、鱗狀細胞皮膚癌或原位子宮頸癌除外;已知的陽性HIV檢驗之病史;在1個月或5個半衰期內(無論是否較久)已服用任何活性實驗之藥物的病患;在其他臨床試驗中先前經至少一劑量 的alirocumab或任何其他抗-PCSK9單株抗體治療之病患;在篩選會診(第-3週)之前使用持續的荷爾蒙替代治療,除非該療法在過去6週內已為穩定的並在研究期間無改變此療法之計畫;在篩選期間撤回同意書之病患(不願意繼續或無法出任之病患);條件/情況或實驗室發現例如:在篩選時辨識出的任何臨床顯著的異常,其係就研究人員或任何助理研究人員的判斷可能排除安全完成研究或強迫療效指標評估,例如主要的全身性疾病,餘命短的病患,基於任何理由研究人員或助理研究人員認為不適合此研究之病患,例如:該等認為無法符合特定方案需求,例如定期回診之病患,該等認為無法投予或耐受長期注射之病患,依照病患或研究人員,研究人員或任何助理研究人員,藥師、研究協調人員、其他研究職員或涉入方案進行之其關係者等,在研究期間使研究者感覺會限定或限制參與之任何其他實際或預期的狀況存在(例如地理性、社會性.....);篩選期間(不包括隨機化實驗室檢測)實驗室檢測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或C型肝炎抗體陽性檢測,可能懷孕女性之陽性的血清或尿液懷孕(包括第0週)檢測,三酸甘油酯>400mg/dL(>4.52mmol/L)(允許1次重覆的實驗檢驗),根據4-變數MDRD研究方程式eGFR<30mL/min/1.73m2(由中心實驗室檢測所計算),ALT或AST>3xULN(允許1次重覆的實驗檢驗)、CPK>3xULN(允許1次重覆的實驗檢驗),TSH<LLN或>ULN(對於進行甲狀腺替代治療之病患請參見較早的排除標準;已知對單株抗體或藥物產品的任何組份敏感;任何懷孕或哺乳的女性(未以高效的避孕方法保護之可能懷孕的女性(如知情同意書中及/或本地協議附錄中所定義)及/或不願意或不能作懷孕檢測者。
就開放性期間之排除標準為:以研究者的判斷為基準,在雙盲期中明顯的協議偏差,例如病患未遵從;任何經歷有害事件導致從雙盲期永久中斷之病患;具有任何新症狀或現有症狀惡化之病患,其就研究者之觀點可能使該病患不適合加入,或可能干擾病患參與或完成該研究;已知對單株抗體或藥物產品的任何組份敏感;在雙盲期的最後回診(W24,第11次回診)懷孕檢測陽性;及可能懷孕的女性不願意繼續高效的避孕方法(如知情同意書中及/或本地協議附錄中所定義)及/或不願意或不能作懷孕檢測者。
研究治療
就雙盲治療期,研究治療為以自動注射器所提供的75或150mg劑量alirocumab之1mL的單一SC注射,投予腹部、大腿或上臂的外部。
在雙盲治療期期間(第0至24週),合格的病患將隨機分派接受:每4週皮下alirocumab 150mg與每4週皮下alirocumab之安慰劑交替,或每2週皮下alirocumab 75mg,或每2週皮下安慰劑。
研究藥物將以SC注射Q2W來給藥,於第0週開始並持續至最後注射(第22週),雙盲治療期結束前2週。
在第12週回診時,以其第8週的LDL-C及基線CV風險為基準,病患將持續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或75mg Q2W或如下,提高其劑量:1)具有極高CV風險之病患,以盲化的方式,將:若其第8週的LDL-C為<70mg/dL(1.81mmol/L)且其在第8週時與基線相比具有至少30%之LDL-C下降,則從第12週起直到第22週最後的注射,係持續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或75mg Q2W;或若其第8週的LDL-C為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7-281
70mg/dL(1.81mmol/L)且其在第8週時與基線相比不具有至少30%之LDL-C下降,則從第12週起直到第22週最後的注射,係接受提高至alirocumab 150mg Q2W的劑量。2)具有高度或中度CV風險之病患,以盲化的方式,將:若其第8週的LDL-C為<100mg/dL(2.59mmol/L)且其在第8週時與基線相比具有至少30%之LDL-C下降,則從第12週起直到第22週最後的注射,係持續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或75mg Q2W;或若其第8週的LDL-C為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7-282
100mg/dL(2.59mmol/L)且其在第8週時與基線相比不具有至少30%之LDL-C下降,則從第12週起直到第22週最後的注射,係接受提高至alirocumab 150mg Q2W的劑量。
在開放性治療期期間(第24週至2016年6月),合格的病患將接受:alirocumab 150mg Q4W至第36週;及從第36週起,根據第32週的LDL-C測量值及研究人員的判斷,病患將:持續接受alirocumab150mg Q4W,或接受調高至alirocumab 150mg Q2W之劑量從第36週起直到2016年6月。後續調降劑量至150mg Q4W為允許的。
在開放性治療期期間,所有的病患從第24週至第36週將接受 alirocumab 150mg Q4W。在第36週回診時,根據其第32週的LDL-C,病患將持續接受alirocumab150mg Q4W,或就研究人員的判斷調高其劑量至alirocumab 150mg Q2W。後續調降劑量至150mg Q4W為允許的。
雖然背景治療,若可能,應保持穩定,但其可基於研究人員的判斷作調整,特別是就耐受性議題之情況。就以LDL-C值為基礎之調整,研究人員可視需要調整背景治療。然而,應避免同時調整alirocumab劑量及任何LMT。
評估Alirocumab
主要的療效終點為從基線至第24週計算的LDL-C之百分比變化,其係定義為:100x(第24週所計算的LDL-C值-基線所計算的LDL-C值)/基線所計算的LDL-C值。
基線所計算的LDL-C值為在首次雙盲注射IMP之前所得到的最後LDL-C量。就隨機分配及未治療的病患,基線值係定義為直到隨機分配為止所得到之最後可取得的值。
在第24週所計算的LDL-C為在第24週分析窗口內所得到的LDL-C量。
主要的次要療效終點為:從基線至第12週所計算的LDL-C之百分比變化:定義和規則係與主要療效終點類似,但是在第12週所計算的LDL-C為在第12週分析窗口內所得到的LDL-C量;從基線至第24週的Apo B百分比變化。定義和規則係與主要療效終點相同;從基線至第24週的非-HDL-C百分比變化。定義和規則係與主要療效終點相同;從基線至第24週的TC百分比變化。定義和規則係與主要療效終點相同;從基線至第12週的Apo B百分比變化。定義和規則與從基線至第12週所計算的LDL-C百分比變化相同;從基線至第12週的非-HDL-C百分比變化。定義和規則與從基線至第12週所計算的LDL-C百分比變化相同;從基線至第12週的TC百分比變化。定義和規則與從基線至第12週所計算的LDL-C百分比變化相同;就使用用於主要療效終點之定義和規則,在第24週,就極高度CV風險病患計算的LDL-C達到<70mg/dl(1.81mmol/L)或就其他病患達到 <100mg/dl(2.59mmol/L)之病患比率;從基線至第24週的Lp(a)百分比變化;從基線至第24週的HDL-C百分比變化;從基線至第12週的HDL-C百分比變化;從基線至第12週的Lp(a)百分比變化;從基線至第24週的TG百分比變化;從基線至第12週的禁食TG百分比變化;從基線至第24週的Apo A-1百分比變化;及從基線至第12週的Apo A-1百分比變化。
其他的次要療效終點為:在第12週,就高度CV風險病患計算的LDL-C達到<70mg/dl(1.81mmol/L)或就其他病患達到<100mg/dl(2.59mmol/L)之病患比率;在第12和24週,無論何種CV風險病患,具有LDL-C<100mg/dl(2.59mmol/L)之病患比率;在第12和24週,就極高度CV風險病患具有LDL-C<70mg/dl(1.81mmol/L)之病患比率;從基線至第12和24週LDL-C的絕對變化(mg/dL和mmol/L);從基線至第12和24週Apo B/Apo A-1比率的變化;在第12和24週具有Apo B<80mg/dL(0.8g/L)之病患比率;在第12和24週具有非-HDL-C<100mg/dL(2.59mmol/L)之病患比率;在第12和24週,具有LDL-C<70mg/dl及/或LDL-C下降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9-283
50%(若LDL-C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59-284
70mg/dL)之極高度CV風險病患比例;在第12和24週,LDL-C下降達到至少50%之病患比率。
脂質參數評估係如下。直接測量總-C、HDL-C、TG、Apo B、Apo A-1和Lp(a)。在所有的會診係使用Friedewald公式計算LDL-C(第-1週和追蹤回診除外)。若TG值超過400mg/dL(4.52mmol/L)則實驗檢查將反身測量(經由β定量法)LDL-C,而非計算LDL-C。對所有的病患,在第0和24週亦測量LDL-C。從總-C減去HDL-C計算非-HDL-C。計算Apo B/Apo A-1比率。
臨床實驗室檢查數據係由尿液分析和血液分析、血液學(RBC數、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球數、血紅蛋白、血球容積比、血小板、分類計數之WBC數)、標準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總蛋白、LDH、白蛋白、γ麩醯胺轉化酶[γGT])、C型肝炎抗體、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CPK所組成。以實際的數據為基準,可反身測量某些額外的安全性實驗室檢查參數。
將測量下列生命徵象:以坐姿測量心率、收縮和舒張BP。
將測量ECG數據。
將評估抗-alirocumab抗體及包括抗體狀態(陽性/陰性)和抗體效價。
將評估從基線至第12和24週hs-CRP之百分比變化。
將評估從基線至第12和24週HbA1c(%)之絕對變化。
EQ-5D為EuroQol Group所開發的健康狀態之標準化測量,用以提供針對臨床和經濟評價之簡單、通用的與生活品質相關之健康測量。EQ-5D為一與生活品質相關的健康測量,以5方面來定義健康:可移動性、自我照護、慣常活動、疼痛/不適、焦慮/憂鬱。各方面可從三個反應中取其一(嚴重度的3個順序量度):「沒問題」(1)「有些問題」(2)「嚴重問題」(3)。整體健康狀態係以5-位數數字來定義。以5-方面分類所定義的健康狀態可轉換為定量健康狀態的對應指數得分,其中0代表「死亡」,而1代表「完全健康」。EQ-5D變數包括各EQ-5D項目之反應,指數得分和與基線相比的指數得分變化。
藥物動力學變數包括總血清alirocumab濃度。將從相同的PK樣本測量總計和游離的PCSK9濃度。
將進行一視需要的藥物基因體學子研究,用以鑑別與臨床或對PCSK9抑制、高脂血症或CVD之生物標記反應的基因關聯性。若需要,亦將樣本用於鑑別與毒性相關的標記。分析可能包括候選基因之序列測定或單核苷酸多形性(SNP)。候選基因包括(但不限於)PCSK9、Apo B和LDL-R。全基因組研究,包括(但不限於)SNP分析及/或亦可進行基因定序。
研究程序
在第1天/第0週後的所有會診(隨機分配會診),可允許特定天數的時間範圍。所有會診之窗口期直到第24週為止為±3天,而就追蹤期為±7天。在開放性治療期間,就第28、32、36週,會診窗口為±5天,及就其他的會診為±7天。
測定脂質參數之血液取樣(亦即,總-C、LDL-C、HDL-C、TG、非-HDL-C、Apo B、Apo A-1、Apo B/Apo A-1比率、Lp[a])應在早上、禁食的狀態下(亦即隔夜,至少禁食和克制抽菸10至12小時)。
收集下列實驗室檢查數據:血液學;化學;血脂檢查1:TC、計算的LDL-C、HDL-C、TG、非-HDL-C;血脂檢查2:ApoB、ApoA-1、ApoB/ApoA-1比率及Lp(a);肝功能指數:若總膽紅素值高於正常範圍,則將自動分成結合型和非結合型膽紅素;肌酸酐磷酸激酶(CPK);B型肝炎表面抗原;C型肝炎抗體:陽性測驗將以反身檢測來確認;血清懷孕檢測。
尿液分析-將進行試紙檢測並就pH、比重,及就存有血液、蛋白、葡萄糖、酮類、硝酸、白血球酯化酶、尿膽素元和膽紅素作評估。若試紙為異常的,則進行標準的顯微鏡法。
研究期間亦測量其他的血液參數。將測量升糖參數(HbA1c和血清葡萄糖)。發炎參數之血液取樣,整個研究期間將定期地收集hs-CRP。
整個研究期間將定期地評估alirocumab濃度之血清樣本。於第3(第0週)、4(第4週)、5(第8週)、6(第9週)、7(第10週)、8(第11週)、9(第12週)、10(第16週)和11(第24週)次回診時,在IMP注射前收集血液樣本。血液樣本應在IMP注射前收集。
在整個研究中應定期地收集儲庫(血漿和血清)樣本。在隨機分配會診時,於IMP注射之前(預給劑)將取得第一個預定的樣本。儲庫樣本可包括PCSK9量、PCSK9功能、單株抗體之PCSK9抑制效應、脂蛋白次功能及高脂血症和心臟疾病的機制之研究。若需要,樣本亦可用於鑑別與毒性有關的標記。儲庫樣本將不會用於基因體分析。
整個研究期間在不同的時間點應進行一般的體檢。
BP應於標準的條件下以坐姿測量,大約在當天的相同時間,於相同手臂上,以相同的裝置(病患在設定的時間點舒適地休息至少5分鐘後)。心率將於BP測量時測量。
12-導程ECG應在至少休息10分鐘後並以仰臥的姿勢進行。
體重應在病患穿著內衣或非常輕的衣服和不穿鞋子並膀胱排空下取得。亦取得身高。
回診時程
應僅有符合納入標準之病患可被篩選。篩選期將進行高達3週或21天(且盡可能的短,因接收試驗室檢查合格標準),在隨機分配/第1天會診之前。篩選會診(第1次回診/第-3週/第-21天至-8天)將包括:評估納入/排除標準;取得人口統計資料-年齡、性別、人種及種族;取得醫療史(包括停經狀態)、手術病史、喝酒習慣和抽菸習慣;取得家族醫療史(包括與早發性CHD有關的危險因子(男性55歲之前,女性一等親65歲),過敏和第2型糖尿病);在前1週內文件記錄的前醫療史,特別是脂質調節治療(包括史塔丁)及可影響脂質之營養醫療產品(例如,ω-3脂肪酸、植物固醇類例如倍樂醇(Benecol)、亞麻籽油、車前子);記錄合併用藥;取得體重及身高測量。
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進行體檢。
篩選時的注射訓練會診(第2次會診/第-1週/第-7±3天)將包括下列:評估納入/排除標準;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
隨機分配會診(第3次會診/第0週/第1+3天)將包括下列:評估納入/排除標準;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審視病患的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進行體檢;取得生命徵象體重測量值;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尿液分析(試紙試驗且若異常則進行顯微鏡術);尿液懷孕檢測(僅可能懷孕的女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脂質測量及/或計算總-C、LDL-C(計算和測量的LDL)、HDL-C、TG、非-HDL-C、Apo B、Apo A-1、Apo B/Apo A-1比率和Lp(a);hs-CRP;儲庫樣本;血液學:紅血球數包括血球容積比、血紅蛋白、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球數、分類計數之WBC數和血小板;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LDH、總蛋白、白蛋白和γGT);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CPK;抗-alirocumab抗體;血清alirocumab濃度(PK);及基因體樣本收集。
第4次回診/第4週,(第29±3天)將包括: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收集IMP給藥數據並藉由審視日誌來檢查IMP遵從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脂質:測量或計算的總-C、LDL-C、HDL-C、TG、非-HDL-C;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血 清alirocumab濃度(PK);和抗-alirocumab抗體。
第5次回診/第8週(第57±3天)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收集IMP給藥數據並藉由審視日誌來檢查IMP遵從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脂質:測量或計算的總-C、LDL-C、HDL-C、TG、非-HDL-C、Apo B、Apo A-1、Apo B/Apo A-1比例和Lp(a)、血清alirocumab濃度(PK)及抗-alirocumab抗體。
第6、7、8次回診/第9、10、11週(第64、71、78±3天)將包括下列:血液樣本應在IMP注射前收集;血清alirocumab濃度(PK);脂質:測量或計算的總-C、LDL-C、HDL-C、TG、非-HDL-C;及合併用藥。
第9次回診/第12週(第85±3天)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體重測量值;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審視病患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進行12-導程ECG;EQ-5D病患問卷;尿液分析(試紙試驗且若異常則進行顯微鏡術);尿液懷孕檢測(僅可能懷孕的女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脂質:測量或計算總-C、LDL-C、HDL-C、TG、非-HDL-C、Apo B、Apo A-1、Apo B/Apo A-1比率及Lp(a);儲庫樣本;血液學:紅血球數包括血球容積比、血紅蛋白、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球數、分類計數之WBC數和血小板;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LDH、總蛋白、白蛋白和γGT。
HbA1c和hs-CRP;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CPK;抗-alirocumab抗體;血清alirocumab濃度(PK)。
第10次回診/第16週(第113±3天)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體重測量值;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進行12-導程ECG;收集IMP給藥數據並藉由審視日誌來檢查IMP遵從性;EQ-5D病患問卷;尿液分析(試紙試驗且若異常則進行顯微鏡術);尿液懷孕檢測(僅可能懷孕的女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脂質:測量及/或計算總-C、LDL-C、HDL-C、TG、non-HDL-C、Apo B、Apo A-1、Apo B/Apo A-1比率及Lp(a);血液學:紅血球數包括血球容積比、血紅蛋白、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 球數、分類計數之WBC數和血小板;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LDH、總蛋白、白蛋白及γGT。
HbA1c和hs-CRP;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CPK;抗-alirocumab抗體;及血清alirocumab濃度(PK)。
第11次回診/第24週/雙盲期結束(第169±3天)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體重測量值;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進行12-導程ECG;進行體檢;EQ-5D病患問卷;審視病患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尿液分析(試紙試驗且若異常則進行顯微鏡術);尿液懷孕檢測(僅可能懷孕的女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脂質:測量及/或計算總-C、LDL-C(計算和測量的LDL)、HDL-C、TG、非-HDL-C、Apo B、Apo A-1、Apo B/Apo A-1比率和Lp(a);hs-CRP;儲庫樣本;血液學:紅血球數包括血球容積比、血紅蛋白、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球數、分類計數之WBC數和血小板;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總蛋白、白蛋白和γGT);B型和C型肝炎抗體檢測(若為陽性則進行自動確認檢測);HbA1c;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CPK;抗-alirocumab抗體;及血清alirocumab濃度(PK)。
追蹤會診(第12次回診/第32週/第225±7天)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進行體檢(僅在治療會診結束時臨床上有關的異常之情況);尿液分析(僅在治療會診結束時臨床上有關的異常之情況);尿液懷孕檢測(僅可能懷孕的女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抗-alirocumab抗體,對於這些參數僅在治療會診結束時臨床上有關的異常之情況,下列將於本次會診時取得:血液學:紅血球數包括血球容積比、血紅蛋白、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球數、分類計數之WBC數和血小板;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總蛋白、LDH、白蛋白及γGT;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及CPK。
開放性治療期(可選擇的)
成功完成雙盲治療期的病患將符合進入可選擇的開放性治療期之資格(限制條件為其並未經歷任何治療-限定的非骨骼肌相關AE,或具有明顯的協議偏差)。在雙盲治療期期間從最後一劑的研究藥物(第22週)至第24週(開放治療期之第一劑),直到2016年6月,這些病患的治療將持續不中斷。
在第11次回診/第24週,病患將同時歷經結束雙盲治療期之評估及基線開放性治療期評估。研究所在地的人員應對病患審視開放性治療期的治療要求並提醒病患開放性治療期之給劑係從本次會診開始。將收集下列資料:評估開放性治療期之排除標準;所有對於雙盲治療期結束時所進行的評估係與開放性治療期第一次會診相同;審視病患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若該病患確認為合格的(並在近時的狀態),研究員將開始下個研究程序:將進行第一次開放的IMP注射,但僅在收集禁食血液樣本之後及在本次會診計畫的所有評估之後。
第12次回診/第28週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尿液懷孕檢測;審視病患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收集IMP給藥數據並藉由審視日誌來檢查IMP遵從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
第13次回診/第32週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尿液懷孕檢測;審視病患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收集IMP給藥數據並藉由審視日誌來檢查IMP遵從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脂質:測量或計算總-C、LDL-C、HDL-C、TG、非-HDL-C;HbA1c;血液學:紅血球數包括血球容積比、血紅蛋白、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球數、球分類計數之WBC數和血小板;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LDH、總蛋白、白蛋白和γGT;及CPK。
第14次回診/第36週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體重測量值;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進行體檢;審視病患的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EQ-5D病患問卷;尿液懷孕檢測(僅可能懷孕的女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脂質:測量及/或計算 總-C、LDL-C、HDL-C、TG、非-HDL-C、Apo B、Apo A-1、Apo B/Apo A-1比例及Lp(a);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抗-alirocumab抗體。
第15、17、19次回診/第48、72、96週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體重測量值;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審視病患的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進行體檢;收集IMP給藥數據並藉由審視日誌和治療套組來檢查IMP遵從性;EQ-5D病患問卷;尿液分析(試紙試驗且若異常則進行顯微鏡術);尿液懷孕檢測(僅可能懷孕的女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脂質:測量及/或計算總-C、LDL-C、HDL-C、TG、非-HDL-C;血液學:紅血球數包括血球容積比、血紅蛋白、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球數、分類計數之WBC數和血小板;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總蛋白、白蛋白和γGT;HbA1c;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CPK;及抗-alirocumab抗體。
第16、18、20次回診/第60、84、108週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審視病患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及收集IMP給藥數據並藉由審視日誌及治療套組來檢查IMP遵從性。
第21次回診/第120週或2016年6月(無論哪一個先到)(OLTP治療結束)將包括下列:收集AE;記錄合併用藥;取得體重測量值;審視病患的飲食。病患應進行NCEP-ATPIII TLC飲食或相當的飲食;取得生命徵象包括HR和BP;進行12-導程ECG;進行體檢;收集IMP給藥數據並藉由審視日誌和治療套組問責來檢查IMP遵從性;EQ-5D病患問卷;尿液分析(試紙試驗且若異常則進行顯微鏡術);尿液懷孕檢測(僅可能懷孕的女性);取得禁食血液樣本用於:脂質:測量及/或計算總-C、LDL-C、HDL-C、TG、non-HDL-C、Apo B、Apo A-1、Apo B/Apo A-1比率及Lp(a);血液學:紅血球數包括血球容積比、血紅蛋白、紅血球分布寬度(RDW)、網狀紅血球數、分類計數之WBC數和血小板;化學:葡萄糖、鈉、鉀、氯、碳酸氫根、鈣、磷、尿素氮、肌酸酐、尿酸、總蛋白、白蛋白及γGT;HbA1c;肝功能指數(ALT、AST、ALP和總膽紅素);CPK;及抗-alirocumab抗體。
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文中所述的特定實施例之範圍中。實際上,除了該等文中所述之外,由前述說明及伴隨的圖示,各種本發明之修改對熟習本項技術者為顯而易見。此等修改係希望落在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序列表係隨同附上並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110> 薩西耶拉 威廉(SASIELA,WILLIAM J.) 古沙羅瓦 維多利亞(GUSAROVA,VIKTORIA) 派曼 阿努舒(PEYMAN,ANUSCH) 舒弗 漢斯-路維(SCHAEFER,HANS-LUDWIG) 舒望 烏維(SCHWAHN,UWE)
<120> 使用PCSK9抑制劑之給藥療程
<140> 103139157
<141> 2014/11/12
<150> US 61/902,857,US 61/955,337及EP 14306222.2
<151> 2013/11/12,2014/03/19及2014/07/31
<160> 198
<170> PatentIn version 3.5
<210> 1
<211> 11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68-9
<210> 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69-10
<210> 3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69-12
<210> 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69-13
<210> 5
<211> 44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REGN727重鏈多肽
<400> 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69-1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0-1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1-16
<210> 6
<211> 1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1-1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2-22
<210> 7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2-21
<210> 8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2-20
<210> 9
<211> 2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REGN727輕鏈多肽
<400> 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2-1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3-23
<210> 10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4-24
<210> 11
<211> 12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4-25
<210> 1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4-26
<210> 13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5-29
<210> 14
<211> 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5-28
<210> 15
<211> 1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5-2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6-30
<210> 16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6-31
<210> 17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6-34
<210> 18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6-32
<210> 19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6-33
<210> 2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7-39
<210> 21
<211> 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7-38
<210> 22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7-36
<210> 23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7-35
<210> 24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8-40
<210> 25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8-41
<210> 26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8-42
<210> 27
<211> 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8-43
<210> 28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9-48
<210> 29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2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9-47
<210> 30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3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9-46
<210> 31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3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79-44
<210> 3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3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0-49
<210> 33
<211> 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3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0-50
<210> 3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3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0-51
<210> 35
<211> 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3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0-52
<210> 3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3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0-53
<210> 37
<211> 13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H;m2CX1D05多肽
<400> 3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1-54
<210> 38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H CDR1;m2CX1D05胜肽
<400> 3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1-55
<210> 39
<211> 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H CDR2;m2CX1D05胜肽
<400> 3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2-56
<210> 40
<211> 2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H CDR3;m2CX1D05胜肽
<400> 4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2-58
<210> 41
<211> 2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LC;m2CX1D05多肽
<400> 4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2-5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3-59
<210> 42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L CDR1;m2CX1D05胜肽
<400> 4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3-60
<210> 43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L CDR2;m2CX1D05胜肽
<400> 4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4-61
<210> 44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L CDR3;m2CX1D05胜肽
<400> 4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4-62
<210> 45
<211> 1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H;1B20多肽
<400> 4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4-63
<210> 46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H CDR1;1B20胜肽
<400> 4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5-64
<210> 47
<211> 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H CDR2;1B20胜肽
<400> 4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5-65
<210> 48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H CDR3;1B20胜肽
<400> 4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5-66
<210> 49
<211> 2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LC;1B20多肽
<400> 4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5-6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6-69
<210> 50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L CDR1;1B20胜肽
<400> 5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6-7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7-72
<210> 51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L CDR2;1B20胜肽
<400> 5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7-73
<210> 52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L CDR3;1B20胜肽
<400> 5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7-74
<210> 53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重抗體區多肽
<400> 5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7-7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8-78
<210> 54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32重鏈CDR1抗體區胜肽
<400> 5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8-79
<210> 55
<211> 2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32重鏈CDR2抗體區胜肽
<400> 5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8-77
<210> 56
<211> 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32重鏈CDR3抗體區胜肽
<400> 5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8-76
<210> 57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輕抗體區多肽
<400> 5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9-81
<210> 58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213和AX132輕鏈CDR1抗體區胜肽
<400> 5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89-83
<210> 59
<211> 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213和AX132輕鏈CDR2抗體區胜肽
<400> 5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0-85
<210> 60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32 & AX213輕鏈CDR3抗體區胜肽
<400> 6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0-86
<210> 61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重抗體區多肽
<400> 6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0-84
<210> 62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213重鏈CDR1抗體區胜肽
<400> 6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1-87
<210> 63
<211> 2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213重鏈CDR2抗體區胜肽
<400> 6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1-88
<210> 64
<211> 1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213重鏈CDR3抗體區胜肽
<400> 6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1-89
<210> 65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輕抗體區多肽
<400> 6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1-9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2-91
<210> 66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213和AX132輕鏈CDR1抗體區胜肽
<400> 6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2-93
<210> 67
<211> 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213和AX132輕鏈CDR2抗體區胜肽
<400> 6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2-94
<210> 68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32 & AX213輕鏈CDR3抗體區胜肽
<400> 6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3-97
<210> 69
<211> 1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VH抗體序列多肽
<400> 6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3-95
<210> 70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VH CDR1抗體序列胜肽
<400> 7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3-96
<210> 71
<211> 2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VH CDR2抗體序列胜肽
<400> 7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4-101
<210> 72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VH CDR3抗體序列胜肽
<400> 7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4-102
<210> 73
<211> 10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VL抗體序列多肽
<400> 7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4-10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5-103
<210> 7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VL CDR1抗體序列胜肽
<400> 7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5-104
<210> 7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AX9 AX189 VL CDR2抗體序列胜肽
<400> 7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5-105
<210> 76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VL CDR3抗體序列胜肽
<400> 7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5-106
<210> 77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9 AX189 VH抗體序列多肽
<400> 7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5-10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6-108
<210> 78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9 AX189 VH CDR1抗體序列胜肽
<400> 7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6-109
<210> 79
<211> 2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9 AX189 VH CDR2抗體序列胜肽
<400> 7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6-110
<210> 80
<211> 1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9 AX189 VH CDR3抗體序列胜肽
<400> 8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7-112
<210> 81
<211> 10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89 VL抗體序列多肽
<400> 8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7-111
<210> 82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89 VL CDR1抗體序列胜肽
<400> 8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8-113
<210> 83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 AX9 AX189 VL CDR2抗體序列胜肽
<400> 8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8-114
<210> 84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X189 VL CDR3抗體序列胜肽
<400> 8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8-116
<210> 85
<211> 11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8-11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9-121
<210> 86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9-120
<210> 87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9-119
<210> 88
<211> 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9-118
<210> 89
<211> 10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099-11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0-122
<210> 90
<211> 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0-123
<210> 91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0-124
<210> 92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0-125
<210> 93
<211> 12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0-12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1-130
<210> 94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1-129
<210> 95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1-128
<210> 96
<211> 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1-127
<210> 97
<211> 1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2-132
<210> 98
<211> 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2-133
<210> 99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2-134
<210> 100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2-135
<210> 101
<211> 1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3-138
<210> 102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3-137
<210> 103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3-136
<210> 104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4-139
<210> 105
<211> 1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4-140
<210> 106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4-141
<210> 107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5-143
<210> 108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5-144
<210> 109
<211> 11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抗-PCSK9單株抗體pJG04(選植株LGT-209和 LGT-210)Vh重鏈可變區(FR1-FR4) 多肽
<400> 10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5-142
<210> 110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抗-PCSK9單株抗體選植株LGT-209, LGT-210和LGT-211重鏈CDR1胜肽
<400> 11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6-145
<210> 111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anti-PCSK9 monoclonal antibody clones LGT-209, LGT-210 and LGT-211重鏈CDR2胜肽
<400> 11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6-146
<210> 112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抗-PCSK9單株抗體pJG04(選植株 LGT-209和LGT-210)Vh重鏈互補決定區3(CDR3)胜肽
<400> 11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6-147
<210> 113
<211> 10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抗-PCSK9單株抗體DJG10(選植株 LGT-209和LGT-211)Vk輕鏈可變區(FR1-FR4)多肽
<400> 11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6-14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7-149
<210> 114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抗-PCSK9單株抗體選植株LGT-209, LGT-210和LGT-211輕鏈CDR1胜肽
<400> 11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7-150
<210> 11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抗-PCSK9單株抗體選植株LGT-209, LGT-210 and LGT-211輕鏈CDR1胜肽
<400> 11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7-286
<210> 11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小鼠抗-PCSK9單株抗體LFU720和 抗-PCSK9單株抗體選植株LGT-209, LGT-210和LGT-211輕鏈CDR3胜肽
<400> 11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8-155
<210> 117
<211> 11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8-153
<210> 118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1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8-287
<210> 119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1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9-156
<210> 120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重鏈CDR胜肽
<400> 12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9-157
<210> 121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09-158
<210> 122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輕鏈CDR胜肽
<400> 12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0-163
<210> 123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輕鏈CDR胜肽
<400> 12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0-162
<210> 124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輕鏈CDR胜肽
<400> 12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0-161
<210> 125
<211> 11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0-16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1-164
<210> 126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1-166
<210> 127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1-165
<210> 128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1-167
<210> 129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1-16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2-172
<210> 130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2-173
<210> 131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2-169
<210> 132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2-170
<210> 133
<211> 11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2-17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3-175
<210> 134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3-177
<210> 135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3-176
<210> 136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3-178
<210> 137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4-181
<210> 138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4-180
<210> 139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4-179
<210> 140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5-182
<210> 141
<211> 118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4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5-183
<210> 142
<211> 7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4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5-184
<210> 143
<211> 6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4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5-288
<210> 144
<211> 9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4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6-187
<210> 145
<211> 108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4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6-188
<210> 146
<211> 11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4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6-186
<210> 147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variable輕鏈CDR胜肽
<400> 14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7-189
<210> 148
<211> 9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4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7-192
<210> 149
<211> 115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4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7-190
<210> 150
<211> 7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7-191
<210> 151
<211> 6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8-194
<210> 152
<211> 6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8-195
<210> 153
<211> 108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8-193
<210> 154
<211> 11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9-196
<210> 155
<211> 7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9-197
<210> 156
<211> 9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9-198
<210> 157
<211> 123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19-199
<210> 158
<211> 7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0-201
<210> 159
<211> 6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5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0-202
<210> 160
<211> 14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0-203
<210> 161
<211> 107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0-200
<210> 162
<211> 11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1-204
<210> 163
<211> 7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1-205
<210> 164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6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1-206
<210> 165
<211> 117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1-20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2-209
<210> 166
<211> 7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2-211
<210> 167
<211> 6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2-212
<210> 168
<211> 8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2-213
<210> 169
<211> 108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6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2-20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3-214
<210> 170
<211> 11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7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3-260
<210> 171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可變輕鏈CDR胜肽
<400> 17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3-261
<210> 172
<211> 9
<212> PRT
<213> 小家鼠
<400> 17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3-289
<210> 173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7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3-26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4-256
<210> 174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7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4-257
<210> 175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7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4-259
<210> 176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7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5-253
<210> 177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7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5-254
<210> 178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7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5-255
<210> 179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7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6-249
<210> 180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8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6-252
<210> 181
<211> 12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8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6-25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7-244
<210> 182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8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7-247
<210> 183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8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7-246
<210> 184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8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7-248
<210> 185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8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8-241
<210> 186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8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8-290
<210> 187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8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8-292
<210> 188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8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9-239
<210> 189
<211> 12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8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29-240
<210> 190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90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0-235
<210> 191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91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0-236
<210> 192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92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0-237
<210> 193
<211> 1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多肽
<400> 193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0-23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1-230
<210> 194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94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1-231
<210> 19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9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1-233
<210> 19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人工序列之說明:合成的 胜肽
<400> 196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1-234
<210> 197
<211> 2076
<212> DNA
<213> 智人
<400> 19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2-215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3-216
<210> 198
<211> 69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3-217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4-218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5-219
Figure 108121533-A0202-12-0136-220

Claims (14)

  1.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包含抗-PCSK9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用於在患者中降低LDL-C水平,其中該醫藥組成物以每4週約300mg之劑量投予患者,其中:
    (a)若該患者在至少2個劑量後所量測之LDL-C水平低於臨界水平,則維持每4週約300mg之劑量,及
    (b)若該患者在至少2個劑量後所量測之LDL-C水平大於或等於臨界水平,則中斷每4週約300mg之劑量,且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每2週約150mg之劑量接續投予該患者;
    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重鏈可變區/輕鏈可變區(HCVR/LCVR)胺基酸序列對SEQ ID NO:1/6之重鏈和輕鏈互補決定區(CDR)。
  2. 如請求項1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臨界水平為70mg/dL。
  3. 如請求項1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臨界為給藥前病患之LDL-C水平的70%。
  4. 如請求項1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2、3、4、7、8和10之重鏈和輕鏈CDR胺基酸序列。
  5. 如請求項4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包括具有SEQ ID NO:1胺基酸序列之HCVR及具有SEQ ID NO:6胺基酸序列之LCVR。
  6. 如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患者係具有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nonFH)之高膽固醇血症類型。
  7. 如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患者係具有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
  8. 如請求項7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heFH係藉由基因分型或藉由臨床標準來診斷。
  9. 如請求項8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臨床標準為用於異型接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Simon Broome註冊診斷標準,或WHO/Dutch Lipid Network標準之得分>8。
  10. 如請求項1-9中任一項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病患在投予該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係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
  11. 如請求項10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係選自依澤替米貝、纖維酸類、芬諾菲布特、菸鹼酸、ω-3脂肪酸及膽酸樹脂所組成之群組。
  12. 如請求項11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非史塔丁降脂劑為依澤替米貝或芬諾菲布特。
  13. 如請求項1-12中任一項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患者在投予該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之前及/或期間並無服用非史塔丁降脂劑。
  14. 如請求項1-13中任一項所使用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係以皮下給藥。
TW108121533A 2013-11-12 2014-11-12 使用pcsk9抑制劑之給藥療程 TW2020175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902857P 2013-11-12 2013-11-12
US61/902,857 2013-11-12
US201461955337P 2014-03-19 2014-03-19
US61/955,337 2014-03-19
EP14306222.2 2014-07-31
EP14306222 2014-07-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7595A true TW202017595A (zh) 2020-05-16

Family

ID=69737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1533A TW202017595A (zh) 2013-11-12 2014-11-12 使用pcsk9抑制劑之給藥療程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37566A (zh)
ES (1) ES2864350T3 (zh)
IL (1) IL273996A (zh)
TW (1) TW20201759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O3672B1 (ar) * 2008-12-15 2020-08-27 Regeneron Pharma أجسام مضادة بشرية عالية التفاعل الكيماوي بالنسبة لإنزيم سبتيليسين كنفرتيز بروبروتين / كيكسين نوع 9 (pcsk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37566A (ja) 2020-03-12
ES2864350T3 (es) 2021-10-13
IL273996A (en) 2020-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406957A1 (en) Dosing regimens for use with pcsk9 inhibitors
TWI601740B (zh) 經投與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桿菌素克新-9之抑制劑以降低脂蛋白濃度的方法
JP6000855B2 (ja) ヒトアンギオポエチン様タンパク質4に対するヒト抗体
TWI465249B (zh) 針對pcsk9之高親和性人類抗體
TWI682780B (zh) 醫藥組成物用於製造治療與pcsk9功能獲得性突變有關之體染色體顯性高膽固醇血症的藥物之用途
JP2022141868A (ja) 心血管リスクを低減させる方法
CN107922507B (zh) 抗pcsk9抑制性抗体用来治疗接受脂蛋白单采的高脂血症患者
CN115154599A (zh) Pcsk9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血脂症的用途
KR20160115939A (ko) 중등-용량 스타틴 치료법에 의해 적당하게 조절되지 않는 고콜레스테롤혈증이 있는 환자의 치료 방법
TW201534324A (zh) 藉由投與pcsk9抑制劑抑制動脈粥狀硬化的方法
KR20220148299A (ko) 가족성 고콜레스테롤혈증을 지닌 환자를 치료하는 방법
KR20170028441A (ko) 고콜레스테롤혈증이 있는 심혈관 위험이 높은 환자를 치료하는 방법
JP2022078306A (ja) Angptl3阻害剤と組み合わせてpcsk9阻害剤を投与することにより高脂血症を有する患者を処置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16096365A (zh) 涉及angptl3抑制剂的治疗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方法
TW202017595A (zh) 使用pcsk9抑制劑之給藥療程
TWI723478B (zh) Pcsk9抑制劑用於治療高血脂症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