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9595A -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9595A
TW202009595A TW107129204A TW107129204A TW202009595A TW 202009595 A TW202009595 A TW 202009595A TW 107129204 A TW107129204 A TW 107129204A TW 107129204 A TW107129204 A TW 107129204A TW 202009595 A TW202009595 A TW 2020095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lens
spherical
panoramic
camera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9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4408B (zh
Inventor
李俊賢
王昱翔
莊青遠
曹容維
周昀儒
陳亭安
陳威錩
林克威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92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440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9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9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4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440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映射結合方法,用於一全景照相裝置,該全景照相裝置包括:一前鏡頭;一後鏡頭;一前魚眼鏡頭,與該前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前表面;及一後魚眼鏡頭,與該後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後表面。該方法包括:控制該全景照相裝置以一預設鏡頭模式進行拍攝;分別由該前鏡頭、該後鏡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同時取得一第一影像、一第二影像、一第一球型影像、及一第二球型影像;依據該預設鏡頭模式對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進行一影像映射結合處理以得到一輸出畫面;以及將該輸出畫面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觸控螢幕上播放。

Description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照相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傳統的360全景相機可提供360度全景的影像拍攝,並同時提供了無須取景的優勢與便利。由於全景相機需透過其兩邊廣角180鏡頭取得場景之全景畫面。然而,因為360全景相機之鏡頭設計與畫素的限制,當使用者在瀏覽所拍攝的照片時,會發現使用360全景相機所拍攝的影像,在放大觀看的時候,其影像品質及解析度不如一般相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因此,當使用者在瀏覽與編輯照片的時候,會有許多的限制以及使用者體驗不佳的問題。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手機鏡頭之等效焦距通常位在24~30mm的廣角焦段。若以全幅相機的焦段28mm來計算,CCD影像感測器可擷取到的畫面視角(Field of View,FOV)約為75度左右。若換算到相同搭載 28mm 鏡頭上的手持式裝置,其畫面角度會少於75度。因此,若使用一般手持式裝置拍攝照片,使用者需要特別注意拍攝的角度與畫面組成是否完整。此外,使用者往往會因為當初取景時的角度關係,造成某些重要或需要的畫面在照片的成像範圍之外,而造成沒有拍到的遺憾。雖然以平面鏡頭拍攝照片有較高的畫質,但無法與360全景相機提供無須取景的優勢與便利相比擬。
因此,需要一種全景照相裝置及影像互補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全景照相裝置,包括:一前鏡頭;一後鏡頭;一前魚眼鏡頭,與該前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前表面;一後魚眼鏡頭,與該後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後表面;以及一處理器,用以控制該全景照相裝置以一預設鏡頭模式進行拍攝,且分別由該前鏡頭、該後鏡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同時取得一第一影像、一第二影像、一第一球型影像、及一第二球型影像;其中該處理器係依據該預設鏡頭模式對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進行一影像映射結合處理以得到一輸出畫面,並將該輸出畫面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觸控螢幕上播放。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影像映射結合方法,用於一全景照相裝置,該全景照相裝置包括:一前鏡頭;一後鏡頭;一前魚眼鏡頭,與該前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前表面;及一後魚眼鏡頭,與該後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後表面,該方法包括:控制該全景照相裝置以一預設鏡頭模式進行拍攝;分別由該前鏡頭、該後鏡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同時取得一第一影像、一第二影像、一第一球型影像、及一第二球型影像;依據該預設鏡頭模式對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進行一影像映射結合處理以得到一輸出畫面;以及將該輸出畫面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觸控螢幕上播放。
在上述全景照相裝置中,該前鏡頭、該後鏡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係具有相應的一第一影像感測器、一第二影像感測器、一第三影像感測器、及一第四影像感測器以分別產生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且該第一影像及該第二影像之解析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之解析度。此外,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係分別具有一第一視角範圍,且該前鏡頭及該後鏡頭係分別具有一第二視角範圍,且該第一視角範圍係大於該第二視角範圍。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第1A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全景照相裝置的方塊圖。
如第1A圖所示,全景照相裝置100包括一前鏡頭110F及相應的影像感測器111、一後鏡頭110R及相應的影像感測器112、一前魚眼鏡頭(front fisheye lens)120F及相應的影像感測器113、一後魚眼鏡頭120R及相應的影像感測器114、一處理器130、一記憶體單元140、一儲存裝置150、及一觸控螢幕160。
全景照相裝置100係包括一外殼105,且處理器130、記憶體單元140及儲存裝置150係設置於全景照相裝置100之外殼105之中。處理器130例如可為一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一影像信號處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儲存裝置150係用以儲存一影像處理程式151,其具有影像拍攝及影像瀏覽之功能。儲存裝置150為一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為一硬碟機(hard disk drive)、一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一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一固態硬碟(solid-state disk)等等,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記憶體單元140為一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例如是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或一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記憶體單元140例如作為處理器130執行程式之空間,且更可作為一影像緩衝器(image buffer),用以儲存影像處理程式151在執行時所需存放的中間影像、以及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前魚眼鏡頭120F及後魚眼鏡頭120R所拍攝的影像。
觸控螢幕160係電性連接至處理器130,且處理器130係控制觸控螢幕160進行畫面顯示。在一實施例中,處理器130係將儲存於儲存裝置150中之影像處理程式151讀取至記憶體單元140並執行,以進行影像拍攝及影像瀏覽之操作。舉例來說,影像處理程式151係可於觸控螢幕160上繪製一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以供使用者進行操作,例如使用者可利用觸控螢幕160上之一拍照圖示(未繪示)進行拍照,此外,使用者亦可透過實體的快門按鈕102進行拍照,如第1B圖所示。
第1B圖及第1C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A圖之實施例中之全景拍照裝置之前視圖及後視圖。第1D圖及第1E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A圖之實施例中之全景拍照裝置之立體圖及側視圖。請同時參考第1B-1E圖。
在一實施例中,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係為平面鏡頭。前鏡頭110F係用於拍攝在全景照相裝置100之前方場景(例如與外殼105之前表面1051同一側),如第1B圖所示,且相應於前鏡頭110F的影像感測器111係輸出一第一影像。後鏡頭110R係用於拍攝在全景照相裝置100之後方場景(例如與外殼105之後表面1052同一側),如第1C圖所示,且相應於後鏡頭110R的影像感測器112係輸出一第二影像。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均為二維影像(two-dimensional image),且具有相同的解析度(resolution)及視角範圍(FoV)。
前魚眼鏡頭120F及後魚眼鏡頭120R例如可拍攝約180度之視角的球型影像(spherical image),且例如均為定焦鏡頭。前魚眼鏡頭120F係用於拍攝在全景照相裝置100之前方180度之視角的場景(例如與外殼105之前表面1051同一側),如第1E圖中之空間170F,且相應於前魚眼鏡頭120F的影像感測器113係輸出一第一球型影像。後魚眼鏡頭120R係用於拍攝在全景照相裝置100之後方180度之視角的場景(例如與外殼105之後表面1052同一側),如第1E圖中之空間170R,且相應於後魚眼鏡頭120R的影像感測器114係輸出一第二球型影像。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具有相同的解析度(resolution)及視角範圍(FoV)。
需注意的是,在上述實施例中,影像感測器111及112之解析度係大於或等於影像感測器113及114之解析度,且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之視角範圍係大於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之視角範圍。
第2A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前魚眼鏡頭及後魚眼鏡頭所擷取的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的示意圖。第2B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前鏡頭及後鏡頭所擷取的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示意圖。
在一實施例中,處理器130係執行影像處理程式151,且使用者例如以一預設鏡頭模式進行拍照。舉例來說,在預設鏡頭模式下可選擇以360度全景影像為準(全景鏡頭模式)或是以平面影像為準(平面鏡頭模式)。無論選擇360度全景影像或平面影像為準,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與前魚眼鏡頭120F及後魚眼鏡頭120R均會同時拍照。意即上述鏡頭分別相應的影像感測器111、112、113、及114會分別產生第一影像(例如影像201F)、第二影像(例如影像201R)、第一球型影像(例如影像210F)、及第二球型影像(例如影像210R),如第2A及2B圖所示。
第2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第一影像、第二影像、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之視角的示意圖。
詳細而言,第一球型影像(例如影像210F)及第二球型影像(例如影像210R)係屬於第一座標系統,例如球型座標系統。第一影像(例如影像201F)及第二影像(例如影像201R)係屬於第二座標系統,例如平面座標系統(即卡氏座標系統)。當使用者欲在觸控螢幕160上以二維影像之方式瀏覽所拍攝的影像時,處理器130會將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之第一座標系統轉換為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第二座標系統,並進行影像對準(image alignment)及影像縫合(image stitching)。
若將第一球型影像(例如影像210F)及第二球型影像(例如影像210R)以平面的方式呈現,即如第2B圖所示之態樣。此外,因為前魚眼鏡頭120F及後魚眼鏡頭120R之視角(FoV)大於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之視角,若將第2A圖中之第一影像(例如影像201F)及第二影像(例如影像201R)之視角標示於第一球型影像(例如影像210F)及第二球型影像(例如影像210R)中,則可得出第2C圖之結果。意即,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所能拍攝的視角範圍僅為前魚眼鏡頭120F及後魚眼鏡頭120R所拍攝之視角範圍的一部分,例如第2C圖中之區域220F及220R。
此外,處理器130更可將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與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進行影像映射及結合,並可在一預定條件下互相進行影像之像素顯示結合及轉換,其細節將詳述於後。
在一實施例中,全景照相裝置100之預設鏡頭模式包括全景鏡頭模式及平面鏡頭模式。若預設鏡頭模式為全景鏡頭模式,則在觸控螢幕160上瀏覽的影像會以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所組成之縫合影像為準,其中上述縫合影像可為球型縫合影像,意即將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在球面座標上進行影像縫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縫合影像可為平面縫合影像,例如可將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在球面座標系統上進行影像縫合再進行影像平坦化(image flattening)以轉換為平面座標系統之二維影像,亦或是將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先進行影像平坦化以得到平面的第一轉換影像及第二轉換影像,再將第一轉換影像及第二轉換影像進行影像縫合以得到平面縫合影像。
若預設鏡頭模式為平面鏡頭模式,則在觸控螢幕160上瀏覽的影像會以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為準。需注意的是,因為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之視角有限且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並未重疊,故並無法無縫地瀏覽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因為由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所組成之縫合影像可包含整個場景的360度視角,故處理器130可將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所組成之縫合影像(例如為一平面影像)顯示於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之視角之外的部分。
第3A-3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全景照相裝置之第一情境的示意圖。
在全景照相裝置100之第一情境中,全景照相裝置100之預設鏡頭模式例如為全景鏡頭模式,且當全景照相裝置100以全景鏡頭模式進行拍照時,前鏡頭110F、後鏡頭110R、前魚眼鏡頭120F、及後魚眼鏡頭110R會同時分別取得第一影像、第二影像、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
在第3A圖中,處理器130已將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進行影像縫合及影像平坦化以得到影像310,其中影像310為一平面影像。在縫合影像310中之區域301及302例如為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所拍攝的視角範圍(FoV)。需注意的是,影像310係為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所產生之整個場景的縫合影像(可稱為全景影像、360度全景影像、或全景縫合影像)之一部分,例如影像310為需符合觸控螢幕160之解析度或長寬比而由全景影像裁切出來的部分影像。
接著,使用者可利用其手指在觸控螢幕160上進行滑動以瀏覽全景影像,例如在觸控螢幕160上呈現影像320,其亦為全景影像之一部分。其中,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所拍攝的視角範圍相應的區域301及302亦會隨著移動,如第3B圖所示。
接著,使用者係在觸控螢幕160上進行操作以將影像320中之區域301放大以產生一放大影像。詳細而言,當影像320(或是全景影像)之放大倍率超過一預定倍率時,處理器130係將在放大影像中與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之視角範圍(例如區域301及302)有關的部分影像以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取代以產生一輸出畫面330,如第3C圖所示。
需注意的是,處理器130會將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適當地縮放以符合被取代之部分影像(例如區域301及302)的影像比例。意即,輸出畫面330係由全景影像資料(例如包括第一球型影像、第二球型影像、或全景影像)及平面影像資料(例如包括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進行影像映射結合處理而得。詳細而言,在第3A~3C圖之實施例中,當全景影像之放大倍率超過一預定倍率時,將在輸出畫面中與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相應之視角範圍有關的區域以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取代。
第4A-4D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全景照相裝置之第二情境的示意圖。請同時參考第2A-2B圖及第4A-4D圖。為了便於說明,在第4A~4D圖中,具有高解析度之部分影像(例如由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所產生)係以粗線繪製,且具有較低解析度的全景影像(例如由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所產生)係以細線繪製。
在全景照相裝置100之第二情境中,全景照相裝置100之預設鏡頭模式例如為平面鏡頭模式,且當全景照相裝置100以平面鏡頭模式進行拍照時,前鏡頭110F、後鏡頭110R、前魚眼鏡頭120F、及後魚眼鏡頭110R會同時分別取得第一影像、第二影像、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
舉例來說,後鏡頭110R所拍攝得到的第二影像例如為第4A圖中之影像410。當使用者操作觸控螢幕160上之圖形使用者介面以讓全景照相裝置100進入一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image editing/cropping mode)時,處理器130會以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為主進行顯示。舉例來說,在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時,處理器130在圖形使用者介面上會顯示一擷取框411,且擷取框411之初始位置例如符合第二影像之視角範圍。詳細而言,影像420例如為由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所產生的全景影像之部分影像,且在擷取框411之內的部分影像是由具有高解析度的第二影像(即影像410)所產生,如第4B圖所示。
如第4C圖所示。當使用者操作觸控螢幕160上之圖形使用者介面以放大擷取框411時(例如調整為擷取框412),處理器130可主動地將全景影像帶入觸控螢幕160之顯示畫面,例如影像430,其中區域422及421即分別為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所拍攝的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視角範圍。需注意的是,在區域421及422之外的部分影像均是利用全景影像所產生,故以細線繪製。
接著,使用者操作觸控螢幕160上之圖形使用者介面以完成影像編輯並裁切(crop)在擷取框412中的部分影像,處理器130係調整所裁切的部分影像之大小以符合觸控螢幕160之畫面比例並產生輸出影像,例如為第4D圖中之影像440。此外,為了維持輸出影像之影像比例(aspect ratio),在觸控螢幕160之兩側並不顯示畫面,故以黑底的區域441及442表示。詳細而言,在影像440中之區域421中的部分影像係由第二影像所產生,故具有高解析度(以粗線繪製),且在區域421之外的部分影像則是由全景影像所產生,故具解析度較低(以細線繪製)。詳細而言,在第二情境下,其中當全景照相裝置100進入一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且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之擷取框超過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相應的視角範圍時,處理器130係將擷取框中在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相應的視角範圍之外的區域由全景影像所取代。因此,全景照相裝置100可透過全景影像以彌補平面鏡頭之視野範圍之外的畫面,以增進使用者體驗。
第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影像映射結合方法的流程圖。
在步驟S510,以一預設鏡頭模式進行拍攝。舉例來說,在預設鏡頭模式下可選擇以360度全景影像為準(全景鏡頭模式)或是以平面影像為準(平面鏡頭模式)。
在步驟S520,分別由前鏡頭、後鏡頭、前魚眼鏡頭、及後魚眼鏡頭同時取得第一影像、第二影像、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舉例來說,無論選擇360度全景影像(全景鏡頭模式)或平面影像為準(平面鏡頭模式),前鏡頭110F及後鏡頭110R、與前魚眼鏡頭120F及後魚眼鏡頭120R均會同時拍照。意即上述鏡頭分別相應的影像感測器111、112、113、及114會分別產生第一影像、第二影像、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
在步驟S530,依據預設鏡頭模式對第一影像、第二影像、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進行一影像映射結合處理以得到一輸出畫面。舉例來說,若預設鏡頭模式為全景鏡頭模式,則輸出畫面會以全景影像為主。當全景影像之放大倍率超過一預定倍率時,則在全景影像中相應於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之視角範圍的部分影像會由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所取代,其細節可參考第3A-3C圖之實施例。若預設鏡頭模式為平面鏡頭模式,則輸出畫面會以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為主。舉例來說,當全景照相裝置100進入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時,若擷取框之大小超過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之視角範圍,則處理器130會主動地將全景影像帶入觸控螢幕160之顯示畫面,其細節可參考第4A-4D圖之實施例。
在步驟S540,將輸出畫面於觸控螢幕上播放。舉例來說,處理器130可經由影像映射結合處合以得到輸出畫面,且輸出畫面可包含具有高解析度的第一影像/第二影像、以及解析度較低的全景影像。
綜上所述,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其可結合360度全景影像及平面影像之品質及使用者體驗之優點,藉以讓使用者可利用全景照相裝置的優勢及便利性,並可保有高畫質的影像品質。
於權利要求中使用如"第一"、"第二"、"第三"等詞係用來修飾權利要求中的元件,並非用來表示之間具有優先權順序,先行關係,或者是一個元件先於另一個元件,或者是執行方法步驟時的時間先後順序,僅用來區別具有相同名字的元件。
本發明雖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範圍,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全景照相裝置105‧‧‧外殼110F‧‧‧前鏡頭110R‧‧‧後鏡頭120F‧‧‧前魚眼鏡頭120R‧‧‧後魚眼鏡頭111-114‧‧‧影像感測器130‧‧‧處理器140‧‧‧記憶體單元150‧‧‧儲存裝置151‧‧‧影像處理程式160‧‧‧觸控螢幕102‧‧‧快門按鈕1051‧‧‧前表面1052‧‧‧後表面170F、170R‧‧‧空間201F‧‧‧第一影像201R‧‧‧第二影像210F‧‧‧第一球型影像210R‧‧‧第二球型影像310、320、330‧‧‧影像301、302‧‧‧區域410、420、430、440‧‧‧影像411、412‧‧‧擷取框421、422、441、442‧‧‧區域S510-S540‧‧‧步驟
第1A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全景照相裝置的方塊圖。 第1B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A圖之實施例中之全景拍照裝置之前視圖。 第1C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A圖之實施例中之全景拍照裝置之後視圖。 第1D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A圖之實施例中之全景拍照裝置之立體圖。 第1E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A圖之實施例中之全景拍照裝置之側視圖。 第2A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前魚眼鏡頭及後魚眼鏡頭所擷取的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的示意圖。 第2B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前鏡頭及後鏡頭所擷取的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示意圖。 第2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第一影像、第二影像、第一球型影像、及第二球型影像之視角的示意圖。 第3A-3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全景照相裝置之第一情境的示意圖。 第4A-4D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全景照相裝置之第二情境的示意圖。 第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之影像映射結合方法的流程圖。
S510-S540‧‧‧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全景照相裝置,包括: 一前鏡頭; 一後鏡頭; 一前魚眼鏡頭,與該前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前表面; 一後魚眼鏡頭,與該後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後表面;以及 一處理器,用以控制該全景照相裝置以一預設鏡頭模式進行拍攝,且分別由該前鏡頭、該後鏡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同時取得一第一影像、一第二影像、一第一球型影像、及一第二球型影像; 其中該處理器係依據該預設鏡頭模式對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進行一影像映射結合處理以得到一輸出畫面,並將該輸出畫面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觸控螢幕上播放。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全景照相裝置,其中該前鏡頭、該後鏡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係具有相應的一第一影像感測器、一第二影像感測器、一第三影像感測器、及一第四影像感測器以分別產生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 其中該第一影像及該第二影像之解析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之解析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全景照相裝置,其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係分別具有一第一視角範圍,且該前鏡頭及該後鏡頭係分別具有一第二視角範圍,且該第一視角範圍係大於該第二視角範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全景照相裝置,其中該預設鏡頭模式為一全景鏡頭模式,且該處理器係依據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以產生一全景影像; 其中當該全景影像之一放大倍率超過一預定倍率時,該處理器係將在該輸出畫面中與該第一影像及該第二影像相應之該第二視角範圍有關的區域以該第一影像及該第二影像取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全景照相裝置,其中該預設鏡頭模式為一平面鏡頭模式,且該處理器係依據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以產生一全景影像; 其中當該全景照相裝置進行一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且該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之一擷取框超過該第一影像或該第二影像相應的視角範圍時,該處理器係將該擷取框中在該第一影像或該第二影像相應的視角範圍之外的區域由該全景影像所取代。
  6. 一種影像映射結合方法,用於一全景照相裝置,該全景照相裝置包括:一前鏡頭;一後鏡頭;一前魚眼鏡頭,與該前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前表面;及一後魚眼鏡頭,與該後鏡頭設置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外殼之一後表面,該方法包括: 控制該全景照相裝置以一預設鏡頭模式進行拍攝; 分別由該前鏡頭、該後鏡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同時取得一第一影像、一第二影像、一第一球型影像、及一第二球型影像; 依據該預設鏡頭模式對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進行一影像映射結合處理以得到一輸出畫面;以及 將該輸出畫面於該全景照相裝置之一觸控螢幕上播放。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影像映射結合方法,其中該前鏡頭、該後鏡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係具有相應的一第一影像感測器、一第二影像感測器、一第三影像感測器、及一第四影像感測器以分別產生該第一影像、該第二影像、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 其中該第一影像及該第二影像之解析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之解析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影像映射結合方法,其中該前魚眼鏡頭及該後魚眼鏡頭係分別具有一第一視角範圍,且該前鏡頭及該後鏡頭係分別具有一第二視角範圍,且該第一視角範圍係大於該第二視角範圍。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影像映射結合方法,其中該預設鏡頭模式為一全景鏡頭模式,且該方法更包括: 依據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以產生一全景影像;以及 當該全景影像之一放大倍率超過一預定倍率時,將在該輸出畫面中與該第一影像及該第二影像相應之該第二視角範圍有關的區域以該第一影像及該第二影像取代。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影像映射結合方法,其中該預設鏡頭模式為一全景鏡頭模式,且該方法更包括: 依據該第一球型影像及該第二球型影像以產生一全景影像;以及 當該全景照相裝置進行一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且該影像編輯與裁切模式之一擷取框超過該第一影像或該第二影像相應的視角範圍時,係將該擷取框中在該第一影像或該第二影像相應的視角範圍之外的區域由該全景影像所取代。
TW107129204A 2018-08-22 2018-08-22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TWI7044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9204A TWI704408B (zh) 2018-08-22 2018-08-22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9204A TWI704408B (zh) 2018-08-22 2018-08-22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9595A true TW202009595A (zh) 2020-03-01
TWI704408B TWI704408B (zh) 2020-09-11

Family

ID=70766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9204A TWI704408B (zh) 2018-08-22 2018-08-22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44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85828A1 (en) * 2021-05-31 2022-12-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equipm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recording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9555A1 (en) * 2016-01-08 2017-07-13 Lg Electronics Inc. Portable camera
TWI589984B (zh) * 2016-12-29 2017-07-01 晶睿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影像感測涵蓋率的影像擷取裝置及其影像擷取方法
CN207053624U (zh) * 2017-03-22 2018-02-27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换式球形全景摄相机
CN107153247A (zh) * 2017-07-04 2017-09-12 深圳普思英察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设备的视觉传感装置以及具有其的无人设备
CN107995421A (zh) * 2017-11-30 2018-05-04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相机及其图像生成方法、系统、设备、存储介质
CN108259764A (zh) * 2018-03-27 2018-07-06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摄像机、应用于摄像机的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85828A1 (en) * 2021-05-31 2022-12-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equipm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recording medium
EP4099681A1 (en) * 2021-05-31 2022-1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1949977B2 (en) 2021-05-31 2024-04-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equipm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recording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4408B (zh) 2020-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88678A1 (zh) 长曝光全景图像拍摄装置和方法
US9282242B2 (en) Method and electric device for taking panoramic photograph
JP6044328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7067520A1 (zh) 具有双目摄像头的移动终端及其拍照方法
US20160219217A1 (en) Camera Field Of View Effects Based On Device Orientation And Scene Content
WO2015081870A1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14106381A1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5081563A1 (zh) 一种生成图片的方法及一种双镜头设备
JP7000050B2 (ja) 撮像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3155804A1 (zh) 一种照片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JP5743016B2 (ja) 画像を生成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16184131A1 (zh) 基于双摄像头拍摄图像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605087A (zh) 终端的拍照方法、拍照装置和终端
WO2023103953A1 (zh) 拍摄方法和装置
WO2022007622A1 (zh) 图像的获取方法、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TWI520604B (zh) 攝像裝置及其影像預覽系統及影像預覽方法
KR20050109190A (ko) 듀얼 카메라를 이용한 와이드 이미지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US10212341B2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ultiple cameras
JP6312426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8196854A1 (zh) 一种拍照方法、拍照装置及移动终端
TWI704408B (zh) 全景照相裝置及其影像映射結合方法
JP7383911B2 (ja) 撮像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0875998A (zh) 全景照相装置及其影像映射结合方法
JP2020204874A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撮像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992829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