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6896A - 集成射頻元件用底材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集成射頻元件用底材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6896A
TW202006896A TW107123383A TW107123383A TW202006896A TW 202006896 A TW202006896 A TW 202006896A TW 107123383 A TW107123383 A TW 107123383A TW 107123383 A TW107123383 A TW 107123383A TW 202006896 A TW202006896 A TW 2020068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yer
carbon
thickness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3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1352B (zh
Inventor
克里斯朵 維堤蘇
派翠克 雷納德
奧列格 科諾強克
弗雷德里克 奧利伯
Original Assignee
法商索泰克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法商索泰克公司 filed Critical 法商索泰克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33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135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6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6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1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1352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rystallisation Techniqu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射頻電子及微電子應用領域之底材(1),其包括一基底底材(3);一單一碳層(2),其設於該基底底材(3)上並直接與該基底底材(3)接觸,該碳層(2)具有範圍嚴格地在1奈米到5奈米之厚度;一絕緣體層(4),其設於該碳層(2)上;一元件層(5),其設於該絕緣體層(4)上。本發明也涉及一種用於製作此類底材之方法。

Description

集成射頻元件用底材及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集成射頻元件(integrated radiofrequency device)用底材。本發明也涉及製作此類底材之方法。
集成元件通常形成於底材上,該底材的主要作用為生產過程之支撐。隨著集成元件的集成程度與預期效能提升,導致集成元件之效能和在其上成形之底材特徵之耦合越來越緊密。這類情況尤其常見於處理訊號頻率在約3kHz至300GHz之間的RF設備中,該頻率尤其常用於電信領域(行動電話,Wi-Fi,藍牙等)。
以元件/底材之耦合為例,在元件中傳播的高頻率訊號所產生的電磁場會穿透至底材深處,並與存在該處的任何電荷載子進行交互作用。這會導致至少一部分之訊號功率因耦合損耗而造成非必要之消耗,也可能因串擾(crosstalk)而對組件之間造成影響。
根據第二耦合示例,底材之電荷載子可能產生不需要的諧波,該諧波可能會干擾在集成元件中傳播的訊號並降低其品質。
當使用之絕緣體上矽(silicon-on-isolator)類型之底材包括埋置絕緣體層時,尤其能夠觀察到此現象,該埋置絕緣體層位於支撐件及元件層之間,且集成元件形成於該元件層之上與之中。受困於絕緣體中的電荷,導致具有異極之電荷在支撐件中之絕緣體層下方累積,進而在該處形成導電平面。在該導電平面中,移動電荷可能與有用層之組件所產生的電磁場發生強烈交互作用。因此在位於埋置絕緣體層正下方之平面中,可觀察到支撐件之電阻率大幅降低,就算支撐件具有高電阻率特徵時也依然如此。
為了避免或限制該現象,已知可在埋置絕緣體與位於該絕緣體正下方之支撐件之間插入電荷捕捉層,例如1微米至5微米之一多晶矽層。形成多晶之晶粒接合處會成為電荷載子之捕捉器,因該些電荷載子可能來自捕捉層本身,或來自其下之支撐件。因此,可避免絕緣體下方出現導電平面,以及避免支撐件之電阻率下降。例如在文件FR2860341、FR2933233、FR2953640、US2015115480、US7268060或US6544656之中,皆公開了此類底材的製作過程。
文件US20150115480提出將捕捉層製作成多晶或非晶SiGe、鍺或SiC基本層(elementary layer)堆疊的形式,每一基本層可能有至少大約5奈米的厚度,且被厚度為數埃(Angstrom)之一鈍化層覆蓋。
文件US2016071959描述一種絕緣體上矽類型的結構,其在一電阻性支撐件上包含有數奈米厚之一薄絕緣層及厚度在25奈米至7微米間之一碳摻雜非晶矽層。其碳濃度在1至10%之間。
文件US20130168835揭露一種用於製作絕緣體上矽底材的方法,其包括提供一支撐底材;在該支撐底材上製作一高電阻率材料層,該高電阻率材料層具有10 到50 微米間的厚度且包含非晶碳化矽、多晶碳化矽、非晶鑽石或多晶鑽石當中一者;在該高電阻率材料層上製作一絕緣層;以及將一施體晶圓組裝至該絕緣層之一上部表面,以形成所述絕緣體上矽底材。
這種以多晶或非晶半導體材料提供捕捉層的解決方案雖然頗有效果但相當昂貴,尤其在捕捉層很厚或由基本層堆疊構成時更是如此。此外,製作一厚層,例如數微米,可能造成該層下方的晶圓變形或導致該層特別粗糙,從而使製程變得特別困難。對於要求低射頻效能的集成元件而言,如此高昂的成本是說不過去的。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用於射頻電子及微電子應用領域之底材,該底材很單純且造價不昂貴,卻具有比不包含捕捉層之絕緣體上矽類型之底材更高的效能。
為了達成此目標,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用於射頻電子及微電子應用領域之底材,該底材包括: - 一基底底材; - 一單一碳層,其設於該基底底材上並直接與該基底底材接觸,該碳層嚴格地具有範圍1奈米到5奈米之厚度; - 一絕緣體層,其設於該碳層上; - 一元件層,其設於該絕緣體層上。
厚度很小之該碳層會形成一捕捉層,令人驚訝的是,該捕捉層可以非常有效率之方式輕易製作。
根據本發明其他有利且非限制性特徵,其可以單獨或以任何技術上可行之組合使用: - 該基底底材為具有小於100 ohm.cm電阻率之單晶矽底材; - 該基底底材為具有大於100或1,000 ohm.cm電阻率之單晶矽底材; - 該碳層具有範圍1奈米到3奈米之厚度; - 該底材更包括一鍵合層,其設於該碳層與該絕緣體層之間,並與該碳層與該絕緣體層接觸; - 該鍵合層具有小於10奈米之厚度; - 該鍵合層由非晶、多晶矽或二氧化矽製成; - 該絕緣體層由二氧化矽製成; - 該元件層包含矽; - 該元件層包含至少一射頻元件。
一種用於製作射頻電子及微電子應用領域之底材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 將一基底底材(3)曝露在含碳前驅氣體中,以使該基底底材充滿前驅氣體所釋放之碳物種而飽和,以在該基底底材上形成厚度嚴格地在1奈米到5奈米範圍之單一碳層(2)之步驟; - 組裝該基底底材與該來源底材,以在該基底底材與該來源底材之間形成一絕緣體層之步驟; - 薄化該來源底材以形成一元件層之步驟。
根據本發明其他有利且非限制性特徵,其可以單獨或以任何技術上可行之組合使用: - 該方法包括在曝露步驟後,於該碳層上形成厚度小於10奈米並與該碳層接觸之一鍵合層之步驟; - 形成該鍵合層之步驟包括沉積一鍵合材料及研磨該沉積鍵合材料; - 該來源底材為矽製,且形成該絕緣體層之步驟包括氧化該來源底材; - 該來源底材包含射頻元件,且所述形成該絕緣體層之步驟包括將二氧化矽層沉積在該來源底材上; - 薄化該來源底材之步驟包括以物理及/或化學薄化法逐漸減少該來源底材之部分厚度之步驟; - 薄化該來源底材之步驟包括在所述組裝步驟前,於該來源底材中形成一脆性平面之第一步驟,以及在組裝步驟後,在該脆性平面處使該來源底材斷裂之第二步驟; - 該碳層具有範圍嚴格地在1奈米到3奈米之厚度。
圖1係概要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種用於製作射頻電子及微電子應用領域之底材1之第一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之底材1包括基底底材3、設於該基底底材3上並直接與其接觸之碳層2,該碳層2具有範圍嚴格地在1奈米到5奈米之厚度,且較佳者為1奈米到3奈米之厚度;設於碳層2上之絕緣體層4,以及設於絕緣體層4上之元件層5。基底底材3與碳層2形成底材1之支撐件9。
底材1可以是標準尺寸之圓形平板,例如直徑200公釐、300公釐或甚至450公釐。當底材,更詳細而言元件層5,不具有元件時,尤其如此。然而,本發明不限於這些尺寸與此形狀。
當底材1構成射頻元件成品或半成品之支撐件時,其會具有長方或立方縱截面的塊狀材料之形狀,其尺寸可從數公釐至數公分,符合集成元件的尺寸。
基底底材3具有數百微米之厚度。基底底材3較佳者為具有高電阻率,高於100或1,000 ohms.cm,而更佳者為高於3,000 ohms.cm。可能會在基底底材3中移動並因此影響該底材之RF效能之電荷密度,即電洞或電子密度,因此受到限制。但本發明不限於具有前述電阻率之基底底材,當基底底材具有更常見的電阻率,例如大約數百ohms.cm或100 ohms.cm或更低之電阻率時,本發明也能提供射頻效能方面之益處。
出於可取得性與成本因素,基底底材3較佳者為矽製,詳言之由單晶矽所製成。其可為,舉例而言,包含少量間隙氧(interstitial oxygen)之柴氏底材(CZ substrate),眾所周知這類底材可具有高於1000 ohms.cm之電阻率。基底底材也可由其他材料製成:其可為,舉例而言,藍寶石、碳化矽、矽鍺、III-V族材料等。其也可為更標準之單晶柴氏底材,其電阻率低於100 ohms.cm。
底材1也包含一單一碳層2,其在基底底材3上方並直接與基底底材3接觸,該碳層具有範圍嚴格地在1奈米到5奈米之厚度,較佳者為1奈米到3奈米之厚度。碳層2之目的在於限制電阻率之損失,其通常可在絕緣體上矽類型之底材之位於絕緣體層下之支撐件中觀察到,如序言部分所述。
在本發明之範疇內,「碳層」意指僅由碳原子所製成之層。該些原子在基底底材3厚度中之一些原子平面之上或之中之遷移或擴散,或在碳層2中構成基底底材3之原子之擴散,可能導致富含碳之層形成,但其可能包含其他物種,詳言之即構成基底底材之物種。
讓人意外的是,已觀察到就算碳層2之厚度非常小,也能非常有效提升底材1之RF效能,詳言之其能夠限制甚至完全避免支撐件9與絕緣體層4之交界處之電阻率下降。舉例而言,相較於不具有碳層2之基底底材,將具有高於1,000 ohms.cm之電阻率且厚度為3奈米之碳層2沉積於基底底材3上,將於測量來自共面線(共面線)之二次諧波失真參數(second harmonic distortion parameter)時,獲得20dbm之效能。該特性測量詳細公開於SOITEC公司於2016年3月出版,名為《White paper – RF SOI Characterisation》之文件中。
這是因為此類碳層包含高密度之缺陷,這些缺陷形成電荷載子捕捉器。相較於由矽、矽鍺、碳化矽或其他材料製成且具有相同厚度之半導體材料之晶體層或非晶層所能獲得的缺陷密度,此缺陷密度高出數個數量級。
由於碳層2僅有數奈米之極薄厚度,因此與習知技術之數微米厚且由多晶和非晶材料製成之捕捉層相比,碳層2之製作既不複雜且便宜。
如圖1所繪示,底材1包含直接設置在碳層2上之絕緣體層4。底材也包含元件層5,其接觸並位於絕緣體層4上。此二層之特徵非本發明之關鍵。舉例而言,絕緣體層4可包含二氧化矽或氮化矽,或由二氧化矽或氮化矽製成。其也可為該些材料之堆疊。絕緣體層4之厚度可從10奈米至10微米不等。元件層5通常由單晶矽製成,但也可由其他材料製成,且根據預計在其中形成之RF元件之性質,該些材料可具半導性也可不具半導性。因此,為了形成聲波元件,元件層5可由絕緣體製成,例如鉭酸鋰或鈮酸鋰。元件層之厚度可從10奈米至10微米不等。當元件層5由支撐件9承載時,元件可在該元件層5中形成,但如以下所公開之內容,元件也可在元件層被加到支撐件9上之前形成於此層中。很明顯地,該元件層是連續的,亦即,其覆蓋了底材1的大部分主要面,這樣該底材便可容納高密度的組件。
圖2係概要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底材1之第二實施例。
第二實施例之底材1包含與第一實施例之底材1相同的基底底材3、相同的碳層2、相同的絕緣體層4及相同的元件層5。為保持精簡,其描述將不再重複,且與關於第一實施例之底材1之描述相同的評論,也將適用於第二實施例之底材1。
從圖2中可明顯看出,底材1也包括位於碳層2和絕緣體層4之間並與兩者接觸之鍵合層7。
如以下公開之細節,該鍵合層7之目的為便利底材1之製作。其可以由非晶、多晶矽或二氧化矽製成,但也可考慮其他材料。鍵合層可能對底材之RF效能水準造成之影響為次要。然而,必須小心避免其影響該效能。為了達到此目的,必須盡可能限制鍵合層之厚度與傳導性。鍵合層7較佳者為具有小於10奈米之厚度。當鍵合層7由半導體材料製成時,其具有之摻雜濃度低於每立方公分10 E14個原子。鍵合層可富含碳,以具有電阻性。
無論選擇何種實施例,除單一碳層2及鍵合層7(若必要)外,底材1在基底底材3與絕緣體層4之間不包含任何其他層。RF效能之水準,尤其是位於絕緣體層2下之平面中之支撐件9之電阻率,主要由碳層2提供。
本發明之底材1之優點之一在於碳層2對於該底材可能被曝露其中之熱處理不敏感。該底材不太可能因再結晶而失去其電荷捕捉效果,但習知的多晶或非晶捕捉層則會。因此,底材1,在其製作過程中或在RF元件於元件層5之中和之上形成的過程中,可被曝露於高溫中,例如當基底底材3與元件層5為矽製時,底材1可被曝露於高達1,200℃的溫度中。
請參閱圖3,現在將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示例性製作方法。
一般而言,底材1之製作包含基底底材3之準備,以將其與碳層2一同提供(且很可能包括鍵合層7)以形成支撐件9,以及將元件層5移轉至支撐件9上。
基基底底材3之準備十分簡單,且以業界標準設備即可做到。基底底材3可被提供在傳統的沉積室中,或甚至在回火爐腔室中,氣體在該回火爐中可循環使用以控制其大氣環境。眾所周知,基底底材3可在曝露於含碳前驅氣體下之沉積前加以準備,以從其表面去除原生氧化層。
如圖3a所概要繪示,接著使一含碳前驅氣體,例如C3H8,在大約1000℃,較佳者為高於1000℃的溫度下流入沉積室,以使基底底材3曝露在此前驅氣體中並形成碳層2。前驅氣體可包含或由以下所列者構成,例如,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乙炔(C2H2)、乙烯(C2H4)等等。前驅氣體在高溫下釋放出的碳物種會與基底底材3曝露表面的原子物種結合。當該表面充滿碳(碳飽和)時,此一反應可自然中斷,從而形成一碳層2,其具有數個原子平面的厚度,嚴格來說在1至5奈米之間,更嚴格來說在1至3奈米之間。曝露的時間長短應足以使碳層覆蓋基底底材3的曝露表面且厚度嚴格地達到1至5奈米之間或1至3奈米之間。曝露時間大約為數分鐘,理想而言(但非限制性),為2到10分鐘之間,且在這段時間結束時,可將含碳前驅氣體或其中斷流量從沉積室排除出去。如前所述,碳原子有可能在基底底材3厚度中的某些原子平面上擴散。同理,基底底材的原子物種亦可遷移到沉積的碳層中。不論哪種情況,亦不論所形成層的確切性質為何,只有碳原子會被沉積以形成碳層。
此步驟完成時,可獲得如圖3b所示之支撐件9。該支撐件是為了組裝至一來源底材8(例如透過分子附著)。為此,應注意的是,碳層2的曝露表面不需要任何特別平滑化處理,尤其是研磨,這是因為該碳層事實上在形成後就已具有小於5A RMS的粗糙度,這個粗糙度已低到足以使該碳層組裝到來源底材8。也要注意的是,該特別薄的碳層在支撐件9的整個表面具有非常均勻的厚度。如此均勻的厚度及如此低的粗糙度,是無法以厚層獲得的,尤其是那些超過1或10微米的厚層。本發明的支撐件9不太可能在受到熱處理時因應變作用而變形,但這些應變作用卻很可能在厚層發生,因其具有相異的熱膨脹係數。
由於碳層2具有與來源底材8相異之性質,因此碳層2可能具有需要準備之表面,而該準備也與來源底材8之準備相異。因此,為了簡化製作方法,根據本方法之一替代方案,本發明可提供在碳層2上形成鍵合層7,該鍵合層7表面之準備方式可與來源底材之準備方式相同。其可以是,舉例而言,用由相同設備所供應之具有相同或相似成分之化學物質進行清潔。此方法有助於以低成本製作底材1。
根據該製作方法之一替代方案,想要在碳層2上形成鍵合層7時,可將第二前驅氣體引入至沉積室中一定時間,以取代或補足富含碳之前驅氣體,以沉積具有厚度之鍵合材料。應注意沉積厚度不要太厚,以盡可能限制底材1之製作時間與成本。該厚度可為,舉例而言,數十奈米至數百奈米不等。第二前驅氣體可由矽甲烷(SiH4)製成,以形成由多晶或非晶矽製成之鍵合層。
此種「原位」(in-situ)之實施例尤其有利,因為其可在單一步驟中與在單一設備上,結合形成碳層2與沉積用於製作鍵合層7之鍵合材料之步驟。然而,作為替代方法,鍵合材料之沉積可以在另一設備上進行,例如可沉積氧化矽材料之設備。無論鍵合材料之性質和在碳層2上沉積該鍵合材料所用設備為何,都必須小心將厚度限制在如上所述之數百奈米中。接著對鍵合材料進行準備,例如透過機械化學研磨法,以使其表面夠平滑,低於5A RMS,以使其能與來源底材8進行組裝。此係繪示於圖3c中。平滑步驟會使鍵合材料之厚度之薄化以提供鍵合層7,其厚度最好不應超過10奈米,以免過度影響底材之RF效能。完成此步驟後,如圖3d所繪示,即可獲得包含鍵合層7之支撐件9,該鍵合層7厚度不超過10奈米,直接設置在碳層2上,該碳層2本身直接設置在基底底材3上。
無論選擇之支撐件9是否包含鍵合層,皆係透過組裝來源底材8之表面與支撐件9以進行元件層5之移轉。來源底材可包含RF元件,也可由一塊不含元件之材料形成。
有利的是,該組裝步驟對應於使彼此接觸之底材8之表面與支撐件9之表面進行之分子附著鍵合。
移轉可包括在組裝步驟前,在支撐件9及/或來源底材8上,形成一厚度之絕緣體之步驟。在組裝步驟後,該厚度將形成絕緣體層4。當絕緣體係透過沉積形成時,該沉積步驟後可接著進行研磨步驟。絕緣體可包含,舉例而言,氧化矽或氮化矽。當來源底材係由矽製成且不包含元件時,形成絕緣體層之步驟可包括該層之氧化。圖3e係繪示設有絕緣體層之來源底材8。組裝來源底材8與支撐件9,將使絕緣體層4被設置於支撐件9與來源底材8之間,其中圖3f係繪示支撐件9不包含鍵合層之情況,而圖3g係繪示支撐件9包含鍵合層7之情況。
為了強化組裝,可考慮將圖3f與圖3g之結構曝露於熱回火中。如以下公開之內容,回火步驟可以在組裝步驟後及/或薄化步驟後直接進行。如上所述,回火步驟可包括將結構曝露於高溫中,而不需冒著影響製作完成後所獲得之底材之RF效能之風險。
組裝步驟後,施體底材被薄化以形成元件層5。
薄化步驟可以物理及/或化學薄化法,逐漸減少來源底材的一部分厚度之方式進行。
作為替代方法,此步驟也可根據Smart CutTM 技術的原理,在與支撐件進行組裝前,在預先於來源底材中形成之脆性平面處進行斷裂。
在薄化步驟後,可接著進行元件層5之處理加工步驟,以及研磨步驟、在還原或中性氣體的環境中(在垂直爐、水平爐,或高速熱處理裝置中)之熱處理步驟,以及犧牲氧化步驟。
在薄化及視需要進行處理加工後,可獲得根據本發明之底材1,其中圖3h係繪示當支撐件9不包含鍵合層之情況,而圖3i係繪示當支撐件9包含鍵合層7之情況。
當來源底材8為簡單半導體底材,即不包含集成元件時,將因此獲得絕緣體上半導體類型之底材,其中元件層5為空白半導體層。該底材可接著被用於形成集成元件,尤其是射頻積體電路。
當來源底材8已先經過處理以在其表面形成集成元件時,當本發明之方法完成時,即可獲得包含這些元件之元件層5。
當然,本發明不限於所述之實施例,且對於實施例所為之各種替代方案,均落入以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範疇。
1‧‧‧底材2‧‧‧碳層3‧‧‧基底底材4‧‧‧絕緣體層5‧‧‧元件層7‧‧‧鍵合層8‧‧‧來源底材9‧‧‧支撐件
下文之實施方式將更清楚說明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和優點,其內容可參照附圖,其中: - 圖1係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底材; - 圖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底材; - 圖3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種用於製作底材之方法。
1‧‧‧底材
2‧‧‧碳層
3‧‧‧基底底材
4‧‧‧絕緣體層
5‧‧‧元件層
9‧‧‧支撐件

Claims (18)

  1. 一種用於射頻電子及微電子領域應用之底材(1),該底材包括: - 一基底底材(3); - 一單一碳層(2),其設於該基底底材(3)上並直接與該基底底材(3)接觸,該碳層(2)具有嚴格地從1奈米到5奈米之厚度範圍; - 一絕緣體層(4),其設於該碳層(2)上; - 一元件層(5),其設於該絕緣體層(4)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底材(1),其中該基底底材(3)為具有小於100 ohm.cm電阻率之一單晶矽底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底材(1),其中該基底底材(3)為具有大於100或1,000 ohm.cm電阻率之一單晶矽底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之底材(1),其中該碳層(2)具有範圍1奈米到3奈米之厚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任一項之底材(1),其更包括一鍵合層(7)設於該碳層(2)與該絕緣體層(4)之間,並與該碳層(2)與該絕緣體層(4)接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底材(1),其中該鍵合層(7)具有小於10奈米之厚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底材(1),其中該鍵合層(7)為非晶、多晶矽製或二氧化矽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之底材(1),其中該絕緣體層(4)為二氧化矽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之底材(1),其中該元件層(5)包含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任一項之底材(1),其中該元件層(5)包含至少一射頻元件。
  11. 一種用於製作射頻電子及微電子領域應用之底材(1)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 將一基底底材(3)曝露在含碳前驅氣體中,以使其充滿前驅氣體所釋放之碳物種而飽和,以在該基底底材上形成厚度嚴格地在1奈米到5奈米範圍之單一碳層(2)之步驟; - 在該碳層(2)及/或一來源底材(8)上形成一厚度之絕緣體之步驟; - 組裝該基底底材(3)與該來源底材(8)以在該基底底材(3)與該來源底材(8)之間形成一絕緣體層(4)之步驟; - 薄化該來源底材(8)以形成一元件層(5)之步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其包括在所述曝露步驟後,於該碳層(2)上形成厚度小於10奈米並與該碳層(2)接觸之一鍵合層(7)之步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方法,其中所述形成該鍵合層(7)之步驟包括沉積一鍵合材料及研磨該沉積鍵合材料。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來源底材(8)為矽製,且所述形成該絕緣體層(4)之步驟包括氧化該來源底材(8)。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3項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來源底材(8)包含射頻元件,且所述形成該絕緣體層(4)之步驟包括將一二氧化矽層沉積在該來源底材(8)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5項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所述薄化該來源底材(8)之步驟包括以物理及/或化學薄化法逐漸減少該來源底材(8)的一部分厚度之步驟。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5項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所述薄化該來源底材(8)之步驟包括在所述組裝步驟前,於該來源底材(8)中形成一脆性平面之第一步驟,以及在所述組裝步驟後,在該脆性平面處使該來源底材(8)斷裂之第二步驟。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7項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碳層(2)具有嚴格地在1奈米到3奈米範圍之厚度。
TW107123383A 2018-07-05 2018-07-05 集成射頻元件用底材及其製作方法 TWI7513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3383A TWI751352B (zh) 2018-07-05 2018-07-05 集成射頻元件用底材及其製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3383A TWI751352B (zh) 2018-07-05 2018-07-05 集成射頻元件用底材及其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6896A true TW202006896A (zh) 2020-02-01
TWI751352B TWI751352B (zh) 2022-01-01

Family

ID=70412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383A TWI751352B (zh) 2018-07-05 2018-07-05 集成射頻元件用底材及其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5135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47443B2 (ja) * 2002-08-30 2007-07-18 Tdk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用基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DE102006004870A1 (de) * 2006-02-02 2007-08-16 Siltronic Ag Halbleiterschichtstruktu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Halbleiterschichtstruktur
US8741739B2 (en) * 2012-01-03 2014-06-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igh resistivity silicon-on-insulator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forming
US9768056B2 (en) * 2013-10-31 2017-09-19 Sunedison Semiconductor Limited (Uen201334164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igh resistivity SOI wafers with charge trapping layers based on terminated Si deposition
US9853133B2 (en) * 2014-09-04 2017-12-26 Sunedison Semiconductor Limited (Uen201334164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igh resistivity silicon-on-insulator substra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1352B (zh) 2022-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7172B (zh) 用於半導體結構的支撐件
JP5726796B2 (ja) 絶縁体上の半導体タイプの基板のためのベース基板を製造する方法
JP7230297B2 (ja) 集積された高周波デバイスのための基板及びそ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7004572A (zh) 用于射频应用的结构
EP4070368B1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high resistivity handle support for a composite substrate
JP2016219833A (ja) 無線周波数用途又は電力用途のための電子装置及びそのような装置を製造するためのプロセス
JP2018507562A (ja) 膜応力を制御可能なシリコン基板の上に電荷トラップ用多結晶シリコン膜を成長させる方法
TWI764978B (zh) 用於射頻應用之結構
JP2008526009A (ja) 回路を接地面に移動する方法
US12009209B2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support for a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TWI741217B (zh) 複合半導體基底、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751352B (zh) 集成射頻元件用底材及其製作方法
TWI792295B (zh) 半導體基板及其製造方法
TW202040750A (zh) 形成rf絕緣體上覆矽元件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