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2022A - 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 - Google Patents

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2022A
TW201942022A TW108110215A TW108110215A TW201942022A TW 201942022 A TW201942022 A TW 201942022A TW 108110215 A TW108110215 A TW 108110215A TW 108110215 A TW108110215 A TW 108110215A TW 201942022 A TW201942022 A TW 2019420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helicopter
rotor
doub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0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7587B (zh
Inventor
劉保伸
Original Assignee
劉保伸
張連林
劉宥嘉
劉保宏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劉保伸, 張連林, 劉宥嘉, 劉保宏 filed Critical 劉保伸
Publication of TW201942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2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7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75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11/00Propellers, e.g. of ducted type; Features common to propellers and rotors for rotorcraft
    • B64C11/46Arrangements of,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peculiar to, multiple propellers
    • B64C11/48Units of two or more coaxial prope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1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16H1/1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comprising conical gear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1/00Fuselag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common to fuselages, wings, stabilising surfac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06Helicopters with single r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08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 B64C27/10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arranged coax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22Compound rotorcraft, i.e. aircraft using in flight the features of both aeroplane and rotorcraft
    • B64C27/26Compound rotorcraft, i.e. aircraft using in flight the features of both aeroplane and rotorcraft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fixed w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54Mechanisms for controlling blade adjustment or movement relative to rotor head, e.g. lag-lead movement
    • B64C27/72Means acting on bla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9/00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 B64C29/0008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 B64C29/0016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the lift during taking-off being created by free or ducted propellers or by blowers
    • B64C29/0025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the lift during taking-off being created by free or ducted propellers or by blowers the propellers being fixed relative to the fusel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9/00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C39/12Canard-type aircr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54Mechanisms for controlling blade adjustment or movement relative to rotor head, e.g. lag-lead movement
    • B64C27/72Means acting on blades
    • B64C2027/7205Means acting on blades on each blade individually, e.g. individual blade control [IBC]
    • B64C2027/7211Means acting on blades on each blade individually, e.g. individual blade control [IBC] without fl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y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一種(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包括一上位機身、一下位機身、一中置旋漿位置所構成;一上位機艙,呈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至少設有一個駕駛座,或設有可容納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的空間及位置;一下位機艙,具有外殼,主要係提供(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動力機構和飛行機構和容納救助及各種目標使用的設備所需構造;一中置旋翼位置,是由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結合在一起,並提供主旋翼總成在該位置轉動,使本發明具備垂直升降及懸浮滯空的基礎結構;本發明再提供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提供改變飛行軌跡及升力的需要;以上構成本發明(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特徵。

Description

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結構設計,讓直升機之駕駛位置及載運結構有了突破性的設計,針對於:人員乘載、貨物運輸、工程建設、高空及海面救援、森林滅火、高速飛行、逃生安全、更大空間、最佳位置及其它特殊等等用途,產生了重大變革的一種「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
傳統直升機經過多年發展,其飛行方式和做為多目標用途已是被大眾所周知,本案發明人多年從事創意發明也多年關注有關直升機的發展,於是產生了諸多可以有效改善直升機的發明創意,主要改善下列問題;
1、傳統直升機被大眾詬病逃生不易成飛行棺材的形容。
2、傳統直升機的重心佈局受到駕駛座及操控設備的約束,不能得到更佳的安排,導致載重空間及載重位置受到限制。
3、傳統直升機為了平衡重心,而導致不能更有效將承載重量做出更合理的分佈設計。
4、傳統直升機其重鎚般的飛行軌跡也比較不靈活。
5、傳統直升機也受限於構造也無法設計更多可以克服主旋 翼扭力的方案。
6、傳統直升機受限於傳統構造,無法設計出更高速飛行結構。
7、傳統直升機在各種特殊用途方面,也需要以其它直升機結構提供多樣性選擇。
8、傳統直升機對於森林火災在災區附近的水源如:水塘、水庫,河道、水湖等,都無法直接進入水中取水也無法以更快速重複填裝水源提供更有效滅火。
9、傳統直升機對於各種災難人員後送及救助物資運送,仍需要更有效率的運載空間用來裝載較多人員及裝載更多物資。
10、傳統直升機對於重大工程建設或特殊任務的空中吊掛需要,無法以更有效的空間及位置來提供載重需要。
11、天空是交通發展的最大空間,在人口急遽成長及應付時代高效及商業快速物流等等需要,對於在離地表5000公尺以下,半徑距離在300公里左右的城與城、鄉與鄉、城與鄉等之間的民眾交通,及貨物運輸都需要使用一種高效率的直升機來完成,尤其因山區地理關係無法建造機場,更是需要發明出容納更多乘客及裝載更多貨品的直升機,才能有效滿足群眾及貨物高效快速轉運的需要外,也可以大弧降低使用需求大面積跑道及航廈的航天器。
12、對於傳統機械式旋翼,其受限的複雜機械結構其工作方式除了容易耗損也影響使用壽命,並且容易受環境影響,其保養也複雜等。
13、多年來「直升飛機」一直是航空界研發的夢想。
14、二十一世紀的智能電子(電子微處理器)和大數據的互聯網及能新源發展和未來科技等,均以令人驚訝的極速發展之際,傳統直升機無論是從飛行機能、操控方式、駕駛安全、人員乘載方式及運載空間等,都必須以更大膽更有效的方式來設計改變。
綜合以上問題,發明人深深感到,如果能提出更為有效的大膽創新用來克服以上各項問題,直升機的運用將產生重大變革!本案發明人多年來專門從事全方位設計(UNIVERSE DESIGN)並善長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在多年關注研究傳統直升機發展後發現,傳統直升機存在有許多設計盲點以及存在可以大弧改善的結構!經過長時間對傳統直升機的關注和不斷研究的經驗積累後,產生了一系列發明本案所需的發明創意; 本發明能讓直升機有更佳靈活飛行機能和有利於逃生的安全結構,並提供一種對於交通、運輸、貨運、救護、防災、安全和其它目標使用等更為有效的創意,創意產生後,經過發明人不斷的思索及反覆考慮本發明創意所需的各項技術解決方案,而發明出可以全面改善上述傳統直升機的問題,並滿足現代及未來需求的直升機之結構發明,即,本案「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以下簡稱:本發明)。
(本發明)主要設計呈具有上下垂直雙艙,其中將傳統直升機主艙移出駕駛部分及其操控設備到新設的上位機艙,而且上位機艙可視需要增加設置其他乘員乘坐空間,使得下位機艙可將部分重心移至到上位 機艙,讓(本發明)具有更靈活的飛行機能; 藉由垂直雙艙的結構設計,使得上位機艙的駕駛或乘坐人員有了更佳的逃生方式、更好的位置和更廣的視野,好讓下位機艙騰出原本設為駕駛座和設備所佔去的空間及位置,使得(本發明)比較於傳統直升機下,產生前所未有的空間及更佳的位置,來添加安排因任務目標需要的各種裝置或設備,其中也包含高速飛行所需的機翼及引擎等等裝置和機構; (本發明)對於飛行高度在五千公尺內和飛行半徑在100至500公里內的交通、運輸、救護、防災、安全和其它目標等等應用,有著全面顛覆性的改變,也讓直升機可以大量採用新時代智能數位科技和互聯網大數據資訊結合,尤其互聯網大數據對於低空的三維空域提供有效的資訊傳輸技術已經成熟,這對(本發明)發展大數量的安全飛行已提供了基礎,也讓(本發明)具備更為安全、更容易操控和自動導引飛行的機會!傳統直升機已經到了必需要有重大改變來應應更廣需求的時刻,不是局部改變能滿足時代變化的需要,因此必須大膽設計發明出全新的直升機結構,來迎合時代進步需求; 尤其(本發明)再採用一組合方式,使下位機艙和其上所設的運載空間呈分離設計方案,並以模組化活動契接完成,因此對於不同用途產生了多元使用方案,這將有助於(本發明)的主體以模組化大量生產後大弧降低成本,再提供造價低廉的組合艙,並以專屬於各種不同領域需要的結構建造,用來提供各種不同用途之空中承載及高效率使用。
(本發明)不止是讓直升機更有效率,更提供一種電子旋翼作為本發明升降之一,該電子旋翼沒有機械旋翼的複雜,也少了機械動作 的損耗,也更為安靜和敏捷,飛長距有突破性,由於電子旋翼的設計這使得本發明產生更發明出具有載客、家庭旅行、辦公及娛樂等功用的多原直升飛行器得以實現。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發明)第一目的,係採用一種上下垂直雙艙並將主旋翼置於雙艙中間位置;即,包括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 一上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足以提供駕駛座,或設有可容納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的空間及位置等,藉由部分設備調至上位機艙,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使得(本發明)有益靈活飛行及有利逃生安排,另,上位機艙設有可視透明窗,也沒有主旋翼在飛行員的上方,因此使得飛行員產生了更寬廣視野的結構; 一下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的空間可以容納傳動機構、機電系統、馬達、引擎、微處理器、感應器、能源機構(能源機構包含燃料和電池或各種能源型態)和飛行所需裝置等所需空間及位置,由於下位機艙沒像傳統直升機設置駕駛位置及操作等複雜設備,因此產生極佳的空間及位置等,這非常有益(本發明)多種目標功能使用; 一中置旋翼位置,係由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連結合在一起,其中連結機構提供主旋翼總成在該部位旋轉的基礎結構,該連結機構外觀呈具有二端之柱形,而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 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機構等安置,此外柱形內也設有可連通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之各種操控線路系統及能源供應等等管道的逕向槽,連結機構一端從下位機艙一甲板上延伸出,並以另一端連結到上位機艙下緣,而中置旋翼位置中設置有一主旋翼總成,並以連結機構適當位置提供主旋翼總成在該處旋轉,使(本發明)具有三維空間全方位行進升降及滯空的結構; 由於中置旋翼位置設置在上位機艙、下位機艙之間,並將下位機艙部分設備調至上位機艙,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上位機艙設計上仍然會比下位乘載艙輕許多),並以主旋翼總成安置的旋轉軸處為槓桿支點,將重心做合適分配,尤其在飛行變化軌跡時,會因槓桿作用產生較為省力外,也讓(本發明)載重空間及載重位置更靈活,進而產生更為有效之承載重量及更為有效的承載位置佈局,並減輕重鎚般的飛行軌跡,讓(本發明)具有更佳靈活的飛行及有益多種目標功能使用。
(本發明)第二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在上位機艙或下位機艙內的的其中一機艙的適當位置可以使用若干數量的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用來抵銷(本發明)主旋翼總成的扭力,或在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各使用一個或二個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共二至四個,其目的是用來更加強抵銷(本發明)主旋翼總成的扭力。
(本發明)第三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 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一端設計一尾槳總成或二個尾槳總成,其目的用來抵消(本發明)主旋翼的扭力。
(本發明)第四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一端尾部設計有一推進引擎總成,且在該上位機艙一端之推進引擎總成兩側各設有提供助升的一機翼,提供(本發明)快速度的飛行機能。
(本發明)第五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一端設計有一推進引擎總成,且在該下位機艙一端之推進引擎總成兩側各設有提供助升的一機翼,使(本發明)具備更快速度的飛行機能;(本發明)第六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一端兩側各設有提供助升的一機翼,並在各一機翼上各設置一推進引擎總成,使(本發明)具備高速度的飛行機能。
(本發明)第七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一上位機艙,在該上位機艙一端設計一推進引擎總成,且在該推進引擎總成兩側設有提供助升的機翼及垂直翼,並在上位機艙另一端 兩側各加設一前掠翼,使上位機艙具有獨立飛行條件;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一端兩側各設有提供部分助升的一機翼,並在上位機艙另一端兩側各加設一前掠翼,其中機翼兩側上各設有一推進引擎總成,使下位機艙協同上位機艙共三推進引擎總成形成三角推力,讓(本發明)具備更高速度的飛行條件。
(本發明)第八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下緣與中置旋翼位置銜接處設有一脫開裝置,使得下位機艙受損時,上位機艙可藉由脫開裝置主動脫離下位機艙;另,在上位機艙一端二側各再設計一前掠翼,在搭配上位機艙一端兩側所設的機翼及垂直翼及上位機艙一端所設計的一推進引擎總成產生動力後,使(本發明)在下位機艙受損時,上位機艙可以提供獨立飛行所需機能和動力,讓飛行員能安全飛離。
(本發明)第九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可採用單軸雙旋翼總成平衡旋翼扭力並驅動和升降(本發明)。
(本發明)第十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在本發明採用能平恆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其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可採用單軸單旋翼總成來 驅動和升降(本發明)。
(本發明)第十一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其內設有副駕座提供(本發明)具有飛行訓練和多種目的使用。
(本發明)第十二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一端兩側所設的機翼可採用多種設計,包括傳統機翼或前掠機翼和各種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機翼等,使(本發明)具有更多樣性的選擇。
(本發明)第十三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可加設起落架總成,該起落架總成可以是固定式腳架總成或是可收藏於下位機身機體內的活動式著地輪子總成,或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或使用已知傳統飛行器的起落架總成等,使得(本發明)具有著陸用途
(本發明)第十四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翼槳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連結機構的柱形外再設計呈空心的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也是呈具有二端之柱形中空狀並套在連結機構外,而且不與連結機構大面積直接接觸,其中一端連結到下位機艙內的甲板上延伸出下位機艙外,另一端則接近上位機艙底 部但不與上位機艙直接接觸,使上位機艙避免受到主旋翼總成在第二連結機構外緣旋動所產生的震動影響;第二連結機構取代連結機構做為主旋翼總成在其適當位置旋動,連結機構及第二連結機構外觀均呈柱形,該等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結構所需的位置及小機構等安置,使(本發明)具有起飛、升降、滯空的功用。
(本發明)第十五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將座椅設計成與武裝噴射飛機相同具有的逃生彈射裝置的結構,使(本發明)具有保護飛行員及乘員生命安全的機能。
(本發明)第十六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設計有可供加油或快速充電的添加能源機構,該添加能源機構可由能流通能源的管路構成,其中添加能源機構可使用一加能槽,該加能槽係提供插入式加入能源,而該加能槽的槽內與(本發明)中的能源儲備池機構銜接,使(本發明)能具有遠距飛行,其中添加能源機構可以是各種形態的補充接口(舉例如電能、氫能),而添加能源機構均可在(本發明)任一實施例的任一位置實施。
(本發明)第十七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設計成薄型下位機艙以利人員進出,其中設計有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當(本發明)啟動主旋翼前,其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會先升起,並將(本發明)抬升至安全高度後才啟動主旋翼,當(本發明)升空到適當高度後,該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則會收起以利飛行;當(本發明)降落地面前,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會先升起讓(本發明)以安全的高度降落著地,並在主旋翼完全提停止後起落架總成會收起,用來降低(本發明)的整體高度,方便上位機艙的駕駛和乘員進出。
(本發明)第十八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上位機艙或下位機艙的接近一端的兩側均可以各設一推進引擎總成,提升(本發明)飛行速度及穩定飛行外,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提供本發明在採用單軸單旋翼總成A1飛行時,可以使用該鼓風式推進螺旋槳總成或各種推進引擎總成來產生不同推力或以反向推力做為平衡單軸單旋翼總成所產生的扭力,使(本發明)具有原地垂直升降並產生出極高速直升機的可能。
本發明)第十九目的,包括第一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等內容;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加設一個至一個以上的飛行系統、一個至一個以上的平衡系統(本發明)一個以上的雷達及一個至一個 以上的智能微處理器及傳感器,使(本發明)可以大量採用新時代智能數位科技和大數據互聯網結合,讓(本發明)具有安全自動飛行的基礎。
(本發明)第二十目的,包括,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上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的空間足以提供駕駛座,或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安置在其內,藉由駕駛座及部分設備調至上位機艙,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使得(本發明)有益靈活飛行及有利逃生安排外,另,上位機艙設有可視透明窗,也沒有主旋翼在飛行員的上方,因此使得飛行員產生了更寬廣視野的結構,另外,在上位機艙在駕駛座一端前下方及駕駛座兩側各設有一透明窗,該等透明窗的設置係有利駕駛員的下方視野;一下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的空間可以容納傳動機構、機電系統、馬達、引擎、微處理器、感應器、能源機構(能源機構包含燃料和電池或各種能源型態)等所需空間及位置,由於下位機艙沒像傳統直升機設置駕駛位及操作等複雜設備,因此產生極佳的空間及位置等,有益(本發明)多種目標功能使用;一中置旋翼位置,係由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連結合在一起,其中連結機構提供主旋翼總成在該部位旋轉的基礎結構,該連結機構外觀呈具有二端之柱形,而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 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機構等安置,此外柱形內也設有可連通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之各種操控線路系統及能源供應等等管道的逕向槽,連結機構一端從下位機艙一甲板上延伸出,並以另一端連結到上位機艙下緣,而中置旋翼位置中設置有一主旋翼總成,並以連結機構適當位置提供主旋翼總成在該處旋轉,使(本發明)具有三維空間全方位行進升降及滯空的結構;由於中置旋翼位置設置在上位機艙、下位機艙之間,並將下位機艙部分設備調至上位機艙,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上位機艙設計上仍然會比下位乘載艙輕許多),並以主旋翼總成安置的旋轉軸處為槓桿支點,將重心做合適分配,尤其在飛行變化軌跡時,會因槓桿作用產生較為省力外,也讓(本發明)載重空間及載重位置更靈活,進而產生更為有效之承載重量及更為有效的承載位置佈局,並減輕重鎚般的飛行軌跡,讓(本發明)具有更佳靈活的飛行及有益多種目標功能使用;一契接總成,該契接總成係設計在下位機艙周圍或底部,主要是供應各種物體能直接契合在下位機艙上,使(本發明)成為空中多元用途的載體,也有益(本發明)全方位使用。
(本發明)第二十一目的,包括第二十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等內容;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適當位置設有起落架總成,該起落架總成可採用傳統航空器的起落架總成,如:固定式無輪起落架、固定式有輪子起落架、可收藏於機艙內的有輪活動起落架或其它種起落架, 以利(本發明)著陸。
(本發明)第二十二目的,包括第二十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等內容;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兩側設有一拱型起落架總成或一拱型活動起落架總成,該等拱型起落架總成的拱型空間可視容納器物的大小規格做調整,也可以採用具有調節高度的起落架或自走型起落架,以利(本發明)掛載各種大小規格的裝置。
(本發明)第二十三目的,包括第二十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等內容;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連結機構的柱形外再設計呈空心的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也是呈具有二端之柱形中空狀並套在連結機構外,而且不與連結機構大面積直接接觸,其中一端連結到下位機艙內的甲板上延伸出下位機艙外,另一端則接近上位機艙底部但不與上位機艙直接接觸,使上位機艙避免受到主旋翼總成在第二連結機構外緣旋動所產生的震動影響;第二連結機構取代連結機構做為主旋翼總成在其適當位置旋動,連結機構及第二連結機構外觀均呈柱形,該等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結構所需的位置及小機構等安置,使(本發明)具有起飛、升降、滯空的功用。
本發明第二十四目的,包括,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一上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的空間足以提供駕駛座,或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安置在其內,藉由駕駛座及部分設備調至上位機艙,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使得(本發明)有益靈活飛行及有利逃生安排外,另,上位機艙設有可視透明窗,該可視透明窗因為沒有主旋翼在飛行員的上方,因此使得飛行員產生了更寬廣視野的結構,另外,在上位機艙在駕駛座一端前下方及駕駛座兩側各設有一透明窗,該等透明窗的設置係有利駕駛員的下方視野;一下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的空間可以容納傳動機構、機電系統、馬達、引擎、微處理器、感應器、能源機構(能源機構包含燃料和電池或各種能源型態)等所需空間及位置,由於下位機艙沒像傳統直升機設置駕駛位及操作等複雜設備,因此產生極佳的空間及位置等,有益(本發明)多種目標功能使用;一中置旋翼位置,係由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連結合在一起,其中連結機構提供主旋翼總成在該部位旋轉的基礎結構,該連結機構外觀呈具有二端之柱形,而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機構等安置,此外柱形內也設有可連通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之各種操控線路系統及能源 供應等等管道的逕向槽,連結機構一端從下位機艙一甲板上延伸出,並以另一端連結到上位機艙下緣,而中置旋翼位置中設置有一主旋翼總成,並以連結機構適當位置提供主旋翼總成在該處旋轉,使(本發明)具有三維空間全方位行進升降及滯空的結構;由於中置旋翼位置設置在上位機艙、下位機艙之間,並將下位機艙部分設備調至上位機艙,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上位機艙設計上仍然會比下位乘載艙輕許多),並以主旋翼總成安置的旋轉軸處為槓桿支點,將重心做合適分配,尤其在飛行變化軌跡時,會因槓桿作用產生較為省力外,也讓(本發明)載重空間及載重位置更靈活,進而產生更為有效之承載重量及更為有效的承載位置佈局,並減輕重鎚般的飛行軌跡,讓(本發明)具有更佳靈活的飛行及有益多種目標功能使用。
一契接總成,該契接總成係設計在下位機艙周圍或底部,主要是供應各種物體能直接契合在下位機艙上,使(本發明)成為空中多元用途的載體,也有益(本發明)全方位使用。
一組合艙,係呈具有外殼的一廣體狀,該組合艙由複數個骨架和甲板做為支撐並形成一容納空間,而組合艙可以依不同任務需要添加所需設備或設計所需結構,用於滿足各種用途所需,此外組合艙適當部位也設計能與下位機艙上的契接總成相互銜接的契合機構,使組合艙能以各種不同用途依需來要設計,並可以將各種不同目的使用的該組合艙活動契接在下位機艙上,讓(本發明)充分滿足各種不同任務的需求。
(本發明)第二十五目的,包括第二十四目的所述之:一上 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等內容;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至少設有正駕駛及副駕駛兩個座位,而兩座位可以前後直排座或橫排雙人座,以利多目標操控(本發明)。
(本發明)第二十六目的,包括,第二十四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等內容;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可採用單軸雙旋翼總成,或在搭配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成來驅動和升降(本發明)
(本發明)第二十七目的,包括第二十四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等內容;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連結機構外觀呈柱形,該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結構所需的位置及小機構等安置。
(本發明)第二十八目的,包括第二十四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等內容;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連結機構的柱形外再設計呈空心的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也是呈具有二端之柱形中空狀並套在連結機構外,而且不與連結機構大面積直接接觸,其中一端連結到下位機艙內的甲板上延伸出下位機艙外,另一端則接近上位機艙底部但不與上位機艙直接接觸,使上位機艙避免受到主旋翼總成在第二連結 機構外緣旋動所產生的震動影響;第二連結機構取代連結機構做為主旋翼總成在其適當位置旋動,連結機構及第二連結機構外觀均呈柱形,該等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結構所需的位置及小機構等安置,使(本發明)具有起飛、升降、滯空的功用。
(本發明)第二十九目的,包括第二十四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等內容;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因沒有設立駕駛座及其相關操控設備,因此產生了極佳的空間及位置,這特別有利於人員乘載、貨物運輸、急難救助等安排,因此可以在組合艙的迎風面、左右兩側面、後面、底面等五方位,設置一道或複數道出入艙門、各種目標用途的艙口,此外也可以在這五方位設置一至複數個可視透明窗,讓組合艙產生前所未有的人員和貨物快速有效的乘載,也讓乘坐人員具有極佳視野的位置,及急難救助所需的空間及位置。
(本發明)第三十目的,包括第二十四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等內容;其中一組合艙,該一組合艙可以設計成可以重複快速裝水救災滅火的專用載水艙構造,該載水艙主要是將艙內適當位置設計成網格狀隔間及連接水區域並配合多方位艙門,讓載水艙可以直接潛入水池中(如: 水庫、溪河、池塘、泳池和任何可直接潛入的水池等取水)使(本發明)使用於重複裝水滅火的急難救助得到前所未有的助益。
(本發明)第三十一目的,包括第二十四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等內容;其中一組合艙,該一組合艙可以設計成具有水上起降能力,除了特別將下位乘載艙下部位設計略呈船底的構造,並將兩側地落地架設計成條狀水上浮桶,使得(本發明)可以從任何水域停留或升降,因此可以在水上救援時直接降落到水面將受困人員直接救起。
(本發明)第三十二目的,包括第二十四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一組合艙等內容;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因為沒有駕駛艙,所以具有大空間,因此可以在大空間內設計成多排座位,每排座位可以設多個座位,如此將使(本發明)專做為運送人員的客運型使用。
(本發明)第三十三目的,包括,一上位機艙、一長型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一契接總成等內容;一上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的空間足以提供駕駛座,或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安置在其內,藉由駕駛座及部分設備調至上位機艙,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使得(本發明)有益靈活飛行及有利逃生安排外,另,上位機艙設有可視透明窗,該可視透明窗因為沒有主旋翼在飛行員的上方,因此使得飛行員產生了更寬廣視野的結構,另外,在上位機艙在駕駛座一端前下方及駕駛座兩側各設 有一透明窗,該等透明窗的設置係有利駕駛員的下方視野;一長型下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的空間可以容納傳動機構、機電系統、馬達、引擎、能源機構(能源機構包含燃料和電池或各種能源型態)等所需空間及位置,由於下位機艙沒像傳統直升機設置駕駛位及操作等複雜設備,因此產生極佳的空間及位置等,有益(本發明)多種目標功能使用。
一中置旋翼位置,係由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艙和長型下位機艙連結合在一起,其中連結機構提供一單軸單旋翼總成在該部位旋轉的基礎結構,該連結機構外觀呈具有二端之柱形,而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結構所需的位置及小機構等安置,此外柱形內也設有可連通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之各種操控、線路系統及能源供應等等管道的逕向槽,連結機構一端由下位機艙從一甲板上延伸出,並以另一端連結到上位機艙下緣,而中置旋翼位置中設置有一主旋翼總成,並以連結機構適當位置提供主旋翼總成在上旋轉,使(本發明)具有三維空間全方位行進、升降及滯空的結構;由於中置旋翼位置設置在上位機艙、長型下位機艙之間,並將駕駛艙及設備調至上位機艙,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上位機艙設計上仍然會比長型下位乘載艙輕許多),讓(本發明)載重空間及載重位置不會受到限制,進而產生更為有效承載位置及更為有效承載重量的佈局; 一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該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是設在長型下位機艙另近一端上,使得長型下位機艙具兩端適當處都設有單軸單旋翼總成,並因此成為一種能平衡雙方旋翼扭力的串列式雙旋翼直升機,這讓(本發明)能前後徑向通透式掛載較長或較重的大型物件,使(本發明)具有重型工程及其它多元用途;一契接總成,該契接總成係設計在長型下位機艙周圍或底部,主要是供應各種物體能直接契合在下位機艙上,使(本發明)成為空中多元用途的載體,也有益(本發明)全方位使用。
(本發明)第三十四目的,包括第三十三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長型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一契接總成等內容;其中一長型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兩側設有一拱型起落架總成或一拱型活動起落架總成,該等拱型起落架總成的拱型空間可視容納器物的大小規格做調整,也可以採用具有調節高度的起落架或自走型起落架,以利(本發明)掛載各種大小規格的裝置。
(本發明)第三十五目的,包括第三十三目的所述之:一上位機艙、一長型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契接總成等內容;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連結機構的柱形外再設計呈空心的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也是呈具有二端之柱形中空狀並套在連結機構外,而且不與連結機構大面積直接接觸,其中一端連結到長型下位機艙內的甲板上延伸出下位機艙外,另一端則接近上位機艙底部但不與上位機艙直接接觸,使上位機艙避免受到主旋翼總成在第二 連結機構外緣旋動所產生的震動影響;第二連結機構取代連結機構做為主旋翼總成在其適當位置旋動,連結機構及第二連結機構外觀均呈柱形,該等柱形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結構所需的位置及小機構等安置,使(本發明)具有起飛、升降、滯空的功用。
(本發明)第三十六目的,包括以上(各個目的)所提具有二端的上位機艙或下位機艙,其中上位機艙或下位機艙或與其相關的結構等等只要適度改裝或尺寸規格的改變,即可使(本發明)成為無人駕駛,作為各種危險環境使用,或成為小物品的快捷運送、或成為娛樂玩具、或使用於航空拍攝等等目的。
(本發明)第三十七目的,包括以上各目的所提的推進引擎總成,該推進引擎總成可由螺旋槳引擎總成或壓縮噴射引擎總成和其它可提供空中推進或加速的各種引擎總成構成。
(本發明)第三十八目的,包括以上(各個目的)所提的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其中所述的機翼,其機翼上的任何位置均可以設置或不設置垂直翼,使(本發明)視用途需要設置。
(本發明)第三十九目的,包括以上(各個目的)所提具有二端的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其中可在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設置機翼的另一端兩側,可以各添加或各不添加一前掠翼,使(本發明)視用途需要來設 置。
(本發明)第四十目的;(本發明)再提供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並在以上各種實施例所述之「中置旋翼位置」上提供(本發明)之「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改變飛行軌跡及升力的需要;即,(本發明)之「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係由一圓軸、一轉子本體、一訊號發射裝置、至少二旋翼總成等構成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一圓軸,該圓軸具有一外圓徑並呈中空狀,其外圓徑的周圓設有可裝置訊號發射裝置的構造‧該構造隨著訊號發射裝置的構造及數量需要做機動的改變,該構造可以由凹凸槽、或各種構造完成或獨立成為一裝置或機構套入在圓軸的外圓徑,另圓軸具有二端,這將做為銜接其它機構所需;一轉子本體,該轉子本體具有一轉軸孔,並在外圍設有複數個徑向的旋翼安置結構,該旋翼安置結構設有安置槽,安置槽內設有一解碼器、一傳動裝置等;一訊號發射裝置,該訊號發射裝置係由複數個可發射電子訊號或光子訊號或發射任何可供解讀的訊息之裝置所構成,其中以複數個光束發射器為例;至少二個旋翼總成,其中各一旋翼總成各呈長條狀,其外觀可由習知的風扇葉片或各種習知直升機旋翼葉片的構造所構成,並具有二端,其中一端設有槽孔及一轉軸,並被一定位環定位在旋翼安置結構之安置槽的開放端內,或利用習知的契合方式(如鎖合、卡合、套合、及其它等構造或加設若干組件)將旋翼總成之一端與旋翼安置結構之開放端X20 6相互定位並且能被轉子本體的傳動裝置轉動;為讓各結構相互旋動間避免磨擦及旋動更為潤滑,特別在各旋動相間均設有軸承(如圓軸與一轉子本體之間),及(旋翼安置結構之開放端與旋翼總成一端設有槽孔及一轉軸之間)等;其中,旋翼總成X40另一之轉軸也可以視組裝需要採用與旋翼總成一端分離設計成為另一零件以鎖合、卡合、套合、及其它等構造等方式與一端相互契合以便於裝配;「電子萬向旋翼」組裝使用方式,是在圓軸外圓徑圓徑周緣,裝置訊號發射裝置在其構造中‧並將裝妥訊號發射裝置後的圓軸裝入轉子本體的轉軸孔內,而轉子本體,外圍設有複數個徑向的旋翼安置結構,該每一個旋翼安置結構設有安置槽,安置槽內設有一解碼器、一傳動裝置等,而轉子本體係被驅動後在圓軸外圓徑上旋轉,當一旋翼總成的每一解碼器,轉經訊號發射裝置其中任一個光束發射器的作用點,該光束發射器將發出指令給解碼器,指示該解碼器轉動傳動裝置到指定位置,而這時傳動裝置上的傳動軸係契接在一旋翼總成一端內,因此順利將旋翼總成轉動至特定角度,尤其本發明之「電子萬向旋翼」,沒有機械式受到轉角的角度限制及多種機械的耗損,因此可以讓旋翼產生更為敏捷的功用,尤其採用多葉片的旋翼更是為顯著,每當旋翼總成的葉片走到位置時,該葉片就受指令朝一角度使風向朝下,當葉片轉至非位置時,就受指令轉至與平飛或其它的角度,當葉片轉至位置對角線時,可以接受指令讓葉片轉角與在位置相反的一角度,使得風向朝上,這使的本發明得到更有力的風向幫助讓(本發明)飛行及轉向更為敏捷,更是傳統機械式旋翼無法辦到的機動功用。
(本發明)第四十一目的;由四十目的構成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可以將其套入本發明各實施例的連結機構或第二連結機構。
(本發明)第四十二目的;由四十目的構成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可以將圓軸取代連結機構直接連接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或套在連結機構外,圓軸自己成為同第二連結機構目的。
(本發明)第四十三目的;由四十目的構成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其中可以將圓軸加長成長型圓軸並具有二端,長型圓軸與圓軸目的相同之外,更是提供二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分上下二層安置在長型圓軸上,這提供了(本發明)一種「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提供給(本發明)所有實施例對雙旋翼的需要,其「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的動力是由傳動機構受其它動力帶動「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後,再透過習知技術的齒輪反向旋轉另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而構成一「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
(本發明)第四十四目的;由四十目的及第四十三目的構成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及「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的實施,將使得本發明得到直升飛機全面性的發展,這是除了應用於(本發明)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達成本發明目的外,更可以設計一種垂直起降的飛機,該垂直起降的飛機係由二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及一機身、一組機翼總成、一組副翼總成、一組推進器引擎總成、一組垂直尾翼、一組起落架等構成「串列式雙旋翼飛機」(前後各有一組旋翼);一機身,該機身設計成具有二端的長型廣體乘載艙,長型廣體乘載艙設有複數個艙門及複數個觀賞窗,而長型廣體乘載艙其它構遭造及內部均參照一般習知的載客或載貨飛機相似設計; 一組機翼總成,係由二機翼設在長型廣體乘載艙約莫中間兩側各一側,其機翼可採用習知的各種機翼,而本實施例是採用前掠式機翼;一組副翼總成係由二副翼設在長型廣體乘載艙約莫一端兩側各一側,其副翼總成可採用習知的各種飛機前副翼;一組推進器引擎總成係設在二機翼適當處,其引擎可採用各種習知的螺旋槳式、或壓縮噴氣式、鼓風式螺旋槳、或採用其它新引擎技術;一組垂直尾翼係設在機身一端下部位,其中直尾翼是可以轉折約莫90度,其它結構也比照習知的飛機尾翼;一組起落架係裝是在長型廣體乘載艙朝地面方向的適當位置,起落架也是此用習知的飛機起落架應用;(本發明)第四十五目的;為了增加(本發明)之「串列式雙旋翼飛機」更為穩定飛行,因此特別在「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方增設一副垂直尾翼,該副垂直尾翼式與之圓軸一端銜接為基礎。
(本發明)第四十六目的;(本發明)構成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除了可以應用於上述各主實施例外,也可以設計成家庭使用的直升飛行器,其家庭使用的直升飛行器可藉用(本發明)第四十五目的之「串列式雙旋翼飛機」採前後各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作為垂直升降及飛行需要,而與上述具有上位機艙合下位機艙一樣,本實施例之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都是透過上述與連結機構相關聯的結構來完成銜接,而本上位機艙是採用長形中空座艙,座艙上方設有透明艙蓋,其內設有複數個座位;而下位機艙呈具有二端的中空長條形,中空長條形主要是安置機電設備所 需,其中透過一傳動軸銜接將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相互動力做為連結的基礎,產生相互保險動力不會因為其中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失去動力而影響飛行用途,此外也藉由傳動軸讓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具有同步旋轉的目的,將相互的扭力得到相抵消,此外也設以一對著陸架。
(本發明)第四十七目的;(本發明)第四十目的構成的「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除了可以應用於上述各種實施例外,也可以設計成個人使用的直升飛行器,其中個人使用的直升飛行器是由一上位平台、一下位機構、一「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構成,其中上位平台上係提供人員搭乘及操控設施安置,其安全固定方式可由習知方式固定;而下位機構是提供傳動裝置設備及部份能源所需,另外在「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之各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之間的圓軸上,銜接複數根固定柱,該固定柱主要係要固定一ㄇ形安全透網,該安全透網約莫中心範圍與上位平台周緣固定,主要是將「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葉片包圍著,防止人員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1
傷,另,下位機構朝地方向設有著陸架,該著陸架可以採用習知的各種著陸架使用(固定式或自動式),本實施例採用從自動表殼翻開式。
(本發明)第四十八目的,自第四十七目的基礎下增加了上位操控艙,該上位操控艙設有一可掀開的透明艙蓋、一至複數座位、一至複數套操作設備等,如此便形成一個人或雙人使用的直升飛行器。
(本發明)可以獲得的功效增進有:
1、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因少了駕駛座及操控系統,使得直升機的應用產生了革命性改變!也因此形成高效的運用空間及騰出許多保貴位置,這特別有益(本發明)多種目標任務使用。
2、上位機艙提供駕駛座位並將部分操控備設安置在其內,而且沒有主旋翼在飛行員頭頂的上方,使得(本發明)有益於彈射逃生安排。
3、上位機艙設有可視透明罩,而且沒有主旋翼在飛行員頭頂的上方,因此產生了更寬廣視野;
4、下位機艙和下位機艙,該二艙相互可做有益飛行的重心分配,再藉中置旋翼位置主旋翼總成的安置產生槓桿作用減輕重鎚般的飛行軌跡,使得(本發明)有益靈活飛行,也可以讓載重產生更有效率的安排及有益多種目標功能使用。
5、上位機艙是設在中置旋翼位置的的上方,在使用隔音設備後會使得乘坐在其封閉式內的乘員感受的噪音較小。
6、利用上位機艙或下位機艙內的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用來抵銷主旋翼的扭力,如此就可以將為了抵制主旋翼的扭力的尾部及尾部副槳總成及其設備等去除,這對直升機外觀將會有顛覆性改變的可能。
7、上位機艙一端設計一尾槳或二個尾槳,其目的用來抵消(本發明)主旋翼的扭力,如此設計將有益下位機艙安排一個以上的推進引擎總成,可使本發明具有定點垂直升降,和高速飛行的能力。
8、上位機艙一端設計有可抵消主旋翼扭力的一推進引擎總成,且在該上位機艙一端兩側設有提供部分助升和導向的機翼及垂直翼,使(本發明)具備更快速度的飛行機能;
9、下位機艙一端設計可助推及抵消主旋翼扭力的二推進引擎總成,且在該下位機艙一端兩側各設有提供部分助升和導向的一機翼總 成及一垂直翼,而該二推進引擎總成分別是裝置在各一機翼上,使(本發明)具備更更高速度的飛行機能,如果再搭配上位機艙一端設計的推進引擎總成後形成三角三點推力,讓直升機產生超高速的可能。
10、該下位機艙一端兩側所設的機翼可採用多種設計,包括傳統機翼或前掠機翼和各種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機翼等,使(本發明)具有更多樣性的選擇。
11、藉由契接在上位機艙的脫開裝置,使得上位機艙可主動脫離下位機艙及中置旋翼位置;上位機艙利用前掠翼和機翼及垂直翼等使其具有滑行能力;在配合上位機艙的推進引擎總成產生動力後,使(本發明)在下位機艙受損時,上位機艙可主動脫離飛行,讓乘坐在內的飛行員安全駛離危險現場。
12、上位機艙將其內座椅設計成與武裝戰鬥噴射飛機相同具有的逃生彈射裝置的功能,使(本發明)充分保護飛行員及乘員生命安全的機能。
13、上位機艙設計有可供加油、快速充電或其它補充能量的一注入能源機構,使(本發明)能具有遠距飛行外,也提供更為安全的加油條件。
14、將下位機艙設計呈薄型,並利用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方便上位機艙的駕駛和乘員進出和安全。
15、上位機艙或下位機艙能充分加設飛行系統、平衡系統、雷達、智能微處理器及傳感器等,使(本發明)可以大量採用新時代智能數位科技並結合互聯網大數據,讓(本發明)具有容易操控和安全自 動導引飛行的基礎。
16、中置旋翼位置可提供單軸雙旋翼總成,或在本發明採用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成在中置旋翼位置上作用,使得(本發明)旋翼機構具有多選擇,讓(本發明)發展具有多樣性及滿足不同任務目標需求。
17、(本發明)透過結構的優勢讓下位機艙除了具有前、後、左、右及下方等五方位的位置提供直升機前所未有的使用外,也有利載重佈局,讓載重物位置可以不考慮駕駛員及其設備的重量,使載重配比可較為合理的分配,並有利各種任務使用及讓未來直升機產生新機械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直升機更新換代。
18、(本發明)透過下位機艙一契接總成,供應各種大小不同規格的物體直接契合或掛載在下位機艙上,使(本發明)成為空中多元用途的載體,也有益(本發明)包括工程建設和特殊任務等全方位使用。
19、(本發明)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兩側設有一拱型起落架總成或一拱型活動起落架總成,該等拱型起落架總成的拱型空間可視容納器物的大小規格做調整,也可以採用具有調節高度的起落架或自走型起落架,以利(本發明)掛載各種大小規格的裝置。
20、(本發明)一種模組化組合艙的設計,提供(本發明)多元用途使用方案,這將有助於(本發明)模組化後大量生產的成本大弧降低,也因為沒有駕駛座及操控系統的懸念,使得直升機的應用及設計產生了革命性改變!並形成大運用空間及騰出許多保貴位置,這特別有利於人員乘載、貨物運輸、急難救助和有益各種設備等安置,使(本發明)有 益各種目標任務使用。
21、(本發明)一組合艙,該組合艙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迎風面開艙口的獨特設計,使得直升機的應用產生了革命性改變。
22、(本發明)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可以在迎風面、左右兩側面、後面、底面等五方位,設置一道或複數道出入艙門或各種目標用途的艙口,此外也可以在這五方位設置一至複數個可視透明窗,使(本發明)產生前所未有之人員和貨物快速裝載,也讓該乘坐人員具有極佳視野的位置,及急難救助所需的空間及位置。
23、(本發明)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因為沒有駕駛座及其設備,所以具有大空間,並可將大空間設計成多排座,位每排可設多個座位,如此將使(本發明)專做為大量運送人員的客運型使用。
24、一組合艙,該組合艙改造設計成可以重複快速裝水救災滅火的專用載水艙構造,讓載水艙可以直接放入水中,使(本發明)使用於重複裝水滅火的急難救助得到前所未有的助益。
25、一長型下位機艙及二個單軸單旋翼總成設計成為串列式雙旋翼直升機,這讓(本發明)長型下位機艙因為沒有了駕駛座及操控設備的因素,產生了前後徑向通透式掛載起較長或較重的大型物件,並使(本發明)具有前所未有的功效。
26、添加了「電子萬向旋翼總成」的設計,大弧減少傳統機械旋槳所佔空間及複雜的結構。
27、「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透過葉片405靠著風力產生能源储備的機能將能源储備在其它設備中,預備下次垂直起降時的需 要,這讓垂直升降客貨載運飛機成為可能。
28、採用前掠翼讓(本發明)飛行更以效率,尤其(本發明)採用旋翼直升,結構上就不是以超高速飛機為目的,但卻比傳統直升機更具有高速飛行的構造。
29、構成一組「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讓家庭及個人出遊辦公等飛行成為常態。
30、(本發明)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及互聯網技術和新能源,讓無人空中駕駛更有效更安全的應用。
10‧‧‧上位機艙
101、102‧‧‧兩端
101A‧‧‧前掠翼
1011‧‧‧複數個骨架
1012‧‧‧複數個甲板
102A‧‧‧尾部
102B‧‧‧加長尾端
103‧‧‧外殼
104‧‧‧駕駛座
104A‧‧‧副座位
104B‧‧‧駕駛座
104C‧‧‧第二駕駛座
105‧‧‧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
106‧‧‧可視透明艙蓋
107‧‧‧下緣結構
108‧‧‧透明窗
(10A)‧‧‧傳動暨轉向機械機構總成
(10B)‧‧‧機電系統
(10C)‧‧‧馬達
(10D)‧‧‧引擎
(10E)‧‧‧能源機構
(10F)‧‧‧飛行系統所需儀器
(10G)‧‧‧平衡裝置
(10H)‧‧‧雷達
(10L)‧‧‧液壓系統
(10J)‧‧‧智能微處理器(含電傳飛控系統)
(10K)‧‧‧各種線路
(10N)‧‧‧其它各種需求設備
(10P)‧‧‧儲備其它物品空間
10D1‧‧‧鼓風式推進螺旋槳總成
10X‧‧‧上位機艙
10X1、10X2‧‧‧兩端
10X3‧‧‧中空廣體狀
10X4‧‧‧駕駛座
10X41‧‧‧多排座位
10X5‧‧‧操控設備和儀表設備
10X6‧‧‧可視透明艙蓋
10X61‧‧‧前透明艙蓋
10X62‧‧‧側透明艙蓋
10X7‧‧‧空心桿狀
10XT‧‧‧下視透明窗
20‧‧‧下位機艙
201、202‧‧‧兩端
201A‧‧‧前掠翼
202A‧‧‧尾部
203‧‧‧外殼
204‧‧‧複數個骨架
205‧‧‧複數個甲板
206‧‧‧下位機艙穿孔
207‧‧‧甲板
2071‧‧‧連結部
208‧‧‧下腹艙
2081‧‧‧艙門
209‧‧‧第二接合甲板
2091‧‧‧連結部
210‧‧‧周圍
220‧‧‧底部
(20A)‧‧‧傳動暨轉向機械機構總成
(20B)‧‧‧機電系統
(20C)‧‧‧馬達
(20D)‧‧‧引擎
(20E)‧‧‧能源機構
(20F)‧‧‧飛行系統所需儀器
(20G)‧‧‧平衡裝置
(20H)‧‧‧雷達
(20J)‧‧‧智能微處理器
(20K)‧‧‧各種線路
(20L)‧‧‧液壓系統
(20M)‧‧‧起落架總成
(20N)‧‧‧其它各種需求設備
20M1‧‧‧固定式起落架總成
(20P)‧‧‧儲備其它物品空間及其它裝置或設備所需空間
20M2‧‧‧活動起落架總成
20M3‧‧‧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
20MS‧‧‧活動起落架
20M4‧‧‧拱型起落架總成
20M41‧‧‧彎狀支架
20M411、20M412‧‧‧兩端
20M42‧‧‧梯子
20M43‧‧‧固定著路架
20M44‧‧‧著路輪
20M45‧‧‧強化連桿
20M5‧‧‧自走型起落架
20M6‧‧‧水上起落架總成
20M61‧‧‧支架
20M62‧‧‧水上浮桶
30‧‧‧中置旋槳位置
301‧‧‧連結機構
3011‧‧‧適當部位
3012‧‧‧柱狀
3012S‧‧‧複數個穿孔
3013、3014‧‧‧兩端
3015‧‧‧徑向槽
3015S‧‧‧複數個徑向槽
302‧‧‧第二連結機構
3021、3022‧‧‧兩端
3023‧‧‧柱形中空狀
3024‧‧‧複數個穿孔
30S‧‧‧整流罩
40‧‧‧輔助機械作用結構
401‧‧‧機械作用空間
402‧‧‧開放性開口
50‧‧‧機翼
50S‧‧‧前掠機翼
501A‧‧‧單垂直尾翼
501B‧‧‧雙尾翼
502‧‧‧副垂直翼
503‧‧‧活動起落架裝置
60‧‧‧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
70‧‧‧機翼
701‧‧‧垂直翼
80‧‧‧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
90‧‧‧一契接總成
100‧‧‧組合艙
1001‧‧‧外殼
1002、1003‧‧‧廣體兩端
1004‧‧‧容納空間
1005‧‧‧契合機構
100A‧‧‧客運型組合艙
100A1‧‧‧複數個透明窗
100A2‧‧‧複數個出入艙門
100A3‧‧‧複數個座位
100B‧‧‧載運艙
100B1‧‧‧前面
100B2‧‧‧後面
100B3、100B4‧‧‧兩側面
100B5‧‧‧底面
100C‧‧‧滅火載水結構艙
100C1‧‧‧格狀垂直隔間
100C2‧‧‧橫向連通區域
100D‧‧‧水面浮載艙
100D1‧‧‧呈船底
100D2、100D3‧‧‧兩側
2001、2002‧‧‧兩端
200‧‧‧長型下位機艙
A‧‧‧主旋翼總成
A1‧‧‧單軸單旋翼總成
A2‧‧‧單軸雙旋翼總成
A3‧‧‧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
B‧‧‧隔間區域
C‧‧‧各類設備線路
D‧‧‧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
D1‧‧‧扭力
E‧‧‧減震系統
F‧‧‧強化結構體
G‧‧‧位置
H1‧‧‧整合線路盤總成
H11‧‧‧上盤
H12‧‧‧下盤
J‧‧‧間隔
J1‧‧‧彈性裝置
J2‧‧‧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2
除裝置
L‧‧‧尾槳總成
L1‧‧‧第二尾槳總成
M‧‧‧引擎
N‧‧‧均衡推力
N1‧‧‧無機翼
P‧‧‧前起落架裝置
P1‧‧‧收藏式
TS‧‧‧壓縮喷射引擎總成
TS1‧‧‧進氣口
VB‧‧‧插入式
V1‧‧‧加能槽
V‧‧‧添加能源機構
X‧‧‧多元任務空間
XB‧‧‧大型物件
XP‧‧‧物資
WZ‧‧‧水庫、溪河、池塘、泳池和任何可直接潛入的水池
Q10‧‧‧上位平台
Q101‧‧‧周緣
Q20‧‧‧下位機構
Q201‧‧‧固定柱
Q30‧‧‧安全透網
Q301‧‧‧中心範圍
Q40‧‧‧著陸架
Q401‧‧‧表殼翻開式
Q70‧‧‧上位操控艙
Q703‧‧‧操作設備
Q701‧‧‧透明艙蓋
Q702‧‧‧座位
X1‧‧‧「電子萬向旋翼總成」
X2‧‧‧「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
X10‧‧‧圓軸
X101‧‧‧外圓徑
X102‧‧‧中空狀
X104、X105‧‧‧二端
X103‧‧‧構造
X20‧‧‧轉子本體
X201‧‧‧轉軸孔
X202‧‧‧旋翼安置結構
X203‧‧‧安置槽
X204‧‧‧解碼器
X205‧‧‧傳動裝置
X206‧‧‧開放端
X30‧‧‧訊號發射裝置
X301‧‧‧光束發射器
X40‧‧‧旋翼片總成
X401、X402‧‧‧二端
X403‧‧‧槽孔
X404‧‧‧轉軸
X405‧‧‧直升機旋翼葉片
X50‧‧‧定位環
XA‧‧‧位置
XA1‧‧‧非位置
XA2‧‧‧對角線
XB‧‧‧風向
XB1‧‧‧風向
XC‧‧‧傳動機構
XD‧‧‧齒輪
X100‧‧‧長型圓軸
X1001、 X1002‧‧‧二端
Y1‧‧‧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
Y20‧‧‧機身
Y201、Y202‧‧‧二端
Y203‧‧‧長型廣體乘載艙
Y205‧‧‧觀賞窗
Y204‧‧‧艙門
Y30‧‧‧機翼總成
Y301、Y302‧‧‧機翼
Y301S‧‧‧支架樞紐
Y301S1‧‧‧一端
Y40‧‧‧副翼總成
Y401、Y402‧‧‧副翼
Y50‧‧‧推進器引擎總成
Y50S1‧‧‧轉向式引擎總成
Y50S11‧‧‧尾噴管
Y50S12‧‧‧轉向樞紐
Y50S2‧‧‧推力失量發動機(Thrust vector control engine)
Y60‧‧‧垂直尾翼
Y70‧‧‧起落架
Y80‧‧‧副垂直尾翼
Y80S‧‧‧第二垂直翼
Z10‧‧‧上位機艙
Z101‧‧‧座艙
Z102‧‧‧透明艙蓋
Z103‧‧‧複數個座位
Z20‧‧‧下位機艙
Z201、Z202‧‧‧二端
Z203‧‧‧中空長條形
Z204‧‧‧傳動軸
Z205‧‧‧著陸架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側面剖面圖。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外觀圖。
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迎風面)完整加部分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的外觀圖。
圖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的部分剖面圖。
圖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的分解剖面圖。
圖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五的剖面圖。
圖8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五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六的剖面圖。
圖10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七的剖面圖。
圖1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八的立體外觀圖。
圖1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九的外觀圖。
圖1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的外觀圖。
圖1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一的外觀圖。
圖1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二的局部外觀圖。
圖1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三的局部外觀圖。
圖1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四的外觀圖。
圖18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五的外觀圖。
圖19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六的外觀圖。
圖20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七的(迎風面)完整加部分剖面圖。
圖2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八的局部側視圖。
圖2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十九的局部外觀圖。
圖2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的(迎風面)視圖。
圖2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的側視圖。
圖2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的鳥瞰視圖。
圖2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一的鳥瞰視圖。
圖2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一的側視圖。
圖28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二的側視圖。
圖29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三的(迎風面)視圖。
圖30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三的鳥瞰視圖。
圖3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四的側視圖。
圖3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五的外觀示意圖。
圖3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六的鳥瞰透視示意圖。
圖3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六的外觀圖。
圖3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七的外觀圖。
圖3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七的側視示意圖。
圖3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八的側透視示意圖。
圖38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八的鳥瞰透視示意圖。
圖39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九的(迎風面)視圖。
圖40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十九的側視示意圖。
圖4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的側視圖。
圖4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一的側視示意圖。
圖4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二的部分側視剖面圖。
圖4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二的部分鳥瞰剖面圖。
圖4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二的部分立體第一示意圖。
圖4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二的部分立體第二示意圖。
圖4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三的部分側視剖面第一圖。
圖48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三的部分側視剖面第二圖。
圖49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四的部分側視剖面第一圖。
圖50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四的部分側視剖面第二圖。
圖5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五的部分側視剖面圖。
圖5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五的部分立體示意圖。
圖5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六的立體圖。
圖5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六的鳥瞰圖。
圖5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七的側視圖。
圖5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七的迎面視圖。
圖56-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八的側視圖。
圖56-B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八的迎面視圖。
圖56-C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十九的鳥瞰圖。
圖5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十的側視部分剖面圖。
圖58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十的迎面視圖。
圖59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十一的鳥瞰圖。
圖60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十一的側視部分剖面圖。
圖6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十二的側面視圖。
圖6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十二的迎面視圖。
以下配合附圖及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參閱第1圖所示(參考第2至第3圖),(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包括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一上位機艙10,呈兩端101、102具有外殼103(該外殼103材料可選用金屬、塑膠、碳纖維、金屬或塑膠化合物,及包含納米級的各類具有能隔絕外物或能做支撐壓力的可用材料做為蒙皮殼),外殼103內足以提供駕駛座104或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105安置在其內;上位機艙10設有可活動開啟的一可視透明艙蓋106,這可視透明艙蓋106在除了提供飛行員出入外,也提供危機發生時可以彈開該可視透明艙蓋106,讓飛行員如武裝噴射戰鬥機般,以彈射座椅彈離危險而用降落傘逃生,排除了主旋翼在飛行員頭頂的上方逃生不易的現象,尤其駕駛員頭頂沒有主旋槳,身旁也沒有像飛機機翼阻礙視線,所以(本發明)上位機艙10之駕駛位置提供了飛行員環視周圍三 維環境具有最佳視野的結構;其中外殼103內系透過複數個骨架1031和複數個甲板1032來支撐上位機艙10結構,其中以複數個甲板1032用來間隔及負荷各種機構設備的重量,上位機艙10外殼103內適當位置可以視需要容納設置一個至一個以上的:「傳動暨轉向機械機構總成(10A)、機電系統(10B)、馬達(10C)、引擎(10D)、能源機構(10E)”能源機構包含:燃料和電池儲備或未來各種型態能源儲備池等機構設備”、飛行系統所需儀器(10F)、平衡裝置(10G)、雷達(10H)、智能微處理器(含電傳飛控系統及傳感器)(10J)、各種線路及智能數位微處理器(10K)、液壓系統(10L)、其它各種需求設備(10N)、儲備其它物品空間(10P)及其它裝置或設備所需空間」,使(本發明)可以大量採用新時代智能數位科技和大數據互聯網等等軟硬體設備,讓(本發明)有益多種目標功能使用,並具備安全自動飛行的基礎;上位機艙10外部構造可視需要提供加設機翼,及外掛機構和發動機、引擎和螺旋槳等安置使用;而上位機艙10所使用的任和骨架和甲板的材料均可選用金屬、塑膠、碳纖維、金屬或塑膠化合物,及包含納米級的各類具有能隔絕外物或能做支撐壓力的可用材料。
一下位機艙20,呈兩端201、202具有外殼203(該外殼203材料可選用金屬、塑膠、碳纖維、金屬或塑膠化合物,及包含納米級的各類具有能隔絕外物或能做支撐壓力的可用材料做為蒙皮殼),外殼203內適當位置可容納設置一個至一個以上的:「傳動暨轉向機械機構總成(20A)、機電系統(20B)、馬達(20C)、引擎(20)、能 源機構(20E)”能源機構包含:燃料和電池儲備或未來各種能源型態儲備池等機構設備”、飛行系統所需儀器(20F)、平衡裝置(20G)、雷達(20H)、智能微處理器(含電傳飛控系統及傳感器)(20J)、各種線路及智能數位微處理器(20K)、液壓系統(20L)、起落架總成(20M)、其它各種需求設備(20N)、儲備其它物品空間(20P)及其它裝置或設備所需空間」,使(本發明)可以大量採用新時代智能數位科技和大數據互聯網等等軟硬體設備,並形成高效的運用空間及位置,讓(本發明)有益多種目標功能使用,並具備安全自動飛行的基礎;其中下位機艙20結構系透過複數個骨架204及複數個甲板205用來支撐,並以複數個甲板205用來間隔及負荷各種機構設備的重量,其中接合甲板207的設有隔間區域B配合下位機艙穿孔206,係提供主旋翼總成A之傳動暨轉向機械機構總成(20A)在該區域工作,而中置旋翼位置30的連結機構301係立在接合甲板207上,使得主旋翼總成A可以在連結機構301適當部位3011旋轉後而升起(本發明);而下位機艙20外部構造可提供機翼,及多目標使用的外掛機構和發動機和引擎等安置使用;而下位機艙20所使用的任和骨架和甲板的材料均可選用金屬、塑膠、碳纖維、金屬或塑膠化合物,及包含納米級的各類具有能隔絕外物或能做支撐壓力的可用材料。
一中置旋翼位置30,係由一連結機構301將上位機艙10和下位機艙20連結合在一起,其中連結機構301係提供主旋翼總成A在該適當部位3011旋轉的的基礎結構,該連結機構301呈外觀呈 柱狀3012且具有兩端3013、3014,其中一端3014與下位機艙20接合甲板207的連結部2071用複數個螺絲鎖合,或將一端3014以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從下位機艙20內接合甲板207的連結部2071延伸出,並將另一端3013再以複數個螺絲鎖合,或以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方式,連結到上位機艙10下緣結構107,且連結機構301內設有徑向槽3015,徑向槽3015係用來連結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所有設備,讓它們相互產生與操縱、連動、訊息指令、機械動作和線路、整合線路盤、能源管路,和其它有益本發明目的等等有關的機能所需,另連結機構301的柱狀3012璧上任一位置均可以設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3012S),這有助於本發明之能源油路、能源電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C連通安排,和有利安置與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軸承、小機械、連桿、整向盤、微處理器、或其它結構所需的位置及小機構等安置;由於中置旋翼位置30設置在上位機艙10及下位機艙20之間,並藉由部分設備調至上位機艙10,讓原本全部重量都設置在一機體上的傳統直升機之重心,可以將部分重心有目標的上移至上位機艙10(上位機艙10設計上仍然會比下位機艙20輕許多),並以主旋翼總成A安置的旋轉軸為槓桿支點,將(本發明)重心做合適分配,因此使(本發明)產生了具有靈活飛行,也使(本發明)在飛行變化軌跡時,會因槓桿作用產生較為省力。
參閱第4圖和第5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適當位置設一至一個 以上的平衡裝置(20G),其目的是用來抵消單軸單旋翼總成A1的扭力,使得(本發明)不必使用副旋翼操控飛行,其中平衡裝置(20G)可以使用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D;本發明在下位機艙20二端201、202的外殼203機體內各安裝鎖定一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D為較佳,使下位機艙20產生與單軸單旋翼總成A1反作用力,用來抵消單軸單旋翼總成A1的扭力D1,由於沒使用較複雜的副旋翼或單軸雙旋翼作為平衡,因此有利(本發明)外觀設計的多樣性。
再參閱第5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該在上位機艙10適當位置設一至一個以上的平衡裝置(10G),其目的是用來抵消單軸單旋翼總成A1的扭力,使得(本發明)不必使用副旋翼操控飛行,其中平衡裝置(10G)可以使用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D;(本發明)在上位機艙10二端101、102的外殼103機體內各安裝一定向陀螺儀D為較佳,使上位機艙10產生與單軸單旋翼總成A1反作用力,用來抵消主旋翼總成A的扭力D1,由於沒使用較複雜的副旋翼或單軸雙旋翼作為平衡,因此有利(本發明)外觀設計的多樣性。
參閱第6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三者均呈分離狀,相互間以複數個螺絲鎖合,或以套合、卡合、焊合或 一體成型等方式製造,其中上位機艙10下方的下緣結構107與中置旋翼位置30之間設計有一輔助機械作用結構40,該輔助機械作用結構40與上位機艙10之間有助於減震系統E的安排,用以減輕主旋翼總成A旋動時所給上位機艙的震弧,此外在輔助機械作用結構40設計一機械作用空間401,機械作用空間401主要提供與主旋翼總成A搭配的機械運動所需機構安置其內,此外,在其機械作用空間401朝下位機艙方向又設有一開放性開口402,使主旋翼總成A的機械機構可以在作用空間401內活動(參考第7圖)。
參閱第7及第8圖所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的底面設一下腹艙208,下腹艙208是用來設置多種目標的設備,如:著地設備、救助設備和其它多元使用所需,其中可設立一道或數道可活動開啟或關上的艙門2081。
參閱第9圖所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該上位機艙10的連結機構301避免主旋翼總成A旋轉所產生的震盪影響,因此特別設計一第二連結機構302,並取代連結機構301做為主旋翼總成A在其適當位置旋動使(本發明)具有起飛、升降、滯空的功用,該第二連結機構302呈柱形中空狀3023具有兩端3021、3022並套在連結機構301外,其中一端3022與下位機艙20為其設置第二接合甲板209的連結部20 91用複數個螺絲鎖合,或以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從機艙20內的連結部2091延伸出,並將另一端3021再以複數個螺絲鎖合,或以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方式,連結在上位機艙10下方之輔助機械作用結構40內,該輔助機械作用結構40設計有一機械作用空間401,其機械作用空間401朝下位乘載艙20方向又設有一開口402,該輔助機械作用結構40所設計的機械作用空間401,主要係提供與主旋翼總成A搭配所需的機械運動可以在其內活動,並使其內的機械機構可與主旋翼總成A配合;其中連結機構301一端3013加設一強化結構體F,兩者是以複數個螺絲鎖合,或以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方式結合,該強化結構體F係用來強化連結機構301與上位機艙10的連結關係及在兩者間安排避震及其它有益(本發明)的裝置;且中置旋翼位置30中的第二連結機構302璧上任一位置可以設計複數個穿孔3024等,這有助於本發明的能源油路、飛行控制及其它各類設備線路C等連通安排;第二連結機構302呈柱形中空狀3023並套在連結機構301之柱狀3012外,使兩者避免直接大面積接觸,有利上位機艙10免於受到主旋翼總成A的震盪,而影響上位機艙10乘坐及駕駛的舒適性;此外在第二連結機構302與連結機構301之柱形3012兩者的任何位置G,均可視需要在該位置G設立複數個穿孔、各類凹凸槽、螺絲鎖孔等構造,有利安置主旋翼總成A所需配合的軸承、軸承、機械整向盤、連桿、微處理器或其它結構所需的位置及小機構等安置。
參閱第10圖所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為使得上位機艙10能源油路、飛行控制及其它等各類設備線路C有效率的組織,及使上位機艙10可在危機發生時可以脫離,因此特別透過整合線路盤總成H1連通(本發明)的所有功用及指揮和能源系統,其中透過類似電源插座及電源插槽般整合成線路盤總成H1,線路盤總成H1分上盤H11及下盤H12,上盤H11係裝置在上位機艙10下緣與連結機構301一端3013加設的強化結構體F的位置接處,下盤H12則是裝設在連結機構301之柱形3012內;上位機艙10與強化結構體F之間隔J可以設置彈性裝置J1,使上位機艙10上內的乘員更加舒適,也可以設立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3
除裝置J2,讓上位機艙10在危機發生時可脫離,而線路盤H1其上盤H11及下盤H12也可以透過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4
除裝置J2分離,讓上位機艙10整體可離開可能無法控制下的風險,其中彈性裝置J1及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5
除裝置J2可以以傳統已知技術應用;另外(a1及a2所示),也為了便利分類線路,其中連結機構301的徑向槽3015,該徑向槽3015可以設計複數個徑向槽3015S,用來分類上位機艙10及下位機艙20穿過其中的各類管線或安排機械裝置。
參閱第11圖所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 其中而下位機艙20下方設有一對固定式起落架總成20M1,方便(本發明)著陸時使用,此外也可在下位機艙20下方機艙腹艙208內,設置如收藏式活動起落架總成20M2,其收藏式活動著地總成20M2如已知傳統技術如輪子或帶有馬達的機動式輪子應用
參閱第12圖所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而上位機艙20,該上位機艙20可設置一副座位104A。
參閱第13圖所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30,該中置旋翼位置30可以設計成提供單軸雙旋翼總成A2,或在搭配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A1成來驅動和升降(本發明),其中單軸雙旋翼總成A2或單軸單旋翼總成A1,兩者其中的旋翼片數至少由兩片至兩片以上構成。
參閱第14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該上位機艙10一端102延伸一尾部102A,該尾部呈空心桿狀,其中在末端係設有一尾槳總成L,其做用方向與主旋翼總成A約莫呈90度角,主要目的是提供平衡單軸單旋翼總成A1的扭力。
參閱第15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一上位機艙 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該上位機艙10一端102延伸一尾部102A,並在該尾部102A設一尾槳總成L外,又將尾部102A再延伸出加長尾端102B,並在其末端上再加設一第二尾槳總成L1,該第二尾槳總成L1機械做動方式可用尾槳總成L的機械做動銜接使其轉動,主要目的是輔助加強尾槳總成L共同平衡主旋翼總成A的扭力。
參閱第16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一端202外側設置一對機翼50,並在下位機艙20的一端202的尾部設一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60,機翼50尾端各設有一垂直翼501,而機翼50及垂直翼501主要是搭配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60產生滑翔及助升和穩定飛行功能,如此設計主要是提升(本發明)飛行速度。
參閱第17圖所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該上位機艙10一端102延伸一尾部102A,該尾部102A呈空心桿狀,其中在末端係設有一尾槳總成L,並設有雙座位104、104A;另在下位機艙20的一端202兩側各設置一機翼50,並在下位機艙20的一端202的尾部202A設一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60,機翼50尾端也各設有一垂直翼501;這設計主要是能讓(本發明)藉由單軸單旋翼總成A1提供升力後,以平衡副旋槳總成L協同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60將單軸單旋翼總成A1的 扭力達到平恆,使得(本發明)可以定點升起,再以下位機艙20一端202尾部202A的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60提供推力,加強本發明原地升起後的飛行速度;另外為了提供(本發明)飛行時更大滑翔升力及幫助產生對機翼50有益的氣流,特別在下位機艙20一端201兩側外緣各加設一前掠翼201A,其前掠翼201A視需要可增加其面積。
參閱第18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主要是根據第17圖機能,將上位機艙10變更設計成,上位機艙10的一端102外側設置一對機翼70,並在一上位機艙10的一端102的尾部設一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80,機翼70尾端各設有一垂直翼701,而機翼70及垂直翼701主要是搭配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80產生滑翔及助升和穩定飛行功能,此外在上位機艙10另一端101兩側各設一前掠翼101A,該前掠翼101A提供上位機艙10飛行時有更大的滑翔升力及產生對機翼70有益的氣流,如此設計主要是提升(本發明)飛行速度外,也讓上位機艙10具有獨立飛行的基礎能力,在搭配(請參考第10圖)上位機艙10與強化結構體F可透過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6
除裝置J2,讓上位機艙10可脫離,而線路盤H1其上盤H11及下盤H12也可以透過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7
除裝置J2分離,讓上位機艙10可以主動飛離危險區域;其中上位機艙10也可設計成單駕駛座104或雙駕駛座位104A,而下位機艙20同第16圖設計,並且,中置旋槳位置30可以設計成單軸單旋翼總成A1或能提供平衡扭力的單軸雙旋翼總成A2,在(本發明)上作用。
參閱第19圖所示,(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機體外可裝置引擎M,該引擎M也可以設置在與下位機艙20機身連結的任一適當位置,以利(本發明)做多種飛行機能安排及維修,另,在下位機艙20尾一端202的下方再加設一副垂直翼502,該副垂直翼502是提供加強飛行穩定外也提供一活動著陸裝置503收藏其中;中置旋槳位置30可以設計成提供單軸單旋翼總成A1或提供能平衡扭力的單軸雙旋翼總成A2,在(本發明)上作用。
參閱第20、21及22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七、十八、十九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該上位機艙10的一端102,兩側外各設置一機翼70,並在上位機艙10的一端102的尾部設一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80,機翼70尾端各設有一垂直翼701,另外,上位機艙10一端101兩側外各加設一前掠翼101A,而機翼70及垂直翼701和前掠翼101A主要是搭配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80產生滑翔及助升和穩定飛行功能,如此設計主要是提升(本發明)飛行速度外,也讓一上位機艙10具有獨立飛行的基礎能力;下位機艙20的一端202外側設置一對機翼50,並在一對機翼50的適當位置各設一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60,機翼50尾端各設有一垂直翼501,而機翼50主要是搭配一對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60產生滑翔及助升和穩定飛行功能,因此(本發明)將藉由上位機艙 10與下位機艙20,含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80、60等共所形成的三組推進旋槳,使(本發明)形成三角形的均衡推力N,如此安排將會使(本發明)產生突破性的速度;另外為了提供(本發明)飛行時更大滑翔升力,特別在下位機艙20一端201兩側外各加設一前掠翼201A,其前掠翼201A視需要可增加其面積;其中,中置旋翼位置30可以設計成提供單軸單旋翼總成A1或供平衡扭力的單軸雙主旋翼總成A2,在(本發明)上作用,並在配合以上設計後,使(本發明)可以定點升降和空中滯留,並可以以較高速飛行;另外,上位機艙10可以設計成駕駛座104和副座位104A(請參考第21圖"本發明第十八實施例"),其中副座位104A設在駕駛座104後方,並設計高於駕駛座104,這有助於其上乘員的視野,另該副座位104A也可以設計平行於駕駛座;再(請參考第22圖"本發明第十九實施例"),其中上位機艙10一端102的尾部可以用壓縮喷射引擎總成TS構成,使用壓縮喷射引擎總成TS是有助於(本發明)速度外,也使上位機艙10搭配(請參考第10圖)上位機艙10與強化結構體F可透過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8
除裝置J2,讓上位機艙10在危機發生時可脫離,而線路盤H1其上盤H11及下盤H12也可以透過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D0009
除裝置J2分離,讓上位機艙10可以脫離(本發明)中的下位機艙20、中置旋槳位置30後快速離開危險現場;此外,(如第19圖及20圖所示)下位機艙20所設的推進 螺旋槳含引擎總成60,也都可以改採用成壓縮喷射引擎總成TS,如此設計將使(本發明)獲得更高飛行速度,此外單軸雙旋翼總成A2或單軸單旋翼總成A1,兩者其中的旋翼片均由高鋼性耐彎結構及材料完成,使(本發明)在高速行駛中能產生較佳的低風阻及抵禦強風功能;另,在下位機艙20一端202尾部下方再加設一副垂直翼502,該副垂直翼502是提供加強飛行穩定外也提供一活動起落架裝置503收藏其中,而對應起落架裝置503的前起落架裝置P,該前起落架裝置P是採用傳統行空器的收藏式P1的起落架總成(20M),其中起落架裝置503及前起落架裝置P都帶有輪子,且前起落架裝置P也可以使用帶有可驅使的動力及機構總成,方便(本發明)移動;請再參照第20圖,如圖所示;為了讓(本發明)降落後主旋翼不至過低,特別將起落架總成(20M)設計成具有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20M3,而活動起落架裝置503也可以伸長來配合(本發明)整體高度,當(本發明)啟動主旋翼總成A前,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20M3會先升起,並將(本發明)抬升至安全高度後才啟動主旋翼總成A,當(本發明)升空到適當高度後,該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20M3則會收起以利飛行;當(本發明)降落地面前,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20M3會先升起讓(本發明)以安全高度降落著地,並在主旋翼總成A完全提停止後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20M3會收起,用來降低(本發明)的整體高度,方便上位機艙10的駕駛和乘員進出;再,由於下位機艙20沒有設置駕駛座及操控設備,因此下位機艙20產生有益多元任務空間X,該多元任務空間X可隨著下位機艙 20擴大產生更大空間及更廣的位置,讓(本發明)可以安置各種設備或人員,因此產生多元用途,而當多元任務空間X加大後便可以在下位機艙可在前、後、左、右及下方等五方位,均可以視需要設立一至複數道內外相通的艙門或艙口;其中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機體外可裝置引擎M,該引擎M也可以設置在與下位機艙20機身連結的任一適當位置,以利(本發明)做多種飛行機能安排及維修。
請綜合參閱第23至27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及第二十一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請先查照第23、24及25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呈兩端101、102具有外殼103,外殼103內足以提供至少一駕駛座104或二個座位,或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105安置在其內,上位機艙10設有可活動開啟的一可視透明艙蓋106,這可視透明艙蓋106在除了提供飛行員出入外,也提供危機發生時可以彈開該可視透明艙蓋106,讓飛行員如武裝噴射戰鬥機般,以彈射座椅彈離危險而用降落傘逃生,排除了主旋翼在飛行員頭頂的上方逃生不易的現象,尤其駕駛員頭頂沒有主旋槳,身旁也沒有像飛機機翼阻礙視線,所以(本發明)上位機艙10之駕駛位置提供了飛行員環視周圍三維環境具有最佳視野的結構;一下位機艙20,呈兩端201、202具有外殼203,該下位機艙20的一端202內設計有一壓縮喷射引擎總成TS,而且該一端202兩側各設置一對機翼50,機翼50與下位機艙20的交接處各設有壓縮喷射引擎總成TS所需的一進氣口TS1,進氣口TS1設 計在機翼50與下位機艙20的交接處是要讓下位機艙20下腹艙208有較充分空間及位置以利使用;另,機翼50尾端各設有一垂直翼501,而機翼50及垂直翼501主要是讓(本發明)搭配壓縮喷射引擎總成TS後產生高速和助升及穩定飛行功能;另外為了提供(本發明)飛行時更大滑翔升力,特別在下位機艙20一端201兩側外各加設一前掠翼201A,其前掠翼201A視需要可增加其面積及形狀;一中置旋翼位置30,係由一連結機構301將上位機艙10和下位機艙20連結合在一起,其中連結機構301係提供主旋翼總成A在該適當部位旋轉的的基礎結構,其中,本實施例之中置旋翼位置30採用單軸雙主旋翼總成A2(如第27圖所示),在(本發明)上作用,或在搭配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A1(如第23圖所示)成來驅動和升降(本發明),並在配合以上設計,可使(本發明)定點升降和空中滯留,並可以較高速飛行,其中單軸雙主旋翼總成A2或單軸單旋翼總A1的旋翼片均由高鋼性耐彎結構及材料完成,其中也採用整流罩30S(如第27圖所示)套設在中置旋翼位置30適當處,並固定在連結機構301或第二連結機構302上,使本發明在高速行駛中能產生較佳的低風阻;另,請查照第26及27圖之(本發明)第二十一實施例;下位機艙20一端兩側的機翼50也可以採用前掠機翼50S,使(本發明)具有更多樣空氣力學的飛行選擇,而(例實施例第二十及第二十一)的 壓縮喷氣引擎總成TS也可改用推進螺旋槳含引擎總成或其它推動引擎,本實施例採用前掠機翼50S是為了更有效得到升力外,也讓本發明飛行更以效率,尤其本發明採用旋翼直升,結構上就不是以超高速飛機為目的,但卻比傳統直升機更具有高速飛行的構造及機能,另,為了讓本實施例飛行平穩特別在尾部下方設一可折彎的垂直尾翼機構,該可折彎垂直尾翼機構可由單垂直尾翼501A或雙尾翼501B構成,這可折彎設計可讓本發明降落時避免壓傷垂直尾翼。
其中第23至27圖(例實施例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之一上位機艙10的接近一端102的兩側各設有一鼓風式推進螺旋槳總成10D1,並在上位機艙10另一端101兩側不設置或可以各設置一前掠翼101A,該前掠翼101A提供上位機艙10飛行時產生有益的氣流,如此設計主要是配合下位機艙20的壓縮喷氣引擎總成TS提升(本發明)飛行速度及穩定飛行;另,第23至27圖(例實施例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之一上位機艙10的接近一端102的兩側各設有一鼓風式推進螺旋槳總成10D1,該鼓風式推進螺旋槳總成10D1除了具有輔助推進本發明產生高速穩定飛行外,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提供本發明在採用單軸單旋翼總成A1飛行時,可以使用二鼓風式推進螺旋槳總成10D1來產生不同推力或以反向推力做為平衡單軸單旋翼總成A1所產生的扭力,使(本發明)藉由壓縮喷氣引擎總成TS推進下產生極高速,並採用單軸單旋翼總成A1(如第23圖所示)降低使用單軸雙主旋翼總成A2所帶來的風阻,使(本發明)具有原地垂直升降並產生出極高速直升機的可能,而鼓風式推進螺 旋槳總成10D1也可以改變採用壓縮喷氣引擎來構成或其它推動引擎;而(例實施例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之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機體外可裝置引擎M,該引擎M也可以設置在與下位機艙20機身連結的任一適當位置,以利(本發明)做多種飛行機能安排及維修;(實施例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係採用前一後二的活動起落架20MS,並可收藏在下位機艙20的下腹艙208或機翼50內。
請綜合參閱第28至31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契接總成90、一中置旋槳位置30,請先查照第28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二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呈兩端101、102具有外殼103,外殼103內足以提供至少一駕駛座104或二個座位,或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105安置在其內;上位機艙10設有可活動開啟的一可視透明艙蓋106,這可視透明艙蓋106在除了提供飛行員出入外,也提供危機發生時可以彈開該可視透明艙蓋106,讓飛行員如武裝噴射戰鬥機般,以彈射座椅彈離危險而用降落傘逃生;其中上位機艙10一端101在駕駛座104前下方及駕駛座兩側各設有一透明窗108,該等透明窗108的設置係有利駕駛員的下方視野;一中置旋翼位置30,係由一連結機構301將上位機艙10和下位機艙20連結合在一起,其中連結機構301係提供主旋翼總成A在該適當部位旋轉的的基礎結構,該中置旋槳位置30採用單軸雙旋翼 總成A2,或在搭配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A1做為本實施例使用;一下位機艙20,呈兩端201、202具有外殼203,其中設計有一契接總成90,該契接總成90係設計在下位機艙20周圍210或底部220,主要是供應各種物體能直接契合或吊卦在下位機艙上20下方,而契接總成90可由凹陷的穿孔、鎖孔、卡槽或凸出的掛勾、掛環、套柱等構成外,也可以使用具有制動的契接機構,使(本發明)可以吊掛各種大型設備或物資XP,成為高空掛載工程的使用載體或其它多元用途的使用載體;另,該下位機艙20機體外可裝置引擎M,該引擎M也可以設置在與下位機艙20機身連結的任一適當位置,以利(本發明)做多種飛行機能安排及維修。
請查照第29、30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三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槳位置30、一契接總成90;其中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兩側設有一拱型起落架總成20M4,該拱型起落架總成20M4是由四根彎狀支架20M41並各具有兩端20M411、20M412構成,該四根彎狀支架20M41的各一端20M411與一下位機艙20適當處固定,而另一端20M4121可以設計固定著路架20M43或著路輪20M44,以利(本發明)依著陸需要選擇使用,其中拱型起落架總成20M4的拱型空間X1可視容納器物的大小規格做調整大小及高度,也可以採用自走型起 落架或具有調節高度的起落架20M5,以利(本發明)著路時方便掛載或將卦載物組合在下位機艙20周圍210或下方220處。
請查照第31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四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槳位置30、一契接總成90;此外,為方便上位機艙10人員出入,特別在拱型起落架總成20M4及上位機艙10一側之間加設一梯子20M42。
參閱第32至40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五至二十九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契接總成90、一中置旋槳位置30、一組合艙100;請先查照第32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五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呈兩端101、102具有外殼103,外殼103內足以提供至少一駕駛座104或二個座位及操控設備或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105安置在其內;上位機艙10設有可活動開啟的一可視透明艙蓋106,這可視透明艙蓋106在除了提供飛行員出入外,也提供危機發生時可以彈開該可視透明艙蓋106,讓飛行員如武裝噴射戰鬥機般,以彈射座椅彈離危險而用降落傘逃生;其中上位機艙10一端101在駕駛座104前下方及駕駛座兩側各設有一透明窗108,該等透明窗108的設置係有利駕駛員的下方視野;一下位機艙20,呈兩端201、202具有外殼203,其中設計有一契接總成90,該契接總成90係設計在下位機艙20周圍210或底部220; 一中置旋翼位置30,係由一連結機構301將上位機艙10和下位機艙20連結合在一起,其中連結機構301係提供主旋翼總成A在該適當部位旋轉的的基礎結構,該中置旋槳位置30採用單軸雙旋翼總成A2,或在搭配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A1做為本實施例使用;一組合艙100,該組合艙100係呈具有外殼1001的一廣體兩端1002、1003狀,該組合艙100由複數個骨架和甲板做為支撐並以複數片蒙皮包覆成一容納空間1004,而組合艙100可以依不同任務需要添加所需設備或設計所需結構,用於滿足各種用途所需,此外組合艙適當部位也設計能與下位機艙上的契接總成90相互銜接的契合機構1005,其中契接總成90及契合機構1005均可由凹陷的穿孔、鎖孔、卡槽或凸出的掛勾、掛環、套柱等構成外,也可以使用具有制動的契接機構等相互契合,使組合艙100能以各種不同用途依需來要設計,並可以將各種不同目的使用的該組合艙100活動契接在下位機艙20上,讓(本發明)充分滿足各種不同任務的需求,另外在組合艙100下方可以視需要設置(以上各圖式所述的各種起落架總成20M),方便(本發明)各種類著陸使用;請查照第33至34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六實施例,其中一組合艙100,該組合艙100可由客運型組合艙100A構成,該客運型組合艙100A設有複數個透明窗100A1及複數個出入艙門100A2,而客運型組合艙100A內設計有複數排座位每排座位設有複數個座位100A3; 請查照第35至36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七實施例,其中一組合艙100,該組合艙100可由載運艙100B構成,該載運艙100B的前面100B1、後面100B2、兩側面100B3、100B4及底面100B5等五方位面都可以選擇一方位面、複數方位面或五方位面,依需要設計一道與艙內相通的通透人員出入的開口或可開合的門,或在該五方位面選擇一面或複數面設置一道或複數道艙口,使得載運艙100B的艙內各部位都能與外面快速內外相通,這特別有利於承載較多的救助人員、貨物運輸、急難救助及各種裝置等等的安排;請查照第37至38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八實施例,其中一組合艙100,該組合艙100可由滅火載水結構艙100C構成,該載水結構艙100C內設有複數個格狀垂直隔間100C1及複數個橫向連通區域100C2,再配合第33及34圖說明的五方位艙門,並選擇適當艙門的方位數量及位置,當(本發明)飛往災區的途中,可以藉由網格格狀垂直隔間100C1使裝載於艙內的液狀水在飛行時有效分散搖晃壓力,避免飛行的重心不穩,並在網格狀隔間100C1一段間距設有使用橫向連通區域100C2,讓載水結構艙100C裡的液態水可以快速上下流通,使得(本發明)在第一趟滅火後能直接飛到災區水源處(如:水庫、溪河、池塘、泳池和任何可直接潛入的水池WZ等)快速取水及快速釋放救災滅火所需;請查照第39至40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九實施例,其中一組合艙100,該組合艙100可由水面浮載艙100D構成,該水面浮載艙100D設計成具有水上起降能力,除了特別將水面浮載艙1 00D下部位設計略呈船底100D1的構造,並將兩側起落架總成(20M)設計成水上起落架總成20M6,該水上起落架總成20M6由四支具有二端的支架20M61及二條狀水上浮桶20M62構成,其中四支支架20M61各一端分別固定在水面浮載艙100D略呈船底100D1的左右兩側100D2、100D3的適當位置,四支支架20M61另一端再與二條狀水上浮桶20M62的適當處固定,使得(本發明)藉水上起落架總成20M6可以從任何水域停留或升降,在配合第33及34圖說明的五方位艙門,並選擇適當艙門的方位數量及位置,因此可以在水上救援時視需要直接降落到水面將受困人員直接救起:請查照32至40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五至二十九實施例;其中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機體外可裝置引擎M,該引擎M也可以設置在與下位機艙20機身連結的任一適當位置,以利(本發明)做多種飛行機能安排及維修。
參閱第41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實施例;一上位駕駛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契接總成90、一中置旋翼位置30;一上位機艙10:該上位機艙10呈兩端101、102具有外殼103,外殼103內足以提供至少一駕駛座104或二個座位或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105安置在其內,上位機艙10設有可活動開啟的一可視透明艙蓋106,這可視透明艙蓋106在除了提供飛行員出入外,也提供危機發生時可以彈開該可視透明艙蓋106,讓飛行員如武裝噴射戰鬥機般,以彈射座椅彈離危險而用降落傘逃生;其中上位機艙10一端101在駕駛座104前下方及駕 駛座兩側各設有一透明窗108,該等透明窗108的設置係有利駕駛員的下方視野;一下位機艙20:該下位機艙20可以改變設計成加長的一長型下位機艙200呈兩端2001、2002具有外殼2003,其中設計有一契接總成90,該契接總成90係設計在長型下位機艙200周圍2010或底部2020;該長型下位機艙200具有兩端2001、2002,而一中置旋翼位置30設在近長型下位機艙200一端2001與上位機艙10之間提供一單軸單旋翼總成A1作用外,又在長型下位機艙200另近一端2002加設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A3,該二旋翼總成可以與單軸單旋翼總成A1相互抵消彼此的扭力外,更可以讓(本發明)產生了前後徑向通透式掛載起較長或較重的大型物件XB,使(本發明)具有重型工程及其它多元用途;而長型下位機艙200也設有拱型起落架總成20M4,該拱型起落架總成20M4是由六根彎狀支架20M41(一側三根)並各具有兩端20M411、20M412構成,該彎狀支架的各一端20M41與一下位機艙200適當處固定,另一端20M412在一強化連桿20M44上固定,強化連桿20M44主要是讓彎狀支架20M41承受較強壓力時不會變形,而拱型起落架總成20M4上設有四組(一側二組)具有可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20M3成或採用自走型起落架20M5安置,以利「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著路移動時方便掛載或將卦載物組合在下位機艙周圍或下方,此外,為方便上位機艙10人員出入,特 別在拱型起落架總成20M4及上位機艙10一側之間加設一梯子20M42。
其中一長型下位機艙200,該長型下位機艙200機體外可裝置引擎M,該引擎M也可以設置在與長型下位機艙200機身連結的任一適當位置,以利(本發明)做多種飛行機能安排及維修。
參閱第42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一實施例;一上位機艙10、一下位機艙20、一中置旋翼位置30;其中一上位機艙10,該上位機艙10適當位置設計有可供加油或快速充電的添加能源機構V,該添加能源機構V由能流通能源的管路構成,其中可使用一加能槽V1,該加能槽V1係提供插入式VB加入能源,而該加能槽V1的槽內與(本發明)中的能源儲備池機構銜接,使(本發明)能具有遠距飛行,其中添加能源機構V可以是各種形態的補充接口(舉例如電能、氫能),而添加能源機構V均可在(本發明)任一實施例的任一位置實施。
參閱第43、44、45及46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二實施例;本發明再提供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並在以上各種實施例所述之「中置旋翼位置30」上提供(本發明)之「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改變飛行軌跡及升力的需要;(本發明)第三十二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係由一圓軸X10、轉子本體X20、一訊號發射裝置X30、至少二個旋翼片總成X40構成;一圓軸X10,該圓軸X10具有一外圓徑X101並呈中 空狀X102,其外圓徑X101的周圓設有可裝置訊號發射裝置X30的構造X103‧該構造X103隨著訊號發射裝置X30的構造及數量需要做機動的改變,該構造X103可以由凹凸槽、或各種構造完成或獨立成為一裝置或機構套入在圓軸X10的外圓徑X101,另圓軸X10具有二端X104、X105,這將做為銜接其它機構所需;一轉子本體X20,該轉子本體X20具有一轉軸孔X201,並在外圍設有複數個徑向的旋翼安置結構X202,該旋翼安置結構X202設有安置槽X203,安置槽X203內設有一解碼器X204、一傳動裝置X205等;一訊號發射裝置X30,該訊號發射裝置X30係由複數個可發射電子訊號或光子訊號或發射任何可供解讀的訊息之裝置所構成,其中以複數個光束發射器X301為例;至少二個旋翼片總成X40,其中各一旋翼片總成X40各呈長條狀,其外觀可由習知的風扇葉片或各種習知直升機旋翼葉片X405的構造所構成,並具有二端X401、X402,其中一端X401設有槽孔X403及一轉軸X404,並被一定位環X50定位在旋翼安置結構X202之安置槽X203的開放端X206內,或利用習知的契合方式(如鎖合、卡合、套合、及其它等構造或加設若干組件)將旋翼片總成X40之一端X401與旋翼安置結構X202之開放端X206相互定位並且能被轉子本體X20的傳動裝置X205轉動;為讓各結構相互旋動間避免磨擦及旋動更為潤滑,特別在各旋動相間均設有軸承(如圓軸X10與一轉子本體X20之間),及(旋翼 安置結構X202之開放端X206與旋翼片總成X40一端X401設有槽孔X403及一轉軸X404之間)等;其中(如44圖所示),旋翼片總成X40另一X401之轉軸X404也可以視組裝需要採用與旋翼片總成X40一端X401分離設計成為另一零件X404A以鎖合、卡合、套合、及其它等構造等方式與一端X401相互契合以便於裝配;「電子萬向旋翼」X1組裝使用方式,是在圓軸X10外圓徑X101圓徑周緣,裝置訊號發射裝置X30在其構造X103中‧並將裝妥訊號發射裝置X30後的圓軸X10裝入轉子本體X20的轉軸孔X201內,而轉子本體X20,外圍設有複數個徑向的旋翼安置結構X202,該每一個旋翼安置結構X202設有安置槽X203,安置槽X203內設有一解碼器X204、一傳動裝置X205等,而轉子本體X20係被驅動後在圓軸X10外圓徑X101上旋轉,當一旋翼總成X40的每一解碼器X204,轉經訊號發射裝置X30其中任一個光束發射器X301的作用點,該光束發射器X301將發出指令給解碼器X204,指示該解碼器X204轉動傳動裝置X205到指定位置,而這時傳動裝置X205上的傳動軸X207係契接在一旋翼片總成X40一端X401內,因此順利將旋翼總成X40轉動至特定角度,尤其本發明之「電子萬向旋翼」X1,沒有機械式受到轉角的角度限制及多種機械的耗損,因此可以讓旋翼產生更為敏捷的功用(如圖45所示),尤其採用多葉片的旋翼更是為顯著(如圖46所示),如圖所示,每當旋翼片總成X40的葉片X405走到位置XA時,該葉片X405就受指令朝一角度使風向XB朝下,當葉片X405轉至非位置XA1時,就受指令轉至與平飛或其 它的角度,當葉片X405轉至位置XA對角線XA2時,可以接受指令讓葉片X405轉角與在位置XA相反的一角度,使得風向XB1朝上,這使的(本發明)得到更有力的風向幫助讓(本發明)飛行及轉向更為敏捷,更是傳統機械式旋翼無法辦到的機動功用。
參閱第47、48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三實施例;由第三十二實施例構成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可以將其套入本發明各實施例的連結機構301(如圖47所示)或第二連結機構302中(如圖48所示)。
參閱第49、50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四實施例;由第三十二實施例構成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可以將圓軸X10取代連結機構301直接連接上位機艙10和下位機艙20,或套在連結機構301外,圓軸X10自己成為同第二連結機構302目的。
參閱第51、52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五實施例;由第三十二實施例構成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其中可以將圓軸X10加長成長型圓軸X100,並具有二端X1001、X1002,長型圓軸X100與第三十四實施例圓軸X10目的相同之外,更是提供二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分上下二層安置在長型圓軸X100上,這提供了(本發明)一種「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X2,提供給本發明所有實施例對雙旋翼的需要,其「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X2的動力是由傳動機構XC受其它動力帶動「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後,再透過習知技術的齒輪XD反向旋轉另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而構成一「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X2。
參閱第53及54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六實施例;藉由「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及「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X2的實施,將使得本發明得到飛機直升全面性的發展,這是除了應用于本發明上位機艙10和下位機艙20達成本發明目的外,更可以設計一種垂直起降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該垂直起降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系由二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及一機身Y20、一組機翼總成Y30、一組副翼總成Y40、一組推進器引擎總成Y50、一組垂直尾翼Y60、一組起落架Y70等構成(如圖53所示)第三十六實施例;一機身Y20,該機身Y20設計成具有二端Y201、Y202的長型廣體乘載艙Y203,長型廣體乘載艙Y203設有複數個艙門Y204及複數個觀賞窗Y205,而長型廣體乘載艙Y203其它構遭造及內部均參照一般習知的載客或載貨飛機相似設計;一組機翼總成Y30,系由二機翼Y301、Y302設在長型廣體乘載艙Y203適當位置的兩側各一側,其機翼可採用前掠式、後掠式、三角翼、可變翼或採用習知的各種機翼,而本實施例是採用前掠式機翼Y303;一組副翼總成Y40系由二副翼Y401、Y402設在長型廣體乘載艙Y203約莫一端Y202兩側各一側,其副翼總成可採用習知形狀的各種飛機前副翼;一組推進器引擎總成Y50設在二機翼Y301、Y302適當處,其推進器引擎總成Y50可採用各種習知的螺旋槳式、或噴氣式、鼓風式螺旋槳、推力失量發動機(Thrust vector control engine)或採用 其它新引擎技術等構成;一組垂直尾翼Y60系設在機身Y20一端Y202下部位,其中直尾翼Y60是可以轉折約莫90度(如56圖所示),其它結構也比照習知的飛機尾翼;一組起落架Y70系裝是在長型廣體乘載艙Y203朝地面方向的適當位置,起落架Y70也是此用習知的飛機起落架應用;使用本實施例的主要特色如下:
1、透過「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的設計,大弧減少傳統機械旋槳所占空間及複雜的結構,並且可以採用多種動力來驅動,本(第三十六實施例)採用前後各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提供垂直升力起飛,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利用前掠式機翼Y303上的推進器引擎總成Y50的推進產生飛行並達到滑行升力後,隨即就可以關掉「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的動力,由於(本實施例)採用高效升力的前掠式機翼Y303結構,因此能讓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在慢速中得到足夠升力,同時為了減少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葉片405在停止運作時產生的阻力,這時透過控制「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的葉片405的轉角(如第43-46圖第三十二實施例說明),讓葉片405在逆風的時候以水準角度迎風飛行,用來減少阻力;當葉片405轉到順風面的時候,則透過訊號發射裝置X30的指令,讓葉片405隨需要調出能產生風力蓄電的風阻角度,讓「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透過葉片405靠著風力產生能源儲備的機構,將風能儲備在儲能設備中,這儲能設備將提供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下次垂直起飛及降落時的能源需求,這讓串式雙旋翼直升飛 機Y1垂直升降不耗自帶能源成為可能,也讓中低空的航空客貨運載航空器,如同陸地的公共客運巴士般,可以短程起飛及降落運輸的機動輸而且不用機場跑道。
2、副翼總成Y40是提供爬升及飛行的助力。
3、垂直尾翼Y60的透過能彎折的設計是為了不影響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著陸,又能提供飛行時穩定飛行的需要(如56圖所示)。
4、本實施例機翼總成Y30除了可以採用傳統的後略翼外也可以採用本實施例的前掠翼,採用前掠翼除了上述是為了更有效得到升力外,主要是減少「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能源的耗損使得儲能設備得到減輕讓本發明飛行更以效率,尤其本發明採用旋翼直升,結構上就不是以超高速飛機為目的,但卻比傳統直升機更具有高速飛行的構造,這對於目標半徑500公里內不需要跑道就能垂直升降的運輸將產生極大的變革,也是全球都想創造出來的飛行器。
參閱第55及56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七實施例;為了增加本發明之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更為穩定飛行,因此特別在「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方增設一副垂直尾翼Y80,該副垂直尾翼Y80透過機構或結構設計與(如圖43所示)之圓軸X10一端X104銜接為基礎。
參閱第56A及56B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八實施例;為了增加本發明之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垂直起降更大的動力來源,除了使用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外還特別將二組推進器引擎總成Y 50都設計成可活動的轉向式引擎總成Y50S1,使整個轉向式引擎總成Y50S1的尾噴管Y50S11朝下產生推力,讓機身Y20在承載更大重量時能產生更大垂直起降的能力;其中二轉向式引擎總成Y50S1分別透過各一轉向樞紐Y50S12,與二機翼Y301、Y302適當處的各一支架樞紐Y301S一端Y301S1契合,讓轉向式引擎總成Y50S1具有轉向的基本結構;再,本實施例可採用無朝下的垂直尾翼Y60,只在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保留一副垂直尾翼Y80,或在另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也加設第二垂直翼Y80S,用來增加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穩定飛行的更多選擇。
參閱第56C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九實施例;另外,垂直起降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Y1的推進器引擎總成Y50也可以採用具有轉向尾噴管的推力失量發動機(Thrust vector control engine)Y50S2,讓機身Y20在承載更大重量時能產生更大垂直起降的能力。
參閱第57及58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十實施例;本發明構成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除了可以應用於上述各主實施例外,也可以設計成家庭使用的直升飛行器,其家庭使用的直升飛行器可藉用第三十六實施例之「串列式雙旋翼飛機」採前後各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作為垂直升降及飛行需要,而與上述具有上位機艙10和下位機艙20一樣,本實施例之上位機艙Z10和下位機艙Z20,都是透過上述與連結機構301相關聯的結構來完成銜接,而本上位機艙Z10是採用長形中空座艙Z101,座艙Z101上方設有透明艙蓋Z102, 其內設有複數個座位103;而下位機艙Z20呈具有二端Z201、Z202的中空長條形Z203,中空長條形Z203主要是安置機電設備所需,其中透過一傳動軸Z204銜接將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相互動力做為連結的基礎,產生相互保險動力不會因為其中一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失去動力而影響飛行用途,此外也藉由傳動軸Z204讓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具有同步旋轉的目的,將相互的扭力得到相抵消,此外也設以一對著陸架Z205。
閱第59及60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十一實施例;本發明第三十五實施例構成的「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X2,除了可以應用於上述各種實施例外,也可以設計成小型機動直升飛行器,該小型機動直升飛行器是由一上位平台Q10、一下位機構Q20、一「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X2構成,其中上位平台Q10上係提供人員搭乘及操控設施安置,其安全固定方式可由習知方式固定;而下位機構Q20是提供傳動裝置設備及部份能源所需,另外在「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X2之各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X1之間的圓軸10上,銜接複數根固定柱Q201,該固定柱Q201主要係要固定一ㄇ形安全透網Q30,該安全透網Q30約莫中心範圍Q301與上位平台Q10周緣Q101固定,主要是將「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X2葉片X405包圍著,防止人員
Figure TW201942022A_D0010
傷,另,下位機構Q20朝地方向設有著陸架Q40,該著陸架Q40可以採用習知的各種著陸架使用(固定式或自動式),本實施例採用從自動表殼翻開式Q401
參閱第61及62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十二實施例, 自第三十八實施例基礎下增加了上位操控艙Q70,該上位操控艙Q70設有一可掀開的透明艙蓋Q701、一至複數座位Q702、一至複數套操作設備Q703等,如此便形成一個人或雙人使用(如圖61及62圖所示)的直升飛行器
(本發明)以上所有實施例的各圖式所述的各項圖號及其圖號所述的結構及目的和功用等,均僅是為了方便(本發明)示意各項創新所顯示,並非實際規格、尺寸、厚薄或細部結構圖
(本發明)以上所有實施例之外觀,均可以採用符合空氣動力學加以修飾設計,使(本發明)的外觀呈現多樣性,並具有革命性外觀有別於傳統直升機。
(本發明)以上所有實施例之所提具有二端的上位機艙10或下位機艙20,其中上位機艙10或下位機艙20或與其相關的結構等等只要適度改裝或尺寸規格的改變,即可使(本發明)成為無人駕駛,作為各種危險環境使用,或成為小物品的快捷運送、或成為娛樂玩具、或使用於航空拍攝等等目的。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應當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改變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Claims (118)

  1. 一種「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包括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中置旋翼位置;一上位機艙:該一上位機艙呈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至少設有一個駕駛座,或設有可容納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等等的空間及位置;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呈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主要係用來安置提供動力來源的所有機構,和騰出駕駛座空間,使得下位機身的內部空間及外部位置得到更合宜的安排;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是從上位機艙下緣延伸到下位機艙內部,並使用具有二端的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身和下位機身結合在一起。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提供一主旋翼總成在該適當處作為旋動的基礎結構。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至少設有一柱狀而且該柱狀內至少設有一徑向槽,該徑向槽係用來連通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所有設備,讓它們產生相互操控、連動、訊息指令、機械動作、能源供給等有益「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飛行及各種功用所需。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的朝上方向設有可活動開啟的一可視透明艙蓋,這可視透明艙蓋除了提供飛行員出入外,也提供危機發生時可以彈開該可視透明艙 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的駕駛座可由二個駕駛座構成。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內可增加一個至一個以上座位以利多位人員乘座。
  7. 如請求項1、5及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上位機艙,該等上位機艙的駕駛座或座位,是由可彈離上位機艙並讓駕駛員能以降落傘平安緩降落地的機構所構成。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兩者所設計的外殼,該等外殼分別藉由複數個骨架提供為支撐,其中骨架材料可選用金屬、塑膠、碳纖維、金屬或塑膠化合物,及包含納米級的各類能做支撐壓力的可用材料等。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該上位駕機艙和下位機艙兩者所設計的外殼,該等外殼分別藉由一個甲板到複數個甲板提供為支撐,其中甲板材料可選用金屬、塑膠、碳纖維、金屬或塑膠化合物,及包含納米級的各類能做支撐壓力的可用材料等。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兩者的外殼,該等外殼材料可選用金屬、塑膠、碳纖維、金屬或塑膠化合物,及包含納米級的各類具有能隔絕外物或能做支撐壓力的可用材料做為蒙皮殼。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 機艙,該下位機艙之外殼內設有隔間區域,該隔間區域是提供主旋翼總成之傳動機械機構,安置在該區域工作,讓「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能具有起飛升降的動能。
  12. 如請求項1及2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中置旋翼位置,該等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在搭配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A1成來驅動和升降,而單軸單旋翼總成的旋翼片數至少是兩片或兩片以上,讓「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能具有起飛升降的功能。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是由一組單軸雙旋翼總成在該適當位置旋動,而單軸雙旋翼總成的每一組旋翼其中的旋翼片數至少是有兩片或兩片以上,讓「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以具有平衡扭力的雙旋翼做為起飛升降的功能。
  1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的徑向槽,該徑向槽可以設計複數個徑向槽,用來分類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穿過其中的各類管線或安排機械裝置。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呈兩端具的外殼內增設複數個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其中使用兩個定向陀螺儀或兩個定向飛輪為較佳,並將各一個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設置在下位機艙的外殼內兩端各一端適當處定位,做為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用途。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 機艙,該上位機艙呈兩端具的外殼內的一端內增設至少一個定向陀螺儀或定向飛輪,做為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用途。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中的連結機構具有兩端,其中一端與下位機艙接合甲板的連結部以複數個螺絲鎖合或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方式,從接合甲板的連結部延伸出下位機艙外,並以該連結機構另一端再用複數個螺絲鎖合,或以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方式,連結到上位機艙下緣結構,使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透過連結機構聯結在一起。
  1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下緣設計一輔助機械作用結構,該輔助機械作用結構是設在上位機艙與中置旋槳位置之間,其上設計有一機械作用空間,其機械作用空間朝下位機艙方向又設有一開放性開口,該輔助機械作用結構所設計的機械作用空間,主要係提供與主旋翼總成搭配所需的機械運動機構可以在其內活動。
  1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設計成柱形,其柱形的壁上任一位置可以設計複數個穿孔,這有助於「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的能源油路、飛行控制及其它各類設備線路等連通安排。
  2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特別再設計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也呈柱形具有兩端並套在連結機構外,取代連結機構之主旋翼總成在其上的用途,使得上位機艙免於受到主旋翼總成旋轉所產生的震盪而影響人員 乘座的舒適性。
  21. 如請求項1及20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位置之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具有兩端,其中一端與下位機艙為其設置第二接合甲板的連結部,用複數個螺絲鎖合,或以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從機艙內的連結部延伸出,並再將另一端以複數個螺絲鎖合,或以套合、卡合、焊合或一體成型等方式,連結到上位機艙之輔助機械作用結構上,而輔助機械作用結構也設計不與上位機艙及連結機構接觸,該第二連結機構主要係取代主旋翼總成在連結機構旋動的功用,使得上位機艙免於受到主旋翼總成旋轉所產生的震盪影響人員乘座的舒適性。
  22. 如請求項20及21所述的「直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等第二連結機構之柱形中空狀具有兩端,該柱形中空狀璧上任一位置可以設計複數個穿孔,這有助於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的能源油路、飛行控制及其它各類設備線路等連通安排。
  23. 如請求項1及20及2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中置旋翼位置,該等中置旋翼位置呈柱狀的之連結機構,和呈柱形的第二連結機構之任一位置,均可視需要在該位置設立複數個各種凹凸槽、穿孔、螺孔等構造,有利主旋翼總成所需配合的小機械、小機電、微處理器、軸承及各種機構所需。
  24. 如請求項3項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連結機構徑向槽內增設一整合線路盤總成,該整合線路盤總成分成一上盤及一下盤,其中上盤是安置於上位機艙 的下緣結構,而下盤則是安置在中置旋翼位置之連結機構徑向槽內,其中整合線路盤總成之上盤及下盤是透過類似電源插座及電源插頭般,整合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所有機構設備的連通、指揮及能源系統相互補及所需。
  2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下緣加設一強化結構體,而化結構體設於連接結構一端,用來強化連結機構與上位機艙的連結關係外,也可以用來安排其它有益本發明「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的裝置,安置在上位機艙下緣及強化結構體之間。
  26. 如請求項25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強化結構體,該強化結構體與上位機艙的下緣設有間隔,該間隔可以設置一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C0001
    除裝置總成,讓上位機艙在危機發生時可脫離,而線路盤其上盤及下盤也可以透過脫離
    Figure TW201942022A_C0002
    除裝置總成來分離,讓上位機艙整體可離開可能無法控制下的風險。
  2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下方設有一組起落架總成,方便著陸時使用。
  28. 如請求項2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下方所設的一組起落架總成,係具可活動調節高度的起落架總成構成。
  29. 如請求項2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下方所設的起落架總成,係由一對條狀固定式起落架總成鎖定在下位機艙所構成。
  30. 如請求項2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 位機艙,該下位機艙下方所設的起落架總成,係可以活動的收藏於下位機艙的下方腹艙內或兩側艙內。
  3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及上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及上位機艙構造外表,均可提供包含和發動機、引擎、外掛機構、有助飛行之機翼和其它裝置等安置使用。
  3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可在前面、後面、兩側面及下方等五方位的任何一方位,均可以視需要不設立或設立一至複數道內外相通的艙門或艙口,做為救援及各種任務需要。
  3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一端延伸一尾部,該尾部呈空心桿狀,其中該尾部末端設有一尾槳總成,該尾槳總成作用方向與主旋翼總成的作用方向約莫互呈90度角,主要目的是提供平衡主旋翼總成的扭力。
  34. 如請求項33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一端延伸一尾部,而該尾部又再延伸出一加長尾端,並在其加長尾端約末端處上再加設一第二尾槳總成,該第二尾槳總成,主要目的是輔助加強尾槳總成共同來平衡主旋翼總成的扭力。
  3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機翼,該機翼讓本發明「直升機之垂直雙艙結構」產生滑翔及助升和穩定飛行的結構。
  36. 如請求項35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機翼,而機翼尾端各設有一垂直 翼,該垂直翼可讓本發明「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產生更穩定飛行的結構。
  37. 如請求項35及3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下位機艙,該等下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機翼,而且在該下位機艙的一端的尾部設一推進引擎總成,如此設計主要是提升「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飛行速度。
  38. 如請求項35及3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下位機艙,該等下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機翼,而且在該各一機翼各設有一推進引擎總成,如此設計主要是提升「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飛行速度。
  39. 如請求項1、35、37及3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下位機艙,該等下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前掠翼,提供輔助本發明「直升機之垂直雙艙結構」飛行時機翼的穩定及產生更大的滑翔及助升能力。
  40. 如請求項1、12及13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中置旋翼位置,該等中置旋翼位置所設的主旋翼總成中的單軸單旋翼總或成單軸雙旋翼總成中的旋翼片,其旋翼片是由高鋼性耐彎結構完成,使「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在高速行駛中能產生較佳的低風阻及抵禦強風功能。
  4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機翼,讓一上位機艙具有滑翔飛行的基礎能力。
  42. 如請求項4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機翼,並在機翼尾端各設有一垂直翼,讓上位機艙產生較佳的穩定滑翔及飛行基礎能力。
  43. 如請求項1、41及42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上位機艙,該等上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機翼,並在上位機艙的另一端兩側各設一前掠翼,好讓上位機艙產生更佳的滑翔及爬升飛行能力。
  44. 如請求項1、41、42及43所述的「直升機之垂直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上位機艙,該等上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置一機翼,另在該各一端尾部加設一推進引擎總成,如此設計主要是提升「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飛行速度外,也讓一上位機艙具有獨立飛行的基礎能力。
  45. 如請求項37、38及44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上位機艙和各一下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等所述的推進引擎總成,該等推進引擎總成均可各由噴射式推進引擎總成或螺旋漿式含推進引擎總成所構成。
  4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的機艙外可附加一或二個推進引擎總成,該推進引擎總成也可以設置在與下位機艙20機身連結的任一適當位置,以利「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做多種飛行機能安排。
  47. 如請求項5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呈兩端的外殼內增設一第二駕駛座,且該第二駕駛座是平行於駕駛座或在駕駛座後方。
  4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上方設計有可供加油或快速充電的一添加能源機構,該添加能機構能提供本發明各種空中行進中的能源補充,使「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能具有遠距飛行外,也提供更為安全的加油條件。
  4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的機艙外可附加一或二個推進引擎總成,該推進引擎總成也可以設置在與下位機艙20機身連結的任一適當位置,以利「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做多種飛行機能安排。
  5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外部可以提供設置一個至複數個以上的外掛架,該外掛架是提供包含引擎或各種任務所需的設備安置其上,用來滿足「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不同用途的需要。
  5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外部可以提供設置一個至複數個以上的外掛架,該外掛架可以提供包含引擎或各種任務所需的設備來安置其上,滿足「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不同用途的需要。
  5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的一上位機艙及一下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等可依照不同任務需要改變造形及體積。
  53. 如請求項1至52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的各一上位機艙及各一下位機艙,該等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等可採用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各種構造完成外形設計。
  54. 如請求項1及35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的兩側各設置一機翼,該等機翼以前掠機翼設計,使「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具有更佳空氣力學的飛行機能。
  55. 如請求項1及54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的一端的朝地方向設有一組垂直尾翼,使「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具有更穩定的飛行機能。
  56. 如請求項1及55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下位機艙之一組垂直尾翼,該一組垂直尾翼是由雙尾翼構成,該雙尾翼可以在下位機艙一端的朝地方向以任何角度設置。
  57. 如請求項1、35及35至5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的一端兩側各設有一噴射引擎進氣口,提供下位機艙一端推進引擎所需。
  58. 一種「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包括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一契接總成、一中置旋翼位置;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呈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至少設有一個駕駛座,或設有可容納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等等的空間及位置;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呈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主要係用來安置提供動力來源的所有機構,和騰出駕駛座空間,使得下位機身的內部空間及外部位置得到更合宜的安排;一契接總成:該契接總成係設計在下位機艙周圍或底部,主要是供應各種物體能直接契合或吊卦在下位機艙的下方; 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是從上位機艙下緣延伸到下位機艙內部,並使用具有二端的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身和下位機身結合在一起。
  59.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契接總成,該契接總成可由複數個凹陷的穿孔、鎖孔、卡槽或複數個凸出的掛勾、掛環、套柱等構成外,也可以使用複數個具有制動的契接機構,使「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成為高空掛載工程的使用載體或其它多元用途的使用載體。
  60.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提供一主旋翼總成在該適當處作為旋動的基礎結構。
  61.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至少設有一柱狀而且該柱狀內至少設有一徑向槽,該徑向槽係用來連通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所有設備,讓它們產生相互操控、連動、訊息指令、機械動作、能源供給等有益「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飛行及各種功用所需。
  62.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特別再設計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也呈柱形具有兩端並套在連結機構外,取代連結機構之主旋翼總成在其上的用途,使得上位機艙免於受到主旋翼總成旋轉所產生的震盪而影響人員乘座的舒適性。
  63.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在搭配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成來驅動和升降「多元用途直升機之 雙艙結構」,而單軸單旋翼總成的旋翼片數至少是兩片或兩片以上,讓本發明「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能具有起飛升降的功能。
  64.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是由一組單軸雙旋翼總成在該適當位置旋動,而單軸雙旋翼總成的每一組旋翼其中的旋翼片數至少是有兩片或兩片以上,讓「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以具有平衡扭力的雙旋翼做為起飛升降的功能。
  65.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設有一拱型起落架總成,該拱型起落架總成的拱型空間可視容納器物的大小規格做調整。
  66. 如請求項65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拱型起落架總成,該拱型起落架總成是由四根彎狀支架並各具有兩端構成,該四根彎狀支架的各一端與一下位機艙適當處固定,而另一端可以設計具有調整高度的起落架或採用自走型起落架,以利(本發明)著路時方便掛載或將卦載物組合在下位機艙周圍或下方。
  67.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為方便上位機艙人員出入,特別在下位機艙一側加設一梯子為方便上位機艙人員出入。
  68. 如請求項58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在駕駛座前下方及駕駛座兩側各設有一透明窗,該等透明窗的設置係有利駕駛員的下方視野。
  69. 一種「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包括一上位機艙、一下位 機艙、一契接總成、一中置旋翼位置、一組合艙;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呈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至少設有一個駕駛座,或設有可容納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等等的空間及位置;一下位機艙:該下位機艙呈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主要係用來安置提供動力來源的所有機構,和騰出駕駛座空間,使得下位機身的內部空間及外部位置得到更合宜的安排;一契接總成:該契接總成係設計在下位機艙周圍或底部,主要是供應各種物體能直接契合或吊卦在下位機艙下方;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是從上位機艙下緣延伸到下位機艙內部,並使用具有二端的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身和下位機身結合在一起。一組合艙,該組合艙係呈具有外殼的一廣體狀,該組合艙由複數個骨架和甲板做為支撐並形成一容納空間,而組合艙可以依不同任務需要添加所需設備或設計所需結構,用於滿足各種用途所需,此外,組合艙適當部位也設計有與下位機艙上的契接總成相互銜接的契合機構,使該組合艙可以活動契接在下位機艙上,讓(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充分滿足各種不同任務的需求。
  70.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提供一主旋翼總成在該適當處作為旋動的基礎結構。
  71.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至少設有一成柱狀而且該柱狀內至少設有一徑向槽,該徑向槽係用來連通上位機艙和下位機艙所有設備,讓它們產生相互操 控、連動、訊息指令、機械動作、能源供給等有益「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飛行及各種功用所需。
  72.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槳位置,該中置旋槳位置特別再設計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也呈柱形具有兩端並套在連結機構外,取代連結機構之主旋翼總成在其上的用途,使得上位機艙免於受到主旋翼總成旋轉所產生的震盪而影響人員乘座的舒適性。
  73.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在駕駛座前下方及駕駛座兩側各設有一透明窗,該等透明窗的設置係有利駕駛員的下方視野。
  74.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在搭配能平衡主旋翼總成扭力的機構或裝置下,採用單軸單旋翼總成來驅動和升降「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而單軸單旋翼總成的旋翼片數至少是兩片或兩片以上,讓本發明「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能具有起飛升降的功能。
  75.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之主旋翼總成是由一組單軸雙旋翼總成在該適當位置旋動,而單軸雙旋翼總成的每一組旋翼其中的旋翼片數至少是有兩片或兩片以上,讓「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以具有平衡扭力的雙旋翼做為起飛升降的功能。
  76.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契接總成,該契接總成可由複數個凹陷的穿孔、鎖孔、卡槽或複數個凸出的掛 勾、掛環、套柱等結構成外,也可以使用複數個具有制動的契接機構等與外物契合。
  77.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適當部位也設計能與下位機艙上的契接總成相互銜接的契合機構,其契合機構均可由複數個凹陷的穿孔、鎖孔、卡槽或複數個凸出的掛勾、掛環、套柱等結構構成外,也可以使用複數個具有制動的契接機構等相互契合,使組合艙能以各種不同用途依需來要設計,並可以將各種不同目的使用的該組合艙活動契接在下位機艙上,讓「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充分滿足各種不同任務的需求。
  78.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下方可以視需要設置起落架總成,方便組合艙與上位機艙移動銜接。
  79.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具有外殼,該外殼由複數個骨架和甲板做為支撐並以複數片蒙皮包覆成一容納空間,其中外殼、骨架和甲板等材料可選用金屬、塑膠、碳纖維、金屬或塑膠化合物及包含納米級的各類具有能隔絕外物或能做支撐壓力的做為可用材料。
  80.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可由客運型組合艙構成,該客運型組合艙設有複數個透明窗及複數個出入艙門,而客運型組合艙內設計有複數排座位每排座位設有複數個座位。
  81.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組合 艙,該組合艙可由載運艙構成,該載運艙的前面、後面、兩側面及底面等五方位面都可以選擇一方位面或複數方位面,依需要設計一道與艙內相通的通透人員出入的開口或可開合的門。
  82. 如請求項69及8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一組合艙和一載運艙,該組合艙及載運艙等可以在該五方位面選擇一面或複數面設置一道或複數道艙口,使得組合艙及載運艙的艙內各部位都能與外面快速內外相通,這特別有利於承載較多的救助人員、貨物運輸、急難救助及各種裝置等等的安排。
  83. 如請求項69及8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各一組合艙,該等組合艙可由滅火載水結構艙構成,該載水結構艙內設有複數個格狀垂直隔間及複數個橫向連通區域,這設置主要是要避免飛行的重心不穩,並在使用橫向連通區域,讓載水結構艙裡的液態水可以快速上下流通,使得「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可以快速取水及快速釋放救災滅火所需。
  84. 如請求項6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可由水面浮載艙構成,該水面浮載艙下部位設計略呈船底構造,並在兩側設有水上起落架總成,該水上起落架總成由複數支支架和二條狀水上浮桶構成。
  85. 如請求項84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及水面浮載艙的前面、後面、兩側面及底面等五方位面都可以選擇一方位面或複數方位面,依需要在任何一方位面至少設計一道與艙內相通的通透的開口或可開合的艙門,以利人員出入並在水上救援時視需 要直接降落到水面將受困人員直接救起。
  86. 如請求項69及79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組合艙,該組合艙外部可提供設置一個至複數個以上的外掛架,該外掛架可以提供包含引擎或各種任務所需的設備來安置其上,用來滿足「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不同用途的需要。
  87. 一種「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包括一上位機艙、一長型下位機艙、一契接總成、一中置旋翼位置、一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一上位機艙:該上位機艙呈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至少設有一個駕駛座,或設有可容納操控設備和智能微處理器及電傳飛控系統等等的空間及位置;一長型下位機艙:該長型下位機艙具有外殼並呈兩端狀,其外殼內主要係用來安置提供動力來源的所有機構,和騰出駕駛座空間,使得長型下位機艙的內部空間及外部位置得到更合宜的安排,而中置旋翼位置設在近長型下位機艙一端與上位機艙之間,並提供一單軸單旋翼總成在連結機構旋動。一契接總成:該契接總成係設計在長型下位機艙周圍或底部,主要是供應各種物體能直接契合或吊卦在長型下位機艙下方。一中置旋翼位置:該中置旋翼位置是從上位機艙下緣延伸到長型下位機艙內部,並使用具有二端的一連結機構將上位機身和長型下位機身結合在一起;一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該第二單軸單旋翼總成是設在長型下位機艙另近一端上,使得長型下位機艙具兩端適當處都設有單軸單旋翼總成,並 因此成為一種能平衡雙方旋翼扭力的串列式雙旋翼直升機,這讓「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能前後徑向通透式掛載較長或較重的大型物件;
  88. 如請求項8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提供一主旋翼總成在該適當處作為旋動的基礎結構。
  89. 如請求項8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連結機構,該連結機構至少設有一成柱狀而且該柱狀內至少設有一徑向槽,該徑向槽係用來連通上位機艙和長型下位機艙所有設備,讓它們產生相互操控、連動、訊息指令、機械動作、能源供給等有益「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飛行及各種功用所需。
  90. 如請求項8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中置旋槳位置,該中置旋槳位置特別再設計一第二連結機構,該第二連結機構也呈柱形具有兩端並套在連結機構外,取代連結機構之主旋翼總成在其上的用途,使得上位機艙免於受到主旋翼總成旋轉所產生的震盪而影響人員乘座的舒適性
  91. 如請求項8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長型下位機艙,該長型下位機艙設有一拱型起落架總成,該拱型起落架總成的拱型空間可視容納器物的大小規格做調整。
  92. 如請求項8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拱型起落架總成,該拱型起落架總成可以採用具有調節高度的起落架及自走型起落架,以利「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掛載各種大小規格的裝置。
  93. 如請求項8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 拱型起落架總成,該拱型起落架總成是由六根彎狀支架並各具有兩端構成,該彎狀支架的各一端與一長型下位機艙適當處固定,而其中四根彎狀支架的另一端可以設計具有調整高度的起落架或採用自走型起落架,以利「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著路時方便掛載或將卦載物組合在長型下位機艙周圍或下方。
  94. 如請求項8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長型下位機艙,該長型下位機艙為方便上位機艙人員出入,特別在上長型下位機艙一側加設一梯子。
  95. 如請求項8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其中一長型下位機艙,該長型下位機艙外部可提供設置一個至複數個以上的外掛架,該外掛架可以提供包含引擎或各種任務所需的設備來安置其上,用來滿足「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不同用途的需要。
  96. 一種「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係由一圓軸、一轉子本體、一訊號發射裝置、至少二個旋翼片總成構成;一圓軸,該圓軸具有一外圓徑,其外圓徑的周圓設有訊號發射裝置;一轉子本體,該轉子本體具有一轉軸孔,並在外圍設有複數個徑向的旋翼安置結構,安置結構內設有一解碼器和一傳動機構等;一訊號發射裝置,該訊號發射裝置係由複數個可供解讀的訊息之裝置所構成;一組旋翼片總成,其中各一旋翼總成各呈長條狀,其外觀可由習知的風扇葉片或各種習知直升機旋翼葉片的構造所構成,並具有二端,其中一端與 旋翼安置結構之開放端相銜接;構成「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係將訊號發射裝置套裝在圓軸的外圓徑定位,轉子本體透過轉軸孔在圓軸外旋轉,而轉子本體設有複數個徑向的旋翼安置結構,而每一旋翼安置結構都裝有一組旋翼片總成,其中的每一個旋翼片總成,在旋轉時都透過旋翼安置結構內的解碼器傳指令給傳動機構,傳動機構將旋翼片總成的葉片轉至指定的角度,為(本發明)特徵。
  97. 如請求項9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其中訊號發射裝置是由複數個光子發射器並配合轉子本體之安置結構內的一光子解碼器所構成。
  98. 如請求項96及9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其中訊號發射裝置是由複數個雷射光發射器並配合轉子本體之安置結構內的一雷射光解碼器所構成。
  99. 如請求項9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其中訊號發射裝置及複數個光子發射器是由雷射光發射器所構成。
  100. 如請求項9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其中可以將圓軸加長成長型圓軸,並具有二端,長型圓軸提供二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分上下二層安置在長型圓軸約莫各一端上,而二組「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之間再裝以齒輪,再「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之轉子本體相對齒輪接觸位置,也設有與該齒輪相合的齒輪構造,因此造成相互反轉後構成一「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
  101. 如請求項9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 「電子萬向旋翼總成」:特別以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一機身、一組機翼總成、一組副翼總成、一組推進器引擎總成、一組垂直尾翼、一組起落架等,構成一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分別以一前一後的裝在一機身兩端朝天方向的適當位置;一機身,設計成具有二端的長型廣體乘載艙;一組機翼總成,係由二機翼設在長型廣體乘載艙約莫中間兩側各一側;一組副翼總成,係由二副翼設在長型廣體乘載艙約莫一端兩側各一側;一組推進器引擎總成,係設在二機翼適當處;一組垂直尾翼係設在機身一端下部位,其中垂直尾翼是可以轉折;一組起落架係裝是在長型廣體乘載艙朝地面方向的適當位置;
  102. 如請求項10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中長型廣體乘載艙設有複數個艙門。
  103. 如請求項10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中長型廣體乘載艙設有複數個觀賞窗;
  104. 如請求項10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中長型廣體乘載艙內部設有複數座位;
  105. 如請求項10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中長型廣體乘載 艙及駕駛艙之內部設計均可以比照目前飛機駕駛艙及乘坐艙設計。
  106. 如請求項10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機翼可採用前掠式機翼;
  107. 如請求項10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引擎可採用各種習知的螺旋槳式、或壓縮噴氣式、鼓風式螺旋槳、或採用其它新引擎技術。
  108. 如請求項10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起落架可採用各種習知飛機起落架應用。
  109. 如請求項101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中一組垂直尾翼是由可彎折的雙尾翼構成。
  110. 如請求項101及10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中二組推進器引擎總成都設計成可活動的轉向式引擎總成,使整個轉向式引擎總成的尾噴管朝下產生推力。
  111. 如請求項101及107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所構成的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其中二組推進器引擎總成都設計成可活動的轉向式的推力失量發動機(Thrust vector control engine),讓串式雙旋翼直升飛機在承載更大重量時能產生更大垂直起降的能力。
  112. 如請求項1及9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系由一上位機艙、一下位機艙、二連結機構、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構成一家庭使用的直升飛行器; 一上位機艙是採用長形中空座艙,座艙上方設有透明艙蓋,其內設有複數個座位;一下位機艙呈具有二端的中空長條形,中空長條形主要是安置機電操控設備所需;二連結機構是分別銜接上位機艙及下位機艙各約莫一端上,也各提供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在上工作;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分別裝置在各一連結機構上形成一種具上下艙的小型串式直升飛機。
  113. 如請求項112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其中再下位機艙設有一組著陸機構。
  114. 如請求項1及112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旋翼總成」其中在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之間設有一傳動軸銜接二「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之動力機構做為連結動力的基礎;
  115. 如請求項96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構成一種小型機動直升飛行器:系由一上位平臺、一下位機構、一「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構成,一上位平臺呈平臺狀,該平臺狀系提供人員搭乘及操控設施安置;一下位機構是提供傳動裝置設備及部份能源所需;一「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是裝置在一上位平臺與一下位機構之間;這構成一小型機動直升飛行器。
  116. 如請求項100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構成一種小型機動直升飛行器;其在各一「電子萬向旋翼總成」之間的圓軸上,銜接複數根新增的固定柱,該固定柱主要系要固定一ㄇ形安全透網,該安全透網約莫中心範圍與上位平臺周緣固定。
  117. 如請求項100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構成一種小型機動直升飛行器;之下位機構朝地方向設有著陸架。
  118. 如請求項100及115所述的「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之一種「電子萬向雙旋翼總成」構成一種小型機動直升飛行器;在上位平臺增設了一上位操控艙,該上位操控艙設有一可掀開的透明艙蓋及一至複數座位。
TW108110215A 2018-03-28 2019-03-25 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 TWI8275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63379.3A CN110316362A (zh) 2018-03-28 2018-03-28 多元用途直升机之双舱结构
CN201810263379.3 2018-03-28
??201810263379.3 2018-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2022A true TW201942022A (zh) 2019-11-01
TWI827587B TWI827587B (zh) 2024-01-01

Family

ID=680625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0215A TWI827587B (zh) 2018-03-28 2019-03-25 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
TW112146679A TW202413206A (zh) 2018-03-28 2019-03-25 電子萬向旋翼總成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46679A TW202413206A (zh) 2018-03-28 2019-03-25 電子萬向旋翼總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2077285B2 (zh)
CN (1) CN110316362A (zh)
TW (2) TWI827587B (zh)
WO (1) WO20191848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0811B (zh) * 2021-01-19 2023-10-03 清华大学 一种双旋翼无人机
WO2022200842A1 (en) * 2021-03-23 2022-09-29 Easwaran R An apparatus for a rotorcraft
CN113609634A (zh) * 2021-04-20 2021-11-05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快速确定直升机装载方案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68187A5 (zh) * 1973-09-25 1975-10-31 Kaelin J R
US4014483A (en) * 1975-09-15 1977-03-29 Macneill Roderick M Lighter-than-air craft
DE3830309A1 (de) * 1988-09-07 1990-03-15 Adam Thomas Schneider Hubschrauber
RU2101214C1 (ru) * 1992-04-09 1998-01-10 Юрий Иванович Скороходов Скоростной воздухоплав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US5653404A (en) * 1995-04-17 1997-08-05 Ploshkin; Gennady Disc-shaped submersible aircraft
CN101007569A (zh) * 2006-01-24 2007-08-01 吴和敏 应用物理转动原理的飞行器
KR20090057504A (ko) * 2007-12-03 2009-06-08 임채호 가변형 회전익을 이용한 수직이착륙기
US8845290B1 (en) * 2009-12-22 2014-09-30 Sonic Blue Aerospac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gnetically and aerodynamically optimized control of rotorhead
CN202593855U (zh) * 2012-03-30 2012-12-12 张红艳 一种碟状飞行器
CN102602539B (zh) * 2012-04-06 2014-04-30 柴贵景 一种双螺旋盘碟形飞行器
US9248909B2 (en) * 2013-07-23 2016-02-02 Sikorsky Aircraft Corporation Swashplateless coaxial rotary wing aircraft
CN105984586B (zh) * 2015-03-06 2018-09-07 索宝元 飞碟
CN205019727U (zh) * 2015-06-29 2016-02-10 杨哲承 无牵引线风筝
CN205131603U (zh) * 2015-11-24 2016-04-06 江苏华阳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螺距反馈式可调螺距螺旋桨
CN106428558B (zh) * 2016-11-28 2018-06-01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空-轨两用无人机的轨道综合巡检方法
CN206327564U (zh) * 2016-11-29 2017-07-14 北京白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飞行机的主起落架
US10562618B2 (en) * 2017-04-03 2020-02-18 Bell Helicopter Textron Inc. Helicopter with wing augmented lift
US10577091B2 (en) * 2017-04-24 2020-03-03 Bcg Digital Ventures Gmbh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CN107117304A (zh) * 2017-05-10 2017-09-01 王立新 太阳能飞碟
US20210147076A1 (en) * 2017-08-23 2021-05-20 Vimaan Robert, Inc. A drive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3206A (zh) 2024-04-01
WO2019184869A1 (zh) 2019-10-03
US12077285B2 (en) 2024-09-03
US20210070429A1 (en) 2021-03-11
CN110316362A (zh) 2019-10-11
TWI827587B (zh) 202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19439B2 (en) Free wing multirotor wi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otors
US20220048620A1 (en) Universal vehicle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for safe operation in air, water and terrain environments
ES2911611T3 (es) Conjunto modular de aeronave para transporte aéreo y terrestre
JP6663011B2 (ja) 冗長セキュリティアーキテクチャを有するマルチロータ航空機
JP6535839B2 (ja) 垂直離着陸飛行体
EP2928772B1 (en)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US9919796B2 (en) Convertiplane with new aerodynamic and technical solutions which make the aircraft safe and usable
CN105358428B (zh) 混合动力垂直起降运载工具
TWI827587B (zh) 多元用途直升機之雙艙結構
KR20170104901A (ko) 서브 드론 모듈 설치 개수에 따라 페이로드를 조절하는 드론 조립체 및 서브 드론 모듈 중앙 비행제어 수단과 방법
US10766615B1 (en) Hover airlift logistics operations guided expeditionary autonomous scalable and modular VTOL platform
US6705905B1 (en) Sea-land-sky craft
CN115648869A (zh) 一种可重构式飞行汽车及飞行汽车控制方法
Khoury 19 Unconventional Designs
ES2775773A1 (es) Aeronave de despegue y aterrizaje vertical con propulsores pivotantes
CN202499278U (zh) 无旋翼垂直起降直升机
RU2658938C1 (ru) Воздухоплав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IL303139A (en) drone
KR20000074653A (ko) 응집력을 이용하는 프로펠러
Katukam Personal Air Vehicle & VTOL: An Insight
Young et al. Norfolk Technical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