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9793A - 傾斜車輛用電池及傾斜車輛 - Google Patents

傾斜車輛用電池及傾斜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9793A
TW201939793A TW108105782A TW108105782A TW201939793A TW 201939793 A TW201939793 A TW 201939793A TW 108105782 A TW108105782 A TW 108105782A TW 108105782 A TW108105782 A TW 108105782A TW 201939793 A TW201939793 A TW 2019397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attery
storage unit
unit assembly
pow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5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6284B (zh
Inventor
伊藤仁
豊田剛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9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9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2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傾斜車輛用電池能輸出較大之電壓,且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之傾斜車輛用電池。
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其包含具有自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下方承受荷重之第1主面及作為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底面之第2主面的板形狀之底面部;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其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且具有可分離為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構造。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中之至少一個以上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上下方向的大小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下方向的大小。

Description

傾斜車輛用電池及傾斜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傾斜車輛用電池及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傾斜車輛。
對於四輪車輛或傾斜車輛等之電池,要求輸出較大之電壓。因此,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具備蓄電單元集合體之傾斜車輛用電池,該蓄電單元集合體具有複數個蓄電單元。於該傾斜車輛用電池中,藉由將複數個蓄電單元串聯連接,而構成蓄電單元集合體。藉此,蓄電單元集合體能輸出較大之電壓。又,蓄電單元集合體收容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6-20730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傾斜車輛與四輪車輛相比為輕量。因此,於傾斜車輛之行駛時,傾斜車輛沿傾斜車輛之上下方向大幅度移動。因此,於傾斜車輛中,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容易自蓄電單元集合體受到荷重。又,由於對於傾斜車輛要求輕量,故而對於傾斜車輛用電池亦要求輕量。如此,於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設計中,要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之提高及電池之輕量化。所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對於蓄電單元集合體之荷重之耐久性。即,所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對於蓄電單元集合體之荷重之強度。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如下傾斜車輛用電池及傾斜車輛,即,傾斜車輛用電池能輸出較大之電壓,並且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案發明者針對用以使傾斜車輛用電池輸出較大之電壓之方法進行了研究。其結果,本案發明者想到只要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同樣地,使用包含複數個蓄電單元之蓄電單元集合體即可。
繼而,本案發明者針對用以使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提高之方法及用以使傾斜車輛用電池輕量化之方法進行了研究。若蓄電單元集合體包含多個蓄電單元,則傾斜車輛用電池變重。因此,本案發明者針對藉由研究除蓄電單元集合體以外之構造來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輕量化進行了研究。其結果,本案發明者著眼於收容蓄電單元集合體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
首先,本案發明者考慮了為了謀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輕量化,而使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壁厚變薄。然而,若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壁厚變薄,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剛性下降。因此,關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變得難以獲得充分之耐荷重性。
因此,本案發明者針對自傾斜車輛之蓄電單元集合體對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荷重之施加方法進行了探討。傾斜車輛存在進行於藉由跳躍等而前輪或後輪離開地面之後,前輪或後輪落至地面之動作之情況。又,蓄電單元集合體被裝載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底面部。因此,本案發明者發現於傾斜車輛中,於此種傾斜車輛之著地時,蓄電單元集合體會對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底面部朝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施加較大之荷重。因此,本案發明者認為只要使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底面部具有較高之耐荷重性即可。因此,本案發明者發現只要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底面部之剛性即可。
如上所述,本案發明者認為為了藉由一面使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壁厚變薄,一面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底面部之剛性,而使得即便謀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輕量化,亦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只要使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具有以下之構造即可。首先,本案發明者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分離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及包含底面部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2個構件。進而,本案發明者使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的大小大於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的大小。
如上所述,藉由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與包含底面部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設為個別之構件,而僅提高包含底面部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剛性變得容易。進而,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的大小大於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的之大小。即,包含底面部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大小較小。因此,即便提高了包含底面部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剛性,亦能抑制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重量之增加。根據以上原因,本案發明者認為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採用以下之構成。
(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搭載於傾斜車輛者,上述傾斜車輛具備於上述傾斜車輛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迴轉時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且於上述傾斜車輛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迴轉時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之車體,
將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時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及下方分別定義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及下方,
將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時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面定義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底面,
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具備:
蓄電單元集合體,其包含複數個蓄電單元;及
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其形成收容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收容空間;
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中,
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滿足(A)及(B)之條件、或滿足(C)及(D)之條件。
(A)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其包含具有第1主面及第2主面之板形狀之底面部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上述第1主面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上述第2主面為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其配置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方並且固定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且具有可分離為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構造。
(B)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中之至少一個以上之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大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包含具有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之上述第1主面及作為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之上述第2主面的板形狀之底面部。
(C)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其包含具有第1主面及第2主面之板形狀之底面部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上述第1主面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上述第2主面為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其配置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方並且固定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
(D)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大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包含具有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之上述第1主面及作為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之上述第2主面的板形狀之底面部。
(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具備包含複數個蓄電單元之蓄電單元集合體。藉此,(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又,於(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中,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更詳細而言,於傾斜車輛中,沿傾斜車輛之上下方向大幅度移動。因此,於傾斜車輛中,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底面部容易自蓄電單元集合體受到荷重。因此,只要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底面部之剛性即可。
因此,於(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中,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具有(A)及(B)之構造、或具有(C)及(D)之構造。
(A)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其包含具有第1主面及第2主面之板形狀之底面部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上述第1主面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上述第2主面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其配置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方並且固定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且具有可分離為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構造。
(B)至少一個以上之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大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包含具有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之上述第1主面及作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之上述第2主面的板形狀之底面部。
(C)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其包含具有第1主面及第2主面之板形狀之底面部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上述第1主面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上述第2主面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其配置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方並且固定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
(D)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大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包含具有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之上述第1主面及作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之上述第2主面的板形狀之底面部。
如上所述,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具有(A)或(C)之構造,而在不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剛性的情況下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剛性變得容易。進而,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具有(B)或(D)之構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大小變小。因此,即便提高了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剛性,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重量之增加量亦較小即可,能抑制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重量之增加。其結果,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
(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具有沿積層方向積層有具有扁平形狀之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之構造。
根據(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蓄電單元集合體具有沿積層方向積層有具有扁平形狀之複數個蓄電單元之構造。此種積層構造適於使蓄電單元集合體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3)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之積層方向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
根據(3)之傾斜車輛用電池,蓄電單元集合體不易產生堆積偏移。所謂蓄電單元集合體中之堆積偏移係蓄電單元朝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偏移。於(3)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中,複數個蓄電單元之積層方向為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因此,於傾斜車輛沿上下方向大幅度移動時,不易對蓄電單元集合體施加會使蓄電單元集合體產生堆積偏移之力。此種蓄電單元集合體之堆積偏移之抑制會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
(4)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之積層方向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
(5)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3)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中之配置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最下方的上述蓄電單元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大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
根據(5)之傾斜車輛用電池,配置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最下方之蓄電單元突出至較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靠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方。即,配置於傾斜車輛用電池之最下方之蓄電單元之至少一部分於自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後方或右方觀察時,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重疊。藉此,若配置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最下方之蓄電單元沿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受到力,則配置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最下方之蓄電單元所受到之力被分散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
(6)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1)至(5)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固定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
根據(6)之傾斜車輛用電池,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提高。更詳細而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具有容易獲得較高之剛性之構造。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不易變形。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藉此,於蓄電單元集合體之荷重施加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時,蓄電單元集合體變得不易變形。其結果,根據(6)之傾斜車輛用電池,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提高。
(7)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1)至(6)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左右方向為上述車體之左右方向,
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左右方向之大小小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後方向之大小、及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大小。
根據(7)之傾斜車輛用電池,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之傾斜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大小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產生扭曲。更詳細而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左右方向之大小小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後方向之大小、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大小。藉此,傾斜車輛之傾斜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大小變小。但是,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具有沿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左右方向較薄之構造。因此,若傾斜車輛之左右方向之振動施加於傾斜車輛用電池,則通常傾斜車輛用電池容易以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左表面及右表面扭曲之方式變形。但是,傾斜車輛用電池通常藉由傾斜車輛之車體自傾斜車輛之左方及右方被支持。其結果,根據(7)之傾斜車輛用電池,易於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產生扭曲。
(8)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1)至(7)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進而具備安裝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且藉由使用者保持之傾斜車輛用電池把手。
根據(8)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使用者能夠將傾斜車輛用電池相對於車體容易地裝卸。
(9)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1)至(8)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前表面、後表面、左表面或右表面設置有藉由使用者保持之凹處。
根據(9)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使用者能夠將傾斜車輛用電池相對於車體容易地裝卸。
(10)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1)至(9)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進而具備板狀構件,該板狀構件具有與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相接之第5主面及與上述底面部相接之第6主面。
根據(10)之傾斜車輛用電池,藉由板狀構件對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底面部進行補強。
(1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1)至(10)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材料與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材料不同。
根據(1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1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係如(1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
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材料之比重小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材料之比重。
根據(1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重心變低。
(13)之傾斜車輛進而具備:
車體,其於傾斜車輛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迴轉時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於上述傾斜車輛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迴轉時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
如(1)至(12)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支持於上述車體;
驅動輪,其支持於上述車體;及
動力單元,其產生用以使上述驅動輪旋轉之驅動力。
根據(13)之傾斜車輛,其與如(1)至(12)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同樣地,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
(14)之傾斜車輛係如(13)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動力單元包含電動馬達,
上述電動馬達藉由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電力而產生用以使上述驅動輪旋轉之驅動力。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態樣及優點當可根據與隨附圖式關聯地進行之以下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細說明而變得更加明確。
於在本說明書中使用之情形時,用語「及/或(and/or)」包含1個或複數個建立關聯而列舉之事項(items)之全部或全部之組合。
於在本說明書中使用之情形時,用語「包含、包括(including)」、「包含、具備(comprising)」或「具有(having)」及其變化之使用係特定出所記載之特徵、製程、操作、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均等物之存在,但可包含步驟、動作、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群中之1個或複數個。
只要未另外定義,則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全部用語(包含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之領域之技術人員通常理解之意義相同之意義。
如通常使用之詞典中所定義之用語般之用語應解釋為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示之語境中之意義一致之意義,只要於本說明書中未明確地定義,則不應以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意義進行解釋。
於本發明之說明中,可理解為揭示有技術及製程之數量。其等之各者具有不同之利益,各者亦可與其他所揭示之技術之1個以上、或視情形與全部一起使用。因此,為了變得明確,本說明限制不必要地重複各個步驟之可能之全部組合。儘管如此,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應被理解並解讀為此種組合全部包含於本發明及申請專利範圍內。
於以下之說明中,出於說明之目的,為了提供本發明之完全之理解而對多個具體之詳細情況進行敍述。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明白能夠不參照該等特定之詳細情況而實施本發明。本揭示應被理解為本發明之例示,而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藉由以下之圖式或說明而表示之特定之實施形態。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傾斜車輛用電池能輸出較大之電壓,且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耐荷重性。
(實施形態)
[整體構成]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一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傾斜車輛之一例,例示具有可傾斜之車體、1個前輪及1個後輪之二輪傾斜電動車輛。傾斜車輛為試驗用車輛。圖1係自傾斜車輛1之右方觀察傾斜車輛1所得之圖,且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及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沿X-X之剖視圖。於圖1中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中,分離有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圖2係車體2之外觀立體圖。圖2中亦圖示有收容於車體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
以下,將傾斜車輛1之前方定義為前方F。將傾斜車輛1之後方定義為後方B。將傾斜車輛1之左方定義為左方L。將傾斜車輛1之右方定義為右方R。將傾斜車輛1之上方定義為上方U。將傾斜車輛1之下方定義為下方D。將傾斜車輛1之前後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FB。將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LR。將傾斜車輛1之上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UD。所謂傾斜車輛1之前方係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前方。所謂傾斜車輛1之後方係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後方。所謂傾斜車輛1之左方係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左方。所謂傾斜車輛1之右方係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右方。所謂傾斜車輛1之上方係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上方。所謂傾斜車輛1之下方係以跨坐於傾斜車輛1之騎乘者為基準之下方。
又,於傾斜車輛1中,車體2可朝左方L或右方R傾斜。於車體2朝左方L或右方R傾斜之情形時,車體2之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別與傾斜車輛1之上下方向UD及左右方向LR不一致。另一方面,直立狀態之車體2之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別與傾斜車輛1之上下方向UD及左右方向LR一致。以下,將車體2之前方定義為前方f。將車體2之後方定義為後方b。將車體2之左方定義為左方l。將車體2之右方定義為右方r。將車體2之上方定義為上方u。將車體2之下方定義為下方d。將車體2之前後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fb。將車體2之左右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lr。將車體2之上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ud。
又,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前方定義為前方(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後方定義為後方bb。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左方定義為左方bl。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右方定義為右方br。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上方定義為上方bu。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下方定義為下方bd。又,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前後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bfb。又,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左右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blr。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上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bud。
於本說明書中,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或構件未必僅表示與前後方向平行之軸或構件。所謂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或構件係相對於前後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軸或構件。同樣地,所謂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軸或構件係相對於上下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軸或構件。所謂沿左右方向延伸之軸或構件係相對於左右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軸或構件。又,所謂車體2之直立狀態意指騎乘者未乘坐且於傾斜車輛1未搭載燃料之狀態下之、前輪未轉向及傾斜之狀態。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1構件支持於第2構件包含第1構件相對於第2構件無法移動地安裝於(即固定於)第2構件之情形、及第1構件相對於第2構件能夠移動地安裝於第2構件之情形。又,所謂第1構件支持於第2構件包含第1構件直接安裝於第2構件之情形、及第1構件經由第3構件而安裝於第2構件之情形之兩者。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前後方向排列之第1構件及第2構件係表示以下狀態。於沿垂直於前後方向之方向觀察第1構件及第2構件時為第1構件及第2構件之兩者配置於表示前後方向之任意直線上之狀態。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上下方向觀察時沿前後方向排列之第1構件及第2構件係表示以下狀態。於沿上下方向觀察第1構件及第2構件時,第1構件及第2構件之兩者配置於表示前後方向之任意直線上。於該情形時,若沿與上下方向不同之左右方向觀察第1構件及第2構件,則亦可為第1構件及第2構件中之任一者未配置於表示前後方向之任意直線上。再者,第1構件與第2構件可接觸。第1構件與第2構件亦可遠離。亦可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間存在第3構件。該定義亦應用於除前後方向以外之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1構件配置於第2構件之前方係指以下狀態。第1構件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2構件朝前方平行移動時會通過之區域內。因此,第1構件既可落在第2構件朝前方平行移動時會通過之區域內,亦可自第2構件朝前方平行移動時會通過之區域突出。於該情形時,第1構件及第2構件沿前後方向排列。該定義亦應用於除前後方向以外之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左右方向觀察時第1構件配置於第2構件之前方係指以下狀態。沿左右方向觀察時第1構件與第2構件沿前後方向排列,且沿左右方向觀察時第1構件之與第2構件對向之部分配置於第2構件之前方。於該定義中,第1構件與第2構件在三維上亦可不沿前後方向排列。該定義亦應用於除前後方向以外之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1構件配置於較第2構件靠前方係指以下狀態。第1構件配置於通過第2構件之前端且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面之前方。於該情形時,第1構件及第2構件可沿前後方向排列,亦可不沿前後方向排列。該定義亦應用於除前後方向以外之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於未作特別說明之情形時,對第1構件之各部以如下方式進行定義。所謂第1構件之前部意指第1構件之前半部。所謂第1構件之後部意指第1構件之後半部。所謂第1構件之左部意指第1構件之左半部。所謂第1構件之右部意指第1構件之右半部。所謂第1構件之上部意指第1構件之上半部。所謂第1構件之下部意指第1構件之下半部。所謂第1構件之上端意指第1構件之上方之端。所謂第1構件之下端意指第1構件之下方之端。所謂第1構件之前端意指第1構件之前方之端。所謂第1構件之後端意指第1構件之後方之端。所謂第1構件之左端意指第1構件之左方之端。所謂第1構件之右端意指第1構件之右方之端。所謂第1構件之上端部意指第1構件之上端及其附近。所謂第1構件之下端部意指第1構件之下端及其附近。所謂第1構件之前端部意指第1構件之前端及其附近。所謂第1構件之後端部意指第1構件之後端及其附近。所謂第1構件之左端部意指第1構件之左端及其附近。所謂第1構件之右端部意指第1構件之右端及其附近。所謂第1構件意指構成傾斜車輛1之構件。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構成(構件、空間或開口)形成於(位於或設置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間意指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排列之方向上構成存在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間。但是,構成既可沿正交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排列之方向的方向自第1構件或第2構件突出,亦可不突出。
如圖1所示,傾斜車輛1具備車體2、前輪3、後輪4、轉向機構5、避震器6、座部7、動力單元8及傾斜車輛用電池9。車體2於傾斜車輛1朝左方L迴轉時朝左方L傾斜。車體2於傾斜車輛1朝右方R迴轉時朝右方R傾斜。車體2包含將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聚苯硫醚等)利用纖維(例如,碳纖維、玻璃纖維等)進行強化而成之纖維強化型樹脂。於本實施形態中,車體2係藉由將樹脂利用包含碳纖維之纖維片進行強化而成之碳纖維強化型樹脂製作。車體2支持前輪3、後輪4、轉向機構5、避震器6、座部7、動力單元8及傾斜車輛用電池9。車體2包含轉向機構支持部21、電池收容部22及蓋部24。
轉向機構支持部21支持下述轉向機構5。轉向機構支持部21為頭管。轉向機構支持部21為車體2之前端部。如圖2所示,轉向機構支持部21為具有沿上下方向ud延伸之中心軸之圓筒。但是,轉向機構支持部21係以自左方l或右方r觀察時轉向機構支持部21之上端部位於較轉向機構支持部21之下端部靠後方b之方式,相對於上下方向ud稍微傾斜地配置。
如圖2所示,電池收容部22係與蓋部24(參照圖1)一併形成收納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電池收容空間Sp1。電池收容部22於自下方d觀察時配置於轉向機構支持部21之後方b。電池收容部22於自左方l觀察時具有使L字沿逆時針方向旋轉90°之形狀。
如圖2所示,於電池收容部22之上表面設置有電池裝卸用開口Op1。電池裝卸用開口Op1於前後方向fb上配置於前輪3(詳細情況於下文敍述)與後輪4(詳細情況於下文敍述)之間。電池裝卸用開口Op1於自下方d觀察時具有長方形狀,該長方形狀具有沿前後方向fb延伸之長邊及沿左右方向lr延伸之短邊。如圖2所示,電池裝卸用開口Op1之前端位於較電池裝卸用開口Op1之後端靠上方u。電池裝卸用開口Op1連接電池收容空間Sp1內與電池收容空間Sp1外。
如圖1所示,蓋部24係藉由安裝於電池收容部22之上表面而堵塞電池裝卸用開口Op1。蓋部24具有相對於電池收容部22能夠裝卸之構造。於本實施形態中,蓋部24係藉由4根螺絲而固定於電池收容部22。
動力單元8產生用以使下述後輪4旋轉之驅動力。如圖1所示,動力單元8包含電動馬達80及減速機(未圖示)。電動馬達80藉由下述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電力而產生驅動力。減速機將動力單元8所產生之驅動力傳遞至下述後輪4。動力單元8支持於電池收容部22。具體而言,動力單元8配置於電池收容部22之下方d。而且,動力單元8支持於電池收容部22之下表面。藉此,動力單元8配置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下方d。
轉向機構5配置於轉向機構支持部21之周圍。轉向機構5係藉由騎乘者之操作而將前輪3轉向。如圖1所示,轉向機構5包含把手51、轉向軸52及前叉53。把手51係由騎乘者操作。轉向軸52插入於轉向機構支持部21。藉此,轉向軸52以藉由騎乘者操作把手51而能夠以轉向軸52之中心軸為中心旋轉之方式支持於車體2。
前叉53固定於轉向軸52之下端部。前叉53於自後方b觀察時具有自轉向軸52之下端部分枝為左方l及右方r之構造。前輪3以能夠以前輪軸Ax1為中心旋轉之方式支持於前叉53之下端部。因此,前輪3經由轉向機構5而支持於車體2。騎乘者可藉由操作把手51而將前輪3轉向。即,前輪3為轉向輪。又,前輪3配置於傾斜車輛1之前部。
避震器6支持於車體2。又,避震器6支持後輪4。如圖1所示,避震器6包含擺臂61及減震器62。擺臂61於自右方r觀察時自電池收容部22朝後方b延伸。擺臂61係以能夠以沿左右方向lr通過擺臂61之前端部之軸為中心擺動之方式支持於電池收容部22。藉此,擺臂61之後端部可相對於電池收容部22沿上下方向ud移動。
後輪4為傾斜車輛1之驅動輪。因此,後輪4係藉由動力單元8所產生之驅動力而旋轉。後輪4經由擺臂61而支持於電池收容部22。具體而言,後輪4以能夠以後輪軸Ax2為中心旋轉之方式支持於擺臂61之後端部。因此,後輪4可藉由擺臂61擺動,而相對於電池收容部22沿上下方向ud移動。又,後輪4配置於傾斜車輛1之後部。
減震器62以對後輪4之相對於車體2之上下方向ud之移動進行緩衝之方式支持後輪4。減震器62之上端部支持於車體2。減震器62之下端部支持於擺臂61。如此,減震器62經由擺臂61而支持後輪4。減震器62為阻尼器與彈簧之組合,能夠沿上下方向ud伸縮。減震器62藉由對擺臂61之相對於車體2之擺動進行緩衝,而對後輪4之相對於車體2之上下方向ud之移動進行緩衝。
座部7支持於電池收容部22之後部。騎乘者乘坐於座部7。藉此,騎乘者跨坐於車體2。
[傾斜車輛用電池之構造]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傾斜車輛用電池9進行說明。圖3A係傾斜車輛1之沿Y-Y(參照圖2)之剖面構造圖。於圖3A中,省略了樹脂外殼100。又,圖3A為模式圖,故而圖3A之尺寸與其他圖式之尺寸不一致。圖3B係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樹脂外殼100卸除後之狀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圖4係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卸除後之狀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
以下,如圖3A所示,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自下方d由傾斜車輛1之車體2支持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面定義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既可固定於車體2,亦可不固定於車體2。於本實施形態中,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未固定於車體2。
傾斜車輛用電池9為傾斜車輛1之電源。傾斜車輛用電池9對電動馬達80供給電力。傾斜車輛用電池9為二次電池,例如為鋰離子電池。如圖1所示,傾斜車輛用電池9具備蓄電單元集合體90、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樹脂外殼100(參照圖4)、支持構件101a~101c、板狀構件101d、電路部102及連接器104。
蓄電單元集合體90包含複數個蓄電單元90a。於本實施形態中,蓄電單元集合體90包含28個蓄電單元90a。蓄電單元90a具有扁平形狀。具體而言,蓄電單元90a於自下方bd觀察時具有板形狀,該板形狀包含具有長方形狀之主面。所謂扁平形狀意指蓄電單元90a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遠小於蓄電單元90a之前後方向bfb之大小及蓄電單元90a之左右方向blr之大小的形狀。蓄電單元90a包含複數片正極(未圖示)、複數片隔片(未圖示)、複數片負極(未圖示)、電解液及層合薄膜(未圖示)。複數片正極與複數片負極以沿上下方向bud交替地排列之方式積層。又,複數片隔片配置於複數個正極與複數個陰極之間。又,複數片正極、複數片負極、複數片隔片及電解液被收納於層合薄膜中。又,層合薄膜被密封。
蓄電單元集合體90具有沿積層方向積層有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構造。所謂沿積層方向積層有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構造係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以沿積層方向相鄰之2個蓄電單元90a之主面彼此於積層方向上相鄰之方式,沿積層方向排列構造。但是,沿積層方向相鄰之2個蓄電單元90a之主面彼此既可接觸,亦可不接觸。因此,於沿積層方向相鄰之2個蓄電單元90a之間,例如亦可設置有金屬板。積層方向為上下方向bud。如圖3B所示,蓄電單元集合體90包含4個蓄電單元小集合體90b(圖3B中能視認3個蓄電單元小集合體90b)。蓄電單元小集合體90b具有沿上下方向bud積層有7個蓄電單元90a之構造。蓄電單元小集合體90b係以自下方bd觀察時蓄電單元90a之長邊與前後方向bfb平行且蓄電單元90a之短邊與左右方向blr平行之方式配置。又,4個蓄電單元小集合體90b以自下方bd觀察時配置成2列2行之矩陣。列方向為前後方向bfb。行方向為左右方向blr。
於以如上方式構成之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串聯連接。於本實施形態中,28個蓄電單元90a串聯連接。蓄電單元90a能輸出4 V之電壓。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90能輸出112 V之電壓。
如圖1所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形成收容蓄電單元集合體90、樹脂外殼100及電路部102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收容空間Sp2。蓄電單元集合體收容空間Sp2係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內周面包圍之密閉空間。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具有箱形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左右方向blr之大小W小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前後方向bfb之大小L、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又,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前後方向bfb之大小L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前後方向bfb之大小L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前後方向bfb之大小之最大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左右方向blr之大小W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左右方向blr之大小之最大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之最大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
如圖3B所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具有托盤形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包含底面部92a及側面部92b。如圖1所示,底面部92a具有具備第1主面S1及第2主面S2之板形狀。第1主面S1為底面部92a之上表面。蓄電單元集合體90被裝載於第1主面S1。因此,第1主面S1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受到荷重。即,第1主面S1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90朝下方bd被按壓。再者,第1主面S1亦可不直接承受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荷重。因此,第1主面S1亦可經由除蓄電單元集合體90以外之構件承受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荷重。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主面S1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直接承受荷重。第2主面S2為底面部92a之底面。又,第2主面S2為自下方bd由傾斜車輛1之車體2支持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因此,如圖3A所示,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車體2自下方d相接於第2主面S2。底面部92a於自下方bd觀察時具有長方形狀。底面部92a之長邊與前後方向bfb平行。底面部92a之短邊與左右方向blr平行。又,如上所述,蓄電單元集合體90被裝載於第1主面S1,第2主面S2與車體2相接。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90、底面部92a及車體2之一部分自上方bu朝下方bd依序排列。即,蓄電單元集合體90、底面部92a及車體2之一部分於自下方bd觀察時重疊。
側面部92b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中位於較第1主面S1靠上方bu之部分。側面部91a係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一部分自底面部92a之外緣朝上方bu彎折而形成。側面部92b於自下方bd觀察時包圍第1主面S1。如圖1所示,側面部91a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遠小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但是,側面部91a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均勻。
以如上方式構成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所謂使用者無法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意指使用者無法在不使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破損的情況下,將其分離為小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複數個小構件。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係藉由對1片金屬板進行彎折加工而製作。又,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亦可藉由將複數片金屬板利用焊接或接著進行接合而製作。此種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為鐵。
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具有長方體形狀之箱形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於自左方l或右方r觀察時具有L字形狀。因此,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上表面設置有階差。藉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前部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後部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
又,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設置有開口Op11。開口Op11位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下表面。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開口Op11之形狀於自上方bu觀察時與側面部92b之形狀一致。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方bu,且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固定係藉由例如螺絲等緊固件進行。藉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覆蓋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前表面、後表面、左表面、右表面及上表面。其結果,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係以自前方bf、後方bb、左方bl、右方br、上方bu及下方bd之各者觀察時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不會被視認之方式收容蓄電單元集合體90。
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具有可分離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構造。使用者可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分離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意指使用者可在不使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破損的情況下,將其分離為小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係藉由螺絲等緊固構件而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不可藉由焊接或接著進行固定。但是,為了對利用螺絲等緊固構件之固定進行補強亦可使用接著劑。
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具有長方體形狀之箱形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於自左方l或右方r觀察時具有L字形狀。又,開口Op11、Op12設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開口Op12位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之上表面之前部。由於已針對開口Op11進行了說明,故而省略接下來之說明。如上所述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具有托盤形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包含上表面部98a及側面部98b。上表面部98a為具有第3主面S3及第4主面S4之板。第3主面S3為上表面部98a之上表面。第4主面S4為上表面部98a之下表面。上表面部98a於自下方bd觀察時具有長方形狀。上表面部98a之長邊與前後方向bfb平行。上表面部98a之短邊與左右方向blr平行。
側面部98b係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中位於較第4主面S4靠下方bd之部分。側面部98b係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一部分自上表面部98a之外緣朝下方bd彎折而形成。側面部98b於自上方bu觀察時包圍第4主面S4。如圖1所示,側面部98b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遠小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但是,側面部98b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均勻。
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係以堵塞開口Op12之方式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藉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配置於較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靠上方bu。
如上所述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為鋁。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不同。具體而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之比重小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之比重。
此處,對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大小進行說明。以下,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定義為大小H1。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定義為大小H2。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定義為大小H3。
大小H1係自開口Op11之外緣之各部分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之上端為止之上下方向bud之距離之平均值。於本實施形態中,開口Op11、Op12位於垂直於上下方向bud之平面上。因此,開口Op12位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之上端。因此,大小H1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之開口Op11至開口Op12為止之上下方向bud之距離。
大小H2係自第2主面S2至側面部92b之上緣之各部為止之上下方向bud之距離之平均值。於本實施形態中,側面部92b之上緣所形成之平面垂直於上下方向bud。因此,側面部92b之上緣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端。因此,大小H2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自第2主面S2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端為止之上下方向bud之距離。
大小H3係自第3主面S3至側面部98b之下緣之各部為止之上下方向bud之距離之平均值。於本實施形態中,側面部98b之下緣垂直於上下方向bud。因此,側面部98b之下緣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下端。因此,大小H3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自第3主面S3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下端為止之上下方向bud之距離。
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98中之至少一個以上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之上下方向bud的大小H1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2,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包含具有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承受荷重之第1主面S1及作為自下方bd由傾斜車輛1之車體2支持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之第2主面S2的板形狀之底面部92a。又,大小H1與大小H3之合計大於大小H2。又,大小H1大於大小H3。進而,大小H3大於大小H2。但是,大小H3可大於大小H2,亦可與大小H2相等,亦可小於大小H2。
又,將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中之配置於最下方bu之蓄電單元90a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定義為大小H100。大小H100大於大小H2。
如圖1所示,支持構件101a~101c及板狀構件101d係將蓄電單元集合體90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支持構件101a~101c係沿上下方向bud延伸之棒狀構件。支持構件101a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前方bf。支持構件101b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前部與單元集合體之後部之間。支持構件101c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後方bb。支持構件101a~101c之下端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板狀構件101d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上。支持構件101a~101c之上端固定於板狀構件101d。藉此,蓄電單元集合體90保持於支持構件101a~101c及板狀構件101d。其結果,蓄電單元集合體90經由支持構件101a~101c及板狀構件101d而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如圖4所示,樹脂外殼100覆蓋蓄電單元集合體90(圖4中未圖示)之前表面、後表面、左表面及右表面。樹脂外殼100支持蓄電單元集合體90。
電路部102為電池管理系統。電池管理系統係即時地顯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總電壓及剩餘電容等,監視輸入輸出電流、各蓄電單元90a之電壓或溫度等,並管理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系統。電池管理系統進行對於過放電及過充電之警告或專用充電器之控制。電路部102設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上表面。電路部102係藉由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電路基板、電子零件等之組合而構成。尤其是,電路部102之後部係藉由電路基板102a、102b、IC及電子零件之組合而構成。電路基板102a配置於電路基板102b之上方bu。電路基板102a之下表面與電路基板102b之上表面相對。IC及電子零件被安裝於電路基板102a之下表面及電路基板102b之上表面。但是,IC及電子零件未安裝於電路基板102a之上表面及電路基板102b之下表面。
於連接器104連接有充電器之連接器(未圖示)、或傾斜車輛1之連接器(未圖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充電及放電係經由連接器104而進行。連接器104配置於設置在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上表面之階差。連接器104設置於藉由階差而形成之朝向後方bb之面。
[電池之裝卸]
其次,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相對於車體2之裝卸進行說明。圖5係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安裝於車體2時之車體2及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圖6至圖8係表示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安裝於車體2時之過程之圖。
如圖5所示,使用者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配置於電池裝卸用開口Op1之上方u。此時,如圖5所示,使用者以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前表面朝向前下方fd之方式,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以傾斜之狀態保持。
其次,如圖6所示,使用者使傾斜車輛用電池9朝前方bf移動。藉此,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插入至電池收容部22。其後,如圖7所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前表面之下端接觸於電池收容部22之底面。使用者一面使傾斜車輛用電池9朝前方f滑動,一面於自右方r觀察時以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前表面之下端為中心使傾斜車輛用電池9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藉此,如圖8所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前表面接觸於電池收容部前表面22a。其次,使用者於自右方r觀察時,以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前表面之下端為中心使傾斜車輛用電池9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藉此,如圖1所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接觸於電池收容部22之底面。此時,上下方向bud與上下方向ud一致。左右方向blr與左右方向lr一致。前後方向bfb與前後方向fb一致。最後,使用者將蓋部24安裝至電池收容部22。蓋部24接觸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藉此,能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沿上下方向ud位移。藉由以上製程,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安裝至車體2。再者,由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自車體2卸除時之過程與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安裝至車體2時之過程順序相反,故而省略說明。
[效果]
(a)傾斜車輛用電池9具備包含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蓄電單元集合體90。若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串聯連接,則傾斜車輛用電池9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b)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中,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更詳細而言,於傾斜車輛1中,沿上下方向UD大幅度移動。因此,於傾斜車輛1中,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底面部92a容易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受到荷重。因此,只要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底面部92a之剛性即可。
因此,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中,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具有(A)及(B)之構造。
(A)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其包含具有第1主面S1及第2主面S2之板形狀之底面部92a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上述第1主面S1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承受荷重,上述第2主面S2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其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方bu並且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且具有可分離為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98之構造。
(B)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98中之至少一個以上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之上下方向bud的大小H1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2,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包含具有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承受荷重之第1主面S1及作為自下方bd由傾斜車輛1之車體2支持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之第2主面S2的板形狀之底面部92a。
如上所述,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具有(A)之構造,而在不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剛性的情況下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剛性變得容易。進而,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具有(B)之構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大小變小。因此,即便提高了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剛性,僅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重量之增加量亦較小即可,能抑制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重量之增加。其結果,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根據(c)傾斜車輛用電池9,蓄電單元集合體90具有沿積層方向積層有具有扁平形狀之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構造。此種積層構造適於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d)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不易產生堆積偏移。所謂蓄電單元集合體中之堆積偏移係蓄電單元90a朝前後方向bfb或左右方向blr偏移。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中,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為上下方向bud。因此,於傾斜車輛1沿上下方向UD大幅度移動時,不易對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施加會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產生堆積偏移之力。此種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堆積偏移之抑制會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e)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蓄電單元90a所受到之力被分散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更詳細而言,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中之配置於最下方bu之蓄電單元90a之上下方向bud的大小H100(參照圖1)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2。藉此,配置於最下方bd之蓄電單元90a突出至較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靠上方bu。即,配置於最下方bd之蓄電單元90a之至少一部分於自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後方bb或右方br觀察時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重疊。藉此,若配置於最下方bd之蓄電單元90a沿前後方向bfb或左右方向blr受到力,則配置於最下方bd之蓄電單元90a所受到之力被分散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f)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更詳細而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具有容易獲得較高之剛性之構造。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不易變形。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90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藉此,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荷重施加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時,蓄電單元集合體90變得不易變形。其結果,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
(g)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寬度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產生扭曲。更詳細而言,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左右方向blr之大小小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前後方向bfb之大小、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藉此,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大小變小。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具有沿左右方向blr較薄之構造。因此,若左右方向LR之振動施加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則一般而言,傾斜車輛用電池9容易以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左表面及右表面扭曲之方式變形。但是,傾斜車輛用電池9通常藉由傾斜車輛1之車體2自左方L及右方R被支持。其結果,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易於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產生扭曲。
(h)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不同。藉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i)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之比重小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之比重。藉此,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上下方向bud之重心變低。
(第1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第1變化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a進行說明。圖9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a之外觀立體圖。圖10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a之沿Z-Z之剖視圖。
傾斜車輛用電池9a係關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構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不同。具體而言,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中,如圖1所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具有可分離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構造。另一方面,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a中,如圖9及圖10所示,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又,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4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2,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包含具有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承受荷重之第1主面S1及作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底面之第2主面S2的板形狀之底面部92a。大小H4係自開口Op11之外緣之各部分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上端為止之上下方向bud之距離之平均值。於本實施形態中,開口Op11位於垂直於上下方向bud之平面上。因此,大小H1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車體2時之自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開口Op11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上端為止之上下方向bud之距離。再者,傾斜車輛用電池9a之其他構成由於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a)傾斜車輛用電池9a係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b)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a中,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a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更詳細而言,於傾斜車輛1中,沿上下方向UD大幅度移動。因此,於傾斜車輛1中,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底面部92a容易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受到荷重。因此,只要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底面部92a之剛性即可。
因此,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a中,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具有(C)及(D)之構造。
(C)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其包含具有第1主面S1及第2主面S2之板形狀之底面部92a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上述第1主面S1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承受荷重,上述第2主面S2為自下方bd由傾斜車輛1之車體2支持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a之底面;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其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方bu並且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
(D)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4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H2,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包含具有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承受荷重之第1主面S1及作為自下方bd由傾斜車輛1之車體2支持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a之底面之第2主面S2的板形狀之底面部92a。
如上所述,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具有(C)之構造,而在不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剛性的情況下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剛性變得容易。進而,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具有(D)之構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大小變小。因此,即便提高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剛性,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重量之增加量亦較小即可,能抑制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重量之增加。其結果,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根據(c)傾斜車輛用電池9a,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能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d)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a,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不易產生堆積偏移。
(e)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a,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90a所受到之力被分散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f)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a,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
(g)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a,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寬度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a產生扭曲。
(h)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a,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i)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a,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上下方向bud之重心變低。
(第2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第2變化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b進行說明。圖11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b之外觀立體圖。
傾斜車輛用電池9b係於進而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把手150之方面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不同。傾斜車輛用電池把手150安裝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於本實施形態中,傾斜車輛用電池把手150安裝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上表面。傾斜車輛用電池把手150係於使用者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b朝上方bu提拉時藉由使用者保持。由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b之其他構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a)傾斜車輛用電池9b係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b)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b中,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b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根據(c)傾斜車輛用電池9b,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d)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b,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不易產生堆積偏移。
(e)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b,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90a所受到之力被分散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f)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b,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
(g)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b,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寬度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b產生扭曲。
(h)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b,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i)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b,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b之上下方向bud之重心變低。
(j)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b,使用者可使用傾斜車輛用電池把手150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b相對於車體2容易地裝卸。
(第3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第3變化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c進行說明。圖12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c之外觀立體圖。
傾斜車輛用電池9c係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設置有凹處G1、G2(凹處G2未圖示)之方面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不同。具體而言,凹處G1係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左表面朝右方br凹陷而形成。凹處G2係藉由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右表面朝左方bl凹陷而形成。凹處G1、G2係於使用者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c朝上方bu提拉時藉由使用者保持。由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c之其他構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a)傾斜車輛用電池9c係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b)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c中,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c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根據(c)傾斜車輛用電池9c,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d)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c,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不易產生堆積偏移。
(e)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c,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90a所受到之力被分散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f)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c,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
(g)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c,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寬度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c產生扭曲。
(h)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c,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i)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c,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c之上下方向bud之重心變低。
(j)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c,使用者可利用凹處G1、G2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c相對於車體2容易地裝卸。
再者,凹處G1、G2亦可設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前表面或後表面。
(第4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第4變化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d進行說明。圖13係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9d之傾斜車輛1之沿Y-Y(參照圖2)之剖面構造圖。於圖13中,省略樹脂外殼100。又,由於圖13為模式圖,故而圖13之尺寸與其他圖式之尺寸不一致。
傾斜車輛用電池9d係關於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不同。更詳細而言,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中,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為上下方向bud。另一方面,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d中,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為左右方向blr。再者,由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d之其他構成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a)傾斜車輛用電池9d係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b)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d中,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d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根據(c)傾斜車輛用電池9d,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f)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d,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
(g)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d,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寬度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d產生扭曲。
(h)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d,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i)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d,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d之上下方向bud之重心變低。
(第5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第5變化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e進行說明。圖14係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9e之傾斜車輛1之沿Y-Y(參照圖2)之剖面構造圖。於圖14中,省略樹脂外殼100。又,由於圖14為模式圖,故而圖14之尺寸與其他圖式之尺寸不一致。
傾斜車輛用電池9e係關於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不同。更詳細而言,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中,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為上下方向bud。另一方面,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d中,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為左右方向blr及上下方向bud。更詳細而言,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左半部,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為上下方向bud。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右半部,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為左右方向blr。再者,由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e之其他構成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a)傾斜車輛用電池9e係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b)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e中,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e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根據(c)傾斜車輛用電池9e,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f)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e,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
(g)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e,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寬度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e產生扭曲。
(h)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e,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i)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e,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e之上下方向bud之重心變低。
(第6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第6變化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f進行說明。圖15係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9f之傾斜車輛1之沿Y-Y(參照圖2)之剖面構造圖。於圖15中,省略樹脂外殼100。又,由於圖15為模式圖,故而圖15之尺寸與其他圖式之尺寸不一致。
傾斜車輛用電池9f係於進而具備板狀構件200之方面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不同。板狀構件200為具有長方形狀之第5主面S5及第6主面S6之扁平構件。第5主面S5為板狀構件200之上表面。第5主面S5與蓄電單元集合體90相接。更詳細而言,第5主面S5與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底面相接。第6主面S6為板狀構件200之底面。第6主面S6與底面部92a相接。如此,板狀構件200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90之下方bd且底面部92a之上方bu。於以上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f中,底面部92a之第1主面(圖15中未圖示)亦自蓄電單元集合體90於下方bd經由板狀構件200而受到荷重。再者,由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f之其他構成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a)傾斜車輛用電池9f係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b)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f中,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f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根據(c)傾斜車輛用電池9f,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d)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f,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不易產生堆積偏移。
(e)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f,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90a所受到之力被分散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f)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f,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
(g)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f,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寬度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f產生扭曲。
(h)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f,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i)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f,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f之上下方向bud之重心變低。
(k)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f,藉由板狀構件200對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底面部92a進行補強。
(第7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第7變化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g進行說明。圖16係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9g之傾斜車輛1之沿Y-Y(參照圖2)之剖面構造圖。於圖16中,省略樹脂外殼100。又,由於圖16為模式圖,故而圖16之尺寸與其他圖式之尺寸不一致。
傾斜車輛用電池9g係關於電路部102之位置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不同。更詳細而言,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中,電路部102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內。另一方面,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g中,電路部102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外。電路基板102a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上表面上。再者,由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g之其他構成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a)傾斜車輛用電池9g係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輸出較大之電壓。
(b)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g中,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即便謀求傾斜車輛用電池9g之輕量化,亦能維持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
根據(c)傾斜車輛用電池9g,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能使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中之每單位體積之蓄電量變大。
(d)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g,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90不易產生堆積偏移。
(e)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g,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90a所受到之力被分散至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
(f)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g,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之耐荷重性提高。
(g)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g,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易於一面使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LR之寬度變小,一面抑制傾斜車輛用電池9g產生扭曲。
(h)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g,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選擇之自由度變高。
(i)根據傾斜車輛用電池9g,因與傾斜車輛用電池9相同之原因,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g之上下方向bud之重心變低。
(其他實施形態)
本說明書中進行了記載及圖示中之至少一者之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係為了使本揭示容易理解,並不限定本揭示之思想。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可不脫離其主旨地進行變更、改良。
該主旨包含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基於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例而意識到之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跨及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之特徵之組合)、改良及變更。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之用語而廣泛地解釋,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審批過程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及變化例。此種實施形態及變化例應解釋為非排他性。例如,於本說明書中,「較佳」、「良好」之用語係非排他性者,意指「較佳但並不限定於此」、「良好但並不限定於此」。
再者,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亦可藉由除金屬以外之材料製作。除金屬以外之材料例如為樹脂或將樹脂利用纖維進行強化而成之纖維強化樹脂等。
再者,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亦可相同。
再者,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之材料之比重亦可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之比重相等,亦可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材料之比重。
再者,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亦可具有除長方體形狀之箱形狀以外之形狀。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亦可具有例如圓柱形狀之箱形狀。
再者,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中,L>H>W之關係亦可不成立。亦可為L>W>H之關係成立。亦可為H>L>W之關係成立。亦可為H>W>L之關係成立。亦可為W>H>L之關係成立。亦可為W>L>H之關係成立。
再者,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亦可具有除托盤形狀以外之形狀。除托盤形狀以外之形狀例如可列舉板形狀或於上表面設置有開口之箱形狀等。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b~9g中,H1>H3之關係亦可不成立。亦可為H3>H1之關係成立。
再者,蓄電單元90a之積層方向亦可為前後方向bfb。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中,蓄電單元集合體90亦可固定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中之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以外之部分。
再者,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中,開口Op11及開口Op12亦可不位於垂直於上下方向bud之平面上。又,開口Op11及開口Op12亦可並非位於1個平面上之形狀。
再者,如圖1所示,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之形狀於自右方r觀察時亦可不具有L字狀。因此,亦可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上表面不設置階差。
再者,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係藉由使傾斜車輛用電池9朝前下方fd移動而安裝於電池收容部22。然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例如亦可藉由使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朝後下方bd移動而安裝於電池收容部22。又,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係藉由使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朝後上方bu移動而自電池收容部22卸除。然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例如亦可藉由使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朝前上方fu移動而自電池收容部22卸除。
再者,於傾斜車輛1中,動力單元8配置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之下方d。然而,動力單元8亦可配置於除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之下方d以外之場所。
再者,於傾斜車輛1中,電池裝卸用開口Op1設置於電池收容部22之上表面。然而,電池裝卸用開口Op1亦可設置於電池收容部22之下表面、左表面、右表面、前表面或後表面。
再者,於傾斜車輛1中,車體2係藉由將樹脂利用纖維進行強化而成之纖維強化型樹脂形成。然而,車體2亦可不藉由將樹脂利用纖維進行強化而成之纖維強化型樹脂形成。車體2亦可藉由除將樹脂利用纖維進行強化而成之纖維強化型樹脂以外之材料(例如鐵或鋁等金屬)形成。
再者,於傾斜車輛1中,車體2係藉由將樹脂利用包含纖維之纖維片進行強化而成之碳纖維強化型樹脂形成。然而,車體2亦可藉由並非使用纖維片,而是使用未經編織之狀態之纖維之纖維強化型樹脂形成。又,纖維既可為以特定長度(例如,1 mm以上)連續之纖維,亦可為不連續纖維。
再者,於傾斜車輛1中,動力單元8支持於電池收容部22。然而,動力單元8亦可支持於除電池收容部22以外之構成。動力單元8例如亦可支持於擺臂61。
再者,於傾斜車輛1中,車體2為箱型單殼式框架(monocoque frame)。然而,車體2並不限於箱型單殼式框架。車體222例如亦可為雙托架(double cradle)式框架,亦可為菱形框架(Diamond frame),亦可為桁架式框架(truss frame),亦可為雙翼樑式框架(twin-spar frame)。
再者,傾斜車輛1設為試驗用車輛。然而,傾斜車輛1亦可為除試驗用車輛以外之車輛。傾斜車輛1亦可為超級運動型車輛,亦可為旅行車(Tourer)型車輛,亦可為無包覆(naked)型車輛,亦可為巡航(cruiser)型車輛,亦可為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越野摩托車(Motocross)型車輛。試驗用車輛及越野摩托車型車輛係越野車輛。超級運動型車輛、旅行車型車輛、無包覆型車輛、巡航型車輛、及速克達型車輛係公路車輛。
再者,傾斜車輛1具備1個前輪3。然而,傾斜車輛1亦可具備2個以上之前輪。於該情形時,傾斜車輛1具備2個以上之前輪軸。又,傾斜車輛1具備1個後輪4。然而,傾斜車輛1亦可具備2個以上之後輪。於該情形時,傾斜車輛1具備2個以上之後輪軸。
再者,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亦可為除鋰離子電池以外之電池。因此,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例如亦可為鉛蓄電池、鎳氫電池、全固體電池等。
再者,於傾斜車輛1中,動力單元8亦可包含引擎以代替電動馬達80。於該情形時,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對引擎之火星塞供給電力。進而,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亦可不供給動力單元8之驅動用電力。
再者,於傾斜車輛1中,動力單元8亦可為引擎與電動馬達80之組合。於該情形時,引擎及電動馬達80產生用以使後輪4旋轉之驅動力。又,亦可藉由引擎所產生之電力,使電動馬達80產生用以使後輪4旋轉之驅動力。於該情形時,傾斜車輛用電池9係藉由引擎所產生之電力被充電。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中,樹脂外殼100並非必需構成。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b~9g中,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亦可具有可分離為3個以上之小構件之構造。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b~9g中,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中之至少一個以上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上下方向bud的大小只要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即可。因此,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6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亦可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又,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98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亦可大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中,蓄電單元90a之構造並不限於所例示之構造。蓄電單元90a亦可包含複數個藉由層合薄膜密封有複數片正極、複數片負極、複數片隔片及電解液之構造物。於該情形時,蓄電單元90a包含收容複數個構造物之殼體。殼體具有扁平形狀。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a~9g中,蓄電單元90a之構造並不限於所例示之構造。蓄電單元90a亦可為乾電池型單元。所謂乾電池型單元係圓柱形狀之單元。於該情形時,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例如於自下方bd觀察時,沿前後方向bfb及左右方向blr排列成矩陣狀。此時,複數個蓄電單元90a以中心軸沿上下方向bud延伸之方式配置。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g中,亦可為電路部102之一部分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外,電路部102之剩餘部分配置於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91內。
再者,於傾斜車輛用電池9、9b~9g中,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92相接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亦可為間隔構件。所謂間隔構件係上下方向bud之大小較小之構件。間隔構件之上下方向bud之大小例如小於大小H2、H3(參照圖1),或者與大小H2或大小H3相等。又,間隔構件之材料可為金屬,亦可為樹脂或將樹脂利用纖維進行強化而成之纖維強化樹脂等。又,間隔構件之材料亦可為橡膠等彈性材料。
1‧‧‧傾斜車輛
1a‧‧‧傾斜車輛
2‧‧‧車體
3‧‧‧前輪
4‧‧‧後輪
5‧‧‧轉向機構
6‧‧‧避震器
7‧‧‧座部
8‧‧‧動力單元
9‧‧‧傾斜車輛用電池
9a‧‧‧傾斜車輛用電池
9b‧‧‧傾斜車輛用電池
9c‧‧‧傾斜車輛用電池
9d‧‧‧傾斜車輛用電池
9e‧‧‧傾斜車輛用電池
9f‧‧‧傾斜車輛用電池
9g‧‧‧傾斜車輛用電池
21‧‧‧轉向機構支持部
22‧‧‧電池收容部
22a‧‧‧電池收容部前表面
24‧‧‧蓋部
51‧‧‧把手
52‧‧‧轉向軸
53‧‧‧前叉
61‧‧‧擺臂
62‧‧‧減震器
80‧‧‧電動馬達
90‧‧‧蓄電單元集合體
90a‧‧‧蓄電單元
90b‧‧‧蓄電單元小集合體
91‧‧‧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
91a‧‧‧側面部
92‧‧‧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
92a‧‧‧底面部
92b‧‧‧側面部
94‧‧‧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
96‧‧‧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
98‧‧‧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
98a‧‧‧上表面部
98b‧‧‧側面部
100‧‧‧樹脂外殼
101a‧‧‧支持構件
101b‧‧‧支持構件
101c‧‧‧支持構件
101d‧‧‧板狀構件
102‧‧‧電路部
102a‧‧‧電路基板
102b‧‧‧電路基板
104‧‧‧連接器
150‧‧‧傾斜車輛用電池把手
200‧‧‧板狀構件
Ax1‧‧‧前輪軸
Ax2‧‧‧後輪軸
B‧‧‧(傾斜車輛之)後方
b‧‧‧(車體之)後方
bb‧‧‧(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後方
bd‧‧‧(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
bf‧‧‧(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方
bl‧‧‧(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左方
br‧‧‧(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右方
bu‧‧‧(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方
D‧‧‧(傾斜車輛之)下方
d‧‧‧(車體之)下方
F‧‧‧(傾斜車輛之)前方
f‧‧‧(車體之)前方
G1‧‧‧凹處
G2‧‧‧凹處
H‧‧‧大小
H1‧‧‧大小
H2‧‧‧大小
H3‧‧‧大小
H4‧‧‧大小
H100‧‧‧大小
L‧‧‧大小
L‧‧‧(傾斜車輛之)左方
l‧‧‧(車體之)左方
Op1‧‧‧電池裝卸用開口
Op11‧‧‧開口
Op12‧‧‧開口
R‧‧‧(傾斜車輛之)右方
r‧‧‧(車體之)右方
S1‧‧‧第1主面
S2‧‧‧第2主面
S3‧‧‧第3主面
S4‧‧‧第4主面
S5‧‧‧第5主面
S6‧‧‧第6主面
Sp1‧‧‧電池收容空間
Sp2‧‧‧蓄電單元集合體收容空間
U‧‧‧(傾斜車輛之)上方
u‧‧‧(車體之)上方
W‧‧‧大小
圖1係於傾斜車輛1之右方觀察傾斜車輛1所得之圖,且為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及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沿X-X之剖視圖。
圖2係車體2之外觀立體圖。
圖3A係傾斜車輛1之沿Y-Y(參照圖2)之剖面構造圖。
圖3B係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及樹脂外殼100卸除後之狀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
圖4係將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94卸除後之狀態之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
圖5係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安裝於車體2時之車體2及傾斜車輛用電池9之外觀立體圖。
圖6係表示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安裝於車體2時之過程之圖。
圖7係表示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安裝於車體2時之過程之圖。
圖8係表示將傾斜車輛用電池9安裝於車體2時之過程之圖。
圖9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a之外觀立體圖。
圖10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a之沿Z-Z之剖視圖。
圖11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b之外觀立體圖。
圖12係傾斜車輛用電池9c之外觀立體圖。
圖13係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9d之傾斜車輛1之沿Y-Y之剖面構造圖。
圖14係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9e之傾斜車輛1之沿Y-Y之剖面構造圖。
圖15係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9f之傾斜車輛1之沿Y-Y之剖面構造圖。
圖16係具備傾斜車輛用電池9g之傾斜車輛1之沿Y-Y之剖面構造圖。

Claims (14)

  1. 一種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係搭載於傾斜車輛者,上述傾斜車輛具備於上述傾斜車輛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迴轉時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且於上述傾斜車輛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迴轉時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之車體, 將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時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及下方分別定義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及下方, 將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被裝載於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時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面定義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底面, 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具備: 蓄電單元集合體,其包含複數個蓄電單元;及 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其形成收容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之蓄電單元集合體收容空間;且 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中, 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滿足(A)及(B)之條件、或滿足(C)及(D)之條件; (A)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其包含具有第1主面及第2主面之板形狀之底面部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上述第1主面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上述第2主面為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其配置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方並且固定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且具有可分離為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構造; (B)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中之至少一個以上之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小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大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大小,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包含具有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之上述第1主面及作為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之上述第2主面的板形狀之底面部; (C)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包含: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其包含具有第1主面及第2主面之板形狀之底面部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上述第1主面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上述第2主面為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以及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其配置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方並且固定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且具有無法分離為複數個小構件之構造; (D)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大小大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大小,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包含具有自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承受荷重之上述第1主面及作為自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下方由上述傾斜車輛之上述車體支持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述底面之上述第2主面的板形狀之底面部。
  2. 如請求項1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具有沿積層方向積層有具有扁平形狀之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之構造。
  3. 如請求項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之積層方向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
  4. 如請求項2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之積層方向為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
  5. 如請求項3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複數個蓄電單元中之配置於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最下方之上述蓄電單元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大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的大小。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固定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左右方向為上述車體之左右方向, 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左右方向之大小小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前後方向之大小、及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大小。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進而具備安裝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且藉由使用者保持之傾斜車輛用電池把手。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之前表面、後表面、左表面或右表面設置有藉由使用者保持之凹處。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進而具備具有與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相接之第5主面及與上述底面部相接之第6主面之板狀構件。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材料與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材料不同。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中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上部構成構件之材料之比重小於上述蓄電單元集合體殼體下部構成構件之材料之比重。
  13. 一種傾斜車輛,其進而具備: 車體,其於傾斜車輛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迴轉時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於上述傾斜車輛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迴轉時朝上述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用電池,其支持於上述車體; 驅動輪,其支持於上述車體;及 動力單元,其產生用以使上述驅動輪旋轉之驅動力。
  14. 如請求項13之傾斜車輛,其中上述動力單元包含電動馬達, 上述電動馬達藉由上述傾斜車輛用電池之電力產生用以使上述驅動輪旋轉之驅動力。
TW108105782A 2018-03-08 2019-02-21 傾斜車輛用電池及傾斜車輛 TWI7262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1659 2018-03-08
JP2018041659A JP2019160446A (ja) 2018-03-08 2018-03-08 リーン車両用バッテリ及びリーン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9793A true TW201939793A (zh) 2019-10-01
TWI726284B TWI726284B (zh) 2021-05-01

Family

ID=6637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5782A TWI726284B (zh) 2018-03-08 2019-02-21 傾斜車輛用電池及傾斜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37502B1 (zh)
JP (1) JP2019160446A (zh)
TW (1) TWI7262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0167B2 (ja) * 2019-10-21 2022-08-0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及び電動車両
GB2608956A (en) * 2020-02-04 2023-01-18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d vehicle battery pack and straddled vehicle
DE112021002462T5 (de) * 2020-04-22 2023-02-0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preizsitzfahrzeug-Batteriesatz und Spreizsitzfahrzeug
WO2021214903A1 (ja) * 2020-04-22 2021-10-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電池パック及びピュア電動車両
WO2021214904A1 (ja) * 2020-04-22 2021-10-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電池パック及びピュア電動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3504B2 (ja) * 2011-10-28 2014-10-0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5878048B2 (ja) * 2012-03-16 2016-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CN104853979B (zh) * 2012-12-25 2018-01-1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US9868490B2 (en) * 2012-12-25 2018-01-16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vehicle
JP6113218B2 (ja) 2015-04-16 2017-04-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バッテリケース及び電動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37502B1 (en) 2020-10-28
EP3537502A1 (en) 2019-09-11
JP2019160446A (ja) 2019-09-19
TWI726284B (zh) 2021-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6284B (zh) 傾斜車輛用電池及傾斜車輛
US20130299265A1 (en) Electric motorcycle
JP6155259B2 (ja) 支持用構造部品として構成された電気エネルギ貯蔵装置のケースを有する車両
US8312954B2 (en) Frame for a two wheeled electric vehicle
CN102753424A (zh) 踏板摩托车型电动车辆
US11117625B2 (en) Electric or hybrid sport car
EP3536592B1 (en) Straddled electric vehicle
KR102240113B1 (ko) 전기 이륜차용 배터리팩 장착 구조
US20200207201A1 (en) Electric or hybrid sport car
EP3710297A1 (en) Battery module housing and vehicle
JP5846087B2 (ja) 車両
AU2021232213B2 (en) Electric motorcycle with monocoque housing batteries
JP7052715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WO2018159777A1 (ja) 組電池
EP3536591B1 (en) Straddled electric vehicle
CN110626160A (zh) 用于车辆的非对称电池组
CN100441438C (zh) 电源系统的支撑结构
JP3702966B2 (ja) 二輪車両の電池収納構造
EP4324683A1 (en) Battery compartment, chassis and vehicle
WO2022201174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with a receiving chamber assembly
JPH1067233A (ja) 軽車両のバッテリー保持構造
WO2024089710A1 (en) Servicing of batteries of vehicles
OA19102A (en) An asymmetrical battery pack for a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