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7517A - 無線裝置 - Google Patents

無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7517A
TW201937517A TW107139631A TW107139631A TW201937517A TW 201937517 A TW201937517 A TW 201937517A TW 107139631 A TW107139631 A TW 107139631A TW 107139631 A TW107139631 A TW 107139631A TW 201937517 A TW201937517 A TW 2019375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device
spiral structure
metal wire
coil unit
co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9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0052B (zh
Inventor
簡鳳龍
陳茂軍
徐湘惠
李國瑞
林建宏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7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75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0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0052B/zh

Link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了一種無線裝置,包括一第一線圈以及至少一導通組件。第一線圈包括一第一金屬導線以及一第二金屬導線,第一金屬導線是設置於一第一平面,具有一第一螺旋結構。第二金屬導線是設置於一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二螺旋結構,且第二金屬導線是電性連接第一金屬導線。導通組件具有至少一金屬連接件,其中導通組件設置於第一螺旋結構與第二螺旋結構之最內圈。

Description

無線裝置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無線裝置,特別係關於一種具有兩層金屬導線之無線裝置。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今許多電子裝置(例如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皆具有無線充電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將電子裝置放置在一無線充電發射端上,以使電子裝置中的無線充電接收端利用電磁感應方式或電磁共振方式產生電流來對電池進行充電。由於無線充電的便利性,使得具有無線充電模組的電子裝置也逐漸受到大眾的喜愛。
一般而言,無線充電裝置都會包括一個導磁性基板,承載一線圈。其中,當線圈通電而操作於一無線充電模式或者是一無線通訊模式時,導磁性基板可以使得線圈發出的磁力線更為集中,以獲得更好的效能。然而,現有的線圈的繞線方式並無法滿足對於無線裝置的各種要求,例如需要更好的充電、通訊效能與更小的厚度。
因此,如何設計出可滿足使用者各種需求的無線裝置,便是現今值得探討與解決之課題。
有鑑於此,本揭露提出一種無線裝置,以解決上述之問題。
本揭露提供了一種無線裝置,包括一第一線圈以及至少一導通組件。第一線圈包括一第一金屬導線以及一第二金屬導線,第一金屬導線是設置於一第一平面,具有一第一螺旋結構。第二金屬導線是設置於一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二螺旋結構,且第二金屬導線是電性連接第一金屬導線。導通組件具有至少一金屬連接件,其中導通組件設置於第一螺旋結構與第二螺旋結構之最內圈。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無線裝置更包括至少三個導通組件,設置於第一螺旋結構以及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在同一個導通組件中的這些金屬連接件之間的距離大致上相等。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分離於第二螺旋結構。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金屬導線更包括一分離導線,並且分離導線係分離於第一螺旋結構。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分離導線具有一長條形結構,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具有一末端段,並且末端段的延伸方向不同於分離導線之延伸方向。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螺旋結構係依序經由第二螺旋結構、分離導線耦接於第一連接件。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連接件之長度大於第二螺旋結構中每一圈寬度之總和。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二金屬導線包括複數個直線區段與複數個彎曲區段,第一連接件截斷這些彎曲區段之一部分。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由垂直於第一平面之一方向觀看時,第一連接件與第一螺旋結構之末端形成一中空區域。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並且第一連接件未截斷第二螺旋結構之一部分。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連接件未截斷第二螺旋結構之最內圈。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的寬度較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外圈的寬度窄。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螺旋結構具有一中間圈,設置於最內圈以及最外圈之間,其中在中間圈上形成有一第一狹縫,第一狹縫將中間圈分割為一左半部以及一右半部,並且左半部或右半部之寬度小於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的寬度。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螺旋結構由內朝外的每一圈的寬度為漸增。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螺旋結構包括複數個直線區段以及複數個彎曲區段,每一彎曲區段之寬度大於與其相連之直線區段之寬度。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第一金屬導線形成有複數個狹縫,分別形成於這些彎曲區段上。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電性連接部,連接於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的末端。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連接於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以及一電性連接部,連接於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一圈。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連接於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並且由垂直於第一平面之一方向觀看時,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與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部分不重疊。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二線圈,並且第二線圈包括一第三金屬導線,設置於第一平面且環繞第一金屬導線;以及一第四金屬導線,設置於第二平面且環繞第二金屬導線。第一線圈操作在一近場通訊頻帶,並且第二線圈操作為電力傳輸之一發射端或一接收端。
本揭露提供一種無線裝置,包括一線圈單元。在一些實施例中,線圈單元可包括一第一線圈,第一線圈可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導線以及第二金屬導線,第二金屬導線是藉由至少一導通組件電性連接於第一金屬導線,並且導通組件可以設置於第一金屬導線以及第二金屬導線的最內圈,使線圈單元的電流密度可以更均勻的分布,使電流不易集中於特定部分而產生不必要的熱能,進而提升整體效率。
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線圈單元可更包括一第二線圈,其中第一線圈是可操作在一近場通訊(NFC)頻帶,並且第二線圈是可操作為電力傳輸之一發射端或一接收端,以執行無線充電的功能。因此可以使得無線裝置同時進行無線通訊以及無線充電的功能。
為了讓本揭露之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示做詳細說明。其中,實施例中的各元件之配置係為說明之用,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且實施例中圖式標號之部分重複,係為了簡化說明,並非意指不同實施例之間的關聯性。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揭露。
必需了解的是,為特別描述或圖示之元件可以此技術人士所熟知之各種形式存在。此外,當某層在其它層或基板「上」時,有可能是指「直接」在其它層或基板上,或指某層在其它層或基板上,或指其它層或基板之間夾設其它層。
此外,實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對性的用語,例如「較低」或「底部」及「較高」或「頂部」,以描述圖示的一個元件對於另一元件的相對關係。能理解的是,如果將圖示的裝置翻轉使其上下顛倒,則所敘述在「較低」側的元件將會成為在「較高」側的元件。
在此,「約」、「大約」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20%之內,較佳是10%之內,且更佳是5%之內。在此給定的數量為大約的數量,意即在沒有特定說明的情況下,仍可隱含「約」、「大約」之含義。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一無線裝置100之爆炸圖。如第1圖所示,無線裝置100可包括一線圈單元102、一黏著層104、以及一導磁板106。於此實施例中,線圈單元102是設置於導磁板106上,並且線圈單元102是可利用黏著層104連接於導磁板106。其中,黏著層104可為膠帶或其他任何可用於連接之材料。
另外,於此實施例中,導磁板106可為一鐵氧體(Ferrite),但不限於此。舉例來說,於其他實施例中導磁板106也可包括奈米晶材料。導磁板106可具有一導磁率,對應於線圈單元102,使得線圈單元102的電磁波更為集中。
如第1圖所示,線圈單元102包括一基板108以及一線圈結構110,並且線圈結構110是形成於基板108上。於此實施例中,基板108是一軟性電路板,但不限於此,只要是任何可用於形成線圈結構110的基板皆符合本揭露之範疇。再者,線圈單元102可作為一充電線圈,用以對一外部電子裝置(例如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進行無線充電。
舉例來說,線圈單元102的線圈結構110可基於無線充電聯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的標準作為一共振式充電線圈,但不限於此。另外,線圈結構110是可基於無線電力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的標準,例如Qi標準,以作為一感應式充電線圈。因此,此實施方式可使無線裝置100能同時對應不同形式的充電方式,以增加可應用的範圍。舉例來說,在近距離(例如1cm以下)時,使用感應式操作;而在遠距離時,使用共振式操作。
接著請參考第2圖至第4圖,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圈單元102的上視示意圖,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圈單元102在一第一平面1021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並且第4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102在一第二平面1022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要注意的是,第4圖中線圈結構應位於第二平面1022的下方,但為了清楚說明的緣故,第4圖中的線圈結構仍以實線表示。
如第3圖與第4圖所示,線圈單元102的線圈結構110(第一線圈)可包括一第一金屬導線111以及一第二金屬導線112,第一金屬導線111是設置於第一平面1021上,並且第二金屬導線112是設置於第二平面1022上。如第3圖所示,線圈單元102具有一第一終端接點103以及一第二終端接點105,配置以電性連接於一外部電路,例如一控制晶片。
接著,如第3圖與第4圖所示,第一金屬導線111形成有一第一螺旋結構,而第二金屬導線112形成有一第二螺旋結構,大致上對應於第一螺旋結構的形狀與寬度。第一金屬導線111是配置以連接於第一終端接點103,第二金屬導線112是配置以電性連接於第二終端接點105,並且第二金屬導線112是配置以電性連接於第一金屬導線111。
再者,線圈單元102可更包括一或多個導通組件,每一導通組件包括複數個金屬連接件MC(也可稱為導通孔,via),配置以貫穿基板108以連接第一金屬導線111以及第二金屬導線112。舉例來說,如第2圖至第4圖所示,線圈單元102具有一導通組件CA1以及一導通組件CA2,設置於第一、第二螺旋結構之最內圈,配置以連接第一金屬導線111以及第二金屬導線112。藉由設置多個金屬連接件MC,可以使線圈單元102的電流密度更均勻的分布,使電流不易集中於特定部分而產生不必要的熱能,進而提升整體效率。
如第3圖所示,第一金屬導線111更包括一分離導線113,並且分離導線113是位於第一金屬導線111的第一螺旋結構內且分離於第一螺旋結構。再者,如第4圖所示,第二金屬導線112可包括複數個直線區段SS與複數個彎曲區段CS。於此實施例中,每一彎曲區段CS之寬度大於相連接之直線區段SS之寬度。舉例來說,如第3圖所示,最外側的直線區段SS具有一寬度W1,而與其連接之彎曲區段CS具有一寬度W2,並且寬度W2大於寬度W1。藉由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以使線圈單元102的面積縮小,以達到無線裝置100微型化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第2圖至第4圖所示,線圈單元102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114,第一連接件114是分離於前述第二螺旋結構,並且第一螺旋結構是依序經由導通組件CA1、第二螺旋結構、分離導線113、導通組件CA2而耦接於第一連接件114(其耦接的順序也可為相反)。
再者,如第4圖所示,第一連接件114具有一長度L1,而第二螺旋結構中每一圈的寬度之總和為WT(沿著第一連接件114的延伸方向),其中長度L1大於寬度總和WT,使得線圈結構110不易因製造時的誤差造成不良的問題(例如短路)。此外,於此實施例中,如第4圖所示,第一連接件114是由第二螺旋結構的內側延伸至第二螺旋結構的外側並截斷這些彎曲區段CS之一部分。
另外,請參考第2圖與第5圖,第5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第2圖中線段A-A’之剖面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如第2圖所示,線圈單元102可更包括多個導通組件,設置於第一連接件114之兩側。如第2圖與第5圖所示,導通組件CA3以及導通組件CA4可使第一金屬導線111的第一螺旋結構與第二金屬導線112的第二螺旋結構之一部分並聯,因此可以達到降低線圈單元102整體阻抗的效果,並且也可以增加線圈單元102的線圈結構110的圈數。
再者,如第2圖所示,每一導通組件所包括的多個金屬連接件MC是沿著第一金屬導線111的方向排列設置。舉例來說,導通組件CA3中的金屬連接件MC是兩兩沿著第一金屬導線111的延伸方向排列設置。
接著請參考第6圖,第6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第2圖中的區域X的放大圖。如第6圖所示,第一螺旋結構具有一最內圈116、一第一中間圈118、一第二中間圈120以及一最外圈122。其中,最內圈116具有一寬度WA,最外圈122具有一寬度WX,並且最內圈116的寬度WA較最外圈122的寬度WX為窄。於本揭露的各個實施例中,可根據磁場強度對應地改變第一金屬導線111中不同圈的寬度。舉例來說,對應較強磁場時使用較窄的寬度,使得電阻值較高,因此可降低因渦電流造成的損耗。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導線111的第一螺旋結構上可形成有複數個狹縫,分別是形成於彎曲區段CS上。具體而言,如第6圖所示,第一中間圈118與第二中間圈120是設置於最內圈116以及最外圈122之間,並且第二中間圈120上形成有一第一狹縫120S,且第一狹縫120S將第二中間圈120分割為一左半部1201以及一右半部1202。左半部1201及右半部1202分別具有一寬度WC,並且寬度WC是小於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116的寬度WA。
再者,於此實施例中,第一螺旋結構由內朝外每一圈的寬度可為漸增。意即,寬度WA小於第一中間圈118的一寬度WB,寬度WB小於最外圈122的寬度WX,而寬度WC又小於寬度WA。基於此實施例的結構配置,可以降低渦電流的損耗並且也可以使電流密度更為平均。
另外,在本揭露的某些實施例中,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為了增加線圈單元102的整體強度,線圈單元102可更包括複數條擬似金屬導線,設置於第一平面1021。於此實施例中,線圈單元102包括複數個擬似金屬導線1023以及擬似金屬導線1024,並且擬似金屬導線1024是鄰近於第一終端接點103與第二終端接點105。其中,擬似金屬導線1023與擬似金屬導線1024是電性獨立於第一金屬導線111以及第二金屬導線112,並且多條擬似金屬導線1023與多條擬似金屬導線1024彼此皆電性獨立。
藉由設置擬似金屬導線1023以及擬似金屬導線1024,可以使基板108局部的硬度上升,並且可利用此擬似金屬導線1023以及擬似金屬導線1024協助基板108的定位,以提升定位精度以及組裝的方便性。於此實施例中,擬似金屬導線1023以及擬似金屬導線1024是以線狀實現,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於其他實施例中以圓形或矩形等形狀實現。
在第3圖中,線圈單元102可更包括一金屬區塊1025,設置於第一平面1021,以進一步增加線圈單元102的整體強度。再者,多條擬似金屬導線1024是環繞金屬區塊1025且與金屬區塊1025電性獨立。
再者,在本揭露的第4圖的實施例中,無線裝置100可更包括至少一電子元件50,設置於第二平面1022,電子元件50是配置以電性連接於兩個電性接點EC。電子元件50的設置位置是對應於設置在第一平面1021的金屬區塊1025以及部分的擬似金屬導線1024之位置。因此,與電子元件50焊接的電性接點EC在受到衝擊便不會輕易地損壞,進而提升無線裝置100的可靠性。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一線圈單元102A在第二平面1022之示意圖。線圈單元102A與第4圖的線圈單元102相似,差異在於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102A包括至少有三個導通組件係設置於第一、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配置以電性連接於第一螺旋結構與第二螺旋結構。(第一螺旋結構與第3圖相同,故在此省略)。
具體而言,於此實施例中,如第7圖所示,線圈單元102A包括兩個導通組件CA5、兩個導通組件CA6以及兩個導通組件CA7。其中,設置於最內圈的導通組件CA5可包括有五個金屬連接件MC,並且這些金屬連接件MC之間的距離大致上相等。另外,導通組件CA5、導通組件CA6與導通組件CA7是沿著第二金屬導線112的延伸方向上以等距離設置,因此可以提升線圈單元102A的結構強度,並且也可使電流密度更均勻。
藉由此實施例的結構設計,可以增加線圈單元102A的結構強度,並且也可以使得電流密度更均勻。
請參考第8圖至第10圖,第8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202的上視示意圖,第9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在一第一平面2021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並且第10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在一第二平面2022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線圈單元202包括一第一金屬導線211以及一第二金屬導線212,分別設置於第一平面2021以及第二平面2022,並且第一金屬導線211以及第二金屬導線212分別形成一第一螺旋結構以及一第二螺旋結構。
如第10圖所示,線圈單元202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214,分離於第二螺旋結構。再者,如第8圖所示,第一金屬導線211更包括一分離導線224,配置以藉由金屬連接件MC連接第一連接件214以及第二金屬導線212。於此實施例中,如第9圖所示,分離導線224具有一長條形結構,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具有一末端段2111,並且末端段2111的延伸方向不同於分離導線224的延伸方向。於此實施例中,末端段2111的延伸方向實質地垂直於分離導線224的延伸方向,但不限於此實施例。
藉由末端段2111以及分離導線224分別往不同方向延伸的設計,可以增加線圈單元202與其他元件的接觸面積,進而提升散熱效果。另外,如第10圖所示,第二金屬導線212也可設置一非平行區段2121,使散熱效果進一步提升。再者,可藉由對應的電磁場強度來調整線圈之間之間隙大小,來最佳化線圈的工作效率。
請參考第11圖至第13圖,第11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202A的上視示意圖,第12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A在第一平面2021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並且第13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A在第二平面2022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此實施例的線圈單元202A與線圈單元202相似,差異在於此實施例中,由垂直於第一平面2021之一方向觀看時,如第11圖所示,第一連接件214A與第一金屬導線211的第一螺旋結構之一末端2111形成一中空區域HA。基於此實施例的結構設計,可以提升線圈單元202A的感應效率以及散熱效率。
請參考第14圖至第16圖,第14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202B的上視示意圖,第15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B在第一平面2021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並且第16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B在第二平面2022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此實施例的線圈單元202B與前述之線圈單元202A相似,差異在於此實施例中,線圈單元202B更包括一電性連接部225,連接於第一金屬導線211的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的末端。基於此實施例的結構設計,線圈單元202B可以藉由電性連接部225直接與一外部電路進行電性連接,以增加測試線圈單元202B的便利性。
請參考第17圖至第19圖,第17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202C的上視示意圖,第18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C在第一平面2021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並且第19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C在第二平面2022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此實施例的線圈單元202C與前述之線圈單元202B相似,差異在於此實施例中,線圈單元202C具有一電性連接部226,連接於第二金屬導線212的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一圈。另外,線圈單元202C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214C,並且第一連接件214C未截斷第二螺旋結構之一部分。具體而言,第一連接件214C未截斷第二螺旋結構之最內圈(倒數第一圈),並且第一連接件214C是連接於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
基於此實施例的結構設計,線圈單元202C可以藉由電性連接部226直接地與一外部電路進行電性連接,例如連接一測試裝置,以增加測試線圈單元202C的便利性。另外,也可使多個線圈單元202C經由各自的電性連接部226連接至一控制晶片,並且控制晶片可控制多個線圈單元202C之間的連接方式,例如以串聯或是以並聯方式連接。
請參考第20圖至第22圖,第20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202D的上視示意圖,第21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D在第一平面2021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並且第22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202D在第二平面2022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此實施例的線圈單元202D與前述之線圈單元202C相似,其中線圈單元202D的一第一連接件214D是連接於第二金屬導線212的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2122(如第22圖所示)。值得注意的是,此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如第20圖所示,當由垂直於第一平面2021之一方向觀看時,第一金屬導線211的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2112與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2122部分不重疊。
於此實施例中,第二金屬導線212的一最內圈2123與第一金屬導線211的最內圈2112是以串聯方式連接,因此可以降低線圈單元202D整體的電阻,進而可降低因渦電流而造成的損耗。
請參考第23圖至第25圖,第23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302的上視示意圖,第24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302在一第一平面3021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並且第25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302在一第二平面3022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於此實施例中,無線裝置的線圈單元302包括一第一線圈以及一第二線圈,第一線圈包括一第一金屬導線304以及一第二金屬導線306,分別設置於第一平面3021與第二平面3022。另外,第二線圈包括有一第三金屬導線308以及一第四金屬導線310,其中第三金屬導線308是設置於第一平面3021且環繞第一金屬導線304,並且第四金屬導線310是設置於第二平面3022且環繞第二金屬導線306。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導線304是可藉由多個導通組件CA與第二金屬導線306電性連接,並且第二金屬導線306是藉由兩個導通組件CA電性連接於一電性接點EC1以及一電性接點EC2,以使第一線圈經由電性接點EC1以及電性接點EC2電性連接於一外部電路。第三金屬導線308是可藉由多個導通組件CA與第四金屬導線310電性連接。再者,第三金屬導線308是電性連接於一電性接點EC3,第四金屬導線310是藉由導通組件CA電性連接於一電性接點EC4,以使第二線圈電性連接於一外部電路。
值得注意的是,於此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線圈是可操作在一近場通訊(NFC)頻帶,並且所述第二線圈是可操作為電力傳輸之一發射端或一接收端,以執行無線充電的功能。
基於線圈單元302的結構設計,可以使得無線裝置同時進行無線通訊以及無線充電的功能,並且也可以使無線裝置達成微型化的目的。
請參考第26圖至第28圖,第26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302A的上視示意圖,第27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302A在第一平面3021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並且第28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302A在第二平面3022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相似於線圈單元302,於此實施例中,無線裝置的線圈單元302A包括一第一線圈以及一第二線圈,第一線圈包括一第一金屬導線312,設置於第一平面3021上。第二線圈包括有一第二金屬導線314,設置於第一平面3021且環繞第一金屬導線312,並且第二金屬導線314電性連接於電性接點EC1以及電性接點EC2。線圈單元302A與線圈單元302的差異在於,線圈單元302A包括多條連接導線316,設置於第二平面3022上。於此實施例中,兩條連接導線316是配置以將第一金屬導線312連接至兩個電性接點EC,另外三條連接導線316是配置以連接於第二金屬導線314或第一金屬導線312中不同圈的導線。
基於這樣的結構配置,可以簡化線圈單元302A在第二平面3022上的繞線布局(wire layout)。
本揭露提供一種無線裝置,包括一線圈單元。在一些實施例中,線圈單元可包括一第一線圈,第一線圈可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導線以及第二金屬導線,第二金屬導線是藉由至少一導通組件電性連接於第一金屬導線,並且導通組件可以設置於第一金屬導線以及第二金屬導線的最內圈,使線圈單元的電流密度可以更均勻的分布,使電流不易集中於特定部分而產生不必要的熱能,進而提升整體效率。
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線圈單元可更包括一第二線圈,其中第一線圈是可操作在一近場通訊(NFC)頻帶,並且第二線圈是可操作為電力傳輸之一發射端或一接收端,以執行無線充電的功能。因此可以使得無線裝置同時進行無線通訊以及無線充電的功能。
雖然本揭露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揭露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揭露使用。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50‧‧‧電子元件
100‧‧‧無線裝置
102‧‧‧線圈單元
102A‧‧‧線圈單元
1021‧‧‧第一平面
1022‧‧‧第二平面
1023‧‧‧擬似金屬導線
1024‧‧‧擬似金屬導線
1025‧‧‧金屬區塊
103‧‧‧第一終端接點
104‧‧‧黏著層
105‧‧‧第二終端接點
106‧‧‧導磁板
108‧‧‧基板
110‧‧‧線圈結構
111‧‧‧第一金屬導線
112‧‧‧第二金屬導線
113‧‧‧分離導線
114‧‧‧第一連接件
116‧‧‧最內圈
118‧‧‧第一中間圈
120‧‧‧第二中間圈
1201‧‧‧左半部
1202‧‧‧右半部
120S‧‧‧第一狹縫
122‧‧‧最外圈
202‧‧‧線圈單元
2021‧‧‧第一平面
2022‧‧‧第二平面
202A‧‧‧線圈單元
202B‧‧‧線圈單元
202C‧‧‧線圈單元
202D‧‧‧線圈單元
211‧‧‧第一金屬導線
2111‧‧‧末端段
2112‧‧‧最內圈
212‧‧‧第二金屬導線
2121‧‧‧非平行區段
2122‧‧‧倒數第二圈
214‧‧‧第一連接件
214A‧‧‧第一連接件
214C‧‧‧第一連接件
224‧‧‧分離導線
225‧‧‧電性連接部
226‧‧‧電性連接部
302‧‧‧線圈單元
302A‧‧‧線圈單元
3021‧‧‧第一平面
3022‧‧‧第二平面
304‧‧‧第一金屬導線
306‧‧‧第二金屬導線
308‧‧‧第三金屬導線
310‧‧‧第四金屬導線
312‧‧‧第一金屬導線
314‧‧‧第二金屬導線
316‧‧‧連接導線
402‧‧‧線圈單元
4021‧‧‧第一平面
4022‧‧‧第二平面
404‧‧‧第一金屬導線
4041‧‧‧第一傾斜區段
406‧‧‧第二金屬導線
4061‧‧‧第二傾斜區段
408‧‧‧第一分離部
410‧‧‧第二分離部
CA1、CA2、CA3、CA4、CA5、CA6、CA7‧‧‧導通組件
CS‧‧‧彎曲區段
EC、EC1、EC2、EC3、EC4‧‧‧電性接點
L1‧‧‧長度
MC‧‧‧金屬連接件
SS‧‧‧直線區段
WT‧‧‧寬度總和
W1‧‧‧寬度
W2、WA、WB、WC、WX‧‧‧寬度
本揭露可藉由之後的詳細說明並配合圖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強調的是,按照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沒有按比例繪製,並且僅用於說明之目的。事實上,為了能夠清楚的說明,因此各種特徵的尺寸可能會任意地放大或者縮小。 第1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一無線裝置之爆炸圖。 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圈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一第一平面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 第4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一第二平面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第5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第2圖中線段A-A’之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第2圖中的區域X的放大圖。 第7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一線圈單元在第二平面之示意圖。 第8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第9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一第一平面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 第10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一第二平面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第11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第12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一平面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 第13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二平面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第14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第15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一平面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 第16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二平面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第17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第18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一平面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 第19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二平面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第20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第21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一平面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 第22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二平面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第23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第24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一第一平面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 第25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一第二平面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第26圖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無線裝置的一線圈單元的上視示意圖。 第27圖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一平面的上層結構的示意圖。 第28圖為根據本揭露此實施例之線圈單元在第二平面的下層結構之示意圖。

Claims (21)

  1. 一種無線裝置,包括: 一第一線圈,包括: 一第一金屬導線,設置於一第一平面,具有一第一螺旋結構;以及 一第二金屬導線,設置於一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二螺旋結構,且電性連接該第一金屬導線;以及 至少一導通組件,具有至少一金屬連接件,其中該導通組件設置於該第一螺旋結構與該第二螺旋結構之最內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更包括至少三個導通組件,設置於該第一螺旋結構以及該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在同一個導通組件中的該些金屬連接件之間的距離大致上相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分離於該第二螺旋結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金屬導線更包括一分離導線,並且該分離導線係分離於該第一螺旋結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分離導線具有一長條形結構,該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具有一末端段,並且該末端段的延伸方向不同於該分離導線之延伸方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螺旋結構係依序經由該第二螺旋結構、該分離導線耦接於該第一連接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連接件之長度大於該第二螺旋結構中每一圈寬度之總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二金屬導線包括複數個直線區段與複數個彎曲區段,並且該第一連接件截斷該些彎曲區段之一部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由垂直於該第一平面之一方向觀看時,該第一連接件與該第一螺旋結構之末端形成一中空區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並且該第一連接件未截斷該第二螺旋結構之一部分。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連接件未截斷該第二螺旋結構之最內圈。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的寬度較該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外圈的寬度窄。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螺旋結構具有一中間圈,設置於該最內圈以及該最外圈之間,其中在該中間圈上形成有一第一狹縫,該第一狹縫將該中間圈分割為一左半部以及一右半部,並且該左半部或該右半部之寬度小於該第一螺旋結構之該最內圈的寬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螺旋結構由內朝外的每一圈的寬度為漸增。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螺旋結構包括複數個直線區段以及複數個彎曲區段,並且每一彎曲區段之寬度大於與其相連之直線區段之寬度。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金屬導線具有複數個狹縫,分別形成於該些彎曲區段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電性連接部,連接於該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的末端。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更包括: 一第一連接件,連接於該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以及 一電性連接部,連接於該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一圈。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接件,連接於該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並且由垂直於該第一平面之一方向觀看時,該第一螺旋結構之最內圈與該第二螺旋結構之倒數第二圈部分不重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裝置,更包括一第二線圈,並且該第二線圈包括: 一第三金屬導線,設置於該第一平面且環繞該第一金屬導線;以及 一第四金屬導線,設置於該第二平面且環繞該第二金屬導線; 其中該第一線圈操作在一近場通訊頻帶,並且該第二線圈操作為電力傳輸之一發射端或一接收端。
TW107139631A 2017-11-21 2018-11-08 無線裝置 TWI820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89305P 2017-11-21 2017-11-21
US62/589,305 2017-11-21
US201762595820P 2017-12-07 2017-12-07
US62/595,820 2017-1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7517A true TW201937517A (zh) 2019-09-16
TWI820052B TWI820052B (zh) 2023-11-01

Family

ID=6685908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9614A TWI794327B (zh) 2017-11-21 2018-11-08 無線裝置
TW107139631A TWI820052B (zh) 2017-11-21 2018-11-08 無線裝置
TW107140335A TWI784081B (zh) 2017-11-21 2018-11-14 無線系統以及無線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9614A TWI794327B (zh) 2017-11-21 2018-11-08 無線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0335A TWI784081B (zh) 2017-11-21 2018-11-14 無線系統以及無線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69172B2 (zh)
CN (4) CN209170059U (zh)
TW (3) TWI7943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30949B (zh) * 2022-01-20 2023-01-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的发射端、充电底座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602913D0 (en) * 1986-02-06 1986-03-12 Cotag International Ltd Aerial systems
JP3986701B2 (ja) 1999-03-15 2007-10-03 日立情報通信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無線カード用通信装置
JP2011142724A (ja) * 2010-01-06 2011-07-21 Hitachi Ltd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近接場アンテナ
JP5711572B2 (ja) 2011-03-02 2015-05-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アイソレータ用回路基板、アイソレータ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20150269474A1 (en) * 2011-08-08 2015-09-24 David Finn Rfid transponder chip modules
KR101327081B1 (ko) * 2011-11-04 2013-11-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수신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9859052B2 (en) * 2013-11-25 2018-01-02 A.K. Stamping Co., Inc. Wireless charging coil
US9276642B2 (en) * 2014-06-26 2016-03-01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Computing device having multiple co-located antennas
CN105633563B (zh) * 2014-10-30 2019-02-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近场通讯天线
TWI596628B (zh) * 2015-02-11 2017-08-21 富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無線充電裝置之感應線圈結構
JP6485336B2 (ja) 2015-11-25 2019-03-20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電気回路
WO2017119215A1 (ja) 2016-01-07 2017-07-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複合アンテナ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527794B1 (ko) * 2016-02-04 2023-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코일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5932787B (zh) 2016-06-14 2018-10-02 四川大学 有源电磁干扰抑制补偿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WO2018079718A1 (ja) 2016-10-29 2018-05-03 株式会社フェニックスソリューション アンテナ搭載形の通信用icユニット及び導体付きアンテナ搭載形の通信用ic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7829A (zh) 2019-09-16
TWI820052B (zh) 2023-11-01
JP7169172B2 (ja) 2022-11-10
CN209266128U (zh) 2019-08-16
CN109830999A (zh) 2019-05-31
TWI794327B (zh) 2023-03-01
TWI784081B (zh) 2022-11-21
CN209169985U (zh) 2019-07-26
TW201926854A (zh) 2019-07-01
CN209170059U (zh) 2019-07-26
JP2019097168A (ja)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8640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630833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181637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6635116B2 (ja) 多層基板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587045B1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901715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KR102022706B1 (ko) 안테나 모듈
JP7233893B2 (ja) 無線装置
TWI820052B (zh) 無線裝置
JP5884538B2 (ja)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
US10855108B2 (en) Wireless device
KR101983195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JPWO2013099811A1 (ja) アンテナ装置、通信装置および移動体通信装置
JP6566184B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014387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KR102532887B1 (ko) 안테나 모듈
KR102014378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TW202141848A (zh) 導線平行嵌入式無線充電天線
TWI492448B (zh) 具有天線之封裝結構及其天線
JP2011130329A (ja) 電子回路装置、その電子回路基板および電子回路チップ
KR20130072525A (ko) 전력 결합기
JP2021048530A (ja) コイルアンテナ、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