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7391A - 資訊處理方法、資訊處理裝置、程式、及資訊處理終端 - Google Patents
資訊處理方法、資訊處理裝置、程式、及資訊處理終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37391A TW201937391A TW108105647A TW108105647A TW201937391A TW 201937391 A TW201937391 A TW 201937391A TW 108105647 A TW108105647 A TW 108105647A TW 108105647 A TW108105647 A TW 108105647A TW 201937391 A TW201937391 A TW 20193739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 account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terminal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40—User authentication by quorum, i.e. whereby two or more security principals are required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8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y delegation of authentication, e.g. a proxy authenticates an entity to be authenticated on behalf of this entity vis-à-vis an authentication entit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4—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 G06F21/35—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communicating wirelessl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5—Structures or tool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5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an additional device, e.g. smartcard, SIM or a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61—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biometrical features, e.g. fingerprint, retina-sca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7—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wherein the security policies are location-dependent, e.g. entities privileges depend on current location or allowing specific operations only from locally connected termin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2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21/00 and subgroups address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11—Location-sensitive, e.g. geographical location, GP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2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21/00 and subgroups address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31—Lost password, e.g. recovery of lost or forgotten passwor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3—Location-dependent; Proximity-depend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7—Graphical ident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其執行下列處理:各自管理前述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一帳戶及第二帳戶的處理;收到來自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要求時,將前述第二帳戶的用戶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處理;當基於輸入至前述第二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許可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登入的處理。
Description
本揭示係關於資訊處理方法、資訊處理裝置、程式、及資訊處理終端。
向來,於經由網路對用戶終端提供各種服務的伺服器,當用戶登入該伺服器所提供的服務時,利用用戶ID及密碼等進行認證的技術為已知的。
又,為了提升安全性,除了利用用戶ID及密碼等的認證之外,進行由伺服器發送SMS(簡訊服務(Short Message Service))、或以電子郵件等發送認證號碼(安全碼)等的二階段認證(雙因素認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的技術為已知的(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表2012-506594號公報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表2012-506594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然而,於歷來技術,有下列問題,例如,無法利用電話號碼或電郵位址的變更等來進行二階段認證、有發生無法利用用戶的帳戶來登入的情形。
本揭示係鑑於上述問題而完成,以提供可防止無法利用用戶的帳戶來登入的情形的技術為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資訊處理方法係執行下列處理,資訊處理裝置係各自管理前述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一帳戶及第二帳戶的處理;收到來自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要求時,將前述第二帳戶的用戶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處理;當基於輸入至前述第二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許可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登入的處理。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法規事項之遵守>
應當注意本說明書記載之揭示係以遵守本揭示之實施所必要的實施國家的法規事項為前提,例如通訊的秘密等。
應當注意本說明書記載之揭示係以遵守本揭示之實施所必要的實施國家的法規事項為前提,例如通訊的秘密等。
關於用以實施與本揭示有關的資訊處理方法、資訊處理裝置、及程式的實施形態,參照圖式加以說明。
<系統構成>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1之構成。如圖1所揭示,於通訊系統1,經由網路30而將伺服器10與終端20(終端20A、終端20B、終端20C)連接。伺服器10提供經由網路30,實現終端20至用戶擁有的終端20間發送和接收訊息的服務。又,與網路30連接的終端20之數目並未限定。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1之構成。如圖1所揭示,於通訊系統1,經由網路30而將伺服器10與終端20(終端20A、終端20B、終端20C)連接。伺服器10提供經由網路30,實現終端20至用戶擁有的終端20間發送和接收訊息的服務。又,與網路30連接的終端20之數目並未限定。
網路30係負責連接一個以上之終端20與一個以上之伺服器10的任務。即,網路30係意指一種通訊網,其提供終端20與伺服器10連接後,可發送和接收資料的連接路徑。
網路30之中之一個或複數個部分係可為有線網路或無線網路。網路30,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可包含隨意網路(ad hoc network)、內部網路(intranet)、外部網路(extranet)、虛擬專用網路(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AN:WLAN)、廣域網路(wide area network:WAN)、無線WAN(wireless WAN:WWAN)、都會區域網路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網際網路之一部分、公用交換電話網路(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之一部分、行動電話網路、ISDN(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s))、無線LAN、LTE(長程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CDMA(碼分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藍芽(Bluetooth(註冊商標))、衛星通訊等,或此等之二個以上之組合。網路30係可包含一個或複數個之網路30。
終端20(終端20A、終端20B、終端20C)係可為任何終端,只要係於各實施形態可實現記載的機能的資訊處理終端即可。終端20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包含智慧型手機、行動電話(功能型手機(feature phone))、電腦 (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桌上型、膝上型、平板型等)、媒體電腦平台(media computer platform)(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電纜、衛星轉頻器(satellite set-top box)、數位視訊記錄器(digital video recorder))、手持式電腦裝置(handheld computer device)(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PDA・(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電子郵件用戶代理人(e-mail user agent)等)、可穿戴終端(眼鏡型裝置、手錶型裝置等)、或其他種之電腦 、或交流平台(communication platform)。又,終端20係可表現為資訊處理終端。
由於終端20A、終端20B及終端20C之構成係基本上相同,而於以下之説明,針對終端20加以説明。又,因應必要,將用戶X所利用的終端表示為終端20X,將與用戶X或終端20X相關聯的指定服務中的用戶資訊表示為用戶資訊X。又,用戶資訊係指於指定的服務中與用戶所利用的帳戶有關的用戶的資訊。用戶資訊,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包含由用戶輸入或由指定的服務賦予之用戶名稱、用戶的圖像影像(Icon image)、用戶的年齡、用戶的性別、用戶的住所、用戶的興趣趣向、用戶的識別碼等之與用戶有關聯的資訊,可為此等之任一者或其組合。
伺服器10係具備對終端20提供指定服務的機能。伺服器10可為任何裝置,只要為可實現於各實施形態記載的機能的資訊處理裝置即可。伺服器10,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包含伺服器裝置、電腦 (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桌上型、膝上型、平板型等)、媒體電腦平台(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電纜、衛星轉頻器、數位視訊記錄器)、手持式電腦裝置(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PDA、電子郵件用戶代理人等)、或其他種之電腦 、或交流平台。又,伺服器10可表現為資訊處理裝置。於無須區別伺服器10與終端20的情形,伺服器10與終端20可各自表現為資訊處理裝置。
<硬體(HW)構成>
使用圖1,針對通訊系統1所含的各裝置之HW構成加以説明。
使用圖1,針對通訊系統1所含的各裝置之HW構成加以説明。
(1)終端之HW構成
終端20係具備控制裝置21(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裝置))、儲存裝置28、通訊I/F 22(介面(interface))、輸入和輸出裝置23、顯示裝置24、麥克風25、揚聲器26、照相機27。終端20之HW之各構成要素並未限定,作為其例,藉由匯流排(bus)B而相互連接。
通訊I/F 22係藉由網路30而進行各種資料的發送和接收。該通訊係可以有線、無線之任一者執行,只要可執行彼此的通訊,可使用任何的通訊協議(communication protocol)。通訊I/F 22係具有藉由網路30而執行與伺服器10的通訊的機能。通訊I/F 22係按照來自控制裝置21的指示,將各種資料發送至伺服器10。又,通訊I/F 22係收到來自伺服器10發送的各種資料,並傳輸到控制裝置21。
輸入和輸出裝置23係包含對終端20輸入各種操作的裝置、及輸出經終端20處理的處理結果的裝置。輸入和輸出裝置23係輸入裝置與輸出裝置可為一體化,亦可輸入裝置與輸出裝置分離。
輸入裝置係藉由可接收來自用戶的輸入而傳輸與該輸入有關的資訊至控制裝置21的全部種類之裝置之任一者或其組合來實現。輸入裝置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包含觸控面板、觸控顯示器、鍵盤等之硬體鍵、滑鼠等之指向裝置(pointing device)、照相機(藉由動態影像的操作輸入)、麥克風(利用音聲的操作輸入)。
輸出裝置係利用可輸出經控制裝置21處理的處理結果的全部種類之裝置之任一者或其組合而實現。輸出裝置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包含觸控面板、觸控顯示器、揚聲器(聲音輸出)、透鏡(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3D(three dimensions)輸出、全像(hologram)輸出)、印表機等。
顯示裝置24係利用可按照寫入碼框緩衝器(frame buffer)的顯示資料而顯示的全部種類之裝置之任一者或其組合而實現。顯示裝置24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包含觸控面板、觸控顯示器、監視器(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液晶顯示器、OELD(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頭戴顯示裝置(HDM:Head Mounted Display)、光雕投影(projection mapping)、全像、於空氣中等(亦可為真空)可顯示影像或正文資訊(text information)等的裝置。又,此等之顯示裝置24亦可為能以3D顯示資料。
輸入和輸出裝置23為觸控面板的情形,輸入和輸出裝置23及顯示裝置24可以大致相同的大小及形狀被配置為對向。
控制裝置21係具有用以執行藉由程式內所含的代碼或命令而實現的機能之物理上構造化的電路,且未限定,作為其例,有利用硬體內藏的資料處理裝置而實現。
控制裝置21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包含中央處理裝置(CPU)、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核心處理器(processor core)、多處理器(multiprocessor)、ASIC(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FPGA(現場可程式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儲存裝置28係具有於儲存終端20動作所必要的各種程式及各種資料的機能。儲存裝置28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包含HDD(硬式磁碟機(hard disk drive))、SSD(固態驅動機(solid state drive))、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RA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OM(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等各種記憶媒體。
終端20將程式P儲存於儲存裝置28,並藉由執行此程式P,控制裝置21執行控制裝置21所包含的各部分的處理。即,儲存於儲存裝置28的程式P係使於終端20實現控制裝置21所執行的各機能。
麥克風25係被利用於聲音資料的輸入。揚聲器26係被利用於聲音資料的輸出。照相機27係被利用於動態影像資料的取得。
(2)伺服器之HW構成
伺服器10係具備控制裝置11(CPU)、儲存裝置15、通訊I/F 14(介面)、輸入和輸出裝置12、顯示器13。伺服器10之HW之各構成要素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藉由匯流排B而相互連接。
伺服器10係具備控制裝置11(CPU)、儲存裝置15、通訊I/F 14(介面)、輸入和輸出裝置12、顯示器13。伺服器10之HW之各構成要素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藉由匯流排B而相互連接。
控制裝置11係具有用以執行藉由程式內所含的代碼或命令而實現的機能之物理上構造化的電路,且未限定,作為其例,有利用硬體內藏的資料處理裝置而實現。
控制裝置11,代表性者為中央處理裝置(CPU),其他可為微處理器、核心處理器、多處理器、ASIC、FPGA。惟,於本揭示,控制裝置11並未限定於此等。
儲存裝置15係具有於儲存伺服器10動作所必要的各種程式及各種資料的機能。儲存裝置15係利用HDD、SSD、快閃記憶體等各種之記憶媒體而實現。惟,於本揭示,儲存裝置15並未限定於此等。
通訊I/F 14係藉由網路30進行各種資料的發送和接收。該通訊可以有線、無線之任一者執行,只要可執行彼此之通訊即可,可使用任何的通訊協議。通訊I/F 14係具有藉由網路30而執行與終端20的通訊的機能。通訊I/F 14係按照來自控制裝置11的指示,將各種資料發送至終端20。又,通訊I/F 14係接收來自終端20所發送的各種資料,並傳輸至控制裝置11。
輸入和輸出裝置12係利用對伺服器10輸入各種操作的裝置而實現。輸入和輸出裝置12係利用收到來自用戶的輸入,可將與該輸入有關的資訊傳輸至控制裝置11的全部種類之裝置之任一者或其組合而實現。輸入和輸出裝置12係可藉由代表性的鍵盤等代表的硬體鍵、滑鼠等之指向裝置而實現。又,輸入和輸出裝置12並未限定,作為其例,可包含觸控面板、照相機(藉由動態影像的操作輸入)、麥克風(利用聲音的操作輸入)。惟,於本揭示,輸入和輸出裝置12並未被限定於此等。
顯示器13,代表性地可以監視器(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液晶顯示器、OELD(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實現。又,顯示器13亦可為頭戴式顯示器(HDM)等。又,此等之顯示器13亦可為能以3D顯示資料。惟,於本揭示,顯示器13並未限定於此等。
伺服器10係將程式P儲存於儲存裝置15,並藉由執行此程式P,控制裝置11執行控制裝置11所含的各部分之處理。即,儲存於儲存裝置15的程式P係於伺服器10實現控制裝置11所執行的各機能。
說明於本揭示之各實施形態,藉由終端20及/或伺服器10之CPU執行程式P,而實現者。
又,終端20之控制裝置21、及/或伺服器10之控制裝置11不僅藉由CPU,亦可藉由積體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晶片、LSI(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等所形成的邏輯電路(硬體)或專用電路而實現各處理。又,此等之電路係可利用一個或複數個積體電路而實現,亦可利用一個積體電路實現各實施形態所示的複數個處理。又,LSI依集積度的不同,有時亦稱為VLSI、Super LSI、Ultra LSI等。
又,本揭示之各實施形態的程式P(軟體程式/電腦程式)亦可以儲存於電腦可讀取的記憶媒體的狀態被提供。 記憶媒體係可於「非暫時的有形媒體」中儲存程式。
記憶媒體為適當的情形,可包含一個或複數個基於半導體之適當記憶媒體、或其他之積體電路(IC)(並未限定,作為其例,有場域可程式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或專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C (ASIC))等)、硬式磁碟機(hard disk drive (HDD))、混合硬碟(hybrid hard drive (HHD))、光碟、光碟驅動機(optical disk drive(ODD))、磁光碟(magneto optical disk)、磁光驅動機(magneto-optical drive)、軟式磁片(floppy diskette)、軟式磁碟機(floppy disk drive (FDD))、磁帶(magnetic tape)、固態驅動機(SSD)、RAM驅動機、保全數位卡(secure digital card)或驅動機、任意之其他之適當記憶媒體、或此等之二個以上之適當組合。記憶媒體,於適當情形,可為揮發性、非揮發性、或揮發性與非揮發性的組合。又,記憶媒體並未限於此等例,只要可儲存程式P,可為任何的裝置或媒體。
伺服器10及/或終端20係藉由讀取儲存於記憶媒體的程式P,並執行讀取的程式P,可實現各實施形態所示的複數個機能部的機能。
又,本揭示之程式P係可藉由能傳輸該程式的任意傳輸媒體(通訊網路或放送波等),而被提供至伺服器10及/或終端20。伺服器10及/或終端20並未限定,作為其例,藉由執行經由網際網路等而下載的程式P,而實現各實施形態所示的複數個機能部之機能。
又,本揭示之各實施形態亦可以程式P藉由電子傳輸而被具體化,以嵌入載波(carrier wave)的資料信號的形態而被實現。
伺服器10及/或終端20中的處理之至少一部分可利用一個以上之電腦所構成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而被實現。
伺服器10及/或終端20中的處理之至少一部分可利用一個以上之電腦所構成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而被實現。
終端20中的處理之至少一部分可為由伺服器10進行的構成。此情形,可為以伺服器10進行終端20之控制裝置21之各機能部的處理中的至少一部分的處理的構成。
可為將伺服器10中的處理之至少一部分以終端20進行的構成。此情形,可為伺服器10之控制裝置11之各機能部的處理之至少一部分的處理以終端20進行的構成。
只要未明確提及,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中判定之構成並非必須,可為於滿足判定條件的情形,進行指定的處理,亦可於未滿足判定條件的情形,進行指定的處理。
又,本揭示之程式並未限定,作為其例,使用ActionScript、JavaScript(註冊商標)等之指令語言(script language)、Objective-C、Java(註冊商標)等之物件導向程式設計語言(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HTML5等之標示語言(markup language)等而執行。
<實施形態>
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係預先將第一帳戶之用戶的認證資訊,輸入至由第一帳戶之用戶所選擇的第二帳戶之用戶所操作的第二終端,於該第二終端,一旦成功認證使用第一帳戶之用戶的該認證資訊,於第一帳戶之用戶的第一終端,以第一帳戶登入成為可能的形態。
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係預先將第一帳戶之用戶的認證資訊,輸入至由第一帳戶之用戶所選擇的第二帳戶之用戶所操作的第二終端,於該第二終端,一旦成功認證使用第一帳戶之用戶的該認證資訊,於第一帳戶之用戶的第一終端,以第一帳戶登入成為可能的形態。
<機能構成>
(1)終端之機能構成
如圖1所示,終端20係利用儲存裝置28,儲存包含與該終端20之用戶有關資料的帳戶資訊281。於帳戶資訊281,例如,於伺服器10所儲存的帳戶資訊151中所包含的各終端的用戶資料中,亦可僅與該終端20之用戶有關資料。
(1)終端之機能構成
如圖1所示,終端20係利用儲存裝置28,儲存包含與該終端20之用戶有關資料的帳戶資訊281。於帳戶資訊281,例如,於伺服器10所儲存的帳戶資訊151中所包含的各終端的用戶資料中,亦可僅與該終端20之用戶有關資料。
又,如圖1所示,終端20係具有接收部210、控制部211、發送和接收部212、及顯示控制部213,作為利用控制裝置21所實現的機能。
接收部210係接收來自終端20之用戶的各種操作。接收部210係接收例如,選擇輔助者的操作、及承認成為輔助者的操作等。其中,輔助者係指一個帳戶之用戶,於無法使用該一帳戶登入的狀況,可恢復該一帳戶的其他帳戶之用戶。
又,帳戶之恢復係指,於用戶側之例如如以下的各種事態,無法以該用戶之帳戶登入的情形,成為可以該用戶之帳戶再次登入的方式。又,以下,為無法以該用戶之帳戶登入的事態之例,本揭示,無法作為對象的登入的事態並未限定於以下的情形之例。
・用戶忘記該用戶之帳戶之密碼等的情形。
・用戶忘記該用戶之密碼等的情形,若為對該帳戶事先註冊的電郵地址,發送密碼再發行用之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或密碼等的系統。於此系統,由於將該電郵地址所提供的服務解約、或利用該電郵地址的密碼亦忘記等,而該用戶無法看見發送至該電郵地址的郵件的情形。
・除了利用用戶ID及密碼等的認證,於進行利用終端ID等的二階段認證的系統,由於終端的機種變更、或該終端之OS(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之初期化等而用戶的終端的終端ID被變更的情形。
・終端ID被變更的情形,於利用行動電話號碼的SMS訊息等而發送認證號碼,使用該認證號碼而進行認證的系統,由於行動電話的解約等而該用戶的終端無法接受該SMS的情形。
・於舊終端進行指定的接收操作後,於指定時間以內,若於新終端利用用戶ID及密碼等的認證成功,於下一次以後的登入,作為進行利用該新終端之終端ID等的二階段認證的系統。於此系統,進行該指定之接收操作之前,用戶因舊終端丟失、丟棄、或賣掉等,而於舊終端不能進行該指定的接收操作的情形。
・用戶忘記該用戶之帳戶之密碼等的情形。
・用戶忘記該用戶之密碼等的情形,若為對該帳戶事先註冊的電郵地址,發送密碼再發行用之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或密碼等的系統。於此系統,由於將該電郵地址所提供的服務解約、或利用該電郵地址的密碼亦忘記等,而該用戶無法看見發送至該電郵地址的郵件的情形。
・除了利用用戶ID及密碼等的認證,於進行利用終端ID等的二階段認證的系統,由於終端的機種變更、或該終端之OS(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之初期化等而用戶的終端的終端ID被變更的情形。
・終端ID被變更的情形,於利用行動電話號碼的SMS訊息等而發送認證號碼,使用該認證號碼而進行認證的系統,由於行動電話的解約等而該用戶的終端無法接受該SMS的情形。
・於舊終端進行指定的接收操作後,於指定時間以內,若於新終端利用用戶ID及密碼等的認證成功,於下一次以後的登入,作為進行利用該新終端之終端ID等的二階段認證的系統。於此系統,進行該指定之接收操作之前,用戶因舊終端丟失、丟棄、或賣掉等,而於舊終端不能進行該指定的接收操作的情形。
例如,控制部211係進行於伺服器10註冊終端20之用戶所選擇的輔助者的處理、及使用該輔助者而進行用以恢復帳戶的各種處理。又,例如控制部211係進行用以恢復將終端20之用戶作為輔助者的其他用戶之帳戶的各種處理。
又,例如,控制部211係進行由伺服器10所提供的用以使用SNS(社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之即時通訊服務的各種處理。
發送和接收部212係於包含複數個用戶的群組,將各種內容經由伺服器10而於另一終端20發送和接收。又,發送和接收部212係進行用以登入於伺服器10的通訊。
顯示控制部213係按照來自控制部211、或伺服器10之顯示控制部112的指示,控制終端20之畫面的顯示。
(2)伺服器之機能構成
如圖1所示,伺服器10係利用儲存裝置15,儲存包含關於各終端20之用戶的資料的帳戶資訊151。關於帳戶資訊151所儲存的資料後述。
(2)伺服器之機能構成
如圖1所示,伺服器10係利用儲存裝置15,儲存包含關於各終端20之用戶的資料的帳戶資訊151。關於帳戶資訊151所儲存的資料後述。
又,如圖1所示,伺服器10係具有控制部110、發送和接收部111、及顯示控制部112,作為由控制裝置11所實現的機能。
例如,控制部110係將複數個用戶之帳戶,儲存於儲存裝置15之帳戶資訊151而加以管理。又,例如,控制部110係回應一個帳戶之用戶之操作,進行註冊對該一個帳戶的輔助者之用戶的處理。又,控制部110,例如,基於對一個帳戶的輔助者之終端20所輸入的該一個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進行許可該一個帳戶之用戶的登入的處理。
又,例如,控制部110係進行用以將SNS中的即時通訊服務等之服務提供於帳戶之用戶之終端20的各種處理。
發送和接收部111係按照控制部110之指示,將帳戶之恢復等用的各種資料,發送和接收至終端20。又,發送和接收部111係利用即時通訊服務等,於包含複數之用戶的群組,進行接收來自終端20的訊息、戳記(stamp)、動態影像、聲音等的內容的轉送。
發送和接收部111係按照控制部110之指示,將帳戶之恢復等用的各種資料,發送和接收至終端20。又,發送和接收部111係利用即時通訊服務等,於包含複數之用戶的群組,進行接收來自終端20的訊息、戳記(stamp)、動態影像、聲音等的內容的轉送。
顯示控制部112係按照控制部110之指示,於終端20之畫面,顯示帳戶之恢復等用之各種顯示畫面。
<輔助者註冊處理>
接著,參照圖2、圖3A至圖3D、及圖4A至圖4D,説明關於通訊系統1之輔助者註冊處理。圖2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通訊系統1之輔助者註冊處理之一例的順序圖。圖3A至圖3D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A之終端20A中的顯示畫面的圖。圖4A至圖4D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B之終端20B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接著,參照圖2、圖3A至圖3D、及圖4A至圖4D,説明關於通訊系統1之輔助者註冊處理。圖2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通訊系統1之輔助者註冊處理之一例的順序圖。圖3A至圖3D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A之終端20A中的顯示畫面的圖。圖4A至圖4D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B之終端20B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又,用戶B係可為例如,用戶A之配偶者、親人、友人、或同事等。或者,用戶A與用戶B可為同一人物所利用的複數個帳戶之各自相關的用戶。即,用戶A與用戶B可為各自與不同帳戶有關的用戶。因此,用戶A、及用戶B係各自亦可稱為與帳戶A(「第一帳戶」之一例)有關的用戶、及與帳戶B(「第二帳戶」之一例)有關的用戶。
又,關於以下之輔助者註冊處理的説明,用戶A、及用戶B係事先登入於伺服器10所提供的SNS等之服務者。又,終端20係藉由進行該登入,成為可利用該服務。
於步驟S101,終端20A之接收部210係接收來自用戶A開始輔助者之註冊的操作。其中,例如,於圖3A之顯示畫面301,由用戶A按下「輔助者註冊」按鈕302。接著,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係發送輔助者候補之決定要求至伺服器10(步驟S102)。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決定輔助者之候補(步驟S103)。關於決定輔助者之候補的處理後述。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係將輔助者之候補之資訊發送至終端20A(步驟S104)。
接著,終端20A之顯示控制部213係使輔助者之候補顯示於畫面(步驟S105)。其中,例如,終端20A係於圖3B之顯示畫面311,於區域312,顯示輔助者之候補之用戶的圖像(icon)及顯示全部名稱的名單。又,圖像313A、及用戶之顯示名稱313B為用戶B之圖像、及顯示名稱。
接著,終端20A之接收部210係接收選擇來自用戶A、來自該候補作為輔助者之註冊的用戶的操作(步驟S106)。以下説明,於圖3B之顯示畫面311,用戶B被選擇作為輔助者。接著,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係將被選擇的用戶B之資訊發送至伺服器10(步驟S107)。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係產生將用戶B作為用戶A之輔助者而註冊用的符記(token)(步驟S108)、並將產生的符記發送至終端20A(步驟S109)。其中,該符記係僅自產生後一定時間(例如,1小時)以內有效的認證資訊,例如,包含用戶A及用戶B等之資訊。
接著,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係將該符記所含的資訊通知位於離終端20A指定範圍以內的其他終端20B (步驟S110)。其中,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係如圖3C之顯示畫面321,藉由使包含該符記之資訊的2次元條碼322於畫面顯示,於以位於離終端20A指定範圍(可辨識2次元條碼322的解析度下可拍攝的範圍)以內的終端20B,可讀取該符記即可。或,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亦可利用藍芽、NFC(近距離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無線LAN、紅外線通訊、超音波通訊等之近距離無線通訊,將該符記所包含的資訊,發送至離位於終端20A指定範圍以內的終端20B。或者,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例如,亦可利用藉由USB(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纜線等之纜線的通訊,將該符記所包含的資訊,發送至離位於終端20A指定範圍以內的終端20B。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係將輔助者承認要求發送至用戶B之終端20B(步驟S111)。
接著,終端20B之顯示控制部213係使輔助者承認要求所包含的資訊於畫面顯示(步驟S112)。其中,終端20B之顯示控制部213係如圖4A之顯示畫面401,使顯示接受成為用戶A之輔助者之承認操作的畫面。於圖4A之顯示畫面401,顯示來自用戶A的成為輔助者的要求的訊息402、用戶A 之圖像403、確認是否成為用戶A之輔助者的訊息404。於顯示畫面401,按下「是」按鈕405時,進行以下的處理。又,按下「否」按鈕406時,拒絕來自用戶B的輔助者註冊。
接著,終端20B之控制部211係反應用戶B之承認操作,自終端20A取得該符記(步驟S113)。其中,終端20B之控制部211係如圖4B之顯示畫面411,亦可自使用戶A之終端20A使提示2次元條碼的讀取的訊息412顯示,反應用戶B之攝影操作,自以照相機攝影的該2次元條碼取得該符記。或者,終端20B之控制部211亦可藉由近距離無線通訊或終端間直接連接的電纜的通訊,自終端20A取得該符記。
接著,終端20B之接收部210係接收用戶A之認證資訊之輸入操作(步驟S114)。其中,終端20B之控制部211,將該符記自終端20A取得時,如圖4C之顯示畫面421,利用顯示控制部213使顯示提示用戶A之認證資訊之輸入的訊息422。作為用戶A之認證資訊,例如,可輸入用戶A之臉部畫像、指紋、或聲音等之於活體認證用的生物資訊(活體認證資訊)。或者,作為用戶A之認證資訊,例如,可使用用戶A之輔助者的帳戶A之恢復用的密碼、或輸入秘密詢問及回答等。接著,終端20B之控制部211係使輸入的用戶A之認證資訊(活體認證資訊或密碼等)儲存於儲存裝置28(步驟S115)。又,終端20B之控制部211亦可使用戶A之認證資訊儲存於伺服器10。接著,終端20B之控制部211可將輔助者完成承認的回答發送至伺服器10(步驟S116),利用顯示控制部213使於畫面顯示輔助者承認之完成 (步驟S117)。其中,終端20B之控制部211係如圖4D之顯示畫面431,使顯示用戶A之作為輔助者而註冊的要旨的訊息432顯示。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係將輔助者註冊完成通知發送至終端20A(步驟S118)。其中,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係於後述的圖8所示的帳戶資訊151,於對用戶A之帳戶A的輔助者之用戶ID的項目,註冊用戶B之用戶ID。
接著,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係利用顯示控制部213,使於畫面顯示輔助者註冊完成(步驟S119)。其中,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係如圖3D之顯示畫面331,使顯示用戶B之圖像313A、及顯示將用戶B作為輔助者註冊的要旨的訊息332。
≪輔助者候補之決定處理≫
其次,説明關於對於圖2之步驟S103之決定輔助者之候補的處理。
其次,説明關於對於圖2之步驟S103之決定輔助者之候補的處理。
又,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係基於用戶A與其他用戶之親密度,可決定輔助者之候補。此情形,例如,複數之用戶間的該親密度越高,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亦可算出表示輔助者之候補可能性高的分數。
例如,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於用戶A與其他用戶為同居的情形、或職場相同的情形、或為同一人物的情形,可決定該親密度越高。此情形,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例如,於各用戶之終端20的IP位址(「通訊位址」之一例)為一致的頻率為指定的閾値以上的情形,可推定為同居等。此係由於該各用戶之終端20係使用設置於自家的無線LAN路由器(router)的全球IP位址通訊而被推測。又,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例如,於各用戶之終端20的位置為一致的頻率為指定閾値以上的情形,可推定為同居等。其中,各用戶之終端20之「位置為一致」係指各用戶之終端20之位置的差異,為由終端20之GPS(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等所取得的位置資訊之誤差、及因應一般的住宅之面積等的指定閾値以下。
又,例如,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用戶A及其他用戶註冊為朋友的用戶(共通的朋友)的數目越多,可決定該親密度越高。又,例如,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該共通的朋友的數目相對於註冊為用戶A的朋友的全部用戶數目的比率、及該共通的朋友的數目相對於該其他用戶被註冊為朋友的全部用戶之數目的比率越高,可決定該親密度越高。
例如,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用戶A與該其他之用戶被設定為朋友的期間越長,可決定該親密度越高。此情形,例如,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可將自用戶A及該其他之用戶之至少一者註冊為另一者為朋友之日時至目前日時為止的長度,作為該期間。
例如,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用戶A與該其他用戶之間發送和接收內容的次數、及頻率越高,可決定該親密度越高。例如,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用戶A與該其他用戶之間進行聲音通話、或影像通話的次數、及頻率越高,可決定該親密度越高。
<帳戶恢復處理>
其次,參照圖5A至圖8,説明通訊系統1之帳戶恢復處理之一例。圖5A、及圖5B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通訊系統1之帳戶恢復處理之一例的順序圖。圖6A至圖6G係說明使用輔助者的要求帳戶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20C中的顯示畫面的圖。圖7A及圖7B係說明使用輔助者的要求帳戶恢復的用戶B之終端20B中的顯示畫面的圖。圖8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帳戶資訊151之一例的圖。
其次,參照圖5A至圖8,説明通訊系統1之帳戶恢復處理之一例。圖5A、及圖5B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通訊系統1之帳戶恢復處理之一例的順序圖。圖6A至圖6G係說明使用輔助者的要求帳戶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20C中的顯示畫面的圖。圖7A及圖7B係說明使用輔助者的要求帳戶恢復的用戶B之終端20B中的顯示畫面的圖。圖8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帳戶資訊151之一例的圖。
以下,作為帳戶恢復之一例,針對於利用二階段認證的登入進行的系統,由用戶A向來使用的舊終端的終端20A(「第一資訊處理終端」之一例) 將用戶A之帳戶A連接至新終端的終端20C(「第二資訊處理終端」之一例)而恢復帳戶A的情形加以説明。又,例如,用戶B係設為使用利用密碼的用戶認證、及利用終端20之電話號碼等之終端ID的終端認證等的二階段認證等而於伺服器10認證,且已登入於伺服器10者。
於步驟S201,終端20C之接收部210係自用戶A接受登入操作。其中,例如,於圖6A之顯示畫面601,由用戶A按下「登入」按鈕302。接著,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係使用戶認證畫面顯示(步驟S202)。其中,例如,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係於圖6B之顯示畫面611,顯示例如,用戶之ID的輸入欄612、及密碼之輸入欄613。又,用戶之ID係用以識別用戶的資訊,例如,用戶A作成伺服器10中的帳戶A時,可為於伺服器10註冊的電郵地址等。
接著,終端20C之接收部210係自用戶A接受用戶之ID及密碼等之用戶認證用的資訊的輸入操作(步驟S203)。接著,終端20C之控制部110係對伺服器10發送輸入的用戶ID及密碼等之用戶認證用的資訊(步驟S204)。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係使用該用戶之ID及密碼,進行用戶認證(步驟S205),成功進行用戶認證時,發送顯示用戶認證成功的反應(步驟S206)。又,該用戶之ID所註冊的帳戶不存在的情形,及對應該用戶之ID的密碼錯誤的情形,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將錯誤送回終端20C,且不進行以下之處理。
接著,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係使終端認證畫面顯示(步驟S207)。其中,例如,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於圖6C之顯示畫面621,使終端20C之電話號碼的輸入欄622顯示。接著,終端20C之接收部210係自用戶A接收終端20C之電話號碼等之終端認證用資訊之輸入操作(步驟S208)。接著,終端20C之控制部211係將該電話號碼等之終端認證用之資訊發送至伺服器10(步驟S209)。其中,例如,終端20C之控制部211,於圖6C之顯示畫面621,按下「發送」按鈕623時,將輸入欄622所輸入的電話號碼發送至伺服器10。接著,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使認證號碼之輸入畫面顯示(步驟S210)。其中,例如,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於圖6D之顯示畫面631,使終端20C之認證號碼的輸入欄632顯示。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產生僅於指定時間內有效的認證號碼(步驟S211),將包含該認證號碼的SMS訊息,經由行動電話事業者(carrier)之網路,發送至該電話號碼(步驟S212)。
接著,終端20C之控制部211,接受該SMS訊息,使該認證號碼所包含的SMS訊息於畫面顯示(步驟S213)。又,接受該SMS訊息而使顯示的機能,例如,可利用終端20之OS而提供。
接著,終端20C之接收部210,自用戶A接受認證號碼之輸入操作(步驟S214)。接著,終端20A之控制部211係將自用戶A輸入的認證號碼發送至伺服器10(步驟S215)。其中,例如,終端20C之控制部211,於圖6D之顯示畫面631,按下「OK」按鈕633時,將於輸入欄632輸入的認證號碼發送至伺服器10。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於接受的認證號碼與產生的認證號碼一致的情形,進行對帳戶A的終端認證(步驟S216)。於圖8所示的帳戶資訊151,儲存與用戶ID相關聯之密碼、電郵地址、電話號碼、終端ID、輔助者之用戶ID、朋友的用戶ID、及服務利用履歷等。
用戶ID為用戶之帳戶的識別資訊。密碼係登入時認證所使用的密碼。電郵地址係該用戶之電郵地址。又,亦可將電郵地址作為用戶ID使用。電話號碼為該用戶之終端20之行動電話號碼。終端ID為該用戶之終端20之識別資訊。又,作為終端ID,例如,可使用IMSI(國際移動用戶識別(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CCID(IC卡識別碼(IC Card Identifier))、IMEI(國際行動裝置辨識碼(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oment Identity))、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AC address)、或於終端之初期化時等由OS產生的ID、行動電話號碼等。此等之終端ID,可使用由安裝在終端20的應用程式、由OS提供的API(應用程式設計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而取得,並於登入至伺服器10時,自終端20通知至伺服器10。
輔助者之用戶ID係註冊作為該用戶之輔助者的一個以上之用戶之用戶ID。朋友之用戶ID係註冊為該用戶朋友的一個以上之用戶之用戶ID。服務利用履歷,例如為,SMS中的訊息等之內容的發送和接收履歷、及通話履歷等。
於步驟S216,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於自終端20C接受的終端ID、與儲存於帳戶資訊151的用戶A之帳戶A的終端ID為一致的情形,判定於終端認證成功。又,於終端認證成功的情形,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許可自終端20使用帳戶A的登入,於終端20C,可使用利用SNS的內容的發送和接收等之服務。以下,針對終端認證失敗的情形加以説明。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於終端認證失敗的情形,將顯示終端認證失敗的反應發送至終端20C(步驟S217)。
接著,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使恢復方法之選擇畫面顯示(步驟S218)。其中,例如,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於圖6E之顯示畫面641,使顯示「發送認證號碼至變更前之電話號碼」按鈕642、及「讓輔助者協助」按鈕643。以下,設為按鈕643被按下。
接著,終端20C之接收部210係接受由用戶A選擇使用輔助者的恢復方法的操作(步驟S219)時,使顯示作為用戶A之輔助者被註冊的一個以上之用戶之一覧畫面(步驟S220)。其中,例如,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於圖6F之顯示畫面651,使於區域652顯示作為輔助者被註冊的一個以上之用戶之圖像及顯示名稱的列表。
接著,終端20C之接收部210係收到來自用戶A,選擇作為輔助者所利用的用戶的操作(步驟S221)。以下,説明於圖6F之顯示畫面651,用戶B為被選擇者。接著,終端20C之控制部211,將選擇的用戶B之資訊發送至伺服器10(步驟S222)。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產生將用戶B利用作為用戶A之輔助者用的符記(步驟S223),將產生的符記發送至終端20C(步驟S224)。其中,該符記為自產生後僅於一定時間(例如,1小時)以內有效的認證資訊,例如,包含用戶A及用戶B等之資訊。
接著,終端20C之控制部211,向位於離終端20C指定範圍以內的其他終端20B,通知該符記所包含的資訊(步驟S225)。其中,終端20C之控制部211,使顯示與圖3C之顯示畫面321相同的顯示畫面,藉由使包含該符記之資訊的2次元條碼顯示於畫面,可於位於離終端20C指定範圍以內的終端20B,能夠讀取該符記。
或者,終端20C之控制部211,可利用藍芽、NFC(近距離通訊)、無線LAN、紅外線通訊、超音波通訊等之近距離無線通訊,將該符記所包含的資訊,發送至位於離終端20指定範圍以內的終端20B。或者,終端20C之控制部211,利用例如,經由USB(通用串列匯流排)纜線等之纜線的通訊,可將該符記所包含的資訊,自終端20C發送至位於指定範圍以內的終端20B。
或者,終端20C之控制部211,可利用藍芽、NFC(近距離通訊)、無線LAN、紅外線通訊、超音波通訊等之近距離無線通訊,將該符記所包含的資訊,發送至位於離終端20指定範圍以內的終端20B。或者,終端20C之控制部211,利用例如,經由USB(通用串列匯流排)纜線等之纜線的通訊,可將該符記所包含的資訊,自終端20C發送至位於指定範圍以內的終端20B。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將輔助者執行要求發送至用戶B之終端20B(步驟S226)。
接著,終端20B之顯示控制部213,使輔助者執行要求所包含的資訊顯示於畫面(步驟S227)。其中,終端20B之顯示控制部213,如圖7A之顯示畫面701,使顯示接收協助用戶A之帳戶A的恢復的承認操作的畫面。圖7A之顯示畫面701,顯示顯示來自用戶A要求協助帳戶恢復的訊息702、用戶A之圖像403、確認是否協助用戶A之帳戶恢復的訊息703。於顯示畫面701,按下「是」按鈕704時,進行以下之處理。又,按下「否」按鈕705時,拒絕利用用戶B之輔助者的執行。
接著,終端20B之控制部211係反應用戶B之承認操作,自終端20C取得該符記(步驟S228)。其中,終端20B之控制部211,如圖4B之顯示畫面411,可使顯示提示自用戶A之終端20C的2次元條碼的讀取的訊息412,回應用戶B之攝影操作,自以照相機攝影的該2次元條碼,可取得該符記。或者,終端20B之控制部211,可利用近距離無線通訊或經由終端間直接連接的纜線的通訊,自終端20C取得該符記。
接著,終端20B之接收部210,接受用戶A之認證資訊的輸入操作(步驟S229)。其中,終端20B之控制部211,自終端20C取得該符記時,如圖4C之顯示畫面421,使提示用戶A之認證資訊之輸入的訊息422顯示。作為用戶A之認證資訊,例如,可輸入用戶A之臉部影像、指紋、或聲音等之活體認證用的生物資訊。或者,作為用戶A之認證資訊,例如,可使用用戶A之輔助者的帳戶A之恢復用之密碼、或輸入秘密的詢問及回答等。接著,終端20B之控制部211,核對於步驟S218之處理所輸入的用戶A之認證資訊、與圖2之步驟S115之處理儲存的用戶A之認證資訊,而進行用戶A之用戶認證(步驟S230)。
接著,終端20B之控制部211,於用戶A之用戶認證成功的情形,將用戶認證成功的反應發送至伺服器10(步驟S231),並使於畫面顯示輔助者認證成功(步驟S232)。又,該用戶認證成功的反應,可包含該符記的資訊。其中,終端20B,如圖7B之顯示畫面711,使顯示認證成功,且提示用戶A之帳戶A被恢復的要旨的訊息432。
接著,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自終端20B接受用戶認證成功的反應、及將輔助者認證的完成通知發送至終端20C(步驟S233)。其中,伺服器10之控制部110,於圖8所示的帳戶資訊151,可將用戶A之終端ID,自終端20A之終端ID變更為終端20C之終端ID。據此,帳戶A係自終端20A接收至終端20C的情形,可使無法自終端20A登入。
接著,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使輔助者認證的完成於畫面顯示(步驟S234)。其中,終端20C之顯示控制部213,如圖6G之顯示畫面661,使顯示顯示帳戶A被恢復的要旨的訊息662。
<變形例1>
於上述例,作為帳戶之恢復之一例,針對於進行利用二階段認證的登入的系統,自用戶A歷來使用的舊終端的終端20A至新終端的終端20C,使用輔助者而接收用戶A之帳戶A的情形加以説明。除此之外,於利用用戶ID及密碼等進行認證的系統,可進行使用如上述的輔助者的帳戶恢復處理。因此,例如,於帳戶A,即使於無法利用事先於密碼再發行用註冊的電郵地址的情形,亦可恢復帳戶A。
於上述例,作為帳戶之恢復之一例,針對於進行利用二階段認證的登入的系統,自用戶A歷來使用的舊終端的終端20A至新終端的終端20C,使用輔助者而接收用戶A之帳戶A的情形加以説明。除此之外,於利用用戶ID及密碼等進行認證的系統,可進行使用如上述的輔助者的帳戶恢復處理。因此,例如,於帳戶A,即使於無法利用事先於密碼再發行用註冊的電郵地址的情形,亦可恢復帳戶A。
<變形例2>
於上述例,作為輔助者註冊之一例,說明一個用戶成為輔助者的實施形態。除此之外,亦可註冊複數個輔助者,確認全部輔助者的認證的情形,進行帳戶恢復處理。再者,除此之外,亦可註冊複數個輔助者,於可確認一定數目的輔助者或一定比率的輔助者的認證的情形,進行帳戶恢復處理。
於上述例,作為輔助者註冊之一例,說明一個用戶成為輔助者的實施形態。除此之外,亦可註冊複數個輔助者,確認全部輔助者的認證的情形,進行帳戶恢復處理。再者,除此之外,亦可註冊複數個輔助者,於可確認一定數目的輔助者或一定比率的輔助者的認證的情形,進行帳戶恢復處理。
<實施形態之效果>
若依據上述實施形態,可防止無法利用用戶的帳戶的登入的事態。又,若依據上述實施形態,因可防止於伺服器10無法登入的帳戶的資料增加,結果可獲得所謂減輕伺服器10之負荷的效果。
若依據上述實施形態,可防止無法利用用戶的帳戶的登入的事態。又,若依據上述實施形態,因可防止於伺服器10無法登入的帳戶的資料增加,結果可獲得所謂減輕伺服器10之負荷的效果。
雖基於諸圖式及實施例説明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但應注意,若為本項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基於本揭示係容易進行各種變形及修正。因此,應注意此等之變形及修正包含於本揭示之範圍。作為其例並未限定,各手段、各步驟等所包含的機能等可再配置為與理論上不矛盾的方式,可將複數個手段或步驟等組合成一個,或者可作分割。又,亦可將各實施形態所示的構成適當組合。又,控制部110為「管理部」、「註冊部」、及「許可部」之一例。又,控制部211為「註冊部」、及「許可部」之一例。
1‧‧‧通訊系統
10‧‧‧伺服器
11‧‧‧控制裝置
110‧‧‧控制部
111‧‧‧發送和接收部
112‧‧‧顯示控制部
12‧‧‧輸入和輸出裝置
13‧‧‧顯示器
14‧‧‧通訊I/F
15‧‧‧儲存裝置
151‧‧‧帳戶資訊
20‧‧‧終端
20A‧‧‧終端
20B‧‧‧終端
20C‧‧‧終端
21‧‧‧控制裝置
210‧‧‧接收部
211‧‧‧控制部
212‧‧‧發送和接收部
213‧‧‧顯示控制部
22‧‧‧通訊I/F
23‧‧‧輸入和輸出裝置
24‧‧‧顯示裝置
25‧‧‧麥克風
26‧‧‧揚聲器
27‧‧‧照相機
28‧‧‧儲存裝置
281‧‧‧帳戶資訊
30‧‧‧網路
301‧‧‧顯示畫面
302‧‧‧按鈕
311‧‧‧顯示畫面
312‧‧‧區域
313A‧‧‧圖像
313B‧‧‧顯示用戶之名稱
321‧‧‧顯示畫面
322‧‧‧條碼
331‧‧‧顯示畫面
332‧‧‧將用戶B作為輔助者註冊的要旨的訊息
401‧‧‧顯示畫面
402‧‧‧來自用戶A的成為輔助者的要求的訊息
403‧‧‧用戶A 之圖像
404‧‧‧確認是否成為用戶A之輔助者的訊息
405‧‧‧「是」按鈕
406‧‧‧「否」按鈕
411‧‧‧顯示畫面
412‧‧‧訊息
421‧‧‧顯示畫面
422‧‧‧訊息
431‧‧‧顯示畫面
432‧‧‧訊息
601‧‧‧顯示畫面
602‧‧‧登入
611‧‧‧顯示畫面
612‧‧‧用戶之ID的輸入欄
613‧‧‧密碼之輸入欄
621‧‧‧顯示畫面
622‧‧‧電話號碼的輸入欄
623‧‧‧「發送」按鈕
631‧‧‧顯示畫面
632‧‧‧認證號碼的輸入欄
633‧‧‧「OK」按鈕
641‧‧‧顯示畫面
642‧‧‧「發送認證號碼至變更前之電話號碼」按鈕
643‧‧‧「讓輔助者協助」按鈕
651‧‧‧顯示畫面
652‧‧‧區域
661‧‧‧顯示畫面
662‧‧‧顯示帳戶A被恢復的要旨的訊息
701‧‧‧顯示畫面
702‧‧‧來自用戶A要求協助帳戶恢復的訊息
703‧‧‧確認是否協助用戶A之帳戶恢復的訊息
704‧‧‧「是」按鈕
705‧‧‧「否」按鈕
711‧‧‧顯示畫面
712‧‧‧顯示認證成功
B‧‧‧匯流排
P‧‧‧程式
S101‧‧‧輔助者註冊開始操作
S102‧‧‧輔助者候補的決定要求
S103‧‧‧決定輔助者的候補
S104‧‧‧輔助者之候補的資訊
S105‧‧‧顯示輔助者的候補
S106‧‧‧輔助者選擇操作
S107‧‧‧用戶B的資訊
S108‧‧‧生成符記
S109‧‧‧符記
S110‧‧‧通知符記
S111‧‧‧輔助者承認要求
S112‧‧‧顯示輔助者承認要求
S113‧‧‧符記
S114‧‧‧用戶A的認證資訊的輸入操作
S115‧‧‧儲存用戶A的認證資訊
S116‧‧‧輔助者承認的完成反應
S117‧‧‧顯示輔助者承認完成
S118‧‧‧輔助者註冊的完成通知
S119‧‧‧顯示輔助者註冊的完成通知
S201‧‧‧登入操作
S202‧‧‧顯示用戶認證畫面
S203‧‧‧用戶認證用的輸入操作
S204‧‧‧用戶認證用的資訊
S205‧‧‧用戶認證
S206‧‧‧用戶認證成功反應
S207‧‧‧顯示終端認證畫面
S208‧‧‧終端認證用的輸入操作
S209‧‧‧終端認證用的資訊
S210‧‧‧顯示認證號碼的輸入畫面
S211‧‧‧產生認證號碼
S212‧‧‧包含認證號碼的SMS訊息
S213‧‧‧顯示SMS訊息
S214‧‧‧認證號碼的輸入操作
S215‧‧‧認證號碼
S216‧‧‧終端認證
S217‧‧‧終端認證失敗反應
S218‧‧‧顯示恢復方法的選擇畫面
S219‧‧‧輔助者認證選擇操作
S220‧‧‧顯示列出全部輔助者的畫面
S221‧‧‧輔助者選擇操作
S222‧‧‧用戶B的資訊
S223‧‧‧生成符記
S224‧‧‧符記
S225‧‧‧通知符記
S226‧‧‧輔助者執行要求
S227‧‧‧顯示輔助者執行要求
S228‧‧‧符記
S229‧‧‧用戶A的認證資訊的輸入操作
S230‧‧‧用戶A的用戶認證
S231‧‧‧用戶認證成功反應
S232‧‧‧顯示輔助者認證的成功
S233‧‧‧認證的結束通知
S234‧‧‧顯示認證的結束
[圖1]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通訊系統之構成的圖。
[圖2]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通訊系統之輔助者註冊處理之一例的順序圖。
[圖3A]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3B]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3C]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3D]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4A]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B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4B]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B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4C]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B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4D]係說明要求輔助者註冊的用戶B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5A]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的通訊系統之帳戶恢復處理之一例的順序圖。
[圖5B]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的通訊系統之帳戶恢復處理之一例的順序圖。
[圖6A]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6B]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6C]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6D]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6E]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6F]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6G]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A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7A]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B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7B]係說明要求使用輔助者的帳戶之恢復的用戶B之終端中的顯示畫面的圖。
[圖8]係顯示與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有關的帳戶資料之一例的圖。
Claims (15)
-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其係: 資訊處理裝置執行下列處理: 各自管理前述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的第一帳戶及第二帳戶的處理; 收到來自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要求時,將前述第二帳戶的用戶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處理; 當基於輸入至前述第二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許可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登入的處理。
- 如請求項1記載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前述許可的處理係: 於位於離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指定範圍以內的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基於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許可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登入。
- 如請求項2記載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前述許可的處理係: 於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基於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生物資訊而活體認證成功的情形,許可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登入。
-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許可的處理係: 基於與前述第一帳戶相關連的第一資訊處理終端之識別資訊,認證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 前述第一資訊處理終端的識別資訊與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第二資訊處理終端的識別資訊為不同的情形,且基於輸入至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的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於前述第二資訊處理終端許可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的登入。
-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前述註冊的處理係: 收到來自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要求、及來自位於離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指定範圍以內的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要求時,註冊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作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
-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前述資訊處理裝置係執行因應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與其他帳戶之用戶的親密度,而決定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的候補的處理; 前述註冊的處理係: 將依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自前述候補所選擇的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
- 如請求項6記載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前述決定的處理係: 基於下列之至少一者而決定前述候補: 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與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一起作為指定關係而註冊的用戶的數目;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與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註冊為指定關係的期間;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與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之間內容被發送和接收的頻率;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通訊位址與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的資訊處理終端之通訊位址為一致的頻率;及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位置與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位置為一致的頻率。
-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其為具有下列之資訊處理裝置, 各自管理前述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一帳戶、及第二帳戶的管理部; 收到來自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要求時,將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註冊部; 基於輸入至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許可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登入的許可部。
- 一種程式,其係於資訊處理裝置中執行: 各自管理前述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一帳戶、及第二帳戶的處理; 收到來自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要求時,將前述第二帳戶的用戶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處理; 當基於輸入至前述第二帳戶的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許可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之登入的處理。
- 一種程式,其係於資訊處理裝置中執行: 對經由網路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一帳戶之用戶的操作而反應,而基於輸入至第二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認證為成功的情形,使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於前述資訊處理裝置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處理。
-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其係資訊處理終端執行: 對經由網路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一帳戶之用戶的操作而反應,而基於輸入至第二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的認證資訊,認證成功的情形,而使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於前述資訊處理裝置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處理。
- 一種資訊處理終端,其具有註冊部: 對經由網路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一帳戶之用戶的操作而反應,而基於輸入至第二帳戶之用戶之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認證為成功的情形,使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註冊為可恢復前述第一帳戶的用戶於前述資訊處理裝置。
- 一種程式,其係於資訊處理終端執行: 對經由網路而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二帳戶之用戶的操作而反應,使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註冊為可恢復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處理; 基於輸入至前述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於前述資訊處理裝置許可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登入的處理。
-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其係資訊處理終端執行: 對經由網路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二帳戶之用戶的操作而反應,而使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註冊為可恢復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處理; 基於前述輸入至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於前述資訊處理裝置許可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登入的處理。
- 一種資訊處理終端,其係具有下列註冊部及許可部之資訊處理終端, 對經由網路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提供的服務中的第二帳戶之用戶的操作而反應,使前述第二帳戶之用戶註冊為可恢復第一帳戶的用戶的註冊部;及 基於前述輸入至資訊處理終端的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認證資訊而認證成功的情形,於前述資訊處理裝置許可前述第一帳戶之用戶之登入的許可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8/006375 | 2018-02-22 | ||
WOPCT/JP2018/006375 | 2018-02-22 | ||
PCT/JP2018/006375 WO2019163043A1 (ja) | 2018-02-22 | 2018-02-22 |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端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37391A true TW201937391A (zh) | 2019-09-16 |
TWI788525B TWI788525B (zh) | 2023-01-01 |
Family
ID=67688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5647A TWI788525B (zh) | 2018-02-22 | 2019-02-20 | 資訊處理方法、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程式、及資訊處理終端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09857B2 (zh) |
JP (1) | JP7078707B2 (zh) |
KR (1) | KR102535312B1 (zh) |
CN (1) | CN111771197B (zh) |
TW (1) | TWI788525B (zh) |
WO (1) | WO20191630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03707B2 (ja) * | 2019-09-20 | 2023-01-13 | ヤフー株式会社 | 再認証装置、再認証方法および再認証プログラム |
US20210141888A1 (en) * | 2019-11-12 | 2021-05-13 | Richard Philip Hires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henticating a User |
CN111835787A (zh) * | 2020-07-23 | 2020-10-27 |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账号注册方法及设备、存储介质 |
US11954308B2 (en) * | 2021-06-06 | 2024-04-09 | Apple Inc. | Methods and user interfaces for account recovery |
JP7351873B2 (ja) * | 2021-06-18 | 2023-09-27 | ヤフ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7525539B2 (ja) | 2022-04-20 | 2024-07-30 | Lineヤフ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28210A (en) * | 1992-01-10 | 1995-06-27 | National Bancard Corporation | Data card terminal with embossed character reader and signature capture |
US5583933A (en) * | 1994-08-05 | 1996-12-10 | Mark; Andrew R.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secure communication of data |
US5963647A (en) * | 1997-02-14 | 1999-10-05 | Citicorp Development Center,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funds from an account to an individual |
US5971272A (en) * | 1997-08-19 | 1999-10-26 | At&T Corp. | Secured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
US6064990A (en) * | 1998-03-31 | 2000-05-1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electronic notification of account activity |
US8307412B2 (en) | 2008-10-20 | 2012-11-06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User authentication management |
US20140173709A1 (en) * | 2011-12-16 | 2014-06-19 | Avigdor Eldar | Secure user attest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to a remote server |
JP5469718B2 (ja) * | 2012-09-21 | 2014-04-16 | ヤフ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
CN105450403B (zh) * | 2014-07-02 | 2019-09-17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
CN104468534A (zh) * | 2014-11-21 | 2015-03-25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账户保护方法及装置 |
CN106161392B (zh) * | 2015-04-17 | 2019-08-23 |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和设备 |
US10027656B2 (en) * | 2015-12-07 | 2018-07-17 | Facebook,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r account recovery |
-
2018
- 2018-02-22 WO PCT/JP2018/006375 patent/WO201916304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2-22 CN CN201880089668.4A patent/CN11177119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2-22 KR KR1020207026610A patent/KR10253531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2-22 JP JP2020501915A patent/JP707870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20 TW TW108105647A patent/TWI788525B/zh active
-
2020
- 2020-08-21 US US16/999,278 patent/US11409857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88525B (zh) | 2023-01-01 |
JPWO2019163043A1 (ja) | 2021-02-04 |
WO2019163043A1 (ja) | 2019-08-29 |
US20200380110A1 (en) | 2020-12-03 |
KR102535312B1 (ko) | 2023-05-22 |
US11409857B2 (en) | 2022-08-09 |
JP7078707B2 (ja) | 2022-05-31 |
CN111771197A (zh) | 2020-10-13 |
CN111771197B (zh) | 2024-01-23 |
KR20200125630A (ko) | 2020-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88525B (zh) | 資訊處理方法、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程式、及資訊處理終端 | |
US11848927B1 (en) | Using social graph for account recovery | |
US10417725B2 (en) | Secure consent management system | |
US10362613B2 (en) | Pairing management method, recording medium, and terminal apparatus | |
CN101356773B (zh) | 基于上下文信息的自组织(ad hoc)组创建 | |
US9256725B2 (en) | Credential recovery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rusted entities | |
JP5514200B2 (ja) | 改良された生体認証及び識別 | |
JP6514721B2 (ja) | デュアルチャネル識別認証 | |
US20120166533A1 (en) | Predicting real-world connections based on interactions in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 |
CN108206803B (zh) | 业务代办处理方法及装置 | |
JP5073866B1 (ja) | Icチップと通信可能な携帯情報端末 | |
WO2018037740A1 (ja) | 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端末 | |
US10270767B2 (en) | Method for certifying the identity of a user using an identification server | |
JP2010282446A (ja) | システム、管理サーバ、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方法 | |
JP2021119498A (ja) | 認証装置、認証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5943623A (zh) | 用于管理基于电话号码的用户账户的技术 | |
JP2022064194A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出力システム、出力方法、プログラム | |
US12034891B2 (en) | Mediation server mediating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JP7505270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WO2017054287A1 (zh) | 一种服务处理方法及服务设备 | |
KR20210132462A (ko) | 블록체인 기반 디바이스 분실 및 회수 관리 방법 | |
TW201933890A (zh) | 資訊處理方法、程式及資訊處理裝置 | |
JP2023047683A (ja) | 認証装置、認証方法、認証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23114431A (ja) | 認証装置、認証支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22107622A (ja) |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端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