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5974A - 水冷排散熱結構 - Google Patents

水冷排散熱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5974A
TW201925974A TW106142452A TW106142452A TW201925974A TW 201925974 A TW201925974 A TW 201925974A TW 106142452 A TW106142452 A TW 106142452A TW 106142452 A TW106142452 A TW 106142452A TW 201925974 A TW201925974 A TW 2019259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water
heat dissipation
liquid chamber
cooling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2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4524B (zh
Inventor
藍文基
Original Assignee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2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452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201925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5974A/zh
Publication of TWI664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524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水冷排散熱結構,係包括一水冷排單元,該水冷排單元包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該容液板體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在該液體腔室內的該工作液體透過該上表面及該下表面散熱。

Description

水冷排散熱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散熱領域,特別指一種水冷排散熱結構。
電腦在運作時,許多內部元件會產生大量熱能,因此良好的散熱系統是決定電腦運作效能以及可靠度的一大關鍵因素。在所有會發熱的元件當中,一般以工作負荷最高的中央處理器(CPU)以及繪圖晶片處理器(GPU)等二者的散熱問題最為棘手。尤其當前各類電腦遊戲的畫面愈來愈細膩,電腦輔助繪圖軟體的功能也日趨強大,這類軟體在運作時往往會讓中央處理器以及繪圖晶片處理器處於高負荷狀態,同時也會導致大量的熱能產生,這些熱能若不能有效地散去,輕則導致中央處理器或繪圖晶片處理器的效能下降,嚴重時更可能造成中央處理器或繪圖晶片處理器的損壞或者使用壽命大幅降低。 為了降低發熱電子元件的工作溫度,一般市面上水冷式裝置由一水冷排透過二水導管連接一水泵(Pump)及一水冷頭貼觸一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透過水泵(Pump)驅使水冷液(或稱工作液體)流動到水冷排上散熱並不斷地進行循環冷卻,以快速散除熱量。請參閱第1圖,習知水冷排1由複數散熱鰭片11、複數扁管12及二側水箱13所組成,該等散熱鰭片11設於該等直條狀扁管12彼此之間,且前述二側水箱13與該等散熱鰭片11及該等直條狀扁管12的兩側是透過焊錫焊接而成,令該二側水箱13與該等散熱鰭片11及該等直條狀扁管12連接構成所述水冷排1,並其中一側水箱13上設有一進水口131與一出水口132,該進水口131與出水口132分別用以連接相對二水導管(圖中未示)。 由於從該進水口13流入的工作液體於一側水箱13內後,從該等直條狀扁管12內快速直通流經到另一側水箱13內,接著再藉由該等直條狀扁管12內快速直通流經道一側水箱13內,然後由該出水口132排出去,所以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進入到水冷排1內的流動時間過短,相對使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與水冷排作熱交換時間也不長,以導致習知水冷排對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的解熱效果不佳,進而造成散熱效率不佳的問題。此外,由於習知水冷排的整體結構無法因應一電子裝置內的空間作結構調整變化,使得放置於一電子裝置(如電腦或伺服器)內時,該電子裝置內需一獨立空間來供給習知水冷排放置的問題。 是以,要如何將解決上述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案之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解熱效能佳的水冷排散熱結構。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泵浦可選的設置在一容液板體內的水冷排散熱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水冷排單元具有複數容液板體通過一連通元件組連通,該等容液板體係根據設置環境為層疊設置或分散的設置的水冷排散熱結構。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水冷排散熱結構,係包含:一水冷排單元,包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該容液板體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在該液體腔室內的該工作液體透過該上表面及該下表面散熱。 在一實施,該液體腔室係連通一進口及一出口,且該液體腔室內設有一流道連通該進口及該出口。 在一實施,該液體腔室內設有一泵浦驅動該工作液體。 在一實施,該進口及該出口係連通一水冷頭單元。 在一實施,該上表面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 在一實施,該容液板體具有一頂板及一底板,該上表面形成在該頂板的一外側,該下表面形成在該底板的一外側。 在一實施,該下表面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 在一實施,該第一散熱鰭片及該第二散熱鰭片被一保護單元保護。 在一實施,該保護單元連接至少一風扇。 本發明另外提供一種水冷排散熱結構,包括一水冷排單元,包括:一容液板體組,具有複數容液板體,每一容液板體具有一液體腔室;一連通元件組,具有複數連通元件連通該等液體腔室;一工作液體,係經由該等連通元件流經該等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該容液板體組包括一第一容液板體及一第二容液板體;該連通元件組包括一第一連通元件及一第二連通元件。 在一實施,該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該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供該工作液體流通,且該第一液體腔室經由該第一連通元件及該第二連通元件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係為空心腔室或設有一第一流道。 在一實施,該第二液體腔室係為空心腔室或設有一第二流道。 在一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係連通一進口及一出口。 在一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設有一第一間隔凸肋將該第一液體腔室區分為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連通該進口,該第二區域連通該出口。 在一實施,該進口及該出口係連通一水冷頭單元。 在一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二液體腔室其中任一設有一泵浦。 在一實施,該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頂板對接一第一底板,該第一液體腔室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之間,且該第一頂板具有第一上表面,該第一底板具有一第一下表面;該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頂板對接一第二底板,該第二液體腔室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之間,且該第二頂板具有一第二上表面及該第二底板具有一第二下表面。 在一實施,該第一上表面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一下表面及該第二上表面之間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下表面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 在一實施,該第一上表面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一下表面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上表面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下表面設有一第四散熱鰭片組。 在一實施,該第一散熱鰭片及該第二散熱鰭片及該第三散熱鰭片被一保護單元保護。 在一實施,該保護單元連接至少一風扇。 在一實施,該容液板體組包括一第一容液板體及一第二容液板體及一第三容液板體;該連通元件組包括一第一連通元件及一第二連通元件及一第三連通元件及一第四連通元件。 在一實施,該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該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供該工作液體流通,該第三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三液體腔室供該工作液體流通,且該第一液體腔室經由該第一連通元件及該第二連通元件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二液體腔室經由該第三連通元件及該第四連通元件連通該第三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係為空心腔室或設有一第一流道;該第二液體腔室係為空心腔室或設有一第二流道:該第三液體腔室係為空心腔室或設有一第三流道。 在一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係連通一進口及一出口。 在一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設有一第一間隔凸肋將該第一液體腔室區分為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連通該進口,該第二區域連通該出口;該第二液體腔室設有一第二間隔凸肋將該第二液體腔室區分唯一第三區域及一第四區域。 在一實施,該進口及該出口係連通一水冷頭單元。 在一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其中任一設有一泵浦。在一實施,該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頂板對接一第一底板,該第一液體腔室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之間,且該第一頂板具有第一上表面,該第一底板具有一第一下表面;該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頂板對接一第二底板,該第二液體腔室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之間,且該第二頂板具有一第二上表面及該第二底板具有一第二下表面;該第三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三頂板對接一第三底板,該第三液體腔室在該第三頂板及該第三底板之間,且該第三頂板具有一第三上表面及該第三底板具有一第三下表面。 在一實施,該第一上表面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一下表面及該第二上表面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下表面及該第三上表面之間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該第三下表面設有一第四散熱鰭片。 在一實施,該第一上表面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一下表面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上表面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下表面設有一第四散熱鰭片組,該第三上表面設有一第五散熱鰭片組,該第三下表面設有第六散熱鰭片組。 在一實施,該第一散熱鰭片及該第二散熱鰭片及該第三散熱鰭片及該第四散熱鰭片組被一保護單元保護。 在一實施,該保護單元連接至少一風扇。 在一實施,該容液板體組的複數容液板體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在一實施,該連通元件組的複數連通元件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在一實施,該等容液板體係為堆疊或分散設置。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以下將詳細說明本發明各種實施,各實施中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號表示,有變化的元件以不同的元件符號表示,請參照各圖式及其元件符號與說明。 請參考第2A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的立體分解示意圖;第2B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之立體組合示意圖。如圖所示,水冷排單元20包括一容液板體21具有一頂板211及一底板212,一液體腔室213形成在該頂板211及該底板212之間。該頂板211及該底板212形成兩個朝外延伸的延伸體構成一進口22及一出口23,該進口22及該出口23連通該液體腔室213。一上表面2111形成在該頂板211的一外側,一下表面2121形成在該底板212的一外側。一工作液體(例如純水)在容液板體21外側吸收熱量後從該進口22流入該液體腔室213,然後在液體腔室213內流動後從該出口23流出。在該液體腔室213內流動的工作液體的熱量通過該頂板21傳遞到該上表面2111散熱及通過該底板212傳遞到該下表面2121散熱。該液體腔室213在本實施係為一空心腔室(如第2A圖),但是在一替代實施該液體腔室213內設有一流道24(如第2B圖),該流道24係在該液體腔室213內蜿蜒的延伸,且該流道24的兩端分別接通該進口22及該出口23。在本實施表示該流道24係為複數凸體間隔構成,但是在一替代實施,該流道也可以是一或數個凹槽構成。該流道24跟該容液板體21係為個別的元件或者一體成型,且該流道24係連結或成型在該頂板211面對該液體腔室213的一側,或者該流道24連結或成型在該底板212面對該液體腔室213的一側。流入液體腔室213的工作液體係沿著該流道24朝該出口22流動。因此,該流道24係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 一泵浦28係可選的設置在該容液板體21外或內,在本實施表示該泵浦28設置在該液體腔室213內。在該液體腔室213內的泵浦28可以設置在靠近該進口22處或出口23處。在一替代實施,該泵浦28也可以設置在該進口22處或該出口23處。泵浦28例如包括一扇輪及一驅動馬達(如沉水馬達或防水馬達) 驅動該扇輪轉動以帶動該工作液體流動。 如第2C圖所示,在一替代實施,該容液板體21的上表面2111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25及/或該下表面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26。該第一及第二散熱鰭片組25、26包括複數個散熱鰭片,因此傳遞到該上表面2111及該下表面2113的熱通過該第一及第二散熱鰭片組25、26散熱。 如第3A及3B圖所示,該容液板體21的進口22及出口23係連通一水冷頭單元91,該水冷頭單元91的一外表面係接觸至少一發熱元件。該水冷頭單元91係連通該進口22及該出口23,從該容液板體21的出口23流出的工作液體流入該水冷頭單元91內,在水冷頭單元91內的工作液體跟該發熱元件熱交換後吸收熱量,然後增溫的工作液體從該進口22流入該容液板體21的液體腔室213內散熱。 如第3C及3D圖所示,在一替代實施,一保護單元92例如為罩蓋或框罩,其具有一第一部分921及一第二部分922從該容液板體的上方及下方罩設該第一散熱鰭片25及該第二散熱鰭片26及該容液板體21,以保護該第一散熱鰭片25及該第二散熱鰭片26及該容液板體21受損。再者,該保護單元92可選擇的連接至少一風扇93,該風扇93的一出風面朝向該第一散熱鰭片25及該第二散熱鰭片26及該容液板體21,以產生氣流流向該第一散熱鰭片25及該第二散熱鰭片26及該容液板體21幫助散熱。 請繼續參考第4A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之立體分解示意圖;第4B圖為第4A圖之剖視示意圖。如圖所示,該水冷排單元30包括複數容液板體,每一容液板體具有一液體腔室,一連通元件組具有複數連通元件連通該等液體腔室以使工作液體經由該等連通元件流經該等液體腔室。該等冷容液板體係可根據設置環境為堆疊設置或分散設置。在本圖式雖然表示為兩個容液板體但是不侷限於此,容液板體的數量可以根據使用需求及使用環境三個或四個依此類推的接通。 在本實施該水冷排單元30包括一第一容液板體31及一第二容液板體32。其中該第一容液板體31具有一第一頂板311對接一第一底板312,一第一液體腔室313在該第一頂板311及該第一底板312之間,且該第一頂板311的一外側具有第一上表面3111,該第一底板312的一外側具有一第一下表面3121。該第一頂板311及該第一底板312形成兩個朝外延伸的延伸體構成一進口314及一出口315,該進口314及該出口315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313,且連通該水冷頭單元91。該第二容液板體32具有一第二頂板321對接一第二底板322,一第二液體腔室323在該第二頂板321及該第二底板322之間,且該第二頂板321具有一第二上表面3211及該第二底板322具有一第二下表面3221。該連通元件組包括一第一連通元件411及一第二連通元件412,該第一液體腔室313經由該第一連通元件411及該第二連通元件412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323。前述的第一容液板體31及該第二容液板體32係堆疊設置,且該第二頂板321係間隔對應該第一底板312。 在本實施該第一液體腔室313設有一第一間隔凸肋316將該第一液體腔室313區分為一第一區域3131及一第二區域3132,該第一區域3131及該第二區域3132不直接連通,該第一區域3131連通該進口314,該第二區域3132連通該出口315。 再者,該第一容液板體31設有一第一通口317及一第二通口318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313,該第一通口317及第二通口318係貫穿該第一底板312且分別對應該第一區域3131及該第二區域3132。該第二容液板體32設有一第三通口327及一第四通口328貫穿該第二頂板321接通該第二液體腔室323。該第一連通元件411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通口317及該第三通口327,以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313的第一區域3131及該第二液體腔室323;該第二連通元件412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二通口318及該第四通口328,以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313的第二區域3132及該第二液體腔室323。 一工作液體(例如純水),如第4B圖的箭頭所示,在水冷排單元30外面吸收熱量後,從該第一容液板體31的進口314流入該液體腔室313的第一區域3131,然後通過該第一連通元件411流動到該第二容液板體32的第二液體腔室323。在該第二液體腔室323的工作液體通過該第二連通元件412流動至該第一液體腔室313的第二區域3132,然後從該出口315流出該第一容液板體31。在該第一液體腔室313內流動的工作液體的熱量通過該第一頂板311傳遞到該上表面3111及通過該第一底板312傳遞到該下表面3121散熱。在該第二液體腔室323內流動的工作液體的熱量通過該第二頂板321傳遞到該上表面3211及通過該第二底板322傳遞到該下表面3221散熱。 再者,在本實施的第一液體腔室313及該第二液體腔室323係表示為空心腔室。但不侷限於此,如第4C圖所示,該第一液體腔室313內設有一第一流道34,該第二液體腔室323為空心腔室。或者如第4D圖所示,該第一液體腔室313內設有該第一流道34,該第二液體腔室323設有一第二流道35導引該工作液體。 復如第4C及4D圖所示,該第一流道34係在該液體腔室313內蜿蜒的延伸,且該第一流道34的兩端分別接通該進口314及該出口315。在本實施表示該第一流道34係為複數凸體間隔構成,但是在一替代實施,該第一流道34也可以是一或數個凹槽構成。該第一流道34跟該第一容液板體31係為個別的元件或者一體成型,且該第一流道34係連結或成型在該第一頂板311面對該第一液體腔室313的一側,或者該第一流道34連結或成型在該第一底板312面對該第一液體腔室313的一側。該第一流道34係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以使流入第一液體腔室313的工作液體係沿著該第一流道34流動。 該第二流道35跟第一流道34相同,但是該第二流道35的兩端係分別對應該第二容液板體32的該第二頂板321的第三通口327及第四通口328,因此,當工作液體從該第一連通元件411流動到該第二容液板體32的第二液體腔室323,在該第二液體腔室323的工作液體沿著該第二流道35朝該第四通口328方向流動,然後通過該第二連通元件412流至該第一液體腔室313的第二區域3132,從該出口315流出該第一容液板體31。 再者,一併參考第4A至4D圖所示,一泵浦28係可選的設置在該第一容液板體31或該第二容液板體32外或內,第4A至4C圖表示該泵浦28設置在該第一容液板體的第一液體腔室313內。在該第一液體腔室313內的泵浦28可以設置在靠近該進口314處或出口315處。在一替代實施,該泵浦28也可以設置在該進口314處或該出口315處。泵浦28例如包括一扇輪及一驅動馬達(如沉水馬達或防水馬達) 驅動該扇輪轉動以帶動該工作液體流動。在另一替代實施,如第4D圖,該泵浦28也可以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323內。 如第5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設有複數鰭片之分解示意圖所示,一併參考前述第4A至4C圖,在一替代實施,前述的第一容液板體31的第一上表面3111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25a,該第一容液板體31的第一下表面3121及該第二容液板體32的第二上表面3211之間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26a,該第二下表面3221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27a。該第一及第二及第三散熱鰭片組25a、26a、27a包括複數個散熱鰭片,因此傳遞到該第一容液板體31的第一上表面3111及該第一下表面3121及第二容液板體32的第二上表面3211及該第二下表面3221的熱通過該第一及第二及第三散熱鰭片組25a、26a、27a散熱。 請繼續參考第6A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水冷排連接水冷頭單元之分解示意圖;第6B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水冷排設有複數鰭片且連接水冷頭單元之分解示意圖。如圖所示,前述第二實施的第一容液板體31的進口314及出口315係分別連接該水冷頭單元91以接通該第一液體腔室313(如第4A及4B圖所示)及該水冷頭單元91,在水冷頭單元91內的工作液體跟該發熱元件熱交換後吸收熱量,然後增溫的工作液體從該進口314流入該第一容液板體31的第一液體腔室313內散熱。 再者,如第6C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連接保護蓋與風扇之組合示意圖。如圖所示在一替代實施,該保護單元92的第一部分921及第二部分922從該水冷排單元30的上方及下方罩設該第一及第二及第三散熱鰭片組25a、26a、27a及該第一、二容液板體31、32,以保護該第一及第二及第三散熱鰭片組25a、26a、27a及該第一、二容液板體31、32不會受損。另外,該保護單元92也可選擇的連接該至少一風扇93,藉由該至少一風扇93幫助第一及第二及第三散熱鰭片組25a、26a、27a及該第一、二容液板體31、32散熱。 請繼續參考第7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水冷排的複數容液板體分散設置之示意圖。如圖所示,在一替代實施,前述水冷排單元30的第一容液板體31及該第二容液板體32係分散設置,第一容液板體31及第二容液板體32因為使用需求或設置環境需求分別設置在不同的位置,然後通過該第一連通管411及該第二連通管412連通。再者,一併參考第4B圖所示,本實施的第一容液板體31的第一上表面3111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25b,該第一下表面3121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26b,該第二上表面3211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27b,該第二下表面3221設有一第四散熱鰭片組29b幫助該第一、二容液板體31、32散熱。 另外要說明的,前述各實施的水冷排單元20、30的容液板體21或第一容液板體31及第二容液板體32,或該連通元件組的第一連通元件411或第二連通元件412可以是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其中鈦材質的金屬強度高且重量輕的特性以及導熱效率好,以有效提升熱傳導效率的效果及使整體重量減輕的效果。 藉由以上的各實施以達到解熱效能佳的效果,且根據前述實施的(第一、第二)流道使得有效增加(或延長)該工作液體於(第一、第二)液體腔室內的流動時間,藉以有效提升散熱效率。且在一實施的水冷排單元包括複數容液板體(例如第一容液板體及第二容液板體)時,該水冷排單元係根據設置環境為層疊設置或分散的設置。 以上已將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發明之專利涵蓋範圍。
20‧‧‧水冷排單元
21‧‧‧容液板體
211‧‧‧頂板
212‧‧‧底板
213‧‧‧液體腔室
22‧‧‧進口
23‧‧‧出口
2111‧‧‧上表面
2121‧‧‧下表面
24‧‧‧流道
28‧‧‧泵浦
25‧‧‧第一散熱鰭片組
26‧‧‧第二散熱鰭片組
30‧‧‧水冷排單元
31‧‧‧第一容液板體
311‧‧‧第一頂板
3111‧‧‧第一上表面
312‧‧‧第一底板
3121‧‧‧第一下表面
313‧‧‧第一液體腔室
3131‧‧‧第一區域
3132‧‧‧第二區域
314‧‧‧進口
315‧‧‧出口
316‧‧‧第一間隔凸肋
317‧‧‧第一通口
318‧‧‧第二通口
32‧‧‧第二容液板體
321‧‧‧第二頂板
322‧‧‧第二底板
323‧‧‧第二液體腔室
3211‧‧‧第二上表面
3221‧‧‧第二下表面
327‧‧‧第三通口
328‧‧‧第四通口
34‧‧‧第一流道
35‧‧‧第二流道
28‧‧‧泵浦
25a、25b‧‧‧第一散熱鰭片組
26a、26b‧‧‧第二散熱鰭片組
27a、27b‧‧‧第三散熱鰭片組
29b‧‧‧第四散熱鰭片組
411‧‧‧第一連通元件
412‧‧‧第二連通元件
91‧‧‧水冷頭單元
92‧‧‧保護單元
921‧‧‧第一部分
922‧‧‧第二部分
93‧‧‧風扇
下列圖式之目的在於使本發明能更容易被理解,於本文中會詳加描述該些圖式,並使其構成具體實施例的一部份。透過本文中之具體實施例並參考相對應的圖式,俾以詳細解說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並用以闡述發明之作用原理。 第1圖為習知技術示意圖; 第2A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2B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設有流道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2C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設置散熱鰭片組之示意圖; 第3A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連接水冷頭之分解示意圖; 第3B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連接水冷頭之組合示意圖; 第3C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連接保護蓋與風扇之分解示意圖; 第3D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連接保護蓋與風扇之組合示意圖; 第4A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4B圖為第4A圖之剖視示意圖; 第4C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設有第一流道之示意圖; 第4D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設有第一及第二流道之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設有複數鰭片之分解示意圖; 第6A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水冷排連接水冷頭單元之分解示意圖; 第6B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水冷排設有複數鰭片且連接水冷頭單元之分解示意圖; 第6C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連接保護蓋與風扇之組合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水冷排的複數容液板體分散設置之示意圖。

Claims (20)

  1. 一種水冷排散熱結構,係包含: 一水冷排單元,包括: 一容液板體,具有一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該容液板體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在該液體腔室內的該工作液體透過該上表面及該下表面散熱。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液體腔室係連通一進口及一出口,該液體腔室係為空心腔室或設有一流道,該進口及該出口係連通一水冷頭單元。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液體腔室內設有一泵浦驅動該工作液體。
  4. 如請求項1至3其中任一項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上表面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容液板體具有一頂板及一底板,該上表面形成在該頂板的一外側,該下表面形成在該底板的一外側。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下表面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
  7. 一種水冷排散熱結構,係包含: 一水冷排單元,包括: 一容液板體組,具有複數容液板體,每一容液板體具有一液體腔室; 一連通元件組,具有複數連通元件連通該等液體腔室; 一工作液體,係經由該等連通元件流經該等液體腔室。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容液板體組包括一第一容液板體及一第二容液板體;該連通元件組包括一第一連通元件及一第二連通元件。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該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液體腔室供該工作液體流通,且該第一液體腔室經由該第一連通元件及該第二連通元件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液體腔室係為空心腔室或設有一第一流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二液體腔室係為空心腔室或設有一第二流道。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液體腔室係連通一進口及一出口。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液體腔室設有一第一間隔凸肋將該第一液體腔室區分為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連通該進口,該第二區域連通該出口。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進口及該出口係連通一水冷頭單元。
  15. 如請求項9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二液體腔室其中任一設有一泵浦。
  16. 如請求項9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頂板對接一第一底板,該第一液體腔室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之間,且該第一頂板具有第一上表面,該第一底板具有一第一下表面;該第二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頂板對接一第二底板,該第二液體腔室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之間,且該第二頂板具有一第二上表面及該第二底板具有一第二下表面。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上表面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一下表面及該第二上表面之間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下表面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上表面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該第一下表面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上表面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該第二下表面設有一第四散熱鰭片組。
  19.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容液板體組的複數容液板體及該該連通元件組係為金或銀或銅或鐵或鈦或鋁或不銹鋼或該等金屬的合金材質所構成。
  20.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冷排散熱結構,其中該複數容液板體係為堆疊設置或分散設置。
TW106142452A 2017-12-04 2017-12-04 水冷排散熱結構 TWI6645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452A TWI664524B (zh) 2017-12-04 2017-12-04 水冷排散熱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452A TWI664524B (zh) 2017-12-04 2017-12-04 水冷排散熱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5974A true TW201925974A (zh) 2019-07-01
TWI664524B TWI664524B (zh) 2019-07-01

Family

ID=68048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2452A TWI664524B (zh) 2017-12-04 2017-12-04 水冷排散熱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645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8683B (zh) * 2020-10-12 2021-12-0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28022U (en) * 2007-07-10 2008-03-01 Golden Sun News Tech Co Ltd Water-cooled heat exchanger and a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M516708U (zh) * 2015-10-08 2016-02-0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水冷裝置
CN206648507U (zh) * 2016-11-17 2017-11-17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多级分液板式冷凝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4524B (zh) 201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9084B2 (en) Liquid cooling heat sink structure and cooling circulation system thereof
US9818671B2 (en) Liquid-cooled heat sink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9807906B2 (en) Liquid-cooling device and system thereof
JP4551261B2 (ja) 冷却ジャケット
US11137175B2 (en) Composite water-cooling radiator structure
US10921067B2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structure with internal partition member
TWM246988U (en) Water-cool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TWM586876U (zh) 複合水冷排結構
TW202038045A (zh) 水冷頭
TW201925974A (zh) 水冷排散熱結構
TWM560169U (zh)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TWM557965U (zh)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US20190212066A1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assembly with internal horiziontal partition members and flow disturbing members
US20190215987A1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structure
CN108260328B (zh)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TWM561978U (zh) 水冷排散熱結構
TWI662400B (zh) 具有內置夾層的水冷排結構
TWI639914B (zh)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TWI640738B (zh)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KR200425267Y1 (ko) 수랭식 방열 장치
CN210136472U (zh) 复合水冷排结构
TWI715094B (zh) 複合水冷排結構
US20190215986A1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assembly
TWI530249B (zh) 複合式散熱組件
TWI676100B (zh)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