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5252A - 縫紉機及縫製裝置、以及縫製方法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及縫製裝置、以及縫製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5252A
TW201915252A TW107102341A TW107102341A TW201915252A TW 201915252 A TW201915252 A TW 201915252A TW 107102341 A TW107102341 A TW 107102341A TW 107102341 A TW107102341 A TW 107102341A TW 201915252 A TW201915252 A TW 2019152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wn
sewing machine
sewing
roller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2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3250B (zh
Inventor
梅川道
西田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5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5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3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32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10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 D05B27/14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rotating discontinuous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縫紉機(10)具備支持板(19)、縫紉機壓腳(18)、縫紉機針(15)、間歇性地輸送被縫製物(50)之下送布齒(22)、藉由在與被縫製物(50)接觸之狀態下旋轉而將被縫製物(50)導入至支持板(19)與縫紉機壓腳(18)之間之導入輥(31、38、39)、及使導入輥(31、38、39)連續地旋轉驅動之輥驅動部(33)。又,導入輥(31、38、39)於被縫製物(50)之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方向上,配置於至少較縫紉機針(15)之位置更靠上游側。根據此種本發明之縫紉機(10),能夠對具備圓弧狀之側緣部(55b)之被縫製物(50)自動且穩定地進行包邊縫攏。

Description

縫紉機及縫製裝置、以及縫製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被縫製物(縫製對象物)進行縫製加工之縫紉機、具有該縫紉機之縫製裝置、及使用該縫紉機之縫製方法,尤其是關於一種對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圓弧狀之曲線部之前襠開口部分進行包邊縫攏之縫紉機、縫製裝置(鎖邊裝置)、及縫製方法。
於縫紉機中,作為輸送被縫製物之送布機構,除僅利用下送布齒間歇性地輸送被縫製物之一般之送布機構以外,還已知例如於維持使縫紉機針刺穿被縫製物之狀態下利用下送布齒及縫紉機針間歇性地輸送被縫製物之送布機構、或由下送布齒與上送布齒自上下夾著被縫製物而間歇性地輸送之送布機構等。 又,於日本專利特開平7-116370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作為盲縫送布裝置而記載有如下送布機構,即具有配置於布料按壓之兩側之左右一對上送布皮帶、及與上送布皮帶對向配置之左右一對下送布皮帶。該專利文獻1之送布機構形成為能夠由上述一對上送布皮帶與一對下送布皮帶自上下夾著布料而沿著布料輸送方向間歇性地輸送,並且使整個布料或布料之一部分向與送布方向正交之方向偏移。 進而,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4-46059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作為縫製筒狀之被縫製物之縫紉機之送布機構而記載有如下送布機構,即具有自下方抵接於布料之第1送布齒(左送布齒)與第2送布齒(右送布齒)、及配置於縫紉機針之側方(右側方)並且自下方抵接於布料之間歇送布輥。根據專利文獻2,能夠分別對利用第1送布齒(左送布齒)間歇性輸送之送布量、及利用第2送布齒(右送布齒)與間歇送布輥間歇性輸送之送布量進行調整,因此,能夠美觀地完成例如筒狀之部分之縫製。 於如上所述之由上下之送布齒夾著被縫製物而間歇性輸送之送布機構、具有一對上送布皮帶與一對下送布皮帶之專利文獻1之送布機構、及具有下方之第1與第2送布齒及上方之間歇送布輥之專利文獻2之送布機構中,係於由送布齒、皮帶、輥等上下之夾持構件自上下同時夾著被縫製物之狀態下將被縫製物與夾持構件一同輸送,因此能夠穩定地輸送被縫製物。 但是,該等送布機構不僅需要上下之夾持構件,還必須使上下之夾持構件同步輸送,或者以特定之送布量間歇性地進行動作等。因此,送布機構之構造及控制與例如僅具有下送布齒之一般之送布機構相比,有變得非常複雜之缺點。 且說,於牛仔褲、褲子、裙子及襯衫等經裁剪之衣料中,為了防止於其被裁剪之邊緣產生綻開並且提高被裁剪之側緣部之強度或表觀,已知對被裁剪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又,有時亦將進行此種包邊縫攏稱為「鎖邊」。 又,作為進行鎖邊之衣服之構成部分之一,有用於牛仔褲等之前襠開口部分(有時亦簡稱為「前襠開口」)。於該前襠開口部分中,一般與牛仔褲等之形狀對應而於其側緣部之一部分設置有圓弧狀之曲線部,並且安裝有拉鏈或紐扣。 於使用縫紉機對前襠開口部分等被縫製物進行鎖邊之情形時,沿著該被縫製物之被裁剪之側緣部(例如前襠開口部分中之圓弧狀之側緣部)連續地進行包邊縫攏。於通常之鎖邊中,一面使縫紉機作動而對被縫製物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一面與進行該包邊縫攏之部位之形狀等對應而藉由人工作業調整被縫製物之位置或方向。 另一方面,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07-14556號公報(專利文獻3)或國際公開第2012/032615號(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如下縫製裝置(鎖邊裝置),即可一面利用縫紉機之送布機構自動輸送具有特定之形狀之前襠開口部分,一面進行包邊縫攏,並且於該縫製中使前襠開口部分以固定之動作自動旋轉。 根據該等專利文獻3及專利文獻4中所記載之縫製裝置(鎖邊裝置),即便前襠開口部分之側緣部之一部分形成為圓弧狀,亦利用人工作業或自動地將前襠開口部分安放於裝置之特定位置,由此一面利用縫紉機之送布機構自動輸送前襠開口部分,一面利用與送布機構不同之構件不耗費人力而自動地使前襠開口部分旋轉。因此,不藉由人工作業調整被縫製物之位置或方向,便能夠對具有圓弧狀之曲線部之前襠開口部分之側緣部沿著該側緣部自動進行包邊縫攏。 如此,於專利文獻3及專利文獻4之裝置中,能夠使前襠開口部分之鎖邊自動化且有效率地進行,因此,能夠減輕作業者之負擔。又,由於能夠以相同之方式對複數個前襠開口部分機械地反覆進行包邊縫攏,故而例如與藉由人工作業調整縫製物之方向之情形相比,能夠謀求品質之穩定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7-11637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4-4605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7-14556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12/032615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但是,於使用例如利用下送布齒之一般之送布機構輸送前襠開口部分,並且如專利文獻3及專利文獻4中所記載般,藉由在前襠開口部分之縫製中使前襠開口部分以固定之動作自動旋轉而使鎖邊自動化之情形時,前襠開口部分容易夾於針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存在無法進行包邊縫攏之情況。 若具體地進行說明,則通常,形成前襠開口部分之布料並非均質之情況居多,因此,存在部分地產生布料中之硬度或厚度等性質之微小差異之情況,又,亦存在布料具有獨特之質感之情況。因此,利用下送布齒輸送由此種布料形成之前襠開口部分時,若僅使前襠開口部分配合下送布齒之輸送而機械地以固定之動作移動,則無法如藉由人工作業使前襠開口部分移動之情形般根據布料之性質等進行微妙之調整。其結果為,存在因布料之部分之性質之微小差異或布料之獨特的質感等而導致於前襠開口部分之布料產生局部之聚集或褶皺的情況,存在此種布料之聚集或褶皺於利用縫紉機所進行之縫製中卡於縫紉機壓腳之前端部等之情況。又,此種布料之聚集或褶皺有容易產生於對前襠開口部分之圓弧狀之曲線部進行包邊縫攏之曲線鎖邊時的傾向。 進而,例如於對安裝有拉鏈之前襠開口部分進行鎖邊之情形時,存在以橫穿拉鏈之拉鏈鏈布之方式進行包邊縫攏之情況。但是,拉鏈鏈布通常係於與前襠開口部分之布料之一面重疊之狀態下縫製於該布料,因此於前襠開口部分之布料與拉鏈鏈布之間形成有階差。又,於在拉鏈鏈布之鏈布側緣部設置有向鏈布厚度方向鼓出之芯繩部之情形時,前襠開口部分之布料與拉鏈鏈布之間之階差更大。 若一面自動輸送如此於與拉鏈鏈布之間形成有階差之前襠開口部分一面進行鎖邊,則存在階差卡於縫紉機壓腳、或縫紉機壓腳無法越過階差之情況,由此存在產生無法繼續包邊縫攏之故障之情況。 又,拉鏈之拉鏈鏈布由於必須將拉鏈鏈齒以特定之姿勢固定保持於特定之位置,故而例如與牛仔褲之布料等相比使剛性變高而形成之情況居多。另一方面,近年,衣服之多樣化在發展,亦銷售例如較薄且柔軟之布料之牛仔褲等。 但是,於對將拉鏈安裝於如上所述之較薄且柔軟之布料而形成之前襠開口部分,一面利用下送布齒間歇性地搬送一面進行鎖邊的情形時,因拉鏈鏈布與布料之剛性之差異,若僅利用下送布齒,則存在無法適當地輸送拉鏈鏈布與布料之兩者之情況,其結果為,亦存在包邊縫攏不充分之製品作為不良品而製造之情況。 再者,例如作為縫紉機之送布機構,為了順利地輸送前襠開口部分,亦想到如上述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等般,使用如下機構:於由送布齒、皮帶、輥等自上表面側與下表面側之兩者同時夾著前襠開口部分之狀態下間歇性輸送。但是,此種送布機構由於如上所述般送布機構之構造及控制非常複雜,故而導致前襠開口部分之製造成本之增大。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縫紉機、具有該縫紉機之縫製裝置、及使用該縫紉機之縫製方法,該縫紉機能夠防止如帶有拉鏈之前襠開口部分等之被縫製物卡於縫紉機壓腳,從而一面藉由利用下送布齒之送布機構順利地輸送被縫製物,一面藉由包邊縫攏等縫法對被縫製物進行縫製。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由本發明提供之縫紉機係如下縫紉機,具備載置被縫製物之支持板、將上述被縫製物朝向上述支持板按壓之縫紉機壓腳、相對於上述支持板上下移動之縫紉機針、及自下表面側接觸上述被縫製物並間歇性地搬送上述被縫製物之下送布齒,上述縫紉機之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具備藉由在與上述被縫製物接觸之狀態下旋轉而將上述被縫製物導入至上述支持板與上述縫紉機壓腳之間之導入輥、及使上述導入輥連續地旋轉驅動之輥驅動部,且上述導入輥於上述被縫製物之利用上述下送布齒之送布方向上,配置於至少較上述縫紉機針之位置更靠上游側。 於此種本發明之縫紉機中,較佳為上述導入輥係於較上述縫紉機壓腳之按壓面相接於上述被縫製物之位置更靠上游側的位置與上述被縫製物接觸。 又,於本發明之縫紉機中,較佳為配置有對上述輥驅動部之驅動進行控制之驅動控制部,且上述驅動控制部係使上述導入輥之旋轉速度與利用上述下送布齒之上述被縫製物之送布速度對應而進行控制,且與上述被縫製物之縫製位置對應而控制上述輥驅動部之運轉與停止。 進而,於本發明之縫紉機中,較佳為配置有輥移動部,該輥移動部使上述導入輥移動至上述導入輥與上述被縫製物接觸之接觸位置、及上述導入輥遠離上述被縫製物之遠離位置,且上述輥移動部係與上述被縫製物之縫製位置對應而使上述導入輥移動至上述接觸位置或上述遠離位置並將其保持。 於本發明之縫紉機中,較佳為上述導入輥具有自上述導入輥之軸中心至外周緣之徑向之尺寸為固定之大小的圓柱形狀、於至少一部分具備自上述導入輥之軸中心至外周緣之徑向之尺寸朝向軸向之一側漸減之錐形部的圓錐型形狀、或球形狀。 又,本發明之縫紉機較佳為對上述被縫製物進行包邊縫攏。 進而,於本發明之縫紉機中,較佳為配置有將上述被縫製物切斷之切割器部,且上述切割器部於利用上述下送布齒之上述送布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導入輥接觸於上述被縫製物之位置與上述縫紉機針之位置之間。 並且,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縫製裝置,該縫製裝置具有:縫紉機,其具有上述構成;及自動旋轉部,其於利用上述縫紉機縫製上述被縫製物時,能夠伴隨利用上述下送布齒所進行之上述被縫製物之輸送而使上述被縫製物以固定之動作自動旋轉。 其次,由本發明提供之縫製方法係使用縫紉機對上述被縫製物進行縫製者,該縫紉機具備載置被縫製物之支持板、將上述被縫製物朝向上述支持板按壓之縫紉機壓腳、相對於上述支持板上下移動之縫紉機針、及自下表面側接觸上述被縫製物並間歇性地搬送上述被縫製物之下送布齒,上述縫製方法之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使用上述縫紉機,該縫紉機進而具備將上述被縫製物導入至上述支持板與上述縫紉機壓腳之間之導入輥、及使上述導入輥連續地旋轉驅動之輥驅動部;以及對上述被縫製物之至少一部分進行縫製時,使上述導入輥與上述被縫製物接觸,並且利用上述輥驅動部使上述導入輥連續地旋轉,藉此將上述被縫製物導入至上述支持板與上述縫紉機壓腳之間。 此種本發明之縫製方法較佳為包括使利用上述下送布齒之上述被縫製物之送布速度與利用上述導入輥之上述被縫製物的導入速度同步。 又,本發明之縫製方法較佳為包括以下步驟:使用安裝有拉鏈之前襠開口部分作為上述被縫製物;使用上述縫紉機對上述前襠開口部分進行包邊縫攏;及對形成於上述前襠開口部分之至少圓弧狀之曲線部進行上述包邊縫攏時,使上述導入輥與上述前襠開口部分接觸,並且利用上述輥驅動部使上述導入輥連續地旋轉。 進而,本發明之縫製方法較佳為包括對自上述曲線部連續形成於上述前襠開口部分之直線狀之側緣部進行上述包邊縫攏時,使利用上述輥驅動部所進行之上述導入輥之驅動停止,或使上述導入輥遠離上述前襠開口部分。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縫紉機具備針板等支持板、壓抵被縫製物(縫製對象物)之縫紉機壓腳、縫紉機針、間歇性地搬送被縫製物之下送布齒、藉由在與被縫製物接觸之狀態下旋轉而將被縫製物導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之導入輥、及使導入輥連續地旋轉驅動之輥驅動部。又,導入輥於被縫製物之利用下送布齒之送布方向上,配置於較縫紉機針之位置更靠上游側。 根據此種本發明之縫紉機,即便伴隨利用下送布齒輸送前襠開口部分等被縫製物而於該被縫製物之布料產生局部之聚集或褶皺,亦可於將該聚集或褶皺之部分導入至支持板(針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之前,連續旋轉之導入輥與該部分接觸而矯正聚集或褶皺,從而使布料恢復至正常(通常)之狀態。進而,藉由旋轉之導入輥與被縫製物接觸,能夠將該接觸之部分連續且強制地送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因此,可於縫製中不易產生被縫製物卡於縫紉機壓腳或支持板之情況。 又,例如於對將拉鏈安裝於布料之前襠開口部分進行縫製之情形時,即便於前襠開口部分之布料與拉鏈之拉鏈鏈布(尤其是拉鏈鏈布之芯繩部)之間形成有階差,亦可藉由連續旋轉之導入輥,不僅將布料或拉鏈鏈布,亦將兩者間之階差強制地送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藉此,縫紉機壓腳能夠順利地越過前襠開口部分之階差,因此,可不易產生階差卡於縫紉機壓腳或支持板之情況。進而,藉由連續旋轉之導入輥將布料及拉鏈鏈布導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能夠輔助利用下送布齒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之輸送,因此,例如即便於布料與拉鏈鏈布產生剛性之差異,亦可一面適當地輸送布料與拉鏈鏈布之兩者一面進行縫製。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縫紉機,即便不對送布機構採用複雜之構造或控制,亦可一面利用下送布齒順利地輸送帶有拉鏈之前襠開口部分等被縫製物,一面藉由包邊縫攏等縫法對該被縫製物順利且穩定地進行縫製。再者,於本發明之縫紉機中,可對前襠開口部分以外之被縫製物進行縫製,又,亦可藉由包邊縫攏以外之縫法對被縫製物進行縫製。 於此種本發明之縫紉機中,導入輥係於下送布齒之送布方向上,以於較縫紉機壓腳之按壓面相接於被縫製物之位置、較佳為較縫紉機壓腳之上游側端緣之位置更靠上游側的位置與被縫製物接觸之方式配置。藉此,可藉由使導入輥與被縫製物接觸,並且利用輥驅動部使導入輥旋轉,而將被縫製物穩定地送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 又,於本發明之縫紉機中,配置有對輥驅動部之驅動進行控制之驅動控制部。該驅動控制部能夠使導入輥之旋轉速度與利用下送布齒之被縫製物之送布速度對應,以使利用導入輥之被縫製物之導入速度與利用下送布齒之被縫製物之送布速度同步的方式進行控制。藉此,能夠利用導入輥穩定且有效地輔助利用下送布齒所進行之被縫製物之輸送。又,能夠防止利用導入輥將被縫製物過度地送入至縫紉機壓腳之下之情況、或者因導入輥之旋轉不足而導致被縫製物卡於導入輥或將被縫製物局部地拉長之情況,從而順利地進行縫製。 進而,本發明之驅動控制部可與被縫製物之縫製位置對應而控制輥驅動部之運轉與停止。藉此,例如於對具備直線狀之側緣部與圓弧狀之側緣部(曲線部)之被縫製物進行包邊縫攏的情形時,可於對圓弧狀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時使導入輥旋轉而將被縫製物積極地送入至縫紉機壓腳之下。 另一方面,對直線狀之側緣部(直線部)進行包邊縫攏時,能夠停止輥驅動部之運轉使導入輥成為自由之狀態。藉此,能夠暫時中斷利用導入輥所進行之被縫製物之送入動作,僅藉由利用下送布齒所進行之被縫製物之輸送對直線狀之側緣部進行縫製,其結果為,能夠有效率地進行被縫製物之縫製,又,能夠抑制於以相對較快之速度進行縫製時因導入輥之送入而產生弊病。 進而,於本發明之縫紉機中,配置有使導入輥移動至導入輥與被縫製物接觸之接觸位置、及導入輥遠離被縫製物之遠離位置之輥移動部。該輥移動部可與被縫製物之縫製位置對應而使導入輥移動至接觸位置或遠離位置並將其保持。藉此,即便利用輥驅動部使導入輥連續地繼續旋轉,亦可於對直線狀之側緣部(直線部)進行包邊縫攏時等,藉由將導入輥保持於遠離位置而暫時中斷利用導入輥所進行之被縫製物之送入動作。藉此,能夠有效率地進行被縫製物之縫製,又,能夠抑制於以相對較快之速度進行縫製時因導入輥之送入而產生弊病。 本發明之導入輥具有自導入輥之軸中心至外周緣之徑向之尺寸為固定之大小的圓柱形狀。藉此,能夠使旋轉之導入輥穩定地與被縫製物接觸,從而將該被縫製物順利地送入至縫紉機壓腳之下。又,本發明之導入輥亦可具有於至少一部分具備自導入輥之軸中心至外周緣之徑向之尺寸朝向軸向之一側漸減之錐形部的圓錐型形狀、或球形狀。例如於對設置在被縫製物之圓弧狀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之情形時,一面使被縫製物旋轉一面進行縫製。於該情形時,藉由使導入輥形成為圓錐型形狀或球形狀,可於旋轉被縫製物時使導入輥不易卡於被縫製物,因此可一面使旋轉之導入輥與被縫製物接觸,一面使被縫製物於支持板上順利地旋轉。 如上所述之本發明之縫紉機尤其適合用於對被縫製物進行包邊縫攏之情形。 進而,於本發明之縫紉機中,配置有將被縫製物切斷之切割器部。該切割器部於利用下送布齒之送布方向上,配置於導入輥接觸於被縫製物之位置與縫紉機針之位置之間。若為此種縫紉機,則藉由將被縫製物供給至導入輥之下,可一面利用切割器部將被縫製物切斷為特定之形狀,一面對藉由該切割器部之切斷而形成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因此,能夠對被縫製物之特定之位置有效率地進行包邊縫攏。 並且,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縫製裝置,該縫製裝置具有:縫紉機,其具有上述構成;及自動旋轉部,其於利用縫紉機縫製被縫製物時能夠隨著利用下送布齒所進行之被縫製物之輸送而使被縫製物於與支持板之上表面相同之平面上以固定的動作自動旋轉。此處,所謂自動,係指無關於人力而由機械自動地進行作業。 根據此種本發明之縫製裝置,藉由將前襠開口部分等被縫製物安放於特定之位置,例如對被縫製物之方向不由作業員藉由人工作業調整位置或方向,又,被縫製物不卡於縫紉機壓腳, 可藉由包邊縫攏等縫法對被縫製物自動且穩定地進行縫製。因此,能夠實現製造成本之進一步之削減或製品之品質之進一步的穩定化。 其次,於由本發明提供之縫製方法中,使用縫紉機對被縫製物進行縫製,該縫紉機具備支持板、壓抵被縫製物之縫紉機壓腳、縫紉機針、間歇性地搬送被縫製物之下送布齒、藉由在與被縫製物接觸之狀態下旋轉而將被縫製物導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之導入輥、及使導入輥連續地旋轉驅動之輥驅動部。又,對被縫製物之至少一部分進行縫製時,使導入輥與被縫製物接觸,並且利用輥驅動部使導入輥連續地旋轉,藉此將被縫製物導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 藉此,例如即便於被縫製物之布料產生局部之聚集或褶皺,亦可由連續旋轉之導入輥與該部分接觸而矯正聚集或褶皺,並且能夠將該接觸之部分連續且強制地送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因此,可於縫製中不易產生被縫製物卡於縫紉機壓腳或支持板之情況。 又,例如於對將拉鏈安裝於布料之前襠開口部分進行縫製之情形時,可不易產生形成於該前襠開口部分之布料與拉鏈之拉鏈鏈布之間之階差卡於縫紉機壓腳或支持板的情況。進而。藉由連續旋轉之導入輥將布料及拉鏈鏈布導入至支持板與縫紉機壓腳之間,能夠輔助利用下送布齒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之輸送,因此可一面適當地輸送布料與拉鏈鏈布之兩者一面進行縫製。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縫製方法,即便不對送布機構採用複雜之構造或控制,亦可一面利用下送布齒順利地輸送帶有拉鏈之前襠開口部分等被縫製物,一面藉由包邊縫攏等縫法對該被縫製物順利且穩定地進行縫製。 於此種本發明之縫製方法中,使利用下送布齒之被縫製物之送布速度與利用導入輥之被縫製物之導入速度同步。藉此,能夠利用導入輥穩定且有效地輔助利用下送布齒所進行之被縫製物之輸送。又,能夠防止利用導入輥將被縫製物過度地送入至縫紉機壓腳之下之情況、或者因導入輥之旋轉不足而導致被縫製物卡於導入輥或將被縫製物局部地拉長之情況,從而順利地進行縫製。 又,本發明之縫製方法尤其適合用於使用安裝有拉鏈之前襠開口部分作為被縫製物對該前襠開口部分進行包邊縫攏時。進而,於在前襠開口部分之側緣部形成有圓弧狀之曲線部之情形時,若藉由先前之縫製方法進行包邊縫攏,則僅利用下送布齒輸送該曲線部時於前襠開口部分產生聚集或褶皺,前襠開口部分容易卡於縫紉機壓腳,但於本發明之縫製方法中,對前襠開口部分之曲線部進行包邊縫攏時,使導入輥與前襠開口部分接觸,並且利用輥驅動部使導入輥連續旋轉,藉此能夠使前襠開口部分不易卡於縫紉機壓腳,因此,能夠對前襠開口部分之側緣部順利且穩定地進行包邊縫攏。 進而,本發明之縫製方法於對自曲線部連續形成於前襠開口部分之直線狀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時,使利用輥驅動部所進行之導入輥之驅動停止,或使導入輥遠離前襠開口部分。藉此,可於對設置在被縫製物之直線狀之側緣部(直線部)進行包邊縫攏時等,暫時中斷利用導入輥所進行之被縫製物之送入動作,因此,能夠有效率地進行被縫製物之縫製。又,能夠抑制於以相對較快之速度進行縫製時因導入輥之送入而產生弊病。
以下,一面列舉實施例並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以下說明之實施例,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起到相同之作用效果,則可進行多種變更。 [實施例]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之縫製裝置之前視圖。圖2及圖3係表示縫製裝置之縫紉機之立體圖及側視圖。圖4及圖5係自左側及右側觀察縫紉機之縫紉機針周邊之構造時之剖視圖。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方向係利用縫紉機之下送布齒輸送被縫製物之方向,且將輸送被縫製物之方向(圖1之裏側之方向)設為後方,將其相反之方向(圖1之近前側之方向)設為前方。上下方向係相對於支持板之平坦之載置面正交之方向,且將相對於支持板配置縫紉機針之側之方向(圖1之上方向)設為上方向,將相對於支持板配置下送布齒之側之方向(圖1之下方向)設為下方向。左右方向係與被縫製物之送布方向正交並且與支持板之載置面平行之方向。於本實施例之情形時,將如圖1所示般自前側觀察縫紉機時之左側及右側分別設為左方向及右方向。 本實施例之縫製裝置1(亦稱為鎖邊裝置)如圖1及圖2所示,具有對被縫製物(縫製對象物)進行包邊縫攏之縫紉機(鎖縫機)10、與縫紉機10連結之台板(作業台)3、及能夠自上按壓載置於台板3上之特定之位置之被縫製物並且使該被縫製物按照預先設定之活動進行移動與旋轉的自動搬送部5。 於該情形時,台板3之上表面平坦地形成。以該台板3之上表面與縫紉機10之下述支持板(針板)19之載置面形成同一平面之方式,將台板3與縫紉機10之機座部11連結並且由未圖示之支持部支持該台板3。再者,於本發明中,縫製裝置之台板(作業台)亦可與縫紉機之支持板一體地形成(換言之,亦可將縫製裝置之台板(作業台)之一部分用作縫紉機之支持板)。 本實施例之自動搬送部5具有圖1所示之自動臂部(機械臂)5a、使自動臂部5a移動之未圖示之臂驅動機構、及控制臂驅動機構之未圖示之控制部(電腦)。又,本實施例之自動搬送部5如下所述般,係以自動進行以下動作等各種動作之方式進行預先設定(編程):由自動臂部5a自上按壓台板3上之被縫製物(前襠開口部分(fly-parts)50)並自特定之位置以固定之動作使其移動至縫製開始位置;於開始利用縫紉機10進行縫製後,一面由自動臂部5a按壓被縫製物一面與縫紉機10之送布速度相應地使其移動;一面由自動臂部5a按壓縫製中之被縫製物,一面於特定之時點使其旋轉;及於利用縫紉機10所進行之縫製結束後,利用自動臂部5a將被縫製物搬送至未圖示之回收部。即,本實施例之自動搬送部5具備能夠使被縫製物(前襠開口部分50)以固定之路徑自動移動之自動移動部、及能夠使被縫製物於固定之時點以固定之動作自動旋轉之自動旋轉部。 再者,本發明之自動搬送部5只要係以至少自動進行使縫製中之被縫製物於特定之時點旋轉之動作的方式形成即可,自動搬送部5之具體之構造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作為本發明之自動搬送部5,亦可使用上述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縫製裝置之一部分之機構、或上述專利文獻4中所記載之鎖邊裝置之一部分之機構。 本實施例之縫紉機10具有成為基礎部之機座部11、自機座部11之右側側端部向上方豎立設置之腳柱部12、及自腳柱部12之上端部朝向左側與機座部11大致平行而延伸之臂部13。 於縫紉機10中之臂部13之前端部(左側端部)朝向後斜下方突出而配置有安裝有2根縫紉機針15之針座16、及按壓棒17。於該情形時,針座16可藉由未圖示之針座驅動機構沿著針座16之突出方向(後斜下方)上下移動地支持。再者,本實施例之縫紉機針15、針座16、針座驅動機構係與進行包邊縫攏之先前之一般之縫紉機實質上同樣地形成。 於按壓棒17安裝有縫紉機壓腳18。該縫紉機壓腳18係可保持於按壓被縫製物(前襠開口部分50)之按壓位置、及上升並遠離被縫製物之上升位置(遠離位置)而安裝。又,縫紉機壓腳18具有:壓腳本體部18a,其壓抵被縫製物;及壓腳前端部18b,其配置於壓腳本體部18a之後方側(被縫製物之送布方向上之上游側),且以易於將被縫製物導入至壓腳本體部18a之下之方式向上方彎曲。因此,由縫紉機壓腳18壓抵被縫製物之按壓面基本上係由壓腳本體部18a之下表面形成。於壓腳前端部18b設置有供下述導入輥31之一部分插入並將其收容之缺口狀之收容凹部。 於縫紉機10中之機座部11之左側端部配置有載置被縫製物之支持板(針板)19、及將台板3連結並固定之台板固定部21。台板固定部21係自支持板19之上表面經由階差而較低地設置,以將支持板19之上表面(載置面)與台板3之上表面配置於單一之平面上。 於機座部11之左側之側端部內配置有下送布齒22、未圖示之線鉤、及於即將進行縫製之前將被縫製物切斷之切割器部23(參照圖5)。 下送布齒22係以利用未圖示之送布齒驅動機構於前後方向與上下方向上以固定之行為移動之方式配置。藉由該下送布齒22一面移動一面自下表面側接觸被縫製物,能夠間歇性地向前方(下游側)輸送被縫製物。此處,所謂間歇性地搬送被縫製物,係指交替地重複下送布齒22與被縫製物接觸並使被縫製物以固定之距離移動之搬送狀態與不利用下送布齒22進行被縫製物之移動的停止狀態。 未圖示之線鉤可藉由利用線鉤驅動機構以特定之行為移動,而與2根縫紉機針15協動,於被縫製物形成包邊縫攏之接縫。 本實施例之切割器部23係於被縫製物之送布方向(前後方向)上,配置於縫紉機針15之位置與下述導入輥31接觸於被縫製物之位置(換言之,下述輥本體31a之下端位置)之間。又,切割器部23如圖5所示,具有固定刀(下刀)23a及可動刀(上刀)23b。 切割器部23之固定刀23a係以其切斷刃成為與支持板19之上表面相同之高度位置(上下方向之位置)之方式配置。可動刀23b係於可動刀23b之一部分自支持板19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狀態下,可藉由未圖示之可動刀驅動機構上下移動地配置。進而,可動刀23b之切斷刃係以朝向後方且向斜上方傾斜之方式設置。 於該切割器部23中,藉由可動刀23b一面與固定刀23a之側面接觸一面上下移動,能夠利用可動刀23b之切斷刃與固定刀23a之切斷刃將向前方輸送之被縫製物依序切斷。 再者,於本實施例之縫紉機10設置有使上述各種驅動機構驅動之1個以上之驅動源(縫紉機馬達等)、或控制該驅動源之控制部。 進而,於本實施例之縫紉機10配置有將被縫製物導入至支持板19與縫紉機壓腳18之間之導入輥31、將導入輥31可旋轉地保持於特定之位置之輥保持部32、使導入輥31旋轉驅動之輥驅動部33、及對輥驅動部33之驅動進行控制之未圖示之驅動控制部。於該情形時,輥保持部32固定於支持板19。 導入輥31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31a、及自輥本體31a向右方向延伸之旋轉軸部31b,且將導入輥31之旋轉軸部31b樞支於輥保持部32。又,於導入輥31之旋轉軸部31b中之右側端部配置有供皮帶纏繞36之第1滑輪34。 導入輥31之輥本體31a具有自左右方向觀察時如圖4所示般呈圓形狀之金屬製之輥芯部31c、及配置於輥芯部31c之外側且由聚胺基甲酸酯等合成樹脂形成之圓環狀之外周緣部31d,且合成樹脂製之外周緣部31d與被縫製物之上表面直接接觸。於該情形時,導入輥31於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由輥保持部32保持於輥本體31a與被縫製物適當接觸之位置,於輥本體31a與支持板19之間形成有供被縫製物通過之適度之間隙。 又,導入輥31係以於被縫製物之送布方向(前後方向)上輥本體31a之下游側端部(前端部)位於較縫紉機針15更靠上游側(後方)之方式,進而位於較切割器部23之可動刀23b更靠上游側(後方)之方式配置。 進而,於本實施例中,導入輥31係於將輥本體31a之一部分插入於縫紉機壓腳18之收容凹部之狀態下配置,輥本體31a之下游側端部(前端部)配置於較縫紉機壓腳18之上游側端部(後端部)更靠下游側(前方)。 於該情形時,輥本體31a之於下端配置之外周面係於被縫製物之送布方向(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縫紉機壓腳18之按壓面(即,壓腳本體部18a之下表面)更靠上游側,藉此,輥本體31a可於較縫紉機壓腳18之按壓面與被縫製物接觸之接觸位置更靠上游側之位置,於較縫紉機壓腳18更早之時點與被縫製物接觸。 本實施例之輥驅動部33係經由支架等固定於縫紉機10之腳柱部12。於輥驅動部33之驅動軸配置有第2滑輪35。經由皮帶36將該第2滑輪35與設置於導入輥31之旋轉軸部31b之第1滑輪34連結,藉此,將輥驅動部33之動力(旋轉)傳遞至導入輥31。藉由如此設置輥驅動部33,可藉由簡單之構造使導入輥31旋轉驅動,又,可容易且穩定地進行導入輥31之旋轉之控制(輥驅動部33之驅動控制)。 再者,於本發明中,亦可不設置如上所述之輥驅動部33,而例如藉由將導入輥31之旋轉軸部31b經由電磁離合器等連接於縫紉機10之驅動源(例如縫紉機馬達),而將該驅動源之動力(縫紉機馬達之旋轉)傳遞至導入輥31使導入輥31驅動旋轉。又,於該情形時,可藉由電磁離合器之控制,切換導入輥31之驅動旋轉(ON)與停止(OFF)。 輥驅動部33之驅動控制部形成為可藉由輥驅動部33之驅動之控制而對導入輥31之旋轉速度進行控制。藉此,驅動控制部能夠以利用導入輥31將被縫製物導入至縫紉機壓腳18之下之(送入)導入速度與利用下送布齒22之被縫製物之送布速度同步的方式,使導入輥31之旋轉速度與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速度對應而適當地進行控制。此處,所謂利用導入輥31之被縫製物之導入速度,係指藉由導入輥31與被縫製物接觸並旋轉而導入至縫紉機壓腳18與支持板19之間之被縫製物的速度。 又,輥驅動部33之驅動控制部形成為能夠控制輥驅動部33之運轉(ON)與停止(OFF)。藉此,可藉由使輥驅動部33停止而可自由旋轉地保持導入輥31。因此,例如於在利用下送布齒22輸送被縫製物時,於導入輥31與被縫製物接觸之狀態下使輥驅動部33停止之情形時,可藉由在與被縫製物之間產生之摩擦而非輥驅動部33之驅動使導入輥31從動地旋轉。 其次,對自動進行縫製步驟(鎖邊步驟)之方法進行說明,該縫製步驟(鎖邊步驟)係使用上述本實施例之縫製裝置1,一面將安裝有拉鏈51之前襠開口部分50切斷,一面對該被切斷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 首先,將於俯視下呈矩形狀之前襠開口部分50如圖6所示般,以如矩形狀之前襠開口部分50中之短邊側之側緣部沿著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方向般之方向安放於台板3上的特定之位置。 此時,前襠開口部分50之拉鏈51之左右之鏈齒排嚙合,且於不彎折前襠開口部分50之布料53之筆直之狀態下將前襠開口部分50載置於台板3。再者,該前襠開口部分50之安放可由作業員藉由人工作業進行,亦可由未圖示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供給裝置無關於人力而機械地自動進行。又,此時,縫紉機10之縫紉機壓腳18係保持於遠離被縫製物之上升位置。 於將前襠開口部分50安放於台板3上之特定之位置之後,圖1所示之自動搬送部5之自動臂部5a向前襠開口部分50之上方移動,如圖7中二點鏈線所示,自上按壓該前襠開口部分50並保持。繼而,該自動臂部5a一面自上按壓前襠開口部分50一面移動,使前襠開口部分50中之開始包邊縫攏之縫製開始部分通過支持板19與導入輥31之間,並將其配置於可由支持板19與縫紉機壓腳18之按壓面中之上游側之部分夾著的位置(縫製開始位置)。 又,同時,利用自動搬送部5之自動臂部5a,以前襠開口部分50之長度方向相對於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方向正交之方式(以前襠開口部分50中之短邊側之側緣部與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方向平行之方式)保持前襠開口部分50的方向(姿勢)。再者,自動搬送部5之自動臂部5a之上述動作係由自動搬送部5之未圖示之控制部進行控制。 於將前襠開口部分50移動並保持於縫製開始位置之後,使縫紉機10之縫紉機壓腳18自動下降並保持於按壓位置。藉此,縫紉機壓腳18將前襠開口部分50之縫製開始部分自上表面側朝向支持板19壓抵,由支持板19與縫紉機壓腳18夾持該縫製開始部分。 再者,此時,例如藉由將拉鏈51之配置於靠近縫製開始部分之側之一拉鏈鏈布52暫時彎折,使其位於縫紉機壓腳18之上側或橫側,能夠對該一拉鏈鏈布52進行鎖邊,該鎖邊不進行包邊縫攏(參照圖9及圖10)。再者,於本發明中,是否對拉鏈51之拉鏈鏈布52進行包邊縫攏可根據所製作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用途等任意進行選擇。 於由縫紉機壓腳18按壓前襠開口部分50之縫製開始部分之後,使導入輥31、下送布齒22、切割器部23、縫紉機針15(針座16)、及線鉤等各者對應之驅動部運轉而將其等驅動。藉此,開始利用下送布齒22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間歇性之輸送,並且與利用下送布齒22所進行之輸送相應地使縫紉機針15或線鉤移動,藉此,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短邊側之側緣部(第1直線部55a)開始包邊縫攏(參照圖7)。 與此同時,藉由導入輥31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並旋轉,而利用導入輥31之旋轉摩擦力將前襠開口部分50導入至縫紉機壓腳18與支持板19之間。藉此,將前襠開口部分50強制地送入至縫紉機壓腳18與支持板19之間,並且輔助利用下送布齒22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輸送。因此,能夠抑制產生前襠開口部分50卡於縫紉機壓腳18與支持板19之間等故障。 於該情形時,於本實施例之導入輥31中,使輥本體31a形成為圓柱狀,因此,能夠使旋轉之輥本體31a之外周面與前襠開口部分50牢固地接觸,能夠利用導入輥31穩定地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動作。尤其是於本實施例中,對如前襠開口部分50之第1直線部55a或下述第2直線部55c般直線狀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時,能夠利用導入輥31穩定地進行送入。 又,於如上所述般利用導入輥31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之情形時,導入輥31之旋轉速度係以導入輥31將前襠開口部分50導入至縫紉機壓腳18與支持板19之間之導入速度(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速度)與利用下送布齒22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布速度同步的方式,利用輥驅動部33之驅動控制部與利用下送布齒22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布速度對應地進行控制。 此處,所謂利用下送布齒22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間歇性之輸送之送布速度與導入輥31之連續的導入速度同步,係指每單位時間(特定之時間)之上述2個速度成為相同之大小。藉此,能夠防止利用導入輥31將前襠開口部分50過度地導入至縫紉機壓腳18之下之情況、或者因導入輥31之旋轉不足(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不足)而導致前襠開口部分50卡於導入輥31等或將前襠開口部分50局部地拉長之情況,從而順利地進行縫製。 於本實施例中,作為對1個前襠開口部分50進行之包邊縫攏(鎖邊)之步驟,而進行以下步驟:第1縫製步驟,其係自前襠開口部分50之縫製開始部分對短邊側之直線狀之側緣部(第1直線部55a)直線地進行包邊縫攏;第2縫製步驟(曲線鎖邊步驟),其係於第1縫製步驟後,一面利用切割器部23將前襠開口部分50之側緣部切斷成圓弧狀,一面沿著該形成為圓弧狀之側緣部(曲線部55b)進行包邊縫攏;及第3縫製步驟,其係於第2縫製步驟後,一面利用切割器部23將前襠開口部分50之側緣部切斷成直線狀,一面沿著該形成為直線狀之側緣部(第2直線部55c)進行包邊縫攏。 再者,於本實施例中,於在第1縫製步驟中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短邊側之側緣部之一部分即第1直線部55a進行包邊縫攏的情形時,不利用切割器部23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切斷加工。但是,於本發明中,亦可於第1縫製步驟中,一面利用切割器部23自前襠開口部分50之縫製開始部分將前襠開口部分50切斷成直線狀或彎曲狀,一面沿著藉由該切斷而形成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 於本實施例之上述第1縫製步驟中,一面利用導入輥31將前襠開口部分50送入至縫紉機壓腳18之下,一面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第1直線部55a進行包邊縫攏。如此,藉由利用導入輥31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動作,例如即便伴隨利用下送布齒22輸送前襠開口部分50,而於該前襠開口部分50之布料53產生局部之聚集或褶皺,亦可於將該聚集或褶皺之部分導入至支持板19與縫紉機壓腳18之間之前,連續旋轉之導入輥31與該部分接觸而矯正聚集或褶皺,從而使布料53恢復至正常(通常)之狀態。進而,藉由旋轉之導入輥31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能夠將該接觸之部分以滑入之方式連續且強制地送入至支持板19與縫紉機壓腳18之間,因此,可於縫製中不易產生前襠開口部分50卡於縫紉機壓腳18或支持板19等故障。 進而,於該第1縫製步驟中,於對安裝有拉鏈51之一拉鏈鏈布52(左側之拉鏈鏈布52)之前襠開口部分50的布料53(左側之布料53)進行包邊縫攏之後,對拉鏈51之另一拉鏈鏈布52(右側之拉鏈鏈布52)與安裝有該另一拉鏈鏈布52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布料53(右側之布料53)連續地進行包邊縫攏。 於該情形時,為了將右側之拉鏈鏈布52與右側之布料53重疊,而於前襠開口部分50形成有與拉鏈鏈布52之厚度相當之階差(尤其是與設置於拉鏈鏈布52之鏈布側端緣之芯繩部之厚度相當的階差)。 於本實施例之第1縫製步驟中,即便於自左側之布料53至右側之拉鏈鏈布52及右側之布料53進行包邊縫攏時,於前襠開口部分50形成有如上所述之階差,亦可藉由利用導入輥31將前襠開口部分50強制地送入至縫紉機壓腳18之下,而防止前襠開口部分50之階差卡於縫紉機壓腳18,從而縫紉機壓腳18順利地越過前襠開口部分50之階差。 進而,對重疊之右側之拉鏈鏈布52與右側之布料53進行包邊縫攏時,例如即便於布料53之柔軟性較高而於布料53與拉鏈鏈布52之間產生剛性之差異的情形時,亦可藉由利用導入輥31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而一面適當地輸送布料53與拉鏈鏈布52之兩者,一面穩定且順利地進行包邊縫攏。 再者,於本實施例之第1縫製步驟中,亦可停止利用輥驅動部33所進行之導入輥31之驅動而中斷利用導入輥31所進行之送入動作,一面使導入輥31於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之狀態下藉由前襠開口部分50之輸送而從動地旋轉,一面進行包邊縫攏。 於對矩形狀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短邊側之側緣部以特定的距離進行上述第1縫製步驟之後,連續地進行第2縫製步驟。於該第2縫製步驟中,一面由自動搬送部5之自動臂部5a自上壓抵前襠開口部分50,一面如圖7~圖9所示,使該前襠開口部分50於支持板19之上表面及台板3之上表面上以特定之旋轉速度旋轉,藉此,利用縫紉機10之切割器部23自矩形狀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短邊側之側緣部朝向長邊側之側緣部將前襠開口部分50以彎曲成圓弧狀之方式切斷。與此同時,對藉由該切斷而形成之圓弧狀之側緣部(曲線部55b)進行包邊縫攏(曲線鎖邊)。 於第2縫製步驟中,亦自第1縫製步驟連續地利用導入輥31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動作,但於第2縫製步驟中,使利用下送布齒22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布速度相較於第1縫製步驟減速,並且藉由導入輥31之驅動控制部使利用導入輥31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導入速度(送入速度)以與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速度同步的方式減速。 於該第2縫製步驟中,如上所述般一面利用自動搬送部5之自動臂部5a使前襠開口部分50旋轉,一面進行包邊縫攏,因此考慮到,例如若將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速度設定為與第1縫製步驟相同之速度,則因利用縫紉機壓腳18之按壓之影響而導致相較於第1縫製步驟更容易於前襠開口部分50之布料53產生局部的聚集或褶皺。但是,如上所述,使第2縫製步驟中之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速度及利用導入輥31之導入速度(送入速度)較第1縫製步驟慢,藉此除利用導入輥31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之效果以外,能夠更不易於前襠開口部分50之布料53產生聚集或褶皺。藉此,可一面使前襠開口部分50旋轉,一面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曲線部55b穩定且順利地進行包邊縫攏。 於以特定之距離進行上述第2縫製步驟之後,連續地進行第3縫製步驟。於該第3縫製步驟中,一面由自動臂部5a按壓前襠開口部分50,一面使該前襠開口部分50與縫紉機10之送布方向平行地移動,藉此,如圖10所示般,可一面利用切割器部23將前襠開口部分50之側緣部切斷成直線狀,一面沿著藉由該切斷而形成為直線狀之側緣部(第2直線部55c)連續地進行包邊縫攏至前襠開口部分50之短邊側之側緣。再者,於圖10中,將自動臂部5a之圖示省略。 於該第3縫製步驟中,將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速度以較第2縫製步驟快之方式,較佳為以較上述第1縫製步驟快之方式設定,並且停止利用輥驅動部33所進行之導入輥31之驅動,而暫時中斷利用導入輥31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動作。 此處,所謂停止導入輥31而中斷送入動作,係指於利用下送布齒22進行間歇性之輸送2次以上期間,使利用輥驅動部33所進行之導入輥31之驅動連續停止。又,將送入動作中斷時,導入輥31與利用下送布齒22間歇性地被輸送之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因此,導入輥31本身係藉由導入輥31與前襠開口部分50之間之摩擦力而非利用輥驅動部33所進行之驅動,而與該前襠開口部分50之輸送(移動)相應地間歇性旋轉。 於本實施例之第3縫製步驟中,能夠如上所述般使利用下送布齒22之送布速度變快,而加快前襠開口部分50之包邊縫攏之縫製速度,藉此能夠有效率地進行包邊縫攏。又,伴隨縫製速度之高速化,例如能夠防止因利用下送布齒22所進行之間歇性之輸送與利用導入輥31所進行之連續性之送入的差異而導致容易產生前襠開口部分50之卡住等弊病的情況,從而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第2直線部55c穩定且順利地進行包邊縫攏。再者,於該第3縫製步驟中,亦可視需要一面藉由利用輥驅動部33使導入輥31驅動而利用導入輥31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動作,一面進行包邊縫攏。 根據如上所述之本實施例之縫製方法,即便對形成圓弧狀之曲線部55b之前襠開口部分50進行一面自動地搬送(一面使其移動)一面進行包邊縫攏之自動鎖邊之步驟,進而,即便於前襠開口部分50之布料53與拉鏈51之拉鏈鏈布52之間存在剛性之差異,亦可藉由導入輥31之旋轉而將前襠開口部分50連續且強制地送入至支持板19與縫紉機壓腳18之間。因此,即便採用自先前一般用作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布機構之簡單之構造的下送布齒22,亦可有效地防止於縫製中前襠開口部分50卡於縫紉機壓腳18或支持板19,從而一面適當地輸送布料53與拉鏈鏈布52之兩者,一面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側緣部順利且穩定地自動進行包邊縫攏。 並且,於進行如上所述之第1縫製步驟~第3縫製步驟而前襠開口部分50之包邊縫攏(鎖邊)結束後,藉由一面由自動臂部5a自上按壓前襠開口部分50一面將其搬送至未圖示之回收部,而將已進行包邊縫攏之前襠開口部分50收容於回收部。藉此,製作沿著具備圓弧狀之曲線部55b之側緣部進行包邊縫攏之前襠開口部分50。 又,與如上所述般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回收同時地,將繼而進行包邊縫攏之下一矩形狀之前襠開口部分50如圖6所示般安放於台板3上之特定的位置。 藉由反覆進行如上所述之步驟,能夠對複數個前襠開口部分50順利且穩定地自動進行鎖邊,因此,能夠謀求鎖邊之效率化或前襠開口部分50之製造成本之削減。又,由於能夠對在側緣部形成有圓弧狀之曲線部55b之前襠開口部分50,不經由人力而自動且機械地反覆進行包邊縫攏之縫製作業,故而可不易於已實施包邊縫攏之複數個前襠開口部分50間產生品質之差異。 再者,於配置在上述實施例之縫紉機10之導入輥31中,如圖2等所示,使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之輥本體31a形成為以旋轉軸為軸中心之圓柱狀。但是,本發明中之導入輥亦可以與前襠開口部分接觸之輥本體具有例如如圖11所示之形狀、或如圖12所示之形狀之方式形成。 例如圖11所示之變化例之導入輥38之輥本體38a形成為具有自輥本體38a之軸中心至外周緣之徑向之尺寸朝向軸向之一側(左側)漸減之錐形部的圓錐型形狀。 又,圖12所示之另一變化例之導入輥39之輥本體39a形成為球形狀。 具有圖11或圖12所示之輥本體38a、39a之導入輥38、39與上述實施例之導入輥31相比,雖然旋轉之輥本體38a、39a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之接觸面積較小,但是係以輥本體38a、39a之外周面成為相對於左右方向彎曲之曲面之方式形成。 進而,於圖11之導入輥38之情形時,雖於輥本體38a之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之接觸面配置稜線部(邊緣部),但該輥本體38a之稜線部與上述實施例之導入輥38之稜線部相比,較平緩地形成。另一方面,於圖12之導入輥39之情形時,使輥本體39a之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之整個接觸面形成為無稜線部之平滑的曲面。 因此,一面利用具有圖11之輥本體38a或圖12之輥本體39a之導入輥38、39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一面對上述前襠開口部分50之曲線部55b進行包邊縫攏時,即便使前襠開口部分50於支持板19之上表面上旋轉,輥本體38a、39a與上述實施例之導入輥31(圖2)之輥本體31a相比,可更不易卡於前襠開口部分50。藉此,例如能夠加快上述第2縫製步驟之縫製速度,從而能夠以更短之時間有效率地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鎖邊。 又,於上述實施例中,於使用縫紉機10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第2直線部55c進行包邊縫攏之第3縫製步驟中,停止利用輥驅動部33所進行之導入輥31之驅動而中斷利用導入輥31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50的送入動作。 對此,於本發明中,例如除上述實施例之縫紉機10之構造以外,亦可進而設置未圖示之輥移動部,該輥移動部能夠使導入輥31之輥本體31a移動至該輥本體31a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且可旋轉之接觸位置(例如下降之位置)、及該輥本體31a遠離前襠開口部分50而不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且可旋轉之遠離位置(例如上升之位置)並將其保持。 若為具備此種輥移動部之縫紉機,則例如於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第1直線部55a進行包邊縫攏之第1縫製步驟、及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曲線部55b進行包邊縫攏之第2縫製步驟中,可藉由利用輥移動部使導入輥31之輥本體31a移動至接觸位置(下降之位置)並將其保持,而使輥本體31a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與上述實施例之情形同樣地利用導入輥31穩定地進行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動作。 又,於對前襠開口部分50之第2直線部55c進行包邊縫攏之第3縫製步驟中,藉由利用輥移動部使導入輥31之輥本體31a移動至遠離位置(上升之位置)並將其保持,即便不停止利用輥驅動部33所進行之導入輥31之驅動(換言之,即便繼續利用輥驅動部33進行導入輥31之驅動而使輥本體31a連續旋轉),輥本體31a亦不與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因此,能夠暫時中斷利用導入輥31所進行之前襠開口部分50之送入動作。如此,於縫製速度(下送布齒22之送布速度)較快之第3縫製步驟中,可藉由使導入輥31之輥本體31a完全遠離前襠開口部分50,而確實地防止產生導入輥31卡於前襠開口部分50等弊病,從而更順利且穩定地進行第3縫製步驟。
1‧‧‧縫製裝置(鎖邊裝置)
3‧‧‧台板(作業台)
5‧‧‧自動搬送部
5a‧‧‧自動臂部(機械臂)
10‧‧‧縫紉機(鎖縫機)
11‧‧‧機座部
12‧‧‧腳柱部
13‧‧‧臂部
15‧‧‧縫紉機針
16‧‧‧針座
17‧‧‧按壓棒
18‧‧‧縫紉機壓腳
18a‧‧‧壓腳本體部
18b‧‧‧壓腳前端部
19‧‧‧支持板(針板)
21‧‧‧台板固定部
22‧‧‧下送布齒
23‧‧‧切割器部
23a‧‧‧固定刀(下刀)
23b‧‧‧可動刀(上刀)
31‧‧‧導入輥
31a‧‧‧輥本體
31b‧‧‧旋轉軸部
31c‧‧‧輥芯部
31d‧‧‧外周緣部
32‧‧‧輥保持部
33‧‧‧輥驅動部
34‧‧‧第1滑輪
35‧‧‧第2滑輪
36‧‧‧皮帶
38‧‧‧導入輥
38a‧‧‧輥本體
39‧‧‧導入輥
39a‧‧‧輥本體
50‧‧‧前襠開口部分
51‧‧‧拉鏈
52‧‧‧拉鏈鏈布
53‧‧‧布料
55a‧‧‧第1直線部
55b‧‧‧曲線部
55c‧‧‧第2直線部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具有縫紉機及自動搬送部之縫製裝置的前視圖。 圖2係表示縫紉機之立體圖。 圖3係縫紉機之側視圖。 圖4係將縫紉機之主要部分放大表示之放大剖視圖。 圖5係自腳柱部側觀察縫紉機之主要部分之剖視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將前襠開口部分安放於縫製裝置之特定位置之前的狀態之模式圖。 圖7係模式性地表示將前襠開口部分安放於縫製裝置之特定位置並由縫紉機壓腳按壓的狀態之模式圖。 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對前襠開口部分之第1直線部進行包邊縫攏之狀態之模式圖。 圖9係模式性地表示對前襠開口部分之曲線部進行包邊縫攏之狀態之模式圖。 圖10係模式性地表示對前襠開口部分之第2直線部進行包邊縫攏之狀態之模式圖。 圖11係將本發明之變化例之縫紉機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之放大立體圖。 圖12係將本發明之另一變化例之縫紉機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立體圖。

Claims (12)

  1. 一種縫紉機,其係縫紉機(10),具備載置被縫製物(50)之支持板(19)、將上述被縫製物(50)朝向上述支持板(19)按壓之縫紉機壓腳(18)、相對於上述支持板(19)上下移動之縫紉機針(15)、及自下表面側接觸上述被縫製物(50)並間歇性地搬送上述被縫製物(50)之下送布齒(22),其特徵在於: 上述縫紉機(10)具備藉由在與上述被縫製物(50)接觸之狀態下旋轉而將上述被縫製物(50)導入至上述支持板(19)與上述縫紉機壓腳(18)之間的導入輥(31、38、39)、及使上述導入輥(31、38、39)連續地旋轉驅動之輥驅動部(33),且 上述導入輥(31、38、39)於上述被縫製物(50)之利用上述下送布齒(22)之送布方向上,配置於至少較上述縫紉機針(15)之位置更靠上游側。
  2. 如請求項1之縫紉機,其中上述導入輥(31、38、39)係於較上述縫紉機壓腳(18)之按壓面相接於上述被縫製物(50)之位置更靠上游側的位置與上述被縫製物(50)接觸。
  3. 如請求項1或2之縫紉機,其配置有對上述輥驅動部(33)之驅動進行控制之驅動控制部,且 上述驅動控制部係使上述導入輥(31、38、39)之旋轉速度與利用上述下送布齒(22)之上述被縫製物(50)之送布速度對應而進行控制,且與上述被縫製物(50)之縫製位置對應而控制上述輥驅動部(33)之運轉與停止。
  4. 如請求項1或2之縫紉機,其配置有輥移動部,該輥移動部使上述導入輥(31、38、39)移動至上述導入輥(31、38、39)與上述被縫製物(50)接觸之接觸位置、及上述導入輥(31、38、39)遠離上述被縫製物(50)之遠離位置,且 上述輥移動部係與上述被縫製物(50)之縫製位置對應而使上述導入輥(31、38、39)移動至上述接觸位置或上述遠離位置並將其保持。
  5. 如請求項1或2之縫紉機,其中上述導入輥(31、38、39)具有自上述導入輥(31、38、39)之軸中心至外周緣之徑向之尺寸為固定之大小的圓柱形狀、至少一部分具備自上述導入輥(31、38、39)之軸中心至外周緣之徑向之尺寸朝向軸向之一側漸減之錐形部的圓錐型形狀、或球形狀。
  6. 如請求項1或2之縫紉機,其係對上述被縫製物(50)進行包邊縫攏。
  7. 如請求項6之縫紉機,其配置有將上述被縫製物(50)切斷之切割器部(23),且 上述切割器部(23)於利用上述下送布齒(22)之上述送布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導入輥(31、38、39)接觸於上述被縫製物(50)之位置與上述縫紉機針(15)之位置之間。
  8. 一種縫製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縫紉機(10);及自動旋轉部(5),其於利用上述縫紉機(10)縫製上述被縫製物(50)時,能夠伴隨利用上述下送布齒(22)所進行之上述被縫製物(50)之輸送而使上述被縫製物(50)以固定之動作自動旋轉。
  9. 一種縫製方法,其係使用縫紉機(10)對被縫製物(50)進行縫製者,該縫紉機(10)具備載置上述被縫製物(50)之支持板(19)、將上述被縫製物(50)朝向上述支持板(19)按壓之縫紉機壓腳(18)、相對於上述支持板(19)上下移動之縫紉機針(15)、及自下表面側接觸上述被縫製物(50)並間歇性地搬送上述被縫製物(50)之下送布齒(22),上述縫製方法之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使用上述縫紉機(10),該縫紉機(10)進而具備將上述被縫製物(50)導入至上述支持板(19)與上述縫紉機壓腳(18)之間之導入輥(31、38、39)、及使上述導入輥(31、38、39)連續地旋轉驅動之輥驅動部(33);以及 對上述被縫製物(50)之至少一部分進行縫製時,使上述導入輥(31、38、39)與上述被縫製物(50)接觸,並且利用上述輥驅動部(33)使上述導入輥(31、38、39)連續地旋轉,藉此將上述被縫製物(50)導入至上述支持板(19)與上述縫紉機壓腳(18)之間。
  10. 如請求項9之縫製方法,其包括使利用上述下送布齒(22)之上述被縫製物(50)之送布速度與利用上述導入輥(31、38、39)之上述被縫製物(50)的導入速度同步。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縫製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使用安裝有拉鏈(51)之前襠開口部分(50)作為上述被縫製物(50); 使用上述縫紉機(10)對上述前襠開口部分(50)進行包邊縫攏;及 對形成於上述前襠開口部分(50)之至少圓弧狀之曲線部(55b)進行上述包邊縫攏時,使上述導入輥(31、38、39)與上述前襠開口部分(50)接觸,並且利用上述輥驅動部(33)使上述導入輥(31、38、39)連續地旋轉。
  12. 如請求項11之縫製方法,其包括對自上述曲線部(55b)連續形成於上述前襠開口部分(50)之直線狀之側緣部(55c)進行上述包邊縫攏時,使利用上述輥驅動部(33)所進行之上述導入輥(31、38、39)之驅動停止,或使上述導入輥(31、38、39)遠離上述前襠開口部分(50)。
TW107102341A 2017-09-27 2018-01-23 縫紉機及縫製裝置、以及縫製方法 TWI703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5054 2017-09-27
PCT/JP2017/035054 WO2019064394A1 (ja) 2017-09-27 2017-09-27 ミシン及び縫製装置、並びに縫製方法
WOPCT/JP2017/035054 2017-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5252A true TW201915252A (zh) 2019-04-16
TWI703250B TWI703250B (zh) 2020-09-01

Family

ID=65901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2341A TWI703250B (zh) 2017-09-27 2018-01-23 縫紉機及縫製裝置、以及縫製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703250B (zh)
WO (1) WO20190643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3275A1 (zh) * 2020-06-17 2021-12-23 南京中弘华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的热熔缝合机
WO2024069697A1 (ja) * 2022-09-26 2024-04-04 Ykk株式会社 縫製ユニット、ミシ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5853U (zh) * 1975-10-16 1977-02-23
JPS54135266U (zh) * 1978-03-13 1979-09-19
JP2568186Y2 (ja) * 1992-12-25 1998-04-08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サージングミシン用生地ガイド
JP2000070579A (ja) * 1998-08-31 2000-03-07 Ykk Corp ズボン用前立の縁縫加工装置
US8212370B2 (en) 2006-10-04 2012-07-03 Hitachi Chemical Company, Ltd. Resin paste for die bonding, containing a polyurethaneimide resin and thermosetting resi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the resin pas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3250B (zh) 2020-09-01
WO2019064394A1 (ja)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4681B1 (en) Automatic panel sewing and flanging system
US558651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mbly of pillow-top mattress covers
CA2184440C (en) Sewing sleeves on shirt bodies
MXPA06010864A (en) Quilted fabric panel cutter
US6802271B2 (en) Automatic border sewing system
US4484532A (en) Apparatus for blind stitching an S-shaped hem
JP2007289586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TW201915252A (zh) 縫紉機及縫製裝置、以及縫製方法
US539061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attaching a collarette display and label to a garment body by using a two step sewing operation
JPH067568A (ja) 縫製装置
US3884166A (en) Method for making shirt cuffs
US585079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wing sleeves on shirt bodies
US6123041A (en) Automated sew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wing a knit glove cuff edge
EP0476818A1 (en) Improvements in a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elastic material to garments
US6035794A (en) Automatic collar loading system and method
US531594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attaching a collarette, display and label to a garment body
TWI824120B (zh) 圓形織物之緣邊縫紉機
EP0888472A4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THE MATTRESS BAG SIDE WALL
CN108425187B (zh) 缝纫机
US5622125A (en) Automatic coverstitch on circular garment bands
JP4271307B2 (ja) テープ材送給動作制御方法およびテープ材送給装置
US5461998A (en) Feed system for a sewing machine
JPH0531278A (ja) 自動縫製装置
JP2649005B2 (ja) テープ状生地の縫着方法
US7533621B2 (en) Rug sewing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