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3690A -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 Google Patents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3690A
TW201913690A TW106128276A TW106128276A TW201913690A TW 201913690 A TW201913690 A TW 201913690A TW 106128276 A TW106128276 A TW 106128276A TW 106128276 A TW106128276 A TW 106128276A TW 201913690 A TW201913690 A TW 20191369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chamber
actuator
gas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8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2559B (zh
Inventor
莫皓然
廖家淯
陳世昌
陳壽宏
陳美燕
黃啟峰
李偉銘
Original Assignee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82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2559B/zh
Priority to EP18186769.8A priority patent/EP3447470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913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3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2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25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004Gaseous mixtures, e.g. polluted air
    • G01N33/0009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2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 G01N1/2273Atmospheric sam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04M1/185Improving the rigidity of the casing or resistance to shoc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101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put and output, e.g. having combined actuator and sensor pa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種致動傳感裝置,包含驅動電路板、外蓋、致動器及傳感器。外蓋罩設於驅動電路板上,其內具有腔室,腔室透過設置於第一側面上之導入孔及排氣孔連通至外蓋外部。致動器及傳感器均設置於腔室中,對應於導入孔而設置。透過驅動致動器,將腔室內之氣體由排氣孔導出外蓋之外部,使腔室內產生氣壓梯度,以使外蓋外部氣體由導入孔進入腔室中,以供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Description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本案係關於一種致動傳感裝置,尤指一種以致動器傳輸氣體、且由側面進氣、排氣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目前人類在生活上對環境的監測要求愈來愈重視,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PM2.5等等環境的監測,環境中這些氣體暴露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健康影響,嚴重的甚至危害到生命,因此,環境氣體監測紛紛引起各國重視,並漸漸成為生活中不可忽略的課題。
然而,現有的技術中,環境氣體檢測儀器體積過大,例如:空氣濾淨機,且不便於使用者隨身攜帶,因此,使用者欲即使取得周遭環境的氣體資訊仍具有一定的難度,且使用者仍很有可能因此暴露在具有危害人體之氣體的環境之中。是以,如何隨時隨地取得周遭環境的氣體資訊實為當前極需解決之問題。
除此之外,習知的環境氣體檢測儀器中並沒有防水、防塵的功能,若於氣體流通的過程中有水氣或液體流入儀器之中,易使輸出之氣體含水氣,進而導致用以感測氣體之電子元件遭致受潮、生鏽,甚至是損壞之風險。此外,習知的環境氣體檢測儀器亦沒有防塵功能,若於氣體流通的過程中有粉塵進入環境氣體檢測儀器之中,亦有可能導致元件受損、氣體傳輸效率下降等等的問題。是以,如何使環境氣體檢測儀器達到防水、防塵的目的同樣為當前極需解決之課題。
因此,如何發展一種可改善上述習知技術缺失,可使環境氣體檢測之儀器或設備達到體積小、微型化且靜音之目的,且可應用於可攜式裝置中,以便於使用者攜帶並隨時進行環境氣體檢測,同時更可兼具防水及防塵之功能,實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使氣流於同一側面上側進側出之致動傳感裝置,藉由致動傳感模組之壓電板高頻作動產生的氣體波動,於設計後之流道中產生壓力梯度,而使氣體高速流動,且透過流道進出方向之阻抗差異,將氣體由吸入端傳輸至設置於同一側面上之排出端,俾解決習知技術之採用氣體傳輸裝置的儀器或設備所具備之體積大、難以薄型化、無法達成可攜式之目的,以及噪音大等缺失,同時藉由其側進側出之氣流循環設計,更可廣泛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內。
本案之另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同時兼具防水、防塵功能之致動傳感裝置,藉由防護膜的設置以過濾水氣及粉塵,俾解決習知之氣體傳輸的過程中,有水氣或粉塵進入裝置內部,進而導致元件受損、氣體傳輸效率下降等等的問題。
本案之再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致動傳感裝置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藉由將可使氣流於同一側面上側進側出之致動傳感裝置安裝於手機殼體,俾解決習知的氣體感測裝置不利於攜帶,以至於無法隨時隨地檢測周遭環境氣體狀態之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義實施樣態為提供一種致動傳感裝置,包含:一驅動電路板;一外蓋,罩設於該驅動電路板上,其內具有一腔室,該腔室透過設置於一第一側面上之一導入孔及一排氣孔連通至該外蓋外部;以及一致動器,設置於該腔室中;一傳感器,容置於該腔室中;透過驅動該致動器,將該腔室內之氣體由該排氣孔導出該外蓋外部,並使該腔室產生氣壓梯度,以使該外蓋外部氣體由該導入孔進入該腔室中,以供該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另一較廣義實施樣態為提供一種殼體,適用於一可攜式電子裝置,該殼體包含:一致動傳感裝置,其更包含一驅動電路板、一外蓋,一致動器及一傳感器,該外蓋罩設於該驅動電路板上,其內具有一腔室,該腔室透過設置於一第一側面上之一導入孔及一排氣孔連通至該外蓋外部,該致動器及該傳感器均容置於該腔室中;一底板;以及一側壁,與該底板連接,且具有第一側壁,該第一側壁上設有一入口及一出口;其中,該致動傳感裝置對應設置於該底板上,且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導入孔及該排氣孔係對應於該第一側壁之該入口及該出口而設置,透過驅動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致動器,將該腔室內之氣體依序由該排氣孔及該出口導出該殼體外部,並使該腔室產生氣壓梯度,以使該殼體外部氣體依序由該入口及該導入孔進入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腔室中,以供該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架構於限制本案。
本案之致動傳感裝置1係可用以於感測周遭環境氣體品質,並同時兼具防水、防塵及靜音之效果,其可應用於各種可攜式電子元件中,例如: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或平板電腦等等,但不以此為限。首先,請同時參閱第1A圖、第1B圖、第1C圖及第1D圖,其中第1A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之正面外觀示意圖,第1B圖為第1A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之背面結構示意圖,第1C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之驅動電路板及傳感器之示意圖,第1D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之致動器及外蓋之示意圖。如第1A圖、第1B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1主要包含驅動電路板10、外蓋11、致動器12、傳感器13等元件。於一些實施例中,驅動電路板10即為整合外蓋11、致動器12與傳感器13之平台,驅動電路板10係可為但不限為一印刷電路板(PCB),以供外蓋11、致動器12與傳感器13安裝於驅動電路板10上,並可提供驅動電源至致動器12與傳感器13,藉此以致能致動器12與傳感器13。如第1A圖及第1D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外蓋11係為一方形之殼體結構,但不以此為限,其係由一表面110及四個側面111、112、113及114所構成,其中第一側面111係與第二側面112相對應設置,第三側面113係與第四側面114相對應設置,且此四個側面111、112、113及114與表面110係可共同定義出外蓋11內之腔室115(如第1D圖所示) ,用以供致動器12及傳感器13容設於其中。
如第1A圖所示,外蓋11係罩蓋設置於驅動電路板10之上,外蓋11之第一側面111上穿設有導入孔111a及排氣孔111b,藉以供氣體可由該導入孔111a輸入腔室115內,並由排氣孔111b輸出;且如第1D圖所示,第二側面112上亦可破空設置一接腳開口112a,用以供致動器12之導電接腳1251、1234對應穿設,但不以此為限。又於一些實施例中,腔室115內更可設置一隔板113a,隔板113a係可垂直於第三側面113而設置,且與第四側面114之間具有開口116,藉以透過隔板113a將腔室115區隔為第一腔室115a及第二腔室115b,第一腔室115a及第二腔室115b係可透過開口116而相連通,俾可供氣體流通,且第二腔室115b可藉由設置於第一側面111上之導入孔111a及排氣孔111b與外界相連通。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外蓋11之表面110、四個側面111、112、113、114及隔板113a係可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但不以此為限,且該外蓋11之材質係可為但不限為熱固性塑膠材料。
請同時參閱第1C圖及第1D圖,於本實施例中,致動器12係可對應組裝設置於第一腔室115a內,且第二腔室115b則可供以作為氣流通道,且本實施例之傳感器13係組裝設置於驅動電路板10之上,當本實施例之外蓋11、致動器12、傳感器13及驅動電路板10對應組裝時,傳感器13係對應裝設於第二腔室115b內,且對應於外蓋11之第一側面111上之導入孔111a而設置,用以感測器氣流中的各種氣體濃度及含量,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傳感器13亦可對應於排氣孔111b而設置,該設置位置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並不以此為限。
請繼續參閱第1A圖、第1D圖及第2圖,第2圖為第1A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之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當外蓋11、致動器12、傳感器13及驅動電路板10對應組裝完成後,其係如第2圖所示,致動器12及傳感器13係對應設置於外蓋11之腔室115內,且於本實施例中,傳感器13所設置之位置係對應於外蓋11之第一側面111之導入孔111a而設置,是以,當致動器12驅動時,則可促使腔室115內產生氣壓梯度,以使外蓋11外部氣體由導入孔111a進入腔室115之中,以供對應設置於導入孔111a處之傳感器13進行氣體監測,俾取得周遭環境之氣體資訊,同時更透過致動器12之致動,將腔室115內之氣體由外蓋11之第一側面111上之排氣孔111b導出外蓋11之外部,藉此構成於該第一側面111上側進側出之氣體循環;透過持續驅動致動器12,使氣體被連續進出腔室115之中,意即氣體流動方向係如第2圖之箭號所示,依序為由導入孔111a導入、流經腔室115、傳感器13及致動器12後,再由排氣孔111b輸出,並持續循環流通,藉此使設置於腔室115內部之傳感器13隨時監測周遭環境氣體濃度比例以及含量的變化,俾取得即時環境空氣監測之相關資訊。本實施例透過致動器12促使氣體循環的速度加快,藉此以使傳感器13偵測到最即時的環境氣體資訊,且每當偵測到周遭環境含有有毒氣體或危險氣體時,便可提示使用者即立即採取防護措施,以避免氣體中毒、氣體爆炸等情形發生。
於本實施例中,傳感器13係更包含氧氣傳感器、一氧化碳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臭氧傳感器、細懸浮微粒傳感器、懸浮微粒傳感器、二氧化硫傳感器、二氧化氮傳感器及揮發性有機物傳感器(例如:甲醛、氨氣之傳感器)之至少其中之一,或前述之複數種傳感器之組合而成之群組,但均不以此為限,其可依據實際需求任意變化。
請繼續參閱第2圖,如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1更包含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分別封閉設置於導入孔111a及排氣孔111b上,且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242均為一防水、防塵且可供氣體穿透之膜狀結構,但均不以此為限,透過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之設置,避免水氣、粉塵由導入孔111a或排氣孔111b進入腔室115中,藉此以避免腔室115內部所設置之致動器12或傳感器13因水氣而導致生鏽、受損或因粉塵堆積而導致元件損壞等功效。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之防護等級均可為但不限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arking, IEC 60529)IP64之等級,即防塵等級為6(完全防塵,粉塵無法進入);防水等級為4(防潑濺,水從任何角度潑濺到設備上均無負面效果),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之防護等級係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P68之等級,即防塵等級為6;防水等級為8(持續浸入水中無負面效果),但亦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致動傳感裝置1更包含一電池(未圖示),設置於外蓋11之中,且該電池與驅動電路板10電性連接,並透過驅動電路板10提供驅動電力至致動器12及傳感器13,但不以此為限。然於另一些實施例中,致動傳感裝置1之驅動電路板10係連接至一外部電源(未圖示),例如充電器、充電電池或無線充電元件,但均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致動器12係為一具有共振式壓電致動器之氣體泵浦,但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致動器12亦可為電動致動器、磁力致動器、熱動致動器、壓電致動器或流體致動器之其中之一所構成之馬達或泵浦,例如:具電動致動器之交直流馬達、具電動致動器之步進馬達、具磁力致動器磁性之線圈馬達、具熱動致動器之熱泵、具流體致動器之氣體泵、具流體致動器之液體泵等等,但均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閱第3A圖及第3B圖,第3A圖為本案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器之正面分解結構示意圖。第3B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背面分解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包含進氣板121、共振片122、壓電致動器123、絕緣片1241、1242、導電片125等元件,並使進氣板121、共振片122、壓電致動器123、絕緣片1241、導電片125及另一絕緣片1242等依序堆疊定位設置,以組裝完成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於本實施例中,壓電致動器123係由懸浮板1230及壓電陶瓷板1233組裝而成,並對應於共振片122而設置,但均不以此為限。透過氣體自致動器12之進氣板121上之至少一進氣孔1210進氣,並透過壓電致動器123之作動,而流經多個壓力腔室(未圖示),並藉此以傳輸氣體。
請續參閱第3A圖及第3B圖,如第3A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之進氣板121係具有進氣孔1210,本實施例之進氣孔1210之數量係為4個,但不以此為限,其數量可依據實際需求任施變化,主要用以供氣體通過進氣孔1210流入致動器12內。又如第3B圖所示,由進氣板121之相對於進氣孔1210之下表面更包含中心凹部1211及匯流排孔1212,其中本實施例之匯流排孔1212之數量亦為4個,但不以此為限,該4個匯流排孔1212分別用以與進氣板121上表面之4個進氣孔1210對應設置,並可將自進氣孔1210進入之氣體引導並匯流集中至中心凹部1211,以向下傳遞。是以於本實施例中,進氣板121具有一體成型的進氣孔1210、匯流排孔1212及中心凹部1211,且於該中心凹部1211處即對應形成一匯流氣體的匯流腔室,以供氣體暫存。於一些實施例中,進氣板121之材質係可為但不限為由一不鏽鋼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由該中心凹部1211處所構成之匯流腔室之深度與該等匯流排孔1212之深度相同,但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共振片122係為一可撓性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且於共振片122上具有一中空孔洞1220,係對應於進氣板121之下表面之中心凹部1211而設置,以使氣體可向下流通。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共振片122係可由一銅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閱第4A圖、第4B圖及第4C圖,其係分別為第3A圖所示之微型氣體控制裝置之壓電致動器之正面結構示意圖、背面結構示意圖以及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壓電致動器123係由懸浮板1230、外框1231、複數個支架1232以及壓電陶瓷板1233所共同組裝而成,其中壓電陶瓷板1233貼附於懸浮板1230之下表面1230b,以及複數個支架1232係連接於懸浮板1230以及外框1231之間,每一個支架1232之兩端點係連接於外框1231,另一端點則連接於懸浮板1230,且每一支架1232、懸浮板1230及外框1231之間更定義出複數個空隙1235,用以供氣體流通,且懸浮板1230、外框1231及支架1232之設置方式、實施態樣及數量均不以此為限,可依據實際情形變化。另外,外框1231更具有一向外凸設之導電接腳1234,用以供電連接之用,但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懸浮板1230係為一階梯面之結構,意即於懸浮板1230之上表面1230a更具有一凸部1230c,該凸部1230c可為但不限為一圓形凸起結構。請同時參閱第4A圖至第4C圖即可見,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係與外框1231之上表面1231a共平面,且懸浮板1230之上表面1230a及支架1232之上表面1232a亦為共平面,且該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及外框1231之上表面1231a與懸浮板1230之上表面1230a及支架1232之上表面1232a之間係具有一特定深度。至於懸浮板1230之下表面1230b,則如第4B圖及第4C圖所示,其與外框1231之下表面1231b及支架1232之下表面1232b為平整之共平面結構,而壓電陶瓷板1233則貼附於此平整之懸浮板1230之下表面1230b處。於一些實施例中,懸浮板1230、支架1232以及外框1231係可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且可由一金屬板所構成,例如可由不鏽鋼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
請繼續參閱第3A圖及第3B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更具有絕緣片1241、導電片125及另一絕緣片1242係依序對應設置於壓電致動器123之下,且其形態大致上對應於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1之形態。本實施例之絕緣片1241、1242即由可絕緣之材質所構成,例如:塑膠,但不以此為限,以進行絕緣之用。本實施例之導電片125係由可導電之材質所構成,例如:金屬,但不以此為限,以進行電導通之用,且本實施例之導電片125更包含導電接腳1251,以進行電導通之用,但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閱第3A圖、第3B圖及第5A圖至第5E圖,其中第5A圖至第5E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作動示意圖。首先,如第5A圖所示,致動器12係依序由進氣板121、共振片122、壓電致動器123、絕緣片1241、導電片125及另一絕緣片1242等堆疊而成,其中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係具有間隙g0,本實施例之共振片122及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1之間的間隙g0中填充導電膠,但不以此為限,以使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之間可維持該間隙g0之深度,進而可導引氣流更迅速地流動,且因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與共振片122保持適當距離使彼此接觸干涉減少,促使噪音產生可被降低;於另一些實施例中,亦可藉由增加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1之厚度,以使其與共振片122組裝時增加一間隙,但不以此為限。
請續參閱第5A圖至第5E圖,如圖所示,當進氣板121、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依序對應組裝後,共振片122之中空孔洞1220與進氣板121之中心凹部1211間共同定義形成一匯流氣體的腔室,且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共同定義形成第三腔室1221,用以暫存氣體,且第三腔室1221係透過共振片122之中空孔洞1220而與進氣板121下表面之中心凹部1211處的腔室相連通,且第三腔室1221之兩側則由壓電致動器123之支架1232之間的空隙1235而與外蓋11之腔室115(如第2圖所示)相連通。
於本實施例中,當致動器12作動時,主要由壓電致動器123受電壓致動而以支架1232為支點,進行垂直方向之往復式振動。如第5B圖所示,當壓電致動器123受電壓致動而向下振動時,則氣體由進氣板121上的至少一進氣孔1210進入,並透過其下表面的至少一匯流排孔1212以匯集到中央的中心凹部1211處,再經由共振片122上與中心凹部1211對應設置的中央孔洞1220向下流入至第三腔室1221中,其後,由於受壓電致動器123振動之帶動,共振片122亦會隨之共振而進行垂直之往復式振動,如第5C圖所示,則為共振片122亦隨之向下振動,並貼附抵觸於壓電致動器123之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上,藉由此共振片122之形變,以壓縮第三腔室1221之體積,並封閉第三腔室1221與該中心凹部1211中間流通空間,促使其內的氣體推擠向兩側流動,進而經過壓電致動器123之支架1232之間的空隙1235而向下穿越流動。至於第5D圖則為其共振片122回復至初始位置,而壓電致動器123受電壓驅動以向上振動,如此同樣擠壓第三腔室1221之體積,惟此時由於壓電致動器123係向上抬升,該抬升之位移可為d,因而使得第三腔室1221內的氣體會朝兩側流動,進而帶動氣體持續地經由進氣板121上的進氣孔1210進入,再流入中心凹部1211所形成之腔室中,再如第5E圖所示,共振片122受壓電致動器123向上抬升的振動而共振向上,進而使中心凹部1211內的氣體再由共振片122的中央孔洞1220而流入第三腔室1221內,並經由壓電致動器123之支架1232之間的空隙1235而向下穿越流出致動器12。如此一來,在經此致動器12之流道設計中產生壓力梯度,使氣體高速流動,並透過流道進出方向之阻抗差異,將氣體由吸入端傳輸至排出端,且在排出端有氣壓之狀態下,仍有能力持續推出氣體,並可達到靜音之效果。於一些實施例中,共振片122之垂直往復式振動頻率係可與壓電致動器123之振動頻率相同,即兩者可同時向上或同時向下,其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並不以本實施例所示之作動方式為限。
上述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1係可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殼體,例如: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等裝置之殼體,但均不以此為限,下述之較佳實施例中,係以智慧型手機之殼體舉例進行說明,此並非用以限制本案之範圍。請參閱第6A圖至第6C圖,第6A圖為本案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之正面結構示意圖,第6B圖為第6A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6C圖為第6A圖所示之電子裝置殼體之背面結構示意圖。如第6A圖所示,本實施例之殼體2係適用於一智慧型手機(未圖示),但不以此為限,該殼體2係由底板20及側壁21所構成,該側壁21係與底板20相連接,且具有第一側壁211,且由該側壁21及底板20係可共同定義出殼體2內之容置空間22,於本實施例中,致動傳感裝置1係設置於容置空間22中,且組裝設置於底板20上,並使致動傳感裝置1之導入孔111a及排氣孔111b分別對應於側壁21之第一側壁211上之入口211a及出口211b而設置,且其背面結構則如第6C圖所示。請同時參閱第2圖及第6B圖,透過致動傳感裝置1之致動器22之作動,將致動傳感裝置1之腔室115內之氣體依序由其外蓋11之排氣孔111b及第一側壁211上之出口211b導出該殼體2之外,並使腔室115產生氣壓梯度,進而促使氣體可由智慧型手機之殼體2之入口211a輸入,並由致動傳感裝置1之導入孔111a連通進入腔室115內,供傳感器13進行氣體監測,再由致動器12作動以排出,如此以構成氣體循環;藉此,當本案之致動傳感裝置1對應安裝於智慧型手機或各式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殼體2內時,其係可於殼體2之第一側壁211上進行側進側出之氣體導入、導出之氣體循環,且透過致動傳感裝置1之輕、薄、體積小等優點,其更利於應用於智慧型手機或可攜式電子裝置中,增進安裝設置上之便利性。是以,當使用者隨身攜帶該智慧型手機或各式可攜式電子裝置時,即可透過本案之致動傳感裝置1隨時隨地取得環境氣體資訊之功效,且每當偵測到周遭環境含有有毒氣體或危險氣體時,便可於該智慧型手機中提示使用者即立即採取防護措施,以避免氣體中毒、氣體爆炸等情形發生。
綜上所述,本案所提供之致動傳感裝置透過氣體自外蓋之第一側面上之導入孔進入,以供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並透過致動器之作動,使氣體於設計後之流道及壓力腔室中產生壓力梯度,進而使氣體高速流動而由外蓋之第一側面之排氣孔傳遞排出外蓋之外,藉此以達到使氣體迅速傳輸、靜音,同時由第一側面上進行側進側出之功效。此外,透過第一防護膜及第二防護膜的設置,可使外蓋之腔室中所流通之氣體保持乾燥、無塵,亦可使殼體之致動器及傳感器等元件內部保持乾燥、無塵,藉此以避免致動傳感裝置因水氣或粉塵堆積而導致受損、生鏽,進而提升氣體傳輸及感測之效能。再者,本案透過致動傳感裝置整體尺寸及體積減小及薄型化,以便於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殼體中,且透過本案之動傳感裝置具備使氣體側進側出之特徵,更利於應用設置於可攜式電子裝置內,並可藉由可攜式電子裝置便於攜帶之特性,使用者便可隨時、隨地、即時監測周圍環境氣體之相關資訊,且使用者亦可即時知悉環境氣體危害程度,並迅速逃離或施予防護措施。因此,本案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極具產業利用價值,爰依法提出申請。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致動傳感裝置
10‧‧‧驅動電路板
11‧‧‧外蓋
110‧‧‧表面
111‧‧‧第一側面
111a‧‧‧導入孔
111b‧‧‧排氣孔
112‧‧‧第二側面
112a‧‧‧接腳開口
113‧‧‧第三側面
113a‧‧‧隔板
114‧‧‧第四側面
115‧‧‧腔室
115a‧‧‧第一腔室
115b‧‧‧第二腔室
116‧‧‧開口
12‧‧‧致動器
121‧‧‧進氣板
1210‧‧‧進氣孔
1211‧‧‧中心凹部
1212‧‧‧匯流排孔
122‧‧‧共振片
1220‧‧‧中空孔洞
1221‧‧‧第三腔室
123‧‧‧壓電致動器
1230‧‧‧懸浮板
1230a‧‧‧懸浮板之上表面
1230b‧‧‧懸浮板之下表面
1230c‧‧‧凸部
1231‧‧‧外框
1231a‧‧‧外框之上表面
1231b‧‧‧外框之下表面
1232‧‧‧支架
1232a‧‧‧支架之上表面
1232b‧‧‧支架之下表面
1233‧‧‧壓電陶瓷板
1234、1251‧‧‧導電接腳
1235‧‧‧空隙
1241、1242‧‧‧絕緣片
125‧‧‧導電片
g0‧‧‧間隙
13‧‧‧傳感器
141‧‧‧第一防護膜
142‧‧‧第二防護膜
2‧‧‧殼體
20‧‧‧底板
21‧‧‧側壁
211‧‧‧第一側壁
211a‧‧‧入口
211b‧‧‧出口
22‧‧‧容置空間
第1A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之正面外觀示意圖。 第1B圖為第1A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之背面結構示意圖。 第1C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之驅動電路板及傳感器之示意圖。 第1D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之致動器及外蓋之示意圖。 第2圖為第1A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之示意圖。 第3A圖為本案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器之正面分解結構示意圖。 第3B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背面分解結構示意圖。 第4A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壓電致動器之正面組合結構示意圖。 第4B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壓電致動器之背面組合結構示意圖。 第4C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壓電致動器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5A圖至第5E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作動示意圖。 第6A圖為本案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之正面結構示意圖。 第6B圖為第6A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6C圖為第6A圖所示之電子裝置殼體之背面結構示意圖。

Claims (14)

  1. 一種致動傳感裝置,包含: 一驅動電路板; 一外蓋,罩設於該驅動電路板上,其內具有一腔室,該腔室透過設置於一第一側面上之一導入孔及一排氣孔連通至該外蓋的外部;以及 一致動器,設置於該腔室中; 一傳感器,容置於該腔室中; 透過驅動該致動器,將該腔室內之氣體由該排氣孔導出該外蓋外部,並使該腔室產生氣壓梯度,以使該外蓋外部氣體由該導入孔進入該腔室中,以供該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傳感器係對應於該外蓋之該導入孔而設置。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傳感器係對應於該外蓋之該排氣孔而設置。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致動傳感裝置更包含一第一防護膜及一第二防護膜,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分別封閉設置於該導入孔及該排氣孔,且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均為一防水、防塵且可供氣體穿透之膜狀結構。
  5.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係之防護等級係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P64之等級。
  6.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係之防護等級係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P68之等級。
  7.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致動器更包含: 一進氣板; 一共振片;以及 一壓電致動器; 其中,該進氣板、該共振片及該壓電致動器係依序對應堆疊設置定位,且該共振片與該壓電致動器之間具有一間隙形成一第三腔室,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氣體由該進氣板之至少一進氣孔進入,流經該共振片,以進入該第三腔室內,以將氣體由該至少一導入孔導入。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致動器之該進氣板更包含至少一匯流排孔及一中心凹部,該至少一匯流排孔對應該至少一進氣孔,且引導該進氣孔之氣體匯流至該中心凹部;該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對應該進氣板之該中心凹部;以及該壓電致動器具有一懸浮板及一外框,該懸浮板及該外框之間以至少一支架連接,且於該懸浮板之一表面貼附一壓電陶瓷板。
  9.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致動器更包括至少一絕緣片及一導電片,且該至少一絕緣片及該導電片依序設置於該壓電致動器之下。
  10.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傳感器包含一氧氣傳感器、一一氧化碳傳感器、一二氧化碳傳感器、一溫度傳感器、一臭氧傳感器、一細懸浮微粒傳感器、一懸浮微粒傳感器、一二氧化硫傳感器、一二氧化氮傳感器及一揮發性有機物傳感器之至少其中之一或組合而成之群組。
  11. 一種殼體,適用於一可攜式電子裝置,該殼體包含: 一致動傳感裝置,其更包含一驅動電路板、一外蓋,一致動器及一傳感器,該外蓋罩設於該驅動電路板上,其內具有一腔室,該腔室透過設置於一第一側面上之一導入孔及一排氣孔連通至該外蓋外部,該致動器及該傳感器均容置於該腔室中; 一底板;以及 一側壁,與該底板連接,且具有第一側壁,該第一側壁上設有一入口及一出口; 其中,該致動傳感裝置對應設置於該底板上,且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導入孔及該排氣孔係分別對應於該第一側壁之該入口及該出口而設置,透過驅動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致動器,將該腔室內之氣體依序由該排氣孔及該出口導出該殼體外部,並使該腔室產生氣壓梯度,以使該殼體外部氣體依序由該入口及該導入孔進入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腔室中,以供該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12. 如請求項第11項所述之殼體,其中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傳感器係對應於該外蓋之該導入孔而設置。
  13. 如請求項第11項所述之殼體,其中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傳感器係對應於該外蓋之該排氣孔而設置。
  14. 如請求項第11項所述之殼體,其中該致動傳感裝置更包含一第一防護膜及一第二防護膜,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分別封閉設置於該導入孔及該排氣孔,且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均為一防水、防塵且可供氣體穿透之膜狀結構。
TW106128276A 2017-08-21 2017-08-21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TWI6625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8276A TWI662559B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EP18186769.8A EP3447470A1 (en) 2017-08-21 2018-08-01 Actuating and sensing apparatus and case us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8276A TWI662559B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3690A true TW201913690A (zh) 2019-04-01
TWI662559B TWI662559B (zh) 2019-06-11

Family

ID=63173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8276A TWI662559B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447470A1 (zh)
TW (1) TWI66255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139B (zh) * 2021-12-09 2023-05-1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膠合件及包含該膠合件之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1863B (zh) * 2018-12-18 2020-06-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屏封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58182B1 (en) * 1999-04-23 2005-02-22 Tanita Corporation Exhalation gaseous component gauge and a cellular phone equipped with function of measuring gaseous components
JP4591521B2 (ja) * 2008-02-18 2010-12-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圧電ポンプ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CN102460028B (zh) * 2009-06-05 2015-06-17 爱克斯崔里斯科技有限公司 气体探测器装置
EP2796872B1 (en) * 2012-01-25 2017-03-15 Sensirion AG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102161546B1 (ko) * 2014-02-05 2020-10-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기기 및 그의 운용 방법
DE202014105651U1 (de) * 2014-11-24 2014-12-01 Sensirion Ag Elektronisches Gerät
DE102015222312B4 (de) * 2015-11-12 2019-07-04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Gas- und Partikelmessung
US10529911B2 (en) * 2016-01-29 2020-01-07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TWI598588B (zh) * 2016-02-03 2017-09-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氣體檢測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139B (zh) * 2021-12-09 2023-05-1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膠合件及包含該膠合件之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47470A1 (en) 2019-02-27
TWI662559B (zh) 2019-06-11
EP3447470A8 (en) 2019-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13689A (zh)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TWI634524B (zh)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53862U (zh)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08933B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I632371B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M553479U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I626627B (zh) 致動傳感模組
US9467538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551655U (zh)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TW201913690A (zh)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CN109425692A (zh) 致动传感装置及其壳体
TWM552540U (zh)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TWM556328U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I642850B (zh) 氣體循環控制裝置
TWM567460U (zh) Actuating sensor module
CN109424589B (zh) 致动传感模块
CN109425693A (zh) 致动传感装置及其所适用的壳体
CN208752048U (zh) 致动传感装置及其所适用的壳体
TWM551656U (zh) 氣體循環控制裝置
CN210665657U (zh) 致动传感模块
CN209264672U (zh) 致动传感装置及其壳体
CN109425744A (zh) 具致动传感模块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11737428U (zh) 气体循环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