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2540U -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 Google Patents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2540U
TWM552540U TW106212347U TW106212347U TWM552540U TW M552540 U TWM552540 U TW M552540U TW 106212347 U TW106212347 U TW 106212347U TW 106212347 U TW106212347 U TW 106212347U TW M552540 U TWM552540 U TW M55254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gas
hole
actuator
sen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2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o Jan Mou
Shou Hung Chen
Shih Chang Chen
jia yu Liao
Mei Yen Chen
Chi Feng Huang
Wei Ming Lee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6212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2540U/zh
Publication of TWM5525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2540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本案係關於一種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尤指一種以致動器傳輸氣體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目前人類在生活上對環境的監測要求愈來愈重視,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PM2.5等等環境的監測,環境中這些氣體暴露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健康影響,嚴重的甚至危害到生命,因此,環境氣體監測紛紛引起各國重視,並漸漸成為生活中不可忽略的課題。
然而,現有的技術中,環境氣體檢測儀器體積過大,例如:空氣濾淨機,且不便於使用者隨身攜帶,因此,使用者欲即使取得周遭環境的氣體資訊仍具有一定的難度,且使用者仍很有可能因此暴露在具有危害人體之氣體的環境之中。是以,如何隨時隨地取得周遭環境的氣體資訊實為當前極需解決之問題。
除此之外,習知的環境氣體檢測儀器中並沒有防水、防塵的功能,若於氣體流通的過程中有水氣或液體流入儀器之中,易使輸出之氣體含水氣,進而導致用以感測氣體之電子元件遭致受潮、生鏽,甚至是損壞之風險。此外,習知的環境氣體檢測儀器亦沒有防塵功能,若於氣體流通的過程中有粉塵進入環境氣體檢測儀器之中,亦有可能導致元件受損、氣體傳輸效率下降等等的問題。是以,如何使環境氣體檢測儀器達到防水、防塵的目的同樣為當前極需解決之課題。
因此,如何發展一種可改善上述習知技術缺失,可使環境氣體檢測之儀器或設備達到體積小、微型化且靜音之目的,並兼具防水及防塵之功能,實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致動傳感裝置,藉由致動傳感模組之壓電板高頻作動產生的氣體波動,於設計後之流道中產生壓力梯度,而使氣體高速流動,且透過流道進出方向之阻抗差異,將氣體由吸入端傳輸至排出端,俾解決習知技術之採用氣體傳輸裝置的儀器或設備所具備之體積大、難以薄型化、無法達成可攜式之目的,以及噪音大等缺失。
本案之另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同時兼具防水、防塵功能之致動傳感裝置,藉由防護膜的設置以過濾水氣及粉塵,俾解決習知之氣體傳輸的過程中,有水氣或粉塵進入裝置內部,進而導致元件受損、氣體傳輸效率下降等等的問題。
本案之再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用致動傳感裝置之電子裝置殼體,藉由將致動傳感裝置安裝於手機殼體,俾解決習知的氣體感測裝置不方便攜帶,以至於無法隨時隨地檢測周遭環境氣體狀態之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義實施樣態為提供一種致動傳感裝置,包含:驅動電路板;外蓋,設置於驅動電路板上,包含導入孔、排氣孔及腔室,腔室透過導入孔及排氣孔連通至外蓋外部;以及致動器,致動器設置於腔室中,並對應封閉排氣孔;傳感器,容置於腔室中,並對應於導入孔而設置;透過驅動致動器,將腔室內之氣體由排氣孔導出外蓋外部,並使腔室產生氣壓梯度,以使外蓋外部氣體由導入孔進入腔室中,以供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另一較廣義實施樣態為提供一種殼體,適用於可 攜式電子裝置,殼體包含:致動傳感裝置,其更包含驅動電路板、外蓋,致動器及傳感器,外蓋設置於驅動電路板上,外蓋更包含導入孔、排氣孔及腔室,腔室透過導入孔及排氣孔連通至外蓋外部,致動器設置於腔室中,並對應封閉排氣孔,傳感器容置於腔室中,並對應於導入孔而設置;底板,包含底面、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致動傳感裝置之外蓋貼附於底面,且導入孔對應連接第二開口,排氣孔對應連接第一開口;以及側壁,與底板連接;透過驅動致動傳感裝置之致動器,將腔室內之氣體依序由排氣孔及第一開口導出殼體外部,並使腔室產生氣壓梯度,以使殼體外部氣體依序由第二開口及導入孔進入腔室中,以供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1、27‧‧‧致動傳感裝置
10、20‧‧‧驅動電路板
11、21‧‧‧外蓋
110、210‧‧‧腔室
111、211‧‧‧排氣孔
112、212‧‧‧導入孔
113‧‧‧接腳開口
12、22‧‧‧致動器
121‧‧‧進氣板
1210‧‧‧進氣孔
1211‧‧‧中心凹部
1212‧‧‧匯流排孔
122‧‧‧共振片
1220‧‧‧中空孔洞
1221‧‧‧第一腔室
123‧‧‧壓電致動器
1230‧‧‧懸浮板
1230a‧‧‧懸浮板之上表面
1230b‧‧‧懸浮板之下表面
1230c‧‧‧凸部
1231‧‧‧外框
1231a‧‧‧外框之上表面
1231b‧‧‧外框之下表面
1232‧‧‧支架
1232a‧‧‧支架之上表面
1232b‧‧‧支架之下表面
1233‧‧‧壓電陶瓷板
1234、1251‧‧‧導電接腳
1235‧‧‧空隙
1241、1242‧‧‧絕緣片
125‧‧‧導電片
g0‧‧‧間隙
13、23‧‧‧傳感器
141、241‧‧‧第一防護膜
142、242‧‧‧第二防護膜
2‧‧‧殼體
25‧‧‧側壁
26‧‧‧底板
26a‧‧‧底面
26b‧‧‧第一開口
26c‧‧‧第二開口
第1圖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之正面結構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之A-A截面結構示意圖。
第3A圖為本案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器之正面分解結構示意圖。
第3B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背面分解結構示意圖。
第4A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壓電致動器之正面組合結構示意圖。
第4B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壓電致動器之背面組合結構示意圖。
第4C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壓電致動器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5A圖至第5E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作動示意圖。
第6A圖為本案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之正面結構示意圖。
第6B圖為第6A圖所示之電子裝置殼體之背面結構示意圖。
第6C圖為第6A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架構於限制本案。
本案之致動傳感裝置1係可用以於感測周遭環境氣體品質,並同時兼具防水、防塵及靜音之效果,其可應用於各種可攜式電子元件中,例如: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或平板電腦等等,但不以此為限。首先,請參閱第1圖及第2圖,第1圖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之正面結構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之A-A截面結構示意圖。如第1、2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1主要包含驅動電路板10、外蓋11、致動器12、傳感器13等元件。本實施例之驅動電路板10即為整合外蓋11、致動器12與傳感器13之平台,驅動電路板10係可為但不限為一印刷電路板(PCB),以供外蓋11、致動器12與傳感器13安裝於驅動電路板10上,並可提供驅動電源至致動器12與傳感器13,藉此以致能致動器12與傳感器13。本實施例之外蓋11係罩蓋設置於驅動電路板10之上,外蓋11更包含腔室110、排氣孔111、導入孔112及接腳開口113,排氣孔111及導入孔112係設置於外蓋11之外側表面上,且腔室110透過導入孔112及排氣孔111連通至外蓋11之外部,接腳開口113係設置於外蓋11之側壁,以供致動器12之導電接腳1234、1251(如第1圖所示)設置於其中。本實施例之外蓋11係為熱固性塑膠材料所構成之殼狀結構,但不以此 為限。
請繼續參閱第1圖及第2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設置於外蓋11之腔室110之中,並對應封閉排氣孔111,用以將腔室110內部之氣體經由排氣孔111導出外蓋11之外,藉此以使腔室110產生氣體壓力梯度。本實施例之傳感器13亦容置於外蓋11之腔室110中,並對應於導入孔112而設置,用以感測器氣流中的各種氣體濃度及含量。透過驅動致動器12,將腔室110內之氣體由排氣孔111導出外蓋11之外部,並使腔室110內產生氣壓梯度,以使外蓋11外部氣體順應大氣壓力,由導入孔112進入腔室110之中,以供傳感器13進行氣體監測,俾取得周遭環境之氣體資訊。透過持續驅動致動器12,使氣體被連續導入腔室110之中,意即氣體流動方向依序為導入孔142、腔室110、排氣孔111,並持續循環流通,藉此使設置於腔室110內部之傳感器13隨時監測周遭環境氣體濃度比例以及含量的變化,俾取得即時環境空氣監測之相關資訊。本實施例透過致動器12促使氣體循環的速度加快,藉此以使傳感器偵測到最即時的環境氣體資訊,且每當偵測到周遭環境含有有毒氣體或危險氣體時,便可提示使用者即立即採取防護措施,以避免氣體中毒、氣體爆炸等情形發生。
於本實施例中,致動傳感裝置1具有19.7毫米(mm)之長度、15.8毫米之寬度、3.4毫米之高度,但不以此為限,其中致動傳感裝置1之驅動電路板10更具有19.7毫米之長度、15.8毫米之寬度、0.8毫米之高度,致動傳感裝置1之外蓋11更具有17.8毫米之長度、14.8毫米之寬度、2.6毫米之高度,但均不以此為限,透過前述極小的尺寸及體積,可達到微型化及薄型化之目的,且有利於安裝在各式可攜式行動裝置之中,供使用者隨身攜帶,達到隨時隨地取得環境氣體資訊之功效。
於本實施例中,傳感器13係更包含氧氣傳感器、一氧化碳傳感器、二 氧化碳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臭氧傳感器、二氧化硫傳感器、二氧化氮傳感器及揮發性有機物傳感器(例如:甲醛、氨氣之傳感器)之至少其中之一,或前述之複數種傳感器之組合而成之群組,但均不以此為限,其可依據實際需求任意變化。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傳感器13係包含細懸浮微粒傳感器、懸浮微粒傳感器等等,但不以此為限。
請繼續參閱第2圖,如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1更包含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分別封閉設置於導入孔111及排氣孔112,且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242均為一防水、防塵且可供氣體穿透之膜狀結構,但均不以此為限,透過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之設置,避免水氣、粉塵由導入孔111或排氣孔112進入腔室110中,藉此以避免腔室110內部所設置之致動器12或傳感器13因水氣而導致生鏽、受損或因粉塵堆積而導致元件損壞等功效。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之防護等級均可為但不限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arking,IEC 60529)IP64之等級,即防塵等級為6(完全防塵,粉塵無法進入);防水等級為4(防潑濺,水從任何角度潑濺到設備上均無負面效果),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防護膜141及第二防護膜142之防護等級係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P68之等級,即防塵等級為6;防水等級為8(持續浸入水中無負面效果),但亦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致動傳感裝置1更包含一電池(未圖示),設置於外蓋11之中,且該電池與驅動電路板10電性連接,並透過驅動電路板10提供驅動電源至致動器12及傳感器13,但不以此為限。然於另一些實施例中,致動傳感裝置1之驅動電路板10係連接至一外部電源(未圖示),例如充電器、充電電池或無線充電元件,但均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致動器12係為一具有共振式壓電致動器之氣體泵浦,但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致動器12亦可為電動致動器、磁力致動器、熱動致動器、壓電致動器或流體致動器之其中之一所構成之馬達或泵浦,例如:具電動致動器之交直流馬達、具電動致動器之步進馬達、具磁力致動器磁性之線圈馬達、具熱動致動器之熱泵、具流體致動器之氣體泵、具流體致動器之液體泵等等,但均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閱第3A圖及第3B圖,第3A圖為本案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器之正面分解結構示意圖。第3B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背面分解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包含第一防護膜141、進氣板121、共振片122、壓電致動器123、絕緣片1241、1242、導電片125等元件,並使第一防護膜141、進氣板121、共振片122、壓電致動器123、絕緣片1241、導電片125及另一絕緣片1242等依序堆疊定位設置,以組裝完成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防護膜141係貼附於進氣板121之外側表面上,壓電致動器123係由懸浮板1230及壓電陶瓷板1233組裝而成,並對應於共振片122而設置,但均不以此為限。透過氣體自致動器12之進氣板121上之至少一進氣孔1210進氣,並透過壓電致動器123之作動,而流經多個壓力腔室(未圖示),並藉此以向下傳輸。
請續參閱第3A圖及第3B圖,如第3A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之進氣板121係具有進氣孔1210,本實施例之進氣孔1210之數量係為4個,但不以此為限,其數量可依據實際需求任施變化,主要用以供氣體自裝置外順應大氣壓力之作用而自進氣孔1210流入致動器12內。又如第3B圖所示,由進氣板121之相對於進氣孔1210之下表面更包含中心凹部1211及匯流排孔1212,其中本實施例之匯流排孔1212之數量亦為4個,但不以此為限,該4個匯流排孔1212分別用以與進 氣板121上表面之4個進氣孔1210對應設置,並可將自進氣孔1210進入之氣體引導並匯流集中至中心凹部1211,以向下傳遞。是以於本實施例中,進氣板121具有一體成型的進氣孔1210、匯流排孔1212及中心凹部1211,且於該中心凹部1211處即對應形成一匯流氣體的匯流腔室,以供氣體暫存。於一些實施例中,進氣板121之材質係可為但不限為由一不鏽鋼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由該中心凹部1211處所構成之匯流腔室之深度與該等匯流排孔1212之深度相同,但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共振片122係為一可撓性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且於共振片122上具有一中空孔洞1220,係對應於進氣板121之下表面之中心凹部1211而設置,以使氣體可向下流通。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共振片122係可由一銅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閱第4A圖、第4B圖及第4C圖,其係分別為第3A圖所示之微型氣體控制裝置之壓電致動器之正面結構示意圖、背面結構示意圖以及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壓電致動器123係由懸浮板1230、外框1231、複數個支架1232以及壓電陶瓷板1233所共同組裝而成,其中壓電陶瓷板1233貼附於懸浮板1230之下表面1230b,以及複數個支架1232係連接於懸浮板1230以及外框1231之間,每一個支架1232之兩端點係連接於外框1231,另一端點則連接於懸浮板1230,且每一支架1232、懸浮板1230及外框1231之間更定義出複數個空隙1235,用以供氣體流通,且懸浮板1230、外框1231及支架1232之設置方式、實施態樣及數量均不以此為限,可依據實際情形變化。另外,外框1231更具有一向外凸設之導電接腳1234,用以供電連接之用,但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懸浮板1230係為一階梯面之結構,意即於懸浮板1230 之上表面1230a更具有一凸部1230c,該凸部1230c可為但不限為一圓形凸起結構。請同時參閱第4A圖至第4C圖即可見,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係與外框1231之上表面1231a共平面,且懸浮板1230之上表面1230a及支架1232之上表面1232a亦為共平面,且該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及外框1231之上表面1231a與懸浮板1230之上表面1230a及支架1232之上表面1232a之間係具有一特定深度。至於懸浮板1230之下表面1230b,則如第4B圖及第4C圖所示,其與外框1231之下表面1231b及支架1232之下表面1232b為平整之共平面結構,而壓電陶瓷板1233則貼附於此平整之懸浮板1230之下表面1230b處。於一些實施例中,懸浮板1230、支架1232以及外框1231係可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且可由一金屬板所構成,例如可由不鏽鋼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
請繼續參閱第3A圖及第3B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致動器12更具有絕緣片1241、導電片125及另一絕緣片1242係依序對應設置於壓電致動器123之下,且其形態大致上對應於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1之形態。本實施例之絕緣片1241、1242即由可絕緣之材質所構成,例如:塑膠,但不以此為限,以進行絕緣之用。本實施例之導電片125係由可導電之材質所構成,例如:金屬,但不以此為限,以進行電導通之用,且本實施例之導電片125更包含導電接腳1251,以進行電導通之用,但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閱第3A圖、第3B圖及第5A圖至第5E圖,其中第5A圖至第5E圖為第3A圖所示之致動器之作動示意圖。首先,如第5A圖所示,致動器12係依序由第一防護膜141、進氣板121、共振片122、壓電致動器123、絕緣片1241、導電片125及另一絕緣片1242等堆疊而成,其中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係具有間隙g0,本實施 例之共振片122及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1之間的間隙g0中填充導電膠,但不以此為限,以使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之間可維持該間隙g0之深度,進而可導引氣流更迅速地流動,且因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與共振片122保持適當距離使彼此接觸干涉減少,促使噪音產生可被降低;於另一些實施例中,亦可藉由加高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1之高度,以使其與共振片122組裝時增加一間隙,但不以此為限。
請續參閱第5A圖至第5E圖,如圖所示,當第一防護膜141、進氣板121、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依序對應組裝後,第一防護膜141封閉進氣板121之進氣孔1210,共振片122之中空孔洞1220與進氣板121之中心凹部1211間共同定義形成一匯流氣體的腔室,且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共同定義形成第一腔室1221,用以暫存氣體,且第一腔室1221係透過共振片122之中空孔洞1220而與進氣板121下表面之中心凹部1211處的腔室相連通,且第一腔室1221之兩側則由壓電致動器123之支架1232之間的空隙1235而與外蓋11之腔室110(如第2圖所示)相連通。
於本實施例中,當致動器12作動時,主要由壓電致動器123受電壓致動而以支架1232為支點,進行垂直方向之往復式振動。如第5B圖所示,當壓電致動器123受電壓致動而向下振動時,則氣體經第一防護膜141過濾水氣及粉塵後,由進氣板121上的至少一進氣孔1210進入,並透過其下表面的至少一匯流排孔1212以匯集到中央的中心凹部1211處,再經由共振片122上與中心凹部1211對應設置的中空孔洞1220向下流入至第一腔室1221中,其後,由於受壓電致動器123振動之帶動,共振片122亦會隨之共振而進行垂直之往復式振動,如第5C圖所示,則為共振片122亦隨之向下振動,並貼附抵觸於壓電致動 器123之懸浮板1230之凸部1230c上,藉由此共振片122之形變,以壓縮第一腔室1221之體積,並關閉第一腔室1221中間流通空間,促使其內的氣體推擠向兩側流動,進而經過壓電致動器123之支架1232之間的空隙1235而向下穿越流動。至於第5D圖則為其共振片122回復至初始位置,而壓電致動器123受電壓驅動以向上振動,如此同樣擠壓第一腔室1221之體積,惟此時由於壓電致動器123係向上抬升,該抬升之位移可為d,因而使得第一腔室1221內的氣體會朝兩側流動,進而帶動氣體持續地經由第一防護膜141過濾,並自進氣板121上的進氣孔1210進入,再流入中心凹部1211所形成之腔室中,再如第5E圖所示,共振片122受壓電致動器123向上抬升的振動而共振向上,進而使中心凹部1211內的氣體再由共振片122的中空孔洞1220而流入第一腔室1221內,並經由壓電致動器123之支架1232之間的空隙1235而向下穿越流出致動器12。如此一來,在經此致動器12之流道設計中產生壓力梯度,使氣體高速流動,並透過流道進出方向之阻抗差異,將氣體由吸入端傳輸至排出端,且在排出端有氣壓之狀態下,仍有能力持續推出氣體,並可達到靜音之效果。於一些實施例中,共振片122之垂直往復式振動頻率係可與壓電致動器123之振動頻率相同,即兩者可同時向上或同時向下,其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並不以本實施例所示之作動方式為限。
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係可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殼體,例如: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等裝置之殼體,但均不以此為限,下述之較佳實施例中,係以智慧型手機之殼體為例進行說明,此並非用以限制本案之範圍。請參閱第6A圖至第6C圖,第6A圖為本案為較佳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之正面結構示意圖,第6B圖為第6A圖所示之電子裝置殼體之背面結構示意 圖,第6C圖為第6A圖所示之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電子裝置殼體之剖面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殼體2係適用於一智慧型手機(未圖示),但不以此為限,該殼體2更包含側壁25、底板26及致動傳感裝置27。本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27包含驅動電路板20、外蓋21、致動器22及傳感器23,其中外蓋21設置於該驅動電路板20之上,外蓋21更包含導入孔212、排氣孔211及腔室210,腔室210透過導入孔212及排氣孔211連通至外蓋21外部,致動器22設置於腔室210中,並對應封閉排氣孔211,傳感器23亦容置於腔室210中,並對應於導入孔212而設置,本實施例之致動傳感裝置27之元件結構及其設置方式係與前述實施例相仿,故於此不再進一步贅述。本實施例之底板26更包含底面26a、第一開口26b及第二開口26c,致動傳感裝置27之外蓋21貼附於底板26之底面26a,且排氣孔211對應連接至第二開口26c,對應導入孔212連接第一開口26c。本實施例之側壁25與底板26連接,並定義出一容置空間28,且致動傳感裝置27設置於容置空間28中。透過驅動致動傳感裝置27之致動器22,將腔室210內之氣體依序由排氣孔211及第一開口26b導出外蓋21及殼體2之外部,並使外蓋21之腔室210內產生氣壓梯度,以使殼體2外部氣體依序由第二開口26c及導入孔212進入腔室210中,以供傳感器23進行氣體監測。透過將本案之殼體2安裝應用在智慧型手機或各式可攜式電子裝置中,使用者隨身攜帶該智慧型手機或各式可攜式電子裝置時,即可隨時隨地取得環境氣體資訊之功效,且每當偵測到周遭環境含有有毒氣體或危險氣體時,便可於該智慧型手機中提示使用者即立即採取防護措施,以避免氣體中毒、氣體爆炸等情形發生。
請繼續參閱第6C圖,本實施例之殼體2之致動傳感裝置27亦包含第一防護膜241及第二防護膜242,第一防護膜241及第二防護膜242 分別封閉設置於導入孔212及排氣孔211,且第一防護膜241及第二防護膜242均為一防水、防塵且可供氣體穿透之膜狀結構,但均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防護膜241及第二防護膜242亦可分別封閉設置於底板26之第一開口26b及第二開口26c,但亦不以此為限。透過第一防護膜241及第二防護膜242之設置,避免水氣、粉塵由導入孔212或排氣孔211進入腔室210中,藉此以避免腔室210內部所設置之致動器22或傳感器23因水氣而導致生鏽、受損或因粉塵堆積而導致元件損壞等功效。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防護膜241及第二防護膜242之防護等級均可為但不限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P64之等級。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防護膜241及第二防護膜242之防護等級係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P68之等級,但亦不以此為限。
綜上所述,本案所提供之致動傳感裝置透過氣體自對應於致動器上之進氣孔進入,並利用壓電致動器之作動,使氣體於設計後之流道及壓力腔室中產生壓力梯度,進而使氣體高速流動而傳遞排出外蓋之外,再透過氣體順應大氣壓力由導入孔導入外蓋之腔室中,俾實現氣體迅速傳輸、靜音之功效。此外,透過第一防護膜及第二防護膜的設置,可外蓋之腔室中所流通之氣體保持乾燥、無塵,亦可使殼體之致動器及傳感器等元件內部保持乾燥、無塵,藉此以避免致動傳感裝置因水氣或粉塵堆積而導致受損、生鏽,進而提升氣體傳輸及感測之效能。再者,本案透過致動傳感裝置整體尺寸及體積減小及薄型化,以便於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殼體中,並藉由可攜式電子裝置便於攜帶之特性,使用者便可隨時、隨地、即時監測周圍環境氣體之相關資訊,且使用者亦可即時知悉環境氣體危害程度,並迅速逃離或施予防護措施。因此,本案之致動傳感裝置極具產業利用價值,爰依法提出申請。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 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致動傳感裝置
10‧‧‧驅動電路板
11‧‧‧外蓋
110‧‧‧腔室
111‧‧‧排氣孔
112‧‧‧導入孔
113‧‧‧接腳開口
12‧‧‧致動器
13‧‧‧傳感器
141‧‧‧第一防護膜
142‧‧‧第二防護膜

Claims (11)

  1. 一種致動傳感裝置,包含:一驅動電路板;一外蓋,設置於該驅動電路板上,包含一導入孔、一排氣孔及一腔室,該腔室透過該導入孔及該排氣孔連通至該外蓋外部;以及一致動器,該致動器設置於該腔室中,並對應封閉該排氣孔;一傳感器,容置於該腔室中,並對應於該導入孔而設置;透過驅動該致動器,將該腔室內之氣體由該排氣孔導出該外蓋外部,並使該腔室產生氣壓梯度,以使該外蓋外部氣體由該導入孔進入該腔室中,以供該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致動傳感裝置更包含一第一防護膜及一第二防護膜,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分別封閉設置於該導入孔及該排氣孔,且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均為一防水、防塵且可供氣體穿透之膜狀結構。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係之防護等級係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P64之等級。
  4.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係之防護等級係為國際防護等級認證IP68之等級。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傳感器包含一氧氣傳感器、一一氧化碳傳感器、一二氧化碳傳感器、一溫度傳感器、一臭氧傳感器、一細懸浮微粒傳感器、一懸浮微粒傳感器、一二氧化硫傳感器、一二氧化氮傳感器及一揮發性有機物傳感器之至少其中之一或組合而成之群組。
  6.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驅動電路板具有19.7毫米之長度、15.8之寬度、0.8毫米之高度,外蓋具有17.8毫米之長度、14.8之 寬度、2.6毫米之高度。
  7.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致動器更包含:至少一進氣孔;一共振片;以及一壓電致動器;其中,該第一防護膜、該進氣板、該共振片及該壓電致動器係依序對應堆疊設置定位,且該共振片與該壓電致動器之間具有一間隙形成一第一腔室,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氣體由該進氣板之該至少一進氣孔進入,流經該共振片,以進入該第一腔室內,以將氣體由該至少一導入孔導入。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致動器之該進氣板更包含至少一匯流排孔及一中心凹部,該至少一匯流排孔對應該至少一進氣孔,且引導該進氣孔之氣體匯流至該中心凹部;該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對應該進氣板之該中心凹部;以及該壓電致動器具有一懸浮板及一外框,該懸浮板及該外框之間以至少一支架連接,且於該懸浮板之一表面貼附一壓電陶瓷板。
  9.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致動傳感裝置,其中該致動器更包括至少一絕緣片及一導電片,且該至少一絕緣片及該導電片依序設置於該壓電致動器之下。
  10. 一種殼體,適用於一可攜式電子裝置,該殼體包含:一致動傳感裝置,其更包含一驅動電路板、一外蓋,一致動器及一傳感器,該外蓋設置於該驅動電路板上,該外蓋更包含一導入孔、一排氣孔及一腔室,該腔室透過該導入孔及該排氣孔連通至該外蓋外部,該致動器設置於該腔室中,並對應封閉該排氣孔,該傳感器容置於該腔室中,並對應於該導入孔而設置; 一底板,包含一底面、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外蓋貼附於該底面,且該導入孔對應連接該第二開口,該排氣孔對應連接該第一開口;以及一側壁,與該底板連接;透過驅動該致動傳感裝置之該致動器,將該腔室內之氣體依序由該排氣孔及該第一開口導出該殼體外部,並使該腔室產生氣壓梯度,以使該殼體外部氣體依序由該第二開口及該導入孔進入該腔室中,以供該傳感器進行氣體監測。
  11.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殼體,其中該致動傳感裝置更包含一第一防護膜及一第二防護膜,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分別封閉設置於該導入孔及該排氣孔,且該第一防護膜及該第二防護膜均為一防水、防塵且可供氣體穿透之膜狀結構。
TW106212347U 2017-08-21 2017-08-21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TWM5525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2347U TWM552540U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2347U TWM552540U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2540U true TWM552540U (zh) 2017-12-01

Family

ID=61228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2347U TWM552540U (zh) 2017-08-21 2017-08-21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525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35529B2 (en) 2018-03-30 2021-03-0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device including a gas detecting module for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air condition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35529B2 (en) 2018-03-30 2021-03-0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device including a gas detecting module for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air condition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13689A (zh)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TWI634524B (zh)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53862U (zh)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632371B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I708933B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M553479U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I626627B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M551655U (zh)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TW201913690A (zh)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所適用之殼體
TWM552540U (zh) 致動傳感裝置及其殼體
CN109425692A (zh) 致动传感装置及其壳体
TWM556328U (zh) 致動傳感模組
TWI642850B (zh) 氣體循環控制裝置
TWM567460U (zh) Actuating sensor module
CN109424589B (zh) 致动传感模块
CN210665657U (zh) 致动传感模块
TWM551656U (zh) 氣體循環控制裝置
CN208752048U (zh) 致动传感装置及其所适用的壳体
CN109425693A (zh) 致动传感装置及其所适用的壳体
CN209264672U (zh) 致动传感装置及其壳体
CN211737428U (zh) 气体循环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