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7585A - 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7585A
TW201907585A TW106122935A TW106122935A TW201907585A TW 201907585 A TW201907585 A TW 201907585A TW 106122935 A TW106122935 A TW 106122935A TW 106122935 A TW106122935 A TW 106122935A TW 201907585 A TW201907585 A TW 2019075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ype semiconductor
semiconductor layer
led structur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2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3684B (zh
Inventor
張慶暉
蔡秉諭
Original Assignee
寶力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瑩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寶力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瑩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寶力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2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368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68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7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7585A/zh

Links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微LED結構,包含:一基板、一第一電極與一第二電極、一P型半導體層與一N型半導體層、一發光層以及複數個間隙。藉由微LED結構的複數個間隙,達到獨立控制發光的目的。又,指叉狀電極的設計,可使電流更均勻的擴散到各層,進而提升微LED結構的發光亮度與均勻度。

Description

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一種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尤指一種可獨立控制發光層的微LED結構及製作方法。
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顯示技術是一種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之後新一代的顯示技術。其原理主要是藉由LED結構設計進行薄膜化、微小化及陣列化,先將LED尺寸縮小至100微米以下等級(約原本LED的百分之一),再利用物理方式完成各層堆疊,進行上基板封裝,完成各種尺寸且結構簡單的微發光二極體裝置。
整體模組縮小後,便提升了畫質及反應速度,因此微發光二極體具備高解析度、色彩飽和度、大視覺角度、反應速度快、超省電、壽命長及等多項優勢。
微發光二極體除可取代傳統的液晶顯示器(LCD)與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作為面板顯示器外,加上擁有超省電之優勢,因此,亦適合應用於穿戴式裝置螢幕、電子看板、抬頭顯示器(HUD)、頭戴式顯示器(HMD)等裝置。
然而,現階段的微發光二極體尚未能獨立控制各元件的發光層,其電極的配置結構,也有電流擴散不均勻,造成發光亮度受到影響等 的問題。
因此,為解決先前技術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藉由指叉狀的電極結構,讓電流均勻擴散;亦透過雷射方式切割二極體,讓微LED的亮光能夠被獨立控制。
本發明之微LED結構,包含:一基板、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一P型半導體層、一N型半導體層、一發光層以及複數個間隙。其中,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皆設置於該基板上,且兩電極相互平行。該P型半導體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上;該發光層設置於該P型半導體層上;該N型半導體層,設置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發光層之上,且各個該複數個間隙連通該N型半導體層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邊至該N型半導體層靠近該第二電極的側邊。
欲達上述微LED結構所使用的製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A)設置一基板。
(B)以水平方式設置一第一電極與一第二電極於該基板上。
(C)設置一P型半導體層於該第一電極上。
(D)設置一發光層於該P型半導體層上。
(E)設置一N型半導體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發光層之上。
(F)以雷射方式切割該微LED結構,形成複數個從該N型半導體層靠近該第一電極側邊連通至該N型半導體層靠近該第二電極側邊的間隙。
其中,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結構為一指叉狀電極,該 指叉狀電極包含一主電極與複數個子電極,該複數個子電極平行排列於該主電極。
本發明之另一微LED結構,其發光層還可以添加螢光物質形成一變色轉換層,設置於該N型半導體層上。其中,不同的螢光物質可使該變色轉換層包含一紅光部、一綠光部以及一藍光部。
本發明可藉由該微LED結構上的複數個間隙,達到獨立控制發光的目的。變色轉換層可讓外部電路獨立控制亮光的顏色,形成RGB發光元件。又指叉狀電極的結構設計,可使電流更均勻的擴散到各層結構,提升微LED整體的發光亮度。
以上對本發明的簡述,目的在於對本發明之數種面向和技術特徵作一基本說明。發明簡述並非對本發明的詳細表述,因此其目的不在特別列舉本發明的關鍵性或重要元件,也不是用來界定本發明的範圍,僅為以簡明的方式呈現本發明的數種概念而已。
10‧‧‧微LED結構
11‧‧‧基板
12‧‧‧第一電極
12a‧‧‧第一主電極
12b‧‧‧第一子電極
13‧‧‧第二電極
13a‧‧‧第二主電極
13b‧‧‧第二子電極
14‧‧‧P型半導體層
15‧‧‧N型半導體層
16‧‧‧發光層
17‧‧‧間隙
18‧‧‧空隙
19‧‧‧變色轉換層
A~F‧‧‧步驟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剖面圖
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結構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製作方法流程圖
圖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結構圖
圖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結構剖面圖
圖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結構俯視圖
為能瞭解本發明的技術特徵及實用功效,並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來實施,茲進一步以如圖式所示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後:本發明是一種以雷射方式切割二極體,使亮光能夠被獨立控制的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請參考圖1所示,其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圖,包含一基板11、一第一電極12、一第二電極13、一P型半導體層14、一N型半導體層15、一發光層16以及複數個間隙17。
微LED結構10的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是以水平方式設置於基板11上。更精確來說,本實施例的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所稱的水平方式設置於基板11上係可以為導線架的形式,前述的導線架即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已經預先設計完成且平鋪於基板11之上,使得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水平且密合於基板11上,形成導線架。P型半導體層14設置於第一電極上12,發光層16設置於P型半導體層14上,N型半導體層15設置於第二電極13與發光層16之上,又,複數個間隙17連通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一電極12的側邊至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二電極13的側邊。透過複數個間隙17的分隔,讓P型半導體層14、N型半導體層15以及發光層16形成多個獨立元件。
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之結構為指叉狀電極,該指叉狀電極分別包含第一主電極12a、複數個第一子電極12b以及第二主電極13a、複數個第二子電極13b。本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子電極12b與複數個第二子電極13b是以平行且等間距方式依序排列於第一主電極12a或第二主電極 13a上。然,實際複數個第一子電極12b與複數個第二子電極13b的排列方式、角度及間隔可以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任意變更,本發明不加以限制。
基板11的材質可以是矽(Si)、碳化矽(SiC)、氧化鋅(ZnO)、氧化鎵(GaO)、藍寶石(sapphire)以及可撓式塑膠材料與複合層材料等。其中,可撓式塑膠材料與複合層材料可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聚醯亞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環狀烯烴共聚物(COC)、聚酰胺(PA)或以這些材料為基底的混和複合材料等。
基板11更包含至少一導線(圖未示)。在可能的實施樣態中,所述至少一導線是架設於基板11上甚至連接到基板11外的外部電路,而至少一導線可分別和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作電性連接,使得外部電路得以獨立控制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上每個獨立元件的發光運作。而在可能的實施樣態中,前述至少一導線的材質可以是銅線、鋁線、鋁合金線、鋁包鋼線、銅包鋼線和鋼線等。
本實施例中,所述微LED結構10的電流值操作範圍可以為0.01毫安培(mA)~10安培(A)。又,本實施例中採用的P型半導體層14材質可以是氮化鎵(GaN)、氮化銦鎵(InGaN)、氮化鎵系或氮基半導體等。N型半導體層15的材質可以是氮化鎵(GaN)、氮化銦鎵(InGaN)、氮化鎵系或氮基半導體等。發光層16的材質可以是矽氧樹脂(Silicone)、氧化銦鎵鋅(IGZO)、磷化鎵(GaP)、磷化鎵鋁銦(AlGaInP)、磷砷化鎵(GaAsP)、氮化銦鎵(GaInN)、氮化鎵(GaN)、氮化鋁鎵(AlGaN)、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砷化鋁鎵(AlGaAs)或砷化鎵(GaAs)之多層量子井等。
針對本實施例所述之發光層16,請參考表1所示,表1可看出不同的發光層16材質可發出不同波長的亮光(包含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其應用領域也有所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複數個間隙17是以雷射方式從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一電極12的側邊至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二電極13的側邊切割而形成。請同時參考圖1~3,其中,如圖2所示,其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剖面圖,微LED結構10是以基板11、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P型半導體層14、發光層16以及N型半導體層15依序堆疊所製成。而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結構俯視圖,P型半導體層14是以覆蓋第一子電極12b的中點堆疊於第一電極12之上;N型半導體層15是以覆蓋第二子電極13b的中點堆疊於第二電極13之上。
更精確來說,本實施例複數個間隙17產生的方式主要是因P型半導體層14與N型半導體層15僅覆蓋於前述複數個第一子電極12b與複數個第二子電極13b的中點,致使P型半導體層14與N型半導體層15和第一主電極12a與第二主電極13a之間留有空隙18(可詳參圖3)。因此,當欲以雷射切割出複數個間隙17時,本實施例是透過前述的空隙18做為切割起始點與終點(如圖3中所示之虛線),使每個被切割為獨立元件的P型半導體層14、發光層16與N型半導體層15,得以被複數個第一子電極12b與複數個第二子電極13b獨立控制亮光的開關。
關於前述圖1~3的微LED結構10的製作方法,請參考圖4所示,其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製作方法流程圖,方法步驟包含:
(A)設置基板11。
(B)水平設置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於基板11上。
(C)設置P型半導體層14於第一電極12上。
(D)設置發光層16於P型半導體層14上。
(E)設置N型半導體層15於第二電極13與發光層16之上。
(F)以雷射切割微LED結構10,形成複數個間隙17。
詳細而言,步驟(B)中,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之結構為指叉狀電極。指叉狀電極包含第一主電極12a與複數個第一子電極12b以及第二主電極13a與複數個第二子電極13b,其中,複數個子電極是以平行方式排列於主電極。又,複數個第一子電極12b與複數個第二子電極13b的水平設置方式可以是相互對稱或交錯。
步驟(B)所述的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是透過塗佈、列印 或是雷射的方式水平堆疊於基板11上。其中,雷射的方式可以透過雷射列印,是以雷射燒結的方式將奈米金屬粉塗在基板11形成所需電路;也可以是透過雷射蝕刻,對已經鍍金屬的基板11進行雷射光能量氣化而形成導線;或是透過雷射積層,是在基板11上塗上一層液化奈米金屬混合物,再以雷射光能進行所需電路的能量吸收而固化。
步驟(C)中,P型半導體層14是以覆蓋第一子電極12b中點的方式堆疊於第一電極12之上。其中,P型半導體層14的堆疊方式可以是透過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塗佈或列印。
步驟(D)中,發光層16可以是透過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液相磊晶成長法(LPE)、氣相磊晶成長法(VPE)、噴墨像素印刷(Ink jet pixel)、塗佈或列印的方式堆疊於P型半導體層14上,並藉由P型與N型半導體之間電荷的流動將電能轉換成光能。其中,發光層16所發出來的亮光會因為發光材質的不同有所改變。
步驟(E)中,N型半導體層15是以覆蓋第二子電極13b中點的方式堆疊於第二電極13與發光層16之上。其中,N型半導體層15的堆疊方式可以是透過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塗佈或列印。
詳細而言,步驟(C)與步驟(E)所述的堆疊方式,目的是為了避免雷射沿著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一電極12的側邊至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二電極13的側邊切割微LED結構10時,意外切割到P型半導體層14與N型半導體層15兩側的指叉狀電極(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而預留空隙18。
步驟(C~E)中所述之液相磊晶成長法(LPE)是以熔融態的液體材料直接和下層結構接觸而沉積晶膜;氣相磊晶成長法(VPE)是以氣體或 電漿材料傳輸至下層結構,促使晶格表面粒子凝結或解離;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則是將有機金屬以氣體形式擴散至下層結構,促使晶格表面粒子凝結。
步驟(D)所述的發光原理,是P型半導體層14含有帶正電的電洞比率較高,N型半導體層15含有帶負電的電子比率較高,當P型與N型半導體結合時,P型半導體層14的多數載子電洞會流向N型半導體層15側,而N型半導體層15的多數載子電子會流向P型半導體層14側。電子與電洞會在PN接面(發光層16)結合後互相消失,只剩下不可移動的施體離子及受體離子,而形成沒有可移動載子的區域,此區域稱為空乏區(depletion region)或空間電荷區(space-charge region)。當P型半導體層14與N型半導體層15外側的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被施加順向偏壓時,由於注入少數載子的關係,電子與電洞在發光層16產生復合,進而引起發光。
步驟(F)中,本實施例是在不切割到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的前提之下,重複以雷射方式平行且等間距沿著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一電極12的側邊至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二電極13的側邊(如圖3中所示的虛線)切割P型半導體層14、N型半導體層15以及發光層16,形成複數個間隙17。然,實際上雷射的切割形式、角度以及間距可以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任意變更,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
當架設於基板11上的導線所連接的外部電路產生電流時,導線會將電流送至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兩電極透過指叉狀的設計分別將電流均勻擴散至P型半導體層14與N型半導體層15,進而在發光層16引起亮光。又,透過雷射切割的複數個間隙17將P型半導體層14、N型半導體層 15與發光層16分割成複數個獨立元件,使外部電路得以獨立控制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上每個獨立元件的發光運作,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請同時參考圖5~7,其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結構圖,包含一基板11、一第一電極12、一第二電極13、一P型半導體層14、一N型半導體層15、一變色轉換層19以及複數個間隙17。其中,本實施例微LED結構10的原發光層為變色轉換層19。
微LED結構10的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是以水平方式設置於基板11上,P型半導體層14設置於第一電極上12,N型半導體層15設置於第二電極13與P型半導體層14之上,變色轉換層19設置於N型半導體15上,又,複數個間隙17連通變色轉換層19靠近第一電極12的側邊至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二電極13的側邊。透過複數個間隙17的分隔,讓P型半導體層14、N型半導體層15以及變色轉換層19形成多個獨立元件。
變色轉換層19可以是透過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液相磊晶成長法(LPE)、氣相磊晶成長法(VPE)、噴墨像素印刷(Ink jet pixel)、塗佈或列印的方式堆疊於N型半導體上15。其中,變色轉換層19的材質可以是矽氧樹脂(Silicone)、氧化銦鎵鋅(IGZO)、磷化鎵(GaP)、磷化鎵鋁銦(AlGaInP)、磷砷化鎵(GaAsP)、氮化銦鎵(GaInN)、氮化鎵(GaN)、氮化鋁鎵(AlGaN)、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砷化鋁鎵(AlGaAs)或砷化鎵(GaAs)之多層量子井等。
本實施例是在不切割到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的前提之下,重複以雷射方式平行且等間距沿著變色轉換層19靠近第一電極12的側邊至N型半導體層15靠近第二電極13的側邊(如圖7中所示的虛線)切割P型 半導體層14、N型半導體層15以及變色轉換層19,形成複數個間隙17。然,實際上雷射的切割形式、角度以及間距可以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任意變更,本發明並不加以限制。
當架設於基板11上的導線所連接的外部電路產生電流時,導線(圖未示)會將電流送至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兩電極透過指叉狀的設計分別將電流均勻擴散至P型半導體層14與N型半導體層15,進而在變色轉換層19引起亮光。其中,變色轉換層19是添加入不同的螢光物質而有不同的發光的顏色。
透過雷射切割的複數個間隙17將P型半導體層14、N型半導體層15與發光層16分割成複數個獨立元件,使外部電路得以獨立控制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上每個獨立元件的發光運作;又,其中,不同的螢光物質可使該變色轉換層19包含一紅光部、一綠光部以及一藍光部,外部電路可以獨立控制不同顏色的亮光而形成RGB色轉換。
螢光物質的材料主要是由鈣(Ca)、鍶(Sr)或鋇(Ba)的二族金屬與鋅(Zn)、鎘(Cd)或汞(Hg),搭配六族元素的硫(S)或硒(Se)組成的化合物,再添加錳(Mn)、銅(Cu)、銀(Ag)和鑭系元素銪(Eu)、釤(Sm)、鋱(Tb)等金屬製備而成。舉例來說,硫化鋅(ZnS)摻雜錳為黃橙色、硫化鋅摻雜錳加濾光片為黃綠色、硫化鋅摻雜氯化釤(SmCl3)為紅色、硫化鋅摻雜鋱氟為綠色、硫化鋅摻雜銩氟為藍色。
更進一步,本實施例之微LED結構的第一電極12與第二電極13還可裝置一控制器與一外部驅動裝置(圖未示)連接,變色轉換層19上還可設有一面板(圖未示)。藉由外部驅動裝置獨立控制變色轉換層19之紅光 部、綠光部以及藍光部的開關與電流的強弱,且透過面板將不同的色光發散,而具有顯示器效能。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圖式與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如該微LED各層結構之延展,皆仍屬本發明涵蓋之範圍內。

Claims (13)

  1. 一種微LED結構,包含:一基板;一第一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上;一第二電極,設置於該基板上,該第二電極與該第一電極平行設置;一P型半導體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上;一發光層,設置於該P型半導體層上;一N型半導體層,設置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發光層之上;以及複數個間隙,各個該複數個間隙由該N型半導體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邊連通至該N型半導體靠近該第二電極的側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LED結構,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結構為一指叉狀電極。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微LED結構,該指叉狀電極包含一主電極與複數個子電極,其中該複數個子電極平行排列於該主電極。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LED結構,該基板之材質矽(Si)、碳化矽(SiC)、氧化鋅(ZnO)、氮化鎵(GaN)或藍寶石(sapphire)。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微LED結構,該基板更包含至少一導線,該至少一導線與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作電性連接。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LED結構,其中該P型半導體層層之材質為氮化鎵(GaN)、氮化銦鎵(InGaN)或氮基半導體。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LED結構,其中該N型半導體層層之材質為氮化鎵(GaN)、氮化銦鎵(InGaN)或氮基半導體。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LED結構,其中該發光層之材質為氮化銦鎵(InGaN)、氮化鎵(GaN)、氮化鋁鎵(AlGaN)、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砷化鋁鎵(AlGaA)或砷化鎵(GaAs)之量子井。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LED結構,該複數個間隙為雷射切割間隙。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LED結構,該發光層更包含一變色轉換層,其中該變色轉換層包含一紅光部、一綠光部以及一藍光部。
  11. 一種微LED結構之製作方法,包含:A.設置一基板;B.水平設置一第一電極與一第二電極於一基板上;C.設置一P型半導體層於該第一電極上;D.設置一發光層於該P型半導體層上;E.設置一N型半導體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發光層之上;以及F.以雷射切割該微LED結構,形成複數個間隙。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微LED結構製作方法,該第二電極與該第一電極為一指叉狀電極,其中該指叉狀電極水平設置方式為相互對稱或交錯。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微LED結構製作方法,各個該複數個間隙是由雷射沿著該N型半導體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邊至該N型半導體靠近該第二電極的側邊切割,形成複數個間隙。
TW106122935A 2017-07-07 2017-07-07 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6336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2935A TWI633684B (zh) 2017-07-07 2017-07-07 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2935A TWI633684B (zh) 2017-07-07 2017-07-07 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3684B TWI633684B (zh) 2018-08-21
TW201907585A true TW201907585A (zh) 2019-02-16

Family

ID=63959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2935A TWI633684B (zh) 2017-07-07 2017-07-07 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368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56483B2 (en) * 2004-10-28 2007-08-14 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Llc Package-integrated thin film LED
TWI610464B (zh) * 2011-06-13 2018-01-01 新世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結構
US8697463B2 (en) * 2012-01-26 2014-04-15 Epistar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547208B (zh) * 2012-03-19 2016-08-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3684B (zh)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70243B1 (ko) 공융 금속-합금 본딩을 이용한 다중 접합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0903103B1 (ko) 화합물 반도체를 이용한 발광소자
US787547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CN103912806B (zh) 发光模块以及包括该发光模块的照明装置
KR20070093092A (ko) 다색광, 광대역광 또는 “백색광” 방출을 위해 단파장led를 적응시키는 방법
KR101580739B1 (ko) 발광 장치
CN1697208A (zh) 白光光源的产生方法,白光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064917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KR20070093093A (ko) 제ⅱ형 광대역광 또는 다색광 led
KR20140117117A (ko)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US9059381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wavelength converting laye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5403832B2 (ja) 発光装置
TWI633684B (zh) 微led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201301570A (zh) 多光色發光二極體及其製作方法
KR20080008306A (ko) 자외선 발광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CN210837761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470360B2 (ja) 発光素子、ディスプレイ、照明装置
KR101504155B1 (ko)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CN101840971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KR101607400B1 (ko) 발광 장치
CN114005911A (zh) 一种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Kovác et al. Advanced light emitting devices f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US11264535B1 (en) Pixel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a monolithic blue/green LED combined with red luminescence materials
US20220052224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KR20170063213A (ko)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