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2382A -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2382A
TW201812382A TW106146302A TW106146302A TW201812382A TW 201812382 A TW201812382 A TW 201812382A TW 106146302 A TW106146302 A TW 106146302A TW 106146302 A TW106146302 A TW 106146302A TW 201812382 A TW201812382 A TW 2018123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lens
outer edge
light absorbing
col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6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3331B (zh
Inventor
周明達
賴奕瑋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63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333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2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2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331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透鏡,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包含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光學有效區及第一外緣面。第一外緣面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透鏡外緣面上。光線吸收部僅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的其中一表面,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光線吸收部包含開孔及第二外緣面。第二外緣面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透鏡外緣面上並連接第一外緣面,且第二外緣面與第一外緣面形成第二外緣面的階差面。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維持成像鏡頭的小型化與遮光效率之間的平衡。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成像鏡頭。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搭載有成像裝置的個人化電子產品及行動通訊產品的普及,連帶帶動小型化成像鏡頭的興起,對具有高解析度與優良成像品質的小型化成像鏡頭的需求也大幅攀升。
塑膠透鏡通常用以有效降低成像鏡頭的生產成本,習用的塑膠透鏡主要使用射出成型的方法製造而成,由於塑膠透鏡的表面光滑明亮並具有較高的反射率,當雜散光由成像鏡頭的光學元件表面反射至塑膠透鏡的表面時,因而無法有效衰減雜散光入射至塑膠透鏡的表面之反射光強度。
在習用的抑制雜散光的技術中,例如在透鏡上塗墨,或是在透鏡邊緣與黑色鏡筒之間設置折射率匹配層的技術等,由於通常在實施上有諸多限制,故不適用於小型化高精度塑膠透鏡。
因此,如何滿足小型化成像鏡頭在遮光效率方面的要求,進而提升小型化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以滿足高階成像裝置的需求,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藉由成像鏡頭中的雙色模造透鏡,以及其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的配置,可維持成像鏡頭的小型化與遮光效率之間的平衡。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透鏡,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包含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光學有效區及第一外緣面。第一外緣面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透鏡外緣面上,透鏡外緣面連接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光線吸收部僅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的其中一表面,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光線吸收部包含開孔及第二外緣面。開孔與光學有效區對應設置。第二外緣面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透鏡外緣面上並連接第一外緣面,且第二外緣面與第一外緣面形成第二外緣面的階差面。透光部的最大外徑為ψW,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外徑為ψB,第二外緣面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B,其滿足下列條件:ψB>ψW;0.03mm<(ψB-ψW)/2<0.75mm;以及0.05mm<dB<0.60mm。藉由本段所提及的特徵,透光部與光線吸收部的尺寸可維持在特定數 值範圍內,有利於成像鏡頭的小型化與遮光效率之間的平衡。
根據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可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第一外緣面可包含注料痕。第二外緣面可包含凹縮部。第二外緣面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與凹縮部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的最大差值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mm<h<0.30mm。凹縮部可與第一外緣面的注料痕對應設置。階差面可包含平直面,其與光軸方向垂直。透光部的最大外徑為ψW,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外徑為ψ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mm<(ψB-ψW)/2<0.42mm。光學有效區的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可為非球面。成像鏡頭的透鏡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N<10。光線吸收部可更包含抗反射膜層,其鍍在光線吸收部上未與透光部接觸的至少部分表面。開孔可為非圓形。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有利於成像鏡頭的自動化生產流程。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成像鏡頭模組,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藉此,有助於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透鏡,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包含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光學有效區及第一外緣面。第一外緣面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透鏡外緣面上,透鏡外緣面連接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光線吸收部 僅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的其中一表面,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光線吸收部包含開孔及第二外緣面。開孔與光學有效區對應設置。第二外緣面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透鏡外緣面上並連接第一外緣面,且第二外緣面與第一外緣面形成第二外緣面的階差面。透光部的最大外徑為ψW,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外徑為ψB,第一外緣面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W,第二外緣面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B,其滿足下列條件:0.82<ψW/ψB0.99;以及0.4<dB/dW<2.0。藉由本段所提及的特徵,可提升遮蔽雜散光的遮蔽效率。
根據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可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階差面可包含平直面,其與光軸方向垂直。光線吸收部可更包含抗反射膜層,其鍍在光線吸收部上未與透光部接觸的至少部分表面。第二外緣面可包含凹縮部。第二外緣面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與凹縮部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的最大差值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mm<h<0.30mm。成像鏡頭的透鏡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N<10。開孔可為非圓形。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可維持雙色模造透鏡整體結構的穩定度及平面度,以避免雙色模造透鏡厚度太薄而產生翹曲。
依據本發明再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成像鏡頭模組,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藉此,有助於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的成像需求。
10、20、30‧‧‧電子裝置
11、21、31‧‧‧成像鏡頭模組
1000、3000‧‧‧成像鏡頭
1101、1102、1103、1104、3101、3102、3103、3104‧‧‧透鏡
1200、3200‧‧‧鏡筒
100、200、300‧‧‧雙色模造透鏡
101、201、301‧‧‧物側表面
102、202、302‧‧‧像側表面
105、205、305‧‧‧透鏡外緣面
130、230、330‧‧‧透光部
133、233、333‧‧‧光學有效區
135、235、335‧‧‧第一外緣面
136、236、336‧‧‧注料痕
150、250、350‧‧‧光線吸收部
154、254、354‧‧‧開孔
158、258、358‧‧‧抗反射膜層
155、255、355‧‧‧第二外緣面
156、256、356‧‧‧階差面
159、259、359‧‧‧平直面
157、257、357‧‧‧凹縮部
dB‧‧‧第二外緣面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
dW‧‧‧第一外緣面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
h‧‧‧第二外緣面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與凹縮部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的最大差值
N‧‧‧成像鏡頭的透鏡的數量
ψB‧‧‧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外徑
ψW‧‧‧透光部的最大外徑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立體圖;第1D圖繪示第1C圖的雙色模造透鏡的俯視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D圖剖面線1E-1E的剖視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D圖剖面線1F-1F的剖視圖;第1G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的另一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1H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的另一雙色模造透鏡的立體圖;第1I圖繪示第1H圖的雙色模造透鏡的俯視圖;第1J圖繪示依照第1I圖剖面線1J-1J的剖視圖;第1K圖繪示依照第1I圖剖面線1K-1K的剖視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立體圖;第2D圖繪示第2C圖的雙色模造透鏡的俯視圖;第2E圖繪示依照第2D圖剖面線2E-2E的剖視圖;第2F圖繪示依照第2D圖剖面線2F-2F的剖視圖;第3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4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5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0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成像鏡頭1000包含複數透鏡,透鏡中的二者為雙色模造透鏡100及200。
首先說明雙色模造透鏡100,請參照第1B圖,其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100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及第1B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100包含透光部130及光線吸收部150,即是經過二次射出成型或二次模造後而製成包含透光部130及光線吸收部150的雙色模造透鏡100。
雙色模造透鏡100上有物側表面101、像側表面102及透鏡外緣面105,其中物側表面101為雙色模造透鏡10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102為雙色模造透鏡100面向成像面(圖未揭示)的表面,透鏡外緣面105連接物側表面101及像側表面102並呈環狀。
透光部130包含光學有效區133及第一外緣面135。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133並於成像面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13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第一外緣面135位於雙色模造透鏡100的透鏡外緣面105上。
光線吸收部15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01及像側表面102中的一表面(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100中,所述表面為像側表面102),光線吸收部15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13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第 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100中,光線吸收部15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13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15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13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光線吸收部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或是光線吸收部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
由第1B圖可知,光線吸收部150包含開孔154及第二外緣面155。開孔154與光學有效區133對應設置,以使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133於成像面形成影像。
第二外緣面155位於雙色模造透鏡100的透鏡外緣面105上並連接第一外緣面135,且第二外緣面155與第一外緣面135形成第二外緣面155的階差面156,即是在透鏡外緣面105上的至少一處,第二外緣面155較第一外緣面135凸出以形成第二外緣面155的階差面156。
透光部130的最大外徑為ψW,光線吸收部150的最大外徑為ψB,其滿足下列條件:ψB>ψW。藉此,可抑制雜散光以提升成像鏡頭1000的成像品質。
詳細來說,透光部130的最大外徑為ψW,光線吸收部150的最大外徑為ψ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mm<(ψB-ψW)/2<0.75mm。藉此,透光部130與光線吸收部150的尺寸可維持在特定數值範圍內,有利於成像鏡頭1000的小型化與遮光效率之間的平衡。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mm<(ψB-ψW)/2<0.42mm。
透光部的最大外徑為ψW,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外徑為ψ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2<ψW/ψB0.99。藉此,可提升雙色模造透鏡100遮蔽雜散光的遮蔽效率。
透光部130及光線吸收部150可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藉此,可減少工序,以提高雙色模造透鏡100的生產效率。
透光部130的光學有效區133的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可為非球面,即是光學有效區133在雙色模造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01及像側表面102中至少一表面可為非球面。藉此,有助於減少像差。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100中,光學有效區133的二表面皆為非球面,即是光學有效區133在雙色模造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01及像側表面102皆為非球面。
光線吸收部150可更包含抗反射膜層158,其鍍在光線吸收部150上未與透光部130接觸的至少部分表面,即是抗反射膜層158鍍在光線吸收部150上未與透光部130連接的部分表面或全部表面,抗反射膜層158可鍍在像側表面102上的光線吸收部150、透鏡外緣面105上的光線吸收部150或鍍在前述二者上。藉此,可降低雙色模造透鏡100表面的反射程度。此外,抗反射膜層(未另標號)亦可鍍在像側表面102上的透光部130。第一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100中,抗反射膜層158鍍在像側表面102上的光線吸收部150的全部表面,其未與透光部130接觸。再者,抗反射膜層158可為多層二氧化矽(SiO2)與多層二氧化鈦(TiO2)材 質以蒸鍍方式交互層疊附著於光線吸收部150的表面,且材質、附著層數與附著方式可視需求而調整。
請參照第1C圖,第1C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100的立體圖。由第1C圖可知,透光部130的第一外緣面135可包含注料痕(gate trace)136,其中注料痕136可以是澆口注料的痕跡、注料口的切口痕跡、或凸出外型的注料口切口,但不以此為限,亦不限定注料形式,模具設計可以有注料流量上的差異。藉此,可使成型後透光部130的光學有效區133的光學品質獲得更多控制,使量產品質穩定。
請參照第1D圖及第1E圖,第1D圖繪示第1C圖的雙色模造透鏡100的俯視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D圖剖面線1E-1E的剖視圖。由第1C圖至第1E圖可知,光線吸收部150的第二外緣面155可包含凹縮部157,其為第二外緣面155上朝向光軸凹縮的部分,即是凹縮部157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較第二外緣面155的凹縮部157以外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為小。藉此,在成像鏡頭1000的自動化流程中,可以凹縮部157的特徵辨識雙色模造透鏡100的位置。
由第1D圖可知,第二外緣面155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與凹縮部157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的最大差值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mm<h<0.30mm。藉此,由凹縮部157維持特定的凹縮程度,以達成較佳的遮光效果。再者,光線吸收部150的開孔154為圓形。
由第1C圖可知,第二外緣面155的凹縮部157可與第一外緣面135的注料痕136對應設置。藉此,有利於自動化生產的流程,使雙色模造透鏡100的剪切作業較易進行。
請參照第1F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D圖剖面線1F-1F的剖視圖。由第1F圖可知,第二外緣面155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mm<dB<0.60mm。藉此,可維持雙色模造透鏡100尺寸精度的穩定性。
第一外緣面135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W,第二外緣面155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B,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4<dB/dW<2.0。藉此,可維持雙色模造透鏡100整體結構的穩定度及平面度,以避免雙色模造透鏡100厚度太薄而產生翹曲。
第二外緣面155上的階差面156可包含平直面159,其與光軸方向垂直。藉此,有助於雙色模造透鏡100射出成型的模具設計。
進一步來說,由第1A圖可知,成像鏡頭1000的透鏡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N<10。藉此,可使成像鏡頭1000提供更好的影像解析能力,以滿足更多拍攝需求。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雙色模造透鏡100、透鏡1101、1102、1103、1104及雙色模造透鏡200,其中成像鏡頭1000的透鏡的數量為六片。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成像鏡頭的透鏡的數量可 為五片、七片、八片或其他更多的透鏡數量。此外,成像鏡頭1000可更包含鏡筒1200,使成像鏡頭1000的六片透鏡置於鏡筒1200中,以遮擋大量額外雜散光,降低其進入光學有效區以外的部位,避免在透鏡結構間徒增無謂的反射。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一,其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0及雙色模造透鏡1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B圖、第1D圖及第1F圖所繪示。
接著說明成像鏡頭1000中的雙色模造透鏡200,請參照第1G圖,其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200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及第1G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200包含透光部230及光線吸收部250,即是經過二次射出成型後而製成包含透光部230及光線吸收部250的雙色模造透鏡200。
雙色模造透鏡200上有物側表面201、像側表面202及透鏡外緣面205,其中物側表面201為雙色模造透鏡200面向被攝物的表面,像側表面202為雙色模造透鏡200面向成像面的表面,透鏡外緣面205連接物側表面201及像側表面202並呈環狀。
透光部230包含光學有效區233及第一外緣面235,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233並於成像面形成影像,第一外緣面235位於雙色模造透鏡200的透鏡外緣面205上。
光線吸收部25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200的物側表面201及像側表面202中的一表面(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200中,所述表面為像側表面202),光線吸收部25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23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200中,光線吸收部25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23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25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23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
由第1G圖可知,光線吸收部250包含開孔254及第二外緣面255。開孔254與光學有效區233對應設置,以使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233於成像面形成影像。
第二外緣面255位於雙色模造透鏡200的透鏡外緣面205上並連接第一外緣面235,且第二外緣面255與第一外緣面235形成第二外緣面255的階差面256,即是在透鏡外緣面205上的至少一處,第二外緣面255較第一外緣面235凸出以形成第二外緣面255的階差面256。藉由成像鏡頭1000中具有二個雙色模造透鏡100及200,可更加抑制雜散光以提升成像鏡頭1000的成像品質,並更加有利於成像鏡頭1000的小型化與遮光效率之間的平衡。
詳細來說,透光部230的光學有效區233的二表面皆為非球面,即是光學有效區233在雙色模造透鏡200的物側表面201及像側表面202皆為非球面。
光線吸收部250更包含抗反射膜層258(圖未如第一實施例之抗反射膜層158以粗線揭示),抗反射膜層258鍍在像側表面202上的光線吸收部250的全部表面,其未與透光部230接觸。
請參照第1H圖及第1I圖,第1H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200的立體圖,第1I圖繪示第1H圖的雙色模造透鏡200的俯視圖。由第1H圖及第1I圖可知,光線吸收部250的開孔254可為非圓形。藉此,可在不影響成像的前提下增加遮光範圍,並有助於提高雙色模造透鏡200的製作良率。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200中,開孔254為八邊形。藉此,有助於增加透光部230與光線吸收部250之間的接觸面積,以提高雙色模造透鏡200的製作良率並兼顧成像品質。
請參照第1J圖,第1J圖繪示依照第1I圖剖面線1J-1J的剖視圖。由第1H圖至第1J圖可知,透光部230的第一外緣面235包含注料痕236。光線吸收部250的第二外緣面255包含凹縮部257,其為第二外緣面255上朝向光軸凹縮的部分,即是凹縮部257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較第二外緣面255的凹縮部257以外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為小。
由第1H圖可知,第二外緣面255的凹縮部257與第一外緣面235的注料痕236對應設置。
請參照第1K圖,第1K圖繪示依照第1I圖剖面線1K-1K的剖視圖。由第1K圖可知,第二外緣面255上的階差面256包含平直面259,其與光軸方向垂直。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二,其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0及雙色模造透鏡200參數dB、dW、h、N、ψB、ψW、dB/dW、(ψB-ψW)/2及ψW/ψB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100相同,並如第1G圖、第1I圖及第1K圖所繪示。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0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成像鏡頭3000包含複數透鏡,透鏡中的一者為雙色模造透鏡300。
請參照第2B圖,其繪示第二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300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及第2B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300包含透光部330及光線吸收部350,即是經過二次射出成型後而製成包含透光部330及光線吸收部350的雙色模造透鏡300。
雙色模造透鏡300上有物側表面301、像側表面302及透鏡外緣面305,其中物側表面301為雙色模造透鏡 30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302為雙色模造透鏡300面向成像面(圖未揭示)的表面,透鏡外緣面305連接物側表面301及像側表面302並呈環狀。
透光部330包含光學有效區333及第一外緣面335,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333並於成像面形成影像,第一外緣面335位於雙色模造透鏡300的透鏡外緣面305上。
光線吸收部35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300的物側表面301及像側表面302中的一表面(第二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300中,所述表面為物側表面301),光線吸收部35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33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第二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300中,光線吸收部35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33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35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33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
由第2B圖可知,光線吸收部350包含開孔354及第二外緣面355。開孔354與光學有效區333對應設置,以使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333於成像面形成影像。
第二外緣面355位於雙色模造透鏡300的透鏡外緣面305上並連接第一外緣面335,且第二外緣面355與第一外緣面335形成第二外緣面355的階差面356,即是在透鏡外緣面305上的至少一處,第二外緣面355較第一外緣面335凸出以形成第二外緣面355的階差面356。
詳細來說,透光部330的光學有效區333的二表面皆為非球面,即是光學有效區333在雙色模造透鏡300的物側表面301及像側表面302皆為非球面。
光線吸收部350更包含抗反射膜層358(圖未如第一實施例之抗反射膜層158以粗線揭示),抗反射膜層358鍍在物側表面301上的光線吸收部350的全部表面,其未與透光部330接觸。
請參照第2C圖,第2C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的雙色模造透鏡300的立體圖。由第2C圖可知,透光部330的第一外緣面335包含注料痕336。
請參照第2D圖,第2D圖繪示第2C圖的雙色模造透鏡300的俯視圖。由第2D圖可知,光線吸收部350的開孔354為圓形。
請參照第2E圖,第2E圖繪示依照第2D圖剖面線2E-2E的剖視圖。由第2C圖至第2E圖可知,光線吸收部350的第二外緣面355包含凹縮部357,其為第二外緣面355上朝向光軸凹縮的部分,即是凹縮部357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較第二外緣面355的凹縮部357以外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為小。
由第2C圖可知,第二外緣面355的凹縮部357與第一外緣面335的注料痕336對應設置。
請參照第2F圖,第2F圖繪示依照第2D圖剖面線2F-2F的剖視圖。由第2F圖可知,第二外緣面355上的階差面356包含平直面359,其與光軸方向垂直。
進一步來說,由第2A圖可知,成像鏡頭3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3101、3102、雙色模造透鏡300、透鏡3103及3104,其中成像鏡頭3000的透鏡的數量為五片。此外,成像鏡頭3000更包含鏡筒3200,其中成像鏡頭3000的五片透鏡置於鏡筒3200中,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三,其表列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0參數dB、dW、h、N、ψB、ψW、dB/dW、(ψB-ψW)/2及ψW/ψB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100相同,並如第2B圖、第2D圖及第2F圖所繪示。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成像鏡頭模組11,成像鏡頭模組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圖未揭示)。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的成像需求。此外,成像鏡頭模組11可更包含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設置的位置係位於或鄰近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圖未揭示)。較佳地,電子裝置1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 (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20包含成像鏡頭模組21,成像鏡頭模組2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圖未揭示)。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穿戴裝置(Wearable Device),電子裝置30包含成像鏡頭模組31,成像鏡頭模組3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圖未揭示)。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2)

  1.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透鏡,該些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一雙色模造透鏡,該雙色模造透鏡包含:一透光部,其包含:一光學有效區;及一第一外緣面,其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透鏡外緣面上,該透鏡外緣面連接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以及一光線吸收部,其僅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及該像側表面中的其中一表面,該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該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該光線吸收部包含:一開孔,其與該光學有效區對應設置;及一第二外緣面,其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透鏡外緣面上並連接該第一外緣面,且該第二外緣面與該第一外緣面形成該第二外緣面的一階差面;其中,該透光部的最大外徑為ψW,該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外徑為ψB,該第二外緣面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B,其滿足下列條件:ψB>ψW;0.03mm<(ψB-ψW)/2<0.75mm;以及0.05mm<dB<0.60mm。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透光部及該光線吸收部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外緣面包含一注料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外緣面包含一凹縮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外緣面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與該凹縮部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的最大差值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0.05mm<h<0.30m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凹縮部與該第一外緣面的該注料痕對應設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階差面包含一平直面,其與光軸方向垂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透光部的最大外徑為ψW,該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外徑為ψB,其滿足下列條件:0.03mm<(ψB-ψW)/2<0.42m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有效區的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的該些透鏡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 5 N<1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更包含:一抗反射膜層,其鍍在該光線吸收部上未與該透光部接觸的至少部分表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開孔為非圓形。
  1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14.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複數透鏡,該些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一雙色模造透鏡,該雙色模造透鏡包含:一透光部,其包含:一光學有效區;及一第一外緣面,其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透鏡外緣面上,該透鏡外緣面連接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以及一光線吸收部,其僅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及該像側表面中的其中一表面,該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 質及顏色與該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該光線吸收部包含:一開孔,其與該光學有效區對應設置;一第二外緣面,其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透鏡外緣面上並連接該第一外緣面,且該第二外緣面與該第一外緣面形成該第二外緣面的一階差面;其中,該透光部的最大外徑為ψW,該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外徑為ψB,該第一外緣面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W,該第二外緣面在平行光軸方向上的寬度為dB,其滿足下列條件:0.82<ψW/ψB 0.99;以及0.4<dB/dW<2.0。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透光部及該光線吸收部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階差面包含一平直面,其與光軸方向垂直。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光線吸收部更包含:一抗反射膜層,其鍍在該光線吸收部上未與該透光部接觸的至少部分表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外緣面包含一凹縮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外緣面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與該凹縮部上的一點和光軸的距離的最大差值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0.05mm<h<0.30mm。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的該些透鏡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5 N<10。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開孔為非圓形。
  2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TW106146302A 2016-05-09 2016-05-09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333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6302A TWI633331B (zh) 2016-05-09 2016-05-09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6302A TWI633331B (zh) 2016-05-09 2016-05-09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2382A true TW201812382A (zh) 2018-04-01
TWI633331B TWI633331B (zh) 2018-08-21

Family

ID=62639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6302A TWI633331B (zh) 2016-05-09 2016-05-09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333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5941A (zh) * 2016-05-09 2020-05-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856687A (zh) * 2019-04-29 2020-10-3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胶镜筒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2400B (zh) * 2018-12-14 2020-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61120B (en) * 2002-07-18 2006-09-01 Konica Corp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unit and portable terminal
EP2052287A1 (en) * 2006-08-10 2009-04-29 Upstream Engineering Oy Illuminator method and device
CN104570168A (zh) * 2013-10-16 2015-04-2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镜片、镜头及镜片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5941A (zh) * 2016-05-09 2020-05-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208587A (zh) * 2016-05-09 2020-05-2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856687A (zh) * 2019-04-29 2020-10-3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胶镜筒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3331B (zh)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40150A (zh)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591376B (zh)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39027B (zh)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US20190137666A1 (en) Light blocking sheet, light blocking element, optical elemen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lens module
US9671527B2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520143U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19751U (zh) 塑膠鏡筒、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529411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617860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1814345A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3331B (zh)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13204090B (zh) 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TW201821848A (zh)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12415710B (zh) 屏下镜头装置及其镜头
TWI638185B (zh)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29500B (zh)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13556418B (zh) 电子设备
KR20240108738A (ko) 렌즈 조립체
TW201344278A (zh) 微型鏡頭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