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6469A - 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之多功能型材、包含此型材的本體結構及車輛 - Google Patents

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之多功能型材、包含此型材的本體結構及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6469A
TW201726469A TW105137074A TW105137074A TW201726469A TW 201726469 A TW201726469 A TW 201726469A TW 105137074 A TW105137074 A TW 105137074A TW 105137074 A TW105137074 A TW 105137074A TW 201726469 A TW201726469 A TW 2017264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file
face
body structure
vehicle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7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派翠西亞 貝森
席爾瑞 索瓦吉特
Original Assignee
藍巴士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藍巴士公司 filed Critical 藍巴士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6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646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1/00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 B62D31/02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for carrying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omnib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用於將一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一本體結構之一上板與一縱向側板固定的型材(100),該型材具有一封閉的剖面,該型材包含:第一面(102),用於固定該上板,第二面(104),用於固定該側板,一面(106),稱為外面,位於該第一面(102)及該第二面(104)之間,該外面(106)包含至少一表面(110),用於固定一外配整元件(116),該至少一表面朝著該型材之內部在該外面(106)中形成一凹入部;其特徵在於,該型材是中空的,且係藉由對單一鋼板進行彎折及熔接而製造,該熔接係在稱為內面的面(108)上實行,該內面係位在該第一面(102)及該第二面(104)之間,以及,在使用期間,係在該車輛的乘客室(410)之側。本發明也有關於一種包含此種型材的本體結構,及包含此種本體結構的車輛。

Description

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之多功能型材、包含此型材的本體結構及車輛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用於巴士或輪胎式電車類型之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之多功能型材。本發明也有關於一種包含此種型材的本體結構,以及包含此種本體結構的車輛。
本發明之領域係為巴士或輪胎式電車類型之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建造之領域,尤其是電動車輛的建造之領域。
巴士目前係藉由組裝非常多的部件而建造,該等部件最後形成該巴士的本體結構,即為該巴士的主要元件。在本體結構上最易遭受應力的區域之一係位於上角落,亦即,在該本體結構的上板以及側板的接合在一起的點。
目前地,每一上角落包含具有矩形剖面的標 準型材,其在該巴士的整體上或部分上縱向地延伸。此型材必須以額外的元件來強化,使得它可以耐受拉伸、壓縮以及彎曲應力。這些元件的增加使得本體結構之重量增加,並且也增加其成本及製造時間。
另一種解決方式包括:增加該型材的剖面或厚度,其增加該本體結構的重量及成本。
再者,利用目前的架構,形成該上板的桁條以及形成該側板的直柱被固定在該型材上。外配整元件,例如,窗戶,以及選擇性地內配整元件,接著被固定在該等桁條或直柱上。最後,使用額外的固定手段,其進一步增加該本體結構的重量、成本及製造時間。此外,各種配整元件之定位仍是困難的且耗時的。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克服這些缺點。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出一種更具功能性的縱向型材,用於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亦在於提出一種縱向型材,用於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其使得製造一種具有較少元件但更為強健的本體結構是可行的。
本發明的又另一目的在於提出一種縱向型材,用於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其使得製造一種更輕、更低成本及更快速製造的本體結構是可行的。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用於將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之上板與該本體結構之縱向側板固定的型材,該公共運輸陸上車輛尤其是巴士或輪胎式電車類型 ,該型材具有一封閉的剖面,該型材包含:一第一面,用於固定該上板,尤其是形成該上板的一個以上的橫向桁條,一第二面,用於固定該側板,尤其是形成該側板的一個以上的直柱,以及一面,稱為外面,位於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之間,且在使用期間,係在相對於該車輛的一乘客室之外部。
根據一尤其有利的特點,該外面可以包含至少一表面,稱為固定表面,用於固定一外配整元件。此種固定表面朝著該型材之內部在該外面中形成一凹入部。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型材可以不僅使用於固定該上板及該側板,且使用於固定一個以上的配整元件。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型材是多功能的,亦即,比目前技術的本體結構中所使用的型材更多功能。
它使得減低使用在車輛本體結構中的額外固定元件之數量是可行的,其使得該本體結構更低成本、更輕、及更少的製造耗費時間。
再者,因為用於配整元件之固定表面在該型材之外面中形成一凹入部,將外配整元件定位在該本體結構上是更容易且更快速。
依據根據本發明的型材之其他有利特點,該第一面可以在與該第一面垂直的一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二面偏置,使得該第二面在該垂直方向上在該第一面之前停止。
因此,該上型材可以在該本體結構的最少應 力之區域中,固定至根據本發明的型材上,其使得增加該本體結構的剛性及機械強度是可行的。
依據根據本發明的型材之又一有利特點,該第二面在與該第二面垂直的一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面偏置,使得該第一面在該垂直方向上在該第二面之前停止。
因此,該側板可以在該本體結構的最少應力之區域中,固定至根據本發明的型材上,其使得增加該本體結構的剛性及機械強度是可行的。
再者,該第一面可以包含二個固定表面,其中一個固定表面配置在另一固定表面上,且在與該第一面垂直的一方向上相對於彼此偏置,每一固定表面係設置用於固定形成該上板的一部分之桁條。每一桁條可以被對接熔接至該面。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型材是更多功能的,因為它使得採用一可變本體結構之架構是可行的,例如在需要更強化該上板之情況下。當沉重的負載可以配置在該上板上或配置在該上板時,例如能量儲存模組,空調模組等等,可以安裝此種強化件。
有利地,至少一固定表面,稱為側向固定表面,可以與該第二面相鄰且係設置用於固定該側板的一配整元件,且可以用於尤其是固定一側窗,其使得幫助該車輛本體結構的側向配整是可行的。
該側向固定表面可以尤其是與該第二面垂直,或者形成包含在85°及90°之間的角度。因此,側配整 元件可以簡單地及快速地與該本體結構的側板相對準。
有利地,至少一固定表面,稱為上表面,可以與該第一面相鄰且係設置以使固定該上板的一配整元件,尤其是上蓋或上窗,其使得幫助該車輛本體的上配整是可行的。
根據非限制性實施例,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形成一角度,該角度包含在40°及80°之間,且尤其是在55°及65°之間。
因此,設計一種本體結構,其在上角落具有大於90°的角度是可行的,其使得改良在該角落施加於該本體結構之應力的分佈是可行的。再者,利用此種型材,製造一種本體結構,其中該上板及該側板沿著更平滑且更少直角的軌道而相會是可行的,以改良該本體結構的機械強度,以及在該乘客室中的自然光。
有利地,根據本發明的型材可以是中空的。
在此例中,管壁可以具有包含在1mm及5mm之間的厚度,且尤其是等於3mm的厚度。
在此例中,根據本發明的型材可以藉由對單一金屬板進行彎折然後熔接而製造。
有利地,該熔接可以在該型材未被看見的一表面上實行。
尤其,該熔接可以在最少應力的一表面上實行。
更尤其,該熔接可以在一表面上實行,在該表面上,該型材係固定在一桁條或一直柱上。
根據一有利實施例,該熔接可以在一面上實行,稱為內面,位於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之間,且在使用期間,係在該車輛的乘客室之側上。
根據另一有利實施例,該熔接可以在該固定表面上實行。因此,它被隱藏在該外配整元件下面。
根據本發明的型材可以由鋼或不鏽鋼所製成。
根據本發明的型材可以尤其是藉由陰向電泳來處理以抗氧化,例如藉由浸漬在陰向電泳浴中。
供選擇地,根據本發明的型材可以藉由塗佈漆塗層或者任何其他保護性產品來處理。
供選擇地,該型材可以不是中空的,且可以是實心的。
在此例中,根據本發明的型材可以藉由擠製或藉由模製來製造。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係提出一種用於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該公共運輸陸上車輛尤其是巴士或輪胎式電車類型,該本體結構包含:一上板、二縱向側板、及一底板。
根據本發明的本體結構可以包含根據本發明的型材,位於該本體結構的該上板及該等縱向側板的至少一者之間,尤其是位於該本體結構的該上板及該等縱向側板的每一者之間。
之後,此種型材也稱為「上型材」。
有利地,至少一上型材,尤其是每一上型材,可以在該本體結構的整體長度上方延伸,至少在該本 體結構的大部分長度延伸。
該上型材的第一面可以與該上板垂直。因此,該上板可以被對接固定至該第一面上,且不具有覆蓋該上型材的其他表面/面的任何部件。此種固定使得進一步減低該本體結構的重量並增加該乘客室的寬度是可行的。
該上型材的第二面可以與該側板垂直。因此,該側板可以被對接固定至該第二面上,且不具有覆蓋該上型材的其他表面/面的任何部件。此種固定使得進一步減低該本體結構的重量並增加該乘客室的高度是可行的。
有利地,針對至少一上型材,該側板及該上板可以藉由熔接,尤其是不鏽鋼熔接(inox welding)而分別地被對接至該縱向型材上。
供選擇地,至少一板可以藉由螺栓而固定至縱向的上型材上。
有利地,根據本發明的本體結構也可以包含一型材,稱為下型材,位於該底板以及該等側板之至少一者之間,尤其是位於該底板以及該等側板之每一者之間。
根據本發明,該縱向的下型材可以具有一封閉的剖面。
再者,此種縱向的下型材可以包含:一第一面,用於固定該底板,以及一第二面,用於固定該側板; 該等面的其中一面在與該一面垂直的方向上,係相對於該等面的其中另一面偏置,使得該另一面在該垂直方向上,在該一面之前停止並且與該一面隔一距離。
有利地,至少一下型材可以包含一面,稱為內面,位在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之間,且在使用期間,係在該車輛的乘客室之側上。尤其,該下型材的內面可以連接彼此相面對的該第一及第二固定表面。
該內面朝著該型材之內部可以是彎曲的。因此,使該乘客室的的高度及寬度增加。
在一較佳的版本中,根據本發明的本體結構可以包含在該本體結構之縱向方向上對準的數個剛性圓形框架。
每一圓形框架可以在該本體結構的寬度方向上圍繞該本體結構,且可以藉由下列者形成:一直柱,形成該本體結構之該等縱向的側板中的一者之一部分,且被固定至一第一上型材及一第一下型材上;一直柱,形成該本體結構該等縱向的側板中的另一者之一部分,且被固定至一第二上型材上及一第二下型材上;至少一桁條,形成該本體結構的該上板之一部分,且被固定至該第一上型材及該第二上型材上;以及一桁條,形成該本體結構的該底板之一部分,且被固定至該第一下型材及該第二下型材上。
此種架構使得獲得一種更為強健的本體結構 是可行的,其具有較簡單之設計及更易於製造。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係提出一種公共運輸陸上車輛,尤其是道路車輛,包含根據本發明之本體結構。
有利地,至少一縱向型材的外面之至少一部分,尤其是每一縱向上型材的外面之至少一部分,形成該車輛的可見的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尤其是在該車輛的上角落。
因此,不需要在此區域增加外配整元件,其使得減低此種車輛的成本、重量、及製造時間是可行的。
此種車輛可以是混合動力車輛或電動車輛。
此種車輛可以是巴士或輪胎式電車。
在本申請案中,「輪胎式電車」係指安裝在車輪上的電動公共運輸陸上車輛,且係在每一站充電,使得它無需在道路系統上諸如軌道或架空線之大量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此種電動車輛藉由在該站的充電元件,以及將該車輛連接至該站之連接器,而在每一站充電。
100‧‧‧型材
102‧‧‧第一面
104‧‧‧第二面
106‧‧‧外面
108‧‧‧內面
110‧‧‧表面
1121‧‧‧桁條
1122‧‧‧桁條
114‧‧‧直柱
116‧‧‧外配整元件
118‧‧‧表面
120‧‧‧配整元件
122‧‧‧表面
124‧‧‧角度
126‧‧‧角度
128‧‧‧熔接線
130‧‧‧強化件
200‧‧‧型材
2041‧‧‧固定表面
2042‧‧‧固定表面
300‧‧‧型材
3001‧‧‧第一縱向上型材
3002‧‧‧第二縱向上型材
400‧‧‧本體結構
402‧‧‧上板
404‧‧‧底板
406‧‧‧第一縱向側板
408‧‧‧第二縱向側板
410‧‧‧乘客室
4141‧‧‧第一縱向下型材
4142‧‧‧第二縱向下型材
600‧‧‧型材
602‧‧‧第一面
604‧‧‧第二面
606‧‧‧外面
608‧‧‧內面
6101‧‧‧部分
6102‧‧‧部分
616‧‧‧熔接線
在詳閱非限制性實施例之詳細說明以及所附之圖式之後,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特性將變得顯而易見,其中:第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縱向下型材之非限制性實施例在剖面之示意圖;第1b圖係為第1a圖之型材的變型例在剖面之示意圖;第2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縱向下型材之第二非限制 性實施例在剖面之示意圖;第3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縱向下型材之第三非限制性實施例在剖面之示意圖;第4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本體結構在簡化剖面之示意圖;第5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本體結構之實施例在等距視圖之示意圖;以及第6圖係為能夠使用在根據本發明之本體結構的縱向上型材之實施例之示意圖。
當然,以下所敘述的這些實施例係為非限制性的。尤其,如果下述特徵的選擇足以提供技術上優點或是將本發明與習知技術區隔,可以設想本發明的變型例僅包含此特徵的選擇而脫離所述的其他特徵。此選擇包含較佳是功能性的至少一特徵,未有結構之細節,或者僅具有該等結構之細節的一部分,如果此部分單獨足以提供技術上優點或是將本發明與習知技術區隔。
在這些圖式中,在數個圖式中共同之元件具有相同元件符號。
第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縱向型材之非限制性實施例在剖面之示意圖。
在第1a圖中顯示的型材100具有一封閉的剖面。它係使用於一車輛本體結構,以將該本體結構的上板連接至該本體結構的縱向側板。
此後,型材100可以稱之為上型材。
型材100包含第一面102、第二面104、外面106及內面108,其中第一面102用於將本體結構的上板固定至型材100,第二面104用於將本體結構的縱向側板固定至型材100,外面106係位在該本體結構的乘客室之相對側,而內面108係位在該乘客室之側。
外面106包含一表面110,用於固定該側板的一配整元件,舉例而言,例如裝有玻璃的元件。用於配整元件的固定表面110朝著型材100之內部,在外面106中形成一凹入部,使得該配整元件一旦被固定至外面上,係與外面106連續,或者不從外面106突出。
在第1a圖中,第一面102係設置成承受一桁條1121,該桁條形成該上板之一部分,第二面104係設置成承受一直柱114,且該固定表面110係設置成承受裝有玻璃的外配整元件116,全部如圖所示以虛線表示。
第一面102可以選擇性地使用於固定一第二桁條1122,其配置在桁條1121的下方,且用於在該上板中或在該上板下方形成一凹槽。此種凹槽可以用於在其中容納至少一電能儲存模組、空氣處理裝置等等。
型材100可以在其外面106上包含一表面118,用於固定該上板的一配整元件120,例如整流罩元件或密封板。
型材100也可以在其外面106上包含一表面122,其未被配整元件所覆蓋且係設置成形成該車輛的外表面之一部分,尤其是在該車輛的上角落。因此,不需要使用一外配整元件,以在此區域形成該車輛的外表面 ,在此例中該表面122是該車輛的外部之可見的表面(該車輛的車身/外殼的一部分)。
該等元件112~116中的每一者係直接地固定至型材100上,不需要使用額外的固定元件。例如,桁條1121~1122及直柱114係藉由熔接而固定至型材100上,尤其是藉由不鏽鋼熔接而固定至型材100上,且該配整元件116藉由接合而固定在固定表面110上。
當然,供選擇地或額外地,桁條1121~1122及直柱114可以藉由螺栓而固定在型材100上。
配整元件120可以藉由接合、熔接、螺釘等等而固定在型材上。
在如圖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面102係與藉由桁條1121所界定的方向垂直,亦即,係與該上板垂直,而桁條1121形成該上板之一部分。因此,桁條1121被對接固定至型材100,且因此該上板被對接固定至型材100,亦即,不需要將型材100的任何其他部分重疊。
再者,第一面102在與第一面102垂直的一方向上,相對於第二面104偏置,使得第二面104在該垂直方向上在第一面102之前停止,且與第一面102隔一距離。
另外,第二面104係垂直於藉由直柱114所界定的方向,亦即,係與該縱向側板垂直,而直柱114形成該縱向側板之一部分。因此,直柱114被對接固定至型材100,且因此該側板被對接固定至型材100,亦即,不需要將型材100的任何其他部分重疊。
再者,第二面104在與第二面104垂直的一方 向上,相對於第一面102偏置,使得第一面102在該垂直方向上在第二面104之前停止,且與第二面104隔一距離。
第一面102及第二面104,在它們之間形成等於60°或者包含在55°及65°之間的角度124,使得上板及縱向側板在它們之間形成大於90°的角度。
側配整元件116的固定表面110以及第二面104,在它們之間形成等於90°或者包含在85°及95°之間的角度126。
再者,設置成未被一配整元件所覆蓋且會在該車輛的一上角落形成該車輛的外表面的表面122實質上被圓角化或為圓形的,以在該車輛的一上角落獲得一圓角化的連續性。
選擇性地,型材100的第二面104及/或內面108可以用來做為一強化件130(如在圖式的虛線所示)的支撐面,強化件130稱為強化支柱,用來強化該本體結構的機械強度。此種強化支柱130可以固定至垂直直柱114上,且可以選擇性地固定至桁條1121及/或1122
在第1a圖中顯示的上型材100係藉由對3mm厚或包含在1mm及5mm之間厚的鋼板進行彎折及熔接而製造。
熔接線128較佳地係定位在內面108上,沒有面板固定在內面上。
供選擇地,該熔接線128可以定位在其他面/表面上,較佳地係不可見的表面。例如,該熔接線128可以定位在固定表面110上或者是第一面102及第二面 104中的一者上。
該型材100較佳地係藉由陰向電泳處理以抗氧化。
因此,在所述之例子中,型材100係用於實現數個功能,不需要使用額外固定裝置,亦即,下述之功能:固定該上板,固定該縱向側板,固定該側板的一外配整元件,固定該上板的一外配整元件,固定界定在該上板中的一凹槽的元件,形成該車輛之外面的可見的部分,換言之,該車輛的外配整元件之一部分,以及支承該本體結構的一強化支柱。
第1b圖係為第1a圖之型材100的變型例在剖面之示意圖。
在第1b圖顯示的變型例中,用於該上板的配整元件120之固定表面118,朝著型材100之內部,在外面106中形成一凹入部,使得一旦該配整元件120被固定至該外面上,它是與外面106是連續或者不從外面106突出。
第2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縱向型材之第二非限制性實施例在剖面之示意圖。
在第2圖中顯示的型材200具有與第1a圖中的型材100略微不同的剖面。
然而,型材200包含在第1a圖之型材100的所 有元件,其在第2圖中具有相同元件符號。
不像在第1a圖中的型材100,型材200包含第一面202,其包含二個固定表面2041及2042,在與該面202垂直的方向上,相對於彼此偏置。該表面2041係用於固定該桁條1121,且該表面2042係用於固定該桁條1122
如在第2圖,型材200是實心的。它可以藉由擠製或藉由模製來製造。
供選擇地,型材200也可以是中空的,如同在第1a圖中的型材100。
第3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縱向型材之第三非限制性實施例在剖面之示意圖。
在第3圖中顯示的型材300具有與第1a圖中的型材100略微不同的剖面。
然而,型材300包含在第1a圖之型材100的所有元件,其在第3圖中具有相同元件符號。
不像在第1a圖中的型材100,在型材300上,第一面102係用於固定單一桁條,亦即,桁條1121。它是更窄的,且該內面108是更寬的。
第4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本體結構之非限制性實施例在簡化剖面之示意圖。
第5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的本體結構(例如在第4圖中的本體結構)之非限制性實施例的等角示意圖。
參考第4圖,本體結構400包含:上板402,包含桁條1121,底板404, 實質垂直的第一縱向側板406,接合上板402及底板404,且包含直柱1141,以及實質垂直的第二縱向側板408,接合上板402及底板404,且包含直柱1142
該等板402~408界定一乘客室410,尤其是封閉的乘客室。
本體結構400包含第一縱向上型材3001,例如與第3圖中的型材300相同,側板406及上板402係固定至其上;以及一第二縱向上型材3002,例如與第3圖中的型材300相同,側板408及上板402係固定至其上。
上型材3001及3002中的每一者係在本體結構400的整體長度延伸。
底板404可以藉由數個桁條412來形成。
本體結構400也包含第一縱向下型材4141,側板406及底板404固定至其上;以及第二縱向下型材4142,側板408及底板404固定至其上。
本體結構400可以供選擇地包含在第1a圖中的至少一縱向上型材100或在第2圖中的至少一型材200,替代型材3001及3002中的每一者,或者是與型材3001及3002中的至少一者相組合。
下型材4141及4142中的每一者係在本體結構400的整體長度延伸,除了在輪拱以外。
再者,如在第4及5圖中所示,上型材3001~3002及下型材4141~4142使得設計包含數個剛性圓形框架的一本體結構400是可行的。每一剛性圓形框架在寬度 方向圍繞該乘客室410,圍繞該本體結構400。
每一剛性圓形框架係藉由下列者形成:直柱1141,形成該本體結構400之縱向側板406的一部分,且被固定至該上型材3001上,且被固定至該下型材4141上;直柱1142,形成該本體結構400之縱向側板408的一部分,且被固定至該上型材3002上,且被固定至該下型材4142上;桁條1121,形成該上板402的一部分且被固定至上型材3001及3002上;以及桁條412,形成該底板404的一部分且被固定至下型材4141及4142上。
圓形框架可以用彼此之間相等的間隔或可變的間隔設置。
此種本體結構架構使獲得更為剛性本體結構是可行的,而該本體結構之設計及製造是簡化的。
第6圖係縱向下型材之非限制性實施例在剖面之示意圖,該縱向下型材能夠在根據本發明之本體結構,尤其是第4及5圖之本體結構400中與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上型材,尤其分別與第1a、1b、2、及3圖中的型材100、200、及300中的任一者結合使用。
在第6圖中顯示的下型材600可以是如上所述的下型材4141及4142中的任一者。
型材600具有一封閉的剖面。它可以是中空的或實心的。
下型材600包含第一面602、第二面604、外面606及內面608,其中第一面602用於將本體結構之底板固定至該型材600,第二面604用於將本體結構之縱向側板固定至該型材600,外面606位在該本體結構的乘客室之相對側,而內面608位在該乘客室之側。
內面608朝該型材彎曲。它係藉由彼此垂直的二個部分6101及6102所形成。該部分6101係位在該第一面602之側且與該第一面602垂直,並且與該第二面604平行。該部分6102係位在該第二面604之側且與該第二面604垂直,並且與該第一面602平行。
第一面602係與第二面604垂直。
再者,第一面602在與第一面602垂直的一方向上,相對於第二面604偏置,使得第二面604在該垂直方向上在第一面602之前停止,且與第一面602隔一距離。
再者,第二面604在與第二面604垂直的一方向上,相對於第一面602偏置,使得第一面602在該垂直方向上在第二面604之前停止,且與第二面604隔一距離。
在第6圖中,該第一面602係設置成承受桁條412,該桁條形成本體結構的底板之一部分,且該第二面604係設置成承受直柱114,該直柱形成本體結構的側板之一部分。桁條412及直柱114如圖所示係為虛線。
在如圖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面602係與藉由桁條412所界定的方向垂直,亦即,係與桁條412形成該底板之一部分垂直。因此,桁條412被對接固定至型材600,且因此該上板被對接固定至型材600,亦即,不需要將 型材600的任何其他部分重疊。
另外,第二面604係與藉由直柱114所界定的方向垂直,亦即,係與直柱114形成該縱向側板之一部分垂直。因此,直柱114被對接固定至型材600,且因此該側板被對接固定至型材600,亦即,不需要將型材600的任何其他部分重疊。
該等元件114及412中的每一者係直接固定至型材600上,不需要使用額外的固定元件。例如,桁條412及直柱114係藉由熔接尤其是不鏽鋼熔接而固定至型材600上。
當然,供選擇地或額外地,桁條412以及直柱114可以藉由螺栓而固定至型材600上。
在第6圖中顯示的上型材600係藉由對3mm厚或包含在1mm及5mm之間厚的鋼板進行彎折及熔接而製造。
熔接線616係例如定位在第二面604上。
供選擇地,該熔接線可以定位在第一面602上或內面608上,且更為一般地係定位在非可觀看表面上。
該型材600係藉由陰向電泳處理以抗氧化。
雖然在第6圖中未顯示,外面606可以包含該側板的配整元件之一固定表面,稱為側向固定表面;及/或該底板的配整元件之一固定表面,稱為下固定表面。這些固定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藉由在該外面606中形成一凹入部的一表面所形成,使得一旦該配整元件被固定在該外面上,它是與該外面606之其他是連續的,或者 未從該外面606突出。
因此,在所述之例子中,型材600係用於實現數個功能,不需要使用任何的額外固定裝置,亦即,下述之功能:固定該底板,固定該縱向側板,固定該側板的一外配整元件,固定該底板的一外配整元件,增加該乘客室的寬度,以及增加該乘客室的高度。
同樣地,上述的上型材100、200及300中的每一者實行數個功能,亦即:固定該上板,固定該縱向側板,固定該側板的一外配整元件,固定該上板的一外配整元件,增加該乘客室的寬度,以及增加該乘客室的高度。
當然,本發明不侷限於已經敘述之例子。
100‧‧‧型材
102‧‧‧第一面
104‧‧‧第二面
106‧‧‧外面
108‧‧‧內面
110‧‧‧表面
1121‧‧‧桁條
1122‧‧‧桁條
114‧‧‧直柱
116‧‧‧外配整元件
118‧‧‧表面
120‧‧‧配整元件
122‧‧‧表面
124‧‧‧角度
126‧‧‧角度
128‧‧‧熔接線
130‧‧‧強化件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將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400)之上板(402)與該本體結構(400)之縱向側板(406,408)固定的型材(100;200;300),該公共運輸陸上車輛尤其是巴士或輪胎式電車類型,該型材具有一封閉的剖面,該型材(100;200;300)包含:第一面(102),用於固定該上板(402),第二面(104),用於固定該側板(406,408),一面(106),稱為外面,位於該第一面(102)及該第二面(104)之間,且在使用期間,係在相對於該車輛的一乘客室(410)之外部上,該外面(106)包含至少一表面(110),稱為固定表面,用於固定一外配整元件(116),該固定表面朝著該型材(100;200;300)之內部在該外面(106)中形成一凹入部;其特徵在於:該型材是中空的,且係藉由對單一鋼板進行彎折及熔接而製造,該熔接係在稱為內面的一面(108)上實行,該內面係位在該第一面(102)及該第二面(104)之間,且在使用期間,係在該車輛的乘客室(410)之側。
  2. 如請求項1之型材(100;200;300),其中該第一面(102)在與該第一面(102)垂直的一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二面(104)偏置,使得該第二面(104)在該垂直方向上在該第一面(102)之前停止。
  3. 如請求項1或2之型材(100;200;300),其中該第二面(104)在與該第二面(104)垂直的一方向上,相對於該第 一面(102)偏置,使得該第一面(102)在該垂直方向上在該第二面(104)之前停止。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型材(200),其中該第一面(102)包含二個固定表面(2041,2042),其中一個固定表面係配置在另一固定表面上,且在與該面(102)垂直的方向上相對於彼此偏置,每一固定表面係設置用於固定形成該上板(402)的一部分之桁條(1121,1122),該等桁條被對接熔接至該面(102)。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型材(100;200;300),其中一固定表面(110),稱為側向固定表面,係與該第二面(104)相鄰,且係設置用於固定該側板(406)的一配整元件(116),尤其是一側窗。
  6. 如請求項5之型材(100;200;300),其中該側向固定表面(110)係與該第二面(104)垂直。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型材,其中一固定表面,稱為上固定表面,係與該第一面相鄰,且係設置用於固定該上板的一配整元件,尤其是上蓋或上窗。
  8. 如請求項7之型材(100;200;300),其中該第一面(102)及該第二面(104)形成介於40°及80°之間的角度,且尤其是介於55°及65°之間的角度。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型材(100;200;300),其中其中該型材係由鋼所製成。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型材(100;200;300),其中該型材尤其是藉由陰向電泳來處理以抗氧化。
  11. 一種用於一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400),該公 共運輸陸上車輛尤其是巴士或輪胎式電車類型,該本體結構(400)包含:一上板(402)、二縱向側板(406,408)、及一底板(404),其特徵在於:該本體結構(400)包含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型材(3001,3002),稱為上型材,位在該本體結構(400)之該上板(402)及該等縱向側板(406,408)的至少一者之間,尤其是位在該本體結構(400)之該上板(402)及該等縱向側板(406,408)的每一者之間。
  12. 如請求項11之本體結構(400),其中至少一上型材(3001,3002)係在該本體結構(400)之整體長度延伸。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本體結構(400),其中該型材(3001,3002)的第一面(102)及第二面(104)係分別與該上板(402)及該側板(406,408)垂直。
  14.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本體結構(400),其中該側板(406,408)及該上板(402)係分別藉由熔接而對接固定至該縱向的上型材(3001,3002)。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本體結構(400),其中該本體結構(400)包含一縱向型材(4141,4142,600),稱為縱向的下型材,位在該底板(404)以及該等縱向側板(406,408)之至少一者之間,尤其是位在該底板(404)以及該等縱向側板(406,408)之每一者之間,該縱向的下型材具有一封閉的剖面,該縱向的下型材(4141,4142,600)包含:一第一面(602),用於固定該底板(404),以及一第二面(604),用於固定該側板(406,408); 該等面的其中一面(602,604)在與該一面(602,604)垂直的方向上,係相對於該等面的其中另一面(604,602)偏置,使得該另一面(604,602)在該垂直方向上,在該一面(602,604)之前停止並且與該一面(602,604)隔一距離。
  16. 如請求項15之本體結構(400),其中至少一下型材(4141,4142)包含稱為內面的一面(608),該內面係位於該第一面(602)及該第二面(604)之間,該內面(608)朝著該型材(4141,4142)之內部彎曲。
  17. 如請求項11至16中任一項之本體結構(400),其中該本體結構(400)包含在該本體結構(400)之縱向方向上對準的數個剛性圓形框架,每一剛性圓形框架在該本體結構(400)的寬度方向上圍繞該本體結構(400),且藉由下列者形成:一直柱(1141),形成該等縱向的側板中的一者(406)之一部分,且被固定至一第一上型材(3001)及一第一下型材(4141)上;一直柱(1142),形成該等縱向的側板中的另一者(408)之一部分,且被固定至一第二上型材(3002)上及一第二下型材(4142)上;至少一桁條(1121,1122),形成該上板(402)之一部分,且被固定至該第一上型材(3001)及該第二上型材(3002)上;以及一桁條(412),形成該本體結構(400)的該底板(404)之一部分,且被固定至該第一下型材(4141)及該 第二下型材(4142)上。
  18. 一種公共運輸陸上車輛,包含如請求項11至17中任一項之本體結構(400)。
  19. 如請求項18之車輛,其中至少一縱向的上型材(100;200;300)的外面(106)之至少一部分(122)形成該車輛的可見的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尤其是在該車輛的上角落。
  20. 如請求項18或19之車輛,其中該車輛係為一電動車輛,尤其是電動巴士、遊覽車、或輪胎式電車。
TW105137074A 2015-11-16 2016-11-14 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之多功能型材、包含此型材的本體結構及車輛 TW2017264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560972A FR3043629B1 (fr) 2015-11-16 2015-11-16 Profile multifonction pour ossature de vehicule terrestre de transport en commun de passagers, ossature et vehicule comprenant un tel profil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6469A true TW201726469A (zh) 2017-08-01

Family

ID=55486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7074A TW201726469A (zh) 2015-11-16 2016-11-14 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之多功能型材、包含此型材的本體結構及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377389B1 (zh)
FR (1) FR3043629B1 (zh)
TW (1) TW201726469A (zh)
WO (1) WO201708493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58305A (fr) * 1969-11-03 1971-04-30 Budd Co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caisse de grandes dimensions pour un vehicule
US3577903A (en) * 1969-12-30 1971-05-11 Budd Co Handrail and air-conditioning duct support
DE102006022259A1 (de) * 2005-05-11 2006-11-16 Bernd Maier Fahrzeug-Tragstruktur und Fahrgestellrahmen für eine solche Fahrzeug-Tragstruktur, insbesondere für Omnibusse, sowie Achsmodul
TR200504720A2 (tr) * 2005-11-28 2006-08-21 Temsa San. Ve Ti̇c A. Ş. Midibüs veya otobüslerde yağmur oluğu gerektirmeyen tavan profili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43629A1 (fr) 2017-05-19
EP3377389A1 (fr) 2018-09-26
FR3043629B1 (fr) 2019-04-19
EP3377389B1 (fr) 2020-01-08
WO2017084931A1 (fr) 2017-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82995C1 (ru) Структура ячейки фюзеляжа для самолета гибрид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CN102991584B (zh) 车辆的前部本体结构
RU2649282C1 (ru) Лонжерон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для рам шасси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средств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в частности грузовых автомобилей и/или автобусов
CN100537329C (zh) 车身结构
JP3443329B2 (ja) 押出し形材及び複合パネルを使用した構造
KR101919175B1 (ko) 철도 차량 차체와 그 제조 방법
RU2555460C2 (ru) Внешняя стенка для кузова вагона рельсов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US9346493B2 (en) Floor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US20160114834A1 (en) Structure for upper part of vehicle body
CN113619627A (zh) 车体及磁悬浮车辆
CN106828608B (zh) 一种b柱上接头结构
KR101721091B1 (ko) 철도 차량용 구조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철도 차량
CN107054473A (zh) 用于汽车车身的结构节点
CN109969272B (zh) 一种汽车骨架、汽车顶盖骨架及汽车侧围骨架
JP5881813B2 (ja) 鉄道車両
US6695389B2 (en) Structural frame of a vehicle superstructure
CN109955909B (zh) 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CN109263725B (zh) 车辆及其车顶模块
TW201726469A (zh) 公共運輸陸上車輛的本體結構之多功能型材、包含此型材的本體結構及車輛
JP6200518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13771893B (zh) 车体及磁悬浮车辆
TW201726467A (zh) 用於公共運輸陸上車輛本體結構之改良型材及具有此型材的本體結構及車輛
CN102167086B (zh) 基于复合承载式底板的桁架骨架薄壳结构的车体
CN114750839A (zh) 白车身及商用车
CN110027578B (zh) 司机室车顶结构、司机室及轨道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