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2392A - 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 - Google Patents

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2392A
TW201722392A TW104144111A TW104144111A TW201722392A TW 201722392 A TW201722392 A TW 201722392A TW 104144111 A TW104144111 A TW 104144111A TW 104144111 A TW104144111 A TW 104144111A TW 201722392 A TW201722392 A TW 2017223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frequency
power line
use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4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2560B (zh
Inventor
Guo-Zhang Xie
Original Assignee
Guo-Zhang Xi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Zhang Xie filed Critical Guo-Zhang Xie
Priority to TW1041441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2560B/zh
Priority to CN201611226224.XA priority patent/CN107019845A/zh
Priority to US15/392,179 priority patent/US10342974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722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2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2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25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14External stimulators, e.g. with patch 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23Interference currents, i.e. treatment by several currents summed i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14External stimulators, e.g. with patch electrodes
    • A61N1/3603Control systems
    • A61N1/36034Control systems specified by th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404Electrodes for external use
    • A61N1/0472Structure-related aspects
    • A61N1/0484Garment electrodes worn by the pat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6Electrodes for high-frequency thera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03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of motor muscles, e.g. for walking assistan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係以複數電極之預設設置而形成複數電力線交錯干擾而產生複數低頻作用區,以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複數特定部位,該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包含,電源供應部,係提供兩種不同頻率之電源,其中包含第一頻率電源及其對應之配置導線,第二頻率電源及其對應之配置導線,以及電極設置部,係提供複數電極且透過對應導線分別對應連結該第一頻率電源以及該第二頻率電源形成複數電力線,並交錯干擾產生複數低頻作用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複數特定部位,達到各種電刺激治療及鍛練肌肉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係以複數電極之預設設置而形成複數電力線交錯干擾而產生複數低頻作用區,以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複數特定部位。
近年來,基於電刺激技術等物理治療方式於人體臨床實驗中已有許多新的進展,除了原本作用於肌肉、神經的治療及電刺激鍛練肌肉外,電刺激物理治療技術尚可活化淋巴,循環血液,以及促進新陳代謝的增生及排毒的效果。另外,對於漫佈於人體中神經組織作電刺激,可產生腦內啡以及製造血清素,更可調節神經,這些技術在二十世紀末以及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逐漸被應用在許多因骨盆腔障礙所引起的病症,如排泄障礙、尿失禁、性功能障礙、攝護腺術後、產後子宮肌鬆等,甚至電刺激對於一些物理性的肌肉鍛練,如人體之核心肌強化以及關節部之囊液循環可預防關節退化等方面之治療,皆有良好的成效。因此,電刺激物理治療法發展至今,已被廣泛應用在人體中關節部、腰腹部、骨盆腔,以及骨盆腔內之支撐身體之核心肌(包括腹肌、腰肌、骨盆肌)群,另外骨盆腔內尚有消化、排泄及生殖器官等各不同形狀之器官交互堆擠在腹部及骨盆之內,更顯得骨盆腔電刺激治療及核心肌之鍛練的重要。
然而,特別是這些腹部、骨盆腔、甚至是人體中各個關節等部位都有相當的深度,一般而言,電刺激治療法通常會以介於數千到數萬赫茲之中高頻率電流,藉由人體低電阻之特性而打入體內或關節深部,再用干擾方式在身體內部產生低頻的干擾來進行電刺激治療,也正因電刺激治療方式應用的多樣化,常常需要針對不同器官而有不同角度刺激之需要,例如膝關節止痛點在膝蓋骨四周,而新陳代謝則在膝蓋窩,故電刺激之作用角度需要直交於膝關節內部,以刺激淋巴及促進關節內之血液循環,亦有同一症狀治療必需對複數器官進行電刺激,如尿失禁除對骨盆肌強化外,也需要針對會薦尾骨之陰部神經進行電刺激,以改善頻尿及尿衝動之控制不良等問題,然而,目前在針對同器官不同部位或多器官之治療都僅以單一作用區電刺激特定部位之方式。
一般而言,電刺激治療方式係以利用多電極,貼於身體適當部位,產生單作用區對器官的形狀及位置用,以聚焦干擾方式,達到有效率的治療病症,即為目前我們所知的干擾電刺激刺激法(IFC:Interference Current Stimulation)。干擾電刺激法其基本操作原理及方法,通常對人體有電刺激作用之頻率(為200赫茲以下),但200赫茲以下頻率之電流作用於人體時,人體電阻抗都在數千歐姆以上,實施時的電阻抗太大,造成電流多數消耗在皮膚層,無法深入體內。然而,真正能夠深入人體數千到萬赫茲的頻率,作用於人體時電阻抗在100歐姆以下,利用這種頻率雖然可深入體內,但頻率太高對深入人體內時不能產生作用。因此,利用兩種數千赫茲頻率的電流於體內產生干擾而產生一能對人體作用之較低頻率電流於一特定區域或器官來產生電刺激的效果。例如兩種頻率4000赫茲及4100赫茲在體內產生干擾時作用區內即為100赫茲(4100赫茲減4000赫茲)可產生(200赫茲以下)電刺激效果。
如此利用干擾電刺激可深入人體內的特性, 在單一干擾作用區電刺激系統內加入數片的電極依接線方式, 可産生複數的作用區。並可依電極貼付在身體的部位使複數作用區間做各種形狀及角度的結合來對單一器官不同角度或複數個器官進行複合式之電刺激治療。
故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係以複數電極之預設設置而形成複數電力線交錯干擾而產生複數低頻作用區,以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複數特定部位,該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包含一電源供應部,係提供兩種不同頻率之電源,其中包含一第一頻率電源,該第一頻率電源包含對應之配置導線; 一第二頻率電源,該第一頻率電源包含對應之配置導線;以及一電極設置部,係提供複數電極且透過對應導線分別對應連結該第一頻率電源以及該第二頻率電源,其中該電極設置部至少包含一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一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一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 一第二電極,該第二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一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二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一電極形成一第一電力線;一第三電極,該第三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一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三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二電極形成一第二電力線;一第四電極,該第四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二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四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 一第五電極,該第五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二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五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四電極形成一第三電力線;一第六電極,該第六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二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六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五電極形成一第四電力線,上述電極設置部可更包含一第七電極,該第七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一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七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二電極、第三電極其中任一者形成一第五電力線;以及一第八電極,該第八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二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八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五電極、第六電極其中任一者形成一第六電力線,上述該第一電力線與該第三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一低頻作用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一特定部位;該第二力線與該第四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二低頻作用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一特定部位;該第五力線與該第六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作用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一特定部位。
綜上所述,利用兩高頻率電流交錯干擾可深入人體內的特性, 在單一干擾作用區電刺激系統內加入數片的電極依接線方式,可産生複數的作用區,並可依電極貼附在身體的部位使複數作用區間做各種形狀及角度的結合來對單一器官不同角度或複數個器官進行複合式之電刺激治療。
本發明之中頻干擾波方法係以六片電極及其導線配置為基礎,來產生兩個低頻作用區來,並且針對同欲作用身體上的部位或器官,電極的配置位置也有所不同,目的要為達到作用區之接合面呈一合適角度,以涵括欲作用之部位,更可於六片電極之電刺激法的基礎上,藉由增加額外兩片電極,使之形成第三低頻作用區,以達到本發明之電刺激法應用在身體各個部位上產生更多的變化,以達到較佳療效,兹說明如下。
如圖1A、1B、1C、1D所示,圖1A係為腹直肌及腰背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人體之腹直肌11以及腰背肌12細長,一旦腰痠背痛時,通常是用強化腹直肌11及腰背肌12訓練及疼痛舒緩來治療。但腹直肌11、腰背肌12為細長之肌肉,一個低頻作用區是無法涵蓋。本方法用六個電極形成兩低頻作用區來涵蓋腹直肌11或涵蓋腰背肌12。而圖1B、1C分別為六電極之電刺激法實施於使用者身體之腹直肌及腰背肌之電極設置示意圖。如圖1D,係為腹直肌11及腰背肌12之電極電源配線圖,其中,第一電極31連接第三電極33與第二電極32透過一對應導線與第一頻率電源2a兩端電性連結,產生一第一電力線3a及第二電力線3b,另外,第四電極34連接第六電極36與第五電極35透過一對應導線與第二頻率電源2b兩端電性連結,產生一第三電力線3c及第四電力線3d,其中第一電力線3a與第三電力線3c交錯干擾形成一第一低頻作用區41,另外形成第二電力線3b與第四電力線3d交錯干擾產生第一低頻作用區41與第二低頻作用區42之接合呈垂直排列接合,係供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之腹直肌11或腰背肌12區塊。
另外,除了腹直肌11、腰背肌12之電刺激鍛練外,核心肌群也包括骨盆底肌13,骨盆底肌13係對於人體的行動、姿勢、塑身第有相當重要性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上班族整天坐辦公室,不運動姿勢不良,會造成腰痠背疼及肥胖,而核心肌訓練可改正姿勢消除腰痠背疼。
如圖2A、2B、2C所示,以基於上述作用於腹直肌11及腰背肌12之電極設置為基礎,另增加第七電極37及第八電極38兩電極,且與既有的設置電極作用產生交錯干擾,以產生第三低頻作用區43,以電刺激使用者1之骨盆底肌13部位。圖2A為腹直肌、骨盆底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圖2B為腹直肌、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圖2C為腹直肌、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其中所增加的第七電極37與一第八電極38,分別由第一頻率電源2a及第二頻率電源2b透過對應導線供電;以及第七電極37與第八電極38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臀下部位兩側,且第七電極37與第八電極38分別與第三電極33及第六電極36形成一第五電力線3e及一第六電力線3f,第五電力線3e及第六電力線3f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作用區43,係供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之骨盆底肌13。
本發明之電刺激方法亦可應用於人體之關節部14,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會有疼痛、腫脹之症狀,一般來說,關節部14疼痛通常痛點會在前方膝蓋骨四周疼痛點上。而腫脹大都在關節內部之血管、淋巴,這些部位都在關節內側14b,因此低頻作用區需要涵蓋關節外側14a及後方關節內側14b部分。
如圖3A、3B、3C所示,圖3A係為關節部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圖3B、3C分別是關節部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涵蓋成直交之正視圖與側視圖。
如圖3D、3E、3F所示,圖3D係為關節部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圖3E係為關節部外側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圖3F係為關節部內側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其中第一電極31、第二電極32、第四電極34及第五電極35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關節外側14a區塊之複數特定位置,以及第三電極33與第六電極36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關節內側14b區塊之複數特定位置,其中第三電極33與及第六電極36分別與第一電極31及第四電極34形成一第五電力線3e及一第六電力線3f,第五電力線3e與第六電力線3f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干擾區43,係供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關節部14之淋巴及血液,其中關節部包括膝、肩、肘、腕、踝等部位。
另外,現代職業婦女常常忙於工作,少運動,造成小腹11b、骨盆底肌13都會變弱,會造成排便排尿不順,身材變形。又婦女骨盆肌衰弱,懷孕時會造成胎位不正及難產,因此,本發明之電刺激作用區亦可針對小腹11b及骨盆底肌13進行電刺激,達到縮小腹11b及增強骨盆底肌13之功效,此外還可見瘦身美姿之效。
如圖4A、4B、4C所示,圖4A係為小腹、骨盆底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圖4B係為小腹、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圖4C係為小腹、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之電極電源配線圖,其中第一電極31、第二電極32、第四電極34及第五電極35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小腹11b周圍區塊之複數特定位置,係供第一低頻作用區41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之小腹11b周圍區塊;以及,第三電極33與第六電極36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臀下部位兩側,以供第二低頻作用區42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之骨盆底肌13。
產後康復常見的復健方法通常是進行能幫助子宮15收縮的運動,以促進新陳代謝排除不必要之荷爾蒙,並修復產後所造成的傷害及強化骨盆底肌13以防止尿失禁及子宮15脫垂,另外收小腹11b恢復身材及改善腰痛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也必須同時對小腹11b、子宮15及骨盆底肌13進行電刺激治療。
如圖5A、5B、5C、5E、5F所示,係以小腹11b、骨盆底肌13之電極設置為基礎,額外增加第七電極37及第八電極38,以形成一第三低頻作用區43以電刺激子宮15區塊,圖5A係為小腹、子宮及骨盆底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圖5A係為小腹、子宮及骨盆底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圖5B係為小腹、子宮及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圖5C係為小腹、子宮15及骨盆底肌之電極電源配線圖,圖5D係為小腹之電極電源配線圖,圖5E係為骨盆底肌之電極電源配線圖,圖5F係為子宮之電極電源配線圖,其中第七電極37及第八電極38分別由第一頻率電源2a與第二頻率電源2b透過對應導線供電;以及第七電極37與第八電極38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薦尾骨兩側,第七電極37與第八電極38分別與第二電極32及第五電極35形成一第五電力線3e及一第六電力線3f,第五電力線3e及第六電力線3f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作用區43,係供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之子宮15區域。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產後婦女約有半數以上會有經痛現象,經痛除了腹部11a疼痛外還會產生腰痛等症狀,電刺激除了舒緩疼痛尚可活化子宮15周圍,促進淋巴,血液新陳代謝,排除產生疼痛之前列腺素及其他不要之荷爾蒙。
如圖6A、6B、6C所示,圖6A係為子宮及骨盆底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圖6B係為子宮及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圖6C係為子宮及骨盆底肌之電極電源配線圖,其中第二電極32與第五電極35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小腹11b區塊兩側,第一電極31及第四電極34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薦尾骨兩側,係供第一低頻作用區41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之子宮15區域;以及,第三電極33與第六電極36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1身體之臀下部位兩側,以供第二低頻作用區42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之骨盆底肌13。
此外,骨盆障礙是指骨盆肌肉傷害或弱化及薦尾骨之陰部神經16失調產生之排貯尿及排便失常、子宮15脱垂、尿失禁甚至於性功能障礙,解決之法,通常要針對子宮15骨盆底肌13以及薦尾骨之陰部神經16進行各樣的電刺激才可見效。
如圖7A、7B、7C、7E、7F所示,係以子宮15及骨盆底肌13之電極設置為基礎,額外增加一第一切換開關330及一第二切換開關360,分別供第三電極33與第六電極36轉換不同頻率之電源,並分別與第四電極34及第一電極31相互交錯干擾,以形成一第三低頻作用區43電刺激薦尾骨之陰部神經16區域,圖7A係為子宮、骨盆底肌及薦尾骨之陰部神經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圖7B係為子宮、骨盆底肌及薦尾骨之陰部神經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圖7C係為子宮、骨盆底肌之電極電源切換圖,圖7D係為及薦尾骨之陰部神經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透視圖,圖7E係為子宮、薦尾骨之陰部神經之電極電源切換圖,圖7F係為子宮之對應電極及作用區圖,其中第三電極33更包含一第一切換開關330及其對應之導線配置,係供開啟該切換開關由第一切換電路33a切換至第二切換電路33b以更變由第二頻率電源2b供電;第六電極36更包含一切換開關及其對應之導線配置,係供開啟該切換開關由第三切換電路36a切換至第四切換電路36b以更變由第一頻率電源2a供電,另外,第二電極32也包含一第一切斷開關320及其對應之導線配置,係供開啟該切斷開關由第一切換位置32a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32b以停止自第一頻率電源2a供電;第五電極35更包含一第二切斷開關350及其對應之導線配置,係供開啟該切斷開關由第三切換位置35a切換至第四切換位置35b以停止自第二頻率電源2b供電;當第三電極33及第六電極36之切換開關開啟後,第二電極32及第五電極35之切斷開關均同時觸發開啟,使得第六電極36與第一電極31形成一第五電力線3e,第三電極33與第四電極34形成一第六電力線3f,第五電力線3e與第六電力線3f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作用區43,係供電刺激使用者1身體之薦尾骨之陰部神經16區域。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精神在於提供一干擾電刺激系統,且有別於習知干擾電刺激法,本發明僅需額外加入二至四片的電極依接於該干擾電刺激系統,即可産生複數個低頻作用區,其關鍵技術在於各電極貼附身體的特定部位時,複數作用區之間的接合形成某種特定的涵括形狀及角度以針對單一官的不同角度及面向,或者複數的器官較廣泛的涵蓋進行複合式之電刺激,達到有效治療各種病症及鍛練肌肉等療效。
1‧‧‧使用者
11‧‧‧腹直肌
11a‧‧‧腹部
11b‧‧‧小腹
12‧‧‧腰背肌
13‧‧‧骨盆底肌
14‧‧‧關節部
14a‧‧‧關節外側
14b‧‧‧關節內側
15‧‧‧子宮
16‧‧‧薦尾骨之陰部神經
2‧‧‧電源供應部
2a‧‧‧第一頻率電源
2b‧‧‧第二頻率電源
3‧‧‧電極設置部
31‧‧‧第一電極
32‧‧‧第二電極
320‧‧‧第一切斷開關
32a‧‧‧第一切換位置
32b‧‧‧第二切換位置
33‧‧‧第三電極
330‧‧‧第一切換開關
33a‧‧‧第一切換電路
33b‧‧‧第二切換電路
34‧‧‧第四電極
35‧‧‧第五電極
350‧‧‧第二切斷開關
35a‧‧‧第三切換位置
35b‧‧‧第四切換位置
36‧‧‧第六電極
360‧‧‧第二切換開關
36a‧‧‧第三切換電路
36b‧‧‧第四切換電路
37‧‧‧第七電極
38‧‧‧第八電極
3a‧‧‧第一電力線
3b‧‧‧第二電力線
3c‧‧‧第三電力線
3d‧‧‧第四電力線
3e‧‧‧第五電力線
3f‧‧‧第六電力線
4‧‧‧低頻作用區
41‧‧‧第一低頻作用區
41‧‧‧第二低頻作用區
41‧‧‧第三低頻作用區
圖1A為腹直肌及腰背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 圖1B為腹直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示意圖 圖1C為腰背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示意圖 圖1D腹直肌及腰背肌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2A為腹直肌、骨盆底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 圖2B為腹直肌、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 圖2C為腹直肌、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3A為關節部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 圖3B為關節部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正視圖 圖3C為關節部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 圖3D為關節部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3E為關節外側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3F為關節內側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4A為小腹、骨盆底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 圖4B為小腹、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 圖4C為小腹、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5A為小腹、骨盆底肌、子宮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 圖5B為小腹、骨盆底肌、子宮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 圖5C為小腹、骨盆底肌、子宮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5D為小腹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5E為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5F為子宮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6A為子宮、骨盆底肌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 圖6B為子宮、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 圖6C為子宮、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圖7A為子宮、骨盆底肌、薦尾骨之陰部神經之電刺激作用區示意圖 圖7B為子宮、骨盆底肌、薦尾骨之陰部神經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側視圖 圖7C為子宮、骨盆底肌之電刺激電極電源切換圖 圖7D為薦尾骨之陰部神經之電刺激電極位置及作用區透視圖 圖7E為子宮、薦尾骨之陰部神經之電刺激電極電源切換圖 圖7F為薦尾骨陰部神經之電刺激電極電源配線圖
1‧‧‧使用者
11‧‧‧腹直肌
3‧‧‧電極設置部
31‧‧‧第一電極
32‧‧‧第二電極
33‧‧‧第三電極
34‧‧‧第四電極
35‧‧‧第五電極
36‧‧‧第六電極
4‧‧‧低頻作用區
41‧‧‧第一低頻作用區
42‧‧‧第二低頻作用區

Claims (8)

  1. 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係以複數電極之預設設置而形成複數電力線交錯所產生複數干擾低頻作用區,以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複數特定部位,該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包含: 一電源供應部,係提供兩種不同頻率之電源,其中包含:     一第一頻率電源,該第一頻率電源包含對應之配置導線;     一第二頻率電源,該第一頻率電源包含對應之配置導線;以及 一電極設置部,係提供複數電極且透過對應導線分別對應連結該第一頻率電源以及該第二頻率電源,其中該電極設置部至少包含:     一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一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一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     一第二電極,該第二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一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二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一電極形成一第一電力線;     一第三電極,該第三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一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三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二電極形成一第二電力線;     一第四電極,該第四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二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四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     一第五電極,該第五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二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五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四電極形成一第三電力線;     一第六電極,該第六電極透過一對應導線與該第二頻率電源電性連結,該第六電極係設置於一特定位置供與該第五電極形成一第四電力線;以及, 上述該第一電力線與該第三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一低頻作用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一特定部位;該第二2電力線與該第四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二低頻作用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另一特定部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其中該電極設置部中之第一電極、該第二電極、該第三電極、該第四電極、該第五電極及該第六電極該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腹直肌區塊及腰背肌區域之複數特定位置,其中該第一低頻作用區與該第二低頻作用區之接合呈垂直排列接合,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腹直肌區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其中該電極設置部更分別包含一第七電極與一第八電極,分別由該第一頻率電源及該第二頻率電源透過對應導線供電;以及該第七電極與該第八電極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臀下部位兩側,且該第七電極與該第八電極分別與該第三電極及該第六電極形成一第五電力線及一第六電力線,該第五電力線及該第六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作用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骨盆底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其中該第一電極、該第二電極、該第四電極及該第五電極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關節部外側區塊之複數特定位置,以及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六電極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關節部之內側區塊之複數特定位置,其中該第三電極與及第六電極分別與該第一電極及該第四電極形成一第五電力線及一第六電力線,該第五電力線與該第六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干擾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關節部之淋巴及血液。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其中該電極設置部中之第一電極、該第二電極、該第四電極及該第五電極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小腹周圍區塊之複數特定位置,係供該第一低頻作用區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小腹周圍區塊;以及,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六電極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臀下部位兩側,以供該第二低頻作用區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骨盆底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其中該電極設置部更包含一第七電極及一第八電極,該第七電極及該第八電極分別由該第一頻率電源與該第二頻率電源透過對應導線供電;以及該第七電極與該第八電極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薦尾骨兩側,該第七電極與該第八電極分別與該第二電極及該第五電極形成一第五電力線及一第六電力線,該第五電力線及該第六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作用區,係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子宮區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其中該電極設置部中之第二電極與該第五電極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小腹區塊兩側,該第一電極及該第四電極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薦尾骨兩側,係供該第一低頻作用區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子宮區域;以及,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六電極係分別設置於使用者身體之臀下部位兩側,以供該第二低頻作用區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骨盆底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一種複合作用區電刺激法, 其中該第三電極更包含一第一切換開關及其對應之導線配置,係供開啟該切換開關以切換至由該第二頻率電源供電;該第六電極更包含一切換開關及其對應之導線配置,係供開啟該切換開關以切換至由該第一頻率電源供電;該第二電極更包含一第一切斷開關及其對應之導線配置,係供開啟該切斷開關由第一切換位置切換至第二切換位置以停止自第一頻率電源供電;第五電極更包含一第二切斷開關及其對應之導線配置,係供開啟該切斷開關由第三切換位置切換至第四切換位置以停止自第二頻率電源供電;當第三電極及第六電極之切換開關開啟後,第二電極及第五電極之切斷開關均同時觸發開啟,使該第六電極與該第一電極形成一第五電力線,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形成一第六電力線,該第五電力線與該第六電力線交錯干擾產生一第三低頻作用區,供電刺激使用者身體之薦尾骨之陰部神經區域。
TW104144111A 2015-12-28 2015-12-28 A compound action area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vice TWI6025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4111A TWI602560B (zh) 2015-12-28 2015-12-28 A compound action area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vice
CN201611226224.XA CN107019845A (zh) 2015-12-28 2016-12-27 一种中频干扰复合作用区电刺激系统
US15/392,179 US10342974B2 (en) 2015-12-28 2016-12-28 Method for interferential current stimulation by complex active regio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4111A TWI602560B (zh) 2015-12-28 2015-12-28 A compound action area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2392A true TW201722392A (zh) 2017-07-01
TWI602560B TWI602560B (zh) 2017-10-21

Family

ID=59087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4111A TWI602560B (zh) 2015-12-28 2015-12-28 A compound action area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2974B2 (zh)
CN (1) CN107019845A (zh)
TW (1) TWI6025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8476B (zh) * 2019-03-20 2020-12-2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可穿戴的多模式无线神经刺激系统
CN111053972A (zh) * 2019-12-31 2020-04-24 北京雅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改善便秘的电刺激装置及控制方法
EP4043066A1 (en) * 2021-02-10 2022-08-17 Nokia Technologies Oy Machine interface
CN113082516A (zh) * 2021-04-01 2021-07-09 悦一美(广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盆底肌修复探头、设备及设备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3568A (zh) * 1997-10-04 1999-04-14 雅芒股份有限公司 脉冲式美容器的电极紧身衣
MY161168A (en) * 2011-03-02 2017-04-14 Murdoch Childrens Res Inst Transcutaneous stimulation method and system
JP6078823B2 (ja) * 2012-09-13 2017-02-15 オージー技研株式会社 電気刺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42974B2 (en) 2019-07-09
TWI602560B (zh) 2017-10-21
US20170182315A1 (en) 2017-06-29
CN107019845A (zh) 2017-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89222B1 (en) Apparatus for stimulating pelvic floor muscles
KR101585649B1 (ko) 골반저근 강화용 디바이스
TWI602560B (zh) A compound action area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vice
KR101227749B1 (ko) 골반저근 강화연습용 디바이스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US2003015858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 of nerve, muscle, and body tissues
CN205683401U (zh) 一种便携手机操控的多功能微电流刺激仪
TWI632931B (zh) 一種高齡者復健健身穿戴裝置
CN106964066A (zh) 穿戴式电子骨盆带
KR20100086240A (ko) 고주파 심부 온열치료기
US10835745B2 (en) Non-invasive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imulating vulvar tissues and pelvic floor muscles for treating and improving dysfunction or disorders and probe unit used therefor
TWI587799B (zh) A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electrode pants
CN202724456U (zh) 随身健康衣疗衣
CN202191601U (zh) 智能仿真衣疗衣
CN212789438U (zh) 一种可穿戴便携式骨盆康复按摩仪
CN209060359U (zh) 一种产后康复治疗棒
JP6357609B2 (ja) 低周波治療装置
CN207694082U (zh) 一种低频脉冲磁场理疗床
KR101691883B1 (ko) 전기 뜸질기
KR102293392B1 (ko) 3d 전기장을 형성하는 전기 자극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골반저근의 강화방법
CN209316819U (zh) 一种交互式盆底肌肉康复装置
KR101748682B1 (ko) 괄약근 운동기
KR101705272B1 (ko) 괄약근 운동기
WO2022162505A1 (ru) Магнитотерапевтический аппарат
CN204581925U (zh) 一种排尿障碍治疗仪
CN103446669A (zh) 一种医用多功能片状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