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8720A - 樹脂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樹脂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8720A
TW201718720A TW105128881A TW105128881A TW201718720A TW 201718720 A TW201718720 A TW 201718720A TW 105128881 A TW105128881 A TW 105128881A TW 105128881 A TW105128881 A TW 105128881A TW 201718720 A TW201718720 A TW 20171872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ss
mass
modified cellulose
resin
resi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8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3860B (zh
Inventor
Yutaka Yoshida
Shotaro Shibata
Yoshiaki Kumamoto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18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8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8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11/00Preparation of cellulose ethers
    • C08B11/02Alkyl or cycloalkyl ethers
    • C08B11/04Alkyl or cycloalkyl ethers with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 C08B11/08Alkyl or cycloalkyl ethers with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with hydroxyla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Esters, ethers, or acetal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04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 C08J5/046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ous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11/00Preparation of cellulose ethers
    • C08B11/193Mixed ethers, i.e. ethers with two or more different etherify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04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0Compositions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26Cellulose ethers
    • C08L1/28Alkyl 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0Compositions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26Cellulose ethers
    • C08L1/28Alkyl ethers
    • C08L1/284Alkyl ethers with hydroxyla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2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specified groups, e.g. terminal or pendant functional groups
    • C08L101/06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specified groups, e.g. terminal or pendant functional group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1/00Compositions of condensation polymers of aldehydes or keto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1/04Condensation polymers of aldehydes or ketones with phenols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3/00Compositions of epoxy resin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9/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61/00 - C08L77/00
    • C08L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L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00/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unspecified polymers
    • C08J2300/10Poly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specified groups, e.g. terminal or pendant functional groups
    • C08J2300/104Poly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specified groups, e.g. terminal or pendant functional group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00/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unspecified polymers
    • C08J2300/22Thermoplastic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01/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J230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J2301/26Cellulose ethers
    • C08J2301/28Alkyl eth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含有(A)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與(B)選自下述通式(1)及(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取代基經由醚鍵進行鍵結而具有纖維素I型結晶結構之改質纖維素纖維。 -CH2-CH(OH)-R1(1) -CH2-CH(OH)-CH2-(OA)n-O-R1(2) [式中,通式(1)及(2)中之R1分別獨立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通式(2)中之n表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A表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家電零件用包裝材料、汽車零件、三維造形用樹脂等各種工業用途。

Description

樹脂組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樹脂組合物。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汽車零件、三維造形用樹脂等之樹脂組合物、以及該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
先前,經常使用源自作為有限資源之石油之塑膠材料,但近年來,對環境之負荷較少之技術開始引起關注,於該技術背景下,使用有大量天然存在之生質即纖維素纖維之材料受到注目。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纖維素奈米纖維作為補強效果優異之纖維素奈米纖維,該纖維素奈米纖維之特徵在於:平均聚合度為600以上且30000以下,縱橫比為20~10000,平均直徑為1~800 nm,且於X射線繞射圖案中具有Iβ型之結晶峰。含有該纖維素奈米纖維之樹脂組合物表現出優異之成形性及熱線膨脹率。 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藉由對含有木質素之紙漿進行機械解纖處理,經微纖維化之植物纖維成為依序經半纖維素、木質素被覆之結構,藉此容易於水系中進行操作,而調配有該植物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之分解溫度高於先前之微纖維化纖維素從而熱穩定性優異。 於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具有改性表面之纖維素微纖維,該纖維素微纖維之特徵在於:存在於微纖維表面之羥基官能基藉由可與該羥基官能基進行反應之至少一個有機化合物而被醚化,此時之表面取代度(DSS)至少為0.05。記載含有該微纖維之彈性體組合物表現出優異之機械強度。 於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含有於表面以至少0.05之表面取代度(DSS)經醚基取代之纖維素微纖維之複合材料。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18481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1920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表2002-524618號公報 [專利文獻4]FR2800378號公報
本發明係關於下述[1]~[2]。 [1]一種樹脂組合物,其含有:(A)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與 (B)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取代基經由醚鍵進行鍵結而具有纖維素I型結晶結構之改質纖維素纖維, -CH2 -CH(OH)-R1 (1) -CH2 -CH(OH)-CH2 -(OA)n -O-R1 (2) [式中,通式(1)及通式(2)中之R1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通式(2)中之n表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A表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 [2]一種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係含有(A)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與(B)改質纖維素纖維的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且包含如下步驟: 於鹼存在下,將選自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32以下之非離子性氧伸烷基化合物及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100以下之非離子性縮水甘油基醚化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化合物經由醚鍵向纖維素系原料導入而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以及 將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與上述樹脂進行混合。
含有專利文獻1~4之纖維素纖維之組合物在機械強度或耐熱性、尺寸穩定性提高之方面上尚不可謂充分。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含有於調配於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時,可提高耐熱性、機械強度、及尺寸穩定性之填料之樹脂組合物、及該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發揮係如下優異效果,即耐熱性、機械強度、及尺寸穩定性優異。 [樹脂組合物]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特徵在於:於特定之樹脂中含有特定之改質纖維素纖維。 [(B)改質纖維素纖維] 本發明中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特徵在於:特定之取代基經由醚鍵而鍵結於纖維素纖維表面。於下文中亦將上述改質纖維素纖維記載為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經由醚鍵進行鍵結」,意指纖維素纖維表面之羥基與修飾基進行反應而醚鍵結之狀態。 若將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調配於下述之樹脂中,則獲得耐熱性、機械強度、及尺寸穩定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認為其原因如下。纖維素通常因基於其表面羥基之氫鍵進行凝集而形成微纖維之束,但本發明所使用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藉由進行將特定之修飾基導入至表面羥基之反應,而使該修飾基直接醚鍵結於纖維素纖維骨架之纖維素鏈,因此成為維持了纖維素之結晶結構之疏水化纖維素纖維。又,被導入之修飾基具有特定鏈長之烷基末端,因此獲得由位阻斥力引起之排斥,故而於樹脂中之分散性優異。因此,本發明所使用之改質纖維素纖維於樹脂中均勻地分散,且結晶結構得到穩定地維持,因此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成為機械強度、耐熱性、及尺寸穩定性良好者。但是,該等推測並非限定本發明者。 (平均纖維徑) 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就機械強度提高、操作性、獲取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其平均纖維徑較佳為5 μm以上,更佳為7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又,上限並無特別限定,就操作性、及機械強度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 μm以下,更佳為7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4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0 μm以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可依據以下之方法進行測定。 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使用家庭用攪拌器等將已絕乾之纖維素纖維於離子交換水中進行攪拌,使纖維溶解後,進而添加離子交換水,以變均勻之方式進行攪拌而獲得水分散液,利用Metso Automation公司製造之「Kajaani Fiber Lab」對所獲得之水分散液之一部分進行分析。藉由該方法,可測定平均纖維徑為微米級之纖維徑。再者,詳細之測定方法係如實施例所記載。 又,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亦可為具有微細之平均纖維徑者。例如,可藉由進行於有機溶劑中使用高壓均質器等之處理而進行微細化。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例如為1~500 nm左右即可,就耐熱性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 nm以上,更佳為10 n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nm以上,就操作性、及尺寸穩定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0 nm以下,更佳為2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nm以下,進而更佳為120 nm以下。再者,下文中亦將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記載為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 於具有如上述之微細之平均纖維徑之情形時,使用光學顯微鏡(KEYENCE公司製造,「數位顯微鏡VHX-1000」),以倍率300~1000倍對進行微細化處理而獲得之分散液進行觀察,對纖維30根以上之平均值進行測量,藉此可測定奈米級之纖維徑。於利用光學顯微鏡之觀察較為困難之情形時,可將向上述分散液進而添加溶劑而製備之分散液滴加至雲母(mica)上,進行乾燥,將乾燥後所得者設為觀察試樣,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Nanoscope III Tapping mode AFM,Digital instrument公司製造,探針使用Nano sensors公司製造之Point Probe(NCH))進行測定。通常,自高等植物製備之纖維素奈米纖維之最小單元即6×6之分子鏈以大致正方形之形狀被堆積,因此可將基於AFM之圖像中所分析之高度視為纖維之寬度。再者,詳細之測定方法係如實施例所記載。 (修飾基) 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中之修飾基係以下之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該等取代基群係單獨導入或以任意之組合導入。再者,於導入之修飾基為上述取代基群中之任一者之情形時,即便於各取代基群中為相同之取代基,亦可組合2種以上導入。 -CH2 -CH(OH)-R1 (1) -CH2 -CH(OH)-CH2 -(OA)n -O-R1 (2) [式中,通式(1)及通式(2)中之R1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通式(2)中之n表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A表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 通式(1)中之R1 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烷基之碳數為3以上且30以下,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6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就提高尺寸穩定性、耐熱性及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進而更佳為10以下。具體而言,例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六烷基、十八烷基、二十烷基、三十烷基等。 通式(2)中之R1 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烷基之碳數為3以上且30以下,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6以上,就提高獲取性及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7以下,更佳為22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具體而言,可列舉與上述通式(1)中之R1 相同者。 通式(2)中之A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且與鄰接之氧原子形成氧伸烷基。A之碳數為1以上且6以下,就獲取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下,更佳為3以下。具體而言,例示亞甲基、伸乙基、伸丙基、伸丁基、伸戊基、伸己基等,其中,較佳為伸乙基、伸丙基,更佳為伸乙基。 通式(2)中之n表示環氧烷之加成莫耳數。n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就獲取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 作為通式(2)中A與n之組合,就反應性及利用位阻斥力顯現之增黏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A為碳數2以上且3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且n為0以上且20以下之數之組合;更佳為A為碳數2以上且3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且n為5以上且15以下之數之組合。 作為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丙基羥基乙基、丁基羥基乙基、戊基羥基乙基、己基羥基乙基、庚基羥基乙基、辛基羥基乙基、壬基羥基乙基、癸基羥基乙基、十一烷基羥基乙基、十二烷基羥基乙基、十六烷基羥基乙基、十八烷基羥基乙基、二十烷基羥基乙基、三十烷基羥基乙基等。 作為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3-丁氧基-2-羥基-丙基、3-己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己氧基-2-羥基-丙基、3-辛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辛氧基-2-羥基-丙基、6-乙基-3-己氧基-2-羥基-丙基、6-乙基-3-己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癸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癸氧基-2-羥基-丙基、3-十一烷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十一烷氧基-2-羥基-丙基、3-十二烷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十二烷氧基-2-羥基-丙基、3-十六烷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十六烷氧基-2-羥基-丙基、3-十八烷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十八烷氧基-2-羥基-丙基等。再者,環氧烷之加成莫耳數為0以上且50以下即可,例如例示於上述環氧乙烷等具有氧伸烷基之取代基中加成莫耳數為10、12、13、20莫耳之取代基。 (導入率) 於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中,關於相對於纖維素之無水葡萄糖單元1莫耳之選自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取代基的導入率,就與溶劑之親和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01莫耳以上,更佳為0.00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01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0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1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2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3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4莫耳以上。又,就具有纖維素I型結晶結構而表現出強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5莫耳以下,更佳為1.3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1.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0.8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0.6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0.5莫耳以下。此處,於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與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均被導入之情形時,係合計之導入莫耳率。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導入率可依據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又,亦有記載為導入莫耳比或修飾率之情況。 (結晶度) 關於改質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就強度表現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又,就原料獲取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5%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75%以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纖維素之結晶度係自基於X射線繞射法之繞射強度值算出之纖維素I型結晶度,可依據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再者,所謂纖維素I型,係天然纖維素之晶形,所謂纖維素I型結晶度,意指纖維素整體中結晶區域量所占之比例。又,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或纖維素晶形不會根據有無微細化處理而發生大幅變動。 [改質纖維素纖維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係如上述般上述取代基經由醚鍵而鍵結於纖維素纖維表面,但取代基之導入並無特別限定,可依據公知之方法進行。 具體而言,只要於鹼之存在下,使具有上述取代基之化合物與纖維素系原料進行反應即可。 (纖維素系原料)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纖維素系原料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木本系(針葉樹・闊葉樹)、草本系(禾本科、錦葵科、豆科之植物原料、椰子科植物之非木質原料)、紙漿類(自棉花種子之周圍之纖維獲得之棉絨紙漿等)、紙類(報紙、瓦楞紙、雜誌、道林紙等)。其中,就獲取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木本系、草本系。 纖維素系原料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制,就操作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纖維狀、粉末狀、球狀、小片狀、薄片狀。又,亦可為該等之混合物。 又,就操作性等觀點而言,纖維素系原料可預先進行選自生物化學處理、化學處理、及機械處理中之至少1個預處理。作為生物化學處理,所使用之藥劑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使用內葡聚醣酶或外切葡聚醣酶、β-葡萄糖苷酶等酶之處理。作為化學處理,所使用之藥劑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利用鹽酸或硫酸等之酸處理、利用過氧化氫或臭氧等之氧化處理。作為機械處理,所使用之機械或處理條件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高壓壓縮輥磨機、或滾動輥磨機等輥磨機;環狀滾子研磨機、滾輪研磨機(roller race mill)或球跑軌磨機(ball race mill)等豎型滾子研磨機;滾動球磨機、振動球磨機、振動軋條機、振動管磨機、行星型球磨機或離心流化研磨機等容器驅動介質研磨機;塔式粉碎機、攪拌槽式研磨機、流通槽式研磨機或環形研磨機等介質攪拌式研磨機;高速離心滾子研磨機或超微粉碎機(ongumill)等壓密剪切研磨機;研缽;石磨;電動石磨;輪碾機、輪碾研磨機;刀式研磨機;針磨機;切碎機等。 又,於上述機械處理時,亦可藉由添加水或乙醇、異丙醇、第三丁醇、甲苯、二甲苯等溶劑;鄰苯二甲酸系或己二酸系、偏苯三甲酸系等塑化劑;脲或鹼(土類)金屬氫氧化物、胺系化合物等氫鍵結抑制劑等助劑而促進由機械處理引起之形狀變化。藉由如上述般施加形狀變化,可提高纖維素系原料之操作性,取代基之導入變良好,進而亦可提高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物性。添加助劑之使用量雖根據所使用之添加助劑或所使用之機械處理之手法等而變化,但就表現出促進形狀變化之效果之觀點而言,相對於原料100質量份,通常為5質量份以上,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上,又,就表現出促進形狀變化之效果之觀點及經濟性之觀點而言,通常為10000質量份以下,較佳為50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000質量份以下。 纖維素系原料之平均纖維徑並無特別限制,就操作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 μm以上,更佳為7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μm以上。又,上限並無特別設定,就操作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00 μm以下,更佳為5,0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μm以下,進而更佳為100 μm以下。 又,就減少製造步驟數之觀點而言,可使用預先經微細化之纖維素系原料,關於該情形時之平均纖維徑,就耐熱性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 nm以上,更佳為2 nm以上,進而較佳為3 n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nm以上。又,上限並無特別設定,就操作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0 nm以下,更佳為3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nm以下,進而更佳為80 nm以下。 再者,纖維素系原料之平均纖維徑可以與上述改質纖維素纖維相同之方式進行測定。詳細內容係如實施例所記載。 纖維素系原料之組成並無特別限定,就獲得纖維素纖維之觀點而言,纖維素系原料中之纖維素含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就獲取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此處,所謂纖維素系原料中之纖維素含量,係將纖維素系原料中之水分除去後之剩餘成分中之纖維素含量。 又,纖維素系原料中之水分含量並無特別限制,就獲取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以上,更佳為0.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就操作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 (鹼) 於本發明中,於上述纖維素系原料中混合鹼。 作為本發明中所使用之鹼,並無特別限制,就使醚化反應進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選自由鹼金屬氫氧化物、鹼土金屬氫氧化物、一~三級胺、四級銨鹽、咪唑及其衍生物、吡啶及其衍生物、以及烷氧化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鹼金屬氫氧化物及鹼土金屬氫氧化物,可列舉: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鋰、氫氧化鈣、氫氧化鋇等。 所謂一~三級胺,係一級胺、二級胺、及三級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乙二胺、二乙基胺、脯胺酸、N,N,N',N'-四甲基乙二胺、N,N,N',N'-四甲基-1,3-丙二胺、N,N,N',N'-四甲基-1,6-己二胺、三(3-二甲胺基丙基)胺、N,N-二甲基環己基胺、三乙基胺等。 作為四級銨鹽,可列舉:氫氧化四丁基銨、氯化四丁基銨、氟化四丁基銨、溴化四丁基銨、氫氧化四乙基銨、氯化四乙基銨、氟化四乙基銨、溴化四乙基銨、氫氧化四甲基銨、氯化四甲基銨、氟化四甲基銨、溴化四甲基銨等。 作為咪唑及其衍生物,可列舉:1-甲基咪唑、3-胺基丙基咪唑、羰基二咪唑等。 作為吡啶及其衍生物,可列舉:N,N-二甲基-4-胺基吡啶、甲基吡啶等。 作為烷氧化物,可列舉:甲醇鈉、乙醇鈉、第三丁醇鉀等。 關於鹼之量,相對於纖維素系原料之無水葡萄糖單元,就使醚化反應進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當量以上,更佳為0.05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2當量以上,就製造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當量以下,更佳為8當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當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當量以下。 再者,上述纖維素系原料與鹼之混合亦可於溶劑之存在下進行。作為溶劑,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水、異丙醇、第三丁醇、二甲基甲醯胺、甲苯、甲基異丁基酮、乙腈、二甲基亞碸、二甲基乙醯胺、1,3-二甲基-2-咪唑啶酮、己烷、1,4-二烷、及該等之混合物。 關於纖維素系原料與鹼之混合,只要可均勻地混合,則溫度或時間並無特別限制。 (具有取代基之化合物) 繼而,使具有取代基之化合物即選自上述具有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及具有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的化合物與上述獲得之纖維素系原料和鹼之混合物進行反應。該化合物只要為與纖維素系原料進行反應時,可鍵結上述取代基者,則無特別限制,於本發明中,就反應性及非含鹵素化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具有反應性之具有環狀結構基之化合物,較佳為使用具有環氧基之化合物。於以下例示各化合物。 作為具有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例如較佳為下述通式(1A)所示之非離子性氧伸烷基化合物。該化合物可使用依據公知技術所製備者,亦可使用市售品。作為該化合物之總碳數,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為5以上,較佳為6以上,更佳為8以上,進而較佳為12以上,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為32以下,較佳為27以下,更佳為22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4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 [化1][式中,R1 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 通式(1A)中之R1 係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烷基之碳數為3以上且30以下,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6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具體而言,可列舉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R1 之項所記載者。 作為通式(1A)所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1,2-環氧己烷、1,2-環氧癸烷、1,2-環氧十八烷。 作為具有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例如較佳為下述通式(2A)所示之非離子性縮水甘油醚化合物。該化合物可使用依據公知技術所製備者,亦可使用市售品。作為該化合物之總碳數,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為5以上,較佳為6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為100以下,較佳為75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下。 [化2][式中,R1 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A表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n表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 通式(2A)中之R1 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烷基之碳數為3以上且30以下,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6以上,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7以下,更佳為22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具體而言,可列舉: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R1 之項所記載者。 通式(2A)中之A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且與鄰接之氧原子形成氧伸烷基。A之碳數為1以上且6以下,就獲取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以下,更佳為3以下。具體而言,例示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A之項所記載者,其中,較佳為伸乙基、伸丙基,更佳為伸乙基。 通式(2A)中之n表示環氧烷之加成莫耳數。n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就獲取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 作為通式(2A)所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丁基縮水甘油醚、2-乙基己基縮水甘油醚、十二烷基縮水甘油醚、硬脂基縮水甘油醚、聚氧伸烷基烷基醚。 上述化合物之量可根據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中之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或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之所需導入率而決定,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素系原料之無水葡萄糖單元,較佳為0.01當量以上,更佳為0.1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3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5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當量以上,就製造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當量以下,更佳為8當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5當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當量以下。 (醚反應) 上述化合物與纖維素系原料之醚反應可藉由於溶劑之存在下將兩者進行混合而進行。作為溶劑,並無特別限制,若可於存在上述鹼時進行使用,則可使用所例示之溶劑。 作為溶劑之使用量,係根據纖維素系原料或具有上述取代基之化合物之種類而變化,無法一概而定,相對於纖維素系原料100質量份,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7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0質量份以上,就生產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5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0質量份以下。 作為混合條件,只要為可將纖維素系原料或具有上述取代基之化合物均勻地混合而使反應充分地進行者,則無特別限制,連續之混合處理可進行亦可不進行。於使用如超過1 L之相對較大之反應容器之情形時,就控制反應溫度之觀點而言,亦可適當地進行攪拌。 作為反應溫度,係根據纖維素系原料或具有上述取代基之化合物之種類及設為目標之導入率而變化,無法一概而定,就提高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0℃以上,更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就抑制熱分解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20℃以下,更佳為11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下。 作為反應時間,係根據纖維素系原料或具有上述取代基之化合物之種類及設為目標之導入率而變化,無法一概而定,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小時以上,更佳為6小時以上,進而較佳為10小時以上,就生產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0小時以下,更佳為48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36小時以下。 又,於上述反應後,就操作性之觀點而言,例如亦可對反應物進行與對纖維素系原料進行之預處理同樣之處理,而製成小片狀或薄片狀、粉末狀。藉由該處理而使形狀變化,藉此於將所獲得之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添加至樹脂組合物中之情形時,可提高樹脂組合物之彈性模數等物性。 又,進而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亦可於上述反應後進行公知之微細化處理而進行微細化。例如可藉由進行於有機溶劑中使用高壓均質器等之處理而進行微細化。又,亦可使用預先經微細化處理之纖維素系原料,進行上述取代基之導入反應而獲得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上述取代基導入之反應後,進行公知之微細化處理而進行微細化。 具體而言,例如於獲得平均纖維徑為5 μm以上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情形時,可進行容器驅動介質研磨或介質攪拌式研磨等機械處理。又,於獲得平均纖維徑為1 nm以上且500 nm以下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情形時,可進行於有機溶劑中使用高壓均質器等之處理 反應後,為了將未反應之化合物或鹼等去除,可適當進行後處理。作為該後處理之方法,例如可利用酸(有機酸、無機酸等)對未反應之鹼進行中和,其後使用使未反應之化合物或鹼溶解之溶劑進行清洗。亦可視需要進而進行乾燥(真空乾燥等)。 如此獲得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因此,作為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較佳製造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態樣,該態樣之特徵在於:於鹼存在下將選自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32以下之非離子性氧伸烷基化合物及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100以下之非離子性縮水甘油醚化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的化合物經由醚鍵向纖維素系原料導入。 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係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或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醚鍵結於纖維素纖維表面之狀態。具體而言,例如例示下述通式(3)所表示之改質纖維素纖維。 [化3][式中,R相同或不同,表示氫、或選自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取代基,m表示20以上且3000以下之整數,但全部R同時為氫之情形除外]。 通式(3)所表示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係R相同或不同,表示氫、或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或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者,且係具有導入有上述取代基之纖維素單元之重複結構者。作為重複結構之重複數,只要通式(3)中之m為20以上且3000以下之整數即可,就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以上且2000以下。 [(A)樹脂] 本發明中之樹脂成分包含(A)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乳酸樹脂等飽和聚酯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ABS樹脂等烯烴系樹脂;三乙醯化纖維素、二乙醯化纖維素等纖維素系樹脂;尼龍樹脂;氯乙烯樹脂;苯乙烯樹脂;乙烯醚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碸系樹脂等。作為硬化性樹脂,可列舉: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該等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以2種以上之混合樹脂之形式使用。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意指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丙烯酸系樹脂者。 根據樹脂之種類,可進行光硬化及/或熱硬化處理。 光硬化處理係藉由使用藉由紫外線或電子束等活性能量線照射而產生自由基或陽離子之光聚合起始劑而進行聚合反應。 作為上述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苯乙酮類、二苯甲酮類、縮酮類、蒽醌類、9-氧硫 類、偶氮化合物、過氧化物、2,3-二烷基紫苑類化合物類、二硫醚化合物、秋蘭姆化合物類、氟胺化合物等。更具體而言,可列舉: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苄基甲基酮、1-(4-十二烷基苯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1-(4-異丙基苯基)-2-羥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二苯甲酮等。 可利用光聚合起始劑而使例如單體(單官能單體、多官能單體)、具有反應性不飽和基之低聚物或樹脂等進行聚合。 於上述樹脂成分使用環氧樹脂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硬化劑。藉由調配硬化劑,可將自樹脂組合物獲得之成形材料牢固地成形,而可提高機械強度。再者,關於硬化劑之含量,只要根據所使用之硬化劑之種類而適當設定即可。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各成分之含量亦取決於樹脂之種類,具體如下所述。 關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就製造成形體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就含有改質纖維素纖維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5質量%以下,更佳為99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 關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含量,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5質量%以上,更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成形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下。 關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改質纖維素纖維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5質量份以上,又,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成形性及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含有相容劑;塑化劑;結晶成核劑;填充劑(無機填充劑、有機填充劑);水解抑制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烴系蠟類或作為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之潤滑劑;紫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防霧劑;光穩定劑;顏料;防黴劑;抗菌劑;發泡劑;界面活性劑;澱粉類、海藻酸等多糖類;明膠、動物膠、酪蛋白等天然蛋白質;單寧、沸石、陶瓷、金屬粉末等無機化合物;香料;流動調整劑;調平劑;導電劑;紫外線分散劑;消臭劑等作為上述以外之其他成分。作為相容劑,可列舉包含與纖維素之親和性較高之極性基和與樹脂之親和性較高之疏水性基的化合物。更具體而言,作為極性基,例如例示順丁烯二酸酐、順丁烯二酸、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作為疏水性基,例如例示聚丙烯、聚乙烯等。又,同樣地,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添加其他高分子材料或其他樹脂組合物。作為任意之添加劑之含有比例,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適當地含有,例如於樹脂組合物中較佳為20質量%以下,更佳為10質量%左右以下,進而更佳為5質量%左右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只要為含有上述樹脂與改質纖維素纖維者,則可無特別限定地製備,例如可利用亨舍爾混合機等將含有上述樹脂、改質纖維素纖維、及進而視需要之各種添加劑之原料進行攪拌,或者使用密閉式捏合機、單軸或雙軸擠出機、開口滾筒型混練機等公知之混練機,藉由熔融混練或溶劑澆鑄法進行製備。 因此,本發明又提供一種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 作為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只要為包含將上述樹脂與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進行混合之步驟者,則無特別限定。例如例示包含以下步驟者作為較佳之製造方法。 步驟(1):於鹼存在下將選自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32以下之非離子性氧伸烷基化合物及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100以下之非離子性縮水甘油醚化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的化合物經由醚鍵向纖維素系原料導入而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2):將步驟(1)中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與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的樹脂進行混合之步驟 於步驟(1)中,製備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詳細內容可參照本發明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製造方法之項。再者,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亦可於進行公知之微細化處理後供於下一步驟。 於步驟(2)中,將步驟(1)中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與上述樹脂進行混合。例如,可使用公知之混練機,將含有上述樹脂、改質纖維素纖維、及進而視需要之各種添加劑之原料藉由熔融混練或溶劑澆鑄法進行製備。熔融混練及溶液混合之條件(溫度、時間)可視所使用之樹脂之種類,依據公知技術而適當地設定。 如此獲得之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其加工性良好,且耐熱性優異,因此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家電零件用包裝材料、汽車零件、三維造形用樹脂等各種用途。 關於上述之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樹脂組合物及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 <1>一種樹脂組合物,其含有:(A)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與 (B)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取代基經由醚鍵進行鍵結而具有纖維素I型結晶結構之改質纖維素纖維, -CH2 -CH(OH)-R1 (1) -CH2 -CH(OH)-CH2 -(OA)n -O-R1 (2) [式中,通式(1)及通式(2)中之R1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通式(2)中之n表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A表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 <2>如上述<1>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5 μm以上,更佳為7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且較佳為100 μm以下,更佳為7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4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0μm以下。 <3>如上述<1>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3 nm以上,更佳為10 n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nm以上,且較佳為300 nm以下,更佳為2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nm以下,進而更佳為120 nm以下。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通式(1)中之R1 之碳數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6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進而更佳為10以下。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通式(2)中之R1 之碳數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6以上,且較佳為27以下,更佳為22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通式(2)中之A之碳數較佳為2以上,且較佳為4以下,更佳為3以下。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通式(2)中之A較佳為選自由亞甲基、伸乙基、伸丙基、伸丁基、伸戊基、及伸己基所組成之群中之基,更佳為伸乙基、伸丙基,進而較佳為伸乙基。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通式(2)中之n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通式(2)中A與n之組合,較佳為A為碳數2以上且3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且n為0以上且20以下之數之組合,更佳為A為碳數2以上且3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且n為5以上且15以下之數之組合。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較佳為選自丙基羥基乙基、丁基羥基乙基、戊基羥基乙基、己基羥基乙基、庚基羥基乙基、辛基羥基乙基、壬基羥基乙基、癸基羥基乙基、十一烷基羥基乙基、十二烷基羥基乙基、十六烷基羥基乙基、十八烷基羥基乙基、二十烷基羥基乙基、及三十烷基羥基乙基中之基。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較佳為選自3-丁氧基-2-羥基-丙基、3-己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己氧基-2-羥基-丙基、3-辛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辛氧基-2-羥基-丙基、6-乙基-3-己氧基-2-羥基-丙基、6-乙基-3-己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癸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癸氧基-2-羥基-丙基、3-十一烷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十一烷氧基-2-羥基-丙基、3-十二烷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十二烷氧基-2-羥基-丙基、3-十六烷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十六烷氧基-2-羥基-丙基、3-十八烷氧基環氧乙烷-2-羥基-丙基、3-十八烷氧基-2-羥基-丙基中之基。 <12>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相對於纖維素之無水葡萄糖單元1莫耳之選自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或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取代基的導入率較佳為0.001莫耳以上,更佳為0.00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01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0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1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2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3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4莫耳以上,且較佳為1.5莫耳以下,更佳為1.3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1.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0.8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0.6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0.5莫耳以下。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且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5%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75%以下。 <14>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由下述通式(3)表示, [化4][式中,R相同或不同,表示氫、或選自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取代基,m表示20以上且3000以下之整數,但全部R同時為氫之情形除外]。 <15>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通式(3)所表示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係R相同或不同,表示氫、或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或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者,但全部R同時為氫之情形除外,較佳為具有導入有上述取代基之纖維素單元之重複結構,且通式(3)中之m為100以上且2000以下。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熱塑性樹脂,較佳為飽和聚酯系樹脂、烯烴系樹脂、纖維素系樹脂、尼龍樹脂、氯乙烯樹脂、苯乙烯樹脂、乙烯醚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碸系樹脂,此處,作為飽和聚酯系樹脂,較佳為聚乳酸樹脂,作為烯烴系樹脂,較佳為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 <17>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硬化性樹脂,較佳為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可進行光硬化及/或熱硬化處理。 <19>如上述<18>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於光硬化處理中使用光聚合起始劑。 <20>如上述<19>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光聚合起始劑,較佳為苯乙酮類、二苯甲酮類、縮酮類、蒽醌類、9-氧硫 類、偶氮化合物、過氧化物、2,3-二烷基紫苑類化合物類、二硫醚化合物、秋蘭姆化合物類、氟胺化合物,更佳為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苄基甲基酮、1-(4-十二烷基苯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1-(4-異丙基苯基)-2-羥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二苯甲酮。 <21>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使用硬化劑。 <22>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且較佳為99.5質量%以下,更佳為99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 <23>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含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上,更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下。 <24>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樹脂組合物中之改質纖維素纖維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5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 <25>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可含有選自相容劑;塑化劑;結晶成核劑;填充劑(無機填充劑、有機填充劑);水解抑制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烴系蠟類或作為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之潤滑劑;紫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防霧劑;光穩定劑;顏料;防黴劑;抗菌劑;發泡劑;界面活性劑;澱粉類、海藻酸等多糖類;明膠、動物膠、酪蛋白等天然蛋白質;單寧、沸石、陶瓷、金屬粉末等無機化合物;香料;流動調整劑;調平劑;導電劑;紫外線分散劑;消臭劑中之添加劑作為上述以外之其他成分。 <26>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可利用亨舍爾混合機等將含有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的樹脂、上述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及進而視需要之各種添加劑之原料進行攪拌,或者使用密閉式捏合機、單軸或雙軸擠出機、開口滾筒型混練機等公知之混練機,藉由熔融混練或溶劑澆鑄法進行製備。 <27>一種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驟:將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的樹脂、與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改質纖維素纖維進行混合。 <28>如上述<27>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於纖維素系原料中,於鹼之存在下與選自具有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及具有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中之化合物進行反應。 <29>如上述<28>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纖維素系原料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5 μm以上,更佳為7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μm以上,且較佳為10,000 μm以下,更佳為5,0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00 μm以下,進而更佳為100 μm以下。 <30>如上述<28>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纖維素系原料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1 nm以上,更佳為2 nm以上,進而較佳為3 n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nm以上,且較佳為500 nm以下,更佳為3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nm以下,進而更佳為80 nm以下。 <31>如上述<28>至<30>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纖維素系原料中之纖維素含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且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 <32>如上述<28>至<31>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纖維素系原料中之水分含量較佳為0.01質量%以上,更佳為0.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且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 <33>如上述<28>至<32>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將鹼混合於纖維素系原料中。 <34>如上述<28>至<33>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鹼,較佳為選自由鹼金屬氫氧化物、鹼土金屬氫氧化物、一~三級胺、四級銨鹽、咪唑及其衍生物、吡啶及其衍生物、以及烷氧化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 <35>如上述<3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鹼金屬氫氧化物及鹼土金屬氫氧化物,係選自由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鋰、氫氧化鈣、及氫氧化鋇所組成之群。 <36>如上述<3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一~三級胺,係選自由乙二胺、二乙基胺、脯胺酸、N,N,N',N'-四甲基乙二胺、N,N,N',N'-四甲基-1,3-丙二胺、N,N,N',N'-四甲基-1,6-己二胺、三(3-二甲基胺基丙基)胺、N,N-二甲基環己基胺、及三乙胺所組成之群。 <37>如上述<3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四級銨鹽,係選自由氫氧化四丁基銨、氯化四丁基銨、氟化四丁基銨、溴化四丁基銨、氫氧化四乙基銨、氯化四乙基銨、氟化四乙基銨、溴化四乙基銨、氫氧化四甲基銨、氯化四甲基銨、氟化四甲基銨、及溴化四甲基銨所組成之群。 <38>如上述<3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咪唑及其衍生物,係選自由1-甲基咪唑、3-胺基丙基咪唑、及羰基二咪唑所組成之群。 <39>如上述<3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吡啶及其衍生物,係選自由N,N-二甲基-4-胺基吡啶、及甲基吡啶所組成之群。 <40>如上述<3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烷氧化物,係選自由甲醇鈉、乙醇鈉、及第三丁醇鉀所組成之群。 <41>如上述<28>至<40>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鹼之量相對於纖維素系原料之無水葡萄糖單元,較佳為0.01當量以上,更佳為0.05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2當量以上,且較佳為10當量以下,更佳為8當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當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當量以下。 <42>如上述<28>至<41>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具有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較佳為下述通式(1A)所示之非離子性氧伸烷基化合物,作為該化合物之總碳數,為5以上,較佳為6以上,更佳為8以上,進而較佳為12以上,且為32以下,較佳為27以下,更佳為22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4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 [化5][式中,R1 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 <43>如上述<42>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通式(1A)中之R1 之碳數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6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 <44>如上述<42>或<43>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通式(1A)所示之化合物,係選自由1,2-環氧己烷、1,2-環氧癸烷、及1,2-環氧十八烷所組成之群。 <45>如上述<28>至<41>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具有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較佳為下述通式(2A)所示之非離子性縮水甘油醚化合物,作為該化合物之總碳數,為5以上,較佳為6以上,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且為100以下,較佳為75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下。 [化6][式中,R1 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A表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n表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 <46>如上述<45>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通式(2A)中之R1 之碳數較佳為4以上,更佳為6以上,且較佳為27以下,更佳為22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6以下,進而較佳為12以下。 <47>如上述<45>或<46>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通式(2A)中之A之碳數較佳為2以上,且較佳為4以下,更佳為3以下。 <48>如上述<45>至<47>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通式(2A)中之n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 <49>如上述<45>至<48>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通式(2A)所示之化合物,係選自由丁基縮水甘油醚、2-乙基己基縮水甘油醚、十二烷基縮水甘油醚、硬脂基縮水甘油醚、聚氧伸烷基烷基醚所組成之群。 <50>如上述<27>至<49>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具有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及/或具有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之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對於纖維素系原料之無水葡萄糖單元,較佳為0.01當量以上,更佳為0.1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3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5當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當量以上,且較佳為10當量以下,更佳為8當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5當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當量以下。 <51>如上述<28>至<50>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溶劑,可使用水、異丙醇、第三丁醇、二甲基甲醯胺、甲苯、甲基異丁基酮、乙腈、二甲基亞碸、二甲基乙醯胺、1,3-二甲基-2-咪唑啶酮、己烷、1,4-二烷、及該等之混合物。 <52>如上述<51>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溶劑之使用量,相對於纖維素系原料100質量份,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7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0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5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0質量份以下。 <53>如上述<28>至<52>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反應溫度,較佳為40℃以上,更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且較佳為120℃以下,更佳為11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下。 <54>如上述<28>至<53>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反應時間,較佳為3小時以上,更佳為6小時以上,進而較佳為10小時以上,且較佳為60小時以下,更佳為48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36小時以下。 <55>如上述<28>至<54>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反應後進而進行公知之微細化處理。 <56>如上述<27>至<55>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下之步驟: 步驟(1):於鹼存在下將選自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32以下之非離子性氧伸烷基化合物及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100以下之非離子性縮水甘油醚化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化合物經由醚鍵向纖維素系原料導入而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的步驟; 步驟(2):將步驟(1)中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與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進行混合的步驟。 <57>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家電零件用包裝材料、汽車零件、三維造形用樹脂等各種用途。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而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再者,該實施例只是本發明之例示,並非進行任何限定者。例中之份只要沒有特別記載,則為質量份。再者,所謂「常壓」,表示101.3 kPa,所謂「常溫(室溫)」,表示25℃。 具有取代基之化合物之製造例1 聚氧伸烷基烷基醚化劑之製造 使聚氧乙烯(13)-正烷基(C12)醚(花王公司製造,Emulgen120,烷基鏈長;n-C12,氧伸乙基之莫耳平均聚合度;13)250 kg溶解並添加至1000 L之反應槽中,進而投入溴化四丁基銨(廣榮化學工業公司製造)3.8 kg、表氯醇(Dow Chemical公司製造)81 kg、甲苯83 kg,進行攪拌、混合。一面將槽內溫度維持為50℃,一面進行攪拌,以1小時滴加48質量%氫氧化鈉水溶液(南海化學公司製造)130 kg。滴加結束後,於將槽內溫度維持為50℃之狀態下進行6小時攪拌、熟成。熟成結束後,利用水250 kg將反應混合物水洗6次而將鹽及鹼去除,其後,於減壓(6.6 kPa)下將有機相升溫至90℃,將殘留之表氯醇、溶劑及水蒸餾去除。於減壓下,進而吹入水蒸氣250 kg而將低沸點化合物去除,從而獲得具有下式(4)之結構之正烷基(C12)聚氧乙烯(13)縮水甘油醚240 kg。 [化7]具有取代基之化合物之製造例2 硬脂基縮水甘油醚之製造 將硬脂醇(花王公司製造,Kalcol 8098)10 kg、溴化四丁基銨(廣榮化學工業公司製造)0.36 kg、表氯醇(Dow Chemical公司製造)7.5 kg、己烷10 kg投入至100 L反應槽中,於氮氣環境下進行混合。一面將混合液保持為50℃,一面歷時30分鐘滴加48質量%氫氧化鈉水溶液(南海化學公司製造)12 kg。滴加結束後,進而以50℃進行4小時熟成後,利用水13 kg反覆進行水洗8次,而將鹽及鹼去除。其後,將槽內溫度升溫至90℃,自上層將己烷蒸餾去除,於減壓下(6.6 kPa)進而吹入水蒸氣而將低沸點化合物去除。脫水後,於槽內溫度250℃、槽內壓力1.3 kPa下進行減壓蒸餾,藉此獲得白色之硬脂基縮水甘油醚8.6 kg。 纖維素系原料之製造例1 鹼處理甘蔗渣之製造 向甘蔗渣(甘蔗之榨完殘渣)100質量份(乾燥重量),以處理液整體計成為水937質量份、氫氧化鈉15.2質量份之方式添加顆粒狀之氫氧化鈉及離子交換水,於高壓釜(TOMY SEIKO公司製造,LSX-700)中以溫度120℃進行2小時加熱處理。處理後,進行過濾、離子交換水清洗,於70℃下進行真空乾燥一晝夜,藉此獲得鹼處理甘蔗渣(纖維狀,平均纖維徑24 μm,纖維素含量70質量%,水分含量3質量%)。 纖維素系原料之製造例2 粉末纖維素A之製造 稱取以乾燥質量計100 g之針葉樹之漂白牛皮紙漿(以後簡稱為NBKP,Fletcher-challenge-canada公司製造,「Machenzie」,CSF 650 ml,纖維狀,平均纖維徑24 μm,纖維素含量90質量%,水分含量5質量%),投入至批次式振磨機(中央化工機公司製造「MB-1」:容器總容積3.5 L,桿使用f30 mm、長度218 mm、剖面形狀為圓形之SUS304製桿13根,桿填充率57%)中,進行20分鐘粉碎處理,藉此獲得粉末纖維素A(平均纖維徑25 μm,結晶度35%,水分含量3質量%)。 實施例4<丙烯酸系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使用針葉樹之漂白牛皮紙漿(NBKP)作為纖維素系原料。向已絕乾之NBKP 1.5 g添加二甲基甲醯胺6.0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DMF)及N,N-二甲基-4-胺基吡啶1.8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DMAP,1.6當量/AGU:假設纖維素原料全部由無水葡萄糖單元構成而算出,以下相同),均勻地混合後,添加1,2-環氧己烷4.6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5當量/AGU),於密閉後於9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和光純藥公司製造)進行中和,利用DMF及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進行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0.25 g投入至DMF 49.75 g中,利用均質器(PRIMIX公司製造,T.K.ROBOMIX)以3000 rpm(周速4.7 m/s)攪拌30分鐘後,利用高壓均質器(吉田機械公司製造,「NanoVater L-ES」)於100 MPa下進行10行程處理,藉此獲得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於DMF中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固形物成分濃度0.5質量%)。 將上述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40 g、與作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之UV-3310B(日本合成化學公司製造)2.0 g進行混合,使用高壓均質器,於60 MPa下進行1行程,於100 MPa下進行1行程而進行微細化處理。添加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和光純藥公司製造)0.08 g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使用自轉公轉式攪拌機 去泡攪拌太郎(Thinky公司製造)攪拌7分鐘。使用棒式塗佈機,將所獲得之清漆以塗佈厚度2 mm進行塗佈。以80℃乾燥120分鐘而將溶劑去除。使用UV照射裝置(Fusion Systems Japan製造,Light Hammer10)照射200 mJ/cm2 而進行光硬化,從而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5<丙烯酸系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向已絕乾之NBKP 1.5 g添加DMF 6.0 g及DMAP 1.8 g(1.6當量/AGU),均勻地混合後,添加1,2-環氧癸烷7.2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5當量/AGU),於密閉後於9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進行中和,利用DMF及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0.25 g投入至甲基乙基酮49.75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MEK)中,利用均質器以3000 rpm攪拌30分鐘後,利用高壓均質器,於100 MPa下進行10行程處理,藉此獲得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於MEK中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固形物成分濃度0.5質量%)。 使用上述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40 g,進行與實施例4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1<丙烯酸系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向已絕乾之NBKP 1.5 g添加DMF 6.0 g及DMAP 1.8 g(1.6當量/AGU),均勻地混合後,添加1,2-環氧十八烷24.8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10當量/AGU),於密閉後於9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進行中和,利用DMF及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0.25 g投入至MEK 49.75 g中,利用均質器以3000 rpm攪拌30分鐘後,利用高壓均質器以100 MPa進行10行程處理,藉此獲得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於MEK中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固形物成分濃度0.5質量%)。 使用上述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40 g,進行與實施例4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2<丙烯酸系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將反應試劑變更為丁基縮水甘油醚(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將試劑添加量設為6.0 g(5當量/AGU),除此以外,使用與實施例4相同之手法,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使用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備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使用該分散體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3<丙烯酸系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將反應試劑變更為2-乙基己基縮水甘油醚(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將試劑添加量設為8.6 g(5當量/AGU),除此以外,使用與實施例4相同之手法,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使用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備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使用該分散體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4<丙烯酸系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向已絕乾之NBKP 1.5 g添加乙腈6.0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及氫氧化四丁基銨2.7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10%水溶液,TBAH,0.8當量/AGU),均勻地混合後,添加具有取代基之化合物之製造例2中所製備之硬脂基縮水甘油醚31.0 g(6當量/AGU),於密閉後於7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進行中和,利用DMF及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0.25 g投入至甲苯49.75 g中,利用均質器以3000 rpm攪拌30分鐘後,利用高壓均質器於100 MPa下進行10行程處理,藉此獲得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於甲苯中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固形物成分濃度0.5質量%)。 使用所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6<丙烯酸系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將纖維素系原料變更為預先溶劑置換為DMF之微纖維化纖維素1.5 g(以固形物成分含量計)(Daicelfinechem公司製造,商品名「Celish FD100-G」,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平均纖維寬度100 nm以下),且於追加中不添加溶劑,除此以外,使用與實施例5相同之手法,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0.25 g投入至DMF 49.75 g中,使用磁攪拌器,於室溫下以1500 rpm攪拌1小時,藉此獲得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於DMF中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固形物成分濃度0.5質量%)。 使用上述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40 g,且不進行利用高壓均質器之微細化處理,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4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7<丙烯酸系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向已絕乾之NBKP 1.5 g添加乙腈6.0 g及氫氧化四丁基銨2.7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10%水溶液,TBAH,0.8當量/AGU),均勻地混合後,添加於具有取代基之化合物之製造例1中所製備之聚氧伸烷基烷基醚化劑22.6 g(3當量/AGU),於密閉後於7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進行中和,利用DMF及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洗淨,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0.25 g投入至MEK 49.75 g中,利用均質器以3000 rpm攪拌30分鐘後,利用高壓均質器於100 MPa下進行10行程處理,藉此獲得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於MEK中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固形物成分濃度0.5質量%)。 使用上述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40 g,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5<使用LBKP作為原料> 使用源自桉樹之闊葉樹漂白牛皮紙漿(以後簡稱為LBKP,CENIBRA公司製造,纖維狀,平均纖維徑24 μm,纖維素含量90質量%,水分含量5質量%)作為原料纖維素。將已絕乾之LBKP 100 g投入至安裝有回流管與滴液漏斗之捏合機(入江商會公司製造,PNV-1型,容積1.0 L)中,依序添加6.4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00 g(0.26當量/AGU)及異丙醇100 g後,於室溫下以50 rpm攪拌30分鐘而均勻地進行混合。進而以1分鐘滴加1,2-環氧己烷92.7 g(1.5當量/AGU),一面進行攪拌一面於70℃回流條件下進行24h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進行中和,利用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使用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備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使用該分散體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6<使用HYP作為原料> 將所使用之原料變更為源自雲杉之HighYieldPulp(下文簡稱為HYP,Rottneros公司製造,纖維狀,平均纖維徑28 μm,纖維素含量55質量%,水分含量15質量%),除此以外,使用與實施例35相同之手法,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使用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備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使用該分散體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7<使用ARBOCEL作為原料> 將所使用之原料變更為ARBOCEL BC200(下文簡稱為ARBOCEL,Rettenmaier公司製造,粉末狀,平均纖維徑65 μm,纖維素含量90質量%,水分含量5質量%),除此以外,使用與實施例35相同之手法,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使用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備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使用該分散體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8<使用粉末纖維素A作為原料> 將所使用之原料變更為纖維素系原料之製造例2中所製備之粉末纖維素A(粉末狀,平均纖維徑25 μm,纖維素含量90質量%,水分含量3質量%),除此以外,使用與實施例35相同之手法,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使用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備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使用該分散體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比較例1<丙烯酸系樹脂空白樣品> 使用MEK 10 mL代替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體,且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5 mm,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同等之處理,藉此製造厚度約0.1 mm之片狀丙烯酸系樹脂成形體。 比較例31<使用微纖維化纖維素(MFC)作為原料> 向預先將纖維素系原料溶劑置換為DMF之微纖維化纖維素1.5 g(以固形物成分含量計)(Daicelfinechem公司製造,商品名「Celish FD100-G」)添加6.4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5 g(0.26當量/AGU)及異丙醇1.5 g,均勻地混合後,添加氧化丙烯0.16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0.3當量/AGU),於密閉後於7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和光純藥公司製造)進行中和,利用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使用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備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使用該分散體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比較例32<使用微纖維化纖維素(MFC)作為原料> 將反應試劑變更為氧化丁烯(和光純藥製造),且將試劑添加量變更為0.40 g(0.6當量/AGU),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31相同之方式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厚度約0.1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8<環氧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使用纖維素系原料之製造例1中所製備之鹼處理甘蔗渣作為纖維素纖維。將已絕乾之鹼處理甘蔗渣100 g投入至安裝有回流管與滴液漏斗之捏合機(入江商會公司製造,PNV-1型,容積1.0 L)中,依序添加6.4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00 g(0.26當量/AGU)及異丙醇100 g後,於室溫下以50 rpm攪拌30分鐘而均勻地混合。進而以1分鐘滴加1,2-環氧己烷92.7 g(1.5當量/AGU),一面進行攪拌一面於70℃回流條件下進行24h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和光純藥公司製造)進行中和,利用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0.25 g投入至DMF 49.75 g中,利用均質器以3000 rpm攪拌30分鐘後,利用高壓均質器於100 MPa下進行10行程處理,藉此獲得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於DMF中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固形物成分濃度0.5質量%)。 將上述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50 g、與作為環氧樹脂之jER828(三菱化學公司製造)2.5 g進行混合,使用高壓均質器,於60 MPa下進行1行程,於100 MPa下進行1行程而進行微細化處理。向所獲得之溶液添加作為硬化劑之2-乙基-4-甲基咪唑(和光純藥公司製造)0.4 g,使用自轉公轉式攪拌機 去泡攪拌太郎(Thinky公司製造)攪拌7分鐘。使用棒式塗佈機將所獲得之清漆以塗佈厚度2 mm進行塗佈。以100℃乾燥1小時,將溶劑去除後,以150℃熱硬化2小時,而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環氧樹脂)之厚度約0.2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39<環氧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使用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以與實施例8相同之方式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環氧樹脂)之厚度約0.2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比較例2<環氧樹脂空白樣品> 使用DMF 10 mL代替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體,且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5 mm,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8同等之處理,藉此製造厚度約0.2 mm之片狀環氧樹脂成形體。 實施例9<聚苯乙烯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向已絕乾之NBKP 1.5 g添加DMF 6.0 g及DMAP 1.8 g(1.6當量/AGU),均勻地混合後,添加1,2-環氧己烷4.6 g(5當量/AGU),於密閉後於9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進行中和,利用DMF及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0.50 g投入至DMF 49.50 g中,利用均質器以3000 rpm攪拌30分鐘後,利用高壓均質器於100 MPa下進行10行程處理,藉此獲得經微細化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於DMF中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固形物成分濃度1.0質量%)。 將上述獲得之微細改質纖維素分散體15 g、聚苯乙烯樹脂(Sigma-Aldrich公司製造,數量平均分子量170,000,製造編號441147-1KG)1.5 g、DMF 30 g進行混合,使用磁攪拌器,於室溫下以1500 rpm攪拌12小時後,使用高壓均質器,於60 MPa下進行1行程,於100 MPa下進行1行程而進行微細化處理。其後,使用自轉公轉式攪拌機 去泡攪拌太郎(Thinky公司製造)攪拌7分鐘。將所獲得之清漆投入至直徑9 cm之玻璃製培養皿中,以100℃乾燥12小時而將溶劑去除,藉此製造包含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聚苯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2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比較例3<聚苯乙烯樹脂空白樣品> 使用DMF 15 g代替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分散體,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9同等之處理,藉此製造厚度約0.2 mm之片狀聚苯乙烯樹脂成形體。 實施例10<聚乙烯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將以與上述實施例8相同之方式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8.0 g不經微細化步驟直接添加至聚乙烯(Japan polyethylene公司製造,商品名:Novatec LL UF641)80 g中,使用混練機(東洋精機公司製造,Laboplastomill),於240℃下以轉數50 rpm進行8分鐘混練而獲得均勻混合物。使用壓製機(東洋精機公司製造,「Lab Press」),將該均一混合物依序於240℃、0.4 MPa下壓製1分鐘,於20 MPa下壓製1分鐘,繼而於80℃、0.4 MPa下壓製1分鐘,而製造包含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4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11<聚乙烯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進而添加順丁烯二酸酐改性聚丙烯(三洋化成公司製造,商品名:Youmex1001)2 g作為相容劑,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0相同之處理,而製造包含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相容劑2.5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4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40<聚乙烯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向已絕乾之NBKP 1.5 g添加DMF 6.0 g及N,N-二甲基-4-胺基吡啶1.8 g(和光純藥公司製造,DMAP,1.6當量/AGU),均勻地混合後,添加1,2-環氧己烷4.6 g(5當量/AGU),於密閉後於9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進行中和,利用DMF及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將所使用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變更為上述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0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4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41<聚乙烯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針對實施例40中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100 g(乾燥質量),預先投入至批次式振磨機(中央化工機公司製造「MB-1」:容器總容積3.5 L,桿使用f30 mm、長度218 mm、剖面形狀為圓形之SUS304製桿13根,桿填充率57%)中,進行20分鐘粉碎處理,藉此獲得粉末狀之改質纖維素纖維8.0 g,使用該粉末狀之改質纖維素纖維8.0 g,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0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4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42<聚乙烯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將所使用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變更為以與實施例3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0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4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實施例43<聚乙烯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將所使用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變更為以與實施例34相同之方式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0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4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比較例4<聚乙烯空白樣品> 不使用改質纖維素纖維,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0同等之處理,藉此製造厚度約0.4 mm之片狀聚乙烯樹脂成形體。 比較例5<相容劑之添加> 進而添加2 g作為相容劑之Youmex1001,除此以外,進行與比較例4相同之處理,而製造包含相容劑2.5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4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比較例33<聚乙烯樹脂複合體之製備> 向已絕乾之NBKP 1.5 g添加6.4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5 g(0.26當量/AGU)及異丙醇1.5 g,均勻地混合後,添加氧化丙烯0.16 g(0.3當量/AGU),於密閉後於70℃下進行24h靜置反應。反應後,利用乙酸進行中和,利用水/異丙醇混合溶劑充分地清洗,藉此將雜質去除,進而於50℃下真空乾燥一夜,藉此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 使用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進行與實施例10相同之處理,藉此製造包含改質纖維素纖維10質量%(相對於聚乙烯樹脂)之厚度約0.4 mm之片狀複合材料成形體。 針對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依據下述試驗例1~4之方法對取代基導入率、改質纖維素纖維及纖維素系原料之平均纖維徑、以及結晶結構之確認(結晶度)進行評價。又,針對成形體之特性,依據下述試驗例5~7之方法分別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1~5。 試驗例1(取代基導入率(取代度)) 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中所含有之疏水醚基之含量%(質量%)係依據Zeisel法算出,該Zeisel法係作為Analytical Chemistry, Vol.51, No.13, 2172 (1979),「日本藥典第十五修訂版(羥基丙基纖維素之分析方法之項)」等所記載之對纖維素醚之烷氧基之平均加成莫耳數進行分析的手法為人所知。於以下表示程序。 (i)向200 mL量瓶添加正十八烷0.1 g,利用己烷進行定容直至標線,而製備內標溶液。 (ii)將經精製、乾燥之改質纖維素纖維100 mg、己二酸100 mg準確稱量至10 mL小玻璃瓶中,添加氫碘酸2 mL並栓緊。 (iii)一面藉由攪拌器刀片將上述小玻璃瓶中之混合物進行攪拌,一面利用160℃之塊狀加熱器進行1小時加熱。 (iv)加熱後,向小玻璃瓶依序注入內標溶液3 mL、二乙醚3 mL,於室溫下攪拌1分鐘。 (v)利用氣相層析法(SHIMADZU公司製造,「GC2010Plus」)對小玻璃瓶中之分離為2相之混合物之上層(二乙醚層)進行分析。分析條件係如下所示。 管柱: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製造之DB-5(12 m,0.2 mm×0.33 μm) 管柱溫度:100℃→10℃/min→280℃(10 min Hold) 注射器溫度:300℃、檢測器溫度:300℃、注入量:1 μL 自所使用之醚化試劑之檢測量算出改質纖維素纖維中之醚基的含量(質量%)。 使用下述數式(1),自所獲得之醚基含量算出莫耳取代度(MS)(相對於無水葡萄糖單元1莫耳之取代基莫耳量)。 (數式1) MS=(W1/Mw)/((100-W1)/162.14) W1:改質纖維素纖維中之醚基之含量(質量%) Mw:導入之醚化試劑之分子量(g/mol) 試驗例2(纖維素系原料及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 纖維素系原料及改質纖維素纖維之纖維徑係藉由以下之手法求出。準確稱量已絕乾之樣品約0.3 g,於1.0 L之離子交換水中使用家庭用攪拌器攪拌1分鐘,使纖維溶解於水中。其後,進而添加離子交換水4.0 L,以變均勻之方式進行攪拌。自所獲得之水分散液進行回收並準確稱量約50 g作為測定液。利用Metso Automation公司製造之「Kajaani Fiber Lab」對所獲得之測定液進行分析,藉此獲得平均纖維徑。 試驗例3(微細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 使用光學顯微鏡(KEYENCE公司製造,「數位顯微鏡VHX-1000」)以倍率300~1000倍觀察所獲得之分散體,對所觀察到之纖維30根以上之平均值進行測量(進行四捨五入,於有效數字1位數內進行計算)。於利用光學顯微鏡之觀察較為困難之情形時,向纖維素纖維分散體進而添加溶劑而製備0.0001質量%之分散液,將該分散液滴加至雲母(mica)上並進行乾燥,將乾燥後所得者設為觀察試樣,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Nanoscope III Tapping mode AFM,Digital instrμment公司製造,探針係使用Nano sensors公司製造之Point Probe(NCH)),對該觀察試樣中之纖維素纖維之纖維高度進行測定。此時,於可確認到該纖維素纖維之顯微鏡圖像中,選出微細纖維素纖維5根以上,自該等之纖維高度算出平均纖維徑(分散體中之纖維徑)。再者,將於分散體中纖維凝集而無法分析之情形記載為「>10000」。 試驗例4(結晶結構之確認) 改質纖維素纖維之結晶結構係藉由使用RIGAKU公司製造之「RigakuRINT 2500VC X-RAY diffractometer」於以下之條件下進行測定而確認。測定條件係設為:X射線源:Cu/Kα-radiation、管電壓:40 kv、管電流:120 mA、測定範圍:繞射角2θ=5~45°、X射線之掃描速度:10°/min。測定用樣品係對面積320 mm2 ×厚度1 mm之顆粒進行壓縮而製造。又,纖維素I型結晶結構之結晶度係基於以下之式(A)算出所獲得之X射線繞射強度。 纖維素I型結晶度(%)=[(I22.6-I18.5)/I22.6]×100 (A) [式中,I22.6表示X射線繞射中之晶格面(002面)(繞射角2θ=22.6°)之繞射強度,I18.5表示非晶部(繞射角2θ=18.5°)之繞射強度]。 另一方面,於利用上述式(A)所獲得之結晶度為35%以下之情形時,就提高算出精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依據「木質科學實驗指南」(日本木材學會編)之P199-200之記載,基於以下之式(B)算出之值作為結晶度。 因此,於利用上述式(A)所獲得之結晶度為35%以下之情形時,可使用基於以下之式(B)算出之值作為結晶度。 纖維素I型結晶度(%)=[Ac/(Ac+Aa)]×100 (B) [式中,Ac表示X射線繞射中之晶格面(002面)(繞射角2θ=22.6°)、(011面)(繞射角2θ=15.1°)及(0-11面)(繞射角2θ=16.2°)之峰面積之總和,Aa表示非晶部(繞射角2θ=18.5°)之峰面積,各峰面積係藉由以高斯函數擬合所獲得之X射線繞射圖而求出] 試驗例5(儲存模數) 使用動態黏彈性裝置(SII公司製造,「DMS6100」),於氮氣環境下且於頻率1 Hz下以1分鐘2℃之比例使溫度自-50℃上升至200℃,於拉伸模式下對自所獲得之成形體以寬度5 mm、長度20mm切出之短條型樣品之儲存模數進行測量。表中所記載之儲存模數係括弧內之溫度之值,儲存模數(MPa)越高,強度越優異,因此高溫時之強度越高,表示耐熱性越優異。 試驗例6(線熱膨脹係數(CTE)) 使用熱應力應變測定裝置(精工電子公司製造,「EXSTAR TMA/SS6100」),於氮氣環境下以1分鐘5℃之比例使溫度上升,於拉伸模式下,將荷重設為25 g,而對寬度3 mm、長度20 mm之短條型樣品進行測量。線熱膨脹係數(CTE)係算出特定溫度範圍內之平均線熱膨脹係數而獲得。表中所記載之括弧內之數值係表示用於算出之溫度範圍,CTE較低則表示尺寸穩定性優異。 試驗例7(拉伸彈性模數) 於25℃之恆溫室中,使用拉伸壓縮試驗機(SHIMADZU公司製造,「Autograph AGS-X」),依據JIS K7113,藉由拉伸試驗而測定成形體之拉伸彈性模數。將經2號啞鈴衝壓而成之樣品以支點間距離80 mm進行設置,以十字頭速度10 mm/min進行測定。拉伸彈性模數更高則表示機械強度優異。 [表1] 表1 [表2] 表2 [表3] 表3 [表4] 表4 [表5] 表5 自表1~5可知,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含有特定之改質纖維素纖維,因此不論樹脂之種類或複合化之方法,均於廣泛之適用範圍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優異。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家電零件用包裝材料、汽車零件、三維造形用樹脂等各種工業用途。

Claims (10)

  1. 一種樹脂組合物,其含有: (A)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與 (B)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取代基經由醚鍵進行鍵結而具有纖維素I型結晶結構之改質纖維素纖維, -CH2 -CH(OH)-R1 (1) -CH2 -CH(OH)-CH2 -(OA)n -O-R1 (2) [式中,通式(1)及通式(2)中之R1 分別獨立表示碳數3以上且3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通式(2)中之n表示0以上且50以下之數,A表示碳數1以上且6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
  2. 如請求項1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為下述通式(3)所表示之改質纖維素纖維, [化1][式中,R相同或不同,表示氫、或選自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取代基,m表示20以上且3000以下之整數,但全部R同時為氫之情形除外]。
  3. 如請求項1或2之樹脂組合物,其中選自通式(1)所表示之取代基及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取代基之導入率相對於無水葡萄糖單元1莫耳為0.001莫耳以上且1.5莫耳以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樹脂組合物,其中通式(2)所表示之取代基中之n為0以上且20以下之數,A為碳數2以上且3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烴基。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5 μm以上。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1 nm以上且500 nm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改質纖維素纖維之含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為0.5質量份以上且100質量份以下。
  8. 一種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係含有(A)選自由熱塑性樹脂、及選自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或聚醯亞胺樹脂中之硬化性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與(B)改質纖維素纖維的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且包含如下步驟: 於鹼存在下將選自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32以下之非離子性氧伸烷基化合物及每分子之總碳數為5以上且100以下之非離子性縮水甘油醚化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的化合物經由醚鍵向纖維素系原料導入而獲得改質纖維素纖維;以及 將所獲得之改質纖維素纖維與上述樹脂進行混合。
  9. 如請求項8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鹼為選自鹼金屬氫氧化物、鹼土金屬氫氧化物、一~三級胺、四級銨鹽、咪唑及其衍生物、吡啶及其衍生物、以及烷氧化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
  10. 如請求項8或9之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鹼之量相對於纖維素系原料中之無水葡萄糖單元為0.01當量以上且10當量以下。
TW105128881A 2015-09-07 2016-09-07 樹脂組合物 TWI7538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6047 2015-09-07
JP2015176047 2015-09-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720A true TW201718720A (zh) 2017-06-01
TWI753860B TWI753860B (zh) 2022-02-01

Family

ID=58239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8881A TWI753860B (zh) 2015-09-07 2016-09-07 樹脂組合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8169B2 (zh)
EP (1) EP3348619A4 (zh)
JP (1) JP6845641B2 (zh)
CN (1) CN107949605B (zh)
TW (1) TWI753860B (zh)
WO (1) WO20170434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85587A1 (en) * 2015-09-07 2019-06-20 Kao Corporation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
CN107949577B (zh) * 2015-09-07 2021-04-06 花王株式会社 改性纤维素纤维
JP7230327B2 (ja) 2017-12-19 2023-03-01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
JP7086679B2 (ja) * 2018-03-30 2022-06-20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23362B2 (ja) * 2018-05-31 2023-02-16 兵庫県公立大学法人 エポキシ化セルロースの製造方法
US20210222006A1 (en) * 2018-06-01 2021-07-22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Highly Heat-Resistant Resin Composite Including Chemically Modified, Fine Cellulose Fibers
US20210230795A1 (en) * 2018-06-12 2021-07-29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 and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
JP7250602B2 (ja) * 2019-04-18 2023-04-03 花王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EP4006097A4 (en) * 2019-07-31 2023-08-23 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 Ltd.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RESIN COMPOSITION
JP7088888B2 (ja) * 2019-08-29 2022-06-2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繊維状セルロース複合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21143239A (ja) * 2020-03-11 2021-09-24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繊維状セルロース、繊維状セルロース複合樹脂及び繊維状セルロースの製造方法
JP2021191848A (ja) * 2020-06-03 2021-12-16 花王株式会社 接着剤組成物
CN114773815B (zh) * 2022-05-24 2023-06-16 新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不饱和聚酯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2814A (ja) * 1988-11-24 1990-05-31 Hitachi Chem Co Ltd 強化樹脂組成物
ATE108190T1 (de) * 1989-01-31 1994-07-15 Union Carbide Chem Plastic Polysaccharide mit alkaryl- oder aralkyl- hydrophoben und latexzusammensetzungen, die die polysaccharide enthalten.
US5504123A (en) * 1994-12-20 1996-04-02 Union Carbide Chemicals & Plastics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ual functional cellulosic additives for latex compositions
DE19548323A1 (de) * 1995-12-22 1997-06-26 Bayer Ag Thermoplastische verarbeitbare, biologisch abbaubare Formmassen
SE514347C2 (sv) * 1998-08-06 2001-02-12 Akzo Nobel Nv Nonjonisk cellulosaeter och dess användning som förtjockningsmedel i färgkompositioner
US6248880B1 (en) 1998-08-06 2001-06-19 Akzo Nobel Nv Nonionic cellulose ether with improve thickening properties
FR2784107B1 (fr) 1998-09-15 2005-12-09 Rhodia Chimie Sa Microfibrilles de cellulose a surface modifiee, leur procede de preparation, et leur utilisation
JP3007622B1 (ja) * 1998-11-11 2000-02-07 花王株式会社 低粘度多糖誘導体水溶液の製造法
FR2800378A1 (fr) 1999-11-03 2001-05-04 Saint Louis Sucre Sa Microfibrilles de cellulose i comportant des groupements ethers substitues en surface a des groupements hydroxyles, leur procede de preparation et leur utilisation
SE526356C2 (sv) 2003-12-15 2005-08-30 Akzo Nobel Nv Associativa vattenlösliga cellulosaetrar
US7932309B2 (en) * 2005-11-04 2011-04-26 Hercules Incorporated Ether derivatives of raw cotton linters for water-borne coatings
JP5398180B2 (ja) 2007-06-11 2014-01-29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リグニン含有ミクロフィブリル化植物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44262A (ja) * 2007-12-11 2009-07-02 Kri Inc 表面修飾セルロース短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86833B2 (ja) * 2008-02-21 2014-09-10 花王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JP5350953B2 (ja) * 2008-09-30 2013-11-2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疎水化されたセルロース系繊維を含む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77754B2 (ja) 2010-03-05 2015-02-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とその製造方法、複合樹脂組成物、成形体
JP2014193959A (ja) * 2013-03-28 2014-10-09 Oji Holdings Corp 植物繊維含有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46115B2 (ja) * 2013-05-09 2017-06-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セルロース繊維、ゴム組成物、加硫ゴム組成物およびタイヤ
CN107949577B (zh) 2015-09-07 2021-04-06 花王株式会社 改性纤维素纤维
JP6691759B2 (ja) 2015-10-06 2020-05-13 花王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48619A1 (en) 2018-07-18
CN107949605A (zh) 2018-04-20
JP2017052940A (ja) 2017-03-16
US10738169B2 (en) 2020-08-11
TWI753860B (zh) 2022-02-01
US20190023859A1 (en) 2019-01-24
JP6845641B2 (ja) 2021-03-24
EP3348619A4 (en) 2019-05-01
CN107949605B (zh) 2020-09-25
WO2017043452A1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18720A (zh) 樹脂組合物
US10906993B2 (en)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s
Fei et al. Efficient toughening of epoxy–anhydride thermosets with a biobased tannic acid derivative
JP5823599B2 (ja)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Ye et al. Lignosulfonate as reinforcement in polyvinyl alcohol film: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interaction analysis
JP2015143337A (ja)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JP6809849B2 (ja) ゴム組成物
JP6779158B2 (ja) 改質セルロース繊維の製造方法
TW201837058A (zh) 改質纖維素纖維之製造方法
JP6829566B2 (ja) 改質セルロース繊維
JP6856992B2 (ja) 改質セルロース繊維
JP2018104703A (ja) 樹脂組成物
Su et al. Heterogeneous epoxidation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and the toughening effect toward epoxy resin
Nayak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co-friendly recycled polymer composit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JP2021006628A (ja) 改質セルロースの製造方法
JP7374894B2 (ja) 改質セルロース繊維の製造方法及び改質セルロース繊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