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7588A - 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霧化單元 - Google Patents

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霧化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7588A
TW201707588A TW105120149A TW105120149A TW201707588A TW 201707588 A TW201707588 A TW 201707588A TW 105120149 A TW105120149 A TW 105120149A TW 105120149 A TW105120149 A TW 105120149A TW 201707588 A TW201707588 A TW 2017075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liquid holding
resistance heating
holding member
cylindr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2908B (zh
Inventor
鈴木晶彦
竹内学
中野拓磨
山田学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7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7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29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29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6Heater element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oupling elements or hol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70Manufact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4Wic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 H05B3/4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arranged within rods or tubes of insulating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10Devices using liqu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30Devices using two or more structurally separated inhalable precursors, e.g. using two liquid precursors in two cartridg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17Manufactur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hea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1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2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gaseous material

Landscapes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Devices For Medical Bathing And Washing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一種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係具備:步驟A,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電阻發熱體,該基底構件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步驟B,以前述軸作為旋轉軸使前述基底構件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從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分離;以及步驟C,以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保持霧氣源的液體保持構件。

Description

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霧化單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不伴隨燃燒而是將霧氣(aerosol)源霧化之發熱體的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霧化單元。
以往,已知有一種不伴隨燃燒就吸嘗香味用的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係具備不伴隨燃燒而是將霧氣源霧化的霧化單元。霧化單元係具有:貯存器,用以蓄存霧氣源;液體保持構件,用以保持從貯存器供給來的霧氣源;以及發熱體(霧化部),用以將藉由液體保持構件所保持的霧氣源霧化。在此,發熱體,為具有螺旋形狀之線圈,且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形狀。液體保持構件,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形狀,且在與預定方向相對的正交方向,以與發熱體之外側側面接觸的方式所配置(例如,專利文獻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2-51722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15-504652號公報
第1特徵要旨在於提供一種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具備:步驟A,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電阻發熱體,該基底構件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步驟B,以前述軸作為旋轉軸使前述基底構件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從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分離;以及步驟C,以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保持霧氣源的液體保持構件。
第2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中,前述步驟C係在前述步驟A之後進行,且在前述步驟B之前進行。
第3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或第2特徵中,前述電阻發熱體係包含加熱前述霧氣源的加熱部分;前述步驟C係包含一邊使前述液體保持構件按壓前述加熱部分之內側側面或外側側面且一邊配置前述液體保持構件的步驟。
第4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至第3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電阻發熱體係包含加熱前述霧氣源的加熱部分;前述步驟C係包含以接觸前述加熱部分之內側側面或外側側面之全周的方式配置前述液體保持構件的步驟。
第5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至第4特徵中 之任一特徵中,前述步驟B係包含藉由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分離,而形成將藉由前述電阻發熱體所霧化後的霧氣引入至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內側的霧氣取入口的步驟。
第6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至第5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步驟B係包含藉由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分離,而在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內側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步驟。
第7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至第6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步驟C係包含在前述基底構件之外側側面配置有前述電阻發熱體的情況下,在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外側配置前述液體保持構件的步驟。
第8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至第7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基底構件為治具;前述步驟B係包含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全部從前述治具分離,且藉由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分離,而在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內側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且在前述步驟B之前具備步驟G,該步驟G係配置形成前述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構件。
第9特徵要旨在於在第8特徵中,前述步驟G係包含沿著前述治具之外側側面配置前述流路形成構件的步驟。
第10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至第9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基底構件為治具;前述步驟B係包含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全部從前述治具分離的步驟;且在前 述步驟B之前具備步驟E,該步驟E係在與前述預定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的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外側側面或內側側面,配置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具有筒狀之形狀的筒狀構件。
第11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0特徵中,前述步驟B係在將前述筒狀構件固定於前述霧化單元之外殼之後及/或將前述電阻發熱體固定於前述筒狀構件之後進行。
第12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0特徵或第11特徵中,前述筒狀構件係藉由第一筒狀構件及第二筒狀構件所構成;前述步驟E係包含將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在彼此分離的狀態下配置的步驟。
第13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2特徵中,前述第一筒狀構件之一部分或全部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一部分或全部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
第14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2特徵或第13特徵中,前述治具係具備卡止前述第一筒狀構件的第一卡止部分、以及卡止前述第二筒狀部分的第二卡止部分;前述步驟E係包含:步驟E1,在能藉由前述第一卡止部分來卡止前述第一筒狀構件的位置配置前述第一筒狀構件;以及步驟E2,在能藉由前述第二卡止部分來卡止前述第二筒狀構件的位置配置前述第二筒狀構件。
第15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2特徵至第14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治具係包含具有第一外徑的第一支 承部分、以及具有比前述第一外徑更小之第二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前述第一筒狀構件之內徑係與前述第一外徑對應;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內徑係與前述第二外徑對應;前述步驟E係包含:步驟E3,在前述正交方向的前述第一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配置前述第一筒狀構件;以及步驟E4,在前述正交方向的前述第二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配置前述第二筒狀構件。
第16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2特徵至第15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治具係包含具有第一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以及具有比前述第一外徑更小之第二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前述步驟E或E1或E3係包含使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從前述第二支承部分側朝向前述第一支承部分側滑動的步驟;前述步驟E或E2或E4係包含使前述第二筒狀構件從前述第二支承部分側朝向前述第一支承部分側滑動的步驟。
第17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2特徵至第16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治具係包含具有第一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以及具有比前述第一外徑更小之第二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前述步驟C係包含使前述液體保持構件從前述第二支承部分側朝向前述第一支承部分側滑動的步驟。
第18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2特徵至第16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治具係包含具有第一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以及具有比前述第一外徑更小之第二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係設置於前述第一支承部 分之側面;前述步驟A係包含在前述第一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外側側面配置前述電阻發熱體的步驟。
第19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至第18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步驟C係包含:步驟C1,使滑動用構件沿著與前述預定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的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外側側面滑動;步驟C2,將前述液體保持構件沿著前述正交方向的前述滑動用構件之外側側面配置;以及步驟C3,在前述步驟C1及前述步驟C2之後,從前述液體保持構件與前述電阻發熱體之間,藉由滑動前述滑動用構件而拆除。
第20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至第8特徵中之任一特徵中,前述基底構件為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具有筒狀之形狀的筒狀構件。
第21特徵要旨在於在第20特徵中,前述筒狀構件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該製造方法並具備:步驟D,電性連接前述筒狀構件和前述電阻發熱體。
第22特徵要旨在於在第20特徵或第21特徵中,前述筒狀構件係藉由第一筒狀構件及第二筒狀構件所構成;前述步驟A係包含跨越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雙方而配置前述電阻發熱體的步驟;前述步驟B係包含在維持前述電阻發熱體已橫跨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雙方而配置的狀態下,使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彼此分離的步驟。
第23特徵要旨在於在第1特徵中,前述基底構件為筒狀構件;前述步驟A係包含以沿著形成於前述筒狀構件之外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前述電阻發熱體的步驟;前述步驟B及前述步驟C係包含藉由前述筒狀構件之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一部分從前述筒狀構件分離,使配置於前述筒狀構件之內側的前述液體保持構件之一部分從前述筒狀構件分離,且藉由該液體保持構件之一部分的膨脹,使該液體保持構件之一部分接觸或接近該電阻發熱體之一部分的步驟。
第24特徵要旨在於提供一種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具備:步驟A,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電阻發熱體,該基底構件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步驟C,以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保持霧氣源的液體保持構件,或步驟C4,藉由以前述軸作為旋轉軸使前述基底構件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從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分離而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保持霧氣源的液體保持構件;以及步驟F,將前述電阻發熱體及前述液體保持構件收容於前述外殼內。
第25特徵要旨在於提供一種霧化單元,具備:基底構件,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電阻發熱體,以沿著形成於前述基底構件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所配置;液體保持構件,以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 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或是,藉由以前述軸作為旋轉軸使前述基底構件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從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分離的步驟B而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所配置,且保持霧氣源;以及外殼,收容前述電阻發熱體及前述液體保持構件。
在上述的第15特徵中,所謂「對應」係指以下的意義。第一、在治具(第一支承部分或第二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與筒狀構件(第一筒狀構件及第二筒狀構件)之內側側面之間夾設電阻發熱體的事例中,「對應」係指筒狀構件之內側側面能夠沿著已配置於治具之外側側面的電阻發熱體滑動,且如已配置於治具之外側側面的電阻發熱體和筒狀構件之內側側面接觸般的筒狀構件之內徑與治具之外徑的大小之關係。第二、在治具之外側側面與筒狀構件之內側側面之間未夾設電阻發熱體的事例中,「對應」係指筒狀構件之內側側面能夠沿著治具之外側側面滑動,且如在筒狀構件已配置於治具之外側側面的狀態中筒狀構件之中心軸不從治具之中心軸偏移般的筒狀構件之內徑與治具之外徑的大小之關係。另外,在治具或筒狀構件是藉由具有彈性的構件所構成的情況下,「外徑」及「內徑」,係指筒狀構件已配置於治具之外側側面之後的狀態下之尺寸。
在上面所述的第15特徵中,在正交方向的第一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配置第一筒狀構件的步驟E3,較佳是比在正交方向的第二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配置第二筒狀構件的步驟E4之前進行。藉由如此的方法,可輕易地進 行第一筒狀構件和第二筒狀構件之配置。
在上述的特徵中,步驟C較佳是在步驟E之後進行。藉由如此的方法,可輕易地進行液體保持構件、第一筒狀構件、第二筒狀構件之配置。
在上述的特徵中,步驟B較佳是在步驟C2及步驟C3之前進行。藉由如此的方法,可盡早使基底構件分離,在短時間內將基底構件沿用於下一個半製品製造,而可提高霧化單元之生產性。
在上述的第24特徵中,步驟F較佳是在基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已從外殼露出的狀態下進行。藉由如此的方法,容易在霧化單元使用前,藉由基底構件之旋轉使電阻發熱體從凹槽或突起分離。
在上述的第25特徵中,基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從外殼露出為較佳。藉由如此的構成,容易在霧化單元使用前,藉由基底構件之旋轉使電阻發熱體從凹槽或突起分離。
在上述的特徵中,電阻發熱體亦可為藉由具有螺旋形狀的金屬線所形成,而為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之形狀的線圈。亦即,步驟A亦可包含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盤繞非線圈狀之金屬線,藉此使非線圈狀之金屬線成為線圈狀之金屬線的步驟。
11‧‧‧貯存器
12‧‧‧液體保持構件
13‧‧‧發熱體
13A‧‧‧加熱部分
13B1‧‧‧第一端部分
13B2‧‧‧第二端部分
13C、13D‧‧‧電力供給構件
14‧‧‧筒狀構件
141‧‧‧筒狀構件(第一筒狀構件)
142‧‧‧筒狀構件(第二筒狀構件)
15‧‧‧被覆構件
16‧‧‧帽蓋
17、171、172‧‧‧凸緣
18‧‧‧導線
19‧‧‧液量調整構件
19A、19B‧‧‧開口
21‧‧‧支承構件
100‧‧‧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香味吸嘗器)
110‧‧‧吸嘗器本體
110X‧‧‧吸嘗器外殼
111‧‧‧霧化單元
111C‧‧‧連接部分
111O‧‧‧煙嘴側開口
111X‧‧‧霧化單元外殼
111X1‧‧‧外殼帽蓋體
111X2‧‧‧外殼筒體
112‧‧‧電裝單元
112A‧‧‧進氣口
112X‧‧‧電裝單元外殼
130‧‧‧匣體
130O‧‧‧出氣口
131‧‧‧匣體外殼
132‧‧‧香味源
133A‧‧‧網格
133B‧‧‧濾嘴
300‧‧‧基底構件
310‧‧‧第一支承部分
320‧‧‧第二支承部分
330‧‧‧基底部分
340‧‧‧段差部分
400‧‧‧滑動用構件
A‧‧‧預定方向
B‧‧‧正交方向
CP1‧‧‧第一接點
CP2‧‧‧第二接點
X‧‧‧軸
第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的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100之圖。
第2圖係顯示實施形態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3圖(A)係顯示第2圖所示的P-P剖面之圖;第3圖(B)係顯示第2圖所示的Q-Q剖面之圖。
第4圖(A)至(D)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5圖(A)至(C)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6圖(A)至(D)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7圖(A)及(B)係用以說明變更例2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8圖(A)及(B)係用以說明變更例3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9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4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10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5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11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6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12圖(A)至(E)係用以說明變更例7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13圖(A)至(D)係用以說明變更例8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14圖(A)至(E)係用以說明變更例9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15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0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16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1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17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2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18圖(A)及(B)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3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第19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4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20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5的霧化單元111之圖。
第21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5的液量調整構件19之圖。
第22圖(A)及(B)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6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加以說明。另外,以下之圖式記載中,對於相同或是類似的部分,係附記相同或是類似的符號。惟,圖式僅為示意圖,各尺寸之比率等係有與現實物不同的情況,應予留意。
從而,具體之尺寸等應參酌以下之說明來加以判斷。又,在圖之間亦包含彼此尺寸之關係或比率有所不同的部分。
[揭示之概要]
然而,在先前技術所涉及的霧化單元中,難以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的霧化單元。
揭示之概要的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係具備: 步驟A,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電阻發熱體,該基底構件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步驟B,以前述軸作為旋轉軸使前述基底構件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從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分離;以及步驟C,以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保持霧氣源的液體保持構件。
在揭示之概要中,因在霧化單元之製造步驟中,能藉由基底構件來支持電阻發熱體,故可抑制霧化單元之製造步驟中的電阻發熱體之變形,而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電阻發熱體的霧化單元。
〔實施形態〕
(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
以下,對於實施形態的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加以說明。第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的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100之圖。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100係供以不須伴隨燃燒即可吸嘗吸煙香氣風味成分的器具,具有沿著屬於從非煙嘴端朝向煙嘴端之方向的預定方向A延伸的形狀。第2圖係顯示實施形態的霧化單元111之圖。第3圖(A)係顯示第2圖所示的霧化單元111之P-P剖面的圖;第3圖(B)係顯示第2圖所示的霧化單元111之Q-Q剖面的圖。另外,以下,會有將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100僅稱為香味吸嘗器100之情形,應予留意。
如第1圖所示,香味吸嘗器100係具有吸嘗器本體110以及匣體130。
吸嘗器本體110係構成香味吸嘗器100的本體,具有能夠連接匣體130的形狀。具體而言,吸嘗器本體110係具有吸嘗器外殼110X,匣體130係連接於吸嘗器外殼110X的下游端。吸嘗器本體110係具有:不須伴隨燃燒即可將霧氣源霧化的霧化單元111;以及電裝單元112。霧化單元111及電裝單元112係收容於吸嘗器外殼110X。
在實施形態中,霧化單元111係具有構成吸嘗器外殼110X之一部分的霧化單元外殼111X。霧化單元111係具有:連接部分111C,對電裝單元112所具有的電源進行連接;以及煙嘴側開口111O,設置於連接部分111C的相反側。連接部分111C例如是與電源連接的連接器。煙嘴側開口111O為接受匣體130的開口,設置於煙嘴端側。如第2圖所示,霧化單元111係具有貯存器11、液體保持構件12、發熱體13、筒狀構件14(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被覆構件15、帽蓋16及凸緣17(凸緣171及凸緣172)。此等的構件係收容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霧化單元外殼111X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形狀(例如,圓筒形狀)。另外,在第2圖中省略了上述的連接部分111C,但是連接部分111C係設置於凸緣172的非煙嘴端側(電裝單元112側)。
貯存器11係蓄存霧氣源。貯存器11係具有適於複數次之吸吐(puff)動作所用的霧氣源之蓄存的構成 (尺寸、材料、構造等)。例如,貯存器11可為藉由樹脂網等之材料所構成的孔質體,亦可為用以蓄存霧氣源的空洞。貯存器11較佳是可於單位體積蓄存更多的霧氣源。貯存器11係只要配置於能夠對液體保持構件12供給霧氣源的位置即可,至少與液體保持構件12之一部分接觸。在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貯存器11的至少一部分在相對於預定方向A的正交方向B,配置於被覆構件15之外側為較佳。
液體保持構件12係保持從貯存器11所供給的霧氣源。液體保持構件12係具有:適於使能夠蓄存於貯存器11的霧氣源之一部分(例如,一次之吸吐動作所用的霧氣源)從貯存器11移動並保持於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的位置的構成(尺寸、材料、構造等)。液體保持構件12亦可為使霧氣源從貯存器11藉由毛細現象移動至液體保持構件12的構件。另外,液體保持構件12係藉由與貯存器11接觸來使霧氣源移動至液體保持構件12。貯存器11為空洞的情況時,液體保持構件12與貯存器11的接觸係指液體保持構件12露出於空洞(貯存器11)。惟,液體保持構件12係在霧氣源已充填於貯存器11之後,以與已充填於空洞(貯存器11)的霧氣源接觸之方式配置,應予留意。例如,液體保持構件12係藉由玻璃纖維或多孔質陶瓷所構成。例如,液體保持構件12為藉由玻璃纖維或多孔質陶瓷所構成的芯體。液體保持構件12較佳是具有能承受發熱體13之加熱的耐熱性。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液體保持 構件12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圓筒形狀。
在此,在正交方向B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至少一部分,係與發熱體13接觸或接近。另外,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近發熱體13,係指液體保持構件12保持有霧氣源時,發熱體13與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距離維持於使發熱體13與霧氣源的距離維持成能夠藉由發熱體13來將霧氣源霧化的程度。發熱體13與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距離雖亦取決於霧氣源、液體保持構件12的種類、發熱體13的溫度等,但是例如可考慮3mm以下,較佳為1mm以下。又,由於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近發熱體13係指發熱體13與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距離維持於能夠藉由發熱體13來將霧氣源霧化的程度,所以在發熱體13與霧氣源之間隔著某物而使霧氣源無法由發熱體13霧化的狀態或霧氣源之霧化受阻礙的狀態時,就不可謂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近發熱體13。
在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A)所示,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係與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接觸或接近。另一方面,如第3圖(B)所示,在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一端部分13B1之間係隔著筒狀構件141,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係不與發熱體13的第一端部分13B1接觸或接近。同樣地,在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二端部分13B2之間係隔著筒狀構件142,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 係不與發熱體13的第二端部分13B2接觸或接近。
又,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正交方向B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至少一部分係藉由被覆構件15所被覆。
發熱體13係將藉由液體保持構件12所保持的霧氣源霧化的霧化部之一例。在實施形態中,發熱體13為藉由供給至發熱體13的電源輸出而發熱的電阻發熱體。再者,發熱體13為藉由具有螺旋形狀的金屬線所形成,且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之形狀的線圈。又,發熱體13的內側,係形成作為從煙嘴端(第1圖所示的出氣口130O)所吸入的空氣之流路的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發熱體13之內側較佳是中空。
在此,發熱體13係具有加熱部分13A、第一端部分13B1及第二端部分13B2。發熱體13中,在金屬線上隔著間隔,設置有與電源之第一極電性連接的第一接點;以及與電源之第二極側電性連接的第二接點。在實施形態中,第一接點係藉由第一端部分13B1及筒狀構件141構成。同樣地,第二接點係藉由第二端部分13B2及筒狀構件142構成。
加熱部分13A係藉由在金屬線上配置成彼此最近的第一接點與第二接點之間的金屬線所構成。第一端部分13B1係藉由在金屬線上加熱部分13A之一方的外側的金屬線(在實施形態中,為空氣流路中之下游側的金屬線)所構成。第二端部分13B2係藉由在金屬線上加熱部分13A 之另一方的外側的金屬線(在實施形態中,為空氣流路中之上游側的金屬線)所構成。形成加熱部分13A、第一端部分13B1及第二端部分13B2的金屬線之節距為相同。另外,所謂「節距」,係指在預定方向A彼此鄰接的金屬線之間隔,應予留意。所謂金屬線之節距為相同,並非指金屬線之節距嚴密地相同,而是指金屬線之節距實質相同。所謂實質相同係指形成加熱部分13A、第一端部分13B1及第二端部分13B2的金屬線之節距未刻意設定差異,並且容許因製造誤差等所引起的程度之差異。
筒狀構件14係具有筒狀形狀,包含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係具有形成從進氣口112A連通至出氣口130O(煙嘴端)的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筒狀之形狀。亦即,筒狀構件141係構成第一筒狀構件,筒狀構件142係構成在預定方向A與筒狀構件141隔著間隔而設置的第二筒狀構件。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係分別在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不具有開口,而是具有完全閉合的筒狀之形狀為較佳。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1之內徑係與筒狀構件142之內徑相同。
筒狀構件14係具有將藉由發熱體13所霧化後的霧氣引入至空氣流路的霧氣取入口。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係包含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霧氣取入口為筒狀構件141與筒狀構件142之間的間隔。上述的加熱部分13A係以與霧氣取入口相鄰的方式配置及於預定方 向A的霧氣取入口之全長。上述的液體保持構件12係以與霧氣取入口相鄰的方式配置及於預定方向A的霧氣取入口之全長。依據如此的構成,可有效率地使用構成發熱體13(線圈)的金屬線之端部以外的品質優異的部分作為加熱部分13A,將藉由液體保持構件12所保持的霧氣源霧化。另外,所謂「相鄰」,可指加熱部分13A(或液體保持構件12)露出於霧氣取入口的配置關係,亦可指在加熱部分13A(或液體保持構件12)與霧氣取入口之間存在間隙的配置關係,又可指加熱部分13A(或液體保持構件12)之一部分進入霧氣取入口的配置關係。另外,即便是加熱部分13A(或液體保持構件12)與霧氣取入口相鄰的態樣,加熱部分13A與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配置關係,仍是滿足上述的接觸或接近的關係,應予留意。
筒狀構件14之一部分或是全部係藉由電阻係數比構成加熱部分13A的金屬線更低的導電性構件所構成,藉由與發熱體13接觸來構成第一接點及第二接點。筒狀構件14例如是藉由鋁或不鏽鋼(SUS)所構成。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1係構成在第一接點與第一端部分13B1接觸的第一導電構件,筒狀構件142係構成在第二接點與第二端部分13B2接觸的第二導電構件。上述的加熱部分13A係在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間從筒狀構件14露出。
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1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一端部分13B1之間。同樣地, 筒狀構件142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二端部分13B2之間。
在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B)所示,筒狀構件14係構成阻障構件,該阻障構件係具有在正交方向B位於發熱體13之外側側面與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之間的外側側面。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以設置於與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一部分對向的位置為較佳。再者,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以設置於與被覆構件15之內側側面的一部分對向的位置為較佳。但是,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亦可設置於未與被覆構件15之內側側面對向的位置。筒狀構件14較佳是具有以下的功能:抑制由被覆構件15所被覆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朝向內側方向的應力而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亦即,筒狀構件14較佳是具有能承受被覆構件15在正交方向B將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朝內側方向按壓的應力的強度:。從而,筒狀構件14較佳是藉由具有預定強度的導電構件(例如,不鏽鋼(SUS))所構成。在實施形態中,因構成空氣流路的筒狀構件14具有預定強度,且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係設置於與被覆構件15之內側側面的一部分對向的位置,故而能抑制起因於被覆構件15之應力而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及空氣流路之變形。
被覆構件15係限制霧氣源對液體保持構件12的供給量。如第3圖(A)及第3圖(B)所示,被覆構件15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圓筒形狀。被覆構件15係藉由液體不可透過的構件所構成。被覆構件15亦可為液體 不可透過的塗層。被覆構件15較佳是藉由具有熱傳導率比霧氣源或液體保持構件12之熱傳導率較低的構件所構成。依據如此的構成,發熱體13的熱就不易傳播至蓄存於貯存器11的霧氣源。被覆構件15較佳是藉由將液體保持構件12朝內側方向按壓的構件、例如具有彈性的構件所構成。就構成被覆構件15的構件而言,例如可使用矽樹脂或聚烯烴樹脂。
在實施形態中,如第2圖所示,被覆構件15,係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與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接觸或接近的範圍,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及於沿著預定方向A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之全長。
在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A)所示,被覆構件15係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與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接觸或接近的範圍,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及於以預定方向A為軸的圓周方向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全周。
在如此的事例中,被覆構件15較佳是均等地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例如,被覆構件15亦可不具有開口而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或是,被覆構件15亦可在預定方向(液體保持構件12之延設方向)或/及以預定方向為軸的圓周方向具有各開口等間隔配置之10個以上的開口。或是,被覆構件15亦可如上述般地具有等間隔所配置的複數個開口,且藉由被覆構件15所被 覆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之面積的被覆面積為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面積之60%以上。或是,被覆構件15亦可如上述般地具有等間隔配置之10個以上的開口,且上述被覆面積為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面積之60%以上。被覆構件15均等地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範圍,可僅為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與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接觸或接近的範圍,亦可為被覆構件15之內側側面及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接觸的範圍之整體。
另外,如第2圖及第3圖(B)所示,即便是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與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未接觸或接近的範圍,被覆構件15仍可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
例如,在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第一端部分13B1及第二端部分13B2)之整體的外側設置有液體保持構件12的情況下,被覆構件15可在被覆構件15之內側側面及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接觸的範圍,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及於沿著預定方向A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之全長,亦可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及於以預定方向A為軸之圓周方向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全周。
在實施形態中,被覆構件15較佳是在正交方向B將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朝內側方向按壓,藉此,以發熱體13不會變形之程度的應力使液體保持構件 12之內側側面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又,在正交方向B,藉由被覆構件15所被覆之狀態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厚度,較佳是比未藉由被覆構件15所被覆之狀態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厚度更小。
另外,從施加發熱體13不會變形之程度的應力的觀點來看,被覆構件15較佳是即便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與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並未接觸或接近的範圍,仍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且在設置有第一端部分13B1的範圍,在被覆構件15之內側設置有筒狀構件141,而在第二端部分13B2的範圍,在被覆構件15之內側設置有筒狀構件142
帽蓋16為遮蓋用以將霧氣源供給至貯存器11的供給口之構件。在實施形態中,供給口係設置於空氣流路之下游側的貯存器11之端(以下,稱為下游端)。換言之,供給口係以貯存器11為基準而設置於對電源進行連接的連接部分111C之相反側(即煙嘴側開口111O側)。供給口係朝向藉由發熱體13所霧化的霧氣朝向煙嘴側開口111O之方向的預定方向(第2圖中,為預定方向A的下游側)開口,帽蓋16係以從煙嘴側開口111O側遮蓋供給口的方式配置。在藉由發熱體13所霧化的霧氣朝向煙嘴側開口111O之方向的預定方向(第2圖中,為預定方向A的下游側),連接部分111C、貯存器11、帽蓋16及煙嘴側開口111O係配置於一直線上。帽蓋16較佳是固定於吸嘗器外殼110X或/及筒狀構件141。藉由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 的移動(在此,為朝向下游的移動),使發熱體13或是電力供給構件之至少一方破損。
在此,電力供給構件係只要是電性連接發熱體13和電源的構件即可。電力供給構件例如是筒狀構件14、凸緣17、筒狀構件14或凸緣17和電源連接的導線(第2圖中未圖示)等。雖然導線的配線並未特別限定,但是例如導線亦可通過霧化單元外殼111X內部而連接於電源。
凸緣17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例如,可供上述的導線連接。例如,凸緣17係具有:凸緣171,可供從電源之第一極延伸的導線連接;以及凸緣172,可供從電源之第二極延伸的導線連接。凸緣171係固定於筒狀構件141,凸緣172係固定於筒狀構件142。凸緣171亦可固定於帽蓋16。如上所述般,凸緣17及連接於凸緣17的導線係電力供給構件之一例。電力供給構件係包含:第一電力供給部分(例如,凸緣172及連接於凸緣172的導線),包含從發熱體13朝向對電源進行連接之連接部分111C側延伸的部分;以及第二電力供給部分(例如,凸緣171及連接於凸緣171的導線),包含從發熱體13朝向連接部分111C之相反側(即煙嘴側開口111O側)延伸的部分。在如此的事例中,藉由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的移動(在此,為往下游的移動),例如,使第二電力供給部分(例如,凸緣171及連接於凸緣171的導線)破損。
在此,所謂「破損」,係指各構件所具有的功能降低的現象。在實施形態中,「破損」係包含:發熱體 13之變形、筒狀構件14與發熱體13之接觸不良、凸緣171之脫落、導線從凸緣171之剝離、導線之斷線等的概念,應予留意。
在實施形態中,電力供給構件係在以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的方向作為分離方向的情況下,設置於帽蓋16之至少一部分的分離方向側。電力供給構件亦可通過帽蓋16的內部而配置。電力供給構件亦可固定於帽蓋16。
例如,因帽蓋16固定於筒狀構件141,故伴隨帽蓋16之分離,會發生發熱體13之變形、筒狀構件14與發熱體13之接觸不良等。或是,因凸緣171設置於帽蓋16之下游端面,故伴隨帽蓋16之分離,會發生凸緣17之脫落、導線從凸緣17之剝離、導線之斷線等。或是,在凸緣171固定於筒狀構件141及帽蓋16的情況下,伴隨帽蓋16之分離,會發生發熱體13之變形、筒狀構件14與發熱體13之接觸不良等。
在實施形態中,發熱體13係比筒狀構件14、凸緣17及導線等的電力供給構件更容易破損。導線係比筒狀構件14及凸緣17更容易破損。
霧氣源為甘油或丙二醇等的液體。霧氣源例如以上述方式,由樹脂網等之材料所構成的孔質體所保持。孔質體可藉由非香煙材料所構成,亦可藉由香煙材料所構成。另外,霧氣源亦可包含吸煙香氣風味成分(尼古丁成分等)。或是,霧氣源亦可不包含吸煙香氣風味成分。
電裝單元112係具有:構成吸嘗器外殼110X 之一部分的電裝單元外殼112X。在實施形態中,電裝單元112係具有進氣口112A。如第2圖所示,從進氣口112A流入的空氣係導引至霧化單元111(發熱體13)。電裝單元112係具有驅動香味吸嘗器100的電源;以及控制香味吸嘗器100的控制電路。電源、控制電路等係收容於電裝單元外殼112X。電裝單元外殼112X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筒狀形狀(例如,圓筒形狀)。電源例如是鋰離子電池。控制電路例如是藉由CPU及記憶體所構成。
匣體130係構成能夠連接於構成香味吸嘗器100的吸嘗器本體110。匣體130係在從進氣口112A連通至出氣口130O(煙嘴端)的空氣流路上比霧化單元111更設置於下游。換言之,匣體130在物理空間中並不一定必須設置於比霧化單元111更靠近煙嘴端側,只要在將從霧化單元111產生的霧氣導引至煙嘴端側的空氣流路上,比霧化單元111更設置於下游即可。
例如,匣體130係具有匣體外殼131、香味源132、網格133A及濾嘴133B。
匣體外殼131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筒狀形狀(例如,圓筒形狀)。匣體外殼131係收容香味源132。在此,匣體外殼131係以能沿著預定方向A插入吸嘗器外殼110X的方式而構成。
香味源132係在空氣流路上比霧化單元111更設置於下游。香味源132係對從霧氣源產生的霧氣賦予吸煙香氣風味成分。換言之,藉由香味源132賦予霧氣的 香味係被運送至煙嘴端。
在實施形態中,香味源132係藉由對霧化單元111產生的霧氣賦予吸煙香氣風味成分的原料片所構成。原料片之尺寸,以0.2mm以上、1.2mm以上為佳。又,原料片之尺寸,以0.2mm以上、0.7mm以下為較佳。因構成香味源132的原料片之尺寸越小,比表面積就越大,故而吸煙香氣風味成分較容易從構成香味源132的原料片釋放。從而,在將期望量之吸煙香氣風味成分賦予霧氣源時,就可抑制原料片的量。就構成香味源132的原料片而言,可使用將煙絲、香煙原料成形為顆粒狀的成形體。但是,香味源132亦可為將香煙原料成形為薄片狀的成形體者。又,構成香味源132的原料片亦可藉由煙草以外的植物(例如,薄荷、草藥等)所構成。在香味源132中亦可賦予薄荷腦等的香料。
在此,構成香味源132的原料片,例如是使用符合JIS(日本工業規格)Z 8801標準的不鏽鋼篩,藉由符合JIS Z 8815標準的篩選所獲得。例如,使用具有0.71mm之篩孔的不鏽鋼篩,藉由乾燥式及機械式振動法,篩選原料片20分鐘,藉此獲得通過具有0.71mm之篩孔的不鏽鋼篩之原料片。接著,使用具有0.212mm之篩孔的不鏽鋼篩,藉由乾燥式及機械式振動法,篩選原料片20分鐘,藉此除掉通過具有0.212mm之篩孔的不鏽鋼篩之原料片。亦即,構成香味源132的原料片為通過規定上限之不鏽鋼篩(篩孔=0.71mm),而未通過規定下限之不鏽鋼篩(篩 孔=0.212mm)的原料片。從而,在實施形態中,構成香味源132的原料片之尺寸的下限,係藉由規定下限的不鏽鋼篩之篩孔所定義。另外,構成香味源132的原料片之尺寸的上限,係藉由規定上限的不鏽鋼篩之篩孔所定義。
在實施形態中,香味源132為具有鹼性之pH的香煙源。香煙源之pH以大於7為佳,以8以上為較佳。藉此,可藉由霧氣有效地取出香煙源產生的吸煙香氣風味成分。藉此,在對霧氣賦予期望量之吸煙香氣風味成分時,可抑制香煙源之量。另一方面,香煙源之pH,以14以下為佳,以10以下為較佳。藉此,可抑制對香味吸嘗器100(例如匣體130或吸嘗器本體110)的損傷(腐蝕等)。
另外,從香味源132產生的吸煙香氣風味成分係能藉由霧氣來運送,而沒有必要加熱香味源132本身,應予留意。
網格133A係在香味源132之上游以遮擋匣體外殼131之開口的方式所設置,濾嘴133B係在香味源132之下游以遮擋匣體外殼131之開口的方式所設置。網格133A係具有使構成香味源132之原料片不會通過的程度之疏密度。網格133A之疏密度,例如是具有0.077mm以上、0.198mm以下之篩孔。濾嘴133B係藉由具有通氣性的物質所構成。濾嘴133B例如以醋酸酯纖維濾嘴為佳。濾嘴133B係具有使構成香味源132之原料不會通過的程度之疏密度。
(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之使用態樣)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的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之使用態樣加以說明。香味吸嘗器100係當偵測到使用者之吸嘗動作時,開始對發熱體13的電源輸出之供給。伴隨對發熱體13的電源輸出之供給開始,而開始由液體保持構件12所保持的霧氣源之霧化。另一方面,香味吸嘗器100係當未偵測到使用者之吸嘗動作時,停止對發熱體13的電源輸出之供給。伴隨對發熱體13的電源輸出之供給停止,而停止由液體保持構件12所保持的霧氣源之霧化。
(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的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第4圖及第5圖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如第4圖(A)所示,以沿著已形成於基底構件300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步驟A),該基底構件300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軸X。在實施形態中,基底構件300為包含具有圓柱形狀之部分的治具。
如上所述,發熱體13係藉由金屬線所構成,第4圖(A)所示的步驟係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300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盤繞非線圈狀之金屬線,而藉此使非線圈狀之金屬線成為線圈狀之金屬線的步驟。
其次,如第4圖(B)所示,使固定有凸緣172 的筒狀構件142沿著預定方向A滑動,藉此在發熱體13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2,並且使筒狀構件141沿著預定方向A滑動,藉此在發熱體13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1(步驟E)。在如此的事例中,為了露出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而將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在彼此分離的狀態下配置。
其次,如第4圖(C)所示,使構成霧化單元外殼111X之一部分的外殼帽蓋體111X1沿著預定方向A滑動,藉此使外殼帽蓋體111X1與凸緣172接觸。接著,使液體保持構件12沿著預定方向A滑動,藉此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至少一部分(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步驟C)。外殼帽蓋體111X1係固定於筒狀構件142及凸緣172
另外,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亦可為後述之第4圖(D)所示的藉由被覆構件15之配置,以液體保持構件12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再者,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亦可為液體保持構件12一邊按壓加熱部分13A之外側側面且一邊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亦可為以接觸加熱部分13A之外側側面全周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另外,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亦可為在基底構件300(治具)之外側側面配置有發熱體13的情況下,在發熱體13之外側配置液體保持 構件12的步驟。
其次,如第4圖(D)所示,使被覆構件15沿著預定方向A滑動,藉此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配置被覆構件15。藉由被覆構件15之配置而使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與液體保持構件12良好地接觸或接近。
其次,如第5圖(A)所示,將構成霧化單元外殼111X之一部分的外殼筒體111X2固定於外殼帽蓋體111X1。接著,在藉由外殼帽蓋體111X1、外殼筒體111X2及筒狀構件14所構成的空間配置貯存器11。貯存器11之一部分,較佳是亦配置於被覆構件15之外側。貯存器11之配置,亦可在將外殼筒體111X2固定於外殼帽蓋體111X1之前進行。
在此,較佳是在發熱體13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之後,將發熱體13固定於筒狀構件14。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之固定步驟,係從第4圖(B)所示的步驟之後起進行至第5圖(B)所示的步驟之前即可。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之固定步驟,較佳是在第5圖(A)所示的步驟之前進行,更佳是在第4圖(C)的步驟之前進行。藉此,就能夠在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未有多餘的構件之狀態下固定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容易固定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
其次,如第5圖(B)所示,在將霧氣源充填於貯存器11之後,藉由帽蓋16來遮蓋貯存器11的下游端。帽蓋16係固定於外殼筒體111X2。另外,貯存器11之上 游端係藉由外殼帽蓋體111X1所遮蓋,應予留意。接著,在帽蓋16之下游端面配置凸緣171。凸緣171係固定於筒狀構件141
其次,如第5圖(C)所示,以軸X為旋轉軸而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在此,筒狀構件14係透過帽蓋16、凸緣17等,而固定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外殼帽蓋體111X1及外殼筒體111X2),應予留意。從而,第5圖(C)所示的步驟係在將筒狀構件14固定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之後或/及將發熱體13固定於筒狀構件14之後進行。在此,藉由第5圖(C)所示的步驟,在發熱體13的內側形成有當作空氣流路來使用的空間,第5圖(C)所示的步驟係藉由與發熱體13之分離,而形成將藉由發熱體13所霧化後的霧氣引入至發熱體13之內側的霧氣取入口(筒狀構件141與筒狀構件142之間的間隔)的步驟。另外,因藉由使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分離,才使霧氣取入口與發熱體13之內側連通,故第5圖(C)所示的步驟為形成霧氣取入口的步驟,應予留意。
再者,第5圖(C)所示的步驟係藉由與發熱體13之分離,而在發熱體13之內側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步驟。具體而言,第5圖(C)所示的步驟,係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治具)分離,藉由與發熱體13之分離而在發熱體13之內側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步驟。在如此的事例中,較佳是在第5圖(C)所示的步驟 之前,進行配置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構件的步驟(步驟G)。流路形成構件係例如亦可考慮上述的筒狀構件14。從而,配置流路形成構件的步驟,亦可考慮第4圖(B)所示的步驟。
在實施形態中,從筒狀構件14與發熱體13之電性連接的觀點來看,基底構件300之凹槽的深度或基底構件300之突起的高度,較佳是與形成發熱體13的金屬線之直徑同程度以下。另一方面,從藉由基底構件300而保持發熱體13的觀點來看,基底構件300之凹槽的深度或基底構件300之突起的高度,較佳是形成發熱體13的金屬線之直徑的一半以上。
(作用及功效)
在實施形態中,正交方向B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至少一部分係藉由被覆構件15所被覆。藉由如此的構成,可抑制霧氣源過量地供給至液體保持構件12的事態(過量供給)。因過量供給的抑制,能降低漏液的風險。又,因過量供給的抑制,能抑制加熱霧化中的熱損失,且能抑制霧化效率的降低。
在此,被覆構件15係藉由液體不可透過的構件所構成。藉此,就能抑制霧氣源的過量供給。被覆構件15較佳是藉由具有比霧氣源或液體保持構件12之熱傳導率更低的熱傳導率的構件所構成。依據如此的構成,能抑制加熱霧化中的熱損失。被覆構件15較佳是藉由將液體保 持構件12朝內側方向按壓的構件所構成。依據如此的構成,可使液體保持構件12良好地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
在實施形態中,被覆構件15較佳是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與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接觸或接近的範圍,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及於沿著預定方向A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之全長。依據如此的構成,可更進一步抑制上述的過量供給。
在實施形態中,被覆構件15較佳是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與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接觸或接近的範圍內,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及於以預定方向A為軸的圓周方向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全周。依據如此的構成,可以更進一步抑制上述的過量供給。
在實施形態中,被覆構件15較佳是均等地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依據如此的構成,可對發熱體13(加熱部分13A)均勻地供給霧氣源,而可提高霧化效率。例如,被覆構件15亦可不具有開口而被覆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藉此,可更有效地抑制上述的過量供給。或是,被覆構件15亦可具有等間隔配置之10個以上的開口。藉由調整等間隔配置之10個以上的開口之數目或大小,不僅可抑制上述的過量供給,還可容易將霧氣源的供給量調整在任意的量,均勻地供給霧氣源,而可提高霧化效率。或是,被覆構件15亦可具有等間隔配置的複數個開口,藉由被覆構件15所被覆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 側面的面積的被覆面積,可為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側面的面積之60%以上。藉由如此的構成,可更有效地抑制霧氣源的供給量。
在實施形態中,藉由被覆構件15所被覆之狀態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厚度,係比未藉由被覆構件15所被覆之狀態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厚度更小,換言之,較佳是液體保持構件12能藉由被覆構件15所壓縮的構成。依據如此的構成,藉由液體保持構件12的壓縮,能抑制液體保持構件12保持過量的霧氣源的事態。
在實施形態中,貯存器11之至少一部分較佳是在正交方向B被配置於被覆構件15之外側。依據如此的構成,就可藉由將被覆構件15之外側的空間分配給貯存器11來增大貯存器11的容量(即藉由貯存器11能夠蓄存的霧氣源之量),且藉由被覆構件15來抑制上述的過量供給。
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係構成具有在正交方向B位於發熱體13之外側側面與被覆構件15之內側側面之間的外側側面的阻障構件。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較佳是設置於與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之一部分對向的位置。再者,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較佳是設置於與被覆構件15之內側側面之一部分對向的位置。依據如此的構成,能抑制被覆構件15所被覆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朝向內側方向的應力而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再者,筒狀構件14係構成空氣流路,並且具有預定強度(例如,能承 受被覆構件15在正交方向B將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朝向內側方向按壓的應力的強度)的情況時,能抑制被覆構件15之應力而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及空氣流路之變形。亦即,在筒狀構件14之內側為空氣流路的態樣中,就抑制起因於被覆構件15之應力而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及空氣流路之變形此點,筒狀構件14係具有作為阻障構件的功能。
在實施形態中,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筒狀構件4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且具有:在第一接點與第一端部分13B1接觸的筒狀構件141;以及在第二接點與第二端部分13B2接觸的筒狀構件142。從而,可以削減空氣流路之形成及電性接點之形成所需要的零件數。
在實施形態中,係設置有遮蓋用以將霧氣源供給至貯存器11的供給口的帽蓋16。藉由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的移動(在此,為朝向下游的移動),使發熱體13或是電力供給構件之至少一方破損。從而,可有效地抑制伴隨霧氣源對貯存器11之再注入的香味吸嘗器100之利用。另外,因帽蓋16遮蓋將貯存器作為基準而設置於對電源進行連接的連接部分111C之相反側的供給口,故能有效地抑制伴隨霧氣源之再注入的香味吸嘗器100之利用。
在實施形態中,電力供給構件係包含:第一電力供給部分(例如,凸緣172及連接於凸緣172的導線),包含從發熱體13朝向對電源進行連接之連接部分111C側延伸的部分;以及第二電力供給部分(例如,凸緣171及連 接於凸緣171的導線),包含從發熱體13朝向連接部分111C之相反側(即煙嘴側開口111O側)延伸的部分。從而,容易採用第二電力供給部藉由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的移動(在此,為往下游的移動)而破損的構成。
在實施形態中,構成發熱體13的線圈係包含:加熱部分13A,藉由在金屬線上配置成彼此最近的第一接點與第二接點之間的金屬線所構成;第一端部分13B1,藉由在金屬線上加熱部分13A之一方的外側的金屬線所構成;以及第二端部分13B2,藉由在金屬線上加熱部分13A之另一方的外側的金屬線所構成。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加熱部分13A接觸或接近。亦即,因不使用品質差之可能性較高的端部(在實施形態中,為第一端部分13B1及第二端部分13B2)作為加熱部分,而使用構成發熱體13(線圈)的金屬線之端部以外之品質良好的部分(在實施形態中,為加熱部分13A)作為加熱部分,故不依存於發熱體13之製造方法而可提高霧氣產生量的均勻性。
在實施形態中,因僅使用發熱體13(線圈)之中心部分作為加熱部分13A,故容易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及於作為加熱構件13A來使用的中心部分之整體,且容易構成能量損失較少的霧化單元111。
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且具有:在第一接點與第一端部分13B1接觸的筒狀構件141;以及在第二接點與第二端部分13B2接觸的 筒狀構件142。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係配置於發熱體13之側面(在實施形態中,為外側側面)。另外,所謂發熱體13之側面,係在考慮構成發熱體13的線圈為筒狀之構件時,意指線圈之外周面及內周面。從而,所謂發熱體13之側面,實際上是藉由形成線圈的金屬線之側面所構成。藉由上述的構成,能夠藉由在發熱體13之側面進行與筒狀構件14之接觸,來進行在表面的電性連接,而可進行穩定的電性連接。又,在發熱體13之側面伴隨與筒狀構件14之固定進行電性連接的情況時,係能夠進行面的固定,且可將發熱體13牢固地固定於筒狀構件14。又,可容易進行熔接等的固定。
再者,在實施形態中,因筒狀構件14為具有面的構件,故能夠進行面彼此之電性連接,而可進行穩定的電性連接,可將發熱體13牢固地固定於筒狀構件14。又,可容易進行熔接等的固定。
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1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一端部分13B1之間,筒狀構件142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二端部分13B2之間。從而,因發熱體13能藉由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所支持,故即便發熱體13之內側為中空,仍能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
在實施形態中,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係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300(治具)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該基底構件300係具有沿 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軸X,並且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旋轉,而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亦即,在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步驟中,因發熱體13能藉由基底構件300所支持,故可抑制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步驟中的發熱體13之變形,而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13的霧化單元111。
在實施形態中,在使液體保持構件12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之後,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而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尤其是使加熱部分13A接觸或接近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可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且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13的霧化單元111。
在實施形態中,在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而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之前,在正交方向的發熱體13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換言之,在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步驟中,發熱體13能始終藉由基底構件300或筒狀構件14所支持。從而,可始終抑制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步驟中的發熱體13之變形,而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13的霧化單元111。
另外,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亦可為一邊使液體保持構件12按壓加熱部分13A之外側側面且一 邊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亦可為以接觸加熱部分13A之外側側面的全周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在此等的事例中,因是在將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分離之前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故可在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中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而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13的霧化單元111。
又,亦可藉由與發熱體13之分離,在發熱體13之內側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藉此,能在將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分離之前,抑制異物侵入空氣流路內部。
在實施形態中,在將筒狀構件14固定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之後或/及將發熱體13固定於筒狀構件14之後,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而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從而,可抑制伴隨基底構件300之旋轉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而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13的霧化單元111。
〔變更例1〕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變更例1中,係針對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第4圖(C)所示的步驟)之變更例加以說明。第6圖係用以說明第4圖(C)所示的步驟之變更例的圖。惟,以軸X作為旋轉 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而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的步驟,係在第4圖(C)所示的步驟之中途進行,此點係在變更例1與實施形態有所不同,應予留意。
具體而言,如第6圖(A)所示,使具有圓筒形狀的滑動用構件400沿著預定方向A滑動,藉此在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配置滑動用構件400。亦即,沿著正交方向B的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使滑動用構件400滑動(步驟C1)。
其次,如第6圖(B)所示,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在此,筒狀構件14係透過凸緣17等而固定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外殼帽蓋體111X1),應予留意。
其次,如第6圖(C)所示,沿著正交方向B的滑動用構件400之外側側面,使液體保持構件12滑動(步驟C2)。在此,因發熱體13係由滑動用構件400所覆蓋,故即便是在發熱體13之全部已從基底構件300(治具)分離的狀態下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仍能抑制伴隨液體保持構件12之配置所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
其次,如第6圖(D)所示,藉由使滑動用構件400沿著預定方向A滑動來拆除滑動用構件400。亦即,從液體保持構件12與發熱體13之間藉由滑動而拆除滑動用構件400(步驟C3)。藉此,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 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應予留意。
在如此的事例中,滑動用構件400較佳是藉由比液體保持構件12更容易沿著預定方向A滑動的構件所構成。例如,滑動用構件400係以作用於滑動用構件400之內側側面與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之間的摩擦力(動摩擦力或/及靜摩擦力),比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側面與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之間的摩擦力更小的方式所構成。藉由該構成,與以單體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事例相較,使用滑動用構件400較容易使液體保持構件12滑動並配置。在如此的事例中,滑動用構件400的剛性較佳是比液體保持構件12的剛性更高。藉由該構成,與以單體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事例相較,由於使用滑動用構件400不易在使滑動用構件400滑動於筒狀構件141與筒狀構件142之間時卡於管件的切口,所以較容易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
在第6圖所示之例中,雖然是在沿著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使滑動用構件400滑動之後,沿著滑動用構件400外側側面使液體保持構件12滑動,但是變更例1不限定於此。具體而言,亦可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插入滑動用構件400之後,在液體保持構件12之內側已插入滑動用構件400的狀態下,沿著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使滑動用構件400滑動。
在第6圖所示之例中,雖然是在使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之後,藉由滑動來拆掉滑動用構件400,但是變更例1不限定於此。具體而言, 藉由滑動來拆掉滑動用構件400的步驟,亦可在使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的步驟之前進行。
在變更例1中,基底構件300之凹槽的深度或基底構件300之突起的高度係與實施形態同樣,較佳是與形成發熱體13的金屬線之直徑同程度以下,且為金屬線之直徑的一半以上。
在變更例1中,使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的步驟係與實施形態同樣,較佳是將筒狀構件14固定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之後或/及將發熱體13固定於筒狀構件14之後進行。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1中,係在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之前,使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如此,可在液體保持構件12等的構件之裝配前盡早離開基底構件300,可在短時間內將基底構件300沿用於下一個半製品製造中,而可提高霧化單元111的生產性。
獲得如此的功效的同時,藉由使用滑動用構件400,可在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例如,使液體保持構件12滑動的步驟)中,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而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13的霧化單元111。又,容易將液體保持構件12配置於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
〔變更例2〕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2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基底構件300為具有圓柱形狀的治具。相對於此,在變更例2中,係針對基底構件300為筒狀構件14(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的事例加以例示。第7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2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另外,在第7圖中,係省略了霧化單元外殼111X、帽蓋16及凸緣17等,應予留意。
具體而言,如第7圖(A)所示,以沿著形成於筒狀構件14之內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該筒狀構件14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軸X,並且電性連接筒狀構件14和發熱體13(步驟A及步驟D)。在此,筒狀構件14係配置於發熱體13之外側。
在變更例2中,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係在預定方向A連續。換言之,步驟A係跨越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雙方而配置發熱體13的步驟。
在此,在正交方向B的筒狀構件14(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係配置有液體保持構件12,應予留意。
其次,在第7圖(B)中,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至少一方旋轉,使發熱體13從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亦即,步驟B係在維持發 熱體13跨越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雙方而配置的狀態下,使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彼此分離的步驟。
在變更例2中,藉由使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彼此分離,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就會露出於液體保持構件12。又,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步驟C或步驟C4)。在此,因是藉由第7圖(B)所示的步驟才形成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間隔,故第7圖(B)所示的步驟係藉由與發熱體13之分離,而形成將藉由發熱體13所霧化後的霧氣引入至發熱體13之內側的霧氣取入口(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間隔)的步驟。
在此,在將發熱體13固定於筒狀構件14的事例中,如此的固定步驟亦可在第7圖(B)所示的步驟之後進行。或是,亦可在固定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當中之一方的導電構件和發熱體13之後,使另一方的導電構件從一方的導電構件分離。電性連接筒狀構件14和發熱體13的步驟(步驟D)亦可考慮如此的固定步驟。
另外,在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彼此分離之前的狀態(即第7圖(A)所示的狀態)中,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亦可藉由螺合所連接。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2中,係以沿著已形成於筒狀構件14之內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並且 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至少一方旋轉,使發熱體13從凹槽或突起分離。亦即,在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步驟中,因發熱體13係藉由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所支持,故可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而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13的霧化單元111。
在變更例2中,因筒狀構件14被當作基底構件300來使用,故不需要如實施形態般地用於發熱體13之形成的其他治具,而可簡化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步驟。
〔變更例3〕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3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變更例2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變更例2中,係以沿著形成於筒狀構件14之內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相對於此,在變更例3中,係以沿著形成於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
具體而言,如第8圖(A)所示,以沿著形成於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該筒狀構件14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軸X,並且電性連接筒狀構件14和發熱體13(步驟A及步驟D)。在此,筒狀構件14係配置於發熱體13之內側。
其次,在第8圖(B)中,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至少一方旋轉,並使發熱體 13從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在此,因是藉由第8圖(B)所示的步驟才形成有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間隔,故第8圖(B)所示的步驟係藉由與發熱體13之分離,而形成將藉由發熱體13所霧化後的霧氣引入至發熱體13之內側的霧氣取入口(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之間隔)的步驟。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3中,係與變更例2同樣,可製造具有高品質之發熱體13的霧化單元111,且可簡化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步驟。
〔變更例4〕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4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1之內徑係與筒狀構件142之內徑相同。相對於此,在變更例4中,如第9圖所示,筒狀構件141之內徑及外徑,係比筒狀構件142之內徑及外徑更大。另外,在第9圖中,已省略了霧化單元外殼111X、帽蓋16及凸緣17等,應予留意。
在如此的事例中,如第9圖所示,發熱體13係具有加熱部分13A及第一端部分13B1,但不具有第二端部分13B2。第一端部分13B1之外側側面係與筒狀構件141之內側側面接觸。換言之,筒狀構件141係配置於發熱體 13之外側。另一方面,在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或端面係連接有從加熱部分13A拉出至上游的導線。在此,導線係藉由與發熱體13相同之構件(例如,鎳鉻合金線線)所構成。導線亦可為將形成發熱體13的金屬線直接延長所得的構件。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或端面及導線係構成第二接點CP2。導線係藉由熔接或焊接而固定於筒狀構件141之外側側面。
另外,在第9圖中,為了方便圖示而使導線隆起,但是實際上,導線係配置在液體保持構件12與筒狀構件14之間,應予留意。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4中,設置於下游側的筒狀構件141之外徑,係比設置於上游側的筒狀構件142之外徑更大。從而,比起被覆構件15與筒狀構件142之間的距離,被覆構件15與筒狀構件141之間的距離較小,可抑制在下游側霧氣源對液體保持構件12的過量供給。
在變更例4中,筒狀構件141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一端部分13B1之間。從而,因發熱體13係藉由筒狀構件141所支持,故即便發熱體13之內側為中空,仍能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
〔變更例5〕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5加以說明。以下,主 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1之內徑係與筒狀構件142之內徑相同。相對於此,在變更例4中,如第10圖所示,筒狀構件141之內徑及外徑係比筒狀構件142之內徑及外徑更大。另外,在第10圖中,係省略了霧化單元外殼111X、帽蓋16及凸緣17等,應予留意。
在如此的事例中,如第10圖所示,發熱體13係具有加熱部分13A、第一端部分13B1及第二端部分13B2。但是,第二端部分13B2之外徑係比第一端部分13B1之外徑更小。第一端部分13B1之外側側面係與筒狀構件141之內側側面接觸。同樣地,第二端部分13B2之外側側面係與筒狀構件142之內側側面接觸。換言之,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係配置於發熱體13之外側。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5中,設置於下游側的筒狀構件141之外徑係比設置於上游側的筒狀構件142之外徑更大。從而,與變更例4同樣,比起被覆構件15與筒狀構件142之間的距離,被覆構件15與筒狀構件141之間的距離較小,可以抑制在下游側霧氣源對液體保持構件12的過量供給。
在變更例5中,筒狀構件141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一端部分13B1之間,且筒狀構件142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二端部分13B2之間。從而,因發熱體13係藉由筒狀構件141 所支持,故即便發熱體13之內側為中空,仍能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
〔變更例6〕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6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141之內徑係與筒狀構件142之內徑相同。相對於此,在變更例6中,如第11圖所示,筒狀構件141之內徑及外徑係比筒狀構件142之內徑及外徑更大。另外,在第11圖中,係省略了霧化單元外殼111X、帽蓋16及凸緣17等,應予留意。
在如此的事例中,如第11圖所示,發熱體13係具有加熱部分13A及第二端部分13B2,但不具有第一端部分13B1。第二端部分13B2之內側側面係與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接觸。換言之,筒狀構件142係配置於發熱體13之內側。另一方面,在筒狀構件141之外側側面或端面係連接有從加熱部分13A拉出至下游的導線。筒狀構件141之外側側面或端面及導線係構成第一接點CP1。
另外,在第11圖中,為了方便圖示而使導線隆起,但是實際上,導線係配置在液體保持構件12與筒狀構件14之間,應予留意。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6中,設置於下游側的筒狀構件141之外徑 係比設置於上游側的筒狀構件142之外徑更大。從而,與變更例4及變更例5同樣,比起被覆構件15與筒狀構件142之間的距離,被覆構件15與筒狀構件141之間的距離較小,可抑制在下游側霧氣源對液體保持構件12的過量供給。
在變更例6中,筒狀構件142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與第二端部分13B2之間。從而,因發熱體13係藉由筒狀構件142所支持,故即便發熱體13之內側為中空,仍能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
〔變更例7〕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7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變更例7中,係針對變更例4(第9圖)所示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惟,因霧化單元外殼111X、被覆構件15、帽蓋16及凸緣17之安裝方法,係與實施形態大致同樣,故省略有關此等的安裝方法。在變更例7中,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X的基底構件300(治具)係包含:第一支承部分310,具有第一外徑;第二支承部分320,具有比第一外徑更小的第二外徑;基底部分330;以及段差部分340。筒狀構件141之內徑係與第一外徑對應,筒狀構件142之內徑係與第二外徑對應。基底部分330為支持第一支承部分310的構件,且構成卡止筒狀構件141的第一卡止部分;段差部分340為第一支承 部分310及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境界部分,且構成卡止筒狀構件142的第二卡止部分。
在變更例7中,所謂筒狀構件141之內徑與第一外徑對應,係指筒狀構件141之內側側面能夠沿著配置於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的發熱體13滑動,且如筒狀構件141之內側側面與配置於第一支承部分310的發熱體13接觸般的筒狀構件141之內徑與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徑的大小之關係。另一方面,所謂筒狀構件142之內徑與第二外徑對應,係指筒狀構件142之內側側面能夠沿著配置於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的發熱體13滑動,且如在筒狀構件142配置於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的狀態(例如,製造步驟)中,筒狀構件142之中心軸不從第二支承部分320之中心軸偏移般的筒狀構件142之內徑與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徑的大小之關係。
如第12圖(A)所示,以沿著已形成於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步驟A)。
其次,如第12圖(B)所示,沿著軸X使筒狀構件141滑動至能藉由基底部分330來卡止筒狀構件141之位置為止,藉此沿著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1(步驟E1及步驟E3)。第12圖(B)所示的步驟,為從具有較小之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320側朝向具有較大之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310側配置筒狀構件141的步驟。在此,在沿著軸X的預定方向,筒狀構件141之全長係比 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全長更短,應予留意。
其次,如第12圖(C)所示,沿著軸X使筒狀構件142滑動至能藉由段差部分340來卡止筒狀構件142的位置為止,藉此沿著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2(步驟E2及步驟E4)。第12圖(C)所示的步驟,為從具有較小之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320側朝向具有較大之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310側配置筒狀構件142的步驟。以段差部分340來卡止筒狀構件142,應予留意。藉此,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係在彼此分離的狀態下配置。
其次,如第12圖(D)所示,藉由將從加熱部分13A拉出至上游的導線連接於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來構成第二接點CP2。例如,導線係藉由熔接或焊接而固定於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第二接點CP2亦可藉由將導線連接於筒狀構件142之端面所構成。
接著,沿著軸X使液體保持構件12滑動,藉此在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亦即,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步驟C)。在此,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為從具有較小之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320側朝向具有較大之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310側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
其次,在第12圖(E)中,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 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藉由第12圖(E)所示的步驟形成霧氣取入口及空氣流路,此係與實施形態相同。
雖然在第12圖中省略,但是筒狀構件14係與實施形態同樣,較佳是透過帽蓋16或凸緣17等而固定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外殼帽蓋體111X1及外殼筒體111X2)。亦即,第12圖(E)所示的步驟,較佳是在將筒狀構件14固定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之後進行。
另外,在第12圖中,為了方便圖示而使導線隆起,但是實際上,導線係配置在液體保持構件12與筒狀構件14之間,應予留意。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7中,係藉由將從加熱部分13A拉出至上游的導線連接於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或端面而構成第二接點CP2。從而,可輕易地形成第二接點CP2。
在變更例7中,能藉由基底部分330來卡止筒狀構件141,藉由段差部分340來卡止筒狀構件142。從而,容易決定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的位置,且容易使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彼此分離與加熱部分13A對應的距離。
在變更例7中,係使筒狀構件141、筒狀構件142及液體保持構件12從具有較小之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320側朝向具有較大之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310側滑動。從而,容易使此等的構件滑動。
〔變更例8〕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8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變更例7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變更例8中,係針對變更例5(第10圖)所示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惟,因霧化單元外殼111X、被覆構件15、帽蓋16及凸緣17之安裝方法係與實施形態同樣,故省略此等的安裝方法。在變更例8中,係採用與變更例7同樣的基底構件300(治具)。
在變更例8中,所謂筒狀構件141之內徑與第一外徑對應,係指筒狀構件141之內側側面能夠沿著配置於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的發熱體13滑動,且如筒狀構件141之內側側面與配置於第一支承部分310的發熱體13接觸般的筒狀構件141之內徑與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徑的大小之關係。同樣地,所謂筒狀構件142之內徑與第二外徑對應,係指筒狀構件142能夠沿著配置於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的發熱體13滑動,且如筒狀構件142之內側側面與配置於第二支承部分320的發熱體13接觸般的筒狀構件142之內徑與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徑的大小之關係。
如第13圖(A)所示,以沿著形成於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及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步驟A)。
其次,如第13圖(B)所示,沿著軸X使筒狀 構件141滑動至能藉由基底部分330來卡止筒狀構件141之位置為止,藉此沿著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1(步驟E1及步驟E3)。
其次,如第13圖(C)所示,沿著軸X使筒狀構件142滑動至能藉由段差部分340來卡止筒狀構件142的位置為止,藉此沿著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2(步驟E2及步驟E4)。接著,沿著軸X使液體保持構件12滑動,藉此在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
其次,在第13圖(D)中,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藉由第13圖(D)所示的步驟而形成霧氣取入口及空氣流路,此係與實施形態相同。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8中,能藉由基底部分330來卡止筒狀構件141,並藉由段差部分340來卡止筒狀構件142。從而,容易決定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的位置,且容易使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彼此分離達與加熱部分13A對應的距離。
在變更例8中,係使筒狀構件141、筒狀構件142及液體保持構件12從具有較小之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320側朝向具有較大之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310側滑動。從而,容易使此等的構件滑動。
〔變更例9〕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9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變更例7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變更例9中,係針對變更例6(第11圖)所示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惟,因霧化單元外殼111X、被覆構件15、帽蓋16及凸緣17之安裝方法係與實施形態同樣,故省略此等的安裝方法。在變更例9中係採用與變更例7同樣的基底構件300(治具)。
在變更例9中,所謂筒狀構件141之內徑與第一外徑對應,係指筒狀構件141之內側側面能夠沿著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滑動,且如在筒狀構件141配置於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的狀態(例如,製造步驟)中,筒狀構件141之中心軸不從第一支承部分310之中心軸偏移般的筒狀構件141之內徑與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徑的大小之關係。同樣地,所謂筒狀構件142之內徑與第二外徑對應,係指筒狀構件142之內側側面能夠沿著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滑動,且如筒狀構件142配置於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的狀態(例如,製造步驟)中,筒狀構件142之中心軸不從第二支承部分320之中心軸偏移般的筒狀構件142之內徑與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徑的大小之關係。
如第14圖(A)所示,沿著軸X使筒狀構件141滑動至能藉由基底部分330來卡止筒狀構件141之位置為 止,藉此沿著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1(步驟E1及步驟E3)。
其次,如第14圖(B)所示,沿著軸X使筒狀構件142滑動至能藉由段差部分340來卡止筒狀構件142的位置為止,藉此沿著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配置筒狀構件142(步驟E2及步驟E4)。
在此,在沿著第二支承部分320之外側側面使筒狀構件142滑動之後,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較佳是與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未具有段差。換言之,筒狀構件142之外徑,較佳是與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徑相等。
其次,如第14圖(C)所示,在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及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配置發熱體13(步驟A)。在此,在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係設置有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再者,在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較佳亦設置有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形成於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的螺旋狀之凹槽或突起,較佳是與形成於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的螺旋狀之凹槽或突起連續。步驟A係以沿著形成於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及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的螺旋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的步驟。
其次,如第14圖(D)所示,藉由將從加熱部分13A拉出至下游的導線連接於筒狀構件141之外側側面而構成第一接點CP1。例如,導線係藉由熔接或焊接而固 定於筒狀構件141之外側側面。第一接點CP1亦可藉由將導線連接於筒狀構件141之端面所構成。
接著,沿著軸X使液體保持構件12滑動,藉此在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亦即,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加熱部分13A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步驟C)。
其次,在第14圖(E)中,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藉由第14圖(E)所示的步驟形成霧氣取入口及空氣流路,此係與實施形態同樣。
另外,在第14圖中,為了方便圖示而使導線隆起,但是實際上,導線係配置在液體保持構件12與筒狀構件14之間,應予留意。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9中,係藉由將從加熱部分13A拉出至下游的導線連接於筒狀構件141之外側側面或端面而構成第一接點CP1。從而,可以輕易地形成第一接點CP1。
在變更例9中,能藉由基底部分330來卡止筒狀構件141,並藉由段差部分340來卡止筒狀構件142。從而,容易決定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的位置,且容易使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彼此分離達與加熱部分13A對應的距離。
在變更例9中,係使筒狀構件141、筒狀構件 142及液體保持構件12從具有較小之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320側朝向具有較大之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310側滑動。從而,容易使此等的構件滑動。
在變更例9中,較佳是以沿著形成於第一支承部分310之外側側面及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的螺旋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藉由如此的構成,就不易在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與第一成部分310之外側側面之間形成段差,而容易配置發熱體13。又,因發熱體13(第二端部分13B2)配置於筒狀構件142之外側側面,故容易固定筒狀構件142和發熱體13(第二端部分13B2)。
〔變更例10〕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0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凸緣171係配置於帽蓋16之下游端面。相對於此,在變更例10中,如第15圖所示,並未特別設置有凸緣171,而是使從電源之第一極延伸的導線18連接於筒狀構件141之內側側面。導線18亦可通過霧化單元外殼111X內部而導引至筒狀構件141
在變更例10中,導線18係在將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之方向的分離方向,設置於帽蓋16之下游。換言之,當欲將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時,導線18會勾到帽蓋16。從而,因導線18被帽蓋16勾住,故會發生導線18從筒狀構件141之剝離、導線18之斷線,或起因於 筒狀構件141被導線18勾住而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
又,帽蓋16係固定或嵌合於筒狀構件141。從而,當欲將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時,就會發生起因於筒狀構件141被拉伸而造成的發熱體13之變形。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10中,導線18係在將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之方向的分離方向比帽蓋16更設置於下游。從而,當欲將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離時,因發熱體13或電力供給構件破損,而可有效地抑制伴隨霧氣源對貯存器11之再注入的香味吸嘗器之利用。
〔變更例11〕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1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凸緣171係配置於帽蓋16之下游端面。相對於此,在變更例11中,如第16圖所示,凸緣171係配置於帽蓋16之上游端面。在此,在凸緣171係連接有從電源之第一極延伸的導線18。導線18亦可通過帽蓋16之內部而導引至凸緣171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11中,與變更例10同樣,導線18係通過帽蓋16之內部而配置。從而,當欲將帽蓋16從貯存器11分 離時,因發熱體13或電力供給構件破損,可有效地抑制伴隨霧氣源對貯存器11之再注入的香味吸嘗器之利用。
〔變更例12〕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2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在變更例12中,除了霧化單元11,香味吸嘗器100之構成係與實施形態同樣,應予留意。
在實施形態中,進氣口112A係設置於電裝單元外殼112X,且在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配置有液體保持構件12,筒狀構件14係形成空氣流路。相對於此,在變更例12中,進氣口112A係設置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且在筒狀構件14之內側配置有液體保持構件12,在筒狀構件14之外側形成空氣流路。
具體而言,如第17圖所示,霧化單元111係具有貯存器11、液體保持構件12、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貯存器11、液體保持構件12、發熱體13及筒狀構件14,係收容於具有進氣口112A的霧化單元外殼111X。液體保持構件12係具有:插入筒狀構件14內的插入部分;以及從筒狀構件14露出的露出部分。插入部分係與蓄存於貯存器11的霧氣源接觸。露出部分係比插入部分更朝向正交方向B隆起。
發熱體13係跨越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及液體保持構件12之露出部分的外側側面而配置。發熱體 13係以接觸或接近液體保持構件12之露出部分的方式配置。
在變更例12中,從進氣口112A導入的空氣係通過筒狀構件14及液體保持構件12之露出部分的外側側面而導引至下游,且將在發熱體13霧化後的霧氣送達至下游側。在變更例12中,筒狀構件14並未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發熱體13係藉由導線等的電力供給構件來與電源連接。
〔變更例13〕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3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變更例13中,係針對在變更例12中所說明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第18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3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另外,在第18圖中,係省略了霧化單元外殼111X、帽蓋16及凸緣17等,應予留意。
具體而言,如第18圖(A)所示,以沿著形成於筒狀構件14之外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有發熱體13(步驟A),該筒狀構件14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軸X。並且,電性連接筒狀構件14和發熱體13(步驟D)。在此,在正交方向B的筒狀構件14之內側配置有液體保持構件12,應予留意。
其次,在第18圖(B)中,以軸X作為旋轉軸 使筒狀構件14旋轉,使發熱體13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之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
在變更例13中,因藉由使發熱體13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之凹槽或突起分離,就能解除液體保持構件12朝向外側方向之膨脹抑制,故能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步驟C)。
亦即,第18圖(B)所示的步驟為藉由筒狀構件14之旋轉,使發熱體13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分離,且使已配置於筒狀構件14之內側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分離,且藉由該液體保持構件12之一部分的膨脹來使該液體保持構件12之一部分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一部分的步驟(步驟B及步驟C)。在使液體保持構件12之一部分接觸發熱體13之一部分的事例中,第18圖(B)所示的步驟為使液體保持構件12按壓發熱體13之一部分(加熱部分13A)的內側側面的狀踏下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再者,第18圖(B)所示的步驟為以接觸發熱體13之一部分(加熱部分13A)的內側側面之全周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
在此,在使發熱體13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之凹槽或突起分離的情況時,較佳是以液體保持構件12不會伴隨筒狀構件14之旋轉而沿著預定方向A移動的方式,至少固定液體保持構件12,應予留意。固定液體保持構件12的對象係只要是不會伴隨筒狀構件14之旋轉而移動者即可。
另外,在將發熱體13固定於筒狀構件14的事例中,如此的固定步驟,係在使發熱體13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之凹槽或突起分離之後進行。
在變更例13中,在筒狀構件14之內側配置有液體保持構件12的狀態下,使發熱體13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之凹槽或突起分離,但是亦可在使發熱體13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之凹槽或突起分離之後,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例如,亦可在使發熱體13之一部分從筒狀構件14之凹槽或突起分離的狀態中,從未設置有發熱體13的一側朝向設置有發熱體13的一側,將液體保持構件12壓入於筒狀構件14,藉此使液體保持構件12之露出部分與發熱體13接觸或接近。
〔變更例14〕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4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具有圓柱形狀之治具的基底構件300係不包含於霧化單元111中作為霧化單元111之構成。然而,在變更例14中,基底構件300係作為霧化單元111之構成而包含於霧化單元111中。
亦即,在變更例14中,如第19圖所示,霧化單元111係至少具備:基底構件300,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軸;發熱體13,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300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所配置;液體保持構 件12,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所配置,且保持霧氣源;以及霧化單元外殼111X,收容發熱體13及液體保持構件12。基底構件300之至少一部分,較佳是從霧化單元外殼111X露出。惟,霧化單元111係與實施形態同樣,亦可包含其他的構成(例如,筒狀構件14、被覆構件15、帽蓋16及凸緣17等)。
在變更例14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中,係具有在基底構件300之一部分從霧化單元外殼111X露出的狀態下,將發熱體13及液體保持構件12收容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內的步驟(步驟F),以取代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旋轉,使發熱體13從凹槽或突起分離的步驟(步驟B)。使發熱體13從凹槽或突起分離的步驟,例如是取得霧化單元111的使用者在使用霧化單元111時進行。
另外,在第19圖中係與實施形態(例如,第4圖及第5圖)等同樣,例示基底構件300為治具的事例。然而,變更例14不限定於第19圖所示之例。如變更例2之第7圖(A)或變更例3之第8圖(A)所示,基底構件300亦可為筒狀構件14(筒狀構件141及筒狀構件142)。在如此的事例中,液體保持構件12係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筒狀構件14旋轉,使發熱體13從凹槽或突起分離,藉此,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在具有如此之構成的霧化單元111中,筒狀構件14之一部分,較佳是從霧化單元外殼111X露出。
(作用及功效)
在變更例14中,因是在使用者使用時使基底構件300從發熱體13分離,故至使用者使用霧化單元111為止,能維持藉由基底構件300保持發熱體13的狀態。從而,至使用者使用霧化單元111為止,能抑制發熱體13之變形。又,因基底構件300具有蓋子的功能,故至使用者使用霧化單元111為止,能抑制霧氣源之洩漏。再者,可明確地掌握霧化單元111之使用前後。
在變更例14中,基底構件300之至少一部分較佳是從霧化單元外殼111X露出。藉由如此的構成,可容易在霧化單元111之使用前,依基底構件300之旋轉而使發熱體13從凹槽或突起分離。
在變更例14中,將發熱體13及液體保持構件12收容於霧化單元外殼111X內的步驟,較佳是在基底構件300之一部分已從霧化單元外殼111X露出的狀態下進行。藉由如此的方法,就容易在霧化單元111之使用前,藉由基底構件300之旋轉而使發熱體13從凹槽或突起分離。
〔變更例15〕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5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實施形態中,貯存器11係在正交方向B配置於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相對於此,在變更例15 中,貯存器11係在預定方向A與液體保持構件12及發熱體13排列配置。
具體而言,如第20圖所示,霧化單元111除了第2圖所示的構成,還具有支承構件21。如上述般,貯存器11係在預定方向A與液體保持構件12及發熱體13排列配置。支承構件21係支持液體保持構件12,並且支持發熱體13。
在變更例15中,第一端部分13B1及電力供給構件13C係由電阻係數比構成加熱部分13A的金屬線更低的導電性構件所被覆,第二端部分13B2及電力供給構件13D係由電阻係數比構成加熱部分13A的金屬線更低的導電性構件所被覆。另一方面,加熱部分13A並未由電阻係數比構成加熱部分13A的金屬線更低的導電性構件所被覆,而是使金屬線露出。依據如此的構成,可將構成發熱體13(線圈)的金屬線之端部以外之品質良好的部分作為加熱部分13A來使用。另外,第一端部分13B1、第二端部分13B2、電力供給構件13C及電力供給構件13D,較佳是在與構成加熱部分13A的金屬線相同之金屬線,具有被覆有電阻係數比金屬線更低的導電性構件的構成。藉由形成如此的構成,可容易一體地製造品質良好的第一端部分13B1、第二端部分13B2、電力供給構件13C、電力供給構件13D及加熱部分13A。另外,例如在金屬線為鎳鉻合金製的情況下,可使用銅、錫、銀等之電阻係數比鎳鉻合金更低的金屬作為導電性構件。
再者,如第20圖所示,霧化單元111係具有液量調整構件19。如第21圖所示,液量調整構件19係具有開口19A及開口19B,例如具有圓盤狀之形狀的構件。開口19A為用以形成空氣流路的開口,且使筒狀構件14之內側與發熱體13之內側連通的開口。開口19B為用以從貯存器11對液體保持構件12供給霧氣源的開口,且使貯存器11和液體保持構件12連通的開口。
在變更例15中,貯存器11亦可為用以蓄存霧氣源的空洞。在如此的事例中,蓄存於貯存器11的霧氣源係通過液量調整構件19之開口19B而供給至液體保持構件12。供給至液體保持構件12的霧氣源,係藉由毛細現象擴展至液體保持構件12內部,藉此移動至接觸或接近加熱部分13A的位置。藉此,霧氣源係能藉由加熱部分13A霧化。從而,液體保持構件12就能考慮是使霧氣源從貯存器11藉由毛細現象移動至液體保持構件12的構件。
在變更例15中,第一端部分13B1及電力供給構件13C係由電阻係數比構成加熱部分13A的金屬線更低的導電性構件所被覆,第二端部分13B2及電力供給構件13D係由電阻係數比構成加熱部分13A的金屬線更低的導電性構件所被覆。然而,變更例15不限定於此。第一端部分13B1及電力供給構件13C亦可藉由電阻係數比加熱部分13A更低的導電性構件所構成。同樣地,第二端部分13B2及電力供給構件13D亦可藉由電阻係數比加熱部分13A更低的導電性構件所構成。
〔變更例16〕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6加以說明。以下,主要是針對與實施形態相對的差異點加以說明。
在變更例16中,係針對在變更例15中所說明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第22圖係用以說明變更例16的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方法的圖。
如第22圖(A)所示,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300(治具)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發熱體13(步驟A),該基底構件300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軸X。接著,以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液體保持構件12(步驟C)。在此,液體保持構件12可在已組入支承構件21的狀態下配置,亦可在液體保持構件21之配置後,配置支承構件21。
如第22圖(B)所示,在第22圖(A)所示的步驟(步驟A及步驟C)之後,以軸X作為旋轉軸使基底構件300(治具)旋轉,使發熱體13之全部從基底構件300之凹槽或突起分離(步驟B)。並且,配置有貯存器11、筒狀構件14、帽蓋16、液量調整構件19及霧化單元外殼111X。
即便是在變更例16中,亦與實施形態同樣,較佳是在使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分離之前,進行配置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構件(流路形成構件)的步驟(步驟G)。在變更例16中,至少液體保持構件12該當於流路形成構件,應予留意。具體而言,第22圖(A)所示的 步驟(即配置流路形成構件的步驟),係包含沿著基底構件300配置流路形成構件(液體保持構件12)的步驟。藉此,在霧化單元111之製造步驟中,能抑制液體保持構件12之變形。
另外,在變更例16中,亦可在配置貯存器11、筒狀構件14、帽蓋16、液量調整構件19及霧化單元外殼111X之後,使發熱體13從基底構件300分離。在如此的事例中,除了液體保持構件12,筒狀構件14亦該當於流路形成構件,應予留意。
〔其他的實施形態〕
本發明已藉由上述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但構成該揭示之一部分的論述及圖,不應理解為限定本發明。對於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根據該揭示能明白各種替代實施形態、實施例及運用技術。
在實施形態中,貯存器11係配置於正交方向B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貯存器11係只要與液體保持構件12接觸即可,亦可不配置於正交方向B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另外,在貯存器11未配置於正交方向B的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側的狀態下,被覆構件15係可在香味吸嘗器100使用之前或香味吸嘗器100使用之期間,抑制無預期地從貯存器11漏出的霧氣源從液體保持構件12之外周面供給至液體保持構件12。
在實施形態中,液體保持構件12係具有圓筒形狀。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液體保持構件12亦可具有繩狀形狀。
在實施形態中,液體保持構件12、被覆構件15等的構件係具有筒狀之形狀,藉由沿著預定方向A的滑動而配置於發熱體13之外側。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液體保持構件12、被覆構件15等的構件亦可具有薄片狀之形狀,盤繞於發熱體13。
在實施形態中,用以對貯存器11供給霧氣源的供給口係設置於貯存器11之下游端,而帽蓋16係遮蓋貯存器11之下游端。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供給口亦可設置於貯存器11之上游端,帽蓋16亦可遮蓋貯存器11之上游端。
在實施形態中,發熱體13係藉由具有螺旋形狀的金屬線所形成,為具有沿著預定方向A延伸的形狀的線圈,且發熱體13之內側為中空。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發熱體13之內側亦可為實心。例如,如在變更例12及變更例13中所說明般,亦可在發熱體13之內側設置液體保持構件12。
在實施形態中,發熱體13係藉由具有螺旋形狀的金屬線所形成。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發熱體13亦可藉由具有其他形狀的導電構件所構成。
在實施形態中,已例示了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筒狀構件14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的事 例。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筒狀構件14亦可藉由導電性構件以外的構件所構成。
在實施形態中,係設置有導線18作為用以連接電源和筒狀構件14的構件。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例如,用以連接電源和筒狀構件14的構件,只要構成電性路徑即可,亦可為構成香味吸嘗器100的外殼之一部分等。
在變更例4至6、7至9中,筒狀構件141之外徑係比筒狀構件142之外徑更大。然而,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此。例如,在變更例4、5、7、8中,筒狀構件141之外徑亦可與筒狀構件142之外徑相等。例如,在筒狀構件141之內徑比筒狀構件142之內徑更大,筒狀構件141之外徑與筒狀構件142之外徑相等的情況時,筒狀構件142之厚度就比筒狀構件141之厚度更大,應予留意。
雖然在實施形態中並未特別涉及,但是各構件之固定方法,可為黏接亦可為熔接。
雖然在實施形態中並未特別涉及,但是液體保持構件12例如亦可為由海綿狀之彈性構件所構成,在藉由壓縮液體保持構件12的滑動用構件400、筒狀構件14等被拆掉而膨脹,成為接觸或接近發熱體13的構成。
12‧‧‧液體保持構件
13‧‧‧發熱體
141‧‧‧筒狀構件(第一筒狀構件)
142‧‧‧筒狀構件(第二筒狀構件)
172‧‧‧凸緣
111X1‧‧‧外殼帽蓋體
300‧‧‧基底構件
400‧‧‧滑動用構件
A‧‧‧預定方向
B‧‧‧正交方向
X‧‧‧軸

Claims (25)

  1. 一種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具備:步驟A,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電阻發熱體,該基底構件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步驟B,以前述軸作為旋轉軸使前述基底構件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從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分離;以及步驟C,以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保持霧氣源的液體保持構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C係在前述步驟A之後進行,且在前述步驟B之前進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電阻發熱體係包含加熱前述霧氣源的加熱部分;前述步驟C係包含一邊使前述液體保持構件按壓前述加熱部分之內側側面或外側側面且一邊配置前述液體保持構件的步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電阻發熱體係包含加熱前述霧氣源的加熱部分;前述步驟C係包含以接觸前述加熱部分之內側側面或外側側面之全周的方式配置前述液體保持構件的 步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B係包含藉由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分離,而形成將藉由前述電阻發熱體所霧化的霧氣引入至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內側的霧氣取入口的步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B係包含藉由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分離,而在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內側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步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C係包含在前述基底構件之外側側面配置有前述電阻發熱體的情況下,在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外側配置前述液體保持構件的步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基底構件為治具;前述步驟B係包含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全部從前述治具分離,且藉由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分離,而在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內側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步驟;且在前述步驟B之前具備步驟G,該步驟G係配置形成前述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構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G係包含沿著前述治具之外側側面配置前述流路形成構件的步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基底構件為治具;前述步驟B係包含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全部從前述治具分離的步驟;且在前述步驟B之前具備步驟E,該步驟E係在與前述預定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的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外側側面或內側側面,配置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具有筒狀之形狀的筒狀構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B係在將前述筒狀構件固定於前述霧化單元之外殼之後及/或將前述電阻發熱體固定於前述筒狀構件之後進行。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或第11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筒狀構件係藉由第一筒狀構件及第二筒狀構件所構成;前述步驟E係包含將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在彼此分離的狀態下配置的步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一筒狀構件之一部分或全部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一部分或全部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或第13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治具係具備卡止前述第一筒狀構件 的第一卡止部分、以及卡止前述第二筒狀部分的第二卡止部分;前述步驟E係包含:步驟E1,在能藉由前述第一卡止部分來卡止前述第一筒狀構件的位置配置前述第一筒狀構件;以及步驟E2,在能藉由前述第二卡止部分來卡止前述第二筒狀構件的位置配置前述第二筒狀構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至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治具係包含具有第一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以及具有比前述第一外徑更小之第二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前述第一筒狀構件之內徑係與前述第一外徑對應;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內徑係與前述第二外徑對應;前述步驟E係包含:步驟E3,在前述正交方向的前述第一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配置前述第一筒狀構件;以及步驟E4,在前述正交方向的前述第二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配置前述第二筒狀構件。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至第1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治具係包含具有第一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以及具有比前述第一外徑更小之第二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前述步驟E或E1或E3係包含使前述第一筒狀構 件從前述第二支承部分側朝向前述第一支承部分側滑動的步驟;前述步驟E或E2或E4係包含使前述第二筒狀構件從前述第二支承部分側朝向前述第一支承部分側滑動的步驟。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至第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治具係包含具有第一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以及具有比前述第一外徑更小之第二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前述步驟C係包含使前述液體保持構件從前述第二支承部分側朝向前述第一支承部分側滑動的步驟。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至第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治具係包含具有第一外徑的第一支承部分、以及具有比前述第一外徑更小之第二外徑的第二支承部分;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係設置於前述第一支承部分之側面;前述步驟A係包含在前述第一支承部分之外側側面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外側側面配置前述電阻發熱體的步驟。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步驟C係包含:步驟C1,使滑動用構件沿著與前述預定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的前述電阻發熱體之外側側面滑 動;步驟C2,將前述液體保持構件沿著前述正交方向的前述滑動用構件之外側側面配置;以及步驟C3,在前述步驟C1及前述步驟C2之後,從前述液體保持構件與前述電阻發熱體之間,藉由滑動前述滑動用構件而拆除。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基底構件為形成空氣流路之至少一部分的具有筒狀之形狀的筒狀構件。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筒狀構件係藉由導電性構件所構成;該製造方法並具備:步驟D,電性連接前述筒狀構件和前述電阻發熱體。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或第21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筒狀構件係藉由第一筒狀構件及第二筒狀構件所構成;前述步驟A係包含跨越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雙方而配置前述電阻發熱體的步驟;前述步驟B係包含在維持前述電阻發熱體已跨越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之雙方而配置的狀態下,使前述第一筒狀構件及前述第二筒狀構件彼此分離的步驟。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基底構件為筒狀構件; 前述步驟A係包含以沿著形成於前述筒狀構件之外側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前述電阻發熱體的步驟;前述步驟B及前述步驟C係包含藉由前述筒狀構件之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一部分從前述筒狀構件分離,使配置於前述筒狀構件之內側的前述液體保持構件之一部分從前述筒狀構件分離,且藉由該液體保持構件之一部分的膨脹,使該液體保持構件之一部分接觸或接近該電阻發熱體之一部分的步驟。
  24. 一種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具備:步驟A,以沿著形成於基底構件之側面的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配置電阻發熱體,該基底構件係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步驟C,以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保持霧氣源的液體保持構件;或步驟C4,藉由以前述軸作為旋轉軸使前述基底構件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從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分離而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保持霧氣源的液體保持構件;以及步驟F,將前述電阻發熱體及前述液體保持構件收容於前述外殼內。
  25. 一種霧化單元,具備:基底構件,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延伸的軸;電阻發熱體,以沿著形成於前述基底構件之側面的 螺旋形狀之凹槽或突起的方式所配置;液體保持構件,以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或是,藉由以前述軸作為旋轉軸使前述基底構件旋轉,使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從前述凹槽或前述突起分離的步驟B而接觸或接近前述電阻發熱體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所配置,且保持霧氣源;以及外殼,收容前述電阻發熱體及前述液體保持構件。
TW105120149A 2015-06-26 2016-06-27 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霧化單元 TWI6129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8581 2015-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7588A true TW201707588A (zh) 2017-03-01
TWI612908B TWI612908B (zh) 2018-02-01

Family

ID=57585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0149A TWI612908B (zh) 2015-06-26 2016-06-27 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霧化單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311683B1 (zh)
CN (1) CN108135260B (zh)
HK (1) HK1251977A1 (zh)
TW (1) TWI612908B (zh)
WO (1) WO20162087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44793B2 (en) 2005-07-19 2019-04-02 Juul Labs, Inc. Devices for vaporization of a substance
US10279934B2 (en) 2013-03-15 2019-05-07 Juul Labs, Inc. Fillable vaporizer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filling
US10512282B2 (en) 2014-12-05 2019-12-24 Juul Labs, Inc. Calibrated dose control
PT3508080T (pt) 2013-12-23 2021-03-02 Juul Labs Int Inc Sistemas e métodos de dispositivo de vaporização
USD825102S1 (en) 2016-07-28 2018-08-07 Juul Labs, Inc. Vaporizer device with cartridge
US10058129B2 (en) 2013-12-23 2018-08-28 Juul Labs, Inc. Vaporization device systems and methods
USD842536S1 (en) 2016-07-28 2019-03-05 Juul Labs, Inc. Vaporizer cartridge
US10076139B2 (en) 2013-12-23 2018-09-18 Juul Labs, Inc. Vaporizer apparatus
US10159282B2 (en) 2013-12-23 2018-12-25 Juul Labs, Inc. Cartridge for use with a vaporizer device
US20160366947A1 (en) 2013-12-23 2016-12-22 James Monsees Vaporizer apparatus
UA125687C2 (uk) 2016-02-11 2022-05-18 Джуул Лебз, Інк. Заповнювальний картридж випарного пристрою та способи його заповнення
MX2018009703A (es) 2016-02-11 2019-07-08 Juul Labs Inc Cartuchos de fijacion segura para dispositivos vaporizadores.
US10405582B2 (en) 2016-03-10 2019-09-10 Pax Labs, Inc. Vaporization device with lip sensing
USD849996S1 (en) 2016-06-16 2019-05-28 Pax Labs, Inc. Vaporizer cartridge
USD836541S1 (en) 2016-06-23 2018-12-25 Pax Labs, Inc. Charging device
USD851830S1 (en) 2016-06-23 2019-06-18 Pax Labs, Inc. Combined vaporizer tamp and pick tool
KR102327122B1 (ko) 2016-12-12 2021-11-16 브이엠알 프로덕츠 엘엘씨 기화기 카트리지
CA3074463A1 (en) 2017-08-28 2019-03-07 Juul Labs, Inc. Wick for vaporizer device
USD887632S1 (en) 2017-09-14 2020-06-16 Pax Labs, Inc. Vaporizer cartridge
JP7089058B2 (ja) * 2018-04-24 2022-06-21 ジェイティー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エス.エイ. 気化が最適化された電子タバコ
CN110876488A (zh) * 2018-08-25 2020-03-13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低温烘焙型烟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22506527A (ja) 2018-11-05 2022-01-17 ジュール・ラブ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気化器デバイス用のカートリッジ
GB201901201D0 (en) * 2019-01-29 2019-03-20 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Investments Ltd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there automated assembly of inhalation devices and components thereof
EP3711610A1 (en) * 2019-03-21 2020-09-23 Nerudia Limited Aerosol-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aerosol delivery system
WO2024065831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发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1920A (en) * 1971-07-06 1974-10-15 Block Engineering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frared radiation source
GB8717668D0 (en) * 1987-07-25 1987-09-03 Micropore International Ltd Coiled heating elements
EP0857431B1 (en) * 1996-06-17 2003-03-12 Japan Tobacco Inc. Flavor generating product and flavor generating tool
DE102004061883A1 (de) * 2004-12-22 2006-07-06 Vishay Electronic Gmbh Heizeinrichtung für ein Inhalationsgerät, Inhalationsgerät und Erwärmungsverfahren
CN201067079Y (zh) * 2006-05-16 2008-06-04 韩力 仿真气溶胶吸入器
JP2011049831A (ja) * 2009-08-27 2011-03-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ンテナ用コイ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EP2340729A1 (en) * 2009-12-30 2011-07-06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An improved heater for an electrically heated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CN101843368A (zh) * 2010-04-02 2010-09-29 陈志平 电子雾化吸入器的吸嘴
KR101056043B1 (ko) * 2010-05-06 2011-08-10 정광석 전기히터용 발열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JPWO2012117935A1 (ja) * 2011-03-01 2014-07-07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刺激提示装置
UA113744C2 (xx) * 2011-12-08 2017-03-10 Пристрій для утворення аерозолю з внутрішнім нагрівачем
EP2779786A1 (en) * 2013-03-15 2014-09-17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for a heater assembly for use with a liquid filled cartridge
TWI568370B (zh) * 2013-03-26 2017-02-01 富特姆控股第一有限公司 電子香煙及汽化電子香煙內之液體之方法
JP6034488B2 (ja) * 2013-04-25 2016-11-30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香喫味成分を含む嗜好品の構成要素の製造方法及び香喫味成分を含む嗜好品の構成要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11683A4 (en) 2019-08-07
HK1251977A1 (zh) 2019-05-10
WO2016208760A1 (ja) 2016-12-29
EP3311683B1 (en) 2021-05-26
CN108135260B (zh) 2021-06-29
TWI612908B (zh) 2018-02-01
CN108135260A (zh) 2018-06-08
EP3311683A1 (en) 2018-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07588A (zh) 霧化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霧化單元
JP6752928B2 (ja) 霧化ユニット
JP6752939B2 (ja) 霧化ユニット
TWI642367B (zh) 霧化單元
EP3685687B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111050577B (zh) 不可燃性烟草蒸气插入物以及包含不可燃性烟草蒸气插入物的筒
JP5075829B2 (ja) 電気喫煙システム
JP6854321B2 (ja) 霧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霧化ユニット及び非燃焼型香味吸引器
KR102523926B1 (ko) 흡연 가능 재료용 장치용 디바이스
JP7257359B2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カートリッジ
TWI638609B (zh) 霧化單元的製造方法、霧化單元及非燃燒型香味吸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