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5590A - 存取無線網路的裝置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存取無線網路的裝置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5590A
TW201545590A TW104114966A TW104114966A TW201545590A TW 201545590 A TW201545590 A TW 201545590A TW 104114966 A TW104114966 A TW 104114966A TW 104114966 A TW104114966 A TW 104114966A TW 201545590 A TW201545590 A TW 20154559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ntrolled device
master device
nai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4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7939B (zh
Inventor
宋成旭
金烔賢
林鍾漢
Original Assignee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5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5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7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79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5Transfer to or from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5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an additional device, e.g. smartcard, SIM or a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40Security arrangements using identity modules
    • H04W12/43Security arrangements using identity modules using shared identity modules, e.g. SIM 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2Subscriber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5Temporary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方法:使用儲存在行動使用者設備(UE)中的用戶識別資訊經由所述UE中的公用無線網路連接至通信服務;在所述UE與裝置之間建立通信鏈路;產生與所述UE中的所述通信服務相關聯的網路存取資訊(NAI);以及經由所述通信鏈路將所述NAI自所述UE發送至所述裝置。所述方法更包括使用所述NAI連接所述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以及終止所述UE中的所述通信服務的所述連接。

Description

存取無線網路的裝置與方法
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大體是關於能夠存取無線網路的裝置與方法。更特定言之,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是關於能夠存取無線網路且將有關網路存取資訊(network access informat ion;NAI)傳送至其他裝置的半導體裝置、系統單晶片以及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其他實施例是關於實現(或有助於)裝置對無線網路的存取且將有關 NAI 傳送至其他裝置的方法。
無線網路為實現(或支援)兩個或兩個以上裝置之間的一或多個無線通信服務的互操作組件的系統。對無線通信服務的請求、註冊、識別、使用以及終止為涉及多個具有無線能力的裝置以及與無線網路相關聯的無線組件(例如,基地台、伺服器、無線電頻道設備、行動性管理設備、軟體資源等)的複雜過程。在某些情況下,無線網路內的有限資源可限制使用者的數目及/或使用者尋求對無線通信服務存取的服務品質。
許多公用無線網絡(public wireless network;PWN)(諸如,由行動電話公司建立以及維護的公用無線網絡)、行動無線寬頻帶系統及/或衛星系統(其中的每一者皆能夠基於蜂巢式通信協定提供通信服務)為當代無線網絡的實例。每一PWN限制對其提供的至授權的UE的通信服務的存取。因此,授權的UE可藉由PWN考慮用戶終端機,且管理以及操作PWN之服務提供商可將用戶識別資訊(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SII)提供至各別用戶終端機。其後,SII可由用戶終端機用以建立對PWN的授權存取。
SII可儲存於建置在用戶終端機中或可插入至用戶終端機內/自用戶終端機拔出(例如,呈所謂的「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的形式)的SIM中。可使用一或多個資料加密方法來保護與SII相關聯的資料以及儲存於SIM上的有關用戶終端機資訊。用戶終端機可使用儲存在SIM中之SII,經由PWN來使用或存取通信服務。
在電子以及通信行業中,已進行各種嘗試來生產裝備有有線/無線通信功能的UE。一個實例為所謂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或萬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IoT或IoE指日常生活的事物經由有線/無線網路連接以便共用資訊。因此,IoT或IoE方法可用以經由網路連接裝置,從而允許其跨包含以下各者的多種技術領域共用資訊:智慧型家用電器、智慧型家庭(例如,遠程計量、加熱/冷卻管理、家庭太陽能系統、家庭安全性系統)保健以及智慧型汽車。
用戶日益可能希望使用不僅單一固定UE而且包含行動UE之多種UE來存取PWN。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用戶自能夠存取PWN之第一UE移除SIM且在第二UE中插入SIM,使得第二UE可能能夠存取PWN。此過程為勞動密集型,在資料使用中不存在連續性,且一個以上UE不能同時使用相同SII來存取PWN。
然而且在來自所提供之任何物中,在一些情況下,用戶可為每一UE購買SIM。此招致用於每一購買的SIM的附加成本,在不同之間存在去同步,此可造成資料/通信損失,且每一UE可具有不同無線能力。
用戶可能希望經由多種UE來存取(例如,上傳資料至以及下載資料自)PWN,同是不需要為每一UE購買單獨SIM。換言之,一個用戶可能希望使用SII的一個集合同時使用一或多個UE自由地存取一或多個PWN。因此,存在對於允許用戶使用多個UE自由地存取PWN的裝置與方法之一般需求。
在本發明概念的一個實施例中,一種方法包括:使用儲存在主控裝置中的用戶識別資訊(SII)經由主控裝置中的公用無線網路(PWN)連接至通信服務;在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建立通信鏈路;產生與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相關聯的網路存取資訊 (NAI);以及經由通信鏈路將 NAI 自主控裝置發送至受控裝置。
在本發明概念的另一實施例中,一種方法包括:連接儲存存取授權認證的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在主控裝置中產生與通信服務的連接相關聯的網路狀態資訊(network status information;NSI);在主控裝置中自授權認證以及NSI導出NAI;在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建立通信鏈路;經由通信鏈路將NAI自主控裝置發送至受控裝置;使用NAI連接受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以及終止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
在本發明概念的又一實施例中,一種方法包括:連接儲存第一存取授權認證的第一主控裝置中的第一通信服務;在第一主控裝置中產生與第一通信服務的連接相關聯的第一網路狀態資訊(first network status information;1NSI);自第一存取授權認證以及1NSI導出第一網路連接存取資訊(first networking accessing information;1NAI);在第一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建立第一通信鏈路;經由第一通信鏈路將1NAI自第一主控裝置發送至該受控裝置且將1NAI儲存在受控裝置中;藉由第二通信鏈路在第二主控裝置以及2NAI的情況下完成相同過程;使用1NAI連接受控裝置中的第一通信服務;以及終止第一主控裝置中的第一通信服務。
在本發明概念的又一實施例中,一種方法包括:使用儲存在主控裝置中的SII經由主控裝置中的PWN連接至通信服務;在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建立通信鏈路;經由通信鏈路將與通信服務相關聯的NAI自主控裝置發送至受控裝置;使用NAI連接受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終止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的連接;經由通信鏈路將來自主控裝置的請求受控裝置釋放通信服務的連接的釋放請求發送至受控裝置;以及回應於釋放請求,終止受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且重新連接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
在本發明概念的又一實施例中,一種行動使用者設備包括:記憶體,其儲存軟體組件;應用程式處理器,其控制使用者設備的操作;連接性單元,其在使用者設備與裝置之間建立通信鏈路;以及通信處理器,其經由PWN連接通信服務。
本發明概念的此等以及其他實施例可支援在存取無線網路時的多種使用者設備。
現將參看隨附圖式以一些額外細節來描述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然而,本發明概念可以許多不同形式體現,且不應被解釋為限於僅所說明的實施例。相反,提供此等實施例以使得本發明將透徹且完整,並且將對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充分傳達實例實施例的概念。貫穿書面描述以及圖式,相似參考數字以及標記用以表示相似或類似元件。
應理解,當元件被稱作「連接」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時,其可直接地連接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可存在插入元件。相比之下,當元件被稱作「直接連接」或「直接耦接」至另一元件時,不存在插入元件。如本文中所用,術語「及/或」包含相關聯的所列項目中的一或多者的任何以及所有組合。用以描述元件或層之間的關係的其他詞語應按相似方式來解釋(例如,「在……之間」對「直接在……之間」、「鄰近」對「直接鄰近」、「在……上」對「直接在……上」)。
應瞭解,雖然術語「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使用以描述各種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區段,但此等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區段不應受此等術語限制。此等術語僅用以將一個元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與另一元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區分。因此,可在不脫離實例實施例的教示的情況下將下文論述的第一元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稱為第二元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出於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且並不意欲限制實例實施例。如本文中所使用,單數形式「一」、「一個」以及「所述」意欲亦包含複數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清晰指示。應進一步理解,術語「包括」及/或「包含」若在本文中使用,則指定所陳述特徵、整數、步驟、操作、元件及/或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整數、步驟、操作、元件、組件及/或其群組的存在或添加。
除非另有定義,否則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術語(包括技術以及科學術語)具有與一般熟習本發明概念的實例實施例所屬領域技術者通常所理解相同的意義。應進一步理解,諸如常用詞典中所定義之術語的術語應被解釋為具有與其在相關技術之上下文中之意義一致的意義,且將不按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意義來解釋,除非明確地如此定義。
所描述實施例大體是關於支援使用者設備(UE)至無線網路的連接。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例中,主控裝置可將網路存取資訊(NAI)發送至受控裝置,以便使用NAI連接受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各種實施例的UE可指經組裝以包含電子組件、元件以及類似者從而使支援由預定通信資源進行的通信服務成為可能的裝置。舉例而言,UE可包含建立與另一UE的通信服務或獲取對公用無線網路的存取所需的組件。此等組件可不同地實施於硬體、韌體及/或軟體中。
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中,UE可在功能上及/或實體上實施為智慧型電話、平板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行動電話、視訊電話、電子書閱讀器、桌上型PC、膝上型PC、迷你筆記型電腦、工作站、伺服器、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攜帶型多媒體播放器(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PMP)、MP3播放器、行動醫療裝置、攝影機、可佩戴裝置(例如,電子眼鏡、頭戴式裝置(Head-Mounted-Device;HMD)、電子布、電子手鐲、電子項鏈、電子配件(或應用配件)、電子刺紋(tattoo)、智慧型鏡或智慧型錶)。
在本發明概念的其他實施例中,UE可實施為智慧型家用電器的部分。智慧型家用電器可包含(例如)電視(TV)、數位視訊碟(Digital Video Disk;DVD)播放器、藍光播放器、音訊裝置、冰箱、空調、恆溫器、真空吸塵器、烘箱、微波爐、洗衣機、空氣淨化器、機上盒、家庭自動化控制面板、安全性控制面板、TV盒(例如,三星(Samsung)HomeSync™、蘋果(Apple)TV™或谷歌(Google)TV™)、遊戲控制台(例如,Xbox™或PlayStation™)、電子辭典、電子按鍵、攝錄影機或電子圖像框。
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中,UE可實施為醫療裝置(例如,攜帶型醫療量測裝置,諸如,血糖儀、心率儀、血壓儀、體溫儀、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計算斷層攝影術(Computed Tomography;CT)、醫療攝錄影機、超音波裝置等。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中,UE可實施為導航裝置、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事件資料記錄器(Event Data Recorder;EDR)、飛行資料記錄器(Flight Data Recorder;FDR)、汽車資訊娛樂裝置、海洋電子設備(例如,海洋導航系統、陀螺儀羅盤以及類似者)、航空電子設備、安全性設備、汽車頭部單元、工業或家用機器人、自動櫃員機(Automatic Teller's Machine;ATM)、銷售點(Point of Sales;POS)裝置、IoT裝置(例如,燈泡、與電或氣體儀錶相關聯的各種感測器、灑水器系統、火警警報器、恆溫器、路燈、烤麵包機、健身設備、熱水箱、加熱器、鍋爐、等)以及類似者。
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中,UE可實施為傢俱或建築物結構的部分。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各種實施例的UE可為以上描述的裝置與系統中的任一者或組合。
替代地,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的UE可為可撓性UE。因此,對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的UE不限於以上描述的裝置,且可包含可具備技術發展的的新UE。
現將參看隨附圖式描述根據各種實施例的UE。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使用者(user)’可指使用UE的人或使用UE的裝置(例如,人工智慧UE)。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用戶(subscriber)’可指經由使用者經唯一地指派SII的PWN提供的通信服務的使用者。
圖(FIG.)1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各種實施例的無線通信環境的方塊圖。
參看圖1,主控裝置110與受控裝置120可由介面130連接。介面可基於固線式或基於無線,且可為主控裝置110與受控裝置120之間的通信路徑。通信路徑可形成通信鏈路。介面130不限於特定通信方案。舉例而言,可基於用於有線通信及/或無線通信的至少一個協定來實施介面130。通信鏈路可包含以下各者中的一或多者: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Wi-Fi、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射頻(radio frequency;RF)、有線通信、蜂巢式鏈路、藍牙(BT)、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電纜、紅外線鏈路、網際網路、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以及WiMax。
主控裝置110以及受控裝置120可經由公用無線網路(PWN)140連接至通信服務。主控裝置110可為攜帶型UE。通信服務可為蜂巢式語音/資料服務。攜帶型UE中的蜂巢式語音/資料服務的連接可包含將攜帶型UE向PWN 140的行動性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註冊。PWN 140可基於LTE、進階式LTE(LTE-advanced;LTE-A)、分碼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寬頻CDMA(wideband CDMA;W-CDMA)、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無線寬頻(wireless broadband;Wi-Bro)或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提供無線通信服務。
主控裝置110為經授權存取PWN 140的用戶終端機,而受控裝置120為未經固有地授權存取PWN 140的用戶終端機。舉例而言,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中,由於受控裝置120缺乏存取PWN 140所需的NAI——因為其不具有提供必要的用戶識別資訊(SII)的連接的用戶識別模組(SIM),因此其直至SIM經連接方可獲得對PWN 140的存取。
然而,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中,主控裝置110能夠(1)使用內部儲存的SII(例如,儲存於連接的SIM中的SII)產生足夠經由PWN 140連接主控裝置110中的通信服務的NAI,以及(2)經由通信鏈路將與通信服務相關聯的產生的NAI傳送至受控裝置120。受控裝置120可其後使用NAI經由PWN 140連接至受控裝置120中的通信服務。一旦通信服務連接於受控裝置120中,則終止主控裝置110中的通信服務。SII與對應的NAI之間的一個可能關係繪示於圖2中。
圖2為列出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的情況下的網路存取資訊(NAI)的可能組分的表。
參看圖2,NAI 210可包含SII 220中的一或多個組分以及網路狀態資訊(NSI)230中的一或多個組分。因此,下文對NAI 210的描述性參考可指SII 220中的一或多個組分及/或NSI 230中的一或多個組分。就此而言,甚至在UE斷電時,SII 220仍儲存在SIM中。PWN 140請求SII 220驗證使用者是否為用戶。用以存取PWN 140且儲存在SIM中的所有資訊為SII 220。SII 220可包括部分SIM資訊。另外,如先前指出,SIM可儲存在經組態以實體插入至主控裝置110內且其後自該主控裝置移除的SIM卡上。受控裝置120可不具有SIM卡。SIM中記錄的資訊可藉由加密或類似者來保護。主控裝置110可讀取且使用儲存在連接至主控裝置110的SIM上的SII 220,以便經由PWN 140連接通信服務。SII 220可包括多個SII組分,且NAI 210可包括多個SII組分或自多個SII組分中的至少一者導出的資訊中的至少一者。
SII 220可包含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221、臨時行動用戶識別碼(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TMSI)223、積體電路卡識別(integrated circuit card identification;ICCID)225、主密鑰(K)227以及全球唯一臨時識別符(globally unique temporary identifier;GUTI)229。SIM亦可儲存區域識別碼(local area identity;LAI)、運算子特定緊急號碼、簡訊服務中心(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SMSC)號碼、服務提供商名稱(service provider name;SPN)、服務撥號號碼(service dialing number;SDN)、付費通知參數以及附加值服務(value added service;VAS)應用。
IMSI 221為SII 220的實例,且當購買SIM時,可儲存在SIM中。IMSI 221用以識別PWN 140的用戶。IMSI 221的相同值可儲存在SII 220中以及PWN 140上。很少使用IMSI,惟某些實例(例如,當電話接通時)除外。
出於安全性原因,使用TMSI 223替代IMSI 221。在連接主控裝置110中的通信服務後,將TMSI 223自PWN 140提供至主控裝置110。TMSI 223由PWN 140不時地改變。
ICCID 225為唯一識別資訊的實例且用以識別SIM。K 227為用於鑑認的主密鑰,且相同值可儲存於SIM中以及PWN 140中。GUTI 229為臨時識別資訊的實例。GUTI 229包含TMSI 223。
主控裝置110中連接的通信服務可產生對應的NSI 230。NAI 210可包括NSI 230。在終止主控裝置110中的通信服務前,NSI 230可儲存在主控裝置110中。當將NAI 210自主控裝置110發送至受控裝置120時,NSI 230可儲存在受控裝置120中。在終止主控裝置110中的通信服務的連接後,根據受控裝置120中的通信服務的連接,經更新的NSI可產生且儲存於受控裝置120中。可經由通信鏈路130將經更新的NSI發送至主控裝置110,且可使用來自受控裝置120的經更新的NSI更新主控裝置110中儲存的NSI 230。NSI 230可包含PWN小區識別資訊231、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狀態資訊233、用戶追蹤區(tracking area;TA)資訊235以及非存取層(non-access stratum;NAS)狀態資訊237中的一或多者。
PWN小區識別資訊231可用以指示UE當前屬於哪一小區。當使用者將UE移動至鄰近PWN小區時,PWN小區識別資訊231將改變。
RRC狀態資訊233可由受控裝置120用以進行至PWN 140的無縫連接,且可用以指示主控裝置110或受控裝置120的當前通信狀態。當UE接通但未執行任何通信行為(例如,下載資料)時,UE的RRC狀態可被稱作RRC閒置模式(例如,‘RRC_idle’),且當UE用於實際通信時,RRC狀態可被稱作RRC連接模式(例如,‘RRC_connected’)。
用戶TA資訊235可用以指示用戶當前位於何處。
NAS資訊237可由受控裝置120用於鑑認以用於PWN 140存取,且可用於PWN 140與主控裝置110或受控裝置120之間的連接的加密。NAS資訊237為存取狀態資訊的實例且為用於負責行動性管理、識別、鑑認等的NAS協定的資訊。
NSI 230可包含關於由主控裝置110經由PWN 140建立的通信服務的狀態的資訊,以及定義由主控裝置110對PWN 140存取的狀態的資訊。受控裝置120可需要NSI 230以用於受控裝置120接管連接至主控裝置110的通信服務的全部或部分。
返回至圖1,受控裝置可不具有存取PWN 140所需要的NAI 210,即使受控裝置120具有能夠經由PWN 140存取通信服務的通信處理器。若受控裝置具有NAI 210,則受控裝置120可經由PWN 140存取通信服務。
舉例而言,若受控裝置120可獲得自主控裝置110提供的NAI 210,則受控裝置120可使用提供的NAI 210經由PWN 140存取通信服務。
受控裝置120可經由介面130形成至主控裝置110的通信鏈路,且使用通信鏈路獲得自主控裝置110提供的NAI 210。NAI 210可為受控裝置120需要用來經由PWN 140存取通信服務的資訊。受控裝置120可使用自主控裝置110提供的NAI 210存取PWN 140。
若使用與同一用戶相關聯的資訊請求由多個UE進行的存取,則PWN 140將經由預定驗證程序授權僅一個UE獲得存取。舉例而言,若主控裝置110與受控裝置120嘗試同時存取PWN 140,則PWN 140將通常對主控裝置110給予存取優先權,且若當主控裝置請求存取時受控裝置120已連接至PWN 140,則PWN 140可釋放受控裝置120進行的存取。
圖3為在一個實例中進一步說明在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的網路環境中可使用的使用者設備的方塊圖。
參看圖3,將描述在各種實施例中的網路環境300中的UE 301。UE 301可包含匯流排310、處理器320、記憶體330、輸入/輸出(I/O)介面350、顯示模組360以及通信介面370。在一些實施例中UE可不包括以上組件中的至少一者,或可更包含至少一個其他組件。在一些實施例中,以上組件中的至少一者可分成一個以上組件。
舉例而言,通信介面370可包含包括通信鏈路以有助於主控裝置110與受控裝置120之間的通信的介面130,且通信介面亦可包括通信處理器以有助於自UE至PWN 140的連接。
匯流排310可包含(例如)將組件310至370相互連接的電路,且在組件310至370之間傳輸通信信號(例如,控制訊息及/或資料)。
處理器320可包含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應用程式處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以及通信處理器(communication processor;CP)中的一或多者。處理器320可(例如)執行關於UE 301的至少一個其他組件的控制及/或通信的操作或資料處理。
此處,處理器320可按需要維持總體控制以提供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處理器320可取決於UE 301是否具有對PWN 140的存取權利來執行差別化控制。若UE 301具有對PWN 140的存取權利,則處理器320將執行與主控裝置(例如,主控裝置110)相關聯的控制。相反地,若UE 301不具有對PWN 140的存取權利,則處理器320將執行與受控裝置(例如,受控裝置120)相關聯的控制。
假定UE 301具有對PWN 140的存取權利(例如,UE 301為主控裝置),則處理器320可使用如由處理器320讀取的SII 220存取PWN 140以便控制對無線通信服務的存取。此外,處理器320可經由通信介面370形成至另一UE(例如,UE 302或304)的通信鏈路,且經由形成的通信鏈路將NAI 210提供至另一UE(例如,UE 302或304)。
假定UE 301不具有對PWN 140的存取權利(例如,UE為受控裝置),則處理器320可經由通信介面370形成至另一UE(例如,UE 302或304)的通信鏈路,且經由形成的通信鏈路接收自另一UE(例如,UE 302或304)提供的NAI 210。在此情況下,處理器320可使用自另一UE(例如,UE 302或304)提供的NAI 210存取PWN 140,以便建立且維持無線通信服務。
記憶體330可包含揮發性記憶體及/或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NVM)。在功能意義上,記憶體可更包含(例如)連接至主控裝置110的SIM卡。記憶體330可用以儲存(例如)與UE 301的至少一個其他組件有關的各種命令及/或資料。在一個實施例中,記憶體330可儲存NAI 210。NAI 210可儲存在用以存取PWN 140的記憶體330中。
I/O介面350可(例如)充當能夠將自使用者或另一外部UE接收的命令及/或資料發送至UE 301的其他組件的介面。I/O介面350可將自UE 301的其他組件接收的命令或資料輸出至使用者或另一外部UE。
顯示模組360可包含(例如)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顯示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顯示器、有機LED(Organic LED;OLED)顯示器、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顯示器或電子紙顯示器。顯示模組360可(例如)為使用者顯示多種內容(例如,文字、影像、視訊、圖符、符號或類似者)。顯示模組360可包含觸控式螢幕,且可接收由(例如)電子筆或使用者的身體的一部分進行的觸碰輸入、示意動作輸入、近接輸入或懸停輸入。
通信介面370可在(例如)UE 301與外部UE(例如,第一外部UE 302、第二外部UE 304或伺服器306)之間建立通信。舉例而言,通信介面370可經由有線或無線通信連接至網路362,以與外部UE(例如,第二外部UE 304或伺服器306)通信。通信介面370可經由無線或有線通信364與外部UE(例如,第一外部UE 302)通信。
通信介面370可藉由連接至網路362(例如,PWN 140)支援無線通信服務。通信介面可使用SII 220或NAI 210存取網路。
通信介面370可建立至外部UE(例如,第一外部UE 302、第二外部UE 304或伺服器306)的通信鏈路,且執行通信以經由設定的通信鏈路自外部UE(例如,第一外部UE 302、第二外部UE 304或伺服器306)獲得NAI 210。
無線或有線通信364可包含(例如)LTE、LTE-A、CDMA、WCDMA、UMTS、WiBro以及GSM中的至少一者作為蜂巢式通信協定。無線或有線通信364可為有線,且可包含(例如)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高清晰度多媒體介面(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推薦標準232(RS-232)以及簡易老式電話服務(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POTS)中的至少一者。網路362可包含為(例如)電腦網路(例如,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或寬頻區域網路(Wideband Local Area Network;WLAN))、網際網路以及電話網路的電信網路中的至少一者。
第一外部UE 302以及第二外部UE 304中的每一者在類型上可等於UE 301或在類型上不同於UE 301(例如,接收器效能)。在一個實施例中,伺服器306可為一或多個伺服器的群組。在各種實施例中,在UE 301中執行的操作中的全部或一些可在其他UE(例如,UE 302以及304,或伺服器306)中執行。在一個實施例中,若UE 301應自動或按請求執行任何功能或服務,則UE 301可另外請求另一UE(例如,UE 302以及304,或伺服器306)執行與此有關的一或多個功能,而非UE 301自身執行一或多個功能或服務。另一UE(例如,UE 302以及304,或伺服器306)可執行請求的一或多個功能及/或服務,且將結果提供至UE 301。UE 301可藉由使用完整的接收結果或藉由另外處理接收的結果來提供請求的一或多個功能及/或服務。為此目的,例如,可使用雲端計算、分散式計算或用戶端-伺服器計算。
圖4為在另一實例中進一步說明在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的網路環境中可使用的使用者設備的方塊圖。
參看圖4,UE 401可包含(例如)圖3中說明的UE 301的全部或部分。所述UE可包含一或多個AP 410、通信模組420、SIM卡428、記憶體430、感測器模組440、輸入裝置450、顯示器460、介面470、音訊模組480、攝影機模組491、電力管理模組495、電池496、指示器497、馬達498以及類似者。
AP 410可藉由驅動(例如)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OS)或應用程式來控制連接至AP 410的多個硬體或軟體組件,且可執行各種資料處理以及計算。AP 410可實施為(例如)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SoC)。在一個實施例中,AP 410可更包含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及/或影像信號處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AP 410可包含圖4中說明的組件(例如,通信處理器423)中的至少一些。AP 410可在揮發性記憶體中載入自其他組件(例如,非揮發性記憶體(NVM))中的至少一者接收的命令或資料,處理載入的資料,且將多種資料儲存在NVM中。應用程式處理器410可藉由選擇性執行作業系統組件、驅動程式組件以及應用程式組件來控制UE 401的操作。應用程式處理器430可發送NAI 210。
通信模組420可在結構上等於或類似於圖3中的通信介面370。通信模組420可包含(例如)有線連接性單元421、通信處理器423、無線連接性單元424、BT模組425、GPS模組426、NFC模組427以及射頻(RF)模組422。
通信模組420可使用SII 220經由PWN 140連接通信服務,執行行動狀態傳送層以產生NAI 210,且將NAI 210儲存至記憶體430。
通信處理器423可經由通信網路提供(例如)語音呼叫服務、視頻呼叫服務、文字服務、網際網路服務或類似者。在一個實施例中,通信處理器423可使用SIM(例如,SIM卡428)中記錄的SII 220及/或NAI 210執行在通信網路中的UE 401的識別以及鑑認操作。NAI 210可提供自另一UE(例如,UE 302以及304)且記錄於記憶體330中的經分配區中。
通信處理器423可執行AP 410可提供的功能中的至少一些。
無線連接性單元424、BT模組425、GPS模組426以及NFC模組427中的每一者可包含用於處理經由(例如)模組自身傳輸/接收的資料的處理器。在一個實施例中,無線連接性單元424、BT模組425以及NFC模組427中的任一者可用於與另一UE(例如,UE 302以及304)通信。無線連接性單元424、BT模組425以及NFC模組427中的任一者可藉由與另一UE(例如,UE 302以及304)通信獲得待在對PWN 140的存取期間使用的NAI 210。
在一些情況下,通信處理器423、無線連接性單元424、BT模組425、GPS模組426以及NFC模組427中的至少一些(例如,至少兩者)可併入至積體晶片(integrated chip;IC)或IC封裝內。
RF模組422可(例如)傳輸/接收通信信號(例如,RF信號)。RF模組422可包含(例如)收發器、功率放大模組(Power Amp Module;PAM)、頻率濾波器、低雜訊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天線或類似者。在另一實施例中,通信處理器423、無線連接性單元424、BT模組425、GPS模組426以及NFC模組427中的至少一者可經由單獨RF模組傳輸/接收RF信號。
SIM卡428可包含(例如)裝備有可包含唯一識別資訊(例如,ICCID 225)或識別用戶的資訊(例如,IMSI 221)的SIM及/或內嵌的SIM的卡。SIM卡428可包括記憶體430的部分。
記憶體430可包含(例如)內部記憶體432或外部記憶體434。內部記憶體432可包含(例如)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動態RAM(Dynamic RAM;DRAM)、靜態RAM(Static RAM;SRAM)、同步動態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M;SDRAM)等)、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一次性可程式化ROM(One Time Programmable ROM;OTPROM)、可程式化ROM(Programmable ROM;PROM)、可抹除且可程式化ROM(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OM;EPROM)、電可抹除且可程式化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OM;EEPROM)、罩幕ROM、快閃ROM、快閃記憶體(例如,反及(NAND)快閃記憶體或反或(NOR)快閃記憶體)等)、硬碟機以及固態磁碟機(Solid State Drive;SSD)中的至少一者。
外部記憶體434可更包含隨身碟(例如,緊湊型快閃記憶體(Compact Flash;CF)、安全數位(Secure Digital;SD)、微安全數位(微SD)、微型安全數位(微型SD)、極端數位(Extreme Digital;xD)等)或記憶棒。外部記憶體434可經由多種介面在功能上及/或實體上連接至UE 401。
在一個實施例中,記憶體430中包含的內部記憶體432或外部記憶體434可儲存自另一UE(例如,UE 302以及304)獲得的NAI 210。舉例而言,NAI 210可包含NSI 230、全部或部分SIM資訊(例如,SII 220)以及類似者。NAI 210可包含RRC狀態資訊233、NAS狀態資訊237以及類似者。RRC狀態資訊233將由另一UE(例如,UE 302以及304)用以進行至PWN 140的無縫連接。NAS資訊237將由另一UE(例如,UE 302以及304)用於針對其對PWN 140的存取而鑑認。部分SIM資訊可包含ICCID 225、IMSI 221、GUTI 229、TMSI 223以及類似者。
記憶體430可儲存包含作業系統組件、驅動程式組件、應用程式組件以及包含行動狀態傳送層的協定堆疊組件的軟體組件。
感測器模組440可(例如)量測物理量或偵測UE 401的操作狀態,且將量測或偵測的資訊轉換成電信號。感測器模組440可包含(例如)下列各者中的至少一者:示意動作感測器440A、陀螺儀感測器440B、大氣壓力感測器440C、磁性感測器440D、加速度感測器440E、握力感測器440F、接近性感測器440G、色彩感測器(例如,紅/綠/藍(RGB)感測器)440H、生物測定感測器440I、溫度/濕度感測器440J、照度感測器440K以及紫外線(Ultra Violet;UV)感測器440L。另外或替代地,感測器模組440可包含(例如)電子鼻(E-nose)感測器、肌電描記術(electromyography;EMG)感測器、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感測器、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感測器、紅外(Infra Red;IR)感測器、虹膜感測器以及指紋感測器。
感測器模組440可更包含用於控制屬於其的至少一個感測器的控制電路。在一些實施例中,UE 401可更包含經組態以控制感測器模組440的處理器,作為AP 410的一部分或單獨存在,因此UE 401可在AP 410處於睡眠狀態中時控制感測器模組440。
輸入裝置450可包含(例如)觸控面板452、(數位)筆感測器454、按鍵456或超音波輸入裝置458。觸控面板452可以(例如)電容性方式、電阻性方式、紅外線方式以及超音波方式中的至少一者辨識觸碰輸入。觸控面板452可更包含控制電路。觸控面板452可更包含觸覺層,以對使用者提供觸覺回饋。
(數位)筆感測器454可為(例如)觸控面板的一部分,或可包含單獨的辨識薄片。按鍵456可包含(例如)實體按鈕、光學按鍵或小鍵盤。超音波輸入裝置458可藉由使用產生超音波信號的輸入工具偵測UE 401中的麥克風(microphone;MIC)的聲波來檢查資料。
顯示器460(例如,顯示模組360)可包含面板462、全像圖裝置464或投影儀466。面板462可在結構上等於或類似於圖3中的顯示模組360。面板462可以(例如)可撓性方式、透明方式或可佩戴方式實施。面板462與觸控面板452一起可組態為一個模組。全像圖裝置464可使用光的干涉顯示在空氣中的立體影像。投影儀466可藉由將光投影至螢幕上來顯示影像。螢幕可安置於UE 401的內表面或外表面上。在一個實施例中,顯示器460可更包含用於控制面板462、全像圖裝置464或投影儀466中的一或多者的控制電路。
介面470可包含(例如)HDMI 472、USB 474、光學介面476或D-超小型(D-subminiature;D-sub)478。介面470可(例如)併入至圖3中說明的通信介面370內。另外或替代地,介面470可包含(例如)行動高清晰度鏈路(Mobile High-definition Link;MHL)介面、安全數位(SD)卡/多媒體卡(Multi-Media Card;MMC)介面或紅外資料協會(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IrDA)介面。
音訊模組480可雙向轉換(例如)聲音與電信號。音訊模組480的組件中的至少一些可併入至(例如)圖3中說明的I/O介面350內。音訊模組480可處理經由(例如)揚聲器(speaker;SPK)482、接收器484、耳機486或麥克風488接收或輸出的聲音資訊。
在一個實施例中,為(例如)能夠拍攝或捕捉靜態影像以及視訊的裝置的攝影機模組491可包含一或多個圖像感測器(例如,前置感測器、後置感測器或類似者)、鏡頭、ISP或閃光燈(例如,LED或氙氣燈)。
電力管理模組495可(例如)管理UE 401的電力。在一個實施例中,電力管理模組495可包含電力管理積體電路(power management integrated circuit;PMIC)、充電器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或電池量錶或燃料錶。PMIC可具有有線充電方案以及無線充電方案。無線充電方案可包含(例如)磁共振方案、磁性感應方案、電磁波方案或類似者,且電力管理模組495可更包含用於無線充電的額外電路(例如,迴路線圈、諧振電路、整流器或類似者)。電池量錶可量測(例如)電池496的剩餘容量、充電電壓以及電流或溫度。電池496可包含(例如)可再充電電池及/或太陽能電池。
指示器497可指示UE 401或其部分(例如,AP 410)的特定狀態(例如,啟動狀態、訊息狀態、充電狀態或類似者)。馬達498可將電信號轉換成機械振動,且可產生振動或觸感效應。雖未繪示,但UE 401可包含處理單元(例如,GPU)用於支援行動TV。用於支援行動TV的處理單元可處理基於(例如)數位多媒體廣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DMB)、數位視訊廣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媒體流或類似者的媒體資料。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的UE 401的以上描述的組件中的每一者可組態為一或多個組件,且組件的名稱可取決於UE的類型而變化。在各種實施例中,UE可經組態以包含以上描述的組件中的至少一者,且UE可不包括組件中的一些,或可更包含額外其他組件。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的UE的組件中的一些可藉由組合而組態為一個實體,藉此使以相同方式執行組件的功能成為可能,所述可能是在組合組件前執行。
圖5為在一個實例中進一步說明可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中使用的程式模組的方塊圖。
參看圖5,程式模組510可包含作業系統(OS),其用於控制與UE(例如,UE 401)及/或在OS中執行的各種應用程式有關的資源。OS可包含(例如)Android™、iOS™、Windows™、Symbian™、Tizen™、Bada™,或類似者。
程式模組510可包含核心520、中間軟體530、API 560及/或應用程式570。程式模組510的至少一部分可預載入於UE中,或自伺服器(例如,伺服器306)下載。核心520、中間軟體530以及API 560中的一或多者可在功能上由OS「呼叫」。
核心520可包含(例如)系統資源管理器521或裝置驅動程式523。系統資源管理器521可用以執行對系統資源的控制、分配或回收。在一個實施例中,系統資源管理器521可包含處理序管理器、記憶體管理器、檔案系統管理器或類似者。裝置驅動程式523可包含(例如)顯示器驅動程式、攝影機驅動程式、藍牙驅動程式、共用記憶體驅動程式、USB驅動程式、小鍵盤驅動程式、Wi-Fi驅動程式、音訊驅動程式或處理序間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IPC)驅動程式。
中間軟體530可(例如)用作中間物,使得API 560或應用程式570可與核心520通信以交換資料。中間軟體530可提供(例如)應用程式570通常需要的功能,或可經由API 560對應用程式570提供各種功能,使得應用程式570可有效率地使用UE中的有限系統資源。在一個實施例中,中間軟體530可包含下列中的至少一者:執行階段程式庫535、應用程式管理器541、視窗管理器542、多媒體管理器543、資源管理器544、電力管理器545、資料庫管理器546、封裝管理器547、連接性管理器548、通知管理器549、位置管理器550、圖形管理器551以及安全性管理器552。
執行階段程式庫535可包含(例如)編譯器用以在執行應用程式570時經由程式設計語言添加新功能的程式庫模組。執行階段程式庫535可執行I/O管理、記憶體管理或用於算術函數的功能。
應用程式管理器541可管理(例如)應用程式570中的至少一者的生命週期。視窗管理器542可管理在螢幕上使用的GUI資源。多媒體管理器543可判定對於各種媒體文件的播放所需要的格式,且使用用於格式的編碼解碼器執行媒體文件的編碼或解碼。資源管理器544可管理用於應用程式570中的至少一者的原始程式碼,以及用於記憶體或儲存空間的資源。
電力管理器545可藉由與(例如)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asic input/output system;BIOS)一起操作來管理電池或電力,且提供對於UE的操作所需要的電力資訊。資料庫管理器546可建立、搜尋或改變待由應用程式570中的至少一者使用的資料庫。封裝管理器547可管理按封裝文件的形式分佈的應用程式的安裝或更新。
連接性管理器548可管理(例如)Wi-Fi或藍牙的無線連接性。通知管理器549可用以按不干擾使用者的方式顯示或通知諸如訊息到達、約定以及接近性警報。位置管理器550可用以管理UE的位置資訊。圖形管理器551可用以管理待提供至使用者的圖形效應,或與其相關聯的使用者介面。安全性管理器552可用以提供對於系統安全性或使用者鑑認所需要的各種安全性特徵。在一個實施例中,若UE(例如,UE 301)包含電話功能,則中間軟體530可更包含用於管理UE的語音或視頻呼叫特徵的電話管理器。
中間軟體530可包含形成以上組件的各種功能的組合的中間軟體模組。中間軟體530可提供特定針對OS的類型的模組,以提供區別化的功能。中間軟體530可動態地移除現有組件中的一些,或添加新組件。
取決於OS,為(例如)API程式化功能的集合的API 560可按不同組配提供。舉例而言,API 560可針對Android或iOS中的每一平台提供一個API集合,且針對Tizen中的每一平台提供兩個或兩個以上API集合。
應用程式570可包含能夠提供諸如以下的功能的一或多個應用程式:主頁571、撥號盤572、簡訊服務(Short Message Service;SMS)/多媒體訊息傳遞服務(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MMS)573、即時訊息(Instant Message;IM)574、瀏覽器575、攝影機576、警報器577、聯繫人578、語音撥號579、電子郵件580、行事曆581、媒體播放器582、相冊583、時鐘584、保健(例如,鍛煉量、血糖等的量測)以及環境資訊(例如,大氣壓力、水分或溫度資訊的提供)。
在一個實施例中,應用程式570可包含支援UE(例如,UE 301)與外部UE(例如,UE 302以及304)之間的資訊交換的應用程式(下文,為了便於描述,被稱作‘資訊交換應用程式’)。資訊交換應用程式可包含(例如)用於將特定資訊中繼傳送至外部UE的通知中繼應用程式,或用於管理外部UE的裝置管理應用程式,或可包含NAI 210以用於存取PWN 140。
舉例而言,通知中繼應用程式可包含將由UE中的其他應用程式(例如,SMS/MMS應用程式、電子郵件應用程式、保健應用程式、環境資訊應用程式或類似者)產生的通知資訊發送至外部UE(例如,UE 302以及304)的功能。通知中繼應用程式可(例如)自外部UE接收通知資訊,且將接收的通知資訊提供至使用者。裝置管理應用程式可(例如)管理所述功能(例如,外部UE自身或其一些組件的啟用/去啟用,或用於與UE通信的外部UE(例如,UE 304)的至少一部分的顯示器的亮度或解析度的調整),或可管理(例如,安裝、刪除或更新)在外部UE或由外部UE提供的服務(例如,呼叫服務或訊息服務)中操作的應用程式。
在一個實施例中,應用程式570可包含取決於外部UE(例如,UE 302以及304)的性質(例如,UE的性質,以及UE的類型為行動醫療裝置)指定的應用程式(例如,保健應用程式)。在一個實施例中,應用程式570可包含自外部UE(例如,伺服器306或UE 302以及304)接收的應用程式。在一個實施例中,應用程式570可包含預載入的應用程式,或可自伺服器下載的第三方應用程式。根據所說明的實施例的程式模組510的組件的名稱可取決於OS的類型而變化。
在各種實施例中,程式模組510的至少一部分可由軟體、韌體及/或硬體實施。程式模組510的至少一部分可由(例如)處理器(例如,AP 410)實施(或執行)。程式模組510的至少一部分可包含(例如)用於執行一或多個功能的模組、程式、例程、指令集或處理序。
如本文中使用的術語‘模組’可指包含硬體、軟體以及韌體中的任一者或組合的單元。術語‘模組’可與術語(諸如)‘單元’、‘邏輯’、‘邏輯區塊’、‘組件’或‘電路’互換使用。‘模組’可為整合式組件的最小單元或其一部分。‘模組’可為執行一或多個功能的最小單元或其一部分。‘模組’可機械或電子實施。舉例而言,‘模組’可包含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晶片、場可程式化閘極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以及可程式化邏輯裝置中的至少一者,其中的每一者執行已知或待在未來開發的任何操作。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的裝置(例如,模組或其功能)或方法(例如,操作)的至少一部分可由(例如)按程式化模組的形式儲存在電腦可讀儲存媒體中的指令實施。若指令由一或多個處理器(例如,處理器320)執行,則所述一或多個處理器可執行對應於指令的功能。電腦可讀儲存媒體可為(例如)記憶體430。
電腦可讀儲存媒體可包含磁性媒體(例如,硬碟、軟性磁碟、磁帶等)、光學媒體(例如,緊密光碟唯讀記憶體(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CD-ROM)、數位多功能光碟(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磁性-光學媒體(例如,磁光碟等),以及硬體裝置(例如,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快閃記憶體等)。程式指令可包含不僅由編譯器建立的機器程式碼,且亦包含可由電腦使用解譯器或類似者執行的高階語言程式碼。硬體裝置可經組態以作為一或多個軟體模組操作以執行在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中的操作,且反之亦然。
根據各種實施例的模組或程式模組可包含以上描述的組件中的至少一者,且模組或程式模組可不包括所述組件中的一些,或可包含額外其他組件。根據各種實施例的模組或程式模組或由其他組件執行的操作可依序、並行、重複及/或試探性執行。一些操作可以不同次序執行,或可省略,或可添加其他操作。
圖6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在使用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的多個UE之間的各種連接的方塊圖。
參看圖6,作為實例,多個UE包含第一主控裝置620、受控裝置630以及第二主控裝置640。第一主控裝置620可含有SIM 624,第二主控裝置640可含有SIM 644,且受控裝置630可不具有SIM,但可具有NVM 634。SIM 624以及644可含有存取授權認證(例如,SII 220)以經由PWN 140連接至通信服務,但受控裝置可內部缺乏存取授權認證以經由PWN 140連接至通信服務。
第一主控裝置620可具有儲存在SIM 624中的第一SII(1SII),且可連接至第一通信服務。第一主控裝置620可產生與第一通信服務的連接相關聯的第一NSI(1NSI),且可自1SII以及1NSI導出第一NAI(1NAI)。第一主控裝置620可在第一主控裝置620與受控裝置630之間建立第一通信鏈路(例如,無線連接性鏈路650)。
第二主控裝置640可具有儲存在SIM 644中的第二SII(1SII),且可連接至第二通信服務。第二主控裝置640可產生與第二通信服務的連接相關聯的第二NSI(2NSI),且可自2SII以及2NSI導出第二NAI(2NAI)。第二主控裝置640可在第二主控裝置640與受控裝置630之間建立第二通信鏈路(例如,有線連接性鏈路660)。
第一主控裝置620可所述第一通信鏈路(例如,無線通信鏈路650)將1NAI發送至受控裝置630,且受控裝置630可將1NAI儲存在受控裝置630(例如,NVM 634)中。第二主控裝置640可經由第二通信鏈路(例如,有線通信鏈路660)將2NAI發送至受控裝置630,且受控裝置630可將2NAI儲存在受控裝置630(例如,NMV 634)中。
因此,受控裝置630可使用1NAI經由PWN 140連接至第一通信服務,且第一通信服務可在第一主控裝置620中終止。PWN 140將不允許多個UE使用同一SII存取PWN 140。受控裝置630可在連接至受控裝置630中的第一通信服務期間產生經更新的1NAI,且可經由第一通信鏈路(例如,無線通信鏈路650)在受控裝置630與第一主控裝置620之間同步經更新的1NAI。
舉例而言,受控裝置630可經由PWN 140自第一通信服務接收資料,且受控裝置630可經由第一通信鏈路(例如,無線通信鏈路)將資料自受控裝置630中繼傳送至第一主控裝置620。受控裝置630可使用2NAI經由PWN 140連接至第二通信服務,且第二通信服務可在第二主控裝置640中終止。受控裝置630可在受控裝置630中的第二通信服務的連接期間產生經更新的2NAI,且可經由第二通信鏈路(例如,有線通信鏈路660)在受控裝置630與第二主控裝置640之間同步經更新的2NAI。
另外,第二通信服務可在第二主控裝置640中終止,受控裝置630可自第一通信服務接收資料,且受控裝置可將資料自受控裝置中繼傳送至至少兩個裝置(包含經由第一通信鏈路的第一主控裝置620以及經由第二通信鏈路的第二主控裝置640)。第一主控裝置620、第二主控裝置640以及受控裝置630可支援使用經由PWN 140的共同通信服務。
即使受控裝置630連接至PWN 140且第一主控裝置620以及第二主控裝置640不再連接至PWN 140,用戶仍可藉由使用第一主控裝置620以及第二主控裝置640享受經由受控裝置的通信服務。第一主控裝置620以及第二主控裝置640可經由通信鏈路(例如,無線通信鏈路650、有線通信鏈路660)享受經由受控裝置的通信服務。
若兩個主控裝置620與640具有相同SII 220,則受控裝置630可自兩個主控裝置620以及640中的僅一者接收NAI 210。在此情況下,若受控裝置630已存取PWN 140,則針對兩個主控裝置620以及640中的兩者,對PWN 140的存取可經釋放或可不准許。
如上所述,多個UE 620、630以及640可分別包含通信處理器622、632以及642,以及連接性單元。連接性單元可包含無線連接性單元626、636以及646,以及有線連接性單元628、638以及648。
通信處理器622、632以及642可支援允許其UE使用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的操作。無線連接性單元626、636以及646各可支援UE基於預定無線通信協定形成至另一UE的無線連接性鏈路650的操作,且經由形成的無線連接性鏈路650傳輸/接收資訊(例如,NAI 210、NSI 230、數據機狀態資訊等)。有線連接性單元628、638以及648各可支援UE基於預定有線通信協定形成至另一UE的有線連接性鏈路660的操作,以及經由形成的有線連接性鏈路660傳輸/接收資訊(例如,NAI 210、NSI 230、數據機狀態資訊等)。無線連接性鏈路650可表達為‘連接性介面’或‘無線介面’。有線連接性鏈路660可表達為‘電纜介面’或‘有線介面’。
受控裝置630中的無線連接性單元636可經由無線連接性鏈路650將NSI 230(例如,數據機狀態資訊)提供至主控裝置620。受控裝置630中的有線連接性單元638可經由有線連接性鏈路660將NSI 230(例如,數據機狀態資訊)提供至主控裝置640。僅若歸因於PWN 140的通信服務改變NSI 230,方可將NSI 230提供至主控裝置620以及640。
舉例而言,在發生對應於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的事件後,可將NSI 230提供至主控裝置620以及640:小區間交遞、小區識別資訊的改變、TMSI 223的改變、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的實體接近性的改變、用於主控裝置以及受控裝置中的一者的電力條件的改變以及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的通信鏈路連接性的改變。
主控裝置620以及640可使用自受控裝置630提供的NSI更新現有NSI。
在請求對PWN 140的存取後,主控裝置620以及640可命令受控裝置630終止通信服務。回應於命令,受控裝置630可釋放其對PWN 140的存取。以此方式,主控裝置620以及640可使用經更新的NSI對PWN 140進行存取。
圖7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主控裝置的各種組件的方塊圖。
參看圖7,主控裝置700可包含通信處理器710、SIM卡720、連接性單元730以及應用程式處理器740。通信處理器710可具有待用以存取PWN 140的資訊。舉例而言,通信處理器710可包含NSI 230(例如,RRC狀態資訊233、NAS資訊237)以及SII 220(例如,全部或部分SIM資訊),以連接至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對於主控裝置700的組件,在圖式僅說明對於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所需的組件。
通信處理器710可存取(或讀取)記錄在SIM卡720中的SII 220,且可使用讀取的SII 220存取PWN 140。SIM卡720可將多種資訊(諸如,ICCID 225、IMSI 221、GUTI 229以及TMSI 223)記錄為SII 220。
若通信處理器710成功地連接至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則通信處理器710可傳輸/接收與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相關聯的資訊(例如,應用程式資料等)。通信處理器710可產生且更新諸如RRC狀態資訊233以及NAS資訊237的NSI 230,其對應於對蜂巢式網路以及經由經由PWN 140的連接的通信服務的通信服務的存取。
通信處理器710可將NSI 230以及全部或部分SII 220發送至連接性單元730使得可將NAI 210提供至受控裝置。
連接性單元730可包含無線通信模組、有線通信模組以及類似者。無線通信模組可允許主控裝置700基於預定無線通信協定形成至受控裝置的無線鏈路,且經由形成的無線鏈路傳輸/接收資訊(例如,NAI 210、NSI 230、數據機狀態資訊、應用程式資料等)。有線通信模組可允許主控裝置700基於預定有線通信協定形成至受控裝置的有線鏈路,且經由形成的有線鏈路傳輸/接收資訊(例如,NAI 210、NSI 230、數據機狀態資訊、應用程式資料等)。
NAI 210可為連接性單元730提供至受控裝置的資訊。NAI 210可由連接性單元730使用提供自通信處理器710的NSI 230以及全部或部分SII 220組態。NSI可包含RRC狀態資訊233以及NAS資訊237。RRC狀態資訊223將由受控裝置用以進行至PWN 140的無縫連接,且NAS資訊237將由受控裝置用於鑑認。
數據機狀態資訊可為連接性單元730已自受控裝置接收的NSI 230的實例。數據機狀態資訊可為與受控裝置使用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的通信環境有關的資訊。舉例而言,數據機狀態資訊可包含關於通信環境的改變(諸如,小區間交遞、小區識別資訊的改變以及TMSI 223的改變)的資訊。當主控裝置進行對PWN 140的存取及/或使用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時,數據機狀態資訊可由主控裝置使用。
應用程式資料可為主控裝置可提供至受控裝置或自受控裝置接收的資料。舉例而言,對於主控裝置將提供至受控裝置的應用程式資料,通信處理器710可自PNW 140接收應用程式資料,且經由應用程式處理器740提供接收的應用程式資料。提供至受控裝置的應用程式資料可包含基於哪一主控裝置700控制受控裝置的資訊。自受控裝置提供的應用程式資料可提供至應用程式處理器740,或可經由應用程式處理器740傳遞至通信處理器710。自受控裝置接收的應用程式資料可包含關於由受控裝置進行的某一操作的處理結果的資訊。
對於主控裝置700的總體操作,應用程式處理器740可控制主控裝置700的組件。應用程式處理器740可執行處理自通信處理器710提供的資訊以及自連接性單元730提供的資訊的控制操作。
圖8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受控裝置的各種組件的方塊圖。
參看圖8,受控裝置800可包含通信處理器810、連接性單元820以及應用程式處理器830。對於受控裝置800的組件,圖式中僅說明對於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所需的組件。
通信處理器810可具有待用於存取PWN 140的至少一個類型的NAI 210。通信處理器810可對於每一主控裝置單獨包含NAI 210。如所說明,可注意到,通信處理器810可接收以及管理來自四個主控裝置的NAI 210(例如,210a、210b、210c、210d)。通信處理器810可經由連接性單元820接收NAI 210。
通信處理器810可選擇儲存的NAI 210中的一者,且嘗試使用選定NAI存取PWN 140。
若通信處理器810成功地連接至PWN 140,則通信處理器810可傳輸/接收與經由連接的PWN 140的通信服務相關聯的資訊(例如,應用程式資料等)。通信處理器810可產生且更新諸如RRC狀態資訊233以及NAS資訊237的NSI 230,其對應於對蜂巢式網路以及經由連接的PWN 140的共同或不同通信服務的存取。
連接性單元820可包含無線通信模組、有線通信模組以及類似者。無線通信模組可允許受控裝置800基於預定無線通信協定形成至至少一個主控裝置的無線鏈路,且經由形成的無線鏈路傳輸/接收資訊(例如,NAI 210、NSI 230、數據機狀態資訊、應用程式資料等)。有線通信模組可允許受控裝置800基於預定有線通信協定形成至主控裝置的有線鏈路,且經由形成的有線鏈路傳輸/接收資訊(例如,NAI 210、NSI 230、數據機狀態資訊、應用程式資料等)。
NAI 210可包含NSI 230、全部或部分SII 220以及類似者。NSI 230可包含RRC狀態資訊233‘RRC info’、NAS資訊237‘NAS info’以及類似者。RRC狀態資訊233將由受控裝置用以進行至PWN 140的無縫連接,且NAS資訊237將由受控裝置用於鑑認。全部或部分SII 220可包含ICCID 225、IMSI 221、GUTI 229、TMSI 223以及類似者。
數據機狀態資訊可為連接性單元820提供至主控裝置的NSI 230的實例。數據機狀態資訊可為與受控裝置使用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的通信環境有關的資訊。舉例而言,數據機狀態資訊可包含關於通信環境的改變(諸如,小區間交遞、小區識別資訊的改變以及TMSI 223的改變)的資訊。數據機狀態資訊可由主控裝置用以進行對PWN 140的存取及/或使用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
應用程式資料可為連接性單元820可提供至主控裝置或自主控裝置接收的資料。舉例而言,對於受控裝置將提供至主控裝置的應用程式資料,應用程式資料可接收自PWN 140且由通信處理器810傳遞,或可由應用程式處理器830提供。提供至主控裝置的應用程式資料可包含關於由受控裝置進行的某一操作的處理結果的資訊。自主控裝置提供的應用程式資料可提供至應用程式處理器830或通信處理器810。自主控裝置提供的應用程式資料可包含基於哪一主控裝置控制受控裝置800的資訊。
對於受控裝置800的總體操作,應用程式處理器830可控制受控裝置800的組件。應用程式處理器830可執行處理自通信處理器810提供的資訊以及自連接性單元820提供的資訊的控制操作。
圖9為概述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主控裝置中的控制流的流程圖。
參看圖9,在操作910中,主控裝置可存取PWN 140且提供經由連接的PWN 140的通信服務。主控裝置可藉由連接主控裝置中的SIM、自SIM讀取SII 220、將SII 220儲存在主控裝置中以及使用儲存的SII連接至通信服務來存取PWN 140。主控裝置可藉由使用儲存的存取授權認證來存取PWN 140。
在操作912中,主控裝置可產生或更新與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的提供相關聯的NSI 230。除了RRC資訊233外,NSI 230亦可包含實體資訊。實體資訊可包含小區識別資訊(小區ID)231。除了NSI 230外,亦可產生且更新部分或全部SII 220。SII 220可包含傳呼資訊(IMSI 221或TMSI 223)以及類似者。主控裝置可自存取授權認證(例如,部分或全部SII 220)以及NSI 230導出NAI 210。主控裝置可在終止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前將NSI 230或NAI 210儲存在主控裝置中。
在操作914中,主控裝置可判定是否存在將NAI 210提供至受控裝置的需求。可回應於來自使用者的請求、主控裝置可不再提供通信服務的情形的出現或來自受控裝置的請求進行確定。
若存在對NAI 210的傳遞的請求,則主控裝置可在操作916中將通信鏈路連接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對於通信鏈路的連接,主控裝置可判定是否啟用其連接性單元以及裝設在受控裝置中的連接性單元。通信鏈路可包含使用無線資源的無線鏈路,或使用諸如電纜的有線資源的有線鏈路。舉例而言,可使用諸如Wi-Fi、藍牙以及NFC的無線通信協定連接無線鏈路。
若連接性在主控裝置中不可用,則主控裝置可接通連接性。主控裝置可確認正確的受控裝置是否可連接。若正確的受控裝置可連接,則主控裝置可設定可連接性(亦即,設定Wi-Fi或藍牙中的連接,找出在NFC中的可連接接近性內的兩個裝置的位置)。
主控裝置可接收含有受控裝置是否可經由連接性(Wi-Fi、BT、NRF、等)連接至主控裝置的資訊的第一信號。主控裝置可接收含有受控裝置是否具有連接至PWN 140的能力的資訊的第二信號。第一信號與第二信號可為相同信號,可為截然不同的信號,或可組合成一個信號。
若主控裝置符合預定條件,則在操作916中,主控裝置可執行與受控裝置的通信鏈路連接程序。類似地,若受控裝置符合預定條件,則受控裝置亦可執行與主控裝置的通信鏈路連接程序。
在一個實施例中,預定條件可為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可建立通信鏈路且經由形成的通信鏈路交換資訊的通信環境條件。通信環境條件可取決於待用以形成通信鏈路的通信協定的類型變化。可針對待使用的每一通信協定預先設定預定條件。舉例而言,可將通信協定分成有線通信協定與無線通信協定。為支援通信鏈路的協定的無線通信協定可為針對Wi-Fi、NFC、BT以及類似者定義的協定。
為了判定通信環境是否符合預定條件,主控裝置或受控裝置可使用其接收信號強度,以及其至少一個感測器。此外,通信環境是否符合預定條件的確定可藉由監視使用者的請求是否被接收到來替換。
對於主控裝置,若其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的通信鏈路經連接,則主控裝置可經由通信鏈路將自PWN 140接收的操作資料(下行鏈路資料)傳遞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相反地,主控裝置可經由通信鏈路將自至少一個受控裝置接收的操作資料(上行鏈路資料)傳輸至PWN 140,且中繼傳送此資料或自其導出的資料。因此,在本發明概念的一個態樣中,可將下載中繼理解為自PWN進行至受控裝置至主控裝置,且可將上傳中繼理解為自主控裝置進行至受控裝置至PWN。舉例而言,假定使用者想要將非常大量的資料(例如,電影)自PWN下載至其主控裝置,則經由強大受控裝置的對應的資料的下載可比將對應的資料直接下載至主控裝置好(例如,有效率)。
若主控裝置連接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的通信鏈路,則在操作918中,主控裝置可經由連接的通信鏈路傳輸NAI 210。NAI 210可包含NSI 230以及SII 220。NSI 230可包含RRC狀態資訊233、NAS狀態資訊237以及類似者。RRC狀態資訊233將由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用以進行至蜂巢式網路的無縫連接,且NAS資訊237將由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用於針對對PWN 140的存取的鑑認。SII 220可包含記錄在主控裝置的SIM卡中的全部SII或部分SII。部分SII可為ICCID 225、IMSI 221、GUTI 229以及TMSI 223中的任一者。SII 220可包括自多個SII組分中的至少一者導出的資訊。SII 220可包括在連接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後自PWN 140提供至主控裝置的TMSI 223。
NAI 210至受控裝置的提供可意謂主控裝置已批准受控裝置對PWN 140的存取。在此情況下,主控裝置可阻擋主控裝置已經由PWN 140正使用的通信服務。
NAI 210共用程序可由主控裝置的命令或由受控裝置的請求來起始。
在將NAI 210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後,在操作920中,主控裝置可釋放對PWN 140的存取(例如,終止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的連接)。主控裝置釋放對PWN 140的存取的原因在於防止出現主控裝置與已接收到NAI 210的至少一個受控裝置一起嘗試存取PWN 140的情形。舉例而言,當主控裝置停用其通信處理器或進入睡眠模式時,可釋放對PWN 140的存取。在釋放了對PWN 140的存取後,主控裝置可使用僅經由通信鏈路的通信服務。
在終止了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後,主控裝置可收聽通信服務,而不經由經由主控裝置的通信服務來傳輸。收聽包含連續地監視是否存在連接至主控裝置中的通信服務的需求。
在操作922中,主控裝置可同步由存取PWN 140且使用通信服務的受控裝置更新的NAI 210的一或多個組分(例如,NSI 230、數據機狀態資訊)。NAI 210的同步為匹配儲存在主控裝置中的NAI 210與儲存在受控裝置中的NAI 210的操作。為此目的,主控裝置可經由通信鏈路自受控裝置接收NAI,且使用接收的NAI更新現有NAI。可針對NAI 210同步此操作。
針對NAI 210的同步可使主控裝置能夠易於進行至PWN 140的重接。換言之,若NAI 210經同步,則主控裝置可使用NAI 210快速重新存取PWN 140。
針對NAI 210的同步可週期性地或在發生預定事件後執行。預定事件可對應於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小區間交遞、小區識別資訊的改變、TMSI 223的改變、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的實體接近性的改變、用於主控裝置以及受控裝置中的一者的電力條件的改變以及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的通信鏈路連接性的改變。
受控裝置可處於獨立模式或中繼模式中。若受控裝置處於獨立模式中,則受控裝置替換主控裝置且受控裝置代表主控裝置存取PWN 140,且受控裝置自PWN 140接收資料。在受控裝置與主控裝置之間同步NAI 210,但不在受控裝置與主控裝置之間同步資料(例如,上行鏈路資料、下行鏈路資料)。
在操作924中,若受控裝置處於中繼模式中,則主控裝置將上行鏈路資料傳輸至受控裝置以及自受控裝置接收下行鏈路資料。除了NAI 210外,此正在受控裝置與主控裝置之間同步。主控裝置可經由通信鏈路將上行鏈路資料傳輸至受控裝置,其後,受控裝置可將資料中繼傳送至通信服務。主控裝置可經由通信鏈路自受控裝置接收受控裝置可已自通信服務接收的下行鏈路資料。中繼模式可允許多個UE(例如,主控裝置)經由受控裝置將資料上行鏈路傳輸至PWN 140及自PWN 140下行鏈路傳輸資料。中繼模式可允許具有較差特性(例如,較低效能接收器、傳輸器或電池)的UE經由具有優越特性(例如,較好效能接收器、傳輸器或電池)的裝置(例如,受控裝置)存取PWN 140。
在操作926中,主控裝置可連續地監視是否存在對存取PWN 140的需求。雖然主控裝置並不正直接經由PWN 140傳輸,但主控裝置可在不傳輸的情況下收聽通信服務。存在對存取PWN 140的需求的情形可回應於使用者的請求、來自PWN 140的傳呼、來自受控裝置的請求以及類似者而出現。
在一個實施例中,主控裝置可自連接至PWN 140的受控裝置接收指示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的終止的報告。在此情況下,主控裝置可恢復經由PWN 140的經阻擋的通信服務。
在一個實施例中,主控裝置按其自身要求可命令受控裝置釋放其對PWN 140的存取。主控裝置可經由將主控裝置連接至受控裝置的通信鏈路發送釋放對PWN 140的存取的命令。
舉例而言,當發生需要對PWN 140的存取的事件後,主控裝置可命令受控裝置釋放其對PWN 140的存取。回應於所述命令,受控裝置將終止受控裝置已正經由PWN 140使用的通信服務。受控裝置需要將其對通信服務的終止對主控裝置報告。在接收到指示通信服務的終止的報告後,主控裝置可嘗試對PWN 140的存取。在此情況下,主控裝置可考量經更新的NSI 230。
主控裝置應能夠恢復(或撤銷)受控裝置對PWN 140的存取權利。作為一個實例,在操作928中,主控裝置可經由通信鏈路將終止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的命令發送至受控裝置。回應於所述命令,主控裝置可自受控裝置接收指示通信服務的終止的報告。
在操作930中,主控裝置可使用藉由同步更新的NAI 210或NSI 230重新存取PWN 140。若進行對PWN 140的重新存取,則在操作934中,主控裝置可提供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
雖未在圖9中說明,但在自受控裝置接收到指示通信服務的終止的報告後,主控裝置可恢復經由PWN 140的經阻擋的通信服務。
在一實施例中,一個主控裝置與一個受控裝置共用NAI 210。對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作為另一實例,根據圖9中說明的程序,一個主控裝置可與多個受控裝置共用NAI 210。此外,可假定,一個受控裝置自多個主控裝置中的每一者接收NAI 210。在此情況下,一個受控裝置可選擇多種NAI 210中的一者,且利用使用選定NAI 210的經由PWN 140的通信服務。雖然在前述實例中僅存在一個假定的實體受控裝置,但該受控裝置事實上為多個受控裝置的操作性組合,其中多個NAI經儲存且選擇性地用以建立且維持經由PWN的一或多個通信服務。此外,一個受控裝置用以代表多個主控裝置建立多個通信服務亦為可能的,每一主控裝置已將對應的NAI傳送至受控裝置。以此方式,受控裝置可充當具有以相對高資料速率針對多個使用者中繼資料的能力的強大「公用裝置」。
圖10為概述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用於系統的操作的控制流的流程圖。
參看圖10,在操作1010中,受控裝置可回應於使用者的請求或主控裝置的請求將通信鏈路連接至主控裝置。針對通信鏈路的連接,受控裝置可判定其連接性單元以及裝設在主控裝置中的連接性單元是否經啟用。受控裝置可判定受控裝置是否可連接至主控裝置。通信鏈路可包含使用無線資源的無線鏈路,或使用諸如電纜的有線資源的有線鏈路。舉例而言,可使用諸如Wi-Fi、藍牙以及NFC的無線通信協定連接無線鏈路。
受控裝置可發送含有受控裝置是否可經由連接性(Wi-Fi、BT、NRF、等)連接至主控裝置的資訊的第一信號。主控裝置可發送含有受控裝置是否具有連接受控裝置可發送含有受控裝置是否具有連接至PWN 140的能力的資訊的第二信號。第一信號與第二信號可為相同信號,可為截然不同的信號,或可組合成一個信號。
受控裝置可內部缺乏連接至通信服務所需要的存取授權認證。若受控裝置將通信鏈路連接至至少一個主控裝置,則在操作1012中,受控裝置可經由連接的通信鏈路接收NAI 210。NAI 210可包含NSI 230以及SII 220。NSI可包含RRC狀態資訊233、NAS狀態資訊237以及類似者。受控裝置將使用RRC狀態資訊233進行至PWN 140的無縫連接。在針對對PWN 140的存取的鑑認期間,受控裝置將使用NAS狀態資訊237。SII 220可包含記錄在主控裝置的SIM卡中的全部SII或部分SII。部分SII可為ICCID 225、IMSI 221、GUTI 229以及TMSI 223中的任一者。受控裝置可將NSI 230或NAI 210儲存在受控裝置中。
在自至少一個主控裝置接收到NAI 210後,在操作1014中,受控裝置可使用接收到的NAI嘗試存取PWN 140。若對PWN 140的存取成功,則在操作1016中,受控裝置可提供經由公用PWN 140的通信服務。
在發生週期性或預定事件後,在操作1018中,受控裝置可執行與至少一個主控裝置的關於改變的NAI(例如,NSI 230、數據機狀態資訊)的同步。受控裝置可根據經由受控裝置中的PWN 140的通信服務的連接產生經更新的NSI 230且將其儲存在受控裝置中。可按在受控裝置與至少一個主控裝置之間連接通信鏈路的假定執行針對NAI 210的同步。預定事件可對應於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小區間交遞、小區識別資訊的改變、TMSI 223的改變、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的實體接近性的改變、用於主控裝置以及受控裝置中的一者的電力條件的改變以及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的通信鏈路連接性的改變。
受控裝置可處於獨立模式或中繼模式中。若受控裝置處於獨立模式中,則受控裝置替換主控裝置且受控裝置代表主控裝置存取PWN 140,且受控裝置自PWN 140接收資料。在受控裝置與主控裝置之間同步NAI 210,但不在受控裝置與主控裝置之間同步資料(例如,上行鏈路資料、下行鏈路資料)。
在操作1020中,若受控裝置處於中繼模式中,則受控裝置將經由通信服務接收的資料中繼傳送至主控裝置。在操作1022中,若受控裝置處於中繼模式中,受控裝置將經由主控裝置接收的資料中繼傳送至通信服務。除了NAI 210外,此正在受控裝置與主控裝置之間同步。中繼模式可允許多個UE(例如,主控裝置)經由受控裝置將資料上行鏈路傳輸至PWN 140及自PWN 140下行鏈路傳輸資料。中繼模式可允許具有較差特性(例如,較低效能接收器、傳輸器或電池)的UE經由具有優越特性(例如,較好效能接收器、傳輸器或電池)的裝置(例如,受控裝置)存取PWN 140。
若至至少一個主控裝置的通信鏈路經連接,則受控裝置可經由通信鏈路將自PWN 140接收的操作資料(例如,下行鏈路資料)傳輸至至少一個主控裝置。受控裝置可經由通信鏈路將自至少一個主控裝置接收的操作資料(例如,上行鏈路資料)傳輸至PWN。
在操作1024中,受控裝置可監視是否發生釋放對PWN 140的存取的請求。對PWN 140的存取的釋放可由使用者請求,由主控裝置請求,或經由PWN 140請求(例如,自PWN傳呼)。若對PWN 140的存取的釋放由主控裝置請求,則受控裝置可報告對PWN 140的存取的釋放。受控裝置可藉由經由通信鏈路將終止指示發送至主控裝置來報告存取的釋放。在接收到存取釋放請求後,在操作1022中,受控裝置可釋放對PWN 140的存取。
圖11為說明可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使用的呼叫處理程序的操作圖。
參看圖11,考慮多個UE(例如,一個主控裝置1110以及一個受控裝置1140)回應由基地台1120進行的特定用戶的傳呼的情境。
在操作1112中,基地台1120可接收來自行動性管理實體(MME)1130的傳呼。傳呼可包含用於識別待傳呼的UE的SII 220(例如,TMSI 223)。在操作1114以及1116中,基地台1120可基於SII 220判定待傳呼的UE,且傳呼確定的UE。替代獨立的傳呼主控裝置1110與受控裝置1140,基地台1120可基於SII 220處置僅一個傳呼。
主控裝置1110以及受控裝置1140可皆接收由基地台1120進行傳呼。為此目的,應假定,主控裝置1110將NAI 210提供至受控裝置1140。舉例而言,可假定主控裝置1110與受控裝置1140具有相同TMSI 223。
在操作1122以及1124中,主控裝置1110以及受控裝置1140可回應於基地台1120的傳呼將隨機存取前置碼傳輸至基地台1120。
在自多個UE(例如,一個主控裝置1110以及一個受控裝置1140)接收到隨機存取前置碼後,在操作1126中,基地台1120可自多個UE當中判定其將建立RRC連接所至的一個UE。僅一個UE可能能夠存取具有單一SII 220的基地台1120。換言之,若一個以上UE試圖連接至PWN 140,則將允許僅一者連接至PWN 140。若基地台1120自具有相同SII 220的UE接收到多個回應,則主控裝置可具有較高優先權。基地台1120可使用來自SII 220的組分當中的僅主控裝置1110具有的資訊來判定一個UE。僅主控裝置1110具有的唯一資訊可包含IMSI 221以及類似者。為此目的,較佳地,主控裝置1110將針對存取PWN 140(例如,蜂巢式網路)臨時產生的資訊(例如,TMSI 223)而非用於用戶的唯一資訊(例如,IMSI 221)插入至提供至受控裝置1140的NAI 210內。
若基地台選擇一個UE,則在操作1128中,基地台1120可建立至選定UE的RRC連接。
圖12為概述在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的情況下可與基地台一起使用的控制流的一般流程圖。
參看圖12,在操作1210中,基地台可監視回應於傳呼是否自多個UE接收到回應。可將回應考慮為來自多個UE的存取請求。在操作1212中,基地台可自回應接收自的多個UE當中選擇其將建立RRC連接所至的一個UE。
舉例而言,基地台可使用僅主控裝置具有的資訊判定一個UE。僅主控裝置具有的唯一資訊可包含IMSI 221以及類似者。為此目的,主控裝置可將針對存取PWN 140(例如,蜂巢式網路)臨時產生的資訊(例如,TMSI 223)而非用於用戶的唯一資訊(例如,IMSI 221)插入至提供至受控裝置的網路存取資訊內。
若基地台選擇一個UE,則在操作1214中,基地台可建立至選定UE的RRC連接,且基於建立的RRC連接提供用於選定UE的通信服務。
圖13A、圖13B、圖13C、圖13D以及圖13E(共同地,圖13A至圖13E)為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UE的各種組件的各別方塊圖。
圖13A至圖13E說明用於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裝置的實施的實例。舉例而言,在應用程式處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晶片1310A、1310B、1310C以及1310D中封裝的組件可取決於圖13A至圖13E中的實施的實例而不同。AP晶片1310A、1310B、1310C以及1310D可各為一個半導體晶片。AP晶片1310A、1310B、1310C以及1310D可各具有CPU 1311經由匯流排1312與多個單元組合的結構。在圖13A至圖13E中,經由匯流排1312連接至CPU 1311的單元可相互不同。舉例而言,作為一個封裝,AP晶片可或可不包含DRAM以及CP(例如,數據機)。圖13A說明將DRAM以及CP(例如,數據機)安置在AP晶片外部的結構的實例,且圖13B至圖13E說明將DRAM以及CP(例如,數據機)安置在AP晶片內部的結構的實例。雖未說明,但顯然地,裝置可具有DRAM以及CP(例如,數據機)中的僅一者與AP晶片一起構成一個封裝的結構。
添加根據圖13B、圖13C、圖13D以及圖13E的四個額外圖像,用於與SoC有關的內容補充。若在可佩戴物以及IoT的領域中存在對小外觀尺寸的要求,則其可適用。
圖13A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具有AP、DRAM與CP(例如,數據機)分開的結構的裝置的實例。然而,DRAM 1314可與AP晶片1310A一起構成一個封裝。
參看圖13A,AP晶片1310A可具有CPU 1311經由匯流排1312連接至SMC 1313、DMC 1314以及通信介面1315以及1316的結構。通信介面1315可將安置在AP晶片1310A外部的數據機晶片(例如,CP)1340連接至CPU 1311,且通信介面1316可將安置在AP晶片1310A內部的連接性晶片1350連接至CPU 1311。SMC 1313可將安置在AP晶片1310A外部的快閃記憶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NVM))1320連接至CPU 1311,且DMC 1314可將安置在AP晶片1301A內部的DRAM 1330連接至CPU 1311。
具有所提議的結構的裝置可作為主控裝置以及受控裝置中的一者操作。主控裝置可具有SIM卡,或具有替換SIM卡的結構,且可執行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的操作。受控裝置可具有用於管理NAI的結構,且可執行使用自主控裝置提供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的操作。
當所述裝置作為主控裝置操作時,數據機晶片1340可自在NVM/SIM 1360中寫入的資訊獲得NAI。數據機晶片1340可將獲得的NAI傳遞至通信介面1315。通信介面1315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傳遞至CPU 1311。CPU 1311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提供至通信介面1316。通信介面1316可將NAI傳遞至提供於AP晶片1310A外部的連接性晶片1350。連接性晶片1350可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
當所述裝置作為受控裝置操作時,連接性晶片1350可接收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自主控裝置傳輸的NAI。連接性晶片1350可將接收的NAI傳遞至通信介面1316。通信介面1316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傳遞至CPU 1311。CPU 1311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提供至通信介面1315。通信介面1315可將NAI傳遞至在AP晶片1310A外部提供的數據機晶片1340。數據機晶片1340可將自AP晶片1310A提供的NAI寫入於NVM 1360中。在此情況下,數據機晶片1340可獲得在NVM 1360中寫入的NAI,且使用獲得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
在其操作中,圖13A的裝置可執行以下步驟。(1)安置於數據機晶片1340上的通信處理器(CP)可使用(例如)儲存在DRAM記憶體1330、NVM 1320或與數據機晶片11340相關聯的暫存器中的一者中的NAI起始網路註冊程序。(2)一旦網路註冊程序成功,CP可接著將成功使用的NAI儲存在NVM/SIM 1360中。(3)其後,在接收到AP晶片1310A中的行動性狀態傳送請求後,可使用連接性晶片1350經由通信鏈路建立所述裝置與另一裝置之間的連接性。(4)與回應於行動性狀態傳送請求的連接性一起,可自NVM/SIM 1360提取儲存的NAI。(5)接著,數據機晶片1340的CP可經由通信介面1315、匯流排1312、CPU 1311、連接性介面1316、連接性晶片1350以及最終在圖13A的裝置與另一裝置之間建立的通信鏈路將NAI傳送至另一裝置。
圖13B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具有AP晶片包含DRAM與CP(例如,數據機)的結構的裝置的實例。然而,DRAM 1318可安置於AP晶片1310B外部。
參看圖13B,AP晶片1310B可具有CPU 1311經由匯流排1312連接至SMC 1313、DMC 1314、數據機(例如,CP)1317以及通信介面1316的結構。通信介面1316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B外部的連接性晶片1350連接至CPU 1311。數據機(例如,CP)1317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B外部的NVM/SIM 1360連接至CPU 1311。SMC 1313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B外部的快閃記憶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NVM))1320連接至CPU 1311。DMC 1314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B內部的DRAM 1318連接至CPU 1311。替代地,DRAM 1318可安置於AP晶片1310B外部。
具有所提議的結構的裝置可作為主控裝置以及受控裝置中的一者操作。主控裝置可具有SIM卡,或具有替換SIM卡的結構,且可執行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的操作。受控裝置可具有用於管理NAI的結構,且可執行使用自主控裝置提供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的操作。
當所述裝置作為主控裝置操作時,數據機1317可自在安置於AP晶片1310B外部的NVM/SIM 1360中寫入的資訊獲得NAI。數據機1317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獲得的NAI傳遞至CPU 1311。CPU 1311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提供至通信介面1316。通信介面1316可將NAI傳遞至在AP晶片1310B外部提供的連接性晶片1350。連接性晶片1350可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
其他情況,數據機1317可自在NVM/SIM 1360中寫入的資訊獲得NAI。數據機1317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獲得的NAI傳遞至通信介面1316。通信介面1316可將NAI傳遞至在AP晶片1310B外部提供的連接性晶片1350。連接性晶片1350可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
當所述裝置作為受控裝置操作時,連接性晶片1350可接收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自主控裝置傳輸的NAI。連接性晶片1350可將接收的NAI傳遞至通信介面1316。通信介面1316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傳遞至CPU 1311。CPU 1311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傳遞至數據機1317。數據機1317可將接收的NAI寫入於在AP晶片1310B外部提供的NVM 1360中。在此情況下,CPU 1311可經由在AP晶片1310B內部提供的數據機1317獲得在NVM 1360中寫入的NAI,且使用獲得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
其他情況,連接性晶片1350可接收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自主控裝置傳輸的NAI。連接性晶片1350可將接收的NAI傳遞通信介面1316。通信介面1316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傳遞至數據機1317。
數據機1317可自在NVM/SIM 1360中寫入的資訊獲得NAI,且使用獲得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
圖13C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具有AP晶片包含DRAM與CP(例如,數據機)的結構的裝置的另一實例。然而,DRAM 1318可安置於AP晶片1310C外部。
參看圖13C,AP晶片1310C可具有CPU 1311經由匯流排1312連接至SMC 1313、DMC 1314、數據機(例如,CP)1317以及連接性單元1319的結構。數據機(例如,CP)1317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C外部的NVM/SIM 1360連接至CPU 1311。SMC 1313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C外部的快閃記憶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NVM))1320連接至CPU 1311。DMC 1314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C外部的DRAM 1318連接至CPU 1311。替代地,DRAM 1318可安置於AP晶片1310C外部。
具有所提議的結構的裝置可作為主控裝置以及受控裝置中的一者操作。主控裝置可具有SIM卡,或具有替換SIM卡的結構,且可執行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的操作。受控裝置可具有用於管理NAI的結構,且可執行使用自主控裝置提供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的操作。
當所述裝置作為主控裝置操作時,數據機1317可自在安置於AP晶片1310C外部的NVM/SIM 1360中寫入的資訊獲得NAI。數據機1317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獲得的NAI傳遞至CPU 1311。CPU 1311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提供至連接性單元1319。連接性單元1319可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
其他情況,數據機1317可自在安置於AP晶片1310C外部的NVM/SIM 1360中寫入的資訊獲得NAI。數據機1317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獲得的NAI傳遞至連接性單元1319。連接性單元1319可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
當所述裝置作為受控裝置操作時,連接性單元1319可接收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自主控裝置傳輸的NAI。連接性單元1319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接收的NAI傳遞至CPU 1311。CPU 1311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傳遞至數據機1317。數據機1317可將接收的NAI寫入於在AP晶片1310C外部提供的NVM 1360中。在此情況下,CPU 1311可經由在AP晶片1310C內部提供的數據機1317獲得在NVM 1360中寫入的NAI,且使用獲得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
其他情況,連接性單元1319可接收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自主控裝置傳輸的NAI。連接性單元1319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接收的NAI傳遞至數據機1317。數據機1317可將接收的NAI寫入於在AP晶片1310C外部提供的NVM 1360中。在此情況下,數據機1317可獲得在NVM 1360中寫入的NAI,且使用獲得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
圖13D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具有AP晶片包含DRAM與CP(例如,數據機)的結構的裝置的另一實例。然而,DRAM 1318可安置於AP晶片1310D外部。
參看圖13D,AP晶片1310D可具有CPU 1311經由匯流排1312連接至SMC 1313、DMC 1314、數據機(例如,CP)1317以及連接性單元1319的結構。數據機(例如,CP)1317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D內部的NVM 1360連接至CPU 1311。SMC 1313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D外部的快閃記憶體(非揮發性記憶體(NVM))1320連接至CPU 1311。DMC 1314可將安置於AP晶片1310D內部的DRAM 1318連接至CPU 1311。替代地,DRAM 1318可安置於AP晶片1310D外部。
具有所提議的結構的裝置可作為主控裝置以及受控裝置中的一者操作。當所述裝置作為主控裝置操作時,主控裝置可藉由使用NVM 1360代表SIM卡執行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的操作。受控裝置可具有用於管理NAI的結構,且執行使用自主控裝置提供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的操作。
當所述裝置作為主控裝置操作時,數據機1317可自在於AP晶片1310D內部提供的NVM 1360中寫入的資訊獲得NAI。數據機1317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獲得的NAI傳遞至CPU 1311。CPU 1311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提供至連接性單元1319。連接性單元1319可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
其他情況,數據機1317可自在於AP晶片1310D內部提供的NVM 1360中寫入的資訊獲得NAI。數據機1317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獲得的NAI傳遞至連接性單元1319。連接性單元1319可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將NAI傳輸至至少一個受控裝置。
當所述裝置作為受控裝置操作時,連接性單元1319可接收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自主控裝置傳輸的NAI。連接性單元1319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接收的NAI傳遞至CPU 1311。CPU 1311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NAI傳遞至數據機1317。數據機1317可將接收的NAI寫入於在AP晶片1310D內部提供的NVM 1360中。在此情況下,CPU 1311可經由在AP晶片1310D內部提供的數據機1317獲得在NVM 1360中寫入的NAI,且使用獲得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
其他情況,連接性單元1319可接收基於預定通信方案(例如,Wi-Fi)自主控裝置傳輸的NAI。連接性單元1319可經由匯流排1312將接收的NAI傳遞至數據機1317。數據機1317可將接收的NAI寫入於在AP晶片1310D內部提供的NVM 1360中。在此情況下,數據機1317可獲得在NVM 1360中寫入的NAI,且使用獲得的NAI存取特定公用網路。
圖13E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具有AP晶片包含DRAM與CP(例如,數據機)的結構的裝置的另一實例。然而,DRAM 1318可安置於AP晶片1310E外部。
圖13E中繪示的裝置可在結構上與在圖13D中繪示的裝置相同。然而,NVM/SIM可提供於AP晶片1310E的內部,及/或AP晶片1310E的外部。在此情況下,另一組件(例如,DRAM 1318以及類似者)可執行對應於NVM/SIM的功能。在此情況下,裝置作為主控裝置或受控裝置操作的詳細操作可與上文所描述相同,因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圖14說明對應於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IoT裝置的SoC的實例。
參看圖14,在對應於IoT裝置的SoC中,可將所有功能區塊或功能區塊中的一些的組合組態為一個晶片。本文中,數據機1422、連接性模組1450、DRAM 1480、快閃記憶體(NVM)1490可由單獨晶片組態。
AP 1410可藉由SoC中包含的組件控制操作。數據機1422可執行用於諸如3G、LTE以及類似者的蜂巢式通信的總體操作。數據機1422可包含CP 1424、內部記憶體1426以及其他H/W。內部記憶體1426可支援通信協定的快速操作。
記憶體介面1430可執行用於與DRAM 1480及/或快閃記憶體(NVM)1490的資訊交換的總體操作。周邊介面1440可執行與至少一個外部裝置的通信。連接性模組1450可基於無線協定執行與至少一個外部裝置的無線通信。由預定無線協定定義的通信方案可包含藍牙、WLAN、GPS以及類似者。晶片上網路(Network on Chip;NOC)1460可充當用於SoC中包含的組件之間的資訊交換的介面。
此外,SoC可在其上更包含音訊子系統1472、系統計時器1474、安全性模組1476、多媒體模組1478以及類似者。
圖15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SoC中的啟動序列操作的實例。
參看圖15,AP可在起始其操作後初始化內部ROM程式碼(例如,時鐘及/或堆疊)(①),且保持用於至少一個CP的重設信號(②)。
AP可將AP的開機載入程式BL1以及BL2的影像自外部記憶體(例如,快閃記憶體)複製至內部記憶體(例如,SRAM)(③)。外部啟動裝置(例如,快閃記憶體、USB、串行快閃記憶體以及類似者)可藉由操作模式(Operating Mode;OM)接腳來設定環境。可基於AP程式碼簽名檢查影像。在BL1或BL2中,AP_CPU可初始化DRM控制器。可將影像移動至DRAM。在啟動後,AP_CPU可起始DRAM的使用。
AP_CPU可將CP程式碼自外部記憶體(例如,快閃記憶體)複製至內部記憶體(亦即,內部SRAM)(④)。AP_CPU可分配用於CP程式碼/資料/堆的記憶體區(⑤)。AP可產生CP重設信號(⑥)。至少一個CP啟動定序器可起始CP系統(⑦)。至少一個CP啟動定序器可將CP開機載入程式碼自CP內部SRAM(IRAM)複製至DRAM的私用區域(⑧)。
CP_PMU可產生CP_CPU重設信號(⑨)。CP_CPU可自CP側的IRAM開始CP開機載入程式碼的操作(⑩)。CP_CPU可藉由在DRAM的私用區中的資料驅動CP程式碼(⑪)。
以下將詳細描述CP_CPU中的操作以基於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以上描述的SoC以及啟動序列操作允許受控裝置與PWN連接。
為了受控裝置與PWN連接,可能需要NAI(RRC、NSI、SII以及類似者中的所有或一些)。為此目的,主控裝置的CP_CPU可使用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執行將NAI傳遞至受控裝置的操作。在受控裝置中,對於連接至PWN所需的主控裝置的NAI可甚至儲存在SIM、NVM或DRAM中。
為了使用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將NAI傳遞至受控裝置,CP_CPU可使用SoC的以下啟動序列方法中的一者。
在第一方法中,主控裝置可根據過程④以及⑤載入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且接著另外經由過程⑥、⑦以及⑧將其載入至CP內。若有必要將NAI傳遞至受控裝置,則主控裝置可經由過程⑨以及⑩將NAI傳遞至受控裝置。過程⑨以及⑩對應於CP_CPU可操作經由過程⑥、⑦以及⑧載入於IRAM上的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的過程。
在第二方法中,主控裝置可經由過程以及⑤將在快閃記憶體中寫入的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載入至DRAM或內部記憶體的預定區。若有必要將NAI傳遞至受控裝置,則主控裝置可經由過程⑪將NAI傳遞至受控裝置。過程⑪對應於CP_CPU可在過程⑤後驅動載入於DRAM上的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的過程。
在第三方法中,若有必要在未將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載入於DRAM(可執行程式的記憶體)上的同時將NAI傳遞至受控裝置,則主控裝置可根據第二方法中的提議將NAI傳遞至受控裝置。
對於根據所提議的三個方法的NAI的傳遞,可使用使用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將包含由CP_CPU產生的NAI的輸出信號輸出至外部的方法。舉例而言,在CP_CPU中,可經由連接性或電纜將NAI輸出至數據機(或SoC)的外部,而不穿過AP。此外,在CP_CPU中,可經由連接性或電纜穿過AP將NAI輸出至數據機(或SoC)的外部。如上所述,若NAI(RRC、NSI、SII以及類似者中的所有或一些)自主控裝置至受控裝置的傳遞為了受控裝置與PWN連接是必需的,則儲存在NVM中的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可由SoC的CP或CP_CPU執行。為了執行儲存在NVM中的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可使用所提議的方法(a)、(b)以及(c)。經由由SoC的CP或CP_CPU進行的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的執行,可按信號形式將NAI自主控裝置傳遞至受控裝置。對於包含NAI的信號的傳遞,可使用行動狀態傳送層(CP的程式碼)。
圖16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的UE的各種協定堆疊層的概念圖。
參看圖16,繪示UE的協定堆疊組件的實例1610。協定堆疊組件可包含第一層1620、第二層1630、第三層1640以及第四層1650中的一或多者。
第一層1620可包括可在空中介面上載運來自媒體存取層(medium access layer;MAC)輸送通道的所有資訊的實體層1622。
第二層1630可包括MAC 1632、無線電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1634以及封包資料聚合控制(packet data convergence control;PDCP)1636中的一或多者。MAC 1632可負責邏輯通道與輸送通道之間的映射。RLC 1634可負責上部層PDU的傳送、經由ARQ的誤差校正、RLC SDU的串接、分段以及重組。PDCP 1636可負責IP資料的標頭壓縮以及解壓縮、資料(例如,使用者面或控制平面)的傳送以及PDCP序列號(sequence number;SN)的維持。
第三層1640可包括RRC 1642以及NAS 237中的一或多者。RRC 1642可包含與以下各者有關的系統資訊的廣播:NAS 237、AS、UE之間的RRC 1642連接的傳呼、建立、維持以及釋放、安全性功能(包含密鑰管理、點對點無線電承載的建立、組態、維持以及釋放)。NAS 1644可為在UE與MME 1130之間的行動狀態傳送層前的控制平面的最高層。NAS 1644可支援UE以及會話管理程序的行動性以建立且維持UE與PWN 140之間的IP連接性。
第四層1650可包括行動狀態傳送層1652。若UE為主控裝置,則行動狀態傳送層1652可將保存在主控裝置的SIM中的NAI 210傳送至受控裝置。若UE為受控裝置,則行動狀態傳送層1652可接收來自主控裝置的NAI 210以保存在受控裝置的NVM中。
圖17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經由行動狀態傳送層的M2M行動狀態傳送協定1700的方塊圖。
參看圖17,M2M行動狀態傳送協定1700的實例包含受控裝置1720、主控裝置1730、基地台1740(例如,eNB)以及MME 1750。
主控裝置1730藉由RRC 1732、1741、PDCP 1733、1742、RLC 1734、1743、MAC 1735、1744以及SII 1736、1745連接至基地台1740。主控裝置1730藉由NAS 1731、1751連接至MME 1750。行動狀態傳送層1752經由通信鏈路(例如,Wi-Fi、BT、NFC)將NAS 1721、1731、1751、RRC 1722、1732、1741、SII 1726、1736、1745以及應用程式資料1710A、1710B自主控裝置1730傳送至受控裝置1720。受控裝置1720接著含有NAI 210以便連接至PWN 140。
圖18A、圖18B以及圖18C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的在獨立模式以及中繼模式中操作的受控裝置1820的控制以及資料平面的各別實例。
參看圖18A,1800A為在單獨模式或中繼模式中的受控裝置1820的控制平面的實例。一旦主控裝置1810已將NAI 210(例如,NAS 1811、1821、RRC 1812、1822以及SII 1816、1826)傳送至受控裝置1820,受控裝置1820可替換主控裝置1810。實例1800A繪示在獨立模式以及中繼模式兩者中的受控裝置1820的控制平面。受控裝置1820藉由RRC 1822、1831、PDCP 1823、1832、RLC 1824、1833、MAC 1825、1834以及SII 1826、1835連接至基地台1830,且受控裝置1820藉由NAS 1821、1841連接至MME 1840。受控裝置1820代表主控裝置1810存取PWN 140(例如,基地台1830、MME 1840)。受控裝置1820將經更新的NAS 1811、1821以及RRC 1812、1822發送至主控裝置1810。
參看圖18B,1800B為處於獨立模式中的受控裝置的資料平面的實例。受控裝置1850自PWN 140(例如,基地台1860,MME)接收應用程式資料1851。受控裝置1850不將應用程式資料1851中繼傳送至主控裝置。
參看圖18C,1800C為處於中繼模式中的受控裝置的資料平面的實例。受控裝置1880自PWN 140(例如,基地台1890,MME)接收應用程式資料1881。受控裝置1880經由通信鏈路(例如,Wi-Fi、BT、NFC等)將應用程式資料1881自PWN 140(例如,基地台1890、MME)傳送至主控裝置1870。受控裝置1880充當移動基地台。
若受控裝置處於中繼模式中,則行動狀態傳送層1652經由通信鏈路在受控裝置1880與主控裝置1870之間傳送應用程式資料1881、1871。若受控裝置處於獨立模式中,則行動狀態傳送層1652不在受控裝置1880與主控裝置1870之間傳送應用程式資料1881、1871。
圖19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一個NAI由多個裝置共用的實施的實例。
參看圖19,一個主控裝置1910可具有包含用戶識別資訊以及類似者的SIM卡,且兩個受控裝置1920以及1930可不具有SIM卡。一個主控裝置1910以及兩個受控裝置1920以及1930各假定支援D2D通信。在兩個受控裝置當中,第一受控裝置1920可為智慧型錶,且第二受控裝置1930可為車輛。
在操作1940以及1960中,主控裝置1910可將行動狀態交遞至第一受控裝置1920及/或第二受控裝置1930。舉例而言,交遞行動狀態可對應於主控裝置1910將NAI提供至受控裝置的操作。
在接收到經交遞的行動狀態後,第一受控裝置1920及/或第二受控裝置1930可在操作1950以及1970中執行與主控裝置1910的行動狀態同步,其允許主控裝置1910與第一受控裝置1920以及第二受控裝置1930相互共用其操作狀態。
圖20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各種實施的實例。
參看圖20,基地台2002可形成一個巨型小區2000作為服務區。異質裝置可存在於巨型小區2000中。具有裝設於其中的USIM卡的裝置(例如,主控裝置)可經由直接或間接路徑執行與基地台2002的通信。
繪示主控裝置2004執行與基地台2002的直接通信。此外,繪示主控裝置2004經由間接路徑執行與基地台2002的通信的三個情況。
第一情況為主控裝置對應於位於匯流排中的UE的實施的實例。舉例而言,主控裝置2014以及2016可位於匯流排中。主控裝置2014以及2016中的每一者可藉由D2D方案以及裝設於匯流排中的中繼裝置(EXO-US)2012連接。主控裝置2014以及2016中的每一者可經由D2D連接將其自身的USIM資訊提供至中繼裝置(EXO-US)2012。在此情況下,中繼裝置(EXO-US)2012可使用自主控裝置2014以及2016中的每一者提供的USIM資訊將主控裝置2014以及2016連接至基地台2002。換言之,中繼裝置(EXO-US)2012可作為主控裝置2014以及2016的受控裝置操作。
第二情況為主控裝置對應於位於小型小區2020中的UE 2026以及2028的實施的實例。舉例而言,中繼裝置2022可形成小型小區2020作為服務區。顯然,中繼裝置2022可執行與基地台2002的蜂巢式通信。
第一主控裝置2026可基於預定無線通信方案連接至中繼裝置2022以將其自身的USIM資訊提供至中繼裝置2022。在此情況下,中繼裝置2022可為第一主控裝置2026的受控裝置,且中繼裝置2022可使用USIM資訊將第一主控裝置2026連接至基地台2002。
異質裝置(EXO-UE)2024可存在於小型小區2020中。異質裝置(EXO-UE)2024可基於諸如D2D的通信方案連接至小型小區2020。
第二主控裝置2028可基於預定無線通信方案連接至異質裝置(EXO-UE)2024以將其自身的USIM資訊提供至異質裝置(EXO-UE)2024。在此情況下,異質裝置(EXO-UE)2024可使用USIM資訊經由中繼裝置2022將第二主控裝置2028連接至基地台2002。
第三情況為主控裝置對應於位於車輛中的UE的實施的實例。舉例而言,主控裝置2034可位於車輛中。主控裝置2034可藉由D2D方案連接至裝設在車輛中的受控裝置(EXO-US)2032。主控裝置2034可經由D2D連接將其自身的USIM資訊提供至受控裝置(EXO-US)2032。在此情況下,受控裝置(EXO-US)2032可使用自主控裝置2034提供的USIM資訊將主控裝置2034連接至基地台2002。
在一個實施例中,基地台2002、受控裝置2012、2022以及2032、形成小型小區2020的中繼裝置2022與受控裝置2024可具有蜂巢式連接性。受控裝置2012、2022、2032以及2024與主控裝置2014、2016、2028以及2034可具有本端連接性。
圖21說明可實施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網路結構。
參看圖21,網路結構可包含(a)UE可直接存取巨型小區的結構,(b)UE可經由小型小區存取巨型小區的結構,以及(c)UE可經由受控裝置(例如,異質UE(heterogeneous UE;HetUE))存取小型小區的結構,且經由小型小區存取巨型小區。UE以及HetUE可基於M2M或本端或個人區域網路(例如,Wi-Fi、BT等)相互連接,且其他組件可基於蜂巢式網路(例如,3G、LTE、等)相互連接。
圖22說明由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預期的效應,亦即,自異質UE(HetUE)2200、用戶(subscriber)2210、業者2220以及晶片組供應商與UE製造商2230的角度來說明增益。
參看圖22,用戶2210可減少利用諸如蜂巢式網路的通信網路的成本,且可與低成本裝置共用資料服務。此外,用戶2210可不僅增大使用者的輸送量且減少攜帶型裝置的電力消耗,而且簡化按需安裝且在不中斷的情況下重新選擇裝置。
晶片組供應商與UE製造商2230可實現針對外構架特徵的差別性選擇,可不需要矽的改變,且可改良UE效能(無較不嚴格的電池與大小限制)。
業者2220可歸因於訊務的增加而獲得高收入,且支援針對低成本裝置的資料服務。此外,業者2220可實現較高頻譜效率、低部署成本、對網路無影響以及可能的快速技術採用。
顯然,可基於物聯網(IoT)裝置應用在本發明中所提議的各種實施例。IoT裝置可為可與至少一個其他裝置交換資訊的任何裝置。IoT裝置可對IoT裝置可用於與其他裝置的資訊交換的資源的類型無限制。換言之,IoT裝置可支援基於有線資源以及無線資源中的至少一者的資訊交換。
IoT裝置可包含可存取介面以用於資訊交換。可存取介面可包含可存取有線區域網路(LAN)、無線區域網路以及行動蜂巢式網路中的至少一者的數據機通信介面。無線區域網路可為可支援藍牙(BT)、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Zigbee以及類似者的網路,且行動蜂巢式網路可為可支援第3代(3rd Generation;3G)、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以及類似者的網路。
圖23A以及圖23B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的IoT系統的實例。
參看圖23A,IoT系統2300A可包含多個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存取點(access point;AP)2350、閘道器(gateway;GW)2360、通信網路(communication network;CN)2370、至少一個伺服器以及類似者。至少一個伺服器可包含管理伺服器2380。
多個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可分成主動裝置(active device)與被動裝置(passive device)。主動裝置可為可自身產生操作電壓且基於此操作的裝置。舉例而言,主動裝置可為冰箱、空調、電話、汽車以及類似者。被動裝置可為基於由外部裝置以及類似者施加的電力操作的裝置。舉例而言,被動裝置可包含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標籤或NFC標籤。
根據一個實施例,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可使用感測器收集資料,且基於預定通信協定將收集的資料傳輸至外部裝置。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可基於預定通信協定接收控制資訊及/或資料。預定通信協定可為支援基於有線/無線區域網路、網際網路或行動蜂巢式網路的通信服務的協定。
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可根據預定通信協定在無其他裝置的幫助的情況下直接存取通信網路。舉例而言,諸如車輛的IoT裝置2340可直接存取基於預定通信協定的通信網路2370。其他IoT裝置2310、2320以及2330可藉助於其他裝置存取通信網路2370。在可藉助於其他裝置存取通信網路2370的IoT裝置2310、2320以及2330當中,諸如智慧型電話、平板PC以及類似者的易於移動IoT裝置2330可支援用以直接存取通信網路2370的通信協定。
AP 2330可經由GW 2360將多個IoT裝置2310、2320以及2330連接至通信網路2370,或可將其連接至至少一個其他IoT裝置。AP 2330可獨立地提供,或可嵌於另一IoT裝置中。
作為實例,AP 2330可嵌於電視中。在此情況下,使用者可在電視的顯示器上監視或控制連接至AP 2330的至少一個IoT裝置。
作為另一實例,除了其自身獨特功能外,智慧型電話亦可執行AP的功能。在此情況下,智慧型電話可連接至通信網路2370以便執行其自身的獨特功能,且亦可將IoT裝置連接至通信網路2370或其他IoT裝置。
GW 2360可改變協定以便將AP 2350連接至外部通信網路2370(例如,網際網路或公用通信網路)。GW 2360可將經由AP 2350連接的至少一個IoT裝置連接至外部通信網路2370。GW 2360與AP 2350一起可組態為一個裝置,或可併入至一個裝置內。AP 2350可執行第一閘道器的功能,且GW 2360可執行第二閘道器的功能。
GW 2360獨立地提供,或可嵌於另一IoT裝置中。作為實例,除了其自身獨特功能外,智慧型電話亦可執行GW的功能。在此情況下,智慧型電話可連接至通信網路2370以便執行其自身獨特的功能,且亦可將IoT裝置連接至通信網路2370。
通信網路2370可包含網際網路及/或公用通信網路。取決於由公用通信網路支援的資源的類型,可將公用通信網路分類成有線通信網路與無線通信網路。公用通信網路可包含行動蜂巢式網路。作為實例,通信網路2370可提供路徑(例如,通道或類似者),經由所述路徑,通信網路2370可將由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收集的資訊傳遞至伺服器2390或更遠處裝置。
伺服器2390可經由通信網路2370收集由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提供的資訊。伺服器2390可基於預定格式儲存以及管理收集的資訊,或經由分析再現資訊。伺服器2390可經由通信網路2370將分析結果及/或再現的資訊提供至另一伺服器及/或IoT裝置。
舉例而言,伺服器2390可即時地自IoT裝置收集關於使用者的血糖的資訊。在此情況下,伺服器2390可基於收集的血糖資訊分析使用者的健康狀況,且管理分析結果及/或將分析結果對IoT裝置報告。為了分析使用者的健康狀況,伺服器2390可參考預定葡萄糖臨限值以及現有健康狀況分析結果。作為分析的結果,若判定使用者處於臨界狀態中,則伺服器2390可將指示使用者的風險情形的資訊傳輸至預先註冊的IoT裝置。
管理伺服器2380可操作通信網路2370及/或執行用戶管理以及類似者。舉例而言,管理伺服器2380可操作以及管理公用通信網路,且允許僅先前允許的用戶的IoT裝置存取由管理伺服器2380操作的公用通信網路。
可將多個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分群。作為實例,可將多個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考慮其唯一特性來分群。換言之,可將多個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分群為家用小器具群組2310、家用電器群組2320、娛樂群組2330、交通群組(或車輛群組)2340以及類似者。此外,可將多個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分群為用於控制室溫的溫度控制群組、家用電器群組(取決於電力消耗,其被分成大家用電器群組以及小家用電器群組)、用於控制房間清澈的清潔群組(例如,空氣清潔以及地板清潔)、用於控制室內照明的照明群組以及用於控制娛樂裝置(例如,TV、音訊裝置以及類似者)的娛樂群組。溫度控制群組可包含空調、電動視窗、電動視窗簾以及類似者。
IoT裝置可屬於一個群組或多個群組。舉例而言,空調可屬於大家用電器群組以及溫度控制群組。智慧型電話可屬於家用小器具群組2310以及娛樂群組2330。
圖23B說明除了圖23A中的IoT裝置外更包含分散式伺服器的IoT系統的實例。
參看圖23B,IoT網路系統2300B可包含在圖23A中繪示的IoT網路系統2300A中包含的各種組件。舉例而言,除了IoT網路系統2300A外,IoT網路系統2300B可更包含分散式伺服器2390。由於實質上與圖23A中的組件相同的組件在組態以及操作上實質上相同,因此為方便起見,本文中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分散式伺服器2390可包含多個子伺服器2390-A、2390-B以及2390-C,或可經由空載傳輸鏈路以及類似者連接至所述多個子伺服器2390-A、2390-B以及2390-C。分散式伺服器2390可將待處理的工作分配給至少一個子伺服器2390-A、2390-B或2390-C。換言之,分散式伺服器2390可藉由子伺服器2390-A、2390-B以及2390-C以分散式方式處理待處理的工作,且可針對分散式處理執行排程。
舉例而言,分散式伺服器2390可藉由排程分析經由通信網路2360傳輸的請求,且可基於分析結果預測相關聯的資料量以及工作量。分散式伺服器2390可取決於預測結果藉由與多個子伺服器2390-A、2390-B以及2390-C中的至少一者通信來分配請求的工作。在此情況下,分散式伺服器2390可接收用於多個子伺服器2390-A、2390-B以及2390-C中的每一者的狀態資訊,且可在排程期間反映接收的狀態資訊。分散式伺服器2390可藉由排程改良IoT網路系統的總體效能。
在對圖23A以及圖23B進行參看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多個IoT裝置2310、2320、2330以及2340當中,允許存取多個通信網路2370的IoT裝置可將網路存取資訊傳遞至AP 2350或至少一個IoT裝置。在此情況下,AP 2350或至少一個IoT裝置可基於網路存取資訊成功地與通信網路2370連接。
舉例而言,若AP 2350基於網路存取資訊成功地與通信網路2370連接,則AP 2350可將連接至AP 2350的至少一個IoT裝置連接至通信網路2370。在此情況下,連接至AP 2350的至少一個IoT裝置應不必具有網路存取資訊。
若多個IoT裝置請求其至通信網路2370的連接,則AP 2350可排程連接。舉例而言,AP 2350可考慮優先權以及類似者來判定已請求其至通信網路2370的連接的多個IoT裝置的連接次序。
AP 2350可監視已提供網路存取資訊的IoT裝置是否在其服務區外,且基於監視結果控制AP裝置2350或其他IoT裝置與通信網路2370連接。舉例而言,若至已提供網路存取資訊的IoT裝置的通信鏈路經截斷(或失去),則AP 2350可拋棄AP 2350已持有的網路存取資訊。在此情況下,可不再允許AP 2350存取通信網路2370。
圖24說明作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IoT裝置的實例的智慧型錶的外觀。
參看圖24,IoT裝置2400可包含用於連接關於周圍環境的資訊的至少一個感測器2410。感測器2410可感測環境溫度、照度、UV指數、速度、影像資訊以及類似者中的至少一者。較佳地,取決於感測所需的條件,可判定裝設感測器2410的位置。
舉例而言,若感測器2410為用於量測使用者的心率的感測器,則感測器2410應裝設在感測器2410可附著至可量測使用者的心率的身體部位的位置中。若感測器2410為用於量測UV指數的UV感測器,則感測器2410應按其能夠感測周圍光環境的此方式來裝設。
IoT裝置2400可包含顯示器2420。顯示器2420可顯示IoT裝置2400的內部狀態資訊2450。顯示器2420可包含觸控感測器(未繪示)。在此情況下,顯示器2420可使用觸控感測器偵測使用者的觸碰點,觸碰方向以及觸碰類型。
顯示器2420可具有用於使用者介面的輸入/輸出功能以及外觀。舉例而言,顯示器2420可在其螢幕上顯示至少一個圖示2460以及輸入/輸出選單。在此情況下,使用者可經由觸控感測器以及使用者介面控制IoT裝置2400。
IoT裝置2400可更包含按鈕2430作為輸入裝置。在此情況下,使用者可使用按鈕2430將IoT裝置2400的狀態改變至作用中狀態或接通顯示器2420。顯示器2420可用以顯示使用者介面的頂部選單。
IoT裝置2400可更包含支援感測器2410、顯示器2420以及按鈕2430中的至少一者的封裝2440。可使用支撐件2470將封裝2440附接至特定目標。舉例而言,支撐件2470可為腕帶。
IoT裝置2400可具有SIM卡可插入至的槽(未繪示)。使用者可基於在插入至IoT裝置2400的槽內的SIM卡上寫入的資訊(例如,用戶識別資訊以及類似者)或自另一IoT裝置提供的網路存取資訊存取通信網路。
圖25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IoT裝置的組態的實例。
參看圖25,IoT裝置2500可包含處理器(例如,應用程式處理器(AP))2510、傳輸器/接收器2520、記憶體2530、顯示器2540、I/O介面2550以及感測器2560。IoT裝置2500可具有內建式電池以用於在內部供應電力,或更包含電源供應器以用於在外部供應電力。
對應於通信介面的傳輸器/接收器2520可執行與外部裝置的通信。通信介面2520可為諸如區域網路(LAN)、藍牙、無線保真(Wi-Fi)、Zigbee以及類似者的無線本端通信介面,或可存取諸如第3代(3G)、長期演進(LTE)以及類似者的行動蜂巢式網路的數據機通信介面。
通信介面2520可包含傳輸器及/或接收器。傳輸器及/或接收器可經由AP或GW傳輸及/或接收資訊。IoT裝置2500可藉由與使用者或其他IoT裝置通信來傳輸及/或接收控制資訊或資料。換言之,IoT裝置2500可經由傳輸器將內部狀態及/或資料傳輸至外部,以及經由接收器自外部接收控制命令及/或資料。
處理器可執行用於資訊處理的操作。舉例而言,為處理器中的一者的AP 2510可執行安裝在IoT裝置2500中的應用程式,且處理對應於其的操作。
顯示器2540可提供至使用者的UI。在此情況下,使用者可基於顯示器2540上提供的UI控制IoT裝置2500。
記憶體2530可儲存用於控制IoT裝置2500的控制命令程式碼、控制資料或使用者資料。記憶體2530可包含揮發性記憶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中的至少一者。非揮發性記憶體可包含諸如以下各者的各種記憶體中的至少一者:唯讀記憶體(ROM)、可程式化ROM(PROM)、電可程式化ROM(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ROM;EPROM)、電可抹除且可程式化ROM(EEPROM)、快閃記憶體、相變RAM(phase-change RAM;PRAM)、磁性RAM(magnetic RAM;MRAM)、電阻性RAM(resistive RAM;RRAM)、鐵電性RAM(ferroelectric RAM;FRAM)以及類似者。揮發性記憶體可包含諸如以下各者的各種記憶體中的至少一者:動態RAM(DRAM)、靜態RAM(SRAM)、同步DRAM(SDRAM)、相變RAM(phase-change RAM;PRAM)、磁性RAM(magnetic RAM;MRAM)、電阻性RAM(resistive RAM;RRAM)、鐵電性RAM(ferroelectric RAM;FeRAM)以及類似者。
除了記憶體2530外,IoT裝置2500可更包含儲存裝置。儲存裝置可為諸如硬碟驅動機(hard disk drive;HDD)、固態磁碟機(solid state drive;SSD)、內嵌的多媒體卡(embedded multimedia card;eMMC)、通用快閃儲存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以及類似者的非揮發性媒體。儲存裝置可儲存使用者資訊、收集的感測資訊以及類似者。
圖26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IoT裝置的組態的另一實例。
參看圖26,IoT裝置2600可包含AP 2610、通信介面2626、安全模組2620、儲存裝置2612、記憶體2614、顯示器2616、I/O介面2618、資料匯流排2636、電源供應器2630及/或至少一個感測器2632以及2634。
AP 2610可控制IoT裝置2600的總體操作。AP 2610可執行提供網際網路瀏覽器、遊戲、視訊以及類似者的應用程式。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AP 2610可包含單核處理器或多核處理器。舉例而言,AP 2610可包含諸如雙核處理器、四核處理器以及六核處理器的多核處理器。根據圖26的所說明的實施例,AP 2610可更包含安置於AP 2610外部及/或內部的快取記憶體。
安全模組2620可包含處理器2622以及安全元件2624。包含處理器2622以及安全元件2624的安全模組2620可形成為一個封裝。將處理器2622連接至安全元件2624的內部匯流排INT_BUS可形成於封裝內部。安全元件2624可包含能夠防禦來自外部的攻擊(例如,實驗室攻擊)的功能。因此,安全元件2624可安全地儲存安全性資料。處理器2622可連接至AP 2610。
感測器2632可為用於感測影像以及類似者的影像感測器。若感測器2632連接至AP 2610,則感測器2632可將藉由影像感測產生的影像資訊傳輸至AP 2610。影像感測器2634可為用於感測生物識別資訊以及類似者的生物感測器。舉例而言,感測器2634可偵測指紋、虹膜圖案、靜脈圖案、心率、血糖以及類似者,且產生對應於偵測的感測資料,且可將產生的感測資料提供至安全模組2620中包含的處理器2622。然而,感測器2632以及感測器2634不限於特定感測器(例如,影像感測器或生物感測器),且可為諸如照度感測器、聲學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以及類似者的任一感測器。
安全模組2620以及AP 2610可經由相互鑑認產生會話密鑰。舉例而言,安全模組2620以及AP 2610可使用儲存在安全元件2624中的第一憑證CT1、儲存在AP 2610中的第二憑證CT2以及共同地儲存在AP 2610以及安全元件2624中的認證部門的公用密鑰CA_PB執行相互鑑認。
在成功地相互鑑認後,安全模組2620以及AP 2610可使用儲存在安全元件2624中的第一私用密鑰PR1以及儲存在AP 2610中的第二私用密鑰PR2產生會話密鑰。
安全模組2620可使用產生的會話密鑰編碼感測資料SSD,且將經編碼感測資料SSD傳輸至AP 2610。AP 2610可使用產生的會話密鑰藉由解碼由安全模組2620編碼的發送資料來獲取感測資料SSD。
歸因於以上描述的操作,IoT裝置2600可根據資料傳輸改良安全性等級。安全元件2624與AP 2610一起可形成為一個封裝。
安全模組2620可更包含處理器2622。處理器可加密自感測器2634提供的感測資料SSD。處理器2622可控制AP 2610與安全元件2624之間的通信。在此情況下,安全元件2624與處理器2622一起可形成為一個封裝。
儲存裝置2612可儲存用於啟動IoT裝置2600的啟動影像。舉例而言,儲存裝置2612可包含諸如快閃記憶體元件、SSD以及類似者的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
記憶體2614可儲存對於IoT裝置2600的操作所需要的資料。舉例而言,記憶體2614可包含諸如DRAM、SRAM以及類似者的揮發性記憶體。
I/O介面2618可包含諸如觸控板、小鍵盤、輸入按鈕以及類似者的輸入構件,以及諸如顯示器、揚聲器以及類似者的輸出構件。電源供應器2630可供應對於IoT裝置2600的操作所需要的操作電壓。電源供應器2630可包含電源供應器單元及/或電池。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IoT裝置2600可為任一行動系統,諸如,行動電話、智慧型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攜帶型多媒體播放器(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PMP)、數位攝影機、音樂播放器、攜帶型遊戲控制台、導航系統、膝上型電腦以及類似者。
圖27概念上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IoT裝置的硬體(H/W)以及軟體(S/W)結構。
參看圖27,IoT裝置可定義硬體(H/W)2710、作業系統(OS)2720、應用程式(APPS)2730以及使用者2740的層當中的操作。
IoT裝置的硬體2710可包含多個組件。IoT裝置的硬體2710可包含AP 2711、感測器2712、記憶體2713、通信介面2714、I/O介面與顯示器2715以及類似者。舉例而言,AP 2711、感測器2712、記憶體2713以及通信介面2714可分別對應於圖25中繪示的AP 2510、感測器2560、記憶體2530以及通信介面2520。I/O介面與顯示器2715可對應於圖26中繪示的I/O介面2618以及顯示器2616。IoT裝置可更包含OS 2720及/或應用程式(Apps)2730。
應用程式2730意謂實施特定功能的軟體(s/w)以及服務。使用者2740意謂使用應用程式2730的對象。使用者2740可經由使用者體驗(UX)與應用程式2730通信。可使應用程式2730基於每一服務目的,且所述應用程式可經由對應於每一目的的UI與使用者2740通信。應用程式2730可執行由使用者2740請求的操作。應用程式2730可在必要時呼叫應用程式協定介面(application protocol interface;API)2716以及程式庫2717的內容。
API 2716以及程式庫2717可執行負責特定功能的巨型操作,且若需要與較低層的通信,則提供介面。若應用程式2730經由API 2716以及程式庫2717請求自較低層的操作,則API 2716以及程式庫2717可將傳入的請求分類為安全性2713、網路2714以及管理2715的領域。
API 2716以及程式庫2717可取決於請求的領域來操作需要的層。舉例而言,當請求與網路2714有關的功能時,API 2716可將所需要的參數傳輸至網路2714的層,且呼叫有關功能。網路2714可與較低層通信以執行請求的操作。若較低層不存在,則API 2716以及程式庫2717可直接執行針對網路2714請求的操作。
OS 2720中包含的驅動程式2721可用以將在上部層中分類的請求傳遞至H/W 2710的層,同時管理H/W 2710且檢查狀態。若驅動程式2721請求自H/W 2710的層的操作,則OS 2720中包含的韌體2712可轉換請求,使得H/W 2710的層可接受請求。用於轉換請求且將轉換的請求傳遞至H/W 2710的韌體2712可經實施以併入至驅動程式2721或H/W 2710內。
IoT裝置可包含來自API 2716的驅動程式2721以及韌體2712,且可具有建置於其中用於管理整個IoT裝置的OS 2720。OS 2720可按控制命令程式碼以及資料的形式儲存於記憶體2713中。作為實例,由於具有簡單功能的低成本IoT裝置在記憶體的大小上較小,因此低成本IoT裝置可包含控制軟體來替代OS。
H/W 2710可執行對由驅動程式2721以及韌體2712傳遞的請求(或命令)的按次序或無序處理,且將處理結果儲存在H/W 2701中的暫存器中,或連接至H/W 2710的記憶體2713中。可將儲存的處理結果返回至驅動程式2721以及韌體2712。
H/W 2710可藉由產生中斷來請求在上部層中需要的操作。若中斷發生,則OS 2720中的管理2715的部分可檢查中斷,且接著藉由與H/W 2710的核心部分通信來處理中斷。舉例而言,若經由構成H/W 2710的鍵盤輸入字符‘R’,則可將中斷傳遞至OS 2720中的管理2715,或可直接將其傳遞至H/W 2710的核心。H/W 2710的核心部分可經由預定功能區塊將值‘R’輸出至顯示器。
圖28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利用IoT裝置的服務的實例。此處,將假定IoT裝置為可佩戴IoT裝置。
參看圖28,使用IoT裝置的情境可包含健康服務、個人安全服務、社會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服務、資訊服務、智慧型家庭服務以及類似者。為此目的,IoT服務系統2800可包含至少一個IoT裝置2810、GW 2820、伺服器2830以及至少一個服務提供者2840、2850或2860。
IoT裝置2810可由諸如以下各者的可佩戴IoT裝置實施:智慧型眼鏡、耳機、心電圖描記器/光體積描記器(ECG/PPG)量測器、皮帶、帶/錶、血糖含量測試器、溫控衣服、鞋、項鏈以及類似者。可佩戴IoT裝置可包含用於感測使用者2812的狀態、周圍環境及/或使用者的命令的感測器。IoT裝置2810可具有內建式電池或包含無線充電功能以用於電力供應。IoT裝置2810可包含用於與外部通信的無線通信功能。
GW 2820可經由通信網路將由感測器收集的資訊傳輸至伺服器2830,或將自伺服器2830傳輸的分析資訊傳輸至IoT裝置。舉例而言,GW 2820可經由短程無線通信協定連接至IoT裝置,且能夠與諸如Wi-Fi、3G或LTE的無線通信網路連接的智慧型電話可用作GW 2820。GW 2820可經由網際網路或無線通信網路連接至伺服器2830。
伺服器2830可藉由儲存或分析收集的資訊產生有關服務資訊,或將儲存的資訊及/或分析的資訊提供至服務提供者2840、2850或2860。
服務提供者2840、2850或2860可分析收集的資訊且將分析的資訊提供至使用者2812。此處,服務可指提供用於使用者2812的有用資訊、警報以及個人保護,或提供可佩戴IoT裝置2810的控制資訊。
在服務提供者當中,智慧型家庭服務提供者2850可鑑認自使用者2812接收的使用者資訊,且基於伺服器中設定的值控制在使用者2812的家中所提供的IoT裝置。舉例而言,智慧型家庭服務提供者2850可提供用於控制安裝在使用者2812的家中的與加熱/冷卻有關的IoT裝置、與諸如燃氣、水以及電的能量資源有關的IoT裝置、與諸如照明、濕度以及空氣清潔的室內條件有關的IoT裝置及/或與考慮到使用者2812的日常活動而判定的鍛煉處方有關的IoT裝置的智慧型家庭服務。
休閒服務提供者2840可提供與使用者2812的休閒活動有關的服務。舉例而言,休閒服務提供者2840可藉由接收關於使用者2812的身體條件或位置的資訊來推薦食物以及購物資訊、餐館以及類似者。
健康以及安全服務提供者2860可基於使用者2812的狀態資訊提供緊急醫療/出警(policing)服務。此外,健康以及安全服務提供者2860可對使用者2812發送警報,或基於關於病毒擴散的資訊將注意事項傳遞至使用者2812,且亦可推薦使用者2812為了健康應關注的食物以及膳食資訊。
智慧型眼鏡可戴在使用者2812的臉上。智慧型眼鏡可藉由使用乾眼睛感測器、眨眼感測器、影像感測器、腦電圖(EEG)感測器、觸控感測器、語音辨識感測器、GPS以及類似者來感測使用者2812的周圍環境、使用者2812的狀態(或狀況)以及使用者2812的命令。可將由智慧型眼鏡感測的資訊傳輸至伺服器2830。
伺服器2830可基於感測的資訊對使用者2812提供有效服務。舉例而言,伺服器2830可基於使用者2812的接收的EEG資訊對使用者2812發送電刺激資訊,基於電刺激資訊,可處理異常腦波。在此情況下,智慧型眼鏡可藉由使用電刺激資訊來處理使用者2812的異常腦波或調整使用者2812的情緒。
耳機可由使用者2812按耳機插入至耳朵內或蓋住耳朵的此方式來戴上。耳機可藉由使用溫度感測器、影像感測器、觸控感測器以及類似者來感測使用者2812的身體資訊以及命令。
ECG/PPG量測器可使用ECG感測器量測使用者2812的ECG。皮帶可包含用於量測使用者2812的腰、呼吸或肥胖的感測器,且亦可包含振動功能或電刺激功能以用於治療肥胖或疼痛。帶/錶可包含與使用者的體溫、心率、睡眠、壓力、UV、氧飽和度、光學器件、陀螺儀、GPS、PPG、ECG、皮膚導電率、計步器以及類似者有關的感測器。帶/錶可包含用於對抗騷擾的氣體注射功能或類似者。
血糖含量測試器可包含用於量測使用者2812的血糖含量的感測器。用於量測血糖含量的感測器可為非侵入性感測器。可經由使用者2812的智慧型電話或GW 2820將量測的血糖含量傳輸至伺服器2830。
溫控衣服可包含用於量測使用者2812的體溫或環境溫度的感測器。溫控衣服可藉由比較量測的溫度與預定溫度來控制加熱/冷卻功能。溫控衣服可為(例如)嬰兒或成人紙尿布或內衣。紙尿布或內衣可藉由在其中嵌入皮膚導電率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條帶偵測感測器或壓力感測器來感測使用者2812的狀態,且基於感測結果通知紙尿布或內衣的替換時間或執行加熱/冷卻功能。紙尿布或內衣可在其中嵌入薄熱線或冷卻管,用於加熱/冷卻。
鞋可包含用於使用者2812的重量、鞋底的每一部分中的壓力、鞋中的空氣污染、濕度、氣味、GPS以及類似者的感測器。由此等感測器收集的資訊可傳輸至伺服器2830。伺服器2830可將用於通知使用者2812的姿勢校正以及鞋的清潔或替換的諸如報警的資訊傳輸至使用者2812。智慧型電話中安裝的應用程式可代表伺服器2830執行此等操作。
項鏈可包含用於感測使用者2812的呼吸、脈博、體溫、鍛煉、卡路里燃燒、GPS、EEG、語音、ECG、PPG以及類似者的感測器。由感測器收集的資訊可由自身在IoT裝置中分析,或傳輸至伺服器2830。
服務提供者2840、2850以及2860可基於經由伺服器2830提供的使用者資訊將有關服務提供給使用者2812。舉例而言,在經由裝設在狗的脖子周圍的的項鏈感測狗的語音後,服務提供者可基於感測的資訊提供語音轉譯服務。由語音轉譯服務提供的資訊可由建置在項鏈中的揚聲器播放。
已僅針對關於健康、智慧型家庭、休閒以及類似者的一些使用情境來描述前述實施例。然而,所提議的IoT服務系統2800可用於廣泛範圍的行業中,而不限於此。舉例而言,顯然,IoT服務系統2800可甚至應用於針對電子商務、物流、建築物管理以及類似者的服務。
用於所提議的實施例的多個IoT裝置可共用單一用戶識別資訊或替換用戶識別資訊的網路存取資訊。舉例而言,可假定智慧型電話裝備有具有用戶識別資訊的SIM卡,且通信鏈路形成於智慧型電話與圖28中繪示的各種IoT裝置之間。智慧型電話可經由通信鏈路與各種IoT裝置共用其用戶識別資訊或網路存取資訊。在此情況下,各種IoT裝置可基於共用的網路存取資訊存取通信網路,且經由通信網路與伺服器2830交換資訊。
為了各種IoT裝置基於共用的網路存取資訊存取通信網路,可應用針對使用的排程。藉由如此進行,可防止一個用戶基於相同用戶識別資訊同時將多個IoT裝置連接至通信網路。
圖29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利用IoT裝置的服務的實例。本文中假定IoT裝置為可應用於車輛的IoT裝置。
參看圖29,應用於車輛的IoT裝置可提供關於車輛管理、防撞、車輛操作服務以及類似者的使用情境。為此目的,IoT服務系統2900可包含具有多個感測器的一個車輛2912。IoT服務系統2900可包含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ECU)2920、伺服器2932以及至少一個服務提供者2938或2940。
車輛2912可包含多個感測器,諸如,引擎部分感測器、防撞感測器、車輛操作感測器以及類似者。引擎部分感測器可包含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血氧感測器、冷卻液溫度感測器、冷卻液液位感測器、歧管絕對壓力感測器(或MAP感測器)、BARO壓力感測器(BARO pressure sensor;BPS)、油門位置壓力感測器(throttle position pressure sensor;TPS)、氣流質量感測器(mass airflow sensor;MAF)、葉片氣流感測器、卡曼(Karman)渦旋氣流感測器、爆震感測器、空氣溫度感測器、廢氣再循環閥門位置感測器(EGR)、曲柄軸位置感測器(CKP)、凸輪軸位置感測器、引擎油位感測器、變速箱油位感測器、制動器油位感測器。
BPS可量測空氣的壓力且將量測的氣壓提供至ECU 2920。ECU 2920可考慮由BPS量測的氣壓來校正燃料注入量、點火計時以及類似者。MAP感測器可使用進口歧管的壓力將容積資訊提供至ECU 2920。MAF感測器可將關於進口空氣的質量的資訊提供至ECU 2920。ECU 2920可使用由MAF感測器提供的關於進口空氣的質量的資訊判定燃料的量。
葉片氣流感測器為藉由將移動葉片連接至引擎空氣進口系統中的可變電阻器而提供的感測器。卡曼渦旋氣流感測器為熱線型或熱膜型的氣流感測器。為用於偵測在引擎中發生的爆震的感測器的爆震感測器可為一種加速度感測器。對於廢氣再循環閥門位置感測器(EGR),若燃燒氣體具有大量一氧化碳(CO)或碳氫化合物(HC),則血氧感測器可將信號值提供至ECU 2920。ECU 2920可將信號值傳遞至EGR電磁閥,使得可回收廢氣。
曲柄軸位置感測器(CKP)為用於偵測引擎的轉數以及活塞的精確位置的感測器。凸輪軸位置感測器為用於控制燃料注入計時以及點火計時的感測器。
防撞感測器可包含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安全氣囊碰撞感測器、前視訊攝影機、後視訊攝影機、紅外線攝影機、多光束雷射、遠程雷達、短短雷達以及超音波感測器。
車輛操作感測器可包含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GPS、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輪胎壓力感測器、轉向角感測器、車輪速度感測器(WSS或ABS)、車輛速度感測器(vehicle speed sensor;VSS)、重力感測器、機電轉向系統、電子加速器以及電子斷路器。
ECU 2920可收集自多個感測器接收的車輛駕駛資訊2924,且經由通信網路將收集的車輛駕駛資訊2924傳輸至伺服器2932。ECU 2920與伺服器2932可相互傳佈(或交換)車輛狀態資訊2926、駕駛員資訊2928及/或事故歷史資訊2930。
服務公司2938可參照儲存在伺服器2932中的車輛狀態資訊2926、駕駛員資訊及/或事故歷史資訊2930提供各種服務,諸如,用於車輛的分析資訊以及警報。舉例而言,各種服務可包含道路事故資訊服務、快速方向服務、事故處置通知服務、事故保險費計算資訊服務、故障率決策資訊服務、緊急路旁服務以及類似者中的至少一者。服務公司2938可與合同使用者共用儲存在伺服器2932中的與車輛有關的資訊。合同使用者2934可基於共用的資訊進入至與服務公司2938的合同。
合同使用者2934可為車輛製造商。在此情況下,車輛製造商可基於自服務公司2938提供的資訊執行諸如車輛召回以及車輛廣告計劃的建立的任務。服務公司2938可為汽車共用/運輸公司。在此情況下,服務公司2938可將車輛資訊提供至合同使用者2934且提供車輛,使得合同使用者2934可駕駛車輛,或可提供搭車服務,使得合同使用者2934可上車。
服務公司2938可藉由接收儲存於第二伺服器2936中的駕駛員的個人資訊來實現由駕駛員2922擁有的車輛的存取控制以及服務功能。舉例而言,服務公司2938可接收儲存在駕駛員2922的表中的NFC標籤資訊,且將接收的NFC標籤資訊與儲存在伺服器中的NFC標籤資訊比較來釋放車輛的鎖定裝置。此外,當車輛到達駕駛員2922的家時,服務公司2938可將車輛到達資訊傳輸至駕駛員2922的家。
公用服務提供者2940可參照儲存在伺服器2932中的事故歷史資訊2930將道路事故資訊、環行道資訊、災難警報以及類似者提供至多個駕駛員。公用服務提供者2940可基於收集的車輛駕駛資訊開發建置安全基礎設施的計劃。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裝設在車輛中的多個IoT裝置可共用單一用戶識別資訊或替換用戶識別資訊的網路存取資訊。舉例而言,可假定駕駛員的智慧型電話裝備有具有用戶識別資訊的SIM卡,且在智慧型電話與裝設在車輛中的各種IoT裝置之間形成通信鏈路。智慧型電話可經由通信鏈路與各種IoT裝置共用其用戶識別資訊或網路存取資訊。在此情況下,各種IoT裝置可基於共用的網路存取資訊存取通信網路,且經由通信網路與伺服器2932交換資訊。
為了各種IoT裝置基於共用的網路存取資訊存取通信網路,可應用針對使用的排程。藉由如此進行,可防止一個用戶基於相同用戶識別資訊同時將多個IoT裝置連接至通信網路。
圖30示意性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IoT裝置的封裝。
參看圖30,可撓性封裝裝置3000可對應於圖25或圖26中繪示的IoT裝置2500或2600。可撓性封裝裝置3000可包含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以及第一至第五組件3011至3015。
第一組件3011可包含安全模組(例如,圖26中的2620)。在此情況下,第一組件3011可為處理器以及安全元件堆疊於其上的系統級封裝(system-in-package;SiP)。第四組件3014以及第五組件3015可包含AP、記憶體及/或儲存裝置。舉例而言,可包含於第四組件3014以及第五組件3015中的AP、記憶體及/或儲存裝置可分別對應於圖26中繪示的AP 2610、記憶體2614及/或儲存裝置2612。第三組件3013可包含感測器(例如,圖26中的2632及/或2634)。
第一至第五組件3011至3015中的至少一者可為圖26中繪示的通信介面2626、致動器2628、電源供應器2620或被動元件(未繪示)中的任一者。
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為可易於彎曲且可用於可佩戴IT裝置以及類似者中的可撓性印刷電路板,且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可為有機基板或膠布基板。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可包含(例如)具有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芯板3002,以及形成於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上的樹脂層3001。
樹脂層3001可形成於多層結構中。在多層結構之間可插入構成佈線圖案3003的信號層、接地層或電源供應器層。單獨佈線圖案可形成於樹脂層3001上。在圖式中,在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上繪示的細圖案可意謂佈線圖案3003或多個被動元件(未繪示)。
可添加為連接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與組件3011的構件中的一者的焊料凸塊3004。可將難處理材料3005插入於焊料凸塊3004周圍。難處理材料3005可保護焊料凸塊3004免受實體應力。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以及組件3011至3015可藉由熱壓縮結合方法來連接,熱壓縮結合方法使用金屬材料(例如,Cu、Au以及類似者)替代焊料凸塊3004。
組件3011至3015可各經由外部連接部件以及類似者裝設於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上,但不限於此。換言之,可將更多半導體晶片裝設於可撓性封裝基板3010上,且可使用合適的連接方式將半導體晶片彼此垂直堆疊以便減小安裝面積。
前述內容說明實施例且不應被解釋為其限制。儘管已描述了少數實施例,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易於瞭解,在實質上不脫離本發明概念的範疇的情況下,在實施例中的許多修改是可能的。因此,所有此等修改意欲包含於如由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的本發明概念的範疇內。
藉由實例說明本發明概念的若干實施例。 圖 1 為大體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無線通信環境的 方塊圖。 圖 2 為列出網路存取資訊的可能組分的實例的表。 圖 3 為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網路環境的方塊圖。 圖 4 為在一個實例中進一步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 使用者設備的方塊圖。 圖 5 為在一個實例中進一步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 例的程式模組的方塊圖。 圖 6 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的在 多個使用者設備(UE)與公用無線網路之間的各種連接的方塊圖。 圖 7 為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主控裝置的某些組件 的方塊圖。 圖 8 為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受控裝置的某些組件 的方塊圖。 圖 9 為概述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主控裝置中的控制流 的流程圖。 圖 10 為概述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受控裝置中的控制流的流程圖。 圖 11 為說明可與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一起使用的呼叫 處理程序的操作圖。 圖 12 為概述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的基地台中的控制流 的一般流程圖。 圖 13A、圖 13B、圖 13C、圖 13D 以及圖 13E 為分別說明根 據本發明概念的各種實施例的使用者設備的組件的方塊圖。 圖 14 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各種實施例的 可與使用者設備一起使用的協定堆疊的概念圖。 圖 15 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經由可與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 例一起使用的行動狀態傳送層的 M2M 行動狀態傳送協定的概念 圖。 圖 16 為說明在獨立模式對中繼模式中操作的受控裝置的控 制以及資料平面的各種實例的概念圖。 圖 17 為在一個實例中說明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經由行 動狀態傳送層的 M2M 行動狀態傳送協定 1700 的方塊圖。 圖 18A、圖 18B 以及圖 18C 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某些實施例 的在獨立模式以及中繼模式中操作的受控裝置 1820 的控制以及資 料平面的各別實例。 圖 19 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一個 NAI 由多個裝置 共用的實施的實例。 圖 20 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各種實施的實例。 圖 21 說明可實施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網路結構。 圖 22 說明由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預期的效應。 圖 23A 以及圖 23B 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各種實施例的 IoT 系統的實例。 圖 24 說明作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 IoT裝置的實例的 智慧型錶的外觀。 圖 25 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 IoT 裝置的組態的實 例。 圖 26 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 IoT裝置的組態的另一 實例。 圖 27 概念上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 IoT 裝置的硬體 (H/W)以及軟體(S/W)結構。 圖 28 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利用 IoT裝置的服務的 實例。此處,將假定 IoT 裝置為可佩戴 IoT 裝置。 圖 29 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利用 IoT裝置的服務的 實例。 圖 30 示意性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 IoT 裝置的封 裝。
110、700、1110、1730、1810、1870、1910、2004、2014、2016、2034‧‧‧主控裝置
120、630、800、1140、1720、1820、1850、1880、1920、1930‧‧‧受控裝置
130、470‧‧‧介面
140‧‧‧公用無線網路(PWN)
210、210a、210b、210c、210d、1721、1731、1751‧‧‧網路存取資訊(NAI)
220、1726、1736、1745、1816、1826、1835、1855、1864、1885、1894‧‧‧用戶識別資訊(SII)
221‧‧‧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
223‧‧‧臨時行動用戶識別碼(TMSI)
225‧‧‧積體電路卡識別(ICCID)
227‧‧‧主密鑰(K)
229‧‧‧全球唯一臨時識別符(GUTI)
230‧‧‧網路狀態資訊(NSI)
231‧‧‧PWN小區識別資訊
233‧‧‧無線電資源控制(RRC)狀態資訊
235‧‧‧用戶追蹤區(TA)資訊
237‧‧‧非存取層(NAS)狀態資訊
300‧‧‧網路環境
301、302、304、401、2026、2028‧‧‧使用者設備(UE)
306、2830、2932‧‧‧伺服器
310、1312‧‧‧匯流排
320‧‧‧處理器
330、2614、2713‧‧‧記憶體
350‧‧‧輸入/輸出(I/O)介面
360‧‧‧顯示模組
362‧‧‧網路
364‧‧‧無線或有線通信
370、2626、2714‧‧‧通信介面
400‧‧‧實例
410、740、830、1410、2510、2610、2711‧‧‧應用程式處理器(AP)
420‧‧‧通信模組
421‧‧‧有線連接性單元
422‧‧‧射頻(RF)模組
423‧‧‧通信處理器
424‧‧‧無線連接性單元
425‧‧‧BT模組
426‧‧‧GPS模組
427‧‧‧NFC模組
428、720‧‧‧SIM卡
430、2530‧‧‧記憶體
432‧‧‧內部記憶體
434‧‧‧外部記憶體
440‧‧‧感測器模組
440A‧‧‧示意動作感測器
440B‧‧‧陀螺儀感測器
440C‧‧‧大氣壓力感測器
440D‧‧‧磁性感測器
440E‧‧‧加速度感測器
440F‧‧‧握力感測器
440G‧‧‧接近性感測器
440H‧‧‧色彩感測器(例如,紅/綠/藍(RGB)感測器)
440I‧‧‧生物測定感測器
440J‧‧‧溫度/濕度感測器
440K‧‧‧照度感測器
440L‧‧‧紫外線(UV)感測器
450‧‧‧輸入裝置
452‧‧‧觸控面板
454‧‧‧(數位)筆感測器
456‧‧‧按鍵
458‧‧‧超音波輸入裝置
460、2540‧‧‧顯示器
462‧‧‧面板
464‧‧‧全像圖裝置
466‧‧‧投影儀
472‧‧‧HDMI
474‧‧‧USB
476‧‧‧光學介面
478‧‧‧D-超小型(D-sub)
480‧‧‧音訊模組
482‧‧‧揚聲器(SPK)
484‧‧‧接收器
486‧‧‧耳機
488‧‧‧麥克風
491‧‧‧攝影機模組
495‧‧‧電力管理模組
496‧‧‧電池
497‧‧‧指示器
498‧‧‧馬達
510‧‧‧程式模組
520‧‧‧核心
521‧‧‧系統資源管理器
523‧‧‧裝置驅動程式
530‧‧‧中間軟體
535‧‧‧執行階段程式庫
541‧‧‧應用程式管理器
542‧‧‧視窗管理器
543‧‧‧多媒體管理器
544‧‧‧資源管理器
545‧‧‧電力管理器
546‧‧‧資料庫管理器
547‧‧‧封裝管理器
548‧‧‧連接性管理器
549‧‧‧通知管理器
550‧‧‧位置管理器
551‧‧‧圖形管理器
552‧‧‧安全管理器
560‧‧‧API
570‧‧‧應用程式
571‧‧‧主頁
572‧‧‧撥號盤
573‧‧‧簡訊服務(SMS)/多媒體訊息傳遞服務(MMS)
574‧‧‧即時訊息(IM)
575‧‧‧瀏覽器
576‧‧‧攝影機
577‧‧‧警報器
578‧‧‧聯繫人
579‧‧‧語音撥號
580‧‧‧電子郵件
581‧‧‧行事曆
582‧‧‧媒體播放器
583‧‧‧相冊
584‧‧‧時鐘
620‧‧‧第一主控裝置
622、632、642、710、810、1424‧‧‧通信處理器
624、644‧‧‧SIM
626、636、646‧‧‧無線連接性單元
628、638、648‧‧‧有線連接性單元
634‧‧‧非揮發性記憶體(NVM)
640‧‧‧第二主控裝置
650‧‧‧無線連接性鏈路
660‧‧‧有線連接性鏈路/有線通信鏈路
730、820、1319‧‧‧連接性單元
910、912、914、916、918、920、922、924、926、928、930、934、1010、1012、1014、1016、1018、1020、1022、1024、1026、1112、1114、1116、1122、1124、1126、1128、1210、1212、1214、1940、1950、1960、1970‧‧‧操作
1120、1740、1830、1860、1890、2002‧‧‧基地台
1130、1750、1840‧‧‧行動性管理實體(MME)
1310A、1310B、1310C、1310D、1310E‧‧‧應用程式處理器(AP)晶片
1311‧‧‧中央處理單元(CPU)
1313‧‧‧SMC
1314‧‧‧DMC
1315、1316‧‧‧通信介面
1317、1422‧‧‧數據機
1318、1480‧‧‧動態RAM(DRAM)
1320、1370、1490‧‧‧快閃記憶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NVM))
1330‧‧‧DRAM/DRAM記憶體
1340‧‧‧數據機晶片
1350‧‧‧連接性晶片
1360‧‧‧NVM/SIM
1426‧‧‧內部記憶體
1430‧‧‧記憶體介面
1440‧‧‧周邊介面
1450‧‧‧連接性模組
1460‧‧‧晶片上網路(NOC)
1472‧‧‧音訊子系統
1474‧‧‧系統計時器
1476、2620‧‧‧安全模組
1478‧‧‧多媒體模組
1610、1800A、1800B、1800C‧‧‧實例
1620‧‧‧第一層
1622‧‧‧實體層
1630‧‧‧第二層
1632、1735、1725、1735、1744、1815、1825、1834、1854、1863、1884、1893‧‧‧媒體存取控制(MAC)
1634、1724、1734、1743、1814、1824、1833、1853、1862、1883、1892‧‧‧無線電鏈路控制(RLC)
1636、1723、1733、1742、1813、1823、1832、1852、1861、1882、1891‧‧‧封包資料聚合控制(PDCP)
1640‧‧‧第三層
1642、1722、1732、1741、1812、1822、1831‧‧‧RRC
1644、1721、1731、1751、1811、1821、1841‧‧‧NAS
1650‧‧‧第四層
1652‧‧‧行動狀態傳送層
1700‧‧‧M2M行動狀態傳送協定
1710A、1710B‧‧‧應用程式資料
1752‧‧‧行動狀態傳送層
1851、1871、1881‧‧‧應用程式資料
2000‧‧‧巨型小區
2012‧‧‧中繼裝置(EXO-US)
2020‧‧‧小型小區
2022‧‧‧中繼裝置
2024‧‧‧異質裝置(EXO-UE)
2032‧‧‧受控裝置(EXO-US)
2200‧‧‧異質UE(HetUE)
2210‧‧‧用戶
2220‧‧‧業者
2230‧‧‧晶片組供應商與
UE‧‧‧製造商
2300A‧‧‧IoT系統
2300B‧‧‧IoT網路系統
2310、2320、2330、2340、2400、2500、2600、2810‧‧‧IoT裝置
2350‧‧‧存取點(AP)
2360、2820‧‧‧閘道器(GW)
2370‧‧‧通信網路(CN)
2380‧‧‧管理伺服器
2390‧‧‧伺服器
2390-A、2390-B、2390-C‧‧‧子伺服器
2410、2560、2632、2634、2712‧‧‧感測器
2420、2616‧‧‧顯示器
2430‧‧‧按鈕
2440‧‧‧封裝
2450‧‧‧內部狀態資訊
2460‧‧‧圖示
2470‧‧‧支撐件
2622‧‧‧處理器
2520‧‧‧通信介面(傳輸器/接收器)
2550、2618‧‧‧I/O介面
2612‧‧‧儲存裝置
2624‧‧‧安全元件
2628‧‧‧致動器
2630‧‧‧電源供應器
2710‧‧‧硬體(H/W)
2715‧‧‧I/O介面與顯示器
2720‧‧‧作業系統(OS)
2721‧‧‧驅動程式
2722‧‧‧韌體
2723‧‧‧安全性
2724‧‧‧網路
2725‧‧‧管理
2726‧‧‧應用程式協定介面(API)
2727‧‧‧程式庫
2730‧‧‧應用程式(APPS)
2740、2812、2814‧‧‧使用者
2800、2900‧‧‧IoT服務系統
2840、2850、2860‧‧‧服務提供者
2912‧‧‧車輛
2920‧‧‧引擎控制單元(ECU)
2922‧‧‧駕駛員
2924‧‧‧車輛駕駛資訊
2926‧‧‧車輛狀態資訊
2928‧‧‧駕駛員資訊
2930‧‧‧事故歷史資訊
2934‧‧‧合同使用者
2936‧‧‧第二伺服器
2938‧‧‧服務提供者/服務公司
2940‧‧‧服務提供者/公用服務提供者
3000‧‧‧可撓性封裝裝置
3001‧‧‧樹脂層
3002‧‧‧芯板
3003‧‧‧佈線圖案
3004‧‧‧焊料凸塊
3005‧‧‧難處理材料
3010‧‧‧可撓性封裝基板
3011‧‧‧第一組件
3012‧‧‧第二組件
3013‧‧‧第三組件
3314‧‧‧第四組件
3015‧‧‧第五組件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過程
510‧‧‧程式模組
520‧‧‧核心
521‧‧‧系統資源管理器
523‧‧‧裝置驅動程式
530‧‧‧中間軟體
535‧‧‧執行階段程式庫
541‧‧‧應用程式管理器
542‧‧‧視窗管理器
543‧‧‧多媒體管理器
544‧‧‧資源管理器
545‧‧‧電力管理器
546‧‧‧資料庫管理器
547‧‧‧封裝管理器
548‧‧‧連接性管理器
549‧‧‧通知管理器
550‧‧‧位置管理器
551‧‧‧圖形管理器
552‧‧‧安全管理器
560‧‧‧API
570‧‧‧應用程式
571‧‧‧主頁
572‧‧‧撥號盤
573‧‧‧簡訊服務(SMS)/多媒體訊息傳遞服務(MMS)
574‧‧‧即時訊息(IM)
575‧‧‧瀏覽器
576‧‧‧攝影機
577‧‧‧警報器
578‧‧‧聯繫人
579‧‧‧語音撥號
580‧‧‧電子郵件
581‧‧‧行事曆
582‧‧‧媒體播放器
583‧‧‧相冊
584‧‧‧時鐘

Claims (20)

  1. 一種方法,包括: 使用儲存在主控裝置中的用戶識別資訊(SII)經由所述主控裝置中的公用無線網路(PWN)連接通信服務; 在所述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建立通信鏈路; 產生與所述主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相關聯的網路存取資訊(NAI);以及 經由所述通信鏈路將所述NAI自所述主控裝置發送至所述受控裝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使用所述NAI連接所述受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以及 終止所述主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的所述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連接所述主控裝置中的用戶身分識別模組(SIM),自所述SIM讀取所述SII,且將所述SII儲存在所述主控裝置中, 其中所述SII包括多個SII組分,且所述NAI包括所述多個SII組分中的至少一者,或自所述多個SII組分中的至少一者導出的資訊,且 其中所述NAI包括在連接所述主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後自所述PWN提供至所述主控裝置的臨時行動用戶識別碼(TMSI)。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連接所述主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產生對應的網路狀態資訊(NSI),且所述NAI包括所述NSI,所述方法更包括: 在終止所述主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前將所述NSI儲存在所述主控裝置中,且當將所述NAI自所述主控裝置發送至所述受控裝置時將所述NSI儲存在所述受控裝置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在終止所述主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的所述連接後,根據所述受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的所述連接產生經更新的NSI且將其儲存在所述受控裝置中; 經由所述通信鏈路將所述經更新的NSI發送至所述主控裝置;以及 使用所述經更新的NSI更新儲存在所述主控裝置中的所述NSI。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NSI包括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PWN小區識別資訊、無線電資源控制(RRC)狀態資訊、非存取層(NAS)狀態資訊以及用戶追蹤區(TA)資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SII包括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臨時行動用戶識別碼(TMSI)、全球唯一臨時識別符(GUTI)、積體電路卡識別(ICCID)、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以及主密鑰(K)。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主控裝置為攜帶型電子裝置,所述通信服務為蜂巢式語音/資料服務,且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中的所述蜂巢式語音/資料服務的所述連接包括將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向所述PWN的行動性管理實體(MME)註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鏈路包括區域網路(LAN)、Wi-Fi、近場通信(NFC)、射頻(RF)、有線通信、蜂巢式鏈路、藍牙(BT)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中的至少一者。
  10. 一種實現由內部缺乏連接通信服務所需的存取授權認證的受控裝置進行的經由公用無線網路(PWN)的所述通信服務的連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連接儲存所述存取授權認證的主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 在所述主控裝置中產生與所述通信服務的所述連接相關聯的網路狀態資訊(NSI); 在所述主控裝置中自所述存取授權認證以及所述NSI導出網路存取資訊(NAI); 在所述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之間建立通信鏈路; 經由所述通信鏈路將所述NAI自所述主控裝置發送至所述受控裝置; 使用所述NAI連接所述受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以及 終止所述主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在所述受控裝置中的所述通信服務的連接期間在所述受控裝置中產生經更新的NAI;以及 經由所述通信鏈路在所述受控裝置與所述主控裝置之間同步所述經更新的NAI, 其中所述經更新的NAI的所述同步週期性地或回應於事件而發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事件為選自由以下各者組成的群中的一者:小區間交遞、小區識別資訊的改變、TMSI的改變、所述主控裝置與所述受控裝置之間的實體接近性的改變、用於所述主控裝置以及所述受控裝置中的一者的電力條件的改變以及所述主控裝置與所述受控裝置之間的通信鏈路連接性的改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經由所述通信服務接收所述受控裝置中的資料;以及 經由所述通信鏈路將來自所述受控裝置的所述資料中繼傳送至所述主控裝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實現方法,更包括: 經由所述通信鏈路,經由所述主控裝置,接收所述受控裝置中的資料;以及 經由所述通信服務中繼傳送來自所述受控裝置的所述資料。
  15. 一種實現由內部缺乏連接至至少一個通信服務所需的存取授權認證的受控裝置進行的經由公用無線網路(PWN)的所述至少一個通信服務的連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連接儲存第一存取授權認證的第一主控裝置中的第一通信服務; 在所述第一主控裝置中產生與所述第一通信服務的所述連接相關聯的第一網路狀態資訊(1NSI); 在第一主控裝置中自所述第一存取授權認證以及所述1NSI導出第一網路存取資訊(1NAI); 在所述第一主控裝置與所述受控裝置之間建立第一通信鏈路; 連接儲存第二存取授權認證的第二主控裝置中的第二通信服務; 在所述第二主控裝置中產生與所述第二通信服務的所述連接相關聯的第二網路狀態資訊(2NSI); 在所述第二主控裝置中自所述第二存取授權認證以及所述2NSI導出第二網路存取資訊(2NAI); 在所述第二主控裝置與所述受控裝置之間建立第二通信鏈路; 經由所述第一通信鏈路將所述1NAI自所述第一主控裝置發送至所述受控裝置且將所述1NAI儲存在所述受控裝置中; 經由所述第二通信鏈路將所述2NAI自所述第二主控裝置發送至所述受控裝置且將所述2NAI儲存在所述受控裝置中; 使用所述1NAI連接所述受控裝置中的所述第一通信服務;以及 終止所述第一主控裝置中的所述第一通信服務。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在所述受控裝置中的所述第一通信服務的連接期間在所述受控裝置中產生經更新的1NAI;以及 經由所述第一通信鏈路在所述受控裝置與所述第一主控裝置之間同步所述經更新的1NAI。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使用所述2NAI連接所述受控裝置中的所述第二通信服務; 終止所述第二主控裝置中的所述第二通信服務; 在所述受控裝置中的所述第二通信服務的連接期間在所述受控裝置中產生經更新的2NAI;以及 經由所述第二通信鏈路在所述受控裝置與所述第二主控裝置之間同步所述經更新的2NAI。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鏈路以及所述第二通信鏈路中的每一者為硬連線通信鏈路以及無線通信鏈路中的一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自所述第一通信服務接收所述受控裝置中的資料;以及 經由所述第一通信鏈路將來自所述受控裝置的所述資料中繼傳送至所述第一主控裝置。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終止所述第二主控裝置中的所述第二通信服務; 自所述第一通信服務接收所述受控裝置中的資料;以及 將來自所述受控裝置的所述資料中繼傳送至至少兩個電子裝置,包含經由所述第一通信鏈路中繼傳送至所述第一主控裝置以及經由所述第二通信鏈路中繼傳送至所述第二主控裝置, 其中所述至少兩個電子裝置與所述受控裝置支援使用經由所述PWN的共同通信服務。
TW104114966A 2014-05-13 2015-05-12 存取無線網路的裝置與方法 TWI667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92525P 2014-05-13 2014-05-13
US61/992,525 2014-05-13
KR20150021177 2015-02-11
??10-2015-0021177 2015-0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590A true TW201545590A (zh) 2015-12-01
TWI667939B TWI667939B (zh) 2019-08-01

Family

ID=53177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4966A TWI667939B (zh) 2014-05-13 2015-05-12 存取無線網路的裝置與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9801044B2 (zh)
EP (2) EP3720088B1 (zh)
KR (1) KR102341287B1 (zh)
CN (2) CN111683362B (zh)
TW (1) TWI66793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848B (zh) * 2016-01-18 2018-05-11 由田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身分驗證方法、裝置、系統及電腦程式產品
TWI793276B (zh) * 2018-03-06 2023-02-21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系統、從屬無線裝置及主無線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52031B2 (en) 2010-04-30 2020-05-12 T-Central, Inc. Using PKI for security and authentication of control devices and their data
US11456882B2 (en) 2010-04-30 2022-09-27 T-Central, Inc. Using PKI for security and authentication of control devices and their data
US9832026B2 (en) 2010-04-30 2017-11-28 T-Centr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rom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US10153908B2 (en) 2010-04-30 2018-12-11 T-Central, Inc. Secure communication of IOT devices for vehicles
US11743057B2 (en) 2010-04-30 2023-08-29 T-Central, Inc. Using PKI for security and authentication of control devices and their data
US9801044B2 (en) 2014-05-13 2017-10-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wireless network
US9883384B2 (en) * 2014-07-16 2018-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based network subscription management
US9596603B2 (en) * 2014-08-01 2017-03-14 Qualcomm Connected Experiences, Inc. Distributed bulk onboarding process
US10453461B1 (en) * 2015-03-17 2019-10-2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mote execution of secondary-device drivers
CN107548548B (zh) 2015-05-12 2021-09-14 德克斯康公司 用于连续葡萄糖监视的分布式系统架构
US10042794B2 (en) * 2015-06-12 2018-08-07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uplink and downlink transactions on an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link
WO2016203455A1 (en) * 2015-06-18 2016-12-22 Alok Sinha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plurality of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s
US10655951B1 (en) 2015-06-25 2020-05-1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etermining relative positions of user devices
US10365620B1 (en) 2015-06-30 2019-07-3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Interoperability of secondary-device hubs
US9961531B2 (en) * 2015-10-02 2018-05-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device using bluetoot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E102015222794A1 (de) * 2015-11-18 2017-05-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utzvorrichtung zum Schutz der Privatsphäre einer Person
US20170331571A1 (en) * 2015-12-03 2017-11-16 Molex, Llc Flexible media module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CN106919989B (zh) * 2015-12-25 2020-12-2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物联开放平台的房间在线预订方法和装置
JP6190443B2 (ja) * 2015-12-28 2017-08-30 Kddi株式会社 車載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車両、管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5704812B (zh) * 2016-01-15 2019-04-19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v2x业务上行控制面信令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JP6940584B2 (ja) * 2016-03-25 2021-09-29 ティー−セントラ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モノのインターネット(IoT)セキュリティ及び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KR102021338B1 (ko) * 2016-05-17 2019-11-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IoT 플랫폼 기반 소셜 케어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JP2018007148A (ja) * 2016-07-06 2018-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US11096049B2 (en) 2016-07-26 2021-08-17 Ipcom Gmbh & Co. Kg Connection of wearable devices
TW201804335A (zh) * 2016-07-27 2018-02-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連通裝置及採用該連通裝置的物聯網系統
DE102016009232A1 (de) * 2016-07-28 2018-02-01 Giesecke+Devrient Mobile Security Gmbh Integriertes Teilnehmeridentitätsmodul mit Core-OS und Anwendungs-OS
CN107889079B (zh) * 2016-09-29 2023-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使用、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WO2018076288A1 (zh) * 2016-10-28 2018-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用户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FR3058540A1 (fr) * 2016-11-10 2018-05-11 Orange Procede de gestion d'autorisation dans une communaute d'objets connectes
KR101937195B1 (ko) * 2016-11-11 2019-01-10 이문수 양방향 디지털 무선 방송 시스템
TWI607903B (zh) * 2016-12-23 2017-12-11 Papago Inc Photo-charged tire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CN106713648B (zh) * 2016-12-30 2019-07-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移动终端
JP6981755B2 (ja) * 2017-01-25 2021-12-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20180277123A1 (en) * 2017-03-22 2018-09-27 Bragi GmbH Gesture controlled multi-peripheral management
KR102349262B1 (ko) * 2017-03-23 2022-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테더링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6878025B (zh) * 2017-04-24 2023-09-19 乐鑫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指纹识别权限控制的物联网控制开关及方法
WO2019000729A1 (zh) * 2017-06-29 2019-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可穿戴设备、服务器及系统
KR102044529B1 (ko) * 2017-07-28 2019-11-14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전자식 계량기
US10535643B2 (en) 2017-08-04 2020-01-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ion system of semiconductor packages us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20190108009A1 (en) * 2017-10-05 2019-04-11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Generating checksums on trusted storage devices for accelerated authentication
WO2019083522A1 (en) * 2017-10-25 2019-05-0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UTOMATIC CU-UP INSTANCES SELECTION FOR 5G
CN109729505B (zh) * 2017-10-31 2020-07-2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9842906B (zh) * 2017-11-28 2021-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2443628B1 (ko) * 2017-12-22 2022-09-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10869194B2 (en) * 2017-12-22 2020-12-15 Dish Network L.L.C. Devices, systems, and processes for authenticating devices
US11147459B2 (en) * 2018-01-05 2021-10-19 CareBand Inc.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ystem for tracking location and identifying changes in salient indicators of patient health
FI128024B (en) * 2018-03-15 2019-08-15 Telia Co Ab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CN108650101B (zh) * 2018-03-30 2021-01-15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US10729211B2 (en) 2018-04-12 2020-08-04 CareBand Inc. Wristband locking mechanism, wristband,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securing an article to a person
JP7185978B2 (ja) * 2018-07-03 2022-12-08 株式会社ソラコム 認証情報の設定を仲介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US11120112B1 (en) 2018-09-27 2021-09-1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Biometrics authentication for secure access to system
KR20200044312A (ko) 2018-10-19 2020-04-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KR20200104043A (ko) * 2019-02-26 2020-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용자 식별 정보를 저장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에 관한 방법
CN109874214A (zh) * 2019-03-27 2019-06-11 美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灯具控制电路和灯具
CN110099105B (zh) * 2019-04-19 2020-05-2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人与机器人协作的网络连接方法
EP3991458B1 (en) * 2019-08-01 2024-05-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nding a plurality of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 (sims) associated with a user equipment (ue) to optimize network resources
CN113678420B (zh) * 2019-08-28 2023-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客户端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US11410781B2 (en) * 2020-03-30 2022-08-09 Dell Products L.P. Internet of Things hub for enabling mobility with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CN111432437B (zh) * 2020-03-31 2023-04-14 杭州康晟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用户体征信息的快速传输方法及系统
US11978555B2 (en) 2020-04-08 2024-05-07 CareBand Inc.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ystem using low-power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protocols
US11503434B2 (en) 2020-04-22 2022-11-15 Care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nectivity between a personal area network and an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 via 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2566135B (zh) * 2020-12-04 2023-01-3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无线接入点部署模式的切换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介质
US11706634B2 (en) 2021-02-03 2023-07-18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optimization for user applications in wireless user equipment (UE)
CN113411756A (zh) * 2021-06-18 2021-09-17 深圳中芯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护理品控制端通信协议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021988D0 (en) 2000-09-07 2000-10-2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anagement of portable radiotelephones
GB2375261B (en) * 2001-04-30 2004-10-13 Nokia Corp Radiotelephone system
US7539620B2 (en) * 2002-07-02 2009-05-26 American Express Travel Related Services Compan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transactions among consumers and providers of travel services
US8060139B2 (en) 2002-06-24 2011-11-15 Toshiba American Research Inc. (Tari) Authenticating multiple devices simultaneously over a wireless link using a single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GB2413460A (en) * 2004-04-20 2005-10-26 Motorola Inc Cellular communication through device in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with handset
CN100558176C (zh) * 2005-09-30 2009-1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终端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EP2082505A1 (en) * 2006-09-29 2009-07-29 Telecom Italia S.p.A. Method of transferring broadcast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a portable terminal to a nearby broadcast receiver
CN101543099B (zh) * 2006-09-29 2012-03-28 意大利电信股份公司 通过不同电子设备对移动用户使用、提供、定制和计费服务
US8712474B2 (en) * 2007-04-20 2014-04-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cure soft SIM credential transfer
US8195233B2 (en) * 2007-07-30 2012-06-05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dentity management in wireless devices
JP2009152812A (ja) * 2007-12-20 2009-07-09 Hitachi Ltd 端末のユーザ識別情報転送による非携帯端末のネットワーク接続方法
CN100556212C (zh) 2007-12-26 2009-10-28 嘉兴闻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双卡双待手机的小区重选方法
CN101378596B (zh) * 2008-09-19 2011-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单用户跟踪方法、系统和设备
US9955332B2 (en) * 2009-01-28 2018-04-24 Headwater Research Llc Method for child wireless device activation to subscriber account of a master wireless device
US9557889B2 (en) * 2009-01-28 2017-01-31 Headwater Partners I Llc Service plan design, user interfaces,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and device management
US8244181B2 (en) * 2009-05-26 2012-08-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rtable personal SIM card
KR101618698B1 (ko) 2009-07-31 2016-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증 정보 공유를 통한 미등록 단말 관리 시스템 및 이를 위한 방법
US8488541B2 (en) * 2009-10-22 2013-07-16 Scott Allen Schlack Portable transceiver device that operates as a gateway to a proprietary wireless network
WO2011158207A1 (en) 2010-06-16 2011-12-22 Cell Buddy Network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facing with a cell-phone network
EP2630815B1 (en) * 2010-10-21 2018-08-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 credential provisioning
EP2451132B1 (en) 2010-11-05 2013-07-03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EP2652976A4 (en) * 2010-12-14 2017-07-05 Nokia Technologies Oy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20120238216A1 (en) * 2011-03-17 2012-09-20 Polycom,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bluetooth device pairings
US8171137B1 (en) 2011-05-09 2012-05-01 Google Inc. Transferring application state across devices
JP5880205B2 (ja) * 2012-03-28 2016-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US8958847B2 (en) * 2012-05-11 2015-0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 subscription device performance
US9002267B2 (en) * 2012-08-22 2015-04-07 Blackberry Limite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based soft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CN103813302B (zh) * 2012-11-06 2017-07-1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签约转移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391535B (zh) 2013-07-31 2017-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终端共享虚拟sim卡的方法、终端、服务器及系统
KR102083322B1 (ko) * 2013-08-22 2020-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고립 사용자 단말기에 대한 디바이스-투-디바이스 통신 기반 서비스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US20150065053A1 (en) * 2013-09-03 2015-03-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the same
US9426721B2 (en) * 2013-12-24 2016-08-23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Temporary access to wireless networks
US9432363B2 (en) * 2014-02-07 2016-08-30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credentials of a first client station to authenticate a second client station
US20150289124A1 (en) * 2014-04-08 2015-10-0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eamless switching of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US9801044B2 (en) * 2014-05-13 2017-10-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wireless network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848B (zh) * 2016-01-18 2018-05-11 由田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身分驗證方法、裝置、系統及電腦程式產品
TWI793276B (zh) * 2018-03-06 2023-02-21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系統、從屬無線裝置及主無線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130254A (ko) 2015-11-23
EP3720088A2 (en) 2020-10-07
EP2945346A1 (en) 2015-11-18
EP3720088B1 (en) 2023-06-07
US10212579B2 (en) 2019-02-19
US20180007540A1 (en) 2018-01-04
KR102341287B1 (ko) 2021-12-22
US9801044B2 (en) 2017-10-24
US20190349746A1 (en) 2019-11-14
CN105101159B (zh) 2020-07-17
US10412576B2 (en) 2019-09-10
EP3720088A3 (en) 2020-12-09
EP2945346B1 (en) 2020-04-29
US20150334554A1 (en) 2015-11-19
US20190132726A1 (en) 2019-05-02
CN105101159A (zh) 2015-11-25
US10880724B2 (en) 2020-12-29
TWI667939B (zh) 2019-08-01
CN111683362A (zh) 2020-09-18
CN111683362B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7939B (zh) 存取無線網路的裝置與方法
CN105450627B (zh) 电子装置和用于在电子装置中处理数据的方法
EP306925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communic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s
KR102399798B1 (ko) 적응적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059158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wireless range
CN107251036B (zh) 许可控制方法及其电子设备
US20160056964A1 (en) Handling sensor data
CN107079286A (zh) 使用识别模块更改简档的方法及实现方法的电子装置
US20160277878A1 (e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US1076925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performing authentication using multiple authentication mean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1046964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TWI672068B (zh) 存取無線網路的主控裝置與受控裝置
KR102185182B1 (ko) 전류 소모를 줄이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US20230096370A1 (en) Cross platform credential sharing
WO2023051192A1 (zh) 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及装置
US9985715B2 (en) Relaying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the relaying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electronic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