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9267A -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9267A
TW201539267A TW103113285A TW103113285A TW201539267A TW 201539267 A TW201539267 A TW 201539267A TW 103113285 A TW103113285 A TW 103113285A TW 103113285 A TW103113285 A TW 103113285A TW 201539267 A TW201539267 A TW 2015392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ecorative
light shielding
shielding lay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3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Shan Lai
Siang-Lin Huang
Kuo-Chang Su
Wen-Chun Wang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riority to TW103113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39267A/zh
Priority to CN201410417787.1A priority patent/CN104978060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39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9267A/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種裝飾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一遮光區,且遮光區設置於透光區之至少一側。裝飾板包括一基板、一第一裝飾層以及一第一遮光層。基板包括一上表面以及一側面,且側面與上表面相接觸。第一裝飾層設置於遮光區內之基板之上表面上。第一遮光層設置於第一裝飾層上,並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Description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裝飾板與觸控面板,尤指一種利用遮光層遮蔽裝飾層與基板之側面之間之間隙的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觸控面板由於具有人機互動的特性,已被廣泛應用於與顯示裝置結合而形成觸控顯示裝置,例如:行動電話(mobile phone)、衛星導航系統(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電腦(tablet PC)、個人數位助理(PDA)以及筆記型電腦(laptop PC)等。並且,觸控面板需黏貼於顯示裝置之顯示面,使得觸控面板可感應使用者的觸碰位置。
一般而言,目前製作觸控面板的方式有兩種。一種為先於面積大於單一觸控面板之面積的透明基板上依序製作複數個裝飾層與複數個觸控元件層,然後才進行切割製程,以將不同的觸控面板分開。由於切割製程係於形成裝飾層之步驟之後進行,因此裝飾層的設計必須避開切割線,導致於切割完後裝飾層之外側與透明基板之側面之間產生一間隙區域,且光線得以從穿透間隙區域,進而產生漏光。另一種係先將透明基板切割為單一觸控面板的大小,然後才於透明基板上製作裝飾層與觸控元件層。然而,由於透明基板的邊緣並非平面,因此在透明基板的邊緣形成裝飾層有困難度。所以,裝飾層與透明基板的邊緣仍有可能會產生有一間隙區域。如此一來,此方式所形成的觸控面板亦會有漏光的問題產生。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裝飾板與觸控面板,以解決 裝飾層與透明基板的邊緣之間的漏光問題。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裝飾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一遮光區,且遮光區設置於透光區之至少一側。裝飾板包括一基板、一第一裝飾層以及一第一遮光層。基板包括一上表面以及一側面,且側面與上表面相接觸。第一裝飾層設置於遮光區內之基板之上表面上。第一遮光層設置於第一裝飾層上,並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較佳地,第一裝飾層與第一遮光層具有相同顏色。
較佳地,第一裝飾層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與第一裝飾層相接觸。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小於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大於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
較佳地,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二遮光層,設置於第一遮光層上。
較佳地,第二遮光層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較佳地,第二遮光層包覆第一遮光層。
較佳地,第二遮光層之寬度小於第一遮光層之寬度,且第二遮光層未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具有相同顏色。
較佳地,第二遮光層之透光度小於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
較佳地,第一裝飾層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且第二遮光層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並與第一裝飾層相接觸。
較佳地,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二裝飾層,設置於第一裝飾層與第一遮光層之間。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層的顏色為非黑色。
較佳地,第二裝飾層與第一裝飾層具有相同顏色。
較佳地,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三裝飾層,設置於第二裝飾層與第一 遮光層之間,且第三裝飾層之透光度小於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與第二裝飾層之透光度。
較佳地,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三遮光層,設置於第二遮光層上,且第三遮光層之透光度小於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與第二遮光層之透光度。
較佳地,第二裝飾層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與第二裝飾層相接觸。
較佳地,第二遮光層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並與第二裝飾層相接觸。
較佳地,第一裝飾層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較佳地,裝飾板另包括一發光二極體遮蔽層以及一近接感應器遮蔽層,其中第一裝飾層包括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且發光二極體遮蔽層與近接感應器遮蔽層分別覆蓋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其中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之其中一者與發光二極體遮蔽層具有相同材料,且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之其中另一者與近接感應器遮蔽層具有相同材料。
較佳地,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二遮光層,設置於第一遮光層與第一裝飾層之間,且第二遮光層未延伸至基板的側面上。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包覆第二遮光層。
較佳地,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二裝飾層與一第三裝飾層,其中第二裝飾層設置於第一裝飾層與第一遮光層之間,且第三裝飾層設置於第二裝飾層與第一遮光層之間。
較佳地,第一裝飾層與第二裝飾層之其中至少一者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較佳地,裝飾板另包括一保護層,設置於基板之上表面與第一遮光層之間。
較佳地,基板包括一離子強化層,鄰近上表面與側面。
較佳地,側面包括至少一倒斜角(chamfer)、一倒圓角(fillet) 或一弧面(arc surface)。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裝飾板以及一觸控元件層。裝飾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一遮光區,且遮光區設置於透光區之至少一側。裝飾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一裝飾層以及一遮光層。第一基板包括一上表面以及一側面,且側面與上表面相接觸。第一裝飾層設置於遮光區內之第一基板之上表面上。第一遮光層設置於第一裝飾層上,並延伸至第一基板之側面上。觸控元件層至少對應配置於透光區。
較佳地,觸控元件層設置於透光區之第一基板之上表面上,並延伸至第一裝飾層與第一遮光層之間。
較佳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保護層,覆蓋第一裝飾層。
較佳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阻障層,設置於觸控元件層與第一基板之間。
較佳地,觸控元件層包括一觸控感測單元以及複數條導線,且導線電性連接觸控感測單元,其中第一遮光層覆蓋導線。
較佳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第二遮光層,設置於第一遮光層上。
較佳地,第二遮光層覆蓋導線。
較佳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保護層,不與第一遮光層以及第二遮光層重疊,其中第一遮光層與第一裝飾層相接觸。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包覆導線。
較佳地,第二遮光層包覆導線。
較佳地,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覆蓋導線之一部分。
較佳地,保護層包覆導線。
較佳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第二基板,觸控元件層設於第二基板上,第二基板透過一黏著層與第一基板接合。
較佳地,觸控元件層包括二導電圖案層分別設於第二基板的兩相對側。
較佳地,觸控面板另包括一第二基板與一第三基板,其中觸控元件層包括二導電圖案層分別設於第二基板與第三基板上,第二基板藉由一第一黏著層與第一基板接合,第三基板藉由一第二黏著層與第二基板接合。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裝飾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一遮光區,且遮光區設置於透光區之至少一側。裝飾板包括一基板、一第一裝飾層、一第二裝飾層以及一第三裝飾層。基板包括一上表面以及一側面,且側面與上表面相接觸。第一裝飾層設置於遮光區內之基板之上表面上。第二裝飾層設置於第一裝飾層上,其中第一裝飾層與第二裝飾層之其中至少一者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第三裝飾層設置於第二裝飾層上,第三裝飾層之透光度小於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與第二裝飾層之透光度,其中第三裝飾層延伸至基板之側面上。
於本發明之裝飾板與觸控面板中,遮光層可覆蓋裝飾層與基板之側面之間的區域或裝飾層可直接延伸至覆蓋裝飾層與基板之側面之間的區域,藉此可解決裝飾板與觸控面板之漏光問題。
100、202、312、322、352、372、402、412、422、452、462、472、480、500‧‧‧裝飾板
100a‧‧‧透光區
100b‧‧‧遮光區
102‧‧‧第一基板
102a‧‧‧上表面
102b‧‧‧側面
102c、208‧‧‧離子強化層
104、332、354、432、464、482‧‧‧第一裝飾層
106、212、294、302、338、362、382、392、484、512、522、532‧‧‧第一遮光層
150、160、170、180、200、2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 300、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400、410、420、430、 440、450、460、470、510、520、530、540‧‧‧觸控面板
152、166、172‧‧‧觸控元件層
154‧‧‧觸控感測單元
156‧‧‧導線
158、516、526、534、544‧‧‧保護層
162‧‧‧第二基板
164‧‧‧第一黏著層
174、176、186、188‧‧‧導電圖案層
182‧‧‧第三基板
184‧‧‧第二黏著層
190、192‧‧‧電路板
204、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40、404、414、486、514、524‧‧‧第二遮光層
206‧‧‧阻障層
314、334、374、434、442、466、474‧‧‧第二裝飾層
324、336、376、454‧‧‧第三裝飾層
326、342、424‧‧‧第三遮光層
482a‧‧‧第一穿孔
482b‧‧‧第二穿孔
488‧‧‧發光二極體遮蔽層
490‧‧‧近接感應器遮蔽層
502‧‧‧保護層
G‧‧‧間距
第1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裝飾板之上視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裝飾板沿著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9圖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10圖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11圖至第17圖分別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至第十五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15圖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16圖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17圖為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18圖為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19圖為本發明第十七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0圖為本發明第十八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1圖為本發明第十九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2圖為本發明第二十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3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4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二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5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三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6圖為本發明第二十四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7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五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8圖為本發明第二十六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9圖與第30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七實施例與第二十八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31圖至第33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九實施例至第三十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34圖與第35圖為本發明第三十二實施例之裝飾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36圖為本發明第三十三實施例之裝飾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37圖至第40圖為本發明第三十四至第三十七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
為使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列舉本發明之數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
請參考第1圖與第2圖,第1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裝飾板之上視示意圖,且第2圖為本發明之裝飾板沿著剖面線A-A’之剖面示意圖。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裝飾板100具有一透光區100a與一遮光區100b,且遮光區100b設置於透光區100a之至少一側。裝飾板100包括一第一基板102、一第一裝飾層104以及一第一遮光層106。第一基板102包括一上表面102a以及一側面102b,且側面102b與上表面102a相接觸。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02可為玻璃,但不限於此,亦可為例如玻璃、藍寶石、石英或壓克力等透明基板。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基板102可於形成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一遮光層106之前進行離子強化製程,因此可包括一離子強化層102c,鄰近第一基板102之上表面102a、下表面以及四個側面102b,以強化第一基板102的強度,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離子交換製程可於進行切割製程之前進行,因此切割後之第一基板僅於鄰近上表面與下表面包括離子強化層,而側面並未有離子強化層。於此情況下,在後續切割完第一基板之步驟之後第一基板的側面會有裂痕,因此可進一步利用拋光或蝕刻製程對第一基板側面進行表面裂痕的清除作業,以避免裂痕過深而易於受到外力撞擊時循此破裂。此外,本實施例之側面102b包括一弧面,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側面亦可包括至少一倒角。
另外,第一裝飾層104設置於遮光區100b內之第一基板102之上表面102a上,且第一遮光層106設置於第一裝飾層104上,並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04可包括不透光之絕緣材料,例如:光阻材料或油墨。第一遮光層106可包括油墨,因此第一遮光層106於形成時可從第一裝飾層104上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以 覆蓋第一裝飾層104之外側與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間的區域,使得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一遮光層106可覆蓋遮光區100b,且避免光線從遮光區100b穿透,以定義出遮光區100b。本實施例之遮光區100b係圍繞透光區100a,但不限於此。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104之顏色與第一遮光層106之顏色可為相同顏色,例如:黑色或非黑色,非黑色可為白色、粉紅色或其他除了黑色之外的顏色,以避免色差,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此外,於本發明中,純白色與顏色近似的乳白色在本發明中都視為相同顏色,其他顏色依此類推,可以適用所有本發明中提及的裝飾層與遮光層。由於本實施例之裝飾板100僅利用單層之裝飾層與遮光層來遮蔽光線,因此第一裝飾層104之顏色與第一遮光層106之顏色較佳為透光度較低的顏色,例如:黑色。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之顏色亦可不同於第一遮光層之顏色,以營造出不同顏色之邊框的效果。
本實施例之裝飾板100可進一步應用至觸控面板中。請參考第3圖,第3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觸控面板150包括裝飾板100以及觸控元件層152。觸控元件層152設置於透光區100a之第一基板102之上表面102a上,且由於形成觸控元件層152之步驟係進行於形成第一裝飾層104與形成第一遮光層106之間,因此觸控元件層152係從透光區100a延伸至第一裝飾層104上以及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一遮光層106之間。於本實施例中,觸控元件層152可包括一觸控感測單元154、複數條導線156以及一保護層158。觸控感測單元154可包括複數條第一軸向電極(圖未示)與複數條第二軸向電極(圖未示),用以感應使用者觸摸觸控面板的位置。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可透過單層導電圖案層或雙層導電圖案層所構成,且導電圖案層可包括透明導電層或金屬網格或兩者之堆疊,但不限於此。透明導電層的材料例如可以是金屬氧化物(如ITO)、奈米銀絲、奈米碳管、石墨烯、矽烯或導電高分子等。並且,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的形狀與排列方式可依實際需求來做調整。導線156分別電 性連接觸控感測單元154之第一軸向電極與第二軸向電極,用以傳送訊號至觸控感測單元154或將觸控感測單元154所偵測到的訊號傳送至控制元件。本實施例形成觸控感測單元154之步驟係於形成導線156之前,因此導線156係延伸至觸控感測單元154上,以與其電性連接,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形成導線之步驟亦可進行於形成觸控感測單元之步驟之前,使得導線位於觸控感測單元與第一裝飾層之間。另外,保護層158覆蓋於觸控感測單元154與導線156上,用以保護觸控感測單元154與導線156。於本實施例中,保護層158進一步覆蓋第一裝飾層104,而延伸至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一遮光層106之間,以保護第一裝飾層104,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保護層158可包括有機材料,例如:光阻材料,無機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上述之組合,或有機材料與無機材料之堆疊結構。本實施例之保護層158之上表面為平坦表面,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保護層之上表面亦可隨著觸控感測單元之表面而為上下起伏之表面。於其他實施例中,觸控面板亦可另包括阻障層,設置於導電圖案層與基板之間,以助於導電圖案層附著於基板上,或/及強化第一基板的強度。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阻障層於遮光區100b中亦可爬上第一裝飾層104並且部分或全面覆蓋第一裝飾層104。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護第一裝飾層104以及增加設置在第一裝飾層104上的元件的信賴性。並且,觸控面板亦可另包括接地線或連接墊等電路元件,以助於觸控感測單元更精確偵測到觸摸的位置。
本發明之裝飾板與觸控面板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下文將繼續揭示本發明之其它實施例,然為了簡化說明並突顯各實施例或變化形之間的差異,下文中使用相同標號標注相同元件,並不再對重覆部分作贅述。
請參考第4圖,第4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160。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160另包括一第二基板162以及一第一黏著層164。第二基板162可為例如玻璃、塑膠、石英或壓克力等透明 絕緣基板或絕緣薄膜,且觸控元件層166設置於第二基板162上。並且,裝飾板100係透過第一黏著層164接合於第二基板162上,且觸控元件層166係位於裝飾板100與第二基板162之間。
請參考第5圖,第5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170。與上述第二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觸控元件層172包括二導電圖案層174、176,分別設置於第二基板162的兩相對側。其中一導電圖案層174可包括第一軸向電極(圖未示)以及用以電性連接第一軸向電極之導線(圖未示),且其中另一導電圖案層176可包括第二軸向電極(圖未示)以及用以電性連接第二軸向電極之導線(圖未示)。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180。與上述第三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180另包括一第三基板182以及一第二黏著層184。其中一導電圖案層186形成於第二基板162上,且其中另一導電圖案層188形成於第三基板182上。並且,第一黏著層164設置於第一基板102與第二基板162之間,用以接合第一基板102與第二基板162。第二黏著層184設置於第二基板162與第三基板182之間,用以接合第二基板162與第三基板182。於本實施例中,導電圖案層186、188分別設置於第一基板102與第二基板162之間以及第二基板162與第三基板182之間。於其他實施例中,導電圖案層可分別設置於第二基板之任一側與第三基板之任一側。於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80可另包括二電路板190、192,分別電性連接導電圖案層186、188,用以將導電圖案層186、188電性連接至控制元件。當然,二電路板190、192也可以一電路板替代。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00。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202的遮光層可為多層堆疊結構。具 體來說,裝飾板202另包括至少一第二遮光層204,設置於第一遮光層106上。並且,第一遮光層106與第二遮光層204依序堆疊於第一基板102上,且第二遮光層204亦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藉此可避免第一遮光層106因具有孔洞而產生漏光的問題。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106可與第二遮光層204具有相同顏色,例如:黑色,但不限於此。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200另包括阻障層206,設置於觸控感測單元154與第一基板102之間,且阻障層206延伸至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一基板102之間。阻障層206可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鈦或上述至少兩者之堆疊結構,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是光阻、矽氧烷,或是其他樹脂,例如聚醯亞胺、壓克力、環氧樹脂等。並且,第一遮光層106因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而可與阻障層206相接觸。此外,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基板102之離子強化層208並未設置於側面,而僅設置於上表面102a與下表面。
請參考第8圖,第8圖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8圖所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10。與上述第五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212進一步延伸至覆蓋導線156,以提高導線156的保護效果。較佳而言,第一遮光層212鄰近透光區100a之側邊與第一裝飾層104鄰近透光區100a之側邊之間的間距G可為0.7毫米至1毫米。由於第一遮光層212與第一裝飾層104的重疊面積增加,因此可進一步遮蔽穿透第一裝飾層104的光線,以避免漏光的問題產生。另外,本實施例之側面102b亦可包括至少一倒角,倒角可以是倒斜角或是倒圓角,例如:倒角位於側面102b與上表面102a相接觸之處或位於側面102b與下表面相接觸之處。
請參考第9圖,第9圖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9圖所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20。與上述第六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22進一步朝透光區100a延伸,以提高第二遮光層222與第一遮光層212之重疊面積,進而可提高導線156 與第一遮光層212的保護效果,且避免第二遮光層222脫落。較佳而言,第二遮光層222亦可覆蓋導線156。第一遮光層212鄰近透光區100a之側邊與第二遮光層222鄰近透光區100a之側邊之間的間距可為0.2毫米至1毫米。
請參考第10圖,第10圖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10圖所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30。與上述第五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32包覆第一遮光層106,且第二遮光層232的寬度大於第一遮光層106之寬度。並且,第二遮光層232進一步延伸至覆蓋導線156,藉此第二遮光層232除了可保護位於遮光區100b之電路元件與避免漏光之外,還可避免第一遮光層106剝落。並且,由於第二遮光層232覆蓋第一遮光層106,因此第二遮光層232鄰近透光區100a的側邊坡度可設計為較第一遮光層106鄰近透光區100a的側邊坡度平坦,因此在將觸控面板230與顯示面板貼合時第二遮光層232之側邊較不會累積氣泡。
請參考第11圖至第17圖,第11圖至第17圖分別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至第十五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11圖所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40。與上述第五實施例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42鄰近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邊並未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而未覆蓋第一遮光層106鄰近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邊,且第二遮光層242之寬度小於第一遮光層106之寬度。不過,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42於垂直第一基板102之方向上仍遮蔽位於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間的部分區域,而可避免漏光。如第12圖所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50。與上述第六實施例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52鄰近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邊並未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而未覆蓋第一遮光層212鄰近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邊。並且,第二遮光層252之寬度小於第一遮光層212之寬度。如第13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60。 與上述第七實施例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62鄰近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邊並未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而未覆蓋第一遮光層212鄰近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邊,且第二遮光層262之寬度小於第一遮光層212之寬度。如第14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70。與上述第八實施例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72鄰近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邊並未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如第15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80。與上述第十二實施例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82鄰近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邊並未延伸至第一遮光層106鄰近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壁,而未覆蓋第一遮光層106鄰近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側壁。也就是說,第一遮光層106遠離透光區100a之側邊係延伸至覆蓋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且第二遮光層282鄰近透光區100a之側面則延伸至覆蓋導線156。並且,第一遮光層106與第二遮光層282部分重疊,因此第一遮光層106與第二遮光層282之覆蓋面積可涵蓋整個遮光區100b,進而避免遮光區100b漏光。如第16圖所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290,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290之第二遮光層292係設置於第一遮光層294與第一裝飾層106之間,且第一遮光層294係包覆第二遮光層292,而第二遮光層292未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進一步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292並未延伸至保護層158與第一裝飾層104之側壁,使得設置於第二遮光層292上之第一遮光層294與保護層158之側壁以及阻障層206相接觸。如第17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00。與上述第十四實施例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302鄰近透光區100a之側邊並未覆蓋第二遮光層292,而是位於第二遮光層292的上表面上。也就是說,第一遮光層302鄰近透光區100a之側邊係延伸至覆蓋導線156,且第二遮光層292遠離透光區100a之側面則延伸至覆蓋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並且,第一遮光層302與第二遮光層292部分重疊,因此第一遮光層302與第二遮光層292之覆蓋面積 可涵蓋整個遮光區100b,進而避免遮光區100b漏光。
請參考第18圖,第18圖為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18圖所示,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10。與上述第六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層可為多層堆疊結構,且第一基板102可不具有強化層。具體來說,裝飾板312可另包括一第二裝飾層314,設置於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一遮光層106之間。藉由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二裝飾層314的堆疊可提高遮光性且避免漏光。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裝飾層104之顏色與第二裝飾層314之顏色可為非黑色,例如:白色,因此透過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二裝飾層314的堆疊可有效避免透光度較低的顏色產生漏光的情況。此外,第一遮光層106與第二遮光層204亦可與第一裝飾層104具有相同顏色,且為非黑色,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之配置與相對位置關係亦可為上述第五、七至十五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之配置與相對位置關係。
請參考第19圖,第19圖為本發明第十七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19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七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20。與上述第十六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322可另包括一第三裝飾層324與一第三遮光層326。於本實施例中,第三裝飾層324設置於第二裝飾層314與第一遮光層106之間,且第三裝飾層324之透光度小於第一裝飾層104之透光度與第二裝飾層314之透光度。舉例來說,第一裝飾層104之顏色與第二裝飾層314之顏色可為白色或粉紅色,但不限於此。第三裝飾層324之顏色可為黑色或灰色,因此可有效避免從保護層156射入之光線穿透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二裝飾層314。如此一來,從基板102觀看第一裝飾層104時,第一裝飾層104之顏色可較精確地呈現出。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104、第二裝飾層314以及第三裝飾層324的圖形範圍或遮蔽範圍越來越小,進而構成一階梯狀表面,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與第三裝飾層亦可為圖形範圍或遮蔽範圍越來越大,使得圖形範圍 大的裝飾層可包覆圖形範圍小的裝飾層,而不會有如同階梯的明顯斷差,而是構成一弧狀表面。裝飾板之裝飾層可為單層結構,而僅包含第一裝飾層,且未包括第二裝飾層與第三裝飾層。另外,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與第三裝飾層之間的相對關係並不限於上述,且只要符合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與第三裝飾層所構成之遮蔽範圍可涵蓋遮光區之條件,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與第三裝飾層之間的相對關係可依實際需求做調整。
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三遮光層326設置於第二遮光層204上,且第三遮光層326之透光度小於第一遮光層106之透光度與第二遮光層204之透光度。舉例來說,第一遮光層106之顏色與第二遮光層204之顏色可為白色或粉紅色,但不限於此。第三遮光層326之顏色可為黑色或灰色,因此相同於第三裝飾層324之功效,第三遮光層326亦可避免光線穿透第一遮光層106與第二遮光層204,且讓第一遮光層106之顏色可較精確地呈現出。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06、第二遮光層204以及第三遮光層326構成一階梯狀表面,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與第三遮光層亦可構成一弧狀表面。
請參考第20圖,第20圖為本發明第十八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0圖所示,本發明第十八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30。與上述第十七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二裝飾層334包覆第一裝飾層332,因此第一裝飾層332與第二裝飾層334可構成一弧狀表面,但第三裝飾層336則與第二裝飾層334構成一階梯狀表面。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與第三裝飾層亦可構成階梯狀表面。並且,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之配置與相對位置關係亦可為上述第五、七至十四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之配置與相對位置關係。
本發明之裝飾層亦可延伸至第一基板的側面或邊緣。請參考第21圖,第21圖為本發明第十九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1圖所示,本發明第十九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50。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的 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352之第一裝飾層354係延伸至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且基板102可不具有強化層。具體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354係於將基板102切割為單一觸控面板350的面積之後才形成,因此第一裝飾層354可形成於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由於第一遮光層106亦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因此第一遮光層106可與第一裝飾層354相接觸,且在第一遮光層106與第一裝飾層354為非黑色時可更有效地避免漏光。於其他實施例中,當形成第一裝飾層之步驟於切割製程之前進行時,第一裝飾層係與切割線切齊。或者,由於第一裝飾層已覆蓋整個遮光區,因此從基板方向觀看觸控面板並不會觀看到第一遮光層,所以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可小於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例如:第一遮光層之顏色可為黑色或灰色,使得第一遮光層可補償第一裝飾層遮光不足的情況,以有效避免光線穿透裝飾板,且讓第一裝飾層之顏色較精確地呈現出。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的透光度也可大於第一裝飾層的透光度,例如在當第一裝飾層已足以遮蔽大部分的光時,此時只需在第一裝飾層上在覆蓋一層透光度高於第一裝飾層的第一遮光層。
請參考第22圖,第22圖為本發明第二十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2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60。與上述第十九實施例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362並未延伸至基板102之側面102b,且未延伸至保護層158之側壁,因此並未與第一遮光層354相接觸。
請參考第23圖,第23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3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70。與上述第十九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層可為多層堆疊結構。具體來說,本實施例之裝飾板372另包括第二裝飾層374與第三裝飾層376,依序堆疊於第一裝飾層354上,且圖形範圍逐漸變小而呈現階梯狀,並位於觸控感測單元154與第一裝飾層354之間。第三裝飾層376之透光度小於第一 裝飾層354之透光度與第二裝飾層374之透光度。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裝飾層354之顏色與第二裝飾層374之顏色可為非黑色,例如:白色,但不限於此。並且,第三裝飾層376之顏色可為黑色或灰色,以有效避免從保護層156射入之光線穿透第一裝飾層354與第二裝飾層374,且可讓第一裝飾層354之顏色較精確地呈現出。
請參考第24圖,第24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二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4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二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80。與上述第二十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382並未延伸至覆蓋所有的導線156,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與第三裝飾層可為圖形範圍由大到小而呈階梯狀或是圖形範圍由小到大而弧面狀,弧面狀是因為圖形範圍大的裝飾層包覆圖形範圍小的裝飾層,而不會有如同階梯的明顯斷差,故稱之為弧面狀。
請參考第25圖,第25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三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5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三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390。與上述第二十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392之透光度小於第一裝飾層354之透光度與第二裝飾層374之透光度,且第一遮光層392之顏色可為黑色或灰色。由於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354已覆蓋整個遮光區100b,因此從基板102方向觀看觸控面板390並不會觀看到第一遮光層392。並且,透過第一遮光層392之透光度小於第一裝飾層354之透光度與第二裝飾層374之透光度可有效避免光線穿透第一裝飾層354與第二裝飾層374,且可讓第一裝飾層354之顏色較精確地呈現出。
請參考第26圖,第26圖為本發明第二十四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6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四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400。與上述第二十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402的遮光層可為多層堆疊結構。具體來說,裝飾板402另包括一第二遮光層404,設置於第一遮光層106上。並且,第一遮光層106與第二遮光層404依序堆疊於第一基板 102上,且第二遮光層404亦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甚至與第一裝飾層354相接觸,藉此可避免第一遮光層106的遮光性不足而產生漏光的問題。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106可與第二遮光層404具有相同顏色,例如:白色,但不限於此。
請參考第27圖,第27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五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7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五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410。與上述第二十四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412之第二遮光層414與第一遮光層106具有不同顏色,且第二遮光層414之透光度小於第一遮光層106之透光度。舉例來說,第二遮光層414之顏色可為黑色或灰色,以有效避免光線穿透第一遮光層106,且讓第一裝飾層354之顏色較精確地呈現出。
請參考第28圖,第28圖為本發明第二十六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8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六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420。與上述第二十四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422另包括第三遮光層424,堆疊於第二遮光層404上。第三遮光層424之透光度小於第一遮光層106之透光度與第二遮光層404之透光度。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遮光層106之顏色與第二遮光層404之顏色可為非黑色,例如:白色,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白色的第一遮光層106搭黑色的第二遮光層404。並且,第三遮光層424之顏色可為黑色或灰色,以有效避免光線穿透第一裝飾層354之外側與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間的區域,且可讓第一裝飾層354之顏色較精確地呈現出。於本實施例中,第三遮光層424雖未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但於垂直第一基板102之方向上仍遮蔽位於第一裝飾層354與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間的部分區域,進而可有效地避免漏光,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亦可與切割線切齊。或者,第三遮光層亦可延伸至第一基板之側面上。
本發明並不限第一裝飾層延伸至基板的側面或邊緣,而可由第一 裝飾層與第二裝飾層之其中至少一者延伸至基板的側面或邊緣。請參考第29圖與第30圖,第29圖與第30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七實施例與第二十八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9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七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430。與上述第二十六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432並未延伸至第一基板102的側面102b上,且第二裝飾層434則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以遮蔽第一裝飾層432之外側與基板102之側面102b之間的區域。並且,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106與第二遮光層404會與第二裝飾層434相接觸,以進一步遮蔽穿透第一遮光層106之光線,且避免漏光。如第30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八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440。與上述第二十六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354與第二裝飾層442皆延伸至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以同時遮蔽遮光區100b,進而提升遮蔽效果。
由於第一裝飾層與第二裝飾層可延伸至第一基板的側面或邊緣,以遮蔽遮光區,因此本發明之觸控面板亦可不需設置遮光層。請參考第31圖至第33圖,第31圖至第33圖為本發明第二十九實施例至第三十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31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十九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450。與上述第二十六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452並未包括第一、第二與第三遮光層。於本實施例中,第三裝飾層454進一步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並與第一裝飾層354相接觸,且第三裝飾層454之透光度小於第一裝飾層354之透光度,藉此第三裝飾層454可有效避免光線穿透第一裝飾層354,且讓第一裝飾層354之顏色較精確地呈現出。舉例來說,第一裝飾層354與第二裝飾層374之顏色可為白色,且第三裝飾層454之顏色可為黑色或灰色,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三裝飾層亦可未延伸至基板之側面或邊緣。如第32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460。與上述第二十九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462之第一裝飾層464並未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而是第二裝飾層466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具體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二裝飾層 466與第三裝飾層454皆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因此本實施例之裝飾板462亦可達到與第二十九實施例之裝飾板452相同的遮蔽效果。如第33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470。與上述第二十九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472之第二裝飾層474進一步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具體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354、第二裝飾層474與第三裝飾層454皆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以有效地達到遮光效果。
本發明之遮光層之堆疊結構之其中兩層之材料可分別用於遮蔽發光二極體與近接感應器。請參考第34圖與第35圖,第34圖與第35圖為本發明第三十二實施例之裝飾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34圖與第35圖所示,本實施例之裝飾板480包括第一基板102、第一裝飾層482、第一遮光層484、第二遮光層486、發光二極體遮蔽層488以及近接感應器遮蔽層490。並且,第一裝飾層482設置於第一基板102上,且包括一第一穿孔482a與一第二穿孔482b,其中將此裝飾板480應用至智慧型手持裝置時,第一穿孔482a可對應發光二極體設置,且第二穿孔482b對應近接感應器設置。第一遮光層484延伸至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且第二遮光層486設置於第一遮光層484上。並且,發光二極體遮蔽層488覆蓋第一穿孔482a,且近接感應器遮蔽層490覆蓋第二穿孔482b。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484與第二遮光層486之其中一者可與發光二極體遮蔽層488同時形成,因此可具有相同材料,且第一遮光層484與第二遮光層486之其中另一者可與近接感應器遮蔽層490同時形成,因此可具有相同材料。
請參考第36圖,第36圖為本發明第三十三實施例之裝飾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36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三實施例提供一種裝飾板500。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裝飾板500另包括一保護層502覆蓋於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上,且設置於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與第一遮光層106之間。藉此,第一基板102之側面102b可透過保護層502的保護 而可強化裝飾板500的硬度。並且,第一遮光層106係延伸至保護層502上,而與保護層502相接觸,以有效地遮蔽透明的區域。本實施例的裝飾板500亦可應用至觸控面板中,可參考第一實施例,因此不在此贅述。於其他實施例中,上述任一實施例之裝飾板亦可使用保護層。
本發明之遮光層可不與保護層重疊。請參考第37圖至第40圖,第37圖至第40圖為本發明第三十四至第三十七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之剖面示意圖。如第37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四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510。與上述第九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510的第一遮光層512以及第二遮光層514並未與保護層516重疊。具體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512與第一裝飾層104以及導線156之至少一部分相接觸,使得第一遮光層512與設置於其上之第二遮光層514可用以保護所覆蓋的第一裝飾層104以及導線156。並且,保護層516則僅覆蓋第一遮光層512未覆蓋之導線156。本發明之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與保護層之配置關係並不限於此。如第38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五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520。與上述第三十四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522與第二遮光層524並未與導線156重疊,而僅與第一裝飾層104相接觸。並且,保護層526包覆導線156,因此導線156可受到保護層526的保護。如第39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六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530。與上述第三十四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532包覆導線156,且保護層534並未與導線156相接觸。如第40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十七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540。與上述第三十四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二遮光層542鄰近透光區100a之一端係延伸至包覆導線156,且保護層544並未與導線156相接觸。於其他實施例中,上述第一至八、十一、十三至二十八實施例之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第三遮光層、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與第三裝飾層之配置關係亦可應用至第三十四至第三十七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中。
綜上所述,於本發明之裝飾板與觸控面板中,遮光層可覆蓋裝飾層與基板之側面之間的區域或裝飾層可直接延伸至覆蓋裝飾層與基板之側面之間的區域,藉此可解決裝飾板與觸控面板之漏光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200‧‧‧觸控面板
202‧‧‧裝飾板
100a‧‧‧透光區
100b‧‧‧遮光區
102‧‧‧基板
102a‧‧‧上表面
102b‧‧‧側面
208‧‧‧離子強化層
104‧‧‧第一裝飾層
106‧‧‧第一遮光層
154‧‧‧觸控感測單元
156‧‧‧導線
158‧‧‧保護層
204‧‧‧第二遮光層
206‧‧‧阻障層

Claims (46)

  1. 一種裝飾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一遮光區,且該遮光區設置於該透光區之至少一側,該裝飾板包括:一基板,包括一上表面以及一側面,且該側面與該上表面相接觸;一第一裝飾層,設置於該遮光區內之該基板之上表面上;以及一第一遮光層,設置於該第一裝飾層上,並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遮光層具有相同顏色。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一裝飾層相接觸。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小於該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大於該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二遮光層,設置於該第一遮光層上。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二遮光層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二遮光層包覆該第一遮光層。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二遮光層之寬度小於該第一遮光層之寬度,且該第二遮光層未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
  11.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二遮光層具有相同顏色。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二遮光層之透光度小於該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
  13.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且該第二遮光層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並與該第一裝飾層相接觸。
  14.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二裝飾層,設置於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遮光層之間。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二遮光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層的顏色為非黑色。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二裝飾層與該第一裝飾層具有相同顏色。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三裝飾層,設置於該第二裝飾層與該第一遮光層之間,且該第三裝飾層之透光度小於該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與該第二裝飾層之透光度。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三遮光層,設置於該第二遮光層上,且該第三遮光層之透光度小於該第一遮光層之透光度與該第二遮光層 之透光度。
  19.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二裝飾層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二裝飾層相接觸。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二遮光層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並與該第二裝飾層相接觸。
  22. 如請求項19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
  23.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裝飾板,另包括一發光二極體遮蔽層以及一近接感應器遮蔽層,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包括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且該發光二極體遮蔽層與該近接感應器遮蔽層分別覆蓋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二遮光層之其中一者與該發光二極體遮蔽層具有相同材料,且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二遮光層之其中另一者與該近接感應器遮蔽層具有相同材料。
  2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二遮光層,設置於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一裝飾層之間,且該第二遮光層未延伸至該基板的該側面上。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包覆該第二遮光層。
  2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裝飾板,另包括一第二裝飾層與一第三裝飾層,其中該第二裝飾層設置於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遮光層之間,且該第三裝飾層 設置於該第二裝飾層與該第一遮光層之間。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二裝飾層之其中至少一者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
  2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裝飾板,另包括一保護層,設置於該基板之該上表面與該第一遮光層之間。
  2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基板包括一離子強化層,鄰近該上表面與該側面。
  3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裝飾板,其中該側面包括至少一倒斜角(chamfer)、一倒圓角(fillet)或一弧面(arc surface)。
  31.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裝飾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一遮光區,且該遮光區設置於該透光區之至少一側,該裝飾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包括一上表面以及一側面,且該側面與該上表面相接觸;一第一裝飾層,設置於該遮光區內之該第一基板之該上表面上;以及一第一遮光層,設置於該第一裝飾層上,並延伸至該第一基板之該側面上;以及一觸控元件層,至少對應配置於該透光區。
  32. 如請求項3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觸控元件層設置於該透光區之該第一基板之該上表面上,並延伸至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遮光層之間。
  33. 如請求項32所述之觸控面板,另包括一保護層,覆蓋該第一裝飾層。
  34. 如請求項32所述之觸控面板,另包括一阻障層,設置於該觸控元件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
  35. 如請求項32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觸控元件層包括一觸控感測單元以及複數條導線,且該等導線電性連接該觸控感測單元,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覆蓋該等導線。
  36. 如請求項35所述之觸控面板,另包括一第二遮光層,設置於該第一遮光層上。
  37. 如請求項36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遮光層覆蓋該等導線。
  38. 如請求項36所述之觸控面板,另包括一保護層,不與該第一遮光層以及該第二遮光層重疊,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一裝飾層相接觸。
  39. 如請求項3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包覆該等導線。
  40. 如請求項3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遮光層包覆該等導線。
  41. 如請求項3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二遮光層覆蓋該等導線之一部分。
  42. 如請求項3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保護層包覆該等導線。
  43. 如請求項31所述之觸控面板,另包括一第二基板,該觸控元件層設於該第二基板上,該第二基板透過一黏著層與該第一基板接合。
  44. 如請求項43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觸控元件層包括二導電圖案層分別設於該第二基板的兩相對側。
  45. 如請求項31所述之觸控面板,另包括一第二基板與一第三基板,其中該觸控元件層包括二導電圖案層分別設於該第二基板與該第三基板上,該第二基板藉由一第一黏著層與該第一基板接合,該第三基板藉由一第二黏著層與該第二基板接合。
  46. 一種裝飾板,具有一透光區與一遮光區,且該遮光區設置於該透光區之至少一側,該裝飾板包括:一基板,包括一上表面以及一側面,且該側面與該上表面相接觸;一第一裝飾層,設置於該遮光區內之該基板之上表面上;一第二裝飾層,設置於該第一裝飾層上,其中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二裝飾層之其中至少一者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以及一第三裝飾層,設置於該第二裝飾層上,該第三裝飾層之透光度小於該第一裝飾層之透光度與該第二裝飾層之透光度,其中該第三裝飾層延伸至該基板之該側面上。
TW103113285A 2014-04-10 2014-04-10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TW2015392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3285A TW201539267A (zh) 2014-04-10 2014-04-10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CN201410417787.1A CN104978060A (zh) 2014-04-10 2014-08-22 装饰板与触控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3285A TW201539267A (zh) 2014-04-10 2014-04-10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9267A true TW201539267A (zh) 2015-10-16

Family

ID=54274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3285A TW201539267A (zh) 2014-04-10 2014-04-10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78060A (zh)
TW (1) TW20153926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5005A (zh) * 2015-11-13 2016-02-17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0043440B2 (en) * 2016-01-14 2018-08-07 Lisa Draexlmaier Gmbh Interior design element with integrated screen
CN108681687B (zh) * 2018-03-26 2022-01-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盖板及其制作方法、指纹识别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1090358A (zh) * 2019-11-29 2020-05-0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8552B (zh) * 2009-05-21 2016-11-21 康寧公司 具有機械耐久性邊緣的薄基材及其製造方法
KR101895591B1 (ko) * 2010-12-27 2018-09-05 호야 가부시키가이샤 휴대형 전자기기용 커버 유리의 유리기판, 휴대형 전자기기용 화상표시장치, 휴대형 전자기기, 및 휴대형 전자기기용 커버 유리의 유리기판 제조방법
TWI551916B (zh) * 2012-05-09 2016-10-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CN103677388A (zh) * 2012-09-03 2014-03-26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
TWM472707U (zh) * 2012-11-09 2014-02-21 Wintek Corp 強化玻璃結構及具有強化玻璃結構的觸控裝置
TWM472238U (zh) * 2013-06-14 2014-02-11 Wintek Corp 裝飾蓋板及其觸控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78060A (zh) 2015-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30195B2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TWI476656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US20130222314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US20110291987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US20110298750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TWI576736B (zh) 觸控裝置
US20140176826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50070794A1 (en) Touch panel and decoration panel thereof
TW201510805A (zh) 觸控裝置
KR20180138252A (ko) 표시 장치 및 입력감지부재
TWI519852B (zh) 觸控顯示裝置
TW201430661A (zh) 觸控面板
TW201413512A (zh) 觸控顯示裝置以及觸控面板
TW201530400A (zh) 觸控裝置
TW201504897A (zh)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TW201604729A (zh) 觸控面板
TW201539267A (zh)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JP2019152695A (ja) 表示装置及びカバーパネル
TWM472241U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JP3194433U (ja) 基板構造体
TWM484741U (zh) 觸控裝置
TW201504872A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TW201525805A (zh) 觸控面板以及觸控顯示面板
KR102262549B1 (ko) 터치 패널
TWM481448U (zh) 觸控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