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9040A - 立體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立體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9040A
TW201539040A TW103113284A TW103113284A TW201539040A TW 201539040 A TW201539040 A TW 201539040A TW 103113284 A TW103113284 A TW 103113284A TW 103113284 A TW103113284 A TW 103113284A TW 201539040 A TW201539040 A TW 2015390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pixel
region
display panel
pixe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3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1855B (en
Inventor
Hsin-Ying Wu
Chih-Chieh Wang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31132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1855B/zh
Priority to CN201410320303.1A priority patent/CN1040493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39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9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1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1855B/zh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顯示裝置包含第一顯示面板及設置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上之第二顯示面板。第一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第一畫素分別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排列;第二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第二畫素分別沿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排列。沿第一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該第一畫素於第二顯示面板上之投影係分別在第二方向上重疊橫跨於沿第二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二畫素上以形成複數個投影重疊區。由同一第一畫素出射之光線分別入射投影重疊之相鄰第二畫素,並經由相鄰第二畫素之分別調變後分別自相鄰第二畫素出射。

Description

立體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兩個相疊合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顯示裸眼立體影像且具兩個相疊合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
近年來,平面顯示裝置已被廣泛使用於各種領域中,可單獨作為顯示器,亦可嵌入電子裝置中作為資訊顯示之用。平面顯示裝置種類繁多,例如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液晶顯示器、電泳顯示器等,其中又以液晶顯示器為目前最常見之平面顯示裝置。
以液晶顯示裝置而言,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消費者對於畫質的要求增加,影像顯示之解析度需要不斷提升。目前增加解析度的方式主要是以增加顯示面板上的畫素來達成;然而就技術上而言,顯示面板的畫素增加需要製程及各方面的配合,且成本亦是一大考量因素。
平面顯示裝置的另一發展趨勢為立體影像顯示上的應用。立體影像顯示大致可分為裸眼立體顯示技術及使用眼鏡等裝置的立體顯示技術,其中裸眼立體顯示技術因對於使用者較為便利,而成為發展的重要項目。在裸眼立體顯示技術中,極待克服的一個問題在於可觀賞區域的視角 範圍過小,因此實用性不高。為克服此一問題,傳統上係採用時間多工方式,以光柵開閉配合訊號在不同時間的切換,在不同的時序上提供不同角度的觀看的影像訊號,以在空間中增加多個可觀賞區域,使得整體可觀當的視角範圍增加。然而因使用光柵,且因每個角度僅能分配到一部分時間的訊號,因此上述時間多工的方式往往造成亮度大幅降低,效率不佳。再者,因一段時間內要將訊號切給多個不同的可觀賞區域使用,因此需快速反應的液晶模組,其成本會隨之增加。
本發明之目的包括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在不增加面板畫素的狀況下提高立體影像解析度。
本發明之目的還更可包括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以增加立體影像之可視角度範圍。
顯示裝置包含第一顯示面板及設置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上之第二顯示面板。第一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第一畫素分別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排列;第二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第二畫素分別沿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排列。沿第一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該第一畫素於第二顯示面板上之投影係分別在第二方向上重疊橫跨於沿第二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二畫素上以形成複數個投影重疊區。由同一第一畫素出射之光線分別入射投影重疊之相鄰第二畫素,並經由相鄰第二畫素之分別調變後分別自相鄰第二畫素出射。藉由此一設計,在第一顯示面板及第二顯示面板之解析度均未改變的狀況下,即可使顯示影像之解析度增加。
立體顯示裝置包含第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上之第二顯示面板、第一色阻層、第二色阻層及稜鏡層。第一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第一畫素分別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排列;第二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第二畫素分別沿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排列。沿第一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該第一畫素於第二顯示面板上之投影係分別在第二方向上重疊橫跨於沿第二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第二畫素上以形成複數個投影重疊區。由同一第一畫素出射之光線分別入射投影重疊之相鄰第二畫素,並經由相鄰第二畫素之分別調變後分別自相鄰第二畫素出射。
第一色阻層係設置於第二顯示面板相背於第一顯示面板之一面;第一色阻層係由包含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之複數第一色阻排列而成,且第一色阻分別對應不同之投影重疊區。第二色阻層設置於第一色阻層相背於第二顯示面板之一側,且包含複數第二色阻。第二色阻層係由包含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之複數第二色阻排列而成。稜鏡層係設置於第二色阻層相背於第一色阻層之一側,且具有複數稜鏡。每一第二色阻係分別投影覆蓋於每一稜鏡朝向第一色阻層之一面。
由同一第一畫素出射之光線分別入射投影重疊之相鄰第二畫素,並經由相鄰第二畫素之分別調變後分別自相鄰第二畫素及對應之第一色阻出射,再穿過同色之第二色阻後由對應之該稜鏡出射。
10‧‧‧第一區域
20‧‧‧第二區域
51‧‧‧第一驅動電極
52‧‧‧第二驅動電極
61‧‧‧第一配向區
62‧‧‧第二配向區
63‧‧‧第三配向區
64‧‧‧第四配向區
100‧‧‧第一顯示面板
110‧‧‧第一畫素
130‧‧‧第一遮光帶
200‧‧‧第二顯示面板
210‧‧‧第二畫素
211‧‧‧下基板
212‧‧‧驅動電極層
213‧‧‧下配向層
214‧‧‧液晶層
215‧‧‧上配向層
216‧‧‧共電極層
217‧‧‧上基板
230‧‧‧第二遮光帶
300‧‧‧背光模組
500‧‧‧投影重疊區
610‧‧‧第一色阻層
611‧‧‧第一色阻
620‧‧‧第二色阻層
621‧‧‧第二色阻
700‧‧‧稜鏡層
710‧‧‧稜鏡
圖1A為顯示裝置之實施例爆炸圖; 圖1B為第一畫素及第二畫素排列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2A為第一畫素及第二畫素堆疊之實施例示意圖;圖2B為第一畫素及第二畫素堆疊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2C為第一畫素及第二畫素堆疊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2D為第一畫素及第二畫素堆疊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3A為第二畫素分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實施例示意圖;圖3B為第一畫素分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實施例示意圖;圖4A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實施例示意圖;圖4B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5為立體顯示裝置之實施例示意圖;圖6為立體顯示裝置光路說明之實施例示意圖;圖7A為立體顯示裝置光路說明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7B為立體顯示裝置光路說明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8為稜鏡層之實施例示意圖;圖9為具有第一遮光帶及第二遮光帶之實施例示意圖;圖10為說明稜鏡寬度關係之實施例示意圖。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在較佳實施例中,顯示裝置係為立體顯示裝置,且較佳可包含液晶顯示面板。
在圖1A所示之實施例中,顯示裝置包含第一顯示面板100、第二顯示面板200及背光模組300。第一顯示面板100較佳為液晶顯示面板, 其包含複數個第一畫素110。第一畫素110較佳形成為矩形,且分別沿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排列可以相互垂直。
如圖1A所示,第一畫素110之短邊較佳係平行於第一方向X,而長邊則平行於第二方向Y,並以矩陣排列方向分佈於第一顯示面板100上。第二顯示面板200係設置在第一顯示面板100上,較佳亦為液晶顯示面板,且包含複數個第二畫素210。第二畫素210較佳形成為矩形,且分別沿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排列。如圖1A所示,第二畫素210之短邊較佳係平行於第二方向Y,而長邊則平行於第一方向X,並以矩陣排列方向分佈於第二顯示面板200上。在不同實施例中,如圖1B所示,第一畫素110及第二畫素210亦可為非矩形的形狀,例如第一畫素110可為橫放的V形,而第二畫素210則對應為平行四邊形,使得在第一方向X上相鄰的兩個第一畫素110仍可與在第二方向Y上相鄰的兩個第二畫素210投影重疊。
圖2A所示為一組重疊的相鄰二第一畫素110及相鄰二第二畫素210。如圖2A所示,由於第一畫素110之長邊平行於第一方向X,而第二畫素210之長邊平行於第二方向Y,因此第一畫素110在第二顯示面板200上之投影會在第二方向Y上重疊橫跨於沿第二方向Y排列之相鄰二第二畫素210上。第一畫素110之長邊長度,亦即在第二方向Y上之長度,較佳等於兩倍的第二畫素210之短邊長度,亦即在第二方向Y上之寬度。因此兩個相鄰的第一畫素110及兩個相鄰的第二畫素210之投影可以完全重合,且第一畫素110剛好橫跨在兩個第二畫素210上。
如圖2A所示,每一第一畫素110與每一第二畫素210投影重疊的區域即形成一投影重疊區500。在此實施例中,由於兩個相鄰的第一畫素 110及兩個相鄰的第二畫素210之投影可以完全重合,且第一畫素110剛好橫跨在兩個第二畫素210上,因此即可形成四個投影重疊區500,而呈田字形的排列。第一畫素110係用以出射光線(包含主動發出光線或被動地被背光穿過)並分別入射與第一畫素110投影重疊之相鄰二第二畫素210。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300產生之光線,在經由同一第一畫素110出射後,即會分別入射於與該第一畫素110分別部分投影重疊之相鄰二第二畫素210,並經由上述相鄰的兩個第二畫素210分別調變後再出射。換言之,上述的光線係由兩個相鄰的投影重疊區500中出射。每一個投影重疊區500均為不同第一畫素110及第二畫素210之組合,同一個第一畫素110將分別成為兩個不同投影重疊區500之一部分,因此藉由分別對第一畫素110及第二畫素210進行控制,即可對不同投影重疊區500中出射之光線進行不同的調變。藉由此一設計,在第一顯示面板100及第二顯示面板200之畫素數量均未改變的狀況下,即可使顯示影像之解析度增加。
圖2B所示為另一組重疊的相鄰二第一畫素110及相鄰二第二畫素210之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畫素110及第二畫素210係為非矩形的形狀,且兩者可以分別具有不同的形狀。如圖2B所示,第一畫素110可為橫放的V形,而第二畫素210則對應為平行四邊形,使得在第一方向X上相鄰的兩個第一畫素110仍可與在第二方向Y上相鄰的兩個第二畫素210投影重疊。在此實施例中,投影重疊區500即形成為平行四邊形,而非矩形。
在前述的實施例中,第一畫素110及第二畫素210可有相同的面積,但不以此為限。如在圖2C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畫素110及第二畫素210均有不同的面積。此外,在如圖2D所示之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畫素110 或第二畫素210彼此間也不一定要有相同的面積,只要一組重疊組合中下方的相鄰二第一畫素110總面積與上方的相鄰二第二畫素210總面積相同即可。藉由此一設計,可使所組合出的投影重疊區500亦均具有差異化的面積及分佈位置,以配合不同光學上調整的需要,例如與稜鏡片的配合。
上述的實施例係以背光模組300為光源產生光線,再以均為液晶顯示面板之第一顯示面板100及第二顯示面板200對光線進行調變。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顯示面板100可為自發光之顯示面板,如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等;而第二顯示面板200則可為液晶顯示面板,以調變自第一畫素出射之光線,來達到增加解析度的效果。
如圖3A所示,在相互投影重疊之相鄰二第一畫素110及二第二畫素210中,至少其一包含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在本實施例中,在上方一側之第二畫素210具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而另一第二畫素210及下方兩個第一畫素110則均未分為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而僅為一般的畫素設計。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分別對應於不同之投影重疊區500,且彼此間可選擇性具有不同的光調變性質,例如使液晶扭轉呈不同的排列。另在如圖3B所示之實施例中,亦可選擇在下方一側之第一畫素110具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而另一第一畫素110及上方兩個第二畫素210則均未分為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而僅為一般的畫素設計。
在較佳實施例中,如圖4A所示,具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之第二畫素210包含由下而上堆疊的下基板211、驅動電極層212、下配向層213、液晶層214、上配向層215、共電極層216及上基板217。驅動電極層212及共電極層216間產生電壓以控制其間之液晶層214之排列,以改變其 對光之調變性質。在本實施例中,驅動電極層212包含相互獨立的第一驅動電極51及第二驅動電極52,第一驅動電極51及第二驅動電極52分別對應於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藉由分別控制第一驅動電極51及第二驅動電極52,可使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內之液晶層呈現不同的扭轉排列,以產生不同的光調變性質。當然,亦可視需要分別控制第一驅動電極51及第二驅動電極52,而使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內之液晶層呈現相同的扭轉排列,以產生相同的光調變性質。藉由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中可以第一驅動電極51及第二驅動電極52分別控制驅動電壓,再輔以相互投影重疊之相鄰二第一畫素110及二第二畫素210中各驅動電極層212之電壓控制,即可針對所對應之四個投影重疊區500之光調變特性進行獨立的控制。特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係針對具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之第二畫素210細部結構作例示性的說明,然與本實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結構亦可應用於如圖3B所示之具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的第一畫素110中。
在圖4B所示者為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之另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具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之第二畫素210同樣包含下配向層213及上配向層215。下配向層213具有呈不同配向之第一配向區61及第二配向區62,上配向層215亦具有不同配向之第三配向區63及第四配向區64。第一配向區61及第三配向區63均對應於第一區域10,第二配向區62及第四配向區64則對應於第二區域20。除了上述以配向層來改變初始配向的方式外,亦可使用光配向技術來達成控制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中液晶層214初始配向之不同。藉由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中對液晶層214初始配向之不同,再輔以相互投影重疊之相鄰二第一畫素110及二第二畫素210中各驅動電 極層212之電壓控制,即可針對所對應之四個投影重疊區500之光調變特性進行獨立的控制。同樣地,本實施例係針對具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之第二畫素210細部結構作例示性的說明,然與本實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結構亦可應用於如圖3B所示之具有第一區域10及第二區域20的第一畫素110中。
在圖5所示之實施例中,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第一色阻層610、第二色阻層620及稜鏡層700。在此實施例中,顯示裝置較佳係為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且較佳為裸眼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如圖5所示,第一色阻層610係設置於第二顯示面板200相背於第一顯示面板100之一面,且較佳位於第二顯示面板220上基板217之內面。第一色阻層610係由分別為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之複數第一色阻611排列而成。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較佳可為藍色B、綠色G及紅色R;相鄰的第一色阻611較佳具有不同的顏色。第一色阻611係排列分別對應於不同之投影重疊區500,因此經不同投影重疊區500出射之光線,將穿過不同之第一色阻611,而出射之光線則為該色之光線。
如圖5所示,第二色阻層620設置於第一色阻層610相背於第二顯示面板200之一側,且由不同色之複數第二色阻621排列而成。第二色阻621同樣分別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之第二色阻621,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較佳可為藍色B、綠色G及紅色R;相鄰的第二色阻621較佳分別具有不同的顏色。稜鏡層700設置於第二色阻層620相背於第一色阻層610之一側,且由複數稜鏡710排列而成。稜鏡710較佳為半凸透鏡,其凸面係背向第一色阻層610,而其平面則朝向第一色阻層610;然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作相反的配置,亦即以凸面朝向第一色阻層610。每一第二色阻621係投影覆蓋於每一稜鏡710朝向第一色阻層610之一面;在圖5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色阻621 係直接貼覆於稜鏡710朝向第一色阻層610之一面。
如圖6所示,第一色阻層610與第二色阻層620間較佳具有間隙,其中容納者較佳為空氣,以作為光路延伸之用。當光線由某一投影重疊區500中出射後,即經由對應之第一色阻611穿出,因此而成為特定顏色的色光。當此色光抵達第二色阻層620後,遇到相同顏色的第二色阻621即可穿出,並經透鏡分光而形成立體影像的一部分;若遇到不同顏色的第二色阻621,則會被擋住而無法穿出。藉由此雙色阻層之設計,即可控制抵達空間中特定位置的光線訊號由特定的投影重疊區500發出,以形成立體影像。此外,由於未使用光柵或時間多工的設計,因此在亮度上的損失亦可受到控制。
在較佳實施例中,如圖7A所示,稜鏡710在第一方向X上的寬度係大於兩個投影重疊區500在第一方向X上之寬度。若配置在第一方向X上相鄰的兩個投影重疊區500均對應同色的第一色阻611,則自此二相鄰投影重疊區500射出之光線則具有相同的顏色,且可自同一上方的稜鏡710出射。由於此二相鄰投影重疊區500相對於稜鏡710之位置有些微的差距,因此經同一稜鏡710出射的光線亦會有角度上的不同。由於此角度上的差異,若此二相鄰投影重疊區500出射之光線調變量相同,則可合併產生較大的視角範圍。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7B所示,即便是不相鄰的兩個投影重疊區500且不位於同一稜鏡710下方,在此一設計上,所產生之光線亦可藉由穿過相同第二色阻621及稜鏡710,而在空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合併產生較大的視角範圍。
如圖8所示,稜鏡710較佳為平行排列的柱狀稜鏡,且其與第 二色阻621共同之延伸方向相對於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傾斜。由於稜鏡710及第二色阻621相對於第二方向Y傾斜,因此在第二方向Y上相鄰之投影重疊區500上方可能會對應到不同的稜鏡710及第二色阻621。換言之,在第二方向Y上相鄰之投影重疊區500產生的光線將並非都是由正上方或同一側斜上方的稜鏡710出射,因此可使兩者的出射角度不同。如前所述,在第一方向X上同一列之數個投影重疊區500會為了合併產生較大視角範圍而具有相同的光調變量,而實際上是被當成同一個畫素來使用。換言之,在第一方向X上的解析度較投影重疊區的數量來得低。此時可藉由上述稜鏡710及第二色阻621傾斜造成第二方向Y上相鄰兩個投影重疊區500射出光線的錯位及角度差關係,將下一列(第二方向Y上的下一列)的投影重疊區500的顯示訊號補入上一列,而當作同一列的畫素使用,因此可彌補在第一方向X上解析度的損失。如前所述,一個第一畫素110即可在第二方向Y上產生兩個投影重疊區500,因此即便將兩列的投影重疊區500當作一列使用,實際上在第二方向Y上的解析度仍可維持原本第一畫素110在第二方向Y上的數量。
當第一顯示面板100及第二顯示面板200間有間隙時,即可能因為光路的拉長而產生光訊號在空間中的串音(crosstalk)現象,使得光訊號的正確性受到影響。在圖9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顯示面板100具有第一遮光帶130設置於相鄰的第一畫素110間;第二顯示面板200具有第二遮光帶230設置於相鄰的第二畫素210間。第一遮光帶130及第二遮光帶230較佳可在製程上以製作黑矩陣的方式形成。第一遮光帶130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第一寬度U1,第二遮光帶230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第二寬度U2。另第二畫素210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第二畫素寬度W2。當第一寬度U1及第二寬度U2之總合大於第 二畫素寬度W2時,在不同第二畫素210下的兩個相鄰第一畫素110所產生的光線即不易產生串音現象。如圖9所示,若第一寬度U1及第二寬度U2之總合大於第二畫素寬度W2,當在不同第二畫素210下的兩個相鄰第一畫素110所產生的光線均穿過其中之一上方的第二畫素210時,會分別受到第一遮光帶130及第二遮光帶230的影響,使得兩者之出射角度範圍重疊得以控制,以緩解串音現象。同理,在第二方向Y上,亦可作類似的設置,以緩解串音現象。
如圖10所示,投影重疊區500所產生光線投射到稜鏡層700後,其光場在第一方向X上之寬度F可以下式表示,其中若假設第二畫素寬度W2相對於F可忽略不計: 其中:θ=tan-1[(4W1-U1-U2)/2d] □=tan-1[(2W1-U1-U2)/2d]如圖10所示,第一畫素110於第一方向X上具有第一畫素寬度W1,稜鏡710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稜鏡寬度P,第二顯示面板200與稜鏡層700間具有第一間距D,第一顯示面板100與第二顯示面板200間具有第二間距d;其中,光場在第一方向X上之寬度F較佳為稜鏡710在同一方向上寬度的2到3倍之間,則U1,U2,W1,P,D以及d之關係較佳符合下列關係式:2P*d<D(3W1-U1-U2)≦3P*d在此一設計下,至少相鄰三個稜鏡710會被單一投影重疊區500產生的光線照射到。由於相鄰三個稜鏡710所對應的第二色阻621中至少一個會與此投影重 疊區500對應之第一色阻611具有相同的顏色,因此可確保此投影重疊區500之光線至少會由一個稜鏡710出射。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00‧‧‧第一顯示面板
200‧‧‧第二顯示面板
210‧‧‧第二畫素
300‧‧‧背光模組
610‧‧‧第一色阻層
611‧‧‧第一色阻
620‧‧‧第二色阻層
621‧‧‧第二色阻
700‧‧‧稜鏡層
710‧‧‧稜鏡

Claims (18)

  1.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第一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第一畫素分別沿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排列:以及一第二顯示面板,設置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上,並包含複數個第二畫素分別沿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排列;其中,沿該第一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該第一畫素於該第二顯示面板上之投影係分別在該第二方向上重疊橫跨於沿該第二方向上排列之相鄰二該第二畫素上以形成複數個投影重疊區;其中,該第一畫素用以出射光線並分別入射與該第一畫素投影重疊之相鄰該二第二畫素,並經由相鄰該二第二畫素之分別調變後分別自相鄰該二第二畫素出射。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每一投影重疊區中該相鄰二第二畫素中至少其一包含一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係選擇性具有相異之光調變性質。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每一投影重疊區中該相鄰二第一畫素中至少其一包含一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係選擇性具有相異之光調變性質。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包含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該第一畫素或該第二畫素中具有一液晶層,該第一區域及該二區域中之該液晶層具有相異之初始液晶配向。
  5.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區域及該二區域分別具有相互獨立之一第一驅動電極及一第二驅動電極。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第一色阻層,設置於該第二顯示面板相背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之一 面;其中,該第一色阻層係由包含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之複數第一色阻排列而成,且該些第一色阻分別對應不同之該投影重疊區;一第二色阻層,設置於該第一色阻層相背於該第二顯示面板之一側,且包含複數第二色阻;其中,該第二色阻層係由包含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之複數第二色阻排列而成;以及一稜鏡層,設置於該第二色阻層相背於該第一色阻層之一側,且具有複數稜鏡;其中,每一第二色阻係分別投影覆蓋於每一該稜鏡朝向該第一色阻層之一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稜鏡及該些第二色阻係為平行排列之柱狀結構,且該些稜鏡之延伸方向係相對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傾斜。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相鄰之該第一色阻具有相異之顏色;且相鄰之該第二色阻具有相異之顏色。
  9. 如請求項1或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遮光帶設置於相鄰之該第一畫素間,該第二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二遮光帶設置於相鄰之該第二畫素間,該第一遮光帶及該第二遮光帶於該第一方向上分別具有一第一寬度及一第二寬度,且該第二畫素於該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二畫素寬度,該第一寬度及該第二寬度之總合大於該第二畫素寬度。
  10. 如請求項1或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遮光帶設置於相鄰之該第一畫素間,該第二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二遮光帶設置於相鄰之該第二畫素間,該第一遮光帶及該第二遮光帶於該第一方向上分別具有一第一寬度U1及一第二寬度U2,且該第一畫素於該第一方向 上具有一第一畫素寬度W1,該稜鏡在該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稜鏡寬度P,該第二顯示面板與該稜鏡層間具有一第一間距D,該第一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顯示面板間具有一第二間距d;其中,U1,U2,W1,P,D以及d之關係符合下列關係式:2P*d<D(3W1-U1-U2)≦3P*d。
  11. 一種立體顯示裝置,包含:一第一顯示面板,包含複數個第一畫素組合,每一該第一畫素組合具有複數個第一畫素分別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以及一第二顯示面板,設置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上,並包含複數個第二畫素組合,每一該第二畫素組合包含複數個第二畫素分別沿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該第一畫素組合在該第二顯示面板上之投影係與該第二畫素組合重疊,且該第二畫素係分別與同一第一畫素組合中之相鄰二該第一畫素投影重疊以形成複數個投影重疊區;一第一色阻層,設置於該第二顯示面板相背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之一面;其中,該第一色阻層係由包含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之複數第一色阻排列而成,且該些第一色阻分別對應不同之該投影重疊區;一第二色阻層,設置於該第一色阻層相背於該第二顯示面板之一側,且包含複數第二色阻;其中,該第二色阻層係由包含第一色、第二色及第三色之複數第二色阻排列而成;以及一稜鏡層,設置於該第二色阻層相背於該第一色阻層之一側,且具有複數稜鏡;其中,每一第二色阻係分別投影覆蓋於每一該稜鏡朝向該第一色阻層之一面;其中,該第一畫素用以出射光線並分別入射與該第一畫素投影重疊之相鄰該二第二畫素,並經由相鄰二該第二畫素之分別調變後分別自相鄰二該 第二畫素及對應之該第一色阻出射,再穿過同色之該第二色阻後由對應之該稜鏡出射。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相互投影重疊之該相鄰二第一畫素中至少其一包含一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分別對應於不同之該投影重疊區,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係選擇性具有相異之光調變性質。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相互投影重疊之該相鄰二第二畫素中至少其一包含一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分別對應於不同之該投影重疊區,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係選擇性具有相異之光調變性質。
  14.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包含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該第一畫素或該第二畫素中具有一液晶層,該第一區域及該二區域中之該液晶層具有相異之初始液晶配向。
  15.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區域及該二區域分別具有相互獨立之一第一驅動電極及一第二驅動電極。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相鄰之該第一色阻具有相異之顏色;且相鄰之該第二色阻具有相異之顏色。
  17.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遮光帶設置於相鄰之該第一畫素間,該第二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二遮光帶設置於相鄰之該第二畫素間,該第一遮光帶及該第二遮光帶於該第一方向上分別具有一第一寬度及一第二寬度,且該第二畫素於該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二畫素寬度,該第一寬度及該第二寬度之總合大於該第二畫素寬度。
  18.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遮光帶設置於相鄰之該第一畫素間,該第二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二遮光帶設置於相鄰之該第二畫素間,該第一遮光帶及該第二遮光帶於該第一方向 上分別具有一第一寬度U1及一第二寬度U2,且該第一畫素於該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一畫素寬度W1,該稜鏡在該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稜鏡寬度P,該第二顯示面板與該稜鏡層間具有一第一間距D,該第一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顯示面板間具有一第二間距d;其中,U1,U2,W1,P,D以及d之關係符合下列關係式:2P*d<D(3W1-U1-U2)≦3P*d。
TW103113284A 2014-04-10 2014-04-10 3-d display device TWI561855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3284A TWI561855B (en) 2014-04-10 2014-04-10 3-d display device
CN201410320303.1A CN104049373B (zh) 2014-04-10 2014-07-04 立体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3284A TWI561855B (en) 2014-04-10 2014-04-10 3-d display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9040A true TW201539040A (zh) 2015-10-16
TWI561855B TWI561855B (en) 2016-12-11

Family

ID=51502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3284A TWI561855B (en) 2014-04-10 2014-04-10 3-d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49373B (zh)
TW (1) TWI56185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5700B (zh) * 2018-08-14 2020-0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與畫素結構
TWI708099B (zh) * 2015-11-10 2020-10-21 荷蘭商皇家飛利浦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及顯示控制方法
TWI713668B (zh) * 2016-01-04 2020-12-21 荷蘭商奧崔 迪合作公司 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9346A (zh) * 2014-12-26 2015-04-1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面板、三维显示面板及其单元图像
CN107065211A (zh) * 2017-06-07 2017-08-18 孝感市青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裸眼3d影像显示装置
CN210323681U (zh) * 2019-06-11 2020-04-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1380B2 (ja) * 2009-04-13 2014-06-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TWM370084U (en) * 2009-05-22 2009-12-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KR20120069432A (ko) * 2010-12-20 2012-06-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JP2015034834A (ja) * 2011-11-30 2015-0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JP5779124B2 (ja) * 2012-03-13 2015-09-1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476450B (zh) * 2012-04-25 2015-03-11 Au Optronics Corp 立體顯示裝置
JP2013231745A (ja) * 2012-04-27 2013-11-14 Sharp Corp 立体表示装置
KR101323465B1 (ko) * 2012-05-22 2013-10-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블랙 스트립을 구비한 패턴드 리타더 타입의 영상 표시장치
US8908113B2 (en) * 2012-08-31 2014-12-09 Innocom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TWI471667B (zh) * 2012-11-30 2015-02-01 Au Optronics Corp 液晶透鏡及應用其之立體顯示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8099B (zh) * 2015-11-10 2020-10-21 荷蘭商皇家飛利浦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及顯示控制方法
TWI713668B (zh) * 2016-01-04 2020-12-21 荷蘭商奧崔 迪合作公司 顯示裝置
US11106049B2 (en) 2016-01-04 2021-08-31 Ultra-D Coöperatief U.A. 3D display apparatus
US11747644B2 (en) 2016-01-04 2023-09-05 Ultra-D Coöperatief U.A. 3D display apparatus
TWI685700B (zh) * 2018-08-14 2020-0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與畫素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1855B (en) 2016-12-11
CN104049373B (zh) 2016-08-24
CN104049373A (zh) 201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473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5667752B2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US10627664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JP2019207432A (ja) 光バルブ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TW201539040A (zh) 立體顯示裝置
US20120268671A1 (en) Display device
US8587737B2 (en) Display device
US8964135B2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CN106125394B (zh) 一种虚拟曲面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US8692945B2 (en) Light barrier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US883687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2185307A (ja) 画像表示ユニット、画像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7152521A1 (zh) 显示装置
CN106959528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8743302B2 (en) Display device
JP5568409B2 (ja) 立体表示装置
US874974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element
JP5449238B2 (ja) 三次元映像表示装置
US10247950B2 (en)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KR20150047359A (ko) 표시 장치
RU272066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отображения
US20150109570A1 (en)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quid crystal lens panel
CN109581704B (zh) 调光器件、3d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983445B2 (en) Liquid crystal lens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quid crystal lens panel
JP2008233180A (ja) 画像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