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3494A -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3494A
TW201533494A TW104104825A TW104104825A TW201533494A TW 201533494 A TW201533494 A TW 201533494A TW 104104825 A TW104104825 A TW 104104825A TW 104104825 A TW104104825 A TW 104104825A TW 201533494 A TW201533494 A TW 20153349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vicinity
optical imaging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4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9445B (zh
Inventor
陳思翰
張加欣
Original Assignee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3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3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9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94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第一透鏡具正屈光率,物側面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與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像側面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鏡有負屈光率,物側面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鏡像側面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四透鏡像側面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五透鏡物側面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六透鏡像側面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與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AAG為第一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五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合、第二透鏡在光軸上中心厚度為T2,滿足AAG/T2□3.6。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本發明大致上關於一種光學成像鏡頭,與包含此光學成像鏡頭之電子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特別是指一種具有較短鏡頭長度之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光學成像鏡頭之電子裝置,其主要用於拍攝影像及錄影,並應用於手持式電子產品,例如:行動電話、相機、平板電腦、或是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中。
近年來,手機和數位相機的普及使得攝影模組(包含光學成像鏡頭、holder及sensor等)蓬勃發展,手機和數位相機的薄型輕巧化也讓攝影模組的小型化需求愈來愈高,隨著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之技術進步和尺寸縮小,裝載在攝影模組中的光學成像鏡頭也需要縮小體積,但光學成像鏡頭之良好光學性能也是必要顧及之處。
US7830620號專利揭露一種六片式之光學成像鏡頭,其第一透鏡之屈光率為負,第二透鏡之屈光率為正,此種設計容易導致整體長度過長,難以符合小型化之設計趨勢,因此極需要開發一種成像品質良好且鏡頭長度縮短的鏡頭。
於是,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縮減光學鏡頭之系統長度、維持足夠之光學性能、以及擴大視場角的光學成像鏡頭。本發明六片式成像鏡頭從物 側至像側,在光軸上依序安排有光圈、具有正屈光率的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的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都分別具有朝向物側的物側面以及朝向像側的像側面。本光學成像鏡頭只有此六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鏡。
本發明所提供之光學成像鏡頭,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位於光軸 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與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其像側面具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四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與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AAG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合、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而滿足AAG/T2 3.6。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AG12為第一透鏡到第二透鏡之間空氣 間隙寬度、AG34為第三透鏡到第四透鏡之間空氣間隙的寬度、AG45為第四透鏡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AG34/(AG12+AG45)1.5。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 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而滿足0.75T3/T5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ALT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 的厚度總合,而滿足9.0ALT/(AG12+AG45)。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而滿足T1/T3 1.6。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ALT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 的厚度總合、AG23為第二透鏡到第三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而滿足8.5ALT/AG23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AG34為第三透鏡到第四透鏡之間空氣間隙的寬度,而滿足2.3T1/AG34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AG12為第一透鏡到第二透鏡之間空氣 間隙寬度、AG45為第四透鏡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T5/(AG12+AG45)3.0。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 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6,而滿足0.8T3/T6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 而滿足AAG/T5 2.0。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AG12為第一透鏡到第二透鏡之間空氣 間隙寬度、AG23為第二透鏡到第三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AG45為第四透鏡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0.7(AG12+AG45)/AG23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而滿足0.65T1/AAG。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ALT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 的厚度總合、AG34為第三透鏡到第四透鏡之間空氣間隙的寬度,而滿足9.0 ALT/AG34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 AG12為第一透鏡到第二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AG45為第四透鏡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1.3T3/(AG12+AG45)。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 AG34為第三透鏡到第四透鏡之間空氣間隙的寬度,而滿足1.3T5/AG34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AG23為第二透鏡到第三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而滿足2.0T1/AG23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中,AG12為第一透鏡到第二透鏡之間空氣 間隙寬度、AG45為第四透鏡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T5/(AG12+AG45)3.0。
更進一步,本發明又提供一種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 置。本發明的電子裝置,包含機殼、與安裝在機殼內的影像模組。影像模組包括:符合前述技術特徵的光學成像鏡頭、用於供光學成像鏡頭設置的鏡筒、用於供鏡筒設置的模組後座單元、用於供模組後座單元設置之基板,以及設置於基板且位於光學成像鏡頭像側的影像感測器。
1‧‧‧光學成像鏡頭
2‧‧‧物側
3‧‧‧像側
4‧‧‧光軸
10‧‧‧第一透鏡
11‧‧‧物側面
12‧‧‧像側面
13‧‧‧凸面部
14‧‧‧凸面部
16‧‧‧凸面部
16’‧‧‧凹面部
17‧‧‧凸面部
20‧‧‧第二透鏡
21‧‧‧物側面
22‧‧‧像側面
23‧‧‧凸面部
23’‧‧‧凹面部
24‧‧‧凹面部
26‧‧‧凹面部
27‧‧‧凸面部
30‧‧‧第三透鏡
31‧‧‧物側面
32‧‧‧像側面
33‧‧‧凹面部
33’‧‧‧凸面部
34‧‧‧凸面部
34’‧‧‧凹面部
35‧‧‧凹面部
36‧‧‧凸面部
37‧‧‧凹面部
40‧‧‧第四透鏡
41‧‧‧物側面
42‧‧‧像側面
43‧‧‧凹面部
44‧‧‧凹面部
45‧‧‧凸面部
46‧‧‧凸面部
47‧‧‧凸面部
47’‧‧‧凹面部
50‧‧‧第五透鏡
51‧‧‧物側面
52‧‧‧像側面
53‧‧‧凸面部
53’‧‧‧凹面部
54‧‧‧凹面部
54’‧‧‧凸面部
56‧‧‧凸面部
56’‧‧‧凹面部
57‧‧‧凸面部
60‧‧‧第六透鏡
61‧‧‧物側面
62‧‧‧像側面
63‧‧‧凹面部
63’‧‧‧凸面部
64‧‧‧凸面部
64’‧‧‧凹面部
65‧‧‧凹面部
66‧‧‧凹面部
67‧‧‧凸面部
70‧‧‧濾光片
70‧‧‧影像感測器
71‧‧‧成像面
80‧‧‧光圈
T1~T6‧‧‧透鏡中心厚度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機殼
120‧‧‧影像模組
130‧‧‧鏡筒
140‧‧‧模組後座單元
141‧‧‧鏡頭後座
142‧‧‧第一座體
143‧‧‧第二座體
144‧‧‧線圈
145‧‧‧磁性元件
146‧‧‧影像感測器後座
172‧‧‧基板
200‧‧‧可攜式電子裝置
I‧‧‧光軸
A~C‧‧‧區域
E‧‧‧延伸部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圖1至圖5繪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判斷曲率形狀方法之示意圖。
第6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7A圖繪示第一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7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7C圖繪示第一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7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8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9A圖繪示第二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9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9C圖繪示第二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9D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0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1A圖繪示第三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1B圖繪示第三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1C圖繪示第三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1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2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3A圖繪示第四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3B圖繪示第四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3C圖繪示第四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3D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4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五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5A圖繪示第五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6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六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7A圖繪示第六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7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7C圖繪示第六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7D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8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七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9A圖繪示第七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9B圖繪示第七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9C圖繪示第七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9D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20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八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21A圖繪示第八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21B圖繪示第八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21C圖繪示第八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21D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22圖繪示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第九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23A圖繪示第九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23B圖繪示第九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23C圖繪示第九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23D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24圖繪示應用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25圖繪示應用本發明六片式光學成像鏡頭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26圖表示第一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27圖表示第一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28圖表示第二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29圖表示第二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0圖表示第三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1圖表示第三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2圖表示第四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3圖表示第四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4圖表示第五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5圖表示第五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6圖表示第六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7圖表示第六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8圖表示第七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9圖表示第七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40圖表示第八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41圖表示第八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42圖表示第九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43圖表示第九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44圖表示各實施例之重要參數。
在開始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前,首先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圖式中, 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其中,本篇說明書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光軸上的屈光率為正(或為負)。該像側面、物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的範圍,其中成像光線包括了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I為光軸且此一透鏡是以該光軸I為對稱軸徑向地相互對稱,光線通過光軸上的區域為光軸附近區域A,邊緣光線通過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C,此外,該透鏡還包含一延伸部E(即圓周附近區域C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用以供該透鏡組裝於一光學成像鏡頭內,理想的成像光線並不會通過該延伸部E,但該延伸部E之結構與形狀並不限於此,以下之實施例為求圖式簡潔 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詳細的說,判定面形或光軸附近區域、圓周附近區域、或多個區域的範圍的方法如下:請參照圖1,其係一透鏡徑向上的剖視圖。以該剖視圖觀之,在判斷前述區域的範圍時,定義一中心點為該透鏡表面上與光軸的一交點,而一轉換點是位於該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通過該點的一切線與光軸垂直。如果徑向上向外有複數個轉換點,則依序為第一轉換點,第二轉換點,而有效半效徑上距光軸徑向上最遠的轉換點為第N轉換點。中心點和第一轉換點之間的範圍為光軸附近區域,第N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中間可依各轉換點區分不同的區域。此外,有效半徑為邊緣光線Lm與透鏡表面交點到光軸I上的垂直距離。
如圖2所示,該區域的形狀凹凸係以平行通過該區域的光線(或光 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在像側或物側來決定(光線焦點判定方式)。舉例言之,當光線通過該區域後,光線會朝像側聚焦,與光軸的焦點會位在像側,例如圖2中R點,則該區域為凸面部。反之,若光線通過該某區域後,光線會發散,其延伸線與光軸的焦點在物側,例如圖2中M點,則該區域為凹面部,所以中心點到第一轉換點間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凹面部;由圖2可知,該轉換點即是凸面部轉凹面部的分界點,因此可定義該區域與徑向上相鄰該區域的內側的區域,係以該轉換點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判斷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以R值(指近軸的曲率半徑,通常指光學軟體中的透鏡資料庫(lens data)上的R值)正負判斷凹凸。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凸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凹面部;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凹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線焦點判定方式相同。
3.若該透鏡表面上無轉換點,該光軸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 0~50%,圓周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50~100%。
圖3範例一的透鏡像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僅具有第一轉換點,則 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二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像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的面形和徑向上緊鄰該區域的內側區域不同。即,圓周附近區域和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不同;該圓周附近區域係具有一凸面部。
圖4範例二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轉換 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三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物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與第二轉換點間的區域(第二區)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第三區)具有一凸面部。
圖5範例三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無轉換點,此時以有效 半徑0%~50%為光軸附近區域,50%~100%為圓周附近區域。由於光軸附近區域的R值為正,故此物側面在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圓周附近區域與光軸附近區域間無轉換點,故圓周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
如圖6所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從放置物體(圖未示)的 物側2至成像的像側3,沿著光軸(optical axis)4,依序包含有光圈80、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第六透鏡60、濾光片70及成像面(image plane)71。一般說來,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第六透鏡60都可以是由透明的塑膠材質所製成,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中,具有屈光率的鏡片總共只有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第六透鏡60等這六片透鏡而已。光軸4為整個光學成像鏡頭1的光軸,所以每個透鏡的光軸和光學成像鏡頭1的光軸都是相同的。
此外,光學成像鏡頭1還包含光圈(aperture stop)80,而設置於 適當之位置。在圖6中,光圈80是設置在物側2與第一透鏡10之間。當由位於物側2之待拍攝物(圖未示)所發出的光線(圖未示)進入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時,即會經由光圈80、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第六透鏡60與濾光片70之後,會在像側3的成像面71上聚焦而形成清晰的影像。在本發明各實施例中,選擇性設置的濾光片70還可以是具各種合適功能之濾鏡,可濾除特定波長的光線(例如紅外線),設於第六透鏡60的朝向像側的一面62與成像面71之間。
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中之各個透鏡,都分別具有朝向物側2的 物側面,與朝向像側3的像側面。另外,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中之各個透鏡,亦都具有接近光軸4的光軸附近區域、與遠離光軸4的圓周附近區域。 例如,第一透鏡10具有第一物側面11與第一像側面12;第二透鏡20具有第二物側面21與第二像側面22;第三透鏡30具有第三物側面31與第三像側面32;第四透鏡40具有第四物側面41與第四像側面42;第五透鏡50具有第五物側面51與第五像側面52;第六透鏡60具有第六物側面61與第六像側面62。
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中之各個透鏡,還都分別具有位在光軸4 上的中心厚度T。例如,第一透鏡10具有第一透鏡厚度T1、第二透鏡20具有第二透鏡厚度T2、第三透鏡30具有第三透鏡厚度T3、第四透鏡40具有第四透鏡厚度T4、第五透鏡50具有第五透鏡厚度T5、第六透鏡60具有第六透鏡厚度T6。所以,在光軸4上光學成像鏡頭1中透鏡的中心厚度總合稱為ALT。亦即,ALT=T1+T2+T3+T4+T5+T6
另外,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中在各個透鏡之間又具有位在光軸 4上的空氣間隙(air gap)。例如,第一透鏡10到第二透鏡20之間空氣間隙 寬度稱為AG12、第二透鏡20到第三透鏡30之間空氣間隙寬度稱為AG23、第三透鏡30到第四透鏡40之間空氣間隙寬度稱為AG34、第四透鏡40到第五透鏡50之間空氣間隙寬度稱為AG45、第五透鏡50到第六透鏡60之間空氣間隙寬度稱為AG56。所以,第一透鏡10到第六透鏡60之間位於光軸4上各透鏡間之五個空氣間隙寬度之總合即稱為AAG。亦即,AAG=AG12+AG23+AG34+AG45+AG56
另外,第一透鏡10的物側面11至成像面71在光軸上的長度為 TTL。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為EFL,第六透鏡60的第六像側面62至成像面71在光軸上的長度為BFL。
另外,再定義:f1為第一透鏡10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20的 焦距;f3為第三透鏡30的焦距;f4為第四透鏡40的焦距;f5為第五透鏡50的焦距;f6為第六透鏡60的焦距;n1為第一透鏡10的折射率;n2為第二透鏡20的折射率;n3為第三透鏡30的折射率;n4為第四透鏡40的折射率;n5為第五透鏡50的折射率;n6為第六透鏡60的折射率;υ1為第一透鏡10的阿貝係數(Abbe number);υ2為第二透鏡20的阿貝係數;υ3為第三透鏡30的阿貝係數;υ4為第四透鏡10的阿貝係數;υ5為第五透鏡50的阿貝係數;及υ6為第六透鏡60的阿貝係數。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6,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一實施例。第一實 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請參考圖7A、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像差(astigmatic field aberration)請參考圖7B、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7C、以及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請參考圖7D。所有實施例中各球差圖之Y軸代表視場,其最高 點均為1.0,實施例中各像散圖及畸變圖之Y軸代表像高,系統像高為2.3公厘。
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系統1主要由六枚具有屈光率之透 鏡、濾光片70、光圈80、與成像面71所構成。光圈80是設置在物側2與第一透鏡10之間。濾光片70可以防止特定波長的光線(例如紅外線)投射至成像面而影響成像品質。
第一透鏡10具有正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第一物側面11具有位 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朝向像側3的第一像側面1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7。第一透鏡之物側面11及像側面12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20具有負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第二物側面21具有位 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4,朝向像側3的第二像側面2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7。第二透鏡20之物側面21及像側面2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30具有正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第三物側面31具有位 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4,而朝向像側3的第三像側面3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6以及在圓周附近的凹面部37。第三透鏡30之物側面31及像側面3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40具有負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第四物側面41具有位 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4,而朝向像側3的第四像側面4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6以及在圓周附近的 凸面部47。第四透鏡40之物側面41及像側面42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50具有正屈光率,物側2的第五物側面51具有位於光 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3以及位在圓周附近的凹面部54,朝向像側3的第五像側面5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7。另外,第五物側面51與第五像側面52均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60具有負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第六物側面61具有位 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4,朝向像側3的第六像側面6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7。另外,第六物側面61與第六像側面62均為非球面。濾光片70位於第六透鏡60的第六像側面62以及成像面71之間。
在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中,從第一透鏡10到第六透鏡60中, 所有物側面11/21/31/41/51/61與像側面12/22/32/42/52/62共計十二個曲面,均為非球面。此等非球面係經由下列公式所定義:
其中:R表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a2i為第2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成像透鏡系統的光學數據如圖26所示,非球面數據如 圖27所示。在以下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系統中,整體光學透鏡系統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有效焦距為(F),半視角(Half Field of View,簡稱HFOV)為整體光學透鏡系統中最大視角(Field of View)的一半,又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公厘(mm)。而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39.63度。
在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第7A圖中,每一種波長所成的曲線皆 很靠近,說明每一種波長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公厘,故本第一實施例確實明顯改善不同波長的球差。此外,三種代表性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代表不同波長光線的成像位置已相當集中,因而使色像差獲得明顯改善。
在第7B圖與第7C圖的二個像散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性波長在 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0.1公厘內,說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能有效消除像差。此外,三種代表性波長彼此間的距離已相當接近,代表軸上的色散也有明顯的改善。而第7D圖的畸變像差則顯示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的範圍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4.0公厘左右,仍能有效克服色像差並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故本案第一實施例能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達到縮短鏡頭長度之效果。
第一實施例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列舉如下:AAG/T2=2.767
AG34/(AG12+AG45)=0.416
ALT/AG23=8.564
T5/(AG12+AG45)=1.961
(AG12+AG45)/AG23=0.780
ALT/AG34=26.399
T5/AG34=4.713
T3/T5=0.967
ALT/(AG12+AG45)=10.983
T1/T3=1.376
T1/AG34=6.272
T3/T6=0.895
AAG/T5=1.691
T1/AAG=0.787
T3/(AG12+AG45)=1.897
T1/AG23 2.035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8,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二實施例。請注意,從第二實施例開始,為簡化並清楚表達圖式,僅在圖上特別標示各透鏡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面型,而其餘與第一實施例的透鏡相同的面型,例如凹面部或是凸面部則不另外標示。第二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9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9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9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9D。第二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四透鏡40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50具有負屈光率,像側面5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7;第六透鏡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第二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8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29所示。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39.05度。其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為:AAG/T2=2.501
AG34/(AG12+AG45)=0.492
ALT/AG23=11.792
T5/(AG12+AG45)=2.981
(AG12+AG45)/AG23=0.727
ALT/AG34=32.981
T5/AG34=6.064
T3/T5=0.831
ALT/(AG12+AG45)=16.213
T1/T3=1.390
T1/AG34=6.998
T3/T6=1.331
AAG/T5=1.322
T1/AAG=0.873
T3/(AG12+AG45)=2.476
T1/AG23 2.502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10,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三實施例。第三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1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1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1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1D。第三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四透鏡40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50具有負屈光率,像側面5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7,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第三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0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1所示,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38.31度。其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為:AAG/T2=2.869
AG34/(AG12+AG45)=0.453
ALT/AG23=9.614
T5/(AG12+AG45)=1.694
(AG12+AG45)/AG23=0.914
ALT/AG34=23.240
T5/AG34=3.741
T3/T5=1.250
ALT/(AG12+AG45)=10.523
T1/T3=1.207
T1/AG34=5.641
T3/T6=1.402
AAG/T5=1.899
T1/AAG=0.794
T3/(AG12+AG45)=2.117
T1/AG23 2.334
第四實施例
請參閱圖12,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四實施例。第四實 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3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3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3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3D。第四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四透鏡40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50具有負屈光率,像側面5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7;第六透鏡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第四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2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3所示,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38.92度。其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為:AAG/T2=3.049
AG34/(AG12+AG45)=0.524
ALT/AG23=8.945
T5/(AG12+AG45)=1.763
(AG12+AG45)/AG23=0.955
ALT/AG34=17.878
T5/AG34=3.364
T3/T5=0.768
ALT/(AG12+AG45)=9.369
T1/T3=1.588
T1/AG34=4.100
T3/T6=1.162
AAG/T5=1.839
T1/AAG=0.663
T3/(AG12+AG45)=1.353
T1/AG23 2.051
第五實施例
請參閱圖14,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五實施例。第五實 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5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5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5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5D。第五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四透鏡40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50具有負屈光率,像側面5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7,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第五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4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5所示,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39.97度。其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為: AAG/T2=2.917
AG34/(AG12+AG45)=0.589
ALT/AG23=9.519
T5/(AG12+AG45)=2.127
(AG12+AG45)/AG23=0.722
ALT/AG34=22.392
T5/AG34=3.613
T3/T5=1.096
ALT/(AG12+AG45)=13.183
T1/T3=1.254
T1/AG34=4.964
T3/T6=0.979
AAG/T5=1.789
T1/AAG=0.768
T3/(AG12+AG45)=2.331
T1/AG23 2.110
第六實施例
請參閱圖16,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六實施例。第六實 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7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7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7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7D。第六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一透鏡像側面1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7,第三透鏡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4,以及位於光軸附近區域及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5,第五透鏡像52側面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6’,以及位於 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7,第六透鏡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4,以及介於光軸附近區域與圓周附近區域之間的凹面部65。第六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6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7所示,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40.99度。其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為:AAG/T2=3.310
AG34/(AG12+AG45)=0.237
ALT/AG23=21.355
T5/(AG12+AG45)=1.140
(AG12+AG45)/AG23=3.645
ALT/AG34=24.722
T5/AG34=4.809
T3/T5=1.243
ALT/(AG12+AG45)=5.858
T1/T3=0.771
T1/AG34=4.611
T3/T6=1.520
AAG/T5=1.420
T1/AAG=0.675
T3/(AG12+AG45)=1.417
T1/AG23 3.983
第七實施例
請參閱圖18,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七實施例。第七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9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9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9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9D。第七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 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三透鏡物側面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4,以及介於光軸附近區域及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5,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物側面4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3、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4,以及介於光軸附近區域及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5,第五透鏡像側面5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4’,第六透鏡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第七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8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9所示,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40.99度。其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為:AAG/T2=2.071
AG34/(AG12+AG45)=1.097
ALT/AG23=16.775
T5/(AG12+AG45)=1.988
(AG12+AG45)/AG23=0.795
ALT/AG34=19.229
T5/AG34=1.812
T3/T5=1.896
ALT/(AG12+AG45)=21.095
T1/T3=1.176
T1/AG34=4.042
T3/T6=0.815
AAG/T5=2.322
T1/AAG=0.961
T3/(AG12+AG45)=3.769
T1/AG23 3.526
第八實施例
請參閱圖20,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八實施例。第八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21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21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21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21D。第八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一透鏡像側面1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7,第三透鏡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4’,第四透鏡像側面4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7’,第五透鏡像側面5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7,第六透鏡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第八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0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41所示,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40.00度。其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為:AAG/T2=2.829
AG34/(AG12+AG45)=1.489
ALT/AG23=14.842
T5/(AG12+AG45)=2.640
(AG12+AG45)/AG23=1.064
ALT/AG34=9.372
T5/AG34=1.773
T3/T5=0.913
ALT/(AG12+AG45)=13.954
T1/T3=1.437
T1/AG34=2.326
T3/T6=1.061
AAG/T5=1.517
T1/AAG=0.865
T3/(AG12+AG45)=2.410
T1/AG23 3.683
第九實施例
請參閱圖22,例示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九實施例。第九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23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23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23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23D。第九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二透鏡物側面2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4,第三透鏡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4、以及介於光軸附近區域及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5,第四透鏡像側面4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7’,第五透鏡物側面5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4,第六透鏡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第九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2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43所示,系統像高為2.3公厘,HFOV為40.00度。其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為:AAG/T2=3.643
AG34/(AG12+AG45)=1.344
ALT/AG23=17.102
T5/(AG12+AG45)=1.762
(AG12+AG45)/AG23=1.181
ALT/AG34=10.769
T5/AG34=1.311
T3/T5=1.556
ALT/(AG12+AG45)=14.476
T1/T3=1.332
T1/AG34=2.718
T3/T6=0.919
AAG/T5=1.987
T1/AAG=1.043
T3/(AG12+AG45)=2.742
T1/AG23 4.315
另外,各實施例之重要參數則整理於圖44中。其中G6F代表第 六透鏡60到濾光片70之間在光軸4上的間隙寬度、TF代表濾光片70在光軸4上的厚度、GFI代表濾光片70到成像面71之間在光軸4上的間隙寬度、BFL為第六透鏡60的第六像側面62到成像面71在光軸4上的距離、即BFL=G6F+TF+GFI。
申請人發現,本案的透鏡配置,具有以下的特徵,以及可以達成的對應功效:
1.第一透鏡正屈光率可提供鏡頭整體所需之正屈光率,第二透鏡之負屈光率可修正光學系統整體像差,光圈位置設計於第一透鏡物側則可有助於提高成像品質以及縮短鏡頭整體長度。
2.第一透鏡物側面之光軸附近區域以及圓周附近區域之凸面部可協助收集成光像光線,第一透鏡像側面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鏡物側面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鏡像側面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四透鏡像側面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五透鏡物側面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六透鏡像側面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以及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則 可相互搭配,使得光學系統整體提高成像品質、縮短鏡頭整體長度、降近光圈值以及擴大拍攝角度的效果。
此外,透過以下各參數之數值控制,可協助設計者設計出具備良好光學性能、整體長度有效縮短、拍攝角度大、光圈值降低、且技術上可行之光學成像鏡頭,同時可協助控制透鏡或是空氣間隙之厚度,使其維持適當之比例,以避免任一厚度過長而不利用鏡頭整體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厚度過短而不利於組裝及製造。不同參數之比例有較佳之範圍,例如:1. AAG/T2建議應小於或等於3.6,並以介於2.0~3.6之間較佳;2. AG34/(AG12+AG45)建議應小於或等於1.5,並以介於0.2~1.5之間較佳;3. ALT/AG23建議應大於或等於8.5,並以介於8.5~25.0之間較佳;4. T5/(AG12+AG45)建議應小於或等於3.0,並以介於0.8~3.0之間較佳;5. (AG12+AG45)/AG23建議應大於或等於0.7,並以介於0.7~4.0之間較佳;6. ALT/AG34建議應大於或等於9.0,並以介於9.0~35.0之間較佳;7. T5/AG34建議應大於或等於1.3,並以介於1.3~7.0之間較佳;8. T3/T5建議應大於或等於0.75,並以介於0.75~2.5之間較佳;9. ALT/(AG12+AG45)建議應大於或等於9.0,並以介於9.0~25.0之間較佳;10. T1/T3建議應小於或等於1.6,並以介於0.5~1.6之間較佳;11. T1/AG34建議應大於或等於2.3,並以介於2.3~8.0之間較佳;12. T3/T6建議應大於或等於0.8,並以介於0.8~2.0之間較佳;13. AAG/T5建議應小於或等於2.0,並以介於1.0~2.0之間較佳;14. T1/AAG建議應大於或等於0.65,並以介於0.65~1.2之間較佳; 15. T3/(AG12+AG45)建議應大於或等於1.3,並以介於1.3~5.0之間較佳;16. T1/AG23建議應大於或等於2.0,並以介於2.0~5.0之間較佳。
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1,還可應用於電子裝置中,例如應用於行動電話或是行車紀綠器。請參閱圖24,其為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1的電子裝置100的第一較佳實施例。電子裝置100包含機殼110,及安裝在機殼110內的影像模組120。圖24僅以行動電話為例,說明電子裝置100,但電子裝置100的型式不以此為限。
如圖24中所示,影像模組120包括如前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1。圖24例示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此外,電子裝置100另包含用於供光學成像鏡頭1設置的鏡筒130、用於供鏡筒130設置的模組後座單元(module housing unit)140,用於供模組後座單元140設置的基板172,及設置於基板172、且位於光學成像鏡頭1的像側3的影像感測器72。光學成像鏡頭1中之影像感測器72可以是電子感光元件,例如感光耦合元件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成像面71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72。
本發明所使用的影像感測器72是採用板上連接式晶片封裝(Chip on Board,COB)的封裝方式而直接連接在基板172上。這和傳統晶片尺寸封裝之封裝方式的差別在於,板上連接式晶片封裝不需使用保護玻璃。因此,在光學成像鏡頭1中並不需要在影像感測器72之前設置保護玻璃,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須注意的是,本實施例雖顯示濾光片70,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省略濾光片70之結構,所以濾光片70並非必要。且機殼110、鏡筒130、 及/或模組後座單元140可為單一元件或多個元件組裝而成,但無須限定於此。其次,本實施例所使用的影像感測器72是採用板上連接式晶片封裝的封裝方式而直接連接在基板172上,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具有屈光率的六片透鏡10、20、30、40、50、60例示性地是以於 兩透鏡之間分別存在有空氣間隔的方式設置於鏡筒130內。模組後座單元140具有鏡頭後座141,及設置於鏡頭後座141與影像感測器72之間的影像感測器後座146,然在其它的實施態樣中,不一定存在有影像感測器後座146。鏡筒130是和鏡頭後座141沿軸線I-I'同軸設置,且鏡筒130設置於鏡頭後座141的內側。
另請參閱圖25,為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0 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0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主要差別在於:鏡頭後座141具有第一座體142、第二座體143、線圈144及磁性元件145。第一座體142供鏡筒130設置並與鏡筒130外側相貼合且沿軸線I-I'設置、第二座體143沿軸線I-I'並環繞著第一座體142之外側設置。線圈144設置在第一座體142的外側與第二座體143的內側之間。磁性元件145設置在線圈144的外側與第二座體143的內側之間。
第一座體142可帶著鏡筒130及設置在鏡筒130內的光學成像鏡 頭1沿軸線I-I',即圖6之光軸4移動。影像感測器後座146則與第二座體143相貼合。濾光片70,則是設置在影像感測器後座146。第二實施例可攜式電子裝置200的其他元件結構則與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類似,故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 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光學成像鏡頭
2‧‧‧物側
3‧‧‧像側
4‧‧‧光軸
10‧‧‧第一透鏡
11‧‧‧物側面
12‧‧‧像側面
13‧‧‧凸面部
14‧‧‧凸面部
16‧‧‧凸面部
17‧‧‧凸面部
20‧‧‧第二透鏡
21‧‧‧物側面
22‧‧‧像側面
23‧‧‧凸面部
24‧‧‧凹面部
26‧‧‧凹面部
27‧‧‧凸面部
30‧‧‧第三透鏡
31‧‧‧物側面
32‧‧‧像側面
33‧‧‧凹面部
34‧‧‧凸面部
36‧‧‧凸面部
37‧‧‧凹面部
40‧‧‧第四透鏡
41‧‧‧物側面
42‧‧‧像側面
43‧‧‧凹面部
44‧‧‧凹面部
46‧‧‧凸面部
47‧‧‧凸面部
50‧‧‧第五透鏡
51‧‧‧物側面
52‧‧‧像側面
53‧‧‧凸面部
54‧‧‧凹面部
56‧‧‧凸面部
57‧‧‧凸面部
60‧‧‧第六透鏡
61‧‧‧物側面
62‧‧‧像側面
63‧‧‧凹面部
64‧‧‧凸面部
66‧‧‧凹面部
67‧‧‧凸面部
70‧‧‧濾光片
71‧‧‧成像面
72‧‧‧影像感測器
80‧‧‧光圈
T1~T6‧‧‧透鏡中心厚度

Claims (18)

  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光圈、具有正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的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分別具有朝向該物側的一物側面以及朝向該像側的一像側面,該光學成像鏡頭包含:該第一透鏡,其物側面具有位於該光軸附近區域的一凸面部,與位於一圓周附近區域的一凸面部,其像側面具有位於一圓周附近區域的一凸面部;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具有位於一圓周附近區域的一凹面部;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位於一圓周附近區域的一凹面部;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位於該光軸附近區域的一凸面部;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具有位於一圓周附近區域的一凹面部;以及該第六透鏡,其像側面具有位於該光軸附近區域的一凹面部,與位於一圓周附近區域的一凸面部;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共六片,AAG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合、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而滿足AAG/T2 3.6。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A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之間空氣間隙的寬度、A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AG34/(AG12+AG45)1.5。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而滿足0.75T3/T5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 該光軸上的厚度總合,而滿足9.0ALT/(AG12+AG45)。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而滿足T1/T3 1.6。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總合、A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而滿足8.5ALT/AG23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A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之間空氣間隙的寬度,而滿足2.3T1/AG34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A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A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T5/(AG12+AG45)3.0。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6,而滿足0.8T3/T6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而滿足AAG/T5 2.0。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A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A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0.7(AG12+AG45)/AG23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而滿足0.65T1/AAG。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總合、A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之間空氣間隙的寬度,而滿足9.0ALT/AG34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A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A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1.3T3/(AG12+AG45)。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A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之間空氣間隙的寬度,而滿足1.3T5/AG34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A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而滿足2.0T1/AG23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之間空氣間隙寬度、A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而滿足T5/(AG12+AG45)3.0。
  18.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機殼;以及一影像模組,其安裝在該機殼內,並包括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用於供該光學成像鏡頭設置的一鏡筒、用於供該鏡筒設 置的一模組後座單元、用於供該模組後座單元設置之一基板,以及設置於該基板且位於該光學成像鏡頭像側的一影像感測器。
TW104104825A 2015-01-23 2015-02-12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294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35045.7A CN104808321B (zh) 2015-01-23 2015-01-23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3494A true TW201533494A (zh) 2015-09-01
TWI529445B TWI529445B (zh) 2016-04-11

Family

ID=53693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4825A TWI529445B (zh) 2015-01-23 2015-02-12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47157B2 (zh)
CN (1) CN104808321B (zh)
TW (1) TWI52944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61714A (zh) * 2018-04-03 2018-11-0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29417B (zh) 2015-04-15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5403981B (zh) * 2015-12-22 2018-02-13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像质光学镜头
CN105807391B (zh) * 2016-01-04 2018-06-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TWI567420B (zh) 2016-01-29 2017-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2209B (zh) * 2016-04-13 2020-01-1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照相鏡頭模組
TWI617831B (zh) 2016-05-20 2018-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5566B (zh) 2016-10-05 2018-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影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4141B (zh) * 2016-10-14 2018-1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6487B (zh) * 2017-03-31 2018-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鏡頭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3960753A (zh) * 2018-07-13 2022-01-2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491050B (zh) * 2018-12-28 2020-08-25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297307B (zh) * 2019-06-13 2022-04-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471167B (zh) * 2019-08-16 2021-09-28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025598A (zh) * 2019-12-31 2020-04-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208623A (zh) * 2020-02-14 2020-05-2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37458B (zh) * 2020-08-14 2021-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1464A (ja) 1982-08-16 1984-02-20 Koden Electronics Co Ltd レ−ダの掃引及び電子カ−ソル装置
US7830620B2 (en) * 2008-10-07 2010-11-09 Fujinon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TWI432823B (zh) * 2011-06-10 2014-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透鏡組
TWI435138B (zh) 2011-06-20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光學系統
WO2013145547A1 (ja) 2012-03-26 2013-10-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047700B2 (ja) 2012-06-21 2016-12-21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KR20140035810A (ko) * 2012-09-14 2014-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CN103576286B (zh) 2013-05-03 2015-08-1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JP6257081B2 (ja) * 2013-05-31 2018-01-1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477806B (zh) 2014-01-08 2015-03-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像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TWI522643B (zh) * 2014-06-11 2016-02-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N105334595B (zh) 2014-08-06 2017-12-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5334599B (zh) * 2014-08-12 2017-09-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TWI546560B (zh) * 2014-11-06 2016-08-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201617673A (zh) * 2014-11-06 2016-05-16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61714A (zh) * 2018-04-03 2018-11-0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761714B (zh) * 2018-04-03 2020-08-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9445B (zh) 2016-04-11
CN104808321A (zh) 2015-07-29
US9547157B2 (en) 2017-01-17
CN104808321B (zh) 2017-05-10
US20160216480A1 (en) 2016-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9445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98656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617859B (zh) 光學鏡片組
TWI51679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4155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21233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03567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2534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37584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201520594A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I503571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498592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I588525B (zh) 光學鏡片組
TWI607234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1805682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545342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201533495A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82461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2123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201812372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1437674A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67441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21256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29414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29446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