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1145A - 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1145A
TW201531145A TW103120631A TW103120631A TW201531145A TW 201531145 A TW201531145 A TW 201531145A TW 103120631 A TW103120631 A TW 103120631A TW 103120631 A TW103120631 A TW 103120631A TW 201531145 A TW201531145 A TW 2015311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poi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pa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0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33741B (zh
Inventor
Kuang-Yu Yen
Yu-Chen Liu
Original Assignee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filed Critical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Priority to TW1031206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3741B/zh
Priority to CN201410455229.4A priority patent/CN104812090B/zh
Priority to US14/602,691 priority patent/US9565709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531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1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3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374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04W4/08User group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符合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協會802.11規範,用來被動地或主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包含:一控制電路;一傳送電路;以及一接收電路。當本無線通訊裝置用來被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時,所述控制電路用來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該訊息包含一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但非用來回應任何已知連線對象;所述傳送電路用來依據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廣播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述接收電路用來於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之廣播後首次接收來自於一連線端之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該回應包含一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其與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相關,藉此,本無線通訊裝置於接收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後,依據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做為一主動裝置或一從動裝置,並與該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Description

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尤其是關於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無線直連(Wi-Fi Direct)是Wi-Fi聯盟(Wi-Fi Alliance)所發展認證的一種點對點連線技術,允許二無線通訊裝置在不透過中繼裝置(例如無線網路存取點(Access Point)、路由器(Router)、集線器(Hub)等等)的情形下相互連線。目前無線直連協定(Wi-Fi Direct Protocol)是架構在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所訂定之802.11規範下,此協定制定了非中繼無線通訊裝置間建立點對點連線的各項步驟,包含:裝置發現程序(Device Discovery Procedure),用來使無線通訊裝置互相發現;群組形成程序(Group Formation Procedure)中的群組擁有者之協商(Group Owner Negotiation, 簡稱GO Negotiation),用來決定無線通訊裝置間的主從角色;以及群組形成程序中的供應步驟(Provisioning),用來使無線通訊裝置交換配對機制。種種繁雜的流程使得無線直連的連線過程複雜,失敗率高,也犧牲了連線速度,因此難以提供友善的使用者體驗。
承上所述,於無線直連協定中,裝置發現程序包含聆聽階段(Listen State)、掃描階段(Scan State)與尋找階段(Find Phase)。聆聽階段使無線通訊裝置進入可被發現(Discoverable)的狀態,以2.4G的頻段為例,無線直連協定規定此頻段中的無線通道1、6、11為社交通道(Social Channel),無線通訊裝置應在此三個通道中選擇其中為一為自己的社交通道,並於聆聽階段中定期地從目前通道到社交通道等待其他無線通訊裝置的呼叫和詢問。掃描階段使無線通訊裝置至頻段中的每一通道搜尋是否有可連線的無線通訊裝置,除包含一般802.11協定的掃描流程,也包含了搜索支援無線直連協定之裝置的能力。尋找階段則允許無線通訊裝置切換到社交通道,尋找可以配對連線的其他無線通訊裝置。因此,當無線通訊裝置進入裝置發現程序時,會在上述三個階段切換,此一系列之行為複雜,且有意互連的二無線通訊裝置有可能因彼此的跳頻切換,而錯失了找到對方的機會,即便二無線通訊裝置成功配對,從裝置發現程序到點對點傳輸之間的跳頻行為仍會造成無線通訊裝置的連線不穩定,或耗費時間在建立原有的連線或新的連線。
此外,關於群組形成程序中的群組擁有者之協商,無線直連協定制定了以三道封包之交換來決定主從架構的機制,此三道封包分別是群組擁有者之協商詢問(GO Negotiation Request)、群組擁有者之協商回應(GO Negotiation Response)以及群組擁有者之協商確認(GO Negotiation Confirmation),更詳細地說,無線通訊裝置是藉由帶有群組擁有者之意願資訊(GO intent)的封包來告知互聯裝置自身作為群組擁有者(主從架構中的主動裝置(Master)角色)的意向,意願較高者即成為群組擁有者,若意願相同,則會有一個隨機的平局決勝(Tie Breaker)機制作為仲裁者,但若雙方成為群組擁有者的意願都以最高值宣告,代表雙方都不願妥協,則協商破局,無法建立連線。上述協商機制必須經過三道封包之互換方能決定主從,但在無線傳輸環境不佳導致封包互換之過程有遺漏或重傳時,此協商機制會耗費相當長的連線時間或以連線失敗收場,而在二互聯裝置同時宣告最高的群組擁有者之意願時,此協商機制亦無法避免協商破局,造成連線失敗。
更多關於無線直連協定的細節請參閱Wi-Fi聯盟之標準規範。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出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以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簡化無線通訊裝置之點對點連線過程,並避免主從協商破局所導致的連線失敗。
本發明提出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符合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802.11規範,用來被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該無線通訊裝置之一實施例包含:一控制電路;一傳送電路;以及一接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用來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包含一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所述傳送電路用來依據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廣播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述接收電路則用來於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廣播後首次接收來自於一第一連線端之一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包含一第一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其與該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相關。因此,該無線通訊裝置可依據該第一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相對於該第一連線端做為一主動裝置或一從動裝置,並與該第一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且前述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之產生未依據該第一連線端之任何從屬資訊。
本發明另提出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符合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協會802.11規範,用來主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該無線通訊裝置之一實施例包含:一接收電路;一控制電路;以及一傳送電路。所述接收電路用來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之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未包含該無線通訊裝置之從屬資訊。所述控制電路用來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包含之一第二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二連線端是一主動裝置或一從動裝置,並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所述傳送電路則用來依據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發送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至該第二連線端。藉此,該無線通訊裝置得以與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本發明進一步提出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方法,是由本發明之無線通訊裝置或其等效裝置來執行。該無線通訊方法之一實施例包含:一被動連線步驟,用來被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及/或一主動連線步驟,用來主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所述被動連線步驟包含:廣播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接收來自於一第一連線端之一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依據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令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一連線端做為一主動裝置或一從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一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其中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產生未依據該第一連線端之任何從屬資訊,且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與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相關。所述主動連線步驟包含: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之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令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二連線端做為該主動或從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其中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未包含該無線通訊裝置之從屬資訊。
有關本發明的特徵、實作與功效,茲配合圖式作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說明內容之技術用語是參照本技術領域之習慣用語,如本說明書對部分用語有加以說明或定義,該部分用語之解釋應以本說明書之說明或定義為準。
本發明包含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該裝置與方法符合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之802.11規範(例如IEEE 802.11a、802.11g、802.11n、802.11ac等規範或其相容規範的至少其中之一),能夠簡化並加快無線通訊裝置之點對點連線過程,並能避免主從協商破局所導致的連線失敗。本發明可應用於一積體電路(例如一無線通訊積體電路)或一終端產品(例如一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電子產品),且在實施為可能的前提下,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依本說明書之揭露選擇等效之元件來實現本發明。由於本發明之裝置所包含之部分元件單獨而言可能為已知元件,因此在不影響該裝置發明之充分揭露及可實施性的前提下,以下說明對於已知元件的細節將予以節略。另外,本發明之方法可以是軟體及/或韌體之形式,並可藉由本發明之裝置或其等效裝置來執行。再者,於實施為可能的前提下,本技術領域人士可依本發明之揭露內容及自身的需求選擇性地實施任一實施例之部分或全部技術特徵,或者選擇性地實施複數個實施例之部分或全部技術特徵之組合,藉此增加實施本發明的彈性。
為簡化連線過程及避免協商失敗,本發明令一被連線端在未針對特定接收對象下廣播一點對點連線封包,並令一連線端接收該點對點連線封包後依據該封包逕行決定主從角色,隨後再回應該被連線端以完成點對點連線。倘若連線端收到複數個不同被連線端所廣播的點對點連線封包,則連線端會依據該些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所對應之優先順位或所指示的傳輸速率來決定與該些被連線端的其中之一形成點對點連線,當然,在所有被連線端均不符條件的情形下,連線端也可以不形成任何點對點連線。所述被連線端是指無法主動確定是否連線的無線裝置,相對地,連線端是指可以主動確定是否連線的無線裝置,被連線端與連線端於本發明中均為符合IEEE 802.11規範之無線通訊裝置,例如是筆記型電腦、手持式行動裝置(例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固定式通訊裝置(例如桌上型電腦、可連網電視等)或上述裝置之無線通訊電路等。
圖1是本發明之無線通訊裝置做為被連線端時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之無線通訊裝置100包含:一控制電路110;一傳送電路120;以及一接收電路130。所述控制電路110用來於一被動連線設定下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該訊息之產生未依據任何已知對象的從屬資訊(例如點對點連線要求或其相關資訊),或說並非用來回應任何已知對象,且該訊息的內容包含一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該資訊可以是一數值(例如0到15之間的數值),也可以是進行連線的雙方均能辨識的代碼或資料。所述傳送電路120用來於被動連線設定下依據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經由天線AT廣播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該封包當然包含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且該廣播未針對特定接收對象(包含下述之第一連線端),亦即非用來回應任何特定對象。所述接收電路130用來於該被動連線設定下在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廣播後經由天線AT首次接收來自於一第一連線端140的一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該回應包含一第一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該資訊是進行連線的雙方均能辨識的數值、代碼或資料,用來告知本地端(即無線通訊裝置100)應扮演一主動裝置(Master)或一從動裝置(Slave)。進一步而言,第一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與前述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相關,亦即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例如成為群組擁有者的意願高低、平局仲裁方式等)會影響第一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的內容,而無線通訊裝置100在接收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後,會相對於第一連線端140扮演一主動或從動裝置,並與第一連線端140形成點對點連線,通常來說,身為主動裝置可以決定點對點傳輸之通道,便於在不跳頻的前提下維持原來的連線(例如與無線存取點之連線)以及進行點對點連線,同時間從動裝置可能需要透過跳頻才能維持原來的連線以及進行點對點連線,當然,主動裝置也可以決定透過跳頻來建立點對點連線。
承上所述,在建立點對點連線的過程中,無線通訊裝置100可無需跳頻,亦即不必切換至無線直連協定(Wi-Fi Direct Protocol)所規定之社交通道即能廣播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與接收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當然無線通訊裝置100也可選擇所有可得通道(可包含或排除無線直連協定之社交通道)的其中之一來廣播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與接收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舉例來說,無線通訊裝置100原本是經由一第一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與其它無線通訊裝置(例如無線存取點(Access Point, AP))進行連線,因此傳送電路120可直接經由該第一頻率之通道廣播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待第一連線端140於該第一頻率之通道收到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並據以回應後,接收電路130便可經由該第一頻率之通道接收來自於第一連線端的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接著若無線通訊裝置100依據該回應扮演主動裝置,可經由該第一頻率之通道或所有可得通道的其中之一來與第一連線端140形成點對點連線,但若無線通訊裝置100依據該回應扮演從動裝置,則會依據第一連線端140之要求經由該第一頻率之通道或其它頻率之通道形成點對點連線。
除作為被連線端外,無線通訊裝置100亦可做為一連線端,以主動地到各頻率之通道來接收其它無線通訊裝置所廣播之點對點連線封包。舉例來說,如圖2所示,接收電路130可於一主動連線設定下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210的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並非針對無線通訊裝置100而發送,亦即未包含無線通訊裝置100之從屬資訊(例如網際網路協定位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IP Address)、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 MAC Address)、服務組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 SSID)等),或說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是一廣播封包。控制電路110可於該主動連線設定下依據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包含之一第二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如同前述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之數值、代碼或資料)來直接決定無線通訊裝置100相對於第二連線端210是主動或從動裝置,並據以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換言之,無線通訊裝置100無需與第二連線端210進行封包交換即能逕行決定雙方的主從關係。傳送電路120則可於該主動連線設定下依據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發送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至第二連線端210。簡言之,此處做為連線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類似前述第一連線端140,而第二連線端210類似前述做為被連線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
請注意,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同時與複數個無線通訊裝置保持點對點連線,此時無線通訊裝置100之角色可均為被連線端或連線端,也可分別為被連線端與連線端,所有點對點連線通道可能為同一無線傳輸通道,也可能為不同無線傳輸通道。另請注意,前述被動與主動連線設定分別指無線通訊裝置100扮演被連線端與連線端時的軟硬體設定(包含參數、指令、程式碼及/或硬體連接或邏輯關係等),用來使無線通訊裝置100實現本發明,換言之,本領域人士可依本發明之揭露及手上的軟硬體資源來實現該些設定。
請繼續參閱圖2,做為連線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可依據前述主動連線設定決定是否與被連線端形成連線,舉例來說,控制電路110於主動連線設定下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來決定無線通訊裝置100是否與第二連線端210形成點對點連線,亦即若該傳輸距離估測指出第二連線端在一或複數個被連線端中距離無線通訊裝置100最近或符合一距離條件(例如達到一參考值),無線通訊裝置100即可與第二連線端210形成點對點連線;另舉例而言,控制電路110於主動連線設定下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優先順位(亦即視第二連線端210在一或複數個被連線端中是否為最高優先順位或滿足優先順位門檻之連線對象)來決定無線通訊裝置100是否與第二連線端210形成點對點連線。另外,本實施例中,控制電路110是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訊號強度來得到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然而於其它替代實施例中,控制電路110可依回應時間(例如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發送時間與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接收時間的時距)、訊號品質(例如訊號雜訊比、位元錯誤率、重傳次數等已知的品質指標)等來完成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再者,本實施例中,控制電路110藉由比較該第二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與另一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其可等同或不等同於前述之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是主動或從動裝置,而當二意願資訊相當時,控制電路110可藉由一預設仲裁機制來決定主從關係,例如一律令連線或被連線端為主動裝置、或隨機令連線或被連線端為主動裝置、或依無線通訊裝置100之目前的傳輸需求來決定,凡此種種及其均等變化均屬本發明欲保護之範疇。
請參閱圖3,做為連線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可能會同時接收複數個被連線端所廣播之點對點連線封包,並需據以選出一被連線端做為連線對象。舉例來說,接收電路130除接收前述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外,進一步接收來自一第三連線端310之一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此時控制電路110會於主動連線設定下依據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先順位或傳輸速率等來決定無線通訊裝置100與第二連線端210或第三連線端310形成點對點連線,更明確地說,若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於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優先順位高於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優先順位、或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速率符合無線通訊裝置100之傳輸速率(例如二者均能以高於第三連線端之傳輸速率的速率來進行連線或均需以低於第三連線端之傳輸速率的速率來進行連線),控制電路110即決定無線通訊裝置100應與該第二連線端210形成點對點連線。另外,如前所述,控制電路110可依據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訊號強度、回應時間或訊號品質來得到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
請繼續參閱圖3,做為連線端的無線通訊裝置100可能透過通道切換來尋找被連線端。舉例來說,無線通訊裝置100原本於第一或第二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進行連線,但為尋找可點對點連線之被連線端,無線通訊裝置100可先在第一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或切換至第二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來透過接收電路130接收前述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接著再切換至第三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以透過接收電路130來接收前述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藉此發現被連線端(即第二與第三連線端),然而,最終用來進行點對點連線之通道是由做為主動裝置之連線端或被連線端來決定。
請注意,圖1與圖2之實施例可獨立或合併實施,亦即無線通訊裝置100可支援本發明之連線端與被連線端的功能,或僅支援其中之一。另外,本說明書所提及之「主動」與「被動」分別指建立點對點連線之決定權操之在己與操之在人。再者,考慮到部分連線成員可能未採用本發明之技術,因此無論無線通訊裝置100做為連線端或被連線端,當無線通訊裝置100無法經由本發明完成點對點連線時,例如無法於一預定時間內或一預定嘗試次數內完成點對點連線,無線通訊裝置100可改採既有的無線直連連線方式,或者輪流採用本發明與既有方式,以求完成連線。
除前述裝置發明外,本發明另揭露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方法,是由本發明之無線通訊裝置或其等效裝置來執行。本方法之一實施例包含一被動連線步驟及/或一主動連線步驟,所述被動連線步驟如圖4所示,用來被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包含: 步驟S410:廣播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本步驟未針對特定接收對象(包含下述之第一連線端),或說非用來回應任何特定對象,且本步驟可由圖1之傳送電路120或其等效電路來執行。 步驟S420:於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廣播後,首次成功接收來自於一第一連線端之一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其與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相關,或說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內容會影響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之內容。本步驟可由圖1之接收電路130或其等效電路來執行。 步驟S430:依據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令本地端無線通訊裝置(即執行本發明之裝置)相對於第一連線端做為主動或從動裝置。本步驟可由圖1之控制電路110或其等效電路來執行。 步驟S440:與第一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本步驟可由圖1之無線通訊裝置100或其等效裝置來執行。
另外,所述主動連線步驟如圖5所示,包含: 步驟510: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之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其未包含本地端無線通訊裝置(即執行本發明之裝置)之從屬資訊,更精確地說,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非針對本地端無線通訊裝置而發,或說該封包是一廣播封包。本步驟可由圖2之接收電路130或其等效電路來執行。 步驟520: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令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二連線端做為主動或從動裝置。本步驟可由圖2之控制電路110或其等效電路來執行。 步驟S530:與該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本步驟可由圖2之無線通訊裝置100來執行。
由於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依前揭裝置發明之實施例來瞭解本方法發明之實施例的細節與變化,更明確地說,前述裝置發明之技術特徵均可合理應用於本方法發明中,因此,在不影響本方法發明之揭露要求與可實施性的前提下,重複及冗餘之說明在此予以節略。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無需經由無線直連協定的社交通道即能建立點對點連線,並能由連線端直接決定互聯雙方的主從關係,因此,本發明不但簡化且加快了點對點連線過程,能夠減少跳頻所產生的連線不穩或時間浪費,並能避免主從協商破局所導致的連線失敗。
雖然本發明之實施例如上所述,然而該些實施例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本發明之明示或隱含之內容對本發明之技術特徵施以變化,凡此種種變化均可能屬於本發明所尋求之專利保護範疇,換言之,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無線通訊裝置
110‧‧‧控制電路
120‧‧‧傳送電路
130‧‧‧接收電路
140‧‧‧第一連線端
210‧‧‧第二連線端
310‧‧‧第三連線端
AT‧‧‧天線
S410‧‧‧廣播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其未針對特定接收對象
S420‧‧‧接收來自於一第一連線端之一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其與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相關
S430‧‧‧依據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令本地端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第一連線端做為主動或從動裝置
S440‧‧‧與第一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S510‧‧‧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其未包含本地端無線通訊裝置的從屬資訊
S520‧‧‧依據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令本地端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第二連線端做為主動或從動裝置
S530‧‧‧與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圖1是本發明之無線通訊裝置用來被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之無線通訊裝置用來主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是基於圖2之實施例之一實施樣態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被動連線步驟的一實施例的流程圖;以及 圖5是本發明之無線通訊方法之主動連線步驟的一實施例的流程圖。
100‧‧‧無線通訊裝置
110‧‧‧控制電路
120‧‧‧傳送電路
130‧‧‧接收電路
140‧‧‧第一連線端
AT‧‧‧天線

Claims (20)

  1. 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符合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802.11規範,用來被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包含: 一控制電路,用來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包含一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 一傳送電路,用來依據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廣播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以及 一接收電路,用來於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廣播後首次接收來自於一第一連線端之一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包含一第一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其與該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相關, 其中該無線通訊裝置用來依據該第一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決定資訊相對於該第一連線端做為一主動裝置或一從動裝置,並與該第一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且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訊息之產生未依據該第一連線端之任何從屬資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傳送電路透過一無線傳輸通道廣播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該接收電路透過該無線傳輸通道接收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且該無線傳輸通道非屬無線直連協定(Wi-Fi Direct Protocol)之社交通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進一步用來主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此時該接收電路用來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之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該控制電路用來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包含之一第二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二連線端是該主動或從動裝置,並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以及該傳送電路用來依據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發送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至該第二連線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於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先順位或傳輸速率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是否與該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訊號強度、回應時間或訊號品質來得到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藉由比較該第二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與另一本地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二連線端是該主動或從動裝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進一步用來主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此時該接收電路用來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之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以及來自於一第三連線端之一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以及該控制電路依據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先順位或連線速率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或第三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若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於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優先順位高於該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優先順位、或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指示之傳輸速率符合該無線通訊裝置之傳輸速率,該控制電路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若該控制電路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該控制電路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包含之一第二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二連線端是該主動或從動裝置,並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以及該傳送電路依據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發送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至該第二連線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依據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訊號強度、回應時間或訊號品質來得到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
  11. 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符合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802.11規範,用來主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包含: 一接收電路,用來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之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未包含該無線通訊裝置之從屬資訊; 一控制電路,用來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包含之一第二連線端群組擁有者意願資訊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二連線端是一主動裝置或一從動裝置,並產生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以及 一傳送電路,用來依據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訊息發送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至該第二連線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接收電路進一步用來接收來自於一第三連線端之一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以及該控制電路進一步用來依據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先順位或傳輸速率來令該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於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優先順位高於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優先順位、或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所指示之傳輸速率符合該無線通訊裝置之傳輸速率。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依據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訊號強度、回應時間或訊號品質來得到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接收電路經由一第二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接收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並經由一第三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接收該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
  16. 一種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方法,係由一符合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802.11規範的無線通訊裝置來執行,包含: 一被動連線步驟,用來被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包含:廣播一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接收來自於一第一連線端之一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依據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令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一連線端做為一主動裝置或一從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一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其中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產生未依據該第一連線端之任何從屬資訊,且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與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相關;及/或 一主動連線步驟,用來主動地建立點對點連線,包含:接收來自於一第二連線端之一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依據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令該無線通訊裝置相對於該第二連線端做為該主動或從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其中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未包含該無線通訊裝置之從屬資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廣播該本地端點對點連線封包與接收該第一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回應之步驟均透過同一無線傳輸通道來進行,且該無線傳輸通道非屬無線直連協定之社交通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主動連線步驟進一步包含:接收來自於一第三連線端之一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以及依據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先順位或傳輸速率來決定該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連線端形成點對點連線。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主動連線步驟進一步包含:依據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訊號強度、回應時間或訊號品質來得到該第二與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且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優於該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之傳輸距離估測。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主動連線步驟經由一第二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接收該第二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並經由一第三頻率之無線傳輸通道接收該第三連線端點對點連線封包。
TW103120631A 2014-01-23 2014-06-13 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TWI5337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0631A TWI533741B (zh) 2014-01-23 2014-06-13 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CN201410455229.4A CN104812090B (zh) 2014-01-23 2014-09-09 支持点对点联机的无线通信装置与方法
US14/602,691 US9565709B2 (en) 2014-01-23 2015-01-22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capable of peer-to-peer interconnec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2425 2014-01-23
TW103120631A TWI533741B (zh) 2014-01-23 2014-06-13 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1145A true TW201531145A (zh) 2015-08-01
TWI533741B TWI533741B (zh) 2016-05-11

Family

ID=53546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0631A TWI533741B (zh) 2014-01-23 2014-06-13 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65709B2 (zh)
CN (1) CN104812090B (zh)
TW (1) TWI5337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78044B2 (en) * 2014-08-08 2019-04-30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and managing communication on dedicated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10098168B2 (en) 2014-12-08 2018-10-09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datapath
US10455401B2 (en) 2015-02-24 2019-10-22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datapath—reciprocation and coexistence
US10212574B2 (en) * 2015-03-20 2019-02-19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datapath—base scheduling, scheduler rank, and further service discovery
US10893083B2 (en) 2015-05-25 2021-01-12 Apple Inc.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datapath—scheduling, scheduler rank, and pre-datapath operation triggering
JP2017192068A (ja) * 2016-04-14 2017-10-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8923819B (zh) * 2017-04-24 2020-04-21 广东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连接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JP7155000B2 (ja) * 2018-12-27 2022-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11107468B2 (en) * 2019-03-27 2021-08-31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context-based communications
CN110035399B (zh) * 2019-04-18 2021-09-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消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9802B2 (ja) * 2009-11-13 2014-06-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10225305A1 (en) * 2010-03-10 2011-09-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group owner intent
US8831676B2 (en) * 2010-11-05 2014-09-09 Blackberry Limite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US8824437B2 (en) 2011-03-02 2014-09-02 Ricoh Company,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nd updating access point
US20120233266A1 (en) * 2011-03-11 2012-09-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er-to-peer group with renegotiation of group owner
US20130111041A1 (en) * 2011-10-28 2013-05-02 Banavara Madhusudan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with a user device
KR101849925B1 (ko) * 2012-02-24 2018-04-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디바이스 탐색 방법 및 장치
KR20130107617A (ko) 2012-03-22 2013-10-02 주식회사 팬택 무선 통신 단말 및 이를 무선 직접 접속 통신 그룹의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WO2014010962A1 (en) * 2012-07-11 2014-01-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cheme for device discovery and p2p group formation
WO2014051399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fidelity direct(wfd) connection in a wfd network environment
US8917708B2 (en) * 2012-09-28 2014-12-23 Intel Corporation Discovery and operation of hybrid wireless wide area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9301127B2 (en) * 2013-02-06 2016-03-29 Blackberry Limited Persistent network negotiation for peer to peer devices
KR102133846B1 (ko) * 2013-03-12 2020-07-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직접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투피 그룹 형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12090A (zh) 2015-07-29
CN104812090B (zh) 2018-05-04
TWI533741B (zh) 2016-05-11
US9565709B2 (en) 2017-02-07
US20150208455A1 (en) 2015-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3741B (zh) 支援點對點連線之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US9497788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5821390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337693B1 (ko) 무선 모바일 디스플레이 디지털 인터페이스 멀티캐스트 환경에서의 충돌을 회피 및 해결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1102702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network clusters between networked devices
KR20180026407A (ko) 서비스 발견 및 토폴로지 관리
US10764805B2 (en) Signal strength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evice
WO2015175115A1 (en) Establishing reliable routes without expensive mesh peering
JP2017517972A (ja) 選択的な接続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EP279599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peer-to-peer (p2p) wireless connections between devices
JP2016506696A (ja) ネットワークにアクセス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4525208A (ja) 拡張サービスセットを通じた直接リンク設定
JP6377761B2 (ja) ネイバーアウェア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独立基本サービスセットに基づくデータ経路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A3065414A1 (en) Measurement gap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terminal and system
WO2014183617A1 (zh) 一种中继节点的发现方法及装置
US10506501B2 (en) Service discovery method and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20108131A (ja) 端末、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639351B (zh) 透過探索探子來探索Wi-Fi直接服務
WO2016131195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22183350A1 (zh) 物联网设备配网方法、终端设备和物联网设备
EP3796595B1 (en) Dect network clustering system and clustering method
US8305976B1 (en) Effici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ntry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TWI650026B (zh)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irst device and second device
EP3905736A1 (en) Device discovery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WO2016168978A1 (zh) 一种资源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