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7702A -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 Google Patents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7702A
TW201527702A TW103101343A TW103101343A TW201527702A TW 201527702 A TW201527702 A TW 201527702A TW 103101343 A TW103101343 A TW 103101343A TW 103101343 A TW103101343 A TW 103101343A TW 201527702 A TW201527702 A TW 2015277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fan
middle portion
fi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1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un-Ming Wu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1013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27702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7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7702A/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該散熱模組係包括一熱管結構、複數散熱鰭片及一風扇,該熱管結構係具有一第一端及第二端與一中段部;其中該第一端及第二端均係為吸熱部(區),而該中段部則為一散熱部(區),該散熱部係從該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且其上得設有所述散熱鰭片,該風扇係對應設置於該熱管之散熱部,且相對該等散熱鰭片;透過本發明此設計,得可有效達到節省成本及大幅提升熱傳效率。

Description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散熱模組,尤指一種兼具有達到節省成本及提升散熱效率的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一般而言,消費性電子產品內設有熱管以及散熱模組,熱管用來將消費性電子產品內部的電子元件於運轉時,將所產生的熱量傳導至散熱模組的散熱鰭片上,接著透過散熱模組之風扇主動得便可將外界空氣吹送至上述之散熱鰭片,藉以將傳導至散熱鰭片的熱量利用熱對流效應將熱量散逸至周圍環境。
  然而目前散熱模組之熱管與散熱鰭片的配置往往受到外型的限制,導致熱管接觸散熱鰭片的區域過小,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通常是將散熱鰭片以斜線的方式與熱管一端搭接,但在增加了熱管與散熱鰭片的傳導面積後,卻造成風扇扇葉與散熱鰭片之間距不一,如此一來便會造成空氣於流動時產生紊流,因而發出較大之噪音而影響產品品質,以及風阻高。
  另外,由於一般習知散熱模組之熱管的尾端(冷凝區)是搭接在散熱鰭片上,其頭端(蒸發區)則向外延伸與一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或繪圖晶片)相貼設或接觸,所以當熱管的頭端吸附該發熱元件產生的熱量後,會將熱量傳送給該熱管的尾端,該熱管的尾端則會將接收的熱量傳導到其上所設的散熱鰭片,並藉由散熱鰭片向外擴散散熱,雖習知具熱管之散熱模組可達到散熱的效果,但其整體散熱效果明顯不彰,因為該熱管之尾端係為熱傳效率最差之部位,由於該熱管因先天結構設計上的因素,其內部的工作流體於汽液相變化時容易滯留於熱管之最尾端處形成散熱之無效端(部)(即該熱量無法傳遞至熱管最尾端或冷卻的工作流體停滯該處不回流至蒸發端(頭端),致形成無效端),所以實際上熱管的尾端(冷凝區)並無法很有效將熱量傳導至散熱鰭片上,故導致熱傳效率低,且散熱效能實亦不佳。
此外,若所述熱管呈非水平放置,使該熱管之末(尾)端位於下方,其前(頭)端位於上方,使得會讓滯留於熱管之末(尾)端內的工作流體受到重力方向的關係,而造成無法回流到熱管的前(頭)端(即蒸發區)。
以上所述習知具有下列之缺點:
1.無法降低風阻,而導致無法降低噪音。
2.成本提高。
3.熱管末端會形成所謂的無效端,而導致熱傳效率不佳及散熱效果不佳。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案之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爰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提升熱傳效率,進而得改善熱管之無效端無傳熱效能的熱管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節省成本的熱管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大幅提升熱傳效率,進而得改善熱管之無效端產生的散熱模組。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節省成本及散熱效果佳的散熱模組。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散熱鰭片能輕易搭配風扇的出風角度,以有效達到最低風阻,進而有效提升風扇的出風量及降低噪音之效果的散熱模組。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熱管結構,係包括一管體,該管體係分別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該第一端及第二端皆係為吸熱部(區)用以與發熱源接觸,其中該管體之第一端係相鄰對應的第二端,該中段部則為散熱部(或稱為散熱區),其係從該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並界定一容置空間;透過本發明此熱管結構的設計,得有效達到節省成本及提升熱傳效率,進而還有效達到零無效端的效果。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散熱模組,係包括一熱管結構、複數散熱鰭片及一風扇,該熱管結構係包含一管體,該管體具有一第一端(或稱為第一吸熱端)、一第二端(或稱為第二吸熱端)及一中段部,該第一端係為該熱管之其前端,其相鄰對應的第二端,該第二端係為該熱管的末端,且該第一、二端均係為一吸熱部,該中段部則被定義為一散熱部,該中段部(即散熱部)係從該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並界定一容置空間,該等散熱鰭片係設於該管體之中段部上,且其彼此之間界定一散熱通道,該風扇係對應設置於該管體之散熱部(即中段部),且其具有至少一入風側及一出風側,該出風側係連通相對該等散熱通道;透過本發明此設計,得有效降低熱管無效端的產生以提升熱傳效率及節省成本,進而還可有效提升風扇的出風量及降低噪音的效果者。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散熱模組,係包括一熱管結構、複數散熱鰭片及一風扇,該熱管結構係包含一管體,該管體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熱端及一中段部,該第一端係為該管體之其前端,該第二端係為該管體的末端,且該第一、二端係為一吸熱部,該中段部為一散熱部,該中段部可係為依散熱部從該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並界定一容置空間,該等散熱鰭片彼此之間界定一散熱通道,而所述風扇係對應設置於該管體的中段部,且其具有至少一入風側、一出風側、一上蓋及一導熱下蓋,該導熱下蓋一側係貼設於相對該散熱部(即中段部)一側上,且與相對該上蓋共同界定一連通該入風側與出風側之容設空間,該容設空間內容設有一扇輪及相鄰該出風側處之該等散熱鰭片,並該入風側係選擇開設於該上蓋及或該導熱下蓋的中央處,該出風側則開設在該風扇的一側邊上,且對應該等散熱通道;透過本發明此設計,得有效降低熱管無效端的產生,以大幅提升熱傳效率及節省成本,進而還有效提升風扇的出風量及降低噪音的效果者。
1‧‧‧熱管結構
10‧‧‧管體
101‧‧‧第一端
102‧‧‧第二端
111‧‧‧吸熱部
104‧‧‧中段部
112‧‧‧散熱部
113‧‧‧容置空間
115‧‧‧毛細結構
2、5‧‧‧散熱模組
21、51‧‧‧風扇
211、511‧‧‧入風側
213、513‧‧‧出風側
214、514‧‧‧上蓋
215‧‧‧下蓋
515‧‧‧導熱下蓋
216、516‧‧‧容設空間
217、517‧‧‧扇輪
23、53‧‧‧散熱鰭片
231、531‧‧‧散熱通道
3‧‧‧導熱件
31‧‧‧固定臂
4‧‧‧發熱元件
第1A圖係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第1B圖係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面立體示意圖;
第1C圖係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另一立體示意圖;
第1D圖係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另一立體示意圖;
第2A圖係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實施態樣示意圖;
第2B圖係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態樣示意圖;
第3A圖係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3B圖係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3C圖係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3D圖係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另一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4A圖係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4B圖係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5圖係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6A圖係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面立體示意圖;
第6B圖係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局部剖面立體示意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另一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8A圖係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實施態樣示意圖;
第8B圖係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態樣示意圖;
第9A圖係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9B圖係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10A圖係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10B圖係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另一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11圖係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實施態樣示意圖;
第12A圖係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12B圖係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13A圖係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13B圖係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另一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14圖係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實施態樣示意圖。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請參閱第1A、1B圖示,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該熱管結構1係包括一管體10,該管體10於該較佳實施例係採取以扁平管體10(即扁平熱管)做說明書,但並不侷限於此,於實際實施時,使用者可以根據電子產品(如移動裝置)內的擺設空間及熱傳效率的需求,設計改變該管體10之形狀,如參閱第1C圖示,該管體10為一大致呈D字狀的管體10(即D型熱管),或參閱第1D圖示,該管體10為一圓型的管體10(即圓型熱管),合先陳明。
  前述管體10內填充有一工作流體(圖中未示出),該管體10具有一第一端101、一第二端102、一中段部104及至少一毛細結構115,該毛細結構115於該較佳實施例係可選擇以燒結粉末體做說明(當然本發明亦可為選擇其他毛細結構諸如溝槽、金屬編織網、鍍膜、多孔隙結構體等之其一或任二以上之加總來實施),其係形成在該管體10的內壁表面,前述第一端101(或可稱為第一吸熱端)係為該管體10的其前(頭)端,其相鄰對應的第二端102(或可稱為第二吸熱端),該第二端102則為該管體10的末(尾)端,換言之,就是該管體10的前端係相鄰平行相對該管體10的末端;並前述第一、二端101、102皆為一吸熱部111(或可稱為吸熱區)。
  於該較佳實施例中該吸熱部111係直接緊貼設在一發熱元件4(如中央處理器、繪圖晶片或南北橋晶片)上做說明(如第2A圖示),但並不侷限於此,於本發明實際實施時,亦可如第2B圖示,該吸熱部111亦可與一導熱件3的一側相貼設,該導熱件3的另一側則貼設相對該發熱元件4,以藉由該導熱件3吸附發熱元件4的熱量並傳導給吸熱部111;並該導熱件3具有複數固定臂31,該等固定臂31係從該導熱件3的兩相對側邊向外凸伸構成的,其用以供相對的複數固定件(圖中未示)穿過該等固定臂31上具有的穿孔,以固定在放置所述發熱元件4的一基板(圖中未示)上。
  所以透過該管體10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即該管體10之前端與其末端)係可令本發明處於(或維持)持續吸熱(蒸發)運作,因此得可達到改善習知熱管因先天因素的問題致造成其一端產生無效端的情事,而造成熱傳效能降低,因此透過本發明之此種設計,得以有效大幅提升熱傳效率,進而還能有效達到提升抗重力方向的散熱功率,例如當管體10呈非水平放置,該第一、二端101、102位於上方,該中段部104(即散熱部112)位於下方,因本發明之管體10為零無效端的設計(即單一熱管之兩端均為吸熱端或吸熱部),有效讓中段部104內的工作流體可抗重力藉由該管體10內壁的毛細結構115迅速回流到該第一、二端101、102(即該管體10的前端及其末端)上。
  此外,藉由本發明係為單一隻熱管結構1設計,能有效改善習知技術需兩隻或兩以上熱管來使用才能達到的效能,藉以有效達到節省成本的效果。
  續參閱第2A圖示,前述中段部104係為一散熱部(區)112,該中段部104係從該第一端101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102,換言之,就是該第一、二端101、102與中段部104係為一體成型之單一熱管,並該中段部104界定一大致呈圓狀之容置空間113,所以當第一、二端101、102為所述吸熱區(即吸熱部111)吸附相對該發熱元件4熱源時,該吸熱部111會將吸附熱量,迅速的傳送到該散熱部112 (即中段部104)上。
  因此,藉由本發明之所述第一、二端101、102彼此相鄰以構成一吸熱區(即吸熱部111),以及該中段部104從該第一端101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102的整體結構設計,使得有效提升熱傳效率,以解決熱管的無效端的產生,加速熱傳效率,進而還有效節省成本及提升抗重力方向的散熱功率。
  請參閱第3A、3B圖示,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組合與分解立體示意圖,並輔以參閱第2A、2B圖示;該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其功效大致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故不在重新贅述,其兩者差異處在於:前述管體10之中段部104上設有複數散熱鰭片23,該等散熱鰭片23係緊貼設在相對該管體10之中段部104的一側上,亦即該散熱端104的至少一側上可局部或連續環設有散熱鰭片23,當然亦可限制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該等散熱鰭片23,並於該較佳實施係為該中段部104的一側上36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複數散熱鰭片23做說明,但並不侷限於此;於具體實施時,使用者可以根據散熱效果的需求,設計調整該等散熱鰭片23於該中段部104一側上連續排列設置多大涵蓋範圍,如第3C、3D圖示,將該中段部104的一側上18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複數散熱鰭片23。
  該等散熱鰭片23彼此之間界定有一散熱通道231,該散熱通道231係用以供流體流動通過,所以當該第一、二端101、102(即管體10之前端與其末端)為所述吸熱部111(或稱為所述吸熱區)吸附相對該發熱元件4時,該吸熱部111會將吸附到發熱元件4產生的熱量,迅速傳送到該散熱部112 (即中段部104)上,然後透過所述散熱部112將吸收的熱量傳導到其上的複數散熱鰭片23,令該等散熱鰭片23將接收的熱量迅速向外擴散散熱,故透過散熱部112的整段區域可有效供複數散熱鰭片23設置,以有效增加整體散熱面積,令散熱部112 (即中段部104)其上的複數散熱鰭片23具有一較大散熱面積將熱量散發出去。
  請參閱第4A、5圖示,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分解與組合立體示意圖;該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其功效大致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故不在重新贅述,主要是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熱管結構1應用於一散熱模組2上,亦即前述散熱模組2包括一熱管結構1、複數散熱鰭片23及一風扇21,其中該較佳實施例之熱管結構1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熱管結構1相同,在此將不重新贅述。
  而該等散熱鰭片23係設於該管體10之中段部104一側上,亦即該中段部104的一側上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該等散熱鰭片23,並於該較佳實施係為該中段部104的一側上36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複數散熱鰭片23做說明(如第5圖示),但並不侷限於此;於具體實施時,使用者可以根據散熱效果的需求,設計調整該等散熱鰭片23於該中段部104一側上連續排列設置多大涵蓋範圍,如第7圖示,將該中段部104的一側上18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複數散熱鰭片23,故透過散熱部112的整段區域可有效供複數散熱鰭片23設置,以有效增加整體散熱面積,令散熱部112 (中段部104)其上的複數散熱鰭片23具有一較大散熱面積將熱量散發出去。
  複數散熱鰭片23彼此之間界定有一散熱通道231,該散熱通道231係用以供流體流動通過;而前述風扇21係為一離心式風扇,其對應設置於該管體10的中段部104,亦即該風扇21係對應設於該中段部104一側上,且位於該容置空間113上方處,且該風扇21具有至少一入風側211、一出風側213、一上蓋214及一相對該上蓋214的下蓋215,該上蓋214與下蓋215界定一連通該入風側211及出風側213之容設空間216,該容設空間216係用以容設供所述風扇21具有的一扇輪217,其中前述上蓋214於該較佳實施例係以焊接方式在相對的散熱鰭片23上做說明,但於具體實施時,上蓋214也可選擇用螺鎖或卡扣等方式與相對該下蓋215相結合一起。並於該較佳實施例之離心式風扇選出兩種態樣:
  其中第一種態樣為如第4A、5、6A圖示,入風側211與出風側213分別係以1個入風側211與1個出風側213做說明;亦即前述入風側211係開設在該風扇的上蓋214之中央處,該出風側213則開設在該風扇21的一側邊上,且連通相對的該等散熱通道231,進而該出風側213於該風扇21的側邊上係可匹配相對複數散熱鰭片23所擺設寬廣範圍,如於中段部104一側上的複數散熱鰭片23為180度連續排列設置,此時該出風側213也是180度沿該風扇21的側邊開設。
  第二種態樣為如第4B、5、6B圖示,入風側211係以2個入風側211,與1個出風側213做說明;亦即前述入風側211係開設在該風扇的上蓋214之中央處,該另一入風側211則開設在所述風扇的下蓋215中央處,且該入風側211與另一入風側211係連通相對的容置空間113,而該另一入風側211也連通所述容設空間216及出風側213,前述出風側213開設於該風扇的一側邊上,且連通相對的散熱通道231,進而該出風側213於該風扇21的側邊上係可匹配相對複數散熱鰭片23所擺設寬廣範圍,如於中段部104一側上的複數散熱鰭片23為270度連續排列設置,此時該出風側213也是270度沿該風扇的側邊開設,或是於中段部104一側上的複數散熱鰭片23為360度連續排列設置,此時該出風側213也是360度沿該風扇21的側邊開設,使得呈360度輻射狀散熱鰭片23能輕易搭配風扇21的出風側213的角度,藉以達到最低風阻及具有最大風量的效果,相對的更大幅提升整體散熱功率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續參閱第8A圖示,,所以當該第一、二端101、102為所述吸熱部111(或稱為吸熱區)吸附相對該發熱元件4時,該吸熱部111會將吸附到發熱元件4產生的熱量,迅速傳送到該散熱部112 (即中段部104)上,所述散熱部112則將吸收的熱量傳導到其上的複數散熱鰭片23,令該等散熱鰭片23將接收的熱量迅速向外擴散散熱,同時該風扇21之扇輪217會將外面流體從所述入風側211導入並加壓後,再經出風側213朝相對該等散熱鰭片23將流體導出,以對該等散熱鰭片23達到強制散熱,因此,使得有效達到散熱效果佳。
  此外,於具體實施時,亦可設計為第8B圖示,透過該第一、二端101、102(或稱為第一、二吸熱端)為所述吸熱部111(或稱為吸熱區)將所述導熱件3吸附相對該發熱元件4的熱量,迅速傳送到該散熱部112 (即中段部104)上,所述散熱部112則將吸收的熱量傳導到其上具有較大散熱面積的複數散熱鰭片23,令該等散熱鰭片23將接收的熱量迅速向外擴散散熱,同時該風扇21之扇輪217會將外面流體從所述入風側211導入並加壓後,再經出風側213朝相對該等散熱鰭片23將流體導出,以對該等散熱鰭片23達到強制散熱,因此,使得有效達到散熱效果佳。
  請參閱第9A、10A圖示,係顯示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分解與組合立體示意圖;該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其功效大致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故不在重新贅述,主要是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熱管結構1應用於一散熱模組5上,亦即前述散熱模組5包括一熱管結構1、複數散熱鰭片53及一風扇51,其中該較佳實施例之熱管結構1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熱管結構1相同,在此將不重新贅述。
  複數散熱鰭片53彼此之間界定有一散熱通道531,該散熱通道531係用以供流體流動通過;而前述風扇51係為一離心式風扇,其對應設置於該管體10的中段部104,亦即該風扇51係對應設於該中段部104一側上,且位於該容置空間113上方處,且該風扇51具有至少一入風側511、一出風側513、一上蓋514及一相對該上蓋514的導熱下蓋515,該導熱下蓋515係以高導熱材質(如銅材質)所構成的,且該導熱下蓋515的一側係貼設於相對該中段部104一側上,其另一側則與相對複數散熱鰭片53一側緊貼設,該等散熱鰭片53的另一側貼設在對應該上蓋514的一側;並前述導熱下蓋515與上蓋514共同界定一容設空間516,該容設空間516係連通該入風側511與出風側513,其內容設有一扇輪517及相鄰該出風側513處之該等散熱鰭片53,並於該較佳實施例之離心式風扇提出兩種態樣:
  其中第一種態樣為如第9A、10A圖示,入風側511與出風側513分別係以1個入風側511與1個出風側513做說明;亦即前述入風側511係選擇開設在該風扇51的導熱下蓋515之中央處,該出風側513則開設在該風扇51的一側邊上,且連通相對的該等散熱通道531,進而該出風側513於該風扇51的側邊上係可匹配相對複數散熱鰭片53所擺設寬廣範圍,如於所述容設空間516內的複數散熱鰭片53為270度連續排列設置在相鄰該出風側513處,此時該出風側513也是270度沿該風扇51的側邊開設;但並不侷限於上述270度連續排列設置,於本發明實際實施時,在該容設空間516內的該等散熱鰭片53可設計為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在相鄰該出風側513處,合先陳明。此外,於具體實施時,所述1個入風側511亦可選擇開設在該風扇51的上蓋514之中央處。
  第二種態樣為如第9B圖示並輔以參閱第10A圖示,入風側511係以2個入風側511,與1個出風側513做說明;亦即其中一入風側511係開設在該風扇51的上蓋514之中央處,該另一入風側511則開設在所述風扇51的導熱下蓋515中央處,且該入風側511與另一入風側511係連通相對的容置空間113,而該另一入風側511也連通所述容設空間516及出風側513,前述出風側513開設於該風扇51的一側邊上,且連通相對的散熱通道531,進而該出風側513於該風扇51的側邊上係可匹配相對複數散熱鰭片53所擺設寬廣範圍,如於所述容設空間516內的複數散熱鰭片53為180度連續排列設置在相鄰該出風側513處(如第10B圖示),此時該出風側513也是180度沿該風扇51的側邊開設,或是於所述容設空間516內的複數散熱鰭片53為360度連續排列設置在相鄰該出風側513處(如第10A圖示),此時該出風側513也是360度沿該風扇51的側邊開設,使得呈360度輻射狀散熱鰭片53能輕易搭配風扇51的出風側513的角度,藉以達到最低風阻及具有最大風量的效果,相對的也提升整體散熱功率及降低噪音的效果。此外,於本發明實際實施時,在該容設空間516內的該等散熱鰭片53可設計為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在相鄰該出風側513處,合先陳明。
  續參閱第11圖示,所以當該第一、二端101、102為所述吸熱部111(或稱為吸熱區)吸附相對該發熱元件4時,該吸熱部111會將吸附到發熱元件4產生的熱量,迅速傳送到該散熱部112 (即中段部104)上,令該導熱下蓋515藉由具有較大的傳熱面積將前述中段部104上的熱量,迅速傳送到複數散熱鰭片53上,令該等散熱鰭片53便將接收的熱量迅速向外擴散散熱,同時該風扇51之扇輪517會將外面流體從所述入風側511導入並加壓後,再經出風側513朝相對該等散熱鰭片53將流體導出,以對該等散熱鰭片53達到強制散熱,因此,使得有效達到散熱效果佳。
  請參閱第12A、12B、13A圖示,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分解與組合立體示意圖;該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其功效大致與前述第四較佳實施例相同,故不在重新贅述,該本較佳實施例主要是將前述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導熱下蓋515改設計為導熱下蓋515的大小搭配該管體10的大小;亦即所述導熱下蓋515係從該中段部104上朝相對該第一、二端101、102(或稱為第一、二吸熱端)向外延伸擴展,且該第一、二端101、102與相對該導熱下蓋515一側相貼設,換言之,就是該導熱下蓋515的一部位是位於相對所述散熱部112 (即所述中段部104),其向外延伸擴展的另一部位則位於相對吸熱部111(或稱為吸熱區),令該第一、二端101、102(即吸熱部111)與相對該導熱下蓋515的另一部位之一側相貼設。其中於該較佳實施例之導熱下蓋515係大致呈長方形,以及該上蓋514大致正方形做說明,但並不侷限於此,於具體實施時,前述導熱下蓋515與上蓋514不侷限於上述形狀。
  續參閱第14圖示,所以當前述導熱下蓋515的另一側(即該導熱下蓋515的另一部位之另一側)貼設對應的一發熱元件4時,該導熱下蓋515的另一部位會將發熱元件4產生的熱量傳導到吸熱部111上外,同時部分熱量也會直接傳導到該導熱下蓋515的一部位其上複數散熱鰭片53,藉以達到雙重傳熱的效果;繼續前述吸熱部111(即第一、二端101、102)會將吸附的前述熱量迅速傳遞到該散熱部112 (即中段部104)上,令該導熱下蓋515藉由具有較大的傳熱面積將前述中段部104上的熱量,迅速傳送到複數散熱鰭片53上,該等散熱鰭片53便將接收的熱量迅速向外擴散散熱,同時該風扇51之扇輪517會將外面流體從所述入風側511導入並加壓後,再經出風側513朝相對該等散熱鰭片53將流體導出,以對該等散熱鰭片53達到強制散熱,因此,使得有效達到散熱效果佳。
   請參閱第13B圖示,係顯示該本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實施態樣示意圖;主要是設計將於所述容設空間516內的複數散熱鰭片53為180度連續排列設置在相鄰該出風側513處(如第13B圖示),此時該出風側513也是180度沿該風扇51的側邊開設。
  因此,藉由本發明之熱管結構1應用於該散熱模組2上的設計,使得能有效達到提升熱傳效率,以解決熱管的無效端無傳熱效能,且還有效節省成本及提升抗重力方向的散熱功率,進而更有效達到最低風阻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此外,於實際實施時,前述散熱模組2是可應用結合在一移動裝置(如智慧型行動手機、筆電、IPAD、PDA或IPAD2)或一顯示裝置(如LED顯示器或LCD顯示器)上,以藉由所述散熱模組2對移動裝置或顯示器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進而又具降低噪音的效果。
以上所述本發明相較於習知具有下列之優點:
1. 大幅提升熱傳效率,以解決熱管的無效端的產生。
2. 節省成本及提升抗重力方向的散熱功率。
3. 具有最低風阻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4. 散熱效果極佳。
  惟以上所述者,僅係本發明之較佳可行之實施例而已,舉凡利用本發明上述之方法、形狀、構造、裝置所為之變化,皆應包含於本案之權利範圍內。
 
1‧‧‧熱管結構
10‧‧‧管體
101‧‧‧第一端
102‧‧‧第二端
111‧‧‧吸熱部
104‧‧‧中段部
112‧‧‧散熱部
113‧‧‧容置空間

Claims (20)

  1. 一種熱管結構,係包括一管體,該管體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該第一端係相鄰對應的第二端,且該第一、二端係為一吸熱部,該中段部為一散熱部,且其係從該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並界定一容置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管結構,其中該管體之中段部上設有複數散熱鰭片,該等散熱鰭片係緊貼設在相對該中段部的一側上,且其彼此之間界定一散熱通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熱管結構,其中該中段部的一側上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該等散熱鰭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熱管結構,其中該吸熱部係直接緊貼設在對應的一發熱元件上。
  5. 一種散熱模組,係包括:
    一熱管結構,係包含一管體,該管體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該第一端係相鄰對應的第二端,且該第一、二端係為一吸熱部,該中段部為一散熱部,且其從該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並界定一容置空間;
    複數散熱鰭片,係設於該管體之中段部上,且該等散熱鰭片彼此之間界定一散熱通道;及
    一風扇,係對應設置於該管體之中段部,且其具有至少一入風側及一出風側,該出風側係相對該等散熱通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風扇係為一離心式風扇,該風扇係對應設於該中段部一側上,且位於該容置空間上方處,且該入風側係開設在該風扇的一上蓋之中央處,該出風側係開設在該風扇的一側邊上,且連通相對的散熱通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風扇係為一離心式風扇,該風扇係對應設於該中段部一側上,且位於該容置空間上方處,該入風側係開設在該風扇的一上蓋之中央處,該另一入風側則開設在該風扇之一下蓋的中央處,且該入風側與另一入風側係連通相對的容置空間,並該出風側開設於該風扇的一側邊上,且連通相對的散熱通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中段部的一側上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該等散熱鰭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中段部的一側上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有該等散熱鰭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吸熱部係緊貼設於一導熱件的一側上,該導熱件的另一側則與對應的一發熱元件相貼設。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吸熱部係緊貼設於一導熱件的一側上,該導熱件的另一側則與對應的一發熱元件相貼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吸熱部係直接緊貼設在對應的一發熱元件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吸熱部係直接緊貼設在對應的一發熱元件上。
  14. 一種散熱模組,係包括:
    一熱管結構,係包含一管體,該管體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該第一端係相鄰對應的第二端,且該第一、二端係為一吸熱部,該中段部為一散熱部,且其從該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圓狀彎繞延接相對的第二端,並界定一容置空間;
    複數散熱鰭片,其彼此之間界定一散熱通道;及
    一風扇,係對應設置於該管體的中段部,且其具有至少一入風側、一出風側、一上蓋及一導熱下蓋,該導熱下蓋一側係貼設於相對該中段部一側上,且與相對該上蓋共同界定一連通該入風側與出風側之容設空間,該容設空間內容設有一扇輪及相鄰該出風側處之該等散熱鰭片,並該入風側係選擇開設於該上蓋或該導熱下蓋的中央處,該出風側則開設在該風扇的一側邊上,且其對應該等散熱通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導熱下蓋從該中段部上朝相對該第一、二端向外延伸擴展,且該第一、二端與相對該導熱下蓋之一側相貼設。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風扇係為一離心式風扇,該入風側係開設在該風扇的上蓋之中央處,該另一入風側則開設在該風扇的導熱下蓋之中央處,且該入風側與另一入風側係連通相對的容置空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於該容設空間內的該等散熱鰭片為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在相鄰該出風側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於該容設空間內的該等散熱鰭片為90度~360度連續排列設置在相鄰該出風側處。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該吸熱部係直接緊貼設在對應的一發熱元件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散熱模組,其中前述導熱下蓋的一側與相對該吸熱部相貼設,其另一側則與對應的一發熱元件相貼設。
TW103101343A 2014-01-15 2014-01-15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TW2015277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1343A TW201527702A (zh) 2014-01-15 2014-01-15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1343A TW201527702A (zh) 2014-01-15 2014-01-15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7702A true TW201527702A (zh) 2015-07-16

Family

ID=54198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1343A TW201527702A (zh) 2014-01-15 2014-01-15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2770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0472B (zh) * 2019-04-29 2020-08-01 大陸商昆山廣興電子有限公司 散熱模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0472B (zh) * 2019-04-29 2020-08-01 大陸商昆山廣興電子有限公司 散熱模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1648B (zh) 散熱裝置
TWI602498B (zh) 攜帶型電子機器用熱擴散板
CN109673139B (zh) 散热系统及具有散热系统的飞行器
TWI498074B (zh) 可攜式消費性電子裝置的散熱裝置
US9255743B2 (en) Finne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US9318410B2 (en) Cooling assembly using heatspreader
WO2011105364A1 (ja) ヒートシンク
TW201024982A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I619430B (zh) heat sink
TW201325407A (zh) 散熱模組
TW201906522A (zh) 電子裝置
JP2005228855A (ja) 放熱器
US20150226492A1 (en)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Thermal Module Using Same
US20160095256A1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W201527702A (zh)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TWM427769U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109462968A (zh) 一种多表面发热设备的散热装置
KR101087774B1 (ko) 써모사이폰 타입 히트싱크
TWM492431U (zh) 熱管結構及散熱模組
JP5624771B2 (ja) 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ヒートパイプ付ヒートシンク
JP3152577U (ja) 通信機器ケースの放熱構造
CN201159867Y (zh) 一种扩充式内存护片
JP2018162968A (ja) ヒートシンク構造
JP3140181U (ja) 放熱ユニットの構造
JP3174591U (ja) 放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