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0553A -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 Google Patents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0553A
TW201520553A TW102142642A TW102142642A TW201520553A TW 201520553 A TW201520553 A TW 201520553A TW 102142642 A TW102142642 A TW 102142642A TW 102142642 A TW102142642 A TW 102142642A TW 201520553 A TW201520553 A TW 2015205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ucleic acid
salmonella
lateral flow
tested
flow immunoass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2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eng-Che Liu
Shao-Yi Hou
chun-yan Yang
Ming-Kung Yeh
Po-Hao Chen
Original Assignee
Nat Defense Medical C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 Defense Medical Ct filed Critical Nat Defense Medical Ct
Priority to TW1021426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20553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0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0553A/zh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開發一種靈敏、簡單且快速可用於檢測細菌核酸之側流免疫檢測分析法,並以沙門氏菌檢測展示。其作法為金奈米粒子接合上一股可互補沙門氏菌16S核醣DNA與核醣RNA的核酸探針,並運用合成之單股DNA作用於一檢測紙膜進行偵測,其檢出極限值為5 fmol。測試培養之沙門氏菌,可測得107菌數萃取之核酸,進一步輔以銀還原放大訊號,更可檢出極限值為104菌數。在一實施例中於159個臨床病人糞便檢體測試,其中80個沙門氏菌檢體均被正確分離、鑑定,檢測靈敏度達100%。而75個非沙門氏菌檢體被正確鑑定,但另有4個結果誤測為沙門氏菌,檢測專一性為94.93%。本發明相較於現有之檢測方法,所使用之探針對菌種具專一性,故此分析法不僅可應用於微生物檢測,對於食品安全或臨床診斷亦為有效工具。

Description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一種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檢測方法,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為目標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組作為檢測探針與捕捉探針,作用於一固定抗體之檢測紙膜上,藉金奈米粒子呈色。
食品安全與衛生一向關係於國家人民的建康,熱帶以至於亞熱帶地區的國家,常因為飲食的細菌感染,有大規模患病案例的產生,各國莫不將其列入公共衛生防治之重要工作與指標;以沙門氏菌(Salmonella)為例,其為細菌性腸炎常見的食源性病原(foodborne pathogen)之一,多是經攝入遭菌體污染的飲食而肇致急性腸胃炎,引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生理症狀,臨床上又稱為沙門氏菌症(Salmonellosis)。若免疫力不足之老人或幼童受到感染時症狀可能加劇,嚴重時甚至因腸穿孔出血、血便、脫水或敗血症而致死。在2010年的一份全球統計報告中估算,食物引致的疾病中約86%為沙門氏菌症,這類疾病肇致每年約155,000人死亡,直至2011年全球沙門氏菌每年仍造成約100萬起食源性感染案例;相對於已開發國家,發展 中國家沙門氏菌感染的死亡率更是高出24%。
常規的腸胃細菌鑑定可區分臨床標準檢測法與實驗室應用,標準檢測法使用於臨床上之細菌樣本檢測已行之有年,而實驗室應用包含輔助診斷之分子生物技術、免疫分析技術與新發展之檢測應用等。以臨床標準檢測為例,多是以傳統培養法搭配生化檢測。臨床樣本先以選擇性培養基培養18至24小時後,再以生化和血清學測試約24到48小時得到結果。雖然這些選擇性培養基如:海克頓腸內菌培養基(Hektoen Enteric agar,HE agar)和木糖-離胺酸-去氧膽酸鹽培養基(Xylose-Lysine-Deoxycholate agar,XLD)等都可提供腸道菌培養之初步篩選,但這類培養基多不具專一性,因此應用於細菌檢測若僅使用選擇性培養基篩選,易產生偽陽性的結果,故尚需搭配生化或血清學測試以確認可疑菌落。此標準檢測結果雖準確可靠,然全程轉換培養基與檢測確認約需2~3日或更長日程,除耗時和耗費技術人力,因應臨床治療亦緩不濟急。
由於目前臨床檢驗雖準確,但生化培養轉換過程耗時,為提昇傳統檢驗效率,近年來以核酸檢測為基礎的分子生物技術亦漸成為臨床上另一重要輔助判斷依據,常見之輔助應用技術如PCR,此類技術應用範圍廣泛,且基於此技術發展之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time PCR)更使用螢光即時偵測與定量,結果更為準確且同時可定量,然而儀器設備與耗材成本高,且人力需經技術訓練後始能操作,若輕微污染檢體即易造成偽陽性結果。故兩者搭配使用仍有其限制,無法因應快速、大量之病菌篩檢需求。
有鑒於此,本發明提供一有別於先前技術之檢測方法,係 結合側流免疫分析原理與核酸雜合反應之分子生物概念,針對所要區辨菌種之基因序列設計核酸探針,並將之修飾至金奈米粒子表面形成金奈米探針,用以檢測標地菌種之序列,利用金奈米粒子聚集呈現訊號達到檢測目的。不僅可避免抗體專一性不佳影響檢測分析之靈敏度問題,亦可節省單株抗體發展成本。
為解決先前技術所存在之問題,本發明係結合核醣核酸探針與金奈米粒子之側流免疫分析用以檢測細菌,由其如沙門氏菌相似之腸胃疾病菌種,係藉由金奈米粒子聚集時表面電漿共振的光學特性與16S核醣核酸探針專一雜合(hybridize),取代傳統抗體免疫分析之呈色步驟,進一步於側流免疫層析架構中,捕捉上述金奈米探針反應後之訊號
本發明提供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一套組,係包含:一檢測紙膜,係含有一待測區間和一控制區間,該控制區間具有一連接牛血清白蛋白之抗體(anti-BSA antibody),該待測區間具有一連接生物素之抗體(anti-biotin antibody);一捕捉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捕捉探針與一生物素(biotin)之鍵結(biotin-DNA probe);以及一檢測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檢測探針與一金奈米粒子之鍵結(Au SH-DNA probe),該金奈米粒子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之表面封閉(blocking)修飾。
最佳地,該單股捕捉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 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最佳地,該單股檢測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最佳地,該檢測紙膜更含有一吸收墊於該檢測紙膜之一端,該控制區間位於該待測區間與該吸收墊之間,則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由待測區間之一側流向該吸收墊之一側。
最佳地,該檢測紙膜係為一硝化纖維膜。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二套組,係包含:一檢測紙膜,係含有一待測區間和一控制區間,該控制區間具有一連接牛血清白蛋白之抗體,該待測區間具有一連接鏈霉抗生物素蛋白之抗體(anti-streptavidin antibody);一捕捉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捕捉探針與一生物素之鍵結;一檢測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檢測探針與一金奈米粒子之鍵結,該金奈米粒子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之修飾;以及一接合試劑,係含有一鏈霉抗生物素蛋白(streptavidin)。
最佳地,該單股捕捉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最佳地,該單股檢測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最佳地,該檢測紙膜更含有一吸收墊於該檢測紙膜之一端,該控制區間位於該待測區間與該吸收墊之間,則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由待測區間之一側流向該吸收墊之一側。
最佳地,該檢測紙膜係為一硝化纖維膜。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方法,係包含下列所敘之步驟:a.取得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以95℃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純化核酸結構打開,並加入一標的菌種之單股捕捉探針與一生物素之鍵結,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b.於步驟a.之後,在室溫環境降溫至46℃時,加入一標的菌種之單股檢測探針與一金奈米粒子之鍵結,該金奈米粒子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之修飾,係以46℃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純化核酸與該捕捉探針、該檢測探針試劑完成雜合反應,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c.於步驟b.之後,將一檢測紙膜接觸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該檢測紙膜,係含有一待測區間和一控制區間;以及d.於步驟c.之後,若該待測區間與該控制區間均有變色,則該待測物係具有一標的菌種。
最佳地,於步驟b.之後,更包含在室溫環境降溫至40℃時,加入一鏈霉抗生物素蛋白,係以40℃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生物素與該接合試劑接合,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
最佳地,於步驟d.之後,更包含將該檢測紙膜進行乾燥,係以一影像分析取得該待測區間之一灰階訊號,取得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含有該標的菌數之數值。
最佳地,該標的菌種之單股捕捉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最佳地,該標的菌種之單股檢測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用於腸胃疾病辨識的核酸,包含:一腸 胃疾病菌種,其中該腸胃疾病菌種之核酸序列進行序列比對時,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比對序列。
最佳地,該核酸係選自由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弗氏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freundii)、楊氏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youngae)、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產氣腸桿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哈夫尼亞菌(Hafnia alve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產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成團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志賀氏菌(Shigella sonnei)、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和上述菌種之混合所組成之群組。
本發明所提供之檢測套組與方法可降低待測菌種樣本的使用量,且毋須仰賴儀器設備作判讀,在一實施例中係以沙門氏菌之16S核醣核酸為檢測標的,可於短時間內快速檢測並以肉眼判定檢測結果。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以及更詳細的實施方式可以藉由以下的實施方式以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檢測紙膜
11‧‧‧待測區間
111‧‧‧連接生物素之抗體
112‧‧‧連接鏈霉抗生物素蛋白之抗體
12‧‧‧控制區間
121‧‧‧連接牛血清白蛋白之抗體
13‧‧‧吸收墊
21‧‧‧單股捕捉探針
22‧‧‧生物素
31‧‧‧單股檢測探針
32‧‧‧金奈米粒子
33‧‧‧牛血清白蛋白
41‧‧‧鏈霉抗生物素蛋白
S100至S140‧‧‧適用細菌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方法之步驟
第一圖顯示本發明提供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一套組的作用示意圖;第二圖顯示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二套組的作用示意圖;第三圖顯示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 第一套組的實施方法;第四圖顯示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二套組的實施方法;第五A圖以及第五B圖顯示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二套組的實施結果;第六A圖以及第六B圖顯示本發明所提供該待測區間之變色的訊號強度與預設之核酸濃度關係;第七A圖至第七C圖顯示本發明所提供應用銀還原予以放大該待測區間之訊號強度變化;以及第八圖顯示本發明之探針設計具有專一性之結果。
請參考第一圖,其係本發明所提供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一套組的作用示意圖,該套組係包含:一檢測紙膜1,該檢測紙膜1係含有一待測區間11和一控制區間12,該控制區間12具有一連接牛血清白蛋白之抗體121,該待測區間11具有一連接生物素之抗體111,該檢測紙膜1係為一硝化纖維膜,更含有一吸收墊13於該檢測紙膜1之一端,該控制區間12位於該待測區間11與該吸收墊13之間,則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由待測區間11之一側流向該吸收墊13之一側;一捕捉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捕捉探針21與一生物素22之鍵結,該單股捕捉探針21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以及,一檢測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檢測探針31與一金奈米 粒子32之鍵結,該金奈米粒子32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33之修飾,該單股檢測探針31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請參考第二圖,其係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二套組的作用示意圖,該套組係包含:一檢測紙膜1,該檢測紙膜1係含有一待測區間11和一控制區間12,該控制區間12具有一連接牛血清白蛋白之抗體121,該待測區間11具有一連接鏈霉抗生物素蛋白之抗體112,該檢測紙膜1係為一硝化纖維膜,更含有一吸收墊13於該檢測紙膜1之一端,該控制區間12位於該待測區間11與該吸收墊13之間,則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由待測區間11之一側流向該吸收墊13之一側;一捕捉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捕捉探針21與一生物素22之鍵結,該單股捕捉探針21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一檢測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檢測探針31與一金奈米粒子32之鍵結,該金奈米粒子32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33之修飾,該單股檢測探針31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以及,一接合試劑,係含有一鏈霉抗生物素蛋白41。
請參考第三圖,其係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一套組的實施方法,包含下列所敘之步驟:如步驟S100所示,取得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以95℃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純化核酸結構打開,接著,如步驟S110所示,加入一標的菌種之單股捕捉探針21與一生物素22之鍵結,該標的菌種之單股捕捉探針21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序列,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
接著,如步驟S120a所示,在室溫環境降溫至46℃時,加入一標的菌種之單股檢測探針31與一金奈米粒子32之鍵結,該標的菌種之單股檢測探針31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序列,該金奈米粒子32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33之修飾,並以46℃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純化核酸與該捕捉探針21、該檢測探針31完成雜合反應,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
接著,如步驟S130所示,將一檢測紙膜1接觸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該檢測紙膜1係含有一待測區間11和一控制區間12。
接著,如步驟S140所示,若該待測區間11與該控制區間12均有變色,則該待測物係具有一標的菌種;最佳地,將該檢測紙膜1進行乾燥,係以一影像分析取得該待測區間11之一灰階訊號,取得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含有該標的菌量之數值。
請參考第四圖,其係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適用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二套組的實施方法,相較於包含第一套組的實施方法,其於步驟S130之後,更包含下列所敘之步驟:如步驟S120b所示,在室溫環境降溫至40℃時,加入一鏈霉抗生物素蛋白41,並以40℃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生物素22與該接合試劑接合,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
請參考第五A圖以及第五B圖,其係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細菌偵測的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二套組的實施結果,第五A圖係為本發明的實施方法於步驟S130所述之表現,該檢測紙膜1未接觸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時,該待測區間11以及該控制區間12均未變色;而後,第五B圖為本發明 的實施方法於步驟S140所述之表現,該檢測紙膜1因吸收墊13的吸取,使該待測區間11以及該控制區間12接觸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時,由於探針所攜之金奈米粒子受到可見光波長520 nm照射時,會有表面電槳共振吸收(surface plasma absorption)現象的光學呈色作用產生,於吸收綠光及藍光後,呈現其互補色-紅色,肉眼即可判斷,則該待測區間11變色係表示樣本具有標的菌種,而該控制區間12變色係表示有金奈米粒子32的聚集,確認該待測區間11之變色並非一偽陽性反應。
請參考第六A圖以及第六B圖,其係本發明所提供該待測區間11之變色的訊號強度與預設之核酸濃度關係,如第六A圖所示,檢測紙膜1呈現明顯梯度變化,測得之核酸莫耳數推估實測菌數。本發明係藉由該待測區間11變色訊號之顏色深淺可作相對定量,如第六B圖所示,本發明係利用分析系統(Quantity one)進行定量分析之相對強度來比較不同濃度間(2.5 pmol~5 fmol)的線性關係,以沙門氏菌之樣本為例,其相關係數r2值為0.9774,相對強度與單股目標DNA之莫耳濃度之線性關係為RI=-0.6422+0.8152 log(fmol)。
請參考第七A圖至第七C圖,其係本發明所提供應用銀還原予以放大該待測區間11之訊號強度變化,為先將測試後的檢測紙膜1浸置於銀還原染劑避光5-7分鐘,並以2.5%硫代硫酸鈉為固定銀染劑。如第七A圖以及第七B圖所示,在相同菌數的條件下,可放大檢測紙膜1所表現之數值訊號,以沙門氏菌之樣本為例,係可表現出低於先前技術所提之人類沙門氏菌感染菌數105 cell/ml的限制。如第七C圖所示,檢測範圍由104至109個菌數,其相對強度與菌數間之關係分別在104和106之間與107和109之間呈現兩 線性關係,其相關係數r2值分別為0.9460和0.9930,而相對強度與菌數線性關係分別為RI=-0.129+0.047 log(cell)及RI=-2.65+0.42258 log(cell)。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之序列為單股捕捉探針21,且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之序列為單股檢測探針,用以沙門氏菌、弗氏檸檬酸桿、大腸桿菌菌、哈夫尼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摩氏摩根菌、奇異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宋內氏志賀氏菌(Shigella sonnei)及腸炎鼠疫桿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等9株菌種進行測試,該些菌種檢驗上容易伴隨沙門氏菌落共存,如下表一各菌種所示,其中大腸桿菌之16S序列與沙門氏菌高達95%之相似度最難區辨,兩者高達90%同源,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與沙門氏菌亦有40-50%同源性,以先前技術進行判讀時,容易有偽陽性反應的產生。則本實驗所設計之套組,係可區辨沙門氏菌與上述9株腸內菌種。
請參考第八圖,係驗證本發明之探針設計具有專一性之結果,將含有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82序列為標的之探針應用於該些菌種培養之單一菌落進行交叉反應測試,則在此實施例之結果,含有沙門氏菌種之樣本係於檢測紙膜1上反應變色,其餘菌種均無於檢測紙膜1發生交叉反應,此與序列比對結果驗證相符,證實本實驗所發展之分析法確具專一性。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本發明進行臨床檢體測試,在收集到的159個塗盤培養後在海克頓瓊脂(Hektoen agar)上有長出黑色或光澤樣菌落之糞便檢體,應用本發明之套組與實施方法,以沙門氏菌為檢驗標的進行測試,並以生化鑑定系統(VITEK 2)進行案例的診斷。如下表二樣本所示,其中80個沙門氏菌檢體均被正確分離、鑑定,檢測靈敏度達100%。而75個非沙門氏菌檢體被正確鑑定,但另有4個結果誤測為沙門氏菌,檢測專一性為94.93%。此檢測耗費之時間約為可在檢體之沙門氏菌核酸純化後30分鐘內完成,替代傳統費時和人力需求密集之生化檢驗。證實本發明之套組與實施方法是一快速、便利和符合成本效益的檢測工具。
本發明之細菌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檢測方法,確為一快速、方便且兼具靈敏度與特異性之分析法,並可提供食品安全或臨床診斷上有效、快速檢測細菌之工具。由於可以省卻抗體發展之成本,大量產製時成本或可更為廉價,加上具有方便、靈敏、直覺判讀等優點,尤適用於大規模檢疫篩選,亦可提供予於後方實驗室之快速病原菌檢測或搭配抗體之側流免疫分析之重複確認使用。或可互補不易發展抗體之病原檢測,以完整架構快速偵檢,為具發展潛力之多合一(multiple-in-one)檢測平台。
<110> 劉正哲
<120> 偵測細菌之核酸檢測側流免疫分析法
<130>
<140>
<141>
<150>
<151>
<160> 17
<210> 1
<211> 1226
<212> DNA
<213> 沙門氏菌
<220> 沙門氏菌16S rDNA 310至1596
<400> 1
<210> 2
<211> 47
<212> DNA
<213> 沙門氏菌
<220> 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2
<210> 3
<211> 1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單股捕捉探針
<400> 3
<210> 4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單股檢測探針
<400> 4
<210> 5
<211> 47
<212> DNA
<213> 弗氏檸檬酸桿菌
<220> 弗氏檸檬酸桿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5
<210> 6
<211> 47
<212> DNA
<213> 楊氏檸檬酸桿菌
<220> 楊氏檸檬酸桿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6
<210> 7
<211> 47
<212> DNA
<213> 大腸桿菌
<220> 大腸桿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7
<210> 8
<211> 47
<212> DNA
<213> 產氣腸桿菌
<220> 產氣腸桿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8
<210> 9
<211> 47
<212> DNA
<213> 哈夫尼亞菌
<220> 哈夫尼亞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9
<210> 10
<211> 47
<212> DNA
<213> 肺炎克雷伯菌
<220> 肺炎克雷伯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10
<210> 11
<211> 47
<212> DNA
<213> 產酸克雷伯菌
<220> 產酸克雷伯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11
<210> 12
<211> 47
<212> DNA
<213> 摩氏摩根菌
<220> 摩氏摩根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12
<210> 13
<211> 47
<212> DNA
<213> 成團泛菌
<220> 成團泛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13
<210> 14
<211> 47
<212> DNA
<213> 奇異變形桿菌
<220> 奇異變形桿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14
<210> 15
<211> 47
<212> DNA
<213> 綠膿桿菌
<220> 綠膿桿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15
<210> 16
<211> 47
<212> DNA
<213> 志賀氏菌
<220> 志賀氏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16
<210> 17
<211> 47
<212> DNA
<213> 耶爾森氏菌
<220> 耶爾森氏菌16S rDNA 436至482
<400> 17
1‧‧‧檢測紙膜
11‧‧‧待測區間
111‧‧‧連接生物素之抗體
12‧‧‧控制區間
121‧‧‧連接牛血清白蛋白之抗體
13‧‧‧吸收墊
21‧‧‧單股捕捉探針
22‧‧‧生物素
31‧‧‧單股檢測探針
32‧‧‧金奈米粒子
33‧‧‧牛血清白蛋白

Claims (17)

  1. 一種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檢測之第一套組,係包含:一檢測紙膜,係含有一待測區間和一控制區間,該控制區間具有一連接牛血清白蛋白之抗體,該待測區間具有一連接生物素之抗體;一捕捉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捕捉探針與一生物素之鍵結;以及一檢測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檢測探針與一金奈米粒子之鍵結,該金奈米粒子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之修飾。
  2. 如申請範圍第1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套組,該單股捕捉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3. 如申請範圍第1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套組,該單股檢測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4. 如申請範圍第1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套組,該檢測紙膜更含有一吸收墊於該檢測紙膜之一端,該控制區間位於該待測區間與該吸收墊之間,則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由待測區間之一側流向該吸收墊之一側。
  5. 如申請範圍第1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套組,該檢測紙膜係為一硝化纖維膜。
  6. 一種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之第二套組,係包含:一檢測紙膜,係含有一待測區間和一控制區間,該控制區間具有一連接牛血清白蛋白之抗體,該待測區間具有一連接鏈霉抗生物素蛋白之抗體;一捕捉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捕捉探針與一生物素之鍵結;一檢測探針試劑,係含有一單股檢測探針與一金奈米粒子之鍵結,該金奈米粒子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之修飾;以及 一接合試劑,係含有一鏈霉抗生物素蛋白。
  7. 如申請範圍第6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套組,該單股捕捉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8. 如申請範圍第6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套組,該單股檢測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9. 如申請範圍第6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套組,該檢測紙膜更含有一吸收墊於該檢測紙膜之一端,該控制區間位於該待測區間與該吸收墊之間,則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由待測區間之一側流向該吸收墊之一側。
  10. 如申請範圍第9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套組,該檢測紙膜係為一硝化纖維膜。
  11. 一種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方法,係包含下列所敘之步驟:a.取得一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係以95℃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純化核酸結構打開,並加入一標的菌種之單股捕捉探針與一生物素之鍵結,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b.於步驟a.之後,在室溫環境降溫至46℃時,加入一標的菌種之單股檢測探針與一金奈米粒子之鍵結,該金奈米粒子具有一牛血清白蛋白之修飾,係以46℃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純化核酸與該捕捉探針、該檢測探針試劑完成雜合反應,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c.於步驟b.之後,將一檢測紙膜接觸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該檢測紙膜係含有一待測區間和一控制區間;以及d.於步驟c.之後,若該待測區間與該控制區間均有變色,則該待測物係具有一標的菌種。
  12. 如申請範圍第11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方法,於步驟b.之後,更 包含在室溫環境降溫至40℃時,加入一鏈霉抗生物素蛋白,係以40℃加熱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直到該生物素與該接合試劑接合,再置於室溫環境中降溫。
  13. 如申請範圍第11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方法,於步驟d.之後,更包含將該檢測紙膜進行乾燥,係以一影像分析取得該待測區間之一灰階訊號,取得該待測之純化核酸溶液含有該標的菌量之數值。
  14. 如申請範圍第11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方法,該標的菌種之單股捕捉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56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15. 如申請範圍第11項所述之核酸側流免疫檢測方法,該標的菌種之單股檢測探針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63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互補序列。
  16. 一種用於腸胃疾病辨識的核酸,包含:一腸胃疾病菌種,其中該腸胃疾病菌種之核酸序列進行序列比對時,係以沙門氏菌16S rDNA 436至482為基準之相對位置的比對序列。
  17. 如申請範圍第16項所述之核酸,該核酸係選自由沙門氏菌、弗氏檸檬酸桿菌、楊氏檸檬酸桿菌、大腸桿菌、產氣腸桿菌、哈夫尼亞菌、肺炎克雷伯菌、產酸克雷伯菌、摩氏摩根菌、成團泛菌、奇異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志賀氏菌、耶爾森氏菌和上述菌種之混合所組成之群組。
TW102142642A 2013-11-22 2013-11-22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TW2015205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2642A TW201520553A (zh) 2013-11-22 2013-11-22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2642A TW201520553A (zh) 2013-11-22 2013-11-22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0553A true TW201520553A (zh) 2015-06-01

Family

ID=53934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2642A TW201520553A (zh) 2013-11-22 2013-11-22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2055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3759A (zh) * 2015-10-12 2015-12-30 武汉中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胶体金层析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核酸的方法及试剂盒
TWI833069B (zh) * 2021-03-17 2024-02-21 國防醫學院 核酸探針組、核酸側流檢測套組以及該核酸側流檢測套組之用途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3759A (zh) * 2015-10-12 2015-12-30 武汉中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胶体金层析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核酸的方法及试剂盒
TWI833069B (zh) * 2021-03-17 2024-02-21 國防醫學院 核酸探針組、核酸側流檢測套組以及該核酸側流檢測套組之用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mesha et al. Advanced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Yang et al. Magnetic nano-beads based separation combined with propidium monoazide treatment and multiplex PCR assay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viable Salmonella Typhimurium, Escherichia coli O157: H7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food products
Deisingh et al.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and toxigenic bacteria
Kennedy et al. 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etry to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MX2010009318A (es) Metodos para producir fluoroforos de perlillas magneticas de aptameros adherentes al plastico homogeneos y otros ensayos intercalados.
WO2021164050A1 (zh) 多靶点双染料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和试剂盒
Wu et al. Recent trends in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O157: H7
CN106755358B (zh) 多交叉扩增结合金纳米生物传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
Pires et al. Recent methods and biosensors for foodborne pathogen detection in fish: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to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systems
Wu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screening aquatic products for Vibrio spp.
Yin et al. Detection methods for foodborne viruses: Current state-of-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Paton et al.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STEC in humans: an overview
Sosnowski et al. The future of microbiome analysis: Biosensor methods for big data collection and clinical diagnostics
EP3902929A1 (en) Fast and portable microfluidic detection system as an alternative to salmonella&#39;s classical culture method
TW201520553A (zh)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Chen et al.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higella flexneri using fluorescent microspheres as label for 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
Carter et al. Rapid, multiplexed characterization of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 isolates using suspension array technology
Tarh A Review on Diagnostic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Vibrio cholerae
CN111394096B (zh) 基于细菌同步检测的双发射SiC/Au NPs荧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05030027A2 (en) Salmonella detection identification
Kim et al. Recent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ies to Detect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Shiga Toxins
EP2758548A1 (en) Probes targeting the gene encoding the shiga toxin and use thereof for detection of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Amiri et al. Molecular typing of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by REP-PCR
Yilmaz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and biosensor systems developed for in situ detection of vibrio cholerae
Abdulridha et al. Evaluation of a rapid and reliable multiplex PCR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Typhi in stool s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