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4892A -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4892A
TW201504892A TW103118209A TW103118209A TW201504892A TW 201504892 A TW201504892 A TW 201504892A TW 103118209 A TW103118209 A TW 103118209A TW 103118209 A TW103118209 A TW 103118209A TW 201504892 A TW201504892 A TW 2015048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sensing
substrate
sensing electrodes
touch panel
tou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8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5627B (zh
Inventor
Pu-Hsin Chang
Jui-Hsing Li
Fu-Cheng Chen
Zhi-Kui Huang
shi-bo Nie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ystem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ystem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ystems Xiamen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504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4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5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562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觸控電極結構,應用於一觸控面板,觸控面板被定義有一矩形的觸控區,觸控電極結構包括:複數條第一軸向感測電極沿觸控區的一斜角線平行排列;及複數條第二軸向感測電極沿觸控區的另一斜角線平行排列,並且與第一軸向感測電極電性絕緣地形成交錯。其中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和第二軸向感測電極的一接線端僅佈局於該觸控區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藉此,讓觸控面板在邊框設計上較不會受限於感測電極的接線端佈局及對應的導線佈線而更具有彈性。

Description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本發明係有關於觸控技術,特別有關於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近年來,觸控面板逐漸成為最主要的輸入介面,被廣泛應用在各種電子產品中,例如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或掌上型個人電腦等。
請參閱第1圖,其係顯示習知的觸控面板10之平面示意圖。習知的觸控面板10通常規劃有一矩形的觸控區A,並且在觸控區A設置觸控電極結構11。其中,觸控電極結構具有複數條沿著觸控區A的縱向(例如Y軸方向)進行排列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2以及複數條沿著觸控區A的橫向(例如X軸方向)進行排列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4。
在上述的觸控電極結構的架構下,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2和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4的接線端12a、14a會是至少佈局於觸控區A的相鄰的兩個側邊。如第1圖所示的觸控面板10,其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2的接線端12a是佈局於觸控區A橫向上的一個側邊,而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4的接線端14a則是分邊佈局於觸控區A的縱向上兩個相對的側邊。如此一來,用來電性連接所述接線端12a、14a的導線16也就至少需要佔用在觸控區A 的相鄰的兩個側邊所鄰接的區域(如周邊區B1、B2及B3)。因此,習知觸控面板10的觸控電極結構無法讓觸控區A在一方向上相對的兩個側邊所鄰接的區域面積能夠同時減小,降低觸控面板10在邊框設計上的彈性。
有鑒於習知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通過觸控面板之觸控電極結構的設計,使得感測電極的接線端僅位於觸控區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讓觸控面板在邊框設計上較不會受限於感測電極的接線端佈局及對應的導線佈線而更具有彈性。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電極結構,應用於一觸控面板,觸控面板被定義有一矩形的觸控區,觸控電極結構包括:複數條第一軸向感測電極,沿觸控區的一斜角線平行排列;及複數條第二軸向感測電極,沿觸控區的另一斜角線平行排列,並且與第一軸向感測電極電性絕緣地形成交錯;其中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和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的一接線端僅佈局於觸控區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觸控面板,觸控面板被定義有一矩形的觸控區,觸控面板包括:如前所述的觸控電極結構;以及導線組,電性連接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的接線端及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的接線端。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經由觸控電極結構的感測電極的佈局設計,採用斜角交錯設置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讓上述兩個軸向感測電極的接線端集中在觸 控區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上,可以讓導線只需設置在觸控區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所鄰接的區域,增加了觸控面板在邊框設計上的彈性。例如可實現觸控面板在觸控區的另一對相對側邊為無邊框或窄邊框之設計,進而使得觸控面板的可視區達到最大化。
10、100‧‧‧觸控面板
11‧‧‧觸控電極結構
12、110‧‧‧第一軸向感測電極
14、120‧‧‧第二軸向感測電極
12a、14a、110a、120a‧‧‧接線端
A‧‧‧觸控區
B1、B2、B3‧‧‧周邊區
16‧‧‧導線
P1‧‧‧第一周邊區
P2‧‧‧第二周邊區
P3‧‧‧第三周邊區
P4‧‧‧第四周邊區
D1‧‧‧第一軸向
D2‧‧‧第二軸向
101、111、121‧‧‧基板
102‧‧‧絕緣層
103、105‧‧‧粘結層
107‧‧‧保護層
110U‧‧‧第一電極單元
110C‧‧‧第一連接線
112‧‧‧第一導線
114‧‧‧第一接合墊
116‧‧‧第二導線
118‧‧‧第二接合墊
122‧‧‧第三導線
124‧‧‧第三接合墊
126‧‧‧第四導線
128‧‧‧第四接合墊
為了讓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第1圖係習知的觸控面板之平面示意圖;第2A圖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觸控面板之一側的平面示意圖;第2B圖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觸控面板之另一側的平面示意圖;第3圖由第2A圖與第2B圖所組合而成的觸控面板之一實施例示意圖;第4圖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單一的感測電極之示意圖;以及第5-8圖係沿著第3圖的剖面線4-4’之觸控面板之各種實施例剖面示意圖。
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面板被定義有一矩形的觸控區,並且包括一觸控電極結構及一導線組。在實際設計上,觸控電極結構的佈設區域得以決定觸控面板的觸控區,此外,導 線組是佈設於觸控區之外且與觸控區相鄰接的周邊區,用來電性連接觸控電極結構。
更具體來講,請參閱第2A圖,其係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觸控面板100之一側的平面示意圖。由於第2A圖僅是用來表示觸控面板100之一側的平面態樣,因此僅繪示出觸控面板100的觸控電極結構中的複數條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其中這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是沿觸控區A的一斜角線來平行排列。為了方便說明,本實施例所述的斜角線是例如以觸控區A的對角線來代表說明,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觸控區A的一對角線走向即為第一軸向D1。當然,斜角線並非僅限於對角線的走向,凡是能與觸控區A的任一側邊構成非垂直的夾角皆是屬於本發明所定義之斜角線的範圍。
承上所述,本實施例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通過與觸控區A的任一側邊呈斜角走向設置,讓每一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的接線端110a得以僅佈局於觸控區A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上。以第2A圖之平面示意圖所示的俯視視角及設置方位來看,本實施例的所有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的接線端110a是分別佈局於觸控區A的上側邊及相對的下側邊。
在觸控面板100的架構上,前述觸控區A的該對相對側邊(上側邊及下側邊)分別進一步鄰接第一周邊區P1及第二周邊區P2。換言之,在所有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中,佈局於觸控區A的上側邊的接線端110a是鄰接第一周邊區P1,而佈局於觸控區A的下側邊的接線端110a是鄰接第二周邊區P2。
接著,第2A圖同樣僅繪示出觸控面板100的導線組 中的複數條第一導線112及複數條第二導線116。其中,第一導線112設置於第一周邊區P1,用來電性連接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中佈局於鄰接第一周邊區P1的接線端110a;第二導線116設置於第二周邊區P2,用來電性連接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中佈局於鄰接第二周邊區P2的接線端110a。
此外,觸控面板100更包括設置於第一周邊區P1的第一接合墊(bonding pads)114及設置於第二周邊區P2的第二接合墊118,讓前述的第一導線112經由電路佈線來與第一接合墊114電性連接,並且讓前述的第二導線116經由電路佈線來與第二接合墊118電性連接。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呈斜角走向設置並且其接線端110a僅佈局於觸控區A的其中之一對側邊上,讓第一導線112及第二導線116也就可以僅佈線於觸控區A的該對相對側邊所鄰接的第一周邊區P1及第二周邊區P2。
請再參閱第2B圖,其係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觸控面板100之另一側的平面示意圖。由於第2B圖僅是用來表示觸控面板100之另一側的平面態樣,因此僅繪示出觸控面板100的觸控電極結構中的複數條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其中這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沿觸控區A的另一斜角線來平行排列,並且與第2A圖中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電性絕緣地形成交錯。同樣為了方便說明,本實施例所述的另一斜角線是例如以觸控區A的另一對角線來代表說明,換言之,本實施例所述的觸控區A的另一對角線走向即為第二軸向D2。補充說明的是,本實施例所述的另一斜角線同樣是能與觸控區A的任一 側邊構成非垂直的夾角,但是要與第2A圖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所沿的斜角線的方向不同,以形成所謂的交錯設置。
承上所述,本實施例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通過與觸控區A的任一側邊呈斜角走向設置,讓每一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接線端120a的佈局位置得以與第2A圖所示之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的接線端110a相同,以佈局於觸控區A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上,也就是讓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接線端120a同樣也是分別佈局於觸控區A的上側邊及相對的下側邊。此外,由於觸控區A的上側邊及下側邊分別鄰接第一周邊區P1及第二周邊區P2,因此,在所有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中,佈局於觸控區A的上側邊的接線端120a是鄰接第一周邊區P1,而佈局於觸控區A的下側邊的接線端120a是鄰接第二周邊區P2。
接著,第2B圖同樣僅繪示出觸控面板100的導線組中的複數條第三導線122及複數條第四導線126。其中,第三導線122設置於第一周邊區P1,用來電性連接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中佈局於鄰接第一周邊區P1的接線端120a;第四導線126設置於第二周邊區P2,用來電性連接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中佈局於鄰接第二周邊區P2的接線端120a。
此外,觸控面板100更包括設置於第一周邊區P1的第三接合墊124及設置於第二周邊區P2的第四接合墊128,讓前述的第三導線122經由電路佈線來與第三接合墊124電性連接,並且讓前述的第四導線126經由電路佈線來與第四接合墊128電性連接。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呈斜角走向設置並且其接線端120a僅佈局於觸控區A的其中之一對側邊 上,讓第三導線122及第四導線126也就可以僅佈線於觸控區A的該對相對側邊所鄰接的第一周邊區P1及第二周邊區P2。
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的整體架構請參閱第3圖,其係由第2A圖與第2B圖所組合而成的觸控面板100之一實施例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觸控面板100的觸控電極結構包含相互交錯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並且觸控面板100的導線組包含電性連接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的第一導線112及第二導線116及電性連接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第三導線122及第四導線126。此外,觸控面板100更包括一絕緣層102,設置於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之間,用以電性隔絕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其中,絕緣層102在設計上不限制為單層或多層的結構,可例如為粘結層、玻璃基板、塑膠薄膜或前述之任意組合。
更具體來講,觸控電極結構中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對應形成於絕緣層102的兩側來進行斜角交錯,使得在設計上不會有電路短路或佈線干擾的問題。同理,電性連接於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的第一導線112及第一接合墊114與電性連接於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第三導線122及第三接合墊124是電性絕緣地相對設置於第一周邊區P1;電性連接於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的第二導線116及第二接合墊118與電性連接於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第四導線126及第四接合墊128則是電性絕緣地相對設置於第二周邊區P2。
此外,位於第一周邊區P1的第一接合墊114和第三 接合墊124可以與第一軟性印刷電路板(未繪出)接合,而位於第二周邊區P2的第二接合墊118和第四接合墊128則與第二軟性印刷電路板(未繪出)接合。藉此當第一軟性印刷電路板及第二軟性印刷電路板電性連接於外部的信號處理器(未繪示)時,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和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得以通過導線組、第一軟性印刷電路板及第二軟性印刷電路板來與信號處理器進行信號傳遞。
除了前述觸控區A所鄰接的第一周邊區P1和第二周邊區P2之外,觸控區A的另一對相對側邊,例如以第3圖之示意圖所示的俯視視角及設置方位來看,觸控區A的左右兩側邊還分別鄰接第三周邊區P3和第四周邊區P4。本實施例通過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斜角交錯設置以及其接線端110a及120a佈局位置設計,使得在第三周邊區P3和第四周邊區P4內不需設置電性連接至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和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導線;或者當導線因實際電路佈線需要而經過第三周邊區P3或第四周邊區P4時,由於接線端110a及120a並沒有佈局於觸控區A鄰接第三周邊區P3或第四周邊區P4的側邊上,因此單純的電路佈線不會佔用太大的面積。藉此可相對減少第三周邊區P3及第四周邊區P4的面積。
如此一來,由於觸控面板100在設計上需對應設置不透明的邊框來遮蔽導線,本實施例針對第三周邊區P3和第四周邊區P4則可較有彈性地調整邊框大小,例如可形成觸控區A的左右兩側邊窄邊框或無邊框的觸控面板100。進而相較於習知的觸控面板,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100的可視區範圍可以擴 大至接近觸控面板100的左右兩邊緣而達到最大化。
附帶一提的是,第3圖之實施例中所繪示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分別為條狀電極,然而在實際感測電極的形狀設計上並非以此為限。請參閱第4圖,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單一的感測電極之示意圖。第4圖之實施例是以第3圖中沿第一軸向D1排列的一條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來舉例說明,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單元110U及複數個電性連接相鄰兩個第一電極單元110U的第一連接線110C。其中,第一電極單元110U的形狀設計是依據不同積體電路的規格要求而定,第4圖之實施例的電極單元110U的形狀是以菱形來設計,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電極單元110U的形狀還可以是方形、雪花狀或其他形狀。至於第3圖中沿第二軸向D2排列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可以對照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而採用相同的設計,每一條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可包含複數個第二電極單元及複數個電性連接相鄰兩個第二電極單元的第二連接線,在此也就不再加以贅述及繪示於圖中。
進一步就製程上來看,前述第一電極單元110U可以與第一連接線110C一起以一體成型的方式形成;此外,也可以先形成第一電極單元110U,然後再形成第一連接線110C;或者先形成第一連接線110C,然後再形成第一電極單元110U,這些並非為本發明所限制。
接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觸控面板的疊層結構關係,請參閱第5-8圖,其係沿著第3圖的剖面線4-4’之觸控 面板100之各種實施例剖面示意圖。為了讓實施例可以更清楚地顯示疊層關係,在第5-8圖中,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以整面的方式繪製,然而,在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瞭解,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可以是如上述第2A、2B及4圖所示之圖案化的電極層。
另外,以下實施例的內容中所稱的方位“上”及“下”僅是用來表示相對的位置關係,對於圖式而言,方位“上”是較接近使用者之側,而方位“下”則是較遠離使用者之側。再者,一第一元件形成於一第二元件“上方”、“之上”、“下方”或“之下”可包含實施例中的該第一元件與該第二元件直接接觸,或也可包含該第一元件與第二元件之間更有其他額外元件使該第一元件與第二元件無直接接觸。
如第5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包含基板101、111及121。其中,基板101是例如為觸控面板100的保護蓋板(cover lens),基板111及121是分別用來作為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承載基板。藉此在整體架構上,基板111是設置於基板101下方,而基板121是設置於基板111下方,進而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設置於基板101下方,讓基板101的上表面是作為使用者操作觸控面板100的觸碰面。
更具體來看,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是形成在基板111的任一表面上,本實施例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是例如形成在基板111的上表面。另外,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可形成在 基板121的任一表面,本實施例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以形成在基板121的上表面來舉例說明,若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在設計上是形成於基板121的下表面的話,在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下方可增加一保護層來防止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受到損壞。
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更包括粘結層103及105。其中,粘結層103設置於基板101及基板111之間,進一步來講,粘結層103是貼合於基板101的下表面及形成在基板111之上表面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此外,粘結層105是設置於基板111及基板121之間,進一步來講,粘結層105是貼合於基板111的下表面及形成在基板121之上表面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
承上所述的疊層結構,本實施例的基板111和粘結層105可作為電性隔絕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絕緣層,並且基板121可作為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保護層。
請再參閱第6圖,本實施例的架構大致與第5圖之實施例的架構相同,差異點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是形成在基板111的下表面。如此一來,粘結層103實際上是貼合於基板101的下表面及基板111的上表面,而粘結層105則是貼合於形成在基板111之下表面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形成在基板121之上表面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
承上所述的疊層結構,本實施例的粘結層105可作為電性隔絕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 絕緣層,並且基板121可作為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保護層。
附帶一提的是,在第5圖及第6圖所示的疊層結構下,若如前述內容所述,當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形成於基板121的下表面時,整體結構與第5圖及第6圖所示的結構的差異點將僅在於粘結層105的相對貼合關係,讓粘結層105貼合於基板121的上表面而並非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貼合,在此也就不再加以繪示及贅述。
請參閱第7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01及121。其中,基板101除了是例如為觸控面板100的保護蓋板之外,更是用來作為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的承載基板。此外,基板121則是用來作為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承載基板。藉此在整體架構上,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設置於基板101下方,並且基板121是設置於基板101下方。
更具體來看,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可形成在基板101的任一表面,本實施例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是例如形成在基板101的下表面,讓基板101的上表面用來作為使用者操作觸控面板100的觸碰面。當然,若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是形成在基板101的上表面的話,觸控面板100更可設計一硬質塗層(Hard Coating)來形成於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上方,讓硬質塗層的上表面作為使用者操作觸控面板100的觸碰面。此外,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可形成在基板121的任一表面,本實施例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例如形成在基板121的上表面。若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形成在基板121的下表面的話,在第二軸向 感測電極120的下方可增加一保護層來防止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直接暴露而受到損壞。
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更包括粘結層103,設置於基板101及基板121之間,進一步來講,本實施例的粘結層103是貼合於形成在基板101下表面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形成在基板121上表面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承上所述的疊層結構,本實施例的粘結層103可作為電性隔絕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絕緣層,並且基板121可作為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保護層。
請參閱第8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01及111。其中,基板101是例如為觸控面板100的保護蓋板,基板111則是用來作為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和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承載基板。藉此在整體架構上,基板111是設置於基板101下方,進而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設置於基板101下方,讓基板101的上表面是作為使用者操作觸控面板100的觸碰面。
更具體來看,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分別形成於基板111的相對的兩個表面,例如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是形成在基板111的上表面,而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形成在基板111的下表面。藉此,本實施例的基板111即是作為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及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絕緣層。
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0更包括粘結層103及保護層107。其中,粘結層103設置於基板101及基板111之間,進一 步來講,本實施例的粘結層103是貼合於基板101的下表面及形成在基板111上表面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再者,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是形成在基板111的下表面,因此保護層107是進一步形成在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下方,用以避免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直接暴露而受到損壞。
在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中,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材料可為透明導電材料,例如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可以藉由沈積、微影以及蝕刻製程形成第一軸向感測電極110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120的圖案。另外,第一導線112、第二導線116、第三導線122、第四導線126、第一接合墊114、第二接合墊118、第三接合墊124以及第四接合墊128的材料可為金屬或合金材料,例如銀、銅、鉬、鋁或其組合,可以藉由印刷製程或者可藉由沈積、微影以及蝕刻製程形成這些導線與接合墊。再者,基板101的材料可以是強化的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板,並且基板111及121的材料可以是玻璃基板或塑膠薄膜。此外,粘結層103及105可例如為透明光學膠、液態膠。最後,保護層107的材料可以是有機絕緣材料,例如為聚醯亞胺,可以藉由塗佈或印刷製程形成保護層107;保護層107的材料也可以是無機絕緣材料,例如為二氧化矽或氮化矽,可以藉由沉積製程形成保護層107。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經由觸控電極結構的感測電極的佈局設計,採用斜角交錯設置的第一軸向感測電極與第二軸向感測電極,讓上述兩個軸向感測電極的接線端集中在觸控區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上,可以讓分別連接於兩個軸向感 測電極的導線只需設置在觸控區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所鄰接的區域,增加了觸控面板在邊框設計上的彈性。例如可實現觸控面板在觸控區的另一對相對側邊為無邊框或窄邊框之設計,進而使得觸控面板的可視區達到最大化。
雖然本發明已揭露較佳實施例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瞭解,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為準。
100‧‧‧觸控面板
A‧‧‧觸控區
P1‧‧‧第一周邊區
P2‧‧‧第二周邊區
P3‧‧‧第三周邊區
P4‧‧‧第四周邊區
D1‧‧‧第一軸向
D2‧‧‧第二軸向
102‧‧‧絕緣層
110‧‧‧第一軸向感測電極
112‧‧‧第一導線
114‧‧‧第一接合墊
116‧‧‧第二導線
118‧‧‧第二接合墊
120‧‧‧第二軸向感測電極
122‧‧‧第三導線
124‧‧‧第三接合墊
126‧‧‧第四導線
128‧‧‧第四接合墊

Claims (19)

  1. 一種觸控電極結構,應用於一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被定義有一矩形的觸控區,該觸控電極結構包括:複數條第一軸向感測電極,沿該觸控區的一斜角線平行排列;及複數條第二軸向感測電極,沿該觸控區的另一斜角線平行排列,並且與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電性絕緣地形成交錯;其中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和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的一接線端僅佈局於該觸控區的其中之一對相對側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電極結構,其中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及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形成於一絕緣層的兩側,以通過該絕緣層來電性隔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電極結構,其中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及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分別為一條狀電極。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電極結構,其中每一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電極單元及複數個電性連接相鄰兩個第一電極單元的第一連接線;每一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二電極單元及複數個電性連接相鄰兩個第二電極單元的第二連接線。
  5. 一種觸控面板,被定義有一矩形的觸控區,該觸控面板包括: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電極結構;以及 一導線組,電性連接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的接線端及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的接線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觸控區的該對相對側邊分別鄰接一第一周邊區及一第二周邊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導線組包含複數條第一導線、複數條第二導線、複數條第三導線及複數條第四導線,其中該些第一導線及該些第三導線相互電性絕緣地設置於該第一周邊區,該些第二導線及該些第四導線相互電性絕緣地設置於該第二周邊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些第一導線電性連接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中佈局於鄰接該第一周邊區的接線端,且該些第二導線電性連接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中佈局於鄰接該第二周邊區的接線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些第三導線電性連接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中佈局於鄰接該第一周邊區的接線端,且該些第四導線電性連接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中佈局於鄰接該第二周邊區的接線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一接合墊,與該些第一導線電性連接,且設置於該第一周邊區;一第二接合墊,與該些第二導線電性連接,且設置於該第二周邊區;一第三接合墊,與該些第三導線電性連接,且設置於該第 一周邊區;以及一第四接合墊,與該些第四導線電性連接,且設置於該第二周邊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接合墊及該第三接合墊進一步與一第一軟性印刷電路板接合;該第二接合墊及該第四接合墊進一步與一第二軟性印刷電路板接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一基板,其中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和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下方。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下方,其中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形成於該第二基板的一表面上;以及一第三基板,設置於該第二基板下方,其中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形成於該第三基板的一表面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一粘結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以及一第二粘結層,設置於該第二基板與該第三基板之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形成於該第一基板的一表面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下方,其中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形成於該第二基板的一表面上;以及 一粘結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下方,其中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形成於該第二基板的一表面上,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形成於該第二基板的另一表面上;一粘結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以及一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二基板下方。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絕緣層,設置於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及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之間,以電性隔絕該些第一軸向感測電極和該些第二軸向感測電極。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絕緣層包括一粘結層、一玻璃基板、一塑膠薄膜或前述之組合。
TW103118209A 2013-07-20 2014-05-26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TWI515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16852.7A CN104298386A (zh) 2013-07-20 2013-07-20 触控电极结构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4892A true TW201504892A (zh) 2015-02-01
TWI515627B TWI515627B (zh) 2016-01-01

Family

ID=519447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9172U TWM486093U (zh) 2013-07-20 2014-05-26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TW103118209A TWI515627B (zh) 2013-07-20 2014-05-26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9172U TWM486093U (zh) 2013-07-20 2014-05-26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98386A (zh)
TW (2) TWM486093U (zh)
WO (1) WO201501050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4652B (zh) * 2015-10-27 2018-02-11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內建觸控螢幕之顯示面板及包含該顯示面板的觸控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3168B (zh) * 2015-05-14 2024-03-15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触控装置及基于触控装置的电极引线设置方法
CN107491222A (zh) * 2017-09-01 2017-12-19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8241457B (zh) * 2018-02-08 2022-04-0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感测模组以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面板及智能手表
CN108932077B (zh) * 2018-06-15 2020-02-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TWI693544B (zh) * 2019-04-03 2020-05-11 聯陽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CN110489017B (zh) * 2019-09-27 2022-08-3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屏、触控显示屏及智能终端
CN114253412A (zh) * 2020-09-23 2022-03-29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感测层及触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3710B2 (ja) * 2007-03-19 2010-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位置検出方法
JP4989749B2 (ja) * 2010-05-28 2012-08-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CN202995669U (zh) * 2012-11-29 2013-06-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边框触摸屏及触摸屏终端设备
CN102999217A (zh) * 2012-11-29 2013-03-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边框触摸屏及触摸屏终端设备
CN102945108B (zh) * 2012-11-29 2016-06-15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的电极
CN203414926U (zh) * 2013-07-20 2014-01-29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4652B (zh) * 2015-10-27 2018-02-11 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內建觸控螢幕之顯示面板及包含該顯示面板的觸控顯示裝置
US10635208B2 (en) 2015-10-27 2020-04-28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panel having built-in touchscreen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6093U (zh) 2014-09-11
CN104298386A (zh) 2015-01-21
WO2015010507A1 (zh) 2015-01-29
TWI515627B (zh) 2016-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5627B (zh)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JP6479175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信号トレースパターン
KR102543916B1 (ko) 플렉서블 전자 장치
CN103902095B (zh) 触摸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1351541B1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70005341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438662B (zh) 觸控面板及具有此觸控面板的觸控顯示面板
KR102607494B1 (ko) 입력 감지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TW201512914A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US20170110529A1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With Redundant Bent Signal Lines
TWM458612U (zh) 觸控面板
KR101418159B1 (ko) 터치 패널
US10608069B2 (en) Displays with redundant bent signal lines and neutral plane adjustment layers
TWI528243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201528092A (zh) 觸控面板模組與具有觸控面板模組的觸控顯示裝置
TW201530400A (zh) 觸控裝置
TWI467440B (zh)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TW201913332A (zh) 觸控顯示裝置
WO2018119572A1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US11086460B2 (en) Touch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touch device
TW201409309A (zh)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US20130069892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JP3194433U (ja) 基板構造体
TWM472249U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TWM481448U (zh) 觸控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