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9309A -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09309A TW201409309A TW101131464A TW101131464A TW201409309A TW 201409309 A TW201409309 A TW 201409309A TW 101131464 A TW101131464 A TW 101131464A TW 101131464 A TW101131464 A TW 101131464A TW 201409309 A TW201409309 A TW 20140930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screen
- electrode
- area
- peripher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15/00—Nanotechnology for interacting, sensing or actuating, e.g. quantum dots as markers in protein assays or molecular mo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8—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 H01H13/807—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the contact sites, e.g. superimposed sit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90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 Y10S977/93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 Y10S977/953—Detector using nanostructure
- Y10S977/956—Of mechanical proper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該觸摸屏包括第一觸摸子屏及第二觸摸子屏,該第一觸摸子屏與該第二觸摸子屏均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每一觸摸子屏包括觸摸區域及位於該觸摸區域周邊的周邊區域,該周邊區域包括彎折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一側的第一周邊區域,該第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對應疊合固定,使得該第一觸摸子屏的觸摸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觸摸區域在同一平面內相鄰並拼接為一體。
Description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隨著平面顯示技術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成本的日益降低,具有輻射低、厚度小、功耗低等優點的平面顯示裝置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因此被廣泛地應用在電子產品中。為了符合現代人對於更加便利、更加直觀的人機界面的需要,近年來市場上逐漸推出各種各樣具有觸控功能的平面顯示裝置,即觸控顯示裝置。
觸控顯示裝置一般可以分為外置式和內嵌式兩種;其中,外置觸控顯示裝置是在傳統的平面顯示裝置基礎上附加一觸控屏,從而將觸控功能和顯示功能集成。
近年來,採用奈米碳管導電層製作的觸摸屏由於耐用性較好,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各種電子產品中。然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導電性與其內部的奈米碳管的長度相關,通常地,奈米碳管的長度越長,其構成的奈米碳管導電層沿該長度方向的導電性就越差,這一特性極大限制了奈米碳管導電層的製作尺寸。另外,受奈米碳管晶元大小的限制,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在垂直奈米碳管延伸方向上的寬度也難於製作成較大尺寸。也就是說,目前,奈米碳管導電層難於製作成較大尺寸,因而採用奈米碳管導電層製作的觸摸屏也難於製作大尺寸觸摸屏幕,故,現有奈米碳管導電層製作的觸摸屏難於滿足人們對較大尺寸觸摸屏幕的需求。
鑒於以上內容,有必要提出一種較大尺寸的奈米碳管導電層製作成的觸摸屏。
也有必要提供一種採用上述觸摸屏的觸控顯示裝置。
一種觸摸屏,其包括第一觸摸子屏及第二觸摸子屏,該第一觸摸子屏與該第二觸摸子屏均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每一觸摸子屏包括觸摸區域及位於該觸摸區域周邊的周邊區域,該周邊區域包括彎折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一側的第一周邊區域,該第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對應疊合固定,使得該第一觸摸子屏的觸摸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觸摸區域在同一平面內相鄰並拼接為一體。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面板及設置於該顯示面板上方的觸摸屏。該觸摸屏包括第一觸摸子屏及第二觸摸子屏,該第一觸摸子屏與該第二觸摸子屏均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每一觸摸子屏包括觸摸區域及位於該觸摸區域周邊的周邊區域,該周邊區域包括彎折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一側的第一周邊區域,該第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對應疊合。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觸摸屏及採用上述觸摸屏的觸控顯示裝置中,將原本相互獨立製作的兩塊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彎折後疊合,使該兩塊觸摸子屏的觸摸區域拼接於一體,從而獲得較大尺寸的觸摸屏,滿足人們對較大尺寸觸摸屏幕的需求。
請參閱圖1及圖2,圖1是本發明觸摸屏30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觸摸屏30的立體分解圖。該觸摸屏30包括第一觸摸子屏31a及第二觸摸子屏31b。其中該第一觸摸子屏31a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中至少一觸摸子屏為奈米碳管觸摸屏,換句話說,該第一觸摸子屏31a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中至少一觸摸子屏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觸摸子屏31a和該第二觸摸子屏31b均為奈米碳管觸摸屏。
每一觸摸子屏31a/31b包括觸摸區域310、第一周邊區域311、第二周邊區域312、第三周邊區域313、第四周邊區域314及連接於該第二周邊區域312的軟性電路板315。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周邊區域311、312、313及314首尾相連形成位於該觸摸區域310周邊的周邊區域(未標示)。其中,該第一周邊區域311與該第三周邊區域313相對設置,該第二周邊區域312與該第四周邊區域314相對設置。並且,該第一周邊區域311相對該觸摸區域310彎折從而與該觸摸區域310呈一夾角連接。優選地,該夾角為直角,即該第一周邊區域311與該觸摸區域310垂直連接。
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一周邊區域311和第三周邊區域313位置關係與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和第三周邊區域313位置關係剛好相反,從而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一周邊區域311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相鄰,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三周邊區域313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三周邊區域313相對。
進一步地,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一周邊區域311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對應疊合,使得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觸摸區域310與第二觸摸子屏31b的觸摸區域310拼接為一體。具體地,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一周邊區域311的外表面和/或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的外表面可以塗布有膠體316,從而使得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一周邊區域311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對齊黏結而疊合於一體,同時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觸摸區域310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觸摸區域310位於同一水平面上且對齊相接,進而形成一個整體的觸摸屏幕。並且,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二周邊區域312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二周邊區域312也對齊拼接為一體,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三周邊區域313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三周邊區域313也對齊拼接為一體。當然,在一變更實施方式中,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一周邊區域311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也可以通過熱壓接等方式結合於一體。
請參閱圖3、圖4及圖5,圖3是圖1所示的第一觸摸子屏31a(其第一周邊區域311未彎折前)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圖1所示的第二觸摸子屏31b(其第一周邊區域311未彎折前)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圖1所示觸摸屏組裝前的平面結構透視圖。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結構與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結構基本相同,該第一觸摸子屏31a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區別僅在於: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一周邊區域311和第三周邊區域313位置關係與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和第三周邊區域313位置關係相反(如圖5所示,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一周邊區域311位於右側,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三周邊區域313位於左側,而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則位於左側,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三周邊區域313位於則右側)。
下面對該第一、第二觸摸子屏31a、31b的結構作進一步描述:該第一觸摸子屏31a和第二觸摸子屏31b均包括基底32、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複數第一導電線路34、絕緣層35、複數第二導電線路36、透明導電層37、及軟性電路板315。
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設置於該基底32上。該絕緣層35設置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上且位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與該透明導電層37之間,用於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與該透明導電層37絕緣。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與該透明導電層共同定義該觸摸子屏的觸摸感測結構,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與該透明導電層37構成電容式觸控結構。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34用於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電連接至該軟性電路板315。該複數第二導電線路用於將該透明導電層37電連接至該軟性電路板315。
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覆蓋該觸摸區域310,如圖6所示,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包括複數均沿第一方向X擇優取向延伸的奈米碳管331,且每一奈米碳管331與相鄰的奈米碳管331通過範德華力首尾相連。本實施方式中,該透明導電層37為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區別在於: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即,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均沿與該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擇優取向延伸。
另外,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與該透明導電層37均覆蓋該觸摸區域310,並且二者的交疊區域界定該觸摸屏的觸摸區域310及位於該觸摸區域周邊的由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周邊區域311、312、313、314構成的周邊區域(未標示)。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34位元該周邊區域,每一第一導電線路34包括第一電極341、第一傳輸線342及第二電極343,該第一電極341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連接,該第二電極343與該軟性電路板315連接,該第一傳輸線342連接於該第一電極341與該第二電極343之間。該第二導電線路36也位於該周邊區域,其包括第三電極361、第二傳輸線362及第四電極363,該第三電極361與該透明導電層37連接,該第四電極363與該軟性電路板315連接,該第二傳輸線362連接於該第三電極361與該第四電極363之間。其中,該第一導電線路和該第二導電線路的材料可以為導電銀漿。
其中,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34的複數第一電極341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周邊區域311與該第三周邊區域313,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34的複數第二電極343設置於該第二周邊區域312。該複數第二導電線路36的複數第三電極361設置於該第四周邊區域314及該第二周邊區域312,該複數第二導電線路36的複數第四電極363設置於該第二周邊區域312。
具體地,該第一周邊區域311設置有一長條形且沿與該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電極341,該長條形的第一電極341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二周邊區域312和該第四周邊區域314。該第三周邊區域313設置有複數間隔排列且沿該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電極341。該第四周邊區域314設置有一長條形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電極361,該長條形的第三電極361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一周邊區域311和該第三周邊區域313。該第二周邊區域312鄰近該觸摸區域310的一側設置有複數間隔排列且沿該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三電極361,該第二周邊區域312遠離該觸摸區域310的一側還設置複數間隔排列且該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電極343與第四電極363。
該軟性電路板315包括複數與該複數第二電極343及複數第四電極363對應的連接電極318。該複數連接電極318的數量與該複數第二電極343和複數第四電極363的總數相同,從而每一連接電極318對應連接一第二電極343(或者第四電極363),使得該軟性電路板315通過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34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電連接,以及該軟性電路板315通過該複數第二導電線路36與該透明導電層37電連接。
請參閱圖7,圖7是圖5所示觸摸屏30組裝後的平面結構透視圖。組裝後,該第一觸摸子屏31a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通過疊合兩個第一周邊區域311而結合為一體,具體地,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觸摸區域310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觸摸區域310接觸從而拼接成一較大的觸摸屏幕。另外該第一觸摸子屏31a的第二周邊區域312與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第二周邊區域312位於該觸摸屏30的同一側並拼接為一體,使得該第一觸摸子屏31a和該第二觸摸子屏31b的兩個軟性電路板315均從該觸摸屏30的同一側延伸出來。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觸摸屏30中,將原本相互獨立製作的兩塊觸摸子屏31a、31b的第一周邊區域311彎折後疊合,使該兩塊觸摸子屏31a、31b的觸摸區域310拼接於一體,從而獲得較大尺寸的觸摸屏,滿足人們對較大尺寸觸摸屏幕的需求。
另外,由於該兩個觸摸子屏31a、31b的導電層均採用奈米碳管導電層,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韌性較好,因此即便位於該第一周邊區域311與該觸摸區域310之間的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33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被彎折,其彎折處的導電性能也不會受太大的影響,因此本發明觸摸屏30在實現得到較大尺寸觸摸屏的同時其導電層的可靠度也較高。
再者,本案將兩個觸摸子屏31a、31b的觸摸區域310的第一側邊317拼接,使得該兩個觸摸子屏31a、31b在奈米碳管的長度方向上拼接,可以有效改善由於奈米碳管沿其長度方向的導電性較差而限制其製作尺寸的問題,得到導電性較好且尺寸較大的觸摸屏幕。
此外,該兩個觸摸子屏31a、31b的第二周邊區域312還對齊並拼接,使得該觸摸子屏的兩個軟性電路板315從拼接的觸摸屏30的同一側伸出,可以便於整個觸摸屏30後續的組裝以及與主電路板之間的電連接。
另外,該第一周邊區域311的第一電極341為長條形電極且該第一周邊區域311的傳輸線較少,由此將該第一周邊區域311相較於該觸摸區域310彎折並與另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311疊合,可避免設置有較多導電線路的其他周邊區域彎折引起的電連接不良等問題,進而該實施方式的觸摸屏的可靠度較高。
在該第一實施方式的一第一變更實施方式中,該第一、第二觸摸子屏31a及31b的透明導電層37也可以為氧化銦鋅或氧化銦錫導電層,如圖8所示,該透明導電層37包括複數沿該第二方向Y延伸的透明電極370,每一透明電極370鄰近該第四周邊區域314的一端均連接至該長條形的第三電極361,每一透明電極370鄰近該第二周邊區域312的一端分別連接一對應的第三電極361。
另外,該圖8所示的第一變更實施方式中,位於該第四周邊區域314的第三電極361及其第二傳輸線與第四電極也可以省略,使該複數透明電極370鄰近該第四周邊區域314的一端電性浮接,並不影響該第一、第二觸摸子屏31a及31b的觸摸偵測。
請參閱圖9及圖10,圖9是本發明觸摸屏40第二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圖9所示觸摸屏40的立體分解圖。該觸摸屏40與該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摸屏10的主要差別在於:觸摸屏還包括第三觸摸子屏41c和第四觸摸子屏41d,該第三觸摸子屏41c與該第二觸摸子屏41b結構相同,該第四觸摸子屏41d與第一觸摸子屏41a結構相同,並且該第三觸摸子屏41c與該第二觸摸子屏41b對角設置,該第四觸摸子屏41d與該第一觸摸子屏41a對角設置。
具體地,該第二實施方式中,除了該第一觸摸子屏41a的第一周邊區域411與該第二觸摸子屏41b的第一周邊區域411對應疊合外,該第三觸摸子屏41c與該第四觸摸子屏41d中的每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411也相對於觸摸區域410彎折從而與該觸摸區域410呈第一夾角連接,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觸摸子屏411、412、413、414的每一觸摸子屏的第四周邊區域414相對於該觸摸區域410彎折從而與該觸摸區域410呈第二夾角連接,該第一夾角與該第二夾角均為直角。同時,該第三觸摸子屏41c的第四周邊區域414與該第一觸摸子屏41a的第四周邊區域414對應疊合,該第四觸摸子屏41d的第四周邊區域414與該第二觸摸子屏41b的第四周邊區域414對應疊合,該第四觸摸子屏41d的第一周邊區域411與該第四觸摸子屏41d的第一周邊區域411對應疊合,使得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觸摸子屏411、412、413、414的四個觸摸區域410拼接為一體。
另外,該第一、第二觸摸子屏41a、41b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第二觸摸子屏21a、21b的結構可以相同,即該第一、第二觸摸子屏41a、41b採用圖3至圖5所示的第一、第二觸摸子屏31a、31b,進一步地,由於該第三觸摸子屏41c與該第二觸摸子屏41b結構相同,該第四觸摸子屏41d與第一觸摸子屏41a結構相同,即,該第三、第四觸摸子屏41c、41d分別採用圖3至圖5所示的第二、第一觸摸子屏31b、31a。進而,該四個觸摸子屏41a、41b、41c、41d的第四周邊區域414的第三電極為長條形電極且傳輸線較少,由此將該第四周邊區域414相較於該觸摸區域410彎折並與另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414疊合,可避免設置有較多導電線路的其他周邊區域彎折引起的電連接不良等問題,進而該實施方式的觸摸屏40的可靠度較高。
請參閱圖11、圖12及圖13,圖11是本發明觸摸屏第三實施方式的組裝前的平面結構透視圖,圖12是圖11所示的第一觸摸子屏51a(其第一周邊區域511未彎折前)的立體分解圖,圖13是圖11所示的第二觸摸子屏51b(其第一周邊區域511未彎折前)的立體分解圖。該第三實施方式的觸摸屏50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摸屏30的區別主要在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觸摸子屏51a及第二觸摸子屏51b均為電阻式觸摸屏。
具體地,夾於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53及透明導電層57之間的為一間隙子層55,使得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53及該透明導電層57共同定義一電阻式觸摸感測結構。另外,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53與軟性電路板515之間第一導電線路54為兩條,連接於該透明導電層57與軟性電路板515之間第二導電線路56也為兩條。
每一第一導電線路54包括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53的第一電極541、連接該軟性電路板515的第二電極543及連接於該第一電極541與該第二電極543之間的第一傳輸線542。每一第二導電線路56包括連接該透明導電層57的第三電極561、連接該軟性電路板515的第四電極563及連接於該第三電極561與該第四電極563之間的第二傳輸線562。
具體地,該兩條第一導電線路54的兩個第一電極541分別且對稱設置於該第一周邊區域511及該第三周邊區域513,該兩條第二導電線路56的兩個第三電極561分別且對稱設置於該第四周邊區域514及該第二周邊區域512,該第二電極543及第四電極563均設置於該第二周邊區域512。
該第一電極541及該第三電極561均為長條形。其中該第一電極541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其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二周邊區域512和該第四周邊區域514。該第三電極561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其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一周邊區域511和該第三周邊區域513。另外,連接該設置於該第四周邊區域514的長條形的第三電極561的第二傳輸線562依序經由該第四周邊區域514、該第三周邊區域513與該第二周邊區域512連接至對應的第四電極563。
同第一實施方式一樣,該第三實施方式中,設置於該第一周邊區域511的第一電極541為長條形電極且該第一周邊區域511的傳輸線較少,由此將該第一周邊區域511相較於該觸摸區域510彎折並與另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511疊合,同樣可避免設置有較多導電線路的其他周邊區域彎折引起的電連接不良等問題,進而該實施方式的觸摸屏50的可靠度較高。
另外,連接該設置於該第四周邊區域514的第三電極561的第二傳輸線562依序經由該第四周邊區域514、該第三周邊區域513與該第二周邊區域512連接至對應的第四電極563,也可以使該第一周邊區域511的佈線較少,提高該觸摸屏50的可靠度。
請參閱圖14,圖14是本發明觸控顯示裝置700一較佳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該觸控顯示裝置700包括顯示面板710及位於該顯示面板710上方的觸摸屏720。該觸摸屏720採用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方式以及第一實施方式的變更實施方式中任意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的觸摸屏,該顯示面板710可以為液晶顯示面板、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或等離子顯示面板等。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本發明之範圍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該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30、40、50、720...觸摸屏
31a、41a、51a...第一觸摸子屏
31b、41b、51b...第二觸摸子屏
41c...第三觸摸子屏
41d...第四觸摸子屏
310、410、510...觸摸區域
311、411、511...第一周邊區域
312、412、512...第二周邊區域
313、413、513...第三周邊區域
314、414、514...第四周邊區域
315、515...軟性電路板
316...膠體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317...第一側邊
32...基底
33、53...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
331...奈米碳管
34、54...第一導電線路
341、541...第一電極
242、542...第一傳輸線
343、543...第二電極
318...連接電極
35...絕緣層
55...間隙子層
36、56...第二導電線路
37、57...透明導電層
361、561...第三電極
362、562...第二傳輸線
363、563...第四電極
370...透明電極
700...觸控顯示裝置
710...顯示面板
圖1是本發明觸摸屏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觸摸屏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1所示的第一觸摸子屏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圖1所示的第二觸摸子屏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圖1所示觸摸屏組裝前的平面結構透視圖。
圖6是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5所示觸摸屏組裝後的平面結構透視圖。
圖8是本發明觸摸屏第一實施方式的一變更實施方式的第一、第二觸摸子屏的透明導電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觸摸屏第二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9所示觸摸屏的立體分解圖。
圖11是本發明觸摸屏第三實施方式的組裝前的平面結構透視圖。
圖12是圖11所示的第一觸摸子屏的立體分解圖。
圖13是圖11所示的第二觸摸子屏的立體分解圖。
圖14是本發明觸控顯示裝置一較佳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30...觸摸屏
31a...第一觸摸子屏
31b...第二觸摸子屏
310...觸摸區域
311...第一周邊區域
312...第二周邊區域
313...第三周邊區域
314...第四周邊區域
315...軟性電路板
317...第一側邊
Claims (32)
- 一種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包括第一觸摸子屏及第二觸摸子屏,該第一觸摸子屏與該第二觸摸子屏均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每一觸摸子屏包括觸摸區域及位於該觸摸區域周邊的周邊區域,該周邊區域包括彎折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一側的第一周邊區域,該第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對應疊合固定,使得該第一觸摸子屏的觸摸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觸摸區域在同一平面內相鄰並拼接為一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通過膠體黏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周邊區域與該觸摸區域垂直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周邊區域還包括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二側的第二周邊區域、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三側的第三周邊區域、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四側的第四周邊區域及與該第二周邊區域連接的軟性電路板,其中該第二周邊區域與該第一周邊區域相鄰,該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三周邊區域相對,該第二周邊區域與該第四周邊區域相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每一觸摸子屏還包括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透明導電層、第一導電線路及第二導電線路,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透明導電層共同定義該觸摸子屏的觸摸感測結構且均覆蓋該觸摸區域,該第一導電線路位於該周邊區域且用於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和該軟性電路板電性連接,該第二導電線路也位於該周邊區域且用於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和該軟性電路板電性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奈米碳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透明導電層為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均沿與該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擇優取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透明導電層包括複數間隔設置且均沿與該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透明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複數透明電極材料包括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將該觸摸區域的與該第一周邊區域相連的該第一側的邊緣定義為第一側邊,該第一側邊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每一觸摸子屏還包括位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透明導電層之間的絕緣層,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透明導電層構成電容式觸摸感測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導電線路為複數,該第二導電線路也為複數,每一第一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第一電極、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二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的第一傳輸線,每一第二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透明導電層的第三電極、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四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的第二傳輸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三周邊區域設置有複數間隔排列且沿該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電極,該第二周邊區域設置有複數間隔排列的第三電極,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的複數第二電極以及複數第二導電線路的複數第四電極間隔排列在該第二周邊區域,該第一周邊區域設置有一長條形且沿與該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一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二周邊區域和該第四周邊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四周邊區域設置有一長條形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三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一周邊區域和該第三周邊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每一觸摸子屏還包括位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透明導電層之間的間隙子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導電線路為兩條,該第二導電線路也為兩條,每一第一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第一電極、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二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的第一傳輸線,每一第二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透明導電層的第三電極、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四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的第二傳輸線,該兩條第一導電線路的兩個第一電極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周邊區域及該第三周邊區域,該兩條第二導電線路的兩個第三電極分別設置於該第四周邊區域及該第二周邊區域,該第二電極及該第四電極均設置於該二周邊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第三周邊區域各設置有一長條形的第一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一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二周邊區域和該第四周邊區域,該第二、第四周邊區域各設置有一長條形的第三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二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一周邊區域和該第三周邊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連接該設置於該第四周邊區域的長條形的第三電極的第二傳輸線依序經由該第四周邊區域、該第三周邊區域與該第二周邊區域連接至對應的第四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還包括第三觸摸子屏及第四觸摸子屏,該第三觸摸子屏及該第四觸摸子屏均包括觸摸區域、位於該觸摸區域周邊的依序連接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周邊區域、及與該第二周邊區域連接的軟性電路板,該第三觸摸子屏及該第四觸摸子屏中,該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三周邊區域相對設置,該第二周邊區域與該第四周邊區域相對設置,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觸摸子屏中每一觸摸子屏的第四周邊區域相對於觸摸區域彎折從而與該觸摸區域呈夾角連接,該第三及第四觸摸子屏中每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相對於觸摸區域彎折從而與該觸摸區域呈夾角連接,該第三觸摸子屏的第四周邊區域與該第一觸摸子屏的第四周邊區域對應疊合固定,該第四觸摸子屏的第四周邊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第四周邊區域對應疊合固定,該第四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四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對應疊合固定,使得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觸摸子屏的四個觸摸區域在同一個平面內相鄰拼接為一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觸摸子屏均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且該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觸摸子屏的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面板及設置於該顯示面板上方的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包括第一觸摸子屏及第二觸摸子屏,該第一觸摸子屏與該第二觸摸子屏均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每一觸摸子屏包括觸摸區域及位於該觸摸區域周邊的周邊區域,該周邊區域包括彎折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一側的第一周邊區域,該第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對應疊合固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二觸摸子屏的第一周邊區域通過膠體黏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周邊區域還包括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二側的第二周邊區域、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三側的第三周邊區域、連接於該觸摸區域的第四側的第四周邊區域及與該第二周邊區域連接的軟性電路板,其中該第二周邊區域與該第一周邊區域相鄰,該第一周邊區域與該第三周邊區域相對,該第二周邊區域與該第四周邊區域相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每一觸摸子屏還包括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透明導電層、第一導電線路及第二導電線路,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透明導電層共同定義該觸摸子屏的觸摸感測結構且均覆蓋該觸摸區域,該第一導電線路位於該周邊區域且用於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和該軟性電路板電性連接,該第二導電線路也位於該周邊區域且用於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和該軟性電路板電性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包括複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奈米碳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透明導電層為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均沿與該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擇優取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透明導電層包括複數間隔設置且均沿與該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透明電極,該複數透明電極材料包括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將該觸摸區域的與該第一周邊區域相連的該第一側的邊緣定義為第一側邊,該第一側邊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第一電極、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二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的第一傳輸線,該第二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透明導電層的第三電極、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四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的第二傳輸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每一觸摸子屏還包括位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透明導電層之間的絕緣層,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透明導電層構成電容式觸摸感測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線路均為複數,該第三周邊區域設置有複數間隔排列且沿該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電極,該第二周邊區域設置有複數間隔排列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電極,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的複數第二電極以及複數第二導電線路的複數第四電極沿該第一方向間隔設置於該第二周邊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周邊區域設置有一長條形且沿與該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一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二周邊區域和該第四周邊區域,該第四周邊區域設置有一長條形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三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一周邊區域和該第三周邊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每一觸摸子屏還包括位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透明導電層之間的間隙子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線路均為兩條,其中,該第一、第三周邊區域各設置有一長條形的第一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一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二周邊區域和該第四周邊區域,該第二、第四周邊區域各設置有一長條形的第三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二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一周邊區域和該第三周邊區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04614.XA CN103631416A (zh) | 2012-08-24 | 2012-08-24 |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09309A true TW201409309A (zh) | 2014-03-01 |
TWI469009B TWI469009B (zh) | 2015-01-11 |
Family
ID=50147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31464A TWI469009B (zh) | 2012-08-24 | 2012-08-30 |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054152A1 (zh) |
CN (1) | CN103631416A (zh) |
TW (1) | TWI46900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31418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
CN104808870A (zh) * | 2014-01-23 | 2015-07-29 |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 单层电容式触摸屏触摸点的侦测方法 |
CN104331189A (zh) * | 2014-11-19 | 2015-02-04 |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装置 |
CN106557203A (zh) * | 2016-11-08 | 2017-04-05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触摸屏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
CN107134673A (zh) * | 2017-02-27 | 2017-09-05 | 深圳市华上科技有限公司 | 相互拼接并进行信号传输的电路板、led显示屏及led屏幕 |
CN108491114B (zh) * | 2018-03-12 | 2021-04-30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制备方法及触控装置 |
TWI839051B (zh) * | 2022-12-28 | 2024-04-11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無縫式觸控板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43399B (zh) * | 2001-03-26 | 2011-02-23 | 艾考斯公司 | 含碳纳米管的涂层 |
CN101458601B (zh) * | 2007-12-14 | 2012-03-14 | 清华大学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US8519965B2 (en) * | 2008-04-23 | 2013-08-27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ulti-touch detection panel with disambiguation of touch coordinates |
US8390580B2 (en) * | 2008-07-09 | 2013-03-05 | Tsinghua University | Touch pane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touch panel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
TWI413928B (zh) * | 2010-03-17 | 2013-11-01 | Innolux Corp | 觸控面板及其差動辨識方法 |
KR101204121B1 (ko) * | 2010-03-29 | 2012-11-2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상호 정전용량방식 터치패널 |
CN101825796B (zh) * | 2010-05-19 | 2012-06-13 |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触摸式液晶屏 |
CN101876766B (zh) * | 2010-06-15 | 2012-06-27 |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触摸式液晶屏 |
-
2012
- 2012-08-24 CN CN201210304614.XA patent/CN103631416A/zh active Pending
- 2012-08-30 TW TW101131464A patent/TWI46900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
- 2013-08-22 US US13/972,953 patent/US2014005415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31416A (zh) | 2014-03-12 |
US20140054152A1 (en) | 2014-02-27 |
TWI469009B (zh) | 2015-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69009B (zh) |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 |
TWI426427B (zh) | 觸控面板 | |
US9454273B2 (en) | Touch panel with narrow border | |
TWI467440B (zh) |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 |
US9134828B2 (en) | Touch panel having a shield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I508106B (zh) | 觸控面板與手持電子裝置 | |
TWI469010B (zh) |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 |
JP5645511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のタッチパネルを用いる電子装置 | |
TWI505169B (zh) | 觸控面板及具有觸控面板之電子裝置 | |
TWI515627B (zh) | 觸控電極結構及其應用之觸控面板 | |
TW201409114A (zh) | 觸控電極裝置 | |
TWI457991B (zh) | 觸控面板 | |
WO2014050682A1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TWI630517B (zh) | 觸控視窗以及包含其之觸控裝置 | |
WO2018119572A1 (zh) |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2007200177A (ja) | 電子装置 | |
TWI552211B (zh) | 觸控電極裝置 | |
CN207541604U (zh) |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器 | |
TWI464645B (zh) | 觸摸屏 | |
TWI469008B (zh) |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 |
TWI510985B (zh) | 觸控屏模組 | |
TWI464646B (zh) | 觸摸屏 | |
TWM429929U (en) | Touch panel assembly structure and connecting module thereof | |
TWI511256B (zh) |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KR101365037B1 (ko) | 터치 패널용 전극 구조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