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4645B - 觸摸屏 - Google Patents

觸摸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4645B
TWI464645B TW101131458A TW101131458A TWI464645B TW I464645 B TWI464645 B TW I464645B TW 101131458 A TW101131458 A TW 101131458A TW 101131458 A TW101131458 A TW 101131458A TW I464645 B TWI464645 B TW I4646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arbon nanotube
conductive layer
touch screen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1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9305A (zh
Inventor
Ho Chien Wu
Original Assignee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09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93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4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46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15/00Nanotechnology for interacting, sensing or actuating, e.g. quantum dots as markers in protein assays or molecular m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70Nanostructure
    • Y10S977/734Fullerenes, i.e. graphene-based structures, such as nanohorns, nanococoons, nanoscrolls or fullerene-like structures, e.g. WS2 or MoS2 chalcogenide nanotubes, planar C3N4, etc.
    • Y10S977/742Carbon nanotubes, C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90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 Y10S977/93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 Y10S977/953Detector using nano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觸摸屏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觸摸屏,特別係關於一種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的觸摸屏。
近年來,採用奈米碳管導電層製作的觸摸屏由於耐用性較好,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各種電子產品中。然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導電性與其內部的奈米碳管的長度相關,通常地,奈米碳管的長度越長,其構成的奈米碳管導電層沿該長度方向的導電性就越差,這一特性極大限制了奈米碳管導電層的沿其奈米碳管延伸方向的長度。另外,受奈米碳管晶元大小的限制,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在垂直奈米碳管延伸方向上的寬度也難於製作成較大尺寸。也就是說,目前,奈米碳管導電層難於製作成較大尺寸,因而採用奈米碳管導電層製作的觸摸屏也難於製作大尺寸觸摸屏幕,故,現有奈米碳管導電層製作的觸摸屏難於滿足人們對較大尺寸觸摸屏幕的需求。
鑒於以上內容,有必要提出一種較大尺寸的奈米碳管導電層製作成的觸摸屏。
一種觸摸屏,該觸摸屏包括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基底及第一導電線路,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第二 奈米碳管導電層並列且相鄰設置於該基底的第一表面上,該第一導電線路電連接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並用於傳輸電訊號至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之間具有預定間隔從而定義位於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之間的間隔區域,該第一導電線路包括至少部分位於該間隔區域的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連接於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之間使得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共用該第一電極。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觸摸屏將該兩個奈米碳管導電層相鄰設置於同該基底的同一表面上,使得該兩個奈米碳管導電層能夠共同形成一較大尺寸的觸摸屏,滿足人們對較大尺寸觸摸屏幕的需求。
10、20‧‧‧觸摸屏
11、21a‧‧‧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
12、21b‧‧‧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
13、26‧‧‧基底
111、211‧‧‧第一導電線路
121、221‧‧‧第二導電線路
131、231‧‧‧第三導電線路
14、24‧‧‧軟性電路板
130‧‧‧第一表面
118、218‧‧‧第一側邊
101‧‧‧奈米碳管
180、280‧‧‧間隔區域
110、210a‧‧‧第一觸摸區域
120、210b‧‧‧第二觸摸區域
181、281‧‧‧第一周邊區域
182、282‧‧‧第二周邊區域
183、283‧‧‧第三周邊區域
184、284‧‧‧第四周邊區域
115、23‧‧‧絕緣層
116‧‧‧導通孔
1130‧‧‧電極部
1132‧‧‧傳輸部
112、212‧‧‧第一電極
113、213‧‧‧第一傳輸線
114、214‧‧‧第二電極
122、222‧‧‧第三電極
123、223‧‧‧第二傳輸線
124、224‧‧‧第四電極
132、232‧‧‧第五電極
133、233‧‧‧第三傳輸線
134、234‧‧‧第六電極
21‧‧‧奈米碳管導電層
25‧‧‧透明導電層
240‧‧‧主體部
241‧‧‧第一自由端
242‧‧‧第二自由端
250‧‧‧透明電極
256‧‧‧第三奈米碳管導電層
251‧‧‧第四導電線路
252‧‧‧第七電極
253‧‧‧第四傳輸線
254‧‧‧第八電極
圖1是本發明觸摸屏第一實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圖1沿線II-II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觸摸屏第二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5及圖6分別是圖4所示的觸摸屏兩側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4所示的觸摸屏第一種變更實施方式的透明導電層的示意圖。
圖8是圖4所示的觸摸屏第二種變更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觸摸屏第一實施方式的一種變更實施方式的剖面示 意圖。
請參閱圖1及圖2,圖1是本發明觸摸屏10第一實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圖,圖2是圖1沿線II-II的剖面示意圖。該觸摸屏10包括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基底13、第一導電線路111、第二導電線路121、第三導電線路131及軟性電路板14。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並列且相鄰設置於該基底13的第一表面130上。該第一、第二及第三導電線路111、121、131電連接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並用於傳輸電訊號至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該軟性電路板14電連接該第一、第二及第三導電線路111、121、131,用於經由該第一、第二及第三導電線路111、121、131向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提供上述電訊號。
該基底13可以為透明玻璃板或透明塑膠板。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可以黏結於該基底13的第一表面130上。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並列設置於該基底13的第一表面130上,並且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之間具有預定間隔。
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圖1中所示的兩個雙向箭頭分別代表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進一步地,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包括第一側邊118,該第一側邊118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 12相鄰,進一步地,該第一側邊118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延伸方向垂直。
請參閱圖3,圖3是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結構示意圖,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可以包括複數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延伸的奈米碳管101,且每一奈米碳管101與相鄰的奈米碳管101通過範德華力首尾相連。
該觸摸屏10定義有對應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之間的預定間隔的間隔區域180、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覆蓋的第一觸摸區域110、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覆蓋的第二觸摸區域120、對應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位於該第一觸摸區域110周邊且與該間隔區域180相對設置的第一周邊區域181、位於該第二觸摸區域120周邊且與該間隔區域180相對設置的第二周邊區域182、位於該第一、第二觸摸區域110、120及該間隔區域180一側且與該第一、第二周邊區域181及182均相鄰的第三周邊區域183、與該第三周邊區域183相對設置的第四周邊區域184。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周邊區域181、182、183及184首尾相連構成位於該第一、第二觸摸區域110、120及該間隔區域180周邊的周邊區域。
其中,該第一及第二觸摸區域110及120均為矩形,且上下端相互平齊。該間隔區域180為矩形條狀區域,且該間隔區域180的條狀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該第一至第四周邊區域181至184也均為矩形條狀區域,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周邊區域181及182的條狀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該第三及第四周邊 區域183及184的條狀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平行。
該第一導電線路111包括至少部分位於該間隔區域180的第一電極112、第二電極114及連接於該第一電極112與該第二電極114之間的第一傳輸線113。該第一電極112連接於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之間使得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共用該第一電極112。該第二電極114用於與該軟性電路板14連接,其可以位於該第三周邊區域183。
該第一導電線路111為複數,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111的複數第一電極112間隔排列於該間隔區域180。本實施方式中,該觸摸屏10還包括具有導通孔116的絕緣層115,如圖1所示,該絕緣層115的平面位置對應於該間隔區域180、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鄰近該間隔區域180的邊緣區域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鄰近該間隔區域180的邊緣區域。具體地,該第一傳輸線113設置於該基底13上,該絕緣層115設置該基底13及該第一傳輸線113上並且完全覆蓋該第一傳輸線113。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邊緣區域、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的邊緣區域及該第一電極112均設置於該絕緣層115上,每一第一電極112覆蓋對應的一導通孔116且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之間,並且該第一電極112通過該導通孔116與該第一傳輸線113電連接。該第一傳輸線113可以包括電極部1130及傳輸部1132。該電極部1130正對該導通孔116,用於與該第一電極112連接,且該電極部1130的平面面積略大於該導通孔116的平面面積,該傳輸部1132連接於該電極部1130與該第二電極114之間。
該第二導電線路121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111相反的一側,該第三導電線路131連接於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111相反的一側。該第二導電線路121及第三導電線路131均為複數。每一第二導電線路121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111相反的一側,另一端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14,每一第三導電線路131的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111相反的一側,另一端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14。
具體地,每一第二導電線路121包括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11的第三電極122、用於連接該軟性電路板14的第四電極124及連接於該第三電極122與該第四電極124之間的第二傳輸線123。每一第三導電線路131包括連接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2的第五電極132、用於連接該軟性電路板14的第六電極134及連接於該第五電極132與該第六電極134之間的第三傳輸線133。該第三電極122位於該第一周邊區域181,該第五電極132位於該第二周邊區域182,該第四電極124及該第六電極134位於該第三周邊區域183。
該複數第三電極122與該複數第一電極112的數量相同,並且一一對應設置。該複數第五電極132也與該複數第一電極112的數量也相同,並且也一一對應設置。
另外,優選地,該絕緣層115為透明絕緣層。該第一導電線路111位於該間隔區域180的部分優選為透明導電材料,具體地,該第一傳輸線113及該第一電極112可以為透明導電材料,如氧化銦鋅或氧化銦錫。
該觸摸屏10工作時,可以向一第一、第三及第五電極112、122、 132依序施加觸摸掃描線號,並偵測其他電極的電壓變化,用來計算獲取施加到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的觸摸動作的位置資訊。因此,此處就不再具體介紹該觸摸屏10的工作原理。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觸摸屏10將該兩個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相鄰設置於同該基底13的同一表面上,使得該兩個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能夠共同形成一較大尺寸的觸摸屏10,滿足人們對較大尺寸觸摸屏幕的需求。
另外,由於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共用第一導電線路,可使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之間的間隔區域的寬度較小,進而該觸摸屏10的第一觸摸區域110及第二觸摸區域120之間的無效區域較小,更方便該觸摸屏10的整體使用。
此外,當該絕緣層為透明絕緣層並且第一導電線路111的第一電極112及/或該第一傳輸線113的材料為透明導電材料時,該間隔區域180可以使得大部分光線通過,進而當該觸摸屏10設置於顯示裝置上方時,該間隔區域180不會影響該顯示裝置的畫面顯示,使該顯示裝置的畫面顯示完整、效果較好。
請參閱圖4,圖4是本發明觸摸屏20第二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該觸摸屏20包括奈米碳管導電層21、透明導電層25、及位於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與該透明導電層25之間的絕緣層23。
本實施方式中,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與該透明導電層25構成電容式觸摸感測結構,該絕緣層23也可以為一絕緣基底,如透明玻璃基底或透明樹脂基底,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與該透明導電層25分 別設置於該絕緣基底的兩個相對的表面上。
進一步地,該觸摸屏20還包括複數導電線路202及軟性電路板24。該複數導電線路202用於將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與該透明導電層25分別電連接至該軟性電路板24,以將該軟性電路板24提供的電訊號傳輸至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及透明導電層25。本實施方式,該軟性電路板24包括主體部240、與該主體部240相連接的第一自由端241及第二自由端242,該第一自由端241用於經由一部分導電線路202電連接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該第二自由端242用於經由另一部分導電線路202電連接該透明導電層25。
請參閱圖5,圖5是圖4從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所在一側觀看該觸摸屏20的平面結構示意圖。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包括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並列且相鄰設置於該絕緣層23上,具體地,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可以黏結於該絕緣層23的第一表面上,並且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之間具有預定間隔。
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圖1中所示的兩個雙向箭頭分別代表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及21b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進一步地,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包括第一側邊218,該第一側邊218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相鄰,進一步地,該第一側邊218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b的延伸方向相同。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的結構可以參閱圖3所示,此處 就不再贅述。
該觸摸屏20定義有對應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及21b之間的預定間隔的間隔區域280、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覆蓋的第一觸摸區域210a、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覆蓋的第二觸摸區域210b、對應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位於該第一觸摸區域210a周邊且與該間隔區域280相對設置的第一周邊區域281、位於該第二觸摸區域210b周邊且與該間隔區域280相對設置的第二周邊區域282、位於該第一、第二觸摸區域210a、210b及該間隔區域280一側且與該第一、第二周邊區域281、282均相鄰的第三周邊區域283、與該第三周邊區域283相對設置的第四周邊區域284。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周邊區域281、282、283、284首尾相連構成位於該第一、第二觸摸區域210a、210b及該間隔區域280周邊的周邊區域。
其中,該第一及第二觸摸區域120均為矩形,且上下端相互平齊。該間隔區域280為矩形條狀區域,且該間隔區域280的條狀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該第一至第四周邊區域281至284也均為矩形條狀區域,其中,該第一及第二周邊區域281及282的條狀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該第三及第四周邊區域283及284的條狀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平行。
該複數導電線路202包括第一導電線路211、第二導電線路221及第三導電線路231。該第一導電線路211、第二導電線路221及第三導電線路231用於電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及該第二奈 米碳管導電層21b。該第一導電線路包211括包括第一電極212、第二電極214及連接於該第一電極212與該第二電極214之間的第一傳輸線213。該第一電極212的至少部分位於該間隔區域280,且該第一電極212連接於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21b之間使得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21b共用該第一電極212。該第二電極214用於與該軟性電路板24連接,具體地,該第二電極214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24的第一自由端241。
本實施方式中,該至少部分位於該間隔區域280的第一電極212為長條形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一電極212從該間隔區域280鄰近該第四周邊區域284的一端延伸至該間隔區域280的鄰近該第三周邊區域283的一端。
該第二導電線路221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211相反的一側,該第三導電線路231連接於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211相反的一側。該第二導電線路221及第三導電線路231均為複數。每一第二導電線路221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211相反的一側,另一端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24的第一自由端241,每一第三導電線路231的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211相反的一側,另一端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二自由端242。
具體地,每一第二導電線路221包括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第三電極222、用於連接該軟性電路板24的第四電極224及連接於該第三電極222與該第四電極224之間的第二傳輸線223。每一第三導電線路231包括連接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b的第五 電極232、用於連接該軟性電路板24的第六電極234及連接於該第五電極232與該第六電極234之間的第三傳輸線233。該第三電極222位於該第一周邊區域281,該第五電極232位於該第二周邊區域282,該第四電極224及該第六電極234位於該第三周邊區域283。
請參閱圖6,圖6是圖4從該透明導電層25所在一側觀看該觸摸屏20的平面結構示意圖。該透明導電層25可以包括複數沿垂直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透明電極250。該複數導電線路202還可以包括第四導電線路251,該第四導電線路251用於將該透明導電層25電連接至該軟性電路板24的第二自由端242。該第四導電線路251為複數,每一第四導電線251路包括連接該透明導電層25的第七電極252、連接該軟性電路板24的第二自由端242的第八電極254及連接於該第七電極252與該第八電極254的第四傳輸線253。
本實施方式中,該複數第四導電線路251的第七電極252與該第八電極254設置於該第三周邊區域283及第四周邊區域284。具體地,該第三周邊區域283設置有複數間隔排列的第七電極252,該複數間隔排列的第七電極252一一對應連接該複數透明電極250鄰近該第三周邊區域283的一端。該第四周邊區域284包括一長條形的第七電極252,該長條形的第七電極252沿垂直該透明電極250的方向延伸,該長條形的第七電極252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一周邊區域281及該第二周邊區域282,並且該長條形的第七電極252連接複數透明電極250鄰近該第四周邊區域284的一端。該複數第四導電線路251的複數第八電極254間隔設置於該第三周邊區域283 ,且均與該軟性電路板24的第二自由端242連接。
該透明導電層25的複數透明電極250的材料可以為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鋅。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電線路211、221、231及251的材料可以均為導電銀漿。但是,優選地,設置於該間隔區域280的第一電極252為透明導線材料,如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鋅。
該第二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21b相鄰設置於同該基底23的同一表面上,使得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21b能夠共同形成一較大尺寸的觸摸屏,滿足人們對較大尺寸觸摸屏幕的需求。並且,由於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21b共用第一導電線路211,可使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21b之間的間隔區域280的寬度較小,進而該觸摸屏20的第一觸摸區域210a及第二觸摸區域210b之間的無效區域較小,更方便該觸摸屏20的整體使用。
此外,當該間隔區域280的第一電極材料為透明導電材料時,該間隔區域280可以使得大部分光線通過,進而當該觸摸屏20設置於顯示裝置上方時,該間隔區域280不會影響該顯示裝置的畫面顯示,使該顯示裝置的畫面顯示完整、效果較好。
進一步地,該觸摸屏20包括相對設置的奈米碳管導電層21及透明導電層25,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與該透明導電層可25以配合構成電容式觸控偵測結構,使得該觸摸屏20易實現多點觸控,提高可用性。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所述,在該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種變更實施方式中,請參閱圖7,圖7是該第一種變更實施方式 的透明導電層25一側的平面結構示意圖,該第一種變更實施方式中,該透明導電層25以為第三奈米碳管導電層256,該第三奈米碳管導電層256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21a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設置於該第三周邊區域283的複數第七電極252均電連接該第三奈米碳管導電層256鄰近該第三周邊區域283的一側,設置於該第四周邊區域284的長條形的第七電極252電連接該第三奈米碳管導電層256鄰近該第四周邊區域284的一側。該第三奈米碳管導電層256的結構與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21b的結構類似,此處就不再贅述其具體結構。
在該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種變更實施方式中,如圖8所示,該絕緣層23可以為普通樹脂絕緣層,該觸摸屏20也可以進一步包括基底26,該基底26可以為透明玻璃或樹脂材料,該透明導電層25、該絕緣層23及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依序設置於該基底26上。另外,該絕緣層23也可以由一間隙子層代替,進而該奈米碳管導電層21與該透明導電層25構成電阻式觸摸感測結構。
在該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三種變更實施方式中,設置於該第四周邊區域284的第七電極252可以被省略,即該複數透明電極250的鄰近該第四周邊區域284的一端懸空而電性浮接,此種變更基本上不會影響該觸摸屏20對觸摸動作的偵測。
進一步地,在該第二實施方式的第四種變更實施方式中,該觸摸屏20也可以包括兩個相互獨立的軟性電路板代替上述一體(即一體製成)的但包括兩個自由端241及242的軟性電路板24,其中一軟性電路板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導電線路211、221、231連接至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21a、21b,另一軟性電路板則通 過該第四導電線路251連接至該透明導電層25。
另外,可以理解,在該第一實施方式的一種變更實施方式中,請參閱圖9,該第一電極112可以設置於該基底13上並連接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該絕緣層115也可以覆蓋於該第一電極112、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11及12的邊緣區域的上方,該第一傳輸線113則設置於該絕緣層115上方,且該電極部1130通過位於該絕緣層115的導通孔116電連接至該第一電極112,該傳輸部1132則用於電連接該第二電極114。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本發明之範圍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該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觸摸屏
11‧‧‧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
12‧‧‧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
13‧‧‧基底
110‧‧‧第一觸摸區域
120‧‧‧第二觸摸區域
111‧‧‧第一導電線路
121‧‧‧第二導電線路
131‧‧‧第三導電線路
14‧‧‧軟性電路板
118‧‧‧第一側邊
112‧‧‧第一電極
113‧‧‧第一傳輸線
114‧‧‧第二電極
122‧‧‧第三電極
123‧‧‧第二傳輸線
124‧‧‧第四電極
132‧‧‧第五電極
133‧‧‧第三傳輸線
134‧‧‧第六電極
181‧‧‧第一周邊區域
182‧‧‧第二周邊區域
183‧‧‧第三周邊區域
184‧‧‧第四周邊區域
180‧‧‧間隔區域
115‧‧‧絕緣層
116‧‧‧導通孔

Claims (21)

  1. 一種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包括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基底及第一導電線路,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並列且相鄰設置於該基底的第一表面上,該第一導電線路電連接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並用於傳輸電訊號至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之間具有預定間隔從而定義位於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之間的間隔區域,該第一導電線路包括至少部分位於該間隔區域的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連接於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之間使得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共用該第一電極。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鄰近該間隔區域的第一邊緣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延伸方向垂直。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還定義有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覆蓋的第一觸摸區域、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覆蓋的第二觸摸區域、位於該第一觸摸區域周邊且與該間隔區域相對設置的第一周邊區域、位於該第二觸摸區域周邊且與該間隔區域相對設置的第二周邊區域、以及位於該第一觸摸區域、該第二觸摸區域及該間隔區域一側且與該第一、第二周邊區域均相鄰的第三周邊區域。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導電線路為複數,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的複數第一電極間隔排列於該間隔區域,每一第一電極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之間,該觸摸屏還包括絕 緣層,每一第一導電線路還包括第二電極及連接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的第一傳輸線,該絕緣層對應該間隔區域、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鄰近該間隔區域的邊緣區域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鄰近該間隔區域的邊緣區域,該第一傳輸線設置於該基底上,該絕緣層設置該基底及該第一傳輸線上,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邊緣區域、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邊緣區域及該第一電極均設置於該絕緣層上,該絕緣層包括導通孔,該第一電極通過該導通孔與該第一傳輸線電連接,該第二電極用於與軟性電路板電連接。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導電線路為複數,該複數第一導電線路的複數第一電極間隔排列於該間隔區域,每一第一電極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與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之間,該觸摸屏還包括絕緣層,每一第一導電線路還包括第二電極及連接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的第一傳輸線,該絕緣層對應該間隔區域、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鄰近該間隔區域的邊緣區域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鄰近該間隔區域的邊緣區域,並且該絕緣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鄰近該間隔區域的邊緣區域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鄰近該間隔區域的邊緣區域的上方,該第一傳輸線設置於該絕緣層上方,該絕緣層包括導通孔,該第一電極通過該導通孔與該第一傳輸線電連接,該第二電極用於與軟性電路板電連接。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絕緣層為透明絕緣層。
  7. 如請求項4或5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傳輸線為透明導電材料。
  8. 如請求項4或5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二電極位於該第三周邊區域,該軟性電路板對應連接於該第三周邊區域。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還包括複數第二導電線路及複數第三導電線路,每一第二導電線路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 層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相反的一側,另一端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每一第三導電線路的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相反的一側,另一端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每一第二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第三電極、用於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四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之間的第二傳輸線,每一第三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第五電極、用於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六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五電極與該第六電極之間的第三傳輸線,該第三電極位於該第一周邊區域,該第五電極位於該第二周邊區域,該第四電極及該第六電極位於該第三周邊區域。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複數第三電極與該複數第一電極一一對應設置,該複數第五電極也與該複數第一電極一一對應設置。
  12. 如請求項3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還定義有與該第三周邊區域相對設置的第四周邊區域,該四個周邊區域首尾相連形成該觸摸屏的位於該第一、第二觸摸區域周邊的周邊區域,位於該間隔區域的該第一電極為長條形電極,該長條形電極從該間隔區域鄰近該第四周邊區域的一端延伸至該間隔區域的鄰近該第三周邊區域的一端。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還包括第二導電線路及第三導電線路,該第二導電線路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相反的一側,另一端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該第三導電線路的一端電連接於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與該第一導電線路相反的一側,另一端電連接該軟性電路板。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導電線路及該第二導電線路均為複數,每一第二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第三電極、用於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四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電極 之間的第二傳輸線,每一第三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的第五電極、用於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六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五電極與該第六電極之間的第三傳輸線,該第三電極位於該第一周邊區域,該第五電極位於該第二周邊區域,該第四電極及該第六電極位於該第三周邊區域。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觸摸屏還包括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及該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相對設置的透明導電層、及用於將該透明導電層電連接至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四導電線路,該透明導電層與該第一、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共同定義該觸摸屏的觸摸感測結構。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四導電線路為複數,每一第四導電線路包括連接該透明導電層的第七電極、連接該軟性電路板的第八電極及連接於該第七電極與該第八電極的第四傳輸線,該第三周邊區域設置有複數第七電極及複數第八電極。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透明導電層為第三奈米碳管導電層,該第三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透明導電層包括複數沿與該第一奈米碳管導電層的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條形電極,每一第七電極對應連接一條形電極。
  19.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四周邊區域設置有一長條形的第七電極,該長條形的第七電極的兩端分別鄰近該第一周邊區域及該第二周邊區域。
  20.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軟性電路板包括主體部、及連接該主體部且與該主體部一體的第一自由端與第二自由端,該第一自由端用於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導電線路電連接該第一及第二奈米碳管導電層 ,該第二自由端用於通過第四導電線路電連接該透明導電層。
  21.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摸屏,其中,該第一電極的材料為透明導電材料。
TW101131458A 2012-08-24 2012-08-30 觸摸屏 TWI464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04609.9A CN103631414A (zh) 2012-08-24 2012-08-24 触摸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9305A TW201409305A (zh) 2014-03-01
TWI464645B true TWI464645B (zh) 2014-12-11

Family

ID=50147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1458A TWI464645B (zh) 2012-08-24 2012-08-30 觸摸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50464B2 (zh)
CN (1) CN103631414A (zh)
TW (1) TWI4646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85862B2 (en) 2014-08-28 2016-11-01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carbon nanotube printed circuits
CN104331189A (zh) * 2014-11-19 2015-02-04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6293290B (zh) * 2015-06-10 2023-08-29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JP7274365B2 (ja) * 2019-06-26 2023-05-1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子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67710A1 (en) * 2007-12-27 2009-07-02 Tsinghua University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00007619A1 (en) * 2008-07-09 2010-01-14 Tsinghua University Touch pane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touch panel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US20110234530A1 (en) * 2010-03-29 2011-09-29 Woon Chun Kim Mutual capacitive touch panel
TW201222374A (en) * 2010-11-26 2012-06-01 Chimei Innolux Corp Capacitive touch pa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1659Y (zh) * 2001-11-28 2002-11-20 深圳市云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阻式大尺寸触摸屏
PL1779222T3 (pl) * 2004-07-06 2016-04-29 Maricare Oy Wyrób czujnika do wykrywania pola elektrycznego
US8026903B2 (en) * 2007-01-03 2011-09-27 Apple Inc. Double-sided touch sensitive panel and flex circuit bonding
JP5137536B2 (ja) * 2007-03-30 2013-02-0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CN101458598B (zh) * 2007-12-14 2011-06-08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1458607B (zh) * 2007-12-14 2010-12-29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1458601B (zh) * 2007-12-14 2012-03-14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8574393B2 (en) * 2007-12-21 2013-11-05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touch panel
CN101995990B (zh) * 2009-08-26 2013-01-0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的触碰点定位方法
TWI413928B (zh) 2010-03-17 2013-11-01 Innolux Corp 觸控面板及其差動辨識方法
CN102193693B (zh) 2010-03-17 2014-03-1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差动辨识方法
CN102207781A (zh) * 2010-03-30 2011-10-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分辨率的触摸输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67710A1 (en) * 2007-12-27 2009-07-02 Tsinghua University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00007619A1 (en) * 2008-07-09 2010-01-14 Tsinghua University Touch pane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touch panel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creen
US20110234530A1 (en) * 2010-03-29 2011-09-29 Woon Chun Kim Mutual capacitive touch panel
TW201222374A (en) * 2010-11-26 2012-06-01 Chimei Innolux Corp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50464B2 (en) 2016-02-02
TW201409305A (zh) 2014-03-01
CN103631414A (zh) 2014-03-12
US20140055686A1 (en) 201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80068U (zh) 电极片
TWI469010B (zh)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US8350727B2 (en) Touch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571682B (zh) 触控面板
TWI467440B (zh)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TWI509480B (zh) 觸控面板
TWI464645B (zh) 觸摸屏
TWI469009B (zh)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WO2014050682A1 (ja) タッチパネル
TW201519031A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面板
KR20150113919A (ko) 정전용량형 터치감응 장치
KR20120131876A (ko) 터치윈도우
TW201421549A (zh) 觸控電極裝置
CN104656972B (zh) 触控模组及具有该触控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
TWI464646B (zh) 觸摸屏
KR20120023288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I469008B (zh) 觸摸屏及觸控顯示裝置
KR20150036901A (ko)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505308B (zh) 柔性鍵盤
KR20160000242A (ko) 터치윈도우
TWI511256B (zh)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365037B1 (ko) 터치 패널용 전극 구조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212889B1 (ko)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M481446U (zh) 觸控面板以及觸控顯示面板
KR20150035297A (ko)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