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2463A - 利用堆疊的成像器裝置及關聯的方法之三維成像 - Google Patents
利用堆疊的成像器裝置及關聯的方法之三維成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02463A TW201502463A TW103109579A TW103109579A TW201502463A TW 201502463 A TW201502463 A TW 201502463A TW 103109579 A TW103109579 A TW 103109579A TW 103109579 A TW103109579 A TW 103109579A TW 201502463 A TW201502463 A TW 20150246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imager
- array
- imager array
- imag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670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german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Ge]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32 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020 plasma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86 chemical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577 Silicon-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22 acrylic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8 laser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429 visibl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9 wet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DDFHBQSCUXNBSA-UHFFFAOYSA-N 5-(5-carboxythiophen-2-yl)thiophene-2-carbox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S1C(C(=O)O)=CC=C1C1=CC=C(C(O)=O)S1 DDFHBQSCUXNB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HUUQVKOLVNVRT-UHFFFAOYSA-N Ammon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NH4+].[OH-] VHUUQVKOLVNVR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YMOFIZGZYHOMD-UHFFFAOYSA-N Di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O MYMOFIZGZYHOM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530 Gallium indium arsen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EVVHYCKPQWKOP-UHFFFAOYSA-N [Si].[Ge] Chemical compound [Si].[Ge] LEVVHYCKPQWKO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08 ammonium hydr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67 anti-refl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52 cla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12 dry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39 end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43 imp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8 ion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24 laser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8 nio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5 niob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niob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b]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541 pulsati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01 radi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50—Depth or shape recovery
- G06T7/55—Depth or shape recovery from multiple images
- G06T7/571—Depth or shape recovery from multiple images from focu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11/02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by measuring distance between sensor and objec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07—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 H04N13/236—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using varifocal lenses or mirr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71—Image signal generators wherein the generated image signals comprise depth maps or disparity map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141—Special mode during image acquisition
- G06T2207/10148—Varying foc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Measurement Of Optical Distan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能判定距離而產生主體的三維表現的堆疊成像器裝置,及其關聯的方法。在一態樣中,成像器系統可包括具有第一入射光表面的第一成像器陣列以及具有第二入射光表面的一第二成像器陣列。第二成像器陣列可在對向於第一入射光表面的表面而耦合到第一成像器陣列,伴隨第二入射光表面朝向第一成像器陣列,並至少實質均勻地相距。系統亦可包括系統透鏡,經定位而沿光學路徑將入射光引導上至第一入射光表面。第一成像器陣列為可操作以偵測出沿著光學路徑而通過之光的第一部分,並使該光的第二部分通過,其中第二成像器陣列為可操作以偵測出光的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本申請案主張2013年3月15日的美國臨時申請案號61/798805,其全文內容為經結合而作為參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利用堆疊的成像器裝置及關聯的方法之三維成像。
主動像素感測器(Active pixel sensors,APS)係為包括具有像素感測器之陣列的積體電路之影像感測器,每一個像素含有攝影偵測器及主動放大器(active amplifier)。此一影像感測器通常以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製程而製成。CMOS APS能用於網路攝影機、高速及動作擷取相機(high speed and motion capture cameras)、數位放射造影(digital radiography)、內視鏡相機
(endoscopy cameras)、數位單眼相機(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DSLR)、行動電話相機等。其他進階的影像感測技術亦已被應用,諸如:使用內像素電荷傳輸(intra-pixel charge transfer)搭配像素內放大器(in-pixel amplifier)而達到真正的相關雙取樣(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CDS)與低時間雜訊(temporal noise)的操作,以及用於減少固定圖形雜訊(fixed-pattern noise)的晶片上(on-chip)電路。
某些CMOS APS成像器使用了背面照明(backside illuminated,BSI)技術。BSI成像器技術包括半導體晶圓,其正面接合於固定載具,而於背部予以削薄。鈍化層、抗反射層、彩色濾光片以及微透鏡能定位於背面上,而使完成的裝置能進行背面照明。矽穿孔(Through-Silicon Vias,TSV)可用於提供從正面到背面輸出墊的電連接。BSI CMOS APS成像器已成為用於行動電話及數位相機之許多類型的可見光成像器的實用技術。
更廣泛而言,電磁射線可跨寬廣的波長範圍呈現,包括可見光範圍的波長(約350奈米至800奈米)及不可見光的波長(較約800奈米長者或較350奈米短者)。紅外光頻譜常說明為包括:具有約800至1300奈米的波長的頻譜的近紅外光部分,具有約1300奈米至3微米的波長的頻譜的短波紅外光部分,以及具有大於約3微米最大到約20微米的波長的頻譜的中長範圍紅外光(或熱能紅外)部分。以上部分光在本文為概括性地通稱
為電磁頻譜的紅外光部分,除非另有註明。
傳統的矽光偵測成像器具有有限的光吸收/偵測特性。舉例而言,此類矽基礎的偵測器大部分為紅外光可通過。在其他大部分的不透明材料(例如InGaAs)能用於偵測具有大於約1000奈米的波長的紅外光電磁射線的同時,矽仍為常用之材料,因其在製造上為相對較便宜且能用於偵測可見光頻譜的波長(亦即,可見光350奈米至800奈米)。傳統的矽材料需要相當的路徑長度及吸光深度,以偵測具有大於約700奈米波長的光子。在可見光能在矽中的相對較淺的深度處被吸收的同時,標準晶圓深度(例如,約750微米)中的矽對於長波長(例如,900mm)的吸收並不佳。
本發明提供多種具有獨特結構的系統及裝置,能夠判定距離而產生主體的三維表現,並包括其關聯的方法。在本發明的一個態樣,舉例而言,提供一種成像系統,能夠自三維主體導出三維資訊。此一系統可包括具有第一入射光表面的一第一成像器陣列以及具有第二入射光表面的第二成像器陣列。第二成像器陣列可在對向於第一入射光表面的表面而耦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伴隨第二入射光表面朝向第一成像器陣列,並自第一入射光表面相距以約2微米至約150微米的距離而至少實質均勻地相隔。系統亦可包括一系統透鏡,經定位而沿光學路徑
(optical pathway)將入射光引導上至第一入射光表面。第一成像器陣列為可操作以偵測出沿著光學路徑而通過之光的第一部分,以及並使光的一第二部分通過,其中第二成像器陣列為可操作以偵測出光的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一態樣中,第一成像器及該第二成像器偵測出並比較具有實質相同波長的光,以為了計算出至主體的距離或者產生主體的三維表現。關於現存之成像器陣列可使用的光的頻率,光的第一部分及光的第二部分可具有自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波長。在另一態樣中,光的第一部分及光的第二部分可具有自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波長。此外,在某些態樣中此系統更包括主動光發射器(active light emitter),經設置而至少實質地朝向三維主體發射主動光射線,其中主動光射線具有中心波長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在另一態樣中,主動光射線具有850奈米、940奈米,或1064奈米的中心頻率。
在另一態樣中,系統亦可包括計算模組,其係可操作以計算從成像系統至三維主體的距離資料,計算係使用由第一成像器陣列自光的第一部分所收集之第一影像資料,以及該第二成像器陣列自光的第二部分所收集之第二影像資料而得。在另一態樣態樣中,計算模組為可操作以自距離資料產生三維主體的三維表現。此外,在某些態樣中成像系統可結合於計算系統,計算系統為可操作以基於主體之動作所導出之距離資料中的差異而修改計算。
另外,考慮各種之系統的配置,變化應視為非限制性。在一態樣中,第一成像器陣列包括經架構地配置為正面照明(front-side illuminated,FSI)像素的複數個像素。在另一態樣中,第二成像器陣列包括經架構地組構為正面照明或背面照明(backside illuminated,BSI)像素的複數個像素。
此外,有多種結構可利用於引導抑或反射通過系統的光線返回至該系統。在一態樣中,紋理化區域可在對向於第一成像器陣列的一側而耦合於第二成像器陣列,以使紋理化區域為經定位以將通過第二成像器陣列的光重新引導回至第二成像器陣列。在另一態樣中,系統可包括反射器,在對向於第一成像器陣列的一側而耦合於第二成像器陣列,以使反射器為經定位以將通過第二成像器陣列的光反射回第二成像器陣列。
本發明另外提供一種判斷對於主體的距離的方法。此一方法可包括將入射光沿著光路徑對焦於第一成像陣列的第一入射光表面上,其中第一成像陣列擷取具有自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個波長的光之第一部分,而產生第一資料組,並使光的第二部分沿著光路徑而通過。方法亦可包括於第二成像陣列的第二入射光表面上接收光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二成像陣列擷取具有自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個波長的光之第二部分,而產生第二資料組。在另一態樣中,光的第一部分具有自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個波長,而第二
部分具有自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個一波長。另外,即可藉此自第一資料組及第二資料組之間的差異而導出對於主體的距離。在某些態樣中,通過第二成像陣列的光的第二部分的至少部分,可被重新引導回第二成像陣列。
第一成像陣列及第二成像陣列之間的距離可視所使用的光的波長以及想要進行三維偵測的距離而變化。然而,在一態樣中,第一入射光表面及第二入射光表面之間的距離為約2微米至約150微米。
在某些態樣中,方法更可包括朝向主體放射主動射線,以使沿著光學路徑對焦的入射光的至少一部分包括主動射線。在一態樣中,主動光射線可為紅外線光線。在另一態樣中,主動光射線可具有選自850奈米、940奈米,或1064奈米所構成的群組的中心頻率。
在又一態樣中,方法更可包括產生主體的三維表現。在一特定態樣中,三維表現的產生可包括判斷第一入射光表面至橫跨物件的表面的多數個位置的多數個距離,並使用該些距離而產生三維表現。
102‧‧‧第一成像器陣列
104‧‧‧第二成像器陣列
106‧‧‧入射光
108‧‧‧入射光
202‧‧‧第一成像器陣列
204‧‧‧第二成像器陣列
206‧‧‧系統透鏡
208‧‧‧入射光
210‧‧‧對象物件
302‧‧‧入射光
304‧‧‧第一成像器陣列
306‧‧‧第二成像器陣列
308‧‧‧第一影像圖案
310‧‧‧第二影像圖案
402‧‧‧第一成像器陣列
404‧‧‧第一入光表面
406‧‧‧第二成像器陣列
408‧‧‧第二入光表面
410‧‧‧系統透鏡
412‧‧‧入射光
414‧‧‧光學路徑
416‧‧‧焦點
502‧‧‧紋理化區域
504‧‧‧通過該第二成像器陣列的該光
506‧‧‧重新引導回該成像器陣列的光
602‧‧‧第一成像器陣列
604‧‧‧半導體層
606‧‧‧載體基板(或把手)
608‧‧‧經處理的表面
610‧‧‧第二成像器陣列
702‧‧‧第一成像器陣列
704‧‧‧半導體層
706‧‧‧載體基板
708‧‧‧經處理的表面
710‧‧‧第二成像器陣列
為完整了解本發明的特性及優點,以下說明各種實施例的實施方式,並搭配附呈圖式作為參照,其中:圖1顯示根據本發明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剖視圖。
圖2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系統的距離變化的效果之示意圖。圖3A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一堆疊成像器系統的距離變化的效果之示意圖。圖3B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系統的距離變化的效果之示意圖。
圖3C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一堆疊成像器系統的距離變化的效果之示意圖。
圖4顯示根據本發明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系統的剖視圖。
圖5顯示根據本發明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系統的剖視圖。
圖6A顯示根據本發明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6B顯示根據本發明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6C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6D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6E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7A顯示根據本發明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7B顯示根據本發明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
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7C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7D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圖7E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態樣的一堆疊成像器的多個製作步驟的剖視圖。
在此描述本發明之前,應理解的是,本發明並不受限於在此揭示之特定結構、流程步驟或材料,而係為其等效的延伸,凡熟習相關領域技藝者皆可辨明。亦應理解的是,在此所使用之術語係僅以描述特定實施例為目的,而非對本發明有限制性目的。
下列術語將根據如下之定義而在本文中使用。
應理解的是,如本說明書及附呈申請專利範圍所使用之單數形式「一」、「一個」及「該」,為包括複數的指涉,除非在內文中有清楚載明非此義者。因此,舉例而言,「一載體」為指涉包括一個或多個此類載體,而「該層」為指涉一個或多個此類的層。
如在此所使用,「紋理化區域」及「紋理化
表面」可交互替換使用,且為指涉一具有拓撲結構之表面,表面透過一紋理化技術而具有奈米至微米大小的表面變化,本文將討論其幾個範例。由於此一表面的特性可依所運用之材料及技術而變化,在一態樣中此一表面可為數百奈米厚且為奈米晶粒(例如,約10至50奈米)及奈米孔所組成。在另一態樣中,此一表面可包括微米大小之結構(例如,約2微米至約10微米)。在又一態樣中,表面可包括奈米大小及/或微米大小的結構,約5奈米至10微米。在又一態樣中,表面特徵可為約100奈米至約1微米。
如在此所使用,術語「修改表面」及「表面修改」指涉替換半導體材料的表面,以使用多種表面修改技術而形成紋理化的表面。此技術的非限制性範例包括電漿蝕刻(plasma etching)、反應性離子蝕刻(reactive ion etching)、多孔矽蝕刻(porous siliocn etching)、雷射(lasing)、化學蝕刻(例如,非均向性蝕刻(anisotropic etching)、均向性蝕刻(isotropic etching))、奈米壓印(nanoimprinting)、基材沉積(material deposition)、選擇性磊晶成長(selective epitaxial growth)、淺溝槽隔離技術(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technique)等,包括上述技術的組合。
如在此所使用,術語「主體」指涉任何物件,活體或非活體,其具有三維結構或可被成像而判斷距離。非限制性之範例可包括人類、動物、車輛、建築以及
建築結構例如門窗等、植物、籠子、地理結構等。
如在此所使用,術語「背面照明(BSI)」指涉一種裝置架構設計,因而電磁射線入射至半導體基材的表面,該表面為具有裝置電路面的相反面。換言之,電磁射線係在接觸裝置電路之前,即入射於上且通過半導體基材。
如在此所使用,術語「正面照明(FSI)」指涉一種裝置結構設計,因而電磁射線入射至半導體基材的表面,該表面具有裝置電路。在某些案例中,可使用透鏡將入射光對焦上至裝置的主動吸收區域,同時減少衝擊裝置電路的光的量。
如在此所使用,術語「入射光表面」指涉成像器中的主動半導體層的表面,其由入射至成像器的光最先擊中。因此,其他構成成像器或含有成像器的裝置且位於入射光與主動層之間的基材,不應被視為入射光表面,除非在內文中有另外清楚載明。在複數個成像器彼此堆疊的情形下,每一成像器將具有一個入射光表面。舉例而言,在此所述之入射光表面與所堆疊的成像器之間的距離代表每一成像器的主動層表面之間的距離,其為入射光在初始通過每一成像器時所最先撞擊的者。
在本文中,「包含」、「含有」及「具有」等,可具有美國專利法對其所歸納的意義,並可意謂「包括」等含義,且通常闡述為開放性的術語。術語「構成」或「所構成」為封閉性術語,且僅包括連結術語而表列的
構件、結構、步驟等,同樣根據美國專利法對其所歸納之意義。「實質地構成」或「由...實質地構成」具有美國專利法對其所歸納的通常意義。特別是,此類術語通常為封閉性術語,但具有以下例外:可包括與其並用但不會重大地影響項目的基本及創新特性或功能之附加項目、材料、構件、步驟或元件。例如,存在一組成中但不影響組成的特徵或特性的追蹤元件,,若其位於「實質地構成」之字樣後,即使未明確地表列於陳述術語的項目中,亦可被允許。使用開放性術語如「包含」或「包括」時,應理解的是,其亦直接支持「實質地構成」以及「由...實質地構成」等用詞,一如已經明確陳述,反之亦然。此外,應理解的是,構件、物種等表列於一個群組乃是為求便利,此類群組應不僅被解讀為整體性的群組,亦應不伴隨群組的其他成員而分別且個別地考量群組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除非在內文中有清楚載明非此義者。此定義適用於同時包含於說明書及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的群組。此外,不應僅基於一群組的個體成員存在於一共同群組且未說明相異處,就將其解讀為實際相等於同一群組的任何其他成員。
如在此所使用,術語「實質地」指涉動作、特性、性質、狀態、結構、項目或結果為完全或接近完全的程度。例如,物體為「實質地」封閉,表示物體為完全地封閉或接近完全地封閉。相較於絕對封閉,確切的容許偏差程度在某些狀況下可視特定內文而異。然而,概括而言完整的接近程度為便於具有相同的整體結果,如已得到
絕對的及總體的完全程度。「實質地」的用法亦同樣地適用於負面表述,如指涉完全或接近完全缺乏動作、特性、性質、狀態、結構、項目或結果。舉例而言,「實質地沒有」粒子的組成,若非完全缺乏粒子,則或為非常接近完全缺乏粒子,而其結果為如完全缺乏粒子。換言之,一個「實質地沒有」一種成分或元件的組成,實際上仍可含有成分或元件,唯其不具有可被量測的效果。
如在此所使用,術語「約」係用於藉由提供給定數值可為「略高於」或「略低於」一端點,而提供彈性予數據範圍的端點。
如在此所使用,複數個項目、結構性元件、構成元件,及/或材料,為求便利可表列於共同清單而呈現。然而,清單應被解讀為清單中的每一成員係為個別地被辨認為各自獨立的成員。因此,清單的個體成員不應僅基於其存在於共同群組且未說明相異處,而被解讀為實際相等於同一清單的任何其他成員。
濃度、數量及其他數據資料可在此以範圍的格式而表示或呈現。應理解的是,此一範圍格式僅為便利及簡潔而使用,因此應彈性地理解為不僅包括經明確表述而作為範圍的限制的數值,亦包括所有個別的數值或被環繞在範圍內的子範圍,如每一數值及子範圍已被明確提述。作為描述,一個數據範圍「約1至約5」應被解讀為不僅包括明確提述的約1至約5數值,而應亦包括個別數值以及指定範圍內的子範圍。因此,包括在此數據範圍
中者為多個個別數值,例如2、3及4,以及子範圍例如1至3、2至4及3至5等,還有個別的1、2、3、4以及5。
此相同原則適用於僅提述一個數值作為最小值或最大值的範圍。此外,無論範圍的寬度或所敘述的特性為何,皆應套用此解讀。
本發明提供自物件取得三維資訊的裝置、系統及方法。例如,在一態樣中二個成像器陣列可沿著光軸而置於經堆疊的設置中,以使光在接觸具有像素陣列的第二成像器感應器之前,先通過具有像素陣列的第一成像器感應器。此安排方式示意於圖1中。第一成像器陣列102為置於具有一第二成像器陣列104的經堆疊的設置中。第一成像器陣列102擷取入射光106的第一部分,同時第二成像器陣列104擷取通過第一成像器陣列的入射光108的第二部分。應注意的是,光的部分在圖1中顯示為區隔線以便於釐清,而區隔線為用於代表每一個成像器陣列所吸收的整體入射光的部分部分。因此,來自於被成像的物件的光,係在兩組陣列被擷取,而將在每一陣列成不同的圖案,此為每一陣列至物件的距離的函數。些影像圖案中的差異處即可用於取得該物件的距離及/或三維資訊。在某些示例中,舉例而言,可藉由給定的光的波長、強度,以及光線穿越成像器的方向而計算出「光場(light
field)」。然後即可進行計算,在某些示例中,計算為即時性藉由晶片上處理單元或在系統處理單元執行,以提供多種資料包括:可見光影像、紅外光影像、至物件的範圍或距離,以及三維資訊等。所收集的物件距離資訊亦可用於建立物件的三維成像。
圖2顯示此三維成像位於不同距離的側面示意圖,以1至5列表示。成像裝置可包括第一成像器陣列202,第二成像器陣列204,以及用於將入射光208對焦至第一及第二成像器陣列的一系統透鏡206。1至5列的每一列具有一主體210顯示於成像陣列的給定距離。顯示於成像器陣列右側的方塊代表些陣列的每一列之成像表面,具有在左側用於第一成像器陣列202的成像表面,及在右側用於第二成像器陣列204的成像表面。每一成像表面中所顯示的圓形,代表以給定距離而形成於主體210的每一成像表面的影像圖案。如圖2所示,隨著主體趨近成像器陣列,在成像表面的影像圖案的尺寸會變為對每一成像器陣列之距離的函數。因此,給定距離的影像圖案之間的差,可用於計算至主體的距離。隨著影像圖案的差的變化,至主體的距離的變化可被重複地計算。此外,可取得主體包括具有複雜表面輪廓或結構的主體的三維表現。在此狀況下,主體的該三維特徵即反映於在成像器陣列的每一個所產生的影像圖案中。得自每一陣列的影像圖案之間的差異,可用於建立三維表現。此表現可包括主體的三維量測,以及三維影像。
該些概念進一步繪示於圖3A至圖3C中,其中顯示入射光302繪示為通過第一成像器陣列304以及第二成像器陣列306。入射光302接觸第一成像器陣列304,其具有第一影像圖案308,影像圖案至少部分地相關於至主體的距離以及系統透鏡(圖未示)的特性與系統透鏡與第一成像器陣列302的距離。因自第二成像器陣列306至主體及系統透鏡的距離較遠,第二影像圖案310與第一影像圖案308不同。例如,二個陣列的圖案之間尺寸常會不同,且二個成像器陣列之間偵測出圖案的像素亦會不同。然而,可注意的是,在某些限制的狀況下,二個成像器陣列的圖案會有相同大小。隨主體趨近於成像器陣列(圖3B及3C),第一及第二影像圖案會伴隨的變化。
以下為可用於施行此堆疊成像器陣列的計算的技術之範例說明。應理解的是,技術為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範圍包括用於施行此類計算的任何技術。據此,至主體的距離可基於經堆疊的成像器陣列的第一影像圖案及第二影像圖案之間的影像特徵差異,搭配已知的成像器堆疊結構及系統透鏡資料而計算出。
在一態樣中,可直接計算出至具有一點或近點來源以及影像特徵的主體的距離。該些點或近點來源將概括地在每一成像陣列產生簡單的影像圖案。首先,第一影像圖案及第二影像圖案的有效影像圖案半徑可分別設定為r1及r2。經散焦的圖案的有效特徵半徑可根據等式I及等式II而由影像像素值的總量而計算出:
r1=sqrt(sum(pixel_value_image 1)/(pi*max(pixel_value_image 1) I
r2=sqrt(sum(pixel_value_image2)/(pi*max(pixel_value_image 2) II
其中r1及r2為第一影像圖案及第二影像圖案的影像半徑。像素值以取樣核心5X5至10X10像素表示。光學地,藉由通用的成像系統視鏡,經對焦的影像會出現於具有相對於用於特定主體的視鏡的最佳對焦距離的單一平面處。在此最佳對焦位置,影像具有對於任何影像內容的最小特徵尺寸而為最銳利的。在任何其他位置,影像將被散焦(模糊影像),而具有在對焦位置相同的影像內容為較大的特徵尺寸。
其次,基於第一影像圖案及第二影像圖案的特徵半徑從第一影像至最小影像尺寸的位置係以等式III而計算:d=r1*t/(r1+r2) III
其中d為自第一影像的距離,r1及r2為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的有效特徵半徑,而t為第一入射光表面及第二入射光表面的間隔。最小的影像特徵尺寸位置係位於最佳對焦位置,在此,影像為經對焦而具有最小的模糊度。視系統的設計而定,對於包括混合經正面照明及經背面照明的成像器的某些態樣,可導入誤差值以補償自成像器陣列
正面至有效影像平面的距離中的差異。
然後即可使用下列透鏡成像等式IV計算出主體距離:D=1/(1/f-1/(s+d)) IV
其中D為主體至透鏡主平面的距離,f為成像透鏡的對焦長度,s為透鏡主平面至第一影像的距離,而d為第一影像至最小影像位置的距離。在某些態樣中,實際的距離計算可考量影像堆疊層材料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因在非氣體基材中實際距離將如等式V所計算:(基材距離)=(氣體距離)*(基材折射率) V
此外,用於距離計算的成像器陣列中的影像外觀的x及y位置,可使用幾何中心而計算,如等式VI及VII所示:xc=sum(x x(像素值))/sum(像素值) VI
yc=sum(y x(像素值))/sum(像素值) VII
應注意的是,當x及y係為像素座標時,幾何中心xc及yc位置並不受像素解析度限制。子像素結果
可用於達成所需的計算精準度。位置的精準度可為感應器訊噪比(sensor signal-to-noise ratio)限定。
針對非點物件(non-point object)來源,影像的外觀尺寸可藉由經反縮放(inverse scaled)的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之間的交叉相關(cross correlation)而判定。首先,經反縮放的互相關為根據等式VIII而計算:C=sum((反縮放的第一影像像素值)x(第二影像像素值)) VIII
其中C為經反縮放交叉相關的結果。反縮放的第一影像係藉由對影像尺寸套用反縮放因子k而處理(相似於數位縮放)。再次說明,縮放並非像素解析度限制的,且子像素縮放處理係用於以最高的相關結果C而找出最佳的相關縮放因子k。
然後即可使用最佳的相關縮放因子k而描述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之間的關係。然後即可根據等式IX計算自第一影像的影像距離:d=r1*t/(r1+r2)=r1 *t/(r1+k*r1)=t/(1+k) IX
其中d為自第一影像至最小影像尺寸位置的影像距離,t為第一入射光表面及第二入射光表面之間的間隔,而k為在交叉相關中套用於第一影像的縮放因子。視系統的設計而定,對於包括混合經正面照明及經背面照明的成
像器的某些態樣,可導入誤差值以補償自成像器陣列正面至有效影像平面的距離上的差異。
然後則可根據等式X而計算至主體的距離:D=1/(1/f-1/(s+d)) X
其中D為主體至透鏡主平面的距離,f為成像透鏡的對焦長度,s為透鏡主平面至第一影像的距離,而d為自第一影像至最小影像位置的距離。再次說明,可針對成像器陣列基材的折射率進行補償。
可考慮各種配置,而實現用於自主體導出距離及/或三維資訊的計算。例如,在一態樣中,計算或計算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成像器陣列在晶片上執行。在另一態樣中,專用的影像處理單元可用於計算或計算的至少一部分。在其他態樣中,計算或計算的至少一部分可在一計算裝置上執行。
關於系統的各種實體配置,在一態樣中為能夠自三維主體導出三維資訊的影像系統,如圖4所示,系統包括具有第一入射光表面404的第一成像器陣列402,以及具有第二入射光表面408的第二成像器陣列406。第二成像器陣列406在一對向於第一入射光表面404的表面耦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402。應注意的是,在一態樣中,第一成像器陣列可實體地耦合於第二成像器陣列。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成像器陣列可光學地耦合於第二成像器陣
列。此外,第二入射光表面408為朝向第一成像器陣列402並與第一入射光表面以約2微米至約150微米的距離至少實質地均勻相隔。系統亦可額外地包括系統透鏡410,經定位而引導入射光412沿光學路徑414上至第一入射光表面404。在某些態樣中,系統透鏡410可具有一焦點416位於第一入射光表面404及第二入射光表面408之間,及/或第一成像器陣列402及第二成像器陣列406之間。第一成像器陣列402為可操作而偵測沿著該光學路徑414經過之光的第一部分,並使光的第二部分通過,且第二成像器陣列406為可操作以偵測出光的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某些態樣中,光的第一部分及光的第二部分具有約500奈米至約100奈米的至少一波長。在另一態樣中,光的第一部分及光的第二部分具有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波長。在另一態樣中,光的第二部分至少實質地包括從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全部波長。在更一態樣中,光的第一部分及光的第二部分具有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中心波長頻率。在另一態樣中,光的第一部分及光的第二部分具有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中心波長頻率。
堆疊成像器系統所使用的光的波長,可依其他項目而變化,其中如系統的設計以及所要進行的應用。在某些態樣中,相同或實質相同的波長可由第一成像器陣列及第二成像器陣列共同使用而自主體導出距離及/或三維空間資訊。在其他態樣中,不同的光的波長可由第一成
像器所使用而非由第二成像器使用。在許多態樣中,在使用紅外光波長計算關於主體的三維資訊的同時,在某些態樣中則可使用可見光而進行此類計算。舉例而言,假定使用結晶矽成像器以用於成像器陣列,且第一成像器陣列具有允許可見光的第二部分通過足夠的薄度,則可使用從約500奈米至約700奈米的可見光譜中的光。此外,在某些案例中,不同波長的光可不同地用於該系統。舉例而言,第一成像器陣列及第二成像器陣列皆可使用紅外光而產生三維表現或三維影像,而同時第一成像器陣列可擷取可見光,以產生主體的一可見影像。當兩種表現組合時,即可完成主體的三維可見影像。
在另一態樣中,系統可包括主動照明來源、能夠偵測可見光與紅外光的第一成像器,以及能夠偵測紅外線光的第二成像器。系統更可包括一能夠發射紅外光的主動照明來源。主動照明來源、第一成像器及第二成像器可以相同的頻率產生脈衝,以使紅外光在脈衝窗中被偵測到。當紅外光照明來源為熄滅時(亦即,在脈衝之間),第一影像感應器為偵測並讀取可見光資料。
另外,在某些態樣中第一及第二成像器陣列中的一或多個可包括光濾波器,其能夠過濾特定波長或特定波長範圍的光。因此,具有特定波長或波長範圍的光可藉由結構而集中,像是可為在特定成像器陣列或甚至在成像器陣列的一部分的一系統透鏡。在一態樣中,可在第一成像器陣列的一或多個像素之前方套用紅外光濾光片(IR
cut filter)(可移動)或帶阻濾光片(notch filter)。此一濾光片可讓將於決定範圍或距離中使用的紅外光通過,並過濾掉可見範圍的光。在某些情形中,長波通濾光片(long-pass filter)可同時允許紅外光和可見的紅光通過。相似地,長波通濾光片可用於讓綠光、紅光及紅外光通過。在另一態樣中,帶通濾光片(band-pass filter)可用於讓可見光及特定波長的紅外光通過,舉例像是,850奈米、940奈米,及/或1064奈米的光通過,同時阻隔所有其他波長的光。
另外可考慮的是,在一態樣中系統可包括對焦系統,用於更動成像系統的對焦平面(focal plane)。在可考慮多種技術的同時,在一態樣中,自第二成像器陣列至第一成像器陣列的距離,舉例而言,可藉由壓電材料(piezoelectric materials)而改變。
在某些態樣中,系統可另外包括主動光發射器,其經配置而至少實質地朝主體發射主動光射線。在任何光皆可作為主動光源而使用的同時,在一態樣中主動光源可發射具有位於紅外光範圍之中心波長的光。在另一態樣中,放射的光可具有中心波長自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在又一態樣中,主動光射線可具有選自850奈米、940奈米,或1064奈米所構成的群組的中心頻率,或其組合。
如前所述,在某些一態樣中,系統可包括計算模組,計算模組可操作而使用由第一成像器陣列自光的
第一部分所收集之第一影像資料,以及第二成像器陣列自光的第二部分所收集之第二影像資料而計算出成像系統至三維主體的距離資料。計算模組為周知技術,並可包括多種處理單元、資料儲存、記憶體、I/O功能等。在一態樣中,計算模組能夠自距離資料產生主體的三維表現。在另一態樣中,計算模組能夠自第一成像器陣列及第二成像器陣列所導出的資料而產生三維影像。在其他態樣中,成像系統可結合到計算系統,該計算系統可操作而基於主體之移動造成所導出之距離資料中的變動,而修改計算。舉例而言,在以人類主體的情形中,由主體所作成的動作可由成像系統擷取,並由計算系統使用於更動計算系統的計算。在非生物對象的情形中,計算系統的計算可根據趨近的交通工具或其他移動中的主體之動作而變化。
回到成像系統的配置,在一態樣中,自第一入射光表面至第二入射光表面的距離為從約1微米至約150微米。在另一態樣中,自第一入射光表面至第二入射光表面的距離為從約10微米至約100微米。在更另一態樣中,第一入射光表面及第二入射光表面之間的距離為約1微米至約50微米。此外,該第一及第二成像器陣列為複數個像素所構成。該些像素可架構地組構為正面照明像素或背面照明像素。舉例而言,在一態樣中第一成像器陣列及第二成像器陣列的所有像素可為正面照明像素。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成像器陣列的所有像素可為正面照明像素,而第二成像器陣列的所有像素可為背面照明像素。此
外,可考慮的是,在某些態樣中,第一或第二成像器陣列中的任一個可為正面照明,而同時另一個成像器陣列可為背面照明。
此外,如圖5所示,在某些態樣中系統可包括紋理化區域502,其在對向於第一成像器陣列402的一側而耦合於第二成像器陣列。在此情形下,紋理化區域502經定位而將通過第二成像器陣列的光重新引導回至第二成像器陣列。通過第二成像器陣列的光顯示於504,而經重新引導回成像器陣列的光顯示於506。可注意的是,紋理化區域502可橫跨第二成像器陣列406的整個或實質地整個背部表面而形成,或紋理化區域502可形成於背部表面的一部分。此外,在某些態樣中,紋理化區域可在構成成像器陣列的像素的層級形成,並因此而可形成於像素表面的一部分、像素表面的實質整個表面,或像素表面的整個表面上。另外,可注意的是,在圖5中所使用的來自先前圖式的圖說編號,表示與先前圖示相同或相似的結構。此外,在某些態樣中,已經明確地否認套用於第一成像器陣列的紋理化區域,同時在其他態樣中則可使用此一紋理化區域。
紋理化區域可作用以擴散電磁射線、以重新導向電磁射線及/或以吸收電磁射線,由此增加第二成像器陣列的效益。紋理化區域可包括表面特徵,以增加第二成像器陣列的光學路徑長度。此類表面特徵可為微米大小及/或奈米大小,並可為任何形狀或配置。此類形狀及配
置的非限制性範例包括:圓錐狀、柱狀、角錐狀、微透鏡(microlenses)、量子點(quantum dots)、反向特徵(inverted features)、光柵(gratings)、隆起物(protrusion)等,並包括該些範例的組合。此外,多種因素例如對外觀尺寸、維度、基材類型、摻雜劑屬性、紋理位置等的操控,可允許擴散區域得以在特定的波長或波長範圍為可調的。於是在一態樣中,調整該裝置可允許特定的波長或波長範圍被吸收。
如前所述,根據本發明的態樣亦可允許成像器陣列經歷裝置內的多個入射電磁射線通過,特別是較長波長的電磁射線(亦即,紅外光)。此內部反射會增加光學路徑的長度至大於半導體的厚度。光學路徑長度的增加,會增加裝置的量子效率,以達改進的訊噪比。
紋理化區域可藉由多種技術形成,包括電漿蝕刻、反應性離子蝕刻、多孔矽蝕刻、雷射、化學蝕刻(例如,非均向性蝕刻、均向性蝕刻)、奈米壓印、基材沉積、選擇性磊晶成長、淺溝槽隔離等。一種有效製作紋理化區域的方法為透過雷射處理。此雷射處理可將成像器陣列的多個分離的位置或其他基板紋理化。可考慮的是,可使用多種雷射處理技術而形成紋理化區域,而任何能夠形成此區域的技術皆應視為屬於本發明的範圍內。此類處理的範例在美國專利案號7,057,256、7,354,792、7,442,629中已進一步詳細說明,全文內容為經結合而作為參考。大致而言,基板材料的表面以雷射射線照射,而
形成經紋理化或經表面修改的區域。
用於修改基材表面的雷射射線類型可視基材及想要的修改而變化。任何屬於本領域的習知雷射照射皆可用於本發明的裝置與方法。然而,有多種能夠影響紋理化處理及/或完成產品的雷射特性,包括但不限於:雷射射線的波長、脈波寬度、脈衝量、脈衝頻率、偏振(polarization)、相對於半導體基材的雷射入射方向(propagation direction)等。在一態樣中,雷射可經設置而提供基材的脈衝雷射(pulsatile lasing)。短脈衝雷射(short-pulsed laser)為能夠產生飛秒(femtosecond)、微微秒(picosecond)及/或奈秒(nanosecond)脈衝間隔的雷射。雷射脈衝可具有範圍約10奈米至約8微米的中心波長,更具體而言,自約200奈米至約1200奈米。雷射照射的脈波寬度可在自約數十飛秒至約數百奈秒的範圍內。在一態樣中,雷射脈波寬度可在自約50飛秒至約50微微秒的範圍內。在另一態樣中,雷射脈波寬度可在自約50微微秒至約100奈秒的範圍內。在另一態樣中,雷射脈波寬度可在自約50飛秒至約500飛秒的範圍內。在另一態樣中,雷射脈波寬度可在自約50飛秒至約500微微秒的範圍內。
照射目標區域的雷射脈衝數量可在自約1至約2000的範圍內。在一態樣中,照射目標區域的雷射脈衝數量可在自約2至約1000的一範圍內。此外,脈衝的重覆率或頻率可在選自下列的範圍:自約10Hz至約10
μHz的範圍、自約1kHz至約1MHz的範圍、或自約10Hz至約1kHz的範圍。此外,每一個雷射脈衝的通量可在自約1kJ/m2至約20kJ/m2的範圍內或自約3kJ/m2至約8kJ/m2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另一態樣中,成像系統更可包括反射器,反射器在對立於第一成像器陣列的之側耦合到第二成像器陣列。反射器為經定位而將通過第二成像器陣列的光反射回第二成像器陣列。可考慮有數種反射器材料,且可包括任何可作用以反射光線的材料或複合材料。此類材料的非限制性範例可包括金屬、合金、陶瓷、聚合物、玻璃、石英及布拉格反射鏡(Bragg-type reflectors)等。
圖6A至6E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在堆疊成像器結構的非限制性製造中的各種步驟。如圖6A所示,舉例而言,第一成像器陣列602形成於半導體層604的正面,第一成像器陣列602可包括任何形式的可結合至成像器系統的成像器陣列,且任何此類裝置皆視為包含在本發明的範圍內。可考慮有多種半導體基材,為根據本發明的些態樣的些裝置及方法的半導體層而使用。因此,任何可用於堆疊成像器裝置中的半導體基材皆視為包含在本發明的範圍內。此類半導體基材的非限制性範例可包括:IV族半導體材料、包含II族及VI族半導體材料的化合物與合金、包含III族及V族半導體材料的化合物與合金,以及材料的組合。更具體而言,範例性的IV族半導體材料可包括:矽、碳(例如鑽石)、鍺以及材料的組合。IV
族材料的各種範例性組合包括:矽晶(silicon carbide,SiC)以及矽化鍺(silicon germanium,SiGe)。在特定態樣中,半導體材料可為矽。在另一特定態樣中,半導體層可為一矽晶圓。矽晶圓/材料可為單晶(monocrystalline)、多晶(multicrystalline)、微晶(microcrystalline)、非晶(amorphous)等。在一特定態樣中,矽材料可為單晶矽晶圓。
在圖6B,載體基板(或把手)606可為接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602。請注意相較於圖6A,在圖6B中裝置為已翻轉或經180°旋轉。載體基板可包括多種材料。因為在多個態樣中,載體基板606為暫時性基板,在稍後的處理步驟中將被移除,故可基於其作為暫時性基板的實用性而選擇材料。可為有用的是,載體基板606能夠在半導體層604的處理過程期間適當地承載第一成像器陣列602,又能輕易卸除。多種可能的載體基板材料的非限制性範例可包括:玻璃、陶瓷、半導體等,並包括材料的組合。
可預期有多種接合技術可用於將載體基板606附接至第一成像器陣列602,且任何此類用於製作堆疊成像器裝置的實用接合技術,皆應視為包含在本發明範圍內。此一處理可包括紫外光固化黏著處理(liquid UV curable adhesive process),其使用的固體壓克力黏著劑為針對暫時接合半導體晶圓於玻璃載體基板而設計。此技術提供剛性的、均勻的支撐表面,其可在後續處理步驟期
間將晶圓上的壓力降至最小,造成減少翹曲、碎裂及邊緣崩裂,並達成高良率。其他範例性的方法可包括接合及卸除在半導體裝置的製造過程期間用於處理晶圓的暫時載體,方法包括透過黏著層將晶圓接合至載體上。將載體自晶圓卸下之後,留在晶圓上的第一黏著層即會被移除。在另一方法中,在低溫或室溫下的接合可包括藉由清潔或蝕刻之表面的清潔及啟動,接著將要接合的表面打磨至高度平滑及平面化的程度。反應離子蝕刻或濕式蝕刻為用於微幅蝕刻要接合的表面。經蝕刻的表面可在溶液如氫氧化銨(ammonium hydroxide)或氟化銨(ammonium fluoride)中清洗,以促進在表面形成希望的黏合種類。
在一態樣中,第一成像器陣列602及載體基板606可在室溫下接合,並可套用熱處理而鞏固接合介面。鞏固之退火處理(annealing)的參數可經控制而提供接合能量,其夠高以使異質結構能承受接合後的習知處理步驟(例如,CMOS處理)。在一特定態樣中,黏合技術可包括各種接合方法:氧對氧(oxide-oxide)、氧對矽(oxide-silicon)或金屬對金屬等。
某些接合處理可達到室溫下至少1J/m2的強度。針對更高的接合強度,可使用攝氏100°至300°的烘烤週期。已在美國專利案號7,871,898及5,843,832中描述了某些氧對氧接合處理方法,其全文內容經結合以作為參考。一種直接將矽晶圓接合至絕緣晶圓以為了取得堆疊成像器裝置的方法,與將二個矽晶圓接合在一起的方法相
似,唯排除在接合前,晶圓的其中一個上會生成有薄(例如約1微米的)熱氧化層(thermal oxide layer)。
自裝置層鬆開載體基板的步驟可依附接處理而變化。舉例而言,壓克力黏著劑可藉由曝露於紫外光下而卸除。更耐久的黏合,例如矽對氧黏合,需要透過機械研磨及/或化學蝕刻而使裝置層露出,以鬆開載體基板。
在圖6C,半導體層604(圖6B)被至少部分地移除(例如,打磨及薄化),而露出第一成像器陣列602的背面,或者換言之,在第一成像器陣列602的背面形成經處理的表面608。因此,完成的結構由第一基板606耦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602所組成。在此處,可在第一成像器陣列602的經處理表面608施行必要的或有利的背面處理。此類有利的背面處理可包括但不限於:藉由形成、退火處理、注入等而形成淺或深的溝槽。
在一態樣中,背面處理亦可包括使第一成像器陣列的相關接觸墊片露出。藉由打開裝置層(亦即,在經處理的表面)的背面,此類電子接觸點可露出而用於接合及供後續的結構電子接觸,例如第二成像器陣列(後續說明)。背面的開啟可藉由任何已知之技術而達成,包括所述的削薄及處理方法。在特定態樣中,背面的開啟可藉由電漿蝕刻而達成。
任何用於移除半導體層604的實用技術,皆視為包含在本發明的範圍內。非限制性的範例可包括離子注入/分離(ion implantation/separation)處理、雷射剝蝕
(laser ablation)、化學機械平坦化(Chemical-Mechanical Planarization,CMP)處理、乾式蝕刻及濕式蝕刻等,包括方式的組合。在一特定態樣中,半導體層由CMP技術所移除,以露出裝置層602。
在卸除或削薄半導體層604之後,接著將第二成像器陣列610接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602的背面,如圖6D所示。請注意相較於圖6C,在圖6D中裝置為已翻轉或經180°旋轉。可使用任何接合技術而將該第二成像器陣列210接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202,如前所述(圖6B)之將第一基板206接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202,所提供的處理方式相容於兩種結構。應注意的是,在第一及第二成像器陣列之間的任何間隔,皆可以透光性材料填充,例如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氧化物、氮化物等。在某些態樣中,第一及第二成像器陣列之間可維持空氣間隙。可在此一間隙填入實際空氣、稀有氣體、真空等。
另外,應注意的是第一成像器及第二成像器可彼此電耦合因而可共同作用。此類電耦合可藉由通過連接兩成像器陣列的經處理表面所形成的通孔而達成。
在圖6E,在某些態樣中,黏合第二成像器陣列610之後,接著可將載體基板606(圖6D)自第一成像器陣列602卸除。於是如圖6E所示完成的堆疊成像器結構包括黏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602的第二成像器陣列610。
在另一態樣中,圖7A至7E顯示製造堆疊成
像器裝置的各種步驟,其使用內嵌的氧化物層(oxide layer)以促進削薄並在成像器陣列之間創建間隙。舉例而言,如圖7A所示,第一成像器陣列702可形成於半導體層704的正面。第一成像器陣列702可包括如前所述之能夠結合於堆疊成像器裝置的任何形式的成像器陣列。薄氧化物層703可在第一成像器陣列702形成前或形成後之任一者內嵌於半導體層704內。薄氧化物層可具有任何利於特定裝置設計的形狀及厚度。然而在某些態樣中,薄氧化物層可形成為約4000埃(angstrom)至約1.5微米的厚度。亦應注意的是,可使用商用矽晶體絕緣(Silicon On Insulator,SOI)基板,其被製造而具有這類內嵌的薄氧化層。
在圖7B,載體基板706可接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702。應注意在圖7B中,相較於圖7A,裝置已翻轉或經180°旋轉。載體基板可包括多種材料。因為在大多數態樣中,載體基板706為暫時性基板,在稍後的處理步驟中將被移除,故此材料可基於其實用性而選擇做為暫時性基板。
在圖7C,半導體層704(圖7B)為至少部分地移除,以在第一成像器陣列702的背面附近形成經處理的表面708。在一態樣中,半導體層704可被至少移除至薄氧化護層703。在某些態樣中,可保留薄氧化物層的至少一部分,而在其他態樣中,薄氧化物層可完全地自半導體層移除。此材料可藉由任何習知的方法移除,舉例而
言:雷射分離、打磨、削薄、研磨、CMP處理或方法的組合。
因此,完成的結構由第一基板706耦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702所組成。半導體層704的一部分可維持耦合於相反於載體基板706的第一成像器陣列702。在此處,可在第一成像器陣列702上施行必要的或有利的背面處理。在一特定態樣中,在背面上處理半導體層可包括注入及/或雷射退火情況,以減少表面的缺損。
在削薄半導體層704之後,接著可將一第二成像器陣列710接合於位在第一成像器陣列702背面的半導體層704,如圖7D所示。請注意相較於圖7C,在圖7D中裝置為已翻轉或經180°旋轉。如前所述,可使用任何接合技術而將第二成像器陣列710接合於半導體層704。
在圖7E,在某些態樣中,接合第二成像器陣列710之後,接著可將載體基板706(圖7D)自第一成像器陣列702移除。因此,在圖7E中所示的完成的堆疊成像器結構包括接合於第一半導體層704的第二成像器陣列710,而半導體層704為接合於第一成像器陣列702。應注意的是,可在製造過程期間藉由更改成像器陣列之間所殘留並接合的半導體層704的厚度,而更改成像器之間的距離。
本發明另外提供判斷對於主體之距離的多種方法。在一態樣中,舉例而言,此一方法可包括將入射光
沿著光學路徑聚焦於第一成像陣列的第一入射光表面,其中第一成像陣列擷取具有自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波長的光之第一部分,而產生第一資料組,並使光的第二部分沿著光學路徑而通過。方法亦可包括於第二成像陣列的第二入射光表面接收光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二成像陣列擷取具有自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個波長的光之第二部分,而產生一第二資料組。此外,可自第一資料組及第二資料組之間的變動導出對於主體的距離。在另一態樣中,方法亦可包括將通過第二成像陣列的光的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重新引導回至第二成像陣列。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系統,能夠自三維主體導出三維資訊。此一系統可包括能夠放射脈衝紅外光的一主動照明光源、能夠偵測可見光與紅外光的第一成像器,以及能夠偵測紅外光的第二成像器。主動照明光源、第一成像器以及第二成像器可以頻率及工作週期而產生脈衝,以使第一成像器及第二成像器在當主動照明啟動時可偵測出脈衝紅外光。在一態樣中,第一成像器為可操作以在主動照明光源為關閉狀態時偵測可見光。
應理解的是,前述配置僅為描述本發明之原則性應用。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設計多種修改及更動性配置,而不會悖離本發明的精神與範疇,附呈申請範圍已預期涵蓋此類修改與配置。因此,在本發明藉由搭配目前而言最實用的實施例而進行如上特定的詳細描述的同時,對熟知本領域技藝者而言,多種修改包括但不限於:
大小、材料、形狀、形式、功能的修改以及操作、組裝及使用方式的修改,顯而易見地並不會偏離本文所闡述的原則與概念。
102‧‧‧第一成像器陣列
104‧‧‧第二成像器陣列
106‧‧‧入射光
108‧‧‧入射光
Claims (26)
- 一種成像系統,能夠自一三維主體導出三維資訊,該成像系統包含:一第一成像器陣列,具有一第一入射光表面;一第二成像器陣列,具有一第二入射光表面,該第二成像器陣列在對向於該第一入射光表面的一表面而耦合於該第一成像器陣列,該第二入射光表面為朝向該第一成像器陣列並自該第一入射光表面相距以約2微米至約150微米的一距離而至少實質地均勻的相隔;以及一系統透鏡,經定位而沿一光路徑將一入射光引導至該第一入射光表面,其中該第一成像器陣列為可操作以偵測出沿著該光路徑而通過之該光的一第一部分並使該光的一第二部分通過,其中該第二成像器陣列為可操作以偵測出該光的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且其中該光的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具有自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波長。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光的第一部分及該光的第二部分具有自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波長。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更包含一主動光發射器,經設置而至少實質地朝向該三維主體發射主動光射線,該主動光射線並具有一中心波長約750奈米至約1100米。
- 如請求項3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主動光射線 具有選自850奈米、940奈米、以及1064奈米所構成的群組的中心頻率。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更包含一計算模組,係可操作以計算自該成像系統至該三維主體的距離資料,該計算係使用由該第一成像器陣列自該光的第一部分所收集之第一影像資料以及由該第二成像器陣列自該光的第二部分所收集之第二影像資料而得。
- 如請求項5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計算模組為可操作以自該距離資料產生該三維主體的一三維表現。
- 如請求項5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成像系統為結合於一計算系統,該計算系統可操作以基於一主體之移動所導出之距離資料中的差異而修改計算。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入射光表面及該第二入射光表面之間的距離為自約10微米至約100微米。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成像器陣列為可操作以擷取一可見光影像。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成像器陣列包括經架構地組構為為正面照明像素的複數個像素。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二成像器陣列包括經架構地組構為為正面照明像素或背面照明像素的複數個像素。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更包含一紋理化區域,在對向於該第一成像器陣列的一側而耦合於該第二成 像器陣列,其中該紋理化區域為經定位以將通過該第二成像器陣列的光重新引導回至該第二成像器陣列。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更包含一反射器,在對向於該第一成像器陣列的一側而耦合於該第二成像器陣列,其中該反射器為經定位以將通過該第二成像器陣列的光反射回該第二成像器陣列。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系統透鏡具有一焦點,該焦點位於該第一入射光表面及該第二入射光表面之間。
- 一種判斷對於主體的距離的方法,包含:將入射光沿著一光路徑聚焦於一第一成像陣列的一第一入射光表面,其中該第一成像陣列擷取具有自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個波長的該光之一第一部分,而產生一第一資料組,並使該光的第二部分沿著該光路徑而通過;於一第二成像陣列的一第二入射光表面接收該光的第二部分,其中該第二成像陣列擷取該具有自約50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個波長的該光之第二部分,而產生一第二資料組;以及自該第一資料組及該第二資料組之間的差異而導出對於該主體的距離。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更包含將通過該第二成像陣列的光的該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重新引導回至該第二成像陣列。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入射光表面及該第二入射光表面之間的距離為約2微米至約150微米。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光的第一部分具有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個波長,而該光的第二部分具有約750奈米至約1100奈米的至少一個波長。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更包含朝該主體發射主動光射線,以使沿著該光路徑對焦之該入射光的至少一個部分包括該主動光射線。
-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方法,其中該主動光射線具有選自850奈米、940奈米、以及1064奈米所構成的群組的中心頻率。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更包含產生該主體的一三維表現。
- 如請求項2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三維表現的產生包括將該第一成像器陣列所取得之影像資料與由該第一成像器陣列及該第二成像器陣列所取得之光資料之間的差異所導出之距離資料予以組合。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更包含對一電腦系統提供一輸入。
- 如請求項23所述的方法,更包含基於自該主體的動作所導出之距離資料中的差異而修改該計算系統的計算。
- 一種成像系統,得以自一三維對象導出三維資訊,該成像系統包含:一主動照明光源,能夠發射脈衝紅外光;一第一成像器,能夠偵測可見光及紅外光;一第二成像器,能夠偵測紅外光,其中該主動照明光源、該第一成像器以及該第二成像器為以一頻率及工作週期而產生脈衝,以使該第一成像器及該第二成像器在當該主動照明為啟動時偵測出該脈衝紅外光。
- 如請求項25所述之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成像器可操作以在當該主動照明光源為關閉狀態時偵測可見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361798805P | 2013-03-15 | 2013-03-15 | |
US61/798,805 | 2013-03-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02463A true TW201502463A (zh) | 2015-01-16 |
TWI661173B TWI661173B (zh) | 2019-06-01 |
Family
ID=52718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09579A TWI661173B (zh) | 2013-03-15 | 2014-03-14 | 利用堆疊的成像器裝置及關聯的方法之三維成像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974302B1 (zh) |
TW (1) | TWI661173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19161A1 (en) * | 2008-08-15 | 2010-02-18 | Sionyx, Inc. | Wideband semiconducting light detector |
JP5961332B2 (ja) * | 2009-09-17 | 2016-08-02 | サイオニクス、エルエルシー | 感光撮像素子および関連方法 |
EP2531884A1 (en) * | 2010-02-03 | 2012-12-12 |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system using a single lens system |
TWI396824B (zh) * | 2010-03-02 | 2013-05-21 | Witrins S R O | 用於光學測量產品表面之方法及器件 |
CA2786760C (en) * | 2010-06-01 | 2018-01-02 | Boly Media Communications (Shenzhen) Co., Ltd. | Multi-spectrum photosensitive device |
EP2725616B1 (en) * | 2011-06-24 | 2017-07-26 | Boly Media Communications (Shenzhen) Co., Ltd | Multi scene depth photo sensitive device, system thereof, scene depth expanding method, an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US9136300B2 (en) * | 2013-01-11 | 2015-09-15 | Digimarc Corporation | Next generation imaging methods and systems |
-
2014
- 2014-03-12 EP EP14768046.6A patent/EP2974302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3-14 TW TW103109579A patent/TWI661173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74302A1 (en) | 2016-01-20 |
EP2974302A4 (en) | 2016-11-16 |
TWI661173B (zh) | 2019-06-01 |
EP2974302B1 (en) | 2019-05-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80216928A1 (en) |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utilizing stacked imager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
US8865507B2 (en) | Integrated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r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
US10244188B2 (en) | Biometric imaging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
TWI298947B (en) |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5702625B2 (ja) | 撮像素子、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画素設計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8962924A (zh) | 形成图像传感器的吸收增强结构的方法 | |
JP5507585B2 (ja) | 多数のマイクロ光電子デバイス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マイクロ光電子デバイス | |
JP6900367B2 (ja) | 撮像システムに関する近赤外スペクトル応答を拡張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TWI772652B (zh) | 淺溝槽紋理化區域及相關方法 | |
TWI525804B (zh) | 影像感測器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JP2009507392A (ja) | 集積レンズスタックを備えた裏面薄化イメージセンサ | |
TW201034058A (en) | Backside-illuminated (BSI) image sensor with backside diffusion doping | |
TW201007937A (en) | CFA alignment mark formation in image sensors | |
KR101688307B1 (ko) | 비평면 광학 인터페이스를 구비한 이면 조사형 이미지 센서 | |
TW200814310A (en) | Reflection type CMOS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2009232392A (ja) | 固体撮像素子 | |
TWI760010B (zh) | 影像感測件、光學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
TW202001013A (zh) | 使用熱塑性基板材料之彎曲影像感測器 | |
TW200822350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mear in back-illuminated imaging sensors | |
TWI818256B (zh) | 影像感測器的透明折射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
TWI764550B (zh) | 操作裝置的方法、半導體結構以及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 | |
TWI661173B (zh) | 利用堆疊的成像器裝置及關聯的方法之三維成像 | |
TW201117363A (en) | Photodetector array having electron lens | |
CN101872804B (zh) | 一种掩模用光刻胶微凸镜列阵的等离子体回流成形方法 | |
JP2009512216A (ja) | 3つのハンドルウェハを用いた高性能pin焦点面構造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