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8349A -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 Google Patents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8349A
TW201438349A TW103119899A TW103119899A TW201438349A TW 201438349 A TW201438349 A TW 201438349A TW 103119899 A TW103119899 A TW 103119899A TW 103119899 A TW103119899 A TW 103119899A TW 201438349 A TW201438349 A TW 2014383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onnecting portion
slot
film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9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un-Jie Tsai
Ching-Chun Lin
Tsen-Wei Chang
Yu-Tsung Lu
Tzu-Jen Lo
Hao-Jan Huang
Wing-Kai Tang
Original Assignee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8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8349A/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包括一薄膜。薄膜具有一第一模組連接部、一第二模組連接部以及一第三模組連接部。第一模組連接部位於薄膜之一第一側,第二模組連接部及第三模組連接部位於薄膜之一第二側。第一側與第二側相對。至少一第一線路配置於第一模組連接部與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至少一第二線路配置於第一模組連接部與第三模組連接部之間。

Description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 board),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觸控面板現今已廣泛地運用於各類電子產品上,尤其是目前許多顯示面板上配置有觸控面板,讓使用者得以直接以手指或操作筆點選、按壓螢幕畫面。舉例而言,電阻式觸控面板的驅動原理是利用電壓降的方式來感應受壓位置的座標點;而電容式觸控面板是形成均勻的電場在面板上並感應受壓位置的電流以計算其座標點。之後,便可藉由軟性電路板及控制電路根據此座標點進行資料處理,而於顯示面板上產生影像,以提供使用者更為便捷且人性化的操作介面。
請參照第1及2圖,其分別繪示傳統上一種觸控顯示模組的示意圖及組裝結構圖。觸控顯示模組100係由一顯示面板110、一觸控面板120以及一主機板130組成。顯示面板110 具有一第一軟性電路板142以及一連接器144。觸控面板120具有一第二軟性電路板140。一蓋板150覆蓋於觸控面板120之上。觸控面板120係設置於顯示面板110之上,可藉由接合膠將觸控面板120及顯示面板110貼合起來。組裝時,第二軟性電路板140透過連接器144與第一軟性電路板142連接之後,第一軟性電路板142再透過主機板130上的連接器132與主機板130電性連接。
上述之組裝結構中,必須使用兩條軟性電路板140、142,且透過連接器144相互連接,因此組裝工時增加,且必須預留較大的空間以方便組裝軟性電路板。也由於軟性電路板的數量為二,勢必增加成本及製作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廢料。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其可簡化多模組的組裝工時,並能有效地消減組裝軟性電路板所需的空間,以達到薄形化的要求。此外,軟性電路板由單一片薄膜製作,故成本降低並減少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廢料。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提出一種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包括一薄膜、至少一第一線路以及至少一第二線路。薄膜具有一第一模組連接部、一第二模組連接部以及一第三模組連接部。至少一第一線路配置於第一模組連接部與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至少一第二線路配置於第一模組連接部與第三模組連接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方面,提出一種觸控顯示模組,包括一第一模組、一第二模組、一第三模組以及一單片式軟性電路板。第二模組配置於第一模組上。第三模組鄰近於第一模組,第一模組位於第二模組與第三模組之間。單片式軟性電路板連接第一模組、第二模組以及第三模組。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觸控顯示模組
110‧‧‧顯示面板
120‧‧‧觸控面板
130‧‧‧主機板
132‧‧‧連接器
140‧‧‧第二軟性電路板
142‧‧‧第一軟性電路板
144‧‧‧連接器
200、300‧‧‧觸控顯示模組
210、310‧‧‧第一模組
220、320‧‧‧第二模組
222、322‧‧‧透明導電層
230、330‧‧‧第三模組
232、332‧‧‧連接器
240、340、440‧‧‧單片式軟性電路板
241、341、441‧‧‧薄膜
242、342、442‧‧‧第一模組連接部
242a、342a、442a‧‧‧第一訊號連接部
242b、342b、442b‧‧‧第二訊號連接部
243、343、443‧‧‧第一線路
244、344、444‧‧‧第二模組連接部
245、345、445‧‧‧第二線路
246、346、446‧‧‧第三模組連接部
248‧‧‧反折部
447‧‧‧延伸部
B1‧‧‧第一接合墊
B2‧‧‧第二接合墊
B3‧‧‧第三接合墊
L1‧‧‧第一側
L2‧‧‧第二側
S、S1、S2‧‧‧開槽
第1及2圖分別繪示傳統上一種觸控顯示模組的示意圖及組裝結構圖。
第3A~3C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結構圖。
第4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的示意圖。
第5A~5D圖繪示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流程圖。
第6A~6C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結構圖。
第7A及7B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的示意圖。
第8A~8C圖繪示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流程圖。
第9A~9B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的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係利用單一薄膜的設計,來連接三個或更多個模組,譬如是顯示面板、觸控面板與主機板,以傳遞相關的電子訊號。在一實施例中,單片式軟性電路板透過反折連接的設計,使其薄膜上之線路電性連接於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單片式軟性電路板透過分岔連接的設計,使其薄膜上之線路電性連接於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之間。因此,僅需一條軟性電路板,不需再透過額外的連接器來連接於觸控面板與顯示面板之間,因而能簡化多模組的組裝工時,並能有效地消減組裝軟性電路板所需的空間,以達到薄形化的要求。
以下係提出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僅用以作為範例說明,並非用以限縮本發明欲保護之範圍。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3A~3C及4圖,其中第3A~3C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結構圖。第4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的示意圖。觸控顯示模組200包括一第一模組210、一第二模組220、一第三模組230以及一單片式軟性電路板240。單片式軟性電路板240連接第一模組210、第二模組220以及第三模組230。第一模組210例如為顯示面板。第二模組220例如為觸控面板,配置於第一模組210上。第三模組230例如為主機板,可鄰近於第一 模組210。較佳地,第一模組210設置於第二模組220與第三模組230之間。在一實施例中,觸控面板可貼附在蓋板250的下表面(如第3A圖所示),其為外掛方案(Out cell solution)之觸控面板,或是在蓋板250上製作觸控感測的透明導電層222(如第3B圖所示),成為單片整合方案(One glass solution)之觸控面板,或是將觸控感測的透明導電層222整合至顯示面板上或內嵌於彩色濾光片中(如第3C圖所示),成為嵌入方案(On cell/In cell solution)之觸控顯示面板。
請參照第4圖,單片式軟性電路板240具有單一薄膜241。此薄膜241具有一第一模組連接部242、一第二模組連接部244、一第三模組連接部246、一反折部248以及一開槽S。第一模組連接部242例如是顯示面板連接部,其具有多個第一接合墊B1,例如為金手指,各個第一連接墊可藉由導電膠連接至第一模組210,以傳輸相關的電子訊號。第二模組連接部244例如是觸控面板連接部,其具有多個第二接合墊B2,例如是金手指,各個第二接合墊B2可藉由導電膠連接至第二模組220,以傳輸相關的電子訊號。此外,第三模組連接部246例如是主機板連接部,其具有多個第三接合墊B3,例如是金手指,各個第三接合墊B3可藉由第三模組230上的連接器232與第三模組230電性連接,以傳輸相關的電子訊號。除了連接器232之外,第三接合墊B3亦可以其他方式電性連接至第三模組230。
請參照第4圖,第一模組連接部242依據訊號來源 之不同而被區分為第一訊號連接部242a以及第二訊號連接部242b,並分別與第一線路243以及第二線路245電性連接。多條第一線路243(至少一條)配置於第一模組連接部242與第二模組連接部244之間,藉以傳輸第一類型之訊號,例如是觸控感應之訊號,此訊號可經由顯示面板內之控制晶片根據觸碰位置的感測資料進行座標點計算。此外,多條第二線路245(至少一條)配置於第一模組連接部242與第三模組連接部246之間,藉以傳輸第二類型之訊號,例如是顯示面板的驅動訊號,以於顯示面板上產生影像,而完成觸控顯示之操作。
請參照第5A~5D圖,其繪示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流程圖之一實施例。在第5A圖中,將位於薄膜241之第一側L1的第一模組連接部242接合至第一模組210上。在第5B圖中,將位於薄膜241之第二側L2的第二模組連接部244接合至第二模組220上。由於開槽S分隔於第二模組連接部244與第三模組連接部246之間,且反折部248位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242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244之間,因此,第二模組連接部244可經由反折設計而疊置於部分第一模組連接部242之上。此時,位於薄膜241之第二側L2的第三模組連接部246並未受到反折。在第5D圖中,再將第三模組連接部246接合至第三模組230的連接器232。如此,即完成觸控顯示模組200的組裝製程,以簡化多模組的組裝工時。上述之組裝流程僅為一實施例,本發明對組裝流程的步驟不加以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之組裝流程中,第二模組220不限定疊置於第一模組210之上,亦可疊置於第一模組210之下,或與第一模組210在垂直方向上保持一適當間距。若第一模組210與第二模組220不相互疊置,亦可平行並列,並亦可在水平方向上保持一適當間距。此外,第一模組連接部242之第一接合墊B1不限定連接於第一模組210的上方,亦可連接於第一模組210的下方。第二模組連接部244之第二接合墊B2不限定連接於第二模組220的下方,亦可連接於第二模組220的上方。第三模組連接部246之第三接合墊B3不限定連接於第三模組230的上方,亦可連接於第三模組230的下方。另外,亦不限制於第4圖所示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240之矩形,而可以具有任何形狀,舉例而言,薄膜241可往第二模組連接部244之方向作區域性延伸,或是往第三模組連接部246之方向作區域性延伸,或是可往左側或右側或兩側作區域性延伸,或是上述各延伸方向之任意組合,以增加單片式軟性電路板之可撓度或應用/組裝彈性。另外,開槽S之長度與寬度可根據設計或應用需求而定,譬如雖然以上所示之開槽S具有寬度,然實際上可僅切出一條線(亦即開槽S之寬度將近為零),或是開槽本身之形狀或寬窄作出變化或延伸方向作出轉折。另外,根據設計需求,亦可設計更多的開槽以增加單片式軟性電路板之可撓度或應用/組裝彈性。因此,上述之組裝流程可依照實際需求調整並組合,本發明不加以限制。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6A~6C及7A~7B圖,其中第6A~6C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結構圖。第7A及7B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兩實施例之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的示意圖,分別皆可應用於第6A~6C圖之組裝結構。觸控顯示模組300包括一第一模組310、一第二模組320、一第三模組330以及一單片式軟性電路板340。第一模組310例如為顯示面板。第二模組320例如為觸控面板。第三模組330例如為主機板。在一實施例中,觸控面板可貼附在蓋板350的下表面(如第6A圖所示),其為外掛方案(Out cell solution)之觸控面板,或是在蓋板350上製作觸控感測的透明導電層322(如第6B圖所示),而成為單片整合方案(One glass solution)之觸控面板,或是將觸控感測的透明導電層322整合至顯示面板上或內嵌於彩色濾光片中(如第6C圖所示),而成為嵌入方案(On cell/In cell solution)之觸控顯示面板。
請參照第7A及7B圖,單片式軟性電路板340具有單一薄膜341。此薄膜341具有一第一模組連接部342、一第二模組連接部344、一第三模組連接部346以及一第一開槽S1。第一模組連接部342例如是顯示面板連接部,其具有多個第一接合墊B1,例如為金手指,各個第一接合墊B1可藉由導電膠連接至第一模組310,以傳輸相關的電子訊號。第二模組連接部344例如是觸控面板連接部,其具有多個第二接合墊B2,例如是金手指,各個第二接合墊B2可藉由導電膠連接至第二模組320,以傳輸相 關的電子訊號。此外,第三模組連接部346例如是主機板連接部,其具有多個第三接合墊B3,例如是金手指,第三接合墊B3可藉由第三模組330上的連接器332與第三模組330電性連接,以傳輸相關的電子訊號。除了連接器332之外,第三接合墊B3亦可以其他方式電性連接至第三模組330。
請參照第7A及7B圖,第一模組連接部342依據訊號來源之不同而被區分為第一訊號連接部342a以及第二訊號連接部342b,並分別與第一線路343與第二線路345電性連接,以傳輸不同類型之訊號,例如是觸控感應訊號及驅動訊號,如第一實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贅述。
第7A圖與第7B圖之主要差異在於:於第7A圖中,薄膜24341還具有一第二開槽S2,位於薄膜24341的第二側L2,且第二開槽S2分隔於第一線路24343與該第二線路24345之間,以增加薄膜24341的可撓性。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位於薄膜24341的不同側,而兩者各自的長度可依設計或應用需求來決定,兩者的長度可相同或不同。舉例而言,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的長度分別可約為薄膜長度的一半,方以增加薄膜241的可撓性。另外,於第7B圖中,雖然未具有第二S2開槽,然而薄膜341可往第二模組連接部346之方向作區域性延伸,以增加單片式軟性電路板340之可撓度。
請參照第8A~8C圖,其繪示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流程圖之一實施例。雖然其以第7A圖所示的單片式軟性電路板 340為例來作說明,但可類推至第7A圖所示的單片式軟性電路板340之情況。在第8A圖中,將位於薄膜341之第一側L1的第一模組連接部342接合至第一模組310上。在第8B圖中,將位於薄膜341之第一側L1的第二模組連接部344接合至第二模組320上。此時,第二模組320疊置於第一模組310之上。由於第一開槽S1分隔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342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344之間。因此,第一模組連接部342與第二模組連接部344可經由分叉設計而分別位於第一模組310及第二模組320之上。此外,在第8C圖中,再將位於薄膜341之第二側L2的第三模組連接部346接合至第三模組330的連接器332。如此,即完成觸控顯示模組300的組裝製程,以簡化多模組的組裝工時。上述之組裝流程僅為一實施例,本發明對組裝流程的步驟不加以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之組裝流程中,第二模組320不限定疊置於第一模組310之上,亦可疊置於第一模組310之下,或與第一模組310在垂直方向上保持一適當間距。若第一模組310與第二模組320不相互疊置,亦可平行並列,並亦可在水平方向上保持一適當間距。此外,第一模組連接部342之第一接合墊B1不限定連接於第一模組310的上方,亦可連接於第一模組310的下方。第二模組連接部344之第二接合墊B2不限定連接於第二模組320的上方,亦可連接於第二模組320的下方。第三模組連接部346之第三接合墊B3不限定連接於第三模組330的上方,亦可連接於第三模組330的下方。另外,亦不限制於第7A與7B圖 所示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340之矩形,而可以具有任何形狀,舉例而言,薄膜341可往第一模組連接部342(342a或342b或兩者)之方向作區域性延伸,或往第二模組連接部344之方向或反向作區域性延伸,或是往第三模組連接部346之方向作區域性延伸,或是可往左側或右側或兩側作區域性延伸,或是上述各延伸方向之任意組合,以增加單片式軟性電路板之可撓度或應用/組裝彈性。另外,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之長度與寬度可根據設計或應用需求而定,譬如雖然以上所示之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皆具有寬度,然實際上可僅切出一條線(亦即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之寬度將近為零),或是開槽本身之形狀或寬窄作出變化或延伸方向作出轉折。另外,根據設計需求,亦可設計更多的開槽以增加單片式軟性電路板之可撓度或應用/組裝彈性。因此,上述之組裝流程可依照實際需求調整,本發明不加以限制。
第三實施例
第9A~9B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兩實施例之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的示意圖。單片式軟性電路板440具有單一薄膜441。此薄膜441具有一第一模組連接部442、一第二模組連接部444、一第三模組連接部446、一第一開槽S1以及一第二開槽S2。此兩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相近,主要差異在於,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位於薄膜441的同一側,且第二模組連接部444位於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之間。
在此兩實施例中,第一模組連接部442依據訊號來 源之不同而被區分為第一訊號連接部442a以及第二訊號連接部442b。其中,第一開槽S1分隔於第一訊號連接部442a與第二模組連接部444之間,第二開槽S分隔於第二訊號連接部442b與第二模組連接部444之間。第一訊號連接部442a與第一線路443電性連接,以傳輸第一類型之訊號,例如是觸控感應訊號。第二訊號連接部442b與第二線路445電性連接,以傳輸第二類型之訊號,例如是顯示面板的驅動訊號。
第9A圖與第9B圖之差異在於:於第9B圖中,第二模組連接部444更具有一延伸部447,凸出於薄膜441之該第一側L1,以使第一線路443向外延伸,以增加薄膜441的可撓性。此外,第一線路443亦可配合薄膜441的尺寸設計向左或向右延伸適當長度,讓第二模組連接部444不會因過度的撓曲而變形,並可準確地固定在第二模組220上,以提高組裝的可靠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第7A及7B圖中,第二模組連接部344亦可採用相同的設計而延伸出薄膜341之外。另外,亦不限制於第9A與9B圖所示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440之矩形,而可以具有任何形狀,舉例而言,薄膜441可往第一模組連接部342(342a或342b或兩者)之方向作區域性延伸,或往第二模組連接部344之方向或反向作區域性延伸,或是往第三模組連接部346之方向作區域性延伸,或是可往左側或右側或兩側作區域性延伸,或是上述各延伸方向之任意組合,以增加單片式軟性電路板之可撓度或應用/組裝彈性。另外,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之長度與寬度可根據設計 或應用需求而定,譬如雖然以上所示之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皆具有寬度,然實際上可僅切出一條線(亦即第一開槽S1與第二開槽S2之寬度將近為零),或是開槽本身之形狀或寬窄作出變化或延伸方向作出轉折。另外,根據設計需求,亦可設計更多的開槽以增加單片式軟性電路板之可撓度或應用/組裝彈性。另外,關於第9A與9B圖相關之觸控顯示模組的組裝結構以及組裝流程可由第二實施例之說明類推而得,在此為簡明起見不多加贅述。
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係利用單一薄膜的設計,來連接至少兩個以上之模組,以傳遞相關的電子訊號。由於僅需一條軟性電路板,不需再透過連接器連接於觸控面板與顯示面板之間,組裝上更方便,以簡化多模組的組裝工時。此外,軟性電路板以單一薄膜製作,在設計尺寸時,可用最小化的尺寸來製作數量最多的薄膜,故可減少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廢料,進而減少成本。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40‧‧‧單片式軟性電路板
241‧‧‧薄膜
242‧‧‧第一模組連接部
242a‧‧‧第一訊號連接部
242b‧‧‧第二訊號連接部
243‧‧‧第一線路
244‧‧‧第二模組連接部
245‧‧‧第二線路
246‧‧‧第三模組連接部
248‧‧‧反折部
B1‧‧‧第一接合墊
B2‧‧‧第二接合墊
B3‧‧‧第三接合墊
L1‧‧‧第一側
L2‧‧‧第二側
S‧‧‧開槽

Claims (26)

  1. 一種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包括:一薄膜,具有一第一模組連接部、一第二模組連接部以及一第三模組連接部;至少一第一線路,配置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以及至少一第二線路,配置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之間,其中該第一至第三模組連接部分別為一顯示面板連接部、一觸控面板連接部以及一主機板連接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第一模組連接部位於該薄膜之一第一側,該第二模組連接部及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位於該薄膜之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相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開槽,該開槽分隔於該第二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反折部,該反折部位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第一模組連接部區分為第一訊號連接部以及第二訊號連接部,並 分別與該至少一第一線路以及該至少一第二線路電性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位於該薄膜之一第一側,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位於該薄膜之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相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第一開槽,該第一開槽分隔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第一模組連接部區分為第一訊號連接部以及第二訊號連接部,並分別與該至少一第一線路以及該至少一第二線路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第二開槽,位於該薄膜之該第二側,該第二開槽分隔於該至少一第一線路與該至少一第二線路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第二開槽,位於該薄膜之該第一側,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位於該第一開槽以及該第二開槽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第一開槽分隔於該第一訊號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該第二開槽分隔於該第二訊號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第二模組連接部具有一延伸部,凸出於該薄膜之該第一側,以使該至少一第一線路向外延伸。
  13. 一種觸控顯示模組,包括:一顯示面板;一觸控面板;一主機板;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包括:一薄膜,具有一第一模組連接部、一第二模組連接部以及一第三模組連接部,分別連接至該顯示面板,該觸控面板以及該主機板;至少一第一線路,配置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以及至少一第二線路,配置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觸控面板與該主機板分別位於該顯示面板之上下兩側。
  15. 一種觸控顯示模組,包括:一第一模組;一第二模組,配置於該第一模組上;一第三模組,鄰近於該第一模組,該第一模組位於該第二模組與該第三模組之間;以及 一單片式軟性電路板,連接該第一模組、該第二模組以及該第三模組,其中該第一模組為顯示面板,該第二模組為觸控面板,該第三模組為主機板。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包括:一薄膜,具有一第一模組連接部、一第二模組連接部以及一第三模組連接部,該第一模組連接部位於該薄膜之一第一側,該第二模組連接部及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位於該薄膜之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相對;至少一第一線路,配置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以及至少一第二線路,配置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開槽,該開槽分隔於該第二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反折部,該反折部位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第一模組連接部區分為第一訊號連接部以及第二訊號連接部,並 分別與該至少一第一線路以及該至少一第二線路電性連接。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位於該薄膜之一第一側,該第三模組連接部位於該薄膜之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相對。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第一開槽,該第一開槽分隔於該第一模組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第一模組連接部區分為第一訊號連接部以及第二訊號連接部,並分別與該至少一第一線路以及該至少一第二線路電性連接。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第二開槽,位於該薄膜之該第二側,該第二開槽分隔於該至少一第一線路與該至少一第二線路之間。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薄膜更具有一第二開槽,位於該薄膜之該第一側,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位於該第一開槽以及該第二開槽之間。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第一開槽分隔於該第一訊號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該第二開槽分隔於該第二訊號連接部與該第二模組連接部之間。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觸控顯示模組,其中該第二模組連接部具有一延伸部,凸出於該薄膜之該第一側,以使該 至少一第一線路向外延伸。
TW103119899A 2011-06-15 2011-08-17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TW2014383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497505P 2011-06-15 2011-06-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8349A true TW201438349A (zh) 2014-10-01

Family

ID=473368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9899A TW201438349A (zh) 2011-06-15 2011-08-17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TW100129439A TWI452768B (zh) 2011-06-15 2011-08-17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9439A TWI452768B (zh) 2011-06-15 2011-08-17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33944A (zh)
TW (2) TW20143834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22856B (zh) * 2013-07-25 2016-02-21 恆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觸控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
CN104731421B (zh) * 2013-12-24 2018-02-13 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的fpc及其安装方法
CN106332441A (zh) * 2015-06-16 2017-01-11 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软性电路板及其使用方法
JP6539214B2 (ja) * 2016-01-19 2019-07-0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US11039006B2 (en) 2017-10-09 2021-06-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isplay panel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200123819A (ko) 2018-03-31 2020-10-30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US10709010B1 (en) * 2019-06-12 2020-07-07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display module hav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WO2021232438A1 (zh) * 2020-05-22 2021-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8515B2 (en) * 2004-02-26 2006-09-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iring board with bending section
JP3857278B2 (ja) * 2004-04-06 2006-12-13 Smk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
JP4809783B2 (ja) * 2007-01-26 2011-11-09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モジュール
TWM381945U (en) * 2009-12-31 2010-06-01 Sunix Co Ltd USB interface converting device for audio signal
TWM399404U (en) * 2010-10-04 2011-03-01 Ultrachip Inc Driving module of touch-controlled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2768B (zh) 2014-09-11
CN102833944A (zh) 2012-12-19
TW201251208A (en) 201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2768B (zh)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US9084368B2 (en) Single FPC board for connecting multiple modules and touch sensitive display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7023904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を含む表示装置
CN103870052B (zh) 触控面板
JP2024051116A (ja) 情報処理装置
US20150241906A1 (en) Touch panel
US20170153724A1 (en) Touch panel module with conductive through holes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189339B2 (en) Flexible circuit assembly for a capacitive-sensing device
US20150317013A1 (en) Touch sensor with integrated signal bus extensions
JP2015092422A (ja) 湾曲型タッチパネル
JP2014002540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TWM383161U (en)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control panel
CN101458410B (zh) 触控液晶显示装置
TW201335813A (zh) 單層觸摸感測器的信號圖案結構
KR20130111297A (ko) 정전 용량식 입력 장치
JP6264363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075260B2 (en)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EP2846235B1 (en) Capacitive touchscreen and terminal
CN206805509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JP2011022931A (ja) 入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968212A (zh) 用于单层多点触摸屏的fpc结构、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CN107562254B (zh) 触摸显示装置、背光单元和柔性印刷电路
CN102289310A (zh) 触控显示面板
JP2015069228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WO2021081988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